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感言:青春

2024-04-12

大学毕业感言:青春(通用9篇)

篇1:大学毕业感言:青春

大学毕业感言:青春

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大家都已经毕业了,如今回想起来,那是怎样的一份无忧虑,怎样的一个青春年华,

提起笔,总是说着往事,絮絮叨叨让人心生倦意。似乎没有新感触和新的经历发生,或者只见身后不见前身,只有过往没有未来。我是这样认为的,新的生活总会成为过往,期间要经过时间的洗涤和染色。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人们的生活就像是演戏,或唱或笑,或哭或闹,或者来个大悲剧大喜剧什么的。最终都得在脑海中定影,在某些有意义的时刻回放。比如在这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刻如今在脑袋里翻看。

真正说起来,我从来没有特别认真地观察河大这个校园,然而最近我总是很认真地观察,甚至产生了眷恋。世界太大,人生短暂,而我们又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在这里呆了4年,而且又是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当作彩礼献给了她,我蓦然觉得,这才是大学难忘的`真正理由。

我甚至没有读懂这个古城开封。这个曾经在宋朝长期是世界最伟大的城市,为什么现在这么普通呢?

兄弟姐妹们,我们无法规定我们在哪里相聚,在什么时刻相聚。法律也无法规定。所以缘分是唯一的解释,自从我们有生命迹象的那天起,缘分就随时随刻造访我们,不是吗?

想说下考研,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压力很大的日子里,突然发现在我的潜意识,考研的动机不是要的一个结果!而是自己要超越自我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考研复习中,中国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地震、奥运让人们悲喜交加,周围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也深深感染了我。而在考研过程中,好朋友们对我的无私帮助也让我终生难忘,尤其是侯恩大哥。

还有一件事我得提一下,就是我们班在大3举行的毕业汇报演出。那是我大学里最难忘的夜晚,兄弟姐妹们的美妙绝伦的演出,让我觉得能和他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很是荣幸。

还想说下电视台实习的日子。那时一段忙碌而有激情的生活,采访了很多人,和他们交谈让我对生活懂得很多。从实习中,让我对新闻传播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理性的思考。

这两天是高考的日子,回想起大一刚入校自己那青涩的面孔,以及对大学生活的憧憬神情,觉得4年的磨炼让我判若两人。

至此,我似乎明白大学的意义了。在或美丽的或深邃的校园里,走过一个个青春亮丽的背影,留下了许多或阳光朝气或叛逆不驯的痕迹,可这些都稍纵即逝,老一届的毕业生想留下,新一届的新生要进来,大学是人生的中途驿站,我们对于大学来说只是匆匆过客!在这种与无情岁月的反抗和突围中,我似乎明白了生命也是如此在一个一个驿站中,循环往复,直到无穷……

篇2:大学毕业感言:青春

你我,就快毕业了。

好好的想想你还有什么遗憾吗?

你有没有珍惜你该珍惜的呢?

你有没有争取你该争取的呢?

你努力了?

喝了一杯白开水,很淡很淡,索然无味。

我想,这就将是以后的生活吗?

听着哪些颓废的话,难道我们已经失去了年轻的激情,失去了青春的萌动?

有时想,过去的事情不要去想。

篇3:大学毕业感言:青春

“流浪”生活境遇一般出现在文学作品的生动描述中, 但是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房价、物价的上涨, 大学毕业生宁漂族也开始了现实版的“流浪”生活。在2007年, 东方卫报就报道了十万大学毕业生“宁漂族”挤爆求职公寓的情形。近年来, “大学毕业生宁漂族”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那么, 这种特殊群体在宁生活状况、生存压力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有哪些呢?本文将采用实证调研的方法进行状况分析, 并提出动态治理模式的应对策略。

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经过国外文献查询, 对于“大学毕业生宁漂族”这一现象的研究极为少见, 但关于城市适应研究还是较为丰富。法裔美国社会学家克雷夫科尔 (H.5.Creve⁃coeur) 认为, 美国就像一个大熔炉, 它使来自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人逐渐被美国社会所同化, 这些移民也都转化为“美国人”, 克雷夫科尔形象地将这一学说称之为“熔炉论”①;20 世纪30 年代, 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 (R.E.Park) 提出了“社会同化论”, 同化理论主张, 移民群体要彻底适应移入地社会, 必须与移入地群体形成一种共同文化, 这种文化适应要依次经历三个阶段 (定居、适应和同化) ②;戴维·波普诺则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少数民族成员的社会适应反应与心理反应这两方面。

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在城市化急剧发展和社会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社会背景下, 各群体的社会适应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这些研究主要是从移民理论视角、心理学视角、文化人类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几个方面展开: (1) 移民理论视角, 如杜健梅、风笑天老师在研究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时将研究重点或因素放在了人际关系的适应方面③; (2)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社会适应问题的学者, 主张利用心理学的相关测量技术优势对社会流动人口在社会适应中的心理反应和心理状况进行研究, 如林丹华、方晓义老师就从这一角度出发, 对社会移民群体的流动模式与社会适应性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④; (3) 着眼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学者认为, 群体对新社会环境的适应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适应, 群体或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取决于其对新文化的适应状况; (4) 社会学视角方面, 如朱力老师认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有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⑤, 吴振华老师着重考察了农民工适应城市的不同模式, 段成荣老师从流动者个人角度出发探讨了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状况以及其不能真正适应城市社会的制度性因素。

大学毕业生宁漂族作为我们身边一种特殊类型流动人口, 在国内虽然没有“北漂”研究来的热烈, 但如今大学毕业生宁漂族的出现也促使部分人开展对其的研究。2014 年搜狐焦点做了一个关于大学毕业生宁漂族的专栏, 专门探讨大学毕业生宁漂族的生活状况。经过对网络的搜索, 文献的阅读, 对于大学毕业生通过文献梳理, 不难看出, 国内已有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切入, 从公共管理学科角度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动态治理”科学命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科学论断, 这为我们从公共管理学、社会学进行跨学科研究大学毕业生宁漂族城市适应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研究意义

大学毕业生宁漂族虽然引起社会一部分关注, 但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萌芽期。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激起社会的关注, 从百姓到政府, 激发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从而能够更好的解决大学毕业生宁漂族以及外来流动人口自身和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本课题研究具体有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意义:

(1) 理论意义:通过管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跨学科的方法研究此课题, 可以从大学毕业生宁漂族这特殊群体出发提出一种动态管理的公共管理模式, 促进公共管理研究的理论创新。

(2) 实践意义:①能够最直接地改善大学毕业生宁漂族对城市的适应能力, 使他们融入城市生活, 从而实现他们的梦想;②使政府在动态管理流动人口的政策上更具创新性;③有助于优化社会治理结构, 加快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结合实际现实探索出一套能够保障大学毕业生宁漂族社会权利, 并能够合理管理流动人口的管理体系;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各个地区的地区差异性, 使管理体系与地方社会发展, 区域经济建设, 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体现出社会化、地域化、个性化和综合化等时代特征。本课题主要有如下两个研究目标:

(1) 理论目标:调查“大学毕业生宁漂族”的城市适应状况;从实践与理论两个维度分析“大学毕业生宁漂族”城市适应的特点, 分析其与社会因素的关联性;实现对动态治理模式的创新。

(2) 实践目标:从政府、社会和大学毕业生宁漂族三个主体层面, 提出解决方法。具体说来:①政府方面的政策支持, 创建科学的政府管理流动人口的模式, 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②社会方面的社会帮扶, 促使公众关注“大学毕业生宁漂族”,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③大学毕业生宁漂族方面的个体自强, 加强“大学毕业生宁漂族”的社会归属感, 缓解生存压力, 减少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感, 激励其努力实现自身梦想。

四、主要内容

以大学毕业生宁漂族城市适应性为研究对象, 通过现状实证调查, 并提出动态治理的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学毕业生宁漂族逐渐增多, 他们进入城市过程的本质上就是获得城市适应性并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但他们中大部分是被动城市化, 时间性效应导致自我认同的转换滞后与物质的搬迁, 空间性效应带来的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也阻碍了自我系统的转换与对社会系统的适应。

针对此背景, 我们以十八大提出的“动态治理”为主要理论基础, 并辅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如“:熔炉论“”社会同化论“”杜健梅、风笑天老师对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 透彻分析大学毕业生宁漂族城市适应性问题, 从而创新基于大学毕业生宁漂族城市适应的动态治理分析框架 (见图1) 。

1. 大学毕业生宁漂族群体特征及城市适应现状

大学毕业生宁漂族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 包括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的外出动机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 而是更多的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 因而具有一定的“流浪”特征。以生存适应性和发展适应性为一级指标, 工作生活方面的适应性、经济方面的适应性、居住环境方面的适应性、价值观、身份认同感、归属感为二级指标, 据此指标, 调查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宁漂族就业竞争压力大、经济收入较低、居住和生存环境较差、自我认同和城市归属感较弱, 尤其对于流动性环境有较强的不适应性。

2. 大学毕业生宁漂族城市适应困境与成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宁漂族存在社会适应、环境适应、经济适应、心理适应困境, 成因分析主要从如下主客观两个方面展开:

(1) 主观方面成因:心理素质较差, 抗压能力较弱, 当现实与理想脱节时, 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无法完全契合, 在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对自身价值的实现途径方面仍存在误区, 具有偏执的择业观。

(2) 客观方面成因:就业制度、户籍制、企业用工制度等并不完善,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障程度仍然较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宁漂族缺少关注, 无法提供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宁漂族发展的良好环境, 阻碍其融入社会;政府在对流动人口的治理落实方面不到位, 力度不够。

五、对策探讨

动态治理是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的政治理念, 基于大学毕业生宁漂族城市适应的动态治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政策支持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改善居住环境, 提高生活水平。②改善户籍制度, 使大学毕业生宁漂族享有平等的公共政策。③降低政府办事门槛, 为大学毕业生宁漂族就业创业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

2.社会帮扶

通过社会团体、基金会、志愿者组织等帮扶;②企业用工制度规范化、公正化, 定期开展人才招聘会, 为大学毕业生宁漂族创造良好就业环境。③通过媒体的大力宣传, 加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宁漂族的关注和普遍认同感, 形成一种帮扶性社会支持网络。

3.个体自强

开设针对于大学毕业生宁漂族适应城市能力的培训教育机构, 提高其心理素质能力和知识技术水平;加大经济建设的投入和支持, 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宁漂族自主就业创业。

摘要:大学毕业生宁漂族是在宁“流浪”的特殊群体。该项目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 对其城市适应状况进行个人、制度因素的比较分析, 创新提出以政策支持、社会帮扶和个体自强相结合的动态治理模式, 促进其融入城市生活。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流浪,宁漂族,动态治理模式

注释

1伍斌.历史语境中的美国“熔炉论”析论[J].世界民族, 2013 (3) .

2李敬.帕克:人文生态学视角中的新闻报刊与社会“同化”进程[J].国际新闻界, 2011 (11) .

3风笑天.安置方式、人际交往与移民适应--江苏、浙江343户三峡农村移民的比较研究[J].社会, 2008 (2) .

4方晓义, 林丹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J].心理学报, 2003 (3) .

篇4:新兵连女兵的“毕业感言”

别样的年纪,别样的精彩。每个人都是用心度过了这样类似的日子。

这里,采撷沈阳军区某通信总站几位新兵初到军营的故事,透过她们点点滴滴的情节,可以找到从学生到军人转变的“答案”。未佩戴肩章帽徽的作训服,映衬着一张张稚嫩的脸。而那又有些紧绷的脸,仿佛泄露着她们的理想、志向。短短的军营生活,已让她们有了兵的模样。

在新兵连“毕业典礼”上,她们说:“军营中,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我们都要学着成长。”其实,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从如何成长开始的。

【关键词】阳光

那仁通拉嘎是个女孩的名字,寓意阳光明媚。采访中,这个从锡林郭勒草原走来的蒙古族女孩,一直在微笑,还时不时地笑出声来。阳光一样的名字,阳光一样的女孩,也有着阳光一般的心灵。

她毕业于内蒙古财经学院,在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当了三个月的导游。然而,她并不喜欢那份工作,她向往草原以外的世界。父母都是牧民,家族里走出草原的人寥寥无几。

那仁通拉嘎身上有着蒙古族女孩特有的一股积极上进的热情。她很享受军营这样的生活,这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她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兄弟姐妹5人,每顿饭都是十五六个人围坐在一起,早已习惯了彼此之间相互照应。在这里,她会像关心姐妹一样去关心每一名战友。时间久了,战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情,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称自己的班为“咱家”。那仁通拉嘎懂得珍惜这样的集体,也感到了一种责任。她也学着班长去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班里的小值日、倒垃圾、念条令、打扫卫生等一些琐事,她都干得有板有眼一丝不苟。

“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她牢牢地记住了班长说过的这句话。对未来,她希望能够学到网络方面的技术,这是她的心愿。在这个网络时代,她的家乡却一直与网络无缘。短暂的新兵生活,让那仁通拉嘎懂得了做好一名合格兵的许多道理,既然从遥远的地方来这里,分到哪里都是一样。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努力做好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关键词】坚强

每到周末,哈尔滨姑娘槐先琦最兴奋的事,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快快乐乐地向父母报个平安。

槐先琦有着“90后”鲜明的时代烙印,她独特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决定了她行为方式凸显以追求自我价值的特征。入伍前,她已考上黑龙江艺术学院,古典吉他专业。她因为不喜欢,决定复读。当她从网络看到招女兵的消息时,又决定从军。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是个“精彩”的选择。尽管当兵的哥哥给她打过预防针,可站在操场上,凛冽的寒风、严格的纪律约束,都与她想像的不一样。她敲起了退堂鼓,后悔当初“精彩”的选择。

第一次出早操跑步时,第一圈,她就挺不住了。班长在她身旁轻轻地说了一句:“别人能做到,你也可以。”一瞬间,就是这么一句普通的话,竟让她想流泪。一圈、二圈,再坚持一下,跑到前面那棵树就是第三圈了……她紧紧盯着前面的那棵树,心里一直默默数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脆弱和困惑,但每个人又都是擦干眼泪挺了过来。她说:“部队是磨练意志的地方,当兵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的人生经历能够丰富些。”

她感悟到,每个人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些因素,而让自己变得坚强,从而磨砺意志,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寻找让心灵充满激情的“底色”。

【关键词】目标

陈慧文说,她当兵的目标就是考军校,成为一名特帅的女军官。

在陈慧文的记忆里,建国60周年大阅兵时,年轻英武的女军人,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走过天安门,让她热血沸腾。女兵这个名词赢得了她的尊重,绿色军营生活已成为她心中追求的目标。她对军营有着美好的憧憬。她暗暗发誓,只要有机会就要成为像她们那样的优秀军人。女军官这个称谓折射出金属般的光芒,深藏着自豪与浪漫,深深吸引着陈慧文。

2011年11月,同学恰巧看到一则征兵广告,便告诉了陈慧文,她欣喜若狂,马上报名。经过层层遴选,她终于成为一名携笔从戎的阳光女兵。

陈慧文为了心中的目标,每天从清晨起来就要好好表现,认真做每一件事情。练站姿、练稍息、立正,每天都练得筋疲力尽。她咬牙挺着,心里一直有这样的信念: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练,才能做好今后的事情。在这里,陈慧文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分秒必争,洗脸、叠被子、换衣服等都是用分秒来计算。虽然在军营吃了些苦,早已没有了在大学时的“养尊处优”,但她却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价值。她很喜欢听全连跑步时,“刷,刷,刷”,很整齐的声音。这时,她就不觉得累了。

现在,陈慧文无论做什么,都感觉非常有意义,就连做好一个队列动作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她说她相信了那句话:当兵后悔3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关键词】感动

应该说,在重庆女孩夏晗还是一粒埋在泥土里的种子时,部队这个熔炉就已经在滋养着她的精神血脉了。她出生在军人世家。

当她终于破土而出成为长江师范大学商务策划专业二年级学生时,她清楚自己的未来将在商海里拼搏。大学生活让她迷茫,她陷入了沉思,并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她彷徨,焦虑。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选择了当兵。她也是这个军人世家里第一个女兵。

冬季的北方,银装素裹,气温降到-20℃至-30℃。这样的天气,让夏晗很不适应,自然而然地念家心切,她一直在偷偷地抹眼泪。随着春节的临近,新兵营里已是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气氛。姐妹们兴奋地聆听着窗外寒风裹挟着夜幕一点点临近的春节的步伐。偏偏,夏晗病倒了,发起了高烧,浑身一点劲都没有,躺在床上,整个人迷迷糊糊的。晚上,几位战友一会儿喂她吃药,一会儿端水给她喝。半夜里,她隐隐约约感觉到有人将大衣盖到了她的身上,还用手摸了摸她的额头。她知道,那是班长王慧娟。刹那间,夏晗被她们感动得鼻子直发酸。她的心好似春天来临,温暖起来。

这种感动,只有用心深深地去感受。病床前的嘘寒问暖,失意时的善意理解等,虽是件件小事,却弥足珍贵,都会像朝露一样湿润着你的心田。病好后,夏晗也用自己的言行感动着别人。战友病了,她打来病号饭;当小值日的战友站完岗,她会端来洗脚水。

在这里的每一天,夏晗都在体验着一种感动。现在,她想留在部队,即使考不上军校,就转士官,就想在部队干一辈子。只要经历了这样的感动,她就一辈子再也割舍不掉它了。

【关键词】适应

每天,踏入房间,北京女孩辛悦望着叠得像“豆腐块”的被子,铺得平平整整的床,心里感觉非常舒服。回想当初,她略有羞涩地笑了。

辛悦做梦都没有想到,来到军营,每天都得“侍弄”那个软绵绵的被子。全班的牙刷还要摆成一律朝北;去吃饭或者去宿舍的路上必须走直角……这让她不理解,难道说这些“清规戒律”能叠出部队的五彩生活?能摆出让人澎湃的军魂?能走出履行和平的使命?

是的,初入军营,她们身上有着太多的问号。

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入伍动机的多样化等,是这一代人的“胎记”。作为哈尔滨体育学院三年级的学生,辛悦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青春风采。可是时间久了,她才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她正值青春韶华,却没有了激情。因而, 她想到部队,希望经过一番锻炼找回自我,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

从第一次站军姿的那一刻起,辛悦就體会到了部队的严明。在随后的日子里,部队的严谨、纪律、责任、有序,让她有些不适应。

新兵营组织新兵座谈讨论,新兵畅所欲言。大家一致认为,个别规定虽然有点形式主义,但是都有道理。在军营,每个细节都决定着军人的素质,让人一看便知你是个军人。

辛悦说,在学校时,老师说一句,她能还十句。现在,班长怎样批评,她心里都会觉得舒服,那是从心里发出的服气。叠被子、摆牙刷,是体现军人作风的一些细节。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不适应呢。

回味自己在军营的这段日子,辛悦颇有感慨,从青年学生到合格军人,路会很长,这只是起点。但她说,只有从这个起点出发,才能锤炼品格、磨砺意志,才能为释放知识和智慧,成就事业找到厚实的土壤。

新兵连,是一个人寻找一条别样生命轨迹的地方,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续写着自己的另一种历史;更让她们纤弱的肩膀上,在成长的途中有了一份责任和担当。

篇5:学生青春毕业感言

我想多年以后,我会回来,回来凭吊我早已逝去的大学生活,那时的我肯定是微笑着的,为我那些年少轻狂的日子,为我无法挽回的青春。

直到毕业,我才认真的去回顾我四年的大学生活。那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大一时就一个劲的“呐喊”。什么都不懂,却是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幼稚中彰显勇敢。思想有多远,我就能跑多远。我会为了没有买到一块鸡蛋饼而痛心疾首,自责为什么下课之后跑得那么慢,完全有失水准。我也会为了自己没有入选干部行列而啧啧慨叹,黑暗啊!我一人才就这样被埋没了。那时特愤青,特有正义感,貌似全天下只有我一个是正派人,不知不觉间就闯进了大二。突然间被叫做学姐,才感到我已经不是初来乍到了。当开始写职业生涯规划使,我迷茫了,我就开始思考。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我还真不知道该怎样走下去,谁能给我指条康庄大道呢?彷徨啊,于是牙一咬,心一横,随他去了,何苦徒增烦恼,年轻的时候就该有年轻的样子,我记得大二那年读过的书是最多的,自诩为才女,有时说话也特酸溜,就有人说我显摆,我也不争辩,敢情你们没我有才,就嫉妒我。于是乎,我冲他得意的笑。突然就来到了大三,用伤逝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这一年所发生的一切,对我来说很是值得以后回忆。那个人,那些事。快乐的、痛苦的、挣扎的、诀别的,亦都是淡淡的,仿似从未认识过。但还是着实在我的心头画上那么浓墨重彩的一笔。一路上有人拥抱,一些人与另一些人绝交。有人背影不断膨胀,而有些情境不断缩小,一路上有人盼望缘分却又不相信缘分,每个人都在单行道上寻找,只是我们太早看透生命的线条命运的奇妙。大四,意味着什么,整理好那些离散的事情和离散的心情。从稚气中蜕变,分明是长大了,该为自己找条适合的路了。最后的日子里,总想着我应该做些有意义的事,却又总是很无奈。突然就发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没有的,而我有的只是幻想而已。大四就是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流逝了。

在这即将离别的日子里,到哪都能闻到伤感的气息。今天的你是不是很是舍不得,走在校园里望着随风而落的叶子,令人无限感慨,以后的我还能像现在如此无忧无虑吗。迎面向我走来的低年级同学,那张张朝气蓬勃的脸,总让人很是羡慕,年轻真好。偶遇认识的人,却也能相谈甚欢。我想这些年来虽然经常碰面。可是我们却不曾倾心交谈,以至现在好像在弥补以往的空白,至少以后回想起来时不会完全陌生,会轻叹我们曾经还都是有故事的人啊!在大学以前从来没有为减肥担忧过,可是一到大学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我的豆蔻年华啊!

看时光飞逝,我祈祷明天。把对未来的梦想幻化为树,植在记忆的最深处。我相信: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云在翻腾,风在喧嚷,海在涌动,我在追梦。

要翱翔,就不能渴望晴空万里;要航行,就不能企盼一帆风顺。生活也是如此,它总是不尽如人意,总会有跌宕起伏。我们要有良好的心态,才能飞到要去的地方。

人生在世,苦难常有,或遇高山急流,或遇风狂雨骤,或遇电闪雷鸣,或遇生离死别,但这并不是我停滞不前、自怨自艾的理由,而更应是努力向前的不竭动力。彩虹是风雨来过的痕迹,成功诞生于失败之后,以手中的笔为桨,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涂抹我最绚丽的梦想。

前方的路可能会坎坷泥泞、风雨交加,但只要有梦在就会有希望,把希望变成现实的唯一途径是不停地行动。只要奋斗的火焰不灭,机遇就会垂青于你。

中考象征着离别,又代表每个人生活的又一个起点。离开刘河中学这方热土,我们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相信有我们的地方就不会缺少精彩。等到再度重逢的那一天,只希望我们都还能想起过去的岁月中有这样的一群人,这样的一些事。

相处多年,彼此了解,或许我不是老师心中最优秀的学生,但无论如何,我真诚感谢您们辛勤的培育,让我的人生又上了一个台阶,让我领悟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岁月无痕,流年似水,人间有情,但愿师生之间的情感是最真挚、自然的。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人生的相知相遇是一种缘分,是缘分让我们走过三年的风风雨雨:在岁月,我们走过了几度春夏秋冬;于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远处,我们一定要维持良好的心态——欣赏的心情,就象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最美好的希望。愿老师工作顺利,祝同学们鹏程万里!

光阴匆匆,时间过滤了记忆,一切都要阻挠将要远行的梦想。我将以一种绝不屈服的姿态,重新拾起永不褪色的追求,还有那错过的扉页,我将要和它再度重逢。

三年的初中生活悄然而逝,有太多的时光值得回忆,太多的东西值得珍惜。母校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岁月,让我心旷神怡;同学好友真挚的关爱与馈赠,让我信心百倍;老师的辛勤教诲,让我吮吸知识的雨露。感激太多,我不会遗忘。人生的轨迹珍藏着初中三年让我魂牵梦萦的回忆。

能够认识各位老师和同学,我感到无比兴奋。初三的生活即将结束,我真诚向各位老师和全体同学说声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关心与爱护,让我在新的一年中有全新的面貌。希望二十年后再相逢,我们还能像今天一样亲密无间、开开心心!

篇6:青春少年毕业感言

青春,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它短暂,会让你转瞬之间回首望;

青春,之所以瑰丽,就是因为它懵懂,会让你雾里看花般欣喜;

青春,之所以奔放,就是因为它阳光,会让你激情四射高声唱;

篇7:青春无悔毕业感言

在平日的生活或工作学习中,我们时常会受到启发,对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感悟,这时写感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感言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春无悔毕业感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三年美好而艰辛的大学生活犹如漏斗中的沙石已悄然流进昨日。此时站在漫漫求学道路终点站的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昔日的点点滴滴,林林总总,跃然而起,历历在目。

大一的时候谁不曾充满幻想,可到了毕业那一刻我们的面前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墙;大一的时候谁不曾豪情万丈,可到了毕业的那一刻的残酷却一再让我们弯了脊梁;大一的时候谁不曾热泪盈眶,可到了毕业的那一刻才知道生活中虽然有感动,但生活中却从来不相信眼泪。

我想我这三年来应该还是与大多数人一样,也是平平淡淡地度过的,不过,经过三年的大学学习,也确实让我成熟了不少。

第一,苦难是一笔财富。道路没有永恒的平坦,人生没有不变的常态。悄然回首四年的大学生活,晨曦与泛星可以为证,图书馆和自习室也曾见证,其实每一个人的大学之路并非轻松,并非坦途。我们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当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我们应当敢于拼搏,勇于攀登,不应该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更不应该生活在那自己所幻化出来的五光十色的自我解脱的肥皂泡中蹉跎岁月,虚度自己的青春年华。“苦耕春前片片土,笑采秋后粒粒珠”,只有耕耘,才会有收获。其实成材就是追求的跋涉,成人就是求索的历程,只有经历过了苦难的.砥砺与磨练人生才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美,才能让青春无悔,让年华无愧!

第二,不是因为时机我们才拥有才华,而是因为才华我们才能把握时机。而才能的积累,其实并非在朝夕间。人生短暂,韶华难留,青春是一件不耐久藏的东西。人们也常说在青年人的字典里没有“失败”两字,然而却存在“易逝”一词。作为大学时代的我们应该是求知似渴,激情无限的,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并把握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拼搏,去奋斗,最终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但有时由于道路上有太多的坎坷,或是现实太过于残酷,使我们的付出,我们的努力,得不到满意的回报。此时我们也没有理由因为心情的不如意而责备世道沧桑,我们也没有理由因为受到生活的重创而埋怨命运多舛。这时我们所需要的应是正视现实,珍惜眼前,无需太执著于昨日,即使它再平凡,也改变不了今天的现状,即使它再美好,也已经成为过去。只有把握住了今天,充实而勤恳的度过了今天,我们才能赢得精彩的未来!

第三,离开是一种痛苦,是一种勇气,但同样也是一个考验,是一个新的开端。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海角遍寻思。当离别在即之时,当面对着相濡以沫兄弟般的朋友时,当面对着经历了四年的磨合而形成的真挚友谊之时,我内心激动无语,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都很难出口。回想自己四年大学的风风雨雨,回想我们曾经共同经历的岁月流年,我感谢大家的相扶相依,感谢朋友们的莫大支持与帮助。虽然舍不得,但离别的脚步却不因我们的挚情而停滞。离别的确是一种痛苦,但同样也是我们走入社会,走向新环境、新领域的一个开端,希望大家在以后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确定自己的新起点,坚持不懈,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前进,因为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永远都在最前方!

篇8:大学毕业感言:青春

第一, 先来看看我国创新创业的现状

国家在这方面特别关注, 政府有一个判断双创型的主要目标, 即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发布的五项指标, 第一项指标是创业企业, 2015年这一指标再创新高, 新增的企业有443万家, 增长率21%, 注册资本金是29万亿, 增长率是52%, 可以看出来去年新增的企业比较多以外, 注册资本这一块增长率是比较高的。具体来看这些新增的企业主要在信息、软件、文化、金融、教育等行业, 最多的是“互联网+”这一领域, 这些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的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二个指标是创业融资, 2014年国家创业融资快速增长, 2015年下半年增长速度趋于放缓, 今年上半年的时候, 天使投资的总额是7.78亿, 比去年减少了9.6%, 好在我们2015年增长得非常快, 因此基数比较大, 而且2016年已经有平缓的趋势, 下降的趋势已经基本上截止住了。第三个指标是并购与上市, 主要是看新三版挂牌企业的数量, 这也是衡量我们创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第四个指标是创新活动, 创新活动这一块主要有两个指标, 一个是专利的申请数量, 一个是技术市场的合同额, 这一块增长的数量还是比较快的。2016年第一季度专利申请量是59万件, 同比增长35%。其中有三项增长非常快, 一个是电子信息技术, 一个是现代交通, 一个是城市建设,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跟前面我们讲的工商企业登记数额的增长是相呼应的, 企业增长得比较快, 它的专利数额和技术合同额增长得相对比较快。第五个指标就是我们今天大家比较关心的, 创业带动就业。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创业黄金时期, 创新创业对就业的带动率是20%, 2015年的大学毕业生当中有2.9%的学生选择的创业, 一共创业的人数大概是20.4万人。

目前, 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五个创业中心, 一是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华北创业中心, 二是以上海、杭州、苏州、南京为核心的华东创业中心, 三是以深圳、广东为核心的华南创业中心, 四是以武汉为核心的中部创业中心, 五是以成都、西安为核心的西部创业中心。全球现在的创新创业高地在什么地方?云数据公司Compass每年做全球的创业城市排行榜, 我们可以看到他从11000家创业公司的数据搜集并对200名创业企业家进行了采访再结合其他第三方数据, 综合的得出了这个排行榜, 他的衡量指标是以创业生态的成熟度, 包括人才、知识、创业者、风险投资、创业社区等等, 得冠军的是硅谷, 硅谷已经连续N年排名第一, 而且硅谷还有一个特色, 它不是以城市为代表, 而是以地区为代表的排名第一。在前20名当中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企业占据数量的50%, 其中前四位都是美国企业, 加拿大有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三个城市上榜, 大家比较关心的第五名是格拉夫, 格拉夫是以色列的第二大城市, 这个城市的人口是40万, 我们现在开会的地方西安在校的大学生是100万人以上, 当然在这个排行榜当中, 因为语言的问题中国的城市没有纳入这次排行。

中国的创业活动指数, 我们可以看到它高于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 高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 有2/3创业者都是机会型创业, 机会型创业带动就业优势更强势, 但是我们的创业含量有待提高, 在创业当中采用新技术的指标跟开发新市场这两项指标都大大低于这些发达国家, 在前两个指数较低的情况下, 认为“产品的新颖性”高, 表明创业者对自己为市场提供产品的“新颖性”有过高的评价, 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与一些主要国家相比, 我们在金融、教育、服务、文化等软件环境当中落后, 而在有形基础建设这些硬件指标当中高于这些国家。我们去年参加创新创业调研团在美国对很多高校和地区进行了访问, 看到很多高校里面硬件的环境真的要比他们强, 但是他们的创业教育、创业服务等商务环境和体现创业精神和弘扬创业文化的价值观等环境条件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另外可以看到创业者的创业资金当中, 我们国家的创业者特别是青年创业者资金的来源54%来自家庭, 9%来自银行、金融机构, 而在发达国家23%的创业者资金来自于银行、金融机构。

从我国创业青年受教育程度来看相对来说还比较低的, 实际上具有高学历的大学生创业者在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竞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比如他研发的产品吸引性会相对比较高, 他们认为竞争的程度也相对比较弱, 而在国际化的市场当中更有眼光、更有优势。截止到去年年底国家科技部认可的重创空间4875家, 其中有1258家国家级的双创平台, 这给我们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孵化平台。

第二, 再来看看地方创新创业环境

我们要做到高校创新和地方创新创业的融合, 地方经济发展得好, 高校创新就有支撑, 高校创新发展得好, 就会带动地方的科技、经济向前发展。那么在这方面学校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首先要整合集成现有的创新资源, 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所有的创新都不是一个学校能够做得到的, 也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能做得到的, 应该是高校、企业、地方、社区成立一个联盟, 不管是硬性的也好, 软性的也好, 虚拟的也罢, 加速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行业技术创新的交叉集成, 成为区域创新的一个源头。其次着力于与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力资源体系。与很多企业人士交流让我们真正的认识到把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创新创业做好, 不是一家能做到的。怎样打通不同的轨道之间的壁垒, 怎样使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跟我们在社会上做创新创业的轨道相连, 需要各部门、各参与主体统一规划, 合力共赢。

《创业邦》曾做过我们国家的一些创业城市的排行, 它将城市的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的指标, 关注的是城市的宏观经济、创业成本、创业活力、宜居程度, 如科研机构的数量、投资人的情况、专利、技术、合同、市场等等, 宏观的经济主要是考核城市的GDP、消费能力、市场容纳能力等等, 创业成本关注的是劳动力成本、租金成本以及宏观的综合税负, 创业活力则以中小企业的数量、产值以及创造的就业为度量, 城市的宜居程度主要考虑职业的压力、环境质量等等。创新创业能力比较强的20个城市当中, 我们可以看到西安是排名比较靠前的, 第11名, 在创业成本当中, 西安就没有, 融资环境前20名当中目前也没有西安, 职业压力大的也没有西安, 可以看到以西安为代表来说, 它有一项指标就是创新能力强, 西安为什么创新能力强?高校多, 而且又是名牌高校多, 科研机构也多, 所以我们的创新能力强, 但是比较遗憾的是我们的融资环境比较弱。我去杭州调研, 杭州市从政府到民众都为杭州的城市创新很自豪, 他说我有两张名片, 我说哪两张, 马云的阿里巴巴, 还有一张是西湖, 我当时以为他会讲浙江大学, 其实浙江大学对杭州整体的创新创业促进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仅仅浙大科技园在杭州的入园企业都有1200多家, 引领和示范作用不言而喻。

第三, 大学生融入地方创新创业的机遇与挑战

篇9:青春毕业,成了岁月

小学毕业的记忆,是摘掉了胸前的红领巾;初中毕业的记忆,是暗自惜别了小小萌动的异性相吸;高中毕业的记忆,是疯狂撕碎了厚厚的高考习题;大学毕业的记忆,是在火车站一次又一次泪别了来自四面八方又回到四面八方的同学。

对很多人来说,还会有很多毕业:研究生、博士生、EMBA、培训班、进修班……有些人还经常将一些特别经历的完结当做一次毕业:艰苦的奋斗、曲折的创业、火热的从军、刺骨的恋爱……或者,深陷一次身不由己的社会运动。

无论如何,每一次毕业,都是一次人生的成长。

无论如何,每一次毕业,都是一次命运的流转。

无论如何,每一次毕业,都会留下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

又是一年的夏日,又到了毕业的季节。

正在毕业的,赶快呼唤同窗好友,写下离别的赠言。那也许是你能够听到的最纯净的真话。

已经毕业的,翻开发黄的留言簿,追忆曾经的如水韶华。那肯定是你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年代。

我们都曾经年轻,我们都曾经毕业,我们都曾经在青葱岁月里,写下过青春无悔。

至今,青春或不再,无悔却依然。

“祖国需要矿,我们就上山去找。”

——上海同济大学天文大地测量系1960届毕业生松老先生毕业赠照后面的留言

松老先生这一代人,是唱着《毕业歌》告别校园的。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高亢之歌,创作于1934年,却一直影响了整整一个世纪的莘莘学子。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这样的旋律和歌词,松老先生至今耳熟能详。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王蒙的这段《青春万岁》,是松老先生这一代人的内心写照。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几乎是他们分手时异口同声的勉励和祝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就是如此高亢、激昂。那时候,整个中国就像烧着一团火,而他们的心里也烧着一把火。

而今,他已年届八旬。谈及当年,依然火热:“我们这代人,当时都是这个样子。”

“祖国需要”这四个字,主导着他们毕业的脚步,也决定了他们今后的命运。被“需要”到好地方、好单位的人,可能成为了科学家、领导干部,而今功成名就;而被“需要”到艰苦地方的那些同学,有些则最终在艰苦中光荣退休。

但是,松老先生可以肯定,所有人都会是无悔的。因为,当年的选择是真诚的,未来的岁月是身不由己的。虽然,如果把这样的毕业留言拿给今天的年轻人看,他不知道得到的会是尊敬还是嘲笑;虽然,他知道在今天的学生毕业留言中,可能不太容易再找到这样的誓言。但是,岁月已经把他们这一代人装订成了一本书,而书的开头,就应该这样,也必须这样,才是他们真实的自己。

“青春,是人生旅途的第一个启程点。自己未来的道路,究竟是康庄大道,还是羊肠小路,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于刚刚要迈开的这一步。”

——摘自河北南皮中学1964届毕业生王俊慧的毕业留言本。留言者当时忘记写下自己的姓名。

一个小小的本子,一直珍藏了整整50年,不仅保存完整,而且随手就可以找到,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翻开毕业照和毕业留言本,对每一位同学都能不加思考地叫上名字,并且讲出他们在学校时的音容笑貌、出身和趣事,对这位古稀老人来说,已经接近奇迹了。

在对每一个同学的讲述中,老人都不忘要说上一句:“这个人考上大学了”、“这个人没考上”。

她就是“没考上”中的一个。但在“考上”的同学中,有一个男生后来成了她的丈夫。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后来的日子里,“考上”的人成为了一个群体,“没考上”的成为了另一个群体,两个群体几乎不相往来。

更准确地说,这是两个阶层——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阶层。

“当时要想从农村走出去,只有两条路:上大学和当兵。实际上,所有现在有头有脸的人,除了当兵当出了一位将军之外,其他清一色全是当年考上大学的。没考上大学的,只能回家务农种地,没有别的选择。”

近些年,他们老两口几次应邀回家乡参加同学会,发现每一次聚会都是那些人。为什么不能多找一些人来呢?明知道很多人就在老家,一辈子都没离开过。“都这么大岁数了,四五十年没见了,确实非常想念。”

组织者告诉记者,不是没邀请,而是每一次都千方百计地邀请,但人家就是不愿来。原因就在于,已经分隔成了两个阶层,不管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究竟是康庄大道,还是羊肠小路,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于刚刚要迈开的这一步。”老人念叨着这句未署名的留言,怅然若失地点着头。

就在留言的那一刻,康庄大道和羊肠小路已经泾渭分明。

或许直到50年后他们才明白,就在那一刻,他们能够得到的,已经得到了,是一切;他们注定失去的,已经失去了,是永远。

这是中国一代人的得到和失去。

“我们没有毕业留言。顾不上,也没心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1978届北京大学地质系工农兵学员毕业生对《中国周刊》记者采访要求的回应

找到他们很难,得到的回应也大都如此令人失望。

这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说他们是一代人似乎不太准确。他们的身前和身后,是两个世界。而他们自己,正站在两个世界中间的门框里,窄窄的存身处,尴尬的继往开来。

那时的大学新生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推荐产生,不用通过高考。报名者必须具备三年以上的工农兵资格,名额实行分配制。由于在劳动中荒废了学业,以及新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授曾抱怨,不少工农兵大学生的水平还不如“文革”前的中学生。有人评论说,“工农兵学员”是世界教育史的一大笑柄。endprint

这位接受《中国周刊》记者采访的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工农兵学员,是1974年入学,曾经根正苗红,风光一时。但随着拨乱反正,1977年全面恢复了高考。在1977级那些凭借真才实学中榜的大学生面前,他们这批工农兵学员相形见绌,自惭形秽。到1978年毕业时,他们个个灰头土脸,哪还顾得上什么毕业留言。

从1966年文革开始,到1977年恢复高考,整整十年的高考空档中,是他们的大学年华。而他们的毕业,意味着迷失。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境遇,《中国周刊》记者特别采访了几位北大中文系1982和1983级的大学生,他们当年在校期间,都曾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工农兵学员”身份的授课老师。对这样的“资历”,开始时学生们确实有些不屑,但慢慢的,这些“工农兵学员”老师们的学识、人品和敬业折服了大家。这些留校任教的“工农兵学员”,无一不是经过“回炉”和不断深造才得以胜任教书育人大任的,如今已多是拥有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等头衔的学科带头人。然而,提及“工农兵学员”这段学历,他们的态度是:不堪回首。

时代不该忘记他们。因为他们的毕业周期,比任何一届学生都要长。别人毕业的,是学历;他们毕业的,是人生。

在这个群体中,有一个人叫习近平。

“前面的路还长着哪。红帆船会来的,启明星会升起来的。”

——摘自四川医学院卫生系1982届毕业生陈希宁给同学张晓蓉的毕业留言

1977年,17岁的张晓蓉高中毕业,正打算好好放松一下。爱听收音机的父亲从广播里获悉一条重大新闻——国家要恢复高考了。于是,他马上通知女儿:抓紧时间复习备考。

那一年的高考是在12月份。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恢复高考的消息在当年的10月21日见报,离开考日期只有一个多月,因此也是史上最为仓促的一次备考。据记载,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高达570万人,录取人数为27.297万人。他们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被称作幸运的“77级”。

张晓蓉一边翻着她的毕业留言薄,一边对记者如数家珍地指点着她的同学和她的校园,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她的故事。

张晓蓉是幸运者中最幸运的人,高中刚刚毕业,所有的功课都还没落下。她是全班同学中年龄最小的。那一年,幸运地走进大学校园的多是历经磨难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年龄最大的比张晓蓉年长十五六岁,“入学时孩子都上小学了”。

他们是饱经沧桑的一代。少年时期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青春时代被“十年浩劫”蹉跎了岁月,在广阔农村艰苦地熬着。而恢复高考如同他们的救命稻草。

94版《三国演义》的编剧李一波也是这一代人。1978年的夏天,他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走进干净整洁的宿舍,他禁不住纵情呐喊:“哥们受苦受难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啦!”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1969年8月,年仅16岁的李一波,初中一毕业便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开过拖拉机,当过机枪手,伐过木,修过战备公路。后来又转战到河南插队,之后进工厂当了工人。出身不好的他,在那个“唯出身论”的年代里备受歧视。

1978年是全国艺术院校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当时北京考区有3000多人报考,只录取20来人,真正的百里挑一。“我们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出身不好的‘黑五类,挣扎在社会最底层。所以我们都酷爱读书,不能忍受精神世界的贫瘠。”

“我出身不如你们,但学问一定要比你们大。”他笑着说。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评论:“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年龄跨度极大,而且普遍具有底层生存经历。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亲眼看到天翻地覆的社会转变,并痛入骨髓地反思过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所谓神圣教条。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读书学习。这就注定了77、78级必将人才辈出。”

1977级的27万大学学生中,有一位叫李克强。

1982年,张晓蓉毕业时,班上最瘦弱、最老实的一位女同学,因不满把她分配到四川最偏远、最贫困的山区工作,竟然天天到系办公室静坐。一个半月之后,她终于如愿以偿地有了一个满意的分配。

他们这一代人,真的苦怕了。

“医海茫茫无边际,我与老弟共学医。如今弟要进京城,兄却不知去哪里?愿弟早日拿博士,愿弟不忘兄情义。但愿这天能到来,你我能够重相聚。”

——山东昌潍医学院1987届毕业生刘建军给冯新恒的毕业留言

留京,入沪,类似这样的关键词几乎可以代表1980年代末到整个1990年代大学毕业生的主旋律。

1962至1972年这十年出生的人,躲过了三年自然灾害,避开了计划生育,错开了上山下乡。他们上大学时是公费的,大学毕业时是包分配的,在精神境界上“尚有理想”。

当然,对他们来说,最实际的“理想”还是留在大城市。尤其对于那些来自偏僻小山村的人来说,这几乎就是上大学的根本目的。“打死也要留北京,要饭也不回县城。”那时候的很多人都咬着牙发出过类似的誓言。

留在大城市的渠道,那时候大致这么几条:学校分配指标、自己托关系找到指标单位、自己上指标单位硬磕死啃、留校。对于女生来说,还要加上一条:嫁个“好人”。

于是有了勾心斗角,有了明争暗斗,有了反目成仇,有了单位领导到校园里“选拔”儿媳妇,有了名牌大学中文系高材生到工厂里当焊工。

转眼间,毕业已逾20载,这些人大都人到中年。翻开毕业留言册,他们充满了感情,至今说起在火车站泪别的情景,眼圈依然泛红。他们的同学聚会相对较多,大家尽管在财富和地位上都已出现了差异,有的还很大,但因此而产生的隔阂已没有前辈们那么显性。聚会时大多只叙同窗谊,不理现实景。

他们聚会时经常用来开玩笑的,是如今的老花眼和白头发。

在《中国周刊》记者对各个年代毕业生的采访中,这个时期的毕业生,总体而言,同学感情最深,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最紧密。endprint

“从没想象过的路,走过去是另一番风景。祝明天的你海阔天空。”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1996届毕业生张景春给同学赵凤的毕业留言

有两首名为《海阔天空》的歌曲,都很著名,一首是BEYOND的,一首是信的。这两首歌在1990年代末直到现在的大学毕业联欢会上,几乎都会被唱起,几乎都会把现场情绪烘托到一个高潮。

“走从未走过的路,尝试想象中的生活。”这是他们毕业时兴奋的心迹。

前辈们毕业时的困扰和需求在他们身上依然存在,但他们的眼光毕竟已经超越了城市,甚至超越了国门。

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教师刘江波已经带过几届高三毕业班了,至今珍藏着学生们的毕业留言册。“学生们大学毕业后还会集体组织返校,回来看望一下老师。”他说。

他是教政治的。这门课对现在学生们来说,可能是最不好教的。当然,如今的教材变动也很大,要适应现在的形势。“学生们高中毕业就有出国深造的,大学毕业后出国的就更多了。”

郭澄澄是2013年入学的中国人民大学中文学院本科生,刚入学就已经详细了解了将来考取台湾大学研究生的规程,并且按照这些规程制定了大学四年的计划。她从小就喜爱中文,手机、电脑以及日常练习写作都是繁体字。高考时她坚决抵制了家长让她出国就学的企图。她的个人计划是:本科在北京,研究生去台湾,然后到欧美游学。

对他们这代人来说,世界就是世界。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80后、90后的毕业生们,小学和初中还有毕业留言册,而到了高中和大学,几乎就没有了。因为,他们有人人网,有QQ,有微信朋友圈,到处可以很方便地说话聊天、贴图看图。

“现在沟通太方便了,大家随时都能联系得到,所以都不怎么时兴写留言册了。”北京印刷学院2005届毕业生吴丽娟说,“这年月,很少会彻底失联。”

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很多高校,我们都看到了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毕业纪念视频和微电影,有的水平相当高,甚至有专业大牌剪辑师的协助。

记者电话采访了一位今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距离毕业还有一个多月,你们都在忙什么呢?”

这位学生回答说:“我们很忙。忙着找工作,忙着和即将各奔东西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分手,忙着组织各种毕业旅行。还有些更务实的,忙着做生意,在校园里挣最后一笔钱。”

上一篇:营林绿化工作调查报告下一篇:以怀念姥爷为主题清明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