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江南初一作文

2024-04-12

春到江南初一作文(精选5篇)

篇1:春到江南初一作文

又一年莺歌燕舞,又一年墨客江南。青石巷,去了闲情,多了人气。 ——题记

淡淡的春季,空气中弥漫着安逸,最易让人忆起流水潺潺,烟雨朦胧的江南。和煦温暖的春风拂面而过,扬起秀柳丝丝。那烟雨中一袭蓝印花布,那一把丝丝淡雨的动人油纸伞;那长年风吹日晒、斑斑驳驳的青石板,那绵延曲折、幽深别致的小巷;那朦胧中一片片的青房黛瓦,墙上的青苔,暗暗的绿,呈现一种深色的湖底绿,那是一种极致的安然,静谧。那泛着层层波澜、缓缓流过历史长河的门前绿水,那吱吱呀呀、摇晃在古老的江南中的的乌蓬船。无不诉说着江南的清秀淡雅,静谧安逸、如诗似画。

江南虽没有那华贵典雅的姿态美,但却有她独一无二的的魅力,江南的美在于它的静之美,如丝若水。这里是喧嚣繁杂外的世外桃源,是那样的明净质朴,不含一丝的杂质。小桥似乎就是古老的见证者,潇潇细雨中,小桥默默地倚在流水之上,倾听那潺潺的声音,听着淅淅沥沥的雨落在柳枝上,倾听油纸伞上滴落的音符。在烟雨江南中,水自然是不能少的,它也是江南必不可少的绚烂风景,在阳光下折射出百般耀眼的光辉,吟唱着动人心弦的曲调。一带清流从石上缓缓淌过,细嫩的小草伴于石间,溪流上似乎还飘散着点点落花,忽的绽放了起来,夹杂着阵阵清新的泥土气息和花草的沁人芬芳,那份柔软,那份细腻,真的很令人痴醉。

于是,在蒙蒙的烟雨中,家家户户都被诗意所笼罩着,愿亲手垒起红砖绿瓦,垒造一座别致小屋,而后傍水而居,靠山而依,悠然于山水田园。依窗而卧,听雨而眠,流水轻吟、渔舟晚唱。这番景致,怎不让过往的文人墨客来到这神秘的江南,为之所倾倒,一杯清茶,一波碎月,一份闲心,细细的品茗江南。是啊,若到了这里,还真的会让人乐不思蜀呢,定会望峰息心,窥谷忘返。

江南的三月,雨蒙、风淡、云飘,淡然安逸,看了,就不能遗忘。三月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墨色墨调,走过,就不愿背身。江南三月,杏花雨,沾衣欲湿,一树飞花,灵气逼人;三月江南,杨柳风,吹面不寒,徜徉流云,念思神往。

我生活在多情的江南,千年的文化古蕴凝结一幅碧水蓝天的墨宝。:“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在如痴如醉、似懂非懂中谱下华美篇章。此时,我要由衷的说一句:叹江南,梦江南,最忆是江南!

篇2:春到江南初一作文

美丽的春天里,轻柔的细雨也时常来做客。蒙蒙细雨从天上飞下,像朦胧的雾,湿了春天绿色的早晨,润了细柳吐出的嫩芽,像绢丝一样,又轻又细,听不见淅沥的雨声,也感觉不到雨浇的烦恼,好像一种湿漉漉的烟雾,没有形状,也没有声响,轻柔地滋润着大地和万物。

田地里,禾苗伸出小手,托着一粒粒晶莹的珍珠,快乐地在微风中跳着“桑巴舞”。但细雨有时也会发脾气。而且雨特别大,像天河的大小闸门都打开了,一古脑儿往下倾泻, 还 发 出“哗哗”的声响。时而春雷也会作怪,它擂起大鼓。唤醒沉睡的大地,好让麦苗儿使劲往上蹿,树木也忙着穿起绿色的春装,似乎在提醒人们该春耕了。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温柔的春风也是常客。春天的风,像棉絮一样轻软、温柔。一阵春风吹绿千山万壑、大江南北。风儿有时似小娃娃一样淘气,在草地上跳个蹦,在水面上翻个跟斗,微风飘过麦地,让麦苗儿伸伸懒腰,运动运动,舒活舒活筋骨。

江南的春色就是那么迷人,让我感觉到春的温柔,春的热情,春的温馨。

篇3:春到江南花自开

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在我终于校完白洁的新书《朝鲜半岛观察笔记》全部清样,并做好了一切付印前的准备工作时,突然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我在《世界知识》杂志工作已近二十年。每两周出版一期的杂志,不仅记录了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的风云激荡,也使我与很多作者结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和深厚的个人友情。白洁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在杂志社一直负责东北亚方向的组稿。朝鲜半岛是东北亚乃至世界各种博弈的交汇地,常常惊爆一些突发事件,形势也是变幻莫测,“迷雾中的国家”朝鲜更是引人关注。所以,有关朝鲜半岛的议题是我们杂志非常重要的选题来源,更常常成为封面话题。

记得第一次见到白洁,是在2003年一个有关朝鲜半岛问题的高层研讨会上。那一天她的发言是她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访朝的一些最新感受,内容非常生动,她的表达能力也极强。她的年轻干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这样,她成为了我的作者,而且成了非常默契的合作者。一晃就是十年。

不定期的约稿方式持续了七八年,其中的几年,她是在国外工作,我们的联系只能通过电子邮件,虽无法谋面,却心有灵犀。

白洁虽然年轻,却有着很特殊的经历。她毕业于朝鲜最高学府金日成综合大学,后又考入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连续获得了国际关系硕士和国际政治博士两个学位,并长期在外事部门工作。近年来,学界和媒体对于朝鲜半岛的评述多如牛毛,众说纷纭。对此,白洁一直在努力客观、平衡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力求站在一个冷静的观察者立场上,细致入微地“入世”,宏观战略地“出世”。可能是得益于她的语言能力、求学经历和工作阅历,她对东北亚和朝鲜半岛的形势总是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个性的表达,并由此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

2011年,我正式邀请白洁为《世界知识》杂志撰写专栏,从最初我们俩对选题的反复讨论,到后来我放手让她自由选题,并把截稿时间定在送印刷厂付印的前一天而不担心开“天窗”,都是基于我对她长期积累下来的信任。让人欣喜的是,我在一次又一次的约稿中,强烈地感受到了她的成长——不仅表现在写作技巧的提升上,更暗含在她对国际问题的观察和思辨方面的成熟中。

今年4月,白洁的博导、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玉教授提出,愿意资助她出版一本专著。我很荣幸地受邀担任本书的责任编辑。本书精选了白洁这些年发表在《世界知识》杂志、《世界新闻报》、《环球时报》、新华社《环球》杂志、《国家财经周刊》等报刊上的国际时评,聚焦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共计80余篇文章,25万余字。

这本文集有什么特点呢?按李玉教授所归纳的,就是:记实直观、视角独特、生动可读。

“全世界都想知道:朝鲜在想什么?”,“朝鲜到底要什么?”“朝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朝鲜如何与世界相处,世界又应该怎样与朝鲜相处?”作者通过“冷眼”观察,围绕这些问题,以独特的视角和客观、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给人以启示。

作者认为,朝鲜半岛的国际关系特点是“大国下决心,小国做决定”,“半岛稳,则东北亚稳;半岛稳的前提,则是相关大国关系要稳”,“形势越紧张,越要坚定捍卫和平的信念”等。

作者文笔生动,文章颇具可读性。收入的文章短的千字有余,长的不足四千,文风清新,亦庄亦谐。书中有关朝鲜的经济和改革、朝鲜社会生活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文章好多都是根据作者的亲身考察和体验写作而成。朝鲜经济改革小步前进、加速特区开发、推进“四角两线”、平壤“外汇圈”、外汇餐馆、外汇店铺、新市容和新市场以及数码产品、互联网、青少年喜欢的轮滑、3G手机……细致的描述和介绍,让读者如身临其境,某种程度上,撩开了这个“神秘国度”的一角面纱。读读这些文章的标题就会兴趣顿生:“给朝鲜一个支点”、“听唱新翻杨柳枝——从朝鲜新教育法令谈起”、“看看韩国电影怎么玩”、“韩流飞舞”等等。

本书是白洁这几年勤奋笔耕的结晶,也是我与作者多年合作友谊的象征,更是帮助读者近距离了解朝鲜半岛的上佳读物。

篇4:春到江南一枝花优美散文

在我所生活的江南城市,每年从早春二月,春光正好的三月,直至春光明媚的四月,街道两边,绿地,公园,到处都开着玉兰花,但以前,我多是匆匆走过,没有特别留意。那么,现在我为什么被那浓郁的诗意所征服,找到悠远的诗句和神秘的智语呢?仅仅是它美吗?是,也不全是,因为这些花,这种花,之所以有诗韵,有神采,它是有生命的,欲开或盛开的玉兰花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风吹日映,构筑江南古城春天繁花似锦、充满朝气的景象。

其实,玉兰只是一种普通的花,在许多地方,它到处都是,但是在日益现代化冰冷的高楼大厦遮住了城市天空的今天,它是灵动,晶莹,闪亮,具有诗意的。它其实是低调平和的,但它绽放的那一刹那间,我仿佛听到自然与生命撞击的声音;它开放的姿态,表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之舞。一朵花,珠光玉颜,色鲜质洁,有一种沉静高雅的情调;无数花树,连在一起,奔放、浓烈和畅快,拥有绚烂似锦的气势,表现了生命的自由和舒展,形成一种生命的大气象。而只有色彩、芳香、味道和声音,才能使一个城市生动、美丽、温馨起来。

这些花儿,轻盈而溢满梦幻,那种野气而鲜活,温馨而平和的氛围,是生命的交融与生活的触觉,它不只取悦人的眼睛,也可以滋养人的灵魂。

这些花,使我明白,生命是一个过程,就像这些花,含苞欲放是春的萌动,迎风盛开是春的燃烧,花瓣飘落是春的转换;这些花,让我明白,越是高科技的时代,越是需要慢慢地欣赏世间万物;越是忙碌的生活,越是要细细地品味生活;越是快节奏的社会,越是需要心灵的安宁。

淡淡的甜蜜,浓浓的温馨;淡淡的沉醉,深深的迷恋。这个春天,我在朵朵玉兰花的飞旋和流动中形成的一片空灵纯净和开阔安逸的天地中,尽情清涤身心,尽享宁静和温馨,尽力驱散心中的阴影,走出冬的低迷和困惑,感到静谧和超脱。

沉浸在玉兰花中,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曲《春光曲》———

篇5:江南小镇的梦初一作文

小时候就是那种有江南小镇情结的女孩子,那样心心念念着粉墙黛瓦的婉约,烟雨水墨的柔情。

也许这与我的老家不无关系,在父母的描述中那里是典型的江南村落,美好得一塌糊涂。有大片灿烂的油菜花田,有大块清远的蓝天。于是难得回乡的我便想当然地把她带进了各种故事里。

这样的幻想终于驱使我开始行动,那个雨季,我,决定下江南。

回到父母长大的地方,寻找那些独属于乡村的美好。出发前,我这样文艺地想着。

的确是,找到了的吧。

那样的地方,连说话的声音都拖长了,绵绵地黏黏答答地,仿佛四月里永远也下不完的雨。

拨开窗栓,窗外,是墨黑的天,暗暗地,看不见星辰。

厨房里传来了奶奶的喊叫,夹杂着似乎是笤帚抽打的声音,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奶奶着急,一口乡音八成我便是听不大懂了。

一道黑影从脚边窜过,定睛看,竟是只肥硕的鼠!

跟着进来的奶奶,原本一丝不苟盘在脑后的银丝早已零乱,手里拿着一把笤帚,横七横八地竖了许多枝条出来。

奶奶佝偻着背,开始数落那只该死的偷粮食的鼠,絮絮叨叨絮絮叨叨伴着窗外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雨声。

耐心地听着,偶尔应和几句――奶奶的儿女都不在家中,她一年到头又说得了几句话呢?

高高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只昏黄的灯泡,暗暗的.光线下奶奶显得越发瘦小,素色的衣裤挂在她身上空荡荡的。她身后,破旧的老屋几十年的木墙上挂着几本褪了颜色的年历,年历下面的大大篓筐里装着看不清楚的东西――说不出的压抑。甚至让我开始想要逃离。

是了,这里对我来说,不过是暂时居留,可对奶奶来说,对和奶奶同辈的老人来说,却是度过一生时光的地方。

而他们,在这里做的事,不过也就是维持生计而已,那个年代闭塞的经济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要求降到了最低。梦想,价值,亦或是快乐和享受,这样的词和他们对于生活的概念之间相差的距离,该怎么丈量?而我又该怎么计算这种生活的意义?

我赞叹的那些绝美风景,对他们来说,是不是根本就不会有欣赏的心情?

想着想着,心就那么渐渐地蜷成团。也是前些日子去了理坑,那个被印在明信片上的“小桥流水人家”,青石板路上挤满了各种小商小贩,拼命地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向也许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兜售商品。

感到淡淡的酸楚,家乡人是生存得多艰难?那粉墙黛瓦里,并没有我所要的浪漫与柔情,有的只是呛人的柴米油盐吧。

上一篇:两汉的经济历史教学教案下一篇:混合式教学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