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导游词

2024-04-20

马王堆导游词(精选7篇)

篇1:马王堆导游词

马王堆导游词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导游词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王堆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马王堆导游词1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下面从三个部分给大家进行讲解。

前言(略)、照片、模型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马王堆乡,距市中心约4千米。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但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究竟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圭人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堀,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官的神秘面纱。

(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模型

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秩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其中一号、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一号墓墓曰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墓口南北长19 ̄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算有20 ̄5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级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土漆本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倮存十分完整的女尸。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200余件文物。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30岁左右的男性。

一号墓填塞物模型

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斗0厘米、重5000多千克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白膏泥的学名叫微晶高岭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它有较强的防渗漏和密闭特性。正由于当时采取了这样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该墓的尸体、葬具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纪年木牍

三号墓出土的这支纪年木牍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郎中,移藏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君。”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卜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管家奋将随葬品及其一份清单递呈主藏郎中。主藏郎中收到清单后,先后对照实物——唱读和验收,最后将结果启奏主葬君。”在这支给墓主人去阴曹地府开具的“通行证”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的记录。经考证指的是汉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这就是三号墓墓主人下葬的准确日期。

第一部分 走进轶侯家

“利苍”玉印

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驮侯家族的墓地。从二号墓出土的“利苍”玉印、“软侯之印”(铜印〉和“长沙丞相”(铜印)来看,二号墓墓主人应该是第一代皲侯、长沙国丞相利苍。他生于战圄末年,死于西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早年利苍曾跟随汉高祖刘邦参加过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汉初他升任长沙圄丞相,极力巩固中央政权,维护祖圄统一大业,据《史记》和《汉书》记载,于惠帝二年四月(公元前193年)以功再封驮侯。f社,是地名,在现在的河南省罗山县和光山县之间。食邑为七百户,与陈平、张良等万户侯相比,是个不太大的侯。但是由于利苍处在长沙国的位置独特,所以家族成员生前甘食美服,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死后也得到厚葬。

“妾辛追”印

利苍的夫人葬于一号墓,根据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可以得知她的姓名叫辛追。虽然贵为侯爵夫人,她却经历了早年丧夫、晚年丧子的锥心之痛,于汊文帝后元一年(公元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时大约50多岁。根据女尸和T形帛画上辛追的形象,我们请西安超人雕塑研究院复原了一个中年驮侯夫人的蜡像,再现了辛追当年的风采。

马王堆导游词2

欢迎大家来到湖南马王堆!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原属东屯渡乡)。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其为马鞍堆。

据出土的“长沙丞相”、“大侯之印”、“利苍”三颗印章,证明是汉初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族的墓地。这三座古墓规模巨大,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为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则是利苍之子,三座墓葬的时间相距约20多年。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

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外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约1万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棺内出土了一具保存2100多年的完整女尸(利苍的妻子辛追),尸体长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柔软,部分毛发尚存,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许多软组织比较丰满,柔润而有弹性。古尸内脏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对位置基本正常。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

马王堆导游词3

今年年初,我与妈妈来到了湖南省博物馆参观。我一进门,琳琅满目的瓷器、淘器、青铜器、古人用过的物品和我叫不出名字的文物都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跟着讲解员游了整个博物馆。出了博物馆,我和妈妈都不说话,因为我们心里都为博物馆里每一样物品暗暗赞叹、惊讶不已。我以前去过西安汉阳陵,那里气魄也非常雄伟,但感觉里面的东西都和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大不相同。

让我讲讲这两个同样是汉朝陵墓的不同特点吧。西安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异穴的合葬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有190多个葬坑。陵园平面呈不规则的葫芦形,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3公里。在这个陵园里出土了大量陶俑,有武士样的、有女仆、文官及大臣等,还有陶塑家畜,如猪、牛、羊、马、鸡鸭、鹿等。大的有约一米长大小,小的只有手掌大小。这些物品都是皇帝死后的陪葬品,并不是生前用过的东西。讲解员告诉我们,这说明汉朝当时是蛮富裕的,皇帝死后也希望在地下物资丰富、生活富裕。汉阳陵跟兵马佣坑非常相似,都是死后带无数的陶泥做的人物、动物来陪葬。可湖南马王堆就不一样了。马王堆挖掘出土了三个汉墓。其中一号墓是利仓妻子的墓,三号墓是利仓儿子的,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侯利仓。

三座墓坑中一号坑最大。南北19。5米。东西宽178米,深16米。对于一个墓坑来讲,所占的面积是巨大的。更精彩的还是此坑出土的“千年女尸”。大家应该都认为,在地底下埋藏已久的尸体一定会完全腐烂。可是,这个“千年女尸”在地下埋了两千多年,面目还像刚死的尸体一样。当考古学家在一号坑中发现这个“女尸”的时候,“女尸”的身上尽然包着20件衣服。经过一星期的努力,考古学家把这“女尸”的衣服一件件小心地脱了下来。当真面容呈现出来时,所有的考古学家都目瞪口呆:那不像一具千年女尸,而像一具新鲜尸体。她的皮肤是淡黄色的,按下去还有弹性,部分关节还能活动。这是中国历史上出土的第一具完整的千年“湿尸”。

在国际上都很有名的。另外还出土许多墓主身前使用过的日常物品,如碗筷、梳妆用品、钱币、食物等等。西安汉阳陵和湖南马王堆,两个陵墓,前者占地面积巨大,墓坑多,后者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只有三个墓坑;前者多出土陪葬陶俑,后者是真实的尸体和当时使用的东西。这就是两个陵墓的最大不同点。当然,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千年女尸”感兴趣吧,那么什么时候你们也去看看吧?!

马王堆导游词4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我是您们的导游小王,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湖南博物馆。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是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马王堆汉墓遗址位于长沙市东郊,距市中心四公里。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畎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大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供人们参观。

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侯之印”和“利仓”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侯利仓本人。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名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则其年代应再晚些。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马王堆导游词5

欢迎大家来到湖南马王堆!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马王堆汉墓遗址位于长沙市东郊,距市中心四公里。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大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供人们参观。

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骨质印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

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在构建时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的封土,则其年代应再晚些。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篇2:马王堆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下面从三个部分给大家进行讲解。

前言(略)、照片、模型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马王堆乡,距市中心约4千米。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但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究竟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圭人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堀,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官的神秘面纱。

(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模型

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秩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其中一号、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一号墓墓曰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墓口南北长19 ̄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算有20 ̄5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级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土漆本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倮存十分完整的女尸。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200余件文物。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30岁左右的男性。

一号墓填塞物模型

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斗0厘米、重5000多千克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白膏泥的学名叫微晶高岭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它有较强的防渗漏和密闭特性。正由于当时采取了这样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该墓的尸体、葬具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纪年木牍

三号墓出土的这支纪年木牍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郎中,移藏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君。”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卜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管家奋将随葬品及其一份清单递呈主藏郎中。主藏郎中收到清单后,先后对照实物——唱读和验收,最后将结果启奏主葬君。”在这支给墓主人去阴曹地府开具的“通行证”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的记录。经考证指的是汉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这就是三号墓墓主人下葬的准确日期。

第一部分 走进轶侯家

“利苍”玉印

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驮侯家族的墓地。从二号墓出土的“利苍”玉印、“软侯之印”(铜印〉和“长沙丞相”(铜印)来看,二号墓墓主人应该是第一代皲侯、长沙国丞相利苍。他生于战圄末年,死于西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早年利苍曾跟随汉高祖刘邦参加过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汉初他升任长沙圄丞相,极力巩固中央政权,维护祖圄统一大业,据《史记》和《汉书》记载,于惠帝二年四月(公元前193年)以功再封驮侯。f社,是地名,在现在的河南省罗山县和光山县之间。食邑为七百户,与陈平、张良等万户侯相比,是个不太大的侯。但是由于利苍处在长沙国的位置独特,所以家族成员生前甘食美服,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死后也得到厚葬。

“妾辛追”印

篇3:浅析马王堆T形帛画

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湖南长沙发掘的马王堆1号汉墓, 是中国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我国考古学界对长沙马王堆汉墓遗址进行了仔细而全面的挖掘与整理, 墓室中主人的尸身保存的非常完好、随葬品种类形式多样、工艺品精美, 铸造手法独特, 马王堆墓室的艺术特色令整个世界都为之惊叹。尤为引人注日的是第四层内棺盖上的T字形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其长度大约200厘米, 画面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不同世界。在艺术手法上画家机智地运用了这种T行横和竖两部分的直然分界。综合的运用了开合的构图方法, 向周围放射。并采用严格对称却又不雷同的处理手法, 环环相扣达到贯通全画的目的。帛画设色大胆, 勾线后加以设色, 部分形象使用了渲染的技法, 其他直接使用色彩平涂而成。画面视觉效果热烈中带有苍凉, 纷繁中秩序井然, 悲苦中浸含向往。其用笔画技法已经趋于成熟, 给人一种诡秘灿烂的视觉效果。综合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艺术特色, 同时又包涵了强烈的巫楚文化特征。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出了不同人物的尊卑等级, 用不同的色调表现出了纷繁复杂、幽怨神秘的不同场景, 用疏密的空间表现节奏的快慢。丰富的内容加以奇异的想象力, 使帛画极具艺术价值。T形帛画整个画面虚与实相结合。以密衬疏, 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 富有想象。画面构图复杂丰富, 散发着浓厚的宗教气息。线条准确遒劲, 均匀流畅。运笔有粗细轻重之分, 潇洒自如。承袭了战国时期的绘画传统, 又为秦汉的绘画开辟了道路。

二、帛画的功用

这样一幅形制独特、绘画技法精良的帛画, 但是究竟为何种功用?对帛画的功用提出了以下诸种说法。非衣说是帛画出土不久之后在学界流行的说法之一, 唐兰在研究遣策“非衣一长丈二尺”条时, 认为所记与帛画有所关联, 然后提出了棺盖上的帛画就是竹简里的非衣。所谓非衣即古代用来遮蔽门扉的草帘, 认为“非衣等于是扉衣, 是挂在门扉上的衣”。因为帛画的形状与之相似, 因此将帛画与人的衣制联系起来, 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商姓学者在其《马王堆一号汉墓“非衣”试释》文章中还曾提出“遣策非衣乃T形彩绘帛画”的看法。在他认为:“非, 违也。”其本意并不是“衣”, 故此非衣的本义也应是非穿着的用衣, 或似衣而非衣。

根据《仪礼》和《礼记》的记载, 汉代的丧礼在招魂 (或称“复”) 的仪式之后进行。在人刚死的时候要对死者的灵魂进行召唤。招魂的习俗源于古人对亲人死后能够复活所做出的最后努力。古人认为人是由魂和魄组成的集合体。“精气为魂, 身形为魄。”1魂魄为一体时生命才有存在的条件, 死亡是因为灵魂离开身体所致。因此对于刚刚死亡不久的人, 生者通常希望通过招魂来帮助其复活。长此以往招魂便保留下来成为丧葬中约定俗成的固定仪式。古人认为必须以衣作为招魂的载体从而使魂附于体, 然后才能入土埋葬, 马王堆一号墓室出土的帛画之所以作T字形并以‘衣’命名, 应该就是从这种以衣招魂以使魄归的习俗中由来。那么招魂过程中所用的衣物是不是能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一样覆盖在内棺上和尸体一起被埋葬呢?在《礼记·丧大记》中记载“复衣不以衣尸, 不以敛。”2衣服招魂意味着衣服象征着被招魂者的存在, 而死亡恰巧说明了招魂的失败, 同时招魂的衣服也应该被抛弃, 不能作为敛尸之用, 更不可能与尸体一起埋在墓内。

魂幡说已经注意到T字形帛画先张举、后覆棺的使用, 这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古代的铭旌。在招魂失败后, 被招魂者才被认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此时丧礼才真正开始。根据《礼记》中的记载, 这个时候应该还需要制作一面旗幡, 称之为铭旌。“铭, 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 故以其旗识之”3“铭”和“名”二字在汉代可互用。铭旌的主要功用是用来记录死者的生平, 在铭旌上书写姓名和绘画肖像即可达到这一目的。“马雍在其《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的名称和作用》一文中先从考察古人治丧时所用的旌旗制度着手, 证明帛画非铭旌莫属, 后就铭旌的称谓演变、图画题词、尺度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考察与证明。”4故而铭旌说成为诸多说法中令人信服的说法。

三、T形帛画的主题思想

随着帛画研究的深入, 有些研究者认为这幅帛画是表现轪侯夫人升仙的过程。还有一些研究认为轪侯夫人已经生活在蓬莱仙岛, 画面体现其对不死的追求。对于以上观点俞伟超表示:在先秦的典籍记录当中, 升仙的思想找不到明显踪迹, 它只是到汉武帝刘彻之后, 尤其是西汉晚期原始道教的产生之后, 才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幻想的思想。之后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学术视野也随之得到拓展。巫鸿在《礼仪中的美术》一书中也对升仙和不死追求的说法提出了异议。帛画在描绘死亡的过程之中, 寄托着死者希望重生与灵魂永生的愿望。在葬礼过后, 轪侯夫人将会永远的生活在她所理想的地下“永恒的家园”中。T形帛画作为铭旌, 是“象征死者灵魂在另一个世界存在的物质载体”。既然否定了替死者招魂的功用, 亦即否定了其飞天升仙的内涵的。当死者的尸体被放入棺内、棺盖合上之后, 死者便通过铭旌得以体现他的存在而不再是通过他的身体来体现。也就是说铭旌就是死者灵魂的代表物与象征。最后放置在内棺的顶部, 与死者合葬在一起。铭旌正中凸显死者“肖像”, 目的是为了表现轪侯夫人在死后的“永恒存在”。我们从而不难理解为什么铭旌会被认为是死者的代替物, 为什么铭旌的中心会画着轪侯夫人的画像。葬礼的最后, 作为铭旌的帛画被覆盖在灵柩上与死者的尸身一同放入三层的套棺之中, 从而象征着在各种神兽祥瑞的庇护下的轪侯夫人能够穿越死亡、穿越时空、进入永恒世界, 以达到永生。最终跨越天门成为永恒乐土的一员。通过帛画的学习, 为认识汉代思想世界提供了一幅过去不曾看到的图景, 让我们对汉代人们的墓葬观念所承现出的复杂局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们并不相信死亡就是生命的完结, 他们相信灵魂是不灭的。重视来世的思想。在这里帛画不仅仅是一件葬具, 画上所有的图像符号都是他们期望超越死亡达到永恒存在的一个信念。

注释

11.《礼记·曲礼孔疏》.

22 .《礼记·丧大记》.

33 .《礼记·檀弓下》.

篇4:马王堆的地图

小山丘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部。1972年,人们在此地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西汉时期的古墓群——马王堆汉墓。在其中3号墓的一个长方形漆盒中,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了2000多年前绘制在帛上的3幅地图(图1)。

马王堆汉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汉墓群之一,堪称一座地下博物馆,除了那个引人注目的2000多岁的“老太太”,上千件保存完好的随葬品,也让考古学者们兴奋不已。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侯利苍的家族墓地,长沙国大致位于今天的湖南省一带(图2)。

考古人员发现的3幅地图,其中的地形图描绘的正是这一区域(图3)。

(3)出土的地形图。地图中以水系表现得最为充分,它用粗细变化的线条描绘出了流经当地的30多条河流

人们发现,出土地图的位置、流向与今天的地图相对照,刚好相反。原来,这张古地图采用了上南下北的画法(图4)。

西汉初年,割据南岭以南地区的西汉诸侯南越王赵佗,公然自立为帝,发兵攻打长沙国的桂阳郡(图5)。

西汉中央政权立即派大军征讨,终于迫使赵佗重新俯首称臣。这一时期绘制的地形图,采用上南下北的方位,是便于坐北朝南的长沙王在看地图时,能保持与实地方位一致,有利于观察地形、布置兵力。

同样一幅上南下北的驻军图,是长沙国在南部屯军守备的布防图,图中用黑、红、青三种颜色标出山脉、河流、道路, 驻军的地点、防区和指挥中心等都清晰可见(图6)。

篇5:马王堆日语导游词

皆さん、ようこそ湖南省博物館にいらっしゃいました。馬王堆漢墓から出土されたものについて説明させて頂きます。

馬王堆漢墓の出土場所は長沙市の東に約四キロ外れた郊外にあります。地面より高く、二つのお墓がつながっており、馬の鞍に似ていることから、馬鞍山と言われています。また、ここは五代の長沙王 馬殷のお墓だという説もあるので、馬王堆とも言われていました。

1971年、中国では「防空壕を掘り、食糧を積んでおく」という運動を行われ、あちらこちらに防空壕が作られました。普通、存在しているお墓の深さを計算して、防空壕がその下を通るように掘り進められましたが、このお墓はとても深く埋葬してあったので、偶然見つかったのです。お墓の中からガスがたくさん出てきたので、地下に保存できなくなってしまい、発掘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くなったのです。

ですから1972年から1974年までの3年間に、当時中国で有名な考古科学者たちが集められ、馬王堆の発掘が行われました。2号墓から、「利蒼」、「軑候の印」、「長沙丞相」など3つの印鑑が出土し、1号墓から「妾辛追」と言う印鑑が出土しました。史記、漢書にあった記載によって、このお墓の主人の身分が分かりました。五代の長沙王 馬殷よりもっと前の人で、中国では西漢(日本語で言うと前漢)の人物でした。今から数えるともう2100年以上前の人です。史記、漢書にある記載によると、利蒼は西漢時代長沙国に住んでいた家族でした。農民蜂起を鎮圧する時、彼は漢政府のためによく戦いまして、素晴らしい功績を作りあげました。そこで漢政府から長沙国の世襲の丞相を賜りましたが、三代続いたと書いてせしゅう

ほうき

いんこうこ

はっくつ

ぼうくうごう

くら

じょうそう 1 あります。

どうぞこの模型をご覧下さい。発掘現場を縮小して作ったものです。合わせて三つのお墓があります。1号墓、2号墓と3号墓ですが、1号墓は一番大きくて、西漢時代の代表的なお墓で四角い形になっています。南北の長さは19.5メートル、東西の長さは17.8メートル、盛り土(封土)からお墓の下まで20.5メートルの深さがあります。(先ほどお話ししましたが、このお墓と防空壕がぶつかった説明を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した。普通のお墓の深さは5、6メートルなので、こんな深いお墓はまず少ないです。)1号墓から漆器、はくしょ

しっき

しゅくしょう帛書、シルクなど1800個の遺物が出土し、その中で、とてもよく保存された女性のミイラが出土したので、世界の人々に驚かせました。

2号墓は丸い形で、何回も盗掘にあったので、お墓も崩れてしまい、残りの遺物も少なく、200あまりでした。

3号墓は1号墓と同じ形で、やや小さいですが、盗掘されたことはなく、1000あまりの遺物が出土しました。残念ながら、このお墓からはミイラが出ませんでしたが、ただ、男性の骨格だけを残していました。研究によりますと、この男性は185センチあり、年齢が30歳前後だそうです。

ここまで説明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したが、もしかしたら皆様は疑問をお持ちになるかもしれません。男尊女卑の社会で何故、女性のお墓が一番大きいのだろう?3号墓はいったい誰なのだろうか? 先ほど説明させて頂いた印鑑でお分かりいただけたかと思いますが、実は、ここは一家族のお墓で、一号墓は妻である辛追、2号墓は利蒼、3号墓は子供のお墓であります。

利蒼の死亡年代は紀元前186年、子供は紀元前168年で、妻辛追は

こっかく 2 紀元前163年です。西漢時代はたび重なる戦乱、そして飢えと病気のために、人々の寿命は30歳前後でしたが、1号墓妻は50歳まで長生きしました。中年の時夫に先立たれて、老年のとき子供に死なれたので、大変つらい思いをされていました。特に子供のお墓からたくさんの兵器が出土したので、後の推測によって、戦い中になくなった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われます。

妻が一番最後に亡くなったので、その頃、お墓を建てる技術も大変発達していたと思われます。そして、徹底的にお墓を密封する方法で作られています。発掘現場をご覧下さい。まず棺桶の底に15センチ厚さの白い粘土を敷きつめて、その周りを厚さ40センチ、重さ5000キロの木炭で包んで、外側にまた白い粘土で包んで、その上からまた厚さ半メートルの土で固められていました。木炭には湿気を防ぎ、乾燥させる役割があって、白い粘土は磁器を作る原料にもなる密封性の強い土で、その上からまた土を固めて包んでいたので、真空の空間が作られたのです。盗掘にあったり、また破壊されたりしたこともなかったので、女性のミイラも完璧にその形を保つことができました。

馬王堆漢墓の説明はここまでに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ご清聴有難うございました。

かんぺきへいき

篇6:马王堆汉墓英文导游词怎么写

Mawangdui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outskirts of Changsha, about four kilometers from the center of the city. For centuries it was said that King Mayin of Chu of the Five Dynasties period was buried here and hence the name “Mawangdui”. Formerly there were two earthen mounds closely linked together in the shape of a horse saddle, thus it also called “Maandui”. In some historical documents it was called “Erfeimu”, and “Shuangnvfen”. It was said that Lady Tang, the mother of Liufa, Prince Din of Changsha in the early Han, and another imperial concubine, Lady Cheng, were buried here. Yet another record said that these were the tombs of Prince Liufa and his mother Lady Tang.

The opinions about who was buried here varied widely and the truth did not come out until the excavations began in 1792. It turned out that there were three tombs at Mawangdui. The eastern mound was known as Tomb No.1, and the western mound as Tomb No.2. The third Tomb was located to the south of Tomb No.1 and covered up by the sealing soil of the latter so there was no visible trace of its existence. The three seals unearthed from Tomb No.2 “Chancellor to the prince of Changsha”, “State the Marquis of the Dai”, and “Licang” indicate that Mawangdui was the burial ground of Licang, chancellor to the prince of Changsha Stare and Marquis of Dai in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his family. The historical records give Licang’s death as occurring in the second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ress Dowager Liu. He occupant in Tom No.3 is believed to be his son. Unearthed form the tomb was a wooden tablet inscribed with the burial date.

After careful textual research this was identified as the twelfth year of the reign of the Han emperor Wen Di. The corpse in Tomb No.1 is that of Licang’s wife, whose personal name, according to an unearthed seal, was Xingzhui. A study of the stratigraphical relation of the tombs and the burial objects led to conclusion that Tomb No.1 date from about the sixth decade of the second century B.C, a little later than Tomb No.3.

The three Han tombs were immense. Tomb No.1 preserved very well. Tomb No.2 the coffins were mostly rotted. Most of the funeral objects were damaged and the corpse was totally decomposed because the tomb had been robbed in the past. The construction of Tomb No.3 remained that of Tomb No.1 but it was slightly smaller in size and there were only three steps at the mouth of the pit. There were three coffins in the wooden chamber but only a skeleton remained in the in the innermost coffin because the sealing was not tight enough. The funeral objects unearthed are abundant. There are paintings, books, maps, weapons, musical instrument, silk fabrics and so on. Both the innermost coffins of tombs No.1 and No.3 were covered by a T-shaped.

篇7:赞美马王堆的诗句

“当东方现出朝霞,

太阳冉冉升起时,

我们打开了北边箱,

箱内放着密密麻麻、

上下重叠、

古里古怪、

色彩艳丽的各种随葬器物,

一下驱散了考古挖掘人员,

几天来的困倦与劳累……”

这是1972年主持马王堆汉墓,

发掘工作的熊传新回忆当时的场景。

经过近4个月的努力,

马王堆一号墓墓主的棺椁,

终于出现在人们面前,

考古专家们用钢棍撬开,

第一层盖板和边框,

走进了沉睡于地下,

两千多年的神秘殿堂。

经过4天4夜的连续作战,

终于见到了,

期待中的宝物

——一号墓的棺室,

墓主即将浮出水面。

马王堆是世界中的奇迹,

中国人的骄傲。

这里埋藏着,

千年不朽的藕片、树叶

以及色泽如新的随葬漆器,

那么开棺的那一刻,

人们将会见到,

怎样惊异的景象呢?

打开外层是黑漆素棺,

第二层是黑地彩绘漆棺,

第三层是朱地彩绘漆棺,

第四层是覆盖着长达两米的,

“T”型神秘帛画的内棺。

要想见到墓主人的真容,

还得剥开主人身上,

包裹严实的丝织品。

绢绮罗纱锦,

春夏秋冬装,

又是耗费整整一周的时间。

揭衣过程中强烈的酸臭,

味刺激着人们的鼻息,

却深深兴奋着,

考古专家的神经,

难道真的有奇迹出现?

事实惊艳了人们的眼睛,

这具女尸不像是千年的遗留,

而像刚刚谢世而去。

历经2200余年的她,

外形不朽,

面色鲜活,

发色如真,

内脏器官完整无损,

血管结构清除,

骨质组织完好,

部分关节能够活动,

甚至腹内一些食物仍存。

是什么让时光停留在,

这座深厚庞大的墓室里,

守护着一位,

被历史的脚注遗忘的女人?

“妾辛追”的印章使得这个女人,

以辛追夫人的身份,

传遍大江南北,

这具世界上目前发现,

保存时间最长的湿尸,

也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

前来参观见证。

关于千年不朽的谜团,

随着时光的长河继续流逝,

而目前可供考证的解释,

主要倾向五个方面:

尸体防腐处理好,

墓室深,

封闭严,

隔绝了空气,

棺椁中,

存在着神奇的棺液。

直到今天,

人们仍在坚持不懈地,

探寻着,

马王堆女尸的不朽之谜,

然而没有一种解释,

能让人完全信服,

这个震惊世界的防腐传奇,

仍将在,

历史迷宫的长廊里流连。

那些被遗忘的时光,

赋予马王堆,

千年不朽的传奇;

那些被铭记的时光,

赋予马王堆,

福泽后世的荣光。

让我们感谢时间的`馈赠,

跟随马王堆汉墓的宝物,

感受文化的瑰丽,

汲取健康的琼华。

走进马王堆最主要的,

就是走进以上三项:

千年女尸、

素纱禅衣、

云纹漆鼎,

同时这也是马王堆的,

三大世界之最,

对于那些青铜器、

绘画书法之类的,

我们已经司空见惯,

无需刻意去观赏,

任何地方的都可以见到。

同时走进马王堆,

不仅仅是走进历史,

更是走进艺术、

走进科学。

马王堆千年女尸的防腐技术,

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素纱禅衣之轻薄纺织品,

需要我们用心,

去借鉴和模仿;

而云纹漆鼎,

作为漆器的伟大成就,

同样值得我们去研究。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竹简对于传统医学的贡献,

不仅仅局限于养生保健,

200支医简的出土,

更是将许多原以失传的珍贵医学文献,

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里有最早的经络学著作,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最早的脉学理论《脉法》、

《阴阳脉死候》,

最早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

最早的妇产科学文献《胎产学》……

这些经过时光打磨的经典,

透露出历久弥新的内在,

它们化作,

湖湘中医发展源流中的浩渺烟波,

在历史长河里奔流不息。

那些被遗忘的时光,

赋予马王堆千年不朽的传奇;

那些被铭记的时光,

赋予马王堆福泽后世的荣光。

让我们感谢时间的馈赠,

跟随马王堆汉墓的宝物,

感受文化的瑰丽,

汲取健康的琼华。

走进马王堆不是“终点”,

上一篇: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下一篇:双提升”活动查摆问题阶段自查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