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2024-04-29

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共15篇)

篇1: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借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心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乙方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弄清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讲读课文,因为它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所含概的知识面特别广,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文内的知识,而应跳出书本,采集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学习内容。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中自己阅读、思考、质疑达到获知、探索问题之目的。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探求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思考质疑,运用多媒体引导创新。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操作过程是:辅以视听,创设氛围——网络支持,把握人物——动画演示,突破难关——图文呈现,巩固强化——网上冲浪,拓展视野。我采用这种多种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上的学生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主动探索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整个这节课贯穿着网络的链接和搜索,以“蒙泰瑶光”编著软件和“powerpoint”为交互主线。其中“蒙泰瑶光”作为教师授课的引导工具,本节课中,我分别在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课后练习和拓展联系中运用它。“powerpoint”是我用于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时,提供参考网址时使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1700多年前那场智慧与胆略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

(二)进行新课(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1、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同时质疑。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选派代表运用各种手段交流(语言表达、电脑展示、学生表演、图片讲解等)汇报

教师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及广度。

汇报内容:

A、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中哪些事例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2)知己知彼。

(3)熟通兵法。(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4)有预见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因神机妙算而成竹在胸的一段话读一读。

4、师生总结

(三)巩固练习(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1、电脑配图出示一个小故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让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据你所知,还有哪些三国故事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课堂延伸(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三国演义》的人物和事件,学生边浏览边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剪切编辑,溶入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小文章,相互交流。

七、练习设计

篇2: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十课)

一、 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借 ・ 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心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 感。 二、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乙方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弄清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讲读课文,因为它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所含概的知识面特别广,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文内的知识,而应跳出书本,采集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学习内容。 三、 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中自己阅读、思考、质疑达到获知、探索问题之目的。 四、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探求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思考质疑,运用多媒体引导创新。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操作过程是:辅以视听,创设氛围――网络支持,把握人物――动画演示,突破难关――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我采用这种多种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上的学生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主动探索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 教学媒体设计: 整个这节课贯穿着网络的链接和搜索,以“蒙泰瑶光”编著软件和“powerpoint”为交互主线。其中“蒙泰瑶光”作为教师授课的引导工具,本节课中,我分别在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课后练习和拓展联系中运用它。“powerpoint”是我用于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时,提供参考网址时使用。 六、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1700多年前那场智慧与胆略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 (二)进行新课(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1、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同时质疑。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选派代表运用各种手段交流(语言表达、电脑展示、 学生表演、图片讲解等)汇报 教师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及广度。 汇报内容:A、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 B、中哪些事例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2) 知己知彼。 (3) 熟通兵法。(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4) 有预见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因神机妙算而成竹在胸的一段话读一读。 4、师生总结 (三)巩固练习(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1、电脑配图出示一个小故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让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据你所知,还有哪些三国故事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课堂延伸(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三国演义》的人物和事件,学生边浏览边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剪切编辑,溶入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小文章,相互交流。

七、练习设计

阅读分析: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篇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

2.知道以记事为主的课文, 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 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

3.了解本课的情节, 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学习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 在读的基础上,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 足智多谋。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并背诵《三国演义》的卷首词,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背诵能力。

课前集体诵读《三国演义》的卷首词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师:这节课, 我们一起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的故事。

师教师板书:19草船借箭

二、整体感知

1. 抽查预习学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把句子读通读顺, 认真思考一下, 读了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2. 学生提问 (简单的问题, 请学生回答)

问题预设:

(1) 谁向谁借箭? (板书:诸葛亮)

(2)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借箭的结果怎样?

(3) 课文中哪个词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 (板书:神机妙算)

3. 师交待目标:

这节课, 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三、师生互动, 情智交融

1. 把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语句划出来。

2. 划好的同学, 小组内讨论一下, 选一处你体会最深的交流一下。

3. 全班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预设:

1.“这时候大雾漫天,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a.师: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场雾有多大?

师:但是, 光读这句话, 你怎么就能看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老师还认为也许这场大雾只是凑巧碰上的呢?大家看这是第几天出现的大雾?

生: (齐答) 第三天四更时候。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引导学生读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 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 所以, 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 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再联系上文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第一天, 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 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b.不过, 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直接删掉得了, 改为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 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屏幕出示句子学生进行比较

生:只有这样写, 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我和同学们的意观点是一样的。因为我感觉只有写出前两天的没有动静, 才更能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体现出来。 (齐读句子)

C.师:通过这个句子, 可以看出这场大雾是不是凑巧碰上的?这说明他在三天之前就预料到有这场大雾, 可以看出诸葛亮怎么样?

生回答, 教师板书:知天文

过渡: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 (引读) 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比不上他。

预设:

2.你还从哪个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 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 敌人忽然来攻, 我们看不清虚实, 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 不让他们近前。……又下令掉过来, 船头朝东……”

教师出示上段文字的幻灯片

师:从曹操的话里, 可以得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雾这样大, 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

师:你们真是小诸葛啊!诸葛亮他是怎么说的?

生:笑着说。

师:这篇课文中, 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 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 诸葛亮他在笑谁?

学生思考后再交流

师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 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时而且了解他们的心, 这就是识人心。 (板书:识人心) 你们说, 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 (引读) “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比不上他!

预设:

3.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刚才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好,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 我们先放松一下心情, 看一段视频。注意观察, 看一看,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看草船借箭 (射箭和调转船头过程) 的视频。

师:看了视频, 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问题预设:

(1) 为什么要调转船头?

(2) 从视频出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晓地理)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展示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 周瑜长叹一声, 说 (引读) :“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比不上他!

四、课本剧表演

五、巩固检测

六、拓展延伸, 升华情智

1. 回顾全文:请同学们看黑板, 刚才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这样周全的考虑就是神机妙算。

千百年来, 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老师真希望我也能做一个诸葛亮这样足智多谋人, 能有他的三分之一也好呀!这个同学有三分之一, 那个同学有三分之一, 我们三个人合起来就是个——诸葛亮了。”

2.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神就神在他的日常积累, 妙就妙在他的平日观察, 这就是智慧, 希望大家也能勤动脑, 成为神机妙算的小诸葛!

篇4:“草船借箭”教学中的探究

一、自主——确定探究目标

新课程要求我们彻底打破传统教育中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如,教学“草船借箭”课始,我把课题板书好,让学生读课题,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大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经过集体梳理,归纳出两个重点问题: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2.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怎样?此时,我由衷地表扬学生:你们能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真了不起啊!老师的肯定与信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体验探究过程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1.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合作学习

“草船借箭”主要是讲诸葛亮有胆有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哪里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学生对这些问题非常感兴趣。我引导学生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并根据本小组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想探究的部分进行阅读,可以选一对,也可以选多对。这样做,为了照顾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被老师尊重的幸福。一旦选定学习内容,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全身心投入课文中,或圈圈画画重点词句,或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对这部分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以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也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小组同学分享,其他同学如有同感,则互相补充,如有疑义也可反对、辩论。在此过程中,思维与思维的碰撞非常显著,我们在激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时,应该多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尤其在出现意见不合时,更要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尊重事实,形成共识。如,有学生对“军令状、调度、草把子等词不理解,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猜想,可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我们可以提供参考意见:课后查查有关资料。

2.选择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课堂上,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后,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商议如何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或有分有合地感情朗读,或用声情并茂地表演……只要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都应该得到掌声与肯定。这样的展示其实也是其他小组学习课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涌动着生命灵性的个体。他们尽管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学习课文每一部分,但是由于有预习作基础,因而对本小组以外的学习内容并非一无所知,反之,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学习又向纵深迈进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课堂也就焕发出特别闪亮的色彩。如,在讨论周瑜的形象时,有的学生认为周瑜智谋过人,也有的认为周瑜很坏,嫉妒贤能,到底是谁说得对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当听到这些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感到无比惊喜,这才是学习啊!这时,我们及时保护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探究。下课后,各小组通过查阅图书、请教老师或上网搜集资料等途径搜集到资料,及时摘录或下载下来,并进行交流与展示。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精彩的介绍,有剪贴、摘抄本,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有趣的网上录像……在此过程中,学生多项能力得到锻炼与体现,尤其是在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体现,语文素养更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5: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析:)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3)有预见 (板书:识天气、识人)

①预测天气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析:) 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②了解人。

A、“……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师问:诸葛亮为什么只告诉鲁肃?

(析:) 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师:板书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

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B、此处师问:诸葛亮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引导学生回看课文第二自然段:(PPT出示)“……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析:)周瑜设造箭之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出十万枝箭,还愿立下军令状

周瑜认为诸葛亮中了计。所以“很高兴”。他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是想逼诸葛亮走上

绝路,好让自己稳操胜券,至于摆酒席完全是出于虚伪。

(析:)诸葛亮并不领周瑜的款待之情,其实他早就识破了周瑜的奸计。(板书:周瑜妒贤嫉能)此时,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借箭的背景。(学生交流资料,师出示PPT)

C、师出示草船借箭背景资料。

(析:)为了孙、刘联合抗曹,为了顾全大局,诸葛亮把话放在肚子里罢了。这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这个诸葛亮!(板书:顾全大局 有气度)

D、师:这一段话的描写生动的再现了当时两人斗智斗勇的情景,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读一下。

E、学生分角色朗读。

④“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析:)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板书:曹操谨慎多疑)

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有决策。(板书:逼近水寨、两面受箭)

①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析:) 两面受箭,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决策英明。

②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析:) 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沉着镇定。这真是个:有胆量的诸葛亮! (板书:有胆量谈笑风生)

4.师小结:从刚才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真是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啊!这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诸葛亮啊!这真是一个有胆量的诸葛亮啊!

三、总结延伸回归整体

1、小结板书: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天时、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懂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加上他又有计谋,有胆识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就神在他的平日积累,妙就妙在他日常的的观察,这就是智慧,其实他的言语中更是充满着智慧,

四、作业拓展 延伸学习

1、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2、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人物。

人教版小学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第十册内容,我一直以来都是从事低年级教学,高年级段基本没有接触,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也是根据自己平常的教学经验和学校的基础设备设计的(没有多媒体)。设计过程比较简单,明了。第一个课时主要是认识正确读写生字、理解生词,了解故事框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第二个课时,主要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感悟、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启迪智慧,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了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篇6:小学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11课《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章节,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课前,学生们对《三国演义》多少有些了解,知道里面的几个重要人物,只是不知道关系如何。通过今天的学习,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更加的敬佩,佩服他的神机妙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他们更喜欢故事情节完整的课文,甚至有的同学已经开始讲起了《三国演义》中其他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课外知识很丰富,但也仅限于个别同学,这时,我就倡导同学们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世界。

篇7: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可在这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2、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

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

3、假设具体情境,如果那天驻守曹军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个性情莽撞的人,结果会怎样?这一设计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篇8:《草船借箭》教学

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自由对话, 首先要致力于课堂自由文化的建构。自由文化的建构, 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要义: (1) 师生、生生之间在人格上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2) 师生、生生之间养成真诚倾听的意识和习惯; (3) 消解课堂上的话语中心、话语霸权, 把话语权还给课堂上的每个人; (4) 与文本对话, 养成赏识卓见、鼓励创见、悦纳异见、宽容误见的态度, 倡导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 (5) 不唯上、不唯书, 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超越,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自由文化, 本质上就是一种对话文化。

《草船借箭》一课, 致力于引领学生与智慧化身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展开多角度、有创意的对话。那么, 这种对话的原点是什么?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心中的有关《三国演义》, 特别是有关诸葛亮的“前结构”。事实上, 在接触《草船借箭》这个文本前, 学生心中早已贮存着或清晰或朦胧、或开阔或狭窄、或深刻或肤浅的关于诸葛亮的种种感知和理解, 即所谓的“前结构”。自由对话, 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心中的这一“前结构”。作者心中的诸葛亮、教师解读的诸葛亮与学生感悟的诸葛亮不能等量齐观, 因此, 课堂上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读出属于他自己的诸葛亮。

而要想真正读出自己心中的诸葛亮, 首先就要关注学生面对文本“一触即觉, 不假思量计较”的那个“现量”诸葛亮。这个现量诸葛亮是被学生的“前结构”这个照相机从文本中拍摄下来的。这种拍摄, 是整体的、视界融合的、自由自足的, 但又是模糊的、不自觉的、浮光掠影的。课堂上的自由对话, 肇始于学生读出的这一个现量诸葛亮, 即通常称之为的“第一印象”“首感效应”“初始感知”。

当现量诸葛亮也成为学生展开深层次对话的前结构时, 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将平面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 让诸葛亮笑盈盈地从文字中走出来, 走到学生的眼前, 走进学生的心中。于此同时, 又应该点拨学生转换对话视角, 穿越历史的时空, 将自己置身于草船借箭的场景中, 成为其中的一个历史人物, 与诸葛亮促膝而坐、谈笑风生。这样, 学生就由物我两隔、情景相离的知性对话登陆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诗意对话。恰如朱光潜先生所言:“凝神观照之际, 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 一无比较, 无分析, 无旁涉, 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 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 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这是一种审美的自由, 是生命的更为本真的自由。至此, 学生自能读出心中的这个诸葛亮。

【构想】

第一课时

一、给“智慧”排个序

1.请学生自由谈谈对诸葛亮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 给故事中的四个人物排排队。

3.交流体会。估计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

1234

1324

1243

1342

1432

1423

4.小结:不管怎么说, 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排在了第一位。在同学们的心目中, 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是真正的智慧的化身。

二、点击诸葛亮的“智慧”

1.教师:有人说, 诸葛亮是谋略的大师, 因为他运筹于帷幄之间, 决胜于千里之外;有人说,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因为他足智多谋、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神机妙算。

2.学生自由读课文。你觉得课文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写得最精彩?

3.组织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 随机引导学生练读有关段落。

三、三个“臭皮匠”的“智慧”

1.教师:我读了课文以后, 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诸葛亮在立下军令状之前, 他到底想到了什么?想好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 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3.组织全班交流:

想到了草船借箭;

想到了三天之后长江之上必有大雾;

想到了向鲁肃借船;

想到了向曹操借箭;

……

4.小结: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后, 长叹一声, 说: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不如他! (板书周瑜的话, 引导学生诵读此句。)

第二课时

一、与诸葛亮对话“知天”的智慧

1.研读:“这时候大雾漫天,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引导学生读出大雾漫天的情形。

引导学生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心情, 读出鲁肃的感情。

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心情, 读出诸葛亮的感情。

2.研读:“第一天, 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 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 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概述这句话的意思:诸葛亮在第三天四更时候请鲁肃一起去借箭。

引导学生感悟这两句话的不同点。

3.诵读:周瑜长叹一声, 说:“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不如他。”

二、与诸葛亮对话“知人”的智慧

1.引导学生将以下两句话联系起来, 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 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 敌人忽然来攻, 我们看不清虚实, 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 不让他们近前。”

2.引导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笑”。

联系鲁肃的吃惊感悟其“笑”;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感悟其“笑”;

联系回去交箭给周瑜感悟其“笑”;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感悟其“笑”。

3.诵读:周瑜长叹一声, 说:“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不如他。”

三、与诸葛亮对话“知地”的智慧

1.从“顺风顺水”中你发现了什么?

2.诵读:周瑜长叹一声, 说:“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不如他。”

四、面对“智慧”的智慧

1.讨论:周瑜不如诸葛亮的仅仅是神机妙算吗?

篇9:“草船借箭”之后

清晨,诸葛亮刚起床,便被周瑜邀了去。张翼德和关云长等人不放心,怕有闪失,便和诸葛亮等人一同前往议事大厅。周瑜见了诸葛亮很高兴,可看了看诸葛亮身后的张翼德他们,皱了皱眉头,示意军士们让张翼德等人出去。张翼德大怒,吼道:“别以为我等不知道你会对军师怎样,我们一出去,军师性命难保!”诸葛亮假装生气,说:“你这厮怎么如此不懂礼节,这是东吴,不是荆州,主人家叫你出去你就出去。”说完,向张翼德递了个眼色,张翼德心领神会,便出去了。

周瑜道:“要和曹操决一死战,有箭不够,还得有船。可军中战船不多,与曹操实力悬殊,请您赶造几艘船。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要多少?”“两百艘即可,请先生三日内造好。”诸葛亮答应了,还主动立下了军令状。

周瑜偷偷派人令工匠们故意拖延,材料准备也不齐全。鲁肃问周瑜:“两百艘大船三日内怎么可能造好?可诸葛亮却爽快地答应了。您说,他是不是有什么计划?”“有可能。我已派人去他的军帐前偷听,如有重要情况,我会及时做改变的。”

诸葛亮找到鲁肃,问:“能否借我几艘船,再帮我一回。”“好吧,我答应你。”“把其中五艘战船埋伏在水军界线的左边,船上设十个稻草人,另外五艘埋伏在右边,船上也设十个稻草人,其余十艘上各装大鼓两面并且佯攻。我自有妙用。此事照样不能让都督知道。”鲁肃不知诸葛亮的葫芦里卖什么药,但还是答应了,而且没跟周瑜说。

第三天凌晨,天还没有亮,诸葛亮叫上鲁肃,说是取船。鲁肃想起上次的草船借箭,并没有太大惊讶,就跟着诸葛亮上了船。曹哨兵在哨塔上看见周瑜来攻,禀报了曹操。曹操知道不能再上当了,便拨了两百五十艘战船当先锋部队,又拨了一百艘战船当后援部队,还让三百名弓箭手带上火箭,乘上后援战船,掩护先锋战船进攻。鲁肃见曹操这般阵势,急忙对诸葛亮说:“你要当心呀,现在雾不是很大,曹操还出动了这么多战船,十分危险!”诸葛亮冷静地说:“曹操经过上次挫败,疑心更重,故不敢齐出。看!他还分为两拨进攻,真是天助我也。”

见曹操先锋部队驶过水军界线,诸葛亮命令众将士旗鼓呐喊,并让埋伏部队尾随曹操先锋部队,放火烧船。先锋战船后方着火,前方顿时大乱,诸葛亮继续让众将士击鼓呐喊,并派埋伏部队上先锋战船,曹操的先锋士兵有的被杀死,有的被踩踏而死,还有的跳江淹死……后援部隊只看见前方蒙蒙雾中火光冲天,浓烟四起,还有不知哪方将士持刀杀敌的身影,不寒而栗,不敢贸然上前,也不知道前方到底有多少周瑜水军,便朝前放了几箭,便回水军营寨禀告曹操去了。

回到岸上,诸葛亮让军士大喊:“多谢丞相的船!”曹操这才知道又被诸葛亮骗了一次,十分懊恼。诸葛亮说:“曹操先锋部队一共两百五十艘战船,放火烧掉了二十余艘,还剩下两百十余艘。不费江东半分力气得来这些,岂不方便?另外,又获得了若干箭,到时候,用曹操之箭射曹操,岂不大快人心?”

篇10: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篇11: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立足于“以读为本”,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通过“通读、研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导读、促读”为手段,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真正意义上建立大语文教育观,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读,搜集信息1.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了解与“草船借箭”相关的内容。如作者生平、故事背景、前因后果、人物性格等。2.学生交流、汇报、评点信息。3.教师补充介绍故事背景。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自学生字新词。2.小组合读,整体感知课文。3.交流读书心得。教师注重学情导引,进行归纳概括,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三、揭示专题,展开研读1.细读课文,梳理学生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诸葛亮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何处?⑴.自由展开研读。⑵.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合作研究课文中感兴趣的部分。2.交流研读成果。⑴.小组代表发言。诸葛亮的“神”与“妙”体现在:①.知天文——三天后有大雾②.识地理——顺风顺水③.晓人心——深知周瑜、鲁肃、曹操为人⑵.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品读。①.知天文a.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b.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a.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b.设想鲁肃、诸葛亮、曹操看到大雾时的心情,尝试角色朗读。c.联系前后句子,自由选择读的方式,称赞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②识地理a.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b.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c.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a.课件演示“草船借箭”的经过,感受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b.练习有感情朗读。c.为“草船借箭”画面配解说词。③.晓人心a.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b.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a.自由练习感情朗读,读出曹操的胆小怕事与诸葛亮的胸有成竹。b.深入探究“笑”。(笑自己,自负的笑;笑鲁肃,宽慰的笑;笑曹操,嘲讽的笑;笑周瑜,得意的笑。)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个人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四、课外拓展,引伸促读1.出示“既生瑜,何生亮”句子。⑴.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研究周瑜说这话的原因,更加深入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2.课外搜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材料,以手抄报或其它形式表现出来。

篇12: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设计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同学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理解课文,使同学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能力的培养)

2.总结出草船借箭胜利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激发同学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同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教法

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同学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同学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示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胜利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布置了三大环节:

联系旧知,复习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因为在上节的学习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示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同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同学思维的空间。让同学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考虑,读中领会,使同学动脑,动口,动手。同学在考虑、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体性原则。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

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同学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竞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同学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和时充任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身的原因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同学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同学思维的浪花,同学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布置的巧妙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示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沛的理解。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诸葛亮到底算得准不准呢?此时,我并没有让同学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同学一起去江边看看(播放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然后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同学们通过看画面,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草船借箭胜利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此时,我让同学们自身总结,从而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说出了很多词语来形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当周瑜知道诸葛亮借箭的全过程时,周瑜以后还会妒忌诸葛亮吗?那周瑜以后又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说说自身的看法,本意是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同学从小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发挥“导”的功能,同学想象出周瑜会变得如何如何好,结果违背了历史,老师此时稍加引导,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六、说效果

篇13: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教材特点

1. 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是情节完整生动。本文虽是《三国演义》之片段, 但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晰, 情节完整生动。故事以“借”为线索, 先写借箭的起因, 接着写诸葛亮做借箭的准备, 然后写用草船借箭的经过, 最后写周瑜自叹不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紧紧吸引着读者。二是人物特点鲜明。文中涉及的几个人物, 或正面描写, 或侧面烘托, 均显现了各自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三是大段运用对话。对话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又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四是前后多处照应。这一写法不仅让文章结构严谨, 而且彰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 有助于读者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2. 单元训练重点。

本课编在本册教材的第五组。无论是单元前的阅读提示, 还是单元后的回顾归纳, 都明确告诉我们:教学本组课文, 要着重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 感受人物形象, 体验并增强阅读名著的兴趣。显然, 本组教材的教学,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 要引导学生能概括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情节、简要分析人物性格;在阅读方法上, 要引导学生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 捕捉主要信息, 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揣摩, 深刻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二、教学建议

1. 补充背景, 导入课文, 激趣引情。

(1) 方法:课文故事发生在三国鼎立大背景之下, 在教学前应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 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因此, 在课前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 交流“草船借箭”的背景:刘备要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大军, 就派诸葛亮前往吴国共商抗曹大事。通过交流, 明白在此前的几个回合, 诸葛亮的才能明显压住了吴军的统帅———周瑜, 周瑜因而心怀妒忌, 总想伺机发难于诸葛亮。当学生对背景有所了解后, 便可相机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看看这次周瑜是如何刁难诸葛亮的, 诸葛亮又是如何巧妙化解的。

(2) 作用: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导入新课, 另一方面也是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对人物初步的价值判断。例如诸葛亮这个人物, 在“草船借箭”之前, 就显示出了雄才大略而遭到周瑜的忌恨, 学生自然对诸葛亮在情感态度上有一种支持的主观倾向, 也引发了大家的阅读期待, 收到了激趣引情的效果。

2. 紧扣“借箭”, 感知情节, 分清因果。

(1) 方法:本文是围绕“借箭”展开故事情节的, 在学生充分读准字词, 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可以指导学生以“借箭”为落脚点感知情节的发展过程, 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并形成这样一条情节行进路线:借箭原因———借箭准备———借箭经过———借箭结果。

再依照以上提示, 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用简洁的语言, 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立军令状把期限缩至三天, 备好草船用计向曹操“借”箭十万支, 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让周瑜自叹不如。

(2) 作用:结合“小说”文本特点, 运用抓住“借箭”主线、捕捉关键信息的方法, 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是感知情节、理清脉络、品评人物的前提。用复述故事、分清小说情节发展基本环节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养成阅读小说的思维方式。

3. 抓住特色, 品读词句, 感悟形象。

(1) 品读“对话”, 深入内心悟形象。对话, 即人物的语言, 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反复品读人物的对话, 就能捕捉人物的内心活动;剖析人物的对话, 就能把握人物的个性品质。对话主要在周瑜与诸葛亮间展开, 此外还有周瑜与鲁肃, 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文中涉及诸葛亮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均鲜明地展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

第2自然段主要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位主要人物的对话, 也是文中两人唯一的一次正面语言交锋。随着对话的步步深入, 人物形象也渐渐从文中树立起来。教学这一段, 先要带领学生反复把文本读通顺, 再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问题品味文字、揣摩内心:他们各自说了什么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围绕这三个问题, 学生就会透过文字走进人物内心。周瑜:忌才试探, 提出疑问→顺水推舟, 设下圈套→暗自高兴, 步步紧逼;诸葛亮:胸有成竹, 回答果断→满口应承, 顺势反问→提前期限, 立军令状。

这一番对话看似平静, 实则风起云涌, 周瑜的狡猾奸诈表露无遗。面对周瑜的步步紧逼, 百般刁难, 诸葛亮应对自如, 游刃有余。细细剖析这一切, 不得不让人对他心生佩服: (1) 面对刁难, 不动声色———顾全大局; (2) “十天造好, 必然误了大事”———精通军事; (3) “只要三天”———才干非凡; (4) 这一切早在他的意料之中———神机妙算, 料到周瑜会借此加害自己, 并想好了解决问题的妙策。尽显诸葛亮有胆有识, 才智超群。

最后再带着感悟返回文本, 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第3自然段是周瑜与鲁肃的对话。读了这一段话, 周瑜的险恶用心就成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要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周瑜的话,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周瑜的特点。“是他自己说的, 我可没逼他”、“故意延迟”、“不给他准备齐全”, 无不显示了周瑜的虚伪、阴险和狡诈。

诸葛亮与鲁肃有两次对话。“借箭准备”部分, 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体会诸葛亮的形象:一是从诸葛亮大段的语言中体会他对借箭一事周密的考虑与周全的安排。二是从“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 我的计划就完了。”领悟诸葛亮心明眼亮, 早已识破了周瑜的用心。可见, 开头他立下军令状并非意气用事, 逞匹夫之勇, 而是早有计划。三是尽管诸葛亮信任鲁肃, 还是未把全部计划向其和盘托出。至此, 诸葛亮办事周全、机智谨慎、不留破绽的形象, 在读者脑海里逐渐鲜明起来。

“取箭”部分是诸葛亮“笑着”说的。纵观全文, 描写诸葛亮的语言有很多, 均为最为简洁的提示语———“诸葛亮说”, 唯有此处, 他是“笑着说”。这一笑真是耐人寻味。我们不妨让学生反复读读, 联系上下文, 走进人物内心去体会诸葛亮笑什么?诸葛亮怎么会笑?第一问提示了“笑”的丰富内涵:笑曹操谨慎多疑要送箭, 笑鲁肃忠厚老实多担心, 笑自己神机妙算功将成, 笑周瑜如意算盘要失算……这其中有轻蔑的笑, 有友善的笑, 有自信的笑, 有得意的笑, 有讥讽的笑……个中滋味难品尽。第二问完善人物形象:军令状的期限, 大雾弥漫的恶劣天气, 一支箭还未造……如此境遇又怎笑得出来?只有一个解释:一切皆在意料中。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一形象水到渠成, 在情节的高潮中达到了顶峰。

(2) 品析“照应”, 前后联系悟品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他诸多特点中最为典型的, 是最能概括其人物品质的。而要能充分体会其“神”与“妙”, 就要借助文中的“照应”, 前后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纵观全文, 画出前后照应的句子, 一组组细细品味:算准鲁肃乃可用之人, “鲁肃答应了”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算准天气利于借箭, “只要三天”与“第三天江上大雾漫天, 连面对面都看不清”;算准曹操必会用箭, “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与“曹操下令只叫弓弩手射箭”;算准环境利于脱身, “船顺风顺水, 要追也来不及了”;算准周瑜定会疑惑, 安排鲁肃一起借箭……在前后照应的行文过程中, 在玄机不断的情节发展中, 诸葛亮的策略真是丝丝入扣, 步步精准, 神妙无比, 深入人心, 让人不得不佩服, 连周瑜也自叹不如, 与开头呼应, 让周瑜的心胸狭窄、阴险奸诈把诸葛亮烘托得高大无比, 神不可测。

篇14:蒙牛版“草船借箭”

2002年,中国乳业资本市场硝烟弥漫,在资本市场能否有所作为已经成为众多乳业厂商猎奇争新的目标。当时业界人士认为,乳业已经到了整合的时代,能否抓住这个机会,成为大浪淘沙后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牌,关键在于各个企业的资本实力。

蒙牛作为乳业的一匹黑马,凭借其高速成长的资本积累,到2002年,蒙牛的销售额已经由创立之初的0.4亿元增长到21亿元,以1947.31%的成长速度摘取中国成长企业百强桂冠。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山峰浪尖之上,蒙牛当然不肯错过这次资本市场上的争夺。

而摩根士坦利、鼎晖投资和英联投资有限公司,看好蒙牛在这场资本争夺战的前景,所以才最终决定将共计2600万美元的投资注入蒙牛账户。这笔折合人民币2.16亿元的资金,是截至当时中国乳业接受的最大一笔国际投资。

随即的融资战略是蒙牛在香港的上市。此次蒙牛的上市不仅对蒙牛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对中国农民(养牛的奶农)亦是一件幸事。蒙牛的主承销商巴黎百富勤临时发言人迈考·李曾说:“蒙牛作为中国内地民营企业在境外上市的红筹股,面向全球发售自己的股票,意味着蒙牛将连续不断地用全球股民的钱,办中国农民(养牛的奶农)的事,办中国市民(奶制品消费者)的事。”

确实,蒙牛一直以“强乳兴农”为企业使命,与近百万农牧民结成命运共同体,把发展乳业看作是中国农民的“希望工程”。几年来,蒙牛创造的直接和间接的工作岗位达到几十万个,每年仅向养牛奶农发放的奶款,就高达数亿元,蒙牛的崛起被认为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最大的造饭碗工程。而蒙牛此次在香港上市,正是这一工程向国际市场的延伸。它将带领数以百万计的奶农走向国际市场,蒙牛正在“拿股民的钱,办农民的事”。

蒙牛的发展受到了总书记的关注。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蒙牛时对蒙牛的发展和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并且在同年召开的中央年农村工作会议上再一次表扬了蒙牛,指出蒙牛走出了一条带动农牧民致富的新路和好路子。

哲理解读

中国的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农民的事。“三农”问题一直是令新一届政府牵

肠挂肚的事。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进行农业产业化。而要进行农业产业化,最重要的是“钱”的问题。

篇15: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一、从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

生:什么是“草船”?/为什么要借箭?/谁用“草船”借箭?/用“草船”怎样借箭?……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中的“草船”指的是什么?

生:把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这就是课文中“草船”的由来。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

二、汇总、提炼问题,解决本课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学生阅读文本后,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要做到长文短教,我指导学生从大家提出的众多的疑问中提炼出本课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1、为什么借箭?(故事的起因)

2、怎样借箭?(故事的经过)

3、借到箭了吗?(故事的结果)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学生对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会有一个详尽的了解,而在解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又可通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引导学生思考:是诸葛亮的什么让周瑜自叹不如的呢?由此可以过渡到感悟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学习:诸葛亮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即知人心;诸葛亮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识天文,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可知他晓地利,再加上他周密安排,巧妙部署,使得草船借箭成功。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以周瑜最后自叹不如。

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对课文进行解读与赏析,将篇幅较长的故事化繁为简,实践证明这的确可以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三、复述故事内容,鼓励学生乐于表达。

复述课文是学生对教材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绝不能省略,学生有没有完全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就全靠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了。在让学生复述课文之前,我先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说一说草船借箭这则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将这三组同学所说的合起来完整地说一次。学生说完还不行,我还要求学生动笔将这则故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写好后经过修改,再请同学站上讲台进行现场复述课文的练习。学生借助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无形中会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里许多句段当中的文字内化成为自己可用的语言,这对聋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训练方式。

上一篇:校舞蹈队工作计划下一篇:玩手影二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