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作文100字

2024-05-04

悲作文100字(通用15篇)

篇1:悲作文100字

泪伤痛悲此,落过无在生。半似在人间,夏?F痕是过。孤独有两者,伴随秋天走。只听百鸟鸣,误已春以来。一阵秋风起,原是一场梦。

初三:范茜茜

第3篇

篇2:悲作文100字

捷克·伏契克曾言:“应该笑着去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的确,伴随着青春的洗礼,在人生这条看似繁花似景的大道上暗藏‘杀机’,需要我们常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让我们的路途更加的辉煌。

积极向上是一种心态;

积极向上是一种品德;

积极向上是一种信念;

积极向上更是一种不羁的灵魂。

我曾听过一个故事:在一次医院的检查报告中得知,大儿子被查出患有晚期肝癌,而小儿子平安无事。当然这是一位医生的失误,不小心把两位儿子的报告调换了。事后,大儿子整天郁郁寡欢,不久后真的病倒了,而原本真正患有晚期肝癌的小儿子却开开心心的过每一天,身体一天比一天健康。

这个故事无非就是告诉我们要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天塌了有人顶着,逆境过了是顺境,冬天过了是春天。如今我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事,想的人多了也便成了事。’’如果我们忧心忡忡的过每一天,那生活该有多压抑,日子该有多难熬啊!所以我们要永远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拓展自己和身外的世界。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感受生活,感悟生活,尽快从悲观的阴影中走出来。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古今中外寒窗苦读的诗人满腹博学,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从此一蹶不振,穷困潦倒一生。但还有些许心胸宽广,积极乐观的人在困境中充满正能量,接受一道道苦难的挑战,最终成就属于自己的宏图霸业,炫出自己的风采。

乐观是一种心情,一种自然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平凡之中寻求乐观,在磨难之中寻求乐观,在曲折之中需求乐观。乐观是一种宽容,一种涵养,一种气质,一种风度。不管前路多么艰辛,不管生活多么无奈,只要心中常驻乐观,就无须沮丧。使自己保持一个清净的心,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悲观是成功道路上的阻石,悲观的人做事只看其灰暗的一面,专注于过高的目标中,结果可想而知。失败后更加堕落不堪,灰心丧气,遇到困难后怀有“我不可能完成”的想法迅速逃离战场,至此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生存这条路上,永远遍布着荆棘,充斥着暴风骤雨。如果你选择了悲观的心态,只能使你走向毁灭。我的`叔叔,曾是一位落榜青年,高考失意,生活的打击,曾使他一度失落,甚至想过在死神面前低头!然而,当他重新鼓起勇气,正视生命的一切时,他却惊喜地发现,生活仍然向他敞开大门,向他招手,向他微笑着。于是,他笑对生活,继续自己的人生之旅。

乐观与悲观,可能就在你一念之间,它们二者,可能会引领你走向不同的道路,有着不同的人生。

篇3:悲作文100字

文中提到了引起作者悲痛之情的因素有五:

一是家道中落。由“庭中通南北为一”到“待诸父异爨”而到“庭中始为篱,再为墙,凡再变矣。”“鸡栖于厅,东犬西吠”,诸父不和,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分崩离析,令人心痛。这无疑给少年归有光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霾。对此,年少孱弱的他,只能徒叹奈何,无力回天了。这个缘故也使他励志学习, 更寄希望于科场。因此,就有了“束发轩中”“大类女郎”的读书形象。

二是幼年丧母。由老妪回忆母亲关爱子女, 问寒问暖的情景,引起了作者的悲痛感情,“言未毕 ,余泣 ,妪亦泣。”由于作者八岁丧母, 因此对母亲的感受非同一般。

三是祖母过世。祖母看望“我” 并赠“我” 象笏的事 , 祖母对于“我”的殷切希望无不与“异爨”有关 。也正因为大家族的落魄 才使祖母 寄希望于“ 我”, 期望“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成,则可待乎? ”因此,当“大母”过世 ,“我”“瞻顾遗迹”时便“长号不自禁”。

四是故居遭劫。“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是悲情的进一步延续。

五是爱妻早逝。从项脊轩的变迁中抒写对亡妻的怀念,看到“吾妻死之年所手植”的枇杷树,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树已“亭亭如盖”,而人却一去不归。音容笑貌,如梦如幻。孤寂惨怛之情,融于静寂无语之中。

以上“五悲”,若按常规 教学方法处理,容易落入俗套。因此,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农村里司空见惯的“分家”现象讲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爨”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锅”中“灶”下“火”。 再结合《说文解字》对 “爨”的解释 “齐谓之炊爨,臼象持甑。为竃口,推林内火。”将“爨”想象为一个象形的“生火做饭的场景”。“秃宝盖”为灶膛,灶膛之内以手加柴,点燃“火”,于是灶上所放之“锅”便滋滋地熬出香喷喷的饭食,一家人围炉而坐,尽享天伦之乐, 那种欢快热闹的场面自不待说。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家运衰退,生计无着,便有了“诸父异爨”的赏析局面。由此,紧扣“爨”字进行拆析 , 再现树倒猢狲散,你争我夺的“分家”场面,大可激趣。大伯端去了锅,二伯抽取了柴,偌大一座宅院,四分五裂,死灰冷灶,凄惨无比,真令人叹惋不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探究“通南北为一”的“庭中” 为什么“ 始为篱 , 已为墙,凡再变矣”。显然,也是由“异爨”导致的。正因为 “异爨”才引出了隔阂:隔阂日深,大人小孩互不相让,“东犬西吠”,才使得整座大院由“篱”而“墙”,一家人形同陌路,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其中的滋味,读者也是能体味到的。从这种家族兴衰大背景下理解作者由“泣”而“长号不自禁”的情感历程,自会水到渠成。

家和万事兴。“异爨”确是中国封建大家庭一个不祥的兆头。虽然我们不敢说它是情感主线“悲欣交集”中“悲”的全部,但起码也是最浓重的一笔。运用析字法,从一个侧面入手分析文章确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补记部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亭亭如盖”是说枇杷树已经高高挺立, 如同伞一样枝叶繁茂了。初读倍觉优美 ,沉思玩味 ,又觉“亭亭 ”与“盖”似有矛盾。《说文 》“亭 :民所安定也。亭有樓,从高省,丁聲。”“亭”为形声字,依“高”造形而省“ 口”, 义源自于 “高”。“亭亭” 属叠词 , 言树身之高 ;“盖”字为上下结构 , 上“草” 下“盇”,“盇”本意为“覆盖”,段玉裁释为“覆也。覆必大於下。故从大。”两相会意,“盖”的本意为“用草编的覆盖物。”可引申为“车盖”等。“如盖”拟比树冠之大,以“高”喻“大”,表面看似矛盾,实为作者高明之处。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亭亭枇杷树下无婷婷之人, 冠盖斑驳处仍记忆犹新。树的勃勃生机反差人的音容全无。语言之妙,情感之盛, 寓意之深, 确实起到了“留白”作用。正所以纸短情长,言外意妙。而悲中至悲,非十分理性所能把控。林黛玉《葬花吟》:“独倚花锄泪暗洒,洒向空枝见血痕。”可作旁证。

以上例举, 从文字学角度细品文章, 于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可作拓展。

篇4:怎一个“悲”字了得

从叙事角度讲,悲剧美一般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人的不幸遭遇、悲剧主人公的抗争行为、否定性的结局和潜在的精神超越。[2]160从这个层面上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伟大的悲剧》《斑羚飞渡》《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课文,具有较为完备的悲剧因素,笔者拟对以上文本的悲剧美作具体赏析。

一、在不幸遭遇中感受深刻意蕴的“凄美”

悲剧美的表现是以人类生活中的不幸遭遇为主要内容的,现实生活中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艰难困苦是悲剧美的最佳情境,悲剧正是通过对令人触目惊心的生活图景的展现来激发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切关怀。悲剧源于生活的苦难,它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不幸遭遇,让人感到强烈的痛苦、怜悯、恐惧。在悲剧中,人的欲望、情感、意志、能力都是历史的产物,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但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磨难,甚至是厄运,而且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这就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

《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英国科学探险家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而写成的。作品通过五位探险家的遭遇揭示了人物的不幸。

探险家们首先遭遇的是在与对手的角逐中失败。他们最大的理想就是战胜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第一个到达南极。然而,当他们历经艰险,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到达南极点时,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事业的挫败,理想的破灭,让他们极度地失望、痛苦和悲伤。带着悲怆与无奈踏上归途的过程中,南极寒冷的天气提前来到,无情地袭击他们,寒冷、伤病以及由此带来的寂寞、恐惧,让他们的身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着,进行了两个月的搏斗。最后他们体力不支,全部长眠于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述悲剧本质时曾这样定义:“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3]33探险队员的遭遇便是这“人生中可怕的事物”,他们遇到的精神及肉体的伤害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当这种苦难与死亡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便让我们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同情。这正如课文所说的那样:“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斑羚飞渡》的主人公是斑羚,但它作为一篇动物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已经被赋予了人类的精神特质。作品中的这群斑羚,为狩猎队所追杀,逃到悬崖边,种群陷入了死亡陷阱。“这时,斑羚们一片惊慌,胡乱窜跳”,一只老斑羚竟想奋力“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结果“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面对绝境,斑羚们为求得种族生存的机会,不得不牺牲一半来拯救另一半。此时,作品带给学生们的感受已远不只是“同情、悲悯”,更是发人深思的震撼——将人类的某些行为与之相对比,无疑会发现人性美的失落。

当死亡成为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时,无论是斑羚还是人,都会产生同样的痛苦体验,文章正是以这种体验作为审美客体的。

夸父和共工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传奇人物,有着超越常人的力量,但是,他们却都是失败的英雄。夸父追逐太阳的英雄事业未竟,就因干渴难耐而到处奔波,直到最后还是弃杖化林,难逃渴死的命运。共工(水神,炎帝后裔)在与颛顼(黄帝后裔)的斗争中落败,竟然去撞不周山,其间的悲愤之情可想而知。

四篇文章中悲剧主人公不幸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都遭受了自身不可战胜的苦难。“悲剧是人的苦难和死亡,这苦难和死亡即使不显示任何‘无限强大与不可战胜的力量’,也已经足够使我们充满恐惧和同情。无论人的苦难和死亡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苦难和死亡反正总是可怕的。”[3]33悲剧艺术给人提供一种对人生不幸事件的严肃思考。它“直接把死亡、毁灭、灾难、苦痛、尴尬、世态炎凉等不幸遭遇敞露在人们的面前,以醒目的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台词,具有震撼力的艺术效果将生存的意义——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在痛苦中走向和获得自由——无遮蔽地呈现出来”。[4]137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真实发生的悲惨事件一般不能直接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人们不可能在实质性的伤害中获得快乐,而且实际发生的悲惨事件往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自行呈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蕴。现实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只有通过一定的转化和提升才能创造出给人带来精神愉悦的悲剧美,它需要审美主体通过铺张的想象和严谨的构思对已经转化为精神意象的现实不幸进一步加以理想化改造,对其作出更高的精神规定,从而使其提升为真正的悲剧艺术。这种创造出来的悲剧美不仅是可感受的,在假定性情境中可以让更多的人反复体验并获得快乐。正如海伦·加德纳所言,悲剧不仅仅“是一系列令人悲伤的偶然事件。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最强烈地感受到终极的神秘”。

二、在抗争行为中体悟摄人心魄的“壮美”

人类面对苦难的不妥协态度是悲剧美得以光芒四射的关键所在。无论是悲剧英雄面对强大敌对势力的积极反抗还是小人物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中无奈的挣扎,悲剧人物面对厄运都不会无动于衷。整天低眉顺眼的祥林嫂就是一个明证:她尽其所有捐门槛,就是试图避免死后被两个丈夫分割,这是何其无奈的挣扎!悲剧人物对不幸遭遇作出的行为反应从性质上讲既可以是大义凛然的正义行动,比如普罗米修斯;也可以是不择手段的罪恶行径,比如麦克白;当然更可能是在正义和邪恶、无私与自私之间摇摆不定的复杂而难以严格定性的性格和行为。这些性质不同的悲剧行动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为扭转生存困境而作出了不懈努力。所以悲剧行动的价值不在于其是非对错,而在于其性格和行动所反映出来的悲剧人物对待不幸遭遇的反抗态度。对悲剧美来说,致命的不是邪恶而是逆来顺受。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悲剧总是有对苦难的反抗,悲剧人物身上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5]悲剧美就在人的斗争行为和生存苦难的激烈对抗中迸发出来,冲突、对立、抗争是悲剧的核心因素。 “悲剧性就是指人对死亡、困难和外界压力的抗争本性;悲剧美就是指主体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所表现出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发以及自我保护的最大发挥。也就是说所显示出的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6]4正因为他们具有这样的抗争精神,所以当他们身上发生各种悲惨的遭遇时,特别是他们的抗争精神所激发的行为无法得以实现时,我们就会为之遗憾,为之伤心,为之难过。这就是悲剧产生的摄人心魄的美。

《伟大的悲剧》中,五位英雄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死亡,这个可怕的事实让人产生了强烈的痛苦,而他们的抗争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心灵上的强烈震撼。他们与恶劣的天气作斗争,在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中艰难跋涉;他们与身体的极限作斗争,在饥饿、疲惫、伤痛中奋力前行;他们与自己的思想作斗争,燃料越来越少,身体越来越虚弱,他们惊慌,他们绝望,然而他们还是坚持着行走;他们与死神作斗争,奥茨在要了十片吗啡后艰难地又走了一天的路程,第二天又用冻伤了的双腿行走了若干公里。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在不抱任何希望的情况下,还在靠着直觉迈着蹒跚的步履往前挪行。在最后的关头,他们仍然在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直到“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才“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放弃生命,从来没有停止过与自然、命运的抗争。这种抗争体现了人的勇气、力量,体现了悲剧的“壮美”。

同样,在《斑羚飞渡》中,面对似乎已经注定的死亡,斑羚们始终没有放弃抗争。最初那只老羚羊的舍命一跳,它“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这一跳正显示了它处于绝境中的反抗和对生存的渴望,这是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反抗。

为了反抗被追杀的命运,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斑羚们上演了令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亡:“随着镰刀头羊的一声吼叫,整个斑羚迅速分为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一老一少同时起跳,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老斑羚“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它们牺牲了一半来挽救另一半!这种建立在生命基础上的反抗,是那么地有力,以至于让所有的猎人目瞪口呆。

最后,指挥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既然是死,不如自己走向死亡,这不正是对人类猎杀生灵的一种反抗吗?

再看中国的两篇经典神话,短短几十个字的故事却饱含着抗争的精神:夸父怀着让人间永驻光明和四季如春的愿望日夜追赶太阳,渴得饮尽河渭之水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这是夸父在实现理想过程中对遭遇的困难所作出的抗争;共工因不满颛顼的压迫奋起反抗,后战败而怒撞不周山,“怒”的慷慨悲愤和“天柱折,地维绝”的惨烈结果无不显示出共工抗争之激烈。

相对于对手的强大,四篇文章的主人公的抗争力量都显得单薄和弱小,但是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放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显示了主人公的坚韧与不屈。“人的存在就是永无止境地迎接挑战。只有对灾难反抗,才能表现出悲剧主人公的人格升华和自我超越。”[4]57“悲剧主体为了实现对自身现实的超越,或为了抗拒外力的摧残而陷入尖锐的冲突之中,他们往往处于无从选择的‘两难’或‘动机与结果完全悖反’的灾难里,但是面对灾难他们敢于殊死抗争,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去超越苦难和死亡。”[6]12悲剧作品中那永不停息的抗争引起了人们情感深层的激荡和振奋。

三、在否定结局中唤醒直面人生的“真美”

悲剧人物对厄运的抗争必须以失败告终才能见出悲剧美。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乐见的绝处逢生、浪子回头等事件的转机,对悲剧美的表现来说是毁灭性的。如果罗米欧与朱丽叶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的结局所带来的如释重负的快乐将完全消解沉重的否定性结局所能带给审美主体的高强度的心灵震撼。在悲剧叙事中,斗争行为的失败在所难免,许多故事也正是以主人公献出生命或者承受重大损失为结局的。

鲁迅先生在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审视中国古典悲剧时,认为在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古典审美意识的制约下,中国文学未能产生出近现代意义的悲剧,而只是硬凑成廉价的“大团圆”结局,从而陷入“欺和瞒”的泥潭。然而,真正的悲剧,是敢于直面人生,向人们展示生存的严肃性和严酷性的。它能够按照生活的真实,“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来看教材中四个故事的结局:

《伟大的悲剧》里五位英雄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最终毁灭了自己,无一生还;《斑羚飞渡》中,半数以上斑羚包括镰刀头羊都坠落悬崖,粉身碎骨;夸父最后渴死路中;共工不知怎么样了,可是他用自己的身体“触”不周山,想来也不会有好结果。

由此看来,真正的悲剧的结局是不以人的美好愿望为转移的,它把死亡、毁灭赤裸裸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反映了特定环境下人的命运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对命运的抗争最终归于失败,积极的有价值的事物、正面的任务被毁灭,唤醒了人们对生存的真实体验。“悲剧性是与人的生命现象、人的生理本性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与生命的痛苦与毁灭联系在一起的,美学悲剧性就是对生命的痛苦与死亡现象进行审美判断的结果。”[6]5

四、在征服超越中升华生命价值的“完美”

从精神超越的层面看,悲剧感不等于悲痛感。我们欣赏悲剧,会因怜悯而哀伤,因恐惧而战栗,但这些情感都是指向不会给我们造成任何实际伤害的非现实的悲剧情境的。这些否定性的情感最终都会在我们的意志努力下转化为更加深沉的快乐。正如悲剧是对现实悲惨事件的理想化,悲剧感也是悲痛感的升华。悲剧美不仅仅是对生活不幸的反映,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悲苦绝望的超越。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悲剧创造了一个真、善、美遭到全然否定的情境,又在否定中唤醒了审美主体对真、善、美更加强烈的肯定和渴望。在这个假定性的苦难情境里,悲剧的美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之内体验了对一切人生难题的超越。悲剧虽然展示了人生存在的弱小、无能为力,而最后总以失败告终的一面示人,但这并不隐含消极的人生意义;相反,它包含着积极的人生审美意义。因为悲剧性情境只是为主体行动安排的必要契机,而行动源于主体的自我意识。因而,由行动构成的命运的曲线,连同最终的结局无论是失败或是丧失生命,是主人公完整的人格在行动中的自满自足。悲剧的美正是在于主人公有限的生命运动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永恒价值。

在与命运的冲突、抗争中,《伟大的悲剧》中的五位英雄正是以他们的行动昭示了人的存在的实践意义,展示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埃文斯在雪原中发疯,成为整个团队前进的累赘,但是本该毫不迟疑地赶往下一站的队友们没有抛弃他。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奥茨为了不拖累大家,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被其他队员拒绝;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向死神飞奔而去。更令人动容的是,队长斯科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信,表达他无私的爱和真诚的情义,他向爱妻表白自己对这次行动的态度是多么无怨无悔!“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要好得多”。这真是一场骇人听闻的悲剧!所以,当他们与世长辞后,连最高权威的国王也跪下来悼念他们,可知他们在人们眼中的地位是多么至高无上。

拒绝死亡,求得生存应是人的本性。但是,为了埃文斯,同伴们宁可让自己多一份危险;为了让队友多一份生存的希望,奥茨宁可早一点牺牲自己;为了理想的追求,斯科特至死也不后悔自己远征的决定。生命的本质特征就是自我保护与自我发展,但是在这个故事中,探险队员们为了集体,为了科学,为了理想,超越了生死,战胜了人性的弱点,体现了人类精神永恒的价值!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升华。

同样,在面对死亡威胁时,每一只斑羚都是恐惧的。斑羚们最初的惊慌和老斑羚盲目的跳崖就显示了它们强烈的生存的欲望。然而,在整个种族的生死存亡面前,那一批老年斑羚们,包括自动走进死亡队伍的几只中年斑羚们,毅然决定牺牲自己。它们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桥墩,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为年轻的斑羚架起了生命的桥梁。在不可战胜的灾难面前,斑羚们克服了自身对死的恐惧,从容地走向死亡,在身体毁灭的同时显示出了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给人以一种崇高的悲壮的美感。

夸父虽死,但他的精神却化作了桃林留给了后来者,为后来的光明的追求者解除了口渴,以完成他未曾实现的志愿。他的强烈的自信心,他的奋力拼搏的勇气,他的气吞山河的气概,以及他那融入太阳光芒的高大形象,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共工虽败,但他的抗争是惊天动地的,怒触不周山的结果是天残地缺。在共工的身上,不难发现人类历史进程中领头羊的影子,当压迫与黑暗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有一个先吃螃蟹的人站起来,带领受压迫者反抗这种不公。只是由于力量弱小无法抵御强大的黑暗势力,他败得壮烈,是失败的英雄。他虽败犹荣,他无疑是英雄敢为天下先的最好注释。

“悲剧呈献给审美主体的现实,往往是艰难困苦、曲折不幸,作为悲剧主体的存在者,从精神上表现出对客体存在的征服与超越,表现出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与肯定,从而使审美主体通过理性的领悟达到超越。”[2]163悲剧的超越就是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刹那间的精神撞击中把对生命本质之美的领悟,由点点星火迸发成耀眼的闪电,从而照亮我们生命的历程和人的内心世界,使我们的生命价值得以完美地升华。

一篇关于南极探险的传记,一篇关于族群生存的动物小说,两则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它们都具备了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因素,即人的不幸遭遇、悲剧主人公的抗争行为、否定性的结局以及潜在的精神超越。作为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语文教师如果在组织教学这类课文时,能从以上四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相信悲剧带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仅是恐惧和怜悯,还有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振奋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让人悟出人的精神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从而产生审美的快感。如果能持之以恒,那么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学未能产生出近现代意义的悲剧,而只是硬凑成‘大团圆’结局,从而陷入‘瞒和骗’的泥潭”这种伪悲剧现象也许会有所改观。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诗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9.

[2] 朱立元.美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 郭玉生.悲剧美学: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

篇5:喜与悲初中作文900字

哭,是悲的标志。而嘴角往上一翘,这便是了喜。悲喜自古以来就是对立的,但其中也夹杂着许多联系。

悲是在人们受到挫折时才发生的,它是人们感到忧虑、压抑、不安。遇到悲伤的人,我们会去同情他。但如果这人还没有走出阴影,便会给人带来一种厌恶感。因此,我们即使是十分痛苦,发泄一段也应该停下来仔细思考造成悲的原因,然后重拾信心,大步流星地向前方走去,这才是我们对挫折应持的态度。

哭,不一定就代表着悲。拿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人感激的时候也会哭。即使是真正受到了挫折,哭也仍只是一种发泄方式,毕竟这总比压抑在心头要好。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糖果综合征”,指的是一些人因为不想哭出来而假作坚强,显得很“快乐”,而心里却承受着更多的压抑。其实,哭是我们遇到挫折的正常反应,即使你哭出来了,又有谁会嘲笑你呢?

悲的对立面是喜,喜是无处不在的,也很容易感受到。好比你看笑话能够使你感到开心,但你看悲剧就不一定会落下多少泪。喜是积极、向上的.。又有一种“面部表情回馈理论”,当人在笑的时候,便会感觉到幸福。因此,不是因为幸福而笑,是因为笑而幸福。因此,我们喜欢乐观的人。

不过笑也仍然不能代表喜,笑有时是虚假的,例如冷笑、狞笑、苦笑,其中所表达的就真正是高兴么?心理老师曾经教过我们辨别真笑与假笑的方法:眼部肌肉的运动。但即使如此,大多数人还是因为无法了解他人心里所想而排斥他人。其实这缺乏的仅仅只是沟通。但当笑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它便会传染给你,然后如多米诺骨牌似的一个接着一个传下去。

喜与悲虽然有着许多区别,但也有着许多的联系。像《塞翁失马》中所讲述的一样,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既然它们是两个极端,就能够相互转化。但是这就得看人们自己心里所想了,我们常常因为一件事而影响了一整天甚至更久。这样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糟糕。前面说过,我们应该仔细去思考原因,而不是去反复回忆过程,然后大倒苦水。因为我们需要的是长远的生活,我们也没时间、没理由去反复地报怨。

篇6:关于悲与喜的作文600字

风在怒吼着,雨在肆虐着,夜黑的怕人,全身衣服湿透的我狂奔在这无人的街头。眼前又出现了刚才不愉快的一幕:

“滚,你快滚。”醉酒的爸爸对妈妈怒吼着,只见妈妈在沙发上低声地哭泣,看着她那瘦小的身体不断地在抽搐,我不知道哪来的力量,猛地推了爸爸一下,不防备的爸爸他跌倒了,双目怒视着我,“你,你不要爸爸,你也滚”。

我猛地推开门,向着这黑深深的雨夜奔去。

儿时的我很幸福,在爸妈的庇护下,愉快地成长着。我是爸爸的掌中宝,妈妈的心头肉,每天在幸福的光环下生活。爸爸周日陪我逛公园,妈妈陪我逛商场,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让儿时的伙伴羡慕不已。

风依旧在呼呼地刮着,雨依然在猛烈地下着。

篇7:晚唐悲曲800字(精选)

晚唐悲曲800字 你是天边的星,不应跌落尘世,不应与浮华相伴,不应让烟尘迷离你那澄澈的眼,更不应,有这么个伤人的结局„„

——题记

这是历史上一段混乱的时期,金戈铁马,扰人清梦。五代十国,一段苍白无力历史,而他,却成了这段历史上最唯美的点缀。

李煜,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他拥有满腹的才华,可惜,却偏偏生在这么个乱世中,身为晚唐后主的他,却是有这么多的无奈,以至于写下一句流传千古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也是伤感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只是这么短短的一句,却是多么形象的点出了他内心的纷杂。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愁绪?缠绕在心头又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我不懂,寻常人亦是懂不了的。

平日里,我亦不会特意去搜他所作的词。喜爱自是喜爱,但却不会这方面多花时间。我素来好听古风歌曲,独爱那些柔肠百转的歌词,近来新载了一首《玉碎花残空遗香》,歌词的主要背景就是李煜怀念娥皇的。当我听到曲间那段独白时,我被感动了。急忙察看歌词,却发现这首独白摘自李煜所写的一首诗。或许,它并没有《乌啼夜》中的词句那般华美,或许,它并不似《虞美人》那样经典,但我却觉得,这是他感情最真实的流露。

或许,在这么个夜晚,月上帘钩,淡荡初寒,晚风袭人,絮落无声时,他负手立于章台,双眸凝视着新发的桐花,心中思绪万千,或为往事而伤感,或为国民而忧愁。这富丽堂皇的巍巍皇城,这至高无上的权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向往的应该是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心境。虽然生活贫苦,倒也落得个自得其乐。可是,他不能,这皇城,注定会成为他一生的冢,这是他逃脱不了的宿命„„

篇8:怎一个“悲”字了得

这部作品是作者萧红以自己对童年的回忆为线索,写北国的自然风光,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封建家族世俗文化对善良的心灵的毒害,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这“悲”又不仅仅是“悲”,更有沉重。

作品描写是的20世纪20年代,一个具有明显历史文化印记的小城镇,一个集体无意识的人们群体,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必然会产生一个个悲剧,这悲剧在女性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就如作者面对自己的经历时所说的一样:“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在那个浑浑噩噩的社会中,女人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在《呼兰河传》中,这一点得到很好体现,尤其是第五章。

这是一个扭曲人性的世界,在这里充满了旧道德礼教的毒害,充满了旧风俗传统的罪恶。

小团圆媳妇来了,“我”看见了“不是什么媳妇,而是一个小姑娘”,十二岁就做了媳妇。这是最大的不幸,也是其它不幸的根源,是旧风俗传统造就了一个“小团圆媳妇”,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同样的女人,她们无怨无悔地遵守着几千年来的“规矩”,小团圆媳妇也就顺理成章地遭到议论,“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那才不怕羞呢!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一点也不害羞,坐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飞快。”这些议论同样出自女人,她们心中已经存在一个标准,一个以自己遵守了一辈子,也要求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遵守的“规矩”来衡量的标准,这一规矩就是旧的道德礼教。有了这个“规矩”,一个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就不可以“笑呵呵”的,有了这个“规矩”,即使婆婆打媳妇,媳妇也不可以说“回家”,有了这个“规矩”,小朋友找小团圆媳妇玩,她只能说“我不去,她们不让”。反过来,有了这个“规矩”,婆婆打媳妇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婆婆先是拧大腿,继而又把小团圆媳妇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还用烧红的烙铁烫她的脚心。而这些在小城镇里都没有引起什么非议,可见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了。这是封建思想影响下的全体女性共同的命运,是旧道德礼教束缚下全体女性共同的道路。在这方面,萧红深受鲁迅影响,《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不能不让我们想到《祝福》中的祥林嫂。小团圆媳妇死了,死在了热闹的“治疗”后,祥林嫂死了,死在了鲁镇人们的祝福声中。她们的死没有使其他人改变旁观、好奇、甚至取乐的态度,没有想要改变“逆来的,顺受了”的可悲境况。

小团圆媳妇病倒了,她梦里也吵着“回家”,这使婆婆把她看做“回阴曹地府”的鬼魂,于是请来巫婆,给她跳神赶鬼。婆婆对巫婆的信任把那个旧风俗传统的罪恶搬上了作者批评的另一方面。正是这种“跳大神”的旧风俗传统的存在,扼杀了小团圆媳妇的生命,同时也扼杀了人性。小团圆媳妇的死是婆婆造成的,更是旧的风俗传统造成的。这一风俗传统造成的悲剧,发生在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身上,更增强了对这种风俗传统摧残人的生命和人性的批判,而这一悲剧又何以发生在一个女人身上?又何止发生在一个女人身上!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

作者写的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和死亡状态,写的是在封建家庭、风俗文化的影响下的生存和死亡状态。旧道德礼教扭曲了人性,旧风俗传统扼杀了人性,整个家庭风俗文化埋掉了人,也埋掉了人性。

作者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细腻和敏锐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东北小城镇的人们的卑琐的生活。对旧社会人们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同时,也控诉了封建家族风俗文化对人们灵魂的毒害以及肉体的摧残。

总是忘不了那段话: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

篇9:作文 悲

一张旧照片可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快乐的情景,而今天我要展示的旧照片,会让你想起多年前那场惨无人道的战争。

这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被记者拍下的.真实情景。

这一天,上海还像往常一样川流不息,突然,从远处传来“隆隆”声,原来是敌人的几架战机,他们像野兽搬朝那飞去,3岁大的小明和爸爸妈妈想坐火车逃亡,刚买好票,只听轰轰几声响,几颗导弹从飞机上降落。叫喊声哭声,充满了火车站,转眼间,火车站就变成了废墟,天桥踏了,人们都倒在了血波中,大声哭喊他的爸爸妈妈为了保护他已经死了,他不知道他的父母在那儿,他更不知道他从今以后将变成孤儿。满身是血的他还在那儿哭着喊着……

这张旧照片让我们感受到日本鬼子的无情,也告诉我们,如果国家不强大起来,这段历史准会重演,也会失去更多无辜的生命。

篇10:喜与悲作文

在成长中喜与悲时常发生。

在我六岁那年发生了一件我成长中最悲痛的事。

那年我刚上学前班,什么也不知道。大伯呢只是一个憨厚的农民,一次他带我上街,到了离家不远的马路上时,一辆农用车飞快的开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大伯一把把我推开,自己却陷在了车轮底下。幸好当时的一幕被舅舅看到了,他立马跑到村里叫了一大群人推开车轮救出了大伯。送到医院后医生说幸好送来的及时,命是保住了,可大伯的右腿因为骨头压碎而永远不能站起来了。听到这个消息全家人都低声啜泣,唯独我没哭,只是呆呆地望着他们。现在长大了,有时想起来也会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

当然成长中也不光是悲痛也有喜悦。

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我的成绩十分差,每一次考试都在倒数位置,在学校老师多次说过要我努力,同学们也因为我成绩差不和我玩。可一回到家,爸爸妈妈对我可好啦!我成绩差他们就鼓励我认真学习,每一次成绩单拿回来,他们看了成绩也不骂我。当然我自己也每天都在努力学习,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考出了优秀的成绩,从那以后,同学们都爱和我玩了,老师也夸我进步大,父母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我在心里默默地为自己高兴。

篇11:喜与悲作文

喜与悲今天爸爸打电话给妈妈说要带我们到“辣得叫”去吃饭,我开心得不得了,好久没有去那里吃饭了,我最喜欢吃那里的蛇肉。一到那里,我就迫不及待的点上我的最爱,虽然菜非常辣,但这一顿我们吃得很开心。回家的路上,爸爸给我买了一辆遥控汽车。回到家,一洗完澡,衣服都没有穿好,我就迫不及待地摆弄起遥控汽车来,正当我玩得起劲时,突然,传来一声大吼:“你真是一个败家子!”我顿时被吓蒙了,于是指责像雨点般地打过来。今天真是既欢喜又郁闷呀!喜与悲作文200字

中国大学网 小学生作文网

篇12:乐与悲作文

这一天,天空还是一样的蓝,云也是一样的白。忽然,悲有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如晴天霹雳,使悲大吃一惊。他想到,为何不早些有这个想法?他越想越激动,不久,他便实现了这个想法。

午后,乐独自走在街上,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寂寞,这种寂寞就好像一只鸟儿独自拥有天空,却不见另一只鸟的感觉。

乐越想越不对劲,他往家里跑去,家里空空如也,好像无人的荒野——悲不见了。

等到乐再走到街上,他看到所有人都像发了疯一般狂笑,就算李明考试不及格,他也狂笑不止。没有悲调节人们的情绪,人们将永远快乐,这不就太不合理了吗?

另外一边,悲倒不在乎,他想,既然人们都不喜欢我,倒喜欢我那个哥哥,那他们见不到我,一定会更开心吧。

但是。乐这边情况却不乐观了,人们狂笑不止,甚至有些人都快笑的窒息了,情急之下大家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跑!跑得越远越好。

人们疲惫地跑着跑着,不一会儿,他们的腿已经没有知觉,还是拖着木然的腿往前挪。

乐也开始跑,他不管前方有什么,只管闭着眼跑,突然他定睛一看,这不是悲吗?

乐看到悲,不管三七二十一,拉上悲就跑,跑到镇前的一座山上,气喘吁吁地看向小镇,那里喧闹的大街已经变得死气沉沉,见不到一个人。平时爱跑爱跳的那群小孩,早已不见踪影,就算有人,也像行尸走肉,没有以往的活力了。

这次乐没有拉着悲,因为悲已经先下去了,乐也跟着走向街道走去,到了广场。忽然,那些人像重新被赋予了生命,恢复了生机热闹。

篇13:生,死乐,悲1作文

生,死乐,悲(1)

是命运对谁都是公平的,他让人失去一样东西,自然也会有一份惊喜降临于你的,这就命运对人的`安排。

大概是三岁得时候,反正是很小,我还不懂事,还在呀呀学语,姑姑患病去世了,虽然我还不是很了解人间所有的事,但我从大人的眼神中看出了几分伤感,在那段日子里我是一个被孤立的个体,似乎我是一团空气初中作文 ,我很茫然。渐渐地我意识到了姑姑的辞世,*@@*因为我的目光中没有了姑姑。 但是一个快乐也来了,我能够很清楚地说出“爸爸,妈妈”了 一个悲,一个喜,我不知该欢呼我转了,还是该谈赔了。迷迷茫茫的我来到了五岁,生日第二天,姥姥也离开了人世,那是我知道了哭,苦*************我知道不能解决任何事,我只能在夜晚偷偷来到月光下,看着天上的星星独自发呆。无奈。。。。。。

篇14:黍离之悲作文

西周已灭,回镐京,一派荒凉。本以为皇宫依旧,可在他眼前的,却是一片生满了黍稷的荒野。转眼间,皇宫又现,伸手挽留,可不知道,能留住什么。他跪于此荒野,顿时,痛恨涌上心头。他好似盼来了,不,盼来的,只有那个心中无国、心中无民的君主。痛恨喷涌而出,他仰天长啸,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此何人哉。

吾梦已然醒来,又见杜甫。

长安沦陷,国破家亡,只有那山河依旧。春天已经到来,荒芜的长安城中,野草茂密。心中不经又想到国事,在此长安城中,本该美好的春天,却让他更觉凄凉。他身虽自由,但心却被永远囚禁,不经涕泪四溅,感鸟鸣也惊心。徒然,离愁别恨涌入心间。战火已然延续了有半年有余,家书一封便抵万金。愁绪缠绕,昼夜只搔头思考。白发愈搔愈短,已经完全插不上簪子了。

黍离之悲,便是如此了。

可黍离之悲,远不止二三。李煜恨自己无能,最后被赐毒酒而死;陆游痛恨不能上战场,灭胡人,最后只老死在沧州;谭嗣同忧国忧民,忧四方有敌,神州何处;于右任将尸骨埋葬于高山之上,只愿望我大陆,虽不能及。

常说黍离之悲,黍离之悲,那黍离之悲只在古代吗?

周至清,清至今,黍离之悲一直存在。砍倒树木,是鸟类的黍离之悲;排污入海,是鱼类的黍离之悲;垃圾遍地生,那将会是无知人类的黍离之悲。

篇15:谈古诗之悲作文

令人怨念的语文阅读竞赛完结后的夜晚,由于某人的粗心大意,我处于“有家归不得”的郁闷境地中。只得发挥自娱自乐的天赋,倚在墙上百无聊赖地翻看所谓“挑战中考极限”,却估计在初三之前不会被鄙人二度“钻研”的海量题库《5?金典》。未曾料到《读书佐酒》一文令我感触颇深。苏子美边读《汉书》边饮酒确实悠哉。不过也难怪近日本人饮水量倍增,毕竟一有空就不顾个人形象地大声诵读“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等诸多拗口诗句。千般滋味尽在诗中。尚不知《中学生必背古诗50首》中是否可以收录一曲曲哀歌,这一周的读诗经历,用某位同窗的话来评价,可谓“愈读愈悲”。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乳白而凄迷的`雾气弥散开来,逐渐笼罩了整个越水之畔。晨曦将迷恋人间的第一瞥留在此处。一叶扁舟,缓缓滑过水面,又渐隐在层叠的芦苇丛中。两岸的房屋错落有致。精致的亭台轩榭和湖光山色相随,搭配得恰当好处。背景中突然升起宛如女声的吟唱,断断续续,空灵而低迷。哀戚婉转,吐露丝丝缕缕的悲愁。只可惜终寻不见那婀娜身姿。歌者不懈地传诵着美好。它却遥不可及,依循飘渺。伸手,晃一晃,什么都抓不到。唯暗自凋零。“苍苍”、“凄凄”、“采采”,湖畔蒹葭明明灭灭的摇曳,探寻歌者的心事;“为霜”、“未晞”、“未已”,白露逝而又存,时光流淌,“美”仍遥远,无奈萧何。为什么我们偏偏在期待一只抓不住的青鸟?又是什么值得我们付出一生苦苦追寻?虚空而易碎的梦寐,歌者长叹,“求之不得,寤寐求之”。于是,夜夜夜夜,“辗转反侧”,不得安生。

这与保尔“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伟大理想主义无关,歌者仅仅抱怨人生多“难觅之悲”。一阕江南小曲缭绕着嫩绿又微苦的生命气息,比黑色燎原歌抑或白色镇魂曲愈加震撼人心。似乎永远都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奔忙,可甚至不知苦苦追寻的是何……即便心存不甘,郁郁不得偿愿,面对无力挽回的事实,我仅道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上一篇:致全镇离退休老干部的慰问信下一篇:惬意的退休生活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