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2024-04-12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通用11篇)

篇1: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哪个朝代?

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宋朝。赵匡胤建立宋朝并统一天下以后,为了防止唐末的藩镇割据,就以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几个高级禁军将领的兵权,使得宋朝的军队出现了稳定局面,为宋朝其他方面的发展创造了安定局面。

赵匡胤是靠陈桥驿兵变登上皇位的,在登上皇位以后,赵普劝说赵匡胤解除几个高级禁军将领的职位,赵匡胤觉得这几位高级将领是他的结义兄弟,没有必要信不过。赵普提醒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事情,这几位将领的手下有可能为了富贵而聚众生事。赵匡胤想到此处,就解除了这几位将领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等几位开国将领的兵权。宋太祖在解除他们的兵权后,又对禁军进行了调整。宋太祖将禁军交由三个衙门管理,然后挑选军中一些威望不大的人担任禁军衙门中的官职。

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哪个朝代?宋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是一次和平解除开国武将的策略,在这期间没有发生兵变。经过这一措施的实施,宋太祖将全国军队的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使得别有用心的将领不再有作乱的力量。

杯酒释兵权也有着负面作用。杯酒释兵权使得宋朝的军队控制于皇帝一人之手,在作战的时候,将领受到的限制比较多,不能随机应变,只能固守成规,这样的局面使得宋朝的军队越来越弱。后来的宋朝军队在与辽国、西夏作战的时候都无法发挥正常的水平。

篇2: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在另一面,杯酒释兵权的评价中也有着负面的一面。杯酒释兵权使得宋朝的一批高级将领被裁撤,这使得宋朝在以后对辽的战争中吃了大亏。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限制武将权力的开始,在杯酒释兵权之后,宋太祖又将文官放入军队中限制武官,宋朝的将领在文官的掣肘下根本很难发挥正常水平。

杯酒释兵权是宋朝防范武将的开始,在其后,宋朝皇帝在军队上进行了很多的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是限制武将权力的。例如,每次打仗以前,宋朝的皇帝就会联合一些文臣制定出作战计划,然后将这些作战计划用圣旨的方式交给武将,并且派文官在军队中监视武将。

正因为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才使得宋朝的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弱,最后在面对辽国的时候,经常因为作战方法固化而被辽军打败。杯酒释兵权成为了宋朝重文轻武国策的开端,而宋朝的重文轻武国策又使得整个宋朝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欺辱。

篇3:“萌皇帝”赵匡胤

一天, 他没事偷着找乐子, 在皇宫后花园打鸟。玩得正起劲, 御史张蔼说有重要的国家大事需要汇报。赵匡胤以为发生了多大的事情呢, 赶紧放下弹弓接见张蔼, 哪知道张蔼叨叨了半天, 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老赵很不高兴, 批评他小题大做, 耽误了自己的正事。张蔼是个直肠子, 很不服气地顶撞说:“臣觉得这些才是正事, 最起码比打鸟重要吧! ”老赵一听更生气了, 骂道:“你丫还敢犟 (jiànɡ) 嘴, 看我不打得你满地找牙。”老赵顺手抄起一把斧子, 用斧柄打向张蔼, 敲掉了他的两颗牙。

再看这张蔼的反应也绝了, 一声不吭, 还真就趴在地上满地找起了牙, 找到后珍而重之地揣进怀里。赵匡胤大骂:“打都打掉了, 你还找着揣起来, 你想咋的, 还想告我不成? ”张蔼吐了口血水, 恨恨地说:“臣当然不会告陛下, 但是我要拿给史官看, 史官自然会记录下这件事的。”

老赵一听慌了神: 使点小性子还得载入史册被后人戳 (chuō) 脊梁骨, 实在有损于自己英明神武的光辉形象。他赶紧扯住张蔼, 忙不迭地卖萌:“亲, 都怪我一时没控制住脾气, 误伤了你, 怪我不理智。亲, 你不要生气了噻! ”接着又赏给张蔼一大堆现金支票以示安慰。

要说赵匡胤还真萌, 要是换了朱元璋那样的暴君, 张蔼如此行为还不得人头落地! 可人家老赵道歉不说, 还“不耻下贿”堵他的嘴 , 就怕他向史官“告密”。如此行为简直萌翻啦!

一次行军打仗时, 赵匡胤半夜饿了, 特别想吃羊肝, 可他扭捏了半天也没说出口。手下问他:“老大, 有事您说话, 我们一定照办! ”老赵边吞口水边说:“我不说, 我如果说了, 每天肯定得有一只羊被你们杀掉! 我就不说, 我忍着。”

史学家在评价封建帝王时, 大多认为赵匡胤宽厚仁恕、豁达大度, 甚至像孩童一样单纯而坦率。而今重读那些史事, 顿感如此诙谐 (huīxié) 可爱的赵匡胤, 简直可说是卖萌的老前辈了。

篇4: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埋隐患

大宋帝国建立刚过百天,原后周的两员重将——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就因拒受新朝统御,相继在潞州(今山西长治)、扬州起兵叛乱。

终于还是免不了要用武力解决。于是太祖御驾亲征,先下河东,再临淮扬。两场战事的规模虽然都不算很大,但也一直折腾到这一年的年末才得以平息,而伴随着征讨叛军的干戈号角,这个新帝国天空中刚刚浮起的一点儿祥和喜庆之气似乎也已散尽。唐末五代以来,无休无止的血腥杀伐、儿戏一般的改朝换代早已为世人司空见惯,而此时从大宋身上也找不出任何能成为长命政权的迹象,一个诞生于阴谋和兵变的国家当然随时都有可能风云突变,硝烟四起。

平叛归来的赵匡胤为此深为忧虑。他可不是五代乱世所盛产的那种一朝大权在握便只知纵欲行乐的愚鲁武夫,作为一个志存高远的帝王,他当然希望自己创建的政权长期巩固,而不要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从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帝国,到960年大宋帝国诞生,短短五十三年间,中原大地历经五代八姓十三帝(亦有十四帝、十五帝的算法)。《水浒传》在开篇的楔子里引过一首小诗,“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正是对这段混乱历史的高度概括。宋人范浚在《五代论》中则将造成这种乱局的原因总结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从军中小校一步一步走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自然深深懂得兵权对于王朝兴衰的决定性作用。事实上,他自身的经历就是最直接的警示:后周皇帝曾视他为最亲信的将领,在皇帝眼中所有人都可能叛变,只有他绝对不可能叛变。而当他位高权重,结果正好相反。他自己的例子就足以使他对任何忠诚都失去信任,他必须防止这样的戏码重演。

凡能做大事者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用简单的办法处理复杂的事情。既然武将的兵权是隐患,那么就解除武将的兵权。宋太祖决心一下便单刀直入,而他采取的办法居然是请大家喝酒,酒后实话实说,就这样把一件令古今多少统治者伤透脑筋的麻烦事轻轻松松地了结了。

时机当然是个很关键的因素,此时天下初定,还没有哪个将领拥有能与太祖相抗衡的实力,不俯首听命只会引来杀身之祸。另外,太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以厚禄为条件,劝大家放弃权力,多置良田美宅,日夜饮酒作乐,一心追求享受。这样的方案固然很准确地把握住了人性的弱点,但究其实质无非是以优厚的物质待遇交换权力,用俗话说也就是花钱买平安。不过在这个过程里,赵匡胤的坦诚和仁厚是必须肯定的,千古帝王当中,宋太祖应该算是最可交的一个。

杯酒释兵权实际上进行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释掉的是中央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四人的兵权,赵匡胤自己曾经担任过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也随之取消。此后中央禁军的领兵权一分为三,由所谓三衙统领,掌握三衙的则尽是名位尚低的将领,实际上等于皇帝直接掌控,这样,禁军将领在皇帝身边发动兵变直接夺取政权的威胁基本消除。第二次是在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又释掉一批方镇节度使的兵权,以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通过两次宴请,中央直属部队和地方军阀的主要兵权全部收回,自唐中叶开始持续二百多年君弱臣强的政治格局终于打破。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流传千年,但仔细考证却是查无实据的,很多人因此怀疑其真实性。当然,怀疑主要针对“杯酒”这种过于戏剧化的情节,兵权是确实释掉了。宋初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制度改革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程度,这是有大量史料证明的。

更大的争议在于如何评价“杯酒释兵权”的作用。开国皇帝滥杀功臣几乎是为稳固权力而形成的一种自然规律,而宋太祖通过和平手段,不伤和气就解除了大臣们的权力威胁,显然是一种很高明的统治艺术。问题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最多也只能做到“安内”,却无法解决外患。大宋立国三百一十九年间,确实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内乱,但却从始至终被外患所困,以至先后两次亡国于军力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几乎所有的政权在创立之初,总会有一个时期在军事上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何况大宋是由后周平稳过渡而来,后周的军事实力居五代之首,直接的交战纪录甚至还胜于北方的超级军事强国契丹,这样的家底为大宋毫发无损地全盘继承过来之后,竟迅速衰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原因就是宋庭对自身军力的人为削弱。而所谓“安内方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实就是以金钱赎买(事实上这也是大宋外交中的基本原则),造成国家的经济负担沉重。另外,这种指导思想的还有一个必然结果:既然皇帝随时防备着臣属叛变夺权,臣属自然时刻以表明忠心为第一要务,于是大宋君臣皆以不生事为最高原则,以苟且偷安为最大满足,进而只贪图享乐、毫无进取之心,这也是大宋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细数起来,中国古代主要的大朝代创立者中,只有赵匡胤是真正的军人出身,以军功起家,且最终以现役军事将领的身份接管整个国家成为皇帝。而在此之后,他人生最主要的课题就是如何避免自己的故事再次发生,通过杯酒释兵权及之后的诸多措施,他也真的做到了。只是稳固了皇权的同时,也埋下了国家积贫积弱的种子。最大的成功竟换回来最大的噩梦,无论对赵匡胤还是对大宋朝,都是如此。

篇5:赵匡胤

生平经历生平经历

赵匡胤 ,河南 洛阳 人。出身 军人 家庭, 高祖 赵I ,祖父 赵敬 。父 赵弘殷 时迁居 洛阳 ,他出生于 洛阳 夹马营 。祖籍河北 涿州 ,父亲先后为 后唐 、 后晋 、 后汉 的军官。赵匡胤起初投奔后汉大将 郭威 ,因喜爱武艺,得到了郭威的赏识。后他又参预拥立郭威为 后周 皇帝,被重用为典掌 禁军 。 周世宗 柴荣 时,他又因战功而升任 殿前都点检 (殿前司的最高将领),掌握了后周的兵权,兼任 宋州 (今 河南 省 商丘县 南)归德军 节度使 ,负责防守 汴京 。周世宗死后,其子 柴宗训 继位,时仅7岁。赵匡胤和弟 赵匡义 幕僚 赵普 密谋篡夺皇位。

公元960年 正月, 镇州 (今河北省正定县)和 定州 (今河北省定州市)有人来 汴京 报告说, 北汉 和 辽国 的军队联合南下攻击后周。 后周符太后 和宰相 范质 、 王溥 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 甲辰 日,行至 陈桥驿 (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40里处)驻宿;第二天黎明,陈桥驿四周突然呼声大起。赵匡胤酒醉方醒,走出卧室,只见众将一个个手执武器,列队站在庭前,以赵匡义和赵普为首齐声说道:“诸将无主,愿请 点检 做 天子 。”众将又不等赵匡胤回答,把准备好的 黄袍 披在他身上,然后一齐下拜,高呼“万岁”。这一件事,历史上称为“ 陈桥兵变 ”。

接着,赵匡胤带领大军返回 汴京 。后周大臣 韩通 闻变, 忙从内廷飞奔回家,准备组织兵力对抗。走到半路,赵匡胤部下就将他杀死。宰相 范质 、 王溥 在威胁下屈服。正月初五日下午,赵匡胤废去 柴宗训 ,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史称 北宋 ,建年号为“ 建隆 ”。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见天下 割据势力 林立,便对赵普说:“我睡不着觉,因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宋 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十六 赵匡胤:“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首先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 李筠 、 李重进 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 中国 的策略,先后攻灭了 南平、 湖南 、 后蜀 、 南汉 、 南唐 等割据政权,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 契丹 的防御。

为了加强 中央集权 ,赵匡胤采取了许多措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年七月初九晚上,宋太祖宴请禁军将领 石守信 等人。饮到一半,宋太祖说:“要不是靠众将拥立;我不会有今日。但是,当了天子,日子也实在难受,还不如当 节度使 逍遥自在。如今我几乎没有一夜睡得安稳。”石守信等人问道:“陛下如今贵为天子,还有什么忧虑?”宋太祖道:“我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啊”石守信等听出话中有话,忙表白说:“如今 天命 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苦笑着说:“你们虽然不会有异心,但是,假如有朝一日部下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做皇帝,恐 怕也不行吧!”石守信等一听,大惊失色,慌忙下跪拜叩,流着泪说:“我们实在愚蠢,没有想到这一点,请陛下为我们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道:“―个人的寿命,像 白驹过隙 那样短促;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 荣华富贵 ,享受安乐罢了。我为你们打算,不如交出 兵权 ,去地方上当官,购置些良田美宅,为子孙后代留下份产业,自己也可以天天饮酒作乐;快活一辈子。我再与你们联姻。这样,在君臣之间就没有了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听了这一番恩威兼施的话,第二天就知趣地交出兵权的故事。这就是传说中的“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一事,历来的 史学家 大都深信不疑,而且广泛流传。但也有学者经过考证,对这件事下了这样的评价:故事性强、 子虚乌有 。从这之后不久,太祖 以同样的手段剥夺了 王彦超 等节度使的兵权,又将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基本上结束了 中国历史 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赵匡胤还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赵匡胤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但是,他偏重“ 安内守外 ”,重文轻武,导致北宋日后“内重外轻”、“积贫积弱”的局面。

赵匡胤虽是一员 武将 ,却很喜爱读书,常 手不释卷 。他跟从周世宗平江淮 (今 淮河流域 )时,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说,他用几辆车运载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财宝。世宗派人去检查;车中却只有几千卷 书籍 。世宗问他:“你是武将,要书有什么用!”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赵匡胤称帝后,也很尊重和重用读书人。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疑难问题,问宰相赵普,赵普回答不出。再问读书人,学士 陶毂 、 窦仪 准确地回答出了,赵匡胤深有体会地说:“ 宰相 须用读书人!”对于读书不多的 文臣武将 ,赵匡胤也总是鼓励他们要多读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赵普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才变得手不释卷的。赵匡胤用人不问资历。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见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记在本子上。每当官位出缺,他就翻阅本子,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这又使臣下都致力于提高自己。 赵匡胤颇有胆略。在他称帝之初, 节度使 的势力很盛,骄横难制。有一天,赵匡胤将他们召来,授给他们每人一把佩剑,一副强弓,一匹骏马,然后他也单身上马,不带卫士,和这些节度使一起驰出皇宫。到了固子门的树林之中,又与他们一起下马饮酒。饮了几杯酒以后,赵匡胤突然对他们说:“这里僻静无人,你们之中谁想当皇帝的,可以杀了我,然后去登基。”这些节度使都被他的这种气概镇住了,一个个拜伏在地,战栗不止,连称“不敢,不敢”。赵匡胤再三询问,他们吓得只是埋头不语。 赵匡胤 就训斥他们说:“你们既然要我做天子,就应当各尽臣下的职责,今后不准再骄横不法,目无天子!”节度使们都三呼万岁,表示顺从。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回师进入汴京皇宫时,见宫妃抱着一个婴儿,就问是谁的儿子。回答说是周世宗子。当时,范质、赵普、 潘美 都在一旁,赵匡胤问他们怎么处理。赵普等回答说:“应该除去,以免后患。”赵匡胤说:“我接人之位,再要杀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这婴儿送给 潘美 抚养,以后也没再问起过,潘美也一直没有向太祖提起这婴儿。这婴儿成人后,取名惟吉,官至 刺史 。

还有一次,赵匡胤乘驾出宫。经过大溪桥时,突然飞来一支 冷箭 ,射中 黄龙旗 。禁卫军都大惊失色,太祖却拍着胸膛说:“谢谢他教我箭法。”不准禁卫去搜捕射箭者。以后果然也就没事了。

陈桥驿在陈桥和 封丘 (均在今河南省 开封市 东北处)之间。赵匡胤兵变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守,不放赵匡胤军通过。赵匡胤只得转道封丘,封邱守门官马上开门放行。赵匡胤即帝位后,反而晋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称赞他忠于职守,并斥责封丘守门官临危失职,将他斩首。

赵匡胤喜欢在后园弹鸟雀。一次,一个臣子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马上接 见了他。赵匡胤一看奏章,不过是很平常的小事,甚为生气,责问他为什么要说谎。臣子回答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鸟雀要紧。”赵匡胤怒用 斧子 柄击他的嘴,打落了他的两颗牙齿。臣子没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齿置于怀中。太祖怒问道:“你拾起牙齿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说:“臣无权告陛下,自有史官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太祖一听,顿然气消,知道他是个忠臣,命令赐赏他,以示褒扬。

篇6:高一赵匡胤优秀作文

与别的开国皇帝相比,赵匡胤似乎是公认的仁主,先是“黄袍加身”,一举“陈桥兵变”,完事,江山差不多到手了,再一个“杯酒释兵权”,万事大吉,也为自己赢得了美名。其实,在我看来,赵匡胤的确是一个聪明人,算盘打得很响。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他自导自演的那一幕“黄袍加身”,真是一手妙棋,他是在装无辜:不是我干的,是他们逼我的。这么一来,罪责逃脱得干干净净,他想要的东西也到手了。开国之后,他同样也做了所有皇帝都会干的事:夺兵权。可以说,赵匡胤是一个颇懂得心理战术的人,几杯薄酒,寥寥数语,说得那些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老将们是胆战心惊,乖乖地交出了兵权,回家养老去了。赵匡胤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他“杯酒释兵权”,主要原因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样,是由于他宅心仁厚,不忍杀害弟兄们,而是因为他对当时的形式有着清醒的认识。当时,他虽然建立了北宋政权,但实际上,北宋政权是一个力量较弱的政权。我们都知道,宋是积弱,版图也小,周围还有强大的外敌,除了南唐这些更弱的小国可以供他欺负之外,他没有任何优势。更何况政权又刚刚建立,根基不稳,如果发生什么变动,肯定会元气大伤,说不定到时候哪个人再来个“黄袍加身”,那赵匡胤的皇帝梦可要就此破碎了。作为一个皇帝,对手握兵权的大将,必然会有所防范,也必然会千方百计地把兵权重新拿回来,归自己保管,这样才比较放心。但是,很多皇帝夺兵权的方法便是杀掉手握兵权的大将,逼得其他大将不得不反。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武将造反的例子必定令赵匡胤不寒而栗,所以,他思来想去,便想出了这个妙招。这样一来,对那些大将们便是恩威并施,一方面敲打敲打他们:我才是皇帝啊,兵权是我的,你们都得乖乖交权;另一方面,让他们告老还乡,过所谓的“安享天年”的日子,又是在告诉他们:我对你们不错了啊,没杀你们,知足点,老老实实过你的日子吧。那些大将们也不得不感恩戴德,乖乖回家养老。当然,赵匡胤这么做,也有部分原因是由于他对弟兄们的感情,但历代皇帝又有谁会对与自己一起冲锋陷阵的兄弟没有感情呢?可他们依旧是亲手杀了兄弟们,为绝后患,他们不得不这么做,同样,赵匡胤也是出于政治考虑。只不过,他比其他的皇帝聪明得多,他知道,一旦下手,不但使自己背上千古骂名,更可怕的,会使一些有心之人有机可乘,借口皇帝不仁,起兵造反,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而他留了大将们的性命,让他们无话可说,同时,倘若其中真有人有异心,他也可以堂而黄之地杀了他。赵匡胤走这一步棋,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总之,赵匡胤不可以说是一个仁慈的君主,当然,跟他的那个变态弟弟比起来,他要好得多。但赵匡胤绝对是一个有脑子的皇帝,有智慧,会算计,真正有心计的皇帝。

在宋军西征削平后蜀政权之后,将领们把从后蜀主孟昶那里缴获的许多战利品献给朝廷。赵匡胤一眼看到了其中有一把用珠宝装镶的夜壶,非常气愤,就命人把战俘孟昶带上殿来,严厉地问他:“这是干什么用的?”“这是一把夜壶。”孟昶惶恐地回答。

“你用这样的夜壶撒尿,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器皿来装食物?”

孟昶嗫嗫嚅嚅,半天说不出话来。

赵匡胤立刻命令侍卫抡起大槌,当场把夜壶砸个稀烂,并且训斥孟昶说:“你的生活糜烂到这种程度,还能不亡国吗!”

有一次,赵匡胤的姐姐魏国大长公主到宫里来聚会,身穿一件“贴绣铺翠”式的上衣。赵匡胤看了又看,最后很不高兴地说:“请你把这件衣服送给我好不好?”

“你别大惊小怪,衣服上这一点点翠羽值不了几个钱。”公主笑着说。

篇7:宋太祖赵匡胤的传奇故事

世系

高祖父:宋僖祖文献皇帝赵朓

曾祖父:宋顺祖惠元皇帝赵珽

祖父:宋翼祖简恭皇帝赵敬

父母

父亲:宋宣祖赵弘殷

生母:昭宪太后杜氏

庶母:陈国夫人耿氏

兄弟姐妹

大哥:曹王赵匡济

三弟:宋太宗赵匡义(赵光义、赵炅)

四弟:魏王赵廷美

五弟:岐王赵光赞

姐姐:名失考,追封陈国长公主,后改封荆国大长公主、恭献大长帝姬

妹妹:名失考,封号燕国长公主,追封大长公主,后改封秦国大长公主、恭懿大长帝姬

后妃

孝惠皇后贺氏,生魏国大长公主、鲁国大长公主、燕懿王赵德昭、舒王赵德林

孝明皇后王氏

孝章皇后宋氏

子女

儿子

长子滕王赵德秀,早亡

次子燕懿王赵德昭,其九世孙为宋理宗赵昀

三子舒王赵德林,早亡

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早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贤王原型),其六世孙为宋孝宗赵昚

女儿

申国公主,早亡

成国公主,早亡

永国公主,早亡

魏国大长公主(初封昭庆公主,进封郑国公主,改封秦国公主。进封秦国长公主。后改封魏国大长公主。政和年间改封贤肃大长帝姬)

鲁国大长公主(初封延庆公主,进封许国公主。改封晋国公主。进封晋国长公主。进封晋国大长公主。改封鲁国大长公主。政和年间改贤肃大长帝姬)

陈国大长公主(初封永庆公主,进封虢国公主。改封齐国公主。进封许国长公主。追封许国大长公主。改封陈国大长公主。政和年间改贤惠大长帝姬)

后代

篇8:“萌皇帝”赵匡胤

一天,他没事偷着找乐子,在皇宫后花园打鸟。玩得正起劲,御史张蔼说有重要的国家大事需要汇报。赵匡胤以为发生了多大的事情呢,赶紧放下弹弓接见张蔼,哪知道张蔼叨叨了半天,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老赵很不高兴,批评他小题大做,耽误了自己的正事。张蔼是个直肠子,很不服气地顶撞说:“臣觉得这些才是正事,最起码比打鸟重要吧!”老赵一听更生气了,骂道:“你丫还敢犟(jiàn?)嘴,看我不打得你满地找牙。”老赵顺手抄起一把斧子,用斧柄打向张蔼,敲掉了他的两颗牙。

再看这张蔼的反应也绝了,一声不吭,还真就趴在地上满地找起了牙,找到后珍而重之地将它们揣进怀里。赵匡胤大骂:“打都打掉了,你还找着揣起来,你想咋的,还想告我不成?”张蔼吐了口血水,恨恨地说:“臣当然不会告陛下,但是我要拿给史官看,史官自然会记录下这件事的。”

老赵一听慌了神:使点小性子还得载入史册被后人戳(chuō)脊梁骨,实在有损自己英明神武的光辉形象。他赶紧扯住张蔼,忙不迭地卖萌:“亲,都怪我一时没控制住脾气,误伤了你,怪我不理智。亲,你不要生气了噻!”接着又赏给张蔼一大堆现金支票以示安慰。

要说赵匡胤还真萌,要是换了朱元璋那样的暴君,张蔼如此行为还不得人头落地!可人家老赵光道歉不说,还“不耻下贿”地堵他的嘴,就怕他向史官“告密”。如此行为简直萌翻啦!

一次行军打仗时,赵匡胤半夜饿了,特别想吃羊肝,可他扭捏了半天也没说出口。手下问他:“老大,有事您说话,我们一定照办!”老赵边吞口水边说:“我不说,我如果说了,每天肯定得有一只羊被你们杀掉!我就不说,我忍着。”

史学家在评价封建帝王时,大多认为赵匡胤宽厚仁恕、豁达大度,甚至像孩童一样单纯而坦率。而今重读那些史事,顿感如此诙谐(huī xié)可爱的赵匡胤,简直可以说是卖萌的老前辈了。

篇9:杯酒释兵权的成语典故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与汉高祖和明太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

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些话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小军官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跃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十分懂得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因为殿前都点检是宋太祖黄袍加身前担任过的职务,从此不再设置。由石守信接替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更多热门文章:

1.哀兵必胜的成语故事

2.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3.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兵不厌诈

4.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5.兵贵神速的成语故事

6.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

7.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篇10:赵匡胤与武术

说来令人费解,宋太祖这位夺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的皇帝,在民间武术界却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以他的庙号命名的拳、棍之类,不仅屡见于明、清武术著作中,而且在今天的民间武术中也时有所见。有“武术之乡”之誉的河北沧州,就曾流传自成门派的太祖拳。山东和东北一些地方也有以太祖命名的拳法,民国初年流寓关东的山东福山籍武术家程东阁(庆春),就有一套秘不传人的“太祖八斩”,先父马凤图生前就非常喜欢他这套“八斩”,认为这是货真价实的古典武艺精粹。先父还讲过,清末,沧州东南的太祖拳家们每当拉场子练拳,总要先挂起一条棍来祭奠一番,称之为“挂棍”,受祭拜者就是艺祖赵匡胤。这种“挂棍”的习俗别的地方也有,只是不搞祭莫仪式,于是“挂棍”便成了拉场子习武的代称。太祖拳以外,号为宋太祖所传的九龙棍、蟠龙棍一类棍套,旧时代流传甚广,南北皆有。

据我所见,太祖拳的名目曾出现于明代几部涉及武术的兵书中,其中以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4《拳经捷要篇》的记述最为大家所熟悉。《拳经》写道:“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

对这段表述原本十分清楚的文字,有人曾有一番别出心裁的解说,说,“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应该是“宋太祖时有三十二势长拳”,原文脱落了一个“时”字。经此一字之补,原文意思大变,宋太祖对三十二势长拳的创始权便被剥夺了。其实这是缺乏文献根据的,正是古人所批评的“增字解经”。

首先,宋太祖传拳之说并不仅见于《纪效新书》,略早于戚继光并曾向戚继光传授枪法的唐顺之,在其《武编》中也曾提到“赵太祖长拳”,并且说:“赵太祖长拳多用腿。”略晚于戚继光的另一位军事著作家何良臣,在他的兵学著作《阵记》卷2中也分明写到:“宋太祖之三十六势长拳。”还有,明人王沂《续文献通考》(卷166)在论列明代各家拳法名目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赵家拳”,其附注云:“赵太祖神拳。”

其次,《拳经》三十二势中还提到过宋太祖所传的拳势,这就是至今在某些民间拳术中犹可获见的“探马势”,图势与谱词是:“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

戚继光将“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列为“古今拳家”的第一家,这里又明言“探马势”是宋太祖所传,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探马势”正是戚继光采自太祖三十二势中的一个势子。这说明在明代,民间确有被认为是宋太祖所传的拳术,而这种拳术受到唐顺之、戚继光等名家青睐。

明代传习的宋太祖长拳具体内容如何,今天已难以考知。尽管今天仍有太祖拳流传民间,毕竟时间经过了数百年,又经过几十年来新编“长拳”对民间武术的排挤和影响,如无可靠凭据,我们不好确认今天的太祖拳就是明代的宋太祖长拳。唐顺之在《武编》卷前五《拳》中说:“赵太祖长拳多用腿。”又说:“赵太祖长拳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习之。”此外,他还多次谈到“探马”的用法,说:“凡打法行招多从探马起”。似乎“探马”是一个有着多种变法的招势,这与戚继光所说“诸势可降可变”意思基本相合。我们推测,探马势是明代太祖长拳中的精华,正由于此,戚继光《拳经》不仅吸收了它,而且在《拳经》序言中单独提到过“二十四弃探马”,又在三十二势的“丘刘势”中提到过“探马”,原词是:“挪更拳法探马均,打人一着命尽!”探马势又可接“丘刘势”的变化而发。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得出这样几点认识:

明代,民间流传着被唐顺之、戚继光等确认为宋太祖所传的拳术,主要传习地是山东,江南也有练者。明代民间拳术分成长拳、短打两大类,宋太祖所传的拳属于长拳类,这是各家记载一致的。宋太祖长拳多用腿。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的“探马势”采自宋太祖的拳术,“探马”很可能是宋太祖长拳中的代表性招势,明代颇为流行,后世影响也较大,现在还能从劈挂拳等传统拳术中见到遗存。

明代民间所传的宋太祖长拳,到底是不是宋太祖创编或传授的,这个问题不好作确定的回答。明代距北宋已有三百多年,好事者假托太祖以高标门户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的。但是,在没有得到可靠材料之前,我们也不能率然否定宋太祖传拳的可能性,毕竟唐顺之、戚继光都是一代杰出人物,唐顺之又是明代以博综淹贯闻名的大学者,他们的记载应有可信的一面。

另据唐豪先生《中国武艺图籍考》所著录的《陈氏拳械谱》载,清初河南温县陈氏所传习的拳术中,有个“太祖下南塘拳”。“南塘”应是“南唐”之讹。宋太祖下南唐的故事,明清时代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还能见到清人好古主人的小说《赵太祖三下南唐》、无名氏的鼓词《三下南唐》等,那么温县陈氏传的“太祖下南唐拳”应该是民间故事影响下形成的拳套,与宋太祖本人并不相干。当然,这也反映了宋太祖在民间武术界影响之大。

除拳术以外,民间还有以宋太祖命名的棍术流传,而宋太祖擅长棍法的说法出现甚早,从现有资料看,比太祖拳出现要早得多。《水浒传》第一回“楔子”中就说宋太祖“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但它的部分内容早在南宋时就已形成,这是没有问题的。宋太祖凭一条杆棒打天下的说法,肯定在宋代就已经有了。宋人话本中有《飞龙记》,一般认为它就是明人小说《飞龙传》的前身。《飞龙传》是专讲宋太祖发迹的长篇章回小说,书中的宋太祖善于用棍,打遍天下豪杰。在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中,话本《飞龙记》被列为“杆棒类”,可以推知,《飞龙记》所描述的宋太祖,必是手执杆棒的好汉。此外,“等身杆棒”或“等身铁棒”这样的兵器术语,多见于五代和北宋,如发现于敦煌的五代《庐山远公话》里,就有“手执一等身铁棒”的句子。这些都使我们相信,宋太祖杆棒打天下的说法在宋代就已经流行了。

nlc202309011724

宋太祖到底用不用铁棒,这在正史中未见记载,但宋人笔记中确有旁证。南宋初蔡的《铁围山丛谈》卷1载:“太上(宋徽宗)以政和六七年间,始讲汉武期门故事。初,出侍左右宦者,必携从二物,以备不虞。其一玉拳,一则铁棒也。玉拳真于田玉,大倍常手拳,红锦组祖以系之。铁棒者,乃艺祖仄微时以至受命后,所持铁杆棒也。棒纯铁尔,生平持握既久,而爪痕宛然。恭唯神武,得之艰难,一至斯乎?”

所谓“汉武期门故事”,就是实行武艺考试制度。汉武帝时,名将甘延寿曾通过“试弁”,即手搏测试,取得期门郎的武职,故称“期门故事”。典出《汉书·甘延寿传》。蔡是北宋末年“六贼”之首蔡京之子。据《宋史·蔡京传》记载,徽宗宣和年间,蔡京四度当权时,“目昏不能事事,悉决于季子。凡京所判,皆像为之,且代京人奏。”可见蔡确有出入禁中的机会,宋太祖的玉拳铁棒应是他亲眼所见。根据蔡记述,我们得知宋太祖确实从身份卑微到终于当上大宋皇帝,一直持一柄铁杆棒,铁杆棒上的“爪痕”正说明宋太祖棒不离手,功夫很深。铁质的杆棒,分量很重,如非膂力过人、棒法精熟者不可能用之于战阵。这证明民间关于宋太祖棒法如何高明的传说,以及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关于宋太祖杆棒打天下的描写,并非空穴来风。

大概宋太祖善用棍是实。明人何良臣《阵记》(卷2)记载,明代有“赵太祖腾蛇棒为第一”的说法,晚近以来随处可见的“太祖蟠龙棍”,很可能就是从这个“腾蛇棒”演变而来的。太祖善棍,又贵为一代开国天子,于是民间便衍义出棍法创始于太祖的说法。这个说法不是近代才有的,肯定出现较早。清乾隆间,程穆衡引昆山李南乔的《沙手谱叙》说:“自宋艺祖皇帝留棍法三十六路于少室山少林寺,遂为棒法开山,知棒法始赵太祖也。”李南乔的《沙手谱叙》我久觅未得,故不能详考上面一段文字的出处。而程穆衡则是乾隆年间江南一位饱学名士,他曾为《水浒传》作注,上面的引文就出自他的《水浒传注》。但,我以为宋太祖传棍法于少林寺的说法,就像大多数关于少林寺的传说一样不足凭信,棍法始于太祖之说也同样不可信,但宋太祖留下三十二路棍之说,则未必全无根据。我们不一定要相信“三十二路”的说法,因为这明显有夸大其词的色彩,但宋太祖留下过自己的棍法,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史载,宋太祖不但骁勇敢战,敏捷过人,而且十分重视教练士卒的武艺,更善于驾驭豪杰,“得人之死力”。

与以上引文相类的材料,宋人笔记中亦有所见。这些材料使我们知道赵匡胤这位开有宋三百年基业的皇帝,不是单凭着权谋来驱使部伍的,他本人也精通武艺,又能以武艺训练将士,所以将士奋勇,左右效命。相信“皆善武艺”内侍数十人,都是太祖亲自简选教习的豪侠之徒,很可能就是通过他们的转相传习,宋太祖的棍法和拳法得以传布世间,并传之后世,从而为他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赫赫名声。

篇11:赵匡胤的改变

群臣虽然明白皇上心事,却不知如何劝说。忽然,文臣梁周翰说:“陛下,臣近日聞得一故事,愿与陛下分享:某君一日远行,口渴,遂到一农家借水。只见此家仅一人,酣睡床上——其实已亡故,遂叫喊。亡人应声而起,并叩头请罪,出酒肉待之。酒足饭饱后,此君来到村外,见一高台,方正稳重,芳香四溢,遂跳上休息。少时,一农人却见台上紫云笼罩,金光闪闪,跑去一看──天啊,台上安卧一条金龙!”

赵匡胤以为梁周翰是在给他找乐子,笑说:“爱卿,谢谢你的美意。”

“各位,此君为何能唤醒死人?金龙为何现形高台?此君何许人也?”梁周翰“噗通”落跪,“能让人神共听、金龙现形者,除却天子还有何人?各位,此君就是今天的圣上啊!”

群臣这才明白过来,“噗通通”跪下,高呼:“陛下真龙天子,陛下坐天下乃天命……”

“梁爱卿说的是朕之事,朕却不知!”赵匡胤严肃起来,“此类拍马溜须,不可再为!”

不久,赵匡胤带着文武大臣来到他亲自主持重修的丹凤门参观。就在赵匡胤啧啧称赞的时候,梁周翰捧上一个折子说:“陛下,请看微臣之《丹凤门赋》。”赵匡胤接过,展开:

“巍巍兮若泰山峰,荡荡兮如东海涛。承山之仙骨,接水之灵秀。聚天地凛然正气,集人间浩然大爱。丹凤门楼兮巍峨,吾皇万岁兮功殊。丹凤门楼秀千秋,吾皇恩德泽万民。念天地之悠悠兮叹丹凤之赳赳,幸黎庶之洋洋兮拜皇恩之荡荡。民之所福,赐之于皇……”

“梁周翰,朕前次已告知于你,拍马溜须、讨好媚上之事,不可再行!你……”赵匡胤将折子一丢,拂袖而去。

转眼十年过去了,大宋朝在赵匡胤的治理下一片繁盛,百姓生活更是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然而就在这年夏,黄河濮阳段决口,十多万人丧生。几天后,当赵匡胤得知决口被堵上时(为此当地又付出了近千人的生命),很高兴,决定在决口处立碑刻石,以记述朝廷抗灾之功和皇帝的爱民之怀。谁来起草碑文呢?赵匡胤看了看梁周翰:“梁爱卿,此事非你莫能了。”

“陛下,恕臣不能从命!”梁周翰高声说,“臣未闻尧舜禹汤有立碑自美之事,唯闻秦皇凡巡游所至皆刻石自诩之行。今次黄河决口,万民遭殃,生灵涂炭,如此天灾,陛下有何喜悦之情?况且,今次决口皆因近年朝廷不事治理所致,如此人祸,陛下有何言功言德之理?如此丧事当做喜事办,情何以堪?天理何堪?”

赵匡胤猛拍龙案:“大胆!拖出去,斩!”

“陛下,杀臣之前请容臣再问一言:陛下可曾记得,当年朝堂上那所谓‘唤醒死人’和‘睡龙台’?可曾记得,丹凤门前《丹凤门赋》?可曾记得,陛下之言?”

“这……这……”赵匡胤吱唔着。

“自那两番受陛下教诲之后,臣发誓再不言一句溢美之词,不做一件拍马之事。谁曾想,曾经最恨拍马溜须的陛下,今日却杀抗拒拍马溜须之臣,何哉?居功自傲好大喜功耳!如此,岂不惧后人不齿?史官何在?梁周翰死矣!”梁周翰说着就大踏步向殿外走去。

“慢……慢!”赵匡胤急忙叫住梁周翰:“梁爱卿,朕错矣!朕这就下旨:自今往后,我大宋千秋万代,历代君王,绝不可杀一个文仕谏臣!”赵匡胤一声长叹,“朕每每以先贤自况,以昏君为镜,不想今日也险酿大错。何哉?梁爱卿所言极是:居功自傲好大喜功耳!”

群臣落跪,山呼万岁。

“众爱卿听着,国家愈繁盛,其君其臣愈易骄淫,而百姓定会身在盛世生不如昔!如此,焉有不亡之理?”赵匡胤走下銮座,向梁周翰一鞠躬,“依卿看,此事当如何是好?”

梁周翰泪流满面:“陛下,立碑记功不若降哀悼之文,刻石颂德不若颁罪己之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相关文章:

杯酒人生影评04-12

杯酒人生的观后感04-19

交杯酒环节主持词04-29

喝交杯酒主持词05-04

记忆深处的那杯酒散文04-29

千杯酒,千滴泪,千古情仇千般散文04-25

再为母亲斟满一杯酒散文04-25

上一篇:申请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材料目录下一篇:元坝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