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贵春校长在2012年工作计划会议上的讲话

2024-05-04

郭贵春校长在2012年工作计划会议上的讲话(共5篇)

篇1:郭贵春校长在2012年工作计划会议上的讲话

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凸显在区域高等教育中的引领性和示范性

——在2012年工作计划会议上的讲话

山西大学校长 郭贵春 二○一二年一月六日

同志们:

今年是2012年,是我们山西大学建校110周年。十年前,在山西大学新百年的起步之际,我们召开工作计划会议,共谋学校新的发展。十年来,山西大学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从教学型转向教学研究型,又转向研究教学型。现在,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已经明确列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十年后,山西大学迎来了110周年华诞。这所经历和见证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高等学府,站在一个新的高地。面对人力资源大国向强国转变、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时代,面对提高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所有山大人的新期望,我们如何认识山西大学、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山西大学、怎样建设山西大学的问题仍然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回答好的问题。仔细回顾我们的发展历程,面对动荡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面对山西高等教育的现状,面对这几天大家讨论的话题,我们不仅要在具体问题上作出明确回应,更要作出战略回答,在战略上思考山西大学到底要怎么发展的问题。综合大家的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我重点讲三个问题,第一,山西大学的战略地位;第二,山西大学的战略特征;第三,山西大学的战略出路。这些问题我们以往都有所涉及,但是还不够系统,不够整体。我们需要把它整体化、系统化,上升到理性高度。

一、要凸显山西大学在区域高等教育中的引领性和示范性,必须回答好山西大学的战略地位问题

高校战略地位,就是从全局性、方向性、预见性、竞争性的角度考察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臵和重要程度。对于一所大学战略地位的分析,是谋划学校长远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回答好这个问题。

(一)从历史看,山西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成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一起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大学堂借鉴欧美办学模式,创办译书院,中外教师交叉上课,中西学教学内容相互融合,引领了山西、辐射了全国的大学教育。民国时期的山西大学,在全国高等院校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辛亥革命后,山西大学校逐步形成了文法工三科二学类六学门的综合性大学完备体系,教师崇尚自由讲学,学术问题民主争辩,被北洋政府确定为“国立第三大学”;抗战前,山西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拥有4个学院、20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毕业生遍布全国。解放后,作为晋察绥蒙唯一的一所最高学府,学校迅速发展。至1953年,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432人,教职工1078人,5年间毕业1432人,相当于解放前47年毕业生总数的四分之一,为山西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全国院系调整时期,山西大学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多家高校都与我校有着历史渊源。1959年,山西大学再度组建,成为山西省唯一的一所文理兼备的综合大学,也是山西省在联合国最早注册的高等学校。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大学逐步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水平大学。欣逢盛世的山西大学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2002年百年校庆之后,山西大学更是与时偕行,奋起超越,创造了历史上的新辉煌:实现了从“建设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向“建设国内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再向“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跨越,实现了从省属重点大学到高等教育“国家队”的跃升,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高水平大学。这个历史地位是宝贵的财富,是认清我们战略地位的重要一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省里的领导同志来我们学校参观,都对学校的历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刘延东同志、袁纯清书记、陈希副部长,视察山西大学的第一印象就是,山西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水平大学。我们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山西大学的历史地位,历史地看待我们的战略地位。

(二)从现实看,山西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显要的位臵

历经110年的拼搏与发展,目前的山西大学整体竞争力已跻身于全国3000多所高校的60到70位,在地方高校中稳居前5位,在山西高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具体的办学指标可以更加充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只是这样讲,更要列出数据,摆出事实。

学科建设方面,高层次学科发展平台是衡量高校学科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高校学科发展平台的最高标志。目前建在高校的13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共220个,研究院系统拥有82个)中,地方高校仅有8所每家拥有1个,部属院校有24所每家也只有1个,省部共建高校中只有我们和西北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15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地方高校仅有33所每家拥有1个,部属院校有14所每家也只有1个,省部共建高校中有12所每家也只有1个。在山西高校中,这两个层次的学科平台我们在文理科分别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在山西省只有山西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就是我们的地位。②学科发展平台的第二个层次是国家重点学科。光学和科学技术哲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分别支撑着第一个层次的两个平台,这不是每个国家重点学科都能做到的,因为全国高校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为67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合计289个,二者比例为2.3:1。另外,全国高校104个光学学科中只设臵6个国家重点学科,我们居其一。全国高校97个科学技术哲学专业、38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只设臵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我们居其一。这两个方面足以说明光学和科学技术哲学在全国高校本学科中的地位,而且持久的国际交流、深入的国际合作,使这两个学科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成为我校的两大品牌学科,在山西高校乃至地方高校中成为学科建设的典范。③学科发展平台的第三个层次是一级学科博士点。经过全国第十一次授权学科评审,按照新的学科目录,我们拥有1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相对位臵居全国高校25位;地方大学中只有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六所高校比我们多;山西高校共计4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我们占了32%,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从以上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三个层次的学科发展平台确立了我们在全国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也为我们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夯实了核心基础。这个地位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而是我们多年拼搏才拿到的。

人才培养方面,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质量之间的关系始终是高水平大学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的最重要关系之一。①本科生的数量。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本科生数既低于“985院校”平均数20138人,又低于部

属院校平均数17059人,也低于省部共建高校平均数20513人。在省内,我校本科生数位居山西省18所普通本科高校中的第10位。为什么要给大家分析这个数字呢?是为了证明山西大学的师生比是最有效率的,这就是为什么山西大学能够以比较小的办学规模,稳居全国排名百名之列的根本原因。从国内来看,高水平的大学,本科生规模都比较小,清华大学1万多人,北京大学一万多人,北师大一万二,浙江大学也降到了一万二,中国科技大学,按陈至立部长的话讲,是中国水平最高的大学,本科生才六千多人。再看世界顶尖的剑桥大学,本科生五千多人,研究生六千多人。所以,我们的本科生数量少是优势。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老师从课堂上解放出来,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我们在本科生数量上把握了一个非常好的尺度,是我们为什么有地位的重要原因。②硕士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这一指标是国内外建设研究型大学认可度最高的指标。这一比例我们学校是0.59:1,远远高于部属院校平均数0.35:1,高于“985院校”平均数0.41:1,高于省部共建高校平均数0.16:1,也高于许多部属高校,已经非常接近于国内著名的重点大学,比如南京大学硕士生与本科生的比例是0.57:1,中国人民大学是0.59:1,复旦大学是0.64:1。我省9所研究生培养高校硕士生与本科生的平均比例仅为0.18:1。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所在。③本科生培养质量。我校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其中光与原子物理教学团队为全国23个物理学类国家级教学团队之一,区域社会史教学团队为全国10个历史学类国家级教学团队之一。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发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1-2012)》结果显示,我校本科教学竞争力排在一般大学第5位,综合性大学第23位。相对位臵排在本专业前10%的有7个,分别是体育教育、物理、数学与应用数学、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排在11%—15%的有10个,分别是哲学、法学、音乐学、美术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化学、应用心理学、经济学、应用物理学;排在16%—20%的有7个,分别是社会体育、环境科学、戏剧影视文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历史学。三类共计24个,也就是说我校现有69个本科专业中有35%是“四星级”以上专业。④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发的《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10-2011》结果显示,我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在全国高校第62位,综合性大学第20位。相对位臵排在本学科前10%的一级学科有3个,分别是哲学、物理学、科学技术史;排在前11%—20% 的有5个,分别是体育学、艺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政治学。共计8个,占我校37个一级学科的22%。整体上讲,我校很好地解决了大学人才培养中数量、结构、质量之间的关系这一重大难题。

师资队伍方面,高水平大学的竞争说到底是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竞争。①教师结构。我校“十一五”末专任教师1311人,高于“部属非985院校”平均数的1250 人。高级职称人数占专任教师比例为50.2%,与“部属非985院校”平均数50%基本相当,高于省部共建高校的平均数45%。②杰出人才。我校现有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军性人才中科院院士1名,数量排在全国高校第72位;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1名,数量排在全国高校第20位。在杰出人才队伍中,有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在省部共建高校中占有明显优势,与“部属非985院校”平均数基本相当。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4名,国家奖获得者13名,特别突出的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我校有17人,远远高于部属院校9.38的平均数,与“985”院校的平均数16.63基本相当,是“部属非985院校”平均数3.77人的近4倍。从相对平均数来看,山西大学的新世纪优秀人才数量高于“985”院校。很多兄弟院校一个也没有,我们学校达到17个,这是值得骄傲的,说明我们的人才竞争力强。③创新团队。在高校人才队伍的团队建设中,“教育部创新团队”带有标志性,我校现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部属院校中有13所也仅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还有12所没有教育部创新团队。总体上看,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在提高整体水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支建设研究型大学必备的杰出人才中坚力量。从山西大学对山西高校师资的贡献来看,2007年到2010年,山西高校新增教师6383人,其中来自“985”院校的只有425人,占6.6%,来自“211”院校的1498人,占到23.47%,来自山西大学的1074人,占到了17%。也就是说,在山西高校新增师资队伍中,山西大学的贡献率占了17%,说明山西大学对山西省教育事业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凸显了我们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科学研究方面,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高水平大学赢得社会声誉和社会支持的最重要来源。①研究与发展人员。山西大学2010年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是“211非985”院校平均水平的1.13倍,是省部共建高校平均水平的1.3倍;研究发展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的比例0.95:1,“211非985”

院校平均为0.47:1,省部共建高校平均为0.41:1,说明我校相当比例的教师都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研究与发展。我们有24个一级研究单位,各学院还有一大批老师在从事科研工作,从事科研的教师比例是比较高的。山西大学毕业的博士生,没有一个未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文章,而国内其他大学,包括高水平大学毕业的博士,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非常多。这说明我们不仅教师科研水平高,而且博士生的研究水平也很高,真正做到了“小学校、大科研”。②科技经费投入。山西大学2010年科研经费投入高于省部共建高校平均水平,政府资金、企事业单位、其它科研经费三者的比例为1:0.56:0.12,“211非985”院校的比例为1:0.66:0.12,211院校平均为1:0.52:0.08,省部共建高校平均为1:0.27:0.09,从以上四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我校科研经费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经费所占份额高出“211”院校平均数10%,高出省部共建高校平均数25%,说明我校科研合作与社会服务走在了这两类高校的前面。③项均科研经费。山西大学2010年项均科研经费18.2万,接近“211非985”院校的项均21万,是省部共建高校项均10.2万的1.7倍。④发表学术论文。2010年我校在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总量462篇,与“211非985”院校的平均数463篇基本相当,是省部共建高校平均数223篇的2.1倍。如果我们将此类论文定义为高水平论文,那么,我校高水平论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40%,这一比例既高于“211”院校32%的平均水平,也高于“211非985”院校25%的平均水平,更高于省部共建高校16%平均水平。2011年6月,汤森路透对我们学校1980年至今的科研论文所做的分析显示:我校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论文从2004年开始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合作伙伴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全球20余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有着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被web of science收录最多的学者,收录论文高达267篇;收录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为5.33次,平均每年的被引用次数达到440.56次,而且被引次数从2005年开始呈逐年高速增长的趋势,2010年被引近2500次,受到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的关注。以上数据显示了我校科研成果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⑤国家社科基金。我校“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44项,项目经费415.5万元,覆盖了哲学、经济理论、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文学、语言学、图书馆学、体育学等11个学科。不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哲学学科5年共获得11项,全

国高校中仅有中国人民大学(16项)、武汉大学(15项),北京大学(13项)、南京大学(13项)、北京师范大学(12项)5所高校比我们多,而且差距很小;中国历史学科5年获得7项,全国高校中仅有北京师范大学(13项)、华中师范大学(13项)、中山大学(11项)、兰州大学(10项)、首都师范大学(9项)、中国人民大学(9项)、武汉大学(9项)、复旦大学(8项)、南开大学(8项)、河南大学(8)、南京大学(8项)、河北师范大学(7)厦门大学(7项)等13所高校超过我们。此外,语言学我们申请到6项,数量居全国高校第24位;中国文学我们申请到5项,数量居全国高校第41位。特别突出的是,2010年我校语言学与中国文学各争取到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标志着我校文科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新突破。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校2008—2010年共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项,其中物理学类22项,在全国高校中位列36位;生物学类14项,位列全国高校40位;化学类26项,位列全国高校48位;计算机类5项,位列全国高校69位;数学类8项,位列全国高校72位,都在百名之内,数量和排名还是不错的。以上各项科研指标充分反映了我校的科研实力,完全具备研究型大学的典型特征。根据武书连2012年的大学排行榜,我们学校排在第70位。这个排名指标主要分两部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其中人才培养方面,山西大学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得分各占50%,说明我们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竞争力是相当的。科学研究方面,山西大学自然科学得分占46%,社会科学得分占54%,文理科的比例也基本相当,说明我们文理的结构也是合理的,是典型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的结构,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型大学的基础。

基础条件方面,基础条件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保障。①藏书量。我校的藏书量是部属院校平均藏书量的1.1倍,是省部共建高校平均藏书量的1.2倍,是“部属非985院校”平均藏书量的1.7倍。②占地面积使用效率。我校占地面积使用效率(校舍总面积/学校占地总面积)为65%,既高于“985”院校的平均数49%,又高于“部属非985院校”的平均数51%,也高于部属高校的平均数50%,更高于省部共建高校的平均数41%。③教学科研仪器占比。我校教学科研仪器占比(教学科研仪器总值/固定资产总值)达到了22%,高于“部属非985”院校21%的平均比例。以上指标说明我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高绩效,这是研究型大学管理的必然要求。这些数据说明山西大学确确实实

是有战略地位的。

(三)从未来看,山西大学在区域高等教育中的引领性和示范性将更加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山西大学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经验,不跟风,不折腾,密切联系本校实际,在提升办学水平中推进办学机制的创新,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高水平地方大学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在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地位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积聚了巨大的潜能。“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目标为山西大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小学校、大学科”的发展思路使得一批学科实现了与重点大学的错位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完整的学术梯队,具备了冲击国内一流学科的实力;“小队伍、大科研”的发展思路不仅催生了一批基础研究的创新性成果,而且形成了一个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强大网络;“多专业、小班级”的发展思路为具有山大特色和创新性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基础;创新人才津贴办法、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学术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一级研究单位建设、管理重心逐步下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盘活了学校的办学资源、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这一切都将成为学校未来高水平发展、充分发挥地方示范作用的宝贵财富。

以上这三个方面,都体现出山西大学应有的战略地位,这个战略地位就是具有地方示范性作用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山西大学办这样一所大学,第一,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第二,符合山西人民的殷切期盼;第三,符合省委省政府建设引领性的大学的要求;第四,符合山西大学发展的趋势。只有建设这样的大学,才能体现山西大学的办学地位,才能争得我们应有的话语权!山西大学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我们的办学目标,我们的办学目标也要反过来提升我们的办学地位。我们要有这个志气!

二、要凸显山西大学在区域高等教育中的引领性和示范性,必须回答好山西大学的战略特征问题

战略特征是学校战略地位的外在体现和集中凝练,也是学校选择战略出路的指南和规范。着眼于新的历史起点,为了进一步稳固并提升学校的战略地位,实现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回答好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特征问题。战略特征既是一所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性,又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根本目标的标志性显示。因此,应该

进一步明确。

在2009年的学校工作计划会议上,我们曾就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做过分析,我们概括为八个方面:

1、有自己独特而清晰的办学理念。

2、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3、具有培养高质量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完善体系。

4、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5、结构合理的学科布局。

6、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

7、在继承中创新大学文化。

8、区域内地位和功能的不可替代性。经过三年的建设,以上特征我们已经基本具备。那么,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根本,着眼于整体,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应该具有哪些战略特征呢?我认为有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具有充足的办学经费。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意味着我们与一般地方大学相比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满足更多的社会需求,产出更好的办学成果,也就需要更加优质的办学资源,需要有充足的办学经费作为保证,才能够满足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的筹资途径,充足的资金,或者说完善的筹资体系应该包括如下几种来源:①政府投入。从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投入仍是研究型大学筹资的主渠道,国家和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我们要通过省部共建高校、山西省重点建设大学两个发展平台,以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项目努力增加政府资金投入。②科研经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11计划”的实施以及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与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实验区建设都对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需求和机遇,我们要抢占先机,主动对接,争取科研经费取得更大比例的突破。③学费收入。学生学费尽管受制于国家政策,但是我们可以在国家政策的框架内,通过调整和优化各类学生之间的比例和结构,特别是加大继续教育、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合作办学的力度,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④社会捐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捐赠尚处于初级阶段,增幅空间巨大。我们要探索地方高水平大学获得社会捐赠的体制、机制以及扩大办学自主权的问题,逐步提高社会捐赠的数额。⑤技术转让。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必将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我们要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健全奖励机制,提高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收入。以上五种经费来源都需要我们去努力争取,努力去开拓。

这些年我们学校的办学经费获得了巨大的增长,1999年山西大学一年 的办学经费是3000万,现在是7个多亿,翻了20多倍。去年我们购买实验设备的资金是6600万,过几年我们购买实验设备的投入估计要上亿。同时,跟重点大学比,跟发达地区比,我们科研经费的投入还比较少,学费收入上也比较低,在社会捐赠上还几乎是空白,在技术转让服务社会方面还有大量的空间。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好了,学校的资金还会大幅度的增长。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山西大学已经超越了初始时期积累和初始时期建设的阶段,很多学科发展的瓶颈已经不是经费和设备,而是体制的创新和思想的创新。中美大学校长团来山西大学访问,我曾经讲,我们国家还比较落后,山西更地处落后地区,希望他们理解我们的发展现状。一位美国大学校长就讲,其实咱们的条件已经比他们的好多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办学经费是不足,但是要看到现在办学经费已经达到七个多亿,约1.3到1.4亿美元,美国同样的大学投入是多少?他们的投入资金的实际效益跟我们差不多。所以,我们不能再用硬件的不足来解释发展面临的问题,要从更深的层次上,从体制和机制创新上,来审视我们的发展。

第二,具有优秀的领军人物。大学优秀的领军人物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指标评估,证明其能够带领团队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取得突破、获得重大效益的高层次人才。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名优秀的领军人物,往往能够带动一个学科、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甚至是一个产业的兴起。将才帅才短缺成为制约我们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和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瓶颈和难题,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学术领军人物成为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优秀的领军人才应具有的素质一般来说应包括:①较高的科研造诣和国际化的学术视野。领军人才应该具备某一领域系统的、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是所在领域的顶尖人才,有着极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进取精神;具备开阔的国际学术视野和战略性的眼光,能够洞察所在领域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善于把握科研机遇并准确判断科研风险。②驾驭协同创新团队的能力。适应“大科学时代呼唤大科学家”和国家协同创新的要求,优秀的领军人物必须区别于学术“尖兵”,必须成为一个团队的核心和灵魂,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在自己的团队及协同创新团队中形成一种心悦诚服的影响力和心理认同感。③创建和凝聚科学学派的能力。科学学派作为一种成熟的科研组织或者学术团体,往往是重大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体系的孵化器。优秀的领军人物应在开拓

学科发展新领域、提出领域发展新方向、取得学科理论新突破、培养提携杰出青年学者方面,也就是在创建和凝聚科学学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我们要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必须争取每个学科,甚至每个研究方向都有这样优秀的领军人物。当提到山西大学时,就知道哪个学科好,当提到学科时,就知道哪个带头人好,这就形成了建立学派的基础。我们现在有一批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正在起步,正在发展,正在走向这个目标,这很值得我们庆幸。希望大家朝着这三个方面去努力,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能做到的。

与上述优秀的学术领军人物应有的素质相适应,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优秀领军人才的选拔标准应包括以下8个方面:①已有的原创性成果及其所开拓的创新空间;②已攻克难题所达到的科技领先水平;③领军人才的投入产出率;④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态度、管理水平和社会影响力;⑤团队工作的前瞻性、计划性和执行力;⑥精力集中程度和投入程度;⑦职业道德威信和个人信用水平;⑧社会责任、公众形象与公关协调能力。我们必须努力去发现、去挖掘、去筛选、去培养、去造就一批优秀的领军人物。

第三,具有突出的学术话语权。“学术话语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社会资源,是某一学者或学术群体在学术领域中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这其中争论很多,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解释,简单一点讲,一流大学就是在众多的学科里边有众多的有学术话语权的大家。拥有并提高学术话语权, 推动中国从世界学术格局的边陲稳步走向中心,是我国“学术自觉”的深层要求。我们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研究必须摆脱对于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提出自己的“自律性要求”。作为权力的学术话语权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鉴定评判权。鉴定评判权是运用学术话语形式进行价值性判断,并将判断结果予以发布的权力。它表达了话语主体对实际影响的诉求。通过这一过程,话语主体确定了肯定与否定、赞成与反对、倡导或批评的判断,传递了“应当如此”或“必须如此”的信息,因而达成影响学术思想和行为的效果。第二,指引导向权。指引导向权是运用学术话语对思想和行动予以制约和规定,从而有效影响行动的取向及过程。其关键功能就是将思想付诸行动,使话语嵌入实践,将最初的假设、预言演变为符合话语主体意愿的行动取向,使学术话语的“自我实现”得以完成。第三,行动支配权。行动支配权是通过学

术话语,对实践领域形成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从而达到对实践行动过程支配和控制之效果。话语主体以学术的方式对行动做出概括和解释,区分实践行动的合理类型与不合理类型。在我们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三种类型的学术话语权都需要确立和加强,而鉴定评判权尤为迫切。

学校的学术话语权来自于各个学科的话语权,而各个学科的话语权来自于各学科代表性人物的话语权。主要包括:①院士、学部委员。两院院士、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分别作为我国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学术称号,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内有着较高的指引导向权,并因此有着较高的鉴定评判权。②评审专家。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及项目、人才项目、科研奖项、学术期刊等各类评审专家通过对学科及学术资源产生直接的主导作用或施加影响而发挥学术鉴定评判权。③全国性的学会负责人。全国性的学会理事长,包括理事都可以将自己原创性的学术研究影响于所属的学术共同体,从而达到发挥学术指引导向权的作用。④大会报告发言人。我们的学术队伍通过在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活跃于国内外的学术舞台上,使得各个学科都能听到我们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声音,潜移默化地增强我们的行动支配权。以上四类学术人才要通过各自的途径和方式不断提高我们的学术话语权,逐步达致学术话语制高点。为什么山西大学二级教师的评审用定性标准而不是定量标准?因为定性评价实际上就是话语权的评价。同时,一个大学的行政话语权也是建立在学术话语权之上的,有了学术话语权才会有行政话语权。从某种意义上讲头衔就是话语权,所以我们一定要争取话语权,争取更多的头衔,要把话语权作为我们的战略特征去争取。

第四,具有丰富的标志性成果。对一所研究型大学来说,所谓标志性的成果,就是制定和提出标准的成果;所谓标志性的人才,就是有话语权的人才;所谓标志性的项目,就是创造或研发标准的项目。以上三个“标志性”的核心,或者说后两个标志性都将凝结在标志性成果上。这个标准也许有点高,有的同志说做不到,但一定要提这个目标,努力去实现。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要求每个学科都要有源源不断的标志性成果涌现出来。如何做呢?①创新思维转换。标志性成果产生的前提是我们的创新思维要转化,要从“继承性创新”向“突破性创新”转变。在科学研究中,继承性创新是一种纵向创新,也就是在别人研究基础上做纵

向挖掘,或者为别人的研究提供个案支持,短期很快就能得到既有话语体系的承认,但很难取得重大成果,甚至还会被别人的概念和话语牵着鼻子走。突破性创新则意味着脱离既有的概念系统和范式,依靠全新的经验和概念在一个更高的知识系统中研究问题。虽然短期内不会被既有知识体系承认,但一旦产生突破、进入到更高的解释体系,则学术议程的设臵能力会大幅提高,创新会形成放大、连锁和倍增效应。②抓住科技革命和文化繁荣发展的战略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将复苏希望寄托在即将来临的新科技革命上。温家宝总理在《求是》上发表文章说:“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初现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在这样一个新科技革命的“拂晓”时期,谁能提前判断科技革命发生的领域,进行前瞻和重点部署,谁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与国家面临的形势一样,我们必须抓住新的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在不同学科及其交叉领域,由“跟踪者”转变为“引领者”,充分展示我们的实力和水平。希望在座的同志们认真研究机遇,领悟机遇,抓住机遇,实现机遇。③实现标志性成果的可持续发展。标志性成果不能是我们自封的,必须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标志性成果不能是偶然的,必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序列;标志性成果也不能是个别学科的事,必须成为全校所有学科的共识。因此,我们必须在不断提高学术成果水平的基础上,在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山西省自然科学进步奖、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其他省部级奖励上,在能够带动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新技术或文化产品上,在能够产生标准和重大学术影响的科研论文上形成标志性成果竞相迸发的繁荣局面。

第五,具有创新的大学文化。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建设途径,我们讲得已经很多了。那么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强有力的大学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所形成大学制度建设的优良传统。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中国经历了30年快速发展,正在逐步稳定发展,调整结构。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也到了沉下心来,调整结构,提升水平的阶段,我们一定要冷静,沉住气,调整好内部结构,这样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着眼于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文化建设,关键是要充实以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长期以来,与其他领域的改

革进程相比,高等教育的改革相对滞后;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之后,开启了大学深层改革的新阶段。第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主题是体制机制改革,直接针对大学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有待大学在改革实践中予以破解;第三,国内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正在积极推进,代表性的像北京师范大学的学部制改革,南开大学的博士生培养淘汰制,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招生计划申报制等等。第四,强劲的大学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势头形成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必然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主要应体现在以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上。我们的体制机制改革主要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①体制机制改革要贯穿于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可以说是大学管理中的一条“铁律”,无论我们的组织结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内部管理,包括大学文化建设本身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体制机制改革。②体制机制改革要贯穿于学校建设的全过程。体制机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要想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必须始终以发展的眼光严格审视制约我们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才能保持我们创新和发展的活力。③体制机制改革要注重整体的协同性与和谐性。我们的体制机制改革是全局性的,又是全面性的,而全局性和全面性的改革向来是高风险的,这种风险多数时候不是改革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多项改革之间的不协同、不和谐造成的。因此,我们越是强调改革,就越要强调改革的协调与和谐。④体制机制改革要与学校自身的文化传统相契合。体制机制改革是最高层次的创新,照抄照搬和简单的模仿往往是失败的,至少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的,所以我们的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是建立在遵照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深入研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改革和创新。

以上五个方面的战略特征,前两个特征是要夯实我们的硬实力,后三个方面是要提升我们的软实力。这五个特征就是一所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轮廓。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抓住这五个特征就抓住了山西大学的根本,就抓住了山西大学的战略特征、战略目标、战略特性。我们将这五个方面的特征做到位,做突出,做显著,山西大学在区域高等教育、在地方高等教育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就会更加凸显,在整个

高等体系中的地位也将更加重要。

三、要凸显山西大学在区域高等教育中的引领性和示范性,必须回答好山西大学的战略出路问题

从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来看,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经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从我们学校面临发展的新机遇来看,凸显在区域高等教育中的引领性和示范性,就意味着要不断追求学校的新发展,不断争取目标的新突破。山西大学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量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只有质量的提升才是真正的变化,也是我们首先要追求的。当然,这个质量是结构、规模、水平、效益协调发展的质量。不同发展时代,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发展观,但任何的发展观都必须放到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中去评价。所以,质量应当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质量。我们必须围绕提高质量这条主线,根据学校的整体部署,以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规划的实施。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校治理、校园环境、办学资源等方面做出明确的战略选择,使各个方面相互支撑,形成促进办学质量全面提升的新格局。

(一)要凸显引领性和示范性,必须把学科建设做大

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需要我们继续贯彻“小学校、大学科”的发展思路,坚持“高原支撑,高端引领,资源集中,结构优化”的原则,着力提升基础学科,强化应用学科,扶持新兴交叉学科,扎实推进优势学科内涵建设,把学科建设做大。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适应学科建设的新要求,在一级学科建设上下功夫

去年4月份,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颁布后,二级学科的限制基本不存在了,要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建设。高校有了很大的学科建设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这就为我们在一级学科下面凸显特色留足了发展空间,给了学科发展一个新的“助推器”。当前山西大学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一级学科的建设,其意义不仅在于一级学科本身,而且按照国家政策,将来高层次学科平台都必须以一级学科为基础产生。一级学科的建设,包括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涵盖了山西大学的所有学科。现在我们许多一级学科还不像一级学科,而是一个“大教研室”,一个“大课题组”,只是在形式上实现了一级学科化,没有做到一级学科体系化。也就是从形式到内容,从外延到内涵,一级学科建设的任务都非常重。换句话说,现在

形式已经“一级学科化”了的山西大学,还没有真正的“一级学科”体系,我们要把这个体系真正建立起来。为此,我们要做好如下十项工作:①学科形态的完善。就是要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是一个完整的一级学科形态,从招生简章、学院网站到建立一级学科学术委员会、一级学科协调小组,再到实验室建设、团队组织、科学研究都要符合一级学科的模式。②学科建设目标的重新确立。这次学科目录的调整是全国性的,全国各个高校所有学科的建设目标都需要调整,我们的学科带头人要密切关注重点大学学科建设的动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各自的学术委员会讨论、论证、调整并重新确立自己的建设目标。这方面,我们要做到四个明确,一是要明确世界范围内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及整体趋势。二是要明确本学科发展的参照学科以及与参照学科的比较优势和差距。三是要明确本学科实现发展目标的突破口、时间表和方案图。四是要明确实现建设目标的关键措施和办法。各个学科的带头人和学科团队一定要对四个明确做到心中有数。③研究方向的整合。各一级学科要以“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取代传统的“二级学科名称”的约束和限制,已经是一个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方向的设臵就要考虑两个方面的结合:第一,综合性强的方向,要能够容纳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的人员进行联合攻关;第二,具体性强的方向,要越微观越好。这样更容易深入问题,在更尖端的问题上有所突破,形成高水平特色。也就是说,学科方向的整合应既能促进本学科领域向纵深发展,又要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与交叉。④人员规模的确立。按照一级学科建设的规划,我们的学科带头人要认真分析学科发展的目标和基础,合理规划团队规模的发展目标。从整体上看,与国内外重点大学相比,我们目前多数一级学科的规模都偏小,但是也不能盲目发展,无论是引进还是培养都要立足高端。⑤人才培养的规划。一级学科建设给人才培养带来的变化是根本性的,不仅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目录已打通,而且需要更宽口径培养,各个学科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科结构的变化,尽快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新培养方案。另外,人才培养的规模也需要重新核定,各专业、各种类究竟培养多少学生合适,也需要科学测算。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要明确。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国家“2011计划”的即将出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需求,都对各个学科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尽快提升自身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⑦国际交流 的拓展。学术话语权具体到学科建设上就是要争取学科话语权,学科话语权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充分吸收一切文化中的精华,使我们的学术话语始终处于开放的、对话的、交流的状态。而要构建和保持这样的话语体系,就必须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科话语不断更新,适应新形势、新问题、新思维、新战略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学科话语体系才能是鲜活的、旺盛的、增长的,而不是僵化的、沉寂的、机械的。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国外同行界的相互结合与交流,是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但要真正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要通过“相互对话、产生影响力、具有话语权”三个阶段。所以,必须建设好人文社会科学的软环境和软实力,即解决好“学术生态”的问题。⑧实验及教学条件的整合。一个学科,所有的特色方向都要发展,至少要有3到4个方向,才有前途。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打破二级学科的界限,从一级学科的角度去整合实验及教学资源。科研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及教学设施都要做出大幅度的调整,要坚决打破原来按照二级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在一级学科的框架内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调整。⑨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不仅是发展新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生物光子科学技术中心,是研究生物和医药中的光和辐射、生命科学和光子学的交叉领域,中心汇集了来自世界一流大学、国家实验室的100多名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医生和工程师开展研究,做出了很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也培养了很多人才。日本的东北大学交叉科学国际高等研究中心、名古屋大学工学研究生院和东京大学“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生院也是交叉学科建设的典型范例。早在2O世纪8O年代,钱三强先生就指出学术发展即将进入“交叉科学的新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的交叉学科发展的都很好。去年,我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草生物学、美学、言语交际学等交叉学科博士点已经通过论证,成为学校交叉学科建设的范例。我有一个体会就是“小交叉,小出路”;“大交叉,大出路”;“不交叉,没出路。”关键是我们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和洞察力。很多突破性的东西要通过交叉来实现,这种交叉是各种各样的,包括学校和企业,学校和政府,学校各学科的交叉等等。我们要继续加强学科交叉的广度和深度,跨一级学科或学科门类开展合作教学与研究,不仅要在“形”上做文章,“质”的层面也要上去。既要在本学科交叉,也要跨学科交叉,既要邻近

交叉,也要远距离交叉,既要简单交叉,也要复杂交叉。总之,多形式交叉、主体交叉,把交叉真正搞上去。科技处、社科处牵头,组织各个学院、一级研究单位多开展一些活动,多合作一些课题,多分享一些经验。⑩运行机制的完备。要适应新的学科形态的需要,建立健全一级学科运行的规章制度及运行机制。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是一级学科内部的学院、研究所、研究中心等若干机构之间的协调。处理好一级学科内部各个子机构之间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在突出科学研究协同创新的今天,连自己内部的关系都协调不了,谈不上发展。与此相联系,各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总负责人及其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要制度化、规范化。重点办、研究生院要建立学科负责人制度,对学科负责人做制度化的规定,谁做这个负责人谁有话语权,有话语权就要承担这个责任。同时,各个一级学科要配备1—2名兼职或专职的学术秘书,保证各个学科的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协调性和内聚力的强化,提高学科管理和建设的水平。当然,不同学科的管理方式可以由各个学科的特点来决定,但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能是必须努力的。

以上十个方面的工作说到底是一级学科建设如何规范的问题。2012年我们要启动“山西大学一级学科规范化建设工作”。2012年,就是山西大学“一级学科规范化建设年”,由重点建设办公室来抓,将以上十个方面的工作落到实处。在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各个学科的发展实际,有序推进。因为从整体上讲,山西大学的学科建设正在走一条由“争取平台”(博士点)到“提高水平”(办出成果),再到“打造特色”的过程,这是符合规律的。现在,有的学科是在第二阶段,有的是在第三阶段,还有一批处于第一阶段。对于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科,要有不同的发展思路来引导。

2、围绕转型发展,在建设好应用研发平台上下功夫

未来一个时期,学校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导向就是要紧密联系国家尤其是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对应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山西主导产业需求,支持一批应用型学科的快速崛起,为山西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支撑。

从去年开始,山西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持办法与以往相比有三个明显的变化:一是重点学科经费以大科研项目立项的方式进行支持;二是科研项目必须与山西省主导产业相对应;三是科研项目必须与企业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而且这样一种支持方式会成为以后省级政府对高校支持的主要

方式。这种变化带有很大程度的外在性和强制性,我们所有的一级学科博士点要想获得支持,就必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这就要求我们的重点建设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各一级学科的带头人要尽快转变观念,主动适应这种支持方式的变化,并以此为契机,搭建我们能够承担应用性项目的四大平台。①建设校内应用研发平台。2011年省重点学科项目申报过程中,我们经过反复论证,将校内应用研究力量基本上集中在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上,在开展应用研究的过程中,项目总负责人和各子项目负责人要有意识地搭建相对稳定的应用研究平台,逐步理顺平台运行机制,为我们应用研究的拓展奠定基础。当然,以后新增的一级学科博士点项目也是同样的要求。去年申请山西省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有的学科设计的好,有的学科若干方向缺乏有机的统一和整体性。在以后的申报过程中,必须注意,拿到了,还要建设好。②与企业共建应用研发平台。去年的项目申报虽然强调与企业的合作,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的基础比较薄弱,合作的范围比较狭窄,合作的纽带不够紧密。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与各子项目负责人要逐步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力争与企业共建实体性的应用研发平台,逐步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管理学部”经过一年的调研和精心准备,已经有了成熟的方案,希望尽快推进。建议管理学部成立“中小企业研究院”和“煤炭产业研究院”,提高学校对山西企业和行业的综合研究与服务能力。③与科研院所共建应用研发平台。在长期的学科建设及科研合作过程中,我们的许多学科与省内及驻晋科研院校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项目负责人及子项目负责人要将原有的合作向应用研发延伸,尽快建立实体性的应用研发平台。④与地方政府共建应用研发平台。在项目申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地市及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有着强烈的合作意愿和需求,我们的学院和学术带头人要以本次项目合作为契机,搭建校地应用研发平台。建设好四个平台,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转型跨越做贡献。重点建设办公室要加强协调和支持,调动全校的应用研发力量,逐步形成以一个学院为主、多个学科参与的,与地、市、县开展全方位合作、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新机制。

3、创新管理模式,在推进学科建设科学管理上下功夫

建立更加规范的学科管理体制,是走向现代大学制度化管理的组织基础。推进学科科学管理总的要求是:整合山西大学所有学科的分类与分层,要明确定位,确定合理职责,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机制,不断使管理重心

下移实体化。同时,进一步强化团队的建设机制、开放与竞争机制、组织制度与约束机制、目标引导与考核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等等,要不断地落实到位,特别是要在可操作性上力求“精准”。①推进学科建设机制体制改革。改革重点有两个方面:第一,各个研究中心之间、研究中心与学院之间如何相互交叉、沟通与融合?它的协调机制是什么?第二,机关处室的职能如何充分到位,如何制定可操作的、可监督的措施?它的组织协调机制是什么?以上两个方面的协调机制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但是随着学校学科建设模式的变化,现有的协调机制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去着力解决。重点建设办公室要把学科建设机制体制改革作为2012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和制度。要在重点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各个层次的座谈会,广泛征求学院、研究所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师代表的意见,形成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并且要大力度推进。②建立科学的学科评价机制。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还不能满足从一级学科的角度进行学科评价的需要,建立科学的学科评价机制,要体现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体现绩效的理念。各个单位、各个学科 “科研效率”、“人才培养效率”的提高,要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之一。有的大学排行榜进行了各个大学的“效率”排名,这是一个信号,将来各个大学都要往这个方面去办。一个重大的问题是一定要把我们体制机制搞好,否则就没有竞争力,我们这几年体现出的优势,就在于有个好的机制,要进一步激发活力,提高“效率”,还要靠机制创新,这一条要抓好。二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一个学科的发展水平,不能仅仅是发表多少文章、获得多少奖项或取得多少成果,这些都是表现形式,是定量的方面。其根本在于该学科在学术界中的认同度及话语权,也就是学科定性的方面。一个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性的学术价值观,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用这种具有特色的学术方法论的价值观去统领整个学科的发展,才是一个完整的、合理的、科学的、一致的一级学科。所以,具有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价值观是一个学科真正成熟的表现。由此可见,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学术话语权的形成,必须有共同的具有方法论特色的学术价值观,这是一个学科创新的基点。所以我们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确定一个学科发展的价值观。否则你只是照搬别人的东西,永远不会创新。三是要调节学科差异。学科内部绩效评价与同一学科排队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科差异的调节,要在评价系统上做调整,不

能以一个尺度来评价所有学科。不同的学科对学科资源的需求是不同的,成果体现的方式和难易程度也是不同的,如果以同一杆标尺来衡量所有的学科,显然是不合理的。发展规划处要按照以上三个原则设计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科建设的功能与成本进行分析和测定。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专家组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综合评估学科建设效益。③建立系统的学科建设管理体系。在长期的学科建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与管理经验,面对未来更加艰巨的学科建设任务,需要将我们的建设经验和规章制度梳理、提炼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可资借鉴的管理模式。系统的学科建设管理体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理清学校与学院之间的职责。要理清究竟学科建设的哪些方面和哪些问题是需要学校层面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院和学科内部就可以自行解决的。二是要界定学校和学院的协调机制。我们通过重点建设办公室来协调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难题是我们的一个创新,也是我们的一个成功经验,重点建设办公室要在完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将其制度化。三是要明确基层学科建设模式。研究生院要深入各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召开学科建设经验座谈会,在总结各自建设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几种基层学科建设和管理的模式。我们通过这三个方面,加强学科体系的建设,提升学科的管理水平,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学科建设的形式和学校发展的局面。希望重点办根据会议精神,认真落实。

(二)要凸显引领性和示范性,必须把精英教育做深

人才培养始终是一所大学发展的首要职责,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变化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代大学最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核心问题,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把精英教育做深。

1、树精品意识,育精英型人才

本科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体组成部分,办好一所大学,没有高水平的本科生教育是不行的。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优秀本科生生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彻底地发挥出来。在本科生的招生和办学上,走“高水平、有特色、小规模”的路子。2011年8月份,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讨论了一系列即将出台的文件。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

面的工作:①牢固树立本科精英教育的理念。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相适应,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必须定位在高层次和高起点上,我们的本科教育应该培养未来能够在社会各行各业中起引领作用的精英人才,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知识、能力、素质俱佳,有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中坚。我们培养精英的本科教育定位必须很坚定,不能受校内外各种短期和短视的思潮影响和干扰,不能动摇。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规范化必须有严格的形式规定,但是,如果规定制约了人才的成长,就需要我们一定要在教育体制中进行改革,用制度创新引领精英教育。我建议把“用制度创新引领精英教育”作为山西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鲜明口号。怎么做到制度创新呢?我讲这么几点:一是要实现真正的学分制。以学分修习制度取代严格的学年学习制,增强学生的选课自由度,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知识架构。我们真正的学分制要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导师制为保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当然我们不是一下子铺开,而是逐渐实施,一个学院一个学院逐渐去做,如果我们做到了真正的学分制,山西大学就上了一个大台阶。发挥教师的潜能,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要拓展“初民学院”实验班。我们现在还只有一个理科班,一个文科班,要逐渐涵盖其他学科,把试验区做大。重点办、教务处和相关学院要探索建立生化环、政经法等校级试验班,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拔尖学生的培养为突破口,形成山西大学的“人才培养特区”,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前期培养着眼于建立宽厚的学科基础,拓宽学生知识面,后期培养以规范严谨、精炼优质为目标,着重训练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三是要加大自选专业的力度。与推行真正的学分制相配合,要加大一、二年级学生“自选专业”的力度,把优秀的、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调整到他们自己有兴趣的发展方向上,推动特色人才的培养。在《中国研究生》杂志上,几乎每一期都能看到山西大学学生的文章,有些文章很有水平、很有见解、很有文采,原因就是我们本科教育的水平高。他们在本科期间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四是要推进个性化教育。精英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问题,要进一步探索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体系、结构和管理系统,形成山西大学本科生教育的特色。我们可以尝试允许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自主设计具有独特知识结构和特别专业课程的学习计划;尝试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设臵“个性教育模块”,学分占到

10%左右;尝试要求学生跨学科专业选课,并作出明确的学分要求。跨文理学科,还可以给高一点学分,比如,文科的学生选理科的课,理科的学生选文科的课,给四个学分,选相关学科的课给三个学分,选本学科的课两个学分。按照这个思路制定具体的办法。2009年,四川大学就开始实施“双特生培养计划”,专门培养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潜质的人才。个性化发展的一个可能状态就是某些学生的“偏科”现象,这需要我们在制度中探索一些适合培养“偏才”的规定。③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与教学是直接触及学生、影响学生的教育活动,教育改革不真正进入课程层面,不真正转化成教学实践,就不能真正惠及学生,改革目标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要做深有特色的本科精英教育,必须花大力气搞好课程设臵。一是要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强化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为目的,按照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的原则,参照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比较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臵,构建符合我校实际、体现我校特色的精英教育大类课程体系。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要求学生在各个领域选修一定的学分。二是要构建立体化的选修课程体系。选修课重视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非常重要。在课程的内容上,我建议开好三门课。第一是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创造力。哈佛大学2008年发布的《特别工作委员会艺术专题报告》提出,哈佛大学必须使艺术成为这所大学认知生活的组成部分。因为,与科学、人文一道,艺术——既是体验性的又是实验性的——是无可替代的知识手段。要永久地将艺术臵于大学生活中的正确位臵上。艺术修养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乔布斯传》的作者就指出,把人文与科学建立在个性化的基础上,把个性化、理性化、人性化结合起来,是现代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我们常常讲创意技术的教育是当代科技技术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而创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艺术的灵感和修养。比如,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是形式语言与自然语言的结合,计算逻辑的自然化和自然逻辑的计算化都需要艺术的灵感,没有这个灵感,在科学技术上就不可能有大的创新。为什么目前中国创新程度不高?因为没有这个环境,温家宝前不久在浙江调研的时候指出“中国要出乔布斯,中国要出苹果”。讲的非常好,但是

条件在哪里?没有艺术修养,没有灵感,哪来的创意。所以一所综合性大学,必须开设一门艺术课程。我们一定要把艺术教育作为山西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来抓,体现我们的改革方向,体现人文素养,体现精英教育的本质。第二是 “统计学”课程,让学生学习建模方法、分析方法,为将来的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训练。统计学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是对科研人员的良好训练。现在发达国家申请重大科研课题,常常要求有统计学的专家参加,否则就被认为结构不合理。这一点对文科的学生来说同样重要,没有数学常识,只靠语言描述,体现不出强有力的逻辑,是人文社会发展一个重大的缺陷。现在很多文科的老师自然科学的基础太差,是出不了高水平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科学生没有统计学常识,没有量的观念,是不行的。比如社会学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人口统计,很难开展科研工作。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统计学的训练。初民班不上数学课不行,即使不上数学课,也要上统计学课程。我们要把数学学院、物电学院的高材生免推到文科的学科去,比如管理、经济、政治。理科的学生也一样,学生物化学的,同样要学习统计学。第三是“创新思维训练”选修课,加强创意教学,因为大学在创新上的最大贡献在于训练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一切形式的创新”。教务处要把“选课中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保障选修课教学的良性运转。三是要构建多样化的网络课程体系。网络课程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方面的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协作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传递知识、储存信息方面有着特别的优势,已经成为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将在5年内在网上开设6000门免费课程,这对我们的教学既是补充,也是挑战。要加快网络公开课程建设的力度:国际课程;国内高水平大学课程;特长课程;高水平讲座。这四类课程、既有基础性课程,也有发展性、创造性的课程,要实现不同性质课程的有机结合。通过这四类视频课程的建设,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的机会和平台。现在,国外一些大学视频的课程在网上都可以看到,但是我只知道物理基地不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国外著名大学的视频课程,别的学院还没看到,这个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要做技术配合。四是要加强“本科教学工程”标志性项目的争取。争取两个方面的突破和发展:一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部属院校平均14个,“985”院校平均19个,部属非“985”院校平均10个,省部共建高校平均8个,我校是4个,差距较大),二是国家级教学团队

(部属院校平均为6个,“985”院校平均为8个,部属非“985”院校平均为4个,省部共建高校平均为2个,我校2个,并无明显优势)。④推进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提高素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生人数在16人以下的课程占了课程总数的73%,休斯敦的莱斯大学,正是因为采用小班制教学,其学术水准和教学质量登上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最佳大学排名榜前20名之列。推进小班化教学是学校“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点工作,教务处和各个学院要认真借鉴国内外高校好的做法和举措,安排高水平的教授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小型研讨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些学院在这方面做的还不错,但是一对一的培养还是要加强。牛津大学在8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导师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生每周至少同导师见一次面,讨论论文或者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学生获得了很多新鲜的思路。面对钱学森之问,李政道在梳理钱学森的成长历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培养创造科学和发明技术的人才,需要如钱学森先生和他求学时代的老师冯•卡门教授“一对一”的精英教育经历。而且李政道本人也是这种精英教育的受益者,他说,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尽管费米教授当时非常繁忙,但是每星期都要花上半天时间给他做“一对一”的教导。当然,“一对一”并不是一个老师只能带一个学生,而是一位导师可以辅导三四位学生,但必须抽出时间实现“一对一”。希望教务处、研究生院对本科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要在集体授课、集体讨论、学术交流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按照“一对一”的核心要求,认真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勇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他们自由地探索、自信地表达、自主地实践。关键是把操作办法拿出来。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学生是应对激烈社会竞争的法宝,有创新,才能有创意,才能有创造。培养创新素质,没有创造性思维、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没有想象力是不行的。加强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要做好两个工作:一是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像英国剑桥、牛津的做法,将少数“学生公寓”改叫做“书院”,比如求知书院,竞争书院等。学生公寓书院制,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更使书院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养成、自我管理的场所,成为实体性的通识教育场所。我们可以先做试点,学工部和后勤管理处共建,拿出经费支持部分学生公寓实行书院制,搞一套导师进书院的

制度,创造文化发展的氛围。这样,大学的社会文化载体就会更加鲜明,也易于把大学文化做实。团委、学工部和各个学院要统筹规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突出各个学院的特色,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搭建科技创新活动平台。设立“大学生创新奖学金”,鼓励本科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参照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做法,任何本科生都可以向任何教授申请参加研究工作,帮助学生熟悉基本的科研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智慧。各个学院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告艺术大赛、英语辩论赛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搭建有效的活动平台。⑦强化实践教学。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人文社科类不少于总学分的20%,理工农医类不少于总学分的30%。还将建设100个国家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1000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务处和各个学院要把实践教学贯穿于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各个环节中,把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专业教学、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在观念上要转变,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臵。在基地建设上要加强,教务处、各个学院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拓展校内训练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发挥学、研、产的资源优势,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机制上要创新,要建立“精品课程、优质教材、品牌专业+实验教学、实验基地+教学名师、优秀教学科研团队”三位一体的创新活动机制,强化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完善实践教学的网站,设臵在线答疑、实践论坛等板块,使师生能够随时在线交流、讨论;在学分体系上要完善,教务处要制定《山西大学实践教学学分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毕业生实践教学学分要求,并作为独立部分纳入毕业生成绩单。在形式上要多样,实践教学可以是社会调查、专题调研式的“项目化”的教学,也可以是实习等“体验式”的教学,还可以是创作、读书等“学习创作型”的教学。⑧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方面,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但还要加强。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将创意付诸实施的素质和能力。大学生已经成为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创业生力军,开发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要求。目前,美国已有超过1600所高校开设创业学课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研究体系。到2009年,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

高新技术公司,46%来自大学生创业。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整体引导,探索创业教育模式。学工部、教务处和相关学院研究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创业公选课,面向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必修课。探索建立“课堂教学、专题培训、竞赛活动、模拟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把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等环节。二是点滴渗透,促使学生形成创业品质。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坛”,邀请校外专家、企业家、校友,举办各类创业讲座、报告会,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三是目标激励,催生学生的创业行动。一项以17所高校学生为对象的创业调研报告显示,89.7%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的经历。学校要提供启动资金,建立“虚拟注册、真实经营”的创业平台,在创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四是功能优化,以社团文化培育创业精神。山西大学有77个学生社团,既是跨学科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我们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要把社团文化的创业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我建议团委成立一个“山西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把学生社会联合会做强、做好、做大,进一步加强各个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社团文化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山西大学自行车协会的社团文化搞得非常好,他们骑自行车开展活动,前面飘着山西大学的校旗,这是非常光荣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把社团的宣传工作搞好,让社团成为大学生在校生活的一个闪耀的起点。学生会对今年入校的2950多名学生做过一个调查,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愿意申请到学生会做工作,我感到非常高兴,要鼓励他们,支持他们。同时,把创业教育、创业实习基地与学生社团建设协调起来,将我校的“社团文化”朝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具社会实践价值和意义的方向推动,使这些社团真正成为山西大学许多大学生一生中最闪亮的人生起点。⑨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焦点。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性。我们现在国际化强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国际化的水平不高。要加强教师出国留学、培训、访问的力度,把国际交流纳入教师晋升考核。北大清华的学生出国的动力很强,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教师都有海外留学的背景,学生受老师的影响,也渴望出国。而我们许多老师,自己没留学经历,也不去鼓励学生出国,我们的学生,不愿意考雅思、考托福,国际化程度怎么可能提高呢?所以,首先要推进教师的国际化,扩大教师的国际视野。每个学院都要把推动教

师队伍的国际化作为提高教学本科质量的重中之重,每个学期请一两名国外教师讲一门课,创造环境,让学生扩大国际化的视野。现在我们也在抓双语教学,但是力度要加强。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有国际眼光、综合眼光和比较眼光,研究型大学里真正卓越的教师并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从智力上挑战学生,创造环境,刺激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有效地引导学生。二是加强课程设臵的国际性。建立国内培养与国际培养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原版教材的使用。教务处、各个学院要丰富小学期的形式和内容,在有条件的学院搞一个“国际化小学期”,实行全英文教学,这也是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请“百人计划”的专家,用全英文给学生讲课,把特色教学和国际化教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国际化发展。其实我们现在本科生的素质是不错的,科哲中心用全英文讲了两门课,硕士生基本上都能听懂,而绝大多数主动交流的学生都是我们学校毕业的本科生。三是加强学生培养的国际性。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在全球化经济和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没有国际性是不行的。外事处要积极扩展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接受国外的教育。我建议外事处和各个学院联合搞一个“中外学生学习计划”,给学校里每一个外国留学生都找几名中国学生当老师,这样既有助于留学生快速地融入我们的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学生对国外的了解。刚才就本科教学讲了这么多意见,教务处要认真的梳理一下,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操作化,使山西大学的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上一个新台阶。另外外事处的职能要全面加强和转化,要拓展平台,为本科教育国际化服务。

逐步增加留学生数量。外事处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利用校际交流、海外孔子学院、“来晋留学政府奖学金”等多种渠道,采取学校设臵优秀留学生奖学金、鼓励非学历留学生申报攻读学位等吸引措施,增加长短期留学生数量。优化对外汉语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科研工作,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进一步扩大孔子学院的办学影响。力争亚美尼亚、美国的孔子学院每校每年都有新的突破。选派我校武术、国画等方面的优秀教师赴孔子学院任教,开设具有中国特色、山西特点的课程,初步形成面向亚美尼亚和美国学生的课程体系。通过争取孔子学院总部重大项目、短期班学生互访活

动、“三巡”活动等形式,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2、强化分型分类培养,育多样型人才

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参与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宝贵资源,是我们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力量。同时,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使命和角色在不断调整,必然要求我们研究生培养机制随之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因此,我们要把力量凝聚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上来。①营造多元、宽容的课堂生态。生态化是当今一种重要的思潮。用生态观点来审视课堂,就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研究课堂教学,分析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良好的课堂生态具有系统整体性、稳定平衡性、动态开放性、可持续发展性等特征,良好的课堂生态有助于形成一种有张力的师生互动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我们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构建良好的课堂生态:一是营造高雅学习环境,提升课堂文化品位;二是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形成创新实践的课堂环境;三是改善师生角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四是突出学生主体,构建以生为本的自主课堂;五是注重情感交流,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目的就是加强课堂生态的管理,建立健康和谐的课堂生态系统,更好地发挥课堂生态的功能。②优化教学方法。方法最为核心的作用就是要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的教师要把教学视为自己思考和研究工作的直接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学生思想方面的训练,也要注重学术素养的培育。在硕士培养阶段,教学方法应以学术研讨、师生学术报告为主,注重传授学科知识的核心思想,缩减一些不必要的课程。通过“问题定向教学法”,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教给学生更多关于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导向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小组协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交换思想,增长见识。在有条件的培养单位,探索实行院所结合的“两段式”培养,学生有一年或两年的时间是在学院集中学习,剩下的两年或一年让学生直接深入到研究所、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中去。在硕士研究生中,特别是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推广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进行远程教育。因为未来教育业、出版业、电视网、图书馆、博物馆将合并到知识产业中,所有知识产业结构将创造相同种类的产品,大学将不再是校园业,而是成为

教育业的一部分。③加强培养过程的协调。目前,我们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的监管还需要加强,以更好地适应按照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要求。我建议各一级学科成立一个虚拟的研究生部,在一级学科协调小组的领导下,加强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课程设臵、名额分配、导师组指导,论文答辩等工作进行协调和管理。这个研究生部可以和一级学科协调小组一致,也可以分开。各学院、研究生院要加强对研究生学习过程的督导,建立与分型分类培养相适应的监控体系,更好地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④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在应用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全面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从政府和企业聘请一些杰出人才来做校外导师,真正把双导师制的作用发挥出来。双导师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来源上的多元化,同时也在于指导作用上的多重性,学校的导师侧重于学术、知识方面的指导,校外导师的主要作用则侧重于职业规划,实践经验的指导,包括让学生到他们的企业和机构去,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需求。导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引导学生自治、自学,让学生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提问,培养学生学习、获取、整合知识的能力。⑤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时代使命,近年来,教育部开展结构调整,加大了专业学位的发展力度。对于山西大学来说,研究生培养的结构性调整,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明确培养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由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来共同承担的,而不仅仅是学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上讲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锻炼出来的。学校要发挥好管理平台的作用,发挥好融合资源的作用。我们要建立一个与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对应的山西省优秀事业、企业单位数据库,学生学完基础课,就送到相应的企业去实习,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交叉进行,形成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关系。二是要明确工作思路。我建议在学校、学院两个层面成立专业硕士委员会,指导和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工作上既要有阶段侧重性,又要有常态性。专业硕士需要确实“专业”,需要全过程重“实践”、全方位强“应用”。研究生院和各培养单位要对专业硕士的招生宣传、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管理体制、课程设计、实习基地建设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拿出具体的改革措施,积极探索和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重点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⑥加强研究生创

新中心建设。我们要充分利用山西成为全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的机遇,把握好国家的政策,深化与本学科相关的行业领域、地方政府、企业方面的密切合作。研究生院和相关学院要认真调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研究生创新中心建设好。一是要明确创新中心的任务。创新中心要配合好学校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给研究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创新实践平台,与合作单位实现研究生培养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二是要完善创新中心的管理机制。研究生院和各个学院要把事关创新中心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好、解决好,制定中心章程和规章制度,与合作单位签订协议,明确相关成员单位的建设与管理职责。三是要推进创新中心的产学研合作。各个创新中心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研究生培养不同阶段的关键环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科学设计、精心安排、不断总结、力求实效,要打造自己的特色项目和精品项目。要在合作中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在共建中求双赢,把创新中心发展成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加强产学研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主渠道。⑦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概念,我们不仅要在交流互访、合作办学等方面实现外显化的国际化,更要把它作为一种办学理念融入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整个过程。要强化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必须有制度保证:第一,完善学校的鼓励与支持制度;第二,加强合作培养的力度;第三,调整好合作培养的层次与学科分布;第四,提升培养的规模;第五,注重培养的实效,具有可实现的具体目标。可以试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网络答辩”,国内有些高校,研究生通过网络与国外导师进行视频答辩,这是促进国际化很好的一个方法。我们可以在几个学科搞试点,答辩的请两个国外导师,以视频在国外参与答辩,通过毕业答辩国际化,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建设。

3、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育高端型人才

博士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探索建立博士生创新能力体系,把作为创新个体的博士生、创新行为、创新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①提高博士生生源质量。北大和清华的部分院系在今年的博士招生中,初试环节由评委审核学生已有的研究成果、硕士论文等材料,合格者即可进入复试,考生不用再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初试,主要目的就是要重点考查申请人的科研能力。研究生院可以考虑在两个国家重点

学科试行,其它博士点要严格选拔程序,尽量争取扩大硕博联读研究生的比例,把高素质的博士生选拔进来。②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筑人才培养高地。博士生不仅是一个受教育者,更是一个研究者,博士阶段的培养要注重出思想、出成果、出精英。在科研项目资助方面,我们要注重瞄准国际尖端前沿科学领域,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发展方向,使博士生在科研方面向高标准看齐。第一是实施“优博培育计划”,通过竞争性申请,对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博士论文选题进行重点支持;第二是设立“博士生创新平台”建设资金,鼓励博士生实现交叉性、创新性的研发构想,或者能够完成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技术性项目。博士培养单位提供资金和场地方面的支持,鼓励博士生开展“交叉学科创新论坛”等活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拓展博士生的学术视野。③逐步改革博士生导师选聘办法。博士生导师制度的改革,要注意达到这样几个目标:第一,解决博士生导师的固定化;第二,解决博士生的待遇;第三,解决博士生的研究条件;第四,解决少数优秀的副教授也可以当博导的问题。将来博士生导师逐步多了,我们要实行博士生导师申报制,通过专家组评审,谁的条件好,指导学生的研究成果好,研究生补贴多,就给谁优先待遇,从而促进博士生导师之间的竞争。博士生导师申报制,一定要做到,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措施。这要求我们在管理体制中进行探索性改革。我们刚刚通过一个“博士生导师淘汰制”的管理办法,不满足基本的招生条件,就不能带博士。④实施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强化研究生导师培养责任制,各个学科都要把所有博士生和优秀的硕士生纳入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之中,并将此作为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把博士生、硕士生出成果当作重要评价尺度。这样,我们就会消除没有项目的导师和不参加科研项目的博士生和优秀硕士生的状况。在这一点上,对于重点培养的青年学术骨干,要在博士生、硕士生的分配名额上予以支持。导师要树立起学风上引导、学术上引路的培养责任意识,我建议导师之间定期举行“导师沙龙”“导师论坛”等活动,交流成功的培养经验,互通有无。⑤完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小组制相结合的制度。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导师是最关键的因素。一对一授课的导师制在教育发展历史过程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它的核心作用在于因材施教,在研究选题、研究方法上给予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实际上就是三种关系的建立,教学上是严格要求的师生关系,学术上是相互包容的平等关系,生活上是相互关心的朋友关系。有条件的博士培养单

位要考虑以导师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联合指导,依托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和优良学术作风的导师组指导,对博士生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进展严格把关,把博士生推上科学研究的第一线。⑥实行严格的淘汰制。我们不仅要实行导师淘汰制,对博士生的淘汰制也要严格,研究生院要重新修订一下相关的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在博士培养方面,我们要锐意改革,应对变化,宁缺毋滥,严格培养,造就英才。对确实不能够保证学习时间、不参与导师科研项目、长期不能做出创新性科研成果、没有培养前途的博士生,坚决淘汰。

继续教育学院和商务学院是学校实现“四个一万”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学院要构建多元化的继续教育体系,稳步发展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科学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特别是要做好“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科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规范化、稳定性和有能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在办好“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个学术型研究生硕士点的基础上,继续教育学院要和研究生学院协调,再办好一个“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硕士点,以强化和提升继续教育的层次,打造具有山西大学特色的品牌继续教育。商务学院要突出独立学院特色,建设有较高学术水平、较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点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要凸显引领性和示范性,必须把协同创新做实

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功能之一,决定着大学的整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充分体现山西大学科研的自主创新性和独特性,赢得发展优势和比较优势,需要我们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把协同创新做实,增强科研的核心竞争力。

1、实现科研理念的战略转向

学校办学定位的提升要求我们教师的科研理念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最主要的是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①科研方式的转变。现代科学研究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由研究的“学科归属”转向了“研究方向”的归属,甚至转向了“问题的归属”。就是说,重要的不是你搞什么学科,而在于你的研究是什么方向或研究什么问题。这种自觉的转向才会真正实现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综合。因此,我们要把从“学科归属”转向“方向归属”和“问题归属”作为山西大学科学研究战略转向的重要标尺来抓,33

以后不要再讲研究什么学科,而要讲研究什么方向,甚至是研究什么问题,否则就永远打不通学科归属的界限,永远形不成交叉、融合、渗透的局面,永远形不成大团队建设的学术追求。由“学科归属”转向“方向归属”转向“问题归属”,是战略性的思维转变,跟我们前面讲过的学科建设的转向和一级学科的转向是一致的,是统一的。②学术追求的转变。我们的教师要由追求“学术成果”向追求“学术话语权”转变,我们现在不仅要追求“学术成果”,更要追求“学术话语权”,形成追求学术话语权的一个真正的动机,这个转变非常重要。因为唯有当我们主动地去“自我成形”,进而有能力有自己的思想时,表达我们思想的权力才有意义;唯有当内在的心理状态能使我们确定自己的个体性时,摆脱外在权威性控制的自由才能成为一项永恒的收获。当然,没有优秀的成果,就不能有真正的话语权,但我们在意识上要有这种转变。③学术精神的转变。学术精神要由多元化向整体化转变,形成整体的学术精神。整体的价值取向转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一所研究型大学的精神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教师的学术研究精神受到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的学术精神受到侵扰,甚至是消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我们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学术使命,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坚守一所研究型大学应有的学术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对真理的敬畏和追求。就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追求真理当做一种内在的需要时,才算是真正的学术研究。”我们无论是做基础研究,还是做应用研究,都要力戒浮躁,学术至上。以上三个转变是互相联系的,就是要建设好科学研究的软环境和软实力,即解决好“学术生态”的问题。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共同铸造一个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学术共同体。我们加强学术道德也好,建设良好的学术生态也好,不能实现这三个方面的转变,科学研究就不会有大的提高。希望各个学科的带头人按照这个要求真正地去做,去追求。

2、大力加强科研合作和团队建设

进行跨单位、跨学校、跨地域、跨国境的合作研究,联合发表论文,越来越成为国际趋势。以SCI论文的作者来看,在过去20多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独立作者的论文数明显下降,从1981年到2001年下降了13%;第二,2人以上作者的文章下降了11%;第三,4人以上作者的文章显著上升;第四,6人以上作者的文章上升了3倍以上。总体上,4人以上作者文章的比重由24%上升到了50.3%。20年间,联合作者的论文上

升了一半。每篇文章的作者数,临床医学为4.94人,生物学、生命科学、农学平均4.36人;环境科学3.25人;物理学、材料科学、化学平均4.09人;工学、计算机科学平均3.26人;人文社会学最少,平均1.21人。2001年合作的论文竟高达90%。跨学科合作论文37.3%,国际合作论文18.8%。这种现状表明了“后学院科学”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综合性理论的重大产生;第二,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需要。合作是社会结构原子化与整体化的必然趋势。科技创新当然不能违背这个趋势。有人说,我不会做,我自己也能干,是的,可以干,但你永远做不好,做不大,这是关键。从我们的目前状况看,有几个问题:一是低水平的团队多,高水平的团队少;二是松散的团队多,紧密的团队少;三是自下而上的团队多,自上而下的团队少;四是本学科、本部门的团队多,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少。这里的关键问题有一个,就是团队的建设不是以学术问题为导向建设的,而是以获取资源为主要目的,成了争取资源的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一级学科的建设,加强对学科研究的领导,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的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此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①壮大科研团队。国家学科目录的调整,我们前面所讲的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建设的导向,以及我们去年以来一直倡导的“小队伍,大科研”的组织形态,都要求我们每个一级学科要紧紧围绕凝练后的研究方向,由学科首席专家和各方向带头人负责,人事处配合,重点吸纳、培养和引进有良好学术背景,研究和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教师进入团队,迅速汇聚和壮大各自的学术队伍。②强化跨学科团队建设。跨学科的团队建设是学校内部协同创新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集群聘任”(cluster hiring)模式。这是独立于院系的一种跨学科的虚拟的软组织,在行政管理上由教务长直接领导,表现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链条式管理特点。这由一个“挑选和审查委员会”进行具体人员和组织的协调以及评价。我们要成立一个组织来进行跨学科的建设:一是成立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平台;二是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管理通道进行工作;三是实行灵活的评估方式,提供必要的建设资金;四是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聘任体系;五是创造一个动态的指导型团队,进行具体引导。这种“集群聘任”类似于我国的平台建设,但比我们灵活。总之,我建议成立一个“跨学科建设领导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的领导下,在我校六大学科模块的基础上,灵活地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建立“集

群聘任”的虚拟平台系统,从而把跨学科研究组织实体化。这个工作由高策同志牵头,重点办配合进行。③建立“协同创新”联盟。作为创新理论中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有助于提高创新价值和创新效率。教育部即将实施的“2011”计划的核心就是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能否搞好,有几个重要条件:第一,存在具有战略眼光、博大胸怀的学科领军人物;第二,存在组织结构创新的优势平台:第三,存在合理利益的共享机制;第四,存在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第五,存在有梯次的人才汇聚团队。在创造了以上几个条件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鼓励大力度的学科交叉、设立新的创新评价体系、建设促进协同创新的领导机构。建立协同创新联盟的基础是学科,重点是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三种协同机制:建立科学研究与省、市地方政府的联系、与企事业单位联系的协调机制,建立校内外跨学科研究的协调机制,建立校内跨学科研究的协调机制。我建议成立一个虚拟的“科学研究部”,由分管科研的两个副校长做部长,科技处、社科处两个处长做副部长,统筹协调科技处、社科处两个处室的职能和工作,优化科学研究的管理效能;二是促进文理交叉学科的研究,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营造学科交叉氛围,构建多样化的交叉学科研究体系,不断提升交叉学科的创新能力,推动协同创新的发展。推动交叉的协同创新关键是要抓好四个工作,抓好四个创新:第一,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创新;第二,科学研究队伍的结构创新;第三,科学研究的文化创新;第四,科学研究的问题或特征创新,重点建设办公室和一级学科带头人一定要明确思路,以我们学科建设中所讲的四大类应用研发平台为依托,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充分吸收和借鉴已经成熟的美国硅谷产学研“联合创新网络”,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科技园,北京的“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等典型经验,建立山西大学的“协同创新联盟”,逐步增强协同创新联盟的实力,带动学校办学功能的全面发展。

3、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

我们讲科学研究,讲科研观念转变,讲科研团队、科研合作,这一切的落脚点或者说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科研创新能力。①人文社会科学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实现研究方法的转变。2010年底,天津大学举办了一次“社会计算研究方法研讨会”,率先应用社会计算方法,通过仿真平台来解决经济社会系统中涉及军事、国际社会安全与应急、宏观经济

与金融政策、管理学、公共卫生与健康、政治学等等诸多领域的复杂问题。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Science和Nature发表多篇文章呼吁社会科学领域急需通过社会计算来发展新的理论。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社会科学发展的形式化、模型化、计算化的趋势。谁把握住这个趋势,谁就在学术界领先。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交叉、多学科沟通来具体实现它。这就是我刚才讲的,人文科学没有科学化的培养方法,就必然落后。社会计算研究方法告诉我们社会理论计算化,社会科学计算化是重要趋势。现在科学哲学的文章,都是公式推导,经济学也是这样。为什么我们在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拿不到项目?因为没有模式化!所以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大转变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建议明确这么几个问题:第一,学校成立一个文科交叉研究的“领导机构”来协调这项工作,此项工作由刘维奇同志来负责;第二,确定合理的交叉学科考核标准;第三,解决好个体研究与学科整体研究的关系,因为个体的“微观建模”是社会计算的前提和基础;第四,建立一个优良的、高水平的文科综合实验室。总之社会科学研究没有方法论的创新,社会科学的发展根本谈不上突破。社会科学肯定得计算化,人文科学也一样,这种发展迫在眉睫,需要我们大尺度地更新观念。②自然科学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实现基础研究与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对接。基础研究不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对接,就没有前途。许多老师认为科技创新是我们的弱项,不及理工科院校,我觉得这个认识有偏差,关键还是发展思路的问题,我们的科技创新绝对不能是低水平的、低层次的。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总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我觉得引领未来是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的职责和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曾说:“我们很少提前5—10年有选择地开展换代技术的研究,往往是每个可能的方向都布臵课题,投入又不到位,总是广种薄收。”新一轮科技革命将表现出新科学革命与新技术革命的相伴互动、多点突破的生动景象,它将依赖现代化进程强大需求的拉动,又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逻辑的突破和创新,就是说技术创新要更多地依赖于科学创新。因此,我们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引领,着眼于高端,将基础研究与战略性的新型产业结合起来,站在国家战略新型产业发展最高制点上,选择基础研究的目标,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以此来赢得未来的发展优势和先机。谁抢占了国内战略转型的制高点,谁就是未来优秀的、有话语权的专家。老是跟在别人后边,怎么会有话语权?希望我们做基础

研究的,做应用研究的同志,都要关注这个问题。重点办要组织科技处、学科带头人,研究国家关于战略性产业的相关政策,制定一个高质量的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我们将来选题目,都要组织一个高水平的交叉学科论证,论证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这问题国内有没有人研究,国际有没有人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我们的创新点在哪儿?别人做过的你就别做,就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4、争取高层次的科研项目

项目是开展科研活动的依托和前提,它的数量与层次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目标,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和学校科研实力,做好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申报的前期培育和组织工作。①科学分析,准确把握。科技处、社科处要进一步加强与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基金委等部门的联系,分析其资助类别和运行模式,准确把握项目申报的指南和要求。建立科研信息档案,做到对各个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动态心中有数。②整合资源,集中突破。科技处、社科处要发挥好在争取重大科研项目方面的指导、咨询和协调作用,做好项目预研。对于一些有前景的项目要提前进行规划、指导,选好突破领域。组织学术团队共同讨论,建立联合攻关队伍,提高项目申报率。充分发挥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客座教授和派出人员的桥梁作用,加大国际合作项目的争取力度。③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对有潜力、有优势获得重大项目的团队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要依靠科技开发与服务大幅度提高横向科研经费总量,鼓励教师承担更多的落地项目,提高横向科研经费的比例。

5、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基地

科研基地在提高学校研究水平、凝聚创新人才、加强学科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大学培育和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平台。我们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加快科研基地建设步伐。①建设好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实验室。实验室的数量与水平是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之一。基础研究的水平与质量决定着科学研究的影响力与生命力,基础研究做不好,应用研究必然后劲不足,服务乏力。我们要建设好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实验室,使实验室成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②建设好以工程技术为主体的应用研究实验室。要把国家工程中心、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与企业联合建立的研发中心建设好,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多人才的优势,把应用

研究搞上去,这也是我们优化科研结构,彰显科学研究亮点的必然要求。③建设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我们要紧密结合教育部第二期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继续强化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力量申报省部共建重点研究基地。这方面我们要大胆设想,超前谋划。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数量与质量、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自觉参与到山西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文化创新能力,为山西乃至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6、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有人形象地把科研成果比作是一块冰,如果总是把科研成果“捂”在手里不转化的话,这块“冰”很快便会融化而变的一文不值。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了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放在架子上的科研成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①设立成果转化基金。现在制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障碍就是所谓的“没有馒头就卖不出面粉”的现象,企业都愿意先看到产品,再决定是否在这项技术上投资,企业不愿意承担高技术成果转化的高风险。科技处可以试着设立一项“成果转化基金”,或者叫作“风险基金”,类似于美国的“天使基金”、“种子基金”。②争取在科研经费中包含成果转化资金。欧盟《2007年至2013年研究和创新计划》注入近70亿欧元的研究创新资金,其中16亿用于新技术转化,9亿用于推动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与创业活动。两项合计25亿,占总经费的35.7%。科技处、社科处要通过各种渠道建议并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省科技厅等科研立项部门在科研经费中包含成果转化资金。③注重与企业合作的灵活性。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避免企业一次性承担较大的风险,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鼓励和欢迎企业投入转化资金。④注重转化形式的多样化。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可以是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也可以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要面向各级政府、工商界及其他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我们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

(四)要凸显引领性和示范性,必须把师资队伍做强

校以才立,业以才兴。对于大学的发展来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战略性资源。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我们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有一支以杰出人才为核心,层次分明的教师

队伍,必须把最大的重点放在引进,留住和发展优秀教师上。要继续强化师资优先的战略思想,充分利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针对高校的人才计划,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1、系统谋划人才工作

谁拥有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谁就拥有和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牢固树立“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观念,把发现人才、用好人才视为做强师资队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才用好、用活。①充分重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各个学院、研究所要围绕自身发展目标,切实把人才队伍工作放在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战略位臵来抓,拿出足够的精力亲自做这项工作,要形成人才的高度就是学院、研究所、学校发展的高度,人才工作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早投入早受益的共识。②深入研究人才工作规律。人才工作是一项事业,更是一门科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开发都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尊重、研究、掌握、运用这些规律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所以,我们要花大力气研究把握高层次、杰出人才的成长规律。人事处、各学院和研究所及相关部门要对“学术领军人物、拔尖创新人才、优秀学术骨干”等高层次人才的特征、角色、培养关键、成才条件和成长规律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厘清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思路。③以条件建设带动人才成长。通过学校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国家级学科平台以及省级学科平台,继续完善“学术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平台/学科+团队”的建设模式,搭建开放式的创新平台,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2、打造优秀的教师阵容

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有一支以杰出人才群体为核心的、层次分明的教师队伍。我们必须把最大的重点放在引进、留住和发展优秀师资上。①加大人才战略储备。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经测算,到“十二五”末我们的专任教师应该达到1700人左右。目前大家不要将这个数字仅仅理解为是扩大教师队伍规模的问题,实质上是在做建设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储备。从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律来看,人才储备需要10-15年的时间是必须的,尤其是70后、80后的学者。人才储备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人才引进与团队的关系;二是人才发展与科研质量的关系;

三是人才功能与社会服务的关系;四是人才群体与整体竞争力的关系;五是人才结构与队伍建设的关系。总之,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去推动学校的发展。人事处、各学院和研究所要主动出击,破除坐等人才上门的陈旧观念,广泛搜集人才信息,发现人才、眷顾人才、延揽人才。②造就杰出人才群体。随着国家、山西和学校各种人才计划的实施,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和资金,增加国家级标志性人才的数量,主要包括院士、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科研大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学会负责人等,形成一个杰出人才群体,成为我们教师队伍的核心。这个核心群体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增强学科和学科团队的实力,更为重要的是,要依靠这个群体去争取山西大学的学科话语权、学术话语权,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声誉。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从目前教师队伍的结构来看,我们要重点提高四类人才的数量和比例:一是高级职称教师的数量和比例。我们现在的高级职称教师总数是661,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4%,而部属院校的平均比例是59%,比我们高十个百分点,最高的达到了85%,像清华、北大。争取学术地位与学术话语权,关键在于我们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决定一个学校竞争实力的不是教师人数多少,而是教师中的高级职称的比例问题,比例越高,竞争力越高。人事处一方面要积极协调有关政府部门,利用“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鼓励先行先试、打破常规的特殊政策,争取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推进高级职称评聘办法的改革,特别是在正高级职称评聘中,除学术成果之外,要把学术地位、学术话语权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稳步提高高级职称教师的质量和声誉。二是提高博士生导师的数量和比例。我们现有博士生导师179名,其中校内142名,仅占高级职称教师总数的21%,按照现有1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共24个单位,一个单位平均不到6个博导,这远远满足不了学科建设的要求,我讲过,博导的比例是“小学校,大学科”、“小队伍,大科研”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生院在对高级职称教师的科研情况进行摸底、对高级职称教师招收博士生的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修订博士生导师聘任办法,逐步提高博士生导师的比例。我认为我们博导的数量至少应该占到高级职称比例的一半,也就是300人,要在中青年教师中,特别是年轻的副

教授中,提拔一批年轻博导来提高我们的博导比例。三是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和比例。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既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更是造就杰出人才的需要,因为现在多数人才项目、科研项目的申报条件中,都要求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2011年资助项目的统计显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1.36%;青年项目资助负责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0.07%。现在学校和学院、研究所引进与培养博士学位教师的意识和氛围已经形成,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鼓励我们的教师争取攻读“985”院校、部属院校的博士学位,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背景。2012年,学校所有的进人计划要全部用于博士生的引进,博士生培养要最大限度地招我们自己的教师,招自己的学生,让学校的学科资源最大限度的为学校发展服务。四是提高应用型教师的数量和比例。根据应用性学科、应用性项目的需要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师所在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培养和引进应用型教师,鼓励年轻教师投身于应用研究。通过国家和山西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项目以及应用型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各学院和研究单位做好计划,分期分批安排应用型教师到企业及相关行业部门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实践锻炼,增强教师的应用研发与教学能力。④注重潜在领军人才的发掘和使用。人才学研究表明,人才的成长,一般都要经历三个基本阶段:“潜人才”→“显人才”→“领军人才”,而潜人才阶段的创造性实践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人才成长的可能性与潜力空间。因此,人事处、各学院和研究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青年人才选拔和培育工作的重要性,从中发现、识别潜在的领军人才,重点观察、重点培养,为具有潜质的年轻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充裕的研究时间、足够的配套资金及各种深造机会,切实增强他们自我开发的能力。我们的青年英才计划,2011年选拔30人,搞了第一批,今年要再接着搞第二批,把一些优秀的年轻副教授选进来,重点支持。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要符合教学科研的发展规律,符合教师队伍的管理规律。①分级分类明确教师职责。教师岗位分级聘用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全面实施教师分级分类管理,加快教师真正分流的步伐和进程。对于每一级教师,人事处都要制定明确的职责要求。对于高级职称教师,重点是每一个二级教授背后,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团队;每一个三

级教授背后,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小组;每一个四级教授都必须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每一位教授都必须有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能力,而副教授应成为培养研究生的核心力量和参加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我们还要坚持做好两项工作,第一,继续加大对优秀青年教师晋升职务的破格力度,把教授指标相当大的一部分给那些破格的青年教师。现在评审各种人才都要求评委是教授,年龄也有限制,我们这两年为什么作为评审专家的人才多,就是因为我们有一大批被破格的青年教授。所以,我们要制定一定的比例,加大青年教师破格晋升教授的力度,建立长期的战略人才储备。第二要加大青年教授破格博士生导师力度,把博士生导师年轻化作为我们提高高水平队伍建设的重要支点,作为山西大学发展的战略性的基础。②建立与分级分类相适应的教师考核体系。要根据不同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建立以下五种考核形式:一是任期考核;二是标志性成果考核;三是科研成果效益考核;四是学术影响力考核;五是团队竞争力综合考核。这就是“多种考核,综合评价”。这几种考核形式要综合发挥作用,用多种符合教师劳动特点的评价方式去激励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在教师考核体系中要特别重视对应用型教师考核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要改变一杆标尺,统一按照论文和项目级别考核所有教师的方式。对于应用型教师,要侧重考察其承担的应用性项目、横向科研项目、专利申报与授权、技术转让与经济效益等,并且在职称评审中也应有相应的体现,以解决应用型教师的后顾之忧。③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重点是探索三个方面的制度。第一,学科和专业的末位淘汰制。凡是排名持续垫底的学科专业将被调整,以确保学校所有学科专业的进步。这一制度不仅是学科建设本身的需要,也是建立资深教授终身制的基础。研究生院和教务处要综合招生、就业、师资、团队、学科专业竞争力等因素,出台山西大学学科专业末位淘汰制的办法。人才使用的灵活性,是一个团队、一个学科、一个学校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一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可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受到了体制的重重约束。无论如何,我们要在这一方面多做努力,多做探索。第二,资深教授终身制。教授终身制是美国大学的三大基石之一。资深教授终身制是解决当前教师聘任制运行中的一些弊端和缺陷而进行的必要的改革,是要通过竞争和淘汰机制,选拔优秀人才,使他们不再受严格的任期考核,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保持学术研究的连贯性,开展重大项目的研究,同时免受学术以外的力量干扰。在美国,评上终身教授的门槛很高,要经

过申请材料、五年试用期、学院和学校的推荐讨论、校长及学校董事会的批准,才会有批量优秀的教授被锻造出来。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是“厉害的角色在厉害的大学里,自然有厉害的规则在等着他。”终身教授不是免检产品,而是终身努力。人事处要考虑出台山西大学的资深教授聘任与管理办法,审慎推进资深教授终身制改革。“985”、“211”的许多大学都搞了“特聘教授”、“资深教授”,就是终身制教授。这方面我们要探索、要跟上。当然,条件要充分。第三,兼职教师聘任制。目前美国所有高校中全职教师只占51%,兼职教师占49%。专兼职相结合应该说是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和趋势。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的合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和指导、本科生课程教学,需要有大量的教师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加入到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来,人事处要着手研究制定兼职教师聘任的办法,从待遇、评价、考核等方面加以规范。④出台教师绩效评价办法。教师绩效评价是学校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结果评价为主的教师考核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参考。如果说教师考核重点是看结果,绩效评价重点是看过程,要与教师占有的资源结合起来考察。人事处、发展规划处要密切配合,分级分类地制定山西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办法。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要体现以下四个原则:一是要体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关键是定性部分,要把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单位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学术成果的影响力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二是要体现诊断性的原则。对每个教师绩效发挥状况不仅是给出一个分值的问题,而且要做出具体的分析。三是要体现发展性的原则。绩效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给教师排队,而是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提高绩效,因此,在诊断的基础上要给出发展性建议。四是要体现资源配臵动态性的原则。既然绩效评价是过程为主的评价,是投入产出相联接的评价,那就要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师占有的资源做出相应的动态调整。这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一定要努力做好。

4、加大师资队伍对外交流力度

外事处、人事处、各个学院要加大教师对外交流工作的力度,继续完善国家、省级、校级这三个层面的出国资助体系,鼓励学院和各学科自筹经费资助教师出国访问;学院和一级研究单位要优先资助事关科研发展的关键领域,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支持工作向青年教师和优秀研究群体倾斜,提升我们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家对重要的国际会议要

及时进行跟踪,要了解你的同行在做什么。注重把握国际科学研究发展的主流、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关系;重点办协同各学院把“海外教授合作计划”实施好,利用好“海外教授合作专项资金”,聘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开展合作研究。

5、加强师德建设

培养教师的高尚师德始终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风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加大学术道德建设力度,完善学术自律机制、学术监督机制、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培养好。优秀的教师不仅是好人和能人,还是一个有理念、有道德的人,能给学生以示范和启迪,能够指引、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人事处要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重要内容,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五)要凸显引领性和示范性,必须把治理结构做优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对于高校的改革发展有着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大学的发展方向具有引领作用,对大学的发展目标具有保障作用,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大学的治理结构不同于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管理,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健全的制度和机制,还要有较强的执行力;我们的管理干部不但要懂教育,还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不但要有完备的行政管理做支撑,还要有民主自由的学术管理为保障。

1、把握学校治理的战略原则

山西大学要发展好,要做好学校的管理,必须把握好学校管理的战略原则。①优化资源配臵。像山西大学这样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发达地区高校的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资源的优化配臵。首先是将区域内的外部优势转化为学校的内部优势,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紧密的结合;其次,就是学校内部学科建设资源的集中配臵,也就是我们讲的“小学校,大学科”的战略;第三,就是战略资源错位配臵,即科学地分析学校内外的环境,错开别人的优势,避开自己的劣势,对资源进行选择性错位配臵,实行错位发展,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②提高办学效益。不同单位、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

团队在学校整体竞争力的系统结构中,它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展现自我功能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这要分类分层去对待。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你必须在自己的效能发挥中使自己的效益最大化。没有效益,就是你的功能显示度不够。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都必须有效益。否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对任何一个系统的组织结构来讲,都要把“主体功能最大化”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③提升办学实力。美国高等教育调查机构QS公司,用于评价大学的标准或指标是6项:学术界人士的评价;用人单位(雇主)的评价;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论文(报告)的被引用次数;外籍教师人数;外籍学生的人数。这6项指标除前两项之外,后四项指标都是学校努力要完成的,是提升实力的必须手段。其中,最迫切的是第四项,学术论文和报告的被引次数,“引用率”是提升学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论文要发表在最优秀的、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上。建议修改“创新人才津贴实施办法”时,对发表SCI论文的“引用率”,要超过对数量的重视,把引用率的权重加上去,把数量叠加权重放下来。④增强教职工成就感。对一个教师、一个干部来讲,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一定是成就感!因此,能够为教职员工创造这种成就感的基础的大学就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反之,如果一所大学不能为大家提供有成就感的条件和机会,那就不是一所好的大学。我们的管理者要经常问问自己,问问我们的教师,问问我们的干部,你在山西大学工作有没有成就感?如果现在没有,潜在的成就感有没有?我们的管理就是要不断强化为教职工提供成就感的条件和机会。⑤强化战略管理。在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一所大学的战略管理职责有四条:第一,要对大学综合竞争力各要素进行分析,辨识出大学的强势资源与核心能力;第二,要根据大学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战略目标的合理选择;第三,要对大学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的分配、发展的重点、发展的方向等做出明显的判断,制定合理的具体规划;第四,加强对战略实施的过程管理,对战略实施进行组织、实施协调和控制。

2、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大学管理的核心是按照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而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要有充分的自觉性和探索性,在这个前提下,才会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反之,有了体制机制的创新,才会促进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总之,机制体制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动力。①制定《山西大学

章程》。大学章程素有“大学宪章”之美称,是大学治理法制化的集中体现。去年我们已经启动此项工作,今年要重点推进,发展规划处和法律事务办公室要通力合作,高质量地起草学校的章程。章程要对学校和政府之间的权力义务作出界定,要明确学校自主办学的制度空间,要体现和保障各方利益主体的诉求,使学校章程真正成为承载学校理念和精神的“宣言书”,明晰校内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的“组织法”,彰显师生员工主体地位的“权利法”。争取在年内能够进入讨论和征求意见程序。②决策机制改革。从科学决策意义上讲,大学内部机构的治理有三种民主决策的机制:第一,协作式决策,即管理者之间、管理人员与教职工之间达成共识,共同决策;第二,咨询式决策,即干部、教师、职工和学生都参与决策过程,参与讨论和分享信息,最后由高层管理者决策;第三,分布式决策,即不同的系统、不同的人员在各自的系统内进行决策,享有决策权。在这三种民主决策的机制之上,是最后集中决策的高层权力决策。由于有前三种相互补充的决策机制,最后的权力决策就会更科学、更符合广大干部、教师、员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平衡了各种权力之间的利益。校长办公室、人事处要对照各机关、学院和研究所的决策职能和决策权限,探索不同事项的决策方式,推进学校决策机制的改革。③学术制度改革。目前,整个社会高度关注“高校去行政化”的问题,这一问题从外部来讲是高校获得办学自主权的问题,从内部来讲就是学术主导与行政主导的问题。学校要发展、上水平,学术力量是关键动力,要依靠教授去积极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人事处要根据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决策权和咨询权。优化校院两级学术组织构架,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术委员会在以下三个方面要把好关:一是学术人员的招聘权。要严把入门关,在学术人员的招聘上,实行严格的两级评审,确保选聘优秀人才。二是学术人员职务评定推荐权。特别是在高级职务评聘工作中,评审程序上要更加严格、规范,确保有条件、有能力的教师能够脱颖而出。三是项目申报和评选推荐权。主要有优秀人才与团队、成果以及项目这三个方面的评审,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评审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严格照章办事。把教授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管理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教授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管理权和监督权。真正形成尊重学术、敬畏学术的治理环境。④分配制度改革。山西大学具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直接关系着学校创新能力的发挥及综合

竞争实力的提升,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绩效工资改革带来的分配制度改革比较复杂,在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则。第一,我们要清晰地意识到,平等不是平均,公正不是表象,因为创新是要有竞争力的。任何分配制度一旦抹杀了这种竞争力的提升,就会抹杀真正的平等和公正,最后损害所有人的共同利益。第二,山西大学的每一个岗位都具有很大的含金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文化的重要性会更加突显,缺乏岗位意识,对岗位责任的淡漠,就是极大的浪费。或者说,占有岗位不尽责,就是最大的不公平。我们讲和谐,讲公平,最大的就是岗位及岗位之间的和谐与公平。所以,分配要与岗位责任相关,与岗位效能相关。去年年终奖的分配,要求拉开距离,可实际上没有真正拉开。今年发年终奖,人事处要出规定,一定要拉开差距。⑤设立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机制、体制改革的创新,需要大胆试验,以便总结经验。可以先搞一二个学院、研究所进行 “学术教育特区”或者“科研创新特区”建设,全方位地进行改革。在学校民主生活会上,我就讲山西大学二级分配下放权力,就是最大的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山西大学的创新人才津贴的分配就是最大的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现在我们的处长、院长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这就是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结果,所以说我们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放权。人事处要认真组织各学院、研究所申报校级“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单位”,学校在政策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并配套一定的改革经费,争取成为学校基层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的示范和样板。

3、优化财务管理效能

财务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可以说财务管理的触角会延伸到每一个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和科研机构,对整个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①加快财务管理机制改革。要建立以事业发展目标为导向,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绩效预算体制和绩效考评机制,完善成本核算机制,健全“预算安排与执行并重、经费投入与绩效考核并重”的管理模式,理顺战略发展与经费导向的关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②建立有效的内部奖惩机制。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任审计等手段,对于严格执行预算,资金使用绩效高的单位,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使压力和动力结合,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③加强财务分析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48

高校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会得到加强,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结果,计财处作为学校经济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为此,需要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完善财务分析系统,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

4、加快后勤转型发展

与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要求相适应,按照“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要求,加快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转型发展。①运行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轨。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将来后勤社会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我们要不断扩大市场在高校后勤服务和资源配臵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推进后勤社会化,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后勤管理,对具备条件的后勤实体向企业法人改造。近几年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趋势在减弱,在许多地方又向计划体制回潮,这不符合发展规律的要求。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②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转移。为教学和科研、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2012年要筹建后勤信息化服务平台,让师生能够在网上提交维修、咨询、预订等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③职能定位。由包办向监督转变。实施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有效监控,加强对经营者服务质量、价格、态度、效能等方面的监管。④经营方式。由垄断向竞争转型。后勤实体经营方式要实现从独家经营向多家竞争转变,逐步形成学校自主企业与优质社会企业同台竞争、共谋发展的局面。⑤参与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化。要吸收广大师生参与后勤管理服务,扩大各方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真正把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后勤服务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准。⑥管理向度。由线性向互动转向。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相适应,改变后勤工作人员只向上级负责的线性关系,建立以信任和责任为基础的、各类主体权利义务关系明晰的、多元互动的合作与服务关系。⑦评价维度。由一维向多维转换。改变以后勤部门内部单一评价的模式,建立由师生参与、内外部评价相结合,服务数量与质量向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

5、全面加强外事管理

高等教育国际化将是21世纪研究型大学最为显著的变革之一,适应这种趋势和要求,需要涵盖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管理等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尽快实现实质性的、大跨度的突破。为此,我们的外事管理必须全面加强。①“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将过去分散的国际合作

转变为整体的、具有战略规划的国际合作模式,使国际合作真正落地。此项工作,由重点建设办公室负责,外事处牵头,人事处、科技处、社科处、教务处、研究生院配合建设,“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办公室挂靠外事处,探索性地搞一个平台模式。②完善管理职能。外事处要为各单位教师的出国访问与深造、学生联合培养、举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科研项目合作等涉外事项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服务。③健全外事档案。目前,我们教师和单位的外事管理比较分散,很难准确统计,对学术外事方面的政策制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外事处要为每个单位建立详细的外事档案,为学校外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提高战略执行力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基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行的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执行力的高低上。高执行力要求我们在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力求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不拖延,不推诿,不打折扣的完成工作。规划的蓝图再好,也要靠执行力把它变成现实。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外部环境的挑战,还有来自内部的挑战,那就是看我们的执行力如何。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生命力。我们的管理干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挥好各自的作用。①校领导要发挥领路人的作用。作为领导者,职责有两条,一个是“领”,一个是“导”。在管理中,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在“领”的基础上,把握方向和大局,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②中层领导干部要发挥桥梁作用。中层干部要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及时转变工作观念和工作模式,创造性地落实学校的战略意图和战略规划。③基层工作人员要发挥中坚作用。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明确到最基层的责任人。基层工作人员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兢兢业业,扎实高效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制定一个高效的工作流程,保质保量的完成。④构建良好的执行力文化。西点军校、海尔集团、沃尔玛的成功,就来自于他们强势执行文化的培育,“管理深度是哲学,执行背后是文化”,良好的执行文化是执行力发挥最大效果的有效保障。要培育善于学习、严格执行、及时协调的文化氛围,我们的干部要加强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能力;要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要高度重视协调,学会合作管理,善于团结、凝聚力量,推动工

篇2:郭贵春校长在2012年工作计划会议上的讲话

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大学教育体系

(2012年11月1日)

一、教学工作会议的目的和任务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使命,本科教学是学校最基础的工作。本次教学工作会是在学校调整发展战略,提出“转变观念,内涵发展,走质量提高之路;夯实基础,谋划布局,建中国最好大学”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大学教育体系。

会议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进一步确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要“做什么?”。要在全球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现有基础,以及学校的发展愿景,认真分析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定位,明确目标,形成共识。二是要探讨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怎么做?”。什么是制约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构建与完善与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三是要明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即“谁来做?”。学校、学部、学院有什么举措?全校师生员工在人才培养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总之,这是一次厘清思路的会议,一次思想动员的会议。会议的任务可以概括为:认清形势、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定位目标;完善机制、落实责任。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更好地顺应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提高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紧迫的任务,是世界高等教育潮流所向,也是高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1.国家对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人才培养始终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职能,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明确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既面临着国家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适应性”挑战和“引领性”要求,又面临着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理念性”变革趋势的新任务,迫切要求不仅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还要回答“培养的人怎么样”这一更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高等教育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各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更是掀起了新一轮提高教育质量的浪潮。无论是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还是美国的《高等教育行动计划》,无论是英国的《高等教育:把学生置于体系中心》(Higher Education:Students at the Heart of the System)白皮书还是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精英计划”,无论是日本的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还是韩国的《21世纪智力韩国计划》,其核心目的无一不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注重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的全方位适应”,举措集中体现在:调整本科教育目标,突出能力培养,强调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加强基础性课程和注重跨学科教育等。国内高校围绕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相继开展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立校之本

构建有特色的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重庆大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或者说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战略突破点。大学发展战略是学校发展全局性谋划,它包括学校的发展愿景、发展目标和核心价值理念,是全校师生凝聚共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为适应内涵发展的要求,学校修订了发展战略,提出在建校100周年(2029年)时将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发展愿景。“最好的大学”是:有灵魂的大学;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能为学生提供最好教育的大学;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学术和人才支撑的大学。面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要求,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对每个学校至关重要。我们提出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进一步提高本科和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重庆大学可能会在人才培养方面先行进入中国最好的行列。学校提出要用五年时间打好基础,完成学科调整、队伍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和大学制度建设四项任务,进行学科调整和队伍建设时,必须以教育体系建设为基本线索。如果我们的教育走在了前面,会极大地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应当是大学应有之意,也是大学存在的根本理由。但正是这一大学的核心使命,却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被忽略。在国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潮流中,往往把建设一流大学等同于学校发表了多少SCI文章,获得多少专利或科技成果奖等,或过度关注学校排名。忽略了社会、学生这些最重要的客户希望接受最好教育的需求,忽视学校提高学术水准、排名提升到底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贡献了什么,忽视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内涵建设,这是高校科学发展中的误区。也有悖于现代大学奠基者纽曼(John Newman)提出的“现代大学首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具有优良品质的社会公民”,以及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所倡导的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研究统一”的理念。学校的声誉主要来自学生,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代表了学校的教育和学术水平。从国家层面看,现在的青年学生终将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教育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未来。我们肩负着崇高的使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基本内容,是判断 “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核心标准,也是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立校之本。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重视本科教学。例如,耶鲁大学一直将本科教育视为大学的核心,正如其校长莱文(L.C.Levin)在展望该校未来一百年的发展重点时所述,“作为美国最好的研究大学之一,耶鲁大学特别重视其本科教育的质量”,“致力于培养各领域的领袖”;哈佛大学的校长陆登庭(N.L.Rudenstine)强调大学的责任是优秀的本科教育。

建校之初,重庆大学的先辈们就确立了“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办学愿景,以“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之教育理念,使学校在短时间内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国立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特别是2000年合校以来,按照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要求,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国际化”的标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办了以培养工程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弘深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开办创新实践班,开展了量大面广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学科竞赛等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一些学院以专业创新试验班为试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校83年来,学校先后培养了20多万名各类人才,服务于各行各业,为西部地区乃至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哪里有建设,哪里就有我们”,“哪里有工业,哪里就有重大人”,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社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竞争初现端倪,我们不得不面对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大学接受教育的现实。与之相比,我校本科教育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学校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过度偏重教师科学研究成果,忽视了教学效果,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等;教职工还需进一步从根本上认同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缺乏危机与紧迫感,改革的意愿和动力不足;教师还没有从教育理念上认识到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教学内容与方法比较陈旧;学生没有意识到创新和领导能力等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并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我们必须统一认识,明确方向,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三、改革创新,内涵发展,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教育体系

(一)更新观念,统一认识,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切实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核心使命的理念,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质量观。我们应当反思学校是否将学生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制度的价值取向是否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吻合?“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是否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学校职能部门是否有“为学生着想、为教师服务”的行政文化?学院是否真正成为了人才培养的主体?院长是否是学院本科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概而言之,要看学校整体上是否有适合学生成长的学术生态?

我曾强调,大学的价值取向要满足学生和社会这两个重要客户的需求。大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当前的需求,更要保障他们的长远利益,不仅要使学生能够就业,还要使他们有大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才,使他们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因此,学校应当也必须从社会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审视大学教育,即要从客户的角度审视我们大学自己。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不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多有批评,但我们却改进甚少。其根本原因是大学总习惯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看待教育,这使我们的思想僵化、安于现状,而无视教育中存在的内容陈旧,方法僵化,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等显而易见的问题。因此,建立满足客户需求的观念,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出发点。

全校教职员工必须视学生为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在读学生就是学校的最大客户,正是因为有学生的需求才有重庆大学的存在价值;学生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财富,学校的办学传统、特色与优势、口碑与社会声誉,都需要学校培养的学生来彰显与宣扬。

“观念是先导、师资是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必须有一支德才双馨的教师队伍。学生的学习目标确立需要教师的启迪,学习兴趣需要教师提升,人生道路需要教师引导,教师的风范与魅力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优秀教师学生终身不忘。教师应以关爱学生为天职,以学生成长发展为己任。教师不仅要“学富五斗”,还要有“授人以渔”的高超技艺。正如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表的《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简称《博耶报告》)提出的:探索、调查和发现是大学的核心,大学里的每一个人都应是发现者、学习者,大学的教学责任就是使所有学生成为这一目标的参与者。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D.Bok)认为,要培养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深刻理解、各种思维技能与实践技能、良知与社会责任感、各种灵活运用知识的素养与能力,教师的教学就需要发生一次“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教师中心的、基于讲座的体系向一种学生中心的、主动的学习方法的转变,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学生去学习和理解所学内容,并且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其他情境中去”。

(二)能力素质为重,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的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若干要素的总和,既包含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模式等,也包含其它支撑要素。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重在改革,贵在创新,关键在特色。

面向未来,对学校人才培养有一个什么样的基本判断和看法?如何更好地满足国家、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如何使重庆大学的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未来?如何使我们的教育更有特色?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重庆大学一直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尽管学生就业状况好,初期上手快,但后期发展的潜力不足,综合能力和素质也相对薄弱。因此,我们在继续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同时,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使毕业生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一所研究型的大学,当然也要培养学术型人才,但我们应当坚持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重点和主体,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我们强调适应和驾驭未来,就是强调学生的素质和能力。2010年5月在中外大学校长第四次论坛上,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指出:“在我看来,本科教育不是让学生得到第一份工作,而是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让他们在未来20到30年中,获得整个人生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这和我们提出的“适应和驾驭未来”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人”的“能力”和“素质”。我曾对2012级新生说过:“知识可以过时,但能力将陪伴你一生;知识决定了你第一份工作,而能力则决定了你最后一份工作。”因此,实施以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为主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我想强调,我们教育体系的目标不仅是提供合格的大学教育,更应支撑有特色、杰出的大学教育。合格的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至诚求真, 明辨是非,担当责任,善待他人,将重庆大学“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精神和传统融入到学生的信念中;将学校在传统优势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和全面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广泛涉猎、学有专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

有特色的、杰出的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面对未来的挑战。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帮助他们驾驭未来,但他们在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却可以使他们在未来挑战中进退自如,决定他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具备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实践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才能让他们走得更远。

最近,世界经济论坛接连出了两份关于教育的报告,都是谈未来人才培养问题。主要的观点是Entrepreneurial大学和Entrepreneurship 教育。从字面上应翻译成创业型大学和创业教育,但内涵远不止如此。这里的Entrepreneurship 是指我们的毕业生具备turn ideas into action 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把新的思想变成实际产品或实际行动的能力。我们的毕业生对他们未来所从事的无论什么行业,都有准确的判断和自信,并能有创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想,这就应当是我们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学生能力为重,创新培养模式,要合理规划学生学习生涯中的能力培养目标,并细化到各阶段,映射到学生培养全过程。现在的大学教育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却不注重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各专业要把能力和素质培养融入到培养计划、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各项教育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要特别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以释放和发挥,鼓励学生的想象力,而不是给他们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理性地独立思考对事物做出判断,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我们的观点。

学校和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通常很在意传授的专业知识是否完整,却很少关心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素质是否更好,不是把学生看作受教育的人,而是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课堂教学犹如知识的输入和存储。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氛围中,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已经被破坏,真正关注学生和热心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正如《博耶报告》所述: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招生资料上自豪地列满世界闻名的教授的名字、良好的设施以及从事的突破性的研究,但是成千上万的学生直至毕业也没有见过那些教授或尝试一下真正的研究。”一位大学管理者的话很有意思: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真正让人惊奇的不是大家都不热心教学,而是竟然还有一些教师热心教学。为此,学校一定要建立起激励教师投身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构建和完善高水平有特色的大学教育体系,学校教育体系研究小组提出了他们的看法:“高水平”是指该教育体系能够顺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引领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服务于重庆大学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的目标;“有特色”是指建立一套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教育传统,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体现鲜明的个性。因此,高水平有特色的大学教育体系,应当是“能适应与支撑重庆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引领作用的大学教育体系”,其核心是传承学校办学传统与优势,彰显办学特色。

今年,学校实施了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今后还将继续。现在做教育改革习惯于把教改当作一个个分立项目,而不是完整体系,教育行政部门的教改立项热情更加重了这种倾向。结果是总结交流时头头是道,丰富多彩,理念花样翻新,但学生培养的效果就让人难得要领了。我们需要全面厘清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特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其目标就是要将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教学重心向学生能力培养转变。

教育体系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举全校之力,整体规划,稳步实施。

(三)明确主体,落实责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明确主体,落实责任主要是解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谁来做?”的问题。目前政府管理部门、学校、学院、教师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存在的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但问题却长期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原因何在?我认为,责任主体不清、链条缺失、制度与价值取向相悖是主要原因。因此要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职责分工,完善责任链条。

我希望学校、学部、学院都要行动起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都来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好。我们必须以做好教学基本层面的工作为前提,才能为改革发展奠定基础。

做好人才培养基本环节的各项工作,使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实习环节都最有利于学生发展,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涉及面最广也是最复杂的工作。各学院学生培养的情况差别很大,基础比较好的学院应重点加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基础较差的学院则应当关注课程体系建设。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传统和方式,教师倾向用过去自己受教育的方式来教育现在的学生。当然,这使很多好的传统传承下来,但也有使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方式死板沉闷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创新。

学校(包括职能部门)是教学基本运行质量保障的责任承担者,也是教育体系建设的领导者。教学基本运行规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运行基本管理制度,并确保实施效果;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完善学校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促使教学过程规范有序,杜绝教学基本运行层面的问题;建立培养计划标准和课程建设规范,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要系统推进教育体系建设的工作。建立健全制度,发挥制度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教育体系的支撑保障作用。要制订教师基本职业规范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进一步注重教学、科研的有机统一,完善对学院、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本科教学基本运行规范性和教学改革发展予以重点考核。要健全完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教师招聘、考核、晋升、薪酬等制度;将教学效果纳入教师考核首要内容,在聘期考核、职称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建立教师在岗培训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或学院,在待遇、经费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完善教学投入机制,在人、财、物方面予以保障。

学院是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院长是第一责任人,担负着领导本学院的教学规范运行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重任。学院首先要保证本科教学的培养计划、教学安排、教师授课等教学基本层面规范、到位,保证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其次学院担负着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教学改革发展重任,要根据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的要求,审视本学院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不足,结合专业办学特色,细化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要求,并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否实现“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的培养目标,取决于学院在教学改革发展的成效。总的来说,学院要保证教学基本运行有序、有质量,教学改革发展有成效,这也是学校对学院新一轮考核的根本要求。教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导。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精力投入,主动关心学生成长,主动思考所承担的教学环节如何才能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发展最大的作用;要把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为学校高水平有特色教育体系建设尽力尽责。

学部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推动力,在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部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担负起跨学科跨院系的教育平台建设、通识课程建设、交叉学科课程建设等责任,打造教育特色。

四、几点要求

本次教学工作会,是围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大学教育体系的一次动员和讨论。为开好本次会议,我提出几点要求:

广泛发动,全员参与:本次会议是在学校提出五年打基础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要动员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深入思考,真正起到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凝聚共识的作用。

解放思想,集思广益:大学教育体系建设也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面广。大家要解放思想,打破陈规,着眼未来,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展讨论,群策群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献计献策。

明确任务,重在落实:明确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使命,各学院、学部应主动承担责任,深入研究,制定方案,积极推进。

篇3:郭贵春校长在2012年工作计划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全国广播影视科技工作会议是在全国广电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新形势下, 总局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贯彻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精神, 总结过去一年来广播影视科技工作, 研究部署今年的广播影视科技工作。下面, 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一是2011年广播影视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二是做好2012年的重点工作。

一、2011年广播影视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 也是打基础的一年。过去一年里,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宣部的正确领导下,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 全国广播影视科技工作者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 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广播影视科技和事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重点完成了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 安全播出和应急广播工作开创新局面

2011年全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再创历史最好成绩, 确保了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等重大活动以及两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保障任务, 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安全播出任务。2011年总局共接报全国发生的各类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重大事故696起, 累计停播2581.59小时, 分别较2010年减少了14.5%和30.5%, 其中重大责任事故、技术事故累计停播时长占总停播时长的百分比从2010年的29.6%降低到9.13%, 管理成效显著, 安全播出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成绩的取得与全系统认真贯彻总局62号令和相关实施细则, 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力度分不开的。截至2011年底, 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以及卫星地球站基本达到了实施细则要求, 其中有8个一级电视中心、6个一级广播中心和7个地球站全部达标;省级以上无线发射转播台站、光缆干线网、有线电视网、干线微波传输电路的关键环节达到了实施细则要求。

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是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点工程。一年来, 根据“十二五”期间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总体规划, 总局组织开展了应急广播技术开发等基础性工作:一是完成了《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前期需求调研报告》。二是组织制定了《应急广播总体技术方案》, 初步研制出相关系统设备和调度控制系统。三是编制了应急广播系统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四是按照“建设一个平台, 打通三条通道”的工作思路, 初步建立了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 实现了与直播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调频广播等通道的衔接。目前正在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应急广播项目的立项。

(二) 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取得新突破

为贯彻落实中央将直播卫星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 根本解决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农民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 推动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去年4月开始, 中宣部、广电总局着手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实施直播卫星户户通, 将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从过去以无线覆盖为主调整为现在的以直播卫星覆盖为主、无线覆盖为辅, 这是新时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格局的重大调整和完善。为确保这项工作有序开展, 总局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创新工作思路, 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一是通过技术创新, 提高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村村通的基础上, 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 直播卫星户户通机顶盒具有6大功能:即免费接收25套卫星电视和17套卫星广播节目, 免费接收6套本地电视节目, 自动接收应急广播并报警, 收看综合信息服务, 同时, 在机顶盒内置了移动通信模块和专用软件, 与电信部门合作开发了移动固话功能, 下一步装上3G模块还可以实现无线上网, 在机顶盒上实现了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和互联网应用三网融合。二是通过管理创新, 建立确保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为了适应实施直播卫星户户通工作的要求, 专门制定了一套贯穿中央、省、地市、县、乡镇的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运行机制, 颁布了服务区域划分办法和服务操作规程;组建了总局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管理中心, 专门负责直播卫星系统的建设运行和全国用户统一管理;充分调动发挥各级广电部门的积极性, 在地方设立服务机构, 负责管理本省辖区内接收设施的销售和安装服务;在乡镇设立接收设施专营点和安装服务队伍, 对接收设施销售实行专营制度, 确保接收设施的销售、安装和服务质量。三是通过试点应用, 探索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联合推广模式。组织在宁夏、内蒙古、河北等省区的部分乡镇开展试点工作, 探索了政府推动、企业合作的联合推广模式, 取得了良好效果, 受到了试点地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去年9月4日, 中宣部和总局在宁夏召开了现场会, 总结试点经验, 对利用直播卫星在全国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进行了动员部署。

截止到目前, 全国已有15万多个行政村被划入直播卫星服务区域, 覆盖用户超过3700万户, 在28个省的1万多个乡镇建立了近2万个专营服务网点, 初步实现了上述地区的用户能够买到直播卫星接收设施。宁夏广电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全力以赴、大力推进, 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全省农村近80万户的户户通, 北京也完成了直播卫星户户通任务。

(三) 台内数字化网络化迈上新台阶

积极发展高清晰度电视、3D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型节目业态:一是高清电视频道节目质量和技术质量显著提高, 上星播出的高清同播频道高标清同播率已经达到100%, 天津、四川、贵州等省级电视台已在本地开展主要频道的高清同播, 其他省级电视台正在积极开展高清电视节目制播系统的建设。二是开办了我国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 去年10月, 总局党组决定开播3D频道, 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深圳等六家电视台积极响应, 联合开办我国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各台分别负责分栏目制作3D电视节目, 中央电视台统一播出, 通过卫星传输, 在全国各地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传送, 拥有有线数字高清机顶盒和3D电视机的用户可以免费收看。技术系统迅速行动, 开展技术试验, 制定了3D电视技术指导意见。总局组织六家电视台加大设备投入, 积极筹备节目, 仅用3个月时间就做好了播出准备。今年1月1日, 我国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开始播出, 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3D频道的开播是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对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需求、新期待, 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国民族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各级电台电视台积极开展网络视音频节目播出。中国网络电视台、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中国电影网等在网络传播上发挥了广播电视媒体龙头骨干作用, 许多电台、电视台也建立了广播电视采编播网络和技术平台, 丰富了传播手段, 扩大了传播范围, 提升了传播影响。

(四) 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2011年, 广电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 认真落实三网融合有关工作要求, 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一是各地加快推动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 推广高清交互、在线支付、可视互动等各种新业务和多功能服务。到2011年底, 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经超过1.1亿户, 用户数比2010年底增长了25%, 江苏、广东、浙江三省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了1000万户。各地网络双向化改造步伐加速, 全国双向网络覆盖用户超过5700万户, 开通双向业务用户超过1200万户。二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的技术研究与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国有259个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申请参与NGB工作, 成立了16个NGB专题小组共同研发关键技术和标准。上海东方有线率先建设NGB示范网, 覆盖用户达180万户, 发展NGB高清交互用户35万户。江苏有线网络建立了云媒体服务平台。各试点地区的广播电视网络和业务系统已经基本具备向用户提供三网融合业务的条件, 正在积极做好双向准入试点的各项前期工作。三是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进程进一步加快, 已有25个省实现一省一网。国家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组建工作进展顺利, 组建方案已经国务院三网融合协调小组审核通过, 已上报国务院审批, 目前正在筹备建设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全国广播电视节目内容集成播控平台也正在着手建立。四是IPTV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系统建设初具规模, 试点业务规范有序发展。截至2011年底, 中央电视台和各试点地区广电播出机构已完成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的建设, 已具备与电信网络IPTV传输系统对接的条件。初步建立并完善全国IPTV监管系统, 已完成试点地区25套IPTV用户端监管设备的安装工作。

(五)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实现快速发展

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广电系统的共同努力下, CMMB体系建设和运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建立了广电系统第一个全国运营体系。按照总局“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的要求, 与71个省级广电股东、254个地市级广电股东共同发起成立了31个省级运营控股子公司。这一全国垂直化和一体化的运营机制, 为CMMB的全国发展打下了体系基础。二是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截至2011年底, 已完成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855个县级城市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信号的基础覆盖, 建成大功率发射点2200余个, 中小功率增补点5000余个, 总覆盖人口数达到8亿, 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广播电视覆盖网络。三是形成了一定的终端规模和用户规模。终端推广初显成效, 三星、摩托罗拉、诺基亚、LG、HTC、联想、中兴、华为等主要国际品牌都推出了CMMB手机, 一汽、二汽、上汽、广汽、奇瑞等汽车厂商和奔驰、宝马、奥迪等高端车型都已加入CMMB阵营, CMMB终端已超过千款。截至2011年底, 终端用户总数已超过3500万, 付费用户总数达到1600万。四是业务种类和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在丰富已有广播电视频道内容的基础上, 形成了以“睛彩”为品牌的中央、省、市三级统一规划、同步发展的专业新媒体频道体系。同时, 研发了以电子报纸、电子杂志、富媒体广播、互动电视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业务产品。五是海外推广稳步推进。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海外落地工作进展顺利, 已在中国香港、泰国、塔吉克斯坦、莫桑比克、乌干达、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应用。

(六) 广播影视监测监管工作实现根本性转变

2011年, 为适应科技进步和广播电视新业务、新媒体不断发展对广播电视监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总局组建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监管中心”, 通过整合资源, 做到监测监管工作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初步建立了广播电视统一监管平台, 总局监管大楼也按计划完成了外部施工, 开始加紧内部装修和技术系统搭建。新的监管中心的成立, 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 从有线、无线到卫星, 从技术到内容的全面统一的监管, 大大提高了管理效能, 标志着我国广播影视监测监管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七) 电影数字化再创新水平

2011年, 中国电影已全面向数字化转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数字方式拍摄影片数量和比例继续增加, 受到更多电影导演和制作机构的认同和采用。传统电影胶片洗印数量剧减, 与前一年相比洗印长度下降了57.6%, 预示着电影胶片加快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步伐。二是电影数字中间片工艺与影片修复技术日益成熟, 并普遍推广应用, 使影片的技术质量不断提高。全年生产故事片558部, 加上纪录、动画、科教等各类电影共计791部。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工程稳步推进, 数字化修复影片数字母版已累计入库近4800部。三是数字影院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新建影院803座, 新增银幕3030块, 全国城市影院数量突破2800家, 银幕总数达到9200块, 其中90%的影院都具备数字放映条件, 数字化放映已成为影院市场的主体, 并积极探索利用卫星传输方式提高数字影片的发行效率。四是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服务监管平台进一步完善, 成为国家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有效技术保障。已有近5万套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遍布全国广大的农村地区, 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五是城市影院服务监管平台进一步完善。影院计算机票务系统全面升级, 1.3K中档系统安全措施不断完善, 影院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应用, 成为向管理要效益的具体举措。六是数字电影关键设备与器件的国产化进展喜人。数字氙灯、数字银幕等设备与国外品牌同台竞技, “中国巨幕”蓄势待发, 促进了我国民族电影工业的发展。

(八)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1年围绕总局重点工作, 加大基础领域和重点领域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研究力度, 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组织完成了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服务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关键技术研究和新媒体与数字广播技术应用等3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并成功在科技部立项。围绕去年总局重点工作, 组织开展了3D电视关键技术、NGB视频点播、数字音频广播传输关键技术、直播卫星系统等74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二是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组织审定通过了14项国家标准、10项广播影视行业标准和3项广播影视行业暂行技术文件。组织开展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视频点播系统、电缆宽带接入、可下载条件接收系统和中间件技术规范, 以及有线电视网络业务运营支撑系统总体架构等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加大对视频点播、终端业务承载和条件接收的水平化及运营支撑系统的推动和规范工作。三是技术质量管理与行业发展更加贴近。创新广播影视设备入网认定工作机制, 充分利用入网认定工作平台, 为广播影视设备生产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统一试验验证平台, 为促进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新设备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 在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技术开发中, 直播卫星接收设施入网认定平台对该项工程的原型试验、设备定型、质量控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大加快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进程, 并且保证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设备的质量。

2011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 全国广电系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艰苦努力、无私奉献, 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充分发挥了科技的引领、支撑、保障和推动作用, 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把各省广电部门去年的工作总结汇总发给大家, 便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在这里, 我代表总局党组, 代表蔡赴朝部长, 对全国广电技术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做好2012年的重点工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加强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做出战略部署, 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就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和要求, 为我们做好今年的广播影视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总局已经印发2012年广播影视工作要点, 本次会议把《2012年广播影视科技工作要点》 (讨论稿) 已发给大家征求意见, 该要点对今年科技工作的任务、目标、措施、要求作了进一步明确, 我们将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后由总局正式印发。这里我着重强调几点:

(一)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深刻领会广播影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始终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广播影视科技工作,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广播影视科技工作, 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当前, 全党、全国上下都在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 首先要求我们加强学习, 在深化认识中统一思想, 在把握要求中明确思路。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和总局的部署上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广播影视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面临许多新形势、新任务。在全国宣传部长会上, 刘云山同志精辟概括了我们面临形势的新特点新趋势, 特别是总结提出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四个机遇”, 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极大鼓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的广阔空间、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彰显的制度优势。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 既给广播影视带来了新机遇, 也带来了新挑战。我们必须把握大势、适应趋势, 准确把握广播影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努力遵循广播影视发展的客观规律, 使广播影视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

蔡赴朝部长在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对今年的重点工作用八个“紧紧围绕”作了概括, 即: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 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紧紧围绕提高质量、多出精品, 大力实施精品战略, 进一步繁荣影视创作生产;紧紧围绕城乡全覆盖、均等化, 大力实施重点工程, 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向更大范围、更高水平迈进;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加快事业产业发展;紧紧围绕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和三网融合, 加快发展战略转型, 进一步提升广播影视服务功能和水平;紧紧围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调整布局、突出重点, 进一步加快广播影视走出去;紧紧围绕提高管理效能,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管理;紧紧围绕提高素质、改进作风, 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这八个“紧紧围绕”, 是今年我们工作的重点。

蔡部长在报告中特别强调, 我们必须顺应科技发展趋势, 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和三网融合为契机, 全面加快广播影视技术升级和发展转型, 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我们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2、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看待广播影视科技工作, 切实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穿到科技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信息传播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面对全球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面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面对互联网、新媒体、三网融合的新变化, 科技在广播影视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任务更加艰巨, 要求更加紧迫。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技术性工作, 而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 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系到广播影视的繁荣发展。认清大局才能找准方位, 服务大局才能有所作为。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服务大局这个基本职责, 要始终坚持在大局下思考, 在大局下行动, 切实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穿到科技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才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 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推动作用, 推动广播影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3、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 把握规律、加强服务、开拓创新, 牢牢掌握科技工作的主动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 要加快现代传播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 对宣传文化工作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对广播影视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数字、网络、信息、卫星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给广播影视生产制作、安全播出、传输覆盖、接收服务、监测监管都带来了许多新变化, 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和三网融合发展进程的加快, 广播电视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充分发挥广电行业的自身优势, 加快技术系统的升级改造实现战略转型,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 牢牢把握科技工作的主动权。当前, 推动广播影视科技发展中要注意把握好“规律”、“服务”和“创新”这六个字, 以适应新变化、新要求, 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规律”是对广播影视自身来说的, 广播影视科技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 按规律办事。例如, 广电所特有的政治性、公益性、整体性、系统性、安全性特征, 就是我们在发展改革中必须遵循的规律。“服务”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的, 为全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广播影视服务, 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做好科技工作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 要把做好服务贯穿到科技工作的全过程。“创新”是从国际大环境来说的, 创新是广播影视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源动力, 广播影视要紧跟国际广播影视发展步伐, 只有不断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 才能不断增强广播影视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才能推动广播影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贴近时代发展脉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 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 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六中全会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 让人民大众共建共享是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文化建设的根基在基层, 基层文化得不到加强, 就谈不上文化的整体进步, 更谈不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些年,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广大农村还存在基本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运行不力和公共文化产品匮乏、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决定》明确提出,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要求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广播影视行业来看, 这些年, 国家不断加大投入, 通过实施西新工程、中央无线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 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水平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使我国广播电视覆盖和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目前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水平与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要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要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 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推进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和完善, 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1、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 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的基本文化权益

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具体到广播影视基本公共服务, 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看得到、看得起、看得好”。“看得到”是最基本的, 就是要做到全覆盖, 不能有广播影视覆盖盲区。“看得起”就是要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群众的消费能力, 按要求免费的广播影视基本公共服务决不能向群众收费, 其他按要求可适当收费的服务要尽可能地提供低价或优惠价服务, 不增加群众的负担。“看得好”就是逐步增加公共服务总量, 提高服务质量, 办好节目, 改进技术, 尽可能地让农村群众享受广播影视数字高科技的魅力。要让少数民族群众看得好、看得懂, 还要做好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方面的工作。

2、全力以赴推进直播卫星公共服务, 推进广播电视从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

推进直播卫星户户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是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惠民工程, 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广电系统最重要、最紧迫的政治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上强调“要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李长春、李克强、刘云山、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批示要求加快推进直播卫星户户通工作, 中央财政决定2012年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专门支持直播卫星户户通工作。各级广电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以高度的政治感、责任感全力以赴推进直播卫星户户通工作。

目前, 有些地方同志对“村村通”和“直播卫星户户通”在功能定位、政策措施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对此, 我们要统一思想, 理清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是一项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阶段性任务, 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政策调整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变化, 而不断充实、完善、深化、提升的一项长期任务。“村村通”与“直播卫星户户通”既同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的不同发展要求, 无论“村村通”还是“直播卫星户户通”, 都是利用直播卫星并统筹无线、有线覆盖方式, 提供套数更多质量更好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刘延东同志在“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广播电视村村通要实现三个飞跃, 即向户户通、优质通、长期通飞跃, 这就是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方向, 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切实抓好落实。“村村通”与“直播卫星户户通”的主要差别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服务范围上, “村村通”是由国家于1998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 “十二五”期间的建设目标是解决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盲村”群众“听不到看不到”的问题, 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 进而实现户户通, 中西部地区主要采用直播卫星手段;“直播卫星户户通”是在过去已经完成村村通任务而有线网络尚未通达的广大农村地区, 利用直播卫星接收手段, 提供更优质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 解决“听不好看不好”的问题。二是在推进措施上, “村村通”以县为单位组织实施, 以乡镇为单位集中整片推进;“直播卫星户户通”是在“村村通”工程已有的基础上, 推进农村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的延伸和发展。三是在实现方式上, “村村通”接收设施由国家和省市财政出资, 由国家统一招标购买后发放给用户, 免费收看;“直播卫星户户通”接收设施实行专营销售制度, 在服务区域内的乡镇设立专营服务网点, 用户自愿购买后, 由安装服务队伍为其上门安装开通, 免费收看, 为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广大农村用户提供一条享受广播电视高水平高质量服务的合法、正常渠道。四是在服务功能上, “村村通”采用加密技术, 为用户提供卫星传输的广播电视节目;“直播卫星户户通”在加密的基础上增加了位置锁定技术, 确保机顶盒只能在服务区域内使用, 并增加了接收本地节目、接打电话等多项功能。

做好今年的直播卫星户户通工作, 一要加快落实方案和推进措施, 努力完成今年工作任务。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全覆盖、户户通的总目标, 有步骤、全力以赴地做好户户通工作, 年内努力完成5000万户任务。目前, 西藏、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云南、贵州等省区积极动员部署, 着力推进本省区的全覆盖。但是宁夏会议后, 还有部分省 (区、市) 没有按照总局统一部署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作纳入重点工作, 没有将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地区划为直播卫星服务区域, 工作进展缓慢, 有的流于形式, 有的甚至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与有线电视业务发展对立起来, 不支持设立专营服务网点, 这些都是存在的问题, 各级广电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 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 落实财政补贴资金, 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计划, 加大力度、加快进度, 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有序展开, 当务之急是在今年3月底前将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全部划为直播卫星服务区域。二要积极扩大直播卫星服务内容, 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抓紧扩建直播卫星加密播出平台, 完善业务支撑与用户管理系统, 适时开通高清电视、付费电视、应急广播和信息服务等业务, 并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提供推送点播服务。三要结合双模机顶盒应用, 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要随着直播卫星户户通的推广, 全面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 统筹协调地面数字电视整体布局, 坚持公共服务的原则, 不加密传输本地电视节目, 方便用户用一个双模机顶盒同时接收直播卫星节目和本地的地面数字电视节目。

3、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 扩展范围、完善功能、提高质量

去年, 村村通工程在“十一五”任务完成的基础上, 完成了“十二五”第一批354万套设备的招标工作。今年要抓紧实施, 确保年内完成“十二五”第一批设备的安装调试。继续推进西新工程建设, 提高广播、电视、电影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能力和覆盖水平, 今年要在做好四期工程的技术验收工作的同时, 尽快实施五期工程, 以进一步改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条件, 切实加强广播影视节目的民族语译制, 努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听懂看懂的问题。要进一步建设完善农村流动数字放映电影服务平台, 为电影版权方、发行方、流动院线和基层放映队提供影片集成、交易、结算、分发、选片等方面的服务。要狠抓设备技术质量, 推动相关设备向小型化、便携式方向发展, 切实提高农村电影放映的技术水平。

(三) 创新多种传播手段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途径、解决发展与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 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 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广播影视现代传播体系, 不断增强广播影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六中全会《决定》指出, 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从广播影视科技工作来看, 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当前需要找准以下几个方面的着力点。

1、统筹多种技术手段, 建立多种传播手段并存并用、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技术体制和管理机制

构建广播影视现代传播体系, 要统筹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 推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广播电视覆盖有多种技术手段, 每种手段有各自的定位和作用:有线电视主要服务城市用户, 在确保广播电视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满足人们文化娱乐和信息服务需求;直播卫星立足于为“盲村”和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 满足农村群众收看多套节目的需求, 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地面广播电视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手段, 为人民群众提供免费的、最基本的广播电视服务, 地面数字电视立足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满足固定接收用户高质量的收视需求, 在发展直播卫星户户通的同时, 通过直播卫星双模机顶盒为用户提供本地节目内容;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作为服务小屏幕移动终端用户的主要手段, 满足移动人群接收广播电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网络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则主要满足人们从互联网、通信网获取音视频服务的需求。广播电视覆盖是多种手段相互补充的混合覆盖格局, 要遵从经济、高效、方便、实用的原则, 哪种手段有利于发展、有利于满足用户的需求, 就采用哪种手段, 不能违背规律、浪费资源, 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2、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进程, 开发新业态、满足新需求, 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目前虽然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的速度大大加快, 但是还有部分城市网络双向化改造进度较慢, 特别是一些已经纳入三网融合试点的城市双向网络覆盖能力和水平还不能达到三网融合的要求。与此同时, 除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深圳等个别城市外, 各地实际开通双向业务的用户总量都还不多, 已经完成数字化转换的网络提供的业务还不够丰富, 用户没有强烈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新变化、新功能。我们要清醒地看到, 目前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发展的速度、网络质量、服务水平与有线网络的地位、与国家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推进, 今年有线电视网络工作的重点:一要进一步提高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水平。要在加快网络双向化改造、在普及双向机顶盒上下功夫, 进行数字化转换的网络必须具备开通双向互动业务的基础和条件。在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新定制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必须全部是双向机顶盒, 要能够承载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电信业务。各地要结合新业务的推广, 采取多种策略, 加快发展双向用户, 推动三网融合新业务的应用。二要加快部署新业务。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优势, 加快实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 通过技术研发和应用整合, 为用户提供实时互动、内容丰富、个性化、多样化的广播电视新业态、新服务,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重点是要大力发展高清交互电视服务, 播出3D频道, 丰富点播节目内容, 提高互动点播业务能力, 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络在视频服务方面的优势, 增强在三网融合中的竞争实力。三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三网融合给有线网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压力, 与电信企业相比, 包括试点地区在内的全国有线网络在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差距。去年, 总局颁布了第67号令《有线广播电视运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 这是广电行业第一部关于服务管理方面的规章, 各级有线网络要贯彻落实67号令的各项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 加快构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服务体系, 提升广电网络的服务品质, 以适应三网融合和市场竞争的要求。

3、做好三网融合第二阶段试点工作,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

国务院已经公布了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 有42个城市, 加上第一批的12个城市和地区, 试点范围已经涵盖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部分符合条件的城市。今年是三网融合试点阶段的最后一年, 广电系统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推进。一要做好第二批试点的启动工作。在继续做好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双向进入许可发放等后续工作的同时, 要抓紧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第二批试点安全评估等相关工作, 为开展试点工作创造条件。二要研究组建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继续加快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建设, 抓紧建设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技术监管平台, 建立完善满足三网融合试点工作需要的新媒体技术监管体系, 确保内容可管可控、安全播出, 进一步促进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新业务的规范发展。三要抓紧建设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整合, 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目前,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的组建方案已经进入国务院审批阶段, 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建设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 做为全国宣传文化传播的总平台、总枢纽、总开关, 实现各地网络、业务和运营支撑的互联互通, 调动全系统的内容资源实现跨域点播, 为各地网络的信息服务提供大规模内容汇集能力, 为各地网络带来各种跨域型新兴业务, 在全国范围内统筹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传播手段, 开展跨地域、跨平台、跨终端的业务。互联互通平台是一个开放业务平台, 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开发推广新业务, 接入各行各业的信息资源, 把电视终端变成智能化、多媒体、多业态终端, 真正使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成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传播先进文化主渠道。

4、大力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快速发展, 努力做大做强

要不断扩大主流媒体的辐射力、影响力, 主动占领移动媒体新阵地, 真正把CMMB发展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好帮手、人民群众生活的好助手。一要积极适应移动多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统筹内容创新、服务创新与技术创新, 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 提升服务水平, 实现多媒体融合、全媒体发展, 把CMMB打造成为服务种类多、信息量大、受众面广、影响力强、覆盖全国的新型传媒。二要积极适应媒体发展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积极践行三网融合的国家战略, 通过资本合作, 突破制约CMMB发展的内容、市场和资金瓶颈, 构建内容、网络、服务三大平台, 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力争在三年内发展亿级用户, 成为广电系统的旗舰企业。三要继续完善和优化覆盖网络、建立开放的终端平台, 加快覆盖网络的建设, 增加覆盖频点, 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在原有广域覆盖的基础上, 继续做好盲区覆盖和现网调优。积极创新应用更高效的技术方案, 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严格控制网络建设质量, 保证实际覆盖指标与规划一致。研究并推广通用、开放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终端平台, 积极开发和推广具备应急广播等功能的各类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终端产品;四要继续推动综合新业务的开发和应用, 重点推动应急广播、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百姓生活信息服务、电子报纸、互动业务等的应用推广和用户发展, 提升服务水平, 不断满足移动人群新的需求。五要继续加大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海外推广和落地应用工作的力度, 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标准走出国门。

5、加强节目内容的技术开发和业态创新, 提供新服务、满足新需求

内容是广电的最大资源、最大优势、最核心竞争力, 要积极利用新技术加强内容开发与利用, 加快融合集成创新, 加强台网联动, 努力做到跨网络、跨屏幕、跨平台、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共享, 满足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内容和业务的新需求和新期待。一要加快电台电视台台内数字化建设。构建采、编、播、存、用一体化的数字技术新体系, 构建面向多个播出平台、多种用户终端的综合制播系统, 大幅度地提升广播电视制作能力和传播能力。鼓励各级电台、电视台开展网络视音频节目播出, 支持具备条件的电台、电视台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加强对台内数字化、网络化的制播技术质量管理, 组织开展省级以上 (含) 广播电台、电视台台内数字化、网络化制播技术质量星级评比试点, 提升台内数字化、网络化制播网络系统的技术水平和质量。二要加快高清晰度电视制播系统的建设。直辖市电视台要力争做到播出2�3套高清同播频道, 东中部地区省级电视台要力争做到播出1�2套高清同播频道, 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有条件的地级城市电视台要力争做到播出1套高清同播频道。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卫视高清同播频道上星传输, 加快推进标清向高清过渡。三要推进3D电视技术应用, 办好3D电视试验频道。今年要继续推进3D电视试验播出, 并充分发挥3D技术优势和特点, 提升节目制作质量和水平, 不断提高节目制作能力。要鼓励各级电视台、各类影视制作机构加强3D节目制作, 丰富节目源。要强化落地入户和用户服务工作, 大力推动在大中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中传输3D电视信号, 努力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看好3D电视。同时, 要积极组织开发我国自主创新的3D电视技术标准体系, 推动产业升级、拉动市场消费,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贡献。四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广播影视节目内容版权管理和服务体系。今年要加快广播影视数字版权保护标准的制定和颁布, 加快构建广播影视电子认证中心, 从IPTV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入手, 建立完善与多种播出平台相对应的广播影视数字版权管理系统, 加强广播影视版权和知识产权管理。五要制订地面数字声音广播标准, 开展地面数字声音广播试验播出。今年, 广科院、规划院、国际台等单位要抓紧研究制订地面数字声音广播关键技术, 完成发送与接收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在验证相关技术方案和拟定相关标准的基础上, 在全国大中城市试验播出地面数字声音广播。

6、加快推动地面数字电视, 促进规范有序发展

总局已经组织制定了地面数字电视发展规划, 并根据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进行了修改, 这次会上发给大家征求意见, 请各级广电部门、各单位认真研究提出意见, 总局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尽快发布。发展地面数字电视一要坚持公共服务, 确保人民群众的收视权益。二要坚持模数同播, 按照规划逐步推进, 鼓励开展直播卫星户户通的区域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播出本地节目。三要坚持有序发展, 符合技术标准, 遵守管理规定。目前, 由于个别广电部门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对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管理的相关法规认识不到位, 受到经济利益驱动, 不顾大局, 有的地方擅自占用频率违规发射, 有的擅自更改无线发射技术参数和节目, 有的还擅自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加密播出, 向用户收费, 总局已经对一些地方的违规行为进行了查处和通报。各级广电行政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 加强管理、严格执法。对于违规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加密传输并向用户收费的严重违规行为, 要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 确保地面数字电视健康有序发展。

7、加快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基本实现在重点城市、重点地区的覆盖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已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也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的一项重点任务, 我们要紧密结合国家应急体系建设总体要求, 着眼于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采取措施加快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要争取国家尽早批复建设方案, 落实资金, 抓紧启动工程建设。今年要在技术开发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验证实际效果, 总结经验, 发布标准, 开展应用示范工作, 在调频广播、直播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领域加快推进应急广播系统建设, 基本实现应急广播在国内大中城市、重点地区的覆盖。各地方要按照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要求, 积极建立相应的地方应急广播平台, 并研究与国家应急广播系统衔接, 为实现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打好基础。

8、加快电影数字技术应用, 全面提升电影数字化发展水平

继续加快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监管等各环节应用。鼓励运用数字技术拍摄影片, 推广全数字制作工艺, 提高数字特效制作与加工水平, 加强3D等特种电影和新形式电影制作。继续加强国家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建设。积极开发电影数字化新业务, 主要包括推进电影节目的卫星、网络方式传输, 推进中国巨幕标准制定和中国巨幕影院建设等。完善数字电影发行放映体系。多渠道推进城镇数字影院建设, 新建或改建一批城镇数字影院, 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影院建设, 实现全国地级市、县级市和有条件的县级数字影院覆盖。加快国家电影数字资源库建设。加强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

9、加快统一监管平台建设, 适应现代传播体系安全可靠、可管可控的新要求

建设一个符合中国国情, 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的国家广播影视监管体系, 不仅是总局加强政府监管、确保安全播出、确保正确导向的内在需求, 也是广播影视系统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和紧迫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责任和承担的使命,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抓紧完善监管体系建设, 全力以赴做好工作。

1 0、加大科研、标准化工作力度, 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要适应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三网融合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 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对基础领域和重点领域的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研究。特别是要重点推动内容制作, 地面、有线、卫星协同覆盖组网, 安全和监测监管, 数字内容版权保护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抓紧制定高清电视、3D电视、数字电影、数字广播、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 加快推动相关业务发展。同时, 要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实际, 不断修订完善广播影视技术政策, 建立系统内外开放合作、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 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 以做好十八大安全播出为主线, 提前安排、周密部署、强化措施、严加防范, 确保重大活动、重要节日、重点时段安全播出万无一失, 以最佳的状态、最高的水平迎接十八大胜利召开

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的生命, 是我们广播影视科技工作的头等大事、重中之重。安全播出是与国家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相生相伴相随的, 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中央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永恒的主题、长期的任务、始终不渝的硬道理, 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时刻绷紧安全播出这根弦。今年党的十八大将胜利召开, 全国关注、举世瞩目, 做好十八大安全播出关系到国家发展改革稳定的工作大局, 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也是一项重要的国家行为,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必须确保以最佳的状态、最高的水平迎接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五)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加强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注重基层技术队伍建设, 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 为广播影视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党的六中全会明确提出,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队伍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 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 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广播影视科技工作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事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首先, 加强科技管理迫切需要人才, 各级广电行政管理部门是推动广播影视事业建设发展的主管部门, 只有不断学习新技术, 了解基本规律、基本规则、基本情况, 成为内行, 才能有发言权, 才能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能, 做到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其次, 加快科技创新迫切需要人才, 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只有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才能把握发展方向, 真正发挥科技对广播影视的引领、支撑、推动作用。第三, 保障安全播出运行迫切需要人才, 只有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 才能恪尽职守、勇于担当, 确保安全播出万无一失。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科技队伍建设, 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为广播影视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要加强政治思想和作风建设。广播影视科技工作者首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要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播影视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克服浮夸、浮躁、不求上进、不求甚解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 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发扬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淡薄名利、自尊自律的精神风尚。

二要造就高素质的领军人才队伍。随着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我们急需加快培养造就善于开拓创新的拔尖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掌握世界前沿趋势的国际化人才。各级广电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 着力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 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可以充分施展才能的事业和岗位上来。要适应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加大各类急需紧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业人才吸收、引进和培养力度。要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和培训, 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 建设一支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宽广的战略眼光、广博的文化知识、过硬的工作本领的高素质领军人才队伍。今年要重点组织开展广播影视高新技术、高清电视、3D电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直播卫星覆盖与管理、地面数字电视规划与管理等专题培训班。总局直属各单位和各省广播影视局技术负责人、科技处处长, 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网络公司、卫星地球站、无线发射台技术负责人, 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总局或省级举办的科技培训班。

三要注重加强基层技术队伍建设。广播影视技术队伍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工作在基层, 他们长期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甘于奉献, 是广播影视科技工作的基础力量。许多广播电视基层台站地处偏远地区, 环境艰苦, 条件落后, 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今年, 总局将加大对基层技术队伍的培训力度, 制订培训计划、完善培训内容、加强培训保障。各级广电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基层队伍的培训工作,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基层一线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总局人事司、科技司、财务司等有关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 想方设法做好协调、支持、配合工作, 共同提高广播影视基层技术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

同志们, 新的形势、新的要求赋予广播影视科技工作新的责任、新的使命。今年的科技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扎实做好今年的广播影视科技工作, 努力开创广播影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16张海涛同志在2012年全国广播影视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2月14日, 全国广播影视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同志发表了讲话, 他在讲话中一方面总结了2011年广播影视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方面部署了2012年的重点工作。本刊全文刊登这次讲话的内容, 供大家学习、贯彻、执行。

28广电总局科技司王效杰司长在2012年全国广播影视科技工作会议上的专题报告

2012年全国广播影视科技工作会议上, 总局科技司王效杰司长围绕广播电视覆盖技术政策和管理要求的主题作了专题报告, 重点阐述了当前广播电视覆盖技术政策, 有线电视网络、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发展要求, 以及传输覆盖网的管理要求, 报告内容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确保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的正常运行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0东方有线NGB互动业务平台建设实践

上海东方有线作为实施主体, 承担了我国首个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示范网的建设工作, 在原有数字电视业务和技术开发基础上, 自主开发、集成了NGB互动业务平台, 实现了视频点播、电视回看、卡拉OK、在线教育、电视支付等各类互动应用。东方有线在互动业务方面的实践体会是, 充分利用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高速带宽的接入和高清互动的展现能力, 是互动电视发展的关键所在。

60面向三网融合时期的全媒体新闻中心研究与建设

近年来, 许多电视台积极创新探索基于传统的电视媒体生产模式, 进一步融合新媒体要素, 开拓适应观众、适应市场、适应时代的全媒体生产模式。本文以南京电视台全媒体演播中心建设为例, 介绍全媒体新闻中心的理念和建设思路。

94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高清交互终端软件统一平台的构建与实现

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在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初期, 大多选择采用多家机顶盒厂商入围的方式降低转换初期的成本, 然而, 随着机顶盒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业务应用的不断扩展, 使用多厂商机顶盒带来的弊端逐渐显现, 成为制约有线数字电视健康、持续发展的不可回避的大问题。本文提出“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高清交互终端软件统一平台”, 为解决有线数字电视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较新的思路, 值得业界同仁参考借鉴。

112关于广播电视微波传输通道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思考

微波是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迅猛发展和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 微波接力通信空间通道受到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微波通道保护的必要性, 提出了几条微波通道的保护方法。

122省级数字电视监测监管系统研究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进程的推进, 业务方式、传输内容、信道接入和信源技术等均有了大幅变化。面对广播电视从模拟到数字, 制作到传输 (发射) 、多方式广播、多内容与业务需求、安全播出调度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如何统筹建设相适应的数字电视监测监管系统, 本文结合工作时间, 对省级数字电视监测监管系统的构建给予了探讨。

One of Hundred National Key Periodicals A Core Professional Sci-Tech Periodical

The Radio&TV Broadcast Engineering (RTBE) is a state-class technical journal, approved by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PR of China, authoriz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SARFT) , PR of China, sponsored by the Academy of Radio&TV Broadcasting Planning (ABP) , SARFT, and 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Research, ABP.The RTBE is an important medium, that publish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licies in broadcasting, reports achievements in building broadcasting cause, introduces high and new technologies, exchanges work experience and spreads various information.The RTBE is mainly geared to the needs of departments responsible for the work of radio&TV industry at all levels, radio&TV stations at all levels, network companies, transmitting stations, microwave stations, satellite stations, program production units and electrifi ed education systems, as well as is of reference value to manageri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for public radio&TV facilities in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roops and so on.

Zhang Haitao’s Speech at the National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Technology Working Conference 2012

16 The National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Technology Working Conference was held on February 14, 2012.At the meeting, Zhang Haitao, deputy director general of SARFT, summed up signifi cant achievements of radio, fi lm and television work in 2011and made arrangements for major work in 2012.Full content of the speech is published for everyone to learn and implement.

Comrade Wang Xiaojie’s Report at the National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Technology Working Conference 2012

28 At the National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Technology Working Conference2012, Wang Xiaojie, director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the SARFT, made a report about technology policy and management requirement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coverage, focused on current technology policy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coverag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CATV, DBS, DTTV and CMMB, and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of transmission and coverage network.This report will be helpful in doing management and enforcement, and ensure the operation of wireless network and the industry’s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NGB Interactive Business Platform Construction by Shanghai Oriental Cable

40 Shanghai Oriental Cable undertakes construction of the Next Generation Broadcasting (NGB) demonstration network.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digital TVservices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iental Cable self-develops and integrates an NGBinteractive platform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 such as VOD, play back, karaoke, online education, TV payment and so on.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Whole-media News Center Facing Threenetwork Convergence

60 Based on traditional TV media production mode, many TV stations actively develop whole-media production modes to adapt to audience, market and era in recentyears.Taking construction of a whole-media studio center of Nanjing TV Station for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concepts and construction thoughts of the whole-media news center.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able DTV STB HD Interactive Terminal Software Unifi ed Platform

94 At the beginning of CATV digital conversion, most operators chose the method of shortlisting several set-top box manufacturers to reduce the cost of conversion.However, with STB’s upgrading and business’expanding, abuse of multi-vendor STB has brought an unavoidable problem to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The Cable DTV STB HDInteractive Terminal Software Unifi ed Platform in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thought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ble DTV.

Thoughts on Radio and Television Microwave Transmission Channel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ity

112 Microwave is one of the main means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signal transmission.However, with rapid development and expanding of city, space channels of microwave relay communication are under serious threat.This paper analyzes necessity to protect microwave channels and provides several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Research on Provincial DTV Monitoring System

篇4:郭贵春校长在2012年工作计划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篇5:郭贵春校长在2012年工作计划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国广播影视科技工作会议, 是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广播影视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贯彻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广播影视局长会议精神, 总结去年科技工作, 研究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

2008年, 广播影视科技工作成绩显著。广大科技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广播影视工作大局, 顽强拼搏, 锐意进取, 扎实工作, 为广播影视应对挑战、战胜困难, 继续保持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作出了重要贡献。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确保了奥运会等重大活动的安全播出, 成功应对了雨雪冰冻、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3.14”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村村通、西新和农村电影放映三大工程扎实推进, 正在加快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转变。有线电视、地面无线广播电视、电台电视台和电影的数字化步伐加快。新媒体发展尤其是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 特别是与科技部签订《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 正在着手共同推动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这些成绩的取得, 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宣部正确领导的结果, 是全国各级广播影视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 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奋斗、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 我代表总局, 向广播影视科技战线的全体同志, 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今天上午, 海涛同志将对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广播影视科技工作提出要求。下面, 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对广播影视的重大意义

广播影视是科技进步的产物, 科学技术是广播影视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 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 深刻改变了广播影视的技术基础, 给广播影视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全局性影响。我们必须立足于广播影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 真正把科技工作作为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 切实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充分运用高新技术, 是广播影视加强舆论阵地建设的迫切需要。

广播影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 带来了舆论形成机制的深刻变化和舆论引导格局的深刻调整。现代社会, 抢占舆论阵地制高点, 就必须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就必须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广播影视无论是巩固传统阵地, 还是开辟新的阵地, 都迫切需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播力、扩大影响力。特别是要看到, 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成为现代社会日益重要的新兴的大众媒体。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 广播影视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 更好地适应现代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和知识分子的信息需求, 实现由以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转变, 牢牢把握现代社会的话语权和舆论引导的主导权。我们必须从发展党和人民宣传事业的高度, 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加强舆论阵地建设, 不断巩固加强广播影视的主流媒体地位, 更好地发挥广播影视引导社会、教育人民、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

2、充分运用高新技术, 是广播影视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

大众传媒为大众。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广播影视各项工作包括科技工作的根本要求。充分运用高新技术, 是把广播影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的必由之路。一方面,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必须把农村放在重中之重, 充分运用直播卫星、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 大力推进村村通、西新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加快构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 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样需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当前, 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呈现一系列阶段性新特征:文化消费步入快速增长期, 并且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征;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 多元多变多样的趋势日益明显;人们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维护自身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意愿更加强烈, 等等。这些新需求新期待, 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科技进步起着决定性影响;满足新需求新期待, 也必然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只有充分运用高新技术, 广播影视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不断提高内容供给能力和传输覆盖能力, 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新期待, 满足人民群众多渠道、多终端的新需求, 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充分运用高新技术, 是广播影视牢牢把握竞争主动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选择。

科技进步突破了媒体行业内部乃至与相关行业的技术壁垒, 导致媒体竞争日益激烈, 媒体融合步伐加快。从国内看, 我们不仅要面对同类行业的竞争, 而且要面对相关行业的竞争, 特别是音视频服务等新媒体新业务, 已经成为竞争的战略重点。从国际上看, 我们不仅要面对西方跨国传媒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而且要面对更加直接的意识形态较量。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 互联网具有天然落地的特点, 隐匿性和交互性很强, 已经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无论是媒体竞争还是意识形态较量, 科学技术都是焦点。谁在科学技术上占据优势, 谁就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我们必须把科技作为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 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壮大实力、提升传播力、扩大影响力, 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4、充分运用高新技术, 是广播影视遵循自身规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技规律是广播影视发展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广播影视技术基础的深刻变革, 特别是由模拟向数字的重大转变, 给广播影视的传播理念、方式方法、业务形态、体制机制带来了革命性影响:传播方式正在由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转变, 接收终端由单一向多元多样转变, 业务形态由封闭分割向开放融合转变, 等等。面对广播影视由于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 把握不住科技规律, 就把握不住广播影视发展规律, 就把握不住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对广播影视的全局性影响, 积极探索新技术条件下广播影视客观规律, 准确把握规律, 自觉遵循规律, 我们才能真正推动广播影视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积极主动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

在广播影视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 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 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必须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这一主题, 以数字化为龙头, 加快改造传统媒体, 发展新媒体, 提高传输覆盖能力, 确保安全播出, 提高管理水平, 进而加快广播影视现代化进程。

第一, 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媒体。抢抓新技术革命机遇, 首要任务就是加快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 实现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的转变, 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进程。要大力推进电台电视台数字化。尚未实现数字化的, 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已经实现的, 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体制机制创新上, 以数字化带动网络化、促进现代化, 构建采、编、播、存、用一体化的数字技术新体系, 走多媒体综合集成发展的道路。高清是电视发展的重要趋势, 今年要按照“鼓励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 从频道布局、节目设置、传输方式等方面, 着手研究制定高清电视的发展规划。同时, 要大力推进电影数字化, 加快数字技术在制作、发行、放映等各个环节的推广应用。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已经投入使用, 要尽快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出效益。要加快城市数字影院建设, 积极协调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加大投入, 建立数字影院改造和放映设备更新的补贴机制。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要把数字化流动放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提高放映质量, 降低放映成本, 扩大放映范围, 确保到2010年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第二, 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媒体。新媒体是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加快发展新媒体, 是广播影视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事关广播影视的全局和未来。要按照“加快发展、主动占领、兴利除弊、加强管理”的要求, 自觉把新媒体纳入广播影视发展总体规划, 努力使新媒体成为发展公益性事业的新渠道新阵地, 成为发展经营性产业的新领域新空间。要在整体推进的同时, 着力在两个领域取得重点突破。一方面, 要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电视, 努力使广播影视成为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主力军。要适应网络传播特点, 创新经营模式, 创新节目内容, 增加原创作品, 增加互动功能。央视网、国际在线和中国广播网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依靠品牌、内容和人才优势, 推出一批名牌网络栏目, 打造一流门户网站,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网络电台电视台。另一方面, 要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目前,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已经在多个城市试验播出, 具备了较好的工作基础。要依托现有无线传输资源, 加快网络建设, 抓紧建立全系统广泛合作、统一运营的体制。这是广电系统发展新媒体的一次重要探索, 也是推动全系统整合资源、整体发展的一件大事, 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影视新媒体发展道路。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发展新媒体, 必须把内容生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无论技术如何变革, 媒体竞争说到底是内容竞争。内容生产是广播影视的核心优势, 必须巩固壮大这一优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牢牢把握新媒体发展的主动权。特别是要适应受众分众化趋势, 深入研究新媒体受众分布和收听收视习惯, 创作生产更多适合新媒体传播的视听内容产品, 推动民族新媒体内容产业发展, 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族广播影视新媒体品牌。

第三, 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传输覆盖能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 现代社会, 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 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 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我们必须把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综合运用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各种技术手段, 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广播影视传播体系。

一要以农村为重点, 扩大广播影视传输覆盖范围。大力实施村村通、西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是完善广播影视传输覆盖网络的重要内容, 也是广播影视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 村村通、西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要着眼于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转变, 巩固成果、扩大覆盖, 改善服务、提高水平。今年, 村村通要以直播卫星应用为重点, 加快20户以上工程建设, 力争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 同时着手编制20户以下建设方案。西新工程, 争取年底完成第四期第一阶段工程建设, 扎实推进第二阶段工程建设, 着手编制第三阶段方案。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要力争新增1万个以上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 基本实现700万场次的公益放映目标。

二要以城市有线电视为重点, 提高广播影视传输覆盖数字化水平。要坚持“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总体思路, 按照大容量、双向交互的要求, 继续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有线电视数字化, 不是单纯的技术升级改造, 而是涵盖内容服务、运营机制等多个环节、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 必须把丰富内容、完善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 要切实加强信息服务和付费电视等业务开发, 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服务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同时, 要积极组织实施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 扩大数字声音广播技术试验, 探索建立无线数字广播电视传播体系。要认真落实与科技部签订的合作协议书, 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成果为基础, 以“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 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三要以打造国际一流媒体为重点, 大力提升广播影视国际传播能力。目前, 有关部门正在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精神, 研究制定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总体战略和实施方案。广播影视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必须服从国家战略需要, 主动工作, 超前谋划, 抓紧制定完善走出去总体规划。特别是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贺信中的指示精神, 紧紧围绕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 抓紧研究制定总体规划、战略步骤和主要措施。今年, 要继续加强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建设, 巩固中国电视长城平台成果, 强化境外区域性新闻中心建设, 构建全球覆盖体系, 加快中央电视台由以国内为主向国内国际并重的历史性转变。

第四, 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安全播出能力。安全播出是广播影视的生命。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安全播出水平, 就是要建立完善安全播出预警监测体系, 建立完善覆盖全国、反应迅速、多种技术相互补充、互为备份的传输覆盖系统, 建立完善统一协调、快捷有效的全国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 及时应对和处置各种突发性事件, 不断提高安全保障和防范能力, 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能够有效抵御非法信号的侵扰。今年, 我国大事多、敏感问题多、热点问题多, 安全播出任务繁重, 决不能产生麻痹松懈思想, 决不能抱有任何侥幸心理。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技术手段、提高技术水平, 切实加强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 严肃纪律、严格管理, 确保把安全运行各项工作抓得严而又严、细而又细、实而又实。

第五, 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加强和改善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 既给广播影视加强管理提供了强大动力,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特别是随着新媒体新业务的发展, 广播影视管理对象急剧增加, 管理范围不断扩大, 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其中互联网视听服务业务更是具有海量、互动、快捷、无疆界的特征, 传统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既管不到, 也管不了、管不好。解决这些问题, 根本途径是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扩大管理范围、提高管理效能。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就是要紧紧依托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建设, 以内容监管为核心, 建立健全新技术条件下的广播电视监管新体系, 努力实现“全方位、全业务、全频段、全天候”监管。监管中心建设, 要着眼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统一管理, 整合监测中心、收听收看中心、安全播出调度中心、信息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监管中心和境外卫星电视监管系统等资源, 理顺体制机制, 早日建成集技术监测、节目监管和安全指挥调度于一体的监管体系, 力争使广播影视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大的台阶。

三、切实提高广播影视科技工作水平

广播影视的发展繁荣,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有力的技术支撑。我们必须胸怀广播影视全局, 面向广播影视未来, 加强领导、强化学习, 加强规划、完善政策, 抓好队伍、夯实基础, 从而不断提高科技工作水平。

一要加强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 结合各地各部门广播影视实际, 真正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广播影视工作全局。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重视科技工作, 带头研究科技工作, 带头推动科技工作, 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必须强化学习。要通过学习, 了解广播影视科技发展趋势, 掌握科技基本知识, 熟悉科技基本规律, 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广播影视实际, 提出科技工作总体部署和安排, 不断提高科技工作领导水平。

二要加强规划。规划是科技事业建设的龙头。广播影视处在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 制定科技规划难度大, 意义更大。要加强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研究, 制定完善广播影视科技发展规划, 更好地把科技发展趋势和广播影视科技需要结合起来, 把国家总体科技部署和广播影视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把广播影视整体发展和各地实际结合起来。当前要着力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强化标准制定。要以高清电视、数字电影、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为重点, 全面推进数字广播影视标准体系建设, 以标准研究提高规划水平, 以标准实施推动规划工作落实。二是要高度重视无线资源规划。无线资源是广播影视十分宝贵的战略资源, 必须加强规划、加强统筹, 充分发挥其在事业产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三是要统筹无线、有线、卫星等技术方式加强传输覆盖网络建设。特别是农村广播电视, 要从规划层面处理好直播卫星和其他技术方式尤其是有线电视的关系, 既要保证公共服务, 又要充分考虑各地差异, 充分考虑基层广电部门实际。

三要抓好队伍。科技进步, 关键在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要优化人才结构, 重点培养高技能运行维护人才、高层次科研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 培养既懂科技、又懂宣传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特别是要培养一大批年轻科技人才。要依托重点科研项目, 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要完善学科带头人等行之有效的制度, 建立科学的竞争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充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关心和爱护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艰苦台站的工作人员, 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要加强协作, 充分利用系统外专家学者的智慧。要认真开展科技培训和普及工作, 提高广播影视队伍的科技素质。

广播影视的每一次进步, 都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实践。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继续发扬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敢登高峰、甘于奉献的精神, 再接再厉, 开拓进取, 扎实工作, 为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去姥姥家500字作文下一篇:庆幸遇到了你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