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年逾古稀造句

2024-04-08

用年逾古稀造句(通用11篇)

篇1:用年逾古稀造句

用年逾古稀造句

1、再来说说印度的公务员。许多的林业官员如今大腹便便,年逾古稀而且经常干贪赃舞弊的勾当。

2、印度尼西亚的老妇人Jiyem尽管已年逾古稀,仍然凌晨起来为生活贫苦的一家人做饭、收拾柴火。

3、几年前,她将文件售出,而当她两年前去世时,她把剩余的文件留给了她年逾古稀的`女儿伊娃和鲁蒂。

4、到这个世纪末,100岁或许将是年逾古稀的新标准。

5、年逾古稀的盖内克将收藏的毕加索所有的作品,共271幅,全部捐给了文物部门。

6、年逾古稀的退休女干部韩桂英精心制作了一幅主题为“祖国万岁”的剪纸作品,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

7、当然,我知道生命中总有伤痛,年逾古稀的我曾不止一次经历过危机。

8、白皙的皮肤未见老年斑,年逾古稀仍难掩天生丽质,依稀可见年轻时动人的容颜。

9、那位年逾古稀的老翁经常从很远的地方步行去大明湖公园。

10、寄种子的原来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篇2:用年逾古稀造句

【拼音】nián yú gǔ xī

【简拼】nygx

【近义词】年逾花甲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指年龄已超过七十岁。

【成语出处】唐・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例子】季羡林《火车上观日出》:“我年逾古稀,平生看日出多矣。”

【英文翻译】be over 70

【产生年代】古代

篇3:用十大流行语造句

1、美女

“美女”, 一个曾经多么庄严神圣令人向往的词汇, 现在, 其实际意义正无限接近于“女人”。不论是美女作家还是美女记者, 乃至美女保安、美女保姆, 别管人长得究竟美不美, 是女人不是?如果是, 那么好的, 请接受这样的光荣称号并且不必客气。

迟早有一天, 《辞海》里关于“美女”一条的解释将是:泛指“女人”。

2、专家

说实话, 忘了什么时候, 当渺小的我也被冠以“专家”这一称号的一刻开始, 我就知道这个至高无上的词算是彻底堕落了。

专家遍地的时代, 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说话, 基本上相当于一位专家与另一位专家交流, 什么“专家提醒”, 每个人还想着“提醒专家”呢!

3、老板

早先, “老板娘”用得比“老板”多多了。那个时候, 男人不敢自称或被称为老板, 但愿意将女人形容为老板娘。

现在不同了, 一个副股级干部都可能在小范围内被冠以老板的称呼, 只要去桑拿城转一圈, 从进门开始直到出门为止, 身边一定有人老板长、老板短地招呼你。

4、弱智

再早每当人们提到“弱智”这个词的时候, 脸上的表情都是充满着真诚的同情, 现在呢, 一个人脱口而出“弱智”的时候, 脸上要是不充满着鄙视的神情那他就是弱智的化身。

这是一个人人都认为自己最聪明的时代, 每一次斥责他人弱智的时候, 实际上都是在坚定着自己不是弱智的一份信心。

5、独家

相比于过去, 独立不见得多了, 但“独家”肯定是多了, 也成了传媒最喜欢的词语。

长此以往, 我担心有一天有媒体会大爆一则“独家新闻”, 内容是:经最新科学研究证实, 太阳的确每天从东方升起……

6、绯闻

一个原本仅限于形容娱乐圈明星男女之事的专用词已经无限平民化了。

每天都有“绯闻”的故事, 拉拉手是绯闻、吃吃饭是绯闻、聊聊天是绯闻、对对眼也是绯闻……说不定不久的将来, 你家的小狗路上撞见他家的小狗, 相互闻了闻, 就是有关“闻”所未闻的一则绯闻。

7、时尚

当年, 当“时尚”这个新鲜的词语刚刚诞生的时候, 一般人光看着还可以, 说都不敢说, 担心自己说错了被人笑话。

现在不一样了, 随便说, 随便用, 也没个什么统一的标准, 反正只要见到和一般的不一样的人或东西, 搞不懂的时候, 您就直接说那是“时尚”准没错。

8、性感

最开始的时候也没多少人敢轻易说出“性感”这个词, 怕被人说成是别有用心的流氓。现在, “性感”已经融进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开始是形容女人, 后来形容男人也行了, 再后来就成了形容什么都可以了———你就是说你家的自行车或者炒菜锅“很性感”都没人反驳你。

于是, “性感”的含义无限趋近于“感性”了, 这奇怪得好比有天“故事”成了“事故”的代名词。

9、花园

“我们的祖国像花园, 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小时候都会唱这首歌, 即使你没有充分体验到做祖国的花朵的感觉, 没关系, 你现在不就住在“花园”里吗?

没有多少花, 但到处都是“花园”。这样一来, “花园”一词的解释也变成了:只住人, 不种花的地方。

1 0、诚信

连《夜宴》里古代的皇帝都说着“诚信”, 你就知道这词现在有多流行了。人人都在说诚信, 人人最不讲究的就是诚信。通常, “诚信”的含义更接近“成心”。

忽然想到如果用上面十个流行词造个句子, 效果如何呢?我先尝试一下, 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跟一下帖———

某位性感专家和一时尚美女在一花园传出绯闻, 被一弱智老板发现并以恪守诚信为由将此新闻独家提供给本报以及其他所有媒体……读

(选自《杂文月刊》)

杂文包

流行语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从一个侧面折射着社会的变迁, 是社会生活面貌的晴雨表。当当代中国人津津乐道于各种“很黄很暴力”、“很冏很雷人”的流行语而陷于集体语言狂欢时, 本文作者却用反讽的手法揭示了事物的表象与真实之间的矛盾, 并将反讽进行到底, 文后十大流行语所造之句更是显示出当代中国文化生活可笑的一面。作者用心良苦,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反讽只是语言疗法的一种, 用以安慰焦虑的心灵, 其结构的对象, 也往往限于话语层面。就像尼采所说, 如果一个文化到了反讽盛行的地步, 也许离消亡也不远了。

篇4:古稀老富豪用人生经验再创业

77岁的约翰·阿贝尔(下文称阿贝尔)一辈子喜欢网球和风帆冲浪,但他的髋关节受了伤,走路也有些跛,无法再从事这两项活动。闲暇时,他会顺梯子爬到家里谷仓的楼上,那里存放着他创办的波士顿科学公司研发的所有产品。他常常坐在那里,看着它们,回味一下创业之初的艰辛时光。

但更多的时候,阿贝尔还是忙着做事。虽然9年前已经退休,他的天地却更宽广了。他乘坐塞斯纳私人喷气机,去参加学生机器人比赛、现场手术演示、董事会会议和各种慈善活动,在农场、公寓、会议中心之间奔波,其乐无穷。

走出一条创业之路

阿贝尔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美国北方家庭,是三兄弟里的老三,父亲马奈是美国海军格林尼号潜艇的副艇长,该潜艇在1942年6月31日失踪,估计是被敌军击沉,马奈也在艇上。多年以后,阿贝尔有了钱,资助了一个寻找格林尼号的科研项目,并最终找到潜艇残骸。但年代久远,已经无法找到父亲的遗骸。

阿贝尔7岁时得了骨髓炎,做了好几次手术,还不得不拄着拐杖。这让他变得沉静,养成了凡事喜欢思考的习惯,总喜欢问一问“如何才能改变”。在阿尔姆斯大学读书的时候,他主修物理学和哲学两个专业,并逐渐形成了生态环保的思想理念。如今,阿贝尔家里的书很多,五花八门,反映了他广泛的兴趣。

1969年,阿贝尔走上创业之路。他加入了波士顿美的泰克公司,该公司用聚乙烯开发了用于外围血管成形术的球囊。阿贝尔想为产品找到新市场。他结识了商人尼古拉斯,后者正想成立一个公司。1979年6月29日,两人合作创办波士顿科学公司,并收购美的泰克。

创业之初,公司就确定宗旨,要为患者提供更方便、成本更低也更少创伤的医疗方案。公司迅速推出了一种心脏病治疗设备,可减少手术创伤。阿贝尔找到一批愿意尝试的医生,制定合作营销计划,逐步让医学界接受新产品。

1992年,波士顿科学公司上市。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5年后,它已收购9家公司,1997年底已有18亿美元收入和9000名员工,在冠状动脉成形术领域获得全球影响力,逐渐成为全球主要医疗器械供应商之一。2004年,它推出一种冠状动脉支架系统,是这个行业最成功的产品之一。随着公司做大,阿贝尔也成为富豪。他从不说自己有多少钱,但有媒体根据他的股票等估计,他身家高达40亿美元。

退休之后天地更宽

2005年,阿贝尔退休了。但他没有去颐养天年,而是把这一刻看作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新机会。他一直都希望在环保方面做更多的事情。如今,他有了钱,也有了时间,可以付诸实施了。

早在1997年,阿贝尔就和妻子在佛蒙特州的谢尔伯恩买下了一个1000英亩(约合4.05平方公里)的农场,建起一所朴实无华的房屋。从他家窗口看出去,是农场种植的有机大豆和牧草,几百米外是碧波荡漾的尚普兰湖,远方则可看到阿迪朗达克山的轮廓。阿贝尔喜欢穿着蓝色的衬衫,卡其裤,光脚穿一双运动鞋,坐在一个软垫扶手椅上,享受这里的微风。

这个估价为1560万美元的农场,是他的环保“试验田”。 他把部分土地出租给酒厂和农户,还在农场里安装了9878块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力足够385户家庭使用。他把电卖给当地电网,算下来投资回报率达到15%。他还有一个得到美国农业部拨款支持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将稻草变成清洁燃料。他将农场的一个谷仓用作测试中心,将稻草压缩成颗粒放在锅炉里燃烧。他资助了相邻的谢尔本农场,把它办成一个非营利性的“劳动农场”,教育游客了解可持续农业的现状,并推出了“从农场到学校”午餐直供等众多项目。

面向下一代的新科技,也是阿贝尔的投资重点之一。他投资了一家加拿大网络公司,该公司开发的是下一代的网络学习工具。波士顿欧林工程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阿贝尔资助该校130万美元建立了一个教员交流项目,以传播该校的教学理念。

晚年干事业的“四颗心”

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阿贝尔在退休之后的事业能做得那么红火,日子过得那么充实。美国一个著名财经媒体刊载了一篇专题报道,讲述阿贝尔退休后的“第二春”。也有人归纳,阿贝尔的成功来自他的“四颗心”。

第一是好奇心。阿贝尔起家,靠的是创新的医疗器械产品。如今他年事虽高,却仍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他有3个子女,8个孙子孙女。孩子们小的1岁,大的14岁,都喜欢他们这个老爷爷,因为他像个老顽童,总拿出最酷的“玩具”来炫耀。比如他有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据他说能够“用意念操控”。他用这架直升机为农场拍了不少精彩的航空照片。他也喜欢谈论美国一家公司正在试验中的能飞行的汽车和另一家公司的人造大脑工程。这种好奇心让他对新鲜的、有前景的事物保持敏锐。

第二是耐心。商海沉浮多年,他知道挫折在所难免,目标必须坚持,但道路可以灵活。他曾经想把自己的农场建成一个企业领袖、科学家和教育家能够进行跨领域协作的基地,他相信这种跨领域碰撞能够启发灵感。但这个计划没有成功。后来,他转变思路,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郊区买了个会议中心,把它建成一个交流基地,进行商业化运作,现在已经做到收支平衡。

第三是诚心。阿贝尔常说,诚意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他是一个青少年机器人比赛项目的总裁。这个项目花的钱并不多,但效果却很好,因为阿贝尔说动很多工程师提供志愿服务。他也利用自己的人脉为项目找赞助。到各地看比赛时,他经常拉上有钱的朋友一起去。他会说:“你一定要来看看科学技术的超级杯比赛。”超级杯是美式足球大赛,在美国人气极旺。如果对方表示从没听说过这个项目,他就说:“那就和我一起坐飞机转转吧。”很多人看他的面子去观摩比赛,并最终掏钱赞助。

第四是平常心。年轻时,阿贝尔就不把名利看得太重。当他被福布斯富豪榜收录后,曾戏言:“我非常努力地逃离富豪榜。”他担心金钱会让自己丧失生活意义,更让孩子们变得无所事事。他不断将资产转移到信托基金和私人投资中,让外界难以跟踪自己的财富,减少自己身上的“富豪味”。同时,他成立了阿戈基金会,让女儿珍妮耶当了CEO。通过这个基金,他和家人向数百个非营利组织投入超过1亿美元的资金,还计划再投3亿美元。他晚年所从事的事业,未必真能赚钱,但在他看来,只要这些项目能做出积极的探索,目的就已经达到。这让他在投资的时候少了患得患失的计较,多了勇往直前的勇气。而有时候,他的投资也有不错的回报。比如他投资的卡勒克尼迪克公司,开发生产一种彩色节能灯,2007年被飞利浦公司以7.91亿美元收购,让阿贝尔赚了一笔。

阿贝尔的朋友说,阿贝尔看重的不是钱,而是如何把自己的资源用到积极的方面。正是这种价值观,让他事业的第二个春天显得更潇洒。

篇5:余光中:年逾古稀的中文卫士

5月22日,刚刚荣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称号的余光中先生在复旦大学作了题为《中文与英文》的讲座。500人的报告厅容纳了千名前来聆听的学子,连地板上都坐满了,几乎寸步难移。

76岁的余光中,身材瘦小,但精神矍铄,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说起幼年时曾在上海读过一学期的书,“那所小学名叫醒华小学,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清楚地记得,我的ABC是在那里学的。当年我住在法租界霞飞路一带,上海一直都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大港口。每次想到上海,我就想到ABC,然而成年后,只有从张爱玲的小说里神游上海滩了。”

在写作逐渐沦为商业活动的今天,坚守着纯文学阵地已逾半是个世纪的余光中,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他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身为优秀的翻译家,余光中多次受美国政府邀请赴美国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但他对中文的偏爱仍溢于言表,“中文是一种有弹性的语言,她是崇尚‘美感第一,逻辑第二’的。相形之下,英文就有一些看不开了,名词到哪里都要加‘一个、一只,这个、那只’的冠词。而中文的诗歌,用最少的词表达最多的内容,这是英文的十四行诗所望尘莫及的。”

余光中说,中国人的耳朵经过千年平仄声调的宠惯,是全世界最敏感的,什么是好的诗文,读出来听一听就知道了,用“仄”调来表示比较重的语气,用“平”调表示温柔的语气。说到这里,余光中即席朗诵了英国诗人Thomas N.的《SPRING》,和他自己的诗作《民歌》,气韵充沛,吐字清晰,丝毫不像年逾古稀之人。

对现在中文的发展,余光中表示了忧虑重重,他认为中文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受了别种语言的干扰,开始变得不纯粹;在题材上,也越来越“美国化”。“现在国际交流频繁,任何一个伟大的语系想保持Purity(纯粹,清纯)都是不可能的。汉语在历史上因为朝代变更受过蒙古话和满族话的影响,现在被英文影响极大,很多文法采用英文的思路,显得不伦不类。”余光中还举了很多例子,包括台湾媒体报道他“被学生们建议到杜鹃花盛开的台大校园”,他说:“被动明显是个英文文法,中国人不会这么说话。‘红楼梦是中国的名著之一’,为什么要加‘之一’呢,这是英文的逻辑,却不是中文的用法。除非是这样一种情况,你对心爱的女孩说,你是我见过最美丽的女孩,然后旁边又来了一个更美丽,你不得不加‘之一’。”

“语言是比帝国更长久的东西。”余光中说,“曾经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现在日已落;可他们的`语言却在全世界范围通用。说汉语的人有13亿,并且现在据说有7000多万的老外也在学中文。和中文比起来,英文算是后起之秀,1066年的英文还有着青春痘,可是同一时代,中国的北宋,已经出现了像苏轼这样的大家。”如今,拉丁文已经不会在意大利人的日常生活中运用,优美的古英文也只存在于一些诗歌和莎士比亚的作品里了。

篇6:用憧憬造句 憧憬怎么造句

用憧憬造句 憧憬怎么造句

用憧憬造句 憧憬怎么造句1、爱宁静的夜晚,也喜爱楚楚动人的月亮少女,更喜爱这并无感知的快乐…… 月亮的美丽让我憧憬,憧憬那属于自己的宁静,憧憬那一轮明月,有了这份憧憬,我也不想再奢求什么了。2、从小就喜欢做梦的自己,总是喜欢仰望星空,在黑夜里看着天上的星星与皎洁的月亮,在<憧憬>着自己有一个精彩的未来,但是夜路总是很危险的,走夜路时总是担心会被脚下的障碍所绊倒,总是会担心会被摔得面目全非,伤痕累累,却浑然不知未来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3、当痛苦缠绕着你的时候,憧憬快乐的明天。当您感到忧愁的时候,<憧憬>高枕无忧的生活。当黑暗朝你袭来的时候,憧憬黎明时的曙光。4、多了份<憧憬>,就多了份向前的动力。大海之所以广阔,是因为它凝聚了千万滴细水;大山之所以豪迈,是因为它凝聚了千万块巨石;大漠之所以广袤,是因为它凝聚了千万颗细沙。多了一份憧憬,你会像他们那样迈向成功。5、回忆、<憧憬>、迷茫…… 想说自己是一个拒绝平淡的人,渴望激情、刺激;渴望不屈、壮烈;渴望彻底的成功或畅快的失败。6、就像所有的小女生一样,我也喜欢趴在窗边数星星,<憧憬>未来,憧憬以后的人生,憧憬无法憧憬的事物。就像是一朵花,在憧憬着永远绽放的美丽一样。7、开学了,说实话我的压力真的好大,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现在要面对的是升初中,我有我理想中的学校,我曾经也<憧憬>着我的未来,可是关键时刻来临了,我有点小悲伤,因为我害怕,真的好害怕,我害怕我的一不小心,会纵使我跌入深渊。8、老老少少都在欢歌笑语,从他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他们对现在生活的满足,对未来的<憧憬>。9、倾心于荒原,明天就能成为绿洲; 倾心于心声,明天就能成为诗絮; 倾心于<憧憬>,明天就能灿若霞光。10、人,都有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都有愿望落空的窘迫,还有不愿面对失败的尴尬。曾经怀有远大理想,拥有完美的<憧憬>。11、如是这般,希望,如同力量,让我<憧憬>起了那未知的未来,如是这般,未来,让我有了不停向前的动力。12、三年前,在流动的人群里有个小小的身影,她满怀<憧憬>地走进你的怀抱,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她? 13、十五岁,我<憧憬>快乐,快乐是为人之本,如果人来世间走一遭一点儿也不知道快乐是什么,那岂不是白走了一遭呢?14、未知的`明天,充满了<憧憬>,但我不敢有过分的憧憬。15、我<憧憬>着第一个越过终点线的人是我,我幻想着广播是播的是我夺得了第一名。16、我的向导,我<憧憬>的所在,是滞会在你离去的那一瞬而消失?又是否会在你回到我身边的那一刻而重现?17、我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有一份自信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那年我十岁。18、我记起小时候自己<憧憬>童话的时候,总希望自己拥有超能力,大人们说:“呵呵,孩子,那是不可能的!”纯真的心灵为此裂缝了。19、我们要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20、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拼搏,拼搏就像暴风雨中的海燕,任雷鸣电闪。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紧张,紧张就像夜色里赶路的人,任月出月落。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奋进,奋进就像海上行驶的帆船,任浪打风吹。21、我有自己的<憧憬>,对高考的憧憬,对未来的憧憬。憧憬着金榜提名时那一瞬的喜悦;憧憬着漫步于梧桐树下的自在闲适;憧憬着未来有片明媚的阳光洒在大学的校园里。22、我知道有一种旋律叫做<憧憬>,憧憬未来,憧憬那些不曾发生也不会发生的梦幻,憧憬那些不存在现实生活中的飘渺,憧憬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即使它不会实现,但至少可以享受那种憧憬时的幸福……23、小学,我不知道用什么词去形容。六年来,好像没学到什么东西。曾经带着<憧憬>走进校园,而如今却要带着遗憾走出去,无论是谁都会不甘心吧。24、兴奋的经历,找到时的激动和找不到时的失落都那么清晰地刻画在脸上,兴奋时像小孩,失落时如霜打的花儿,或许就是因为这份不成熟,所以才更显得激动和<憧憬>吧? 25、因为这份希望,我有了空前的活力。因为这份希望,我有了空前的智慧。因为这份希望,我有了空前的勇气。希望,领着我<憧憬>未来。26、有梦想,就有幸福;有幸福,就有憧憬;有<憧憬>,就有未来!27、于是在这个人生中这如画,如诗的季节里,我抱着对美好人生的<憧憬>,昂首向前。28、与磨难都抛到九宵云外去,重赋予自己一个新的希望和梦理,并为之不断奋斗。因为我有一个美好的憧憬,对未来和事业人生的<憧憬>!29、在窗户的角落上聚集得最多。我也总算在埋头算数之后想起了飞蛾扑火的故事,飞蛾<憧憬>着光明的世界,为了成就那一刹那的火光燃烧,它们毫无顾忌的,扑向这光明的所属。30、在迎世博的日子里我憧憬着。我<憧憬>着我能亲临展馆,细细品读中国兴衰;我憧憬着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走在世博街区上,感受那份激情;我憧憬着中华将续写历史的新章,更憧憬着能亲眼目睹这场盛大的盛会!31、这话中掺杂的感情或许是对未来的<憧憬>,又或者是对曾经的悔恨。 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自然没有错,但错就错在有些人一不小心把它变成了白日梦。 32、我顿了一下,因为我从未真正看到过这样的“生命”。 这就是春天,处处充满着生机,所有的事物都<憧憬>着新一年的希望。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体验快乐

篇7:造句知识:用相得益彰造句

新茶配上清纯的山泉;果然相得益彰;不同凡响

现在提倡展的科学发展农村,鱼鸭共育真是相得益彰。

虽然汉语词汇十分丰富,但能够写出逻辑性强,结构合理,遣词造句相得益彰的流畅文章来,没有高中以上的语文水平是不行的。

我和他的合作可谓相得益彰.

小王的`男中音和老张的手风琴的伴奏相得益彰;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季老娴熟于诗词写作的技巧,艺术意境与填字造句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充分显示出其厚实的文学基础和扎实的文字功底。

我想将长发剪掉,又不知选择何种发型,身高与发式如何相得益彰..

篇8:古稀老人的“农保经”

李中仞老人今年71岁, 早年当过村干部, 做过工作队员, 还在乡镇一家单位当过领导。1982年土地承包到户时, 由于家庭负担较重, 45岁的他便辞职回家务农。凭着勤劳和苦干, 他每年挣得上万元收入, 盖起了砖瓦房, 将两儿一女抚养长大。按理说, 儿女都结婚成家了, 老人该享享清福了, 可李中仞心中一直有两个遗憾, 且难以释怀:一是若不是为了当初的家庭负担, 他不会离开乡林场, 那样他肯定会有一份养老金;二是未能好好培养子女读书上大学, 老两口养老却要成为子女的负担。

1992年小儿子成家后, 老两口决定单独生活。年近六旬的李中仞老人开始到县城的一家浴室打工, 每年挣个五六千元, 除去零用, 还能余下2000多元。10多年的辛苦劳累, 李中仞老人终于攒下了2万元养老钱, 可他不仅高兴不起来, 还整天发愁:一愁存定期用钱不方便, 银行存款利息也太低, 光靠利息不够用;二愁存活期用起来方便, 可2万元钱不经用, 自己的养老问题难以解决。因此, 尽管年事已高, 老人还是整天抠抠搜搜, 舍不得吃穿, 时不时还在附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零活。

2008年8月中旬的一天, 该县关于实施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资料送到了村里。一开始, 李中仞老人并未在意, 觉得自己早过了参加保险的年龄。在听了村里人的议论, 又翻看了宣传资料后, 他有些心动了。经过反复琢磨, 李中仞老人认定这是一件好事, 得找村委会谢主任好好谈谈。

8月27日, 李中仞老人一大早就来到谢主任家。谢主任知道了他的来意后, 不禁一下子怔住了。因为他明白, 新农保待遇虽然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 但也要6年多才能把所缴本钱拿回来, 71岁缴费, 要到77岁才能拿回本钱, 值得吗?况且县农保处的工作人员也说过, 对于60岁以上的人一般就不再提倡缴费了。

当谢主任说出心中的疑问时, 李中仞老人不高兴了, 说:“你是看我没那么大寿?”谢主任连忙否认。老人说:“我仔细算过账了。我2万元存定期, 一年利息也就几百元, 不够用;如果存活期, 用起来方便, 也不经用。如果一年取2000元, 10年就没有了, 以后咋办?而我现在参加农村养老保险, 我们老两口每月都可领到200多元养老金, 一年可领到近2900元, 够我们用了, 况且政策还说要逐年增长。最好的就是它旱涝保收, 永远也领不完, 活到八九十岁也不用愁。这样的好事你为啥不让我参加?是不是你们宣传的有假?”

谢主任赶紧解释:“不!不!不!宣传一点不假。您老说的也太对了!只是我没想到您老不但这般开明, 账也算得这般精明, 农保的‘经’您念得比我还透彻。您说您什么时候缴费, 我上门给您办。”

第二天, 李中仞老人在谢主任的陪同下来到镇信用社, 将尚未到期的存折提前支取。老两口每人缴了1万元, 成了新型农保的受益人。9月, 李中仞夫妇已开始享受待遇, 他每月领养老金122.3元, 老伴领114.7元。■

篇9:用年逾古稀造句

走进今日的新疆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满眼是一排排整齐的红砖房、宽敞的柏油马路、干净的街道……这村庄漂亮得令人惊叹!让人更加惊叹的是,对于这些生活的巨大变化,都被一位名叫卡德尔·巴克的老人用日记记载了。

全国拥军模范卡德尔·巴克今年已经75岁了,他个头不高,面容清瘦,脸上爬满了皱纹,头发、胡子都有些斑白了。卡德尔·巴克居住的栏杆村原来自然条件较为艰苦,人均耕地少,村子三面环山,交通不便,还经常受到大雪和风沙的袭击;家家户户没电、没水,粮食不够、取暖用的煤炭不够。

1967年,新疆军区某部队奉命进驻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成了栏杆村的邻居。有一天,几位战士敲开了卡德尔的家门,他们为村民免费运来了3卡车煤炭,请懂汉语的卡德尔帮忙分给最困难的群众。

“以前我们自己赶毛驴车拉煤,路上往返要4天,拉来的煤只够用10天。”解放军给村民们解决了大困难,卡德尔“一激动,就拿了张纸把这个事情给写下来了”。

这一写,就是39年。

起初是些零零散散的白纸,写满一页,就放在箱子里保存起来。越攒越多,有人送给卡德尔一个小本子,他便把日记抄到本上,加上一张牛皮纸作封面,第一本日记就这样形成了。时间长了,又有了第二本、第三本……每一篇日记,都记录着栏杆村每一个难忘的昨天,见证了解放军给边陲村庄的每一次帮助。

“1996年4月13日,山上下大雪,我们村里500多只牛和羊被困在里面。部队知道后,派运大米和甘草的车,救了人命和动物……”

“1998年8月开始,部队提供了自来水……”

“1991年,部队送来1100公斤优质玉米种子……”

“2005年8月15日,尼牙孜的女儿孜莱汗考上了大学,这是村子里的一件大喜事,但尼牙孜却因为学费不够而发愁。部队官兵知道后,送来了钱……”

卡德尔的“解放军爱民日记”,朴素得如同一本“流水账”。因为懂汉语而成为军民之间翻译和联系人的卡德尔,坚持用这种方式留下他认为值得记住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解放军。卡德尔老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小山村。解放前,山民备受军阀欺负,军阀部队进一次村,老百姓就遭一次殃。4岁时,他父亲被军阀抓去当壮丁丢了性命。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办起学校,政府送他到乌鲁木齐的交通学校上学,还提拔他当了村干部。部队进驻这里后,官兵们秋毫无犯,对各族群众像亲人一样,帮助村民盖房子、修梯田,时时处处办好事。卡德尔老人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他通过今昔对比,切身感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因此,只要解放军进村里办好事,他都要拄着拐杖四处奔走,走家串户问个不停,认认真真写进日记里。

有一首歌唱道:“塔克拉玛干大漠当纸,塔里木胡杨作笔,也写不尽党的恩情。”卡德尔不仅是为了让自己家人记住仓库官兵做的好事,他还要让更多的乡亲铭记共产党的恩情。在温暖的土炕上,在荫凉的葡萄藤下,在田畔路旁,他经常把日记中的爱民故事讲给村民听。

2004年的一次大病,更让卡德尔无法再提笔。卡德尔给小儿子热合曼买了一本汉语字典,要他自学汉语。后来的日记,都是由他口述,儿子来写。日记的内容更丰富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日记编写,把自己见到的解放军好人好事记到纸条上,最后汇集到卡德尔手中。于是,一个人的日记变成了全村乡亲们共同的日记,一个人的行动也变成了大家共同的行动。乡亲们把解放军爱民日记看作是全村人的日记,把写好日记这件事看作是每个人的应尽之责。正因为卡德尔背后站着200多位乡亲,这本日记才同每个人联系得如此紧密,才记了一本又一本,一年又一年。

从1967年10月11日到2006年9月10日,卡德尔·巴克39年如一日,用心写下1170篇日记,记录了人民子弟兵爱民、亲民、为民的生动事迹。

2006年1月与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分别在北京和乌鲁木齐两次亲切接见了卡德尔·巴克。胡锦涛说,卡德尔的千余篇日记,体现了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军队的真挚情怀。同年,卡德尔·巴克也以776371张选票高居“2005感动新疆十大人物”榜首。

2006年12月22日上午,在新疆军区政治部招待所会议室,新疆军区隆重举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卡德尔·巴克日记》仪式。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巴克,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将他用心记录了39年的5大本用红色绸缎精心包装好的“解放军爱民日记”,用颤抖的双手,郑重地交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李富胜手中。如今,《卡德尔日记》已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之后,卡德尔·巴克因为动笔费劲,便将写新日记的工作交给小儿子热合曼来做。让卡德尔欣慰的是,他的在新疆军区某团民族六连服役的小儿子阿不都热合曼,已经是非常合格的“爱民日记”的传人。阿不都热合曼在部队写的日记内容丰富,是加强军政军民和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动教材。

阿不都热合曼·卡德尔在自己的日记里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是解放军让我们本来很贫困的栏杆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就要替他们多做些事情。我之所以选择当兵,就是想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替祖国和人民站好岗放好哨,用我的一生去报答他们的似海恩情。”这就是他多年来对解放军爱民事迹耳濡目染的理解与感受,从军报国是他认定的报答共产党和解放军恩情的最好方式和途径。

卡德尔和儿子日记中的新疆在变得越来越富强,如今,栏杆村65户人家都住进了抗震安居房,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卡德尔·巴克说:“我现在住的房子是2006年新盖的,有92平方米,宽敞得很,做饭用上了沼气,又干净、又快。房子里有自来水,有卫生间,生活方便得很,家里的电视也换上了大的,可以看到几十个电视台(的节目),我满足了。”说完,老人哈哈笑了起来。

感动着,记录着,传递着……在维吾尔语里意为“驿站”的栏杆村,军民深情留在了边疆的山水间,留在了卡德尔和儿子的日记里。他们将用日记让子子孙孙永远牢记共产党好、解放军亲、民族团结重要!他们也希望日记能成为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部鲜活教材,永远流传下去,让全国人民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疆是个军政军民和民族团结的温暖大家庭,更是边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屏障。

篇10:古稀老太扳倒“火车不是机动车”

4月2日,江苏省高级法院对此案公开再审,并当庭作出了判决。

女儿下班回家,不幸被火车撞死

今年73岁的高荣梅老人,曾经是左邻右舍公认的福老太——儿女双全,儿孝女顺。然而,自2004年4月21日起,她的幸福恬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碎。

这天晚上5点多钟,高荣梅接到在南京市尧化门附近铁路公寓当服务员的女儿吕明英的电话,说她错过了下午4点56分的57106次交通列车,只能等着晚上7点多钟的57108次交通列车下班回家了。电话中,高荣梅与女儿约定,等她回来开饭。

时钟指向7点半,高荣梅把饭菜热了又热,但仍不见女儿回家。正当她准备下楼查看时,忽然电话铃声打作:女儿被火车撞伤,被送医院了。

高荣梅一惊,当和儿子三步并作两步赶到医院时,吕明英因失血过多,不治而亡。

原来吕明英乘交通列车到达南京火车站后,她和往常一样穿过铁道抄近路回到距离火车站不远的曹后村家中,但就在跨越铁道时,不幸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货运火车撞倒,生命定格在42岁。

老年丧女,使高荣梅痛不欲生。女儿吕明英17岁顶替父亲的职,进入铁路系统上班,在上海铁路局南京东机务段公寓里做服务员。日常生活中,吕明英对父母嘘寒问暖,十分孝敬,很长一段时间,高荣梅由于身体不好,腿脚不灵便,上下楼很不方便,吕明英得知后,每天不厌其烦地将母亲从六楼背上背下,为母亲求医抓药。然而,这么好的女儿转眼却与家人阴阳相隔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悲伤凄惨的哭声令人无不动容。

为了抚平老人的伤痛,吕明英生前的一位好友对高荣梅说,吕明英是下班途中遭遇车祸的,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

高荣梅一听,忙叫儿子写好报告,为吕明英申请工伤死亡。谁知道,这一申请,就是5年多时间,个中曲折辛酸,苦不堪言。

两次行政认定四次法院判决,讨不回一纸工伤认定

2005年3月4日,高荣梅接到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现为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简称“南京市劳保局”)通知,说已对吕明英的工伤申请作出了认定,叫她来取认定书。

高荣梅一听,急匆匆就往南京市劳保局赶。到达后,她接过认定书一看,差点晕了过去。南京市劳保局认为,吕明英是被火车撞击受伤致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3款规定,火车不属于机动车的范围,不符合应当认定为工伤的规定。

“什么?火车居然不是机动车?!”高荣梅忙叫工作人员把《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条文翻给她看,果然,该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三项规定: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显然,火车是在轨道上行驶而不是在道路上行驶,而且火车也不是轮式车辆。

“火车不是机动车,难道是人拉、马拉、牛拉的吗?”回到家后,高荣梅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南京市劳保局的解释。2005年4月,她向江苏省劳动保障厅(现为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申请行政复议,很快省劳动保障厅以“火车不是机动车”同样的理由,维持了南京市劳保局作出的认定。

2005年7月,高荣梅聘请律师向南京市白下法院起诉,要求被告南京市劳保局撤销对吕明英不是工伤的认定。庭上,审理此案的法官对高荣梅老年丧女的遭遇倍感同情,多次想寻找法律依据支持她的诉求,无奈《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的界定十分明确,最后只好以“火车行驶在铁路而非道路上,不属机动车”为由,驳回了她的诉讼请求。

2005年9月,高荣梅向南京市中级法院上诉,结果被维持原判。

“汽车是机动车,而更有气势和威力的火车怎么可能不是机动车呢?”2006年1月,高荣梅向南京市白下区法院申请再审。法院开庭再审时,她质问审判法官:“你说火车不是机动车,哪是什么车,难道是自行车不成?”

法官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只能以“对照法律条文判案”为由,再次驳回了她的诉求。

2007年1月,高荣梅步履蹒跚地来到南京市中级法院,继续申请再审。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等待,2008年初,南京市中级法院再审的结果仍是维持原判。审判法官对高荣梅说,除非请求立法机构更改《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机动车的概念,否则很难胜诉。

历经3年,经过两次行政认定,法院一审、二审、两次再审4次判决都未能讨到说法,原来信心百倍帮她打官司的律师此时已变得彻底灰心丧气了。经过一回回开庭、审理、再审,71岁高龄的高荣梅再也经不起折腾,病倒了。但是,病情一有好转,她强打起精神来到江苏省高级法院申诉,申请省高院再审。

江苏省高院接待人员对她说,除非有新的证据或者有新的法律依据,否则省高院不会再审,即使省高院再审,也很难改判。

古稀老母历经艰险,终于扳倒“火车不是机动车”之说

2010年年初的一天晚上,高荣梅在昏暗的灯光下不停翻看法律法规,正为寻找新的证据和法律依据而苦苦发愁。翻着翻着,她突然想看看字典里是怎么解释“机动车”的。

“机动车就是机器开动的车子!”当翻到第581页词典里关于机动车的解释后,她大喜若狂。为了找到机动车的新的解释,她花了5年1800多个日日夜夜,真是太难了。

第二天一大早,她带着汉语词典,来到江苏省高级法院,以找到新的关于机动车的解释为由,向省高院申请再审。

省高院审监一庭的法官为老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感动,经过研究后,决定组成合议庭,于2010年4月2日上午,由省高院再审。

省高院领导对此案的开庭再审十分重视,邀请了部分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前来旁听。4月2日上午,高荣梅在儿子的搀扶下,走上法庭。由于前几次开庭接连败诉,很少有律师愿意代理此案了,这次,老人没有聘请律师,她和儿子一起准备当庭直接“舌战群儒”。

庭上,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委托代理人仍然咄咄逼人地说,《道路交通安全法》是将火车排除在“机动车”之外的。

高荣梅当即反驳说,《工伤保险条例》中对“机动车”未作解释,因此应按生活中普遍意义的“机动车”来理解。“机动车”不仅包括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还应包括轨道交通中的火车、轻轨、地铁等符合机动车技术特征的交通工具。她出示《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机动车的解释说,《工伤保险条例》中对“机动车”的解释是广义的,而《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对“机动车”的解释是狭义的,原审判决却依据该法对“机动车”的解释,类推适用于《工伤保险条例》中“机动车”的定义,认为火车不属于机动车,认定吕明英被火车撞死不属于工伤是法律适用错误。

老人的反驳当即获得旁听席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频频点头。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委托代理人见此,连忙又抛出另一个“撒手锏”:吕明英当天下班回家可以走员工通道,并不一定要穿越铁道,她走的不是上下班途中的合理路线,不能认定是在上下班途中出的车祸。因此,依据《工伤保险条例》中有关下班合理路线发生车祸方可认定工伤的规定,仍然不能认定吕明英为工伤。

高荣梅一听,气得差点跳了起来。她反驳说,不仅是吕明英一人,几乎所有的铁路职工下班后,都不会从南京站的大厅进出,而都是穿越铁路抄近路回家,只是自从吕明英出事后,那条路才被封掉。

庭上,双方争论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让步。高荣梅要求合议庭改判,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求维持原判,审判长宣布暂时休庭。

休庭20分钟后,合议庭再次开庭,审判长臧静对此案直接宣判。

关于本案所涉的事故是否发生在条例规定的“在上下班途中”,合议庭评议认为,吕明英在下班途中穿越铁路线的行为虽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相关规定,但其行为目的是为抄近道回家,应符合“在上下班途中”的情形。另被申请人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无证据证明该事故发生存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为工伤的情形。

关于火车是否在《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机动车”范围内,合议庭评议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调整范围仅限于道路交通领域。该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三项在对“机动车”用语进行定义时将火车、轻轨、地铁等在专用轨道行驶的交通工具排除在外,实际是根据该法的调整范围作了限缩性界定。该定义只适用于该法及其配套法规,故对条例中的“机动车”应当作通常意义上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解和合理解释,即不仅包括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还应包括轨道交通中的火车、轻轨、地铁等符合机动车技术特征的交通工具。而原审判决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以火车不属于机动车范畴为由,作出吕明英被火车撞伤致死不属于条例规定的“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认定,属适用法律错误,应予纠正。

合议庭认为,申请再审人的申请再审理由成立。原一、二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错误,应当改判。

最后江苏省高院作出终审判决:撤销一、二审法院的行政判决;撤销南京市劳保局于2005年3月4日对吕明英作出的不是工伤的认定;责令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本判决生效后30日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终于等来胜诉的判决,高荣梅喜极而泣,激动得好久说不出话来,不停地向法官席上的法官鞠躬致谢。

法学专家高度评价,称赞司法以人为本理念

坐在旁听席上的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对改判决表示赞赏,体现了司法以人为本的理念。

江苏省政协委员、法学专家、汇业律师事务所主任魏青松认为,该案的判决是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高度统一的典范。江苏省高院的这次判决是在现有法律框架内作出的,并未突破现有范围。工伤保险条例并未对机动车作定义,其中《道路交通安全法》并不是《工伤保险条例》的上位法,这两条法规是“两家人”,而非“一家人”。以前车祸工伤认定直接援引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中“只管城市道路不管铁路”是错误的,以社会上大部分人认知的“火车是机动车”来重新对工伤保险条例中的机动车重新定义正是社会效果的体现;另外死者很不幸被火车撞倒身亡,根据铁路法规的规定,其一分钱也拿不到赔偿,而如今能通过《工伤保险条例》获得赔偿,这也体现了法律的公平。魏律师还表示,该案的判决在江苏范围内对劳动部门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将来的立法也肯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11:年逾古稀学电脑

我于1997年3月退休。因退休后时间宽裕,我便重操“旧业”——写稿。这并非是为了名和利。而是多年来养成的一种习惯,一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刚退休那几年,我写好的稿子,全由女儿用电脑帮我打字,再打印出来,然后我将稿子一篇篇邮寄出去,每年都要花几百元邮费。有位文友曾对我说:“你可以学着用电脑写文章。在网上把稿子直接发至各编辑部的邮箱中,又快又不用花邮费。”我说:“年纪大了。记性差,手笨拙,哪能那么容易学会电脑呢?”文友说:“只要你想学,定能学会的。”文友的话,激发了我学电脑的念头。可当时的我,家里没有电脑,更没有老师。怎么学呢?

有一天,在常州打工的儿子给我打电话。我向他说了学电脑的想法,儿子说:“好啊!学电脑用处可大了,可以在网上看新闻、听红歌、查资料、玩游戏……你爱写作,学会电脑了,可以在网上发稿子,多方便啊。”儿子的支持,给我增添了学电脑的勇气。

2011年春末夏初的一天,我偶然间看到本地电视台播了一则广告:县图书馆免费举办“夕阳红”电脑基础知识培训班。我喜出望外,立即前去报了名。

在电脑培训班上。老师首先介绍了有关电脑的基础知识,然后给我们讲授电脑的基本操作,如何用笔画输入法、拼音输入法打字,如何在word文档里面写文章,如何将文字进行编辑、排版等知识。我像小学生似的,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反复阅读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请教老师或者电脑高手,以强化理解,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方法。

因培训班培训时间较短,我仅是学到了理论知识。培训班结业以后,我买来一台电脑。首先从打字练习开始。我打开电脑上的音乐播放器,伴着舒缓的音乐在电脑键盘上练习指法,然后再打字。听着“咔嚓”“咔嚓”敲击键盘的声音由缓到急,我感觉打字速度有了提高,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学会了打字,根据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和做的笔记,我又慢慢地学会了在word文档里将文字进行简单的排版、编辑,而后我就开始在word里面写文章。2013年年初,我去女儿家。我带着高兴又略有些遗憾的口吻对女儿说:“我学会在电脑上写文章了,以后不用麻烦你帮我打字了,但我还不会发电子邮件呢。”“想不到,您这么大年纪还学会电脑了,挺厉害呀!”女儿一边夸奖我,一边说,“发电子邮件不难,我来教您。”她先给我讲些理论知识,接着打开电脑,一步一步地示范操作。她教一步,我记一步,而后我又反复练习。最终,我能独立地把一篇篇电子文稿,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发送给报刊社了。

自此,电脑成了我的挚友。1年多来,我向各大报刊社发送了120多篇电子文稿,其中有31篇文章被采用。更令我欣慰的是,2012年,我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知识竞赛,通过网上查阅资料、网上做答卷,获得了三等奖;去年,《退休生活》杂志社举办创刊30周年纪念征文活动,我应景而作了一篇电子文稿。荣获了三等奖。这既令我有了成就感,又使我深刻体会到:使用电脑既动手又动脑,益于身体健康。

最近,我到书店里买了几本有关电脑操作方面的书,系统地仔细阅读,大大地增强了电脑应用方面的知识。3年来,我由电脑盲变为会用电脑写文章、发电子邮件、上网聊天、开微博……之所以能这样,我要感谢县图书馆为我们老年人学电脑搭建了平台。当然,还要感谢教我学电脑的老师和文友以及儿女的支持帮助。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用年逾古稀造句】相关文章:

年逾古稀的外婆作文1100字04-22

父亲古稀庆典答谢词08-09

古稀者众打一常用成语04-25

用造句造句范文05-22

用拘束造句及其反义词造句04-16

用魅力造句04-07

用变色造句04-08

用传送造句04-08

用告诫造句04-09

用泥浆造句04-09

上一篇:企业管理案例集下一篇:以赌为题的想象作文4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