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山抹微云》赏析

2024-05-24

《满庭芳·山抹微云》赏析(通用14篇)

篇1:《满庭芳·山抹微云》赏析

满庭芳·山抹微云原文翻译赏析

满庭芳·山抹微云原文翻译赏析1

满庭芳·山抹微云

作者:秦观

朝代:清朝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译文 会稽山上,云朵淡淡的像是水墨画中轻抹上去的一半;越州城外,衰草连天,无穷无际。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在北归的客船上,与歌妓举杯共饮,聊以话别。回首多少男女间情事,此刻已化作缕缕烟云散失而去。眼前夕阳西下,万点寒鸦点缀着天空,一弯流水围绕着孤村。悲伤之际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此一去,不知何时重逢?离别的泪水沾湿了衣襟与袖口。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城已不见,万家灯火已起,天色已入黄昏。

注释谯门:城门。引:举。尊:酒杯。蓬莱旧事:男女爱情的往事。烟霭:指云雾。消魂:形容因悲伤或快乐到极点而心神恍惚不知所以的样子。谩:徒然。薄幸:薄情。

赏析:

这首《满庭芳》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起拍开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雅俗共赏,只此一个对句,便足以流芳词史了。一个“抹”字出语新奇,别有意趣。“抹”字本意,就是用别一个颜色,掩去了原来的底色之谓。传说,唐德宗贞元时阅考卷,遇有词理不通的,他便“浓笔抹之至尾”。至于古代女流,则时时要“涂脂抹粉”亦即用脂红别色以掩素面本容之义。

按此说法,“山抹微云”,原即山掩微云。若直书“山掩微云”四个大字,那就风流顿减,而意致全无了。词人另有“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的名句。这两个“抹”字,一写林外之山痕,一写山间之云迹,手法俱是诗中之画,画中之诗,可见作者是有意将绘画笔法写入诗词的。少游这个“抹”字上极享盛名,婿宴席前遭了冷眼时,便“遽起,叉手而对曰:”某乃山抹微云女婿也!“以至于其虽是笑谈,却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作者炼字之功的赞许。山抹微云,非写其高,概写其远。它与”天连衰草“,同是极目天涯的意思:一个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一个衰草连天,便点明了暮冬景色惨淡的气象。全篇情怀,皆由此八个字里而透发。

“画角”一句,点明具体时间。古代傍晚,城楼吹角,所以报时,正如姜白石所谓“正黄昏,清角吹寒,都空城”,正写具体时间。“暂停”两句,点出赋别、饯送之本事。词笔至此,便有回首前尘、低回往事的三句,稍稍控提,微微唱叹。妙“烟霭纷纷”四字,虚实双关,前后相顾。“纷纷”之烟霭,直承“微云”,脉络清晰,是实写;而昨日前欢,此时却忆,则也正如烟云暮霭,分明如,而又迷茫怅惘,此乃虚写。

接下来只将极目天涯的情怀,放眼前景色之间,又引出了那三句使千古读者叹为绝唱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于是这三句可参看元人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抓住典型意象,巧用画笔点染,非大手不能为也。少游写此,全神理,谓天色既暮,归禽思宿,却流水孤村,如此便将一身微官濩落,去国离群的游子之恨以“无言”之笔言说得淋漓尽致。词人此际心情十分痛苦,他不去刻画这一痛苦的心情,却将它写成了一种极美的境界,难怪令人称奇叫绝。

下片中“青楼薄幸”亦值得玩味。此是用“杜郎俊赏”的典故:杜牧之,官满十年,弃而自便,一身轻净,亦万分感慨,不屑正笔稍涉宦郴字,只借“闲情”写下了那篇有名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其词意怨愤谑静。而后人不解,竟以小杜为“冶游子”。少游之感慨,又过乎牧之之感慨。

结尾“高城望断”。“望断”这两个字,总收一笔,轻轻点破题旨,此前笔墨倍添神采。而灯火黄昏,正由山林微云的傍晚到“纷纷烟霭”的渐重渐晚再到满城灯火,一步一步,层次递进,井然不紊,而惜别停杯,流连难舍之意也就尽其中了。

这首词笔法高超还韵味深长,至情至性而境界超凡,非用心体味,不能得其妙也。

后,秦观因此得名“山抹微云君”

满庭芳·山抹微云原文翻译赏析2

满庭芳·山抹微云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观

原文: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会稽山上,云朵淡淡的像是水墨画中轻抹上去的一半;越州城外,衰草连天,无穷无际。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在北归的客船上,与歌妓举杯共饮,聊以话别。回首多少男女间情事,此刻已化作缕缕烟云散失而去。眼前夕阳西下,万点寒鸦点缀着天空,一弯流水围绕着孤村。

悲伤之际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此一去,不知何时重逢?离别的泪水沾湿了衣襟与袖口。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城已不见,万家灯火已起,天色已入黄昏。

注释

谯门:城门。

引:举。尊:酒杯。

蓬莱旧事:男女爱情的往事。

烟霭:指云雾。

消魂:形容因悲伤或快乐到极点而心神恍惚不知所以的样子。

谩:徒然。薄幸:薄情。

赏析:

作者:周汝昌

有不少词调,开头两句八个字,便是一副工致美妙的对联。宋代名家,大抵皆向此等处见工夫,逞文采。诸如“作冷欺花,将烟困柳”。“叠鼓夜寒,垂灯春浅”……一时也举他不尽。这好比名角出台,绣帘揭处,一个亮相,丰采精神,能把全场“笼罩”住。试看那“欺”字“困”字,“叠”字“垂”字……词人的慧性灵心、情肠意匠,早已颖秀葩呈,动人心目。

然而,要论个中高手,我意终推秦郎。比如他的.笔下“碧水惊秋,黄云凝暮”,何等神笔!至于这首这两句端的好在何处?

大家先就看上了那“抹”字。好一个“山抹微云”!“抹”得奇,新鲜,别有意趣!

“抹”又为何便如此新奇别致,博得喝采呢?

须看他字用得妙,有人说是文也而通画理。

抹者何也?就是用别一个颜色,掩去了原来的底色之谓。所以,唐德宗在贞元时阅考卷,遇有词理不通的,他便“浓笔抹之至尾”(煞是痛快)!至于古代女流,则时时要“涂脂抹粉”,罗虬写的“一抹浓红傍脸斜”,老杜说的“晓妆随手抹”,都是佳例,其实亦即用脂红别色以掩素面本容之义。

如此说来,秦郎所指,原即山掩微云,应无误会。

但是如果他写下酌真是“山掩微云”四个大字,那就风流顿减,而意致无多了。学词者宜向此处细心体味,同是这位词人,他在一首诗中却说:“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同样成为名句。看来,他确实是有意地运用绘画的笔法而将它写入了诗词,人说他“通画理”,可增一层印证。他善用“抹”字。一写林外之山痕,一写山间之云迹,手法俱是诗中之画,画中之诗,其致一也。只单看此词开头四个字,宛然一幅“横云断岭”图。

出句如彼,且看他对句用何字相敌?他道是:“天连衰草。”

于此,便有人嫌这“连”字太平易了,觉得还要“特殊”一点才好。想来想去,想出一个“黏”字来。想起“黏”字来的人,起码是南宋人了,他自以为这样才“炼字”警策。大家见他如此写天际四垂,远与地平相“接”,好像“黏合”了一样,用心选辞,都不同俗常,果然也是值得击节赞赏!

我却不敢苟同这个对字法。

何以不取“黏”字呢?盖少游时当北宋,那期间,词的风格还是大方家数一派路子,尚五十分刁钻古怪的炼字法。再者,上文已然着重说明:秦郎所以选用“抹”并且用得好,全在用画人词,看似精巧,实亦信手拈来,自然成趣。他断不肯为了“敌”那个“抹”字,苦思焦虑,最后认上一个“黏”,以为“独得之秘”——那就是自从南宋才有的词风,时代特征是不能错乱的。“黏”字之病在于:太雕琢,——也就显得太穿凿;太用力,——也就显得太吃力。艺术是不以此等为最高境界的。况且,“黏”也与我们的民族画理不相贴切,我们的诗人赋手,可以写出“野旷天低”,“水天相接”。这自然也符合西洋透视学;但他们还不致也不肯用一个天和地像是黏合在一起这样的“修辞格”,因为画里没有这样的概念。这其间的分际,是需要仔细审辨体会的:大抵在选字工夫上,北宋词人宁肯失之“出”,而南宋词人则有意失之“人”。后者的末流,就陷入尖新、小巧一路,专门在一二字眼上做扭捏的工夫;如果以这种眼光去认看秦郎,那就南其辕而北其辙了。

满庭芳·山抹微云原文翻译赏析3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宋代·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会稽山上,云朵淡淡的像是水墨画中轻抹上去的一半;越州城外,衰草连天,无穷无际。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在北归的客船上,与歌妓举杯共饮,聊以话别。回首多少男女间情事,此刻已化作缕缕烟云散失而去。眼前夕阳西下,万点寒鸦点缀着天空,一弯流水围绕着孤村。

悲伤之际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此一去,不知何时重逢?离别的泪水沾湿了衣襟与袖口。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城已不见,万家灯火已起,天色已入黄昏。

注释

满庭芳:词牌名。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连:一作“黏”。

谯门:城门。

引:举。尊:酒杯。

蓬莱旧事:男女爱情的往事。

烟霭(ǎi):指云雾。

消魂:形容因悲伤或快乐到极点而心神恍惚不知所以的样子。

谩(màn):徒然。薄幸:薄情。

赏析

这首《满庭芳》是秦观最杰出身词作之一。起拍对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雅俗共赏,只此一个对句,便足以流芳词史了。一个“抹”字出语新奇,别有意趣。“抹”字本意,就是用别一个颜色,掩去了原来身底色之谓。传说,顿德宗贞元时阅考卷,遇有词理不通身,他便“浓笔抹之至尾”。至于古代女流,则时时要“涂脂抹粉”亦即用脂红别色以掩素面本容之义。

按此说法,“山抹微云”,原即山掩微云。若直书“山掩微云”四个大字,那就风流顿减,而意致全无了。词人另有“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身名句。这两个“抹”字,一写林外之山痕,一写山间之云迹,手法俱是诗中之画,画中之诗,可见作者是有意将绘画笔法写入诗词身。少游这个“抹”字上个享盛名,婿宴席前遭了冷眼时,便“遽起,叉手而对曰:”某乃山抹微云女婿也!“以至于其虽是笑谈,却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作者炼字之功身赞许。山抹微云,非写其高,概写其远。它与”天连衰草“,同是个目天涯身意思:一个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身境界;一个衰草连天,便点明了暮冬景色惨淡身气象。全篇情怀,皆由此八个字里而透发。

“画角”一句,点明具体时间。古代傍晚,城楼吹角,所以报时,正如姜白石所谓“渐黄昏,清角吹寒,前空城”,正写具体时间。“暂停”两句,点出赋别、饯送之本事。词笔至此,便有回首前尘、低回往事身三句,稍稍控提,微微唱叹。妙“烟霭纷纷”四字,虚实双关,前后相顾。“纷纷”之烟霭,直承“微云”,脉络清晰,是实写;而昨日前欢,此时却忆,则也正如烟云暮霭,分明如,而又迷茫怅惘,此乃虚写。

接下来只将个目天涯身情怀,放眼前景色之间,又引出了那三句使千古读者叹为绝唱身“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于是这三句可参看元人马致远身名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抓住典型意象,巧用画笔点染,非大手不能为也。少游写此,全神理,谓天色既暮,归禽思宿,却流水孤村,如此便将一身微官濩落,去国离群身游子之恨以“无言”之笔言说得淋漓尽致。词人此际心情十分痛苦,他不去刻画这一痛苦身心情,却将它写成了一种个美身境界,难怪令人称奇叫绝。

下片中“青楼薄幸”亦值得玩味。此是用“杜郎俊赏”身典故:杜牧之,官满十年,弃而自便,一身轻净,亦万分感慨,不屑正笔稍涉宦郴字,只借“闲情”写下了那篇有名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其词意怨愤谑静。而后人不解,竟以小杜为“冶游子”。少游之感慨,又过乎牧之之感慨。

结尾“高城望断”。“望断”这两个字,总收一笔,轻轻点破题旨,此前笔墨倍添神采。而灯火黄昏,正由山林微云身傍晚到“纷纷烟霭”身渐重渐晚再到满城灯火,一步一步,层次递进,井然不紊,而惜别停杯,流连难舍之意也就尽其中了。

这首词笔法高超还韵味深长,至情至性而境界超凡,非用心体味,不能得其妙也。后,秦观因此得名“山抹微云君”。

篇2:《满庭芳·山抹微云》赏析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赏析】

篇3: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赏析

康熙九年,沈荃因善书被招入宫中,后又入值南书房,专教康熙帝书法,之后数年间,又陆续招张英、高士奇、王士祯等饱学善书之士进入南书房,与皇帝共同研习书法。

康熙于书法用功极勤,他曾有一句座右铭:“无一日不写字,无一日不读书,义理自然贯通。”(《清圣祖御制文》)在谈及自己学书经历时,康熙曾谓“朕幼习书,毫素在侧,寒暑靡间。历年以来,手书敕谕、诗文、跋语,以及临摹昔人名迹,屡盈笥箧。”(《懋勤殿法帖序》)“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东华录》)“朕自幼嗜书法,凡见古人墨迹,必临一过,所临之条幅手卷,将及万余,赏赐人者不下数千。” (《庭训格言》)其用功之勤,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早年学书取法较广,“二王”、颜真卿、“宋四家”、赵孟烦等皆有涉猎,尔后则集中精力学习董其昌书法,并最终形成董字面貌。

康熙早年的书法流传下来的不多,目前主要集中在各大博物馆。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为楷书绫本手卷,款署“康熙丁巳(1677年)对临”,时康熙23岁。该卷所临原本当为《石渠宝笈》卷七著录的素绢本大楷书《宋苏轼书满庭芳词一轴》,在乾隆朝编辑《石渠宝笈》时,苏轼原作裱边上已有了康熙时南书房诸臣如张英、张廷譛、孙岳颁等人题识。苏轼原作当在顺治时期即已进入清廷,《石渠宝笈三编·乾清宫藏一》著录有《世祖章皇帝(顺治)御临苏轼书满庭芳词》一卷,内容及形制与康熙所临一样,可见康熙所临苏轼法书为顺治所遗留。

《石渠宝笈三编》所著录的顺治、康熙父子《御临苏轼书满庭芳词》三件的尺寸极为相近,无论纸本亦或是绫本,纵长都在一尺三寸三分到一尺三寸五分之间,横长则都在一丈九尺二寸到一丈九尺六寸之间。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一卷的尺寸为纵47.5厘米(约一尺四寸三分),横642厘米(约一丈九尺三寸),尺寸与著录的三件也极为相近。苏轼原作我们今日已无从得见,但这些临作的尺寸与苏轼原作的尺寸应当是较为接近的。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康熙临前人法书时,在尺寸上也是要求与原作相近的。

在《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一卷上,康熙共钤印三枚,分别为:广运之宝,朱文方印,体元主人,朱文圆印;万机余暇,朱文方印。康熙一生有宝玺120余方,均收录于《康熙宝薮》之中,此三玺亦收录其中。《康熙宝薮》中所收之印,均为原印钤盖,部分印蜕下方还注明用法及用途。如“万机余暇”一印,宜用于御临旧人字帖上,居中及前后俱可用; “体元主人” “万机余暇”在一起出现时,用于御笔大幅,引首不拘用哪一方,俱可与引首相配;在御笔上不记年月的,则用“康熙御笔之宝”。康熙的用印,部分印文是重复的,但在印文尺寸,字体、篆刻形式上均有不同, “体元主人”“万机余暇”等印就属于这一类。

康熙早年学书以楷书为主,在众多书家中,尤以临苏书为多,仅临苏轼《中吕满庭芳》就有数件,目前所知的见诸于著录的有三件: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有康熙辛亥(1671年)所临两件,分别为纸本和绫本;《懋勤殿法帖》 (八册本,康熙三十八年刻成)第五册也收有康熙《临苏轼中吕满庭芳词》一件。《康熙起居注》还记载了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十九日,康熙皇帝“以御笔临苏轼楷书手卷一轴赐(予起居注官喇里沙)”一事。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也是作于1677年,可见这一时期康熙临苏书之多、之勤。

在1677年的《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这件手卷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康熙23岁时书法的面貌。在这件临苏轼的作品中,康熙较好地体现了苏书的特征:用笔丰满肥腴,结字扁平,笔划舒展,轻重错落,跌宕生姿。苏字向右上倾的结体,表现得极为到位。康熙曾评价苏轼:“其平生所书以跌宕取势,以雄秀取态。”在临摹这件作品的时候,康熙很好地把握了苏书的这些特点。比起1671年孟夏所临的《中吕满庭芳》来,康熙大概不会有“愧不能仿佛东坡万一耳”的感慨了吧。但毕竟康熙不是专业书家,他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还是放在处理政务上,书法只是他在“万机余暇”时的爱好,而且还是在23岁的时候,这透露出了康熙在临摹此作时的小心翼翼,力图做到忠于原作,以至于有些拘谨。但这些恰恰为我们今天研究康熙书风的演变过程及其风格的多样化提供了实证,这也是这件作品的文献价值的所在。

篇4: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鉴赏

《满庭芳·山抹微云》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此词虽写艳情,却能融入仕途不遇,前尘似梦的身世之感。而且词中写景、抒情汇为一气,错综变化,脍炙人口。上阕写景,引出别意,妙在“抹”与“连”两个动词表现出风景画中的精神,显出高旷与辽阔中的冷峻与衰飒,与全词凄婉的情调吻合。接着将“多少蓬莱旧事”消弥在纷纷烟霭之中,概括地表现离别双方内心的伤感与迷茫。“斜阳外”三句宕开写景,别意深蕴其中,下阕用白描直抒伤心恨事,展示自己落拓江湖不得志的感受。

满庭芳①

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②。暂停征棹,聊共饮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③。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④。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⑤。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注释]

①满庭芳:此调取柳宗元诗句“满庭芳草积”。又名《锁阳台》、《满庭霜》、《潇湘暮雨》、《满庭花》、《话桐乡》。

②山抹微云:指一缕缕薄云横绕山腰,像是涂抹上去一样。天粘衰草:指远处的枯草紧连着天际。画角:涂有彩色的军中号角。谯门:高楼上之门,可以眺望远方,今城市所存鼓楼,正与谯门同。

③“寒鸦”句:化用隋炀帝诗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

④香囊:装香物的小袋,古人佩在身上的一种装饰物。

⑤漫:徒然。薄幸:薄情。

【译文】

远山抹上一缕淡淡的白云,枯黄的草与低天相连,谯楼上画角声时断时闻。远行的船请暂停下,让我们把离别的苦酒共饮。多少蓬莱阁的往事,如今空自回首,都化作纷纷飘散的`烟云。远望斜阳外,千万只寒鸦在飞舞,江水静静地绕过孤村。

黯然销魂啊,此时此刻,我暗暗解下香囊相送,你把罗带同心结轻分,就因此我在青楼落了个,薄情郎的名声。这一去何时才能相见,襟袖上空留下斑斑泪痕。最伤情的地方是,高高的城墙已在望中消失,灯火闪烁天已到黄昏。

【评点】

本篇为词人写离情别恨名篇。词着意描绘秋日黄昏与恋人分别时的凄凉伤痛的情景,融入了词人仕途蹭蹬的身世之感。词中“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等句,状深秋凄迷萧瑟极精当生动,为千古名句。

上片主要写景,寓情于景。开篇三句描写眼前的景色,为抒发离愁做铺垫。“暂停”两句笔锋一转,回到眼前的宴席上,点明离别的主题。但出乎意料的是,词人并没有继续写宴席,而是开始回忆旧情往事。最后三句,词人再次调转笔头,把目光伸到远方。“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描绘了一幅深秋画面,烘托了词人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意境高妙,不愧是千古绝唱。

下片主要抒情,情景交融。前四句写解囊赠别时的情景。“销魂”二字承上启下,既是上片的延续,又领起下片的描写,是对下片感情的总概括,看似突兀却语意紧密相连,悲怆凄凉的感情油然而生。“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是词人想象他和心上人被迫分离后,世人对他的评价,表达了他内心知音难觅的深深的无奈之情。“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是词人对别后相思之情的想象。结尾三句,词人把思绪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中,其愁苦不明而喻。

全词一个很大的特色是,把深深的离愁别恨寓于惨淡伤感的晚秋景色中,情景交融、景中见情。全词凄婉凝重,绵缈飘逸,清丽精工。

[赏析]

篇5:《满庭芳·山抹微云》原文及译文

关于此词的创作时间,徐培均《秦观词新释辑评》认为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岁暮,创作地点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所写的是作者与越地一位歌伎的恋情;而沈祖棻《宋词赏析》以为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贬离秘书省之际。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篇6:满庭芳 秦观-满庭芳 赏析

满庭芳

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字词解释:

连:一作黏。谯门:城门。

引:举。尊:酒杯。

蓬莱旧事:男女爱情的往事。

烟霭:指云雾。

消魂:形容因悲伤或快乐到极点而心神恍惚不知所以的样子。

谩:徒然。薄幸:薄情。

创作背景:

篇7:偶地居,满庭芳

“满庭芳”是王伯勋一直进行的系列创作,本为词牌名,相传出自柳宗元的《赠江华长老》“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之句。后沙峪工作室就是王伯勋的“偶地”,2010年,为了安心写作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他搬到了望京以北的后沙峪工作室,借用王伯勋的自述,“这里南面是逶迤绵延的温榆河,北靠沙峪口山区,中间还有一块叫做罗马湖的水域。”如此惬意的山水屏蔽了大城市的扰攘,避免了拥堵车厢里的挣扎,也暂且逃离了些许雾霾的困扰。

王伯勋一直对“艺术家”这份职业心存感激,因为他可以自由的选择工作与生活的“偶地”,“偶地”不仅“满庭芳草积”,庭外也是绵软的泥土和芬芳的绿植。“满庭芳”系列描绘的即是王伯勋的世外桃源,里面有他热爱的绿植花卉和杯盘器具,还有一只猫经常客串画面,工作室的每一个精心布置的角落都成了他的画中景,养花养草养猫的日子时至今日应该算作一种理想吧,王伯勋不经意得到了。

创作不是摹写,一份惬意的环境影响了艺术家画面的总体氛围,但是王伯勋的画面并没有局限在目之所见,还有心之所向。他说他习惯近景微观,但不习惯照片式临摹,每一件摆置在桌角的器物都被赋予了满满的“正能量”,亦如他的为人。绿植是画面中的主角,能够给人传递安静祥和,追逐自由的精神诉求,旺盛的生命绿色让画面熠熠生辉。那只偶尔客串的猫也会换身衣裳,作为画里为数不多的可行动生物,它总会摆出慵懒的姿态,似乎告示天下太平,享乐当下。此外,很多意象符号也会出现在画面里,如山石、佛像等,这些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符号,就像是可以直接对话的人物,在他们的方正、敦厚及中和之美中,也能体会到一份平淡和天真。

“满庭芳”这个系列的创作一直在进行着,毕竟生活继续,享受生活的心情也在继续。王伯勋本来就生活在世人向往的理想国里,他还要把画面锤炼成他理想中的理想国。我说他是绘梦者,他说自己是一个手艺人。他用自己的手艺传递出一个画家经过长时间人文蓄养之后的取向判断和品质追求,以及试图打造的理想生活状态。这组绘梦系列作品静谧安逸,色彩绚烂却不耀眼。王伯勋毫不避讳谈到自己作品被藏家收藏,他认为用画面的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把高质量的精神追求、高品位的生活状态传递给收藏者和观众,都是极好的。

两年前,王伯勋在后沙峪西边的北七家另择“偶地”。工作室位于温榆河北岸,同样绿植环绕。只是,每日从家到工作室的必经之路是机场北线,机场北线两侧挤满建设中的突兀建筑和生产中的厂房。如果是一个叛逆至上的艺术家往往开启对城市扩张带来种种危害的口诛笔伐,但是王伯勋并没有被这种负面情绪影响,他平心静气的审视这类现象的原因。王伯勋发现大家一直陷入到城市扩展与生存耗费二者间无解的悖论里,一方面人们会埋怨城市扩建带来的环境破坏,另一方面还会埋怨机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殊不知这些扩建中的厂房可能就是为机场提供基础配给的重要场所,有些“突兀”是我们身处这个时代不得不接受的。这些思索使得王伯勋在面对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诸多问题时,能够保持一种“不愤不怠”的公允姿态,因为他认为仅仅消极的非议是不能够支撑社会积极发展的,而发展又是一个社会的终极趋势。所以,他始终觉着,人们应该对这个社会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呵护,而不是相反。他的“机场北线”系列绘画里可能缺少“满庭芳草积”的郁郁葱葱,但是这些绿植一直培植在王伯勋心里,积极、向上、有朝气。

“机场北线”系列是王伯勋走出优雅家居和书斋后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另一类思考。我们会从他的画里看到建筑残垣却高耸挺立,厂房凌乱却虎虎生气,它们不仅是从事生产的现代空间,更是社会现代转型道路上的特色景观。王伯勋把它们记录成无名碑,正正直直的延伸到地平线以至更远的地方。虽然王伯勋对社会的思考与别人不同,但是这的确是理想主义者的反思,一往无前,毫无顾忌。

从“满庭芳”到“机场北线”,从室内到室外,从自我深思到社会迷思,王伯勋把自己从自我世界拉到社会视野里。我想说,这只是表象。他骨子里温文尔雅的气质投射在画面里,无论题材何如,总能让观者平心静气。区别于很多艺术家试图营造的视觉刺激和心灵抨击,那些都是比烟花绚烂的一瞬光影,王伯勋选择了积极引导的治愈系。就像“满庭芳”带观者共同神往理想生活,“机场北线”告诉我对待社会问题不必太过焦虑。王伯勋画笔下的景致是一种更为持久的影响方式,也是越品越有滋味的艺术表达。就像他所说的:“我觉得对于社会问题,可能也需要扎它一下,但是扎完之后,你总还得有矫正,有医治的药物。”言语间,反映出画家王伯勋内心深处那种“济天下”的传统文人情怀。

如此平和的心态是怎样练成的?王伯勋说他只是保留了传统中国人最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庸致和。对人之道,可“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惠而不费,劳而不恕,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反映在画里,也会是温雅儒气。换言之,王伯勋将一颗激越的精神内核安置在一派温和的表象之下。

想必最传统的应该是最普遍的,但王伯勋的传统反而让我觉得他有些不一样。王伯勋的创作思路倒是应对了徐冰在《致纽约年轻艺术家的信》里的话:“我认为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通过作品向社会提示了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以及被带出来的新的艺术表达法。

艺术新方式被发现,源于有才能的艺术家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及对当下文化及环境的高出常人的认识,从而对旧有艺术在方法论上的改造。所以说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

篇8:《满庭芳·山抹微云》赏析

满庭芳,满庭芳吴潜,满庭芳的意思,满庭芳赏析 -诗词大全

满庭芳

作者:吴潜  朝代:宋  体裁:词   春水溶溶,春山漠漠,淡烟浅罩轻笼。危楼阑槛,掠面小东风。又是飞花落絮,芳草暗、万绿成丛。闲徙倚,百年人事,都在画船中。故园,无恙否,一溪翠竹,两径苍松。更有鱼堪钓,有秫堪舂。底事尘驱物役,空回首、社燕秋鸿。功名已,萧骚短鬓,分付与青铜。

篇9:《满庭芳·山抹微云》赏析

满庭芳,满庭芳彭止,满庭芳的意思,满庭芳赏析 -诗词大全

满庭芳

作者:彭止朝代:宋体裁:词 月闰清秋,时逢诞节,画堂瑞气多多。遥瞻南极,瑞彩照盘坡。好是年才五十,身当贵、福比山河。无些事,方裙短揭,时复自高歌。欢娱,当此际,香燃宝鸭,酒酌金荷。恣柳腰樱口,左右森罗。纵有人人捧拥,争得似、正面嫦娥。思量取,朱颜未老,好事莫蹉跎。

篇10:《满庭芳·山抹微云》赏析

满庭芳

作者:吕岩  朝代:唐  体裁:词   大道渊源,高真隐秘,风流岂可知闻。先天一气,

清浊自然分。不识坎离颠倒,谁能辨、金木浮沉?

幽微处,无中产有,涧畔虎龙吟。

壶中,真造化,天精地髓,阴魄阳魂。运周天水火,

燮理寒温。十月脱胎丹就,除此外、皆是傍门。君知否,

篇11:《满庭芳·山抹微云》赏析

满庭芳

作者:琴操朝代:北宋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

暂停征辔,聊共引离觞。

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

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低墙。

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狂。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

篇12:《满庭芳·山抹微云》赏析

满庭芳,满庭芳石孝友,满庭芳的意思,满庭芳赏析 -诗词大全

满庭芳

作者:石孝友朝代:宋体裁:词 笔走龙蛇,词倾河汉,妙年德艺双成。帝庭敷奏,亲擢冠群英。龙首其谁不取,便直饶、勋业峥嵘。偏他甚,泼天来大,一个好声名。忆曾。瞻拜处,当年汝水,今日溢城。叹白首青衫,又造宾闳。谨贽诗文一卷,仗仙风、吹到蓬瀛。依归地,熏香摘艳,作个老门生。

篇13:《满庭芳·山抹微云》赏析

满庭芳,满庭芳杨泽民,满庭芳的意思,满庭芳赏析 -诗词大全

满庭芳

作者:杨泽民朝代:宋体裁:词 春过园林,雨馀池沼,嫩荷点点青圆。昼长人静,芳树欲生烟。一径幽通邃竹,松风漱、石齿溅溅。平生志,功名未就,先觅五湖船。不如,归去好,良田二顷,茅舍三椽。任高歌月下,痛饮花前。果解忘情寄意,又何在、频抚无弦。烟波友,扁舟过我,相伴白鸥眠。

篇14:《满庭芳·山抹微云》赏析

满庭芳,满庭芳李之仪,满庭芳的意思,满庭芳赏析 -诗词大全

满庭芳

作者:李之仪  朝代:宋  体裁:词   一到江南,三逢此夜,举头羞见婵娟。黯然怀抱,特地遣谁宽。分外清光泼眼,迷暄、无计拘拦。天如洗,星河尽掩,全胜异时看。佳人,还忆否,年时此际,相见方难。谩红绫偷寄,孤被添寒。何事佳期再睹,翻怅望、重叠关山。归来呵,休教独自,肠断对团圆。

上一篇:民族文化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描述朋友离别的伤感句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