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2024-04-22

鸡鸣狗盗的成语故事及出处(通用12篇)

篇1:鸡鸣狗盗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一、鸡鸣狗盗成语解释

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二、鸡鸣狗盗成语近义词

偷偷摸摸 [ tōu tōu mō mō ]

状态词。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

鬼鬼祟祟 [ guǐ guǐ suì suì ]

祟:古人想象中的鬼怪或鬼怪出而祸人。指行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旁门左道 [ páng mén zuǒ dào ]

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和学术派别。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鼠窃狗盗 [ shǔ qiè gǒu dào ]

也说鼠窃狗偷。像老鼠和狗那样盗窃。指小偷小摸。《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窃:偷。

狗盗鸡鸣 [ gǒu dào jī míng ]

1.比喻具有微末技能。 2.比喻偷偷摸摸。

三、鸡鸣狗盗成语造句

1、这种鸡鸣狗盗之徒,随时都要留意他的一举一动才是。

2、如果是一些小事,那我这招鸡鸣狗盗的小技巧,也许可以帮上忙。

3、这又不是什么鸡鸣狗盗的事,何必鬼鬼祟祟?

4、他没什么大能耐,只会干些鸡鸣狗盗的小事。

5、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6、如果只是拥有一些鸡鸣狗盗的小本领,是很难成就大事的。

7、对于那些鸡鸣狗盗之徒,社会要加大监管力度全面进行惩治。

8、你今天的顺手牵羊说不定就是在为你明天的鸡鸣狗盗奠定基础。

9、他在我们老家就是一个喜欢鸡鸣狗盗的小偷。

10、鸡鸣狗盗之徒,不足为惧。

11、我不希望我教出来的学生还有鸡鸣狗盗的行为。

12、小弟这种鸡鸣狗盗之技,登不了大雅之堂。

13、你的这种鸡鸣狗盗的行为是不好的,还是改掉吧。

14、小奋这种鸡鸣狗盗之技,登不了大雅之堂。

15、你不务正业,成天和那群鸡鸣狗盗之徒混在一起,能有什么出息?

16、鸡鸣狗盗,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技能,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它却起了巨大的作用。

17、我们千万不能养成鸡鸣狗盗的习惯。

18、小时候我妈妈就叫我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干鸡鸣狗盗的事情。

19、你这鸡鸣狗盗之徒不到现在也老光棍一个吗?咱们谁也别笑谁!

20、你就会这些雕虫小技,无非就是鸡鸣狗盗之徒罢了。

21、孟尝君养鸡鸣狗盗之人,不过是千金市骨罢了!

22、报仇的这桩事,是桩光明磊落,见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须这等鸡鸣狗盗,遮遮掩掩。

23、有鸡鸣狗盗的小贼…有偷香窃玉的淫贼…有杀人劫物的恶贼。

24、济困扶危,所伏者鸡鸣狗盗,除奸除恶。

25、我看你二人是冒充僧人行鸡鸣狗盗之事。

26、再加上我涉世不深,看不过也斗不过这些暗地里鸡鸣狗盗之徒。

27、为官做宦的人都是正正堂堂四面八方的,最忌这种鸡鸣狗盗。

篇2:鸡鸣狗盗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狗盗鼠窃] gǒu dào shǔ qiè

像鼠狗那样的盗贼。比喻成不了气候的反叛者。

[狗盗鸡啼] gǒu dào jī tí

比喻具有微末技能。同“狗盗鸡鸣”。

[狗盗鸡鸣] gǒu dào jī míng

①比喻具有微末技能。②比喻偷偷摸摸。

[鼠偷狗盗] shǔ tōu gǒu dào

像鼠狗那样奔窜偷盗。同“鼠窃狗盗”。

[鼠窃狗盗] shǔ qiè gǒu dào

象老鼠少量窃取,象狗钻油偷盗。指小偷小摸。

[鼠窜狗盗] shǔ cuàn gǒu dào

像鼠狗那样奔窜偷盗。

[鸡鸣狗盗] jī míng gǒu dào

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狐鸣狗盗] hú míng gǒu dào

指作恶偷盗之徒。旧时统治者对造反者的贬称。

[鼠盗狗窃] shǔ dào gǒu qiè

像鼠狗那样奔窜偷盗。同“鼠窃狗盗”。

[偷鸡盗狗] tōu jī dào gǒu

篇3:南柯一梦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出处:唐代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

意思:比喻个人名利和荣华富贵的不能永久享受。也有人把梦境说成“南柯”。南柯:南边的大树。又作“槐安之梦”、“一枕南柯”、“一枕槐安”。

有个名叫淳于棼的人,喜爱喝酒。一天,他在门前一棵大槐树下喝得烂醉。他的两个朋友把他扶进屋去,让他躺一会。这两个朋友就在床边一面守候,一面洗脚。

淳于棼睡着了,恍惚间看见两个使臣走进来,说是奉大槐安国国王之命,特来邀请。于是他出门登车,向大槐树根部一个树洞直奔而去。一进洞,只见晴天丽日,山川旷野,城郭村庄,乃是另外一个世界。淳于棼起初不免惊异,但很快就习惯了。他进了王宫,见过国王,当即被招为驸马,并任命为南柯郡太守。 内容来自

到了南柯,上任以后,一切都很顺利,不知不觉就过了整整三十年。由于政绩优良,全郡百姓,极为拥戴,国王也很器重他。这时,他已有五男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非常得意。不料檀萝国忽然入侵,他领兵出战,打了败仗。他的夫人(即公主)又不幸去世。国王从此不再信任他,不但免去他的官职,还把他软禁了一个时期,最后把他送回老家。

篇4:犹豫不决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成语释义:

表示拿不定主意。犹豫:迟疑的意思。

来源追溯:

《战国策·赵策三》:“……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故事链接:

战国时,有一年秦军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派人前往魏国请求援救。魏国派大将晋鄙领兵救赵,但又害怕强大的秦军,让军队在汤阴停留下来,不再前 进;又派将领辛垣衍暗中潜入邯郸,通过赵国的相国平原君赵胜告诉赵孝成王说,秦国之所以急迫地包围赵都,是因为秦昭王想称帝,而并非为了夺取城池,占据地 盘。如果赵国能派使臣向秦昭王表明愿意尊他为帝,那么秦王必定很高兴,一定会休战离去。

平原君听了,一时拿不定主意,没有决定下来。

这时,齐国的谋士鲁仲连恰好在赵国游历,了解到这件事,就去见平原君。他请平原君介绍,会见了辛垣衍。鲁仲连向他阐述了不能尊秦王为帝的理由,使辛垣衍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平原君也拿定了主意,决定抗击秦军。他再次派人去魏国,请魏将晋鄙发兵救赵。

学以致用:

篇5:高中的成语典故及出处

颜阖家里很穷,住在一个破烂的村子里,这一天正披着件粗麻布旧衣,在那儿喂牛。

鲁侯派的人来了,向颜阖问道:“喂,这儿是颜阖的家吗?”颜阖说:“是的,这是我的家。”那人这才知道他就是颜阖,便说明来意,把带去的礼物当面交给他。

颜阖不受,说:“恐怕你听错了?要是送错,你会获罪的,还是回去问问清楚吧!”那人就这样被打发走了。可是不一会,又来了,说:“没有错,就是送给您的,无论如何,求您一定收下!”

那人放下礼物就走,颜阖还有什么办法推辞呢。

《庄子》说完了这个故事,接着发表了一段议论,大意是说:颜阖无意于富贵,富贵送上门来,也并不欢迎,这样的人是难得的。一般的世俗君子,都宁愿冒着危险、不惜牺牲生命,去追求富贵,岂不悲哉!

其实道理很明白: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以“随侯之珠”,去弹“千仞之雀”,人们一定要笑他是个大傻瓜。为什么呢?因为他所用的珍珠太贵重,而所打的雀子太轻微,得不偿失啊!那么,生命难道不该比宝珠更要贵重得多吗,为什么轻易以生命去求富贵呢?,所谓“随侯之珠”,是传说中的宝珠,有这样一段神话:随侯(春秋时随国国君)曾救治过一条受了伤的大蛇,后来大蛇衔了一颗直径约一寸的夜明珠来报答他。这颗宝珠因此叫做“随侯之珠”。人们把它作为天下最贵重的珍珠。人们还把它和“卞和之璧并称为“和璧随珠”,或“随珠和璧”、“随和之宝”、“随珠赵璧”以形容稀世的珍宝。 用“随侯之珠”作弹丸,去打飞翔于高空的雀子,这是极不上算的。所以《庄子》说:“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比喻所用代价太大而收获太微、得不偿失,后来就叫“随珠弹雀。”

篇6:成语典故及出处的精选

马援将军曾写信给他的侄子,希望他能多注意听听别人的过失,并学学别人的长处。他在信中说:“龙伯高是一个敦厚、谨慎的人,我希望你们能效法他的品性;而杜季长的为人,豪侠好义,我却不愿意你们去仿效他。……”为什么马援不希望侄子们仿效豪侠好义的人呢?原来,如果学不成龙伯高,仍然可以成为一个谨慎的人,就像刻鹄不成,刻出一只骛来,也可以说是刻成相类似的飞鸟。但是,如果学不成杜季长,就容易成为一个轻浮的人,就像想画一只老虎,结果却会画出一只狗来,完全会变成不同性质的兽类。

“画虎类犬”这句成语,就是出自马援写给侄儿的这封信。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篇7:群策群力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出处:汉扬雄《法言·重黎》。 读书笔记

意思:大家想办法,大家出力量。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策:谋划。

秦末汉初,楚汉相争,结果楚败汉胜。楚霸王项羽,在垓下大败,最后自刎于乌江。临死前,他对仅剩的二十八名骑兵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令诸君知,非战之罪也。”(参看“拔山举鼎”)

项羽当即向围困自己的.汉军奋勇冲去,斩兵杀将,猛不可当,把汉军吓得纷纷倒退。最后,在乌江边上,乌江亭长预备好了船只,请项羽渡江,逃回江东。项羽不肯,笑道:“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于是自刎而死。

篇8:历史成语故事及出处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臣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麻烦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已经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两个大臣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小编解读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他住在“穷闾陋巷”,经常忍饥挨饿,但却始终拥有冷峻深刻、洞察人生的敏锐目光和超然的处世态度。在他的一生中,除讲学、著述之外,有时还得靠钓鱼、打草鞋来维持生计。他视前途为草芥,视富贵如粪土,对自己所处战国乱世有着清醒而独到的认识。

后人常用“曳尾涂中”形容与其为了名利而受尽拘束,不如安于贫贱,自由自在地生活。

烽火戏诸侯

西周时,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sì],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小编解读

篇9:历史成语故事及出处

张溥小时候资质平平,别人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

他学习非常用功,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写完朗诵一遍,把手稿烧掉,然后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用功呢?”他回答说:“不过用这种方法勉强背诵罢了。”

他把自己的书房起名为“七录斋”,以此自勉。

经过这样勤奋刻苦的学习,张溥写诗作文日益灵敏快捷。有人来求他写文章,他连草稿也不用打,当着客人的面一挥而就,因此张溥在当时名望很高。

小编解读

张溥虽然天资不高,但他肯下功夫,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敏捷起来。俗话说“勤能补拙”,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子产不殉私情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执政(相当于宰相),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位期间推行了许多于国于民有利的政策和制度。

子产在郑国上卿子皮的推荐下执掌了国政,然后子皮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尹何去当邑宰(相当于县令)。

子产认为尹何还年轻,恐怕难以胜任。他对子皮说:“您爱尹何,自然想帮他。但如果因此就把一个大邑的政事交给他,就好像叫一个不会用刀的人去割切东西一样,其害处无疑是很大的。一个国家的大邑,有如一匹美锦,哪里能够让人去学着胡乱裁剪呢?”

子产接着说:“打猎需要有熟练的射箭和驾车技术,若是连驾车都不会,又哪敢想会有所收获呢?从政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只有学好各方面的知识和本领之后,才能担当行政管理工作。如果拿做官去练手,不仅会危害国家,还会危害从政者本人。”

子皮听后,惭愧地说:“我是小人呀!只知道爱惜自己身上穿的衣服,对国家的大邑却如此不负责任。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我哪里知道其中的道理呢?”

小编解读

篇10:尊敬师长的成语解释及出处

成语标题 成语解释
一字师 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S之“S”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白首北面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
出处:《文中子立命》:“夫子十五为人师焉,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岂以年乎?”

 

 

百年树人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百世之师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不堪造就 指没有培养前途。
出处:茅盾《蚀追求》八:“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应当淘汰出去──这是清校。”

 

 

程门立雪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出处:《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传道受业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出处: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无常师 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出处:《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口传心授 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出处:明解缙《春雨杂述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老师宿儒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能者为师 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出处:《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青出于蓝 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过于蓝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同“青出于蓝”。
出处:宋朱熹《答吕季克书》:“其所著书乃如此,若《原说》者,则可谓青过于蓝矣。”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下》:“东坡盖学徐浩书,山谷盖学沈传师书,皆青过于蓝者。”

 

 

孺子可教 指年轻人可培养。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师道尊严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师严道尊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授业解惑 授:教,传授。惑:疑难。传授学业,解除疑难。
桃李之教 指老师的.教诲。
无师自通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出处:唐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F。”

 

 

学如穿井 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学无常师 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出处:《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言传身教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出处:《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一字之师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衣钵相传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出处:《旧唐书神秀传》:“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尊师贵道 尊敬师长,尊重其所传之道。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儒林列传上》:“帝谓孔僖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非所敢承。”

 

 

尊师重道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名师出高徒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桃李遍天下 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天下 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篇11:高中的生僻成语典故及出处

赵国的君臣们对于要不要接受上党的归顺,意见不一,大家展开激烈的争论。平原君赵胜说:“上党这么大块的地方,我们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要呢?”平阳君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赵王因为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张,并且派他去接收上党,把它划为赵国的领地。秦国知道后,认为赵国存心和自己作对,就命令白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结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国都邯郸也被围困,后来平原君带毛遂去楚国,说服楚王联赵抗秦,最后楚国出兵,才解除了赵国的邯郸之围。

赵王和平原君因为贪图眼前可以获得上党土地的利益,而差点导致赵国灭亡。后人便形容他们的行为是“利令智昏”。

篇12:拉大旗作虎皮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实“现在的基本政策”是决不会这样的好像天罗地网的。不是只要“抗日”,就是战友吗?“诈”何妨,“谄”又何妨?又何必定要剿灭胡风的文字,打倒黄源的《译文》呢,莫非这里面都是“二十一条”[35]和“文化侵略”吗?首先应该扫荡的,倒是拉大旗作为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呼别人;小不如意,就倚势定人罪名,而且重得可怕的横暴者。自然,战线是会成立的,不过这吓成的战线,作不得战。先前已有这样的前车,而覆车之鬼,至死不悟,现在在我面前,就附着徐懋庸的肉身而出现了。

上一篇:企业安全心得报告范文下一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