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卡耐基—成功之路》有感 杨涛涛

2024-05-01

读《卡耐基—成功之路》有感 杨涛涛(共4篇)

篇1:读《卡耐基—成功之路》有感 杨涛涛

读《卡耐基—成功之道》有感

纵观中外历史长河,有无数名人志士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传奇人生被我们称颂、景仰,成为激励我们自身进步的动力。

众所周知,卡耐基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成人教育家、交际大师,甚至被看做是成功的化身。但是,他成功之路的艰辛却是我始料未及的。最近,我有幸读了 《卡耐基—成功之道》一书,对卡耐基有了更全面细致的了解。他人生的转变给了我希望之光,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未来奋进的渴望。

戴尔.卡耐基1880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贫苦家庭,也许是上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出生贫寒都不算什么,老天还赐予了他一双大乎寻常的耳朵,幼年时曾有人戏谑的说要割掉它的耳朵,为此他常常深夜噩梦连连。但还不仅仅这样,他小时又因贪玩被钉子划穿了一根手指,成了九指,也更加成了同伴们嘲弄的对象。伴随着这样的阴影长大,加之自身的贫穷,初入社会的他,受尽耻辱。他曾无数次埋怨自己不中用,是这个世界的废物、弃儿。但最终他还是战胜了自己内心自卑的想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事业,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演说家。这一路,他坎坷成长。当初,练表演艺术,由于太过真实,被女搭档的男友过来训斥欺侮,但他凭对艺术的执着与人格魅力,终于消除了那人的误会,还参与了他们的表演。后来在学校演讲,他也是经历了十二次的失败,才成名的。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折磨,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唯有以乐观的精神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卡耐基便是生活的强者,他不仅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障碍,而且在自己的演讲生涯中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现在卡耐基的教学模式已在全世界广泛推广,由卡耐基创造的造福于人类和社会的事业正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人们从卡耐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成功未来,人们从卡耐基教学中受到的启发和教育,也促使大家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奋进。

由衷地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文学的享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舞,激励着我要不断前进。

篇2:读《卡耐基—成功之路》有感 杨涛涛

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时就被它红艳的封面,烫金的大字所吸引。读了它才更加发现这确实是一本成功宝典。丰富的理论以及案例,以及宝贵的经验和鼓舞,让人心头为之一震,要成功,要让他人喜欢你,要在日常交际中自信从容,要在演讲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读读它。

这本书共由十三篇组成,虽然我才看了前两章,就发现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前两篇分别是“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和“如何使他人喜欢你”,前篇又由“不要过分的批评、责备他人”、“真诚的赞美他人”和“激发他人强烈需求”组成,后篇则由“真诚的关心他人”、“微笑待人等”组成,结构很鲜明。下面来讲讲作者戴尔.卡耐基的观点和见解。他认为任何人一旦生气之后,就会言辞巧捷,变得很会说话。他说,如果你在镇上一拳打倒一个最笨嘴笨舌的人,他会立即站起来与你理论一番,而且一点都不亚于第一流的演讲家。他认为,无论什么人,如果有足够的自信,而且内心有表达的冲动的话,那么他一定会说得十分动人。

卡耐基认为,培养自信的最佳方式,就是做平时不敢做的事,从而获得成功的经验和体会。因此,他每次上课时,都会让每一个学员开口说话。听课的人都有相似的困难,都不敢当众说话。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从不会相互取笑。经过卡耐基的训练,他们逐渐培养起了勇气、信心和热忱,并将这些内在精神融入到他们的谈话当中。

戴尔.卡耐基不仅仅是在开演讲课,他更主要的是在帮助人们克服恐惧心理,培养自信和勇气。在参加这门课程的商业界人士中,不少人已经有30 多年未走进教室,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最初都是抱着尝试的态度,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向卡耐基交付学费的,因为他们希望能够立即获得实效,而且第二天就能用于商业谈判或当众演讲中。

卡耐基追求快速实效的演讲方式。结果,他开创了一套独特的,融演讲、推销、为人处世和实用心理学于一体的教育方式,开创了一门非常实

用而有意义的课程。由于这门课程是如此管用,有些人竟从上百英里远的地方开车专程来上课,甚至有一个人每周都从芝加哥赶到纽约来听课。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威廉.詹姆斯说,普通人只利用了他潜能的十分之

一。戴尔•卡耐基开设的这门成人教育课程,其目的就是真正帮助商业界人士发挥他们的潜能。卡耐基成功了,他也因此而享誉全世界,被誉为“除了自由女神,或许只有戴尔.卡耐基才能代表美国。”

在第一节中卡耐基指出不愿意承认错误是人的天性,所以一味批评对很多人来说只会适得其反。比如说穷凶恶极,震惊全美的杀人犯克洛雷在临死前都自称他的心是仁慈的,从来没有伤害过任何人。再比如美国总统塔夫脱以及年轻时的林肯等等名人都曾有过不承认错误以及太过尖锐得指责他人迎来仇恨的经历。第二节中卡耐基则指出每个人都想要自己受人重视,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冲动就是显要感,也就是成为重要人物。所以只有赞赏和鼓励才能激发他人的热情。其中他举了“钢铁大王”卡内基的下属,年薪超过一百万美金的施伯格,和“石油大王”洛克菲的例子。这些成功人士最常用的方法,即便是面对犯了错的员工也更多的是赞扬和鼓励。再比如说第四节中真诚地关心他人中,卡耐基举了罗斯福总统的例子。一次罗斯福的黑人仆人的老婆向他请教鸟的事情,罗斯福详细的为他讲解了,后来又特地打电话让这位女仆到窗外看那种鸟。还有一次,罗斯福去拜访塔夫脱总统,到了白宫,他向每位当差的伙伴打了招呼,并清楚地叫出了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一个位名叫艾克胡福的人含泪写道:“这是我们最近几年中唯一开心快乐的日子。我们谁也不会将它与一张100美元的钞票交换”。

篇3:读《卡耐基—成功之路》有感 杨涛涛

细观他的成功之路, 我发现他具有成为一位非常优秀“班主任”的能力。若曾国藩从事教育的话, 以他的管理才能, 他一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管理者。我个人认为他的很多成功经验, 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都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一、曾国藩“德育为首”, 选择班干部以德为首

识才、用才是他成事的第一秘诀。历史上有识才、用才本事的人物不少。如刘邦著名的“三不如” (汉高祖刘邦有段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 给饷馈,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 。曾国藩成功的重要一条也是在于他有杰出的识才、用才的本事:以德为主, 次看学识, 再看才具。他识别后, 将他们一一合理使用。这就如同于我们班主任在选择班干部时要注意的问题。

选好一个班干部, 组成一个好的班集体, 就可以带好一个班级, 是班主任的好助手, 是一个好的副班主任。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很多压力。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在管理班级时不是也有一套选择班干部、培训班干部、使用好班干部的方法么?

曾国藩有两句名言“扬善与公庭, 规过于私室”。这也给我们班主任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对学生和班干部的好事要大肆宣传表扬, 起到以积极的影响;对于班干部所犯的错误, 要在私下里批评教育, 这样既树立了班干部的良好形象, 又维护了他们的自尊。有利于班干部进一步在班级中开展工作, 当然必要的时候可以因时而变。

二、曾国藩“适时教育”, 抓住机会, 完善自己, 教育学生

他抓住机遇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改变曾国藩命运的机遇就是在太平军冲出广西, 向江南进军时, 朝廷在江南各省任命了四十三为团练大臣。这四十三位团练大臣, 后来死的死, 走的走, 几乎都没有成什么大事, 唯一一个成就大业的就是曾国藩, 他抓住了这一机遇, 因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的这一理念很是适合我们班主任针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的教育方法。

“适时教育”就是抓住合适的机会, 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法, 教给学生适当内容的知识, 或培养适当的技能。让学生在这特定的氛围下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和行为, 完善自己, 接受老师的教育和管理。

三、曾国藩“因材施教”, 不能总用一种眼光来关注学生

他交错使用儒、法、道三家学说, 依时而变。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孔、孟儒家, 而是诸子百家的共同智慧。曾国藩他精通儒、法、道三家学说, 并适时而用,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这一成功之道, 说明我们班主任不能老用一种眼光来看学生、一种方式来教育学生、一种方法运用于教学。要做到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时代在发展, 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你若再仍用老一套的眼光来对待、教育和管理学生, 那一定会“老眼昏花”的, 跟不上社会的快节奏。

那么我们班主任就应顺应社会的进步, 积极地学习和改变, 做到“因人而教, 因时而变”, 才能“变则通, 通则达, 达则成”,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篇4:读《回望人类发明之路》有感

于是特意找了本《李约瑟传》来看,于是知道了李约瑟的疑问:“为何近现代科学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科技与经济曾经领先世界的中国”。

张开逊教授在《回望人类发明之路》中说: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其实都肇始于中国,它们对世界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还这样定义中国古代发明:“中国古代发明是一种基础性发明。”他将中国重大的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时间定义为“上启春秋,下至南宋”。但在这之后的几个世纪,我们却成了“沉睡的巨龙”。

有人认为,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应归结于中国自古以来重文轻理的儒家思想和“八股”取士制度,以及“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中国古代不乏科学大家,如祖冲之、张衡、刘徽、秦九韶等,也有领先世界的著述,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甘石星经》《天工开物》等。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朝代都实行限制工商的政策,比如唐、宋、元时期政府就没有限制海外贸易。甚至在明朝,也没有强制执行禁海贸易。1740年,清朝的法律鼓励私人采煤。

有人讲,我们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只是博物学,我们的科学技术属于应用型科学。比如《九章算术》所陈列的都是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物兑损、房屋建筑的结构计算、分配方案设计等。星相学的领先也是源于朝廷的重视。等等。

其实,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原本就更多来自于对实际生活的观察,即使作为西方科学鼻祖的亚里士多德也是基于对自然的观察而建立起了他的科学体系。13、14世纪中国的天文学家曾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但在17世纪,当中国人发现自己的天文立法过时了之后,就把朝廷的天文事宜交由耶稣会去负责了)。

中国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有求索的精神,也有包容的胸襟,那我们为什么会落后了呢?

最近,看到张开逊教授的一个谈话。他认为,中国人在古代探索自然的活动一直没有越过两道门槛:第一,人们并不重视实验的方法;很多探究活动,都停留在观察和描述的层面上。第二,中国人探究自然的活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没有使用精确的数学工具,没有发明出探究自然所必需的很多数学方法,不习惯西方的逻辑推理这种方式。因此,中国的探究活动没有跨过近代科学的这道门槛,没有让自己的发明活动由依赖经验和灵感的阶段走入依靠发现自然规律、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深层次的理解产生新技术的阶段。

是的,科学发现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认识它、遵循它,科学才能得以发展。这是读《回望人类发明之路》后给我的启迪。

上一篇:关于无畏选择话题作文下一篇:论文工作计划进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