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刊总结会

2024-04-20

办刊总结会(通用6篇)

篇1:办刊总结会

中共XX市委宣传部贺信

热烈祝贺《XX民族报》创刊30周年,感谢贵报多年来对XX发展的关注和宣传,为增进XX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祝愿贵报越办越好,办出新特色!

XXX

XX月XX日

篇2:办刊总结会

在《XX》创刊30周年之际,谨向你们致以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为刊物发展付出辛勤努力的全体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创刊30年来,《XX》认真贯彻党的出版工作方针,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弘扬正气,关注民生,服务百姓,赢得了广泛赞誉,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

衷心希望《XX》在新的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经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坚持高质量高品位,办成更具时代特色的期刊品牌,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中宣部出版局

篇3:办刊总结会

具体来讲,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取得了以下阶段性成绩:

1.细分读者群体, 实行专业办刊

2009年7月, 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由月刊变更为半月刊。自此, 高教内容与基教内容分刊刊登, 每月上半月为高教版, 下半月为基教版, 解决了原来读者拿到杂志后, 文章针对性、适用性不强的问题。变更为半月刊, 首先是基于经过几年发展杂志稿源日益充足, 能够支持每月两期杂志的载文需要;其次则是应读者要求: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教学设备差别巨大, 彼此之间关联较少, 编排在一起, 造成资源浪费;再次是有利于栏目建设:进入新世纪后, 基础教育教学设备逐步多样化, 需要增设相应的栏目。高教内容与基教内容分刊刊登后,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成为国内唯一一本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全领域教育装备工作的国家级教育科技期刊, 杂志分别邀请编委、配备编辑, 采用不同的编排方式, 分开发行, 使服务更有针对性、文章更有可读性。我们这些努力让读者较为满意, 杂志订阅量逐年增加。

2.提高刊物质量, 实行规范办刊

2013年, 是杂志公开发行的第十个年头。如果我们将10年的杂志放在一起比较, 就会发现她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杂志在2010年年底开通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所有来稿首先经过该系统检测, 剔除重合度超过20%的稿件, 对重合度为10%~20%的稿件退修, 重合度低于10%的稿件送外审专家初审。经过严格的三审后, 合格稿件入库, 给作者发刊用通知。出于严肃办刊、为作者负责的考虑, 在稿件进入三校流程之前, 我们还将稿件过一次“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对重合度超过15%的稿件退修。自2011年以后, 杂志稿件通过率大幅降低, 仅为20%左右。现在被我们淘汰的稿件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来稿不符合我刊刊登范围。舍弃这些稿件, 正是为了规范办刊, 突出刊物特色, 进而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在期刊排版方面, 我们听取编委建议, 高教版采用科技期刊编排形式, 减小字号, 补全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并将英文翻译置于正文之前, 使之与国际期刊接轨, 利于检索和引用。另外, 在栏目设置与细化方面, 第二届编委也适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使杂志能够适应新形势变化, 围绕办刊宗旨, 在保持特色的同时推陈出新。

杂志质量的提升, 与第二届编委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3.扩大编委覆盖, 实行群众办刊

第二届编委会调整、增加了来自高职院校的编委。同时,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先后于2008年、2010年、2011年和2013年组织北京高职院校征文活动, 扩大杂志在高职院校的知名度, 也促进了职业院校教育装备水平提高。2009年, 杂志与北京高职研究会联合推出“北京市高职院校骨干教师赴德培训论文专辑”, 介绍德国职业先进经验, 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我们编委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 最了解当前教育领域的需求, 也最能向杂志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我们应该发挥自身优势, 及时向杂志献言献策, 帮助杂志扩大覆盖面, 挖掘潜在问题, 办好杂志;同时也借助这个平台, 解决现实问题, 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4.适应当前形势, 实行特色办刊

杂志在接受作者自由投稿的同时, 积极策划选题, 主动甄选作者约稿, 每季度推出一期专题。这种专题化运作模式, 可以紧扣杂志主旨与教育热点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 在凝练期刊特色、去同质化中是不可缺少的, 并且刊登的稿件质量相对较高, 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各项指标。

当前杂志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系列报道”“高校图书馆建设”“学校体育场馆与设施”栏目都是同类杂志人无我有, 普遍受到关注与好评的品牌栏目。

在第三届编委会的领导下, 杂志要继续坚持专业办刊、规范办刊和特色办刊, 今后努力方向可以有以下考虑:

1.继续提高办刊质量

2012年7月,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落实4%目标, 用好管好教育经费”专题座谈会上再三强调:“没有足够的教育经费, 人民群众不可能满意;有了教育经费, 如果用不好, 也不可能让人民群众满意。”高校教育经费很大一部分用于教育装备, 如何用好这部分经费, 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我们杂志要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 发挥编委作用, 发现建设典型, 鼓励他们撰写文章, 推广经验。

另一方面, 信息时代媒体为王, 若想从林林总总的各类媒体中脱颖而出, 必须提高自身质量, 用实力说话。目前, 我刊还不是核心期刊, 如何把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影响力的文章吸引到杂志上来, 引导和帮助年轻作者撰写高水平文章, 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2.努力配合学会重点工作

目前, 每年两次的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已经成为高教战线的重要品牌, 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杂志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主动承担相关任务, 开展高仪展服务工作。

另外, 学会在“十二五”高教研究规划中, 为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发展设立了专项课题, 并且分立了若干子课题。杂志可以充分发挥宣传推广职能, 甚至参加某些项目的合作研究。

再有, 实验室研究会已经决定开展各个区域的高教仪器设备状况跟踪分析, 将来可能可以发展为全国性的高教仪器行业报告, 或者评价体系。杂志可以研究是否积极介入, 将来成为评价组织成员, 成为评价信息窗口。

3.积极提高杂志知名度

在第二届编委会编委的共同努力与支持下, 杂志发行量有所提升。在移动互联时代, 纸质报刊发行量受到强劲冲击, 在这样的形势下, 我刊的发行量没有降低, 反而有小幅上涨, 已经不易, 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这小小的成绩。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 广拓征订渠道;编委们也应积极推介, 利用开会的机会, 向同行推荐, 同时向他们约稿, 解决教师投稿难的问题。每逢评职高峰期, 教师们扎堆写文章, 很多文章无处可投, 即便被录用了也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刊登, 我刊对编委推荐的稿件应该优先刊登, 各位编委需充分履行编委的权利与义务, 为广大一线教师服务, 也在客观上宣传了杂志。

4.大力形成行业品牌

配合杂志内容质量提高, 我们的服务水平也要跟上, 这样才能留住作者, 吸引读者。做好杂志服务工作,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做好作者服务工作。

对作者的服务不能停留在来稿照登这一浅层次上, 还要利用杂志的专业特长, 引导作者向更前沿更深入的问题展开探讨, 帮助他们摆脱低层次问题的重复赘述。

二是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作为杂志的编者, 我们应当对读者负责, 向他们呈现高质量的文章, 对他们的工作有所推进, 否则, 就是杂志的失败。

三是做好企业服务工作。

随着《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自身品质、品牌知名度的提升, 现在与杂志合作的知名企业、品牌企业也多了起来, 这是对我们的一种认可, 这就要求我们杂志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质量, 内容质量、排版质量、印刷质量、服务质量, 方方面面都与教育装备行业知名品牌相应。做好作者、读者与企业的服务工作, 用我们高品质的服务, 留住他们, 壮大我们的粉丝团队。

篇4:严搏非 政治家办刊和学人办刊

人物周刊:有人将《读书》划分为三个时期:陈翰伯、陈原、范用时期;沈昌文时期;汪晖、黄平时期。您如何评价这三个时期?

严搏非:三个时期的说法我第一次听说,但似乎有一定道理。陈翰伯、陈原、范用,他们那一代非常有担当,即使在80年代,《读书》要开创出那样的局面,不断在思想的禁区进行突破,也需要极大的不妥协的道德勇气。当时有一批这样的人,比如上海《世界经济导报》的几位老人。没有一大批这样有担当的知识分子,80年代所形成的思想局面是不能想象的。沈公当政,是对第一代的延续,但经历了1989,情况更为复杂,但沈公处理得极为出色,《读书》上仍能常有引领话题的大文,有大是大非。第三个阶段,我已经较少看《读书》了,但学人办刊和出版家办刊,自然会有很大不同。学人容易沾有当下学界的风气,难脱巢臼,而前两代的出版家,他们实际上是政治家,这是很不同的。

人物周刊:您如何看待90年代出现的自由主义与新左之争?

严搏非:90年代的思想论争,问题其实是真实的,但准备不足,也缺少像样的思想领袖,在思想上的成果乏善可陈,但却不期然有了另一种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些宗派。人们对《读书》第三代的批评,主要就是认为《读书》已成了新左的同仁刊物。这个批评也许有些过激,但同仁刊物的痕迹,多少也是有的。

人物周刊:谈论后期的《读书》时,为什么会出现大面积的否定和冷淡?

严搏非:经历过80年代的人,对《读书》有感情,会自然地认为《读书》是大家的《读书》,现在由新左派的两位标志性人物掌控,自然会不舒服。但若中国的出版更开放,也许这种不满就会少些。各种观点可以自由争论,就不一定在乎一个《读书》了。但今天,自由主义与新左派在话语权上就是不对等的,只要谈到现实问题,自由主义的声音几乎完全出不来,在这种情况下,《读书》这样一份杂志由新左派的代表人物掌管,引起公议在所难免。

人物周刊:96年以后的《读书》,谈论的话题比以往更宽,涉及三农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国际局势,但文章晦涩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您觉得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吗?

篇5:合作办刊协议

甲方:

乙方:

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就与XXXXXXXX公司合作经营《XXX》杂志有关内容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时间

年月日至年 月日至(以本合同第十二条所约定的生效时间为准)。

二、合作期间,甲方负责出版 《XXX》杂志并把握政治方向,终审稿件,乙方负责所有的稿件和外围运营工作。

三、合作期间乙方向甲方缴纳XX万元保证金,在合作终止后三个月未发现与合作相关的经济纠纷后,退还乙方。

四、《XXX》杂志的广告及所有经营利润甲、乙双方4:6分配(其中,从事上半月刊杂志工作的人员工资、印刷费、邮寄费由甲方负责,从事下半月刊杂志的人员工资、印刷费、邮寄费由乙方负责)。财务及财务管理由甲方负责,乙方委派财务监督人员,所有办刊收入汇入甲方提供的对公账号。(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利润分配细节以附件1为准。)

五、甲方权利

1.甲方对《XXX》杂志的办刊方针、出版原则、编辑拥有稿件终审权,对所有文字图片等拥有删改权,并对其健康有序合法出版及经营过程有权监督。

2.甲方在乙方违背新闻出版宣传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有权终止合作。

六、乙方权利

1.乙方全权负责《XXX》杂志的市场拓展、市场营销工作,对刊物的内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栏目、风格、定位、策划、印刷等经营业务拥有优先建议权,经甲方确认后组织实施。

2.乙方拥有在《XXX》杂志上相应内容的署名权及广告、发行等业务的执行权。

七、甲方义务

1.甲方聘请乙方代表XXX为甘肃新一代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副经理。

2.甲方在合同有效期内根据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持乙方的经营工作,为正常经营活动的开展提供合法手续和支持。

八、乙方义务

1.乙方必须保证《XXX》杂志的健康、连续、出版和发行。

2.乙方应严格根据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广告法执行广告经营和业务。

3.乙方需向甲方提交“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等证件复印件备案。

九、违约责任及违约赔偿

1.任何一方未履行本合同所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责任,即视为该方违约。如违约方在违约行为开始后十日内仍未纠正其违约行为,则守

约方可即时解除合同。

2.任何一方如因自己的行为或失误对他方造成不利影响,并损害到他方的经济利益,过错方应向无过错方承担一切责任和经济损失,主动采取积极措施挽回影响和损失,并应向无过错方赔偿相应的损失。

3.因政策变动或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的协议无法履行,协议自动终止,双方均不承担违约责任。

十、保密条款

本协议内容需保密,在合作期间,任何一方不许向第三方透漏本协议书的内容。但依据法律法规或者依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之审查要求需出示的,不受本条款约束。

十一、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十二、本协议自相关部门审批手续完成并签字起生效,有效期一年。在协议履行完成后,若乙方有意继续合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续约权。

十三、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法人代表:法人代表:

电话:电话:

地址:地址:

附件

1XXXX1、杂志合作办刊财务管理制度 所有收入均以对公帐号为准,主管的财务人员做好记帐和

核对工作。

2、每一期杂志截稿,由乙方财务人员出具详细说明收入清

单,甲方财务人员核对签字盖章。

3、每月10号为发工资日,甲方按乙方工资报表金额把工资

提前一日提取出来交给乙方负责人员,由乙方负责对乙方聘任人员的工资发放。

4、印刷费根据和印厂签的合同,每月杂志出刊后三日给印厂

支付。由双方财务人员签字确定支出。

5、电话费、邮寄费等办公室支出,由乙方先行垫付,每月向

甲方财务管理人员报销一次。

6、差旅费等其它费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开拓市场的费用

篇6:陶亢德的办刊实践与办刊思想

[关键词]陶亢德“论语派”文学期刊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0)06-0016-05

风起云涌的现代出版界,孕育了沈雁冰、邹韬奋、梁得所、施蛰存、周瘦鹃、林语堂、柯灵等一大批办刊名手,他们己成为现代出版史或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由于政治或其他原因,一些在现代出版界影响甚大的出版人物湮没不彰,未能在出版史上受到应有关注。在这些被遮蔽的出版才俊之中,主持过“论语派”三大刊物的陶亢德算是一位。

1陶亢德的办刊实践

陶亢德(1908-1983),字哲庵,浙江绍兴人,曾用徒然、哲庵、室暗等笔名在《生活》周刊和“论语派”的刊物上写些杂感散文。与成就一般的文学创作相比,为陶亢德带来盛名的,还是他的办刊实践。陶亢德办刊起步很早,1929年11月,还在苏州当学徒的陶亢德,就与东吴大学的学生朱雯、邵宗汉一起,创办了一份新文艺旬刊《白华》。《白华》出了8期,每期寥寥几页,影响不大,但对于负责刊物印刷和销售事宜的陶亢德来说,却是其办刊生涯的啼声初试。1931年,陶亢德进入《生活》周刊编辑部,从此直到抗战胜利,陶亢德一直活跃在办刊第一线,历时14年。整体来看,陶亢德的办刊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活》周刊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谋生的陶亢德来到上海,加入邹韬奋的《生活》周刊编辑部。《生活》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1926年邹韬奋以职教社编辑部主任的身份接编。接手之后,邹韬奋锐意改革,几年之间,就使《生活》的发行量由2800份上升到近16万份,创造了期刊界的神话。陶亢德能进入如日中天的《生活》周刊编辑部,缘于邹韬奋制定的用人政策,“最大多数的同事都是经过考试手续的,一方面根据业务上的实际需要,一方面根据应考者的实际能力,加以公正的考虑。现在本店有许多得力的干部,其学识能力都能超过任何受过国内外大学教育的人,都是由考取本店练习生升起来的”。正是这种“人才主义的用人政策”,没上过大学的陶亢德得以进入《生活》周刊社并一度担任编辑工作。陶亢德在《生活》周刊不到两年,但跟着邹韬奋耳濡目染,学会了从管理杂务到邀约稿件,从吸引读者到拉取广告等一整套办刊绝技。叶灵凤在谈及对陶亢德的印象时,说“陶为人精明干练,很有点办事才干,正是一个当时那种典型的‘生活’小伙计”,正可为此做一注脚。此后陶在“论语派”刊物中施展的办刊策略,颇有韬奋先生的《生活》风范。坊间关于韬奋先生的传记中,对此都隐讳甚深,似乎也是大可不必的。

第二阶段,从《论语》到《宇宙风》。1932年9月,林语堂在上海创办《论语》,提倡“幽默”,颇合当时上海已经形成的中产市民口味。问世之后,一纸风行,很快成为当时文艺类刊物的销量冠军。但出于多种原因,林语堂萌生退意。1933年10月,由邹韬奋向邵洵美推荐,陶亢德接替林语堂成为《论语》主编,自1933年10月16日第27期,至1936年2月16日第82期,历时两年四个月。主编《论语》,是陶亢德第一次主持大型刊物,但其接手之后毫无生涩之感,《论语》的销路也持续保持。这一方面是依靠着在《生活》周刊社学来的办刊本领,处理出版事务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则是《生活》的办刊方针与“论语派”刊物颇为相似。韬奋先生说及《生活》的办刊态度,“如有人喜欢听教堂里装作正经面孔的牧师讲道,或课堂上板着面孔的严师讲学,我们这里没有”,而林语堂为《宇宙风》所写的发刊词中也重申,“若有新旧八股先生戴方巾阔步高谈而来,必先以冷猪肉招而诱之,而后痛打之”,几乎如出一辙。正是这分相似之处,使从《生活》周刊出身的陶亢德在接手之后,对《论语》的办刊方针只是进行微调,大部分还是萧规曹随。办刊方针上的相似体认,使林陶二人一见如故,开始了此后几年的联袂办刊岁月。1934年4月,林语堂创办《人间世》,提倡袁中郎式的小品文,陶亢德又兼任《人间世》的编辑,与徐訏一起成为林语堂的左膀右臂。同时担任《论语》和《人间世》的编辑,使陶亢德在1930年代的期刊界声名鹊起,更重要的是借此在文坛上结下了宽广的人脉。譬如鲁迅,1934年对陶亢德传授日语学习心得,“但我想,与其个人教授,不如进学校好。这是我年轻时候的经验……四川路有夜校,今附上章程,这样的学校,大约别处还不少”,已经是颇为熟识的口气了。其余如周作人、老舍、郁达夫、丰子恺、朱自清、郭沫若、冯沅君、巴金、毕树棠等一大批成名作家,都是在此时建立了联系。

1935年9月16日,林语堂与陶亢德合资创办《宇宙风》。《论语》与《人间世》分别由邵洵美的时代图书公司和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发行,林、陶二人只是负责编辑,在办刊方针上与老板不免会有很多分歧。于是林语堂提议单独创办一个刊物,自己当家做主。正如林太乙所言,“等到忍无可忍的时候,他脱离旧刊而另出新刊。《宇宙风》即是为此产生的。”《宇宙风》创刊的时候,陶亢德27岁,对于这份自家产业,陶亢德分外卖力,创刊不久,以贴近生活为主导思想的《宇宙风》便达到四万五千份的销量。在1930年代的全国杂志界,仅次于《生活》周刊和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位居第三。《宇宙风》创办约半年之后,1936年8月10日,林语堂举家赴美。“论语派”主将的去国,对现代文坛来说是一件大事,但对《宇宙风》来说,却似乎影响不大,除了林氏保持通讯联系并且经常赐稿之外,主要是刊物的大部分事务工作,早已由陶亢德负责了。

林语堂8月10目赴美,8月16日出版的《宇宙风》第23期,林语堂之兄林憾庐加入编辑。林憾庐的加入让陶亢德感觉很不好。徐訏后来述及陶亢德的反应,“第一觉得《宇宙风》是初办的一个小机构,怎么可以安插闲人;另一觉得语堂也许对他不信任”。这一事件埋下了陶亢德与林语堂渐渐分离的伏笔。一年之后,抗战军兴,《宇宙风》不得不辗转于香港、广州、桂林等地出版,陶亢德也在抗战初期来到了香港。一路流离中,陶亢德还参与了《宇宙风·逸经·西风非常时期联合旬刊》和《大风》等刊物的出版。从《论语》到《人间世》,再到《宇宙风》,是陶亢德办刊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随着“论语派”三大刊物的发展,陶亢德从无名小卒成为上海杂志界响当当的人物,而其长期以来被视为“论语派”的大将,原因也正在于此。

第三阶段,自《宇宙风乙刊》到抗战结束。1939年初,陶亢德从香港返回“孤岛”,面对亲手创办的

《宇宙风》,隐忍良久的陶亢德提出分家,他在“孤岛”另办《宇宙风乙刊》(以下简称《乙刊》),算作副牌杂志,《宇宙风》正牌则交由林憾庐在桂林出版。《乙刊》延续了《宇宙风》的办刊思想,陶氏数年经营的文坛资源也让他拥有大批作家队伍,甫一创办,便销路激增,存书均告售罄,真是耀眼得很。从1939年3月创办,到1941年12月上海全面沦陷后终刊,《乙刊》历时两年九个月,共出版了56期,是“孤岛”期间历时最久的一份文艺刊物。就作家层次、读者数量、刊物影响等方面而言,《乙刊》在“孤岛”文坛也堪称独步。经营《乙刊》的同时,陶亢德又在“孤岛”开办了亢德书房,出版文学、翻译、时事等图书。“孤岛”时期,陶亢德是想在出版界大干一场的,可惜天不遂人愿,上海的全面沦陷,彻底打破了陶亢德的计划。一方面是《乙刊》停刊,亢德书房关闭,另一方面也把他推上了一个必须抉择的十字路口。与好友徐訏绕道香港进入重庆相反,陶亢德选择了留下,并和他的北平导师周作人一样,成了落水文人。

上海沦陷时期,陶亢德第一个与办刊相关的举动,是从第9期开始,担任朱朴创办的散文杂志《古今》的编辑,与曾担任过《乙刊》编辑的周黎庵一起,把《古今》办成了上海沦陷时期的“《宇宙风乙刊》”。落水之后,陶亢德越陷越深,接着主持古今出版社,创办了类似《西风》的刊物《东西》和《天下事》。1942年初春,陶亢德创办了太平出版印刷公司。1943年4月,公司出版了文史类刊物《风雨谈》,同年6月,公司改名为具有日资背景的太平书局,陶亢德担任总经理。沦陷时期的陶亢德甚为活跃,虽然“落水”仍是为了办刊,但到了主持太平书局的时候,其办刊的正当性便荡然无存了。及至东渡扶桑出席东亚文学者大会,更彻底陷入了汉奸的深渊。因此,尽管其主持的太平书局“出版物以文学读物为主,表面上看来还并不十分可憎”,但此时的种种出版活动,已与其最初的办刊理想渐行渐远,最终走入歧途,陶亢德也终于不能得到大家的谅解。抗战胜利后,太平书局被定为敌产,陶亢德被定为“文化汉奸”,锒铛入狱,一个出版奇才的梦想像流星一样,倏忽坠落。

从《宇宙风乙刊》开始的第三阶段,是陶亢德办刊生涯中最具争议的时期。尽管限于时局,陶氏这一时期所办的刊物多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发行,不复《论语》《宇宙风》等在全国范围内领袖群伦的荣耀,但对陶亢德个人来说,却似乎更为重要。一方面,这一时期的陶亢德脱离了担任林语堂副手的角色,开始独立办刊;另一方面,这一时期陶氏所办的刊物深刻影响了“孤岛”尤其是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坛,显示了其对于文坛的推动作用。对于沦陷初期的上海文坛,学界普遍认为呈现出散文小品一枝独秀的局面,《古今》《风雨谈》《文史》《天地》以及太平书局出版的文史散文集,是这种局面的主要代表,而这些都与陶亢德密切相关,彰显着其独立办刊时期的出版实绩。

2陶亢德的办刊思想

陶亢德办刊成绩斐然,但其办刊思想却很简单,就是一句话:“办杂志则只能办杂志,取之于作者读者还之于作者读者”。细细琢磨,这句简单的话里,主要包含了三层意思。

首先是“办杂志则只能办杂志”。初看起来,这句话毫无出彩之处,但试若了解现代文学期刊特征,就会发现这句话的深刻涵义。在民国出版界,创办一份刊物是一件较为容易的事情。拉几个作家,凑点钱,一份刊物就办起来了。因为办得容易,所以不少作家把编辑的杂志当成了可以随意折腾的自留地。对这种做法,陶亢德十分反感。在他看来,杂志的主人是潜在的广大读者,即使是一份同人色彩浓厚的刊物,也只是借助同人为读者提供杂志内容而已。倘若编辑把刊物当成可以随意处置的自家财产而忘却广大的读者,就从本质上失去了一个编辑人应有的岗位意识。

为落实“办杂志则只能办杂志”,陶亢德提出“作揖主义”。1939年3月,陶亢德在“孤岛”上海创办《宇宙风乙刊》,不少内容继续延续《宇宙风》畅谈人生、言必近情的老路子。这种不合时宜的举动,自然成为左翼作家的靶子,“无关抗战的文字”之类的帽子纷至沓来。一个署名曾迭的作者断言:“闲适的《宇宙风》定发国难财”。面对这种近乎诽谤的人身攻击,陶亢德并未在刊物上以牙还牙。他在一篇为其鸣不平的文稿后加编者按:“总而言之,对于骂我个人陷我个人者总一律报之以‘作揖主义’,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实,陶亢德和“论语派”并非没有自己的文学思想,但他们极少在所办刊物上进行论战的原因,便是在陶亢德等人的眼里,刊物只能以读者而非编者作为出发点。也就是说,从一开始,陶亢德便是以一个单纯的编辑角色来主持刊物。这种明晰的角色意识,使陶亢德主持刊物时,极少夹杂编辑个人的恩怨纠葛。1944年,深受陶亢德提携的年轻作家实斋,记述了他与陶亢德的一次对话。当他去编辑室拜访陶亢德时,陶亢德“转过身来蓦地发言道:‘你是否主张骂人?’我说:‘只要骂得好,像鲁迅那样,那么似也未尝不可’。他说道:‘我是不赞成骂的。’言下很是直接坚决”。这也正是“办杂志则只能办杂志”的一种体现。1944年,是陶亢德办刊生涯的倒数第二年,由此可见,在其整个办刊生涯中,这种思想一以贯之。放眼现代文学期刊界,陶亢德主持的刊物,也可说是没有派别藩篱的典范之一。譬如鲁迅,尽管1930年代与“论语派”的分歧日益加剧,且时有讥讽之语,但陶亢德依然每期寄刊,时时请益。而某些刊物的编辑,一旦与某作者一言不合,便恶语相向,从此不相往来。二者相较,可以说,办杂志时一心为读者办杂志,陶亢德是眼界宽大而休休有容的。

其次是“取之于作者还之于作者”。在期刊界,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内容为王。邹韬奋回忆《生活》的成功之道时说,“根本还是在刊物的内容。内容如果真能使读者感到满意,或至少有着相当的满意,推广的前途是不足虑的”。正因有了这种体认,他才下了断语:“我认为非有若干‘基本’的朋友作‘经常’的协助,便不该贸贸然创办一个新的杂志”。事实也确实如此,现代杂志界不少刊物从半月刊到月刊,再到双月刊以致停刊,很多都是没有持续稿源导致。然而在陶亢德主持的刊物上,似乎从未出现过无米下锅的窘境。就以“论语派”三大刊物的作者队伍来看,可以说近乎一部完整的现代文学史。除周作人、胡适、刘半农、郁达夫、丰子恺、老舍、巴金、林语堂、冯沅君、徐訏、赵景深、朱自清、沈从文、叶圣陶等自由主义文人之外,从左翼的鲁迅、郭沫若,到右翼的朱朴、傅彦长,乃至陈独秀、蔡元培、宋庆龄等政治人物与吴宓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都是“论语派”刊物的捉刀人。即使到了沦陷时期,陶亢德主持的刊物上,也在上海之外,云集着北平、南京等地的知名文人。

陶亢德能获得如此多的作家支持,首要原因就是“取之于作者还之于作者”的“稿酬政策”。现代出版业的兴盛,催生了一批以稿酬为生的职业作家队伍。一份刊物对于这些作家除了是发表文学作品的平台以

外,同时也是补贴家用的主要来源。但现代期刊界有一个不好的习气,就是对作家们的稿费不以为意,以为这是些许小事。因为稿费问题而使作家和编辑关系破裂的例子,现代文学史上有不少,如鲁迅和李小峰,张爱玲和平襟亚等。但在陶亢德的眼里,却视稿酬为联络作者的头等大事。对于作家的稿酬,首先给得高。当时报刊的稿酬大都千字二三元,有的还要扣除标点符号。“论语派”刊物则基本上是千字五元,若是约稿的名家,稿费就提高到了千字十元。即使是一般读者,也执行每面四元的标准。如陶亢德接编后的《论语》第36期,就刊有稿费启事:“本刊本期起文字稿费增至千字四元,图画每帧三元。”而且对于著名作家,“论语派”刊物还经常先在作家那里预存二三百元,等有了来稿后再按篇结算。在动荡的民国岁月中,稿费是不少作家贴补家用的一个主要来源,因此陶亢德执行的稿费标准就极具诱惑力。比如郭沫若,“虽然郭沫若和《宇宙风》门庭各异,却直至他离日回国每期为《宇宙风》撰稿不辍”,就是因为优厚的稿酬。其次,稿费给得及时。与当时不少刊物喜欢拖欠稿费不同,“论语派”刊物对稿费的支付,总是“根据清样开出的,比付印的日子还要早一些”,即使碰上刊物停刊等情况,也都能提前支付。刊物还没出版,稿费已然到手,作家焉能不欢欣鼓舞。这种作法为“论语派”编辑在作家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譬如颇有家室之累的许钦文为《宇宙风》长期写稿,稿费“按期送到,固然比照预约的多,而且送得快”,以致让其不吝赞美,“不拖欠,不乱揩作者的油……我无以名之,名之日‘宇宙之风’”。

高额而且及时的稿酬政策,主要是针对知名作家。至于那些无名作者,陶亢德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1943年4月,陶亢德在柳雨生主编的《风雨谈》上发表《谈杂志》一文,不无得意地详述此道。“对于无名作者的来稿,我们不但不应不看而退或撕,并且对其第一篇来稿还必‘从宽录用’,我有这么一个看法,就是一个作者第一次投稿给你如经采用,他以后如有更佳之作定可十九归你。若是第一篇投稿虽有可取之处而你不用,这就如对一个乘兴而来满腹诚意的访客飨之以闭门羹一样,以后再望他登门拜访,一定是十拿九不稳的了。”陶亢德的分析,正中当时很多短命刊物的病灶。1930年代出版的文学杂志,并非只有陶亢德能约得起名家,但也并非都像他一样能获得新生力量。不少刊物都是名家捧场一遍之后,再约不至,无奈只得断炊。陶氏所编刊物之所以绵延不绝,声名日隆,知名作家与无名作者的互荣是很重要的因素。对知名作家抱着十二分尊敬,对无名新人抱着伯乐的态度,我想这正是“取之于作者还之于作者”的核心含义。

再次,是“取之于读者还之于读者”。这一点,陶亢德主要是从刊物的外部事务来做的。一是十分注重发刊周期的设计。为陶氏带来盛名的“论语派”刊物,基本都是半月刊,对此,林语堂曾有一段专门说辞。

周刊,半月刊,月刊,季刊文字各有不

同。周刊太重眼前,季刊太重万世。周刊文

字,多半过旬不堪入目,季刊文字经年可诵。

月刊则亦庄亦闲,然总不如半月刊之犀利自

然,轻爽如意。月刊譬如一师一旅,随军行

役粮草马匹甚多,出发不便。半月刊则稍近

游击队,朝暮行止,出入轻捷许多。余意半

月刊以每期四十余页为当,……文约四万,

正好得一夕玩闲两个小时……

这种认识,显示出“论语派”刊物编辑揣摩读者心理的深刻用心。针对当时已经形成的市民阶层,他们不但选择了“轻、软、闲”风格的文字,同时又为读者选取了半月刊的外套,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是发行决不脱期。尤其到了《宇宙风》以后,按期出版始终是陶亢德主持刊物的一个亮点。这一秘诀主要有两条:第一是内部出版日期提前。曾担任陶亢德副手的周黎庵回忆,“论语派”刊物的出版日期一般是每月的一日与十六日,但在编辑内部,这个时间就要提前四五天,这样,即使偶尔拖延一两天,也总能在出版日期之前在书肆坊间出现;第二是自办发行。现代文学杂志的发行大都交给了专门机构,编辑并不负责其事。这种做法对编辑来说确实省了不少心,但却有着出版工作早已完结,却受阻于发行的风险。因此从《宇宙风》开始,陶亢德就实行自办发行的策略,他和“论语派”同人专门设立了宇宙风社、西风社等发行机构。这样,一方面可以与印刷厂及时沟通,不使脱期,使读者免受等待之苦;另一方面少了委托发行这道手续,省下的钱又以打折或者降低定价的方式,使读者享受更大的优惠。

三是注重装帧。陶亢德编辑的刊物,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乙刊》《古今》等,大都是十六开本。封面靠左的位置竖排行楷大字,印着刊物名称,背景一般衬以素淡的国画,显得天朗气清,别有味道。内页的边上,单面印刊物名称、期次和出版日期,双面印此页的文章题目,使整个排版显得生动而不呆板。版心内容用小四号字体印刷,疏疏朗朗,赏心悦目。刊物每期出版之前,都要经过三校四校,很少有错字别字之类的疏忽,让读者阅读起来行云流水,这种愉悦也不是所有现代文学杂志都能提供的。

上一篇:酬令狐相公早秋见寄,酬令狐相公早秋见寄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早秋见寄的意思下一篇:读君主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