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数学课件教学设计

2024-05-11

幼儿园小班数学课件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幼儿园小班数学课件教学设计

幼儿园小班数学课件教学设计

制作意图和教育价值:让幼儿区分长、短并复习1到10的数概念。

制作材料:水彩笔底、万通板、吸管、红色贴纸。

制作与设置:将红色贴纸缠在吸管上,将水彩笔剪成10排,再将水彩笔底粘在万通板上,在水彩笔上画上不同的长、短黑线,再将红色贴纸缠好的吸管,剪成与黑色线长、短吻合的长度。

应用年龄和地点:适合3-6岁的幼儿进行操作

地点:放在数学活动区、益智区。

操作方法

1、区分长短较弱的幼儿,可以随意放,只要能与黑线相吻合即可。

2、区分长短较强的幼儿,可以按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1、复习上和下的位置。

2、培养幼儿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1、故事《树熊妈妈和宝宝》。

2、各种小动物若干。

3、教具:大树。

4、录音机,磁带。

一、导入

播放音乐《山上山下》,幼儿演唱。

二、展开

1、出示《动物真有趣》幼儿用书,讲述故事《树熊妈妈和宝宝》。

2、重复动作数次,请幼儿移动树熊并告诉老师树熊的位置。

3、教师出示教具,通过粘贴小动物让幼儿进一步认识“上”和“下”。

4、教师引导幼儿在活动室内寻找放置高低不同的小动物,巩固“上”和“下”的位置关系。

三、结束

播放音乐,幼儿把小动物送回“家”,在欢快的氛围中自然结束。

四、活动延伸

教师可多利用户外体育游戏时间复习和练习“上”和“下”,并启发幼儿自己设计不同的游戏玩法。

1、认识3和3的数量。

2、培养手眼协调的能力。

3、增强数数的能力。

1、数字卡“3”。

2、叶子。

3、不同颜色的棉线。

一、出示数字卡“3”,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 “3”字像什么?

二、结合情境,幼儿认读字卡

1、把一片叶子贴在白板上,请幼儿数一数有多少片叶子。再请一位幼儿在白板上多贴一片叶子,并请其他幼儿数一数有多少片叶子。接着请另一位幼儿把一片叶子贴在白板上,老师与幼儿一起数一数白板上共有多少片叶子,并出示数字卡“3”,请幼儿认读。

2、出示打了一个小孔的叶子。给每位幼儿发不同颜色的棉绳,请幼儿把叶子分成三片一组,穿在棉绳上。问小朋友每一串上有几片叶子?

三、躲起来的“3”

请幼儿从玩具架上挑选3件相同的玩具,拿回来向大家展示。

四、总结分享

教师与幼儿一起数一数每条棉绳上叶子的数量。

一、彩色鱼

材料与工具:

各色布料、彩色纸、纽扣、剪刀、针线。

制作方法:

1.用布料剪出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的鱼若干条。

2.用彩色纸装饰鱼的身体,并在鱼的眼睛部位剪出一个扣眼。

3.用针线将纽扣缝制在鱼的尾部,根据意愿将许多鱼连扣在一起。

l.扣纽扣。锻炼手部小肌肉群,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2.排序。根据颜色、大小有规律地排序,提高排序能力。

3.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幼儿可以边扣纽扣边说:“l添上1就是2,2添上1就是3……”,或者边解纽扣边说:“10去掉1就是9,9去掉1就是8”,依次类推。

二、花头饰

材料与工具:

各色布料、硬纸板、强力胶、剪刀、订书机、松紧带、纽扣、针线。

制作方法:

1.将硬纸板和布料剪成长条形,用强力胶将布料粘贴在硬纸板的外层做成头饰圈。

2.剪一条长度为4厘米的松紧带,用订书机将其分别固定在头饰圈的头尾两端。

3.按适当的间距将纽扣缝制在头饰圈上。

4.将硬纸板和布料剪成花的形状,用强力胶将面布花贴在纸花外层,并在花蕊处剪出一个扣眼。

玩法:

1.扣纽扣。提高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能力。

2.表演故事。可以自由选择花头饰进行故事表演,如《三只蝴蝶》,也可以自己编故事表演。

1、加深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认识,能正确说出名称并进行分类。

2、在此基础上对半圆形和椭圆形有初步的了解。

3、愿意与同伴分享食品,体验共同品尝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形片片各

一、插有标记图的盘子四个、各种图形食品等幼儿已有生活中图形物品的知识

1、认识图形宝宝,谈谈说说我知道的各种图形的物体。

“今天有许多的图形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他们是谁啊?”

“你们知道这些图形宝宝爱藏在哪里吗?”

2、感知食品形状的多种多样。

a.“图形宝宝除了喜欢藏在xx地方,还喜欢藏在哪里?”

b.出示一个桔子

提问:“桔子里藏有哪些图形宝宝呢?”

“还有哪些食品里藏有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我们一起去看看”

2、给图形食品找家

a.出示贴有标记的盘子

b.请小朋友看着标记帮图形食品来分分家,并说说你把什么食品放在什么标记的家里了。

c.共同检查幼儿分类情况,并认识椭圆形和半圆形。

3、分享食品,通过提问让幼儿讨论如何与同伴分享食品。

a.你最喜欢吃什么食品?

b.碰上自己爱吃的东西能不能一个人拿它?食品的果皮和包装纸应该放在哪里?

c.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食品。

篇2:幼儿园小班数学课件教学设计

1、认识3和3的数量。

2、培养手眼协调的能力。

3、增强数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数字卡“3”。

2、叶子。

3、不同颜色的棉线。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数字卡“3”,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 “3”字像什么?

二、结合情境,幼儿认读字卡

1、把一片叶子贴在白板上,请幼儿数一数有多少片叶子。再请一位幼儿在白板上多贴一片叶子,并请其他幼儿数一数有多少片叶子。接着请另一位幼儿把一片叶子贴在白板上,老师与幼儿一起数一数白板上共有多少片叶子,并出示数字卡“3”,请幼儿认读。

2、出示打了一个小孔的叶子。给每位幼儿发不同颜色的棉绳,请幼儿把叶子分成三片一组,穿在棉绳上。问小朋友每一串上有几片叶子?

三、躲起来的“3”

请幼儿从玩具架上挑选3件相同的玩具,拿回来向大家展示。

四、总结分享

篇3:浅谈小班幼儿的趣味数学教学

—、在游戏中学数学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其内涵旨在说明幼儿时期的孩子是在怎样的生活中渡过的, 很精辟, 确实如此。一个人的幼儿时期的天性就是好玩, 就是在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在快乐体验中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物, 认识世界中点点滴滴的规律。将生活中幼儿已知的形象事物放到数学教学中, 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幼儿, 一方面对于未知具有浓厚的兴趣, 有利于他们学习和认识新鲜的事物或知识。另一方面, 很难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对于枯燥的事物具有极大的抵触情绪, 并且很难理解和学习。通过简单的游戏, 在游戏中进行学习, 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学习, 消除孩子的厌学情绪, 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到趣味数学教学中。例如, 对于数字的认字教学中, 将阿拉佰数字的形状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 增强学生直观的形象记忆。“1”与“铅笔”相结合;“2”与“鸭子”相结合;“3”与“耳朵”相结合;“4”与“国旗”相结合;“5”与“钓钩”相结合;“6”与“哨子”相结合;“7”与“镰刀”相结合;“8”与“葫芦”相结合;“9”与“蝌蚪”相结合。并且将其编成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儿歌或顺口溜, 能够更加便于孩子的记忆和学习。“1”像铅笔, 直又直;“2”像小鸭, 水中游;“3”像耳朵, 听讲课;“4”像小旗, 风中飘;“5”像鱼钩, 来钓鱼;“6”像哨子, 嘟嘟响;“7”像镰刀, 来割草;“8”像葫芦, 高高挂;“9”像蝌蚪, 找妈妈。通过这样的趣味教学, 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习效果。

(二) 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 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 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将日常的行为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 例如, 对于数学图形的认识。在让孩子认识圆形、正方形等图形上, 给孩子每人发几块小饼干, 告诉小朋友, 现在我们要先把饼干吃成一个正方形, 然后再让小朋友将饼干吃成一个圆形。通过这样的活动直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在动手中增强了孩子对于图形的理解。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一) 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 因其简单有趣, 深受幼儿的喜爱。受这种做法的启发, 我想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 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 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二) 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实践证明, 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 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 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小朋友们一边做游戏一边接受数学知识, 感受到的是学习和游戏的双重快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有学者提出了让幼儿从“在操作中学数学”向“在社会情景中学数学”变革的理论。根据我的教学体会, 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在运动中学数学证实了这一观点的科学性, 也算是我个人对学习这一理论的一点实践经验和体会吧。

参考文献

[1]刘社娟.中美幼儿教师数学领域教学知识 (PCK) 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汤学军.探索幼儿数学教育的多种途径, 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J].商情 (科学教育家) , 2008 (05) :321-323.

[3]王艳云.不同干预方式对幼儿数学玩具操作的影响——以多边形分数板玩具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 2009 (05) :12-22.

[4]谢玉萍, 陈爱萍.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研究[J].早期教育, 2002 (12) :25.

[5]许晓晖, 庞丽娟, 张华, 周新林, 陶沙.母亲评价与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的关系[J].心理学报, 2007 (05) :837-844.

篇4:浅谈小班幼儿的数学教学

—、在游戏中学数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簡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我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2、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不喜欢、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由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色图形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

三、在操作活动中学数学

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法”是幼儿探索知识,寻找知识之间联系的有效方法,这是一个引导幼儿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幼儿必须动手动脑。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更好地运用“操作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操作法”发挥最佳效果。

1、让幼儿再探索活动中,主动探索获得知识。

操作活动游戏化,就能够较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学习5的组成时,我一改以往先由老师讲解、示范演示教具,再由幼儿模仿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玩“撒圆片”的游戏,我将红、绿两种颜色不同的圆片分别贴在一起制成双色圆片,游戏时,每人得到5个双色圆片,幼儿把5个双色圆片往桌子上轻轻一撒,看一看,5个圆片中有几个红色圆片,几个绿色圆片,从而自然得到5可以分成几和几,再将其结果一一记录下来。如此经过反复游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再由老师系统地总结幼儿所记录的答案。这样把幼儿所获知的感性经验真正上升为理性知识,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强化其数概念。

2、灵活运用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活动中最忌讳的就是机械记忆,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应把知识重点放在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上,使幼儿有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念、判断推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体会到,掌握各项知识的顺序为:读数、基数辨认图形、分类、写数字、组成和加减法,最难的是组成和加减法运算。可以充分利用操作活动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如:学习5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下面的内容,请幼儿仔细观察5瓶果奶的不同,(1)瓶的大小不同:1只小瓶,4只大瓶;(2)瓶的形状不同:2只细颈瓶,3只普通瓶子;(3)瓶的颜色不同:3只红色瓶,2只绿色瓶;然后,让幼儿根据刚才的观察,用数字卡片排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并说出理由。幼儿必须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语言表述等手段来完成这项任务。这比直接让孩子死记5-1=4或1+4=5效果好。

篇5:幼儿园小班数学课件教学设计

发现“1”和“许多”

活动目标

1、发现“1”和“许多”,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即若干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个,许多个可以分成若干个1个。

2、知道班里除了有1个我,还有许多个我的好朋友,体验与小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镜子若干,大穿衣镜1面。

活动过程

1、看看小镜子,发现“1”个和“许多”个

给每人提供一面小镜子,引导幼儿:“快看看小镜子里,有谁在里面?有几个你自己?”并告诉幼儿:“小镜子里还有你的好朋友。”让幼儿试一试,能不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看到了就大声说:“×××,你是我的好朋友。”然后比一比,看谁看到的好朋友多。

2、看看大镜子,体验“1”与“许多”的关系

将幼儿集中到大镜子前,提问:大镜子里有谁?(引导幼儿说一说有许多小朋友)邀请全体小朋友当小猫,和老师一起做“老猫睡觉醒不了”的游戏。

游戏开始时,主班老师面朝镜子背对幼儿做睡觉状。当主班老师(老猫)嘴里念到:“老猫睡觉醒不了,小猫悄悄往外跑”时,配班老师悄悄请一个幼儿起身躲到屏风或布帘后面去(不能被镜子照到),主班老师睁开眼睛问:“几只小猫跑了?”幼儿回答:“1只。”游戏重新开始,如此反复直至所有幼儿都躲到屏风后面时,老师问大镜子:“每次只有1只小猫跑掉,怎么我的许多小猫都没有了?”(让幼儿发现许多只被分成了若干个1只)这时,配班老师逐一请幼儿回到大镜子前,主班老师问:“几只小猫回来了?”该幼儿答:“1只。”如此反复直至所有幼儿都回到大镜子前,主班老师再问:“每次只回来1只小猫,我这里怎么会有许多只小猫呢?”(让幼儿再次发现若干个1只合起来就有了许多只)。

活动延伸

篇6: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设计

1、设计意图:

方形是低年龄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而且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经常会碰到方形的物品。幼儿在吃点心、玩玩具的时候老师都会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形状,认识形状的名称。幼儿在多次认识中已经知道了方形,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幼儿通过观察来区别大小方形。

2、重点难点:

认识大方形和小方形,区分大小。

过程实录

活动目标:

1、巩固对方形的认识,能区分大方形和小方形。

2、学说句子:大方形回到大篮子或小方形回到小篮子(大方形回家了、小方形回家了)。

活动准备:

1、大、小篮子。

2、大方形和小方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实物直接引出主题。

1、教师出示一些纸片片让幼儿观察。

提问:老师这里有许多的片片,看看是什么形状的?

2、出示大小纸片片供幼儿观察。

提问:看看这两个方形有什么不一样?(老师出示大方形、小方形让幼儿认读)

评析:直接出示实物,将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过来了,通过让幼儿观察图形的不同,又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二、教师做游戏,让幼儿通过观察知道游戏的规则。

教师:大方形和小方形要来做个游戏了,你们看他们是怎样玩游戏的。

教师将两个方形藏于身后,说一句“变变变,什么出来了?”然后伸出一只手让幼儿说是什么形状出来了。游戏数次。

评析:游戏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这里采用变变变的游戏形式,让幼儿观看游戏的玩法,进一步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并激发了幼儿想自己操作的欲望。以游戏的形式进入主题,看似平常,却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三、幼儿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成功。

1、教师给每个幼儿分发一个方形,在发的过程中教师说“给你一个大方形或给你一个小方形。

2、第二次发方形,老师边给边提问:这是什么形状的?

3、游戏“方形变变变”。

*幼儿学老师的样子将两个方形藏于身后,当老师说变变变,小方形出来了,幼儿就把小方形举起来。当老师说变变变,大方形出来了,幼儿就将大方形举起来。游戏数遍后可以让幼儿将两个方形交换位置再玩几次。

评析:幼儿在此环节中有了自己操作的机会,当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时,他们的学习兴趣点达到了高潮。个个幼儿都变得专心致志,

四、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换游戏。

鼓励幼儿拿着两个图形找一个老师与她一起做变变变的游戏。

评析:通过与其他老师的游戏,一方面让幼儿对大小方形的区别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另方面促进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五、送方形回家。

1、教师:方形娃娃玩累了它想回家了我们送它们回家吧。

2、出示两个方篮提问:这是一个什么篮子?

3、要求边送边说一句话“大方形回到大篮子里。小方形回到小篮子里。”

4、幼儿一个一个轮流上来送方形回家。

评析:送方形回家这个环节既是一个活动的尾声部分,又是一个让幼儿巩固知识的复习过程。幼儿通过这个环节,既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又学说了一句完整的话语。

活动后反思

篇7: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计划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计划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复习大、小,认识红色、黄色、绿色并进行分类。

2.学习按指令向一个方向爬,并能做到正确、快速、不拥挤。

3.通过对唱游戏,感知歌曲的对答情趣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找颜色

2.(红、黄、绿)小猫、小鱼图贴。

3.幼儿作业纸

教学具图片

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

1.师生问候

抱抱每个宝宝亲吻表示问候。

2.出示大猫图贴和小猫图贴

请小朋友跟猫眯打招呼(喵喵喵!)

请幼儿区分大、小。

3.分礼物

我们一起看看这里的礼物,我们来把这些礼物分一分,大帽子、大裙子给谁?

小帽子、小裙子给谁?请幼儿动手进行操作。

二、趣味练习:好看的颜色在这里

1.教师:这些颜色真漂亮,小朋友看看都有哪几种颜色?

认识红、黄、绿。

2.教师:我们共同用好听的声音来问候吧!

一唱一答的形式,按颜色进行回答。

3.教师带幼儿复习巩固对颜色的认识(唱歌)

三、游戏:小猫捉鱼

1.向指定方向爬,并取物。

2.巩固认识红、黄、绿三种色彩。

请小猫们把取回来的鱼按颜色进行分类。

3.进一步巩固认识红、黄、绿三种色彩请小猫根据自己身上的颜色去捉鱼。

四、活动结束

小猫玩累了需要回家休息,请小猫按照身上的颜色乘坐火车回家。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计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素质,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科质量,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成长,特制定本学期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比较长短,比较最长和最短。比较粗细,比较最粗和最细,按规定排序,数数,6、7、8、9、10的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形状特征,里和外,空间位置,整体与部分,逻辑推理,共24个学习认识内容。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目的:

1.激发幼儿对事物中存在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及其逻辑关系的兴趣,指导幼儿体验生活中包含的各种数量关系,感知数学的重要性。

2.发展有关数、量、形、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概念,鼓励幼儿初步使用分类排序、推理、计算、估算与预测等初步方法探究事物的主要特征。

3.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幼儿运用数学思考、分析问题情境,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解释和证实自己的答案,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4.培养数学的阅读与交流能力,指导幼儿用自己最能理解的某一语言形式,如实物、图片、符号、文字等阐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数学现象和数学关系,并与同伴、教师、家长交流。

5.鼓励幼儿动手动脑,积极探究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和游戏中的`简单问题,感知数学的实用性。

(二)要求:

1、是幼儿认识长方形,粗细,比较出最长和最短,最粗和最细,按规律排序。

2、使幼儿在认识物体的同时练习数数,认识6、7、8、9、10,并能用数字表示相同数的物体。

3、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并能正确区别各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4、了解方位,掌握里外、空间位置。

5、区分整体与部分,初步培养逻辑推理与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措施:

1.将数学教育建立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由于经验受限,幼儿很难正确判断事物,如看到10斤树叶和10斤煤摆在一起,幼儿就会把大的看作重的,会说“这堆树叶比煤重“。因此,就得引导幼儿发现新旧经验之间的关系,重视幼儿已有的生活和游戏经验,思考是否有必要加以丰富和补充,教学时要减少讲解和集体教学活动,增加幼儿的实际操作和幼儿之间的交流探索。

2.重视幼儿的参与和探索过程:幼儿数学学习必须是幼儿主动参与的过程,数学教育应该以问题为中心,根据问题情境设置一系列游戏、操作等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视数学环境的创设:幼儿是通过感官和对具体事物的接触、探索、尝试、操作和体验来发展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口授耳听的学习方式难以提供他们思维发展所需要的直接和具体的经验。

4、要有效地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借助实物和图片,通过集体的演示、讲解,分组的研究、交流、探讨,个别的操作练习及游戏等,引导幼儿学习数概念及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以外,还应创设适宜的环境,如设置数学活动区(角),提供有利于幼儿数概念发展的操作材料,制作有关数学学习的墙饰、挂件,张贴有关数字和实物的挂图、卡片,以激发幼儿探索和学习。

5、开展各种活动来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各种活动,提供不同的选择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儿童的各种需要。

6、让幼儿实际操作来进行数学教学:只有在幼儿参与大量的活动,使用了大量的材料,并经常讨论他们的观察和发现,幼儿才有可能掌握概念。

四、教学进度计划:

篇8:幼儿园小班数学课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从粗到细

加涅 (Gagne) 等人研究发现, 专家教师的教学行为明显优于新手教师。[2]专家教师的教学计划更为简洁, 只是突出地包括了课程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 并未涉及一些细节。相反, 新教师却把大量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 如怎样呈现教学内容、针对具体问题设计方法、仔细安排某些课堂活动等。

这是否表明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必纠缠于活动细节, 而应粗犷一些呢?并非如此。首先, 专家教师教学设计与其说粗略, 不如说是简约。那些教学细节并非不在思考之中, 而是其胸有成竹。计划简约是以经验丰富和对教学过程中各因素的深刻认知及预见为支撑的, 他们会在头脑中形成教学表象, 能预测执行计划时的若干情况, 并在实践中做出及时恰当的教学行为决策, 从而使计划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得到保证和体现。而新教师尚缺乏对教学和学生的全面认识, 也并未形成丰富、灵活和熟练的教学策略, 他们更依赖于教学实施前制订更为周密细致的计划, 计划正是其提高预见性的重要途径。

其次, 我们在实践中看到, 新教师的教学设计虽然关注于自己要说哪些话、如何提问等细节, 但这些只是表面和局部的, 总体来看仍是粗陋而零散的, 因为他们对细节的关注疏密不均, 有不少疏漏之处。而且对细节背后的缘由认识不清, 不能很好地抓住要点和落实活动目标。因此, 教学设计从粗到细的研磨仍是年轻教师努力的方向。

如何使教学设计从粗到细呢?下面将呈现一次幼儿园小班教学活动设计经多次研磨修改从粗到细的演变过程。主讲者是一位有5 年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 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 富有活力和热情。此次活动的主题是“4 以内数的按数取物”。教学设计主要经历了三次修改, 第一次是在讨论教学设计初稿之后, 后两次分别在两次活动实施反思之后。在这个过程中主讲教师自身的思考钻研、实践反思是关键因素, 同时也离不开同行的观察、反馈和交流切磋, 后者能有效地帮助教师纠正误区、发现盲区和超越自身的局限, 使教学设计从粗略模糊逐渐达到精细化, 使教师自身对教学的认识和设计能力有所提升。

二、澄清与细化活动目标和活动设计意图

此次小班教学活动内容为数学认知中的“4 以内数的按数取物” (下文中的点数和按数取物均以4为限) 。最初设计的目标包含三点: (1) 在游戏中学习手口一致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 (2) 能专注地倾听口令, 迅速地按数取物; (3) 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计数活动的乐趣, 体验分享的快乐。

经讨论分析, 教师对前两个目标进行了修改。首先, 认识到第一点作为此次活动目标不恰当, “手口一致点数”已在前次教学活动基本达成, 是此次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故删去;第二点目标改动较大, 首先, “迅速”按数取物要求不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3], 对小班幼儿按数取物不必提出速度要求。同时, 目标过于笼统, 不便落实, 需要对“按数取物”要素进行解析。按数取物是在取物情景中对手口一致点数技能的运用和迁移, 主要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幼儿能专注地倾听、理解和短时记住要求取物的数量, 二是把“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迁移转化为“边取物边手口一致点数和说出总数”。基于此分析, 活动目标得以细化和明确。

活动目标的粗略或细致直接关系到活动过程的设计。教师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 (1) “拔萝卜”情景引入; (2) 做游戏“拔萝卜”, 练习按数取物; (3) 做游戏“送萝卜”, 巩固按数取物。最初设计的活动过程和设计意图很粗略, 只写一句“练习4 以内的按数取物”。随着活动目标的明确和细化, 教学环节各个细节也设计得更细致, 对于如何在那些细节中落实活动目标的设计意图也交代得更为清晰。表1呈现了修改后教学设计中第二环节第一次按数“拔萝卜”的教学活动过程和意图说明。

三、细化情景创设与浸入游戏

教师创设“小兔子拔萝卜”情景贯穿整个活动, 用盒子和卡片设计了可插拔的萝卜地, 此情景符合小班幼儿的经验, 孩子们对扮演小兔子和在栩栩如生的萝卜地里拔萝卜很感兴趣。但最初的游戏情景引入比较粗简和仓促, 不够细致生动, 没真正引导幼儿投入情景。经多次讨论和实践反思, 将第一环节情景创设细化为四个小节:提出游戏、感知观察萝卜地、点数萝卜地复习手口一致, 以及帮兔妈妈拔萝卜 (见表2) , 使情景浸入得更为饱满, 在兴趣、情感和认知上都为后面游戏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

游戏“按数拔萝卜”包括三次练习, 教师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方式呈现数量要求, “说出数字”“拍手次数”和“卡片点数”, 变换形式使幼儿熟悉各种数量方式, 也可维持孩子的新奇感和关注。但不足的是“按数”与整个拔萝卜情景融合不够, 数量要求给出得过于直接简单、比较生硬, 使幼儿跳出游戏。经过多次修改, 确定采用大小不同小货车引出拔萝卜的多少要求, 即用卡片呈现大小不同的小小货车, 情景融入自然生动、细腻, 产生了一气呵成的效果 (见表3) 。

四、细化和丰富活动层次性

第三个环节是“按数送萝卜”, 最初设计基本是对第二环节“拔萝卜”的重复, 没有形成难度递进层次, 活动显得单调。如何丰富活动层次?经过反复讨论, 教师决定增加取物维度。生活中取物常常考虑多个维度, 除了数量还要考虑大小、颜色、品种等。在此情景中可自然加入萝卜颜色。小班幼儿已具备判定基本颜色的认知能力。在取物情景中同时关注和考虑数量和颜色两个条件, 对他们具有了一定的挑战和趣味, 拓展了活动宽度, 丰富了层次, 大部分孩子经引导都能完成。

五、细化检查反馈环节的设计

检查反馈环节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在最初设计中, 教师没有提及如何检查反馈指导, 只是口头说活动过程中会检查孩子们拔萝卜的数量, 发现错误时便加以纠正。课程实施后, 教师发现至少一半活动时间是花在检查反馈和个别指导上, 并不像预想的那样轻松和自发, 而是需要考虑不少问题。比如, 是否让拔错数量的孩子重新拔?如何既给每个孩子必要的反馈指导, 又不因个别指导时间过长而使其他孩子无事可做等等。

通过讨论和实践反思, 教师认识到, 尽管检查反馈评价具有很高的生成性, 但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仍有必要预估孩子活动操作可能出现的主要错误, 并设想有效而省时的应对办法, 使检查过程更紧凑地进行。比如, 不必让拔错萝卜数的孩子再去萝卜地重新拔, 那样不仅费时过多, 且不便给予后续指导。这些细节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成效。

此次教学活动历经设计、讨论、修改、实施、再修改、再实施等多次研磨, 教师的设计由最初的粗简、含糊、不恰当逐渐变得细致、清晰、恰当, 教学实施的成效也有明显改善, 我们相信从含糊粗简到简约精炼之间必经历“澄清细致”的研磨阶段。

参考文献

[1]黎安林, 曹立人.幼儿园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教学设计特征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7) .

[2]Gagne.E.D, et al.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M].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uege Publishers, 1993.

上一篇:新产品市场销售方案下一篇:党员奉献日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