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美诗词

2024-04-23

十首美诗词(共8篇)

篇1:十首美诗词

十首不朽美诗,诉不尽母亲待我情

youme

首推于 05月08日 05:39浏览(11)|回应(0)

『诗风雅韵』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典君: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别老母》 【清代】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古典君:别老母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做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在参加举人乡试时,屡试不中,无奈之下不得不离开老母亲,到外地谋生。这首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直至现在也是歌颂母爱作品中的不朽之作。

《思母》 【宋代】舆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古典君:舆恭出家之后未久,其父见背,唯留老母贫苦独守。恭公虽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负亲恩。虽然自己过的也是清贫淡泊的生活,仍时时接济老母。现在母亲也走了,留下的只是满腔怀念。这首诗并没有华美的词藻,只是用极普通的词语,叙述极平凡的往事。然而,诗中流露的全是一片赤子之心,孺慕之情读来令人深为感动,惋叹不已。

《岁末到家》 【清代】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古典君:《岁末到家》一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神情话语,如见如闻,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数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步虚》 【唐代】司空图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古典君:这首诗赞美母亲教孩子走路,教孩子学习礼仪。妈妈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诗经·凯风》 【先秦】佚名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古典君:“凯风自南”,母爱就像南方吹来的和煦之风,把酸枣“嫩枝条”吹成“粗枝条”,象征着母亲把子女由幼年抚养到壮年、长大成人。另也重复“有子七人”的诗句,意在突显以养育子女之众多来表现母亲的长年辛劳程度。

《游子》 【唐代】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古典君:萱草长满台阶,出游的儿子行走天涯,母亲靠在门前,却不见儿子回来。把一位苦盼儿归的慈母刻画得淋漓尽致。

《墨萱图•其一》 【元代】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古典君:萱草花,中国的母亲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南风吹着萱草(即母亲的心),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

《十五》 【宋代】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古典君: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就想起离乡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牵挂吧!

《西上辞母坟》 【唐代】陈去疾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古典君:在母亲节读这首诗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母亲,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已然深眠山头黄土中,黄昏时分禽鸟稀少,夕阳西垂,诗人独自在母亲坟前垂泪饮酒,却再也没有人叮咛早点回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篇2:十首美诗词

一、《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清平乐《蒋桂战争》(一九二九年秋)(毛泽东)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甄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三、念奴娇《昆仑》(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四、《油岩题壁》(叶剑英):

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

(注释:油岩位于广东省梅县东山中学约两公里处,是广东梅州的名胜古迹。1915年就读于梅县东山中学的叶剑英,在毕业前夕约伙伴同游油岩。当时辛亥革命不久,袁世凯阴谋称帝,局势混乱,全国讨袁声势浩大,革命浪潮汹涌,爱国志士无不欲以身报国。叶剑英登上油岩,眺望祖国壮丽山河,有感而发,乃欣然题诗于油岩壁上,这便是著名的《油岩题壁》诗。)

五、1971年1月16日,陈毅被查出身患肠癌,并已有局部转移。在陈毅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叶剑英几乎每天都来探望。他看着陈毅虚弱的身体,不忍让陈毅劳神,经常只在病房里稍坐一会儿便告辞出来。然而,走出病房又不愿马上离去,双手背在身后,垂头无语,步履沉重,久久徘徊在陈毅病房门口。1971年12月19日,叶剑英满怀深情地写下《慰陈毅同志》诗一首。诗前有“毅公卧病,诗以慰之”8字。诗曰:

君子坦荡荡,于人曰浩然。赣南危不屈,福建错能悛。斯人有斯疾,闻道可闻禅。信回天有力,前路共巨艰。

六、清平乐·会昌(毛泽东)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指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注释:[会昌]:江西东南县名,在贡水流域,东连福建,南接广东。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极“左”领导派毛泽东去粤赣“养病”,实际是进一步进行排斥、打击。毛泽东带着王首道、周月麟和朱开铨三个巡视员来到粤赣省委省zhèng fǔ所在地会昌县文武坝。7月23日凌晨,毛泽东在几位干部的陪同下登上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在登高望远中忧时虑事,写下了这首词。作者自注:“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七、《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注:此诗作于1917年,作者赴日留学前夕,时年19岁。)

八、《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周恩来)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注:此诗发表于1941年1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

九、《念奴娇·井冈山》(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注释: 岁月匆匆,在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感受中,从革命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38年的历史步伐,故地已经“旧貌变新颜”、“江山如画”,留下的除了“莺歌燕舞”、“潺潺流水”的如画江山外,更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这些豪情壮志是历史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这些豪情壮志承载着战争岁月的故事硝烟;这些豪情壮志也洋溢着胜利者的从容与自信。)

十、《西江月·井冈山》(毛泽东)

篇3:让美流淌在诗词教学中

一、为什么需要美

美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 也是现代人格的基础, 是形成现代化人格的理想条件。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关系到心灵美的塑造完善。

1. 美是一种人格要素

构成人格的要素不少, 但其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 即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一切, 无不与美相关。当今, 社会环境的功利和人际关系的冷漠对学生影响很大。中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阶段, 如果缺少对美的感悟、理解和锤炼, 又没有有效的引导, 学生就会看不到美, 或者不知道什么是美, 有的甚至把丑当成美, 这样的人格必将是残缺的, 导致学生学习消极, 学无所获, 最后走向失败的人格, 甚至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 美是一种本质要求

新的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表达、交流,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能够借助其语言文字的功能去感受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 感悟到语言的美。体会到语文的美丽,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感。美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3. 美是一种职业责任

冰心曾说过:“情在左, 爱在右, 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播种, 随时开花。”教师要把希望与信心的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间, 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 参与塑造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折射出人类美好的信仰和情感, 辉映出人类正向的精神风貌, 赋予学生人生的品位和品质, 让学生学会勇敢从容面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终极目标。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毕生追求。

二、美在哪里

在诗词教学中, 要用内心的自然去认知美, 要站在人类文化和个体人格的高度去体悟美, 要从历史、文化背景上去理解美, 知道美在哪里, 才能真切地获知美。

1. 美在字里行间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文粹精华如颗颗珍珠, 闪耀着美的光华, 包含着美的因素。含蓄精炼的语言, 优美的形式, 和谐的韵律, 精彩的文辞, 或庄或谐的风格, 或悲或喜的辞句, 无不是美的化身、美的传递, 给人一种精神的享受, 震撼人的心灵, 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 成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最好的材料。学生在吟诵之中即能领略诗词的美, 从而提升理性审美的能力, 熔铸健全的人格。

2. 美在深情厚意

古典诗词蕴含着深沉炽热的感情, 国家情、父母情、同胞情, 感人至深。在悠久的文化星河中有“碧云天, 黄叶地”的闲情, 也有“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 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之情……解读这些古典诗词时, 学生情感潜能与之产生共鸣, 以情悟文, 以情动人, 以情益智, 以情促知, 在探究诗人个体情感的深度上去感受、体悟, 用情感的“眼光”去审视、理解美, 进而在美的交融中形成健康的、审美的人格, 成为自然的、和谐的人。

3. 美在悠远绵长

诗词除了具有卓越的艺术魅力之外, 主要还是作品本身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容, 是作品背后精神世界的广博与深厚, 映射着“明德”的道德之光, 闪耀着“至善”的人格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那种坚持的品德和不屈的爱国信念;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这些闪耀着作者崇高道德品质之光芒, 体现着作者巨大人格力量的诗文, 涌动着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学生肯定会被这种人格魅力所打动, 并且在思想的熏陶之中, 潜移默化, 促进其健全现代人格的形成。

三、怎样得到美

诗词的美随处可见, 但绝不是随手可得。这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设置, 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年的教学中, 体会到诗词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审美情操和审美创造力。重点是挖掘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多元感知。关键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1. 阅读美:美读“五步曲”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 “吟诵, 是一种能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 不求声音宏大, 但求读得清爽自然, 读出节奏。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使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 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这种吟诵的读法, 是体会文章意蕴情感的桥梁。”文学家苏轼也有“三分诗, 七分读”的说法。“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 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入于眼, 出于口, 闻于耳, 记于心, 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 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 多方面地感知教材, 多次的吟咏, 逐层深入, 步步升华, 从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如李煜《虞美人》是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代表作, 也是他的绝笔之作。问世以来, 以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传唱千古, 那“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 曾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要使学生体会到诗的味道, 就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

第一步, 正音 (读2~3遍) 。自由朗读对“雕栏玉砌”“恰似”这些学生易读错词进行纠正, 再读明确读音。

第二步, 正律 (读3~4遍) 。诗有着独特的旋律也就是诗的节奏。这一步中可以教师示范, 可以学生示范, 也可以学生对比朗读, 但教师示范时只是点到为止读对节奏不要追求情感的准确, 要给学生自己逐层理解的机会。让学生明确节奏既是诗歌的形式, 也是诗歌艺术的内容, 它应当与诗的感情保持一致。《虞美人》情感回环反复, 一唱三叹, 把握好节奏有助于情感的把握。

第三步, 绘画 (读2~3遍) 。古人有一句话:“一诗一话一故事, 一文一事一人生。”每一首诗都藏着一幅画, 一个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能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诗中的文字让你想到了什么?”自此环节可以配合画面、音乐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沉浸其中。一个男子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一个过惯“雕栏玉砌”、锦衣玉食的人, 面对“春花秋月”的美好, 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小楼昨夜“东风”带来春天的讯息, 却反而勾起作者“不堪回首”的感慨, 愁思似春水般长。一个无尽哀愁的男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也浮现在每个学生的脑海中。

第四步, 知人论事 (读3~4遍) 。形象丰满了, 学生就会发生疑问, 为什么“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 他为什么怨恨的问上苍:年年春花开, 岁岁秋月圆, 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读来令人不胜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设身处地去了解词人的处境, 交代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遭遇, 引导学生认真地体会着诗人的内心情感, “如果你是李煜, 此时此情, 口中只能发出一个声音, 那只能是……”“一个‘愁’字!”“如果你是李煜, 你的心中只能有一种感受, 那只能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问一答间,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用心感受诗人的灭国之恨、亡国之仇。

第五步, 释情 (读1~2遍) 。学生在一次次的反复体会中, 情绪达到顶点, 读懂了诗人的千般恨、万般愁, 教师一定抓住契机进一步引导, 进一步深入, 教师可以范读和学生形成情感的共鸣, 共同释放出情感, 在诵读中回想感悟, 理解文字所展现的形象与理性的美, 以引导学生领悟人生要义, 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2. 感悟美:鉴赏“四重奏”

为了让学生体味到作者在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美”, 还可以立足于古诗词教材的基础上, 旁征博引, 推及其他。教师要从不同的作品中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认知与体验, 潜移默化的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陶冶情操。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便可与柳永的《雨霖铃》作比较, 在比较中导入情境, 带学生入境, 自己感悟鉴赏。分别感悟两首词的内容和风格。一个是离别的伤悲, 给人以婉约缠绵之感, 一个是对古代豪杰的凭吊, 展现了豪迈的气概。在题材上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的是古战场情形, 表现作者对古代豪杰的凭吊, 字里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 读来精神倍增;《雨霖铃》描写的是秋夜恋人离别, 表现作者的依依之情, “怅饮无绪”, 更突出作者因即将与恋人离别而烦燥、忧思之情。在主题上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反映了作者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豪情壮志。拿周瑜和自己相比, 喟叹不遇明主、壮志难酬, 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 而是一种豪情壮志, 道出人生易老, 宜早建功业;《雨霖铃》表现的是凄凉的离别之情,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终日相亲相爱的恋人, 一旦分别, 留恋难舍, “泪流语噎”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表现出深深的爱恋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概括和抒情的方式, 展开的是宏伟的画卷:古战场, 抒发的是豪放的感情:建功立业, 开头一句“大江东去, 浪淘尽”整个词的豪放气势便跃然纸上, 而“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更壮大了整首词的宏伟气势, 展现一幅壮伟的画面, 在此基础上, 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 发出功业难成、华发早生的喟叹, 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 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雨霖铃》采用的是细腻的白描, 委婉的抒情, 恋人离别当然不可能是豪壮的场面。“寒蝉凄切”“怅饮无绪”衬托出离别的凄婉, 描写了这样一个具体而细腻的画面:秋雨刚停, 秋蝉在树上凄凄地鸣叫, 天色将晚, 即将分别的恋人, 双手相执四目相对, 泪流满面, 哽噎无语, 哪有什么心情在帐蓬内饮酒?渲染的完全是一种凄凉的气氛。在语言上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的是崇高壮美的景象, 读来豪气干云, 壮丽之情油然而生, 《雨霖铃》表现的是感伤柔美的意象, 读者未免不受影响, 读着读着自然而然便觉得自己也似与恋人离别。通过对两首诗的比较, 总结两个派别各自特点。让学生感悟到在中国那悠久的文化长河中有“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威武, 也有“疑是湖中别有天”的诗情;有“谈笑洗尽古今愁”的豪迈, 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画意。

四个层面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无论是长亭送别的相思之情, 还是忧国忧民的豪迈之情, 无不来源于词人的情感体验。鉴赏中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 智性的满足, 使学生独具慧眼, 培养心灵的敏感, 学会诗意的生存, 用豪迈阔大的胸襟, 面对人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 学会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 这获得怡然自得的优美感受和上下求索的壮美体验。

3. 创造美:拓展“回旋曲”

古典诗词鉴赏是以作品所提供的语言形象为根据的感受和体验, 其本质是为了吸取它的有益内容来丰富自身的思维, 陶冶思想性情, 延伸美的体验。为此, 对于诗词所展现出来的形象不应该是简单地接受, 即不仅仅是对语言符号的解读和理解, 而是应调动自身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想象画面、想象音响、想象身处其境的感受。改写、仿写亦或续写都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可以让学生把词改写为现代散文或小小说, 通过改写把一个个景物意象穿连起来, 还原现场说说诗人心中的话。学生对画面的描绘, 语言的把握, 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声音。船夫的招呼:“客官, 天时已晚, 该开船了。”二人心中万言但悲伤地无以成语;回忆与女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然后仰天长叹一声“唉———”甚至一丝雨一丝情都描摹的丝丝入扣。通过想象感知诗词“真景”, 对诗词中艺术形象的有了初步的感受和把握, 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要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想象与想象能力, 就得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自身的经验对作品情境进行再度体验。

总之, 在诗词教学中, 要让学生去吟诵感悟, 去通过自己的心灵, 通过联想、想象, 调动起自己的知识、经验, 在想象中对作家情感、作品情境进行体验, 并为之心动、心醉。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诗歌中的美, 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 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 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 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并且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轻松。

摘要:立足多年的教学实践, 结合美学的内在逻辑, 从美的教学价值、美的教学重点和美的教学方法, 由浅及深, 由虚入实, 重新在教学中寻找美的真谛, 探寻诗词教学的创新和回归。诗词内在是对美的阐释, 美本质上是诗词教学的结果和手段, 只有诗词教学与美完美的结合, 才能在深层激起学生思想深处的共鸣、感知和升华。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古典诗词

参考文献

[1]王长俊, 王臻中.美学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5 (1) .

[2]谢文利.诗歌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9, 10 (1) .

[3]语文美育的思考与实践.

[4]谈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5]范登清.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6]浅谈中学古典诗词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4:悼亡诗词的伤感美

一、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

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情与景合而为诗。试看以下作品: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浓花未开。(李商隐《正月崇让宅》);一带古苔墙,多听寒螀,箧中针线早销香。(史达祖《过龙门》);碧柳千条露未干,金衣百啭晚风寒。(沈叔培《山花子》)。这里绿苔寒露,晕月晚风,残蝉啼莺,都是渗入作者主观悲情的景物。句句写景。又句句含情,它是作者怀悼亡妻悲伤孤寂心灵的写照,是凄清落寞处境的再现,作者虽未直接言悲说愁,但悲愁之情自见。

二、情含事中。以往昔夫妻间的平凡琐事对比如今人去屋空、孤独寂寥的处境。展现其感伤美。

元稹《六年春遗怀》其二:“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粗成行,自言并食寻常事,惟念山深驿路长。”全诗仅叙述一件小事,即翻检到亡妻生前曾写给自己的书信,信上妻子淡淡诉说对“并食”而炊的清苦生活早已习惯。唯一惦念的是在外奔波劳顿的丈夫。又如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隆冬时节,诗人从军边塞离家远行,旅途中顶风冒雪,自然盼望妻子寄衣御寒,可妻子已逝,还有谁能记挂我的冷暖?追思往事,诗人们情不自禁地记起妻子曾给予自己的关心温暖,对比眼前孤寂无助的处境。怎能不感慨系之,黯然神伤呢?

如果说回忆夫妻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使作者对亡妻的贤德更加敬重、赞叹的话,那么回忆夫妻间曾有过的欢情趣事,则更令作者柔肠寸断、痛苦万分。如纳兰性德《浣溪沙》:“被酒奠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倚斜阳”;“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当日夫妻把盏对饮的欢乐。剪灯泼茶的趣事,红雨斜阳的诗情画意…这些令人心醉的情景,在作者的脑海中仍记忆犹新,可情投意合的妻子却撒手而去,作者越是回忆,越是陷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内心交织着悲戚、依恋、痛苦等种种复杂的情感,其中悲伤的滋味只有诗人自己心中明白。

三、以梦托情,以虚驭实。借虚幻的梦境返照现实的残酷。深化其感伤美。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表达悼念,就更显的生动、真切。古代悼亡诗词中,以“梦”为题的作品很多。元稹也有《感梦》诗一首:“行吟坐叹知何极,影绝魂销动隔年。今夜商山馆中梦,分明同在后堂前。”反映了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还有苏轼的名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两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写自己梦中还乡,梦中夫妻相会,梦醒后的愁怅,几经转折,表达出对亡妻不绝如缕的思念。这些形形色色的梦境,作者们写来都是锥心泣血,读之则令人气阻声噎,感伤之情萦绕心头,久久不能自己。

另外悼亡诗词经常包含作者的自悼成份。所谓“自悼”,“是诗人面临命运摧折时的一种情绪反映。”命途多舛,政治上的失意,使悼亡诗词的作者加深了对爱与死的情感体验,对生命的思考也就不仅仅围绕亡者来展开。而是扩展为对自我命运的悲思。经过了一次爱人失去后的情感埋葬过程,作者心身受到剧烈的创伤,诗词中不免带有人世沧桑之叹。如韦应物《月夜》:“浩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表达了作者面对美丽的春色伤往昔,叹人生,景虽好、愁难消、人易老,怎不让人伤悲呢?

总之,古代悼亡诗词传达的是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的悲情,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哀婉,是“人死如灯灭”的巨痛与感伤。古代的悼亡诗词的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即多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小事。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多是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物象,诸如冷火残灯、沉香旧筐、孤帐空床、未完针线、娇儿索母之啼等等。这些一物一景、一事一情平凡的意象组成了一首首凄美绝伦、催人泪下的悼亡诗词。失妻之痛是陈情不竭的,正是这潺潺不绝的悲痛成就了悼亡诗词至情至深的感伤之美。

媒体精彩广告语剪辑

1晚报不晚报——《北京晚报》

2和您一起看世界——《环球时报》

3选择《读者》,也就选择了一类优秀文化——《读者》

4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北京青年报》

5再现文字之美——《书城》

6好人得好报——《法制文革报》

7阅读改变行走——《下一站》

8新闻改变生活——《生活新报》

9真知影响人生——《羊城晚报》

10早也报,晚也报——《劳动午报》

11精神漫游者的最后家园——《收获》

12理性、建设性——《经济观察报》

13新生活的引领者——《城市画报》

14新闻力量优化生活——《新闻晨报》

15地球大,眼球大——《世界新闻报》

16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光明日报》

17你的健康是我的牵挂——《人民保健报》

18管理企业,经营自我——《经理人》

19中国经济现象白皮书——《新经济》

篇5:古诗词八十首

古诗词是小学的常考题目之一,大家掌握的小学古诗词有哪些呢?

1.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1.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2.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4.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5.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6.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7.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9.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0.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1.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和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22.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3.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4.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6.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7.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8.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0.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1.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32.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3.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4.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5.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6.逢雪送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7.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8.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9.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40.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1.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2.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3.塞下曲 卢纶(其一)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44.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5.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46.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7.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48.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9.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0.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51.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52.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3.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4.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5.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6.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57.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8.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燕满回塘。

59.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0.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1.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6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6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湖上有水仙王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4.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65.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6.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67.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9.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71.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72.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3.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4.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75.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6.墨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77.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78.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79.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80.已亥杂诗 龚自珍

篇6:秋分时节的诗词十首

《赠供奉僧次融》

姚合【唐】

会解如来意,僧家独有君。

开经对天子,骑马过声闻。

本寺远于日,新诗高似云。

热时吟一句,凉冷胜秋分。

描写秋分的古诗词2

《再过王辂原居纳凉》

周贺【唐】

夏天多忆此,早晚得秋分。

旧月来还见,新蝉坐忽闻。

扇风调病叶,沟水隔残云。

别有微凉处,从容不似君。

描写秋分的古诗词3

《拥鼻》

韩偓【唐】

拥鼻悲吟一向愁,寒更转尽未回头。

绿屏无睡秋分簟,红叶伤心月午楼。

却要因循添逸兴,若为趋竞怆离忧。

殷勤凭仗官渠水,为到西溪动钓舟。

描写秋分的古诗词4

《中秋对月》

李频【唐】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莹。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描写秋分的古诗词5

秋分後顿凄冷有感

(宋)陆游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

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

描写秋分的古诗词6

秋分日忆用济

(清)紫静仪

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描写秋分的古诗词7

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

(宋)强至

金气才分向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三秋半去吟蛩逼,百感中来醖蚁消。

候早初逢旬甫浃,月圆前距望非遥。如今昼夜均长短,占录无劳史姓谯。

描写秋分的古诗词8

《点绛唇》【宋】谢逸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描写秋分的古诗词9

送僧归金山寺

(唐)马戴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描写秋分的古诗词10

《夜喜贺兰三见访》

(唐)贾岛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篇7:秋天诗句古诗词十首

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篇8:浅谈古诗词的色彩美

一.单色的渲染

诗人有时为了描绘一个全新的境界,便用单一色来渲染画面,从而加强了读者的视觉印象。如:刘禹锡的《秋词》:“晴天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用碧色描绘整个长空,可谓清新之至,同时表现出了诗人无比激奋的壮阔胸怀。贺知章的《咏柳》“碧土妆成一树高,春风吹下绿丝绦。”杨柳婆娑,碧绿如染,春意十足。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玉树琼枝,漫天皆白,多么圣洁的世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海上生明月,明月共潮生”写起,接着是明月当空,朗照大地。皎洁的月光洒在江水、沙滩、芳甸上,一切景物都象是披上了一层乳白色的纱巾。一幅意境多么优美的春江花月夜的图画。

二.双色的对比

为了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诗人们不满足于单一色而常用色彩对比的手法。如明暗色对比,冷暖色对比,细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描绘:“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上句明言“黑”,背景是一片漆黑;下句暗点“红”,四野黑云中闪烁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在整个黑色的底色衬托下,显得特别耀眼。这里明暗对比强烈,表现出诗人逢雨后的一片喜悦之情。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写一位少女:“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杏红色的上衣,多么鲜艳;再配上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有如小乌鸦的羽毛,下句以比喻写颜色。两相映照,其人之美,宛在眼前。

再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是红、白相映衬。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整个背景是漫天皆白的雪地,在临近结尾时忽然来了一句“风掣红旗冻不翻”,雪中红旗,特别耀眼,整个画面顿添活力。

诗人运用色彩的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请看: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

好象电影电视的镜头,从树上黑色的鸣蝉,转为狱中白发诗人的悲吟;从秋雨中飘零的黄叶,切入寒灯下白头的客子;从夜残媳灭的烛火,化为春去夏来,石榴绽开的红花(暗示耿耿相思,随着时序的转换而永无尽时)。诗人悲苦的情怀都寄寓在色彩对比和转换的镜头中了。

鲜明的对比色,还可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连用两组色彩,莺嘴啄红花,燕尾点绿波,色彩分明,调子和谐,不仅在直观上引起对色彩的美感和联想,而且色彩美增加意境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如画春光,表达作者欢快的心情。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过,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他在另一首词中写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有句云:“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女词人李清照也善用对比色表达感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三.变色与组合

艺术家的视觉是非常敏锐的。他常常能捕捉到色调的细微区别以及色调间相互影响的微妙变化。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张水部》)诗人韩愈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早春时节草色在远近不同的视觉点所表现的色调变化。读来清新之至。王维也是这方面的能手。“柳暗百花明”,(《早春》)“红衣复深浅”,(《红牡丹》)这里有明暗、深浅之别。“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色调间的影响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曹雪芹借香菱之田津津有味地品道:“‘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个字才形容的尽,念在嘴里,到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有时,诗人在一首诗中运用多种色调来刻画意境。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四句用了黄、翠、白、青四种色调,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柳中庸在《征人怨》中的“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仅有两句十四字,却用了白、青、黄、黑四个颜色词,一方面加强了诗句对仗,另一方面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江欲暮。”这是周邦彦《玉楼春》词中的名句。“青无数”指暮霭中青山连绵,眺望不尽;而雁背上那暗红的夕照却不过一缕而已。青、红二色的对比,一个无限在,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的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地引人注目和令人依恋。“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王维的《白石滩》这首小诗描写白石滩的月夜景色。诗中“绿”字,表面上看只是形容蒲草之色,用的平常;但细细品味,却大有妙处。蒲草生长在水中,又是在夜里,诗人却清清楚楚地见到它的绿色,并且感到它那么肥嫩,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这就巧妙地暗示出月色的皎洁、明亮。全诗仅二十字,就写出了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纱之亮,浣溪女之美。这一幅笼罩在月光的银纱中的绿色风景画,给人以清朗、明净、纯洁的美感,它也寄寓着诗人对这种美的热情追求。还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面。

四.色彩与情感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还赋予不同色调以不同的审美意义。绿色,是人自然植物王国的色彩。是春天的色彩,是生命力的象征。所以,古诗词中描绘绿色的诗篇真是举不胜举。象牛希济的《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春草的绿色使离人想起爱人的罗裙,因而产生一种恋惜之情。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的情感,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了。红色,给人一种热烈、激奋的感觉。所以,陈羽用“红旗直上天山雪”表现边塞战士的斗志,很有气势。“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白色,常常被赋予纯洁美好的意义,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黄、黑、紫是冷色,给人一种浑厚、冷寂、凝重的感觉。一般来说,写悲惨壮烈的战斗场面不宜用浓艳的色彩,然而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诗人把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与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色彩鲜明,爱憎分明,写尽了悲壮、苍凉的气氛。

由于每个作家的生活经历不同,决定着每个作家的审美情趣也有差别。表现在对色调的选用上,也各具特色。王维喜欢用“青”、“翠”、“绿”等冷色表现其退隐之后的宁静的心情。李白性格倔强,心怀坦荡,他喜欢用纯洁的白色。“请以双白壁,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短短四句二十字,一连用了五个“白”字,使整个诗境的意象纯净无暇,纤尘不染。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白鹇无比喜爱之情;另一方面则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向往光明的磊落胸怀。李贺的诗歌意象奇特,向来以“诗鬼”闻名。他对色调的选用也很不同一般。“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李凭箜篌引》)“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金铜仙人辞汉歌》)“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过华清宫》)这里都是用冷色渲染气氛,给人以阴森、冷寂的感觉。为什么李贺喜欢用冷色呢?这恐怕要联系他的经历才能说清楚。李贺的一生仅仅度过了二十七个春秋,而且遭遇极为坎坷不平。他的一生是凄苦的、悲凉的。他常常通过奇特的意象和冷色来创造悲凉的意境,从而抒写出诗人惨切的情怀。另外,李贺还特别喜欢用“白”色调。“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梦天》)“善甲锁蛇解,马嘶青冢白。”(《塞下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老夫采玉歌》)“葛衣断碎赵城秋,吟诗一夜东方白。”(《酒罢张大彻索赠诗》)等等。用“白”修饰的词还如“白马”、“白驴”、“白草”、“白水”、“白涛”、“白衫”等等。很显然,李贺不象李白用“白”色来象征纯洁、美好,而是用惨白之色来渲染悲凉的气氛。可见,对同一色调的选用也表现出不同诗人的不同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的色彩之美可谓美不胜收。

摘要: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古诗词。这些古诗歌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蕴含在古诗词的意境美、情趣美、节奏美,也要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表现出来的缤纷色彩,做“好色”之徒。

上一篇:读窦桂梅老师回到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下一篇:小螺号教案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