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县情

2024-04-08

道真县情(共6篇)

篇1:道真县情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基本县情

道真素有“黔蜀门屏、仡佬故土、银杉之乡、傩戏王国”的美誉。国土总面积2156平方公里,辖10镇4乡83个村(社区),总人口34万人,其中县城建成区人口7万余人,是全国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一。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的傩戏;有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的“煞铧”和“上刀梯”;有味美情浓的仡山大宴“三幺台”。

道真是黔渝经济走廊的“结合部”贵州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至重庆、涪陵可入长江航运,到武隆、彭水可通乌江航运和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随着通乡油路先后开通,以及出境公路相继升级改造,初步形成了以等级公路为重点的交通网络新格局,加上2011年12月底前开工的道真至新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道真将直接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是贵州距离重庆最近的县。

道真境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0万千瓦以上;有铝土矿、煤、铁、大理石等20余种矿产资源,同时还有镓矿等稀散金属矿种,其中铝土矿远景储量

2.7亿余吨、煤炭远景储量1.7亿余吨、硫铁矿远景储量1.4亿余吨、铁矿储量8000万吨以上、大理石储量9000万立方米以上;有濒临绝迹的银杉、红豆杉等珍稀植物550余种;有规模种植的烤烟、茶叶、中药材等经济植物,其中道真是全国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县之一;中药材600余种,素有“黔北药库”之称,其中洛党参被列入全国三大名参之一。

道真境内海拔317.9—1939.9米,年均气温16℃,森林覆盖率达50%。300平方公里的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镶嵌”正北方渝黔交界,其间的银杉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真安州古城垣、大磏石林、插旗山、仙女洞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道真已开发利用总装机15万千瓦,即将开工建设车田、官庄、角木塘、浩口等电站,预计3—5年全县电力总装机达30万千瓦以上。已建成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各1座及其输配线路,35千伏输变电站5座及其输配线路,电网结构进不断优化,且已规划500千伏输变电站1座。

道真先后出台了加快工业经济、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招商引资优惠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重大投资项目和产业带动力大的项目,实行办事程序公开承诺制、县领导跟踪服务制、部门挂点跟踪服务制等,努力营造优良发展环境。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亿元,同比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1.03亿元,同比增长40%;农民人均纯收入2893元,同比增长13.5%;县城区面积拓展至32.4平方公里。

篇2:道真县情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东部,东邻历史名城遵义,南毗贵阳,西靠毕节,北接四川,地处黔北经济区、成渝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是贵州省经济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之一。国土面积2528平方公里,下辖26个乡镇247个村(居、社区),有汉、苗、彝等15个民族,总人口64万。县内最高海拔1884米,最低海拔457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县城处于“2009全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毕节城市群”之中。金沙矿产资源富集,主要矿藏有煤、铁、硫、磷、硅等28种,其中煤炭储量达44.97亿吨,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

一、贵州省第二产煤大县,是贵州 “西电东送”战略的能源基地之一。金沙旅游资源丰富,有冷水河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三丈水省级森林公园和钱壮飞烈士陵园、红军南渡乌江旧址、安底温泉等旅游景点,岩孔镇板桥村是“中国旅游特色村”之一。金沙回沙酒连续多年蝉联“贵州八大名酒”,2010年10月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岩孔矿泉水曾列为第11届亚运会指定用水。金沙产茶历史悠久,清池茶早在汉代就列为贡茶,境内仍保留有完好的千年古茶树群和贡茶碑,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金沙“中国贡茶之乡”的美誉,“清水塘”牌清池翠片荣获“贵州十大名茶”称号。近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粮油生产大县等荣誉称号。

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524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47个村(居、社区),2007年末总人口62.19万人,是贵州省首批建设的20个经济强县之一。金沙境内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林茂粮丰、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旅游资源富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林茂粮丰,交通便利,商贸繁荣。旅游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旅游资源富集。

一、历史沿革

民国30年(1941)2-4月,金沙县治筹备处将黔西县划归的56乡(镇)缩编为27乡(镇),大定县划归的6乡(镇)编为4个乡,遵义县划归的3乡编为2个乡,全县共33乡(镇),分隶4个区。7月1日成立金沙县。隶贵州省政府,间隶贵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公署(毕节)。冬,将33乡(镇)缩编为1镇17乡201保。1949年12月15日,金沙解放,金沙县隶贵州省毕节地(专)区。1950年元旦节,金沙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设5个区人民政府,管辖原2镇16乡163保。1991年,根据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金沙县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撤销区级建制,合并乡镇升格为区级机构,全县共建为26乡(镇),其中:民族乡7个(石场苗族彝族乡、马路彝族苗族乡、太平彝族苗族、箐门苗族彝族仡佬族乡、大田彝族苗族布依族乡、安洛苗族彝族满族乡、新化苗族彝族满族乡),镇6个(城关镇、岩孔镇、禹谟镇、安底镇、沙土镇、清池镇),乡13个(西洛乡、平坝乡、桂花乡、龙坝乡、茶园乡、岚头乡、木孔乡、源村乡、官田乡、后山乡、长坝乡、化觉乡、高坪乡)。新建制从1992年起开始运行。

二、文化遗产

1、、石灵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石灵山在石场乡西南隅,1989年,省博物馆考古部王新金、蔡回阳在该穴采集到石片20余件、砾石砍砸器2件,哺乳动物熊、鹿、猴、猪化石数十件,亦有少量烧骨化石,陶制器皿碎片,经认定,至少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2、水井坎古煤窑址

水井坎古煤窑址在石场乡北隅,占地300平方米。兴于明朝天启年间(1921-1624),盛于清初,采煤道用料石券窑门,呈拱形。券门高1.60米,宽1.40米。内置杂木支架,续采数十年之久。清康熙初年(1662),因地下水暴发,淹为一石涸之井。今窖洞前为一片黑色土壤,表土下有大量荒块堆积。

3、花尖营古营盘遗址

位于金沙、黔西、修文三县交界的花尖营山顶,其山陡峭险峻,东、南、西三面环山。康熙年间(1662-1722),吴三桂平水西时,屯兵对岸郭家二屯岩,时为安宣慰以山势险要,即派兵在此垒墙垣、筑石门,建造营盘把守,以遏吴兵。现存石卷门仍十分坚固。洞门高

2.70米,宽1.40米,营盘西南侧残存石垒墙垣数段,全长50余米,厚、高均有1米左右。营盘中山顶凹处,有一洞穴,为安宣慰坐阵指挥处。1987年文物普查中,在穴松土灰内采集到借据、收据、兵器、花鞋等实物数件。

4、大石桥古城垣遗址

篇3:立足县情抓建设强化措施促节水

1 孝昌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效果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实现孝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 推动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

1.1 人们的节水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 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水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人们的水资源意识、水忧患意识、节水防污意识大大增强, 从“要我节水”转变到“我要节水”, 一个由部门管理水资源的体系正朝着全社会管理体系迈进。

1.2 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 2012年与2003年相比, 孝昌县万元工业产值增加值用水量由285.9m3下降到200m3, 城镇自来水普及率由60%提高到95%, 全县自来水普及率由40%提高到70%, 计划用水实施率由72%提高到85%, 管网漏失率由20%下降到15%, 节水器具普及率由0提高到30%, 用水装表率由70%提高到100%, 水功能区划达标率为20%, 地下水控制及水质控制由20%提高到30%, 示范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6, 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5提高到0.50。

1.3 生态和队居环境明显改善

城区澴河橡胶坝工程建成后, 蓄水区碧波荡漾, 水天一色, 呈现出了人水和谐的自然景观, 一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通过生态保护与修复、污水处理, 孝昌的山更青、水更蓝, 孝昌优美的环境、宜人的气候条件已经成为武汉的后花园。

2 孝昌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

2.1 加强领导, 大力推进试点工作

加强领导具体地讲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2004年9月, 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县“四大家”相关领导为副组长, 县直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明确各单位责任。2006年9月, 孝昌办发[2006]42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孝昌县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的通知》, 该通知明确了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宣传部、县水务局、县财政局等23个成员单位的职责, 要求各成员单位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倒计时安排工作的方式, 紧紧围绕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工作目标, 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2006年9月19日, 孝昌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县荣昌宾馆组织召开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动员大会, 会议要求全县上下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扎实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努力形成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大工作合力。三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省水利厅、孝感市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多次到县水务局研究、部署、督办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四是在2005~2006年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和2006年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 孝昌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倡议, 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同时, 县政府把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写入《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重点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五是2004~2006年先后三次派员到甘肃、河南、江苏、山东、绵阳等地学习考察,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 进一步提高了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认识。

2.2 因地制宜, 完成了基础性工作

因地制宜就是根据全县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具体地讲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积极配合, 高标准完成《规划报告》提出的任务。县水务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提供科学数据, 配合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完成了切合孝昌县情的《孝昌县节水社会建设规划报告》, 并多次对报告进行集中审定和修改, 2005年7月30日, 《规划报告》通过了水利部、省计委、省水利厅的审查, 2005年12月, 省水利厅、孝感市人民政府以鄂水利计复[2005]255号对《孝昌县节水社会建设规划报告》进行了批复。二是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根据规划报告要求, 制定了《孝昌县2006~2008年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2006年8月, 省水利厅以鄂水利资复[2006]162号文对《孝昌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试点实施方案》进行了批复, 他们按照省水利厅批准的《方案》制定了2006年、2007看报重点工作, 其中非工程措施内容16项, 工程措施内容7项。三是进行了专项调查, 全面掌握水资源现状。县水务局、节约用水办公室等单位从2006年4月5日, 成立了10余人的普查专班, 用了1个月时间, 对城区所有单位、居民以及郊区村组的供用水、自来水、水质和排污等情况进行全方位调查;对电力培训中心和卓州大酒店2处排污口进行常年跟踪监测;2007年5月, 县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 审议了《孝昌县关于保护城乡饮用水安全的报告》。这些工作为制定好城市节水、防污等规范性文件和加强水资源管理奠定了基础。

2.3 健全法规, 依法实行节水管水

具体地讲孝昌县做了以下工作:一是依据《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征收管理条例》、《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城市供水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我们出台了《孝昌县水利工程农业供水价格管理实施意见》、《孝昌县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孝昌县供水管理实施细则》、《孝昌县水利工程水价核定征收管理办法》、《孝昌县城地下水开采管理办法》和《孝昌县水功能区划》。这些规章的制定, 为建设好节水型社会提供了保障措施。二是强化管理,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根据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有关规定, 他们对全县21家自备水源取水户经过严格审核, 取缔了12家不符合取水条件的取水户, 保留了9家, 并按规定办理了取水许可证。对取水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取水, 不予办理取水许可证。同时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切实保证水资源费足额征收, 利用经济杠杆, 达到节约用水, 珍惜水资源的目的。为确保全县水资源的合理配制和可持续利用, 解决城区水资源匮乏与用水严重浪费, 特别是自备井用户随意打井取水, 逃脱监管, 不缴纳水资源费、排污费等费用, 取水成本很低, 节水意识淡薄的问题, 2008年该县开展了取缔城区自备井工作。加强了水资源水质管理。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 他们把水质管理摆在水资源管理首要位置。他们长期跟踪检查饮水水源地观音湖、金盆水库所属企业、农家乐的取水排污情况, 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全县大中型水库、河流进行了全面调查, 对城区所有单位、居民以及郊区村组的供用水、自备水水质和排污情况进行了全方位调查, 定期在城区取地下水进行水质化验。

2.4 推进改革, 创新运行机制体制

孝昌县在全省第二家挂牌成立了县水务局, 履行对全县水资源统一管理职能, 并将原由水务、城建两个部门管理的建利公司整体划归为县水务局管理, 对乡镇供水公司进行了收购, 形成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孝昌县全面完成“两部制”水价改革工作任务, 在乡镇机构改革过程中, 全县按乡镇设置了乡镇水利管理站, 并配备了水利助理。他们按照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水利厅的具体要求, 对水利工管单位按公益型、准公益型、经营型进行分类, 制定了定编定员和人员分流方案, 县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孝昌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7个水管单位定事业编91名, 县财政补助经费60万元。成立了县节约用水办公室, 为副科级事业单位, 隶属于县水务局管理, 负责全县节约用水工作。

2.5 广泛宣传, 提高大众节水和参与意识

宣传教育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前期的首要基础性工作。近几年来, 全县采取各种形式, 深入持久地进行节水宣传,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以全民为对象, 多措并举, 广泛宣传。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机会, 通过领导发表电视宣传讲话、组织车队城乡巡回宣传、免费发放宣传资料和设台咨询, 以及设立固定宣传标牌等形式, 多措并举, 广泛宣传。几年来, 他们向全县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组累计免费发放书籍3000册, 向群众发放宣传单9000份, 接受群众咨询1000余人次, 先后在城区重点街道、10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家庭, 各乡镇以及4座大中型水库制作、安装固定节水标牌1.3万块。二是以活动为载体, 寓教于乐, 潜移默化。2006年10月由县委宣传部牵头, 县书法家协会主办, 县水务局等部门协办, 分别在荣昌和水务局举办了节水杯书法、绘画、摄影大奖赛, 本次大奖赛历时2个多月, 共征集作品162幅。2007年, 由县委办公室牵头, 组织县直部门在水务局开展了“节水杯”调研竞赛活动。2007年、2008年, 利用全县举办的“孝行天下、爱心飞扬”活动为楔机, 由县农委牵头, 水务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参与, 组成大型生态环境方阵沿街游行, 进行节约用水, 珍惜水资源宣传。累计宣传总投资达54万元。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 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全县水资源状况、水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及全县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情况, 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水法律、法规的认识。

2.6 加大投入, 全面启动节水工程载体建设

孝昌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得到上级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全县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配套项目建设。在试点期, 完成节水工程13处, 累计完成投资18200万元。2.6.1节水型农业重点工程。一是观音岩水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已完成渠道硬化3000m, 渠道整治清淤23㎞, 完成建设资金717万元。青山支渠节水改造完成投资70万元。二是徐家河灌区东干渠建设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投资200万元, 护砌渠道2000m。三是富民畈节水增效项目。完成固定式喷灌32.67hm2, 微灌5.33hm2, 渠道防渗410hm2, 完成投资270万元。四是火星农业节水示范项目, 平整土地600hm2, 沟渠硬化20㎞, 道路13㎞, 兴建泵站3处, 完成投资510万元。五是白沙花西农业节水示范项目, 已投资2500万元。

2.6.2 节水型城镇建设重点工程。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投资2972万元, 建设标准式集中供水工程40处, 解决了12个乡镇79个村7.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金盆水库引水工程。投资3200万元, 完成金盆水库引水工程21㎞, 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5万t。三是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供水公司利用国债150万元, 投资60万元铺设了2000m新管道。四是节水器具推广。投资28万元在孝昌二中安装130套IC卡节水器。

2.6.3 水生态和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篇4:道真打闹歌

关键词:道真仡佬族打闹歌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K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0)03-79-82

“打闹歌”是黔北民歌中富有生活气息的民间歌谣,在薅秧锄草时所唱,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在黔北沿习已久,产生的时间已不可考。但从歌唱的内容来看,应该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过去在农忙时节,大户人家请人帮工,为了提高耕作效率,请歌师到地里唱打闹歌,安排和督促农民干活,同时也用于鼓舞劳动干劲。解放初期,土地下户,一些土地多的农民,相互换工,集中劳力,轮流耕耘,也请歌师到地里唱“打闹歌”。人民公社时期,唱打闹歌的场景也随处可见。但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农民出外打工,这一流传已久的民间文化形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空谷绝响。然而,作为一种民俗事象的“打闹”消失了,而所演唱的歌谣仍在被人传唱,并深留于民众记忆之中。它所包涵的活动内容、仪式、文化内涵等,仍可以在歌谣中寻觅得以证实。

“打闹歌”是由两名歌师背锣挂鼓,边打边唱。歌师的劳动量为以一换二,即用两个劳动力换取一个歌师,可见歌师在劳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忙活于田间地头,运用鼓点和锣声的舒疾缓快来安排部署、调节劳动节奏,同时用诙谐风趣的唱白来鼓舞劳动情绪,让劳动者在劳动中获取愉悦感,从而提高劳动效益。“打闹歌”内容非常丰富,天地日月、历史掌故、人情事态、劳动情景都属编唱内容。一个好的歌师,在十来天甚至一个月连续的劳动中,所唱内容是不重复的,其思维之敏捷、记忆力之惊人、生活积累之丰富,令人匪夷所思。其中,薅秧锄草的人们有时也参与到打闹歌中来,在与歌师的问答中边劳动边歌唱,气氛热烈,渲染出一片和谐、欢愉的生活图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黔北道真仡佬族“打闹歌”,与黔北其他民族的打闹歌谣又有所不同。首先表现在形式上有其特定的程序:在打闹之前先是排歌场,由两位歌师边唱边组织歌队,让各队排成一定的队形,以利于劳动。排好歌场后,歌师拜五方,即拜东南西北中五方神圣,然后插五方旗,之后才“顿腔”、开声。开声的第一段必须唱给天,神,向天神表明自己要劳动干活,请求天神不要下雨;唱灶神,希望主人家把饭煮熟不能煮生;唱把界神,打闹时不要打到别人的地界上;唱土地神,看哪些地方该挖、该动,哪些地方不能挖、动;锁龙王,希望打闹时天不要下雨,把龙王锁住,让他睡觉,不管人间的事;最后“封噬口”,即不能在打闹时乱说、吵打,干活要规矩等等,然后才正式开始打闹。开始打闹后,人们可以机动灵活地唱歌,见什么唱什么(当地人称为“见子打子”),随机应变。打闹之后要歇闹。歇闹是在太阳一杆高时(约下午两三点钟)。也有固定的程序,先说号头,大意是说,做了半天的工该休息一会了,然后歇闹。半小时左右,又开始说号头,边说边唱,连歌夹号,委婉的表达了做工人的心理愿望;时间长了,肚子饿了,希望喝点水<吃点饭。然后唱烟歌、酒歌、茶歌等,主要唱烟酒茶的根生和种类,对每一样事物的产生进行追问,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午饭后,继续干活。一般唱“颂(送)太阳”。内容丰富,曲调活泼,多为山歌儿、“扯谎歌”等充满生活情趣的歌谣。太阳快要下山了,就要收工,如果仍在劳动,就唱一些高腔,表明天色已晚,应该收工了;或者唱一些苦情歌,侧面表明一天的劳苦困顿,该休息了。调子很多,有慢号、高腔、哑聋号、思难号、丫合号、白马号等70余个,曲调也十分丰富,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旋律自由舒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从“打闹歌”的程序我们可以看到,“打闹歌”的存在是与仡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命运分不开的。体现在劳动方式上,仡佬族的生产劳动是富有组织的集体劳动方式;体现在宗教信仰上,对神的敬仰是与对生活的敬仰密不可分的;体现在民族情感上,在“插旗”、“把界”中表达的是对土地界限长久的记忆和对土地界限永久性的渴求,表现出一个不断被挤压、丧失自己土地的民族对和平共处的向往;体现在曲调上,调式大多属于子调式,充满着低沉而忧伤的情感色彩,表达了一个长期受压迫的民族深藏于心底的忧伤;体现在歌词上,其叙事说理状物更是百姓生活世界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歌舞的参加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奇妙的和谐,人们按照一样的法则和一样的拍子动作。在歌舞的热潮中,人们都混合成为一个仿佛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发而动作的整体,并且完全统一在社会态度之下,于是歌舞活动获得了一种统一社会感应力的文化功能。社会的一致性就是这样完成的,民族群体的聚合与认同亦因之得以实现。”

“歌因事而发”。“打闹歌”是人们从事较为繁重的劳动时所唱的歌谣。从功能上看,是为营造劳动气氛、消减疲劳困乏而唱的歌。但它与同为劳动歌谣的号子不一样。劳动号子大多短促有力,旋律高亢;而“打闹歌”的旋律则优美动听,热情活泼。伴随劳动所唱的歌,内容并非一定郡是劳动。从歌词的内容上看,“打闹歌”的内容与仡佬族的民间生活密不可分,是人民大众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身所经历、心所感动而创作演唱的歌曲。大多是“见子打子”(见啥唱啥),没有特别的主题,也没有曲意奉迎,毫无隐讳顾忌。直接抒发情感,并充满着幽默诙谐。如开场白:“我来得早来得早,来在路上耽搁了,闯到一个懒大嫂,背上背把茅丝草,我就问她那里去?她去那边薅打闹草,打闹草喽!”开场后,可以随意唱各种歌,唱盘歌,唱历史,唱人物,对唱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各种形式的歌唱中,表达了多彩的民俗、民间生活。

盘歌是以唱歌的形式盘问对方一些事物,涉及面广。诸如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变化,山川草木的起源,动植物的种类及其特性与作用,庄稼生长过程及种植的季节等等,对日常知识、自然现象进行追问。在你盘我答之中,表达了仡佬民族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如:“什么出来高又高?什么结在半中腰?什么出来连盖打?什么出来棒棒敲”?“高粱出来高又高,包谷结在半中腰,豆子出来连盖打,芝麻出来棒棒敲”?通过盘歌将生活知识代代传承。当然,盘歌中也有许多夸张的手法、虚构的内容,歌手盘答中要随机应变,问得不准确或答复不对,都要引起大家的议论和嘲笑。因此,盘歌不仅是仡佬族教育子孙的形象教材,更多地表现了仡佬族人的生存智慧。

咏唱历史,传说和英雄人物的歌谣,大多带有一定的叙事性,内容包括神灵、祖先、历史、传说、故事等内容。但每一内容并非如历史记载般的清楚明了,而是只记述了事件本身,对其发生、发展、结局等过程,大多略而不述。如:“一字下来一条枪,关爷要打古城墙。关爷打到城墙内,击鼓三通斩蔡阳。二字下来二条龙,二郎老祖显神通,手提金箍银钻子,七星大将锁孽龙。”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咏唱,更多地反映了仡佬民族的生活道德观和历史道德观。正如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说的:“原始人在时时刻刻被生存的困难和与自然

斗争的困难所迫害着。为战胜这些困难,他们一再用激情而奋振的调子唱出关于劳动和劳动英雄的颂歌。”

情歌本是仡佬族青年男女传统的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近代仡佬族的婚姻大多变为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准则,很少对歌定情。但并没有停止对爱情的追求,因为爱情永远是人们心灵的栖息地。因此,仡佬族的情歌,大多是结婚后的男子对唱,很少有女子对唱,而且多是在大庭广众唱。因此,这类歌谣又被人们称之为“风流歌”。“风流歌”大胆的倾述了对异性的追求和向往,大胆直率、风趣诙谐,真正地体现了“打闹”的特色,给人以欢愉和美的享受,它是农民在紧张劳累工作中的调节剂。虽然部分歌词中涉及“性”的内容,但它充分显示出人们埋藏在心底的情欲及其蓬勃的生命力,且并非什么场合都唱。因此,情歌更多地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

人们边唱着各种歌谣边劳动,唱得兴起时,就开始“比雄”,即比哪个的歌唱得好,哪个唱的歌多。“你的山歌没我的山歌多,我的山歌几箩箩。箩箩下面有个眼,你唱的歌没有我漏得多。”“你的山歌没有我的多,我的山歌有牛毛多。我唱了三年零六个月,才唱完一只牛耳朵。”热火朝天的山歌“比雄”,将劳动与歌唱诗意地结合起来,让人们忘却了劳动的辛苦,使沉重的劳动变成了一种田园的狂欢,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

总之,“打闹歌”的内容,反映了仡佬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同时也传达了仡佬民族在改造自然、建设家园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智慧,包含了仡佬人民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等多方面的民俗审美特征,再现了仡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

“打闹歌”是由歌手敲锣打鼓说说唱唱为干活人助兴鼓劲的一种说唱艺术。在表达形式上,有较为整齐的句式,其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参差不齐的长短句式等。节奏自由活泼,语言形象生动,曲调流畅上口。唱法有道白、慢板、快板、散板、平腔、高腔等。正如《中国民歌》所言,“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逐渐培养了人对于节奏和音调的特殊感觉”。“号”的朗诵性比较强,无恒常节奏,主要用来“起事”或转折、收尾,有紧号、慢号、二慢号、上钱号、花号、连歌夹号等。有一人独唱、一人领唱众人和及二人对唱等多种形式,或轻松欢快,或借事言情,或高亢粗犷,或旋律舒展。总之,情感的表达质朴、大胆,内容充满现实生活气息。从劳动时间看,“打闹歌”在早晨开工之时是唱齐田号(有说板、唱号,唱号有快慢松散之分),早饭后唱催闹号;“晌午”后唱花花闹;晚饭前唱放闹号。在说唱过程中,锣鼓穿插其中帮衬,人声与器乐交相辉映,从而形成一种热闹而又紧张的劳动场面。

“打闹歌”的形式特点,大致有四:

1、说号头,是打闹之前的开场白。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说白,一种是连歌夹号。连歌夹号就是前白后唱,或前唱后白。说号是由闹师自由掌握的。如:“人行天地间,二洞八神仙,心中做好事,念佛上西天!念佛上西天!”(白)最后一句一般都要重复强调。“栀子花儿香,粘在屋檐上,一股花风起,吹得满屋香。”(唱)号头通常都是由掌鼓的闹师说,内容多是调侃提精神的。说完号头,锣鼓响起,边唱打闹歌边开始劳动。

2、“打闹歌”在歌词上有许多衬词,如“四川下来就一条江(嘛依),锣鼓叮(呐)铛(啰)锣鼓叮(呐)铛(嘛),姊妹(矣)二人(呐)去(矣)烧香(埋),厚脸栽婆娘(哟依哟呵)”。语气助词的使用,使歌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有的地方,甚至整个句子都是语气助词,如:“哟嗬依哟嗬喂哟嗬喂”唱起来悠扬动听,自由而又富有山野风味,使歌词跃动着鲜活的生命的活力。闻一多先生曾说:“原始人最初因情感的激荡而发出有如‘啊’、‘哦’或‘呜呼’、‘噫嘻’一类的声音,那便是音乐的萌芽,也是孕而未化的语言。声音可以拉得很长,在声调上也有相当的变化,所以是音乐的萌芽。那不是一个词句,甚至不是一个字,然而代表一种颇复杂的含义,所以是孕而未化的语言。”这种语言强化了歌的音乐感染力,对歌曲感情的表达,旋律的发展,节奏的变化,音乐形象的丰富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打闹歌”的内容并非固定,它是打闹师根据田间劳动情况而自由发挥的。为了有效地指挥和鼓动众人干活,他常常是根据情况的变化来调整和改变歌词内容,以唱代说指挥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有褒有贬。但大多用比喻、暗示、拟人等修辞手法,指东道西,把现实中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事象联系起来,组成特定的、人们都能明白的曲调,绕山绕水地表达主题。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将谐谑、讽刺、批评、鼓励等巧妙地融为一体,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达到妙不可言的效果,表现出打闹师高超的说话艺术。也有的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了调节气氛而唱。

4、结构严谨,程序分明,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都与民间礼俗紧密相连。

“打闹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魅力在于他所传达的民族文化精神,他表现了仡佬人民在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生产、生活的历程,表达了仡佬民族所具有的内在的强烈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

1、“打闹歌”为苦难深重的仡佬民族营造了精神栖息的家园。“打闹歌”是仡佬族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他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与劳动融为一体,让劳动成为一首美妙的歌,给劳动抹上一层迷人的色彩,表达了其真挚感情和美好愿望。作为仡佬民族情感的象征物,它与民族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的,成为民族情怀的寓所。

2、“打闹歌”是民族认同其文化身份的凭证。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通常是通过民间歌谣的记叙而得以传承,特别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更需要我们从其民间传唱中对其历史文化进行追溯。L·A·怀特在《文化科学——^、和文明的研究》中说“人类和文化的历史,在于语词当中”,“清晰的言语意味着观念的交流;观念交流意味着保存传统”。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也说:“历史是口头或书面的回忆”,从“打闹歌”对界神的祭祀中,我们可以看到,仡佬族的“打闹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应该是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土地所有制;同时,其中一系列的祭祀,还可以看出仡佬民族由来已久的泛神的宗教信仰。对天地各种神灵都顶礼膜拜,这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民族认同的根本。而仡佬族在其熟悉的农耕方式中,一代代地强化着这一民族记忆。

(三)“打闹歌”所传递的是仡佬族始终不变的生命意识的民族精神。“打闹歌”以其生机蓬勃、丰富饱满的形态,传递的是仡佬民族生命意识中的自由精神,是与民族情感命运紧紧相连的天籁之音。它由安排干活为目的,到以表达感情为核心,让生命的活力在其中得以极大的张扬。而歌词中所采用的方言俗语,正是表达了仡佬民族的生命状态;浅显、通俗、易懂的歌词,借景抒情、由景写情、比兴修辞手法的运用,是仡佬民族生命里的基因显现。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命的和谐的形象写照,是民族理想的诗意存在。

总之,“打闹歌”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既是现实的,又是十分久远的,具有某种原始文化的内涵。它积淀了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经验,传承了仡佬民族内在的文化精神。每个民族都是独特的存在,当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自己的文字而又丧失了自己的语言的时候,我们只能从他们留存的一些文化事像中去聆听他们的声音。而今,虽然传统的打闹已不复存在,但深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民风民俗,大都具有顽强的适应能力和再生能力,我们希望,并通过我们的努力和研究,让这种声音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

篇5:灌南县情简介

灌南县位于江苏东北沿海,是全国首批开放城市—连云港市的南大门。县域总面积1030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4个工业园区,2个农业园区,76万人口。近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强劲态势,在连云港市综合目标考评中勇夺“八连冠”,连续八年获得省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县、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信访稳定先进县等称号,实现了从“苏北洼地锅底”到“连云港经济强县、苏北发展快县、江苏产业名县”的根本转变,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灌南特色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之路,被《新华日报》赞誉为“最具活力是灌南”。

灌南是活力迸发的新兴县份。坚持创新为魂、实干为本、富民为先,全县上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综合实力跻身苏北第一方阵。境内的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县经济开发区、船舶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特色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共实施和建成重大项目400多个,化工医药、船舶物流、冶金机械、板材家具、酿酒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特别是2005年以来,灌南大力实施战略东进,率先拉开灌河开发序幕,临港产业异军突起,灌河半岛新区累计完成300亿元的资金投入,进驻企业达到200多家,灌河沿线厂房林立,巨轮穿梭,产业兴旺,经济繁盛,正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极和江苏沿海新兴的化工、钢铁、船舶产业基地。

灌南是海河联运的水绿新城。按照“优质精品城市、水绿生态新都、现代宜居家园”的城市发展定位,全县每年多元化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0多亿元,城市形象现代靓丽,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南环、北环、城区路网纵横交错,人民立交桥、盐河二桥、盐河三桥、盐河四桥飞架东西,英雄广场、海西公园、幸福林海以及悦来河、周口河、盐河等“三河风光带”彰显“苏北水绿新城”的旖旎风光。宁连、沿海高速及规划建设中的连盐、连淮铁路穿越全境,内河航运东临黄海,南连大运河,北接连云港港,具备了通江达海、海河联运的独特优势,随着盐灌船闸的正式通航,灌南迎来了发展海河经济的春天。

灌南是神奇瑰丽的魔术之乡。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刘彻为奖赏贰师将军李广利,下诏封其为“海西侯”,置海西侯国,灌南全境为之领地,公元前90年建海西县,为境内建县之始,故灌南有“海西故国”之称。如诗如画的灌河口,是神话传说中二郎神的家乡,“灌口二郎斩健蛟”、“二圣斗变”的传说,《元曲》、《西游记》中所描写有关二郎神的故事情景,在这里都能找到佐证,灌南由此有了“二郎神故里”的美称。为策应西游记旅游文化圈建设,灌南县以打造特色文化展示区、旅游度假区、运动健身区等核心功能区为着力点,大力开发五龙口湿地资源,凸显灌南文化底蕴的生态旅游胜地—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已经开始拥抱四方游客。更值得称道的是,神奇瑰丽的神话传说孕育了灌南传承悠久的魔术文化,全县各类群众魔术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相继举办了“2009中国江苏灌南世界魔术交流大会暨第六届亚洲魔术比赛”、“江苏省第五届魔术比赛”,魔术大师汪奇魔多次走进央视名档,海上大变飞机创吉尼斯纪录,今年6月,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灌南“中国魔术之乡”称号。

灌南是全国知名的花城菌都。置身素有“杨木之乡”美誉的灌南大地,林木葱郁,空气清新,堪称一座森林公园和天然氧吧。境内17条大中河流纵横交错,260平方公里的水面,鱼鲜蟹肥,香藕满塘,浅水藕、淮山药等品牌有机食品,走出国门,蜚声海外。灌南是知名酒乡,作为全国驰名商标,“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的美名源远流长。灌南是全国有名的优质粳稻生产县、杨木生产基地县、江苏省首批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以杨木为主的林木覆盖率、产业化程度全省三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以花卉苗木、设施蔬菜、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高效农业,千红万绿,绵延无边。蝴蝶兰、红掌、凤梨等中高档盆花年产量不断攀升,正快步向华东地区最大的高档盆花集散中心迈进,工厂化食用菌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一,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第一县”。

灌南是魅力独具的和谐福地。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合率全市第一,劳动力培训、乡村干部培训等全民素质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平民英雄邵中国在建党90周年之际,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谐使者王立步被中宣部确立为重要典型,新华社等20多家媒体专题报道。法官刘金宝荣获“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称号。“三个五”、新“三个五”弱势群体关爱工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作成为全省典型。扎实开展四套班子领导大接访和机关干部大走访活动,创新推出 “三创三新”化解矛盾纠纷做法,将大量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平安灌南”、“法治灌南”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石。

灌南是跨越奋进的希望热土。始终坚持“真诚合作、互利共赢”的亲商理念,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迎接八方宾朋。行政服务中心、招商服务中心为企业落户开辟了“绿色通道”;海关、商检等对外开放部门,均在灌南设立专门办事机构,为所有外来投资项目实行一条龙审批,提供全方位服务;荣获“2005—2008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为广大客商安心创业、企业安全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县上下重商、亲商、爱商理念深入人心,扶商、安商、富商氛围日益浓厚,众多客商对灌南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良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广为赞誉,“走进灌南、万事不难”成为广大客商的一致共识。

当前,灌南正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灌南为主题,按照加速增长领跑全市、加速发展跃出苏北、加速转型争先沿海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跨入百强县,全面达小康,迈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全面融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和连云港市“一体两翼”规划,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跨越争先不停步,大力实施富民强县“十大工程”,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城市精品化、文化品牌化,全力打造一个人才更加集聚、服务更加高效、环境更加优良、社会管理更加有序、民生更加幸福的崭新灌南。

灌南经济开发区启动于2003年5月,总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已建成16平方公里的规模,基础设施全部实现“六通一平”。已初步形成金属精加工、装备制造、光电三大主导产业及酿酒食品、板材家具两大传统产业的产业格局。现有进区企业138家,投产企业116家,其中投资超亿元企业32家,投资10亿元企业4家,外资企业26家,职工1.5万人左右。

灌南经济开发区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坚持科技优先、节约优先、环保优先,注重招商选资和优化结构,全力打造金属精加工、装备制造、光电产业三个“百亿产业”板块,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制造“三新”产业,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打造产业优势,形成园区强劲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实现进区企业400家,销售500亿元,利税50亿元,用工5万人。培育三个销售超百亿元的产业板块,打造江苏省重要的金属精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知名的光电产业基地和“三新”产业基地,建成连云港南翼最具活力的工业新城区、江苏省最具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长三角最具潜力的都市经济区。

江苏杰孚特重工制造有限公司由浙江福威重工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明法先生投资,总投资10亿元,一期建设用地196亩,总投资5亿元,目前已投产。该项目主要以钢板、无缝钢管等为主要原料,年生产五千台多功能滑移装载机、一万套装载机及附件、机械零部件,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9500万元,实现税收7000余万元,同时可提供1300个就业岗位,其中技术及管理人员300人。

该项目投产后生产的多功能装载机具有高效、节能、外观紧促、操作方便等优点,主要出口到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国家。

二期总投资5亿元,计划在今年9月开工建设,新建4.5万平方米厂房、科技研发基地及产品展销中心等产业配套设施。计划用工1500人,其中科研团队80人、技术及管理人员220人。二期全部投产将实现年产1万台叉车、吊车,2万台多功能装载机及附件、机械零部件。全部投产达效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税收1.9亿元。

江苏省灌南经济开发区简介

江苏杰孚特重工制造有限公司简介

五龙口文化产业园区简介

成立于2010年的五龙口文化产业园区,位于灌南县城北侧1公里处,以南盐河、北盐河、武障河、南六塘河、老六塘河五河交汇的“五龙口”为中心,规划为5平方公里的东方神话园、10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活园和20平方公里的产业拓展园三大圈层。园区将以水绿湿地为主线,以文化展示、运动休闲、观光旅游为重点,以二郎神传说为由头,围绕东方神话主题,规划“天街、天湖、天神、天养、天才、天庭”等六大板块,让游客从神话大道步入神仙世界,感受“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非凡之旅,实现“以文化带动旅游、以旅游催生产业、以产业福祉民生”的建园宗旨。

目前,除了在建的二郎神公园、贝壳文体中心和即将开建的天湖公园外,东方神话园还将招商建设十大主题区,即:尽显神仙风采、体验天宫生活的“神话大世界”,展示妖魔鬼怪、经历惊险之旅的“魔幻奇宫”,面向青少年的“欢乐时空”,面向青年人的“鹊桥汇”,尽享仙家吃喝玩乐的“逍遥天街”,重现佛教盛况的“引羊寺”,指向高端的“养生休闲岛”,针对大众的“神仙向前冲”,借鉴世博经验的“东方文博园”,促进人才聚集发展的“艺术家孵化园”,全力打造国内唯

一、特色鲜明的“东方神话园”。

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是我县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配合连云港市西游记旅游产业发展而打造的一个大型旅游文化项目,该项目由全国著名的西游记研究专家李洪甫先生总策划,古建筑专家潘谷西先生领衔建筑规划设计,国内最具古建筑专业施工实力的苏州香山古建有限公司承建。

该项目位于盐河、灌河、武障河等五河交汇的五龙口核心区,占地面积380亩,一期工程包括慈孝阁、真君殿、斩蛟台等主体工程已于今年6月竣工,园内绿化、亮化,室内文化布展将于今年年底完工。二期工程已进入施工前准备阶段,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整个项目将在2012年底全面竣工接待游客。

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简介

江苏灌南现代农业示范区简介

江苏灌南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园区”)成立于2007年5月,位于灌南县城东郊,是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区、中国农科院(灌南)食用菌产业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省级食用菌示范基地。园区规划面积10万亩,目前已投入10亿元,完善了1万亩核心区内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已形成食用菌业、高档盆花和特色观光农业三大主导产业,有50家企业进驻园区,投产达30家。

目前,园区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企业40余家,主要生产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和海鲜菇等高档食用菌产品,从业人员近万人,年产值达10亿元;花卉企业5家,主要生产蝴蝶兰、红掌、大花蕙兰等高档观赏性盆花和彩叶苗木,年培育各类盆花200万盆,彩业苗木1000万株,年产值超2亿元;园区先后顺利承办、协办了国际食用菌烹饪大赛、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论坛、全省农民增收工作会议、全省脱贫攻坚现场会等重要赛会,已成为引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展示灌南三农特色的窗口、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平台。

2011年,园区将围绕建设全国知名的“食用菌第一大县”这一目标,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的密切合作,全力推动“一园四中心”建设;同时加快建设投资10亿元的裕灌食用菌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恒冠生物科技、投资5亿元的亚欧食用菌物流园等龙头项目,致力做大做强工厂化食用菌企业,年内在全县力争建成食用菌规模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年产量达20万吨,产值超20亿元;形成全国知名花卉龙头企业5家以上,年产红掌、蝴蝶兰等中高档盆花200万盆以上,花卉苗木产值达4亿元。

连云港荣善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连云港荣善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由上海荣善食品有限公司投资,于2007年5月注册成立,总投资5000万元,注册资金200万元,公司占地50亩,设研发中心、冷却室、接种室、养菌室、标准化生产车间和产品展示厅。主要进行工厂化纯白金针菇生产,是灌南县润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龙头单位、灌南县留守妇女培训就业基地。该项目一期工程于2008年2月建成投产。2010年3月,荣善食用菌有限公司又投资2000万元扩建荣善食用菌二期工程,建成工厂化生产纯白金针菇、杏鲍菇等食用菌的项目,于2010年9月份投产达效。目前,日产纯白金针菇20吨,可实现年产值7000余万元,培育食用菌种植大户300户以上,吸纳劳动力3000人以上,成为省内最大的袋栽纯白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基地。

灌河是苏北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也是苏北唯一在干流上没有建闸的黄金通道,它东起黄海,北接连云港港,南连长三角,腹地广阔,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呼应江苏沿海开发和连云港“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灌南县依托灌河77.5公里的岸线资源和海江河联运优势,全力打造灌河半岛新区,着力发展港口物流、船舶制造、冶金机械和石油化工等重型工业。在260平方公里的半岛区域内,加快发展“6+2”的产业布局,即船舶产业园区、化工产业园区、临港大工业区、现代物流园区、循环经济试验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六大产业园区和堆沟港新城、长茂新城2个10平方公里面积、10万人口规模的滨海新城。

半岛新区启动建设以来,先后有中交集团、中通集团、中冶集团、中海集团等10余家中央企业来考察投资、合作开发。目前,新区已落户企业近200家,总投资150亿元。今后三年,灌河半岛新区将进一步抢抓江苏沿海开发机遇,倾力打造黑色冶金、蓝色船舶、金色物流、绿色化工四大支柱产业核心板块,逐步形成规模企业超400家、产值60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10亿元以上,汇聚5万产业工人,将灌河半岛新区打造成灌南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连云港坚实南翼、苏北现代化物流中心、江苏沿海规模最大的钢铁基地、江苏化工产业核心板块和全国知名的沿海特种船舶修拆造生产基地。

灌河半岛新区简介

江苏省美尔美图船业有限公司是一家股份制企业。位于连云港市灌南县堆沟港镇,占地600亩,岸线1000米。公司总投资15亿人民币,拥有宽35m、长260m的3.5万吨的船台3座,另有260m×45m的十万吨以内船坞两座。配置船体车间、涂装车间、分段车间、电气车间、管系车间,总面积为6万平方米。另有舾装码头两座,总长度达400m,各类辅助配吊达40多台。公司生产员工达2500人。可生产十万吨以下的散货船,集装箱船,多用途船,化学品船及各类工程船,设计年生产能力50万吨。公司严格遵守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国际规范体系,按照国际壳、舾、涂一体化标准建造船舶。公司致力发展数字造船、绿色造船战略,将通过科学管理、精心施工、优质服务为国内外客户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

美尔美图船业有限公司简介

连云港兴鑫钢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炼铁、炼钢、连铸、连轧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钢铁企业,总投资30亿元,占地1600亩,项目分三期实施。一期总投入近20亿元,新建“五厂两站”。“五厂”:2台180平方米的烧结机为主的烧结厂;1台1080立方米高炉为核心的炼铁厂;1台120吨转炉和“五机五流”连铸机为主的炼钢厂;外压缩流程每小时21000立方米的制氧厂和2条年产100万吨的棒材生产线的轧钢厂。“两站”:一是2个万吨深水泊位,吞吐量1000万吨的现代化货物中转站;二是由110KV、35KV设备区,10KV高压室组成的变电站。一期于去年3月顺利投产。二期工程主要新上2台250平方米的烧结机,1台1080立方米高炉和1台120吨转炉,现已投入运行,达到年产260万吨优质钢的生产能力。三期工程于2010年5月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15亿。主要建设有:1座1080 M3高炉、1台180M2带式烧结机、1组21000 M3制氧机组、1座万吨级码头、1条线材生产线和2条棒材生产线。三期投产后,年产量将达到300万吨,产值过百亿元,税收3亿元。

该公司在生产经营上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装备结构的调整升级,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灌河通江达海的海河联运优势,吸引海内外资金,推进资金重组,努力建设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和鲜明特色的精品钢材生产企业,成为江苏沿海资源高效利用,生产与环境,企业与社会和谐共进的绿色钢铁基地。连云港兴鑫钢铁有限公司简介

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于2003年6月启动建设,2006年5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省政府批准,成为苏北唯一的省级化工园区,2009年又被确定为国家农药生产定点园区。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自启动建设以来,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热电厂、工业地表水厂、110千伏变电所各1个。目前开发面积达16平方公里,进区企业近百家,日本油墨化学、韩国珂司克、中化集团、亚邦集团等国际知名公司相继进入园区投资,企业产品形成农药、染料、医药三大体系,远销欧洲、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南美等国家和地区。

园区大力倡导清洁生产,致力推行循环经济,以严控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为准则,努力实现节能减排。在省环保厅和南京大学的扶持指导下,创立了“点源控制为主导、一厂一管为基础、分质收集为关键、多种处理技术灵活运用为核心”的环保“灌南模式”。同时创造了“三个率先”:在苏北省级园区中率先通过ISO“双体系认证”,在全省同类园区中率先建立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实现环保、安全足不出户先进监管模式。

园区还主动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借助科技力量提升项目引进、企业管理、园区开发的层次,同时实现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目前已与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南京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东南大学化工学院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立了专家咨询组,为园区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十二五”期间,化工园区将坚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规范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配套产业”的发展思路,引进基地型项目,壮大基础性产业,全力建设新材料产业园、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园、新农药产业园、新医药产业园四个“园中园”,做强百亿产业,打造千亿板块,到2015年力争跨入全国十强化工园区行列。

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简介

江苏华尔化工有限公司由亚邦集团所辖常州临江化工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人民币新建。该项目占地334亩,一期投资1.5亿元人民币,其中环保预处理及生化处理投资1000万元,新建办公、车间、江苏华尔化工有限公司简介 仓库等相关辅助用房32个建筑单体,建筑面积4.5万㎡。目前大部分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预计今年8月份投入生产。

篇6:1桑植县情简介

桑植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地处湘鄂边界、武陵山脉北系中段,东与石门、慈利县交界,南与永定区、永顺县接壤,西与龙山县毗邻,北和湖北省宣恩、鹤峰县相连,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由境内发源,隶属世界旅游胜地张家界市。全县总面积3474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场)553个村(社区)46万余人,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占92.8%。2013年生产总值60.56亿元,财政总收入4.46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689、4226元。

桑植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芙蓉桥乡出土的无牙恐龙化石,距今已有2亿年历史;县城朱家台出土过战国时期的古币、陶器等。东汉时置充县,为桑植建县之始;宋仁宗年间,推行土司制度,设桑植宣抚司,因司治桑植坪(今芭茅溪乡境内)而得名;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置桑植县。桑植民族文化灿烂多姿,有极具艺术价值的民歌、花灯舞、仗鼓舞、傩戏等,尤以桑植民歌为最,已搜集整理的就有1万多首,被誉为流金溢彩的金色旋律,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3月桑植被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

桑植勋劳卓著,革命色彩浓郁。这里是贺龙元帅故乡,是湘鄂西、湘鄂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红二方面军长

征出发地。大革命时期,不足10万人的桑植,先后有5万多人参加革命,2万多人血染疆场,载入革命烈士名录的就有5000多人;全县有3000多人跟随贺龙参加南昌起义,4000多人随红二方面军长征,解放后回乡的不到20人。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里诞生了贺龙元帅,廖汉生、朱绍田、贺鹏飞、贺捷生等将军,是全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之一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桑植物产丰饶,资源禀赋独特。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美,古人盛赞澧水上游“绿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因而得名;屈原歌咏“沅有芷兮澧有兰”;柳宗元诗曰“南州之美莫如澧”。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48.4万千瓦,是全省五大小水电开发基地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1.79%,每立方厘米空气含负氧离子12万个单位,有“天然氧吧”之誉;南滩草场达20万亩,被誉为中国南方最大的草场;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40种,探明27种,其中煤炭储量1.4亿吨、石煤8亿吨、铁矿3.5亿吨、天然气4863亿m3、页岩气1800亿m3;八大公山原始森林面积达30万亩,是中国具有全球意义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是全国三大“国药库”之一;境内有亚洲第一洞“九天洞”、贺龙故居及纪念馆、“世界恐龙之父”芙蓉龙等著名旅游品牌,极具开发价值,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好地方。

桑植后发赶超,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产业扶贫、工业兴县、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实施赶超战

上一篇:小麦原种繁育合同书下一篇:用友ERP财务会计基本原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