画春天教案及反思

2024-04-16

画春天教案及反思(通用8篇)

篇1:画春天教案及反思

《大班美术布贴画教案《春天》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美术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美术布贴画教案《春天》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春天的主题,大胆想象,并用布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材料,独立或与同伴合作进行制作。

3、会用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大展板、各种制作布贴画的工具(剪刀、双面胶、蜡笔、各种颜色的零碎布)篓子、纸。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所看到的春天。

1、师:春天到了,在这美丽的春天里你们看见了什么?

2、引导幼儿交流讲述春天的美景。如:绿绿的柳树、青青的草地、红红的花朵。

修改说明:利用课件讲述春天的景物时缺乏一定的创意想象空间,幼儿的回答很局限、单一。修改后借助已有经验谈话。幼儿的回答与众不同、内容有趣、富有想象力。为制作布贴画《春天》提供了素材。同时又激发了幼儿制作的欲望。

二、讨论制作布贴画春天的内容。

1、师:春天有这么多的美景,今天我们就用各种各样的布来剪贴美丽的春天。想一想,你准备剪贴什么景物,用什么颜色的布?你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商量。

2、幼儿自由商量、讨论制作布贴画的内容。

三、幼儿制作布贴画“春天”。

1、师:大家都讨论好要剪贴什么了吧?现在就请大家一齐动手来剪贴美丽的春天吧。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制作。

师:你可以一个人制作,也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制作。

(教师巡视,提醒幼儿注意用安全,提示能力弱的幼儿注意颜色的搭配。)

3、邀请幼儿和老师合作,制作布贴画“春天”的背景。

师:老师也想参与你们的制作活动,××小朋友你们和老师一起合作吧。

(商量制作春天的背景内容)

4、制作好的幼儿将布贴画贴到大展板上。

师:制作好的小朋友,把你的画贴到展板上来。看看贴在展板上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提示语:想想看,小乌龟应该贴在哪里?)

修改说明:在作品展示时,有些幼儿在贴画时没有考虑到位置摆放的问题“小鱼贴到了岸上、小鸭贴到了树上……”。整个画面布局不太理想。

修改后,老师邀请了3个孩子一起合作商量剪贴哪些的“春天”背景,然后将制作好的背景很快张贴到展板上,这样其他幼儿剪贴好春天的景物时就能摆放到较合理的位置上了。张贴完后,整个画面内容丰富,色彩鲜艳。一副美丽的“春天”跃然在展板上。

四、欣赏作品。

师:啊!真漂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制作的春天吧。

1、这只蝴蝶是谁剪贴的?你们喜欢吗?为什么?

2、××小朋友,哪个是你制作的呀? 你们觉得怎么样?

修改说明:本环节通过介绍自己的作品,学习自评他评。由于教师的提问单调,幼儿在评价时语言单一。

修改后教师以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问,引导幼儿从颜色搭配、景物形状、剪贴的技能等方面学习自评和他评。(.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语言也比较丰富了“玲玲剪的小朋友,头圆圆的,两个小辫真漂亮”“吉吉和心彤、小羽合作的长颈鹿妈妈和宝宝剪得真象”“这些小花是我和好朋友一起剪的,颜色漂亮吗?”

教学反思:

布贴《春天》选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通过幼儿对春天的已有经验的回忆,以布贴画的形式来表现春天。

活动设计时考虑到本班幼儿的年龄、现有的布贴画技能技法、水平等特点,将活动的重点定位为“用布剪贴春天的景物”,难点定位为“剪贴完后能合理布局展板的整个画面”。

整个活动环节清晰、目标明确,节奏把握较好。重点、难点突出。教师在活动中一直用有效的提问和引导语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并给了幼儿充分操作、展现自我的机会。

活动过程中,幼儿对春天的景色很感兴趣,能大胆和同伴相互交流,通过自己的构想、创造性地展示春天的事物,活动过程中,幼儿在老师的语言提示下,产生了合作意识。部分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邀请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制作一件物品。整个活动过程从协商、交流制作内容到分工合作制作布贴画、最后展示作品、评价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幼儿的制作兴趣很高,剪贴的技能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欣赏、评价作品,老师以不同的提问方式引导着幼儿。幼儿在介绍作品、欣赏作品中寻找、发现到自己和别人优点。尝试着用连贯的语言学习自评和他评。同时作品展览欣赏的也极大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觉得自己的劳动被大家得到了认可。

《春天》整个画面虽然造型简单,但形象朴实、剪贴的线条流畅、色彩强烈。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大班美术布贴画教案《春天》含反思这篇文章共5324字。

篇2:画春天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2、能领会作品中的描述,能领会一些词义:一排、一片、一丛、松土、施肥、浇水。

3、懂得做事情要认真、勤劳。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领会词义:一排、一片、一丛、松土、施肥、浇水。

培养幼儿做事认真、勤劳的态度。

【活动准备】

小动物图片、教学挂图、柔美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们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出来了,它们会怎样迎接春天呢?让我们一起听故事《小狐狸画春天》。

二、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小猴、小熊、小刺猬、小狐狸分别是怎样迎接春天的?(引导幼儿用故事里的语言回答)

三、逐幅出示教学挂图,启发幼儿描述出小猴、小熊、小刺猬和小狐狸的简单对话,学习使用“一排、一片、一丛、松土、施肥、浇水”等词语。

(1)出示图一,引导幼儿领会“一排、一片、一丛”。(活动重点)

(2)出示图二:小狐狸是怎样迎接春天的?小猴在干什么?小熊又在干什么?小刺猬在窗前给迎春花浇水,心情是怎样的?小狐狸去请小猴、小熊、小刺猬参观它的画,它们是怎么说的呢?(活动重点)

(3)出示图三、图四:经过一场春雨,小狐狸画的春天变成了什么样?小动物们种的小树、小草、小花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狐狸为什么哭呢?朋友们对他说了什么?

四、请幼儿说说:小猴、小熊、小刺猬和小狐狸它们迎接春天的方式都不一样,你觉得哪些小动物迎接春天的方式好?为什么?(分组讨论)

小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不能懒惰,只有在春天辛勤地劳动,才能使春天变得很美丽。(活动难点)

五、结束: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

小朋友你们想怎样迎接春天?让我们一块去种树、栽花、铺草地来打扮春天好吗?

篇3:画春天教案及反思

文人画的最初由来可追溯到汉朝, 蔡邕、张衡虽有画名但没有作品传世, 只典籍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姚最、宗炳提出的绘画自娱观念, 被历代文士奉为宗旨, 但被人们广泛认同的文人画创始者是唐代集诗人、画家为一身的王维, 王维开创了水墨画先河, 使唐朝的绘画呈现出青绿与水墨并存的两种局面, 王维是典型的文人代表, 他以诗入画, 自创的泼墨技法, 用水墨代替青绿的渲染, 大大发展了水墨意境, 营造出抒情简淡的氛围, 对后世影响极大, 为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末的董其昌就极为推崇, 称王维为“南宗之祖”。

绘画艺术发展到宋朝, 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文人画也在这片土壤中深深扎根, 他们将绘画看成是全面修养的展现, 是风雅生活与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绘画“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 在艺术功能上不同于之前绘画为统治者教化民众、社会审美爱好的特点, 题材也以墨梅、兰、竹、菊, 花卉及山水树石为主, 反对过分拘泥于形式的描绘, 追求主观情绪趣味的表现, 达到并追求一种宁静平淡, 天真清新的风格。元代赵孟頫提出了“书画同源, 绘画贵有古意”, 主张以书法用笔入画, 更加丰富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中期出现的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重视笔墨, 少用色彩或稍淡色渲染, 追求画中有诗意的表现, 画面中多出现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局面, 用来抒情寄兴和托物言志, 元四家的绘画理念与技法影响了明清整整两个时代, 不管是之后明中期的吴门四家, 清初四王还是其他众多的追随者们……

文人画是区别于宫廷职业画家, 民间画工的另一种绘画体系, 它不同于富贵妍丽, 工致严谨的院体画, 也不同于带有明显市井气息的民间绘画艺术, 他对画家本身要求较高, 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 还要能够做到兴之所至、信笔拈来, 作品仍能保证格调高雅。这样一来, 参与者只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夫阶层, 因偏上层人士从而影响力较大, 主导了宋以后的绘画主流倾向, 文人画的存在成为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但丰富了整个绘画体系, 也在笔墨语言、技法、内涵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 但是仍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尤其是对水墨人物画来说, 有着诸多不利影响。首先, 士夫阶层的身份优越感, 让他们看不起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工, 董其昌公开提出的“南北宗论”, 完全的排挤和贬低, 制约了除文人画之外的其他绘画门类的发展, 元四家的绘画艺术, 因所处动荡时局的影响, 画面中流露出的伤感萧瑟, 过于强调避世性而远离生活气息, 也与绘画应表现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倾向相悖, 文人画标榜士气逸品, 强调风骨, 提出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 把人品和学问放在首位, 而忽略了对艺术主体的关注, 对笔墨情趣, 意境的营造远远高于对外形的追求, 外形的似与不似, 已经渐渐不在文人画的考虑范围了, “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者也”, 不管倪瓒说这番话是有意还是无意, 对于追随他的人来说, 却当做至理名言坚决贯彻执行下去, 一旦美学观念有了偏颇, 对于水墨人物画来说, 不啻于是一场灾难。人物画至宋代出现了梁楷, 他的《泼墨仙人图》, 《李白行吟图》开创大写意人物画先河, 画中憨态可掬的布袋和尚, 淋漓尽致的水墨泼洒, 而成为一幅在水墨人物画史上都光芒万丈的画卷, 作为写意人物画的典范被人们传唱, 可惜却像流星划过, 之后的几百年间再也没人能够超越, “逸笔草草”的文人画对水墨人物画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文人画只要能抒发性灵, 他对画什么题材, 画什么东西并不在意, 画面中时常出现的书法、诗词, 使画家对于笔墨自身独立的审美趣味更加看重, 而人物画的表现对象是人, 人物画家一旦脱离了对主体人的观察研究和表现, 那就没有发展可言也走进了死胡同。

而反观当代水墨人物画, 在近代徐悲鸿将素描做为广大艺术学习者的入门基础, 将写生作为课堂练习后, 对于造型方面的认识确实改进很多, 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对于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 又有多少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道路呢?水墨人物画的造作变形之风日盛, 有的人追求油画般的抽象效果或照片一样的逼真感觉, 对形与色的过度关注, 把画面弄的满满当当追求面面俱到, 对水墨语言的理解愈加表面化, 悖离了传统写意精神, 距离也越来越远, 更不要提对人物画内涵的认识了, 面对这样的现状, 我们忧心忡忡的同时不得不深刻反思。

篇4:《触摸春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感受春景,读题质疑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老师动情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例如:

看着同学们灿烂的笑容,老师心花怒放、如沐春风。来,咱们一起去看看春天的美景吧。

我们多么幸运。多么幸福可以用眼睛观赏到多姿多彩的春天。可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叫安静,今天,她将领着我们用手去——触摸春天。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来,再读一读课题。轻轻地触摸,轻轻地读,别把春天吓跑了。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首先。可通过以下问题解决字词:带着疑问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检查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了没有,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课文中还有一些多音字容易读错,你发现了吗?在屏幕上,红色的字,是本课要求会读会写的字,你认为在这些红色的生字里,哪个字最难写?它什么地方容易写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打开字帖,通过这一简单的动作,使学生体验到盲人做任何事都不容易。在生活中,他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引导学生从盲人的角度看问题,并让学生懂得珍惜生活中的一切,为解决教学难点作铺垫。

触摸春天,感知大意

盲童指眼睛看不见的孩子。一个人眼睛看不见,生活很不方便,常常需要别人帮助。他的内心会怎样?这些人常常会怎么做呢?

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做的?(生读第二自然段)“流连”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待在花丛里不愿意出来。安静在小区的花丛中走来走去,不愿意出来。到了中午,安静的妈妈就叫了:“安静,快回家吃饭了。”安静会怎么做?(生:我不想吃饭,这里的花很香。)又过了一会儿,妈妈见饭菜都凉了,又喊:“好孩子,快回家吃饭了。”这时候安静又怎么做?(生:我不想回来,这里的花太香了。)盲女孩对花香实在是太喜欢,太迷恋了,不愿意回家了。这就叫——流连。

她没有悲观,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来到小区花丛中——享受花香。多好的孩子!安静在花丛中又做了什么呢?(男生读第三自然段)

哪个词让你感受到安静的眼睛好像能看见一样?(极其准确)这个词找得真准,就像眼睛能看见似的。可别忘了,安静是一个——盲童。她却能极其准确地伸向这朵月季花,真是一个——奇迹啊!这是你们发现的。(板书:奇迹!)接着安静在花丛中又做了什么呢?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女生读第四自然段)作为盲童,安静竟然拢住了蝴蝶,这真是一个——奇迹!你们又发现了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读了几遍课文,你们对课文主要内容一定有数了。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时。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抓住六要素:有哪六要素呀?(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咱们试试看。(课件出示:概括主要内容的思维流程)请一个同学来连一连。看看这个同学是怎样把六要素串联起来的。概括主要内容,串联句子的时候,要适当地加一加,减一减,做一些增删补改的工作。

抓住重点。体会语言

学习安静在花丛中触摸春天的部分,我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边去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眼前仿佛浮现出那如诗如画的情景。然后把学生当做盲女孩来采访,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对文本有了心灵的感悟,自己再来阅读文章时,就有非常亲近的体会。

在指导朗读时,我没有刻意地指出学生出现的问题,而是带领学生用心去感受文本之美,这样远比单纯地从朗读技巧作指导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也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教学反思】

《触摸春天》是一篇简短的叙事性抒情散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四有”。即有情,有理,有物,有序。

有情。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在课堂上只有教师充满激情。才能以情激情,才能和学生以心换心。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充满深情的语言导入和过渡,用示范朗读感染和带动学生用心去感受文本之美。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用激励性和指导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这使语文课堂成为文本、作者、教者、学生之间的多向的情感交流的平台。使语文课具有深深的人文性。

有理。这主要体现在概括能力的训练点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要掌握不容易。课上,我在让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之前,先让他们回顾自己原来都掌握了什么方法,唤起他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有方法的意识。当然,能说出方法并不代表就会用方法,而且在众多的方法中,该用哪一种方法,需要因文而异。《触摸春天》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常用的方法就是六要素组合法。为了让概括能力还不强的四年级学生能对这种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借助课件把思维流程展现出来,让这个过程可视化,把看、听、说、思、议等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这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有物。如果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回过头来学生什么都没有学到,那我认为这样的课不能称之为好课。所以一节好课必须有“物”。这节课我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我们应讲得出一二三来。扪心自问,这节课我教给了孩子读书的方法,教会了孩子如何理解词句,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使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有序。知道了一篇文章,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还有个怎么教的问题,那么就要涉及到上课的条理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第一,感受春景,读题质疑;第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第三,触摸春天,感知大意;第四,抓住重点,体会语言;第五,归纳小结,背诵课文。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没有关注细节。首先,我是用其他班的学生上课,课前没有和学生做很好的沟通。做必要的交流,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放不开,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其次,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生成性的东西,我处理得还不够好,有待改进。

责任编辑黄日暖

篇5:幼儿园大班画春天教案反思

(1)大班美术教案《画春天》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说、看、画形式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

2、尝试用作画来大胆表现春天的美。

3、体验成功的快乐。

4、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5、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活动准备:

知道经验准备:了解春天的相关知识;已经去大自然寻找和感受过春天。

物质准备:关于春天的情景图片、与幼儿同数量的绘画纸、作画用的废旧牙刷、瓶盖、水粉颜料、《春天在哪里》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随着歌曲《春天在哪里》表演进入教室。谈话引入主题。

师:朋友们找到春天了吗?(找到)春天在哪里?(以孩子的点扩散范围)谁能告诉我(大家)?(幼儿举手自由表达自己意见,教师引导幼儿说不一样的春天)。

二、欣赏春天

出示图片:师:我也去寻找春天了,把我看到的春天拍下来了,请你们来看看我的春天吧!(就图片的色彩、形状的比喻来引导幼儿有具像的印象)

三、幼儿绘画

1.出示作画工具,引发幼儿兴趣。

师:那我们一起把寻找到的春天画下来吧!平常你们画画是用什么工具的?今天我要请你们用平常没用过的工具来画画,你们猜猜看是什么?是牙刷和瓶盖!

2.初步讨论作画工具

看谁的脑袋转得最快,想出来怎么画了吗?告诉我们!(幼儿说出几种常见的画法)噢,你们的脑袋真聪明啊,一下子就想出好几种了,肯定还有更多不同的方法,今天画画除了可以自己一个人画春天也可以和你的朋友一起合作画春天!

3.老师巡回指导,捕捉幼儿的绘画内容,用什么方法画的。

四、作品展评

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先请幼儿说出绘画内容,然后作画方法)

教学反思:

用这样的导入方法能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它不是要求幼儿被动地按一种规定的标准图象去绘画,而是要求幼儿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大胆地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的。在活动中,我把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放在首位,用新颖的排水画涂底色来吸引幼儿的注意,为幼儿提供作品展示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可能由于幼儿的蘸颜料的湿度上把握的不是太好,导致画纸太湿,不能很好的呈现出来,有可能导致作品的损坏。

(2)大班优秀语言教案《小狐狸画春天》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说出故事中角色的简单对话,知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2、懂得做事要认真、勤劳。

3、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活动准备】

1、小猴、小熊、小刺猬和小狐狸头饰。

2、教学挂图、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1、谈话:春天到了,你发现有什么变化?(院子里的树、草、我们穿的衣服等等)树、小草用发芽的方式迎接春天,你会怎样迎接春天呢?

2、出示挂图:小朋友们看一看,图上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在干什么?小朋友们要仔细观察,然后用完整的话把挂图上的内容讲出来,好吗?给你们二分钟的时间,要珍惜时间奥,时间很快就会到了。

3、请几个小朋友讲述观察到的内容。

4、欣赏故事。老师也把这幅图编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要仔细听,老师还有问题要提问啊。老师根据看图讲故事,并提问:

(1)故事中有哪几种动物?小猴、小熊、小刺猬是怎样迎接春天的?

(2)小狐狸迎接春天的方法和朋友有什么不同?

(3)小狐狸画的春天变成了什么样?小动物们种的树、草、花变成了什么样?

(4)小狐狸为什么要哭呢?朋友们对它说了些什么?

5、再听一遍故事,老师大声讲你们跟着小声讲好吗?在讲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幼儿描述小猴、小熊、小刺猬和小狐狸的简单对话。

6、学习使用“一排、一片、一丛、松土、施肥、浇水”等词语。让幼儿用每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7、请幼儿说说自己最赞成哪些小动物的做法?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不能懒惰,只有在春天辛勤的劳动,才能使春天变得美丽。

8、分角色表演故事。

(1)听故事磁带,让幼儿分组分角色表演(一组一种动物,分四组)

(2)让幼儿边讲故事边表演。

9、教师小结,结束教学。

10、活动延伸:

把头饰放在表演区,让幼儿继续表演故事,教师及时指导。

(3)大班下学期语言教案《小狐狸画春天》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2、能领会作品中的描述,能领会一些词义:一排、一片、一丛、松土、施肥、浇水。

3、懂得做事情要认真、勤劳。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领会词义:一排、一片、一丛、松土、施肥、浇水。

培养幼儿做事认真、勤劳的态度。

【活动准备】

小动物图片、教学挂图、柔美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们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出来了,它们会怎样迎接春天呢?让我们一起听故事《小狐狸画春天》。

二、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小猴、小熊、小刺猬、小狐狸分别是怎样迎接春天的?(引导幼儿用故事里的语言回答)

三、逐幅出示教学挂图,启发幼儿描述出小猴、小熊、小刺猬和小狐狸的简单对话,学习使用“一排、一片、一丛、松土、施肥、浇水”等词语。

(1)出示图一,引导幼儿领会“一排、一片、一丛”。(活动重点)

(2)出示图二:小狐狸是怎样迎接春天的?小猴在干什么?小熊又在干什么?小刺猬在窗前给迎春花浇水,心情是怎样的?小狐狸去请小猴、小熊、小刺猬参观它的画,它们是怎么说的呢?(活动重点)

(3)出示图三、图四:经过一场春雨,小狐狸画的春天变成了什么样?小动物们种的小树、小草、小花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狐狸为什么哭呢?朋友们对他说了什么?

四、请幼儿说说:小猴、小熊、小刺猬和小狐狸它们迎接春天的方式都不一样,你觉得哪些小动物迎接春天的方式好?为什么?(分组讨论)

小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不能懒惰,只有在春天辛勤地劳动,才能使春天变得很美丽。(活动难点)

五、结束: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

小朋友你们想怎样迎接春天?让我们一块去种树、栽花、铺草地来打扮春天好吗?

篇6:画味道教案及反思

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1.看到不同的色彩能想到不同的味道、感受和情绪。

2.能够运用色彩构成的知识,运用丰富的色彩表达出不同的味道。

3.感受到色彩的神奇,体会用色彩画出味道的快乐。

活动准备:色彩知识PPT、各种味道的食品(软糖、话梅、辣条、莲子心)纸、油画棒、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了解色彩知识

1.出示图片引发兴趣(PPT课件)

问:小朋友,你们今天开心吗?(开心)考考小朋友,哪幅图代表开心呢? 看这颜色就很开心了。痛苦是哪个?愤怒是哪个?忧伤是哪个?轻松的是? 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色彩可以表达我们的心情。

问: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之处?(两幅橙子的图)你看了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一个热、一个冷)2.讲解色彩知识(1)讲解冷暖色调知识

(2)(两幅橙子的图)问:看这两幅图的橙子,哪个更甜?为什么? 总结;色彩有许多秘密,它会让我们感受到冷暖、还能让我们联想到味道,今天我们要用色彩来表示味道,下面让我们看看常见的色彩让我们联想起哪些事物和味道。

(3)(逐幅出示红黄绿色的幻灯片)问:红色让你们想到了什么?(黄绿如是提问)

总结:红色会让我们想起喜庆的、浪漫的,想到甜甜的草莓苹果和火辣辣的辣椒。(每张图片后总结)绿色会让我们想到平静的、舒服的、有活力的,想到酸酸的柠檬和青苹果。黄色让我们想起温暖的、华丽的,想到酸酸的柠檬、酸甜的橙子,还有梨。下面我们来尝尝味道画画色彩吧!

二、品尝味道,教师示范

1、集体品尝苦味。问:品尝完味道后,说说你尝到什么味道,你想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样的装饰画线条?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范画

3、强调作画要求:用马克笔勾边,油画棒涂色。用两种以上的色彩。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篇7:《画表情》的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

【材料分析】

新的学期开始,班上有好几个新生有哭闹的现象,为了尽快稳定他们的情绪所以我就设计了这节课,本节课的教材选用正在制作的校本教材聋一年级(上)册第5课内容。【学生分析】

该班学生是聋一年级学生(语训班),都有残余听力,人工耳蜗的学 生2名,助听器学生3名,听力缺失都属于重度范围。【教学目标】

通过用四张不同表情的脸的图画(笑、生气、哭、愁)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初步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着重让学生画笑、生气、哭、愁的表情。【教学方法】

低年级的学生绘画能力偏弱,一开始先引导学生观察,简单的画出(笑、生气、哭、愁)的表情,再采用贴绒五官的纸片五套,让学生先进行粘贴练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用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

二、教学过程:

1、用四张不同表情的脸的图画(笑、生气、哭、愁)引导学生说出图画所表现的表情。

学生回答:

2.请看PPT,引导小朋友观察画面。提问:

(1)看到图一上的两个小朋友的表现时,教师的表情又会怎样?

学生回答:......(笑)(xiao)(同时纠正学生的发音、着重注意声调)(2)看到图二上的两个小朋友的表现时,教师的表情又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生气)(sheng qi)(同时纠正学生的发音、着重注意声调)

(3)看到图三上的三个小朋友的表现时,教师的表情会怎样?

学生回答:......(哭)(ku)(同时纠正学生的发音、着重注意声调)(4)看到图四上的两个小朋友的表现时,教师的表情会是怎样?

学生回答:......(愁)(chou)(同时纠正学生的发音、着重注意声调)

然后请小朋友根据提问并结合教材,给图上的老师画上适当的表情。

教师巡回指导,对画的不正确的小朋友予以纠正,并引导学生了解这种表情与某种心情的关系,认识某种表情特症时,一定要抓住主要的典型特征。

笑:人笑的时候,眉毛弯弯的,眼睛眯眯的,嘴角向上翘。

哭:表示人很难过、伤心、痛苦,哭时,眉、眼角、嘴角向下弯。

生气:表示人很不高兴、愤怒。生气时,皱眉、瞪眼、撅嘴或咬牙等。

焦急:表示人遇到急事。焦急时,皱眉、皱鼻,有时还跺脚。

3.教师做出几种表情,如高兴、生气、悲伤等。让学生判断教师做的是什么表情?

4.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家里的行为是否引起父母的不同表情。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5.游戏:拼脸谱,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1)将学生分为五组,每组学生分拿一套五官的纸片。

(2)游戏开始,学生先观察本组表情脸谱是什么,记住各器官的特征。

(3)发令后,每队排头小朋友迅速奔跑,把自己手中的五官纸片摆在活动脸谱上,然后迅速返回本队,拍第二个孩子的手,直到本组最后一个孩子摆好脸谱,先正确摆好的一组即获胜。

(4)调换表情脸谱,游戏再次开始。

6.分享:让每个学生都上台分享今天自己作品的心得,教师做点评。

作业:给自己的家人画一个表情。

三、教学反思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

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和观察习惯。语训班的学生虽然有一些残余听力,但一年级的他们理解能力还较弱,我通过用四张不同表情的脸的图画(笑、生气、哭、愁)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初步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低年级的学生绘画能力偏弱,我一开始先引导学生观察,简单的画出(笑、生气、哭、愁)的表情,再采用贴绒五官的纸片四套,让学生先进行粘贴练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了解每个人的脸上都会有各种表情,一种表情代表着一种心情,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表情知道他的心情。

二、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都是大同小异。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儿童心目中的天空五彩缤纷,五花八门,内容丰富。本次教学,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缓解哭闹的情绪,让他们在脸上画出各种他们理解的表情,这样有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三,注重调动学生综合学习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课堂气氛活跃,非常重要。现代化教育对美术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各方面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改进了原来美术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进了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我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即增强师生感情,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中‘玩’,‘玩’中‘学’的乐趣,这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画表情》这一课里,教具是提前制作好的贴绒五官的纸片,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准备了一些五官贴片,让学生自由组合。

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这次的课程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

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再评价前,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篇8:“画平行线”教学实践与反思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有许多画图测量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习得往往靠以操作技能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活动来完成。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技能包括外部的动作技能和内部的心智技能两方面。技能技巧的形成与完善, 始终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结果。动作技能的形成, 始终受心智技能的支配和调节, 而心智技能的形成又依赖于动作技能的训练来促进。因此, 让学生学会画出“标准的图形”形成画图的技能固然重要, 但是, 通过问题驱动的操作, 明白画图的依据或原理, 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获得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和谐发展, 同时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画平行线”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与垂直”、“画垂线的方法”和“平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直接呈现了直尺与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然后提示可以用三角尺来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为平行线, 在此基础上量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通过量, 使学生感知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之后再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和画平行线的方法画长方形。从教材的编排看, 平行线的画法是接受性的操作技能学习活动, 而长方形的画法则是在推理基础上的应用技能的学习活动。因此, 老师们往往把“画平行线”定位为一节技能操作和训练课, 按照操作课的模式进行操作方法学习和训练。老师配以规范的演示, 学生依样画葫芦, 或者由优秀生代替教师演示, 其他学生模仿。这样即便是学生会画图了, 也是一种纯动作技能的操练,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是得不到应有发展的。其实, 让学生有根有据地画平行线, 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只是我们过去的教学一直不敢逾越既定的要求和目标, 生怕教学有故意拔高要求的嫌疑。倘若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拔高”又何妨呢?

一、探究平行线的特征

1. 提出问题, 理解题意。

师:我们已认识了平行线, 能说一说什么叫平行线吗?

生: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师:同学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为什么永远不相交, 这里蕴藏着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画平行线的方法。请看例题。 (呈现例题, 指名读题。)

题目:在下面这两条平行线中过l1上的点作l2的垂直线段

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你发现了什么?

师:题目有几个要求?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请简练地说一说。

生:先画垂直线段, 然后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最后再比比这些线段的长度, 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明确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可以用“画———量———比———发现”几个词来概括题目要求。

[思考]画图操作的课, 要让学生概括操作的要领, 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达, 这样可以使思路清晰,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课伊始, 教师结合理解题意给以示范,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学生概括画平行线的方法打下基础。

2. 动手测量, 发现规律。

(学生按“画———量———比———发现”四个步骤活动。)

师:通过刚才的画图和测量,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线段的长度都是2厘米。

生:我发现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师:怎样的线段长度相等, 能说准确些吗?

生: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师: (出示画出数条垂直线段的图形) 像这样的垂直线段可以画几条?

生:无数条。

师:为什么可以画无数条呢?

生:因为直线是无限延伸的, 老师只是画了中间的一小部分, 两边还可以画很多条。

生: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每过一个点都可以向对边画一条垂线, 这样就有无数条了。这些线段的长度就是平行线间的……

生 (齐) :距离。

师:所以我们又说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也就是说平行线间的宽度始终是一样的, 这样的话, 他们还有机会相交吗?

生 (齐) :没有。

师:根据这样的规律, 我们可以检验所画的两条直线———

生:是否平行。

[思考]教学改变了教材呈现的学习顺序, 先用不完全归纳法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发现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理解平行线之所以不会相交是因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即平行线间的宽度始终是一样的 (固定的) , 没有机会相交在一起。这一知识点是学生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和画平行线的依据, 为学生画平行线做好铺垫。

二、探究画平行线的方法

1. 观察判断, 提出问题。

师:老师画了两条直线, 请大家帮我判断一下是否是平行线? (出示形似平行实不平行的一组直线。)

生:是平行线。

生:不是平行线。

师:凭眼睛很难看出来。老师再提示一下 (出示直线间两条垂直线段的长度, 左边一条为20厘米, 右边一条为21厘米) , 现在大家可以作出怎样的判断?为什么?

生:不是平行线, 越向左边距离会越来越小, 最终会相交。

师:老师想画平行线, 却画不准。你们能画出一组标准的平行线吗?

[思考]这里不仅巩固了平行线的性质, 而且通过老师画出看似平行实际不平行的两直线, 巧妙而简洁地引出探究问题。

2. 尝试探究, 个别指导。

[片段]画平行线

出示一条直线, 要求学生自主尝试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学生充分尝试, 教师对个别学困生辅导后组织交流。)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生1:我是用三角板画的。

生2:我是沿着直尺的边画的。 (上台演示。)

师:借助学具中的平行现象画平行线, 就是直接沿边画线, 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就叫做“沿边画法”。还有不同方法吗?

生:我是用一根直尺和一块三角板画出的。 (学生上台演示具体画法。)

师:能说说直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吗?

生:因为三角尺靠着尺子移动就不会斜。

师:原来直尺是起固定作用的。为什么不能斜?

生:斜了画出的线就不平行了。

师:为什么斜画的线就不平行了?

生:因为三角板移动时, 两条线之间的距离就改变了, 画出来的线与原来的线就不平行了。

生:因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如果三角板斜着移动, 两条线间的距离就不全相等, 两条直线就不平行了。

师:的确, 像这样靠直尺来固定, 不改变距离地移动, 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平移现象。我们也给这种画法取个名字, 叫做———

生 (齐) :平移画法。 (媒体演示平移法的步骤, 并引导学生用“边线重合, 靠尺平移, 沿边画线”12字概括步骤。)

[思考]学生的画法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应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通过对固定直尺滑动三角板画平行线方法的追问, 使学生理解了直尺、三角尺的画法实际上是过去学过的平移现象的应用。因为要命名画出的直线与原来的直线平行, 必须使两线之间的宽度固定, 而把线平移可以实现这种“固定”, 要能顺利地平移, 必须靠直尺固定。学生理解了这样画的根据之后, 就能自觉地采用这种方法, 所以用直尺固定不是靠教师强调, 而是靠学生将其内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师:还有不同画法吗?

生:我是用一块三角板画出来的。 (学生上台演示具体画法, 画出两条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等长线段, 再过两条线段的端点画一条直线。)

师:这样画行吗?怎样验证?

生:用三角尺平移验证?

生:可以再画几条两直线间的垂直线段, 量出长度看是否相等。 (指名上台验证。)

师:通过验证, 我们发现这种方法也可以。为什么平行线间可以画出无数条相等的垂线, 而他只画两条就能画出平行线了?

生:因为两点可以连成一条直线。

生:因为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师:发现一种方法, 还要用学过的知识来验证。事实证明, 同学们的方法是经得起检验的, 是正确的方法。

生:我也是用一块三角板画出来的。 (学生上台演示具体画法:先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a, 再过a上一点画a的垂线b, 这样就画出了一组平行线。)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因为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 这两条直线就会平行, 昨天我们用小棒摆过了。

师:动手摆过, 记忆就深刻, 能活用知识, 很好。谁来验证一下? (指名验证。)

师:这两种画平行线的方法我们都是通过画垂线得到的, 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吧。

生 (齐) :垂线画法。

师:在这三种画法中, 你认为哪种更好些, 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第一种画法好。因为很简便, 但是只能画出固定宽度的平行线。

师:不限制宽度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生:我觉得平移画法好, 这样可以画出任意宽度的平行线。

生:如果要过一个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用平移画法比较方便。

生:我认为用垂直画法会更准确些, 虽然步骤比较多, 但是不靠直尺固定。当直线斜着放时……

师:说得有道理, 当已知直线不是在水平方向时, 平移画法不好操作, 不知道直尺怎么放, 是吧?谁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现场画了一条斜线, 要求过一点画它的平行线。并有意让直尺边线与已知直线斜交。)

生:直尺这样放不行, 应该与已知直线垂直放。

师:为什么直尺要与已知直线垂直放呢?

生:这样才能固定地平移。

师:的确,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用哪种画法更方便些?

生 (齐) :垂直画法。

师:看来, 用哪种方法好, 应该根据题目的具体条件。当要求画任意一组平行线时, 可以用沿边画法;当要求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时, 用平移画法方便些;而已知直线不是水平方向时, 用垂直画法更方便。

[思考]教师不满足于学生会用一种方法画平行线, 而是为学生提供探究空间, 使学生把学过的垂线相关知识和平行线的性质综合应用在画平行线的活动中, 通过同伴间互相启发, 想到了多种方法。面对学生不同的画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验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给自己的方法“命名”, 既便于交流记忆, 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体验到数学的简洁美。更值得一提的是, 面对多种画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 使学生明白每种方法应用的条件, 把思考引向深入。通过对上述片段的分析, 我认为画图操作课要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关注以下几点:

1.为理解而画, 不是单纯为熟练而画。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 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即任何后续知识的学习都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依托的。因此, 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 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对于平行线的理解, 学生只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而对不相交的实质是“两条直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学生并没有直观感受, 更谈不上理解。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把平行线的性质, 即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教学前置, 学生通过理解“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平行线间的距离”, 动手画平行线间的垂线, 量及比较垂直线段的长度, 想象垂直线段有无数条等有序的学习活动, 理解平行线之所以不相交, 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宽度始终不变, 一旦宽度变化, 就会使两条直线相交的道理。这样把握住学生的认知起点、重构认识的逻辑顺序, 为学生探究和理解画平行线的方法提供了依据, 这样教学平行线的画法就不再是模仿的操作训练了。学生有了对平行线不相交的理解, 探究各种各样的画法就有了思路的依据, 也才产生了沿边画法、平移画法、垂线画法等既有创意又有根据的方法, 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体会画的每一个细节中不断深化对平行线的认识。

2.是构建方法, 不是单独训练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 使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上面案例中学生对“垂线画法”的建构过程, 是在学生已有的“摆两根小棒都和第三根小棒垂直, 发现这两根小棒就会互相平行”这一操作经验的基础上, 自己想到并尝试画出一组直线。教师又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检索出验证两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经过学生的验证, 发现了方法的可行性。在这样一个有效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虽然没有进行画平行线的反复操练, 但对画法的来龙去脉是理解的, 认识是清晰的, 并且是自己主动获取的, 不仅完成了画平行线的任务, 而且将方法演绎到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中, 这样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理性地选择, 不是凭喜好挑选。

上一篇:徐港中心小学教育教学奖惩制度下一篇:乐游园望月,乐游园望月杨凭,乐游园望月的意思,乐游园望月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