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法学毕业调查报告

2024-04-16

电大法学毕业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电大法学毕业调查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法律类毕业设计(专科)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社会调查报告

课题名称

关于城管执法状况的调查报告

教学点名称XX广播电视大学

年级名称

14春法律专科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关于

县城管执法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为了了解当前

县城管执法状况,以便更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调查时间:2014年2月10日—2014年3月20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县姑孰镇各社区居民和相关资料

调查方式:走访、问卷调查

为了完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发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加强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我国司法实践的了解;培养和训练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我于2014年2月10日至3月20日对当涂县整体城管执法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就调查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我县城管执法状况的总体评价

(一)调查问卷中的评价。

外部对本县城管执法的总体评价:满意32.35%,比较满意44.12%,不满意23.53%。其中,对城管执法实施前、后效果比较,认为明显好的20.53%,较好54%,不明显25.45%;对城市管理难点问题处理的满意度,满意32.44%,基本满意41.34%,不满意26.17%。参加调查的人大代表的评价:比较满意。城管大队内部的自我评价:满意56%,比较满意44%,不满意没有。从调研情况看,调查问卷中的评价与座谈和访谈中的评价基本一致,外部与城管内部对综合执法的总体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二)城管执法的作用和成效。

镇总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辖区内有企业2000余家。当涂县在新旧产业更替中,产生了大量下岗和失业人群,加上地处城乡结合部,各类市场集中,流动人口和外来暂住人口较多,经济落后,造成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社区治安等发展参差不齐,与其它区相比稍显滞后,因此流动摊贩、乱贴乱画、乱搭乱建等现象严重,治理城市“八乱”的压力较重。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把加强城市管理工作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功能、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当前城管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相对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设效益的发挥,影响了城市化总体水平。

(一)对城市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社会支持参与度不高。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共识,特别是在当前城市面貌“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新形势下,城市建设战线长、任务重、压力大,政府及其部门正全力以赴推进、集中力量攻坚,尚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和推进城市管理,致使城市管理滞后于城市建设,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同时,由于宣传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要求高,但部分市民对城市管理认知度和支持度、参与度不高,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现象普遍存在,市民文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体制不顺,管理职能交叉分散。虽然我县采用了“7+X”城市管理机制,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城市管理体系未能真正形成,管理体制上存在条块纵横,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部门分散执法力度不到位,形成“都管都又不管”局面。比如现有的城市管理涉及到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市场管理、噪声和环境污染及车辆管理等职能,相应地分散在建设、城管、工商、环保、公安等部门,职能过于分散,又没有综合的职能机构予以牵总协调,工作难以衔接,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和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削弱了管理权威,使城市管理整体功能难以得到最大发挥。

(三)规划控制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加大了城市管理难度。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县城人口逐年剧增,部分老城区的规划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详细规划滞后,加之受体制的影响,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乱搭乱建、违规建设、无序开发的问题非常突出,进一步加大了城市拆迁改造成本,增加了城市管理难度。另外,我县集贸市场、公厕、停车场、垃圾转运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总量不足且布局不合理,导致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与民生之间的矛盾突出。占道经营、乱行乱走、乱停乱、乱搭乱建、乱排乱放、建筑工地乱象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和制约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老城区部分建成区排污管网设计不合理、管网陈旧,下水道经常堵塞,依靠社区治理难,开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排污管网建设却一直滞后,社会反响强烈。

(四)城市管理投入不足,城管机构职能有待加强,执法难较突出。由于历史欠帐多,我县的市政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简陋老化、数量不足等问题。随着城市的扩容,城区市政设施大幅增加,城市管理运行成本大大提高,但城市维护费没有同步增加,远远不能适应现行城市管理的需要。城管机构的职能有待加强,目前县行政执法局尽管有行政执法人员49人,协助执法人员32人,但我县城市建设起步晚,市民的文明意识不强,增加了管理难度,相应增大了城市管理压力,城管任务艰巨。同时因其执法主体资格不合法,行政处罚权该集中的不能完全集中,执法难问题比较突出。

(五)城市管理的制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我县城市管理执法目前主要依据的是国家和省的一些法律法规,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制度办法,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未能建立起有利于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

三、城管和谐执法的建议及相应解决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参与氛围。要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道德意识和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市民自治作用,积极引导市民加强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并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平台加强对市民的城管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不断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提高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使广大市民和企、事业单位积极支持理解并自觉参与到城市管理中去,强力推进“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努力增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责任感,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整合力量,形成城市管理合力。县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提升现行“7+X”城管工作模式,积极探索职能部门之间双边或多边联合执法和委托执法,探索职能部门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将相关管理职能委托与街道办事处,切实增强条块管理的互补性。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进一步加强城管机构职能和社区在管理城市中的职能,全面整合现有城管资源,着力完善城市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协调,在条块之间、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事前告知和定期通报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有利于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

(三)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管理投入力度,确保基础设施配套。

县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城市建设管理的投入力度。要着力完善城市管理配套公共设施,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努力解决好各种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的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职能部门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综合行政执法水平。要加强对职能部门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大力推行阳光执法、文明执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纪律严、作风硬、善于打硬仗、群众满意的行政执法队伍,以此适应城市管理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〇一六年三月二十日

篇2:电大法学毕业调查报告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社会调查报告

课题名称XXX质监局依法行政工作的调查报告分校名称马鞍山广播电视大学年级名称201X春法学专科专业名称法学学生学号1034001XXXXXXX学生姓名XXX指导教师XXX

201X年 6月 20 日

关于XXX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依法行政工作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运用所学法律知识的能力;

调查时间:201X年3月——5月;

调查地点:XXX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调查对象:法规科及其他相关科室有关人员;

调查方式:人员访谈、资料查阅;

为了完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专科教学计划;加强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尤其是对司法实践的了解;培养和训练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我于2012年3月至5月在XXX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了关于依法行政工作的社会调查,现就调查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XXX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法行政工作的基本情况

XXX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为市政府下属行政执法机关,该局现有干部职工XXX名,其中持有国家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书人员XX名,占全局总人数百分之XX左右。该局现有职能科室所X个,中心X个,下属县区分局X个。质量技术监督局主要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监督执法工作,依法查处违反上述法律的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每年,这个局依法查出违法案件近X件,受理行政许可项目XX件左右。

近年来,全市质监法制工作紧紧围绕省局法治工作的具体部署和市人民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定性指标规定,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建设法制质监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质检系统法制工作会议和全省质监法制工作会议精神,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以加强内部管理和自身建设为重点,全力推动法治质监建设,使质量技术监督法制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几年来,该局一如既往地定期开展法制工作学习培训,坚持抓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确保了处罚工作的依法进行。从201X年12日至201X年11月30日,这个局办理的立案案件有XX件,没有因行政处罚发生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同时,这个局不断创新新形势下行政许可工作思路。按照程序、效能的原则,积极做好行政许可项目下放中的承担对接工作,实现了前期申请受

理、中期技术审查、后期审批决定的“一条龙”服务机制,在确保法定程序不走样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许可环节,按照环节最简、时限最短、材料最少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在公开、便民、高效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改进行政许可办理方式,利用网上申请、网上审批、一站式服务、综合考核等便民措施,提高行政许可工作效率。201X年,该局共受理行政许可XX项,没有因为程序不当、办理时限过长所引起的申诉与诉讼。该局在201X全市政务公开工作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单位”和“进步较大单位”,并在201X年全市效能综合评议中,市局取得了一类XX个单位第X名的好成绩。

二、XXX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XXX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依法行政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依法行政工作逐步走入规范。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该局在依法行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办案人员重实体轻程序的情况仍然存在,忽略文书制作的细部质量时有发生。办案人员制作的案卷证据形式单薄,应当反映的相关信息,在调查取证中没有得到全面客观的反映,这给案件的进一步审理和处罚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由于执法人员的文字表达水平的参差不齐,“欲说不能、欲说不透、欲说不深”的情况依然存在,案卷中,一些文字表达不清、不明的现象依然存在,案卷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从办案到审理,有时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认识不尽相同,在法律法规的运用上看法不一,处罚意见难以做到全面一致,这给依法行政适法正确、处罚适当造成一定的障碍;

(四)全局在案件查处直至审理、处罚整个流程中,或多或少的还存在一些不严谨的地方,法律文书的模式不能做到完全统一。

通过调查我们进一步发现,质监局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着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质检执法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上还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法律法规的调整,依法行政工作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执法人员的思想和素质还未能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三、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本人对此做了一些思考,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为了提高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希望继续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尤其是对法律法规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为质监行政执法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质监部门依法履行着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建设法治政府,是历史赋予质监部门的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结合全局行政执法工作按照“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规要追究”的依法行政原则,在行政执法

检查活动中,要求各有关部门认真查找问题,找准对策,制定措施,确保了依法行政的安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是“实体与程序并重”行为。准确把握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程序规定。强调“实体与程序并重”。要求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做到程序合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法正确,处罚适当。在内部案件自查、自评、以及日常监督管理中,认真执行《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案件考评标准》。加强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让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由粗变细,由弹性变刚性,从根本上消除“凭感情”、“凭感觉”、“凭关系”的行使自由裁量权。

(三)、加强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安全。首先,按照行政执法层级管理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通过听、看、查、评的方法,对系统内各执法机构的行政执法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召开专门案件办理分析会,及时通报反馈评查的情况。其次,严把案件审理关,对所报的案件严把初审关,对事实不清、主体不明、证据不充分、适法有误的案件及时退回补证,避免依法行政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降低依法行政工作成本,提高依法行政的安全系数。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工作起步较早,相应的制度也较为健全。提高行政处罚案件质量的关键,不是单一的制度缺乏,而是制度的科学搭配与全面的落实与执行。影响案件质量的主要原因不是案件的主要环节,而是主要环节中的细枝末节,而且“久治不愈”。这不是执法工作上的制度问题和技术问题,而是执法者的责任心问题。必须从加强执法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入手,解决“常说常有”的老问题老毛病。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和规章条文的学习理解,建立执法人员“学而时习,悦于执法、谨于执法”的工作理念,摒弃一劳永逸、固步自封的工作情绪。针对问题,要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实行定期“清理整治”。利用可能的方法,强化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从深层次上破析和纠正思想认识偏差,培养执法人员严谨从案的工作作风。把长效制约机制、奖惩机制和思想作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获取依法行政工作的长效监管,实现质监依法行政工作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篇3:提高电大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电大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电大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而言,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学生选题不当。有些毕业论文的选题过大, 超出本科生的能力范围, 有些选题又过窄, 无法开展研究, 有些选题与专业相关性较小;第二, 文章结构逻辑性较差, 论文的立意和分析过程不能围绕主题, 层次不清晰;第三, 参考文献在时间上过于滞后, 没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中教材太多;第四, 东拼西凑现象普遍, 缺乏新意, 个别学生抄袭现象严重;第五, 部分指导教师初评成绩的评语过于简单, 没有针对性, 体现不了文章的实质内容;第六, 论文中文字和处理能力欠佳, 格式还不够规范。

毕业论文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认识不到位, 投入精力不足。电大的本科学生基本上都有工作, 有的还有家庭, 部分学生以工作繁忙为借口, 没有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投入精力不足, 他们大都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而缺乏写作能力,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写论文可能是他们经历中的第一次, 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差, 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因素。还有的学生不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 存在畏难情绪, 甚至想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应付了事, 照搬上届学生或抄袭网上论文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学生甚至2、3天就可以完成一篇论文。那些要申请学位的学生比较努力, 因为论文的成绩要达到良以上才有资格取得学位, 而部分不申请学位的学生则从思想上轻视毕业论文, 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不愿动脑筋思考, 认为论文只要通过即可, 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

2.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其质量。一方面专业课教师不足, 教师工作负担过重, 工作压力大, 造成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 于是就会出现一些仓促选题、平时督促不力的情况。另一方面, 指导教师的水平、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的指导能力不同, 有些指导老师的责任心不强, 业务不精, 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力, 从选题到交稿, 只与学生交流一两次, 几个月时间基本上是在“放羊”, 指导毕业论文是走走过场, 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还有的教师碍于情面, 给人情分, 即使论文质量较差, 也予以通过, 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误解, 认为不管怎样, 论文最终总能通过, 这种在毕业论文的考核上存在的迁就态度也助长了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风气。

3.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尽管学校有一套毕业论文管理制度, 在实施细则方面也比较完善, 但监控的力度还不够, 造成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漫不经心, 教师指导留于形式, 管理制度的监控作用未能很好实施。如制度规定一名教师所指导本科学生不能超过十名, 但仍有个别教师在不同的分校冒名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部分是由于管理不严造成的。

4.选题不知从何下手。正确选题是成功的第一步, 往往也决定着论文的成败。邻近毕业, 学生往往感觉没有可写的问题, 或者说没有观点, 学生找不到可以研讨的专业问题, 觉得无题可选, 自己想到的问题别人都已研究过了, 不知道选什么题材好, 这与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 缺乏这方面的锻炼有很大关系。

5.收集资料不足。资料就是数据资源, 收集材料、积累材料、整理材料都是写作论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我们的学生收集资料的意识不够, 以前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做过, 有的学生认为学过的教科书就是仅有的资料, 资料的真实与否, 质量如何, 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写作质量, 学生不能广泛地获取有关资料直接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选派指导老师采取学生自主选择和统一安排相结合的原则。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顺利完成的基本保障, 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担负着重要的任务, 学生毕业论文成功与否, 与论文指导老师关系重大。实践证明, 好的指导老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亮点”, 逐步开拓学生的潜能, 帮助学生完成高质量的论文。根据电大学生的特点, 在指导老师的选派上, 我校采取了学生自主选择和统一安排相结合的原则, 由学生自主选择指导老师, 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感, 构建一种和谐的氛围, 这也是开放教育学生自主性的直接体现。每一位指导老师首先必须具有指导资格, 其次, 他们要关注本专业领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给予学生充分地指导, 为防止指导的学生过多, 每位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不能超过十名, 对于不负责任的指导老师及时取消其指导资格, 以保证论文工作顺利进行。只有整体素质好, 业务水平高, 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 才能保证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

2.选题应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特点。认真指导好学生选题,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电大本科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 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有工作, 并且大部分学生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相近, 这一点可以说是电大学生的优势, 这是普通高校学生所不及的。选题时, 在符合专业要求的范围内, 指导老师应鼓励学生选择与工作有关的题目, 并与案例相结合, 这些都是他们熟悉的内容, 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经验, 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选题, 文章言之有物, 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3.充分利用网上毕业论文交流平台和电大网上图书馆。网上毕业论文交流平台是电大的特色, 它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使学生和指导老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 在不见面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 大大提高了论文指导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上海电大的网上图书馆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不会查找文献的难题, 其中的文献检索数据库保证了学生毕业论文资料查询的需要, 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保障。在论文中增加的“文献综述报告”是培养学生联网全面查阅与消化整理有关资料能力的有效手段, 论文结束后学生查阅与利用文献资料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4.论文写作过程应加强指导质量的可控性。不良的论文大多来自选题不当和指导不力, 选题确定后, 指导教师要把好质量关,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风。但部分老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 基本上只能是保证论文在格式、词汇语句上的准确, 而在论文的结构、论述方法和论文的内容上指导不够, 更有甚者对论文的格式过于苛求而忽视了论文的内容。当然, 这并不等于对论文格式降低要求, 但指导老师对论文的选题和内容的把握更具重要性, 应体现实质和形式并重的指导思想, 而决不能“形式重于实质”。这就需要强化对论文指导流程和写作过程的监控, 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论文指导的质量有一套监控体系。

总之,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校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但我们深信, 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加深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理解,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会有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谭剑林.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指导与论文质量控制的探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3期.

[2]黄萍.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 2004年第4期.

篇4:从司法考试看电大法学人才的培养

【摘要】本文提出从强化司法理念、学习专业知识、锻炼法律实务等方面入手将电大法学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实的法治信念、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全面人才。

【关键词】司法资格考试 法学专业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2-0001-03

国家司法资格考试制度是各国普遍采取的制度,它对于国家的法治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在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缺位的时候,补充进去,成为新的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而一直以来通过大学法律专业学习进入法官、检察官队伍的人屈指可数,所以单纯强调提高律师素质,忽视法官、检察官素质的提高无异于饮鸠止渴。因为每个人所能接触的最直接的法律莫过于法官、检察官对身边案件的判决、认定了。法学专业的学生要想进入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工作,首先必须通过司法资格考试,那么高等院校结合这种考试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强化司法理念

英国法官告诫说:“当你走上这条路时,你必须记住,有两个伟大的目标要达到:一是要看清法律是正义的;另一个是它们被公平地执行。二者都是重要的,但其中法律被公平地执行更为重要。如果因为不道德的法官或道德败坏的律师们而得不到公平地执行,就是拥有正义的法律也是没有用的。”

1.1 灌输法律是公平、正义的

自古至今,人类社会尽管对正义有无数不同的解释,但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目标,可以说整个司法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公平、实现正义的历史。尽管法律的公平、正义是理想化的,但它是法律的基础和人们追求的目标,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平等、不公平尽管是现实的,但有志于此的人应该尽力消除它。对司法理念的灌输,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当法律运用到个别场合时,根据他对法律的诚挚的理解来解释法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76页),特别注意的是正义应该是法律努力达到的目的性道德价值,通俗点说正义的雇主应该愿意考虑雇员的要求,正义的教师应该愿意把教学的经验和体会与学生们分享,也就是关注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当具备了这一理念时,也才能以此为尺度或准则对各种行为进行评论或评价。

1.2 培养高尚的品格

“学法律、运作法律的要有一种善恶观念,要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要有一种拯救人们于苦难之中的情怀。”从小到大,人们所接受的不论是系统教育还是非系统的言传身教中都包含了是非曲直、美丑善恶的区分,法律的学习者及今后的实践者都需要这种潜质,用自己的形象来维护法律的尊严。这就要求法学专业的学生学法律就要先学会做人,要有高尚的人格,有许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还保存着心中“理想”的清纯,但他们很快在不知不觉中被现实同化,心中坚守的神圣信念逐渐蜕变成:“打官司就是打关系”、“关系是最重要的”,逐渐地,从当初的法律专业工作者蜕变成法律的“门外汉”和“关系高手”,就可能成为法律最危险的破坏者。

1.3 要有强烈的使命感

仅仅培养一种公正待人和关心他人的精神态度其本质并不足以实现正义,因为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可能得到了一柄双刃剑:一是凭所掌握的法律中的一些精神及自己所知道的法律知识和经验来获得优势;二是在法律本身的不完善中寻求法律的夹缝和空隙,从而把法律看作是一个可以揉捏的东西,为自己所用。培养学生不懈追求法律公平正义、良心之信念,在尽到法律服务的时候,要给人更多的法律知识,对现实问题多一些敏锐、少一些麻木,多一些大声疾呼,少一些随波逐流,这就是一种使命,是我们对历史、对社会的使命。

2 专业知识学习

刚进入专业学习时未必能用专业知识来判断是非曲直,那么就用我们的理性、我们的良知来判断,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牢固树立了司法理念之后就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

2.1 专业知识的积累

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包括对法学理论的探索、法规条文的解释。就目前来看,学生在这一方面花的功夫普遍较大,所做的努力也较多,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学习。即不论是法学教育还是法学学习都要和我国的法学研究现状和国家形势密切联系,立足于记忆和理解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关注法学的热点问题,阅读有关的法学专著和论文。

2.2 拓宽知识面

法律涉及到经济、科学技术、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它和其它学科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中不能放弃对其它知识的了解,否则学习很难深入进去,也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商法中很多内容多半涉及到经济领域的知识,如《证券法》的规定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证券的发行、买卖等技术规范。

2.3 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

对于一个案例的分析,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最后的结论,而应该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可以看到世间事千奇百怪,教师不可能穷尽一切讲授给学生,所以要学会用一定的方法处理问题,特别是针对那些超前于法律、法规、引起争议的现实问题要学会作出理性选择,并引发思考,从而对我们的法治进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 法律实务锻炼

3.1 布置随堂案例

目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结合理论分析案例的工作已做得较充分,在教学环节中再把学生从案例引回到理论,透彻地理解条文、掌握理论,不要把法律这种活生生的东西变成了书本上死的文字。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使用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案例,让学生更快融入实际生活中以获得实际经验。

3.2 加强实践性

法律教学当法律规则的抽象形式与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时,常常显得捉摸不定甚至似是而非。尤其是在司法考试中出现的特之又特的案例,让考生包括法律专业的学生们在考试时无从下手,但一看答案仿佛恍然大悟,原来它的原理竟是自己滚瓜烂熟的东西,却不知该用在何处。如果一味停留在对法规的机械记忆,则可能陷入“盲人摸象”的无措状态。因此,在法律教学中开设法律实务课,加强法律实践的培训,为他们走入社会提供前期准备平台。可以把教师在接触实践时代理的一些案子拿来让学生讨论,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3 探讨有争议的现实问题

现实生活并非一成不变,每当出现新的社会问题、经济现象时,对社会科学的冲击、影响是比较大的,比如电子商务带来了交易的全新革命,从而导致交易方式、交易结果都有了迥异于以前的变化,法律也应随之变化、发展。再比如试管婴儿、克隆人的法律身份等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

3.4 增设“回归教学环节”

即当学生从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实习归来后再进行一次理论的升华,实践的总结,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学生过去在课堂中所学到的是割裂了的部门法,实习中尽管有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不知如何使用。实习回来由教师组织学生对实习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并予以辅导,使他们能深刻地理解过去所学到的原理,活用法规。

3.5 训练实战技巧

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律师技巧、职业道德、实际操作能力、思维的机敏以及雄辩的口才即所谓“术”的训练。但在学习过程中力戒仅追求“术”而忽视对“学”的研究,如果单纯把法律当成一种职业技巧来学习,那未免有点太功利、太实用了吧?其最终结果必然是走向另一个误区。实际上“学”和“术”是两个不同学习阶段的重点,我们所培养的法学专业人才应该是综合了这两种素质的学生。

这样通过专业训练和经验的积累使角色担当者(即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的行为更合理化、规范化。在法学专业的学生中间今后不乏进入法官、检察官、律师队伍的人员,尽管也有一部分人从事着与法律专业无关的工作,可以肯定的是不论什么人最终都要进入社会,要与法律发生实际接触,要通过实际生活获取经验,那么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最起码可以使学生们更快地进入“准生活”、 “准操作” 阶段。从而使法律专业的学生成为具有坚实的法治信念、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全面人才,以适应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LordDenning.TheToadtoJustice[M].London,1955.

2 江平.江平文集.做人与做律师[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3 贺卫方.司法理念与制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4 王晨光,陈建民.实践性法律教学与法学教育改革[J].法学,2001,(7).

篇5:电大法学毕业调查报告

一、毕业论文要求

(一)选题:毕业论文选题要兼顾专业性、新颖性和适应性。

1、专业性: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并具有法学专业研究的特点,一般以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所学法学专业课程内容为选题范围。

2、新颖性:选题应当结合我国目前的法学研究动态和司法实践,选择应用性强或当前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3、适应性:本、专科的选题在深度和广度上要有所区别,选题难度、大小适中,以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可完成为宜。

(二)内容、体裁:

毕业论文应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语言通顺。毕业论文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案例分析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

(三)格式规范:

1、要素:毕业论文包括: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专科论文可无)、参考文献。

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必须注明引用教材(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其他参考材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2、字数:毕业论文字数本科一般以6000字-8000字为宜,不超过10000字;专科一般以4000-6000字为宜,不超过8000字。

3、排版:毕业论文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及装订(侧面装订),页面上下边距各2 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 CM。标题为小二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大

标题为小三号黑体字,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各级标题序号为“一”、“

(一)”、“1”、“(1)”、“①”。

4、装订:毕业论文定稿按照封面、目录、正文、教师评语、答辩记录、评审组评语的顺序左侧装订。

5、填写要求:毕业论文定稿学生只需填写封面,包括:题目、姓名、学号、分校、教学点、指导教师姓名、完成日期等。

二、法律实践报告要求

1、内容:参加法庭观摩、模拟法庭、法律咨询、专题辩论、案例讨论的学生应写出心得体会或案例分析,参加司法机关及律师事务所实习、社会调查等活动的学生应写出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

2、字数:本科不少于3000字,专科不少于2000字。

3、排版:按照毕业论文要求。

4、装订:法律实践报告定稿按照封面、正文、实践考核表的顺序左侧装订。

5、填写要求:法律实践报告定稿学生除填写封面外,还需填写实践考核表中有关内容,包括:

(1)实践单位(如报告内容为非实习类可不填写)、时间(一个月左右)、实践课题(实践报告题目)、指导教师基本情况。

(2)实践单位意见栏按要求填写(如无实践单位可不填写)、盖章、日期。

(3)初评成绩(合格)、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篇6: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单位犯罪中之“单位”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法人和各种组织体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而,如何规制组织体的行为及预防、惩治其不法行为便成了社会学和法学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组织体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日益加大以及其不法行为之社会危害性的日益加剧,有许多国家的刑法已对此反应,并将其犯罪化。

我国法学界对单位犯罪事实相关问题,意见不一。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这是对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重大完善,它必将对司法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单位犯罪中的“单位”的范围界定问题却是理论和实践中亟待研究和确定的问题。本文拟在通过对单位的一般理论(包括单位的定义、单位的特征),单位犯罪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单位犯罪中的“单位”的范围界定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如:私营企业是否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问题;机关能否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界定问题;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机关的处所或派出机构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问题。

关键词:单位 特征 单位犯罪 范围

我国自1987年《海关法》首次将组织体的不法行为犯罪化以来,组织体作为一种犯罪主体并被追究刑事责任便逐渐为立法所肯定并为人们所接受。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更是在总则、分则中作了更为全面的规定,在总则中专辟一节即总则第2章第四节第三十、三十一条两个条文原则规定了单位犯罪问题,第一次在刑法典中确立了自然人犯罪主体与单位犯罪主体并存的格局;分则中规定的涉及单位犯罪的条文96个,罪名多达121个,占全部罪名的29%强。可以说,关于单位不法行为之犯罪化已完全为立法所肯定。

不过,纵使立法已然肯定,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持异议者仍有人在,立法的肯定并未完全平息争论,而且关于组织体(单位)犯罪理论不完善以及本身的一些天生缺陷仍有诸多值得探讨之处。组织体犯罪理论是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本文仅就单位犯罪中的单位界定问题作一探析,以期对单位犯罪理论之完善尽一份力。

一、单位的一般理论

(一)单位的定义

我国《刑法》中没有对作为犯罪主体的单位的内涵予以明确,所以,在一些案件中,某个组织到底能不能视为刑法中的单位,该组织实施的危害行为究竟能否由其承担刑事责任,往往引起争议。比如,一些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机关的处所或派出机构,能否独立作为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这方面的争议很大。

我国《刑法》确认的单位主要有五大类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关于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单位即包括各种国有的、集体所有的、合资的公司、企事业单位,也包括各级国家权利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以及各种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

虽然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这些单位通常都是法人或者具有法人资格,但是我国《刑法》并没有要求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是法人或者具有法人资格。单位是一个组织体,是指机关、团体或属于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单位和个人相对立,属于集体的范畴,表现为社会的组织体,包括法人组织和非法人组织两种形态,所以单位不仅限于法人资格。

(二)、单位的特征

单位具有如下特征:

1、载体性。单位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与作为生物体意义上的自然人不同,单位的意志形成与控制以及意志的实现与表达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即作为构成要素的自然人,也就是说单位必须由一定数量的自然人构成,一定数量的自然人是单位成为社会组织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当然,作为单位行为载体的自然人非指特定的某个或者某些自然人,而是泛指。

2、利益性。单位是人们为了追求某种或某些共同利益而成立起来的社会组织,追求利益是单位成立的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动因。就单位生成动力而言,单位是一种人们寻求自我利益保护的实体,又通过特殊的利益关系和身份关系把个人吸附其中。因此,在理解单位的利益性时必须将其与法律联系起来,而单位利益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之间因主体不同而可能引发种种冲突正是导致单位不法行为的根本原因。

3、组织性。这是单位在结构上的特征。所谓组织,即指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单位的组织性即通过一定方式使单位的构成要素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体现出系统性,使之发挥最大功效。而组织方式又会因不同的单位而有所不同,依靠制度体现组织性,形成制度权威,主要指该组织或依法律授权或依地域等天然特性而占有大量社会资源并藉此满足单位成员的利益需求;该组织主要依靠某种权力而形成并维持其运行。

4、合法性。单位的设立宗旨合法,宗旨的合法性即指单位设立的宗旨应符合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的要求,而不能与之相违背;单位的形式要件合法。形式要件合法包括设立程序合法以及单位的组织机构合法;单位的存在合法,也就是说,单位未经有权机关依法撤销、查封、关闭或破产、倒闭、解散等,总而言之,没有任何不允许其存在的法律规定。

5、法律人格完全性。人格即民事权利主体资格之称谓。法律人格即法律权利主体格。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自然人生而平等,但在社会组织这一非生命体中则并非生而平等,只有在其达到法律规定的要件,由法律赋予其法律意义上的主体资格即人格,该社会组织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主体。而社会组织之法律人格需具备以下要素:人和财产,一切社会组织都是财产和人(自然人)的有机集合体。于人而言,组织的团体人格独立于个人人格,体现于团体之共同意志(整体意志);于财产而言,组织的团体人格以拥有财产为绝对要件,二者缺一不可。

二、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中的“单位”是以单位犯罪为前提的,没有单位犯罪就不可能有单位犯罪中的“单位”问题的研究。因此,要研究单位犯罪中的“单位”,就必须正确界定单位犯罪的概念,并对其特征加以分析。

2、主观过错的多样性。关于单位犯罪的过错,理论界存在很大分歧。有学者认为“单位犯罪的过错形式只能是故意,而不存在过失”,更不存在单位犯自首。此种观点值得商榷,不仅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单位的过失犯罪,如第129条消防责任事故罪,第137条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还表现了一种混合的罪过形式。纵观国外的立法,也都对单位过失犯罪做了相关规定。﹙注释⑤﹚

3、行为表现的整体性。单位犯罪是以单位的整体性为基准的,个人的行为必须体现出单位的意志,否则就不是单位犯罪,所以单位犯罪必须是单位的名义,并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其主要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行为。

4、“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这是我国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因此,只有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才存在单位犯罪及其自首问题,这体现了单位犯罪严格的法定性。

三、对单位犯罪中“单位”的范围界定

确立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从实务中看,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来界定单位可否成为犯罪主体:

第一种情况,是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能够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组织。这些单位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是无疑的。只有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成立的组织才是刑事法律意义上的单位,没有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成立的组织,我国刑法明确将其排斥在单位犯罪之外。

第二种情况,是经法人授权现有独立经营权或者决策权,并能够以自己管辖范围内的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非法人分支机构,这些单位从形式上看,不是独立的,但具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第三种情况,是没有独立决策权和在一定范围内的财产处分权的非法人组织或职能部门。这些单位不仅形式上没有独立性,而且实质上也没有独立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追究其刑事责任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对其以组织名义实施的犯罪行为,只能以个人犯罪论处。单位犯罪必须是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单位,既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的。

(一)私营企业是否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私营企业是否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理论界从在较大争议。笔者认为,私营企业与全民所有制企业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在民事法律关系当中都是平等的主体,它们不因财产的多少和财产所有权的性质而在民事责任能力上有任何差异,当它们被刑法调整时,以所有权的性质作为标准同样缺乏法律根据。目前我国关于单位犯罪的刑事法律规定在涉及单位犯罪主体时,除个别犯罪要求特殊主体以外,所有概念都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在这里,没有特别限定单位是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因此,单位犯罪主体不包括私营企业的观点缺乏法律依据。因此,将私营企业排除在外,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随着公司制度的健全和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多人合股、依法成立的股份制企业越来越多,这种企业犯罪已超出了自然人犯罪的范畴,按单位犯罪处理更为客观实际,符合法律规定。

(二)机关能否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机关能否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尽管刑法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学理上存在争议。因为机关代表国家,是为国家谋利益的,那么国家会犯罪吗?在单位犯罪主体研究中,关于机关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以及刑法应否和如何处理机关犯罪问题聚讼最多。

我们认为机关亦可成为单位犯罪主体,但一般认为应有所限制。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机关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并且我国立法对机关构成犯罪是作了严格限制的,首先刑法分则中单位犯罪条文大多数仅限于公司、企业,而直接规定为国家机关的极少。从立法上看,对机关构成犯罪的罪种范围的选择是极为谨慎的。当然,考虑到机关自身的性质,在认定机关行为时有必要区分政府(国家)行为和非政府行为,纯粹政府行为应排除为单位犯罪,而非政府行为则可构成单位犯罪。

(一)单位犯罪概念的分析

首先,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只是从犯罪主体范围方面进行了描述,而从概念揭示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来看,还远没有揭示单位犯罪概念的深刻内涵,但同时它又为单位犯罪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探讨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正因为如此,学理界关于单位犯罪的概念的学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所谓单位犯罪就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所犯的罪,系个人犯罪的对称。﹙注释①﹚ 此种观点认识到了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区别,也揭示了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但它实际上是对《刑法》条文的一种片面理解,由此推之,单位犯罪即单位所犯的罪,这又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2、单位犯罪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有关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注释②﹚ 与前一种观点相比,它区分了单位意志和个人意志,但它所说的单位犯罪只限于主观上的故意,这与《刑法》中规定的少数过失的单位犯罪相背离。此外它强调的单位犯罪以非法利益为要件,无疑缩小了概念的内涵。因此,在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时候,由于其局限性而被否决。

3、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法定单位,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有关负责人员代表单位决定,为本单位谋取利益而故意实施的,或不履行单位法律义务,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而由法律规定为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注释③﹚ 此观点克服了以上观点的不足,明确地把过失犯罪纳入其中,这与《刑法》之规定是一致的,同时也不限于以非法利益为要件,准确地揭示了单位犯罪的本质特征。

(二)单位犯罪的法律特征

综合单位犯罪概念的分析,不难发现,单位犯罪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主体的特性。单位是一种“既不能脱离自然人而孤立存在,又可以从形式上先于单位成员而构建的”组织形式,﹙注释④﹚ 它是由单位(法人或非法人)为形式,以自然人(单位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为内容而组成的特别主体。

因此,机关可以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有以下理论依据。首先,国家机关代表国家主持、实施、保障、参与国家事务,但国家机关同样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更应模范守法,刑法作为国家基本法律应得到遵守,其次,机关犯罪客观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真实支持。机关代行国家职权,如无恰当规定,权利极易异化,而权利异化的后果便是机关大量不法行为的存在。第三,国家对国家机关的刑事惩罚不是自我惩罚,国家作为一个集合概念,其包含非集合因素即构成要素,国家机关即国家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机关的惩处不能认为是对国家自身的惩处。

(三)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机关的处所或派出机构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

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机关的处所或派出机构根据其与单位的隶属关系的独立性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位内部的非独立性的职能部门,如企业内部的车间、科室,公司的营业部、公关部等,它们是不是具有独立资格的内设机构其决策权取决于上级主管部门或单位最高决策机关。另一类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机构,如公司的一些分公司、银行的分支机构、大学的分院等。

对于上述第一类机构,它不具有独立的人格,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均受命于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应由上级单位负责,其本身不能构成单位犯罪主体。但是,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则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如在涉及到单位的内部职能部门犯罪的主体问题上,在高院下发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提出了明确的处理原则:“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的犯罪,违法所得归单位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不能因为单位的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部门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就不将其认定为单位犯罪而按个人犯罪处理。”因此,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条件下这一类机构可以认定为单位犯罪主体。

注释:

①王仲兴:《新刑法典的犯罪单位和单位犯罪》,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298页。

②陈兴良:《刑法疏议》,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4页。

③高明暄、刘远:《论新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第252页。

④马长生、胡凤英:《新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定》,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322页。⑤张国轩:《单位犯罪的罪和刑》,第339 — 340页。

参考文献:

① 王仲兴:《新刑法典的犯罪单位和单位犯罪》,法律出版社,1998年。

② 陈兴良:《刑法疏议》,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③ 高明暄、刘远:《论新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

④ 马长生、胡凤英:《新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定》,法律出版社,1998年。⑤ 张国轩:《单位犯罪的罪和刑》。

⑥ 高西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与适用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⑦ 陈兴良著:《陈兴良刑法学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⑧ 高明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上一篇:夜光下,那游子的心散文下一篇:电力行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