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君子》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2024-04-30

《梁上君子》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13篇)

篇1:《梁上君子》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礼物 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礼物 阅读

一 :“礼物”不仅指学生邮寄给老师的钻石项链和贺卡,透过礼物更让我们看到了两个老师截然不同的心灵世界,得到的就可能是学生的鞭策跟提醒。

“礼物”在文中是指一件棉衣和一支玫瑰。围绕这一“礼物”,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邻居之间相互关爱的故事。

二:俗语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请你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帮助别人,自己同样能有所收获。本文中约翰家给予了老人许多帮助,这样,安妮同样会有所收获。

三 品析文中a。b。c三处加上括号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a处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这是因为老人在寒冷的大街上被冻僵了,而且似乎对卖菜没有希望了。

b处老人又很兴奋,是因为平日约翰家与老人家关系好,到了圣诞节,老人想送礼物给约翰家,由于家境贫困,看见了一件棉衣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c处老人之所以“略带羞涩”,是因为珍妮给予了老人很多帮助,老人想报答,红玫瑰显得妖艳似安妮般拥有着纯真的美。

篇2:《梁上君子》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二)《核舟记》节选(11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8—21题。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高可二黍许

(2)神情与苏、黄不属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小题3:.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2分)

(1)苏东坡________ (肖像特征)

(2)佛印_________ (神态特征)

小题4:.从选文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上下、左右(2)类似(3)同“屈”,弯曲(4)分明可数的.样子(4分)

小题1: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2分)

小题1:(1)峨冠多髯(2)绝类弥勒 (矫首昂视)(2分)

篇3:现代文阅读五步法

第一步:飞马观花。即拿到一篇阅读材料后, 首先以最快的速度浏览材料的标题、作者、写作时间、文段出处、内容注释和各试题题干, 在头脑中对材料的背景、文体、内容范围和考试要求等形成总体印象, 从而把整个阅读理解过程放在一个整体氛围中。做到这一步, 不仅能提高阅读理解速度, 而且能提高材料理解的准确度, 避免望文生义。

第二步:跑马观花。这是在明白了阅读材料的背景、文体、话题、内容范围和考试要求之后, 用跑马观花、一目两三行的速度快速阅读全文的一步。通过这一步, 要了解材料的话题对象、具体内容和行文思路。如果是记叙文, 则要通过这一步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 勾画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抒情议论性语句、材料中反复强调的句子和考题中涉及到的语句, 在头脑中初步概括出文段中心;如果是议论文, 则要通过这一步明确材料的论题、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如果是说明文, 则要通过这一步明确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步骤、说明方法、说明目的和说明语言的特色。“跑马观花”一步, 目的是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形成初步认知, 明确材料的信息分布, 明确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理解应抓住的重点。

第三步:下马观花。这一步是利用前两步所获取的信息, 结合具体考题, 有针对性地推敲、理解相关词、句、段, 作出答题抉择的一步。阅读试题的设计一般是按由局部材料的理解到整体信息的把握顺序排列的, 即首先考查考生从局部材料中正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词、句、段信息挖掘) , 然后再考查考生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一般是最后两题) 。“下马观花”是推敲、理解、把握局部信息的阶段。那么, 怎样进行“下马观花”呢?我认为, 应紧密结合考题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1) 找准与具体考题紧密相关的关键词、句、段, 然后联系上下文仔细分析、推敲, 弄清这些词、句、段所涉及的对象、话题、背景和修饰限制性词句, 把词、句、段的理解放在一个具体语境中来进行。

(2) 要善于把握信息的强调方式。整篇材料的重要信息往往在首尾段中, 一段材料的重要信息常常在段首尾里, 篇段的理解要高度重视“跑马观花”中所提到的重要词语后面的内容;复句材料的强调重心一般在后一分句, 问句的强调重心在于对题目的回答, 倒置句的强调内容是被倒置的成分, 句子中凡用逗号隔开的成分一般都是强调内容。

(3) 紧扣中心和话题, 准确挖掘隐含信息。根据需要, 材料中的一些信息的表达不用直言方式, 而是把要表达的意思隐藏在字里行间, 因此考生必须能够透过字面去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 即理解材料语言的“话中之话”“弦外之音”。

第四步:走马观花。这一步是在完成局部信息把握的基础上再次快速阅读全文, 对全文进行整体理解、整体把握的阶段。“下马观花”中, 我们完成了对局部信息的把握, 把握了局部信息, 为我们正确归纳全文中心, 理解结构层次、表达技巧、选材特点和评鉴思想内容等作好了充分准备。但要准确把握整体信息, 我们还必须站在全文的高度去对材料进行“走马观花”似的快速阅读, 把局部信息认真加以梳理、综合、概括,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 并根据题的要求进行求证, 这样才能保证所提取的整体信息的可靠性。归纳中心、评鉴思想内容要极其重视首位段、段首位的议论抒情语言和感情色彩浓厚的叙述描写性语句, 在头脑中形成全文的内容系统;理解结构层次, 头脑中必须有清晰的全文行文脉络;表达技巧评析和信息筛选, 头脑中必须有全文的选材特点、作者构思、语言风格等的总体印象。整体理解是否准确可靠, 走马观花一步必不可少。

第五步:回马观花。这是完成从局部到整体的阅读理解后, 回过头来用所获取的整体和局部的信息进一步推敲、求证答题是否准确、完整的阶段。答题中提取的局部信息是否准确, 需要用整体信息的事理逻辑来推导验证;整体信息的理解是否完整全面, 需要用局部信息来归纳求证, 二者相辅相成。回马观花一步, 可以尽量减少和消除答题中的失误, 帮助考生尽可能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材料。

篇4: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专题强化】1. (1) ① 懂得泥土和种子有脾气,“不要拗”;② 与牛相遇时虔敬地后退避让;③ 不对草们痛下杀手;④ 误斩蚯蚓后深感内疚;⑤ 撒些苞谷给麻雀作犒赏;⑥ 用粪滋补泥土;⑦ 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⑧ 拾起米粒和碎馍,吹一下就填到嘴里。 (2) 运用比喻修辞,将父亲比作逡巡的士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或: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泥土、小动物以人的情态,活泼生动,富有情趣。) (3) 父亲不嫌脸上的泥巴脏,反而将其当做农人的一种荣耀。父亲脸上的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的奖赏。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之情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 (4) ① 点出文章的中心;②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③ 深化作者的感情。 (5) 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上的农人更具有淳朴宽厚、钟情于土地、热爱劳作的优秀品质;向泥土致敬,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致敬。 2. (1) 动物的眼泪是最真诚的。老猫能坦然接受大限将至的事实,只是用“一滴永远的泪珠”向人们告别,而把最后的痛苦由自己远远地带走。 (2)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滴泪”比作“琥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猫离别时的不舍与痛苦,也写出了“我”看见老猫的泪水后,无比震惊和痛苦的心情。 (3) 老猫在“我”家活了一生,而家里所有的人却怕它在家里终结生命,所以希望它能够自己离开。当老猫感知到它的大限将至时,只留下一滴泪,就自己走了。通过对比,体现了人的冷酷无情。

第2课时

【典题诊断】1. 孙老师夫妇为学生们生火,学生们烤火取暖。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 2. 对学生关怀备至;勤劳顾家;理解丈夫 3. 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们这种行为的感人。 4. 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 5. 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

【专题强化】1. 快手刘对“我”的发现感到惊奇,想到了应对办法却又故弄玄虚,成功表演后显得十分得意。 2. 承接上文,交代了“我”的离开,收束对快手刘的回忆;引出下文,为再次见到快手刘做铺垫。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快手刘的人生际遇将发生改变。 3. 帮助快手刘完成戏法,摆脱窘境,让孩子们相信快手刘的戏法,不再为难他。表现了“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4. 第①句表现了快手刘表演成功后的神气十足;第②句中快手刘近乎在哀求,显得底气不足。两句话都能表现快手刘的精明、朴实和善良,也使人感到快手刘手脚渐渐不灵活,状况大不如前。 5. “快手刘”是小说主人公的绰号,他始终是“我”心中“名副其实的快手刘”。以“快手刘”为题,可以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遭遇,凸显人物特点,也更能表现“我”对“快手刘”这类人物的喜欢和同情。

第3课时

【典题诊断】一、 1 选取“南海”“北国”“森林”“群山”“小河”这些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歌颂祖国,使抽象的爱国之情变得具体、形象,避免了空洞。 2 (1) 开头两句“要”的呐喊,写出了瀑布坚定不移、势不可当、一泻千里的特点。 (2)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无生命的瀑布当做人来写,粗看字字在咏物,细看句句在写人,写那些有追求、有理想,用燃烧的信念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奔腾的生命之路的战士。

二、 1. “你的泥娃娃”指的是娜拉。“生人”指的是海尔茂。娜拉说自己是“你家的泥娃娃”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丈夫眼里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由,得不到尊重,只是一个玩偶;称海尔茂为“生人”则是因为丈夫海尔茂与她之间缺乏沟通,丈夫就像一个陌生人。 2. 奇迹中的奇迹: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娜拉通过这句话向海尔茂表示自己已不相信他们之间的婚姻能有美好的结果;建立真正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 3. 说明娜拉的动作,她边说边在做出走的准备,出走的决心坚定。

【专题强化】一、 1. 遥望六十岁;遥望年轻的时候 2. 象征人生路上的困难与挫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艰辛的感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二、 1. 钱之江:表明和对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立场,表达对革命事业必定成功的坚定信念。代主任:威逼利诱钱之江归顺,既表达了他的立场,也体现了他对钱之江的佩服。 2. 示例:机智沉着,应对的话语既顺畅通达,又针锋相对;学识渊博,比如他对饮食的表述;乐观,永不言败。 3. ① 那你就是共产党的人咯?② 为革命的正义事业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

第4课时

【专题强化】1. “生物在搬家”是指有些生物为了避免灭绝,远离原来不利的生存环境向别处迁徙的现象。 2. 高温、干旱。 3. 第③段说明的中心是: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全球气温的急剧上升,迫使物种以更快的速度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作者列举了英国的逗号蝴蝶和长插蛛向北移动的例子并罗列了准确的数据,说明这两种动物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的速度之快;同时还举了美国黄石公园中美洲鼠兔的例子,将其1900年时生活的地点和2004年时生活的地点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一中心意思。 4. “不少”是“多”的意思,说明许多生物正逃离赤道地区,向着北边较阴凉的地方移动,用在这里强调了“搬家”的生物数量较多,避免了说法的绝对化,更符合客观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第5课时

【典题诊断】1.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 2. 说明对“成长”持不正确的认识的人比较多,含蓄地表明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从而引出下文深一层的论证。 3. 内容上,强调小时候“我”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4. ① 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② 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5. 让知晓学习的人永远在成长,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篇5:荔枝蜜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美的水果。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①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荔枝刚开花。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这儿吃鲜荔枝了。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有人也许没听说这(A) 物儿吧?②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zi (B)身体。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一开瓶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得呢。

1、将文中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词。

A( ) B()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解释。

啖_______ _______ 瓶塞儿______ _______ 中看______ _______

3、用“出众”一词造句。

4、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①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写荔枝树、荔枝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6、第二段中作者展开联想,由____________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本文要写蜜蜂,赞美蜜蜂勤劳无私的品质,却为何用大量的笔墨写荔枝林、荔枝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A(稀罕) B(滋养)

2、啖dàn吃 瓶塞儿sāi塞子 中看zhong 合适

3、“略”

4、①引用,说明荔枝的美妙,同时为文章增添了情趣;②比喻、拟人、勾勒出一幅热热闹闹兴高采烈的蜜蜂酿蜜的美好场景。

5、为接着写蜜蜂蓄势。

6、由荔枝蜜的香甜联想到生活的甜美。

7、写荔枝林为写吃荔枝蜜服务,写荔枝蜜的香甜,为下文写参观蜜蜂,赞美蜜蜂服务。

阅读理解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做阅读题的技巧和方法

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概括某段大意

篇6: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答案:

【小题】

B

【小题】

A

【小题】

C 答案解析: 【小题】

篇7:勉为真君子现代文的阅读答案

①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给清华学子作了题为《君子》的演讲,并引用《周易》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时过境迁,“勉为真君子”依然应该成为青年学子追求的人生目标。

②“君子”这个词的内涵,在历史上也是有演变的。起初它是社会地位的标志,后来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而促进这个演变发生的关键人物就是孔子。怎样做“君子”也就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主题。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立志做君子,这是一种使命与担当,于古今皆然。君子,就应当在引领风气和弘传文化两方面有所建树。

④君子的首要责任就是引领风气。君子的德行是社会风尚的源头活水。中国文化历来强调“为己之学”,不慕名利的君子数不胜数。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蔡元培就是其中一位。“国事渐平,教育宜急”,1 9 1 6年,怀揣着教育救国信念的蔡元培先生,毫不迟疑地回到了祖国,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当时被人们称为“大染缸”的北大,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从绍兴山阴县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了风气。世人云:“时髦不能跟!”在我看来,跟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君子引领风气。如果世间多一些像蔡先生这样的“大先生”来引领,哪还怕什么世浊之风呢?因此,时代呼唤更多独立不倚、和而不流、刚健有为的君子,躬行践履,共同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

⑤君子还有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弘传文化。作为生命个体,我们像树木一样,是有本有根的存在,所以,不忘本就应当是贯穿于生命的主线。同样,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最重要的精神品质之一也应是知其所从来、敬其所从来。那么,所敬之“本”在何处呢?《荀子》有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意思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祖先,是民族的本源;尊敬帝王和师长、紧守长幼尊卑之序的道德风尚是天下大治的根本。要以礼治天下,让所有人都知礼守礼,就会天下大治了。这里的道德风尚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树高千尺不忘根,文化滋养了我们,我们就要回报文化,在传承中弘扬和光大中华文化。

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当代青年应有志于此,发传统之幽微,赋其以现代意识,勇做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真君子。

(有删改)

1.右图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勉”的条目。结合文意,可以推断“勉为真君子”的意思

是 。(2分)

2.阅读文章第①-⑤段,根据提示,理清思路。(4分)

作者首先引用梁启超的演讲,提出青年学子要“勉为真君子”,接着论述了

① , 并从 ② 和君子要弘传文化两个方面阐释了怎样做君子。

3.读了《我有一个梦》和《勉为真君子》后,对于如何弘传文化,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

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作简要说明。(4分)

答:

1. 答案要点:

努力做一个真君子(2分)

2. 答案要点:

①君子的内涵(演变) ②君子要引领风气

(共2分。每空1分)

3. 答案示例:

弘传文化需要了解文化,践行文化,热爱文化。现实生活中,我们学习《论语》,就

是在了解传统文化;孝敬自己的父母,就是在践行传统文化;参观首都博物馆的玉器展览,

愿意把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就是热爱并传播我们的古代文化。

(共4分。思考2分,说明2分)

说明文阅读方法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 看文章题目;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理清文章的思路

篇8:现代文阅读教学实录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解题规律与技巧大致有如下一些:一、仔细审题, 题干里面就有解题信息;二、根据题干, 确定答题区间或者是概括答案的范围;三、一般情况下, 出答案的语段都会有一些与题干相对应的标志词, 识别并找到这些标志词很重要;四、原文意识, 即从原文中筛选、概括试题答案。

试卷的第17题, “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原文画线部分是: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 东湖两岸, 积雪茫茫, 素裹红装, 江山如画, 四顾无人, 万籁俱寂, 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师问: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

生答:寂静。

师问:寂静, 很好。如果再换一个字呢?

生答:宁静。

师问:到底是寂静好呢, 还是宁静好呢?为什么答案用的是宁静呢?试着辨析一下。

生答:寂静显得周围环境有些死气沉沉, 而宁静除了静, 还给人温馨、安宁之意。

师问:还有呢?和死气沉沉相对的是什么?

生答:充满生机, 有生命力。

小结:在概括答案时, 可通过辨析, 试着选出那个最合适的词语。我们写作文也是如此, 总有最合适的字眼, 能够把自己最想表达的意思准确表达出来。所以, 最适合的, 才是最好的。

绝大部分学生只想到了自然环境的这一个特征。对此, 我进一步启发。

师问:刚才的“宁静”是围绕“四顾无人, 万籁俱寂, 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这部分语句概括出来的。那么, 由“素裹红装, 江山如画”, 你能不能想到、概括出这部分自然环境的另一个特征呢?

生答:壮丽。

生答:壮美。

生答:很美的景色。

师问:大家都想到了此处景色的另一个特征, 可描述冬天的景色, 用“壮丽”、“壮美”合适吗?我再提示一点, 现代汉语里面有很多双音节的词都是由意义相近的语素构成的, 比如扫除、兴盛、美丽等。

生答:秀美。

景色的特征已经明确了, 接下来就该考虑第二问“景色描写的作用”了。

师问: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一般是什么?

生答:衬托、烘托、反衬等。

师问:那么这两个景色特征分别衬托了什么呢?可以先考虑“宁静”。我提示一下, 作者在童年时就很热爱屈原的作品, 20多岁读大学时更加理解了屈原作品的内涵与屈原的精神, 并且认为闻一多先生是与屈原非常神似的人。那么, 今天他来到了行吟阁、屈原纪念馆, 他会怎样呢?

生答:他会很激动。用宁静的环境来衬托作者激动的内心。

师问:回答的很好。那么, “秀美”又衬托了什么呢?我提示一下, 苏词里说“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毛主席的词里说“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就是说, 由“江山”都指向了什么?

这个问题稍微难一些, 学生们稍微迟疑了一下, 才回答出“指向英雄、豪杰”。

师问:对, 指向英雄豪杰。那么这里的英雄人物, 在作者看来又是指谁呢?

生答:指屈原。

师问:仅仅是指屈原吗?

生答:还有闻一多。

师问:那么, 这一条答案应该如何概括呢?

生答:用秀美的环境来衬托两位爱国诗人的美 (伟大) 。

应该说, 这节课学生参与度高, 思维活跃, 回答问题很积极。所有问题答案都是学生在老师启发下, 自己概括、归纳出来的。藉此消解了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 树立了学好语文, 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的信心。

语文课和数理化等学科的区别就在于, 数理化答在卷面上的是解题步骤, 也就是解题时的思维过程。要求步骤齐全, 答题规范。如果只写结果, 没有过程或者步骤不完整, 那要扣除很多分数。而语文学科直接呈现在卷面上的是答案, 不出现解题过程。那么语文试题的解题过程有没有呢?有, 但比较抽象, 只存在于学生的大脑中, 即大脑中的思维活动。学生普遍感觉到语文难学, 不知道答案是怎样得出来的, 就是因为不了解语文试题也有解题过程, 即存在于大脑中的、不外化的思维过程。

篇9:《梁上君子》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明确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

文学作品一般采用文学语言形式,而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表述则应该运用科学语言形式。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究竟有何区别与联系,先看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示例:

所谓科学语言,就是把意思准确直白地表达出来的语言,科学语言具有精确性;所谓文学语言,就是富有联想意义的形象含蓄的语言,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所谓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二、学会深入文本细读语段

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强调整体感悟的同时,要求考生深入文本进行语段细读,在贯通上下文意的基础上获取答案信息。有的考生却缺乏语段细读的阅读品质,答题时仅凭感觉,就很难做到全面而准确的回答。细读步骤如下:

1.分析句群。先以句末标点为标准,来标注句子的序号,再概括每句话的大意,然后理清句间关系,切分层次。

2.体味联想意义。如果遇到形象化的语言,或分析其修辞技巧,或挖掘隐含信息,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3.把握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对于准确而全面的答题至关重要。所谓关键词就是能体现语段中心的词语;所谓关键句主要是提起句、过渡句、归结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问文段的主旨是什么?

(1)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2)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云,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3)短暂的夕阳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抛给人间的光芒是最依恋也最夺目的。(4)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5)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6)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竞被夕阳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7)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一一它能使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8)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掷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9)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10)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11)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12)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13)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14)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15)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16)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竞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乖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选自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2006年广东高孝卷)

第一步,标识句子的番号,共16句。

第二步,概括每句大意。

第三步,理清句间关系,分清层次。得知第7句是对1到5句的归结,因此,第7句是归结句、关键句。根据第s句的大意可知,由面到点,下一层重点写书架上的泥公鸡。可见7、8句之间应该分层。那么这个语段可以分两层,前面从面上描写夕阳映照书房的景象,后面从点上着重描写书架上的泥公鸡,而后者是重点。而且,得知从第10句到第16句关于泥公鸡的描述应该是主旨升华句。要把握主旨必须准确理解描写泥公鸡的句子。

第四步,理解主旨升华句,概括语段中心。10到16句是主旨句,但句意比较含蓄。其实用了修辞“泥公鸡”代指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代指日下的商品经济,夕阳映照泥公鸡象征传统文化虽然很美,但日渐衰落,泥公鸡的哀鸣则用拟人手法赋予作者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同情和不满。由此得出本文段主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日渐消逝,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不满。

如果不深入文本细读,仅凭感觉,很难读出语段的中心,也很难理解最后几句话的含义。

三、掌握两种重要的答题方法

1.抽取法

抽取法即直接抽取文本中直白的词句作为答案的方法。这是针对现代文阅读答案信息的精确性而采取的方法。所谓直白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本中那些提示性、总结性和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或语段中心。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或语段层次。

第三步,抽取段首句、总结句或议论句。

第四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抽取出的语言。这些重点往往像金子一样散布在文段中。需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语段中心以及题干要义去抽取。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回答: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

(1)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2)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3)瓦曼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犬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速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4)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5)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一一选自冯杰《乡村的瓦》(2006年四川高考卷)

第一步,通读全文,感悟全文的主旨和思路。本文借写乡村的瓦回忆童年生活,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向往和回归。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1)(2)段总说,提出对乡村的瓦的回忆;(3)到(5)段具体描写乡村的瓦的特点、感受。

第三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发现(3)段中的“神韵与魅力”、(4)段中的“对称之美”“集体主义”“团结”、(5)段中的“乡村的坚守”等具有概括性、直白性且符合题干“感受”的要义。可以抽取出来直接作为答案。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

2.提炼法

提炼法即对文章、语段或句子的修辞义、潜在义、归结义、情感义等联想意义进行揭示、挖掘、归类和感悟的方法。它是针对现代文(文学类)答案模糊特点而采取的方法。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导致答案的模糊性,对模糊性语言的语义理解可采用提炼法。

怎么提炼?首先,明白前述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提炼的本质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其次,掌握提炼的诀窍,就是弄清两类语言的关系,即“象与义”以及“具与类”的关系。所谓“象与义”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形象与被赋予的联想意义的关系。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都负载有丰富的情感意义,如“柳”在古代诗歌中隐含的可能是离别时依依不舍之义。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形象的外在特点挖掘隐含的、内在的情理意义和文化意义。所谓“具与类”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具体的描述内容与所属语义类别的关系。文学语言通常是具象的,但答案需要概括,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具象的事物予以归类。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具体的描述言语概括出其所属的类别语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为什么说地坛“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国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教版教材第二册)

第一步。回到原文,在段未找到“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句,可见这是结论,理由应该在上文去寻找。

第二步,细读语段,发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一直到“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段关于小昆虫的具体的景物描写讲的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理由,但没有直白的词可以抽取,需要对隐含的答案信息进行提炼。

第三步,可以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进行提炼。这里的“象”有”峰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这些景象都具有”微小、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生命力等特点,再结合下文的”竞相生长“可知这些具象隐含的联想意义应该是”微小的生命也具有生命力。

第四步,组织答案语言,准确回答:因为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让“我”感觉到微小的生命也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阅读下面文字,请回答:作者从哪些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我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感激一份简单的早餐,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回到原文,明确答案的信息分布在“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一句的后面直至结束。

第二步,细读语段,找到他要感激的具象依次是“早餐”“风”。“棉布裙子”“农人”“水”“苹果”“先生”。

第三步,对具象进行归类概括,风属于自然的赐予,早餐、水、苹果属于物质条件。农人属于劳动者,先生属于亲人。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明确“具与类”的关系。最后,分条理地组织答案:作者从①大自然的赐予;②简单的物质条件;③为我创造物质生活的劳动者;④陪伴我的亲人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3.抽取法与提炼法的综合运用

抽取法与提炼法在现代文(文学类)阅读中不可能截然分开,常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作者描写了寂夜的虫子的叫声,虫叫的特点是什么?

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套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细读语段明确从“也许”到“由衷地欢快”是描写虫叫的特点,而后面两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答案应该在前面去找。

第二步,运用抽取法,抽取直白的词语,诸如“清脆”“晶莹”“欢快”。

第三步,运用提炼法,对具体描写部分“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进行提炼,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提炼,发现运用的拟人手法修辞其隐含的联想意义是富于变化。学生往往漏答这个答案信息。

第四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虫叫的特点是清脆、晶莹、富于变化、欢快。

篇10:泥活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泥活

房树民

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的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镟一镟。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挑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脊,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去;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反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创作,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似乎有悟,他重新拈起案上的竹刀,挑起一丁点儿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至此,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儿不易觉察到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

孙子冯大刚好赶集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熟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下颌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您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您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快!”

“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我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冯大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忙奔过去,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直起,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了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捏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大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带去呗!”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爷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在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

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木滞的眼神盯着孙子冯大,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地向下压去。

(1)“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这两句话中的“亮点闪动”“亮光熄灭”分别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2)试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冯兰瑞的形象。

(3)这篇小说是通过哪些手法刻画冯兰瑞形象的?请结合具体材料加以分析。

(4)试从情节安排上说说捏泥活与最后毁泥活的关系。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爱的契约

(美)威尔·斯坦顿

我和玛吉结婚的时候,经济上很拮据,且不说买汽车和房子,就连玛吉的结婚戒指还是我分期付款购置的。可是如今却大不相同了,人们结婚不但讲排场摆阔气,而且还聘请婚姻顾问,签订夫妇契约。听说有些学校还要开设什么婚姻指导课呢!

我想,签订一份契约也许会使我们的家庭生活走上正轨。于是,我决定和玛吉谈谈。

“玛吉”,我说,“婚姻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可是我们结婚的时候……”

“你在胡扯些什么?”她不由得一愣。

我说:“这里有一份夫妇契约的样本,是由一对名叫莫里森和罗莎的夫妇签订的,它适用于任何夫妻。”

玛吉显然对这话题感兴趣,“讲下去。”她催促道。

我打开书念道:“第一,分析每对夫妇过去的生活——是否有遗传病史,是否有吸毒嗜好和犯罪历史,是否有……”

“别说了,我不想再听下去。”她失望地说,“只有傻瓜才会和这种人结婚。”

“当然,”我解释说,“这并不是说莫里森和罗莎也有过这类事情。但是,了解情人的过去总要比蒙在鼓里一无所知好得多。这样蜜月结束后,即使碰上令人难堪的事情,你也不会感到束手无策了。”

“这些对我们来说已经为时过晚了。”

“怎么会为时过晚呢?一切可以从头开始,要是我们现在也签订一份契约的话……”

“签订什么?”玛吉吃惊地问。

“签订契——约。”我故意拖长了音调。

“为什么?”玛吉疑惑地问。

“因为契约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约束力。另外,它还能合理地分配我们之间的责任和权力。”我停顿了一下,建议说,“让我们也签订一份契约吧!比如每逢单年由你决定到哪儿去度假,双年则由我说了算。”

“要是轮到我做主时,正碰上手头没钱,那我们不是只有呆在家里了吗?”她反问。

“不错,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特殊情况。”我说,“另外,契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酌情处理嘛。”

“如果契约可以随意改变,那它还有什么用处呢?”玛吉反驳说。

“言之有理。”我说,“想不到你还知道这些基本常识。”

“如果你也懂得这些常识,就不会提出签订什么契约了。”

“要知道,女人经常喜欢谈论平等和自由。一张契约至少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辩解说。

“你不懂,亲爱的,”玛吉两眼紧盯着我的脸,激动地说,“平等对女人来说无关紧要,关键是男人是否值得她们爱。要是一个女人真心爱上了一个男人,她就会做一切事情来使他快活。这绝不是那张该死的契约所起的作用,而是她自己情愿这样做。”说完便转身走进隔壁的厨房。

没想到玛吉懂得这么多的道理。我终于认输了。

“要喝咖啡吗,亲爱的?我刚煮了一壶。”玛吉探出半个身子温柔地问道。

“咖啡?太好了。”我转过身来看见她嘴里咀嚼着什么,“你在吃什么?”

“油煎饼,想尝尝吗?”她笑着问。

我的天啊!我和玛吉共同生活了十七年,难道她还不知道我讨厌油煎饼?她自己也是一看到油煎饼就会呕吐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玛吉,你喜欢吃油煎饼?”我不解地问。

“是啊,怎么啦?”她神秘地眨了眨眼。

“记得我们第一次约会,我给你要了杯咖啡,问你是否要油煎饼,你拒绝了,说你不喜欢。”

“是的,你记得不错。”她爽快地说,“可是当时你口袋里只有五角钱,还是向别人借的。”

“可油煎饼只需要一角钱呀!”

“别打肿脸充胖子,那样你回家的车钱就没啦。”说着,她忍不住大笑起来。

我坐在她身边,贪婪地吃着热腾腾的油煎饼,嘿,味道还真不错啊!

过了一会儿,我也从包里拿出两只油煎饼——早晨我瞒着玛吉买的,递给她一只说:“我以前不吃油煎饼,但我可以从头学起!”(选自《感动你一生的微型小说全集》,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全文,解释“爱的契约”的含义。

(3)小说中“我”的形象有何特征?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有何作用?

(4)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①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2.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以为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

3.(1)心理描写。表现了培德的紧张不安,怕母亲丢了自己的面子。

(2)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母亲为自己来看望儿子,却让他因此而丢面子而窘迫。(答“自己来看望儿子,儿子却因担心丢面子而让她离开这里,母亲有些心凉气恼”也可)

4.拒绝吃蛋糕希望母亲早点离开,回房间看见蛋糕自责羞愧,与齐姆森一起吃蛋糕担心消除,内心转向平静。

5.形象特点:①彬彬有礼(有教养),②成熟懂事。作用:①怕齐姆森瞧不起母亲,培德才要母亲赶紧离开;齐姆森责备培德、跟培德分吃蛋糕,才让培德轻松一些。齐姆森这一形象安排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作者用齐姆森的仁厚来反衬培德的虚荣,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③作者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表达小说的主题:抛弃虚荣,珍惜亲情。

6.(1)“亮点闪动”表现了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亮光熄灭”表现了对艺术纯洁的维护。

(2)①身怀绝技,技艺高超;②性格刚直,人格高尚。

(3)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举例略)

(4)这是一种“蓄势”(答成“铺垫”“烘云托月”亦可)的手法,“武松打虎”越精巧,越受到人们的称赞,毁之越可惜;毁之越可惜,也越说明冯兰瑞艺高德更高;最后的情节安排既让人深思,又使作品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延伸。

7.(1)①结婚时的情形与社会风尚形成对比,表达“我”对新时尚的羡慕之情。②交代故事背景,为写要与妻子签订契约作铺垫。

(2)①表层含义:签订在纸上的分配夫妻责任与权利的契约。②深层含义:夫妻间相互体谅和关怀,心甘情愿地为对方做一切事情。

(3)①追逐时髦,对妻子缺乏理解,不懂得爱情的真谛。②“我”与妻子的形象形成了对比,衬托出妻子对丈夫的理解、体谅和对爱情的深刻见解,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4)观点一:是画蛇添足。①从情节结构来看,倒数第二段已经照应了妻子的“油煎饼,想尝尝吗?”的问话,结构严谨;同时借“我”吃油煎饼的“味道”委婉地写出了对爱情真谛的领悟,至此情节已很完整。删去最后一段会使小说更加简洁。②从内容来看,小说夫妻之间的对话已完成,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已蕴含其中。删去最后一段无损于主题的表达。

篇11:《梁上君子》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2)回忆儿子的往事这件事(“儿子的往事”不得分)。因回忆儿子的往事(回想与儿子在一起的日子)而快乐,因儿子离开父母(只能靠回忆来寄托思念情)而惆怅。

二、略

三、应选第二句。第二句与全文语气、口吻相一致,态度谦和,语气亲切,像和朋友谈心一般。(能答出本文的语言特色得满分,单就语言得体如“生硬”、“绝对”、“含蓄”、“有分寸”这一层面回答,得1分。)

四、(1)青年人应该理解长辈的情感,尊重老人的意见。(二点内容,答出一点得1分。可用自己的话表述,也可用文中的话转述。)

(2)长辈应克服落伍、迂腐、不够耐心、不太讲究说话技巧等弱点。(本题应综合“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和“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两处回答,只涉及其中一处。)

篇12:《梁上君子》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 (8分)

安于平淡

陈鲁民

①近日看央视生活频道,主持人说了一段颇有哲理的话:人的生活大体可分为三块,5%的快乐,5%的痛苦,还有90%的平淡。普通人的一生会受到5%的诱惑和5%不得已的痛苦,最后过上90%的平淡生活。可见,平淡是生活的主要部分,我们在生活中要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回归宁静,安于平淡,才能让自己充满幸福。

②大千世界,许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轰轰烈烈,事业出人头地,名声传播四方,处处鲜花掌声,似乎这样才没有白过,才实现了人生价值,而把安心于平常的工作,平淡的生活,平凡的事业,都看成是没有追求,缺乏理想,没有出息的表现,这其实是很脱离实际的美丽幻想,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不管是否心甘情愿,大多数时间都是生活在平淡之中的,平淡始终是生活的主旋律。

③即使那些叱咤风云的名流、巨擘,那些惊天动地的风云人物,其全部生活也大都是平淡的,每天可称为不同凡响的时间和机会不会超过十分之一。一个政治家,在政坛上可以慷慨陈词,指点江山,回到家里他可能也是一个含饴弄孙的平常老人;

一个在绿茵场上纵横驰骋的国际球星,坐在电视机前看比赛时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观众;一个在商场、股市翻江倒海的.资产大鳄,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也是在吃饭、睡觉、娱乐,就和我们普通人没啥两样,无非是吃得好一些,房子大一点而已。

他们也不希望老是生活在镁光灯下,不希望始终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也想和普通百姓那样,能不受干扰地去逛逛公园,能和家人自由自在地安享天伦之乐,也就是过平淡的生活。

④我们人生的许多烦恼,都是来自不安平淡,不甘寂寞。譬如,为了实现所谓不平凡的人生理想,为了当人上人,为了跻身名流,为了飞黄腾达,为了功名利禄,为了赚更多的钱,不停地奔波忙碌,无休止地投机钻营,长年累月地拼命折腾,最后也许成功了,达到目的了,但付出的代价太大,也距离人生的真谛越来越远,还没有来得及认真享受生活,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也有些人早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美国作家梭罗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柴,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里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他通过自己的生活试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⑤托尔斯泰说过:“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平淡的生活,就是自觉降低欲望的结果,而不切实际的欲望,只能让我们感到痛苦和无奈。

安于平淡,可以说是治疗人生许多精神疾患的一副良方,是我们通向幸福彼岸的一只轻舟。安于平淡,就是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安于平淡,就是善于惜福,过好眼前日子;安于平淡,就是知足常乐,不与人胡乱攀比;安于平淡,就是不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

当然,安于平淡不是甘于平庸,不是没有理想追求,而是善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把平凡的生活过出五光十色的花样,在平凡的人生之途实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价值,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小题3:有人说,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想,就是在不甘于平淡中拼搏出来的。作者却说我们要安于平淡。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1:我们在生活里要安于平淡(我们在生活中要适当控制欲望,回归宁静,安于平淡,才能让自己幸福也可)。

小题2:先提出本段的论点“我们人生的许多烦恼,都是来自不安平淡,不甘寂寞。”,然后用世人不安于平淡匆匆一生的例子和梭罗独居瓦尔登湖、安于平淡生活的例子,正反对比论证。意对即可

小题3:示例: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平淡是生活的真谛,是通向幸福的小舟。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就是因为人们不安于平淡。但安于平淡绝不是甘于平庸,而是把平淡的生活过出五光十色的花样,实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价值。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点的掌握。议论文的论点大多就是题目,或在暗含在第一段中,或一个故事来引出论点。本文,题目即是论点,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也可。

小题2:

试题分析:结合论证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回答,首先提出“我们人生的许多烦恼,都是来自不安平淡,不甘寂寞。”,然后正反对比论证。

小题3:

篇13:现代文答案中常见错误简析

常见问题一:答案不正确

学生答案中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答案不正确。仔细分析答案,从中推敲原因,我们会很容易发现,除了不会做之外,审题不清是学生失分最重要的原因。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做到认真审题,弄清题目有几问,题目是怎么问的,做题时要确保有几问答几问,怎么问怎么答,弄清问题的要点及重点。这样,情况将会有所好转。

常见问题二:答案不准确

许多时候,学生的答案往往呈现与参考答案相关但并不准确的情况。他们的答案往往呈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状况。让人觉得说他答案不对吧,它又有点相关,说它对吧,它又不准确。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学生表达能力有限,表述不准,或者是图省事直接从文中抄录语句回答。

事实上,除了试卷上的题目明确要求用文中的话回答外,一般情况下,答案是不可以从文中抄录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抓住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当然同时我们還需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要确保自己的观点准确。简单来说,就是既不可照抄原文,又不可脱离原文,应当抓住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常见问题三:答案不全面

答案不全面,这是大多数学生出现的一个常见问题。现代文的题目做完,除了极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或多或少会对一部分,但多数学生的答案是不全面的。是否剩下的答案学生都不会呢?分析下来,我们发现那倒也不是,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全面考虑问题的做题方法。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问题,首先做题时心态要平和,不可急躁,要仔细考虑。其次,要用全面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最后,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做题时要注意从前往后拉网式阅读、筛选、归纳要点,做到这些之后,答案相对而言,就会周全多了。

常见问题四:答案不简练

答案不简练,是学生答案中的又一个常见问题。学生的答案往往是重量不重质,常常是一个得分点就将答案区域写满,这样看起来答案好像已经写了不少,但实际上答到的得分点确实十分少,

而阅卷是以得分点判分的,这样就造成了字多分少,或答案啰嗦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对自己的答案无把握,于是他们就尽可能地多写,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学生不会概括。

因此,对于这样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对于只会抓量而不重质的学生,应该帮助他树立得分点意识,杜绝无目的的答题习惯。对于不会概括的学生则应该帮助他们掌握概括的基本方法,强化语言的凝练性。

常见问题五:答案无条理

教师在阅卷时常常会觉得学生的答案混乱无比,毫无条理可言,更无层次可讲。他们的答案往往是颠三倒四。这是因为学生做题时常常无目的性,答题时过于随意,无计划性。

要想改变如此情况,我们当引导学生做题时要分点作答。要教学生学会抓住得分点作答,合并相同点,罗列不同点。

在做题时如果我们能做到教会学生避免“四不一无”现象,那么学生们的答案就不会有问题了,现代文得高分也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学生也就不会再畏现代文如洪水猛兽了。

(作者单位 江苏省高邮市临泽中学)

上一篇:语文教学和班主任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海外并购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