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说课稿ok

2024-05-10

大学语文.说课稿ok(共7篇)

篇1:大学语文.说课稿ok

《我的卡拉OK》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我的卡拉OK》,这是一节实践课,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以后的综合实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同样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有人说,优秀的教学将不是去为教师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而是给学生建构更好的学习机会和锻炼机会。《我的卡拉OK》是在掌握了字幕的基本操作之后的综合实践。下面,我将具体阐述一下我设计这节课的思路并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

第一部分: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Premiere实例教程》属于一门计算机专业课,它的前修课程是计算机文化基础、flash、photoshop等课程,《我的卡拉OK》是本教材第六章为中职学生所编写的综合实践课题,此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字幕的创建与编辑、字幕特效设置基本操作后设计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本课题一直围绕着“字幕编辑”为主线,逐步深入细致的进行了各部分内容的学习,我认为,本课题是本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premiere软件提供了高效字幕处理的功能,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非常实用,是对学生前面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检测。

二、学情分析:

1.学习目标: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的习惯

2.知识目标:对难度加深的理论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专业知识缺乏 3.学习态度:较喜欢实践课;喜欢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字幕的创建方法和编辑,掌握视频特效中裁剪和擦除特效的应用,掌握字幕运动特效的设置。

2、技能目标:给影片添加字幕和旁白,给影片中的字幕添加特效,设置歌词MTV的同步播放。

3、职业素养:能精神饱满,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字幕的编辑和特效的设置。教学难点:字幕特效的设置。第三部分:教学策略

一、教法

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感,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情境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方法进行教学。当然,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定之规,每位教师也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基于学生对本课题认知的特点,本课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mtv实例。

2、情境导入法。创设情景,展示MTV场景,并让学生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分析信息的能力。

3、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浏览教师演示的范例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4、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学法

现代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也就是“学会不如会学”。那么由此可知,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是极其重要的。中专学生自主性不强,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自主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浏览MTV范例,获取有关MTV编辑的相关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2、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创作的过程中,我应用到了合作学习法,让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任务,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团结协作,完全任务。

3、操作实践法: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实践操作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硬件的支持,再好的理念也是没法实现的,此课的重点也是让学生自主操作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新知,增强综合能力。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学设计应注意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问:在你的成长历程中,看过哪些MTV? 接着发问:你是否把这些MTV收藏起来了呢?为什么要收藏MTV?由此引出制作MTV的重要性。再此进一步演示MTV实例,让学生谈体会,激起学生想要设计MTV的欲望。提出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创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MTV。由此导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明白了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二、自主探究,收集信息。

由于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以自己喜欢的歌曲为体裁设计MTV,首先要了解MTV的特点,而且要了解MTV设计的基本知识,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课前专门收集了歌词、视频介绍及MTV设计的基本知识并将其素材以作业的形式分发给每个同学,此时,我将指导学生打开教师的素材,查看MTV范例及MTV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并从中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三、提出要求,共同创作。

在学生浏览MTV范例后,对制作MTV的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我将紧接着提出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协作创作: 要求:

(1)确定字幕的播放位置和时间以及字幕的播放效果。

(2)字幕的属性应做必要的修饰,使主题更加突出,效果更加美观。(3)利用必要的视频特效设置歌词和音乐的同步播放。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将巡回指导。设计过程是这节课的重点,在设计的过程中有同学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指点,并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将集中用投影仪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这样的设计提高了课堂效率,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体现了师生互动全员参与的课改理念。

四、结对共享,进行交流。

组与组之间可结对共享,进行MTV作品的交流,提出意见和看法,以便更好地改进设计方案。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活动,意在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创作,包括信息技术技能、审美能力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等方面,这样提高了审美能力,也培养了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五、展示新作,总体评价;

我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也将关注那些设计较好或设计有特点有新意的同学,将作进一步展示,并由他们说出他们的设计意图,好的设计将会演示设计过程。这样的课堂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又共同巩固了所学知识点。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而能将这种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的方向。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1、教学设计尽可能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是他们熟悉的环境,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2、由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有差异,必须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

3、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起指导、启发的作用。总之,本课是以实践活动为中心,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设计的。

以上是我本课的设计过程,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和同仁们不吝赐教,谢谢!

篇2:大学语文.说课稿ok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将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介绍我自己》 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以及教学过程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浙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单元《相聚“网上邻居”》第4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网上邻居和键盘操作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课主要是输入汉字的学习,学生这一单元掌握好坏,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但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学习过汉字的输入,要想在内容上有所提升有点难度。另外,“自我介绍”也是个简单而又老套的话题,很多学生会觉得这只是小菜一碟。因此需要跳出传统的教学方式。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熟练使用“智能ABC输入法”在“写字板”中输入文字;

(2)掌握保存文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输入汉字的学习,能够在网上与朋友进行简单的交流;

(2)通过汉字输入,了解电脑实现汉字的信息处理的困难程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创新能力;

(2)在任务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根据新课标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汉字,通过任务闯关的训练,加强汉字的输入的熟练程度;

难点:汉字词组的输入和特殊字符的输入;通过闯关任务环节的探索,再结合之后教师的讲解,突破这一难点;

接下来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该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经过小学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电脑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在已经学会了键盘操作知识,能够在“记事本”中输入汉字、数字和符号。但由于他们从不同的小学升上来,学校设备和教师教育方式不同,以及家庭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因考虑这一差异。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MV》,激发学生对海宝的兴趣,引出获取海宝的《自我介绍》动画的闯关任务。

(二)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在三个闯关任务中完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最终完成任务,拿到了海宝的《自我介绍》。

闯关任务1 获取范例

通过网上邻居获取教师机中自我介绍模板

闯关任务2自我介绍

在记事本中写一份“自我介绍”,包括下面几项内容:姓名、年龄、性别、学校、班级、特长、爱好、座右铭;

新建记事本,智能ABC输入法、闯关任务3 美化自我介绍

在完成的自我介绍的记事本中添加特殊符号,使你的自我介绍更佳美观。

充分运用符号@、%、*、#,可参照教师提供的表情符号和字符图形。

闯关任务4 保存文件

将完成的自我介绍以某某同学自我介绍.txt为文件名,保存至教师机学习任务文件夹中。教师巡视教室,为学生解难答疑。在适当的时间询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于快速完成闯关任务的学生表扬。

(三)展示、小结

展示几份学生的自我介绍并作点评。

教师对学生在闯关任务中出现问题作总结,并作详细讲解示范。如讲解词组的输入技巧,特殊词组的输入方法,特殊符号的选用等等。

学生可根据教师讲解示范,继续美化自我介绍。

(四)领取奖品

篇3:大学语文.说课稿ok

1.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略读课文, 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表现了大榕树的茂盛, 以及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 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形, 第一次着重描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 第二次描写了鸟的动态美。文章用词优美, 语句精辟、简练, 是学生品味语言、习得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教材。

2.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 我确立了如下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探究全文, 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了解鸟的天堂的特点, 了解课文内容, 感悟积累语言。

(2) 能力目标: (1) 通过自读批注, 继续培养学生有效阅读、多元感悟的能力; (2) 读中学写, 以读促写, 让学生习得抓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提高学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感知大榕树的美, 体会大榕树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策略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 立足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这节课我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法。按照“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所遵循的探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全体性原则、民主和谐原则, 我安排了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教学环节, 力求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去读书、思考、交流, 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穿插读、思、批、议、评、写等活动, 力求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 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 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设疑自探:

(1) 导入课题。

(2) 读题质疑。教师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3) 提示自学。出示自探提示,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自读要求: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默读课文, 思考问题:称此处为“鸟的天堂”主要有哪些原因?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读读、画画, 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伊始, 我就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然后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使他们不仅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而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会提问题、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最后以提示引路, 留足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 有效自学。教师随机巡视, 掌握学情, 为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解疑合探:

第一步:初步感知课文。

(1) 检查读书情况。

(2)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步骤主要遵循语文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和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循序渐进原则来设计的。

第二步解读问题——感悟鸟的天堂的特点。

1. 整体感知

同学们谁能用自己话概括:称这里为鸟的天堂是因为____, 是因为____。

【设计意图】文章是一个整体, 引导学生解读应着眼整体性, 避免支离破碎的肢解文本。

2. 品味感悟——榕树的茂盛

(1) 过渡:说得好, 是因为榕树的茂盛, 是因为鸟儿的繁盛。一株榕树变天堂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结合图片, 大家闭目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榕树?

(2) 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师随机板书:大茂盛)

(3) 这就是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抓住榕树的特点来写的, 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引导学生抓住“不可计数”“卧”“簇”“堆”“颤动”来感受榕树的大和茂盛)

(4)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自己感受读句子并背诵。 (课件出示语段)

(5) 小结:作者从枝干、根、叶具体描写了榕树大、茂盛, 体现它的静态美。

【设计意图】在品味感悟——榕树的茂盛时, 设计目的有三个: (1) 以“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为切入点, 以“疑”为线索, 以“思”为核心, 以“读”为策略, 让学生自主品读, 多元感悟大榕树的茂盛。 (2) 读中学习阅读的方法, 一读——观赏景物, 抓住特点;二读——品词析句, 体会情感;三读——回顾反思, 明了写法。 (3) 让学生及时背诵优美的语言, 把语言积淀落到实处, 为学生精彩表达做好扎实的基础。

3. 品味感悟——鸟的繁盛

(1) 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 没有看到一只鸟, 第二次再到鸟的天堂, 就不虚此行啦!请看—— (众鸟纷飞图)

(2)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鸟”的这一部分, 边读边入境想象:如果我就是这只画眉鸟, 我会怎样邀请我的同伴来这里做客, 来这里生活呢?请你以自己喜欢的一种鸟的语气写下邀请自己同伴的话。

(3) 写好后教师引导学生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交流。交流时, 要引导学生放飞思维, 个性表达;还要引导学生倾听评价, 以评促写, 评中得法。

(4) 教师小结:这部分作者抓住鸟的大小、颜色、动作, 突出了鸟的多、欢快, 向人们展示了鸟的动态美,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之道是读写之道, 即多读多写。因此, 在品味感悟———鸟的繁盛时, 就体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悟的思想。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读中想象体会, 读后表达交流, 写出自己的想象, 写出自己的见解, 写出自己的特色, 从而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第三环节——质疑再探:

再次浏览课文, 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请大胆提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审视文本, 再次质疑, 并随机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培养他们超越文本的意识, 保护他们探究的热情, 使他们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第四环节——运用拓展:

【设计意图】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为了实现课内外的统一,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项内容:

第一项是盘点收获, 引导学生从内容、思想, 特别是写法方面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归纳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项是我的作业我做主, 改变了以往作业总是由教师布置学生做的形式, 让学生自行设计作业,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能做, 并通过自编题展示, 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 调动作业的积极性。

第三项是教师补充题,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通过学习本课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利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把读写结合起来, 把语文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实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设计意图】总之, 这节课以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听、说、读、写为基点, 以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线索,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育才为本, 力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说板书设计

树:大茂盛 (静)

鸟的天堂赞美

鸟:多欢快 (动)

篇4:大学语文的说课稿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棱锥”这节教材是《立体几何》的第2.2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平面的基础知识,掌握若干基本图形以及棱柱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又一常见几何体。它既是线面关系的具体化,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棱台的概念和性质奠定了基础。 因此掌握好棱锥的概念和性质尤其是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意义非常重要,同时,这节课也是进一步培养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棱锥、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运用正棱锥的性质解决有关计算和证明问题。通过观察具体几何体模型引出棱锥的概念;通过棱柱与棱锥类比引入正棱锥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逐步探索和发现正棱锥的性质,从而找到解决正棱锥问题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做,学生会感到自然,好接受。对教材的内容则有所增减,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通过棱锥,正棱锥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数学表达能力;

领会应用正棱锥的`性质解题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对正棱锥中相关元素的相互转化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空间问题向平面转化的能力;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数学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正逐步形成。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往往是正棱锥,它的性质用处较多。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探索,自然而然地引出正棱锥的最重要性质及其实质;而如何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本节课则通过抓住正棱锥中的基本图形这一难点实现突破,教学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正棱锥的线线,线面垂直关系。

教法分析

类比联想、研究探讨、直观想象、启发诱导、建立模型、学会应用、发展潜能、形成能力、提高素质。

由于本节课安排在立体几何学习的中期,正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电教手段,把某些概念,性质或知识关键点制成了投影片,既节省时间,又增加其直观性和趣味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并没有采取把正棱锥性质同时全部讲授给学生的做法,而是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将正棱锥最重要的性质这一知识点发现的全过程逐步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立体几何教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严格证,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学生才会逐步感到数学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教学流程

课题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棱柱的有关知识,当棱柱的上底面缩为一点时,想一想,其底面,侧棱有何变化?

(可将金字塔,帐篷的图片以及不同棱锥的模型依次出示给学生)

篇5:大学语文.说课稿ok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选自江苏省职业文化课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 设计时间三课时. 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从三方面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确立本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定义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情境导入新知以及巩固和深化知识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小组竞赛的方式和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于教学难点予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

本次课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经过数列的学习,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 个体差异较大,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来增强自信.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很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我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 本次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综合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分层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法分析:

本次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进行发现思考、归纳总结的活动. 让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四、教学实施

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将其制作到ppt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查阅了相关的教学理论, 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形成完备的教学环节. 课前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组.

本次课的教学有三个任务, 1. 认识等差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3.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以上三个任务我分别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教学环节以及时间分配情况的展示.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这三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这三课时大致是按照这条线来设计的: 由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出判断等差数列的方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利用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知识, 最后反思小结. 剩下的时间里给出一道拓展题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每一课时.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本次课问题情境环节和建构新知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1:认识等差数列

问题情境环节的安排:

给出两个实例, 实例1 结合了学生的专业; 实例2 结合了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下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数列中的每一项 ( 提问的学号也组成等差数列) , 这样做既渗透了“等差数列”, 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分别叫三名基础薄弱的学生总结每个数列的特点, 并给予鼓励与表扬,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下面揭示概念, 并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 之后希望学生继续探究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师: 对于一般的数列{ an} , 数列有n项怎样来判断这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生: 计算a2- a1, a3- a2…an- an - 1,

师: 如果n很大, 那是不是很麻烦? 能不能用一个一般的式子来说明?

生: 只要an- an - 1= d, ( n≥2, n∈N+) 就可以了.

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探究, 层层深入, 可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任务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首先, 引入“一站到底”这档节目, 抽取题库里的一题目让学生回答, 给予所在小组加分. 接下来提出: “这个数列中的第6 项是什么?”学生会小声议论出第6 项. 学生是利用了an= an - 1+ d这个公式经过几步的推导得出答案, 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要求的项呢? 顺利地引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样, 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得到了发掘, 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新知教学的每一环节.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任务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情境源于历史, 富有人文气息, 激发学生兴趣; 图中算数, 形象直观, 可启迪学生思路.

自然地引出了问题1 + 2 + 3 + … + 100 = ?

学生对于高斯的做法很熟悉, 学生答出结果. 接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我设计以下几步:

一、请同学们根据高斯的做法探讨还有什么求1 + 2 +3 + …100 的方法?

1. 猜想

101×100/2=5050可写成101×100/2=5050, 在这个式子分子中的“101”由 (1+100) 得来, “100”代表个数.

2. 推导

组内讨论, 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过程,

二、由特殊到一般, 能否探究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类比联想前面方法, 水到渠成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经历公式了推导过程, 获得了发现的成就感. 优化了思维品质, 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师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让学生掌握倒序相加法.

例题环节:

通过整合课本中的题目, 选择6 个典型题目作为本次课的例题, 每课时2 个例题. 例题的选择首先基于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应用公式的能力. 例题的安排由浅入深, 注重了分层原则.

练习环节:

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对定义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习题中还补充了等差中项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论.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如: 一些题目选用口答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让各组学生完成习题; 小组抢答完成相关题目等方式. 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几分生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拓展环节: 本着以加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反思小结: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来回忆知识, 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到的思想方法.

作业环节:

此环节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 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 布置知识链接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资料、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为接下来的课题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篇6:《诗三首》说课稿

《诗三首》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是略读课文, 因此教师的自主性非常大。本课虽然只要求了解, 但是难度并不小, 尤其是曹操的《短歌行》。同时汉魏晋时期的诗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时诗歌风格、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因此不能忽视。

由此, 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短歌行》中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2.掌握《涉江采芙蓉》中以乐景写哀情的抒情方法。

3.学会复述诗歌中描写的句子。

4.培养学生积极求索的人生态度。

我所制订的教学重难点有: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描摹诗歌画面, 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1.评点法:评点学生的朗读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

2.谈话法:问题有时候不是直接抛给学生, 而是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发现, 用谈话的方式最利于学生接受。

3.练习法:我将本课的讲授重点放在《短歌行》上, 因为它的难度最大, 《涉江》则作为对比练习, 因为同样是抒情的诗歌, 二者的抒情方式完全不同。《归园田居》作为课后练习完成。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过去的两周里, 我们共同学习了三首风格各异的中国古典诗歌, 我们领略到了《诗经》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和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以及《离骚》充满想象力的诗意语言和屈原心忧天下的决绝和呐喊, 还有就是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畅快淋漓的叙事手法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诗歌强大的艺术魅力, 还为我们较为清晰地概括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那么到了汉末魏晋时期, 又有哪些优秀的诗人为我们呈现更多元的诗歌风貌呢?下面我们走进第一位诗人, 曹操, 领略他的《短歌行》。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 (正音)

2.学生齐读诗歌。 (确认)

3.找多名男同学朗读诗歌, 反复感受, 品味, 5遍左右。带着问题聆听, 并评价读得如何。

评价: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语速读?为什么?你通过文章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你会用哪个字?

明确:忧。 (出现3次。)

追问:忧什么? (这个问题是本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推导出曹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同时两个问题相辅相成, 难度不大, 也能从中发现问题引出下一环节。)

明确: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可以结合自己对曹操的印象。

(三) 再读诗歌梳理探究

1.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学生互相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教学难点, 面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则师生共同研讨。)

预设A: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找修辞)

明确1:比喻 (譬如朝露) 、借代 (杜康, 以人代酒)

追问:开篇就问人生几何, 大气磅礴。作者为何会发出如此感慨呢?

明确2:人生如此之短, 而所要做的事情却如此之多。结合时代背景, 作者生逢乱世, 看到百姓颠沛流离, 渴望建功立业, 但功业未就。执著于理想, 但却无法实现的苦闷心境。这种悲苦是英雄人物的悲心。

启发:酒真能解忧吗?发表你的看法。

联想:李白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总结:忧———人生短暂, 功业未就。

预设B: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找表现手法)

明确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引用《诗经·郑风·子衿》) 写法最巧妙的地方就在这后半句, 看似写自己忧心于没有贤才, 其实他更盼望着贤才能识勇士。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 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曹操很大胆地将自己比喻成了姑娘, 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比喻成姑娘对恋人的盼望。但又没有阴柔之感, 更突显英雄壮士求贤若渴, 也点明“忧”从何处来。

明确2: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引用《诗经·小雅·鹿鸣》) 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 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 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 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总结:忧———求贤若渴, 如何对待贤才。

预设C: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宴, 心念旧恩。

提1:月指谁呢?

明确1:贤才 (比喻) 。联想: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自比明月, 说自己和叔云都是贤能之人, 只不过没有被伯乐遇到, 因此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叹。而曹操是求贤才而不得, 更准确地说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他的团队之中, 共同成就霸业。因此, “忧”又一次涌上心头。接着作者笔锋一转, 描绘了一种欢乐的宴饮场面。

提问2:这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大家如何理解?

明确2:可以从形式上与内容上分别理解。 (1) 形式上, 这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 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 加强了抒情的浓度。 (2) 内容上, 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 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 然而我并不满足, 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 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

总结:喜忧参半, 仰慕贤士。

预设D: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找修辞、表现手法)

明确1:比喻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 贤才喻乌鹊, 树枝喻自己。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 不要三心二意, 要善于择枝而栖, 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地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明确2:化用《管子·形解》:“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表达出曹操广招贤才的决心和海纳百川的心胸。

明确3:用典 (周公吐哺) 。作者以周公自喻, 希望可以招纳贤才, 然后天下归心———统一天下。

总结:广招贤才, 统一天下。

2.齐读课文, 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情绪上由低沉到高昂) 先抑后扬的写法。

3.通过这首诗的学习, 你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求贤若渴, 有着积极求索的人生态度的人。)

(四) 对比训练———涉江采芙蓉

1.教师范读。2.学生齐读。3.用优美的语言复述全诗。 (为作业做准备) 4.带着问题自读。

提问1:《短歌行》中, 作者的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接抒情, 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那么《涉江采芙蓉》中, 作者的抒情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景:涉江采芙蓉之境) (情:对家乡爱人的思念之情。)

提问2:二者又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2:以乐景写哀情, 更突显诗人的寂寞凄凉。

(五) 作业

自学《归园田居》 (其一) 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找到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 并用优美的语言复述出来。

篇7:《青年》说课稿

教学目标:掌握课内的一些四字短语, 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特点;反复朗读把握语录体文章的特点, 学会把握要点, 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青年的特点、责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赏析文章内容, 把握要点。

教学难点:把握要点。

教法与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随机教学法

教学过程分六步:

一话题导入, 明确学习目标;二学生自主阅读, 整体感知;三学生合作阅读, 教师巡堂;四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教师随机点拨;五学生总结学文收获;六拓展延伸, 连词成段。

本教学设计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 客随主便, 反客为主。新课标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客人, 学生就是主人, 教师要随从学生来完成教学任务, 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教师就要反客为主, 引导学生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求知境界。其次, 建构“阅读小超市”。我尝试把课堂阅读教学变为超市经营, 把教师“柜台式”授业变学生“超市性自选”, 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心灵的顿悟来自主赏析喜欢的内容, 这种“超市经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当好营销员即可。最后, 随机教学法为主。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时, 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 随机把学生没有悟到的重点难点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认知中。

上一篇:酒店暖通空调系统方案下一篇:六年级我心中的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