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读后感

2024-04-10

共工怒触不周山读后感(通用14篇)

篇1:共工怒触不周山读后感

学了《共工怒触不周山》,因为颛顼是一位非常残暴的统治者,所以他为了实施他的暴行,他还专门派人发明创造了许多的刑具,他还把太阳、月亮、星星都栓剂在北方的天空上,结果导致北方昼夜通明,炎热似火。而南方却永远都是一片漆黑。公公为了解除人们的苦难而战斗,救民于水火中。 我看到了共工为了天下百姓造福她死命的一头向盘古的脚变成的一根通天的擎天柱。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大山被拦腰撞断了。北方天空上的日月星辰像滚豆子一样“哗啦啦”滚到了西北方。

从中我学到了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不然世界将会再次陷入混乱。

篇2:共工怒触不周山读后感

从共工斗争的目的来看,不是反抗暴政、争取民主,而是争夺帝位,满足私欲,没有什么正义性可言。从斗争的结果来看,共工争帝不成却进行疯狂的破坏,以致“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使全体社会成员赖以生存的基础――天地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不知使多少人限于水火,生存无依!天地是全体人民用血汗建设出来的,共工有什么权力把它毁得满目疮痍?我看,共工不是什么英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罪人。

在共工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历史人物的影子,他们有的争帝成功做了“王”,有的争帝未成做了“寇”。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视人民如草芥,可以随意役使、杀戮。他们从不认为天下的归属应由天下的主人――人民决定,而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由屠刀决定,谁抢了就是谁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就是对颛顼、共工们心态的形象概括。抢到了的理直气壮南面称尊,“四海之内,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天下人自然应该由我奴役宰割;抢不到的便“洒向人间都是怨”,反正我得不到了,谁也别想好,能烧就烧,能杀就杀,死了也要多带几个殉葬的。于是伏尸百万,流血漂杵,于是十室九空,哀鸿遍地;于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于是无数建筑、无数典籍、无数文物化为灰烬……

篇3:共工怒触不周山

这天,他带着部落人在筑水坝,准备把雨水蓄积到一个水库里。这样到了干旱的时候,种植的庄稼便可以得到灌(ɡuàn)溉(ɡài)了。

另一个更大部落的领导人颛顼带领着一大群人来了。

颛(zhuān)顼(xū)看着共工说:“快停下来,不能这么干?”

共工问:“为什么?”

颛顼说:“老祖宗从来没有说过可以像你这样干的。”

共工问:“老祖宗没有说过的事,就不能做了?老祖宗没说过,你可以到我部落来指手划脚,可你为什么做了?”

颛顼被说得哑口无言,他大声对那些修筑水坝的人说:“你们都别干了,再干下去,老天爷一发怒,你们将会受到惩罚!”

共工手下的人都怕了,他们低下脑袋不说话,也不听共工的指挥了。

共工非常生气,跳起来就与颛顼打斗起来。

共工力大无比,勇敢凶猛,颛顼则善于用计,用巧力。

两人大战数百合,未见胜负。

颛顼偷偷向手下使了眼色,一帮人立刻去扒开共工率人刚筑好的水坝,水“哗哗”地往下流了起来。共工见状,赶紧去堵住缺口,不让水流失。

颛顼乘机用木棍击中共工脑袋。共工倒地,颛顼手下一帮人上来,用绳子绑住了共工。其余人则鼓掌高呼:“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颛顼手下押着共工来到不周山下。

颛顼说:“你归顺我吧,我可以让你做个大官。”

共工说:“凭什么呀,你是用阴谋才打败我的,我根本不会服你。我们可以问一下不周山,看他怎么评判。”

不周山虽是一座大山,但其实他也挺怕那颛顼。

听了共工的话后,不周山说:“我认为是颛顼赢了。”

共工大怒,说:“想不到你这么高大的山也胆小如鼠,不讲是非!”

说罢,共工便一头向不周山撞了过去。一声震天巨响,不周山被共工拦腰撞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

篇4:共工怒触不周山

祝融掌控火焰,是火神,居住在光明神宫中。祝融给人间带来火焰,带来光明,因此,祝融深受人们敬重!

共工掌控水,是水神,居住在大海深处的水宫之中。共工脾气暴躁,一不顺心便发洪水,让人间生灵涂炭,虽然这是共工无意之举,但是却让人们内心记恨共工。

长期下去,火神祝融在人间的声望越高越高,而共工的声望却越来越低。共工的不忿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神祝融的庙宇越来越多,而水神共工的庙宇不仅没有增多,反而在减少。水神共工心里十分的生气,水神共工觉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理应尊重水神,而不是火神。水神共工越想越觉得心里不平衡,于是心里决定要和祝融一决高下,争夺帝位!共工水淹光明神宫光明神宫在天空之上,长年神火不灭,给人间带来光明。水神共工向火神发起攻击,任命大将相柳、浮游担当先锋,携带万顷深海重水,水淹光明神宫。在深海重水的淹没下,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终于熄灭了!神火熄灭,大地变的一片漆黑。人间传来顿时陷入惶恐之中。火神祝融迎战水神共工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水神与火神之战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

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海,肯定会知难而退。因此,共工在水宫,得意起来。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

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

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人间顿时乱成一片。

篇5:共工怒触不周山 精品教案

主备人:

集备时间: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如果说夸父逐日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太阳的认识,那么古代人民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又是怎样的看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共工触怒不周山》。

二、展示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水利很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传说共工氏力大无穷,但计谋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有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三、初读神话:

1、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四、解读神话

1、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他的“怒”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2、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3、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以下两个场景。

1)共工与颛顼为帝之后,大怒,心中十分不甘,请描述共工发怒的情状。(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

2)共工撞倒不周之后,天地出现怎样的情景呢?(指导:抓住语言点、联想、想象,融入自己新的想法)(教学预设)1)共工心想:周为帝后之子,凭我的本能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一个奸诈的颛顼能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他巨嚎一声奋力一击,重重撞在不周山上。

2)天动地摇,支撑天穹的擎天柱折断了,维系大地四角的巨绳断裂。

4、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讨论并归纳: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五、拓展延伸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结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6:《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扩写

黄帝的儿子颛顼和炎帝的儿子共工为了他们父亲的遗愿也在争夺权力,共工说:我是炎帝的儿子,这个权利就是我的。而颛顼说:我还是黄帝的儿子呢!我的权力和能力都比你大!祖祖辈辈的恩怨,就因为两人的一语不合而彻底爆发了。只见共工喝颛顼各领一群将士,共工披着一身老虎皮,手里拿着一柄钢叉;颛顼身着一身铠甲,手拿一把长剑,两人冷哼一声,共工手一挥,身后的将士们冲了上去,两队的将士们厮打起来,共工和颛顼在地上打得不过瘾,竟飞上了天空,一旁的天兵天将在呐喊助威。人间也一直因为他们两个人的争战而阴雨不断。

在他们大战了三天三夜之后,共工输了,他一气之下就跑到了不周山前:哼,不就是黄帝的后裔么,有什么好得意的?!不就是打赢了我么?还没等他想完,就怒火冲心,用自己比钢铁还坚硬的脑袋撞上了不周山,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不周山倒塌了,支撑着天的柱子折了,压倒了许多百姓的房子,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天向西北方向移去,渐渐天阴沉下来,最后被一片漆黑包围着,系挂着大地的绳子也断掉了,大地的东南方已经开始塌陷,大地上的人们开始四处逃跑,他们尖叫着,呼喊着,哭声连成一片,天地间一片混乱,一片狼藉。

《共工怒触不周山》扩写 颛顼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共工怒触不周山扩写作文。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

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篇7:《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备课过程

【关键词】语句层面;引导;鼓励;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接到这个课题,我首先思考的是,我可以借这则神话,传达给学生什么?再问自己,学习这则神话,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是什么,我的课堂又能帮助学生提升什么?

直到我搜索“上古神话”看到这段文字:

何新(当代著名学者)提出:“一般来说,每一个神话系统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语言文字组成的语句层面;二是由一个语句集合构造成的一个语义层面,这个层面乃是对语句的第一层解释;三是作为深层结构的文化隐义层面,它构成对一个神话由来的真正解释,对任何神话的研究,只有在真正这个层面之后,才能算是成功的。”

针对初一的孩子,我应该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去解读这则神话故事呢?此时,具体如何去做,我仍然是模糊的,但是我已经有了一个方向:把这则神话教学置于“文化研究”的视野之下,以解读神话的文化内涵为教学设计的依据。

如何置于?我尝试去实践,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步骤:

以喜洋洋童言趣事作为课前破冰。

“神话时代是民族形成的童年时代。”这句话让我想到我可以我儿子的童年趣事来拉近学生距离,又可以得出童年时代拥有的特点:天真幼稚和丰富的想象力。

一、走入语句层面

(1)首先设计了一个走入神话的导入:(从大处入手)。

神话的时代可以说是民族形成的童年时代,儿童往往是天真烂漫的。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童年时代却过着一种异常艰苦的生活。生存环境的艰苦,迫使我们祖先很早就成熟了,并从中诞生了很多杰出的人物。神话,作为人类早期的一种文学样式,便是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反映。你知道哪些神话?同学们说说。

(预设: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炎帝击石生火、神农试百草、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戈、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

追问:你猜猜哪个先哪个后?

(目的:引导学生把握内在联系性,鼓励学生大胆自信的学习态度)

(2)指名读,正音正形。(如果都对,请生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哪个字需要注意?)

(3)自由读两遍,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预设:

请大家提出疑难点,老师标注,师生相互解决。

目的: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实化文言文教学。

二、走入语义层面

(1)从虚词“而”“之”,打开想象世界的大门。

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

对比,是否去掉两个虚词更加简洁?

预设:怒而触,有了这个停顿,仿佛可以想到共工那种愤怒的状态,不周之山,感觉这不周山的神秘、巨大、重要,为下文造成的后果做铺垫。

追问: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共工怒的样子吗?(怒不可遏、怒火冲天)

“怒不可遏”又是什么样的状态?表情、动作、语言分别会怎样?

(生描述)

同学们真会想象,板书:想象。

(目的:从虚词“而”“之”这一言语形式入手,体会其中的意蕴。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

(2)我们再来读这篇神话,文本语言简洁,但是可以通过想象补充的地方却很多

齐读,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补充?

预设:争为帝?为什么争?为何怒?怒成什么样?撞后景象?颛顼后来怎么样了?

学生自由想象发言。

预设:

此处注意引导。

(通过追问学生所创版本的人物形象,神话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形成。引导想象的合理性)

目的: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了解神话凭想象创造的特点。

三、走入文化隐义层面

(1)神话是古代先民在尝试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时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你能从文中看到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吗?

充分预设:

(2)引用黑格尔的名言,帮助学生理解:

一方面,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这则《共工怒触不周山》还有更为重要的现实主义的色彩,是远古人类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自然现象,而共工就是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工具化载体。

完成板书。

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神话的由来,将本课教学置于神话研究的层面的体现。

四、课后拓展

1.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必须要向一个人表示感谢。最后,我们今天得以学习的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还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都主要因为此人,此书得以流传。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道家作品。

目的:最后出示淮南子,是因为前面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觉得最后拓展正好可以联系其他神话。

2.课后作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一):

A.以《我读〈共工怒触不周山〉》为题写一点感受和思考,字数不限。

B.选读《淮南子》之“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神话。

篇8:共工怒触不周山 备课好

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法指导:

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预习

1、常识填空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是西汉淮南王 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共 工 与 颛 顼 争 为 帝;

②怒 而 触 不 周 之 山;

③故 日 月 星 辰 移 焉;

④故 水 潦 尘 埃 归 焉;

3、正确识读下列词语

颛顼()()

水潦()

天柱折()

4、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自主完成A、B两题。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A、昔者:

触:

折:

维:

绝:

故:

潦:

尘埃:

B、翻译下列语句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5、翻译全文 深入交流:

一、自学探究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经过:

结果:

2、《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说明什么?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合作探究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多少与太阳或者黄河有关系的神话故事?有关太阳或者黄河的诗句能列举至少两句吗? 检测案

1、本文通过叙述,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 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2、词类活用 天倾西北:方位名词作,3、古今异义 维:古: 今:

篇9:《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在环节上,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勤奋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朗读、思维、写作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发挥想象、丰富想象,感受神话人物形象,并对其作出评价,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神话给人物的奇特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就课堂实际情况来看,但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时,我忽略了给予及时清晰的判断,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其次,忽略了学困生的理解感受。这两方面的问题要在今后教学中注意改正的。

篇10: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思总结

这节课朗读是亮点。但是,在提出朗读要求时,字音、节奏都没有问题,第三个感情要求学生读出讲故事的味道,确实有点早。应该在学生领悟文章后,再读,效果更好。我决定,朗读要求仍然全面提出。在学生初读或者第二次读的时候,都要明确他们前两者做的很好,第三个要求,我们感知完文章,甚至翻译完文章之后,再读,效果会更显著。

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既然诵读是重点。就应该让诵读贯穿全文,开篇读,中间读,结尾读。以读代讲,以读代译,这样才叫读的充分。而且关于整体感知,位置应该进行调整。确实,在背诵完之后再提出感知有点后知后觉。应该初读后就直接感知内容,在了解大致内容的情况下翻译全文,最后再熟读成诵才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平时常规课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如此这般,可能这次的课文比较短小,备课的时候竟然会觉得概括内容很简单,而没有作为一个版块出现,仅仅充当了环节之间的过渡作用,实在是忽略了文本的重要作用。在学生自主翻译过后,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最好帮助学生再通译一遍,明确告诉他们翻译所需要的方法,要做到逐字翻译,要把一个字翻译成一个词。是的,我们上课经常强调的东西,却在这时被我抛到了九天之外。

而且在评课开始之前,卢老师已经跟我沟通了关于人物这个部分。课堂上的共工形象,这些资料都不是来自文本,从哪里来呢?我说,是告诉学生回家后多方面搜集资料得来的。还有学区负责老师王老师,68中的王老师,69中某位不知名的老师,大家都对于共工和不周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卢老师说,今天真是评课评的暖洋洋啊。其实啊,我的心里才是暖洋洋的。

篇11:《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子孙,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争夺统治权斗争。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一神话只能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旨在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和开创新世界精神,讴歌古代先民伟大的探索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这一点上讲是很具启发意义的。但今天把它选作课文用以教育千万之学子,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思考。有文曰:课文的后半部分是“对共工英雄形象所表现的伟力的神话和讴歌”。

“我认为共工算不上英雄。”老师。教学时学生如是说。

公共何许人也?为何怒触不周之山?…….

共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和同学们做了以下的探讨:

共工是谁?在文释中也有定论: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关键在怒这一情绪是由何而发,文章始曰:“争为帝”是也。其行为如何,“触不周之山”耳。结果怎样,“天柱折,地维绝”。那么,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有文章这样评价道,“他败得很壮烈,不愧为失败的英雄。”何谓英雄?在今天看来,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才可称之为英雄。从故事的起因来看是争帝,很显然共工与颛顼是为了各自的部落的利益而争战,为自己的权力而战。因此,共工代表的不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不能称之为英雄的。

共工又因战败而怒,进而触不周山,说明其心胸狭窄,气量小,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毅力与坚韧。也就是说共工没有坦然面对失败的勇气。逞一时之匹夫之勇,又怎能担当一个部落领袖的重任。岂能称为英雄乎!

篇12:《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认读理解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

2、积累文言文知识;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翻译文章,

过程与方法

1、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2、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深入理解文章;

3、学会质疑,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奥秘的积极精神。

重点难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3、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设计一:

1、导入新课:

在西方神话中天地是这样创造的: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那么中国神话中,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老师一起翱翔于中国古代神话世界。

2、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3、文学常识:

(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2)、刘安:(前179—前1)西汉文学家。他学术修养较为深厚,后密谋叛乱,被汉王朝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3)、神话: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传说中的历史内容、寓言中的道德训诫、宗教中的劝箴意味都极少在神话中出现。它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4、解释课题:

(1)、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与颛顼争帝死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斩断鳌足以作天柱。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2)、触:碰、撞;

(3)、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在《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无论如何,这个天柱本身就有缺陷。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它本身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

5、背景介绍: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己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像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活动设计二:

1、自由阅读课文,认读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词:

颛顼折星辰水潦尘埃

2、指名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指出其读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最后根据情况,教师可范读)

3、运用六读法,理解翻译文章:

明确六读法: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明确学法:因文章内容简单,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如有不懂的地方,可在总结时提出,由其他同学或是老师解决。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昔;为();触();折();

维();绝();故();满();

归();

(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②、怒而触∕不周之山;

③、故∕日月星辰∕移焉;

④、故∕水潦尘埃∕归焉;

4、结合素材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复述文章内容:

5、展开想象翅膀,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1)、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为什么要怒触不周山?

略:

(3)、为什么天倾其西北而地其陷东南?

略:

6、鉴赏品读体味,畅谈感受体验。

教师总结: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7、想象能力培养:

假设你拥有万能的力量,要什么东西就可以有什么东西,要什么能力就可以有什么能力。那么你最想要什么,你拥有了它,你愿意干什么?

教师总结:

活动设计三:

1、教师总结:

2、布置作业

原因:二雄相斗争帝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共工怒触不周山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篇13:《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古代神话英雄夸父,这一节,我们再认识一个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古代神话英雄——共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作品介绍 1.介绍《淮南子》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安有心在天下一旦发生变乱时取得政治主动,积极制作战争装备,集聚金钱,贿赂汉王朝的地方实力派。又日夜研究军事地图,暗中进行作战部署。淮南国贵族违法的事件逐渐有所败露,在朝廷予以追查时,刘安终于发起叛乱。然而叛乱迅速被汉王朝成功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2.课文相关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他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水利很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传说共工氏力大无穷,但计谋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有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3.何谓“五帝”?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4.“不周山”释义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三、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四、课文翻译

1.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2.师生交流

(1)重点词语:

①昔者:从前 ②触:碰、撞 ③折:折断 ④维:绳子 ⑤绝:断 ⑥焉:于此(兼词),这里,那里 ⑦不满:塌陷 ⑧潦:积水 ⑨归:流向(2)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

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五、合作探究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2.读完课文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3.“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4.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6.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明确: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共工用自己的牺牲唤醒了人民追求光明的觉悟;这是一场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无论正义与邪恶,它只是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信念。7.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3)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六、课文总结

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结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2)。

板书

篇14: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共工怒触不周山读后感】相关文章: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04-13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学反思05-18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扩写05-28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04-14

上一篇:大棕熊作文400字下一篇:大连沿海水路运输管理规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