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管理法律制度

2024-04-16

农药管理法律制度(共8篇)

篇1:农药管理法律制度

农药质量管理制度

1、加强对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保证农药质量,保护农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畜安全,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

2、农药产品包装必须有标签或者附具说明书,标签应当紧帖或者印刷在农药包装物上,标签或者说明书上应注明农药名称、企业名称、产品批号或农药登记证号或农药临时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号或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号以及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重量、产品性能、毒性、用途、使用技术、使用方法、生产日期、有效期和注意事项等。

农药销售记录制度

1、对所售出的农药要逐一登记上册,建立完善的进销台帐。

2、对购药者当面耐心讲明使用农药防毒规程,正确配药、施药方法,按规定的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方法,防止农药污染环境和农药中毒事故。

农药仓储管理制度

1、农药实行专库专储,不能与食品等物品混放,不得露天存放。

2、农药库房实行专人管理,严禁无关人员随意入内,仓库保管人员要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3、仓库保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存储的农药产品要经常清点、检查,对农药包装破损的要及时上报和处理,避免农药产品变质和造成其它损失。

4、农药仓储库房的消防、防盗和通风设施应保持良好,严防火灾、失盗和中毒事故发生。

5、配置明示标牌,对农药产品进行分类保管。

6、做好出入库登记记录,保证帐物相符。

农药经营安全防护制度

1、落实防火、防盗等安全防护措施及坏境污染防治措施。

2、在销售过程中,涉及称量、分装、取货等直接接触人员,应戴用防护器具,发生农药渗漏、散落要及时妥善处置。

3、应远离明火、火源,门窗要有加固防护措施。

员工业务培训制度

1、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行业服务规范和操作规程培训。

2、对本单位新进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主要培训农药的用途、使用技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3、不定期对员工进行使用农药防毒规程、正确配药、施药、按照规定的用药量、用量次数、用药方法等内容进行培训,防止农药污染环境和农药中毒等事故的发生。

4、教育员工遵纪守法合法经营。

篇2:农药管理法律制度

为遵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合理使用规定,保护生态环境,防止人畜中毒,落实生产安全主体责任,按照新《农药管理条例》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农药经营许可制度

1、农药经营实行许可制度,经营农药应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并办理营业执照后方可进行农药经营。

2、农药经营场地不得与学校、餐饮、食品加工经营企业相毗邻,店内不得经营与农资无关的其它商品。

3、经营的农药属于危化品的,经营场地应符合国家或者行业要求。

4、农药经营场所不允许做饭、住宿,不得从事与经营无关的其它活动;接触腐蚀性强、气味大的农药,工作人员要配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品。

5、农药经营场地应配备水桶、铁锹、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发生火灾时应立即拔打119,若出现人员伤亡,应拔打120或将伤员及时运到就近医院治疗。

6、农药经营场地应安装防护栏、摄像头等防盗设施,发生盗窃时应及时到当地派出所报案。

7、农药经营场地发生大面积包装破损和农药泄漏事故时,应在第一时间上报当地政府组织救灾和紧急疏散,同时请示环保部门紧急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农药经营单位分支机构备案制度

1、农药经营者设立的分支机构免于办理经营许可,但应当按其所在地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备案。

2、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的农药经营者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依法申请变更农药经营许可证,并向分支机构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备案,其分支机构免予办理农药经营许可证。

3、农药经营者应当对其分支机构的经营活动负责。

4、农药生产企业在其生产场所范围内销售本企业生产的农药的,免于办理经营许可。

三、限用农药定点销售及流向实名登记制度

1、限制使用农药经营许可证由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核发。

2、经营限制使用农药的,应当提交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现场核查材料。

3、经营限制使用农药的不得设立分支机构。

4、经营限制使用农药的,按照农业主管部门的规定实行定点经营。

5、应当配备相应的用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

6、应当为农药使用者提供用药指导,并逐步提供统一用药服务。

7、经营限制使用农药的,销售农药时须要求购买人出示有效证件。

8、要求销售实名登记,要如实登记购买人的姓名、住所、联系电话、购买时间、农药品种与规格、数量等。

9、进销货台账、发票应当保存2年以上。

四、农药进货管理制度

1、采购农药应当查验产品包装、标签、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以及有关许可证明文件,以防购入假劣产品;

2、不得采购包装和标签不符合规定,未附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未取得有关许可证明文件的农药。

3、不得向未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的农药生产企业或者未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的其他农药经营者采购农药;

4、进货时要及时索要进货发票,做到以票做账,杜绝无票进货;

5、认真填写进货台账,如实记录农药的名称、有关许可证明文件编号、规格、数量、生产企业和供货人名称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6、进货台账、发票及查验材料保存期两年。

五、农药销售管理制度

1、销售人员应具备农药和病虫害防治专业知识,熟悉农药管理规定,能够指导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并持证上岗;

2、销售人员销售农药时,不得加工、分装农药,不得在农药中添加任何物质;

3、不得销售包装和标签不符合规定,未附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未取得有关许可证明文件的农药;

4、售药时应当向购买人询问病虫害发生情况并科学推荐农药,必要时应当实地查看病虫害发生情况,并正确说明农药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不得误导购买人;

5、销售农药要主动出具发票,做到票随货走;

6、农药经营者应当建立销售台账,如实记录销售农药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企业、购买人、销售日期等内容;

7、销售台账、发票应当保存2年以上。

六、农药仓库管理制度

1、农药实行专库专储,不得露天存放,更不能与食品、饮料等其它物品混放。

2、农药库有专门的保管人员,并制定有相关的管理规定和农药使用责任制;

3、有清晰、连续的农药出入库记录;

4、农药按说明要求,分类分隔安全存放;

5、每周清理农药库存一次,并做好弃置农药的有关记录。

七、农药质量承诺制度

1、保证产品质量,若发生销售假冒伪劣等不合格产品的现象,愿双倍赔偿,并承担相应经济损失;

2、发生药害纠纷时,按照农药管理部门要求送样检测,若属药品质量问题则甘愿承担经营损失并接受管理部门的处罚;

3、发生药害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尽快查明原因,并协助当事人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若属自己过失则根据责任划分赔偿经营损失;

4、认真记载经营台账,主动出具发票,为事后提供追溯依据。

八、农药使用记录制度

1、农产品生产企业、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仓储企业、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和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农药使用记录;

2、如实记录使用农药的时间、地点、对象以及农药名称、用量、生产企业等;

3、农药使用记录保存2年以上。

九、农药召回制度

1、农药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农药对农业、林业、人畜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等有严重危害或者较大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通知有关经营者和使用者,向所在地农业主管部门报告,主动召回产品,并记录通知和召回情况。

2、农药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农药对农业、林业、人畜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等有严重危害或者较大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通知有关生产企业、供货人和购买人,向所在地农业主管部门报告,并记录停止销售和通知情况。

3、农药使用者发现其使用的农药对农业、林业、人畜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等有严重危害或者较大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通知经营者,并向所在地农业主管部门报告。

十、农药安全使用制度

1、农药使用者应当严格按照农药的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使用农药,不得扩大使用范围、加大用药剂量或者改变使用方法。

2、农药使用者不得使用禁用的农药。

3、标签标注安全间隔期的农药,在农产品收获前应当按照安全间隔期的要求停止使用。

4、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防治卫生害虫,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菌类、中草药材的生产,不得用于水生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5、农药使用者应当保护环境,保护有益生物和珍稀物种,不得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河道内丢弃农药、农药包装物或者清洗施药器械。

6、严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使用农药,严禁使用农药毒鱼、虾、鸟、兽等。

十一、弃置农药药液和农药包装器具回收处理规定

1、农药库房出的农药数量应和回收的包装数量相符;

2、空的包装袋,玻璃瓶,塑料瓶等分类放置,统一进行处理;

3、过期的农药,破损的器具和容器应集中处理;

4、定期对过期农药、包装箱具和农药容器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由农药提供商统一进行回收处理;

5、保留相关记录(弃置农药药液处理记录表;废弃农药包装箱器具处理记录表)。

十二、农药安全管理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2、经营危险化学品的场所和储存设施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

3、农药部经理和业务人员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安全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证,做到持证上岗;

4、不得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剧毒农药和杀鼠剂以及其他可能进入人民日常生活的化学产品;

5、不得经营没有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的危险化学品;

6、经营者必须了解和掌握自己所销售的农药存在的危险因素;

7、农药不得与其他货物、危险化学品和日常用品混放在一起;

8、不得销售假、冒、伪、劣和失效的农药;

9、不得向未取得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采购产品;

10、时刻注意防火、防盗、防中毒。

十三、岗位操作规程

1、严格按照国家《农药管理条例》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产品说明书正规销售;

2、经营场所不得擅自离人,并做到持证上岗;

3、不得混淆产品或卖错、拿错产品;

4、农药摆放规范,销售要有详细的登记台帐;

5、一旦发现不安全因素,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十四、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1、发生事故(如火灾、中毒等),应立即拨打110或120急救电话,人员迅速撤离到安全区,防止人员伤亡;

2、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3、迅速控制危险源,并对危险化学品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险化学品性质及危害程度;

4、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

十五、生产经营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1、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必须保护现场,积极抢救伤员,迅速逐级上报。

2.发生轻伤事故,由项目经理部填写《工伤事故登记表》,在事故发生当月随职工伤亡事故情况月报表一同报送上一级安全主管部门。

3.发生重伤事故由项目经理部填写《企业职工重伤、死亡事故调查统计快报表》,24小时内报逐级上报至上一级安全主管部门及主管领导。

4.发生死亡事故项目经理部立即上报公司安全管理部及主管领导。

5.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2)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伤害程度、伤亡者姓名及自然状况;(3)事故现场采取的控制措施;(4)报告人姓名、工地电话。

6.发生火灾事故,应迅速逐级上报。

7.职工经职业健康检查确认患有职业病后,将患职业病人员检查结果及处置情况向上级安全管理部门报告。

8.发生未遂事件应在发生当月报上一级安全主管部门。

9.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人员迅速组织抢救遇险受伤人员,指导现场紧急救护,组织人员救险排险,采取措施制止事态蔓延扩大,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均不得破坏,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

10.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安全事故均有权检举、控告和投诉,一经查实,应对事故责任人严肃处理。对隐瞒事故不报者要加重处罚。对打击报复检举、控告和投诉单位和个人的,要依照有关规定处理,触犯法律的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十六、诚信经营承诺书

1、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自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经营台账。

2、依法经营、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不超范围经营;不经营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不经营国家明令禁止和使用的农资产品;不经营标签、标识不规范的农资产品;不经营未经审定、审批、登记和过期的农资产品。

3、履行法定或约定义务,加强对经销农资产品的科技指导服务工作,引导农民安全合理使用农资,并提供规范的服务。向购买其农资商品的广大农民开据正规售货发票、出具统一信誉卡。对销售的不合格商品实行召回制。

4、产品明码标价,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售后服务,如发生质量纠纷协商解决,因农资假冒伪劣问题给农户造成损失的,依法负责赔偿。公开进货渠道,自觉接受农民和社会各界监督。

5、不做虚假不实的宣传,不误导消费者,做到热情服务,礼貌待人。在销售活动中,尊重消费者的选择,不欺行霸市,强行销售或搭售自己的商品。

篇3:食品安全法律管理制度初探

(一) 立法监管

随着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建设, 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已经形成了基本体系, 而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不断增强, 也为法律制度在民众间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食品安全法》作为我国食品法律的基本, 在该基础上, 《产品质量法》、《农业法》等成为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法律对于食品的检测以及评估制度进行了建立和完善, 规范了在食品生产以及处理流程上面的方式, 建立全国统一的质量卫生等强制性标准, 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进行了统一性处理。

在这样大力的法律监管中, 食品检疫越来越严格, 废除了曾经的免检措施且进行了法律规定。对于检疫不合格的产品, 国家强制性召回, 保证进入消费者口中的都是通过了质量、卫生等多重检验标准的合格产品。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制度对于一切供人食用的食物进行了界定, 将食品加工流程不断透明化, 从而保证食用者的人身健康。在基本食品安全法律监管之中, 无论食品是繁殖、加工、种植等生产, 还是进行包装、运输、销售等处理都进行强制性的标准制定, 保证食品在数量上满足人身所需, 在安全上淘汰市场低劣产品。

(二) 执法监管

执法是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有了可靠的法律保证之后, 执法保证了从农田到餐桌的环节中, 部门分段对于流程进行监管。农业部门对于农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监督, 质监部门对于食品的加工环节进行监督, 工商部门主要负责流通环节的监管, 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于食品的消费环节进行监督。这样分工明确的国家执法方式, 能够保证在每一道流程之中, 食品安全都能够受到应有的重视和监督。在《食品安全法》中, 其规定了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都需要对食品安全问题负责, 协调当地各部门进行相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 保证各部门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食品监察监督。除此之外, 卫生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也在不断提升, 对于整体的资源进行整合调节, 保证食品安全, 将我国的食品安全执法带入规范, 保证基本的执法力度以及各部门的执法能力和标准。

(三) 司法监督

有了立法以及执法两方面作为食品安全的监管, 司法监督主要是对于相关的食品安全乃至引起的经济以及政治问题进行处理。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处在经济活动中的弱势地位, 这也就说明了需要有司法监督程度来保证其基本的权益, 在受到食品安全侵害的过程中, 能够得到法律支持和帮助。近几年, 我国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这样的现状令消费者开始了自身的基本维权, 但是对于违法者的处理程度较轻, 导致了人们维权之路异常艰难。违法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地惩处, 导致了对于不法分子没有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 令我国司法保护机制存在缺陷和不足。

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 司法管理也在进一步的发展, 提高了违法者以及相关人员对于受害者的赔偿金额, 加重了对于相关责任人的基本刑法裁制, 这些方面的司法监督力度提升, 从各个角度上明确了我国发展食品安全法制建设的决心, 国家的执法以及司法部门在联手打击食品安全上达成了共识, 以更强的力度对于相关违法问题进行治理。虽然,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仍然存在不足, 但是作为长期性的任务, 其发展都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对于监管力度进行提高。

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不足与完善

(一) 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发展缺陷

1. 监管体制不严格

在对于相关食品问题进行法律监管的过程中, 因为相关的监管体制还没有建设完全, 所以导致了监管力度不强, 监管体制不严格。从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危害事件上来说, 因为在食品处理流程中指定部门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 导致了一些漏网之鱼危害人民的安全。各个部门在进行执法的过程中, 没有进行合理的协调与交流, 令执法权限的界定出现问题, 不明朗的执法范围使执法监管出现漏洞。虽然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是由农业、卫生等多个部门进行联合监督的, 但是明显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地配合。

2. 法律规定不明确

从立法的角度来说, 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与立法不明确有着重要的关系。在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 立法没有全面覆盖整个食品生产过程, 导致了没有受到具体法律监督的流程处理不透明, 监管不具体。对于《食品安全法》进行分析, 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并没有对于种植以及养殖业进行规定, 这样的法律漏洞, 导致了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快速解决。

除此之外, 在目前的立法标准中, 有些内容并没有与时俱进, 而是停留于过去的社会发展中。这样的法律标准, 显然已经不适应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

3. 民众认识不到位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施行时间较短, 对于社会大众没有进行有效地普及, 导致了许多受到相关危害的人员没能够进行自我维权, 一味地忍让, 令不法分子愈发无法无天。这样的民众认识现状, 是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的一大阻碍。违法者难以得到法律惩处, 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监督和改善, 损害的是国民自身的身体状况。

(二) 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完善

1. 构建严密法律体系

在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法律制度的了解以及相关缺陷的认识之后, 加快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食品安全来说, 其需要更为严格的立法标准、执法方式以及司法程序。在法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需要对于我国的基本民生和国情进行考虑, 对于欧美国家的法律制度进行参考, 争取制定出符合我国目前发展现状的基本体系, 能够形成我国特有的法律监督体制。保证对于全国的食品管理标准进行统一, 将问题食品进行彻查, 将一体化的法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2. 加强司法追究力度

从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上面来看, 立法以及执法都在进行着改革, 对于司法问题的管理是发展食品安全法律重要的一步。因为目前对于相关责任人的司法问责制度不明确, 导致了监督失职以及滥用职权等问题没有得到应有惩处, 令执法力度不够, 出现执法漏洞。在发展的过程中, 加大司法追究力度, 保证相关责任人都受到法律的严惩, 才能够促进依法行政的理念发展, 建设阳光政府。

3. 完善法律举报制度

因为食品安全法律在我国目前的推广力度不够, 导致了群众对于不健康食品的认识不明确, 这样对于不法行为的纵容, 滋生了更多的安全问题。完善我国目前的法律举报制度, 保证能够通过各方面进行相关问题的了解, 对于举报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措施, 这样不仅能够加快对于不法分子的处理, 还能够增加国民心中对于食品安全法律的认识, 将食品安全维权意识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中去。同时对于举报人员进行相关信息保护, 保证其人身安全。这样的举报机制, 可以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广到全民中来。

参考文献

[1]田景华, 韩玉莲.我国现行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覆盖面的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 (03) .

[2]颜海娜, 聂勇浩.食品安全监管合作困境的机理探究:关系合约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09 (10) .

[3]黎慈.试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以毒奶粉事件为表述对象[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 (01) .

篇4:农药管理法律制度

关键词:农药;生产企业核准;生产许可制度;质量标准制度;绿色化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40-02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药产品供不应求,在全国“工业学大庆”的热潮中,农药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对农药生产的管理力度,但只是停留在政策管理的层面。1978年11月25日,我国颁布实施了《农药质量管理条例(试行)》,自此,我国关于农药生产管理的各项法律制度开始建立起来。农药生产许可制度、农药质量标准制度的纷纷出台不仅规范了我国农药生产秩序,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国际贸易对农副产品的绿色化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国内泛滥的假劣农药所引起的农药污染事件、人畜中毒事件的频发,致使国家对农药生产的管理注入了更多“环保理念”,从生产企业资质到农药生产许可,再到农药产品质量,都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做出具有“绿色化”特点的法律规定。

一、农药生产企业核准

(一)企业申报核准的条件

1997年5月8日,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农药管理法规——《农药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其中第12条首次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核准做出规定,不仅要求企业要有与生产农药相适应的技术人员、生产设施、卫生管理制度、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还要求企业生产的农药必须是已取得登记证的农药,并具备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和措施。虽然《农药管理条例》于2001年经过了一次修订,但此条规定仍被延用至今。2005年1月1日实施的《农药生产管理办法》对申报核准的农药生产企业的条件于第7条也做出相同规定,此外,第8条规定的提交申请材料中还包含“企业所在地环保部门的审核意见”。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其绿色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依法登记的农药品种,其环境行为、毒理学、残留量等数据是经过专业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也就是说,他们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威胁在环境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控范围之内,所以,生产已登记的农药品种可有效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其二,污染防治设施与环保部门的审核意见是对生产企业最直接的环保要求,由于生产企业在生产农药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如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所以为了防患于未然,必须在对生产企业核准时提出此等要求。

(二)农药生产企业资格的延续

生产企业符合法律规定条件通过核准后,所取得的农药生产资格并不是无限期的。根据《农药生产管理办法》第11、第12条之规定,农药生产企业核准有效期限为五年,五年后要求保留农药生产企业资格的企业应再次提出申请,并提交企业所在地环保部门的审核意见等材料。之所以规定农药生产企业资格的有效期限,是因为无限期的生产资格会促使农药生产企业怠于管理,诱发污染防治设施不达标而产生环境安全隐患,而有效期的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此种隐患的发生概率,促使农药生产企业时刻保持合法经营,以保证企业在延续资格申请时顺利通过。此条规定表面是为农药生产企业继续运营提供机会,实则为防止农药工业三废污染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绿色化特点由此可见。

“绿色化”的法律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须对违法者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农药管理条例》第41条第(一)项便对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农药生产企业的行为做出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的处罚规定。罚则条款对保障“绿色化”的法律规定得以贯彻落实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它的绿色化特点是间接显现的。

二、农药生产许可制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药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得到了迅猛发展,农药生产企业遍地开花。然而我国对农药生产的管理缺乏经验,农药生产法律制度并不完善,许多生产企业为追逐经济利益,肆意生产质量低劣的农药甚至是未取得登记证的农药。农药虽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发展,但毕竟属于有毒化学物质。质量低劣的农药不仅药效差,容易引发药害事件,而且残留多,容易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未取得登记证的农药对环境的危害更是不言而喻。随着国家对农药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农药生产法律制度的重点也逐渐转向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药生产许可制度就是证明。

1989年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为整顿农药生产的混乱局面,做出《关于加强农药管理严厉打击制造、销售假劣农药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农药生产实行许可证(或准产证)制度。即为:对已有专业标准的农药品种,由化工部对生产企业签发生产许可证;对目前暂无专业标准,但有企业标准的农药,由省级化工厅(局)对生产企业签发准产证。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或准产证)而擅自生产农药的企业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取缔。《通知》一经颁布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良好成效,违规生产企业接连停产整改,农药市场秩序得以维护,农药产品质量得以保障。《通知》的制定为我国农药生产法律制度的绿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1997年颁布的《农药管理条例》在农药生产许可证(或准产证)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形成了现行农药生产许可制度。农药生产许可制度仍然分为两类:一类为生产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农药,申请通过后颁发农药生产许可证;另一类为生产尚未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但已有企业标准的农药,申请通过后颁发农药生产批准文件。有所完善的是,对申请生产批准文件的农药企业,法律又增加了对其相关“环保”资质的审查力度。《农药生产管理办法》要求,申请生产批准文件的农药企业应具有“与该产品相适应的‘三废治理设施和措施,污染物处理后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提交的申请材料中应包含“生产装置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同意项目建设的审批意见”。因为针对第一类的申请,主管部门可参考国标或行标中确切的数据(包含环境学、毒理学相关数据)进行审核;而第二类只有企业标准,主管部门在审核过程中必须谨慎,以避免生产的农药对环境造成损害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污染,所以法律做出以上规定。除此之外,为保证前述规定的贯彻实施,《农药管理条例》第41条第(一)、(二)项还对未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或批准文件)而擅自生产农药的企业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综上,建立农药生产许可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农药产品质量、保护自然环境。申请许可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情形而采取不同审核程序的法律规定,也是从环境利益的角度考虑。最后,罚则条款的制定有效保障了制度的顺利实施。可以说,农药生产许可制度对每一环节的规定无不渗透着“绿色化”特点。

三、农药质量标准制度

1978年,为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保证农药质量,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关于农药管理的法律性文件——《农药质量管理条例(试行)》。其中,第二项就明确指出“凡是生产的农药产品必须有质量标准”,并将质量标准分为三类:国家标准、部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和部标准是国家对农药的质量规格和检验方法等所做的技术规定,必须切实遵照执行”,没有国家标准和部标准的农药,由企业提出标准草案经省级化工厅(局)审查批准后执行。《农药质量管理条例(试行)》对农药质量标准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农药质量标准制度的产生。虽然该制度在建立之初只是以保证农业生产为目的,但从长远利益来看,农药质量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病虫草害能否得以防治、农业生态系统能否平衡、农药残留量能否达标、自然环境能否免受污染等等。所以,农药质量标准制度在实施了近二十年后,其“绿色化”特点也逐渐显现出来。

1997年《农药管理条例》的实施,推动我国农药管理法制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随着人们对绿色农产品追逐的热情不断高涨,农药管理法律制度也增加了更多绿色化的新规。在农药质量方面,《农药管理条例》仍然强调实施质量标准制度,并将“保证农药产品质量”作为农药生产企业的一项法律义务予以规定,要求“农药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农药产品质量标准生产”,“农药产品出厂前应当经过质量检验,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不得出厂”。法律义务是对法律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定人们应当做出和不得做出某种行为的界限。当义务人不履行法律义务时,必须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故《农药管理条例》对生产假劣农药的违法行为做出处罚规定:视情节轻重,没收假劣农药及违法所得并处罚款,甚至吊销农药登记证或临时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或生产批准文件。对情节极其严重,构成犯罪的,应根据《刑法》第147条之规定,以生产伪劣农药罪定罪处罚。

1997年规定的农药质量标准制度较之1978年的有所升华,对农药质量标准的实施规定的更为详细,法律的可操性也更强,而这种周全反映在实践中就是农药市场更加有序,反映在农业生态环境中则为更加环保,所以说,农药质量标准制度经过时间的沉淀,其绿色化的特点更加突出。

四、结语

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与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对我国法律制度的研究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而不是一味与发达国家先进的法律做比较,得出我国法律漏洞百出的结论。笔者认为,立足国情,从我国农药生产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与实践中收到的成效来看,农药生产法律制度从农药生产企业的核准到农药生产许可制度的实施再到农药质量标准制度的不断完善,无一不体现绿色化的特点,可以说,我国农药生产法律制度的绿色化已初步实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药生产法律制度中也确实存在一些滞后与不足,绿色化规定也并不像发达国家的法律那么面面俱到,所以我国的农药生产法律制度还需不断向前发展,早日实现全面的绿色化。

参考文献:

[1]闫国智.法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2]魏启文,李光英.我国农药管理法制建设初步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9,(2).

[3]王乐君,冯慧.农药管理立法调研报告[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0,(4).

篇5:农药安全管理制度

2、农药为有毒品,属危险化学品,一切经营、仓储、运输、使用必须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执行。

3、农药的购买、品种的选择及其数量应由经销部负责人负责。

4、在农药购买过程中,应向供货商索取“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不得从无“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或“危险化学品生产许可证”的单位购买农药。

5、在农药运输时,应委托具有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资质的车辆进行运输,不得委托不具备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资格的车辆进行运输。

6、在农药装卸和保管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农药进货应进行入库验收,营业员必须对入库农药的生产许可号、登记证号、标准证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毒性等级、含量、成分等进行登记和验收,符合要求的方可进库;

(2)营业员应对入库农药进行拆箱验收,每种农药验收2~5箱,若发现问题,需扩大验收比例,验收后将商品包装复原,并做好标记,验收完毕,合格的验收入库,填写验收记录及入库单;

(3)若包装破漏,必须更换包装方可入库,整修包装需在专门场所进行。撒在地上的农药应清扫干净,集中存放,统一处理;

(4)农药堆放应符合安全、方便的原则,便于堆放、检查和消防扑救。堆垛应按品种分类进行,垛高不应超过2m;

(5)营业员要保证农药安全,经营场所在固定方便的地方配置与农药性质适应的消防器材、急救药品;经营场所应设置报警电话;

(6)经营场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整洁,对散落的农药应及时清除;

(7)对经营场所进行定期检查,检查货垛是否牢固,有无异常,消防器材、防护用品、急救药品是否完好、有效;

(8)经营场所应在醒目的位置悬挂“禁止烟火”、“禁止吸烟”、“当心中毒”等警示标志;

(9)农药销售严格按生产日期先后出库,严格执行出库单制度。

篇6:农药仓库管理制度

1、农药仓库必须专用,不准储存禁用农药和“禁止使用农药表”中涉及的农药。

2、农药入库必须认真填写《农药入库记录》,进库农药、化肥要检查三证,检查来源是否来之合格供方,农药成分是否得到确认,标签是否完整,有无破损等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入库。

3、库中农药要摆放整齐,注明标志,按有效期时间计划发放顺序发放农药和肥料,不发过期农药和肥料。

篇7:农药经营管理制度

(一)进货查验和进销货台账制度;

(二)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制度;

(三)应急防护和应急处置制度;

(四)经营场所和仓储管理制度;

(五)农药废弃物回收与处置制度;

(六)农药合理使用指导制度;

(七)产品召回制度;

(八)人员岗位与培训学习制度;

(九)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一)农药经营进货查验制度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明确专人负责农药经营进货查验。

二、采购农药应当查验产品包装、标签、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以及农药生产许可证、农药登记证、农药经营许可证等有关证明文件。

三、采购农药前,应通过“中国农药信息网”等平台查验该批次产品的合法性。

四、不得向未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的农药生产企业或者未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的其他农药经营者采购农药。不得采购包装和标签不符合规定,未附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未取得有关许可证明文件的农药。

五、不得采购国家命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农药;未取得限制使用农药经营资质的,不得采购限制使用农药产品。

六、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采购农药产品。

农药经营台账记录制度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农药经营应建立采购台账,如实记录农药的名称。有关许可证明文件编号、规格、数量、生产企业和供货人名称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二、农药经营应建立销售台账,如实记录销售农药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企业、购买人、销售日期等内容。

三、农药采购台账和销售台账应以电子台账形式记录。

四、农药采购台账和销售台账均应当保存2年以上。

五、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其他需要实行台账记录的,应当按相关规定了予以记录。

(二)农药安全管理制度

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农药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一、负责人和经营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掌握农药安全合理使用及安全管理相关知识。

三、经营者必须了解和掌握自己所销售的很药存在的危险因素。

四、不得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农药;未取得限制使用农药经营资质,不得经营限制使用农药产品。

五、不得在农药经营场所内经营食品、食用农产品、饲料等,同时经营其他农业投入品的,农药经营场所应当相对独立。

六、不得销售假、冒、伪、劣和失效的农药。

农药安全防护制度

一、为防止农药在运输、贮存及农药经营其他接触过程中致人中毒,应采取安全防护。

二、农药经营相关人员应当掌握一定的安全防护常识。

三、农药营业场所和仓储场所应配置防护镜、防护面罩、防毒口罩、手套、防护服和长统靴、灭火器等安全防护设备。

四、发生农药渗漏、洒落等情况的,要及时妥善处理。

五、对各种类型的农药必须作出醒目标记,毒性高的农药采用适当的警戒色。

六、农药的存放和保管,要有专门场所和专人负责。

(三)应急防护和应急处置制度

为确保本单位经营农药危险化学品发生意外事故时能得到及时 妥善处理,有关责任人必须做到:

一、接到意外事故报告时必须弄清事故发生的地点、发生事故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事故的严重程度。并在第一时间通报安全生产管理小组。

二、安全生产管理组长立即决定处理方案。通过24小时电讯联络,指派人员到事发现场会同当地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按相关法规进行处理。

三、由于危险化学品泄漏,使水源、农田、居民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应立即通报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厂家、国家危险化学品登记中心,采取相应措施,使损失降低到最低。

四、造成重大损失或人员伤亡时,依照相关法律程序解决。

五、事故处理人员应向安全生产管理小组组长和政府职能部门时通报事故处理、人员伤

一、财产损失情况,不得瞒报或虚报。

(四)农药仓储管理制度

一、农药实行专库专储,不能与食品等物品混放。不得露天存放。

二、农药库房实行专人管理,严禁无关人员随意入内,仓库保管人员要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三、仓库保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存储的农药产品要经常清点、检查,对农衣药包装破损的要及时上报和处理,避免农药产品变质和造成其他损失。

四、农药仓储库房的消防、防盗和通风设施应保持良好,严防火灾、失盗和中毒事故发生。

五、仓储场所应配置明示标牌,对农药产品进行分类保管。

六、做好出入库登记记录,保证账物相符。

(五)农药废弃物回收与处置制度

一、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农药经营者应当回收农药度弃物,防止农药污染环境和农药中毒事件的发生。

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坚持“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回收、谁使用谁交回”的原则,逐渐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三、农药经营者应当告知购买者对农药包装物进行回收处。

四、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大力宣传,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处乱丢

废弃农药包装物的危害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减少乱扔空农药瓶、塑料包装袋的不良行为。

五、农药经营者应当设立农药包装物回收专门场所,确保农药废弃包装物有效回收利用。

(六)农药使用指导制度

一、农药经营人员应当具备农药和病虫害防治专业知识,熟悉农药管理规定,能够指导安全合理使用农药。

二、农药经营者应当向购买从询问病虫害发生情况并科学推荐农药,必要时应当实地查看病虫害发生情况,并正确说明农药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违意事项,不得误导购买人。

三、经营限制使用农药的,还应当配备相应的用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

(七)产品召回制度

产品召回制度

一、目的

对不合格进行识别和控制,以防止不合格工作的再发生和不合格产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确保质量管理工作能满足要求和不合格品不转序、不交付。

二、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对于已销售到市场,符合下述四大类原因的可以实行召回。

1、工艺类召回:工艺与理化指标原因,需要召回的。

2、包材类召回:因外观原因,需要召回的。如标签内容差误、漏标、错标等包材错误,导致产品无法在市场销售的

3、争议类召回:因争议原因,而非产品自身原因需要召回的。如因供需双方沟通不一致,造成“货不对板”、“无法回款要求退货”等。

4、政策类召回:如国家政策变动,取消某类市场销售的;

5、自主类召回:因产品滞销超过保质期、调换销售地域的。

三、各部门相应职责

1、供应链负责工作不合格的归口管理,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协助进行。

2、质检部负责对原材料、包装材料等不合格品进行评审和实施处理,负责不合格品的识别,并组织评审和跟踪不合格品的处置结果。

3、生产部负责对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不合格品进行评审和实施处理。

4、市场部负责跟踪产品在市场使用过程不合格品进行评定。

四、产品召回流程:

产品召回分为申请召回、指令召回一种方式。申请召回,是销售部门自主申请,要求对市场端产品进行召回。指令召加,是指公司根据需要,下达指令到销售部,要求召回某类产品。

1、申请召回流程:

销售员>销售经理>市场部确认>销售总经理>供应链核准召回

2、自主召回流程:

供应链核准召回>销售总经理>销售经理>销售员

五、召回产品的处置

1、根据获取的信息确定引起问题的原因,调查车间正在加工的产品,如有问题应立即停止生产,待评估后根据不合格品控制规定处理;对未使用的原料、辅料或包装材料也应封存,待评估后处理;

2、根据职责分类,分解到各职能部门作相应处置。

六、如本规定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冲突者,以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为准。

(八)人员岗位与培训学习制度

一、农药经销店的售货员,应具有一定的农药、植物保护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有关部门培训,成绩合格,方可上岗。

二、售货员在售货时,要认真负责,不能发生误售事故,做到销售品种和数量准确无误。

三、作好自身的劳动保护,销售过程中,防止因农药泄漏造成自身和顾客中毒、和对环境的污染。

四、能及时发现包装破损,要迅速将泄露或渗漏农药的包装容器转移至安全区域,按农药的特性,用化学品或物理方法处理,防此造成人员中毒、火灾或环境污染。

五、应每天核对农药的销售情况,发现农药被盗、丢失、误售等情况时,要及时向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把事故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六、应掌握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和能扑灭初期火灾,以及火灾报警的基本知识。

七、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行业服务规范和操作规程培训。

八、对本单位新进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主要培训农药的用途、使用技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九、不定期对员工进行使用农药防毒规程、正确配药、施药、按照规定的用药量、用量次数、用药方法等内容进行培训,防止农药污染环境和农药中毒等事故的发生。

十、教育员工遵纪守法合法经营。

(九)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员工职业健康档案,并对从事能发生职业病危害的员工发放《职业病危害告知》,进行上岗前培训,做好职业卫生的预防和防护工作。

二、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在册员工,应由医务室负责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全员工健康监护台帐。

三、对从事接触性有毒、有害物质及腐蚀性较强化学品作业的人员,应加强预防措施。

四、对已确诊为职业病的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五、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上报当地安监局和卫生行政部门等相关部门,并积极协助调查处理。

六、生产作业场所运用先进技术或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改善劳动条件,确保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七、涉及有害作业场所必须符合: 1)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

2)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高毒作业场所与其他作业场隔离。

3)设置有效的通风装置,可能突然泄漏造成急性中毒的作业场所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和事故通风设施。

4)涉及有害作业场所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区域警示线,配备有效的应急防范设备的救护、抢险用品,并设置通讯报警装置。

八、按照《劳动防护用品和保健品发放管理制度》及时足额落实员工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并督促员工合理正确的使用,对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进行经常性维修、检修,定期检测,确保正常使用。

九、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应当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配置现场急救用品。

十、需对有毒物品的生产装置进行维护和检修时,应事先制订维护检修方案,制订职业中毒防拼措施,确保检修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篇8:我国沿海滩涂管理制度法律分析

一、我国沿海滩涂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沿海滩涂范围和法律性质不明确

地质学上沿海滩涂是海陆相互作用的地带, 包括滨海陆地和潮间带、浅海三部分。而我国法律却没有认可其海陆兼具的特点, 将滨海陆地划归土地相关法律管理, 潮间带和浅海部分则由海洋类法律调整。分割管理使滩涂长期以来未能在法律上获得独立的地位, 也使沿海滩涂没有明确的范围。

同时, 沿海滩涂的法律性质到底是属于土地还是海域, 法律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导致涉及沿海滩涂征收或者征用时, 补偿金没有统一的计算标准, 按土地计算的补偿金要远大于按海域计算。因此法律界广泛呼吁要明确沿海滩涂的法律性质。

2. 管理体制松散

沿海滩涂具有捕捞、养殖、旅游,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 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将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视为己任;国土资源部门在其资源开发方面主张管理权;环保部门则拥有防止海岸工程和陆源污染的职权, 另外, 农业、测绘、水利、轻工等多个部门, 也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 参与了沿海滩涂的管理, 最终形成了分散性行业管理体制。这有利于发挥各部门的专业性, 但因各部门职责不同, 着眼点不同, 管理的目标和对象也不同, 造成管理中缺乏必要的合作与联系, 出现“重叠”或“真空”管辖, 忽略了海岸带的特殊性和整体性。 (1) 同时, 每个部门的管理都涉及一定的利益, 有利益时大家争夺管理权, 而涉及责任和义务时, 各部门又会互相推诿。这也给沿海滩涂管理带来很大混乱, 降低了管理效率。

3. 使用权审批制度混乱

⑴部门规定不协调

由于各部门管理上的重叠和真空, 常令沿海滩涂的使用者不知该到何部门办理审批手续。以江苏省为例, 如果匡围滩涂发展盐业, 应属轻工业局盐业发展总公司管理, 但如果经过匡围的滩涂因不再被海水淹没变为土地, 则国土资源局也会对其进行管理。使用者为免以后受责难, 通常两个部门都需要去做审批。

⑵适用何种审批程序的标准混乱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适用何种审批程序, 应该有明确的标准。然而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在地方实践中十分混乱。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 如进行围海养殖, 形成陆地性养殖场, 要到国土资源部门办理审批;而形成的是海域养殖场, 则需到海洋管理部门办理。江苏省还成立了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若仅是小面使用, 只需向该公司租用, 而如果是大面积开发, 审批程序要复杂得多, 一般是由省政府特批, 并执行严格的规划、评价程序。虽然以使用效果和面积大小决定适用何种程序的方法具有灵活性, 但这却只是一种临时做法, 并不能形成严格系统、普遍适用的标准。

二、沿海滩涂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 缺乏统一立法

面对沿海滩涂诸多的问题, 有人认为是执法不严, 有人认为是管理混乱, 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无法可依。

我国海岸带管理立法任务其实起步较早。1979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就批准了我国海岸带管理立法;1983年, 又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岸带管理法》, 1985年改为《海岸带管理体例》, 前后经数次修稿, 历时近10年, 最终以失败告终;20世纪90年代我国再次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岸带滩涂资源管理条例》, 出台两次修改稿, 但最终也没有解决问题。 (2)

所以, 目前我国对沿海滩涂的管理主要依靠与沿海滩涂有关的单行法或者法规规章。涉及沿海滩涂的法律法规虽多, 但它们多是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 为了满足自身专项管理需要而颁布的, 缺乏对其他行业或海洋整体利益的的综合考虑, 因此出现很多交叉、冲突和空白。可见, 我国非常缺乏一部专门的沿海滩涂管理法律。

2. 缺少开发利用规划

规划是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的基础, (3) 沿海滩涂是一个互相联系的复杂综合体, 想要让它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要兼顾沿海滩涂的各种功能, 并能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而行业管理体制下, 各部门管理难免盲目和局限, 只顾自己利益, 而损害了沿海滩涂的其他功能的实现, 旅游业和房地产开发导致沿海滩涂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就是典型的例子。

3. 缺少独立的管理机构, 权力微小

分散管理的弊端决定了我国需要设立一个能够协调各方的管理机构。在地方实践中, 虽然有些省份已经进行过类似尝试, 但却因为机构权力微小而最后失败。江苏省在1991年制定的《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条例》中规定海岸带管理部门是管理海岸带的行政主管部门, 其他有关部门, 应当协同海岸带行政主管部门, 做好管理工作。该规定中的海岸管理部门虽是一个独立的部门, 但在权力上却与其他行政部门相等, 他们之间只是“协同”关系, 并不能统领和协调各方。事实上, 江苏省海岸带管理部门也并未真正发挥其功能。因此, 2010年《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条例》被废除。可见, 作为一个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的综合性自然资源, 想要实现沿海滩涂的合理开发利用, 光设置一个独立的综合的管理部门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高于各个行业管理部门的权力, 否则其职能很难实现。

4. 权责利不明

我国现行的沿海滩涂管理体制是部门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管理方式导致部门、地区之间条块分割, 在环境、资源与生态保护问题上往往各自为政, 争权不断, 推责有余。 (4)

三、完善我国沿海滩涂管理的几点法律建议

1. 制定沿海滩涂专项法律

《海岸带管理法》迟迟未能出台, 主要原因在于, 我国当时的各涉海部门认为, 现行众多的涉海法律都包含了对海岸带地区的管辖, 无需再行颁布专门的海岸带管理法。

过去我国对沿海滩涂的利用程度不大, 分散管理并未带来太大问题, 但目前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如火如荼, 落后的分散管理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该项事业的发展, 对沿海滩涂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因此, 我国必须重启沿海滩涂管理的专项立法。

2. 立法中应集中解决的问题

⑴明确沿海滩涂的概念和性质

在立法中, 首先就要明确沿海滩涂的概念, 特别是划定沿海滩涂的界线。没有界线, 就没有确切的面积, 也就没有明确的范围和指标, 很难进行正常管理。纵观世界各国的管理经验, 考虑到以沿海滩涂所在地的行政区划边界为标准的不完整性, 以任意距离来划定的不科学性, 建议我国采用更具生态和科学依据的人为选择环境单元的方式来划定, 即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与沿海滩涂有关的海域、潮间带、陆地、草甸等环境单元划定沿海滩涂的范围。我国可在立法中确定该方法, 并将实际操作权赋予各地方政府。

在沿海滩涂的法律性质方面, 因为沿海滩涂更接近于海洋, 因此可以比照海域进行规定。

⑵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分散的行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的需要, 我国急需要建立一个能够统筹和协调各方的专门管理机构。该机构应具有三个条件, 一是综合性, 应由各涉及沿海滩涂的部门负责人组成, 保证对沿海滩涂的全方位管理;二是权威性, 应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作为该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这样才能保证该管理部门在权力上比各部门要略高一点, 也才能使其能够真正调动各方;三是规划性, 该管理机构应该采用以规划带管理的模式, 在各方共同参与下制定沿海滩涂开发保护规划, 并监督各方切实履行。

⑶明确各部门职责

在统一的协调管理之下, 依然需要各管理部门各负其责。这就需要在法律制度中理清各部门的权利和职责, 出现重叠的重新进行划分, 空白之处进行填补, 同时还需要明确各部门的法律责任, 一旦有失职行为, 要依法严格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明确的各部门的职权和责任, 才能够保证各部门在沿海滩涂综合管理部门的领导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

注释

1赵明利, 伍业锋, 施平.从“综合”角度看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存在的问题[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4) :17-22.

2鹿守本.海岸带管理模式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1 (1) :30-37.

3黄康宁, 黄硕琳.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法律问题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4) :350-354.

上一篇:瓶颈点工作下一篇:高二关于母爱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