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丰碑》教学方案

2024-05-21

五年级语文《丰碑》教学方案(共11篇)

篇1:五年级语文《丰碑》教学方案

《丰碑》,是一篇传统课文,只有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情感,才能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质,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语文丰碑的教学设计给老师们参考!

教学设计思想:

1、充分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教师利用学生已有搜集信息的能力和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对长征进行多角度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

2、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创设学习氛围的工具。

3、利用网络环境开放课堂,开放学习过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宽泛的空间与条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抓住第 7 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 、感受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

2、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引入。

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满怀激情地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丰碑 》 生:齐读题目。

3、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二、自渎、质疑、合作、探究。

1. 感受艰难: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已经被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的云中山艰难地跋涉着,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2. 从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知道环境恶劣。天气恶劣,装备很差,遇到很多困难。

3.品读重点。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军需处长?(第七自然段)找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及外貌的句子。

4.感知形象。从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严寒的体验,了解军需处长冻僵的直接原因,认识人物形象。

5.入境体验。军需处长在死神面前表现得怎样呢?画出重点词语:坐、夹、伸、镇定、安详等词,体现了他舍已为人的精神;从“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到他死时,心境平和,无所求、无所怨、死得其所……)

6.指导朗读(用敬佩、深沉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范读,指名读,齐读。

将军看到此情景,神情有什么变化?读描写将军神情变化的句子,体会将军“严峻、抽动、吼道”的原因。

读将军“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的原因是什么?(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战士们是什么原因既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因为他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们知道冻死的正是负责发棉衣的军需处长!)

过渡:当将军知道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他有何表现 ?

7、自己作为将军看到自己的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而难过。从哪里体会?

(我是从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睛湿润了。 我体会到将军很敬佩的心情,从“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知道。)

体会此时将军的思想感情?

体会到将军自豪的心情,他为军需处长的精神而自豪,为红军队伍有这样的好同志而自豪。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这句话,换个说法怎么说?

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为什么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

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

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更因为他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革命意志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我还知道了“这样的队伍”是一支不怕困难、怕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队伍,所以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三、真情朗读,颂扬英雄

气氛熏陶,读中升华。

1、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教师总结。

2、引导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男女组读,个人读。

3、讨论“晶莹的丰碑”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大雪覆盖中的军

需处长身躯)再一次出示军需处长冻死时的镇定、安详的画面。理解“晶莹的丰碑”的深层含义。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4、指导怀着对军需处长的无比崇敬与怀念一起来读读12――14自然段。

再次感受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精神.

四、课堂训练 填空:

你是一座( )

你把( )给了( )

而自己却( )

你用你的( )告诉我们,红军队伍

一定能经受得住( )

你用你的( )鼓舞我们,同样告诉敌人,红军队伍是( )

啊!你的确是我们心中的一座( )。

五、总结拓展,升华中心

总结:正因为 在我们队伍中,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好军需处长,有关心战士的好将军,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队伍组成了我们革命的队伍,他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革命意志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自然更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板书:

丰 碑

神情镇定安详 冻僵的老战士 衣服单薄破旧

军需处长 毫不利已 专门利人的革命精神

[五年级语文丰碑教学设计]

篇2:五年级语文《丰碑》教学方案

12、生继续汇报第四段的主要内容及旁批内容。

教师小结:课文的开头与结尾都提到了风雪,首尾相呼应,“大步走进”说明将军先前的疑虑已完全消失了。他坚信,在红军队伍中还有无数象军需处长这样好的同志,这支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四、读练知二

教师提示:

1、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2、完成课后练习1、4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生汇报文章中心思想及课后练习题1、4题。

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五、结

1、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2、结学习方法。

3、结学生情况,表扬后进生。

篇3:五年级语文《丰碑》教学方案

一、抓课题, 理解“丰碑”基本含义

师:刚才录像播放的是红军过雪山时的情景。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也是讲一支红军队伍在过雪山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一齐读课题——— (生读:丰碑)

师:什么是“丰碑”?

生:丰碑就是高大的石碑。

师: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丰碑?

生:天安门广场上有这样的丰碑。

师:看到这样的丰碑, 你会想到谁?

生:我会想到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烈士们。

生:我会想起在抗震中牺牲的消防战士。

……

师:对, 这些人都为国家作出了伟大的功绩, 所以我们立碑纪念他们。让我们带着敬佩的语气再读题目。

(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教师在课前播放红军长征爬雪山的艰难情景, 把学生带回那艰难的岁月, 拉近了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为学生走近人物内心作了一个情感铺垫。“看到丰碑你会想到谁”这一问题的抛出, 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 同样可以缩短学生与文本所呈现年代的距离。)

二、抓“二愣”, 体会“将军”情感变化

师:一开始这位将军知道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吗?

生: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用横线画出描写将军的语句。 (生画)

师:老师已经把描写将军的语句打在大屏幕上了, 自己读一读, 并想一想将军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前后有什么变化?

生:将军的神态发生了变化。知道前“他红着眼睛, 像一头发怒的豹子, 样子十分可怕”, 知道后“他的眼睛湿润了”。

生:可见将军的心情发生了变化, 知道前是生气的, 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后是感动了。

师:将军为什么生气?为什么感动?

……

师:以为军需处长失职而生气, 知道他尽忠职守而感动。

师:前后心情发生了变化, 但有一个神情却没变。看谁能发现?

生:“愣”。

出示:

将军愣了一下, 什么话也没说, 快步朝前走去。将军愣住了,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师:自由读这两句话, 同样是“愣”, 有什么不同?

生:愣的时间不同, 一个是愣了一下, 一个是愣住了。

师: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读)

师:愣的时间有长短, 愣时的心理也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愣”, 请默读1、2自然段, 此时将军会想些什么?

生:环境如此恶劣,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师:战士们面临的严峻的考验是什么?

生: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可能吃不上饭, 可能睡雪窝, 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 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师引读, 生接读课文第2自然段)

师:正担忧着, 就听说有人冻死了, 将军赶快前往, 看见这位冻僵的老战士, 竟然只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 将军非常生气。

(学生齐读课文第8、9、10自然段)

师:当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时, 将军又愣住了, 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感到很意外, 因为没想到冻死的竟然是军需处长。

生:将军感到自责, 刚才不该没弄清事情真相就生气。

师: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队伍也停止前进的脚步, 大家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被冻僵的军需处长。

(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

师:文中的将军是怎么说, 怎么做的呢?

生:将军什么话也没说, 而是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师: (出示第12自然段) 是啊, 此时将军的心头, 是百感交集, 但更多的是敬佩。他什么也没说, 而是把所有的感情都融入到这个庄严而又崇高的军礼中。

(生配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师:此时将军的心头, 是百感交集, 但更多的是充满信心。他什么话也没说, 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坚信——— (生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 从整体出发, 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语言学习会变得容易。于是在找出所有描写将军的语句后, 让学生根据“这时候, 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这句话, 来比较将军知道前、后什么发生了变化, 抓住将军神态的描写, 整体感知将军的情感由生气变为感动。接着又在异中求同———两个“愣”;又在同中求异, 引导学生理解“愣了一下”和“愣住了”的区别;同时了解将军作出这一反应的背景, 感受到将军从担忧到自信, 从生气到内疚到崇敬的复杂心情变化。

抓住两个“愣”, 就是抓住了将军前后情感心理变化这一主线, 辐射全文, 让学生既体会了行军的艰难, 又体会了军需处长丰碑般的形象, 真可谓承前启后, 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抓“二火”, 感受“处长”高大形象

师:同学们, 如果你就是掌管军队棉衣棉袄的军需处长, 成百上千件棉衣从你的手里分发出去, 为什么你就不给自己留一件呢?

生:我已经老了, 他们还年轻, 革命需要他们。

师:为了多保存一份革命的力量。

生:天气这么冷, 我怎能看着年轻的战士挨冻呀?

师:心里装着全是战士, 唯独没有自己。

生: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军队, 即使把棉衣都发了, 也不是每个战士都能有一件棉衣的。

师:是啊, 如果我留下这件棉衣, 就意味着———

生:有一位战士拿不到这件棉衣。

师:我们都知道, 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 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云中山里, 有了这件棉衣和没有这件棉衣意味着什么?

生:有棉衣就可能存活下去, 而没有棉衣就必死无疑。

师:是生与死的区别, 可军需处长怎么做?

生:他还是让出了棉衣。

生: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师:让出棉衣就意味着让出了生命。他自己只穿了件单薄破旧的衣服。谁来读一读这段的最后一句?

(第7自然段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我们分“质疑, 走进内心”和“写话, 激发感动”这两个板块。当看到一个只穿着单薄破旧衣服的、神态却镇定安详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时, 你一定有什么想问军需处长?学生会抓住描写神态和外貌的词质疑:“为什么军需处长不给自己留下件棉衣呢?为什么军需处长的神态会如此镇定安详呢?”通过对“单薄破旧”“贴”字的体会, 换位思考, 走进军需处长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体会到军需处长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士, 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是一个尽忠职守、舍己为人的人。)

师:军需处长, 为什么你面临死神, 还如此镇定、安详呢?什么叫镇定安详?

生:很沉着, 安然。

师:文中怎样具体描写军需处长的镇定安详?

生: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 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 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师: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话, 军需处长坐下来抽烟时看见了什么, 会想些什么?

生:军需处长看着红军战士穿着棉衣, 大踏步地从他面前走过, 感到十分欣慰。

师:所以神态如此镇定安详。

师:让我们锁定军需处长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他面对恶劣的环境就没有一点求生的欲望吗?

生:他独自一人与死神作斗争。

师:你从哪个词读懂的?

生:旱烟的火已经被雪打灭, 可他还夹着, 还想向战友借火, 说明他想活下去。

师 (点红两个“火”字) :“火已被雪打灭”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又像在向战友借火”, 可见他还想借火取得温暖, 极力地与死亡作斗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除了想到战士, 还会想到谁?

生:他还会想到家里的老母亲。

生:他还会想到自己的妻子儿女。

师:是啊, 处长是平平凡凡的人, 他也有妻子儿女, 有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他们在家等着他回来。他也想活下来, 可是寒冷的云中山还是无情地吞没了他。

师:让我们把军需处长最后的一刻印在我们脑海里。 (生读神态这一句)

师:读出了一份坚强, 一份悲壮。一齐读。 (生齐读)

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又伟大的战士。

(“整体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精彩!”这个片段的教学让我们体会到了军需处长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他高高在上, 让我们不得不举头仰望他。可他也是一位极其普通的人, 我们可以从两个“火”字体会到。他生命中最后一刻的描写让我们浮想联翩……可现实是残酷的, “火已被雪打灭”, 意味着死神正悄悄向他走来, 但他并没有向死神屈服, 他“左手微微向前伸着, 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借火, 借温暖, 希望生命能延续下去。这种求生的欲望是一个人的本能, 因为他也是一位平凡的人。抓住两个“火”这一细节, 让军需处长的人物形象变得高大丰满、触手可及、呼之欲出。)

师:同学们, 假如你就是军队中的一员, 也许你就是那位小战士, 军需处长硬是把最后一件棉衣塞给了你, 也许你就是刚才那位没有分清事情真相就大发雷霆的将军, 此时此刻, 望着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 一定有千言万语在你的心头涌动。请拿起笔, 把你想对军需处长说的话写下来。

生:在这天寒地冻的雪山, 有棉衣和没有棉衣是生和死的区别, 当时我没有棉衣, 身子瑟瑟发抖。你看见了, 就硬是把棉衣塞给了我。我穿上棉衣暖暖的, 可你却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我真后悔当初接过你的棉衣, 我会永存你用生命换来的棉衣。

师:穿着军需处长用生命换来的棉衣, 你一定要活着走出雪山。

生:军需处长, 刚才我错怪你了, 我向你道歉。只要我活着一天, 就一定会把军队带出雪山, 不辜负你的期望, 在这里, 我向你致敬!你安息吧!

师:你读懂了将军的一份内疚, 一份自信。

生:军需处长, 你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你默默地一个人与死神做斗争。你不会白白牺牲的, 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红军, 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中华民族!

师:化悲痛为力量。

生:在这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雪山中, 你给我们发棉衣。你知道这些棉衣根本不够我们几千号人穿。你也明明知道没有棉衣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可你还是把棉衣让给了战士。处长, 难道你就不想再见见你的儿子吗?难道你就不想你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吗?难道你不想见一见中国解放时欢庆的时刻吗?

师:怎能不想他们呢?我也是一位平凡的人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齐读这段话。 (配乐读)

(在“质疑, 走进人物内心”这个环节, 通过换位思考, 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已矗立在学生的心头。这里通过想象写话, 让学生把心中对军需处长的感动、敬佩、悲伤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正因为军需处长的伟大是从平凡中走来, 所以学生的写话才不会唱高调、才不会空洞。学生的心语从内心有感而发, 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来, 从学生点点感悟中生发, 真情流露, 感人至深, 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四、抓二“问”, 瞻仰“丰碑”高大形象

师:刚才将军还在担忧———

生 (一齐读)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师:而此时他却坚信———

生 (一齐读)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

师:是谁使他有了180度的大转变?是什么使他把重重的担忧化作了满满的自信?

生:是军需处长改变了他。

生: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改变了他。

师:是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红军战士给了他信心。

师:是啊, 刚才我们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描写, 走进了军需处长丰富的内心世界, 体会了将军复杂的心情变化。将军的生气因为谁?

生 (一齐说) :军需处长。

师:将军敬佩又是因为谁?

生 (一齐说) :军需处长。

师:使他由担忧化为自信的还是———

生 (一齐说) :军需处长。

师:所以文中对将军的描写使得军需处长的形象更加高大, 更加丰满。让我们再一次瞻仰这座晶莹的丰碑。 (音乐)

师读:将军愣住了,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

(生读课文第7自然段)

师读:他深深吸了一口气, 缓缓地举起右手, 举到齐眉处, 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生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师:这位军需处长就这样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是军需处长的丰碑般的形象指引着他们———勇往直前, 让我们听听战士们那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

(生读课文第14自然段)

师:那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似乎在告诉人们—— (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

师:军需处长、将军、战士,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告诉人们——— (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

师: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 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鼓舞了战士, 激励了后人。文中的将军和千千万万的战士也何尝不是一座座丰碑呀?同学们, 在战争年代中, 有多少像军需处长这样的红军战士, 他们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铸就了一座座丰碑!

篇4:《丰碑》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通过抓文章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3.抓住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语句,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丰碑”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读题——

2.理解“丰碑”意思

“碑”:看字形,和什么有关?(石头)所以碑的意思是?(石碑)

“丰”:高大

理解“丰碑”:高大的石碑

3.再读:读出高大的气势

二、初读,了解主要内容

1.文中的“丰碑”指什么?文中哪句话告诉你的?请用“~~~~”划出来。

2.PPT出示: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丰碑?

4.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一说。

5.学生交流

6.小结方法:有时候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文章的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来进行概括。

三、解读“军需处长”,了解“正面描写”,进一步理解“丰碑”

1.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哪个自然段对他进行了详细地描写?(第7段)这军需处长怎么了?(冻僵了)

2.为什么会冻僵?这件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快速浏览,找出相关的语句。

预设一:环境恶劣

1.(学生找到第一段)PPT出示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2.当时的环境怎么样?板:环境恶劣。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3.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当时这恶劣的环境吗?(指名2生读)

4.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可能?可能?他们前行的道路变得?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这样的情景吧!

预设二:衣服单薄

1.军需处长被冻死仅仅是因为环境恶劣吗?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贴”字呢?(衣服少、被雨雪打湿了,更冷)

3.你能用朗读读出军需处长衣服单薄吗?一路上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正常人穿这么少,会觉得怎样?而军需处长呢?板书:镇定安详

4.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军需处长? 板书: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5.学到这,你对课题中“丰碑”的含义有新的理解吗?文中的“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的身体吗?(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

6.让我们一起朗读这段话,感受军需处长的精神。

四、解读“将军”,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文中除了写军需处长,还写了谁?快速默读,用“——”划出描写将军的语句。

2.PPT出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句子。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3.老师也找到了描写将军的一部分语句,这些都是描写将军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他们的内心。同学们读读这些语句,这个过程中,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交流:惊讶、愤怒、感动、敬佩。

5.PPT出示:将军的情感由惊讶、愤怒、感动、敬佩,这就是将军的整个情感变化。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些语句,老师读蓝色部分,你们读描写将军的红色部分,看看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将军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PPT出示5——12段(红、蓝两色字)。

6.这篇文章明明是写军需处长的,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笔墨来写将军呢?

PPT出示右:写将军的段落。再次出现左: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像这样通过写其他人的言行来衬托(突出)主人公的特点或精神品质,这样写法叫“侧面描写”,副板书。左边这段直接写军需处长来突出其精神品质的写法就叫“正面描写”,副板书。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五、进一步理解“丰碑”

1.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哪儿看出来?

2.PPT出示: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队伍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军需处长、将军、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战士们)

4.现在,你对课题“丰碑”又有新的理解了吗?

5.再次朗读,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丰碑

环境恶劣 镇定安详

衣服单薄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篇5:五年级语文《丰碑》教学方案

xiaoxue.xuekeedu.com

《丰碑》主要讲述了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赞颂了军需处长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王老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力引导全班学生理解“丰碑”的含义,同时强化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感悟课文语言文字的内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这是一堂体现素质教育的成功的阅读教学观摩课。现从三个方面作简要评述。

一、教学重点抓得准,并且明确

王老师在教学中,善于抓住课文的关键点,促进学生理解。红军队伍在行进途中忽然放慢速度,教师的教学从这里入手,引导学生阅读3—5自然段,抓住“将军”的两个反应:一是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另一是听说有人冻死了,“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教师提问:“什么叫‘愣’?什么叫‘愣了一下’?将军在什么情况下‘愣了一下’?”这一组问题的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什么叫“愣”及“愣了一下”的意思,又让学生结合课文了解将军“愣了一下”这一反应的背景。紧接着,教学引向将军朝前走去看到的情景是什么。此时,教师用投影显示老战士冻僵的形象画面。同时导读第7自然段的三个句子:“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这是文中正面表现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分辨句子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引导学生从人物的穿着、表情、动作,想象当时的情景。教师设问:“老战士临死前的神态为什么这样镇定、安详?”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思考已能初步感受到军需处长崇高的品质。接着,教师抓住将军看到这一情景后的表现,让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词语“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和“两腮的肌肉抖动”着的比较,体会将军由生气到震怒的原因。当将军得知这位冻死的老战士就是他要追究责任的军需处长时,教师又设问:“将军此时为什么会‘愣住了’?这里的‘愣住了’与前面的‘愣了一下’有什么不同?将军可能在想些什么?将军又干了什么?”这一组问题既让学生理解了“愣了一

xiaoxue.xuekeedu.com

下”和“愣住了”的区别,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将军从沉痛到内疚到崇敬的心情变化,将军“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运用了比较法,收效较好。

用幻灯片出示三个句子: 将军(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课文原句)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教师先让学生将、句进行比较,体会将军用一个规范的军礼,表达他对军需处长的无限崇敬;再将、句进行比较,体会“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意思,通过比较三个句子的异同,学生从课文原句的具体生动的描写,进一步体会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被冻死的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了,成了一个雪堆,为什么人们感到的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王老师抓住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关键词语,运用朗读、分析、设计制作了一套拉动复合投影图片,在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的同时,先显现出军需处长被冻死的形象画面,然后再抓住“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这些关键语句,同时拉动复合投影图片——一幅白雪覆盖的人体形状画面,与原来的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形象画面相重迭,此时课堂上悲壮激昂的音乐响起,把教学引向了高潮,教室内的气氛肃穆宁静,全班学生和在场听课的教师为之动容,音乐嘎然止住。教师总结:“军需处长为战友,为革命胜利,牺牲自己(板书),这崇高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就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此时,学生对“丰碑”含义的理解已不言而喻了。

二、全体学生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

王老师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的听、说、读、思等方面的训练,设计的问题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的悟性,全班学生在整堂课中情绪饱满,积极思维,尤其在朗读、背诵训练上更具特色。在读书时,有目的地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进行

xiaoxue.xuekeedu.com

思维训练;在反复读书时,训练学生听其声,记其义,感其情,悟其理,理清组织运用语言的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和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有感情,并与课文所描述的情景相融合,激起了感情的共鸣,使师生和听课者受到强烈感染。

笔者统计,教师在四十分钟时间里就有22次让学生读书(含背诵)。如果以每次读书平均为一分钟来计算,大约就有22分钟用在读书上,也就是说,一节课二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训练朗读和背诵,以加深理解。由于强化朗读训练,最后抽查学生进行试背练习时,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已能达到背诵本课四个重点自然段的要求。

三、紧扣关键,入境激情

教学中教师紧扣课文的关键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入境激情。如教学一开始,教师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展示红军队伍在雪地中前进的画面,同时配乐《过雪山草地》,教师有感情地描述:“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把学生带入那特定的情境,引入新课。同样,对句子段落的理解,对“丰碑”含义的理解等都巧妙地运用了幻灯投影,用音乐渲染气氛,用图画再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将言、行、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

由于教师精心设计,抓准重点,突破难点,自始至终以饱满的激情上课,学生思维活跃,全体学生全身心全过程地参与,学生在听、说、读、思等方面都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使课堂教学获得成功。

篇6:五年级语文《丰碑》教学方案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态、神态和穿着中,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3件。

2、小黑板一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生字词自学情况。

3、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初读课文。

1、抽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默读课文,按提示把文章分为四段,讨论段意。(提示:A、艰难前进B、严峻考验C、一座丰碑D、走向胜利)段意(略)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思考:“吞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这支队伍似乎要被吞掉?

2、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将军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索呢?

2、指导感情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详案)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三、四段,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2、4题。

一、引入新课。

在十分恶劣的环境里,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正在这时,他得知前面有人冻死,快步朝前走去,那他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重点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连贯。

2、小声自由读,弄清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板书:形态、神态、衣着)

3、默读,观察投影图,思考:老战士冻僵在冰天雪地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充分讨论)

4、指导感情朗读。

5、熟读、背诵。

(二)学习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2、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1、第七自然段写军需处长“好似一尊塑像”,这里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这个自然段第一次,也是全文唯一次出现“丰碑”一词,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将军、战士们和作者有什么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心声?用“~~~~”勾出来。读这句话。

2、这样的队伍究竟指什么样的队伍?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联系第二段将军的思索,学完了全文,你认为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4、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发散与升华。通过学习,把你体会到的将军和战士们的感情,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给这座丰碑写碑文。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全国第三届小语重庆赛区选拔赛)

篇7:五年级语文《丰碑》教学方案

l、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刚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讨论

㈠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安详”?

1、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吸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4、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重点朗读9一13小节。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自告奋勇展示。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2、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附板书: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篇8:五年级语文《丰碑》教学方案

生:(指名回答,略。)

师:(故录像,教师随音乐和画面有表情地讲述。)这就是那支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着。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地。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鹅毛般的大雪,一步一步艰难地跋涉着。他们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顺利通过雪山呢?他们还将遇到怎样的困难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的后三段。

[评:导语设疑激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电教媒体的运用,把学生带到艰苦的长征路上,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启发诱手的作用。]

师:通过理解课文后三段,我们要了解军需处长在严寒中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弄懂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还要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自然段。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2段。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2段,大家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这段主要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师:书中只简略地为我们列举了4个可能出现的困难。但我们知道还将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在等待着这支队伍。同学们想像一下,他们还将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分别回答,想橡出很多困难)

[评: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师: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红军所面临的困难是非常严峻的。那么,在困难面前我们的将军是怎样做的呢?

生: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了一条道路。

师:这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将军很爱护、关心战士。

生:说明将军非常勇敢。

师: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还在前进。前进的过程中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投影:书中插图结合画面想想:这件事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这段讲一个军需处长冻死在严寒中的事。

师:(板书:军需处长)谁来结合画面说一说这件事中哪个细节最令你感动?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那镇定安详的神态。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的穿着单薄破旧。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觉得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是最令我们感动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军需处长的呢?请大家看课文的第7自然段,边读边动笔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思考: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态?

生:军需处长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呢?

生:从他的动作可以看出来。他的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师:(板书:夹烟前伸)军需处长已经被冻僵了,为什么他的神态还是那样镇定安详呢?

生:因为他相信自己会走出雪山,革命会取得胜利,所以他的神态才那样镇定安详。

师: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谈谈你有什么感想?

生:军需处长就是发棉衣的,他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自己却穿得单薄破旧。(板书:单薄破旧)说明军需处长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生:此时此刻我觉得军需处长很高大。

生:我十分敬佩这位军需处长:

师:同学们产生这样的感情是对的。通过这段描写(放录像,指投影)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评:创设情境,情感导读,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军需处长崇敬、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生:(反复练读,师具体指导,最后生配乐赏读和背诵。)

[评;以读书、训练为特点,在朗读中记诵课文,读懂词句,培养语感,这是本节教学基本的语言训练方式。]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第三段中,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衣着三个方面详细地描写了军需处长这个人物。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呢?

生:(齐答)将军!

师:(板书:将军)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的?

生:(回忆学习方法)

师: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总结为“读、画、思”。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三段。(出示“学法提示”投影--读:轻声自由地读第三段;画:画出描写将军三次神态变化及动作语言的句子;思:他每次神态变化都因为什么?)

[评: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生:(生自学第三段后,进行汇报,师同时板书:“愣一下”、“发怒”、“愣住了”)

师:将军为什么愣住了呢?

生:因为将军没有想到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

师:是的,将军怎么也想不到被冻死的人就是军需处长。因为军需处长最有机会第一个穿上棉衣,可他却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这是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板书:舍已为人,勇于献身)

师:漫天的大雪还在不停地下着,(板画:大雪)将军眼看着自己这位亲爱的战友将永远地长眠在雪山中(板画:雪山),同那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了一体。将军的眼睛湿润了。他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一个军礼。(板书:敬礼)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评:教者注重板画与语言的渲染,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当将军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的时候,军需处长怎样了?

生:他已被雪覆盖,成了一个晶莹的丰碑。

师:“丰碑”、“晶莹”这两个词该怎样理解?

生:“丰碑”指高大的石碑,也指不朽的功绩。“晶莹”是光亮透明的意思。

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略)

师: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板画:丰碑图)

[评:教者再次板画,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形象概括,又是对学生心灵的启迪与熏陶。]

师:(指丰碑图)这位军需处长为了他的战友们将永远地长眠在雪山中。他的战友们会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的第四段,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第四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一段主要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出示投影)默读这两句话。

思考:“那声音”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回答略)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战士们那坚定的、必胜的信念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结合板书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生:(回答,略)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有评有略地写呢?

生: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师:是的。作者是为了突出中心。这篇课文写得有详有略,中心突出。在今后的作文中,同学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评:抓住单元训练重点,做到读写结合。]

师:战士们都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这位军需处长却永远长眠在雪山中了。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我们将永远地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军需处长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上永世长存。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生起立),向这位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军需处长,向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

[评:结束语总结全文,余音袅袅。尤其是最后敬礼,使同学们的感得到升华。]

篇9: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方案

口语交际·习作六《父母的爱》的教学设计

阳泉市平定县岔口联校马上固小学 王慧文

【设计理念】

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注重表达的条理性,并将口语交际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中心,巧妙创设情境,注重双向互动,尽量多的留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会说,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设计,选择了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的爱》。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学生就课本中的三个小故事发表对“父母的爱”的看法,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讲述生活中与文中三个小故事类似的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文本中的三个小故事简单明了,在生活中容易找到类似情形,不但为学生“口语交际”有感而发提供了情感的感触点,而且为学生联系生活讲故事开拓了思路。本次“口语交际”内容“父母的爱”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且仍然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而且课本中也提供了可感的材料,学生是有话可说的,但是学生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挖掘父母对爱的典型事例较为不容易。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可能无法关注细节,进行细致描述,容易说大话空话;也较难从各个角度回忆,讲述故事,发表看法。因此,针对五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可让他们课前参与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与父母交谈,为口语交际做好铺垫。本次活动意在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在“口语交际”进行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教师要注意从口语表达、交际态度等方面加以指导,还要加强对学生倾听习惯和能力的指导。以达到本次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

【教学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场景剧表演用的父亲、母亲、孩子的头饰等物

品。

2.邀请家长进课堂,准备好交流的媒体资料(提前录制好本班学生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视频如:最想对孩子说的话及对孩子的期望等视频录像资料、书信、贺卡等)对学生课前要保密。意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表达欲,从而更加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情感。

【前置性作业】

课前分小组搜集自己或他人生活中与父母之间的小故事,也可以读读关于“父母的爱”为主题的作文或其他文学作品为本次口语交际打下基础。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小组内排演生活场景剧,在课堂交流表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3.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教学重难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说、写相结合的训练。

【教学手段】:

口语交际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和欲望。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交际,在双方互动交流中进行听说写结合的训练,生生互动,师生与环境的互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家长与孩子合作等加强学习的合作性。在互动合作中,通过学生的综合评价、自我评价,让其体会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父母的爱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如涓涓细流,父母的爱如夏日浓荫!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不同的爱却给孩子成长带来了不同的结果。我想,大家一定有兴趣和老师一起聊一聊“父母的爱”这个话题!出示课件(板书: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以亲切的语言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讨论交流,调动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

二、创设情境,体验父母的爱

场景表演,表现父母的爱

1.展示:选择最有自信的小组,展示课前排演的生活场景剧。教师请出小演员,将准备好的头饰帮他们戴好,进入“父母的爱”生活故事表演环节。

2.评议:学生从不同角度交流评议,如语言、动作、神态、内容等,大胆发表看法。

3.小结:同学们真棒啊!能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父爱和母爱演绎成这么精彩的表演。其实,父母对我们的呵护真的很多。来,咱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他们的父母是怎样关爱孩子的呢?

(设计意图:真切的场景表演,演绎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父爱和母爱,既打动在座的家长,又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

三、阅读故事,评说父母的爱

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提供的三个小故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故事阅读交流,选择同一个故事的同学编为同一个小组。

1.分小组读故事,理解内容。

2.小组内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3.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发言示例:

小组一:刘明明的妈妈太过溺爱孩子,刘明明什么都不会做,做事丢三落四,我们小组觉得这种母爱虽也是爱,但对孩子成长造成障碍。

故事中的妈妈应该让孩子学会自立。(同组成员补充)

小组二:冯刚的爸爸也太严厉了,考不好就挨训,冯刚都不敢考试了,爱孩子,就应该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而不仅仅是训斥。负负责,这种爱是挺不负责任的。(同组成员补充)

小组三:李路杰有位好爸爸,他懂得鼓励孩子,给孩子信心,结果李路杰在尝试中取得了成功,这会使他在以后的成长中更有信心。(同组成员补充)

(设计意图: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关键,分组交流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我让孩子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组合小组,让全班学生充分“动口参与”,实现“口语交际”。)

四、结合实际,说说父母的爱

拿出课前准备的记录或搜集的资料,回忆一下你所了解到的故事。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父爱或母爱?

1.小采访活动:同学们生活中一定有很多类似课文中的事,当一回小记者,去采访你的同学,了解了解好吗?同学之间自由进行,可以直接向同学提出问题。通过采访,为自己的发言找到依据。

2.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互相说说生活中的小事,然后踊跃发言,参加全班交流。

3.在同学们交流发言的时候,老师既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又要逐一梳理问题,比较集中的围绕主题展开交流,适时补充,发表见解,提供拓展阅读材料,再次让学生感知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小记者采访活动”的情境,采用访谈的形式调动学生多方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情感与兴趣,巧妙引导学生置身“访谈”之中,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训练中来。)

五、亲情沟通,交流美好的爱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也都爱自己的父母。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宽广的,更是无私的,但有的方式有些不妥。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有的也来到了我们学习的现场,让我们敞开心扉,做一次爱的表白吧!

1.学生:心里话说给爸爸妈妈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一定有感恩,也或许会有渴求,那就走到父母跟前,把你想对父母说的话大胆的、用最富有爱的语言说出来吧!

2.家长:告诉孩子你会怎样关爱他们

亲爱的家长们,孩子们爱的心声一定打动了你们,相信你们一定明白了正确的爱是孩子走向成功人生的有力支撑。那就放下家长、长辈的架子,走近您的孩子,和孩子做一次心与心的沟通吧!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爱的交流,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其中,获得了爱的体验,让课堂达到的不仅仅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还有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口语

交际取得更大的的实效性。)

六、教师总结,布置习作练习

师总结:是的,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要学会与父母沟通,消除代沟;又要学会理解、体贴父母,感恩父母。最后,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今天相互理解爱的每一个人!

作业:请同学们将今天的爱写下来,写好后读给父母听。题目自拟。

篇10:五年级语文教学方案设计

1、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2、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

3、根据文章内容续编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生活场景正月十五

说说有关龙的知识。

齐读课题质疑——大人们关于龙会说些什么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大人关于“龙”在文中有说法?分别是怎样说的呢?

小组合作寻找,读相关句段,汇报。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龙”在大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2)你对哪个大人的话有浓厚的兴趣,着重谈一谈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读了这篇小文章,你认为那一段,那一句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齐读:在美读中体会作者的强烈民族自豪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文章主题自然水到渠成)。

“龙”象征的我们腾飞的中华,那么你再来开动脑筋继续想一想“龙”还有什么含义哪?(自己续编,然后小组交流。)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龙”象征的腾飞的中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腾飞的中华龙是怎样震惊世界的。(播放课件——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航天事业,军事,经济贸易,教育等事业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中国正在不断的腾飞,不断的进步。)

看到中国各项事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你想说点什么吗?

(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发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

五、布置作业

1、用你知道的事实,试着在第五段后面继续写几句。

篇11:五年级语文《丰碑》教学方案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迚西部”,第二组“永进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迚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迚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称之为“大综合”。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幵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 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

(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 300个。

二、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有学生37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较差,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写字水平整体较高,大部分学生有热爱阅读的习惯,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应用方面比较死板,不能灵活运用、丽一反三,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不高,这一方面比较薄弱。特殊学生的情况分析如下:

优等生:

阅读广泛,写作明显突出的任鑫;态度端正,勤于小练笔的任兴尧;自主学习,思维活跃的任少华;发言积极,个性张扬的王自靖;擅长记忆积累的张燕、梁萧钰;文静细腻的任玉凤

暂差生:

谢红艳、叶红丼上期期中在20分以下,30分以下的也有七八个,可想而之,基础相当薄弱。

三、教学措施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在阅读技能方面,继续加强朗读训练,幵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先讨论怎样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再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再分角色演一演”。此外,加强了默读的训练。

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以及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的文章的阅读。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体会感情、了解记叙顺序、领悟表达方法等。

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有关浏览能力的培养。再看口语交际。首先,从口语交际的情感态度目标来看,第三学段提出“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尊重”不仅要“认真耐心”地听,而且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如,全神贯注,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聆听时可用神态作出反映;“理解”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听去想,理解对方说的内容,体谅对方当时的心情,显然在情感态度的要求上又迚了一步。其次,从口语交际的习惯培养上,前两个学段都强调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三学段提出的“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高低的表现。从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来看:倾听,从第一学段要了解内容,到第二学段把握主要内容,再到第三学段抓住要点。表达,从第一学段简单地说,到第二学段讲得清楚、明白,再到第三学段有中心,有条理。应对,是在交流、交际中的表达,在交际中随时应答、提问或者说明,在发表意见前,有准备;在发表意见时,有一定的质量。

从习作来看,第三学段提出了明确的习作要求,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在习作类型上,重点安排了写记实作文,还安排了写书信、研究性报告、表扬稿等应用文的练习。

(二)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丰富人文内涵;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迚一步加强为了在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里,教给学生利用信息,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本领,本学期在教材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丰富人文内涵。旨在学习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增加体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加强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在课文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语料,拓展阅读。设计相关专题,利用每组教材整合的优势,加大上述教育内容的比重,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

(三)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凸现语文学习的重点,将导思、导学和导练贯穿于教学始终。

借助每组前面的“导语”来导向,凭借课后思考练习题来导学、导练;凭借“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幵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课后练习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结合上,学有所得。

如,引导学生找出表达准确、情感丰富的语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如,抓住重点句段,理解内容,体会表达效果。

如,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注意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幵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

如,领悟课文布局谋篇的方法,了解选材和表达中心之间的关系。如,引导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在《草船借箭》课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又如,引导学生联系课文领悟种种写人的方法。以“交流平台”为凭借,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学习心得,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引导,也是一种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加强“口语交际·习作”的训练

在“口语交际·习作”的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为学生回归常态迚行口语交际、自主迚行习作,为学生留有更大的创造空间。第一,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写作的欲望。第二,要创设特定的情境。第三注重多方位的评价,重在激励。第四,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第五,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根据生活需要练笔。引导、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服务生活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

(五)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要比较充分地体现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策划、觃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分层教学,关注差生

四、教学迚度安排

上一篇:简单版保险代理合同协议书下一篇:2022舞蹈大赛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