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渠

2024-04-28

干渠(精选11篇)

篇1:干渠

安陆市解放山水库管理处 西干渠灌区2013年抗旱工作的汇报

一、灌区基本情况

安陆市解放山西干渠灌区渠首起周家河防洪灌溉闸,渠末端至杨家山坡节制闸,后注入内府河。灌区内有4个乡镇,一个办事处,行政区划包括棠棣镇、巡店镇、辛榨乡、烟店镇、府城办事处,共106个村委会,80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24万人,耕地面积:16.71万亩。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6.7万亩,干渠渠首设计流量:12.33m/s。

二、2013年度抗旱工作

1、解放山水库自进入抗旱期间以来,我处高度重视抗旱保水工作,水库水位一直保持在41.00m以上,随时能够执行抗旱调度命令开闸自流向灌区供水。

2、目前,根据本地旱情,金泉泵站已于7月30日启动抽水;解放山已于7月29日开闸,通过水寨分水闸经蒿桥河向金泉泵站供水。根据水库水位情况,目前渠首可供水流量为4m/s,其中:能够确保金泉泵站280KW机组供水,同时能够保证向西干渠棠棣、巡店输水1—2 m/s。

3、下一步根据抗旱需要,如果金泉泵站再启动630KW机组抽水,则西干渠只能满足金泉泵站抽水需求,无法再向灌区下游乡镇供水。

三、西干渠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3根据西干渠灌区沿线乡镇旱情,目前急需送水以解决燃眉之急,但当前灌区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必须解决:

1、烟店镇辖区段。西干渠水寨节制闸至九个湾节制闸段共长约2.5km水草及垃圾淤积严重,必须清淤。

2、府城辖区段。一是蒿桥大塘以上800米渠段淤积严重,需清淤;二是蒿桥大塘因原有农户养殖,在输水过程中会造成影响及损失,历年来多次协调未彻底解决,且此养殖户在大塘出口筑有挡坝,严重阻水,应予以拆除;三是李家台节制闸至金泉渡槽段共约1.0km淤积严重,也应清淤。

3、金泉渡槽漏水较为严重,解放山水库管理处目前已采取临时措施减少水损,但无法彻底解决渗漏问题。

二0一三年七月三十日

篇2:干渠

梧桐河引水总干渠衬砌效益分析

对梧桐河灌区引水干渠防渗衬砌进行了效益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渠道防渗经济效益显著.

作 者:陈俊武 马振梅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佳木斯,154002 刊 名:黑龙江水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LLEGE 年,卷(期): 29(4) 分类号:F407.9 关键词:引水干渠   防渗   衬砌   效益分析  

篇3:南岸干渠灌区水费承受能力分析

1.1 自然条件

南岸干渠工程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和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以下称察县)境内,全长168.84 km,灌区总面积159.98万亩,分为自流灌区和扬水灌区,其中自流灌区(干渠以北)面积107.31万亩,扬水灌区(干渠以南)面积52.67万亩。

南岸干渠灌区呈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区气候特征,区域内多年平均气温介于7.4℃~9.4℃之间,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介于37.4℃~40.6℃之间,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介于-32℃~-40.4℃之间,历年最大积雪厚度41 cm~72 cm;历年最大冻土深度60 cm~108 cm,多年平均降水量205.8 mm~340.3 mm,多年平均蒸发量1 422.5 mm~1 961.04 mm。年均日照时数2 813.9 h,年太阳总辐射量562.2 k J/cm2~572.6 k J/cm2,作物生长期(4月~9月)的太阳辐射量年均为401 k J/cm2,无霜期155 d,在海拔800 m~1 200 m间存在逆温带。由于南岸干渠灌区在整个伊犁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热量资源和光能资源最丰富,地表土层薄,含水层透气性能强,土壤耗水量较大;灌区内主要采取了百万亩喷、滴灌节水灌溉形式,分为察县自流灌区和扬水灌区,巩留县常规灌区,察县自流灌区建设27条干管系统,干管网总长722.89 km,控制灌溉面积103万亩,扬水灌区共布置6座扬水站及配套设施;巩留县常规灌区共布置6条支渠及相应的斗、农渠。灌区本着先易后难、先自流后扬水的原则进行分期开发。

1.2 社会经济状况

南岸干渠灌区内现有巩留、察布查尔两县14个乡以及兵团农四师的67团、73团两个团场的部分连队,现状人口约5.5万人,由汉、维吾尔、哈萨克、锡伯、回等民族组成。南岸干渠灌区所在的巩留县2009年人口18.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万人,察布查尔县人口19.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6万人。巩留县农牧林总产值10.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73亿元;察布查尔农牧林总产值11.66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8.03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巩留县5 927元/人,察布查尔县5 032元/人。

1.3 作物种植结构、面积、单产

南岸干渠灌区所在的巩留、察布查尔两县,均为历史悠久的农牧业生产县,林业主要种植速生杨、生态林和防护林,牧业以苜蓿等多汗饲料种植为主,农业主要种植小麦、棉花、油葵、玉米、水稻、甜菜、蔬菜等农经作物。2009年巩留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6.87万亩,其中粮食61.92万亩,油料7.305万亩,其他7.645万亩;察布查尔县农作物播种面积99.32万亩,粮食62万亩,油料6.3万亩,棉花14.57万亩,其他16.45万亩。

两县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单产情况见表1和表2(摘《2009年伊犁州统计年鉴》)。

万亩

kg/亩

2 农业效益调查

1)伊犁州喀什河灌区、察布查尔县察渠灌区、巩留县团结渠灌区均为大河灌区,但是主要灌溉方式为沟畦和大水漫灌。经调查上述三大灌区2009年农业产值见表3。2)农四师67团在南岸干渠灌区内的现状灌溉用水以井水为主,洪海沟水为辅,灌区内主要采用的是喷灌和滴灌,有少量的沟畦灌,2009年农作物产量分别为小麦419 kg/亩、玉米646 kg/亩、油葵195 kg/亩、甜菜5 065 kg/亩和棉花126 kg/亩。3)南岸干渠灌区内,现状引山沟水灌溉的灌区,灌溉保证率很低,2009年农作物产量分别为小麦206 kg/亩、玉米470 kg/亩、油葵95 kg/亩和甜菜2 500 kg/亩。根据上述调查情况看南岸干渠灌区农业效益潜力十分巨大,待灌区开发配套完成后,农作物亩产量一定会高于大河灌区的平均产量,按照2009年伊犁州农作物收购价,预测南岸干渠灌区亩产值情况见表4。

kg/亩

3 南岸干渠灌区水费承受能力

国内研究表明,农业水费占农业生产成本的比例以20%~30%为宜;水费占亩均净收益的比例以10%~20%为宜;水费占产值的比例定为5%~15%。考虑到新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种植结构情况和现状水价,将农业水费占农业生产成本的比例以20%~25%为宜,水费占亩均净收益的比例以15%为宜;水费占产值的比例定为10%。

3.1 预测南岸干渠灌区农民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南岸干渠灌区地处伊犁河南岸,是荒漠草原地区,骨干工程现已完成。在灌区配套工程建设达到设计水平年标准后,灌溉方式主要以喷灌为主,灌溉定额在325.5 m3/亩左右,属节水灌溉,种植结构与相近灌区察布查尔县灌区类似。主要有小麦、棉花、油葵、玉米、水稻、甜菜、蔬菜等农经作物,灌溉定额在325.50 m3/亩左右,较大河自流灌区亩均节水量340.6 m3。粮食作物产量应可达到表5所述标准。下面用2009年伊犁州农经局、察县统计局主要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收入、成本、利润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利用数学模型分析农业用水户的水价承受能力:P=RE/C。

表5数据说明南岸干渠灌区从荒漠草场靠天吃饭,收入微薄状况变为农作物平均收入952.84元/亩的变化是巨大的,在这种变化中,承担95.28元/亩(0.292 6元/m3)水费支出是可以承受的。

3.2 按达到设计水平年进行数据预测分析

在南岸干渠达到设计水平年后,灌溉配套体系完成,我们仍然以察布查尔境内小麦、玉米、棉花、甜菜等主要粮食经济作物为研究对象,灌区一般作物水费标准按量计水价为0.126元/m3,按亩41.0元/亩,灌溉定额325 m3/亩计算,农作物成本核算资料按伊犁州统计局(2009年)统计数据为准。

表6统计计算数据表明,按农业水费占农业生产成本的比例以20%~25%为宜,水费占亩均净收益的比例以15%为宜;水费占产值的比例定为10%分析,察布查尔县现行水价在承受范围之内,对农民的承受能力(除冬小麦略偏高2.6%)不构成威胁,且有调节余地。参照这样一个比例,表7列出农民承受力分析结果。

元/亩

按南岸干渠灌区灌溉定额325.5 m3/亩计算,水费按三项农业生产指标分析计算最低与最高范围取综合水价:0.107元/m3~0.551元/m3。说明在南岸干渠灌区农作物水费单价调整到上述范围内农民也是可以承受的。

摘要:通过对南岸干渠所在地现状、灌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种植物结构、作物的收益和农业生产成本的论述,分析了用水户水费承受能力,结果表明,南岸干渠灌区用水户水费承受能力为0.107元/m3~0.511元/m3。

关键词:灌区,水价,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年自力,王明远.新疆农业用水户水价承受能力分析[J].水利经济,2010,28(4):71-72.

篇4:创新防洪理念保障干渠平安

关键词:创新理念保障干渠平安

1宁夏青铜峡河东灌区概况

宁夏青铜峡河东灌区南起牛首山,北至明长城,东靠鄂尔多斯台地,西临黄河,总面积874平方公里。灌区土地除局部盐渍化以外,土质肥沃,多为灌淤土,宜稻宣麦,且盛产蔬菜和水果。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吧之一。

青铜峡河东灌区横贯青铜峡市、吴忠市利通区和灵武市,流经青铜峡市的青铜峡镇和峡口镇,吴忠市的吴忠、金积、金银滩、高闸4镇和上桥、古城、板桥、马莲渠、扁担沟、郭家桥等6乡,灵武市的城关、崇兴、新华桥3镇和梧桐树、杜木桥、郝家桥、大泉、临河、白土岗、狼皮子梁等7乡,还有灵武、巴浪湖、关马湖3个国营农场和10余个地方农场,共计9镇13乡170余村。灌区人口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30万人,在总人口中,回族人口占52%。

2灌区地形地貌气象情况

宁夏青铜峡河东灌区为黄河冲积与山水沟洪积而成的平原,海拔1110-1150米之间,地势南高北低,地面坡度一般为1/1000--1/2000之间。向黄河倾斜,地下水埋深一般大于2米,矿化度为1—3克/升。扬水灌区多分布在牛首山和鄂尔多斯台地的边缘。

灌区千早多风,蒸发强烈,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205毫米,年均蒸发量1283毫米,年均气温8.9℃,其中最高气温为41.4℃(1953年7月8日),最低气温为28℃(1954年12月28日)。土壤冻结期在120天以上,冻土深度50-90厘米,最深105厘米(1968年),无霜期150-170天,日照时间为3000小时左右。

3灌区地质水文概况

3.1地层岩性①黄河冲~洪积平原地貌区,主要地层为黄河冲洪积的亚粘土、亚砂土及粉细砂岩。②牛首山麓洪积一冲积地貌区,主要为白垩纪砂页岩组成,其地表多被第四季以至近代风积沙及亚砂土所覆盖。③台地地貌区,表层主要分布砂土,地表以下多为流沙。

3.2水文地质河东灌区是直接从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坝上引水的大型灌区。其灌区内部的水文情况相对稳定。横贯灌区南北的河流只有苦水河,其余的就是傍牛首山地区的14条山洪沟和为保护东干槊而建的4座滞洪水库。

苦水河发源于甘肃省庆阳地区萌城以南,流经甘肃省环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同心、灵武、利通4市、县(区),从利通区古城乡新华桥村入黄河。该水源水质苦咸,矿化度高,含氟量大,不适宜人蓄饮用和农田灌溉。

傍牛首山地区的山洪冲沟较发育,能产生突发山洪而影响东干渠运行的山洪沟较大的共有14条,其中直接对干渠形成威胁的是上段20公里以内的9条山洪沟,分别是胶泥沟、大沙沟、洪流沟、长流沟、半葫芦沟、曹家大沟、黄墩梁沟、磨子墩沟、扁担沟等。这些冲沟均为间歇性溪沟,多数平时无水,但在雨季水位突增,相对流量增大,大雨之后山洪猛涨,对东干渠的威胁极大。

为了缓解山洪对东干渠安全的威胁,从1971年至1975年,先后在扁担沟、黄羊沟、磨子墩沟、小洪沟及涝池子沟上修建了5座滞洪水库,分别是扁担沟水库、黄羊沟水库、小洪沟水库、涝池子水库及双夹沟水库。其中,双夹沟水库在2000年的大山洪中冲毁,至今尚未恢复。其它4座水库均为空库,只起滞洪作用。灌区地下水埋深一般大于2米,矿化度为1—3克,升。但黄河沿线的局部地区,盐碱化较严重。

4

洪创新具体措施

东干渠受山洪冲击的沟道主要是胶泥沟、大沙沟、洪流沟、长流沟、半葫芦沟、曹家大沟、黄墩梁沟、磨子墩沟和扁担沟。

自2002年“6.8”山洪造成河东灌区东干渠“126”涵洞决口后,辖区渠道管理单位秦汉渠管理处将东干渠的山洪防御作为重点进行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防洪制洪办法、措施,建立了东干渠防洪快速应急体系,并有效抵御了2006年的“7.14”特大山洪。

4.1强化制度、明确职责制定和完善了<安全生产制度>、<巡渠查岗制度》《水库及干渠安全运行守则>等制度,详细划分了重点防洪范围。明确职责,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和联防协议,将防洪责任落实到每个职工和联防户。

4.2完善防洪抢险预案、精心组织防洪演练,提高处理防洪事故应急能力进一步修改完善防洪抢险预案,物资储备运输方案、机械调度方案、抢险队伍调度方案等,在重点防范范围内加强物资储备和管理。组织各单位进行防洪演练,特别在易发山洪入渠段东干渠第一管理所长流沟山洪八渠西滩斗口处多次组织防汛演练。通过演练锻炼了职工和联防队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并做到“五个及时”即险情报告及时。调度处理及时,预案启动及时,领导到达现场及时,抢险队伍、机械车辆、物资到位及时。

4.3建立抢险快速反应联防体系在巩固原有的与地方政府和乡村联合防御山洪的基础上,管理处根据牛首山区域驻军较多的实际,积极开展军民共建,完善由军队、地方政府、乡村和机械户组成的防洪联防队,在东干渠“7.14”长流沟山洪入渠险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篇5:干渠

本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应注意与其它工程施工的配合与衔接。如与田间路桥工程施工就形成交叉作业,过水管涵的施工应与田间路桥工程施工密切配合,避免二次开挖。渠道与新修道路伴行时,必须待道路路面施工完毕后,方可进行渠道两侧的衬砌及渠底砼的浇筑,避免道路工程压实时侧压对水利工程的破坏。灌溉与排水工程应视整个工程进展情况有计划地进行。

一、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测量放线→沟槽土方开挖→浆砌石(砼)渠道施工→土方回填→养护→报验。

二、施工工艺

(一)、土方开挖

沟槽开挖之前弄清与施工相关的地下情况、已建管道情况,沟槽以逆流方向进行开挖,使已铺设的下游管道先期投入使用,供后段工程的施工排水。根据施工设计图纸、现场地质情况及场地条件,沟槽采用人工与机械开挖相结合方式,单槽开挖,开挖深度H 小于1.5m 的采用直槽开挖挡土板支撑,开挖深度H 大于1.5m时采用按1:0.75放坡开挖。用机械开挖至槽底高程以上20cm 左右时,采用人工清槽,以保证槽底土壤结构不被扰动或超挖,认真控制槽底高程和宽度。当开挖到接近槽底深度时,应随时复核槽底标高,避免超挖。开挖的槽底标高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先设法降低地下水位。沟槽开挖后应及时进行管道、沟渠、池槽等构件的基础施工,以免槽底土壤暴露过久,若出现超挖现象,则及时进行处理。施工期间应注意保护与开挖的沟槽附近的地上、地下设施。对于不明障碍物,应查明情况采取措施清除后才能施工。

(二)、模板制作与安装

1、模板的设计,制作和安装保证模板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混凝土浇筑和振捣的侧向压力和振动力,防止产生移位,确保混凝土结构外形尺寸准确,并有足够的密封性,避免漏浆。

2、模板采用现场制作木模板,模板的制作应满足施工图纸要求的建筑物结构外形,其制作允许偏差控制在规范的规定标准之内;支架材料采用钢脚手架,模板的金属支撑材料应符合金属支撑要求。

3、模板木材的质量达到 Ⅲ等以上的材质标准,腐朽、严惩扭曲或脆性的木材严禁使用。

4、木模面板厚应不小于3cm ,析面应尽可能光滑,不允许有凹坑、皱折或其他表面缺陷。

5、安装按施工图纸进行模板安装的测量放样,重要结构应设置必要的控制点,以便检查校正;模板安装过程中,应设置满足的临时固定设施,以防变形和倾覆;结构混凝土模板安装的模板允许偏差,遵守规范的规定。

6、模板的清洗和涂料

模板在每次使用前应清洗干净,为防锈和拆模方便,木模板面应采用烤涂石蜡或其他保护涂料,不得采用污染混凝土的油剂,不得影响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的质量,若发现在已浇筑的混凝土面沾染污迹,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清除。

7、拆除

模板拆除时限,除符合施工图纸的规定外,还遵守下列规定:不承重侧面模板的拆除,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而损伤时,方可拆除,在混凝土强度不低于3.5Mpa时,方可拆除,底模应在强度达到规定后,方可拆除。

(三)、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施工程序

测量放样→检测→支模→浇筑混凝土→拆模→养护。

2、混凝土施工方法

进行基槽开挖并人工修整工作面,结构尺寸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经监理单位检测和质量评定后,支模、检测,混凝土浇筑,拆模、洒水养护混凝土的浇筑由混凝土搅拌机提供混凝土熟料,经胶轮车运输直接由人工入仓浇筑,一次完成并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其结构尺寸必须满足设计。混凝土入仓,人工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一般不超过0.5m,并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二次浇筑混凝土表面按施工缝处理,要求进行凿毛并冲洗干净积水后可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完成12小时后,人工洒水养护,并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混凝土在施工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试验:

(2)、混凝土标号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其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河砂含泥量≤5%,细度模数不小于1.6。

(3)、混凝土拌制:混凝土拌制在保证原材料质量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必须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拌制,施工中应经常测定河砂、卵石的含水量,及时调整加水量,以保证水灰比符合要求。混凝土在运输中应尽量减少运输时间,减少转运次数。

(4)、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振捣是否密实而又不过振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措施。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振捣时应严格控制振捣时间,既要振捣密实又要不过振。

(5)、混凝土的养护;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6小时开始进行洒水养护,夏季养护应有覆盖措施,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四)、砌石工程

1、施工放样

主要斗渠的轴线及高程进行控制,放样时保证渠轴线符合设计要求,能对渠的开挖高程进行控制。

2、垫层施工

有反滤要求及渠底需进行浆砌的渠需进行垫层施工。垫层或砂砾石混合垫层,铺设时按设汁要求进行施工,并做隐蔽工程记录与签证。

3、砌石体施工基本要求

砌石体施工基本要求是:平整、稳定、密实、错缝。

平整;砌体的外露面应平顺和整齐,挡墙的同一层面应大致砌平。稳定:石块的安砌必须自身稳定。

密实:砌体以35×35cm断面石,选型配砌。浆砌石保持一定间隙,水泥砂浆应填实饱满插捣密实。干砌石应相互卡紧。错缝:同一层内相邻的和上下相邻的砌石均采用错缝法施工。

4、砌石体的材料

砌石体的石料使用施工图纸规定或监理单位批准的石料。砌石材质坚实新鲜,无风化剥落层或裂纹,表面无污垢、水锈等杂质。本工程施工的石料分为;块石、毛条石、清夹石及大卵石。

块石:要求上下两面平行且大致平整,无尖角薄边,块厚大于20cm。毛条石:四棱八角基本成型,块高基本满足35cm和37cm。

清夹石:要求棱角分明,六面基本平整,同一面最大高差小于1.0cm,其长度宜大于50cm,块高分别为35cm、37cm。

5、浆砌石体砌筑

砂浆为M7.5,施工前有试验配合比,强度满足设计要求,且应有试验报告,砂浆采取在砌筑现场随机抽取的方法以检测其砂浆的强度。砌筑因故停顿,砂浆已超过初凝时间,应待砂浆强度达到2.5Npa后才可继续施工。勾缝砂浆为M7.5,应按实有砌缝开槽勾平缝,勾缝密实,粘接牢固,墙面洁净。砌石体应采用辅浆法砌筑,砂浆必须饱满。砌石体尺寸和位置的允许偏差,不应超过有关规定。

6、砌筑砂浆

(1)拌制砂浆要求:

a.砂浆配合比应采用重量比,并由试验室确定,水泥计量精度为±2%,砂,掺合料为±5%。

b.宜用机械搅拌,投料顺序为砂→水泥→掺合料→水,搅拌时间不少于1.5min。

c.3h和4h内使用完,不允许使用过夜砂浆。

d.每250m3砌体,各种砂浆,每台搅拌机至少做一组试块(一组六块),如砂浆强度等级或配合比变更时,还应制作试块。

(五)、土方回填

篇6:干渠

甲方:茶亭镇人民政府

乙方:

为进一步完善茶亭水库南干渠管渠改造工程及谭家园村窑冲湾段的村级公路硬化,现经镇党委政府研究讨论决定对窑冲湾段谭大治屋前原石墈加高护砌,现将有关事项与乙方签订如下承包合同:

一、工程项目:茶亭水库南干渠窑冲湾麻石护坡

二、工程内容:浆砌石

三、承包方式:该工程以大包干形式承包给乙方。(即包工包料包质量包人生安全)

四、工程造价:该工程按300元/m计算,含税造价合计人民币10000元整,大写:壹万元整。

五、工程结算:工程全部完工通过镇农办验收合格后到村统一结算付款。

六、工程工期:乙方在合同签订后三日内立即组织动工,整体工程要求在半个月内完工。

七、合同未尽事宜,甲方双方另行商定。

八、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签字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签字)

篇7:干渠

关键词:自流灌区,网式,叠片,过滤器

0 引言

近年来节水型喷、滴灌方式替代原始地面灌溉方式, 已相当普遍, 但节水型灌溉方式对灌溉水质要求相当高, 为达到灌溉水质要求过滤器必不可少, 目前使用的过滤器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有网式、砂石、叠片及其组合等形式的过滤器。本文就新疆南岸干渠自流灌区集中过滤方案的比选实例, 从工程投资、过滤性能、可操作性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确定最优方案, 为后续工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1 工程概况

南岸总干渠工程东起南岸总干渠渠首分水枢纽, 沿伊犁河南岸向西延伸, 途经巩留县和察布查尔县境, 渠道全长162.843 km, 承担着拟建灌区159.98万亩的灌溉用水任务。而新疆南岸干渠灌区工程是该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灌区包括自流灌区和扬水灌区, 自流灌区107.99万亩。大型节水灌区中如何集中解决灌溉水质, 达到喷滴灌所需的水质要求, 对工程投资、系统的安全运行、增加经济效益等起着决定性作用。为适应节水灌溉的需要, 自流灌区骨干工程采用了集中及分散两种水质过滤系统。本文就灌区干管采取的两种水质过滤方案进行比较, 为后续干管的实施总结经验。

2 过滤方案

南岸干渠自流灌区工程全部采用管道输水, 三级地埋管道呈现丰字形布置, 地面灌溉方式以滴灌和喷灌为主。本工程采用了两种水质过滤方案, 即在干管上集中设置网式过滤器、在地埋支管上设置砂石过滤器和在主干管上集中设置进口叠片式过滤器两种过滤方案进行比较, 现就采取的两种过滤方案的布置形式分述如下。

2.1 网式加砂石过滤方案

在灌溉系统主干管中部满足过滤器压力要求的位置集中设置6台流量为1 300 m3/h、过滤精度80目的全自动筛网式过滤器, 形成一个封闭的运行系统, 以达到喷灌对水质的要求, 在部分适宜进行滴灌的地埋支管上设置流量为500 m3/h的砂石过滤器, 以达到滴灌对水质的要求。

2.2 叠片式过滤方案

在灌溉系统主干管中部满足过滤器压力要求的位置集中设置2组各15台流量为500 m3/h、过滤精度120目的全自动叠片式过滤器, 形成一个封闭的运行系统, 以达到喷、滴灌对水质的要求, 在地埋支管上不设置过滤器。

3 投资分析

由于两种过滤方案, 控制面积基本相同, 分干管及地埋支管的布置形式相同, 本次仅分析过滤系统以及其配套设施的工程投资。

两种减压方案工程投资详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网式加砂石过滤方案投资较小, 但是该方案仅仅适用于喷、滴灌结合区, 如灌区全部采用滴灌则费用也相对较高。

4 过滤性能

从实际运行看, 网式加砂石过滤器组合主干管上的过滤器只能满足喷灌要求的水质, 对于滴灌所需水质需地埋支管上的砂石过滤器进一步处理完成, 如后期改为滴灌则需进一步完善, 网式过滤器自动反冲洗能力较差, 需定期人工拆除过滤器筛网进行清洗。叠片式过滤方案则能直接满足喷、滴灌的水质要求, 自动反冲洗能力较强, 但反冲洗水量较大。

5 可操作性

网式加砂石过滤器方案, 布置形式相对较分散, 维护需多人完成, 同时维护、维修需要起吊设备, 不利于后期运行维护、维修, 网式过滤器对交流电的保证率要求高。叠片式过滤器在主干管上, 相对较集中且维护方便, 单人就可进行维护、维修, 对供电系统的保证率要求不高, 可手动进行反冲洗。

6 结语

以上两种过滤方式, 均能满足喷、滴灌所需水质, 并且都存在投资高、技术难度大、维护任务重等等问题, 但是综合比较及工程实际情况, 如灌区全部采用滴灌, 则集中设置叠片式过滤器方案优于网式加砂石过滤器方案。认为集中采用叠片式过滤器方案在运行条件受到影响的情况下, 更有利于及时进行维护, 且具有维修方便、设备简单、劳动强度小等等特点。因此, 该灌区骨干水利工程宜在主干管上集中设置叠片式过滤系统, 以满足喷滴灌灌溉水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8:合流干渠上特殊截流井设计

摘要:目前,在市政工程设计中,涉及截流井设计计算的规范主要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1册和第5册),其中《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设计污水截流管管径为300mm~600mm,管径较小,满足截污的流量小,只能适用于小流量的合流管截污井的计算,在实际的工程中,远不能满足工程中污水量的要求,而《給水排水设计手册》中涉及到的雨水溢流井及堰流的计算,能够满足一般截流井的设计,在实际工程中,受到客观因素制约时有发生,设计时往往不能按部就班的选用计算。因此,本人将做过的柳州市莲花合流干渠截流井的计算进行分析,用以说明特殊截流井的计算。

关键词:合流干渠;截流量;截流井;堰高

具体内容:1、工程概述:该干渠断面大小为BXH=4500X3000,断面大,流量大,且修建于90年代,采用的是雨、污合流制排水体制,雨、污水直接排入柳江,给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需要做截流井设计,截流污水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雨水溢流入柳江。

2、工程截污井设计难点:本工程设计截污井主要为截流莲花干渠污水。截流井的位置,应该根据污水截流干管的位置、合流管渠位置、溢流管下游水位高程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截流井设置在排出口处,以便对现状合流渠中的污水截流完全,而本工程中因下游经过隧道入莲花提升泵站,该段无条件设置截流井(没空地设置),因此截污井设置在南环路上莲花干渠与隧道交接处,该处渠底标高为74.66米,低于柳江水面77.8米,平常该干渠为上游雍高下游淹没出流的状态。因此截污井设计为堰式截污井,为防止旱季时柳江水倒灌入截污管中,该溢流堰顶必须高于77.8米的柳州水位,同时由于莲花干渠途径的商业技术学校地面标高为78.5~80.5米,地势较低,设计截流堰后,不能对其造成下雨内涝的影响。莲花合流干渠断面较大,水位受上述客观条件控制,不同于常规的截流井设计。

3、截流井设计:

1)、雨水量计算公式:Q雨=Ψ*q*F(L/S)

2)、污水量计算公式:Q平旱污=qFN/K日(L/s)

3)、雨季截流污水量计算公式:Q截污=(1+n)*Q平旱污

按柳州暴雨强度公式及按目前柳州市综合用水量标准,由上述公式计算得

Q雨=36229.08(l/s),Q污=1451.05(l/s)

Q总=Q雨+Q污=37680.13(l/s)

Q截污=1832.99(l/s)

Q溢流=Q总-Q截污=37680.13-1832.99=35847.14(l/s)=35.847m3/s

4)、截污井标高确定:

本次设计截污井的原则是:实施堰式截流井之后,仍使现状莲花干渠排水基本保持原有水流状态。

因外江水位为77.80m,截污井处原莲花干渠(BXH=4500X3000)底标高为为74.62m,截污井处原莲花干渠下游为原隧道BXH=4.5X4.0(包含上面拱形部分)排入柳江。

原有隧道断面图

根据水力计算公式:Q=A*V

V=1/n*R2/3*i1/2

A=BH+S

X=B+2*H+L

R=A/X

Q----流量(m3/s)采用上述Q溢流量为35847.14(l/s)

V---流速(m/s)

A—水流断面m2,

n---粗糙系数;取0.013

R---水力半径(m)

i---水力坡度;

X—湿周(m)

由图代入数据得:

A=4.5*2.701+(3.14*2.598^2*120/360-1/2*4.5*sin30*2.598

=16.30(m2)

X=4.5+2*2.701+2*3.14*2.598*120/360

=15.34(m)

R=A/X=16.3/15.34=1.0625

V=Q/A=35.847/16.30=2.20(m/s)

V=1/n*R2/3*i1/2

2.20=1/0.013*1.0625^2/3*i^1/2

i=0.00075,取i=0.08%

通过上述水力计算,莲花干渠下游的原隧道(上图形式)排出本设计Q溢流量,需要水力坡度是0.08%,截流井至柳江排出口处长度约为1160米,需要的水位差h=1160x0.08%=0.928m,取1.0m,方可将设计Q溢流量排出,即截流堰的下游水位为78.80m。堰上标高则以旱季截污时能够阻挡外江水控制,外江水位标高为77.80m,因此堰上标高取78.00m。堰上水头按1.0m控制,则堰上水位标高为79.00m,堰的上下游水位差为0.2m,即比不做堰时,上游水位升高0.2m,水位变化不大,基本上保持了原有莲花干渠的水流状态。

5)、截流井堰长计算:

现状排水渠较大,为了少占地,本次设计的截污井是在原有莲花干渠位置改造成三侧堰上出流,溢流水量通过正面及两侧面溢流排出。

根据上述标高的确定,有

H=1.0m,(堰上水头)

h=0.8m,(堰下水头)

Z=0.2m,(堰上下游的水位差)

P=3.30m(堰壁高度)

,,

① Z

根据淹没式矩形堰的计算公式:Q溢流=mbH3/2

=1.05(1+0.2*h/p)3

=0.5412

m=(0.405+0.0027/H)[1+0.55*H2/(H+P)2]

篇9:浅析南岸干渠预浸水耗水量计算

南岸干渠工程承担着拟建灌区152.51万亩的灌溉用水任务,其中自流灌区面积93.75万亩,扬水灌区面积58.76万亩。总干渠设计输水流量74 m3/s,加大输水流量85 m3/s。年引水量9.7亿m3(不考虑总干渠损失,灌区灌溉需水量9.17亿m3)。总干渠起自南岸干渠分水枢纽,沿乌孙山北坡脚西行,以隧洞方式穿越低山丘陵区,全长163.96 km。

南岸总干渠沿线分布约20 km渠道所处地层岩性为风积黄土,土层均一,厚度较大,上部具湿陷性。根据科研及初步设计阶段黄土物理力学性试验成果,黄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为:液限24%~31.5%,平均26.6%、塑限15.5%~17.9%,平均16.77%、塑性指数9.1~13.6,平均9.8、粘粒含量10%~20%,平均13.9%,天然含水量一般在2.9%~11.4%范围内,渗透系数平均值为1.36×10-4。

2 湿陷性黄土特性

根据GB 50287-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工程区黄土属非自重湿陷性场地,在200 kPa压力下,黄土的湿陷量为504 mm,湿陷等级为Ⅱ(中等);在100 kPa压力下(大于渠道实际附加压力),黄土的湿陷量为235.5 mm,湿陷等级为Ⅰ(轻微)。由室内湿陷试验和现场原位载荷湿陷试验成果分析,黄土湿陷性系数是随埋深的增大而减小的,而湿陷起始压力则随埋深的增大而增加,作为渠道工程,其附加荷载较小,黄土湿陷性采用100 kPa压力下的湿陷性系数判别,确定试验段湿陷层与非湿陷层界限深度为5 m。

3 湿陷性渠基处理方法选取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同时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常用的方法有:浸水法、强夯法、灰土挤密桩法和翻夯法等。各种处理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局限性和优缺点。如下:浸水法能够处理湿陷层厚度大于10 m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对于非自重性黄土,若不施加附加应力,使饱和黄土所受到的附加应力与上覆土体自重之和大于其湿陷起始压力,则不能起到消除湿陷性的作用;强夯法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为3 m~7 m,土的天然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1%~3%,天然含水量低于10%或大于塑限含水量3%时,宜对土进行增湿或晾晒;灰土挤密桩法一般处理5 m~15 m的黄土层,当土的含水量低于12%时,宜进行增湿处理;强夯法是黄土高原地区常用的处理方法之一。

在本工程中,如采用预浸水法投入273万元,灰土挤密法需投入7 430万元;黄土翻夯法需投入2 215万元。通过方案及经济投入比较,采用预浸水法施工可以模拟渠道运行时的渗漏对渠基的影响消除隐患,保障渠道安全,因此本工程湿陷性黄土处理采用预浸水法。

4 预浸水试验

根据黄土渠道类型及湿陷特性,进行了预浸水试验。并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1)工程区黄土渠道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为Ⅰ级~Ⅱ级,试验段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湿陷等级与前期勘探资料相吻合;2)预浸水后,黄土渠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湿陷变形,其中,挖方渠道湿陷变形量小于3 cm;半填渠道湿陷变形量小于20 cm,同时渠堤(坡)出现纵向沉降裂缝,表明采取预浸水法处理对本工程区湿陷性黄土渠道具有明显的效果;3)挖方渠段预浸水后黄土含水量增加,由于无附加荷载的作用,干密度孔隙比、压缩模量及抗剪强度指标与预浸水前无实质性变化;而湿陷性系数有明显减小的趋势,表明通过预浸水处理可减小工程区黄土湿陷性,且渠道经过防渗和排水等工程措施,实际运行时,难以达到预浸水试验的工况,因此,预浸水法可作为本工程湿陷性黄土渠道处理的措施之一;4)预浸水后,渠堤产生的纵向沉降裂缝,为黄土在饱和的过程中,在剖面上呈近铅直的楔形,且切割深度仅限于非饱和区,若达到饱和,裂缝自行愈合,对渠道运行安全无大的影响,可考虑浸水后采取夯压等处理措施;5)通过本次试验初步成果,挖方渠段的浸水周期为不小于45 d,半填渠段的浸水周期应不少于60 d;相应的预浸水耗水量为:挖方段约19.0万m3/km;填方段(含砂砾石填筑渠段)约15.2万m3/km;6)预浸水结束后,应立即将渠内余水抽干,在无大的降雨环境下,一般需晾晒30 d后,可进行下一步工序;7)建议施工中,应保持预浸水面在渠堤面以下60 cm左右,以使渠基黄土能在浸水周期内达到饱和;在注水口应设防冲设备,以防水对渠道的冲蚀;8)预浸水结束后的晾晒过程中,渠底及渠坡均出现深约70 cm,张开宽2 cm~4 cm的干缩缝,建议渠道开挖时应留一定厚度的保护层。

5 预浸水水量计算

5.1 预浸水理论计算水量

预浸水耗水量可按照下式进行计算:

W=0.0116Κ(b+2×γ1×hv×1+m2)×L×Τhv=h+0.75×Ηk

其中,K为未衬砌渠道的土壤渗透系数,m/d;b为渠底宽度,b=4.292 m;h为渠道水深,h=6.02 m;γ1为渠坡侧向毛管渗吸修正系数,由《渠道防渗工程技术》查得γ1=1.2;hv为考虑土壤毛管渗吸影响后的渠道水深,m;m为边坡系数,m=2;Hk为毛细管水最大上升高度,可根据土壤情况由《渠道防渗工程技术》查得Hk=1.5 m;L为单位预浸水渠道长度,km;T为预浸水时间,s。

根据土料试验资料,渠道挖方平均土料渗透系数K=1.53×10-4 cm/s,填方渠道平均土料渗透系数K=1.472×10-4 cm/s。根据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可得:

挖方段浸水45 d耗水量为:

渠道渗漏量w1=254.2 m3/m;

保持预浸水水位的水量w2=98.323 m3/m;

蒸发量w3=30.27 m3/m;

挖方段浸水45 d耗水量为w1+w2+w3=382.8 m3/m。

填方段渠道浸水60 d耗水量为:

渠道渗漏量w1=326.08 m3;

保持预浸水水位的水量w2=98.323 m3;

蒸发量w3=40.36 m3/m;

挖方段浸水60 d耗水量为w1+w2+w3=464.8 m3/m。

5.2 预浸水试验水量

根据对南岸干渠湿陷性黄土挖方、填方、半挖半填段进行预浸水试验,得出预浸水水量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获得:1)每天观测注水管道上的固定水表计量,但注水过程中,施工单位同时用该注水管道进行其他的用水作业,并且多次出现机械及水表故障造成注水停止,注水量观测的不连续,误差较大;2)在每次沉降观测时,同时观测试验坑内水面高程来计算耗水量,但试验坑内的水位由于受到抽水机械故障等原因,经常造成浸水水位不能达到试验要求,个别试验段多次近于干涸,因此水量计算与实际耗水量有一定的误差。填方渠道因渠堤采用砂砾石填筑,砂砾石填筑层渗透性较强,导致浸水水位难以达到试验要求,根据以上综合所得,耗水量为挖方段150 m3/d,填方段为80 m3/d。挖方渠道每千米耗水约为19万m3,填方渠道(砂砾石填筑)每千米耗水约为15.2万m3。

5.3 实际耗水量

南岸干渠渠道各标段根据设计研究院提出的渠道预浸水处理技术要求,投入相应的机械设备及人财物进行了预浸水施工,各标段实际耗水量为半挖半填段447.4 m3/m,全挖方段556.3 m3/m,全填方段455 m3/m。

6 结语

通过对湿陷性黄土渠道预浸水耗水量、理论耗水量、预浸水试验耗水量、实际耗水量进行分析比较,因浸水试验段的成果受到注水机械故障、注水观测的连续性等因素影响,造成预浸水试验耗水量误差较大;理论计算受现场地质因素、气温等多方面的制约,理论计算与实际耗水量相差较大,所以应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保证预浸水耗水量计算的正确性,达到节省工程投资目的。

摘要:针对南岸干渠工程所在地湿陷性黄土的特性,进行了预浸水试验,通过对湿陷性黄土渠道预浸水耗水量理论计算试验耗水量、实际耗水量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相关结论,指出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耗水量计算的准确性。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试验,耗水量

参考文献

[1]钱鸿缙,罗宇生.湿陷性黄土地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刘祖典.黄土力学与工程[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谢定义.试论我国黄土力学研究中的若干新趋势[J].岩土工程学报,2001,23(1):3-13.

[4]刘明振.湿陷性黄土间歇性浸水试验[J].岩土工程学报,1985,7(1):47-54.

篇10:干渠

【关键词】顶管;钢筋混凝土套管;顶力;后背墙反力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o Cang canal project through the large Lu highway design were analyzed. As the road for local traffic thoroughfare, traffic is heavy, excavation and construction affect traffic safety, it works with the top tube construction. Crossing the road works including pipe jacking part, work well, receives well and top section.

【Key words】Pipe jacking;Reinforced concrete Casing;Jacking force;The back wall reaction

1. 工程概况及变更缘由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保沧干渠主要担负向保定、沧州、廊坊三市12个县(市)15个供水目标的供水任务,采用管道输水。本次设计保沧干渠所穿越的大吕公路为县级及以下等级公路,原初设方案为明挖直埋DIP管穿越,采用DN900球墨铸铁单管布置,管道设计流量0.7 m3/s。由于大吕公路为地方交通要道,车流量大,开挖施工影响行车安全,建议采用顶管施工。

2.1.1管道布置。县级及以下等级公路采用混凝土顶管内套钢管方案穿越,当顶管段长度不满足道路加宽宽度时,在工作井、接收井内埋设套管。输水管道为DN900,套管采用DN1500钢筋混凝土管,管节长度取2.5m。

2.1.4钢筋混凝土套管结构计算。钢筋混凝土套管按刚性管计算,管道结构计算下列两种极限状态:承载力极限状态:顶管结构纵向超过最大顶力破坏,管壁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管道的管段接头因顶力超过材料强度破坏。

2.1.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钢筋混凝土管道裂缝宽度超过规定限值。管道结构的内力分析,均按弹性体系计算,不考虑由非弹性变形所引起的塑性内力重分布。

(1)钢筋混凝土套管环向结构计算。

A.荷载组合。根据管道穿越方案及管道运用情况,钢筋混凝土套管环向结构计算考虑两种工况:空管期间,管道无水;管内满水,无水压;本次穿越大吕公路钢筋混凝土套管为DN1500,为方便批量生产,套管采用相同的管节长度、壁厚、配筋。

C.配筋计算及裂缝开展宽度验算。根据内力计算结果及规范按偏心压弯构件计算。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4-16-591

篇11:干渠

南岸干渠自流灌区所在县人口为19. 91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2. 73 万人, 占63. 94% ; 非农业人口7. 18 万人, 占36. 06% 。自流灌区由南岸干渠41. 16 km主渠供水, 其中包括5 座节制闸, 15 座分水闸, 3 座退水闸, 共计23 座闸房, 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约60. 72 万亩, 农业人口达到6. 74 万人, 人均耕地面积9. 01 亩。

南岸干渠灌区沿线多年平均气温介于6. 8 ℃ ~ 9. 4 ℃ 之间,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介于37. 4 ℃ ~ 40. 6 ℃ 之间,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介于-28. 4 ℃ ~ -40. 4 ℃ 之间; 多年平均降水量205. 8 mm ~340. 3 mm; 多年平均蒸发量1 422. 5 mm ~ 1 961. 04 mm; 该地区6 月~ 8 月多有雷暴雨天气, 极易形成较大流量洪水, 其他月份则干旱少雨, 灌区内土层较薄, 砂砾石含量较高, 灌溉水量蒸发渗漏损失较大。

随着南岸干渠灌区节水配套工程的逐步实施, 南岸干渠自流灌区管网系统自2009 年开始建设, 2015 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60% , 此节水配套工程将南岸干渠的水量高效配送至农户的田间地头, 很大程度上为农户的增产增收提高了保障。随着节水灌溉工程的逐步建设, 灌区灌溉模式由传统的引洪漫灌、沟灌向高效节水灌溉模式逐步转变。

2 灌区调研情况及效益分析

2. 1 灌区调研情况

每年4 月初南岸干渠开始向下游通水, 冲洗渠道淤泥、杂物, 渠道蓄水, 正式供水, 每周及时统计各用水户用水计划并上报水管科, 严格按配水计划配水, 进入停水期, 开展了细致地灌区调研工作, 通过深入田间地头与用水户沟通交流, 同水管总站、水管所座谈及共同量测灌溉面积等方式, 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现将具体调研情况统计分析结果列于表1 中。

2. 2 用水量及水费情况

南岸干渠自流灌区实行“计量用水”。即用水计量、按方收费, 体现“水”的商品属性, 严格按照“先费先水、欠费减水、拒费减少”的原则, 积极做好水费征缴工作。通过加大对用水户的宣传解释工作, 2013 年以后超额完成年度水费征收任务, 未出现用水户拖欠水费、拒交水费现象。

2. 3 灌区内水的利用率情况分析

1) 认真总结分析了前几年水量调度工作的经验教训, 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行管理水平, 认真分析统计上报管理站年、月、周供水计划, 力求做到“科学、精细、高效”供水, 年度内未出现渠道水位超高和退水现象, 扣除渠道蒸发、渗漏损失水量及冲洗渠道水量, 向用水户供水, 供水利用率达到92% 。

2) 分析调研统计表可以看出, 察县南岸干渠管理总站管理的10 条干管管网系统采用喷、滴灌节水灌溉模式, 平均灌溉定额达到459. 86 m3/ 亩。67 团水管所管理的5 条干管管网系统采用喷、滴灌节水灌溉模式, 平均灌溉定额达到804. 98 m3/ 亩。其余散户主要采用小白龙管带灌溉模式, 平均灌溉定额达到816. 53 m3/ 亩。通过数据可以看出: a. 灌溉定额平均为572. 12 m3/ 亩, 之所以灌溉定额高于设计节水灌溉定额350 m3/ 亩, 主要原因是辖管灌区土层较薄 ( 最薄处土层约为20 cm) , 以砂砾石为主, 水量渗漏损失严重, 为了保证作物产量, 用水户只能提高灌溉亩次, 加大灌溉用水量。b. 辖管灌区位于渠道末端, 支渠口拦污栅堵塞导致进水量不够存在重复灌溉问题。尤其是在6 月~8 月用水高峰期, 渠道内漂浮杂物很多, 下游由于渠线长、纵坡小, 水温较高, 水草滋生过多, 堵塞支渠口前拦污栅, 导致进水量不够, 白天灌区水管单位可以保证每隔2 h ~ 3 h捞一次草, 可到夜里沿线渠道也没照明, 捞草工作不能很好完成, 流量计发生气蚀现象也比较明显, 影响灌区管网过滤系统的正常工作, 毛管堵塞问题也比较严重。

2. 4 供水效益分析

1) 通过对2015 年灌区作物调研统计表进行统计可以得出:a. 2015 年灌区作物种植投入成本总值为33 210. 18 万元, 作物总产值为24 789. 35 万元, 亏损为8 420. 83 万元。b.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灌区亩均水费占亩均成本的10. 0% , 而机耕费、种子、化肥、人工费、土地承包费等其他费用的投入则占到亩均成本的90. 0% , 水费在亩均成本的比重并不大。通过大量走访调研, 广大农户认为南岸干渠水费在他们的承受范围之内。

2) 对于2015 年产值较2014 年大幅减产、亏损的主要原因:a. 2015 年作物的单价普遍较低, 而土地承包费、人工费较2014 年普遍增高, 出现入不敷出现象。只有少部分农户收获本钱, 大部分农户赔钱。b. 由于2015 年7 月是作物授粉期, 气候干旱无雨, 地下水位降低, 灌溉水蒸发渗漏量大, 致使部分井灌区无法正常灌溉。察县南岸干渠管理总站所管的23 号~ 28 号分水闸灌区管网系统和农四师六七团水管所管理的29 号~ 32 号分水闸灌区管网系统内原有井灌区中约28 300 亩耕地存在井灌, 滴灌混合浇灌的现象, 这些井灌区依靠南岸干渠供水补充浇灌平均亩次为4 次。故统计时将这些井灌面积和产值计算入内。c. 18 号~ 32 号分水闸灌溉土地26. 63 万亩, 其中灌溉玉米15. 55 万亩 ( 占总灌溉土地58. 4% ) , 作物种植的单一性, 导致用水高峰时无法及时浇灌, 产值减少。

3) 随着南岸干渠供水保证率的逐步提高, 水管站管理人员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为用水户宣传解释节水灌溉的优势所在, 逐步改变用水户的用水观念。随着作物产值的逐步递增, 广大用水户也喜获丰收。在尝到甜头的同时, 用水户逐渐接受了节水灌溉模式、节水灌溉水费单价、预交水费制度, 自觉配合水管单位开展各项工作。

4) 南岸干渠输送的地表水属于“阳水”, 可直接灌溉土地, 而地下水属于“阴水”, 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其中67 团对使用“阳水” ( 南岸干渠) 积极性为最高, 并计划逐步将机井供水灌区改为南岸干渠供水。

5) 南岸干渠通水后对于改善当地农牧民用水条件、提高用水灌溉保证率,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稳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 灌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以及水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南岸干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进一步显现。

3 供水管理及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19 号, 23 号分水闸, 2015 年种植面积2. 0 万亩、2. 35 万亩, 6 月~ 8 月灌溉高峰期时察县水管总站引水量已达到19 号、23 号分水闸的设计流量1. 21 m3/ s, 1. 43 m3/ s。由于察县林业局在19 号, 23 号分水闸闸后消力池架设了一台潜水泵, 现场实际测量抽水量为0. 2 m3/ s, 0. 07 m3/ s, 在灌溉高峰期支渠口不堵草情况下察县水管总站实际引水量可达到1. 0 m3/ s, 1. 35 m3/ s, 遇到刮风、水草滋生期支渠口堵塞严重时平均流量仅为0. 7 m3/ s, 1. 0 m3/ s, 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建议将察县林业局所架设的潜水泵改建在南岸干渠底部, 以解决供水不足问题或增设一道进水口, 增加19 号, 23 号分水口进水量。

2) 27 号、28 号分水闸零星用水户较多, 灌溉利用系数仅为0. 6, 重复灌溉现象时有发生, 建议当地乡政府协调农户进行土地重新整合, 实现管网系统高效节水, 提高水利用率。

3) 灌区管网系统设计也存在一些缺陷, 设施设备一旦出现问题, 管道维修需迅速排水, 而排水不能完全被利用, 存在浪费现象。

4) 为了满足各分水闸进水要求, 南岸干渠沿渠节制闸壅水运行, 沿线渠道较长, 6 月~ 8 月用水高峰期水温合适, 滋生了大量的水生植物, 导致大量的杂草淤堵各分水闸闸前拦污栅, 这对各用水户带来了较大的问题, 不及时清除拦污栅处的杂草, 会造成过闸流量的减少, 无法满足灌溉用水。建议每年进行渠道清淤工作。

5) 2015 年种植玉米15. 55 万亩 ( 占总灌溉土地58. 4% ) , 玉米单价较低, 农民迟迟不肯收割, 造成土地无法腾出来, 小麦无法耕种。因此2016 年6 月~ 8 月用水高峰期还会出现许多分水口无法满足灌溉的现象, 尤为严重的就是19 号、23 号分水闸, 高峰期进水量不够, 闹事, 违规在干渠取水现象仍会发生。

6) 建议继续执行以往的水量供应、水费征收制度, 以及水量优惠制度, 以便巩固与用水单位的管理与协作关系, 逐步转变用水单位的管理理念, 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灌溉定额、规范水费上交行为。水费征收仍采用预交水费模式, 水量计算采用超声波流量计按方计量, 为今后全面实行“水票制”收费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7) 为避开6 月~ 8 月用水高峰, 只有多种植小麦可与其他作物错开高峰期, 这就需要南岸干渠供水期延长至10 月25 日, 春灌每年4 月5 日开始。

摘要:介绍了南岸干渠自流灌区农业用水管理的现状, 通过对灌区种植面积、产值及灌溉模式的调研, 详细分析了灌区内水的利用率情况及其供水效益, 并针对南岸干渠自流灌区农业用水灌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确保农业灌区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自流灌区,农业用水,供水效益

参考文献

[1]买亚宗, 孙福丽.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及区域差异研究[J].水污染防治, 2014 (10) :40-4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干渠】相关文章:

浅谈塔合曼乡引水干渠防渗设计与施工09-11

上一篇:落花的坐姿美文下一篇:爱集体主题班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