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漫的点地梅》的教学反思

2024-04-26

《烂漫的点地梅》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

篇1:《烂漫的点地梅》的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之一就是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是领悟作者赞点地梅就是赞高原筑路兵的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学习课文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接着让他们自己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总结出题目跟内容有点“文不对题”,写了点地梅,也写了高原筑路兵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这个题目下要写高原筑路兵,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在他们充满疑问的时候,趁热打铁,给他们听了韩红的《天路》,简单介绍这首歌的背景,让孩子们知道这条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的建成给青藏两地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那我们的青藏铁路的建成就是一朝一夕的事吗?学生齐读第1段,给学生补充“生命禁区”“冻土封固”的资料,孩子们自己总结出雪域高原的恶劣的生存条件,为下文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艰苦奋斗和顽强的精神打了基础在6至12段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点地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点地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5段中,通过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高原筑路兵的感人故事,唤起他们心底最柔软的感动16段,引导学生找点地梅与筑路兵的共同点17段,引导学生谈谈对这段的理解,体会作者对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

这篇课文难在学生不知道修筑青藏铁路的历史,教材中的故事是发生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的修筑过程中修筑这条铁路所面临的三大世界性难题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这个背景有必要跟学生讲讲,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高原筑路兵筑路中的困难,从而更好的体会他们的艰苦奋斗和顽强的精神。

篇2:《烂漫的点地梅》的教学反思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点地梅的生长习性以及青藏铁路的有关资料、CAI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青藏高原恶劣环境和青藏铁路建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青藏高原》,导入新课。

2、你们也搜集了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那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所知道的青藏高原是怎样的?

3、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却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点地梅。(出示课件一大片点地梅的图,)这,就是点地梅。它主要分布在北极高寒地区和西藏海拔4200米以上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青藏高原,走进这一丛丛――读课题《烂漫的点地梅》。

4、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那谁能说一说“烂漫”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题目看这是一篇写物的文章,课文仅仅是写点地梅这种花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浏览,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哪些段写了点地梅?哪些段写了筑路兵呢?

3、文章中的哪一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点地梅和筑路兵的感情?

4、读了这句话,你最想知道什么?

三、精读课文,体会点地梅的顽强和美丽。

1、默读课文1到13段,想想点地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一)精读1―13段,感悟点地梅的顽强。

1、重点体会“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1)齐读。

(2)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点地梅的顽强?

(3)这个“扎”字有三个读音,你觉得在这里应该怎么读?为什么?既然是钻进去,为什么作者不用“钻”而用“扎”呢?

(4)联系一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点地梅要把根扎得很深?要紧紧地贴着地皮生长,还要一团团的拥抱着土地呢?

(5)把我们体会到的顽强不屈的点地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读。

(6)生齐读。师引读。

2、体会“啊!那棵植物居然活了,长出了一片片泛绿带黄的叶子。”

(1)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想象一下,当他见到这草袋下的幼苗,除了惊讶还会有怎样的心情?

(3)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出点地梅的顽强!

(二)精读第15自然段,体会点地梅的美丽。

1、(课件出示第15自然段)生齐读15自然段。

2、师范读。体会儿化音的妙处。

3、生练习读。

4、抽读。

5、齐读。

6、引读: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

(三)总结学法

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通过哪些方法学习了点地梅的顽强和美丽这一部分?

四、精读课文,体会高原筑路兵的平凡与伟大

同学们,请大家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来学习15自然段。听要求:首先快速默读课文第15段,然后同桌交流:这一段主要写了几件事?哪件事最让你们感动?为什么?

1、第一件事:“一个战友曾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豪言壮语:――”

(1)指导生读第一件事的.句子。

(2)生齐读。

2、第二件事:“一位战友的妈妈去世了――”

还有哪件事让你感动?为什么?

3、第三件事:“一名年轻战友的妻子,在老家分娩时――”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段话,看看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理解“心急如焚”。

(3)这位战士为什么会“心急如焚”?

(4)此时此刻,“心急如焚”的他又在做些什么呢?

(5)从这心急如焚的等待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6)谁来读一读这种心急如焚的感受?抽生读。

(7)引读“我送你一束美丽的点地梅。”

(8)理解战士送点地梅给妻子的深刻含义。

(9)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来体会体会。

(10)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坐在这列开往拉萨的列车上,你最想对高原筑路兵说点什么?请拿起笔,写下来吧!

五、回归整体,深化主题。

(一)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1、引读:“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我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生读)

2、回到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到底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3、这篇文章主要是歌颂赞美高原筑路兵的可亲可敬,但是,作者为什么要用《烂漫的点地梅》作为题目?而且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点地梅,这是为什么呢?

(二)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有没有类似的文章?以后我们还会在学习中接触更多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推荐几篇,同学们下去以后可以找来读一读。

(三)回扣课题,总结全文

1、理解课题中“烂漫”的深刻含义

2、再读课题。

板书设计:

烂漫的点地梅

点地梅借物喻人高原筑路兵

篇3:请找准作文教学的点

第一, 选好学生写作的突破点。作文与阅读教学一样, 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一千个教师会有一千个教法”。学生的写作突破要有教师指导的个性特点, 但这个“点”应更恒定些。因为写作知识要转化为能力, 需要过程, 更要养成习惯。但教师指导作文时“朝令夕改”的情况多见。今天用“以读促写”, 就大搞阅读;明天写日记不错, 就写一段时间日记;后天又背诵佳语名句了……我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总觉得这些方法都有效, 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后来我选择了写日记作为一项学生习作常规。日记就是随笔, 可长可短, 可叙可议, 易为学生接受。我把学生分为五组, 每天一组循环上交, 批改评议, 时间长了, 学生写日记已“习以为常”, 节假日都不间断, 他们已悄然爱上了写作, 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请不要忘记这一句:养成习惯”。 (2) 我还选择了三种形式兼顾进行训练:每周两次的读书笔记, 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 作文课点评辩说。这样写写、读读、说说、评评, 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反复积累中写作有了质的飞跃。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有的教师选择“以读促写”, 借鉴模仿;有的信奉“语不惊人死不休”, 坚持作文不厌百回改;有的善于情境教学, 如魏书生老师让学生写“我的同桌”, 都写成了“浓眉大眼……”, 他请五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让大家观察, 要求写日记“五双眼睛”, 学生写得很成功…… (3) 只要我们有自己作文教学的“点”,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学生写作突破不会再难。

第二, 抓实作文教学的着眼点。一篇优秀作文的标准我们可能会列出一大堆, 也可用两个字高度概括:“真”、“美”。作文的引导应着重从这两个字上下功夫。真情是写作的生命, 写作的第一要义是真情实感,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让学生说实话、诉真情应该是每位教师着力加强的。首先教师要真。在布置写父母的作文时, 我入情入境地讲述了自己1991年中考时的故事:父亲骑自行车40多里路来县城看我, 为了省钱又匆匆踏上了回家的路。父亲那期待的眼神, 湿透的衣衫, 无言的嘱托, 永远定格在我的心灵深处, 也扣开了学生的心扉。讲评作文并推荐发表时, “真”文章是我的首选。最后还应多提供“真”的生活。所见所闻所感是最为真实的, 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让其迸发写作的灵感火花:过愚人节, 体育比赛, 一次不期而至的雨, 一片簌簌的落叶……生活是学生写作的不竭源泉。

“真”的不一定是“美”的, 因为写作是创造的艺术。“美”就是立意美, 语言美, 创意美。我常把“美”的引导分为若干个专题, 每次作文突出一个“美”的要求。比如初一第一学期我安排的五个训练点是:1.书写美观。2.叙写详尽。3.凤头豹尾。4.以小见大。5.多点修辞。关于修辞, 我打印了名人作品及学生作品中的修辞句, 让学生有“句”可仿;我还列举了修辞运用不恰切的若干句子, 师生共同修改。

“真”是底色, “美”是雕饰, 两者兼得, 文章会“真”的很“美”。

第三, 珍视学生习作的闪光点。罗森塔尔实验充分证明了积极地期望对学生成功的重要。卡耐基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夸赞别人是一种品质, 也是一种境界, 我们干嘛吝啬自己的赞美的语言呢!每次作文讲评, 至少十名以上的学生得到表扬, 至少朗读二到三篇学生的习作。每次评日记我一定找出其中优秀的地方:你说出了心里话, 心情好了;你语句优美, 有文学色彩;你书写进步了, 可以做得更好等等。

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应学会降低要求。我们是在训练学生的基本写作技能, 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作家, 学生怕作文是因为我们要求太高。我们应从学生最基础的地方抓起。魏书生老师的作文指导就很有借鉴意义。他的学生开始写日记, 不会写, 就听写一句话:“我们今天开始上学了!”第二天听写两句话, 由此推之。如此一来, 学生慢慢体悟到了日记的写法。其次我们要对学生纵向比较, 学生写作水平不同, 不能做简单的横向比较。评价不宜面面俱到, 应点击其闪光之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写好作文批语, 让其成为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如:“你的开头精彩, 已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用语诙谐幽默, 字里行间是生命激情的跳跃, 我也被感染了”……这样的话语会对学生心灵产生非凡的震撼与影响。让我们把苏霍姆林斯基的“只有当你说他好时, 他才会好起来”当作至理名言吧!

作文教学无章可循, 这给我们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作文教学道阻且长, 我们将上下而求索。相信自己, 用心坚持, 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成功的教学之路。

注释

1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717页、227页。

篇4:《烂漫的点地梅》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

2、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点地梅图片及有关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事迹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课文既写了点地梅,又写了高原筑路兵。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乘坐通往青藏高原的列车,去寻觅点地梅那烂漫的身影。(板书:点地梅筑路兵)

2、设疑

师:文中有一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是哪句话?

提问学生,出示句子:

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我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

师:请默读这句话,边读边思考:从这句话中你能提出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教师予以鼓励并及时归纳、梳理问题。

问题预设:

a.点地梅的顽强、美丽体现在哪里?

b.高原筑路兵的可亲可敬体现在哪里?

c.点地梅与筑路兵有哪些相同处?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给学生搭建质疑的平台,引导学生找中心句提出问题,以“疑”激趣,以“疑”促思;对重点问题的确定,放手让学生参与,且学生优先;探究的问题来自学生,学生有亲切感,有探究欲。】

3、自探

(1)出示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画出与问题有关的重点句子或词语,并仔细品味,把自己的体会及时批注在句子旁边。有疑惑的地方打上“?”。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困生。

【设计意图此环节关注自学过程的实效性,体现三个结合:“疑”探结合,以“疑”引探;读思结合,以思促读;思注结合,以注助思。】

二、解疑合探

(一)组内合探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完善自己的理解;有疑惑的提出来,请同伴帮助;小组长安排好交流的次序。

学生展开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分享自学成果,拓宽思维领域,且可取长补短。】

(二)班级合探

体会点地梅的顽强与美丽

1、体会点地梅的顽强。

点地梅的顽强体现在哪里?是怎样体会到的?

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扎”“贴”“拥抱”这些关键词语来体会点地梅顽强的生命力。

啊!那棵植物居然活了,长出了一片片泛绿带黄的叶子。

为什么说是“居然”活了呢?请联系课文前部分内容来谈谈。(主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抓住环境描写的语句来体会。)

指名感情朗读,并引导学生评价,以评促读,以读促悟。

师:是呀,常年天寒缺氧,四季冻土封固,多么恶劣的环境!细小的点地梅竟能存活,太让人惊讶了!这包含着作者的惊喜,包含着作者对点地梅顽强精神的赞叹!(板书:顽强)

2、体会点地梅的美丽。

过渡:顽强的点地梅在“人类禁区”生存着并怒放着!怒放的点地梅是那样的美丽。(板书:美丽)

出示点地梅盛开的图片。

师:蓝莹莹的天,白悠悠的云,紫幽幽的点地梅一丛丛一团团拥抱着土地,多美的画面呀!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点地梅的美丽的呢?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作者抓住点地梅的形、色、味来表现它的美丽;作者运用“紫艳艳”“浓浓”“白悠悠”“紫幽幽”等这些叠词来表现它的美丽;作者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它的美丽……

引读相关语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关注过程与方法,既注意学生是否体会到点地梅的顽强与美丽,又注重学生是怎样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既关注课文写了什么,又关注课文是怎样写的,鱼渔双收。】

感悟高原筑路兵的可亲可敬

1、立足课文,以写促读。

师:在这常年天寒缺氧、四季冻土封固的雪域高原上,有顽强存活着的点地梅,还有一批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板书:可亲可敬)那么,他们的可亲可敬体现在哪里呢?课文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呢?(课文倒数第三自然段,列举了筑路兵的感人事迹。)

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名筑路兵,在青藏铁路正式通车的庆典上,让你介绍战友的动人事迹。你会介绍哪位战友的什么事迹?请结合课文倒数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来构思,并要有自己的感想。

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然后进行事迹介绍。

2、结合资料,深化理解。

师:筑路兵的动人事迹很多很多,请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来颂扬战友的可亲可敬。

指名交流,并相机出示筑路兵工作的画面。

他们把青春献给了青藏高原,把真情融入了不断崛起的“高原彩虹”,他们常对自己说——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要求更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转换角色,拉近距离,加深体验;依据课文,自主整合,读中学写,有效练笔。】

三.质疑再探

.浏览课文,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预设:a.题目能不能换成《高原筑路兵》?

b.中间写与藏族少女的对话能不能删去?

……

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并自主解疑;课堂上不能够解决的,到课外解决。

【设计意图理解了重难点之后,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审视熟悉的文字,提出更独特、更深入的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质疑的水平。】

四.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题

学生自主出题,相互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有代表性的典型题,让全班学生练习。

2、教师补充题

在课外选一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来写的文章,读一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3、总结全文。(播放歌曲《天路》)

【设计意图我的作业我做主。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题,激发其自主巩固所学、自我梳理所获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总评:

篇5:《烂漫的点地梅》的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温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九课《烂漫的点地梅》,自学了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板书课题)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引导学生质疑:

学习这一课,我们应该重点探究哪些问题?

预设:①点地梅的顽强、美丽表现在哪里?

②为什么说高原筑路兵可亲可敬?

③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

3、出示自探提示,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准在旁边。

二、解疑合探

(一)、交流点地梅的顽强、美丽。

1、感悟点地梅的顽强。

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体会到点地梅的顽强?

(1)“……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①引导学生抓动词--扎、贴、拥抱来体会顽强

②点地梅的根为什么要扎得很深,枝蔓为什么要贴着地皮,还要一团团地拥抱土地呢?点地梅到底拥抱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呢?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知道的?联系课文的第一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③出示雪域高原图片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④指导朗读: 这是多么顽强的点地梅呀!请用铿锵的语调读出来。

(2) “啊!那棵植物居然活了,长出了一片片泛绿带黄的叶子。”

“居然”是什么意思?从“居然”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什么?咱们一起来读出作者的惊讶和出乎意料的欣喜。

小结,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扎”“贴”“拥抱”“居然”这几个词语体会到了点地梅生命力的顽强。你们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点地梅的美丽?我们继续交流。

2、体会点地梅的美丽

“点地梅开花了,怒放的点地梅十分美丽……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

① 请同学们充分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点地梅的美丽。(颜色美,姿态美,味道美。)

② 孩子们,这段话写得很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象一下蓝天白云下那烂漫的点地梅。

③ 指名读,指名评价。

④在天寒缺氧、冻土封固的冰天雪野,点地梅居然能如此艳丽地开放,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桂花的香气袭人,但它却把自己的美丽和芳香留在了遥远的青藏高原。这种独特的美,不得不让我们惊叹!带着这样的感受,来齐读这段话,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

3、体会课题中得“烂漫”:

结合点地梅的美丽,想一想“烂漫”是什么意思?(色彩艳丽)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课题。

(二)体会高原筑路兵的平凡与伟大

过渡:点地梅的顽强与美丽让我们惊叹,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筑路兵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呢?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高原筑路兵的可亲可敬?

(1)“如果我在青藏铁路工地上光荣牺牲……我要亲眼目睹列车在自己筑起的铁路上呼啸飞驰……”

补充资料:要修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长的铁路,难度可想而知,已经有55个战士因修路而长眠在了青藏高原上。

(2)“一位战友的妈妈去世了,作为长子的他却因为施工忙,未能给母亲尽孝送终。”

交流、评价:是啊,虽然母子连心,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3)“一名年轻战友的妻子……”

交流,评价,作为父亲,一定希望第一个见到自己的孩子,也是因为要修路,他却未能守在临产的妻子身旁,只能通过电话安慰妻子。他的这种舍己为公的精神怎能不令我们感动?

(4)小结:

是呀,在青藏高原铁路工地上,像这样感人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或想象有哪些筑路兵的事迹呢?

引导学生填空:为了修筑青藏铁路,筑路兵顾不上( ),顾不上( ),顾不上( )……他们是多么可亲可敬啊!

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这样牺牲了家庭、青春甚至生命的高原筑路兵以及家属的无私奉献,才筑成了这条举世瞩目的天路。

(播放筑路兵和青藏铁路图片)

5、再度体会课题中的“烂漫”一词:结合筑路兵的可亲可敬,想一想:“烂漫”是什么意思?(充满活力,饱含激情)(常用的词“天真烂漫”)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课题。

(三)、体会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

1、请同学们充分交流自己的体会

2、教师总结

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都是平凡伟大的。点地梅是平凡的,在青藏高原遍地可见;高原筑路兵也是平凡的,他们只是十万建设者中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点地梅是伟大的,在高原恶劣的条件下能顽强地生长;高原筑路兵也是伟大的,他们在雪域高原艰苦奋战,克服了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甚至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作者正是借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来赞扬高原筑路兵在极端恶劣的高原环境艰苦奋战、勇于奉献的精神。

三、质疑再探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

预设:(1)为什么课文的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却要写高原筑路兵?

(2)高原筑路兵还有哪些可亲可敬的故事?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总结收获。

2、学生自编题:请结合本课内容,选择你感兴趣的题型出一两道考考自己的同桌。教师及时巡视,收集有价值的题在班级交流、学生评价。

3、教师补充题:

(1)积累优美的语段。

(2)说话练习

如果此时,你就坐在这列开往拉萨的列车上,在天路上奔驰,你最想对高原筑路兵说的是什么?

4、教师总结

看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认识了顽强美丽的点地梅,而且对平凡伟大、无私奉献的高原筑路兵产生了崇高的敬意。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也像高原筑路兵那样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板书设计]

9、烂漫的点地梅

(借物喻人)

点 地 梅 顽强美丽

平凡伟大

高原筑路兵 可亲可敬 无私奉献

篇6:烂漫的点地梅教案及评课材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烂漫的点地梅》,自学了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板书课题)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引导学生质疑:

预设:①点地梅的顽强、美丽表现在哪里?②为什么说高原筑路兵可亲可敬?③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学生自学3--13自然段,交流点地梅的顽强、美丽。

自学提示:

1勾画出描写点地梅的语句,并说点地梅是一种怎样的花,并结合唐古拉山的自然环境说出你对花的感受。

2找到介绍筑路战士英雄事迹的段落,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

3为什么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内容却写了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作者的用意何在?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检查自学情况,小结。

描写点地梅的语句

(1)它的根扎得很深, 枝蔓细小而矮,一丛一丛的几乎贴着地皮,根却在地下长得很深,一团一团地拥抱着热土。

小结:点地梅的特点(生命力顽强)(2)描写点地梅的语句

点地梅终于开花了。怒放的点地梅十分美丽。紫艳艳的花儿,大小形如豆珠,亭亭玉立地缀满枝头,仿佛一串串粘连在一起的紫色豆珠儿,散发着一阵阵浓浓的醉人芳香。阳光照耀下,花儿便紫得晶莹,紫得透亮,紫得鲜艳。天上是白悠悠的云彩,地里却是紫幽幽的花儿。青藏高原的天有多么的蓝,云有多么的白,点地梅就有多么美!

紫艳艳的花儿,大小形如豆珠,亭亭玉立地缀满枝头,仿佛一串串粘连在一起的紫色豆珠儿,散发着一阵阵浓浓的醉人芳香。阳光照耀下,花儿便紫得晶莹,紫得透亮,紫得鲜艳。小结:点地梅的特点:(生命力顽强、美丽)

三、体会高原筑路兵的平凡与伟大

过渡:点地梅的顽强与美丽让我们惊叹,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筑路兵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呢?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高原筑路兵的可亲可敬?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5段,边读边想,高原筑路兵的哪一个故事最让你感动?

(1)“如果我在青藏铁路工地上光荣牺牲……我要亲眼目睹列车在自己筑起的铁路上呼啸飞驰……”

补充资料:要修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长的铁路,难度可想而知,已经有55个战士因修路而长眠在了青藏高原上。

(2)“一位战友的妈妈去世了,作为长子的他却因为施工忙,未能给母亲尽孝送终。”

交流、评价:是啊,虽然母子连心,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3)“一名年轻战友的妻子……”

交流,评价,作为父亲,一定希望第一个见到自己的孩子,也是因为要修路,他却未能守在临产的妻子身旁,只能通过电话安慰妻子。他的这种舍己为公的精神怎能不令我们感动?

(4)小结:

是呀,在青藏高原铁路工地上,像这样感人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或想象有哪些筑路兵的事迹呢?

引导学生填空:为了修筑青藏铁路,筑路兵顾不上(),顾不上(),顾不上()……他们是多么可亲可敬啊!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这样牺牲了家庭、青春甚至生命的高原筑路兵以及家属的无私奉献,才筑成了这条举世瞩目的天路。

(播放筑路兵和青藏铁路图片)

(5)再度体会课题中的“烂漫”一词:结合筑路兵的可亲可敬,想一想:“烂漫”是什么意思?(充满活力,饱含激情)(常用的词“天真烂漫”)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课题。

(三)、体会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

1、请同学们充分交流自己的体会

2、教师总结

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都是平凡伟大的。点地梅是平凡的,在青藏高原遍地可见;高原筑路兵也是平凡的,他们只是十万建设者中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点地梅是伟大的,在高原恶劣的条件下能顽强地生长;高原筑路兵也是伟大的,他们在雪域高原艰苦奋战,克服了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甚至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作者正是借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来赞扬高原筑路兵在极端恶劣的高原环境艰苦奋战、勇于奉献的精神。

四、质疑再探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

预设:(1)为什么课文的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却要写高原筑路兵?

(2)高原筑路兵还有哪些可亲可敬的故事?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五、课堂检测:

1、读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

(2)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我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

2、说说高原筑路兵与点地梅的相同之处。

3、片段练习,在青藏高原已经通车的今天,你想对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说些什么?写下来。

[板书设计]

9、烂漫的点地梅

(借物喻人)

点 地 梅 顽强美丽

平凡伟大

高原筑路兵 可亲可敬 无私奉献

对XXX华老师《 烂漫的点地梅》第二课时评课材料

XXXX:

本节课教师根据学习目标,重、难点和本课设计理念,采用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感悟法等,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说”的学习方法读是为了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引疑探究,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

XXXX: 本节课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导、练”教学模式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探究、朗读、表达五个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XXXXX:

本节课教师把质疑解难、品读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贯穿于教学,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让孩子们走进文本,乐学、会学、想学,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真正的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XXXX;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点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学习。作业的设计不仅仅是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会习作。

《烂漫的点地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烂漫的点地》同步练习题

《烂漫的点地》同步练习题

1.读拼音,写汉字。

xuě yù ɡāo yuán yánɡ ɡāo chì rè

( ) ( ) ( )

2.先写出下面字的同音形近字,再分别组词。

姗( ) ( ) ( )

陲( ) ( ) ( )

3.补写下面词语和句子。

姹( )嫣( ) ( )不及( )

( )言( )语 繁( )富( )

心( )如( ) ( )言( )语

阳光照耀下,花儿更紫得( ),紫得( ),紫得( )。天上是( )的云彩,地里是( )的花儿。青藏高原的天有多( ),云有多( ),点地梅就有多( )。

4.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描写点地梅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一读,做一做。

白杨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神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高?”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次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白杨树内在品质的句子。

(2)写出白杨和新疆建设者的共同之处。

(3)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爸爸表白的是什么样的心?

②“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上一篇:新两规实施方案范文下一篇:授权委托书查房产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