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班级公约

2024-05-23

小学生班级公约(精选8篇)

篇1:小学生班级公约

勉语:让我们自主有效学习,培养小主人意识和创新精神,健康、全面地发展。

1、上课认真听讲,勤于思考,大胆发言。

2、讲究作业质量和效率,不马虎,不磨蹭,不抄袭。

3、用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锻炼综合潜力。

4、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善于合作、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5、爱护公物、讲究卫生、自觉保护环境,养成随手关灯、关水的习惯。

6、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不随意动别人的物品。

7、午餐时间,不挑食,不吵闹,做到礼貌用餐。

8、说话轻轻,不戏弄、嘲笑同学,交谈要用礼貌用语。

9、课间不在教室、走廊、楼道上奔跑嬉闹,大声喧哗。

篇2:小学生班级公约

1、按时到校,不能迟到,不能早退。

2、认真读好早读资料,老师在听老师的安排,老师不在就听中队委的安排。

3、上课用心举手发言,认真完成课堂作业,不能插嘴、做无关的事。

4、课间不能追逐打闹,不做危险动作,不进行剧烈运动。

5、上体育课不能随意请假,不能自己随意活动,要听从老师的安排。

6、一旦轮到做值日生,就就应中午和晚上都认真做,不能逃避、偷懒。

7、不能看不健康的书本,进入不健康的游戏和网站。

8、关心班群众荣誉,爱护公物。

9、排队时要做到静齐快,不能互相拥挤、推搡。

篇3:小学生班级公约

新学期伊始,为了强化班级纪律管理,王老师决定走“法治”路线。他花费了一番心思,拟定了一份内容周详、措辞温婉的班级公约:

1.穿戴整洁重仪表,危险物品莫带来;进校说声老师好,相互问候有礼貌。

2.出操集队快静齐,升旗仪式要庄重;听好看好用心记,行为规范要遵守。

3.两课两操要参加,动作规范做好操;持之以恒是关键,体魄健壮素质好。

4.上课专心勤思考,作业工整按时交;各种课程都重要,学会学习讲方法。

5.课间休息不打闹,文明整洁要做到;上下楼梯有秩序,课间安全最重要。……

……

为了让同学们处处依“约”行事,王老师将公约放大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并组织全班认真学习,叮嘱同学们自觉遵守。公约颁布以后,班上纪律有了一定的好转。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各种问题死灰复燃,违纪事件连绵不断。为此,王老师只好每天不断提醒学生,并派班干部记录违纪名单交由自己,对涉事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这样一来,班上纪律又有了好转,但依然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违纪名单越来越长,王老师根本无法一个个进行批评教育,致使许多违纪行为不了了之。最终,班级公约没能“约”住学生,成了一纸空文。

篇4:班级公约:提升学生自我教育

一、共定公约,形成班级规范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自始至终地“盯”着学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还要靠他们自己,因为学生是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主体。所以,班级的规章制度,应该让学生自己来制订,教师着力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班级公约。经过讨论,学生达成共识,从进校、早读、升旗、纪律、做操、卫生、作业等方面制定出全班认可的公约。学生参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订,参与班级管理,既能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才干,又能在自我锻炼中有意识地按自己制订的目标、规章要求执行。有了学生自己制订的班级公约,在学习、劳动等自我锻炼的过程中,自主、自觉、自律等能力迅速得以提高,促进了良好品德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二、齐选班干,加强管理监督

“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林格伦)因此,加强班干的管理可以事半功倍。①自荐结合推荐,固定选举一批班级干部。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一部分老班干自制力很强,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在自我申报、一分钟演讲、投票选举等流程之后,学生大都认可他们的管理能力,选出了大家信任的一批班干部。②轮流值周班长,锻炼更多学生的管理能力。每周在一位老班长的带领之下,有两位学生轮流做班长,并且及时写好班长日记。在日记中,李立培发出这样的感慨:“做班长感觉很累,我理解了老班长的辛苦,今后一定按照班级公约,遵守学校各项制度。”卢振清也呼吁:“我认为应当让调皮的同学当班长,等他们有了亲身体会,他们就知道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了。”

三、多管齐下,促进自我教育

1.在认识中学习自省。“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信心是自我教育的起点,是自我教育的希望,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就能提高学生的信心。只有充分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才能开展自我教育。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其道德认识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重视创设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在讨论一个议题或一个事件当中,我注重帮助学生自省自悟,认识自我。经过讨论与行动,学生很自然地提高了思想认识,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愿意将此落实到行动当中。由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力所能及的也能帮着做”,自我教育初见成效。

2.在监督中帮助自律。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半天,学生一转身却忘了,一眨眼的功夫又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也是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共性心理特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做事缺乏恒心,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在制定班级公约之后,可以将各项工作都分配到人,实行责任到人。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同学之间互相指出优点、缺点,并逐步改正,将自我教育化为自觉的行动。自我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求学生“自己会”,班主任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当好班级主角,使之具有自主意识、自治能力。

3.在激励中不断自励。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抓住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他感受到:老师眼中是有我的,我是被关注的。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哪怕只取得一点点的成绩与进步,也要用“放大镜”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作为教育的突破口。当学生完成了自己预定的计划,做出了某种成绩之后,鼓励他对自己进行奖励,能使他更深刻地感受到成功的快慰,进而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另外,让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告诉同学或父母,可使学生从他人的肯定中获得满足,在他人的赞扬和奖励中获得自信,体验快慰。

4.在配合中强化自控。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将外部控制和自我控制结合起来,把他人控制转化为学生自我控制,才能使自我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不定期的进行家访,并注意随时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家长一同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发现问题,与家长一同讨论教育的方法。并注重学生自我反思,如:写写自己今天做过的快乐的事,犯了错误写写自己的认识等等。启发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战胜自我的幸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民主的教育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自觉,要客观,要科学,不限于一种,要多种多样,因材施教,要把生活和教育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制度管理和相互管理的基础上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争取做到并取得最佳效益。

篇5:小学生班级公约

1、进校:穿戴整洁,不带危险物品;见到老师说声老师好,

同学之间相互问候。

2、集队:出操集队做到快静齐,升旗仪式要态度庄重;认真听好看好。

3、锻炼:认真做好两操,动作要规范。

4、学习:上课认真听讲,不开小差,认真动脑;作业工整按时交,掌握学习主动。

5、课间:课间休息做到礼貌活动,不追逐打闹,上下楼梯有秩序。

6、安全:上学、放学要遵守交通规则,周末在家注意防火防电。

7、公物:爱护班级公物,损坏要赔偿。

8、生活:勤俭节约不挑食,礼貌进餐讲卫生;做好作息时间设计,学会预防疾病。

9、离校:做好一天的值日工作,离校时熄灯关好门窗;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篇6:小学班级公约口号

2. 静专思主,心仪名校。

3.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4. 知识改变命运,努力改变结果

5. 学之染人,甚于丹春。

6. 直面挑战,畅享成长

7. 宁静致远,厚积薄发

8. 严实活新,勤奋进取

9. 文明高雅,乐学善思

篇7:小学班级公约

一、学习常规:

(一)学习用品(负责人――各科课代表)

1、学具按需要带整齐。每一天回家挤好墨水,整理好书包。

2、课本、作业本要包好封面,书本、作业、练习本天天带,持续整洁。

3、书包天天整理,持续整洁,书包整齐放入桌肚。

(二)上课

1、听到铃声,快步坐到位子上,安静坐好,等候老师上课

2、听讲:坐端正,眼睛看老师,耳朵专心听讲,边听边思考,不懂的地方等老师讲完再举手提问。

二、行为习惯:

1、上学离家要对家长说再见。到校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同学间互相问好。

2、课间活动要礼貌友爱,不在室内奔跑叫喊,追逐打闹,不影响他人休息、学习、活动。

3、上下楼梯靠右行,不互相吵闹。

4、爱护校园内的花草树木,不攀折花木、践踏小草。

5、同桌之间要互相帮忙,互相关心,懂得互相礼让,不留意眼,争取共同进步,构成真正的“同桌帮”。

6、对人热情大方,客人来校参观,要主动问好。

7、离开教室要及时关灯关电风扇等,注意节约水电。最后离开教室要关好门窗。

篇8:班级公约的建立与执行

一、班级公约是什么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班主任制定了特别严格的班级公约, 条款内容面面俱到, 奖惩力度也足以震慑学生, 却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过不了一段时间便会在学生的抵触、对抗中失效, 这就涉及到班级公约的价值选择问题。一般行为管理, 特别是学生行为管理往往有两个不同的出发点:一是把管理作为维持秩序的手段, 一是把管理作为保障个人自由的手段。显而易见, 我们在制定班级公约时, 只有把保障学生个人自由作为根本出发点时, 班级公约才有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遵守, 也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班级公约。

在很多班主任看来, 班级公约是用来管理学生、让学生听话、遵守规矩的“班级宪法”, 它就像是罩在高压锅上的锅盖, 让班级成为一个密不透气的容器, 从而起到约束学生行为、维护班级秩序的作用, 以保证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能够顺利进行。其实, 这种观点是很狭隘的, 虽然“约束行为”是班级公约的作用之一, 但这绝对不是它唯一的作用, 更不是主要作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班级公约, 应该是班级这条河流的岸, 起着约束中的引导作用, 其核心价值应该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个性品质, 促进学生身心及个性向积极方面发展。

二、怎样建立班级公约

班级公约的核心就在于“公”和“约”上, 它应该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认可的一种“约定”。它的建立不能是干枯生硬、强拉硬扯的应景之作, 而应该是一种有着明确目标和意义的教育过程。

1.让班级公约的建立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启蒙过程

一般来说, 班级公约的制定可以从组织班级成员寻找“影响大家生活和学习的问题”入手, 通过全体成员的推举、讨论把本班级中存在的所有问题罗列出来, 然后从大家的意见中筛选出“主要问题”, 把这些问题进行逐条对照检查梳理, 再进一步确定“非解决不可的问题”。这些“非解决不可的问题”, 就是制定班级公约的基点, 也是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发现的关键点。班级成员通过对这些不能容忍问题的深度挖掘, 明确其危害, 找出避免这些问题出现的方法, 也就成了本班成员应该共同遵守的规范, 这些规范一旦得到了绝大多数成员的认可, 就可以认定为班级公约。这样一来, 每一条班级公约的确定, 都是建立在师生共同成长需要基础上的顺势而为, 整个班级公约的形成过程也就成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2.让班级公约的建立过程成为学生民主意识的训练过程

学生的民主意识需要启蒙, 也需要积极的训练。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 往往会把班级公约的建立作为对学生进行民主意识培养的契机。比如, 班级公约的最终确定, 一般需要得到三分之二以上成员的认可, 这其中就可以让极少数不认可的成员明白, “少数服从多数”是民主的基本原则之一。再比如, 在帮助班级成员理解“班级公约的出发点是保障个人自由”这一观点时, 就应该让学生了解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自由是做班级约定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如果不对自由加以限制, 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人自由行为的受害者。从而让学生明白, 班级约定的“约束学生行为”这一功能, 并不与其发展学生个性、尊重个人自由这样的目标相矛盾。

3.让班级公约的建立过程成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过程

班级公约的形成与确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绝对不是单靠班主任个人或者少数班干部就能够完成的。一套班级公约系统的最终确定, 一般要经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这其中大概需要设计3至5个主题班会、主题辩论会、主题论证会, 学生的角色体验也会涉及到议案征集员、草案起草员、书记员等等。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活动全部交给学生去策划和组织实施, 并尽可能地让每个班级成员体验不同的行动角色, 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行动力, 也可以大幅度加深学生对班级公约的认知力和执行力。

三、谁来监督执行班级公约

班级约定建立以后, 到底应该由谁来监督执行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再好的班级约定如果没有好的执行力, 也只能算是白纸一张。从现实的教育实践来看, 班级约定的执行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班主任亲力亲为, 一切都是班主任说了算, 这很容易让班级约定成为班主任“统治”学生的工具, 从而导致学生的抗拒和抵触;二是班主任放手不管, 全权交给班干部监督执行, 这不仅会出现学生层面的“特权阶级”, 还可能会因为学生的认知、判断、管理能力不足而导致对其他学生造成伤害;三是实行轮流值日制,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单独实行监督管理权, 这种看似公平公正的方式, 除了会导致“执法”的宽松度严重不统一外, 还会因为部分同学的能力缺陷而影响班级管理。

比较理想的班级公约监督执行办法应该是:以班主任和全体学生为监督主体, 班主任侧重协调指导, 全体学生每人负责监督公约中的一部分, 做到人人都是监督者, 人人有都是被监督者。也就是说, 把班级公约中的条款分解到每个学生身上, 每一条约定都有相关的负责人负责监督和执行, 并做到责、权、利的公开、公平分配,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约而有法”。

上一篇:创新党员激励机制 永葆党员先进本色下一篇:关于九九重阳节标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