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管

2024-04-22

小管(共9篇)

篇1:小管

相里使君宅听澄上人吹小管,相里使君宅听澄上人吹小管严维,相里使君宅听澄上人吹小管的意思,相里使君宅听澄上人吹小管赏析 -诗词大全

相里使君宅听澄上人吹小管

作者:严维朝代:唐体裁:七绝 秦僧吹竹闭秋城,早在梨园称主情。

今夕襄阳山太守,座中流泪听商声。

篇2:小管

“ 7”形硬膜外导管置入泪小管断裂吻合38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晓宇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10期

【摘要】目的探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及植入物固定的相关技巧。方法38例泪小管断裂病例,采用“7”硬膜外导管置入行显微吻合术。结果38例泪小管断裂均成功吻合,术后3个月拔管泪道冲洗通畅36例,轻度溢泪1例,未愈1例。结论显微镜下正确寻找泪小管断端,以“7”硬膜外导管置入对位吻合是成功的关键。

篇3:小管出流灌溉技术体系形成与发展

1.1 技术内涵

小管出流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小管出流灌溉系统结构、技术要素和设计方法3部分。

(1) 小管出流灌溉与喷灌、滴灌同属压力灌溉系统, 由取水、增压、净化过滤与调控首部枢纽, 输配水管网以及田间灌水系统3部分组成, 见图1。3系统都具有个性化, 如小管出流灌溉系统首部枢纽的过滤设备简单, 田间灌水系统除支、毛管外, 还有入渗沟或入渗坑等。

(2) 小管出流灌溉的灌水要素是该技术特有的田间灌水技术参数, 包括小管出流灌水器的流量q、绕树入渗环沟的直径D、底宽b0和沟深h (见图2) , 它们影响着灌水效果。

(3) 小管出流灌溉系统的设计方法与其他压力灌溉系统的设计方法的不同之处, 仅是对设计参数的采用可以放宽些及合理确定灌水技术要素等。

1.2 技术特点

近20年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实践证明, 小管出流灌溉技术具有许多特点。

(1) 具有较强的适应力, 不论是坡地还是平地的不同田间作物、林木都可采用小管出流灌溉技术, 尤其是用于果树、乔木等高大、宽间距植物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

1.小管 (ф4) 2.接头 (ф4) 3.毛管4.稳流器5.弹性胶片6.入渗沟 (a) 非压力补偿型灌水器 (b) 压力补偿型灌水器

(2) 技术简单、直观, 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操作与维修管理简便, 灌溉成本较低, 适合我国农业、园林绿化应用。

(3) 灌水器流道比传统流道尺寸大得多, 以及适当大的流量, 大大增强了灌水器的抗堵能力, 使水质的净化过滤简单得多, 降低了水质的净化费用。

(4) 采用小管作灌水器, 具有很大的能活性, 易于实现作物根区局部土壤准确定点灌水。

(5) 小管出流灌溉是一种典型的局部灌溉技术, 与其他局部灌溉技术一样, 具有节水节能的共同特点。据观测表明, 与地面灌溉比较, 节水率通常为20%~30%。

2 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1 背景与前期工作

1974年, 我国引进滴灌技术, 试验表明, 滴灌具有适应力强及显著的节水、增产、增效等优点。但是, 当时国外滴灌设备的价格非常昂贵, 不是中国农业生产所能接受的。一个普遍的想法是, 在中国使用滴灌技术, 必须走设备国产化, 降低滴灌成本的路子。在国家水利电力部的支持推动下, 在扩大试验面积的同时, 立项研制滴灌设备。沈阳第七塑料厂与水电部水科院配合, 成为我国第一个滴灌设备专业制造企业, 经过努力, 研制出了可供试点使用的成套滴灌设备。由于滴灌设备的价格比国外设备低得多, 使滴灌试验在北方各省迅速展开。但是, 国产滴灌设备的关键部件过滤器和滴头的过滤效果及抗堵能力较差, 加之对滴灌系统的设计、安装、操作运行和管理不完全合理正确, 致使大量滴灌试点的滴灌系统因滴头堵塞而不能正常使用, 甚至报废。于是, 寻求一种价格低廉、抗堵能力强、操作简便, 适合我国农村管理水平的滴灌系统, 成为当时滴灌科技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根据实践认为,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灌水器的抗堵能力。在国外, 如以色列、美国等塑料工业先进的国家, 利用紊流夹沙理论开发出不同形式迷宫流道滴头, 实现滴头的高抗堵性。这在当时条件下, 我国无论制造工艺, 还是材质和成本都存在巨大的困难, 在短时间内是不能做到的。1987年, 笔者在北京市海淀区温泉乡白家疃山坡果园, 利用当时已有的滴灌设备, 在毛管上打孔, 插上ф4PE塑料小管作为灌水器, 给果树灌水, 效果很好, 不仅提高了灌水效率, 而且收到显著增产、节水效果, 受到果农的欢迎。次年, 对原有灌溉系统进行改造, 进一步扩大试验面积。

2.2 课题立项

白家疃坡地果园, 利用小管进行局部灌溉取得良好效果, 受到北京市海淀区水利局、水利局有关领导的关注, 北京市水利局科教处和水利部科教司的领导和专家先后到实验现场考察, 听取了汇报。1990年, 北京市水利局科教处决定立题“小管出流灌溉技术的试验研究”, 由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和海淀区水利局共同承担该课题的试验研究。当年7月份, 水利部科教司给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下达“小管出流灌溉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任务。于是, 小管出流灌溉技术的试验研究步入正轨。

2.3 试验基地基本情况

小管出流灌溉技术基地,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温泉、北安河两乡的山地果园 (见图3、图4) , 面积约333.3hm2。中心试验区设于温泉乡白家疃二队山坡果园, 面积66.7hm2, 地面坡度10%~20%, 土层瘠薄, 为砾质壤土。温泉、北安河乡地处北京西山地区, 年平均降雨量约600mm, 70%集中于6、7、8和9四个月, 蒸发量1 800mm;春季干燥多风, 常年5月份降雨量只有28mm, 而蒸发量达87mm, 是同期降雨量的3倍, 这时正是果树需水的临界期。但是, 这里属北京地区地下贫水区, 山地脚下虽有京密引水渠经过, 但京密引水渠有限的“指标水”仅能维持山下平地少量水稻田和菜地灌溉用水, 山地果园只能靠打井、山沟小坝拦蓄雨水灌溉, 累计打井80眼, 其中能用的有44眼。由于水量不足, 加之地形复杂, 土渠输水线路长, 渗漏严重, 灌水效率十分低, 水果产量低, 质量差, 经济效益低。白家疃二队66.7hm2果园, 靠1km外山脚下一眼电井供水, 除果园灌溉用水外, 还要保证全队人畜饮水。由于地下水位下降, 该井出水量由80m3/h减少到60m3/h, 浇1次水由原来30天延长到70天。

2.4 田间试验

田间试验分别在温泉白家疃和北安河两处山地果园进行, 两处试验树均为定植3~5年以上的红星和国光成龄苹果树。

(1) 灌溉系统。白家疃田间试验小管出流灌溉系统, 本着充分利用原有灌溉设施, 节约投资的原则修建的。原有灌溉系统是用一根长约1km的ф500mm混凝土管, 将由水井抽上来的地下水输送到果园旁边的蓄水池, 然后采用水泵提水增压, 通过顺山坡铺设的1条ф300mm混凝土管送至田间, 沿线每隔100m设1分水小池, 再由小池沿等高线引水顺坡“串灌”。小管出流灌溉系统是用ф50mm PE塑料管与小水池连接作为干管, 再用ф32mm PE塑料管作为支管与干管连接, 顺坡铺设, 沿每行树顺等高线铺设毛管, 用ф4mm PE塑料小管插入毛管作灌水器, 将灌溉水引进绕树环沟, 实行局部灌溉。在上山混凝土管的进口处安装包括过滤器和化肥池在内的首部输水枢纽, 见图5。

(2) 试验方法。由于山地果园不同部位土壤厚薄、土质、肥力或保水性差异较大, 果树生长状况相差大, 基础产量差别更大, 给试验处理的“公平性”带来一定难度。为尽可能减少试验处理间基础条件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每种灌溉方法各自选择生长基本一致的果树作为对照处理。一种处理设3株观测树, 3个重复。白家疃试点安排小管出流灌溉与地面灌溉对比;北安河试点进行小管出流灌溉与滴灌、微喷灌对比试验。

(3) 试验结果。1990—1992年, 白家疃试点对红星苹果树试验观测结果, 如表1~3所示;北安河试点不同处理试验结果, 如表4所示。

注:1亩≈0.067hm2, 下同。

(4) 效益。根据白家疃试点480亩果树3年记录统计结果, 如表5所示。

表5中单价是以当年价格计算的, 工程折旧年限按15年计算。表5所示表明, 果树采用小管出流灌溉可获得显著的节水、节电效果及丰厚的经济效益。

2.5 小管规格及其水力学研究

在运用习惯中, PE塑料管直径为2~10 (或15) mm的称为小管, 2mm (实际上是1.5mm) 以下的为微管。通过近20年大量的应用, 证明采用小管作为管水器比较合适。

(1) 小管规格选择。 (1) 定型、成熟、低廉的批量采购。 (2) 安装方便、定位精确。 (3) 在特定的设计工作水头范围内和适宜的长度时, 出流量应符合微灌技术的要求。 (4) 尺寸偏差在容许的范围内。对以上4点, 在当时微灌设备的制造水平上, 前两点不论是那种规格的小管都能够满足要求的条件, 而对后两点则需要通过实验确定。为研究的方便, 设定d=3mm、d=4mm和d=6mm 3种内径的PE塑料小管, 计算出出流量与工作水头和长度之间的关系, 见表6所示。其中, d=3mm和d=4mm, 是利用吴义伯提出的微管水力学计算公式[2]计算的结果, d=6mm是利用勃拉修斯公式[2]计算的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 在同一出流量的情况下, 管径、管长越大, 要求的工作水头越低。根据田间试验观测, 成龄果树的环沟直径一般为1.5~2.0m, 为保证入沟水流有足够的推进速度, 尽可能短的封沟时间, 入沟流量必须达到150L/h以上, 如果工作水头采用4~8m, 则当d=3m时, 管长约为0.3~0.9m;当d=4mm时, 管长约为1.2~2.5m;当d=6mm时, 管长约为5~10m。可见, 在常用的工作水头和流量范围内, ф3管长偏短, 在田间使用中可能会遇到麻烦。而ф6管长度太大, 不仅会增加工程费用, 而且对安装和管理很不方便。因此, 采用ф4PE塑料小管作为灌水器是较好的方案。

(2) 小管灌水器制造偏差的测试。由沈阳第七塑料厂随机抽取25根长度为100cm的PE塑料小管, 装上ф4接头, 插于ф20PE塑料管上, 在实验室内的测试台上做实验, 测试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看出, 在工作水头4~12m时, 制造偏差系数Cv值随着工作水头的增大而增大。其变化范围为0.102~0.140m, 对于通常采用的工作水头范围在4~8m, Cv平均值为0.116m。在没有专用小管的条件下, 此值是可以接受的。

(3) 小管灌水器水力性能研究。在实验室内测试台上的ф20PE塑料管安装20个小管灌水器, 以不同的长度和不同的工作水头测量出相应的出流量。然后, 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处理, 分割出局部阻力水头损失和沿程摩擦水头损失, 分别建立回归方程式, 最后得出计算小管长度的公式。

式中△Hj—局部阻力水头损失, m;Q—灌水器出流量, L/h;△Hf—沿程摩擦水头损失, m;L—ф4PE塑料小管长度, m;Hp—接头进口工作水头, m。

3.6技术要素研究

小管出流技术要素包括灌水器的出流量q;一次灌水时长t;绕树入渗环沟 (简称环沟, 或入渗沟) 的规格, 环的直径D (或沟长La) 、沟深h、沟底宽b0 (图2) 。可通过水量平衡分析和田间试验确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 按水量平衡确定灌水技术要素。因为入沟流量很小, 而且双向推进, 封沟时间极短, 故水量平衡分析可忽略沿沟入渗量的差异;由于沟内水流推进速度很小, 可忽略离心力的作用。

(1) 水量平衡第一条件。一次灌水时间内, 灌水器向入渗沟的供水量等于灌水过程中入渗水量与停止灌水时沟内贮水量之和, 即

对于绕树环沟, Ka=πD, 故

式中:q—小管灌水器出流量, l/h;t—一次灌水时间, h;Ht—一次灌水时间t内平均入渗量mm;Pk—入渗沟平均湿周cm;w—入渗沟内水深最大时过水截面积, cm2;La—入渗沟长度, m;K1—第一分钟土壤渗吸速度mm/min;φ—指数;b0—入渗沟底宽cm;—毛细管作用侧渗修正系数, 可取2.0~3.5;h—入渗沟内最大水深cm;φ—入渗沟边坡系数可取0.5~1.0;D—环沟直径, 一般取树冠直径的2/3。

(2) 水量平衡第二条件。在灌水时间t内, 灌水器供水量等于湿润区内入渗的总水量, 即

(3) 水量平衡关系式。由公式 (7) 和公式 (8) 得

式中I—湿润区一次灌水量mm;θmax—最优土壤含水率上限 (干土质量%) ;θ0) —最优土壤含水率下限 (干土质量%) ;γ—土壤密度g/cm3;γ0—水的密度g/cm3;Z—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m。

(2) 田间试验。从式 (7) ~ (10) 可知, 影响灌水技术要素的因素很多, 要通过简单计算确定合理的灌水技术要素常常比较困难。为应用方便, 通过田间试验, 给设计人员提供参考经验数据, 就是本试验的目的。试验是在中等透水性壤质土中进行, 试验环沟的环径为2.0m和2.5m两种, 沟深10cm和15cm, 沟底宽5cm和10cm, 灌水器出流量实测为150L/h~234L/h。试验进行了12种组合。 (1) 不同流量水流推进速度差异明显, 当入沟流量大于200L/h时, 入沟流量越大, 沟内水流推进越快, 封沟时间越短。当入沟流量小于200L/h, 不同入沟流量推进速度的差异明显缩小。 (2) 入渗沟底宽对水流推进速度影响显著。沟底宽度越大, 水流推进速度越小。因此, 采用小的沟宽, 有利于改善沿沟入渗水量分布的均匀度。实用上可采用b0=5~10cm。 (3) 入渗沟的深度对水流推进速度无明显影响。因此, 在实际使用中, 对入渗沟的深度不必苛求, 以田间操作方便为准, 一般采用沟深h=10~15cm。灌水器出流量, 根据田间观测, 对于成龄果树采用环树入渗沟时, 建议参考表8数值。

注:表中数值为单个灌水器供水情况, 若用两个灌水器对称供水时, 灌水器流量可减半。

2.7 环沟灌溉水运动灌溉规律模拟研究[6]

为从理论上探索小管出流环灌溉条件下土壤水运动规律, 以便更加理智有效地确定灌水技术要素, 笔者在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农田水利试验场进行了小管出流环沟灌溉模拟试验, 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和数据处理分析。图6是在试验场进行模拟试验的情形。该模型可用于分析确定小管出流环沟灌溉灌水技术要素。

2.8 小管出流灌溉系统设计参数研究

作为局部灌溉的小管出流灌溉技术, 系统设计参数可罗列许多, 根据经验, 对于小管出流灌溉系统, 影响灌水质量和灌溉费用最基本的设计参数是, 灌水均匀系数Cu、土壤湿润比P、灌水器设计工作水头Hd和设计流量qd。在以上论述中, 后两项参数已有涉及, 因此以下主要讨论灌水均匀系数的确定问题。经验表明, 在系统干管和毛管的布置形式确定后, 灌水均匀系数取值对系统投资的影响主要在支管。利用研究的滴灌系统水力设计优化模型[7]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 灌水均匀系数越高, 单位面积支管用材量越大。在单位面积支管用材量相同的情况下, 顺支管坡度越大, 灌水均匀度越高。或者说, 对同一种灌水均匀系数, 顺支管坡度越大, 单位面积支管用材量越小。它表明, 选择适宜的顺支管坡度, 有利于降低工程投资, 提高灌水均匀度。灌水均匀系数Cu采用克里斯琴森 (Christiansen) 系数[2]表达计算。模拟分析还表明, 当灌水均匀系数Cu值达到0.9以后, 增加支管用材量Cu值的增大变得相当缓慢。也即是说, 灌水均匀系数达到0.9以后, 在加大支管直径或减小支管间距, 对提高灌水均匀度的作用并不明显。上述Cu值只是根据水力学计算求得, 而实际田间发生的灌水不均匀性是由水力学和灌水器制造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统计学原理, Bralts V.F.等提出了考虑水力学和灌水器制造偏差两因素, 估计灌水均匀度的公式[8]为

式中Cv—灌水器流量总编差系数;Cv—灌水器制造编差系数;X—灌水器流态指数:Cv—灌水器工作水头偏差系数;Vg—统计灌水均匀系数。

如上所述, 小管灌水器在通常使用工作水头范围内, 灌水器φ4小管灌水器的平均制造编差系数Cv=0.116, 取Cv E=Cv。由式 (2) 可知, 灌水器流态指数X=1/1.73=0.58。若水力学均匀系数为0.9, 即水力学偏差系数约为0.1。按式 (11) 可估算得统计灌水偏差系数约0.15以上, 即统计灌水均匀系数将低于0.85。上述分析表明, 在当前生产水平条件下, 小管出流灌溉系统设计水力学均匀系数不必取值太高, 一般可采用Cu=0.85, 或更低一些。关于设计土壤湿润比P, 根据田间观测, 成铃果树可取P=0.4~0.7, 对于矮株密植果树应采用高值。

2.9 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小管出流灌溉系统设计方法与滴灌系统设计方法没有原则上的区别, 只是对水质净化设施、过滤器的选择、设计参数和灌水技术要素的确定, 应符合小管出流灌溉的技术特点。为提高灌水器的灌水均匀度, 曾引入“等滴量”设计原理。同时, 为了提高设计质量和减小设计工作量, 研制了一种“人机对话式”优化水力设计模型[7]。为减小推广难度, 又制定了一套定型设计表格, 提供基层使用部门参考。

2.1 0 系统的发展

(1) 灌水器压力补偿化。小管出流灌溉技术的研究于1992年结题, 通过水利部科技司和北京市水利局组织的专家鉴定, 并于次年获得北京市水利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技术一问世, 就显示出它的适应力, 笔者在《喷灌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3]~[6], 引起广泛关注, 在北京市和山东省开始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但是, 由于小管出流灌溉系统设计比较麻烦、灌水均匀度不易控制等因素制约着推广速度。20世纪90年代初, 向天津英泰克灌溉技术有限公司提出开发ф4压力补偿型接头, 后来将其称为稳流器。稳流器作为小管出流灌水器的配套部件, 实现了灌水器压力补偿化, 使小管出流灌溉系统设计大大简化, 灌水质量得到提高, 技术的适应力进一步增强, 工程投资和灌溉费用有所减小。从而, 小管出流灌溉技术的应用迅速推开,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

(2) 小管出流滴流化。根据生产和市场的实际需要, 21世纪初, 天津英特泰克灌溉有限公司研制出绕树环形小管多点出流器, 实现了小管多点出流滴流化 (图7) 。此种灌水器既可布设于地面, 也可埋入地下灌溉, 提高绕树入渗均匀度, 使灌溉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3 问题与讨论

(1) 名称与分类。对“小管出流灌溉”这个名称, 在初期曾请教许多专家, 征求他们的意见, 都感到很难找出一个确切的名称。按照通常的习惯, 灌溉技术的名称是以水流状态划分的, 如喷灌、微喷灌、滴灌及渗灌等。考虑到这项技术采用小管出流灌溉基本能体现水流状态, 还有设备的特征, 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就这样确定下来。小管出流灌溉是一种典型的局部灌溉技术, 而且灌水器的流量保持在250L/h以下, 符合国际对微灌技术的定义, 应归属于微灌技术的范畴。

(2) 稳流器。最近, 在国外资料上看到一种“babbler”的定义与我国小管出流灌溉的定义大致相同, 但比我国1987年出的定义要晚得多。至于稳流器在小管出流灌溉系统中的作用地位, 本文已作了肯定。有专家说, 把小管拔掉, 稳流器照样灌溉。不错, 但这样的灌溉就不是小管出流灌溉了。也许可把它叫做“大滴灌”, 或者“稳流器出流灌”, 其工作特点可能与小管出流灌溉不同。

(3) 灌水器水力学。对于非补偿型灌水器曾作过试验研究, 而目前广泛使用的补偿型灌水器 (小管与稳流器连接的灌水器) , 虽然稳流器都有试验资料, 但灌水器的整体水力学还无人做过试验研究, 使用时均以稳流器的水力性能为依据, 是否正确?还有待于试验验证、修正。

(4) 土壤水运动规律与湿润比。对于在滴灌条件下点源土壤水运动规律研究比较充分, 土壤湿润比的确定也比较有把握, 而小管出流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的研究甚少, 土壤湿润比的确定也很模糊。

(5) 提高小管出流灌溉技术应用效果技术措施。对成龄果树实施小管出流灌溉应开挖绕树环沟, 使灌溉水湿润吸水效率最高的部分土壤。然而, 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树下开沟不方便, 多数直接注水于树盘, 即使开了环沟, 一遇大雨, 就会被冲平, 重新修复非常费工, 而且此时果园内非常闷热, 劳动条件很差, 只好放弃环沟, 灌溉水的有效性就会大受影响。因此, 一种方便、高效与小管出流灌溉技术配套的开沟器急待开发。目前, 小管出流灌溉还没有科学的灌溉制度, 基本上是凭经验灌溉。试验研究小管出流灌溉条件下, 不同作物的需水规律和灌溉制度, 对提高灌溉效率十分必要。

(6) 小管出流灌溉技术的适应力和生命力。小管出流灌溉技术, 是应中国农村的实际需要产生、发展的。作为该项技术的初期实验研究、提出者, 笔者并没有刻意去推广, 多数是由于节水、高效的需要, 自发性应用推广, 并在应用过程中顽强地发展。这充分说明它的适应力和生命力。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 劳动条件的改善, 小管出流灌溉技术也将会适应这些发展而改进, 不断增强适应力。

参考文献

[1]郑耀泉, 李光永, 党平, 等.喷灌与微灌设备[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8.

[2]傅琳, 董文楚, 郑耀泉, 等.微灌工程技术指南[D].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8.

[3]郭元裕.农田水利学[D].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第2版) , 1985.

[4]郑耀泉, 刘婴谷.小管出流灌溉技术的研究 (Ⅰ) —基本结构与灌水技术要素[J].喷灌技术, 1994 (1) :2-9.

[5]郑耀泉, 刘婴谷.小管出流灌溉技术的研究 (Ⅰ) (续) —基本结构与灌水技术要素[J].喷灌技术, 1994 (2) :33-35.

[6]郑耀泉, 刘婴谷.小管出流灌溉技术的研究 (Ⅱ) —系统设计方法问题[J].喷灌技术, 1994 (4) :2-8.

[7]郑耀泉, 闫玉民, 刘婴谷, 等.小管出流环沟灌溉土壤水运动数值模拟[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7, 2 (4) :73-78.

[8]郑耀泉, 吴扬俊.滴灌系统田间管网优化设计模拟模型的研究[J].水利电力技术, 1992 (2) :50-54.

篇4:泪小管断端探查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6例,右眼10例,左眼6例;男15例,女1例;年龄13~56岁,均为伤后1小时~3天;下泪小管断裂14例,上、下泪小管断裂2例。

手术方法:术眼常规消毒,筛前及眶下神经阻滞麻醉。采用10~12号腰麻针头,将端头打磨光滑,制成空心探针。于显微镜下按泪道探通方法操作,自上泪点进针约40mm处时开始注水,此时患者自觉有水流入咽部。确认后,用装有红霉素眼膏的注射器连接于空心探针后端,边注眼膏边退针,退至约20mm处,将空心探针拔出;将显微镜焦点。下移至伤口内鼻侧,由上泪点注水或气(以注水为好),此时可产生明显的“泉涌”现象或气泡。显微镜聚焦于“泉涌”处,即可见浅色或粉红色的喇叭口样鼻侧泪小管断端。将欲植入的塑料管经下泪点、泪小管颞侧断端穿出,经鼻侧断端的开口插入泪囊内下行至鼻腔。由塑料管的另一端注水确认后,于管壁外间断缝合2或3针,使两断端对位吻合,内眦皮肤伤口逐层对位缝合。将塑料管的外露端固定于眉弓部皮肤上或可反插至上泪点。常规包扎术眼,局部敷用抗生素治疗,隔日换药,术后1周拆除皮肤缝线,术眼开放滴药;术后1~3个月拔管。对于上、下泪小管同时完全断裂者,若在显微镜下找到鼻侧一個断端,则可用本方法寻找鼻侧另一个断端。

结 果

16例泪小管断裂者采用上述方法均顺利行断端吻合术,术后伤口Ⅰ期愈合出院。

讨 论

本方法的原理是由于眼膏的注入,造成鼻泪管段的暂时性阻塞,而迫使由上泪点注入的水只能从鼻侧断端的开口处流出,从而产生“泉涌”现象,易于术中观察。对于无显微镜的术者,此法的优越性尤著。自制的空心探针可以保证发挥暂时阻塞作用的眼膏准确到达欲阻塞的鼻泪管段而不影响其他部位。以往采用由上泪点注水、注气、注牛奶及行泪囊壁切开等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可靠。

篇5:儿童卵巢环状小管性索瘤1例

讨论卵巢环状小管性索瘤是一种罕见的卵巢功能性肿瘤, 为Scully在1970年首先详细描述[1]。1982年Young根据临床是否合并Peutz-Jegher综合征 (即胃肠道息肉病同时伴有口腔黏膜、唇黏膜和皮肤黑色素沉着) , 将其分为2组, 指出伴有Peutz-Jegher综合征者, 肿瘤本质为错构瘤性质;而不伴有Peutz-Jegher综合征者为真性肿瘤, 并具有恶性能力[2,3]。儿童卵巢环状小管性索瘤患者以青壮年妇女多见, 临床可见子宫不规则出血, 继发闭经、不孕, 儿童患者可发生早发性假性青春期。本例病史、体征、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表现, 均与文献记载相符, 但本例发生年龄较文献报道11~71岁更小, 且不伴Peutz-Jegher综合征, 经随访B型超声检查, 未见复发和转移。

关键词:卵巢肿瘤,环状小管状性索瘤,病例报道

参考文献

[1] 戴林.卵巢环状小管性索肿瘤伴颗粒细胞瘤及支持细胞瘤分化1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3, 42 (3) :206-207.

[2] 杨志敏, 孟轶婷, 张晓明, 等.卵巢环状小管性索肿瘤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3, 20 (8) :506-507.

篇6:亚甲蓝用于寻找泪小管断端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347-01

在眼睑外伤,经常导致泪小管断裂。断裂的泪小管经常出现弹性回缩,给断端寻找的带来很大困难,虽然手术显微镜的使用使寻找泪小管断端的成功率大为提高,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泪小管断端难以寻找,使该吻合术失败,给患者造成了终生溢泪。在行下泪小管吻合术中,寻找泪小管的鼻侧断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们结合临床实际,术中向泪道内注射亚甲兰透明质酸钠,使其从泪小管的鼻侧断端溢出,能缩短寻找时间,减少组织损伤,提高手术效率和成功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情况 使用该方法手术共10例,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在17~41岁之间,平均年龄28.3岁。10例患者全部住院治疗,随访3~6个月,平均4.8个月。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1.2 手术方法 首先制备混合物。用内眼手术剩余透明质酸钠(约0.5mL)针管吸入亚甲兰0.lmL混匀即可,抽吸于1ml注射器中待用。手术时,在手术显微镜下直接寻找下泪小管的鼻侧断端5min,然后将染色的透明质酸钠从上泪小点注入,使其从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溢出,并观察泪小管鼻侧断端。推注时应本着先快后慢的原则,在泪囊充盈之前可以较快速度推注,待泪囊充盈后应减慢推注速度,注意观察染色的透明质酸钠在创口出形成蓝色粘弹剂小球,便可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从下泪小点推注少许混合物,便可较容易找到外侧断端。找到两侧断端后,再行吻合手术,将硅胶条置人泪小管中,将泪小管的断端用5/0 尼龙线对齐缝合 3对针。硅胶条从下泪小点引出,引入上泪小管中,并固定。手术后 1个月开始,每1周随访并冲洗泪道1次,硅胶条留置 3个月后拔除,术后共随访 6个月。

2结果

本组患者10例,手术中寻找泪小管断端的成功率100%。手术时间40—100min。术后均随访3~6个月。术后2一3个月时,4例患者硅胶条泪阜固定缝线撕脱;6例患者下泪小点撕裂;2例患者下泪小点轻度外翻;无其他并发症。所有患者泪道冲洗均通畅,术后无硅条脱落,拔除硅胶条后均无泪溢。

3讨论

泪小管吻合术的成功关键是找到泪小管断端,并将支撑管引入泪小管内[1]。从泪道的解剖结构来看,下泪小点位于下睑内眦颞侧6.5mm处,下泪小管径约0.3~0.5mm,全长约8~10mm,其起始段4~5mm,位于结膜下距睑缘约l~2mm,后半段为水平走向,穿行于Horner肌和内眦韧带之间,微向内倾斜与上泪小管合成泪总管通入泪囊,熟悉以上的解剖,在术中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很关键。

透明質酸钠是具有一定粘弹性、无毒、无抗原性的透明大分子胶体物质,可起到填充、保护、润滑等作用,能支持、扩张泪小管,有明显的润滑作用[2]

透明质酸钠是在低速度应用时,物理性质能由粘性转化为弹性,易于推注并保持其形状,使其推注速度能很好地控制,可允许只有少量的混合物缓慢流出断裂的泪小管,避免周围组织被染色造成断端寻找困难。使用时只形成着色明显且局限的粘弹剂小珠,不会造成周围其他组织大面积染色,十分容易识别。亚甲兰透明质酸钠除了能在颜色上区别于周围的组织以外,透明质酸钠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促进伤口的愈合,并能减少吻合术后泪小管内及吻合口处组织粘连,还能压迫渗血的毛细血管,有一定的止血作用。注射亚甲兰混合透明质酸钠能安全、有效、快速地帮助寻找泪小督的断端,方法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清.泪小管断裂的84例体会.国际眼科杂志,2005,5(3):581一582.

篇7:特种设备用小管超声波检验工艺

根据众多爆管及割管情况看,开裂裂纹位于梳形密封板与管子焊缝根部,由管子外壁向内壁扩展,且扩展区基本位于焊缝热影响区内,裂纹发展的方向与梳形密封板和管子的连接焊缝走向相一致,由于该部位管子外壁萌生的周向裂纹往往被密封焊缝及密封板所遮挡,渗透探伤、磁粉探伤和磁记忆等检测方法都无法实施,只能优先采用超声波检测。

2 探伤仪及探头的选择

采用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探头的选择应考虑管子外壁曲率大,管壁薄,探头必须能满足一、二次波能扫查到整个管子壁厚截面,所以探头的选择高阻尼、短前沿的单晶横波探头,晶片尺寸、一般不大于6mm×6mm,前沿距离小于或等于5mm,偏差小于或等于0.5mm、工作频率为5MHz,始脉冲宽度尽能小,一般小于或等于2.5mm(相当于钢中深度)。由于密封板焊缝有一定宽度,且自焊缝两端向中心宽度逐渐增宽(焊缝两端宽度为8mm,中心为15m m),如图1所示。为了直射波能扫查到管壁厚度1/4以上壁厚范围,发现即将贯穿性裂纹,探头折射角应根据管壁厚度的不同尽量取大,具体参数见表1。

3 探伤仪和探头的系统性能

3.1 灵敏度余量:

组合灵敏度余量必须大于探伤灵敏度6dB。

3.2 分辨力:

应能将DL-1标准试块上Φ10与Φ6两孔的反射信号分开,当两孔反射波幅相同时,其波峰与波谷的差值横波探头应不小于6dB。

4 试块的选择

用于测定探伤仪和探头的系统性能以及扫描速度的调整,可采用DL/T820-2002中的DL-1型试块。

5 灵敏度校准试块制备

灵敏度校准试块应选取与被检钢管规格、材质、热处理工艺都相同的钢管制作,钢管横向缺陷检测试块的尺寸、尖角槽形状、尺寸和位置按图2和表2的规定加工。

6 检测灵敏度的调整

在灵敏度校准试块上将人工尖角槽的反射回波幅度调到荧光屏满刻度的50%,以此作为基准灵敏度,基准灵敏度再提高6dB作为检测灵敏度。

7 检验标准

由于要检测的对象不是焊缝本身,而是密封板焊缝处的穿顶棚管,且缺陷为管子外壁的横向裂纹,因此,可参照JB/T4730.3-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附录D进行检测和评判。当缺陷回波幅度大于或等于人工缺陷的基准回波幅度时则予以判废。

8 探伤过程中注意事项

探头的接触面必须与管子外表面紧密接触,其边缘与管子外表面的间隙不大于0.1mm。可以通过在管子表面上铺上细砂纸沿轴向轻轻研磨,使探头表面与管子的外表面紧密接触。不同规格直径的小径管均应使其接触面经修磨后与管子外表面紧密接触的探头进行探伤。

9 缺陷的评定

9.1 当一次回波信号水平定位在焊缝下熔合线或热影响区,且指示长度大于5mm时,则为裂纹信号;当一次回波信号位于一倍管子壁厚处,指示长度小于5mm时,为内壁腐蚀信号。

9.2 当二次回波信号水平定位在焊缝下熔合线或热影响区,从外表面深度大于1.0mm,且指示长度大于5mm时,则为裂纹信号;当二次回波位于两倍管子壁厚处,深度小于1.0mm时,为焊缝咬边或焊缝夹角信号。

1 0 检查结果

按照上述制定的检验措施在2008年小修期间对后屏再热器和末级再热器穿顶棚管在密封盒焊缝处进行超声波探伤,最终检测出近80管密封盒焊缝出现裂纹信号,全部进行更换,并将更换的管密封盒焊缝进行车削验证裂纹信号,基本准确,排除近期隐患,也给密封盒焊缝检验提供了经验。

参考文献

[1]JB/T4730.3-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2]DL/T820-2002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验技术规程.

[3]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96版.

篇8:特种设备用小管超声波检验工艺

关键词:小管 焊缝 超声波检验

1 检测方法的选择

根据众多爆管及割管情况看,开裂裂纹位于梳形密封板与管子焊缝根部,由管子外壁向内壁扩展,且扩展区基本位于焊缝热影响区内,裂纹发展的方向与梳形密封板和管子的连接焊缝走向相一致,由于该部位管子外壁萌生的周向裂纹往往被密封焊缝及密封板所遮挡,渗透探伤、磁粉探伤和磁记忆等检测方法都无法实施,只能优先采用超声波检测。

2 探伤仪及探头的选择

采用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探头的选择应考虑管子外壁曲率大,管壁薄,探头必须能满足一、二次波能扫查到整个管子壁厚截面,所以探头的选择高阻尼、短前沿的单晶横波探头,晶片尺寸、一般不大于6mm×6mm,前沿距离小于或等于5mm,偏差小于或等于0.5mm、工作频率为5MHz,始脉冲宽度尽能小,一般小于或等于2.5mm(相当于钢中深度)。由于密封板焊缝有一定宽度,且自焊缝两端向中心宽度逐渐增宽(焊缝两端宽度为8mm,中心为15mm),如图1所示。为了直射波能扫查到管壁厚度1/4以上壁厚范围,发现即将贯穿性裂纹,探头折射角应根据管壁厚度的不同尽量取大,具体参数见表1。

3 探伤仪和探头的系统性能

3.1 灵敏度余量:组合灵敏度余量必须大于探伤灵敏度6dB。

3.2 分辨力:应能将DL-1标准试块上Φ10与Φ6两孔的反射信号分开,当两孔反射波幅相同时,其波峰与波谷的差值横波探头应不小于6dB。

4 试块的选择

用于测定探伤仪和探头的系统性能以及扫描速度的调整,可采用DL/T820-2002中的DL-1型试块。

5 灵敏度校准试块制备

灵敏度校准试块应选取与被检钢管规格、材质、热处理工艺都相同的钢管制作,钢管横向缺陷检测试块的尺寸、尖角槽形状、尺寸和位置按图2和表2的规定加工。

6 检测灵敏度的调整

在灵敏度校准试块上将人工尖角槽的反射回波幅度调到荧光屏满刻度的50%,以此作为基准灵敏度,基准灵敏度再提高6dB作为检测灵敏度。

7 检验标准

由于要检测的对象不是焊缝本身,而是密封板焊缝处的穿顶棚管,且缺陷为管子外壁的横向裂纹,因此,可参照JB/T4730.3-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附录D进行检测和评判。当缺陷回波幅度大于或等于人工缺陷的基准回波幅度时则予以判废。

8 探伤过程中注意事项

探头的接触面必须与管子外表面紧密接触,其边缘与管子外表面的间隙不大于0.1mm。可以通过在管子表面上铺上细砂纸沿轴向轻轻研磨,使探头表面与管子的外表面紧密接触。不同规格直径的小径管均应使其接触面经修磨后与管子外表面紧密接触的探头进行探伤。

9 缺陷的评定

9.1 当一次回波信号水平定位在焊缝下熔合线或热影响区,且指示长度大于5mm时,则为裂纹信号;当一次回波信号位于一倍管子壁厚处,指示长度小于5mm时,为内壁腐蚀信号。

9.2 当二次回波信号水平定位在焊缝下熔合线或热影响区,从外表面深度大于1.0mm,且指示长度大于5mm时,则为裂纹信号;当二次回波位于两倍管子壁厚处,深度小于1.0mm时,为焊缝咬边或焊缝夹角信号。

10 检查结果

按照上述制定的检验措施在2008年小修期间对后屏再热器和末级再热器穿顶棚管在密封盒焊缝处进行超声波探伤,最终检测出近80管密封盒焊缝出现裂纹信号,全部进行更换,并将更换的管密封盒焊缝进行车削验证裂纹信号,基本准确,排除近期隐患,也给密封盒焊缝检验提供了经验。

参考文献:

[1]JB/T4730.3-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2]DL/T820-2002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验技术规程.

[3]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96版.

篇9:泪小管断裂吻合术56例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 (56眼) 为1993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其中男48例, 女8例, 年龄在8~62岁。56眼中右眼泪小管断裂32例, 左眼泪小管断裂24例, 下泪小管断裂53例, 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3例;56例中55例为新鲜外伤所致, 1例为陈旧性外伤。致伤原因:车祸伤20例, 拳击脚踢等挫伤29例, 锐器伤5例, 狗咬伤2例。伤后就诊时间:伤后24 h内54例, 伤后3d 1例, 伤后1年1例。泪小点距近侧断端5-6 mm者38例, >7 mm者18例。

1.2 手术方法

1.2.1 新鲜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在直视法下寻找, 常规消毒, 麻醉方式选择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创口局部浸润麻醉。注意麻醉药用量, 如果使用过多容易导致局部组织肿胀, 而使远侧断端寻找困难。首先进行止血和撕裂组织复位, 再在显微镜下仔细寻找下泪小管的远侧断端, 新鲜的泪小管断端在显微镜下呈粉白色, 喇叭口状, 找到远侧断端后, 经下泪小管远侧断端将泪道探针探入泪囊到鼻泪管, 通过注入生理盐水找到准确位置后, 将硬膜外导管自下泪小点插入, 最后进入鼻腔。拔出管芯注入生理盐水, 患者咽部有水流下即证明插入成功。5.0丝线分别将断端下壁、前壁及后壁对位吻合, 内眦部对位并褥式缝合, 术后常规换药、静脉滴注抗生素, 皮肤缝线7 d拆除, 内眦部缝线10 d拆除, 术后3个月拔管, 拔管后要定期冲泪道, 一般于拔管后1个月内每周2次, 第2个月每2周冲洗1次。

1.2.2 陈旧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在伤后1年时进行, 陈旧性泪小管断裂泪小管断端的寻找较困难, 手术时由泪点插入探针至阻塞处, 沿阻塞处及原伤口切开皮肤寻找断端, 其余均同上所述。

2 结果

56例泪小管断裂吻合, 随诊6~24个月, 其中50例全部治愈, 有5例下泪小管豁裂, 但未出现流泪现象, 1例10 d自行脱出, 手术失败。

3 讨论

3.1 性别及致伤原因分析

本组56例患者, 男48例, 女8例, 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 男女比例为6∶1, 这与男性比女性从事劳动型工作更多以及青男性性情暴躁, 容易出现打架斗行为有关。本文56例致伤原因中车祸伤20例, 挫伤29例, 所占比例较大, 这是由于眼睑后部睑板在内眦部移行为内眦韧带, 移行部比较脆弱, 一旦受到钝力时, 眼睑会在这种突发的较强的牵拉或撞击力作用下, 出现鼻侧裂伤, 进而导致了泪小管断裂[1]。

3.2 手术关键

寻找远侧断端是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成功的最重要环节, 对此研究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 作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对直视法认识较为深刻。直视法只需6倍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首先进行止血和撕裂组织复位, 并对远侧断端进行估计, 然后边止血边寻找, 最后可见呈环形, 喇叭口样的断端外观。

3.3 支撑物的选择

下泪小管较细, 为了使两个断端能够顺利对位缝合, 防止愈合过程中出现管腔狭窄或堵塞, 必须要放置支撑物, 使下泪小管管口由0.5~0.8 mm扩张到1.5 mm, 临床常用的支撑物有缝线, 硅胶管, 输液管, 硬膜外导管等[2,3,4], 本文的研究中采用的是硬膜外麻醉导管, 硬膜外导管直径为1 mm, 粗细居中, 柔韧性好, 导管头端圆钝, 带针芯, 便于插入且不易损伤泪道, 钝头外侧有孔, 从上端注水就能清晰观察到下端到达的位置, 并且导管取材方便, 经济实惠, 是一种较好的支撑物。

3.4 置入义管

置入硬膜外管时一定要手法轻柔, 顺着泪道的走行向下置入, 防止假道形成。如有假道形成, 则退出重新探通。

3.5 缝合

断端吻合:断端吻合缝合时应避免将线穿透管壁, 目的是防止损伤内皮以及断裂处瘢痕收缩而导致术后泪小管狭窄;内眦部形态的修复:这也是很关键的一步, 如果泪点外翻, 尽管泪道通畅也会溢泪, 因此对裂伤部位的皮肤进行缝合及硬膜外管外固定时必须使下泪点恢复到正常位置, 上端固定在上睑及额部皮肤为宜。

3.6 支撑物留置时间

留置时间以3个月为宜, 时间太短, 容易导致管腔狭窄或堵塞等并发症, 留置过长, 管腔粘膜容易出现刺激性炎症而导致阻塞。

3.7 拔管后冲洗泪道

拔管后要定期冲泪道, 一般于拔管后1个月内每周2次, 第2个月每2周冲洗1次。

综上所述,泪小管在显微镜下直视法寻找并进行吻合手术,术后效果好,能达到解剖及功能复位。

参考文献

[1]韩素珍, 王洁.粘弹性物质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0 (5) :304-305.

[2]李金富, 孙谦, 邱元宏.显微泪小管吻合术36例体会[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2, 24 (3) :347.

[3]康建华, 庞晓东, 朱卉.硅胶管置入治疗泪小管断裂23例[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3, 25 (3) :20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管】相关文章:

上一篇:竟聘小学副校长的演讲稿下一篇:个人绩效考核自评范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