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师学习心得免费

2024-05-26

向老师学习心得免费(共14篇)

篇1:向老师学习心得免费

向农家贵老师学习心得

xx中心学校xx

农加贵老师是广南县莲城镇北宁校区落松地教学点唯一的一位老师,在这里他度过了二十七个春秋。为了麻风患者家庭的孩子能读书上学,不顾家人的坚决反对,冒险进入“麻风村”。手把手教孩子们写字,帮助麻风病家庭与外界沟通,给麻风病家庭维修简易电器、抗争外界对孩子的歧视,争取他们的升学道路,取得家长和全村百姓的信赖和敬佩,更成了全村人的主心骨。他扮演的不仅是孩子的教师,更是全村文化的引路人。二十七年来,农加贵老师在那个被外人称为“世外桃源”之地用爱默默地、平凡地耕耘着,点燃了那个村落人的知识、文化的火炬,点燃了那个村落里所有人对世界的渴望、对未来的期待。在他身上,凝聚了一个教师最可贵的精神和价值:用自己的知识、善良和坚持,给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支撑起一个简单却永恒的信仰——对未来的希望!

通过对农老师先进事迹的学习,他身上的这两点精神让我印象深刻。一是他在教学上敢于创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他不顾环境的艰苦,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教学和落生地的地方建设方面。

通过实践,我觉得农老师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是可行的,以前我对他的这种教学持怀疑态度,认为是一种侥幸。上个星期

去xx参加教学比赛,一个星期后回来,惊喜、意外、疑惑占据了我的整颗心。出去时,我没有跟学生交代任何的学习计划,回来上课,学生既然告诉我语文课代表已经跟他们把这课上完啦!而且还布置了家庭作业,课堂作业,练习册也做了,讲解完了,课代表还把作业收上去批改了。我半信半疑,其实心里十分高兴。于是我说:“那太好啦!下面老师检查你们自己学习的效果”。我从每组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来听写生字、词语。结果太令我震撼啦,抽上来的学生是中等水平,平时我自己教了,叫默写也不会全对,这次出人意料的好,四个同学生字、词语全对,美中不足的是有两个学生错了两个拼音。第二天把家庭作业和练习册收上来批改,确实如他们所说,做了也改啦!这时我满心的疑惑,真的对这群学生另眼相看!原来没有老师教,学生一样学得好,做起事来一样井井有条。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能学好的一个鲜活的事例。不就跟农老师回家煮饭,孩子们自己在教室学习,一样能取得好成绩不谋而合了吗?“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学生已不再是昨日的吴下阿蒙”,这是“正能量”的传播,班上出现几个带头学习的,他们将会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以后我也该放手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会更好地学习。同时,在教学上不满足,不断地创新,向其他老师多学习。

农老师最可贵的是他那份“坚守”,一个承诺伴他一身,影响了周边所有的人。这份“正能量”的传播,给我们教师树立了新榜样,进一步诠释了何为“师魂”?我想通过这次的学习,很多老师会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摆好渡,确定方向,重新起航!

篇2:向老师学习心得免费

南和县闫里乡段村学校

闫密藏

通过对南和一中李俊芳老师的学习,让我在领略名师风采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了她对学生、对教育行业的爱;感受到了她身上所凝聚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了她对学生身心发展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为身边拥有业务精、工作能力强、有远见卓识的同行而感到自豪。在21世纪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尤其是要做一名优秀的老师,这段路还很漫长。在专业上要有所追求,要坚持不懈地脚踏实地地学习,不断钻研,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现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教师要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需要以强烈地使命感为基础的,是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做代价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辛劳,甘于付出,甘于无怨,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其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关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这种热爱,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的。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挫折的烦恼。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怎样去爱学生。“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的成果。

再次,教师要学无止境。学习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审时度势,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这些名师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学习。正是由于有厚实而广博的知识基础,他们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挥洒自如。

都说“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教师缺乏创造性,而只会照本宣科,那么孩子的创造性就会被扼杀在创新的摇篮里”。可是怎样做才算有创新呢?苑教授的讲座引发了我在这方面的深深地思考。“创新包含了很广的意思。选择没有人做过或没有人在做的课题是创新,用新的方法或从新的角度做别人做过的课题也是创新;选择别人做过却未能解决或者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创新,将别人的研究成果用于解决自己新发现的问题或用于新的领域也是创新。”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从理论研究中提出新论点、新发现或新的见解是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方法也是创新。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明白,教育教学的理论和经验是需要不断更新、积累和总结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勤于学习、善于发现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和升华,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新方法,也是“创新”啊。

篇3:老师向“老师”学习什么

我们为人师者,不仅要“用教材教”,遇到以上这样的文本,还应该反求诸己,教育学生的同时教育自己,让我们也来一个拜师学艺。

学习孔子的“遇水必观”

做一个智慧的老师,确实很难,但只要不断努力,还是能够有智慧的火花闪烁的。孔子的智慧哪里来,从课文里可以“窥一斑”:

“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

正因为孔子的“遇水必观”,再加上“沉思”,才“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这样的灵感来自平时的“沉思”与“遇水必观”,和牛顿的苹果落地而发现地球引力如出一辙,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孔子的循循善诱表现在对于水的“发现”是由学生“引发”的:

“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

子路问道:‘老师在看什么呢?’

孔子说:‘我在看水呀。’

‘看水?’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

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

于是,才有了孔子一段有关水的意味深长的话语。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看不出“预设”,只有“生成”。孔子的“预设”是“遇水必观”,是“沉思”,是用自己的一生言行做精彩的“预设”。没有“一环紧扣一环”,“不太自然地”过渡到了只和颜回、子路“谈理想”,而对其他学生居然采取的是“放羊”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两千多年前孔老师的教育方法和为师品质依然如新。我们不应该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吗?对学生不应该和蔼可亲、平等相待吗?不应该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吗?在应试教育占稳天下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做一个“真君子”、培养学生把有志向放在第一,而不是把分数放在第一。如果把学生比作“水”,我们要“遇水必观”相信也能说出一段或深或浅经自己大脑思考的“意味深长的话语”。孔子在看水、说水,其实,孔子自己就是水——真君子,这是他向水学习的缘故。

学习安妮·沙利文和萨勒“为不幸的人服务”

《海伦·凯勒》里,有这样几句话写到了安妮·沙利文老师:

“一次,她们路过水井旁时,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水管口上。这时一股清凉的水在海伦手上流过,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呀!”

“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磨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沙利文老师一生就教了海伦这样一个学生,可以说,是沙利文创造了海伦这样一个奇迹。沙利文老师为什么选择“为不幸的人服务”呢?原因之一是沙利文本身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不知名的清洁女工的关心创造了沙利文这个奇迹。原来,爱心是可以传承的。

“萨勒发音时,要海伦把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这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我们完全可以体会萨勒教海伦说话的艰难程度。沙利文、萨勒是世界上最了不起、最有爱心的老师。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海伦·凯勒是一个“废人”,但沙利文、萨勒不仅不这样看,而且相信她和正常人是一样的。她们用自己的爱心和努力证明了一个真理:人都是一样的,人人都应该平等相待。在她们身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人的尊重。反观我们自己,真的做到了对学生——这些身心健康的学生一视同仁?分数排名屡禁不止、对后进生另眼相待、对“贵族”学生刮目相看……

我在教学《海伦·凯勒》时,时时被背后的两位幕后英雄所感动。我们太需要这样的老师了。她们的爱心使得她们坚持一个信念,使得她们想尽一切办法,有爱就有希望。她们告诉我,爱的力量是无限的。

想一想,我们与安妮·沙利文和萨勒老师差距有多远?

学习福楼拜的“直截了当”

老师要“循循善诱”,也要“直截了当”。福楼拜的“直截了当”在《莫泊桑拜师》里比比皆是:

“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

‘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莫泊桑急切地问。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

福楼拜继续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学生坦白,老师坦率。学生求学心切,老师倾其所知,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有时,我们对自己的学生“直截了当”还不够:写个评语,以“表扬为主”,兼以“希望”,反而让家长摸不着头脑。有的语句不知是褒还是贬,直接和老师沟通也是语焉不详。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在学识上“直截了当”,没有厚的底子,是无法直截了当的。福楼拜能一眼就看出莫泊桑存在的问题,并且马上给他开出“药方”,缘于福楼拜的眼光、学识,这就是福楼拜“直截了当”的底气。语文老师要教作文,试想,现在有多少语文老师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有多少老师“下水”写作试笔?“春江水暖鸭先知”,老师不“下水”,何以知道“水”的温度、深浅和甘苦?福楼拜其实也没有用什么启发法,无非是把自己是怎么学写作的告诉莫泊桑,让莫泊桑少走一些弯路,让他进步得快一些。我们现在比较重视怎么“教”公开课、研讨课,说来说去就是怎么教学生写作文,但效果却不明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很少知道也很少去了解学生是怎么“学”的。不了解学情,就很难对症下药。要知道学生的“学”,其实用老师自己的“学”来体会也是可以的。你听福楼拜指导得多细致: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么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些你能写得清楚吗?”

当莫泊桑有所进步时,福楼拜继续指导:

“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他的篝火、其他的树木不同的地方。”

“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工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一个老师肚里没有些“货”怎么指导学生?要让学生“尊其师”,首先老师要有“道”,而“道”更多的来自于老师的实践。

《明天,我们毕业》写到了一组本土老师的群像:

“是您,在课堂上一丝不苟地向我们传授各种知识;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是您,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小发明,利用星期天跑图书馆,查阅资料,日夜操劳。”

“老师啊老师,您以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这是孩子的角度,可做看做是孩子对我们的期望,不妨作为鞭策。要想真正做孩子们心目中的“天使、大树、海洋”,要做很多的努力,首先让我们以“孔子、安妮·沙利文、萨勒、福楼拜”为师,虚心地做一名勤奋认真的学生。孔子才是“海洋”,安妮·沙利文、萨勒才是“天使”,福楼拜才是“大树”。

宽泛一点,巴金也是狭义的“老师”,《给家乡孩子的信》也是给我们老师的丰厚的精神食粮,把这封信看做是给我们的:

“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感情……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我们对孩子有这样的爱心吗?有这样的真诚吗?有这样宽广的胸怀吗?我们该怎样度过平凡的一生呢?我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了吗?

篇4:向李芳老师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我校开展了向大爱无疆的李芳老师学习活动。我被李芳老师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在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勇敢刚毅决然地以柔弱的身躯猛挡违章飞冲的三轮车,把危险揽给了自己,把安全让给了学生。这一种何等无畏的大爱,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师爱无疆,用生命守护了教师最美的灵魂。“有车,快走开!”这是李芳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她就这样永远离开了她牵挂的学生和牵挂她的亲人朋友,走完了自己短促却闪光的一生。

李芳用自己的身体去挡三轮车,被撞倒后头部着地,当场昏迷。当时受伤人员除了李芳老师外还另有4名学生,大家紧急拨打120,将5人送往医院抢救。4名学生伤情较轻,经治疗后已经出院。而李芳老师因伤势过重,尽管全体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还是未能挽救她的生命。李芳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期坚守乡村教学一线,对党的教育事业满腔热忱,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党的宗旨,危难关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入党誓词,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要求的先锋模范,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我要学习她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李芳同志毕业后自愿到偏远山区任教,并在那里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理想信念坚定,工作中走在先、干在前,是学校教学的顶梁柱、大家公认的“老黄牛”。要学习她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李芳同志从教29年,始终坚守在乡村一线。1986年,她在报考师范院校志愿书中写道:“我自愿报考信阳师范学校,毕业后愿意到边偏远穷山区学校任教。”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学习她临危不惧、敢于担险的牺牲精神。在面临生命危险的危急关头,李芳同志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冲上前去,用血肉之躯为学生筑起安全屏障,用生命为学生上好最后一课。

篇5: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心得体会

5月8日下午,在冯校长的组织我们观看学习了“张丽莉老师和”视频。当时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至今我还为她那临危不惧、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感动着,她诠释了师德的伟大,用大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用鲜血和生命塑造了新时期优秀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她是人民教师的骄傲,也是当代青年的楷模。

张丽莉同志面对生死考验,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毫不犹豫,奋不顾身救助学生。她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英雄的壮举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是当代优秀青年的杰出代表。我要认真学习她的高尚情操,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去。

张丽莉同志用她的全部热情和勤奋进取铺设了无悔的从教之路。她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在师傅课堂上聚精会神,一直坚持听课5年,事发当天还连续听课两节,听课学习成了她的一种习惯。她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她把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心上,一视同仁,宁可放弃休息时间也不愿放弃一个孩子。在初三一次考试中,王睿同学的语文成绩很不理想,心情不好,她擦去孩子的泪水,像妈妈似地说:“孩子,再哭我会心疼的。来,老师帮你分析原因,咱们一起努力把成绩提上来。”一席话,让孩子心中的悲伤全部融化在这温暖中,变成了向上的动力。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为师者对职业的热爱,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份情感、一份无私、一份热爱。我们要学习他的崇高思想,牢记使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

张丽莉同志母亲十多年前就去世了,爸爸一个人抚养她读完大学,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但她连续三年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资助贫困学生。由于学校维修,初三学生搬到第四中学,离家远的孩子很多,有些孩子来不及吃早饭,她就自己出钱买一些饼干放到班级。学生生病了,她买营养品去看望;学生过生日,她在黑板上写上祝福的话;夏天天热,她在地上撒水为学生送来清凉;冬天天冷,她用电水壶烧水给学生送来温暖;体育课下大雨,她把自己的伞和衣服让给学生;家长会天气热,她自己掏钱给每位家长买冰棍;放学时学生等不到家长,她主动打车送孩子回家。正是这种爱心,这种责任感,熔铸了师魂的真谛。我们要学习她高尚的师德,恪尽职守,甘为人梯,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丽莉同志的座右铭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她经常在网上进行教育教学交流互动,积极参加市、区、校的教学教研活动,还自己出资购买了大量的学习资料,专业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在年轻的班主任当中,她是最让家长信服的好朋友、领导放心的好同志、学生喜欢的好教师。她用执着的热情收获了累累硕果,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她工作像“拼命三郎”,每天早来晚走,经常带病工作。我们要学习她勤奋进取的精神,加强学习,争创一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

正是他们的大美大爱,犹如一根根擎天巨柱,撑起了我们这个社会道德的蓝天,让我们在灰暗的感叹中惊喜地看到一道道人性光辉的闪耀。也正是他们一次次善良和美丽的义举,在一次次激发我们社会一种向善的力量。这种力量就像一块块铺路基石,当这样的基石一天天多起来时,我们前行的道路就会越发平坦,我们的内心就会生发更多的希望和鼓舞,我们的生活才会拥有温暖和感动,我们头顶的道德天空也就会更加蔚蓝,我们这个社会也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张丽莉今天的又一次壮举,再一次让我们灵魂受洗,也让我们更加坚信未来。正像著名诗人食指在《相信未来》里写到的那样: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今天,我要饱蘸张丽莉大美大爱心灵的“雪花”,同样郑重写下:让我们相信未来!

篇6:向张莉丽老师学习心得体会

李洪晶

近日来,全中国的人民无一不为一个名字而震撼——张莉丽。她是一位和我们一样,普通的人民教师。教师被人们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园丁等等。但是我要说,她是这个时代——现实社会的英雄。

张丽莉事迹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感动,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我也是一名教师,我要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学习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学习她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学习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崇高品格,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我们要学习张丽莉老师的爱生如子的奉献精神,张老师为了这个毕业班级失去了太多太多,就连当母亲的很常理的一件事,为了学生失去了,今后将是多大的遗憾。对比之下,我们只要比平时在多付出一点儿,我们身上都会闪耀着张老师的影子,让“爱学生”成为我们一种良好的习惯吧要向张丽莉老师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我想只有把自己的感受落实到工作中,将自己对张丽莉老师的崇敬之情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让一种好的心态伴随着我,让我的朴素人生也能焕发出它应有的光辉!师”的义举正是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心系学生、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的最好诠释,在她身上印证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

我们要向“最美教师”学习:一是至善大爱的精神。最美教师,美在大爱。这种爱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里。二是甘于奉献高度负责的精神。最美教师,美在责任。

篇7:怀集免费向农民派发优质水稻种子

水稻“三控”技术是以控肥、控苗、控病虫(简称“三控”)为特色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是一项高产稳产、节本增效、增进稻米安全的新型施肥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悉,该项目今年将在肇庆市粮食主产区怀集县梁村平原区域实施,示范面积5000亩,核心示范区在怀集县岗坪镇兴义村和红星村,连片示范面积1000亩,示范推广技术是“三控”技术,推广品种是国家超级稻品种“深优9516”,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肥水管理、病虫统防统治等技术措施,示范区水稻将增产15%以上。项目实施后将采取建立示范片、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组织现场观摩和媒体宣传等措施,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怀集平原区13万亩水稻种植,带动农户4.5万户,并辐射整个肇庆地区,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水稻生产科技提升、食用安全提升的目标。

据肇庆市农业良种示范推广中心主任邱卓荣介绍,实施水稻“三控”技术和优质高产国家超级水稻新品种“深优9516”等先进技术项目,开展水稻重大技术集成推广,目的是为了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升水稻生产科技水平,推进全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

篇8:向李芳老师学习有感

今天,我们教研组集中学习了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教师李芳的感人事迹,李芳老师在形势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毅然冲上去用身体护住学生。这种生死抉择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李芳老师对“师德”的生动注解。李芳老师是千千万万个教师的杰出代表,她用生命诠释了一名教师的职责和荣光。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看到这个事迹,我深受感动和激励。在没有成为一名老师前,我以为教师就是单纯的教书育人。但现在我明白,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还要怀有一颗高尚的心,去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和家长。对待学生要有耐心,恒心和爱心。我要学习李芳老师的崇高精神,不断锤炼师德修养,争做一名合格的好老师。我要以实际行动向李芳老师学习,立足岗位,敬业奉献,不仅把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责任,更要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关爱学生、成就学生、奉献社会,做一名像李芳老师那样的高尚师者。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更加要不忘初心,起好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危急关头能够豁得出来,心中时刻记着学生。像李芳同志那样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敢于担责、担难、担险,在危险重重的关键时刻和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能够走在前面。

关心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孩子,把每一位学生当做自己孩子一样看待,耐心教育,潜心研究。给学生更多温暖和关爱,让学生在学校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把我们老师当做很亲近的人。平时要尽情释放师爱,时刻以学生的安危为重,竭尽所能保护我们的学生。

篇9:向学习吴绍萍老师

吴绍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我相信这个名字在我们教师行业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她不仅仅是我们教师的榜样,更是我们教师的骄傲。在从教的20多年里,她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把所有的情全部洒在幼教事业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取得了显著成绩。她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师称号”、“首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千名岗位教师称号”、“南京市名教师”、“玄武区首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区第二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区第三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她主编了两本书,参与编写了9本书;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72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6篇;参加省以上研讨会获奖论文10篇,其中获全国奖6篇。

这些收获离不开吴老师平时的积累、热情的工作。她爱孩子赛妈妈,爱园胜爱家,爱同事似姐妹;她好学、勤学,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她以做一个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为追求目标„„同时她更注重言传身教长期以来,吴邵萍老师主动做好传、帮、带。无论是园内还是园外,她认为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力量,培养他们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她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地帮助所有幼教同行。她对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实习工作耐心细致地指导,总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接受每位学生的访谈、问卷等课题研究工作。对园内的青年教师,她更注重言传身教,在平日工作中,她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下班听取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活

动,课后还与她们逐一反馈和互动,同时还定期上示范课给全园教师观摩。

她重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作用,每学年对区园长、市青优开放示范课,她每学期都上多节示范课和举办讲座。她总是竭尽所能地给予徒弟、晚辈帮助和指导。更为可贵的是,南京市内无论哪个区、哪所幼儿园,只要找到她,她都及时前往指导,并毫无保留地传授她的教科研成果。

吴邵萍老师总结了自己二十多年从教的三点感受:“志气”,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底气”,树立当好幼儿教师的信心;“地气”,是帮助成长的条件。她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工作做得再细一点儿、工作要求更高一点儿。

篇10:向老师学习心得免费

学习钱老,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内容,由于个人学识所限,我今天只能从几个方面谈一谈个人学习的体会,供同志们参考。

一、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提到钱老的名字,大家一般只会联想到“著名科学家”这几个字。而实际上,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钱学森大概是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多,并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最自觉的一位自然科学家。钱学森以他渊博的学识和一个自然科学家特有的眼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深刻的领会和理解。

这里,让我们来一起看看钱老在《自然辩证法、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一文中的一段论述:“再有一点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学问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位置。在恩格斯的时代为了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必须吸取人类的全部实践,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经验,精练概括;这当然要涉及到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和社会的辩证关系。这就造成一种习惯,好像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但到了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确立了,我们应该把它的总论明确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要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要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这种交流要通过两道桥梁:一道桥梁是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科学的;一道桥梁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辨证法),是对社会科学的。„„总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不应平列,后两者要在辩证唯物主义下面一点,而且它们又各有自己联系的一类科学技术。”

1987年春天,钱老作为中国科协主席率团出访欧洲。在德国,他以《正确对待祖国历史文化传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题,向使馆人员和留德学生发表谈话。钱老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死的东西,必须用它来指导工作。因为这是证明了的人类最高智慧,你不用它,太傻瓜了!这些话,我跟国内许多青年同志都讲过,我看青年同志不怎么接受。他们大概在想:‘那些发达的西方国家的科技人员并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工作,也搞得不错嘛!’但是,我也有一句话:‘假设你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工作,那就如虎添翼比他还厉害。’”

在英国,钱学森以《建国百年之际,中国必然强盛》为题给中国留英学生作了一次内容生动的报告。在回顾了300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后,钱老坚定而又满怀信心地说:“中国300多年的历史证明,不可能有其他的道路。只有一条道路——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到了建国100周年(2049年)的时候,国家人均产值定能接近当前的世界先进水平。”

1988年秋季的一天。钱老在一所重点大学听一位哲学教授讲授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讨论过程中,他表述了这样的观点:“恩格斯概括了100年前的自然科学成果,恩格斯所讲的东西,在那个时代是对的,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就要进入21世纪了,我们不能光限于现在看到的这本《自然辩证法》。我们要根据现代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巨大成果,努力编写21世纪的《自然辩证法》!”“历史变化了,认识前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发展。”

通过以上介绍,我想同志们也一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钱老既是一位卓越的科技帅才,也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二、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具有对党、对人民无限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必须坚持学习、勤奋思考,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唯如此,才能经受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才会有勇气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

钱学森被称为科学的伟人,时代的伟人。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在科学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在“两弹一星”发展上的功绩。更可贵的是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为了祖国自强不息,耿耿忠心。这部作品展示了钱学森在多种时态下的爱国情怀。他在异国他乡苦苦求索是为了报效祖国。当他学有所成,身处异国而羁縻难归时,他是何等大义凛然。他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根在中国。”尽管美国给了他许多优惠的条件,35岁时就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但钱学森不留恋美国。钱学森后来谈到,他在美国没有买一个美元的保险,因为他根本不想在美国呆一辈子。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以满腔的热情准备回来报效祖国,在受到美国政府阻拦时,他以“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同美国当局抗争。这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也是钱学森高尚人格的体现。作品对这一部分的描写很充分有力而感人至深。

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的人格魅力还在于他能以高尚的情操,来对待祖国人民给他的荣誉和期望。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信任,委以重任。钱学森不居功自傲,而是以“普通一兵”的姿态来严格要求自己。他身居“中将”的高位,却同广大指战员一起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风餐露宿爬冰卧雪。有时几个月不能回家,不能同自己的爱妻互通音讯,他也毫无怨言,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正是他高尚人格的体现。他贡献越大,就越显得虚心,处处谦虚谨慎。80年代末期,他的一位朋友送他一帧《咏竹》的条幅:“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这是对钱老一生的生动写照,而他自己却把它作为“座右铭”来严格要求自己。他得到过国际国内的许多大奖,但他从不把它看成是个人的成功,而是归功于集体,归功于“中国人”这个伟大的钱学森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科学家的人生楷模,也正是钱老高尚人格的感人力量的体现。作品对钱老这些高尚的品格,描写得感人至深,掷地有声。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这是钱学森的科学品格,也是他的人格风范。年轻时的他不迷信权威,曾经与老师争论得面红耳赤;当他成为权威时,面对年轻大学生提出的正确意见,他也坦然接受,立即在讲义上作出修改。他经常对人说,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80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

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钱学森写道:“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篇11:重庆科技馆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4月28日上午,重庆科技馆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重庆科技馆举行。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雅棠出席仪式并宣布重庆科技馆正式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市委副秘书长罗庆宏出席仪式并为开展重庆市中小学生“科技之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校代表授旗,市教委主任周旭,市委科技工委书记、市科委副主任李天安及市级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近郊区县教委负责人、重庆科技馆等单位的有关同志,部分中小学生代表共计4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明会主持。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教育,市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免费开放社会教育场所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此次市科技馆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将为未成年人参加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对营造健康向上的科普氛围和社会环境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预计将有超过500万中小学生因此受益。

重庆科技馆馆长郭定平在启动仪式上介绍,从4月29日起,免费人群均不需要领取门票。小学生可在开馆期间直接进馆参观,初中及以上学生进馆须出示学生证或相关有效证件,即能证明学生身份的证件,1.2米以下儿童需成人陪同方可进馆参观。科技馆参观人员设计流量大约为每天5000人次,如果是团体参观,需要提前3天向科技馆预约登记,便于合理调节人流量,保证参观质量。

郭定平说,为进一步增强科技馆的吸引力,满足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需要,重庆科技馆今年将新增3个趣味科学实验项目,创作1部针对家庭参与的亲子互动科普剧。同时,科技馆正在新建青少年科学梦工场,开设5个科技培训教室和1个多功能科普秀场。预计今年7月,青少年就可在此免费体验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项目和科学主题

活动。

陈雅棠在讲话中对重庆科技馆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后提出了几点殷切希望,他要求重庆科技馆精心组织,充分发挥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阵地作用。他希望广大青少年珍惜机会,主动在参与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实践、走近科学。他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有序推进社会教育场所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科普大餐受到孩子们的热烈追捧

启动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与孩子们一起参观了重庆科技馆“趣味科学实验”、 “科普剧”、“科技创意动漫展”和“工业之光”展厅。

篇12:向“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老师学习

张丽莉老师的事迹感人肺腑,实乃笔墨所不能叙写。在生死一线之际,她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人身安危,而是将学生推开,确保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彰显了一位人民教师无私、伟大的品格。这样的老师,足以成为共和国人民教师的代表。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她在生死考验关头,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用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用生命诠释了师爱的真谛。张丽莉老师是我们龙江人的骄傲和自豪。

张丽莉老师奋不顾身救学生是对英雄成长道路的揭示。面对突如其来的狂奔汽车,是没有心理上准备的。然而,在生死之际,她毫不思索,毅然展开双手奋不顾身救学生,这说明,在她脑中,危机面前先救他人的意识早已扎根。而她奋不顾身救学生的壮举,尽管闪现在瞬间,却有个长期累积过程。

张丽莉老师很平凡,没有豪言壮语,但英雄正是来自平凡,崇高的师德体现在平时点点滴滴平凡的教育工作中。张丽莉老师的英雄壮举,是商品时代对良知的一种呼唤;是利益冲撞时对道德的一种呼唤;是和平年代对英雄的呼唤。我们应该像张丽莉那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平凡的工作中,在细微处找回教师应有的价值和尊严。我站全体员工在站长张君龙的带领下,认真学习了张丽莉老师感人事件.我们从张丽莉老师身上看到了人生价值的真谛。感触之余,我有心得如下:要学习她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伤情操。面对危险张丽莉同志毫不犹豫,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挽回了学生们的生命,用无私的行动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在工作中要学习她的牢记使命,各尽职守,甘为人梯的高尚职业道德。

篇13:学习微课制作心得体会免费

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他对微课程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革新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

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李玉平老师带领其他教师成立了微学时代工作室,开发了一系列微课程,以数字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教学中的一个又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变化,受欢迎的程度完全超出他们的想象。(注:这里的数字故事型微课,对应于我所分类的“传道型”微课)

20__年11月,佛山教育局又启动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选活动,已征集到了1700多节优秀“微课”参赛作品,内容覆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微课”类型多样,展播一个月来,访问量超过了5万人次,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捧。(注:佛山目前主要做的是“授业型”微课--针对知识点的微课和“解惑型”微课--针对典型例题试题问题的微课)

这里的“微课”并不等同于微课程,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联系。“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视频的时间相对于微课程较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但其更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佛山市教育局副局长赵银生博士指出,微课是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资源表现形式,它具有主题突出、情景真实、短小精悍、动态生成等特点,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同时,佛山市微课评审专家、佛山教育学院副教授容汝佳表示:“佛山市教育局开展的“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活动,是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项创举,微课的关键是抓住学科教学知识点来组织与建设教学资源,具有开发简单高效、使用方便灵活,便于网上教学交流等特点,微课对广大教师的备课、教学、反思和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优质资源。”

应该说,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得本土化,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也满足了移动学习的需求。

移动学习+微课程=?

我想起了“聚焦教育变革——20__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上,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发表的题为《教育变革-全球趋势和经验》的主题演讲。Brian Gonzalez提出了颠倒的教室——这一新的教育模式。所谓颠倒的教室,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我突然感到,微课程的运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这种新的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试想一下,教师将精心制作的有针对性的微课程上传到教学服务器上,学生通过移动设备浏览或下载这些微课程,进行课前学习。由于微课程内容的引导性、丰富而准确的链接,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在这种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形成深度学习的思维习惯,还可以将疑难问题实时地反馈给教师,或利用移动设备自带的通讯工具来寻求同伴的帮助。课上,大家带着自己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以及做一些测评、沟通的工作。

这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同时对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1、怎样做到短小精悍?

2、怎样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

微课程的创始人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曾经说过:“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而我们将对这一进程进行监督。”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找出两个问题:

1、怎样构筑这样一个知识框架?

2、以怎样的方式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

篇14:学习微课制作心得体会免费

1. 微课程一事一议,一事一课,不可穷尽,挂一漏万,开发那么多,有意义吗?

答:细节最动人。教育,唯有走近细微处,才更能打动人心;唯有走进细节,才是真教育。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正是这样的具体事件组成了教育过程。孩子也是在具体的教育事件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成长。我们试图寻找一劳永逸的妙招,甚至也想创造适合所有场景的教育方式。但这终究只是理想状态,其实这样的妙招和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孩子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适用于他们的教育方式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一个突发教育事件,都考验着教师的临场智慧。临场智慧从哪里来?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也很难有一模一样的教育场景。教师只能从这些众多的“唯一”事件中,寻找相同与不同,领悟和把握教育规律,提升教育实践智慧。这种实践智慧需要一次次的积累,由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的变化。教育的复杂性正说明了这些“不可穷尽,挂一漏万”的案例的价值所在。正是这种不完美、草根性,成就着教师“微研究”的质量。

有老师可能还会认为,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案例和故事,没有改变教育观念来得快。是的,理念确实很重要。但我们也常常看到,老师们接受、认同了理念,但往往苦于没有落实理念的好的操作方法,导致理念和行为之间相差甚远。而这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案例,渗透着理念,承载着价值观。案例是理论的故乡,实践渗透理念。教师在学习和开发微课程的过程中,体会着理念与实践的融合。

2. 微课程,因为极其精炼,将故事的背景、教师的情感都屏蔽了。情感是教育的前提,离开了情感,这样的案例还真实吗?还有用吗?

答:是的,有一种说法是离开了情感,就不存在教育。但问题也恰恰在于此:情感不能复制。既然不能复制,那我们又怎样进行教师培训呢?教育是艺术,不仅仅是技术,更需要爱心、责任、担当等情感的投入。教育=情感+技术(专业)。虽然情感不能复制,但技术是可传播的,也是必要的。所以,微课程有去情感化的追求。情感因素因人而异,不可复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去情感化的案例,更适合教师学习。去情感化的教师培训,更人文,更宜传播。

当然,这不是说情感在教育中不重要,而是说情感不便传播和复制。所以,极端一点说,微课程传播的是教育技术,每位学习者结合自身特点,用习得的技术,融进个体的情感,创造更为丰满的、富含自身情感的故事和案例,善莫大焉。再说,情感不是无缘无故生发的,教育情感也应如此。

3. 到底是开发微课程重要,还是使用微课程重要?哪个更有价值?

答:微课程对不同基础的教师有不同的作用。对于入职型教师,可以学习微课程案例为主,主要作用在于激活职业敏感,降低教育视角,启发教育实践;对于经验型教师,可以学习、开发并重,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反思,启发和积累实践智慧;对于研究型教师,可以开发为主,主要作用在于创造故事,梳理、提炼成果,传播辐射,以影响更多的人,同时达成自我认同,增强持续研究的动力。

因此,待成熟的教师着重于运用微课程,成熟的教师侧重于创造新故事,开发微课程。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核心价值在于“微”:微问题、微故事、微研究,将眼光放低,着重关注常态的教育教学事件,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对于学校而言,核心价值在于学习、开发微课程的过程之中。学习、开发微课程的过程即为启发教师实践、思考、提升、交流、分享的过程。全校教师在欣赏与被欣赏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完成向同伴学习与自我反思。

一句话概括,微课程只是教师研修的一种方式,微课程最大价值在于研究案例、创造故事的过程。不能为了微课程而微课程。

4. 教师开发微课程将主要精力放在PPT制作上,如何引导?

答:开发微课程要筛选素材,提炼内容,还要配上合适的图片和音乐,制作时间长,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过于追求形式完美,转移了教师注意力,削弱了微课程的内涵。我们建议这样处理:提倡在空白背景的PPT母板上制作,重点关注文字和内涵,后续的美化、制作请专人代劳。

5.微课程是“微”时代的产物,属于快餐文化,这是不是走偏了?

上一篇:后勤主任安全工作责任书下一篇:春节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