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2024-05-11

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通用14篇)

篇1: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刚看11度青春之老男孩。(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有些造作,特别是那过去一段,就是把我们80年代的记忆给摔的烂碎之后将假古董重又再贩卖给我们,我整个过去被无情的打乱了,没有了任何的地域,亲身感,没有自传,是被抽离了真实存在的假瓷器,只剩些符号。到是后面现在一段,草根的感觉好些。除了刻板印象/脸谱化的仇富,借鉴自香港的平民关怀有模仿嫌疑,跳舞的时候和前面的霹雳感完全不同大跌眼睛。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到的别人的评价,比较靠谱的评价,反正我没被感动,只觉得影片一个劲儿地在造感动,很假!

篇2: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老男孩(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看完了。同学说很好看,而且很多人看得都哭了。我觉得也就那样吧,励志电影吧,又感觉不够励志。该怎么说呢。总之,觉得就一般。

篇3:《老男孩之猛龙过江》青春梦未老

主演:肖央、王太利

类型:喜剧

上映日期:7月10日

中国老男孩式的集体狂欢

影片讲述了一对活宝草根勇闯美利坚的故事。片中的“筷子兄弟”肖大宝和王小帅为了追求梦想来到美国纽约,不仅参加了《美国好声音》的选秀比赛,还意外卷进一场黑帮火拼,遭遇了各种离奇的事件,这趟美国之行可谓“杀机四伏”。然而,如果你认为这次“老男孩”转变风格了,那就错了。这部影片继续充满了让人欢乐到不行的喜剧元素,只是少了那份怀旧,多了份荒诞与闹腾。有多闹腾?只见片中两兄弟时而90年代摇滚青年范儿,时而美国监狱囚犯样儿,之后又来了个韩国冷血杀手等经典造型,可谓“疯”格尽显,而这几款全新的造型颠覆人想象。

为了拍好这部新作品,导演肖央、主演王太利推掉无数邀约,为这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大银幕电影潜心创作,整个影片从劇本构思到完成拍摄耗时超过3年,而为了使纽约之行的打斗戏更加精彩劲爆,“筷子兄弟”在进组前更是进行了高强度的武打集训,经历了全军事化的魔鬼培训。在那期间,两人身上都留下了好几道伤痕,不过也多亏了那段日期的辛苦,拍摄出来的动作戏让人感到意外与惊喜。不过,不要以为这两位“老男孩”变了,没有,肖央和王太利依旧还是五年前的老男孩,只不过上一次他们陪你哭,这一次他们陪你笑。

值得一提是,这一次歌手曲婉婷毛遂自荐在片中客串了一回。4年前,当她第一次看到《老男孩》的微电影时,那时的她还在加拿大留学,在异国他乡生活了11年,突然看到这个故事时,曲婉婷形容“当时对我的冲击力是200%。”确实,不光是曲婉婷,对于大多数80后观众来说,微电影《老男孩》带给一代年轻人的是强大的内心冲击力。4年之后,虽然微电影《老男孩》已成过去,但梦想还在继续。如今的这部大电影也是专属于80后的炫青春、穷欢乐、玩颠覆,着实为80后献上一场“中国老男孩”式的集体狂欢。导演肖扬说,如果说之前的短片是部散文的话,那这一部大电影则更像是部扎实的小说。

彼岸是个遥远的地方

一直很喜欢“老男孩”这个概念,老的是年龄,男孩是一种心态。肖央和王太利在《老男孩》里一大把年纪了还穿着上个世纪的中学生校服,混迹在一群学生之间,的确“惹眼”。不是因为他们年轻,而是因为他们已经不年轻了。到了《老男孩之猛龙过江》里,两个人依旧选择亲自饰演年轻时代的肖大宝和王小帅,怀揣着一颗摇滚梦,唱着《小苹果》,摇摇摆摆地来到了美国纽约。

“电影里需要一个‘远方’的概念,总要选一个城市。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两个小人物的“此岸”和“彼岸”的落差,每个人都觉得梦想应该是在远方的,可能是在几年以后,可能遥不可及的,反正就不在现在。”导演肖央提出的此岸与彼岸的概念,在电影里成了北京和纽约的距离。此刻,这个关于老男孩的故事,再也不只是唱唱歌,歌颂一下逝去的青春那么简单。看似穿金戴银的肖大宝只是大浴场的驻场小歌手,看似家庭美满的王小帅实际上是一个倒插门女婿。肖央说的没错,梦想的确离人们很远,当年那两个穿着校服在舞台上誓要坚持摇滚的热血青年再也不见了,留下的只是不断在寻找能够唬弄自己的理由。

从《老男孩》到《老男孩之猛龙过江》,肖央花了四五年时间去寻找短片导演和长片导演的空缺。他和王太利的《老男孩》让观众为他们织了一个茧,要破这个茧最终还是靠自己的力量。“我当时拍《老男孩》的时候根本没什么压力,也没有想到会得到这样一个反响,也没有想到要拍成长片,后来慢慢接收到了一些期望值,观众都特别期待这部电影的诞生。我也慢慢从‘压力山大’到后来的舍弃这些压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打败自己的过去,要变得更成熟。我这几年最大的成长就是战胜这些心态,如何看待压力让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

梦想无关散不散场

如果说导演肖央需要面对的是心态上的成熟,那么王太利在这四五年间带给观众的则是一种风格上的改变。《老男孩》唱哭了一波又一波人,王太利甚至面对过一见他就哭的观众,“从《老男孩》到《老男孩之猛龙过江》,中间有四五年的时间,我们俩一下子变成了明星一样。我原来是一个小老板,肖央是一个广告导演。这些年我们在忙于《老男孩》的宣传和商演的过程中,老肖一直在创作剧本,我自己也一直在看电影,寻找新的创意。”他口中的新创意最后变成了先一步走红的《小苹果》。这首被称为有可能征服所有广场舞的“洗脑神曲”带给观众更多的是欢乐,也是王太利更希望“筷子兄弟”带给大家的印象。

《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剧本写了大半年时间,肖大宝和王小帅的故事依旧和梦想有关。导演肖央是一个特别喜欢小人物生活的人,“实际上我拍电影,也是拍给这些人看的。我们老说梦想,但其实绝大多数的人是实现不了梦想的。但是实现不了梦想就没法活了吗?人生就没意义了吗?我觉得人生的意义真的不在那些实现了的梦想和不能实现的梦想里。”所以这两个身处在生活泥沼中的不成功人士会遇到骗子,遇到黑手党,遇到跟自己有相同遭遇的杀手兄弟。梦想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摇摆不定,或许也化为生活的一部分,捉弄你、闪躲你、帮助你、鼓励你甚至抛弃你。或许可以这样说,那些捉摸不定却又值得拥有的,就是梦想。“人应该有一个更高的取向。我拍的那些小人物,生活虽然不成功,但他们都有一个很高的取向。有一个向往的东西,跟勇敢的态度,这是很重要的。”或许导演肖央更希望让观众看到的,不是梦想本身,而是拥有梦想的人的态度。

肖大宝和王小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快乐,这也是肖央和王太利对于生活的态度。肖大宝和王小帅远渡重洋,在刀山火海里走了一回,最后化险为夷。看着有情人终成眷属,梦想最终离实现就差一步之遥的时候,刚有一丝觉得故事就快要结束的感觉时,镜头里的故事又回到了生活不找边际的北京。美国梦,美国梦,或许只是一个梦。好在说过的话不会作假,答应要写的歌词虽然来得有些晚,但还是来了。

音乐停下来,你将离场,他们也只能这样。

篇4: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11(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主题有点俗,但是我憋着还是哭了,前半部分不如后半截实在。总体实在,歌好,没那歌,这片就掉沟里了。

篇5: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老男孩(转大明的评论)(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老男孩很早就下了,但由于工作一直也没时间看。我想利用春节的假期好好看看电影,毕竟自从来地铁后错过了太多好电影,老男孩口碑那么强,而且时间短,正好晚上拿来热身。作为一部电影,其拍摄手法其实跟很多自助的MV差别不是很大,整个电影水平超越了群众的MV,却远远没达到电影该有的样子。整个电影前半段就是用一个简单的追女生的故事带上一些时代符号性的物品串联起来,直到两个人的歌声响起,这电影才算有了点意思,有点感动。我给这电影打70分,但片尾曲至少占了60。能引起我共鸣的并不是这种樱木花道式的故事,也不是杰克逊的步伐还有BP机等那些时代记忆,而是当我们终于成年了,终于走进社会了,在失落的某个夜晚,回忆起美好的学生时代,还有五彩缤纷的梦想时,那一股冲动。那是我日夜思念深深爱着的人呐到底我该如何表达。她会接受我吗?也许永远都不会跟她说出那句话注定我要浪迹天涯,怎么能有牵挂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啊你在哪里?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那满天飘零的花朵 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他来过转眼过去多年世间 多少离合悲欢曾经志在四方少年 羡慕南飞的雁各自奔前程的身影匆匆渐行渐远未来在哪里平凡 啊谁给我答案那时陪伴我的人哪 你们如今在何方?我曾经爱过的人啊 现在是什么模样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抬头仰望着漫天星河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这里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那满天飘零的花朵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他曾经来过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抬头仰望着漫天星河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这里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如果有明天祝福你亲爱的

篇6: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绑架记忆(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绑架记忆”这个词是我从老男孩的一个短评里看到的,真是恰如其分,其实看完那片子之后我就隐隐有一种感觉:即除了结尾那个MV可圈可点,或多或少赚取了我的一些感动,其他部分是不是真有“大家”公认的那么好?或者说,一部只有3分钟把我感动了的片子怎么会有9.1那么高的分数?可当我看到这个词时顿悟了:这9.1分给的不是片子,给的是自己的记忆,给的是怀念怀旧但绝没有怀疑。什么是绑架记忆,就是把你过去的事情一件一件翻出来,无论对错,无论美丑,甚至无论好坏(拜**所赐,这个社会本就没什么羞耻感),但是重点是是务必记忆深刻。当然这也是我最疑惑的一点,当中年人们看到忠字舞看到武斗看到天安门见红卫兵,第一反应不是羞愧不是反省,而是满怀微笑的回忆,继而说的“想当年……”。与此同理,如果你想拍一部豆瓣9.0分以上的青春片,我可以告诉你几个要素:1英语磁带,最好有李磊露丝韩梅梅……2一个不一定好看但是绝对无数人侧目的暗恋对象3当年的流鼻涕人见可欺的孩子一定要成为财大气粗的老板,搂着当年的暗恋对象或者班花……4当年叱咤风云威风凛凛的小流氓一定要站在街边卖羊肉串或者低声下去的给人打杂……5一定要有一首主旋律歌曲,旋律务必和谐优美,歌词尤其重要,其中务必含有“啊,当年的理想没有实现……曾经的爱人现在何方……我们无法回去的青春啊”等等之类标志性煽情专用句,并穿插回忆画面,灰色的最好,褐色的也行,顺便带上现在的窘境,啃馒头吃方便面烂醉如泥或者声色犬马,听到歌曲之后虎躯一震双目放光立刻失去现实感,仿佛时光倒流到你还不完全是一个SB的时代……如果你懂一些摄影技术,如果你会用final之类的软件一些后期的调色,如果你有些镜头可以剪辑的顺畅点儿……恭喜,你立刻会出名,因为你绑架了一个时代的记忆,而那个时代的人,被现实折磨,被理想嘲弄,大学的教育粗制滥造,社会的调教又阴暗无比,他们渴望着回去一个不需要面对的年龄,可是限于科技和常识,他们只能从书或者电影里找些安慰聊以意淫,匆匆那年开始起了80后怀旧的时代,至于这部电影,它更像是由一部mv扩充而来的一个商业产品,模式化,毫无新意,外表却有着温情和回忆的暖色包装,一眼看去,温馨无比,然而待时光退去,终究只是一个盗版碟的价值

篇7: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网民的评价零星而情绪化。从网民简短的评论中大体可以总结出如下两点:其一,李雷与韩梅梅的形象与多数80后心目中的形象不符;其二,该剧剧作存在一些瑕疵。从这两点可以看出,网民实际上是对该剧的创作有较大的不满,本文将以此作为基础,谈谈其在创作上的得失。具体从选题、人物与主题、情节与结构等方面做具体分析。

一、既讨巧又失败的选题

对于《李雷与韩梅梅》的主人公,网民是再熟悉不过了。2010年10月28日中国经济网转发了一篇来自《扬子晚报》作者张艳的文章,题目叫《初中英语课本人物现视频:李雷与韩梅梅网恋》,颇能说明李雷与韩梅梅在80后一代人心目中的位置:“如果你出生在1980至1989年间,你一定认识LiLei和HanMeimei(李雷和韩梅梅),他们是1990~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英语教材里的两个虚拟主角(2000年的教材改名为HanMei)。他们的故事后来被80后们继续演绎、发挥,这两个名字渐渐代表了专属于80后的‘小暧昧’和‘小美好’。以他们为题材的网络红帖已成经典,本报还曾报道过那首怀旧的同名歌曲《李雷与韩梅梅》,此后同名漫画、同名话剧和相关周边产品都在80后中间迅速走红。”[1]李雷与韩梅梅出现在课本里的时候,手捧书本的少男少女也是一般大的年纪,他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他们只需按部就班地读书,如今就已经是青年白领中的一员。

编剧借用了李雷与韩梅梅的名字,诉说的却是一对从未谋面的打工青年男女的故事。这与“白领”的期待不符。所以有网民认为编剧用片名搞“噱头”,也有说这是“标题党”的伎俩。总之,80后一代没有从剧中接续“小暧昧”和“小美好”的感觉,相反,因为该剧的出现,关于李雷与韩梅梅的记忆从此断裂。它一方面撩拨起了80后一代的亲切感,又让他们找不到自己青春的影子,所以,这让80后们有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被认为是破坏记忆的罪魁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也有网民认为,如果抛开原先的记忆,单看一对打工者的爱情小悲剧,本片也是很感人的。也就是说,如果编剧不以李雷与韩梅梅做题目,不以他们做主人公,让主人公回归打工者的本位,该剧还是值得一看的。那么,该剧的李雷与韩梅梅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呢?人物与主题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作者想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什么主题呢?

二、人物形象与主题分析

与青春相关联的理想(或言梦想)、现实、爱情、青涩、激情以及在现实面前的追寻与无奈是系列片着意表现的内容。它的“青春”书写为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的契机,抒发了他们共同的对青春不再的伤感。《李雷与韩梅梅》则更侧重于对青春的记录,表现的是一个在北京打工的外乡青年对爱情的期盼和痴迷的等待。有数据说,中国有2.5亿打工者,其中大多数是80后、90后。所以,把李雷这个形象设计成一个打工的外地青年,比起延续中学课本中的小资形象更有代表性。

人物是影视剧的基础。对于短剧来说,人物不能多,人物性格也难以曲折多变。该剧虽然叫做《李雷与韩梅梅》,但是韩梅梅并未出场,主角实际就李雷一人。李雷的形象并不复杂。他的诉求明确而单一,就是要见韩梅梅一面,而这个诉求到最后都没有实现,观众只能在结尾看他在茫茫人海的北京站,脸上露出的一丝苦笑。

人物的塑造是在矛盾冲突中展开的。该剧的冲突看起来有多重,如李雷与老板,李雷、老板与流氓等,但主要还是李雷与环境的冲突。超市老板是要赶李雷走,但超市老板又是对他很爱护又帮忙的人。超市老板的糊涂观念是导致李雷离开的直接原因。而造成这糊涂观念的是“现实”本身。“现实”,看起来是一个很抽象的字眼,然而对于李雷来说很具体。李雷的“现实”是外乡人的身份与城市环境的冲突。李雷活动的时间是在晚上,地点是超市及周围街道、网吧,环境的晦暗不明对他的处境及命运有隐喻意义。老板认为李雷的火爆脾气是流氓滋事的原因,他的哲学是:作为一个外乡人,脾气不能火爆,凡事要忍,忍不下了,只能躲。但李雷被赶走了,流氓照样滋事。李雷或许不认同超市老板的推理,但老板决定他的去留,如果李雷没有韩梅梅要见面,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而韩梅梅也同样“脾气火爆”,她却没有李雷幸运,洗浴中心的老板直接将她开除了。两个同样“脾气火爆”的“外乡人”人都接到了“逐客令”,重要的是时间的先后不同,这样的错位造成了行为上的不同步,直接导致了最后无缘相见的结局。

他们是渺小的蒲公英,看起来随风而逝缺少依托,但又会在他人不经意的时候,执着地选择自己扎根的土壤。李雷与韩梅梅的形象不丰厚,但也不苍白。“脾气火爆”是他们在正义感的激发之下青春血性的自然流露,也对自己做人底线的坚守,而对爱情的执着也使人物形象生动而有力量。

80后虽然未找到当年教科书上李雷与韩梅梅的影子,但细观本剧,仍然可以从中觅到80后的生活版本。中国社会转型期,向城市化迈进的过程中,作为外乡人的城市打工者也用他们的人生加入了青春诗篇的谱写行动中。由此《李雷与韩梅梅》的主题也加入到11度青春系列片主题的合唱中。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时代,青春的书写应该是壮丽的、辉煌的,但11度青春系列片展示的是青春的另一面,只因为它深入了个体的内心。所以,它才能抓住以青年为主的网民柔软的神经,引发他们对青春的回顾。《老男孩》中唱的“梦想总是遥不可及”,“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 是那种又追求又迷茫又看不到未来又不能放弃的伤感,是对青春的祭奠。而《李雷与韩梅梅》在感伤青春的同时,展示了青春有目标有追求有坚守的一面,虽然现实是如此残酷。

三、本剧情节及结构分析

“如果把一部影视文学作品比作一个处于自然生态的人,那么主题与人物形象就应该是其“灵魂”与“核心”。情节与结构则应是其“骨骼”,它们搭起了影视作品的基本框架。”[2]关于情节的定义有多种,按词典说法,情节是推动人物性格变化的一系列行动和情境的结构安排,由一系列能够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3]从创作的角度来讲,“情节就是作者对事件的选择以及事件在时间中的设计”,[4]其中既包括了我们素常说的情节,又包含了结构的意味。在此,我们考察《李雷与韩梅梅》,首先分析它的事件逻辑,然后分析它的时间逻辑。

(一)《李雷与韩梅梅》展现的事件从逻辑关系上来讲还是合乎情理的。

影视作品的叙事结构,普遍遵循单元性的规律。全剧结构呈现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尾为单元的布局,在各部分,也都同构于这种布局。[5]《李雷与韩梅梅》的单元布局如下:

开端部:超市老板要李雷离开,李雷准备离开却在网上约了韩梅梅见面,李雷软化了老板,老板答应让他留下来——明确李雷的目标诉求;

发展部:李雷在等韩梅梅过程中被闹铃惊醒,跑到洗浴中心得知韩梅梅到超市找自己了,返回超市遇到流氓滋事,按老板所说到车站寻找韩梅梅——展开冲突,推进人物动作,推进人物关系发展,起到了延后预期效果的到来的效果;

高潮部和结局部:高潮部用来解决故事的因果关系,结局部分要用来关闭所有的因果关系。本片的叙事是故意反高潮的,其不断制造出令人期待的因果关系,但并未解决它,而不解决就是结局,所以说高潮部和结局部是合二为一的。李雷终于来到火车站,但观众期待中的“见面”的高潮情节并未出现,映入李雷眼帘的是北京火车站匆匆忙忙过往的旅客。素未谋面的两个人,在一方没有电话的情况下,如何联系?直到这时,观众才加入思考,明白了李雷在剧中的结局。

当然,在整个事件的展示过程中,也有一些做作的地方,如李雷从洗浴中心折回超市,遇到流氓滋事,老板姚叔在与流氓的搏斗中,还以李雷和韩梅梅的见面为重,这样一切为主题服务的安排,有点用力过猛的意味,但整体来讲,事件的逻辑关系还看不出明显的破绽。

(二)《李雷与韩梅梅》时间上的设计是有些瑕疵的。

因为是网络剧,观众可以多遍观看,细致分析,所以,该剧剧作中的瑕疵,成为诟病该剧的重要原因。有网民指出,李雷是一个不加修饰的小人物,看不出有“飞毛腿”的功夫,却能从海淀路一直跑到北京站,不合逻辑。如果把虚构剧中的人名、地名坐实,也许并不是很专业的鉴赏,但笔者认为,如果剧作者认真考虑了这些因素,或许可以把地名虚化,而剧作者没有这样做,这就难怪网民不满。笔者仔细考察了故事与时间的关系,发现该剧在时间层面的设计上也有不周到之处。

其一,韩梅梅“晚上上班,白天休息”,李雷“白天上班,晚上睡觉”,所以,两个人能在网络上相遇并可以一直聊天的“时间”很重要,应该是李雷下班了而韩梅梅还没有上班的一段时间内。在剧中,李雷来到网吧,韩梅梅在网络上出现的时间闪了几次,时间依次为3:32:01,3:43:29,3:36:39,3:41:31,4:02:39,4:07:31。韩梅梅的时间可以来回走,细心点就会发现,韩梅梅的第一句话“今天怎么这么晚,我都要开工了”出现了两次,两次时间不一样。韩梅梅工作时间是在凌晨4点过后?她还约了李雷在6点超市见面,从洗浴中心到超市会有一段距离,那么,韩梅梅看起来是工作时间超短?

其二,李雷4:07:31结束聊天,赶回超市,感化老板,安装灯箱,与老板闲聊,说起汽车、纱巾,然后进入梦境,铃声响起时,时间是早上6:00整,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李雷与老板的效率还是太高了。

其三,李雷在6点钟奔跑着从超市赶往洗浴中心,又从洗浴中心折回,快到超市的时候,时间是6点31分,到超市遇上了流氓滋事,从超市跑出来,时间是7:08。看起来,李雷与韩梅梅曾在的洗浴中心,步行(即使是跑)路程也就用15分钟,两个人颇有距离感的相隔就显得有些矫情了。

从以上的分析看来,该剧作对时间的设置显然缺乏用心,所以对空间的把握也显得有欠缺。影视作品深受观众喜爱,是因为人类有热爱故事的本能和传统。“故事艺术已经成为人性的首要灵感源泉,因为故事在不断地设法整治人生的混乱,挖掘人生的真谛”[6],观众观看影视作品,需要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些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有些需要观众调动自己以往的人生经验,来补充其中没有说到的部分,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因果链。该剧时间设置上的瑕疵是隐藏得比较深的,但是它会触动观众敏感的神经,引发观众去探求其中的奥秘,一旦发现破绽,喜欢挖掘人生真谛的他们就会觉得受了愚弄,继而会质疑整个剧作,摒弃和炮轰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结语

百度贴吧上有了“李雷和韩梅梅吧”,“李雷与韩梅梅”之歌还在传唱,李雷与韩梅梅漫画也在网络盛传,李雷与韩梅梅的话剧票在热卖之中,看来李雷与韩梅梅的热度还要持续下去。网络短片《李雷与韩梅梅》点燃了80后的怀旧风潮,同时由11度青春系列片引发的网络短剧创作热潮还在持续发酵。但网络短片的良莠不齐也令网民郁闷,提高网络短剧的创作质量应该是创作者们不懈努力的目标。提高创作质量,要从一剧之本开始。罗伯特•麦基说,“在一部完成作品所体现的全部创作劳动中,作家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劳动都是用在设计故事上”,[7]设计一个好的故事,需要对人物形象、主题、情节、结构等做统筹安排,首先要从无破绽开始。

[1]http://www.ce.cn/xwzx/shgj/gdxw/201010/28/t20101028_21923685.shtml

[2]http://hi.baidu.com/%D0%C4%BE%B2%D3%C9%C9%FA/blog/item/1e034fc57f79adb38226ac10.html

[3]许南明等:《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111页

[4][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版,51页

[5]杨健:《拉片子——电影电视编剧讲义》,作家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三版

[6][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版,14页

篇8: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2011.2.13(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昨天,大学同学聚会,唱歌到凌晨2点,最后结尾一曲便是这首《老男孩》。走在空无一人的南京路上,我和凡,SB还意犹未尽地哼着这首小调。当初的愿望你实现了么?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很简单,但是表达方式过于浅显,子弹也不用飞一会儿,看完却也没什么好回味的。事情就是这样,和我们的生活一样,无需多言。大家都懂的……

篇9: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从未在豆瓣写过东西,这次看完《老男孩》后终于想写点什么了。确实80后都即将要逝去我们的青春,面对社会,面对现实不得不放弃曾经狂妄的梦想,工

作、房子、结婚生子种种问题涌现在眼前。来不及回头;来不及反省;来不及停留;来不

篇10: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追忆逝去的年代!(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如果你只把它当做一部轻喜剧或闹剧来看,对不起,你上导演的当了!如果你没找到这部影片的冲突点,对不起,你不属于那个年代!我没有夸张到去流泪,但我自始至终是微笑着看完落幕后的每一个字!

篇11: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加长型MV(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看完这个短片儿,和大家伙儿一样,心也被挠了一下子。其实吧,这就是一加长夜用防侧漏的MV,前面扯那么多淡都是为最后那首歌准备的,好莱坞好像还真有这种类型的玩意,保镖不就是这么个东西么?这个小玩意儿打着共同记忆的旗号,我怎么还是觉得私人日记的意思太重,估计导演本人能从头哭到尾。有意象无感情。就这么着吧。

篇12: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小人物的故事(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看完《老男孩》,我不仅没被感动,还感到不自在。电影里,小人物是被消费的群体,不曾获得创作者的真正尊重。什么是小人物?小人物是大历史的边角料,活了和没活一样,不值一提。即使有故事,也会被草草了结、瞬间遗忘,就好像从未发生过。在小人物漫长而又琐碎的人生里,每天都是平淡无奇,没有戏剧化的情节。面对类似“你这辈子最……”式的问题,他们很可能无所动心,也不曾被自己所感动。对小人物而言,人生就好像跑龙套,扯着个旗,登登登登地从舞台的这头跑到那头,什么都没看清,也没被人看清,就结束了。这就是小人物,他们的一生很乏味,缺少故事性,没有人注视他们的生活。可反过来说,他们的日子也不是过给谁看的,因此,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把小人物的生活浓缩成若干符号。而当我们把小人物放到水银灯底、希望人们注视一下他们的时候,最需要被注视的,恰恰就是这种不被注视。可惜的是,《老男孩》的创作者们置身事外,自我感动。他们试图用注视大人物的方式来证明,小人物也是有故事的。可是单个小人物不足以搭建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于是他们不得不从众多小人物的生活入手,杜撰出了一个大人物,于是也就有了眼下这个俩老男人追逐音乐梦想(为什么从来只有音乐才能成为梦想?)、逼迫一群人莫名其妙哭泣的MV。如何讲述小人物的故事?珠玉在前,我们有《女人四十》和《天水围的日与夜》。回想这两部影片,我们很难归纳出导演许鞍华到底讲了怎样的故事。之所以会感动,我想是因为许鞍华做了这样一件事——她用艺术的剪刀,在小人物的人生布匹上剪了两下,铺平之后,布匹会说话:这,就是小人物的生活。

篇13: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俗套的青春,苍老的容颜(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前期评价那么好,让我对它抱有不小的期望。但是音乐结束,实在不是不失望的。严格说起来,这不过是一个MV。歌写得还不错,旋律朗朗上口,歌词也很煽情。但这终究是个MV啊!这样就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和如此多的赞誉?或许,歌中所说的少年理想、青春梦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可这种表现方式和手法都只能以一个“老套”来形容,就是简单地平铺直叙了一番“少年时我们多么浪漫多么有追求,多年后回顾过去只能泪流满面”啥的,这样的主题表现实在简单粗暴。最让我受不了的是,筷子兄弟那两张苍老的、奔四的脸,却还要穿着中学校服扮纯情。那眼中早就没有任何激情或者说青春的神采了,让人无数次频频出戏。也许我是个肤浅的颜控,可青春片看的不就是一个“青春”嘛。不要说短片经费紧张什么的,坊间有的是为了“艺术”愿意无偿演出的少男少女。

本来就是说“老”男孩。虽然我只看到老,没看到男孩。

篇14: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东方式电影作品(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就一个纯业余人士来评论片子拍的不错,搞笑中带着辛酸,现实的故事。不过就立志而言比较一般,完全是中年人的回忆(片子就是讲的这个故事),难以见到希望为百无聊赖的生活增加点人情味。感触不多,东方式电影缺乏想象力和对现实的挣扎和批判,这部电影也是一样虽然非常真实的还原了现实,也许中国电影需要点狂放的想去冲破一切的想法,平淡而又挣脱现实。

上一篇:又是一年桂花开作文下一篇:建筑企业库房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