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个人读书心得

2024-04-14

世界读书日个人读书心得(共15篇)

篇1:世界读书日个人读书心得

自读书日活动开展以来,我利用工作之余阅读了《论语·为政篇》一文。阅完掩书静思,感慨良久,敬佩古人寥寥数语将治国理政精华总结得如此有高度的同时,也对照自己平凡的最基层工作岗位所思所做进行了回顾,别折和自我要求,我决心从现在改变,从小事改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排在它的位置上,其它星辰环绕着它而摆布”“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不出于真情。前者是说德,后者是说真情”。这让我想起德必配位,做人为先。自己在工作中,受到的众多否定和与厂家交流沟通中遇到的阻力,是不是也是因为没有服众,没有以心换心,或者说做到了全力以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却没有让对方感知到了呢?读完这二句,让我更加坚定,“人是可以以心换心的,同时,也提醒自己,即使付出了真心也需要讲方法,讲策略”。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前者讲巧思巧于执行,后者讲言行一致。职场中不排除有投领导所好并得志者,但是,作为一名执行者,就应该像颜回一样,听领导讲时不语,离开领导传达时不偏,执行时不折扣。并且不能因一时宠辱,而失去自我良好本色。因为“一个人”“”正在做事”+“过去所作所为+看清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就会让一个人的本性暴露天谴。坚持做好人,方可好做人。诚然业绩固然重要,当内心不再属于自己时,也会贻害一方。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说“君子开诚布公,而不偏爱同党;小人偏爱同党,而不开诚布公”。工作中难免需要全心全力肝胆相照的志同道合之人,这是工作胜败关键所在,同时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利益冲突,但是,切不可拉党结派,应当心胸坦荡,坚持正确的利益和方向。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教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这句话告诉我们,自己要庄重,有德行,敬长爱幼,任贤教不贤,则事半功倍,因凝心聚力。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言而无信,口是心非,两面三刀,虽博一时之欢,一时之能,圆滑世故,却不能担负信任。当下社会竞争加剧,变化多端,如不能以德经商,以信聚财,则会失去客户,合作方,口碑的支持支撑。信已者,信天下。

路漫漫,吾将静而思过。动而思信,思德思理。不丢做人根本,不忘初心,努力向前,全力做好领导交待任务。不妄言,不欺骗。

篇2:世界读书日个人读书心得

《母亲》这部小说中的第一个_是一次工人和市民的_。在这一章节中,作者通过各个侧面的描写,表现不同人物各异的思想性格;其中革命战士不畏暴力、敢于斗争的精神尤其令人感动。

巴维尔举着红旗,走在_队伍的最前面。他们唱着《马赛曲》,高呼着口号,边走边向人们宣传。周围有人在诅咒他们,有人冷眼旁观,也有人加入_的行列。

在通往广场的路上,宪兵封住了道路,带着闪光的_,不少人犹豫、退却了,而坚定的革命战士仍在勇敢的前进,鼓舞他们的是对真理的信仰。

到了_跟前,巴维尔仍紧紧地握着旗杆,对眼前的一切毫无畏惧,宪兵扑了上来。

在这部分中,小说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同时运用景物加以衬托,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不同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革命战士的动作、语言,体现出他们的无畏、沉着,以及对同志的关心。读到这部分时,让人感到沉重的压抑和深深的震动。

《三个火枪手》中的第二十八章,是个很富有戏剧性和令人开怀的章节。在这一部分,作者展示了他精巧的构思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这章讲的是达尔大尼央从英国归来,沿途去见了波尔朵斯、阿拉密斯和阿多斯,并分别送了他们一匹好马,自己也留了一匹。但是,不幸得很,当四个朋友再次见面时,四匹马都没有了。阿拉密斯卖掉了马,波尔朵斯赌博输掉了,而阿多斯不仅输掉了自己的,也把达尔大尼央的马输给了别人。这样,当四个人在酒店会面时,也不禁为他们自己的不约而同相对大笑。

除了情节上的有趣,这一章也生动的将各个人物的性格展现了出来。如波尔朵斯,他把马输给了两个英国人,但嘴上却不肯承认,说是卖掉了——不过买主少付了不少钱。

全书的特点也从这一章中表现了出来:语言诙谐、情节起伏,多用语言描写,人物性格鲜明。

语言描写是这一章乃至全书最成功的地方。人物语言代替了情节叙述,又是人物性格的体现;爱慕虚荣的波尔朵斯,沉稳干练的阿多斯,痴迷于宗教的阿拉密斯,还有关心朋友的达尔大尼央,他们似乎活生生的站在我们眼前。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中的每篇小说都堪称精品,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警察和赞美诗》。

这篇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名叫苏尔的流浪汉。他无家可归,为了在即将到来的严冬求得食宿,他故意为非作歹,想让警察把他送进监狱。但屡次以身试法,却都没有被捕。这时他听到教堂的赞美诗,决定振作精神,重新做人,警察却把他抓走了。

小说的情节看似荒诞,但不失其严肃的现实意义。在那样一个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社会里,谁又敢说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呢?

篇3:世界读书日个人读书心得

朋友, 你又知道“世界读书日”是什么时候吗?

1967年4月2日,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把安徒生诞生的日子确定为“国际儿童图书日”。四十多年来,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每年都确定一个主题, 在世界儿童中开展读书活动:“书之光”“书籍是通往世界的窗户”“书籍是和平的太阳”“书籍是黑暗中的莹火虫”“书籍是昨天的故事和明天的秘密”“书籍是我富有魔力的眼睛”“阅读告诉我什么是爱”“阅读使我懂得成长的责任”“阅读给我面对困难的勇气”“阅读的力量”“书是我的维他命”“好书可以读一辈子”, 等等。图书日主题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儿童的阅读, 影响了一代代儿童的成长。

2007年, 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共同支持下,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中国儿童读物促进会将国际儿童图书节引进中国, 设定每年的4月2日为“中国儿童阅读日”, 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此举旨在架起儿童与图书的桥梁, 让中国的儿童与世界儿童处在同一个阅读起跑线上, 以此促进中国儿童阅读, 引领中国儿童成长, 推进教育和教学改革, 提高民族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又译为“世界图书日”, 其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 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 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 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25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了“世界图书日”的设想, 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 俄罗斯认为, “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于是, 1995年10月25日——11月16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次大会通过决议, 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宗旨就是“让世界每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 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的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 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 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 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 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实际上, 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 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 这一天成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可以说是名正言顺。

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照读、孙康映雪苦读、李密牛角挂书、范仲淹断齑划粥、欧阳修划荻习字, 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热爱读书的经典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也同时靠读书拼搏, 从社会的最底层进入主流社会, 成就了他们无愧于时代的杰出人生。而科举制度实施千余年来, 有千千万万的秀才、举人、进士乃至状元, 靠读书改变命运, 砥柱社会中流, 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扬, 为自己的人生有为, 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已被无数杰出人物的成长经历所证明。1866年11月12日, 一个幼名帝象的小男孩, 出生在广东香山一个叫翠亨村的穷苦农民家庭。他家境贫寒, 父亲当过鞋匠, 他自己小时候常常受到村里一些人的欺辱。但他倔强好动, 奋发图强, 勤奋读书, 敢于向神权挑战。以后他选择学医, 并且从医人到医国, 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他就是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893年12月26日, 一个叫石三伢子的小男孩, 出生在湖南省贫困山区韶山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家贫, 家里也没有什么书, 年少的他白天要放牛、拾粪、下地干活, 晚上才能挤出时间挑灯读书。为了读书, 他常常要步行二十多里山路去借书。艰辛的读书生活, 奠定了他成就大业的坚实基础。他就是后来成为新中国缔造者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1809年2月12日, 一个小男孩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哈定县霍尔以南三英里寂静荒野上的一座简陋的小木屋里。用他自己的话说, 他的童年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小时候, 他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做农活等。1816年他7岁时, 全家被赶出居住地。他父亲是鞋匠, 他9岁的时候, 母亲又去世。由于身处社会低层, 他仅受过一点儿初级教育。但他酷爱读书, 以发奋读书来提升自己, 培养自己勤劳、俭朴、谦虚和诚恳的品格, 以及正直、仁慈和坚强的个性, 磨练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 这使他最终成了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之一。这个人就是林肯。

人们之所以热爱读书, 是因为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 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 增加人生的厚度。人生在世, 除了物质生活之外, 还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而这往往是从读书开始的。一本好书, 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海洋, 延展生命的有限疆域。“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读书, 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 生命不再贫弱, 人生不再孤独;读书, 使我们志向更加高远, 信仰更加坚定, 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 成为有理想、有追求、人生大有作为的人。

古人所云“书中自有黄金屋”等语, 固然有其封建糟粕的一面, 然, 不靠读书, 而靠世袭靠祖荫世据社会主流的又有几人?封建王朝固然世袭, 然, 谁见过百世不灭之王朝?又哪一个王朝的末代不是“凄凄惨惨戚戚”?帝王们或被砍头, 或被流放, 或悬梁自尽;树倒猢狲散, 国破家又亡, 隐名埋姓, 苟且生, “只恨生在帝王家”, 其身其家好不悲也!封建王朝的末代——清王朝的八旗子弟, 提鸟招摇闹市中, 灯红酒绿狎妓忙, 享尽荣华富贵, 人生好不快乐。然, 从玩物丧志, 到玩物丧国, 几乎成为纨绔子弟的代名词。自古英雄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真乃千古真理!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 读书是一个人创造力和活力的起点, 更是成就人生大业文化底蕴的基石。虽然时代变化了, 但是作为人, 读书的力量仍是不可取代的。时代需要我们重新唤起读书的激情, 亲近图书, 全民阅读。让我们少一些因循守旧, 多一些昂扬奋进;少一些后门关系, 多一些自强不息, 让读书成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永恒能源。

读书还能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至巨, 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其阅读息息相关;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谁在看书, 看哪些书, 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人若不读书, 则尘俗生其间, 观镜则面目可憎, 对人则语言无味”。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 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崇尚读书, 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

读书更能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国家的富强和腾飞必然要以知识凝聚力量, 而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在知识经济社会, 读书是创造力和活力的起点, 是文化底蕴的基石。一个国家是否有广泛的大众阅读, 是否有乐于读书的社会风尚, 决定了人们能否主动吸收各种文化的营养, 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滋养中, 提升国民素质, 营造文明氛围, 发展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今天,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任务,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社会。时代变化了, 信息传播方式多样了, 生活节奏加快了, 但读书作为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面对我国有读书习惯的人只有5%、阅读率持续下降的现状, 我们需要重新唤起读书的激情, 亲近图书, 全民阅读。让我们的社会少一点烟酒味, 多一点书卷气;少一些浮躁, 多一些坚实。让读书成为我们的时代风尚。

篇4:世界读书日,你读书了吗?

(淘淘)

世界读书日的来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并呼吁:“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政府的支持下,出版机构、学校、图书馆、社区等各界人士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日庆典活动,把读书日的宣传活动变成一个热热闹闹的欢乐节日。

读书,需要节日吗

很少有这样一种活动,能同时给予人如此众多情感的交集。但英国作家毛姆认为,至少有一种可以做到,那就是——读书。他曾这样写道:“如果你在图书馆呆上一天,不管这座图书馆有多小,当你面对着人类积累下来的无穷智慧,你的心中只会满怀敬畏,甚至会夹杂着淡淡的悲哀。想想看吧,有多少美妙的故事你从未听过,有多少对重大问题的探求你永远不会去思考,有多少令人欣喜、发人深省的思想你无法分享,有多少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你服务而你却不会去收获劳动成果。”

这样的“悲哀”,恐怕所有的读书人都曾经历过,然而,一旦进入阅读本身,“悲哀”便会迅即转化为幸福的甜蜜,正如毛姆的同胞、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言:“阅读将使我们与伟大的人物为伍,生活于对崇高思想的渴望中,在每一次困惑中都会被高贵和真理的火光所照亮!”

读书,是一项个性化的体验,其中的美妙,非亲历而不能知。阅读,给你智慧和力量。閱读,不仅能扩展现在的空间,还能给人们指明未来的方向。让我们现在就开始拿起手边搁置已久的或厚或薄的动力源泉——书,开始阅读吧,不仅仅在4月23日这一天,让每一天都成为读书节。

形式多样的“世界读书日”

英国——一人一本书

当地的庆祝活动搞得非常全面,他们把读书日提早到3月6日举行,单是学校、图书馆、书店所举办的庆祝活动便已超过1,000项,例如故事人物模仿大赛、午间故事时间、各类型的书展等。每年读书日到来时官方网站会在网上举办作家讲座、交流会,以及播放与读书有关的节目。当地有关机构发给小朋友面值1镑的读书日代用券,让他们到读书日成员书店换购一本图书。主办单位为“世界读书日”出版新书,又列出一些好书名单,不单向小朋友推荐有趣的读物,还会提一系列活动建议,供教师教学参考。

西班牙——赠读书人玫瑰

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亚有一个传统,每到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期间,当地便会举办许多大大小小的书展,街上也会有许多摊档,十分热闹。读者每购买一本书,都可获得一枝玫瑰花,所以在世界读书日那天,你会看到很多人拿着玫瑰在街上走,就像是情人节一样,十分有趣。

韩国——特别版邮票

韩国政府特别为“世界读书日”出版发行“世界读书日”邮票,推动阅读活动,向人们讲解什么是版权,宣传版权方面的知识,借此提高大家对版权的认识,将版权方面的讯息宣扬开去。

瑞典——好书赠学童

许多出版社都会在4月23日这天,精心挑选出一些图书,邮寄给全国各地的学校、图书馆,有力地推动了全民阅读。

莫桑比克——慈善拍卖

在“世界读书日”期间,莫桑比克举办慈善拍卖活动,公开拍卖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的作品,收益将用于推动青少年阅读。此外,一些民间团体往往组织新书或旧书的捐赠活动。

香港——全民阅读10分钟

香港市民一同参与“全民阅读10分钟”活动——在4月10日至4月30日期间,每天或于任何一天至少抽出10分钟阅读课外书(杂志、报纸、漫画书及娱乐周刊不包括在内)。香港大学曾经发表了一份有关全球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阅读的兴趣需要从小培养。报告亦显示,香港的小朋友在小学低年级时阅读的兴趣十分强烈,阅读的能力亦很高,但到高年级时,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却下降了,可见阅读需要养成习惯。要掌握阅读的能力是要持之以恒的,而家庭的支持非常重要。该研究亦证明,如家庭具有浓厚的阅读气氛,父母能带领子女从小开始进行亲子阅读,子女长大后便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经常阅读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也是较好的,将来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也会越大。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因此,父母们要多下工夫,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日本——儿童阅读日

东京政府颁布法令,指定4月23日为儿童阅读日,培养儿童在语言、想象和敏感度等方面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验人生”。

[思维互联网]

读书不仅仅是提高个人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小事,而应该是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修养的大事。“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它的意义在于使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身在热爱读书的国度,我们更应该在每一天享受读书带来的进步和乐趣。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读书吧!愿每一个小朋友都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小博士)

[相关链接]

小学生必读的书

一、童话故事

《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天方夜谭》

二、寓言故事

《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

三、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上帝创世的故事》《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嫦娥奔月》

四、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对牛弹琴》《画蛇添足》《百步穿杨》《东施效颦》《螳臂当车》《朝三暮四》《邯郸学步》《呆若木鸡》《买椟还珠》

五、科普读物

《十万个为什么》

六、中外小说

篇5:世界读书日活动个人总结

我们在图书绘本室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索实践,充分利用这里的环境和馆藏资源优势,开展系列读书活动,促进学生们形成爱书、藏书、读书、用书的良好风气。

1、开展经典必读加活动体验,使学生们成为“悦读者”。读前摸底了解各年级各班学生阅读水平。然后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已有的阅读经历,结合书目,课内与课外阅读双轨并驱。课内阅读重在方法指导,课外阅读重在语言素材的积累。最后通过各种活动展示学生读书收获,例如分组进行故事学习,同学间互相讲故事,让阅读变成“悦读”。

2、提倡推荐书目加师生共读,寻找最美“伴读者”。让学生喜欢阅读,老师的引导和榜样示范非常重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我们挑选了相应教育的书籍。除主题阅读外,我们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师生共读,并推出了21天养成阅读习惯晒晒“我的师生阅读时光”等活动,评选书香小组。让学生感知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步养成爱上阅读的习惯。同时,多读书、读好书,也会促进我们的知识增长,积累我们的阅历。

篇6:世界读书日活动心得

今天是星期天,我没有学习,这让我妈妈很生气。她把《实用文摘》都整整齐齐地放在书桌上,找了个凳子,让我坐下来看《靠墙思考》这篇作文。我妈规定每天早上必须“对着墙”20分钟。你脑子里想什么都可以,就是不准离开凳子。

迫于母亲的“威胁”,我只好乖乖地“面壁”。听着窗外朋友们的笑声,心里感觉像小猫在挠。但我是“弱势群体”!我别无选择,只能闭着眼睛抗议。

十分钟过去了,我妈对我的禁令还是没有解除。闭眼好没意思。我不得不仔细看看《实用文摘》。以上文章吸引了我。在我知道之前,我喜欢阅读。

篇7:世界读书日活动心得

星期天,我来了三味书店,随便挑了本《西游记》,没想到一书不沾的我,居然……居然迷上了这本书。我心想:“我这凑巧拿了一本好书,其他的就没这么好看了!”我又随手拿了一本,终于我第一次感到书店里充满了书香味,我在这茫茫的书海中快乐地吮吸着知识。“妈妈!我要买这本书!””你说什么?”妈妈惊呆了,“你要买书?”“对”我回答。“那要不办张借书卡吧!省得书买回家不看!”我高兴极了:“哟哟!”我拥有了第一张借书卡。

之后,我就成了三味书店的常客,每月要上图书馆借好多书看。有时遇上喜欢看的`书,我就赖在书店不走了,直到妈妈给我买为止,不要借的。

篇8:世界读书日个人读书心得

他们让中国认识世博

主张上海办世博会的第一人是郑观应, 他是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 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 集中反映了郑观应对世博会的理解, 他不仅充分地认识到了世博会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而且还大胆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为什么要在上海举办呢?郑观应写道:“上海为中西总汇, 江海要冲, 轮电往还、声闻不隔。”甚至在上海举办的办法、经费等集款招商、辟地建屋的具体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郑观应在书中都一一想到。

郑观应还详细介绍了当年 (1893年) 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 包括世博会举办的内容、组织、占地、筹备、资金等都有详细解说。并阐述了他认识的世博会的重要性:“其振兴商务有三要焉:以赛会开其始, 以公司持其继, 以税则要其终。”他认为, 世博会可以使“民之灵明日辟, 工艺日精, 物产日增, 商务日盛”, “利国利民”。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主张中国举办世博会的实例。一百多年前, 举办世界博览会是一个国家展示自己昌盛国力的骄傲行动, 而在那时的中国, 它还只能是萦绕在郑观应等仁人志士心头的一个梦想。

1910年, 晚清小说家陆士谔在幻想小说《新中国》中, 预言万国博览会将在上海浦东开幕。由此, 世博梦想的种子便深深植于中华民族和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它成为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成为心中难解、难舍的情结。小说主人公陆云翔, 在读《项羽本纪》时做了一个梦, 梦中时光荏苒, “万国博览会”要在上海浦东举行, 为了方便市民前往参观, 在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 还造了隧道电车。小说中提到的越江隧道和地铁站已是今天人们司空见惯的交通方式。尤其令人称奇的是, 陆士谔竟准确预言博览会的举办地是上海浦东。今天看来, 它是不可多得的一本预言之作, 也是为盛世中国献上的一份来自百年前的祝福。

见证中国申博历程

外交官吴建民、施燕华夫妇, 全程参与了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和准备工作, 亲历了很多重要活动, 《我与世博有缘》是两人撰写的随笔集。在书中, 两人讲述了申博的种种故事, 自己与世博会的深厚情缘, 披露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两人对申博活动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高度概括世博会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贡献, 并对世博会的内涵和理念提出了新的看法, 并配有照片、手稿、文件影印件等。

焦贵平编著的《收藏世博会》, 作为“走进上海世博丛书”之一, 以展示世博历史文化与经典的展品实物相结合, 围绕世博会三大要素:展示、论坛和活动以及把这三大要素串联起来的——“城市, 使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主题展开阐释, 将倡导人类文明进步、展示文明成果作为贯穿世博会各项活动的主线。

作为近代产业社会最大规模的国际活动, 世界博览会写下了她光辉的历史。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届博览会开始, 世博会上展出的产品从早期的打字机、火车、无线电、缝纫机、汽车到电视机和电脑, 无不一次次地引起世界性的轰动, 成为推动世界、尤其主办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心剂。世博会打破了自然障碍和人为樊篱, 克服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的界限, 成为全人类的和平友好盛会。

时至今日, 世博会已经变成了一个展示人类文明的大型盛会和平台, 不再只是技术和商品的展示会, 她以广阔的胸襟, 熔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于一炉, 伴以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 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色, 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喜庆节日气氛的空间, 成为各种技术交流、学术研讨、旅游观光、娱乐消遣的理想场所。

世博会的靓丽看点

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撰写的《上海世博会看点》一书, 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吴建中从主题入手, 聚焦上海世博会的建筑, 由表及里, 与您谈世博会的展馆。这里既有各个国家 (地区) 馆, 也有本届世博会的主题馆;既有众多国际组织馆, 又有形形色色的企业馆;既有国家数量和展示容量最大的联合馆, 也有本届世博会的创新之一城市最佳实践区内精彩展馆。

在注重建筑本身介绍之外, 吴建中还为参观者第一时间揭秘数个展馆内部的展示内容, 讲出其中的故事, 道出内在的逻辑。在主题的引领下, 看每个馆的主题如何与本届世博会“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和5个副主题相呼应及进一步演绎, 看每个馆的展馆建筑和内部展示如何围绕自身的主题进行思路深化和具体呈现。

比如, 对于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中国国家馆, 吴建中开宗明义提出中国国家馆的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并确立国家馆的地位, “要从整个国家的高度宏观诠释世博会的主题理念”;其次介绍建筑外型, 讲述设计师如何取中国古建筑重要元素的斗拱思路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接着就说三大展区如何围绕“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主题进行呈现, 还特别点出了中国国家馆内的亮点———多媒体版和国宝原件《清明上河图》。

淘气海宝惹人爱

围绕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 已衍生了一大批广受读者欢迎的少儿图书。

2009年1月,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海宝传奇》丛书是一套集幽默漫画、惊险情节和解谜元素于一体的图书, 对于当今的小读者来说极具吸引力, 一上市就受到了小读者的广泛欢迎。而伴随着《海宝来了》动画片的播出,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海宝动画衍生图书的创作出版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50余种图书, 包括截帧书、拼音动漫书、国学、文学、益智、个性等6大类海宝动画衍生图书也将陆续推出。此外,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推出的《海宝有约·奥比岛超级明星档案》系列、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天天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海宝唱响中华童谣》系列以及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策划的少儿武侠魔幻漫画图书《少林海宝》等都将在世博会前亮相。

篇9:世界读书日,你读书了么?

世界读书日的由来:特殊的敬意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它是一个充满书香的日子,意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时希望借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无限的敬意。选择4月23日是因为这一天在世界文学领域具有纪念意义。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加西拉索·德·拉·维加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的,许多著名作家如莫里斯·德吕翁、弗拉基米尔·纳博和曼努埃尔·梅希亚·瓦列霍等也都是在4月23日出生或辞世的。

从世界各地来看,“读书节”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道亮丽文化风景线,掀起一股文化新浪潮。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读书节”,最早可追溯到1926年西班牙国王首次设立的“西班牙自由节”,并把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生日10月7日作为这个节日的庆祝日。1930年庆祝活动移到4月23日——塞万提斯的忌日,碰巧这一天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冶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枝玫瑰花,由此相沿成习,世界读书日就来源于此。

国人阅读现状:被吹散的书香气

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

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现象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人不喜欢看书。早就有人写过文章介绍,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地铁里,火车上以及一些其他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静静地看书,而在中国这些场合,人们要么是在高谈阔论,要么是在打瞌睡,鲜有看书的人。

中国人不爱读书包括这样几点原因:第一:国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第二: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读书这种习惯要靠从小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学习就是做作业,而家长只晓得给孩子买玩具、买食品,过年给压岁钱,却不知道给孩子买几本好书;第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读书没有用。笔者认为,读书养心,生活就是一锅滚开的水,它一直都在煎熬你,问题是你自己以什么样的质地去接受煎熬,最终会看到不同的结果。简言之,读书,就是滋养自己。

网络时代,还有多少人在读书

2012年12月24日,曾是知名民营企业,后因经营惨淡被迫“关门”的致远书店,曾四次搬家被戏称“文化游击队”的济南老三联书店,2012年10月31日最终难逃“关闭”的噩运,熬过了最后一个营业日。实体书店频频关门停业现象的出现不难发现,或许在网络极其发达的今天,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陶醉在一页页散发着墨香的书本中。

作为一种休闲方式,读书在这个休闲方式日益多元化、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娱乐元素的时代,的确很难让人产生兴趣,读书需要心平气和,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如果心难以从浮躁中平静下来,自然就只能把兴趣转到其他休闲方式上去了。网络作为一个信息高度饱和的场所,人们置身其中,很容易停留在表象,作跳跃式的阅读,所获取的信息是不连贯的。读书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知识,而读网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信息。

“世界读书日”:阅读过于“功利化”的隐忧

4月23日又是一个“世界读书日”,然而,在消费化社会浪潮中,阅读越来越失去其本真色彩,“阅读过于功利化”忧心的现象不得不引起当下人的关注。笔者以为,读书在消费社会的环境下逐渐变成一种符号和身份的象征,这种陶冶情操,感化心灵的冲动逐渐被碎片化式、数字化以及功利性的阅读形式消解着,人们书柜里潜藏的形形色色的图书变成了炫耀知识品位的摆设陈列品,但我们应该明白,读书是为得到精神的交流和共鸣,而不是为谋取现实利益。

笔者认为,阅读可以分为有用阅读和无用阅读两大类,或是为了升学的压力,或是为了考级的需要,更是为了谋得一个更高的职位的诉求,人们常常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书籍阅读,丰富学识。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能直接给你一个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能让你的心灵变得辽阔。

阅读之魂:阅读并快乐着

阅读,是一个人素养的体现,品位的渗透。阅读关乎一个民族的兴盛和进步。它能让你做事高效,不因闲余时间的落单而无聊,花几十元就能坐拥世界、精神独立,并且还能永葆生命活力,探寻人生百态,体验世态炎凉,尊享人文关怀。古语用“书到用时方恨少”来比喻一个人读书少的懊悔,用“白发方悔读书迟”来形容一个人读书韶华不再的遗憾。笔者以为,趁着我们有精力、有能力,也还不乏读书时间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同人对阅读有着不同的体悟和见解,跟随我们的思路寻找下面人物的阅读经历。

白岩松:我的生活就被书影响并改变着:

白岩松讲述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他认为书有两个定义,一个是生命前行时候的推动力;一个是生命回望时候的坐标。他说:“无私为大私,无用为大用。当我们只读有用的书有可能就会把读书变成一番苦役。要知道在很多无用的书里头却真正的有大用,这个民族要向更大的梦想去前进的时候,应该其中的每一个成员多读一些仿佛无用的书,在无用的书里头有思想,有哲学,更重要的是有乐趣。”

nlc202309022303

马未都:读书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草根”出生的著名收藏家。曾先后写过小说,当过编辑,创作影视作品。他没有上过大学,在人生最好的读书年华,他却无书可读。他不一样的学成经历成就了—个众人敬佩的收藏家。

他把读书说成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唯有尝到其甜度,人生才是进步。他说:“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当我们在浩如烟海中翱翔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无非是遨游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而已,当你坐在这个小舟中能够环顾四周,能有一种美妙的感觉的时候,你才知道读书的乐趣,读书一定是先苦后甜,当你能够感受到读书的甜度的时候,这就是你人生中一个极大的进步。”

王蒙:最大的兴趣就是通过读书来发现这个世界

王蒙,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他说自己最大的兴趣就是通过读书来发现这个世界,来发现生活、发现自己。王蒙去贵阳给全国文史研究馆馆长授课时说:“有些事情,虽然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对世界的了解是非常不够的。当书给你一个新的眼光、新的投影看世界,是非常让人兴奋的事情。”现在读书的人少,一部分是受网络的影响,事实上,我们要承认网络阅读也是阅读,只是这样的阅读是浏览式的,往往不精。“相信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以后,很多人会意识到读书是重要的,知识型、提升型的阅读会被重视。”王蒙说。

张静初:看书就会让你觉得时空是相对的

如果你认为光鲜亮丽的娱乐圈艺人们不爱读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真正富有魅力品性的人恰恰最有真知灼见,表面的光环往往是昙花一现,经受不住时光的洗礼。著名演员张静初曾被记者拍到逛书店的场景,当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一旦看书,你就会觉得这些烦恼那么小,书就是给你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就像听音乐一样,家里的空间可能很小,但一旦打开了喜欢的音乐,就顿时觉得空间大了很多。看书就会让你觉得时空是相对的。”

读书日,大家都怎么看?

一年一度的读书日将近,在节日气氛的影响下,各地纷纷掀起宣扬活动的热潮。微博名叫“江州木目周”的网友发表博文称:《共同成长:从愚孝到情孝》致世界读书日,借这个特殊的日子表达作为儿女对父母的回报和爱。另一位名为老潮弄的朋友在微博上发言说:“读书使人进步,阅读丰富人生”。从人们殷切的话音中我们读出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诚然,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文字带来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意象感,吸引着每个领域的读者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都能体味美感。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光阴给予我们经验,读书赋予我们知识。这正是读书日传达的理念。

篇10: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

当前,我们可喜地看到,阅读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通过网络在线、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方式看书的人数正在迅猛增加。近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__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__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达351。6亿,增长率达21。8%;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4。94亿,增长率达5。56%,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这些数据说明中国人的阅读率正在上升。读书是的老师,也是最亲密的朋友,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才智,而且可以启迪智慧、拓展思路。其实,当你把读书融入日常生活,你会发现这是一件令人愉快、值得去做的事情。

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读书,书籍里有知识,书籍里有智慧,书籍里也有情怀。董其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颜之推的“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都向我们诉说着读书的重要性。《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语句,阐明了好学勤思的道理;《增广贤文》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诠释了勤奋苦学之法;《弟子规》中的“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说明做人最要紧的是修养、学问、才干、本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在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不妨将读书当成一场美丽的修行,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和空间与书籍相伴,在阅读中享受宁静、思考人生、润泽心灵。

篇11: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

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我们必须能够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获得图书。”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文化产业与版权部主任兼教科文组织出版社社长米拉格罗斯・德尔・科罗尔女士曾多次强调的一句话。自“世界读书日”公布以来,得到了全球社会各界的热切响应,并发展为尤其重视针对青少年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人文精神,引导他们尊重知识。因此,在每年的4月23日,作家、出版商、教师、图书管理员、私立或公立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学生、人道主义者、大众媒体,以及全球各国爱书的人已经把读书日的宣传活动演变成一个热闹的快乐节日。

我们实验小学注意书香校园的建设,学校成功举办了校园语文节,校园经典诵读节。本学期,学校又把读书俱乐部活动、亲子阅读作为学校家庭教育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篇12:2022世界读书日学生心得

我读过很多书。上天下地入海,你能想到门类的我都读过:文学的、数学的、英语的、历史的、音乐的、体育的、美术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心理的……就连菜谱和杂志我也看。所有看过的书加起来有几百本了,其中几乎四分之一是数学的,还有不少故事书。

我看学校图书角看书也有一段“历史”。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我看了《细米》《根鸟》《草房子》《三角地》《甜橙树》《山羊不吃天堂草》和《福尔摩斯探案集》(三、四本),还有五本忘了名字的书,加起来足足有十三本书了。一下课我就借来看,有时还会不小心带回教室或是家里去看(看了,我是送回原处的)。每次扫完地我还会看上至少半小时。

家里的书也很多。尽管我每天都看,但我还是没看完。家里的那些杂志之类的书,我都看了好几遍。妈妈偶尔也会从图书馆借来几本给我看。

篇13:世界正在处罚不读书的人

当田北辰看到那些月租从600~1500港币不等、仅仅能放下一张床、没有热水、连洗手间上面都要睡人的“笼屋”时,当他筋疲力尽地扫完一天大街,却发现自己辛苦一天挣来的钱刚好够吃两个最便宜的便当,还要加班才够有钱坐地铁时,这位成功创立了G2000和U2两个服装品牌、毕业于哈佛大学管理系、身家不知道多少个亿的富豪不禁感慨万分地说: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

由于条件实在过于艰苦,这种生活他只体验了两天就坚持不下去了。他说,因为只是体验两天,所以他才有斗志坚持下去。但是如果一个月、半年、甚至一辈子都是干这种活,那真是太绝望了。

田北辰是含着金勺子出生的豪门之后,在他的字典里,从来就不知“穷”字怎么写。今年他开始参政,为了赢得政治资本,才决定去体验底层百姓的生活,看看穷人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然后这位满腹经纶的精英分子便得出了“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这样的结论。

很显然,他是认为,在香港那样的社会,人之所以找不到好工作,是因为没读书。因为没读书,所以志短,因而更穷,更看不到远方的路。如此循环往复,人就会被压得永远也翻不了身。

二三十年前的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很多没怎么读过书但胆子大的商人抓住了机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些第一代富豪生下的子女,便成了传说中的“富二代”。

富二代们一出生就住豪宅、开豪车、有花不尽的钱,他们的起点似乎已是普通人一辈子也无法达到的终点。思及此,穷二代们便心酸了,他们愤怒地呐喊道:“这个世界惩罚的并不是不读书的人,而是没有背景和关系的人!”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未必。

无可否认,这个世界的确有一小部分的富二代、官二代和部分投机取巧的商人通过各种捷径轻易地获取了很多社会资源。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大部分平民百姓而言,读书才是他们改变命运和阶层的出路。

我曾经采访过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博士,她就认为,读书改变了她的命运。她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小镇,镇上风气不太好,学风也差,很多人都不喜欢读书,认为读书没什么用,挣不了大钱。她的部分同学,初中毕业后就离开了校园进入社会谋生了。

当时也有亲戚劝她,不要再读了,因为家里没钱,她应该像其他同学一样出去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但是她顶住了压力,勤学苦练,一路直奔清华的本科、研究生,最后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并在某个科研领域取得了不俗成果。

现在的她,可以自由自在地走在美国的街道上,交往的都是跟自己一样优秀的朋友,时不时飞去世界各地进行学术交流。在别人的眼中,她就是一个优秀的、受人尊敬的精英知识分子,已然跻身社会的中上层。

她说,如果不读书,那么她现在很可能像某些初中毕业就辍学的女同学一样,早早就结婚生子,成了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家庭主妇,又或者进工厂打着一份朝不保夕的工作。别说什么理想和情怀了,就连生活都成问题。

有人说,没有读过书,但也可以嫁给有钱人成为阔太呀,但那得长得漂亮。没有读过书,一样可以做生意成为有钱人呀,但那得需要无比的胆识和过人的眼光。这个世界虽然是有特例,但生活中更多的是相貌一般、胆识一般、眼光一般的普通人。这些人,读书与不读书,命运回馈给他们的,差别真的太大了。

我在一个经济并不太发达的小城长大。我也有很多同学,他们有的读了很多书,有的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学历。现在看起来,那些生活过得好的,大部分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未必很有钱,但至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房有车有存款,比上不足,但比下亦有余。

当然也有一些没有读过大学但混得也不错的同学,但从比例而言只是少数。而且他们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要么家里本来就有钱,要么是在工作或创业的过程中从未停止过看书。是的,离开了学校,但依然还在看书。

正如北辰所说,没有学历和技术的人,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长时间地工作。对于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未来,而是下一顿吃什么。

当今社会经济正在向金融型、知识型的方向发展,专业技能越来越重要。那些没知识、没技能的人,只能一辈子都被挤压在社会的最底层,除非中奖,否则极难有机会翻身。这些话虽然难听,但却很真实。说到底,世界正在变,从前那种刚从田上下来的大老粗闭着眼睛也能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的年代,没文化就要挨打,有文化的,打起人来,根本就是兵不血刃。虽然学识、机遇、运气、制度这些因素都能左右一个人的命运,但我想没有人能够否定读书带给一个人的变化。如果读书对于富人是一种锦上添花,那对于普通人就是救命草。

不读书的弊端又是什么?俗气一点来说,就是没前途,没出息。严重一点来说,就是不但过不好自己的生活,有可能连自己的孩子也教不好。

祸及子孙,这才是世界对不读书的人最残酷的惩罚。

摘自灼见

篇14:从世界读书日走向“全民阅读”

“世界读书日”在国外是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的重大节日,但在我国由于缺少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普通百姓对“世界读书日”所知甚少。当然,对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全民阅读的这一主题,我国政府一直就很关注,并有相关的举措。比如,1997年1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广播影视部、新闻出版署、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九个部委共同发出了《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2000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2004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将每年的“全民读书月”活动交由中国图书馆学会负责承办。全民阅读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促成十一部委联合发文

2005年下半年,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讨论认为,在近几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在全球的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前提下,一个民族的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通过开展持久的“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战略重任,同时也有利于积极稳妥地推进新闻出版领域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基于这个考虑,2005年年末到2006年年初,图书出版管理司开始筹备和计划在200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图书司将“全民阅读活动”的设想报告总署党组后,得到党组领导的肯定和鼓励,并被列为总署2006年重点工作之一。

2006年3月初,图书司将有关计划向中宣部汇报,经与中宣部出版局研究,认为在全国上下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举办“全民阅读活动”意义重大而深远,应该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读书向上的学习气氛,同时决定要加大对全民阅读活动的组织和宣传力度,在全国上下真正形成一种全民阅读的学习风尚。3月上旬,由中宣部出版局组织协调了11个部委,商定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总政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作协等11家部委的名义,组织和倡导“全民阅读活动”。4月上旬,十一部委联合向社会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号召在200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开展“爱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活动,倡导全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终身学习。《倡议书》的下发对于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发挥出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揭开了今年全民阅读活动的序幕。

阅读活动高潮迭起

在全民阅读活动期间,全国相关部门开展了系列活动,如: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全国各大书店、书城开展优惠售书活动,一般优惠在八五折;各地各有关书店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开展了“向困难群众”赠书等专项活动,做到让全民人人有书读,家家飘书香。在京40余家出版单位还向在京农民工捐赠了价值120多万码洋的图书。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还向北京蓝天第一中学(在京务工子女学校)捐赠了近千个品种、5000多册、价值10多万元的图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吉炳轩,文明办副主任翟卫华,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副署长邬书林等领导同志出席了赠书仪式。各地各部门也相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阅读活动。

由于政府部门和出版界的齐力推动,在全国掀起了读者购书热潮。据统计:4月23日这一天,北京图书大厦销售247万元,比22日增长100万元,较去年“世界读书日”增长118万,增幅91%。王府井新华书店当天销售101.4万元,较去年4月23日销售增长49.5万元,增幅95%。中关村图书大厦销售58万元,较去年增长75%。此外,长春书城、浙江图书大厦、四川西南书城、文轩西安书城、云南新华图书大厦、河南中南图书大厦、广州购书中心、湖北崇文书城等大型书城的当日销售量均比平日有大幅攀升。

本次“全民阅读活动”的宣传得到了中宣部领导的重视和关注,在中宣部的统一安排和筹划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主要新闻媒体均对本次“全民阅读活动”作了重点报道。

全民阅读永不落幕

作为组织和倡导者的中宣部出版局和总署图书司,其初衷就是要通过这次“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在全国上下形成一个全民读书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读书,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同时,作为政府出版管理部门,对全民阅读活动的倡导当然也有其行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只有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使文化产业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我国目前出版的图书品种已达到22.5万种,印数64亿册,总印张477.5亿印张,出版了一大批优秀图书。这些图书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记录着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时代足音,传播着人们所需要的各类文化科学知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可以说,我们的图书出版已经迈入世界大国,我们的阅读资源因此而丰富多彩、浩如烟海。面对这些丰厚的图书资源和良好的阅读条件,如果社会上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将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流失,也是对文化资源的浪费。因此,从出版的角度来考虑全民阅读活动,这就不仅是一个国民素质提高的文化战略,也是一个促进行业发展的出版战略。通过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爱读书、读好书的阅读风尚,对优秀图书的出版也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篇15: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

读书就是生活方式。许多爱书人士都说,阅读习惯的养成,往往始于孩提时代。当读书爱好深入骨髓,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时,就会将遇到的人和事都当成书来读。人如字,事如书,读书与生活合而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读书也找到了终极的意义。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把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当成“读书日”,多读书、读好书。无论技术怎么进步、介质怎样变迁,我们的生活,因为阅读,充满阳光。

一个崇尚阅读的民族,必然精神饱满、意气风发、活力四射。有关部门要健全完善公共阅读设施,加快数字阅读服务平台建设,提高阅读服务保障水平;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书香社会的阅读氛围,鼓励公众使用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全民阅读建设,比如公益组织可以通过举办阅读分享沙龙、好书共读会等活动,为民众阅读创造便利条件。我们坚信,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民阅读的氛围一定会越来越浓。

回归初心,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阅读是快乐的,享受阅读是一种随意、随心、随时、随地、随机的阅读。与种种物质上的享受相比,阅读的享受也许不那么易得,不那么直接,然而,更持久更具审美感,并且没有什么副作用和坏作用。我们在阅读中穿越时空,上下千年。我们在阅读中能够遇见孔子、屈原、李白、苏轼、王阳明,遇见亚里斯多德、但丁。我们在阅读中领略文学的魅力,聆听历史的脉搏,仰望思想的天空,咀嚼人生的甘苦。我们在阅读中让心境与文字水乳相融,身不由己的跟随作者进入书山学海,在不知不觉中遇心灵之师、应思想之约、淘精神之宝、获无价之得。敢问天下万物乐趣之大,舍阅读其谁?

春风化雨,让阅读成为一种磨炼。正所谓雨润万物,阅读便像这春雨一般,让心灵得到慰藉,身心得到滋润。阅读,可以让少年肩挑清风明月,杨柳依依;阅读,可以让青年无畏浮云遮望眼,做奔涌的后浪;阅读,可以使中老年人洞察人情世事,保持看清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豁达之心。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教育”。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具体而言,主要指的就是阅读。它是生命的一种“马拉松”,是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飞跃与提升……说到底,阅读就是人生的一种磨炼,与成长、成功相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香弥漫的人生岁月,能在有限的生命时间欣赏无限的生命美景,可使我们活得更加丰富与智慧、充实与从容,人生也因此更加精彩,让我们爱上阅读吧,让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妨将阅读当成一场美丽的修行,发乎于心,践之于行。一方面,要祛除阅读功利化心理。当下,许多人用实用主义的眼光去看待阅读,用到什么才去学什么,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其实,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随着日积月累你会发现自身的能力素养也会有很大提升。另一方面,要增强阅读鉴别力。我们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各种海量信息迎面扑来,我们要学会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者,要防止碎片阅读、浅阅读。当前,互联网“快餐文化”虽然能够帮助人们实现随时随地阅读,让阅读变得更加轻而易举,但也容易造成阅读浅尝辄止、缺乏深度,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系统阅读、深度阅读,这样才能实现精神世界的充盈丰沛。

生命因阅读而有力,生活因读书而精彩。阅读,不应止于读书日,让我们把阅读当作一种自觉行动,把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理念融于生活、融于工作,养成时时处处不忘阅读的好习惯,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时间,用阅读充实自己的多彩人生。

阅读一本好书,能给予我们启迪,在字里行间中还能获得难能可贵的理解和共鸣,“寻找共鸣”就是阅读和网络的结合点。比如一直很受读者喜欢的“线上读书会”,使得天南海北的读者在同一时刻为同一本书交流探讨成为可能,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当下,它更是在保持社交距离的同时拉近心灵距离、碰撞思想火花的极佳方式。

和自治区图书馆一样,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书店和网络阅读平台通过开展各类线上读书活动,提升人们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拓宽读者的阅读眼界。如果说阅读是个人通过书本与世界的链接,那么线上阅读活动就是将千万个个人通过阅读连接在了一起,进一步在线上放大阅读的正能量,网络空间作为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内涵必将更为深远,空间必将更加清朗。

★ 4.23世界读书日个人活动心得体会

★ 4.23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_2022世界读书日活动个人感悟精选

★ 世界读书日读书活动策划书

★ 世界读书日活动方案

★ “世界读书日”活动总结

★ 中学世界读书日活动总结

★ 世界读书日策划活动方案

★ 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总结

★ 幼儿园世界读书日活动策划案

上一篇:是要有多好,才值得你宠爱散文下一篇:剪剪撕撕画画贴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