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无道,诛暴秦》教案

2024-04-21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精选11篇)

篇1:《伐无道,诛暴秦》教案

一、秦的暴政

1、徭役繁重

2、赋税沉重

3、刑法残酷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酷

二、秦末农民战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

(1)起义过程

(2)意义: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②他们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2、项羽、刘邦起义

(1) 巨鹿之战(时间公元前2)

(2) 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

三、楚汉之争

四、汉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 都:长安)

篇2:《伐无道,诛暴秦》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及楚 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导入:歌曲《霸王别姬》引出霸王项羽,引出农民起义,引出秦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1、压迫——秦的暴政

由图片引出秦的徭役繁重

(1)徭役沉重

提问:繁重的徭役有什么恶劣影响?(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算一算 P57页“动脑筋”秦朝服徭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5%)由此得出结论:

(2)赋税沉重。

(3)刑法严酷。(死刑有十多种,连坐、诛连、轻罪重罚等,)

(这些都说明统治者残暴,引起民怨。人们诅咒秦始皇,公元前210年,他暴病死亡。)

提问: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秦二世的统治又如何?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

教师小结: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点燃反秦火焰的是谁?

2、反抗——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A 学生口述战争经过.(时间地点人物进过结果意义)

B教师小结: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杀秦军→→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天下响应→→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C思考:假如没有遇到雨期,还会有农民起义吗?得出秦末农民起义的必然性。直接原因是雨期延误,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D陈胜、吴广起义意义:虽败,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这次起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学生答P58页第二自然段)他们鼓舞着后世人们反抗暴政,在他们之后其他的起义军继续抗秦,最终秦朝灭亡。

(2)项羽、刘邦率军继续抗秦 提问:继陈胜、吴广之后,众义军中出了两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是谁?

刘邦 项羽简介(学生自己谈谈他所了解的项羽和刘邦)

教师总结:项羽有勇、刘邦有谋,他二人互相配合呼应,秦末农民起义进入第二阶段,经过一年多的奋战,起义军与秦军展开主力决战。

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动脑筋”P59页,请一名同学讲述经过,并分析项羽以少胜多的原因,成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源于此战役。当巨鹿之战激烈进行时,刘邦的军队呢?(学生回答)

2)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灭亡。

算一算,秦朝存在多少年?(公元前220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呢?(暴政失去民心失去天下)

想一想,秦虽亡,但天下出现双雄,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怎么办?

3)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A楚汉之争的性质是什么?帮助学生区别和前面的刘邦项羽农民起义的性质

B请同学们口述历史剧──《鸿门宴》,从中领会刘邦的机智。C提问:楚汉之争的结局如何?为什么呢?(通过表格对比刘邦项羽得出刘邦得天下的原因)

教师激情:刘邦得民心,项羽失民心。二人最后一战在垓下,名曰“垓下之围”。项羽的军队中了刘邦的“十面埋伏”之计,“四面楚歌”响起,军心动摇,故而惨败。

师生共同分析项羽败之因。从而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提问:胜利者刘邦建立了什么王朝?

3、改朝换代——汉朝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他又是一位怎样的君主?下一节课讲述汉朝的历史。

教学小结:总结本课内容,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分析“楚汉之争”的性质。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板书设计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压迫——秦的暴政

篇3:《伐无道,诛暴秦》教案

一、教学内容贴近学生, 调动学生兴趣

笔者在“伐无道, 诛暴秦”一课的教学导入时借用一张《大话西游》中至尊宝正打开月光宝盒的图片, 图片一显示, 各层次学生都大声惊呼。为何如此, 因为这是学生熟悉的, 学生不仅熟悉至尊宝, 而且熟悉月光宝盒的功能。让学生“借助月光宝盒, 进行时光穿越, 回到秦朝”。

笔者还设计了“合作共赢”的教学环节,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闯关, 作业分为基础关和能力关, 学生可以自选进行测试, 这对各层次学生都有较强吸引力。

【设计思想和反思】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内容上, 要改变过去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实, 加强历史知识和学生生活、现实生活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此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学生熟悉的知识切入, 可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从学生熟悉的入手易调动各层次学生的主动性, 吸引学生继续探究下去。对不同层次内容的巩固, 可通过层次性作业来完成。层次性作业在展示时, 可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

二、课堂设问层次性,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为培养各层次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 在“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背景”环节,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性的情景, 三个情景在难易上有一定的梯度, 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三个情境按难易程度依次是:

情境一:孟姜女的故事。

情境二、秦朝的赋税, 主要有田租、口赋、杂税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 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情景三、当时在秦国市场上, 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 拐杖却是抢手货。

结合课本62页, 请你说说三段情景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设计思想和反思】通过分层问题设计, 使各层次学生都能从学习中有所收获。历史基础较好、兴趣浓厚的学生, 通过这一环节较难问题的分析, 培养了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从中体会到自己分析问题带来的乐趣,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对于历史基础一般、兴趣一般的学生, 通过中等难度问题的解决, 初步形成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思维, 体会到历史学科学习时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恰当学法指导, 使学生掌握要领

在讲析“秦末农民起义过程”这一知识点时, 对学生进行了农民起义学习方法的指导:农民起义要掌握五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 和三步曲 (原因、经过、结果) 。

【设计思想和反思】历史学法是各层次学生都需掌握的, 方法的掌握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 便于学生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也有很大作用。通过材料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为让学生感受巨鹿之战前的“真实”情景, 我设计了课本剧《破釜沉舟》, 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亲身“感受历史”,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为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秦朝历史发展的线索, 笔者组织学生进行秦朝历史大事年表的整理, 训练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掌握用表格归纳史识的方法。在基础知识巩固时, 充分引入竞争机制, 学生间相互出题、相互考查。本课的成语典故很多, 为让学生感悟其中的深刻含义, 加强历史和现实的联系, 在课堂练习中我设计了谜语猜猜看环节:捷报传来、江苏地广、汉朝天下、鱼儿上钩后、锅漏干船漏满、破釜沉舟……通过谜语竞猜环节, 不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也有助于学生在“趣味”中学到知识。

【设计思想和反思】在教学方法上, 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学生个性差异, 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景, 善于小道具,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五、恰当评价, 让学生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在列秦朝大事年表时, 把学生做的成果进行课堂内展示, 尤其是对学困生进行班内表扬, 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之处, 学生增强信心。

对有基础的学生, 进行了一些有弹性的问题设计, 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本节课笔者设计了“历史畅想”教学环节, 创设了如下问题:“让我们打开月光宝盒, 回到公元前202年, 成为一位勇于进谏的勇士。你希望汉朝统治者……建议汉朝统治者……”这一问题, 没有固定答案, 利于各个层次学生、尤其兴趣较浓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调动。对这一问题, 学生有各式各样的答案, 教师都耐心地进行了恰当的指导, 使学生能在“现有问题”基础上进行更深层的思考。

【设计思想和反思】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十次批评抵不过一次表扬的效果。每一个学生, 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希望自己在学习中能成功, 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 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六、总结反思

篇4:《伐无道,诛暴秦》教案

——你的参与,就是你的成功,你的成功,就是你人生中的历史丰碑!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课前预习】

1、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

2、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课前小练】

1.公元前年,领导农民

在发动起义。并在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第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其精神,鼓舞后世人民的反抗残暴的统治。

2.公元年,在以少胜利多击败秦军主力。公元年,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3.公元年,建汉,史称,都。

【合作探究】

一、秦的暴政

1.秦始皇的暴政

(1)繁重。

(2)沉重。

(3)殘酷。

2.更加残暴。

【重难解析】

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当堂评价】

1、下列最能表现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英雄气概的一句话是( )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D.“福兮,祸之所伏”

2、楚汉战争中,刘邦能打败项羽的原因有

①善于用人

②有关中作为后方

③约法三章

④军力强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篇5:伐无道,诛暴秦初中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阅读指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这场雨一连下了十几天,淹没了道路,雨刚停歇,就有许多人聚集在大泽乡的.山坡上,因为这场雨延误了他们去渔阳守边的行期,按秦法规定,误期当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历史。

二、新课探究:

1、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导入框的文字和图片。(媒体显示图片)

学生思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学生们自然会想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古代修建这样庞大豪华的宫殿群,需要怎样的艰辛劳动?

2、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

话题: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收集归纳整理。(媒体显示)

秦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和赋税很重,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举例说明)不仅如此,宦官赵高掌权,政治变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3、学生自主思索:

在这种情况下,你知道人民会怎么样?最初点燃战争的“导火线”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媒体显示)

战争的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篇6:《伐无道,诛暴秦》教案

教学中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尤其是适时的点拨、引导,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突出了新的教师观。

在“课堂感悟”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秦亡汉兴带给我们的感悟。为学生创造了积极思维,勇于探究,积极合作的学习氛围,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发挥了历史明镜的作用。这是新课程理念中最突出的地方。

我觉得成功的几个方面:

1、让学生通过讲成语故事的方式,既充实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基础知识也能够得以掌握。

篇7:《伐无道,诛暴秦》教案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预习设计】

认知前提:秦朝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实行了怎样的政策来加强期统治?

二新知认知:

整体感知:通过浏览课本62-65页内容,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

(二)局部揣摩:

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从整体上对本节课有所认识。

预习任务一:详细阅读课本62-63页,了解秦朝的暴政。

暴政的表现:(1)繁重的 ;(2)沉重的 ;(3)残酷的 。(秦二世更加残暴)

(记住:秦朝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预习任务二:详细阅读课本63-64页,掌握秦朝末年的农民战争及西汉建立的相关知识。

1、第一阶段:由陈胜、吴广领导

(1)时间: (2)政权:在 称王,建立政权

(3)结果:起义失败

(4)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 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 。

2、第二阶段:由项羽、刘邦领导

(1)战役:时间 ,名称 ,以少胜多,项羽大败秦军。

(2)战役结果:秦朝灭亡

3、西汉建立: 年, 建立汉朝,定都 ,刘邦就是 。

【课堂设计】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这场雨一连下了十几天,淹没了道路,雨刚停歇,就有许多人聚集在大泽乡的山坡上,因为这场雨延误了他们去渔阳守边的行期,按秦法规定,误期当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历史。

二、交流展示:

1、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导入框的文字和图片。(媒体显示图片)

学生思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学生们自然会想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古代修建这样庞大豪华的宫殿群,需要怎样的艰辛劳动?

2、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

话题: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收集归纳整理。(媒体显示)

秦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和赋税很重,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举例说明)不仅如此,宦官赵高掌权,政治变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3、学生自主思索:

在这种情况下,你知道人民会怎么样?最初点燃战争的“导火线”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媒体显示)

战争的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组学习:“陈胜、吴广起义“

小组讨论,按“时间、地点、领导人、经过、结果”可以自行拟订一个表格,在书中找出这些内容。然后小组交流,理请线索。

5、学生自主思考:陈胜、吴广直接领导的起义失败了,秦末农民战争就此结束了吗?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知道,不仅没有结束,大泽乡起义的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那么在这之后,是谁又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最后一框“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6、合作探究:

学生首先自主学习,然后讨论搜集那个时期的成语故事。

注:最熟悉的是“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霸王别姬”等,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把同学们带入那个时期的历史故事中去。

①同学们细说“破釜沉舟”。从而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中,是项羽大败秦军主力,项羽因此英名远扬,成为各路起义军中公认的领袖。

②同学们细读P59小字“楚汉之争”。细说“约法三章”成语故事。知道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③引导探究分析“楚汉之争”的最终胜利者为什么是刘邦?并于公元前2,建立了新的朝代西汉,定都长安。

三、拓展提升:(教师寄语:通过讨论增长自己的见识!相信自己!)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某同学这样写到:“公元前2,九百多个贫苦农民,被征发到咸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巨鹿,遇上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朝法律,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的小队长陈胜、吴广,设计杀死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起义。秦末农民战争爆发了。”

回答下列问题:

(1)这位同学写的对吗?如有错误,请在错误处划线并改正。

(2)如果陈胜、吴广在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篇8:《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和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建立》中的重点课。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

1、秦的暴政

2、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3、汉朝的建立。其中,秦末农民战争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战争的性质的变化是本课的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13—14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更有许多奇思妙想,模仿、接受能力强,特别争强好胜,渴望得到表扬、肯定。此外,他们还活泼好动,无法持久专心听讲,他们渴望亲身体验,需要在同伴的影响下激发学习兴趣,需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新知。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对学生组织引导并引进激励机制,使学生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就能达到互相帮助,共享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竞争意识。就本课来说,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对初一学生来说学起来有些困难,如果单凭老师一张嘴满堂灌,既枯燥无味,也违背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就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老师再予以适当的点拨,如 “走进秦朝,了解和体会当时的社会生活”,组织学生编排历史剧“大泽乡起义”等等。

三、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图片、地图、视频等),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两大特色。第一大特色是: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嘴、动手”能力。例如:我课前让学生准备有关本课的课本剧(根据在课外阅读的历史知识,师生在共同查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编排表演,排练,尽量简短生动。);有关的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我还设计了“历史剧场”“练测平台”“评古论今”“畅想历史”等题型,既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二大特色是,我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小组表演,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大屏幕出示影片《英雄》的宣传照,谁能告诉老师大屏幕上的人物是谁?(李连杰、陈道明)。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对秦的暴政的学习兴趣,激发

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2、主题一秦的暴政 材料一:

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材料二: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三: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这一环节涉及秦朝的四大工程,残酷的刑罚等。因此,通过历史材料让学生真实的感受秦的暴政,我采用多媒体技术来突破,运用动画效果,直观、生动的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短时高效的掌握重点。

让学生深刻体会秦的暴政,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对秦的暴政进行分析、归纳。

1、徭役繁重

2、赋税苛重

3、刑法严酷

4、秦二世更加残暴的统治。

2、主题

二、农民起义推翻秦朝(1)、陈胜、吴广起义:说明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是反秦起义的第一阶段,时间不到半年。

首先,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大泽乡起义”,然后结合《史记》中陈胜的话,让学生感知陈胜、吴广的英雄气概及陈胜、吴广起义的特点是“揭竿而起”,突出了反对残暴统治的首创精神。

接着,组织四人小组讨论“如果陈胜、吴广被征发前去渔阳戍边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认识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戍边遇雨误期按秦法即被处死。这与前面所讲的严刑峻法前后呼应,使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联系起来,从而认识起义爆发的必然性。

指导学生得出结论:陈胜、吴广起义是“伐无道,诛暴秦”的起义。

最后,多媒体展示《陈胜、吴广示意图》由学生上台指图讲解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突出攻下“陈”并建立政权;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就被镇压下去了。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星星之火已经燎原,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农民军进行反秦斗争。(引出)

(2)、项羽、刘邦起义:说明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是反秦起义的第二阶段,时间为两年半。

首先,带领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导学生说出历史故事—“破釜沉舟”,提问破釜沉舟反映了哪次战役?学生说出“巨鹿之战”。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P73的内容,介绍巨鹿之战的情况,学生讲述,指出这次战役是反秦斗争中的关键性战役。然后用正当项羽与秦军酣战的同时,刘邦也在进行反秦斗争引出刘邦的情况,指导学生介绍。

最后指出在“秦的覆灭”中项羽、刘邦起义起了决定作用。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入关推翻了秦王朝,残暴的秦朝统治终遭覆灭,这完全符合人民的利益。

(3)、总结秦的覆灭是由于秦的暴政,大规模的反秦起义终于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4)、学生讨论:

1、项羽为什么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2、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来在刘邦争夺天下时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邦打败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2、主题

三、汉朝建立

1.楚汉之争:这次战争是双方为了争夺帝位而战,已经不再是农民起义了。

引导学生讨论刘邦取胜的原因:结合 P74小字回答,从中获得教益。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指出刘邦获胜后建立又一个封建王朝史称西汉

2.西汉建立:让学生根据P73最后一段内容了解、掌握西汉的建立情况。

3、小活动:看谁找的多?(本课所涉及的成语故事)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然后指导学生完成练测平台,最后组织学生全面正确评价“秦始皇”。(秦始皇一统天下,实行了加强与巩固统一的措施,历史功绩不可否认;同时秦始皇又穷奢极欲、统治暴虐,是个暴君。对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提升了能力。

篇9:第十一课“伐无道 诛暴秦”教学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情况。

2、能力目标: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展开。秦末农民战争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从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谈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道。其次,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推翻秦朝是人心所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对此问题会有一些疑惑,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时间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 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02年 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学法指导

1.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3.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应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入手,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4.要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从而认识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本质区别,初步懂得判断战争性质的方法。

正确认识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去戍守边境,在前往渔阳戍边业的途中,遇到大雨而误期,导致起义战争爆发。但这只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从当时社会现状来看,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的暴政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间的残酷统治,也包括秦二世时的黑暗统治,这种暴政的主要表现是:(1)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2)繁重的赋税、徭役(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交国家)和兵役;(3)严酷的刑法(“族诛”和“连坐”);(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的途中,遇雨误期是偶然的,这只是战争爆发的表面因素,即使没有陈胜、吴广在渔阳遇雨误期,秦末农民战争也会爆发,只是时间迟早问题。所以,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局动荡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

D.生产力严重破坏 2.秦朝的严刑酷法有()

①人祭②人殉③炮烙④族诛③连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4.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楚汉之争

D.城濮之战 5.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前202年

二、材料分析题

6.秦始皇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事发生在哪一年?具体地点在哪里?

②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③两位小队长是谁?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

三、问答题

篇10:《伐无道,诛暴秦》教案

(一)这节课下来我觉得做的较好的地方是:

1、灵活处理教材、灵活处理课堂、尽可能引导学生提出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本来准备4分钟完成的自主学习部分,就用了12分钟,打乱了预计的安排,好在及时做了调整,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秦暴政方面的具体表现略讲一下,从而为后面的步骤顺利实施赢回了时间。

2、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比如讲解徭役的问题,比如引导学生理解鸿门宴的寓意问题。在讲鸿门宴问题,通过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典故的寓意,并进一步和学生的自我保护联系起来,起到较好的学以致用的作用。

3、将教材的知识做适度的拓展延伸,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多角度的思考,还是让学生(至少是部分学生)得到了升华和提高。从而超越了教材。

4、环节的过渡方面也是处理的比较轻灵、流畅。比如导入设计、从秦暴政过渡到大泽乡起义、从秦灭亡到楚汉之争的过渡,这些小安排还是收到不错的效果,让整节课连贯,紧促。

5、三维目标的落实方面效果较好,通过自主检测反馈的信息感受到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

(二)然而这节课操作下来,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1、学生自主提问方面的引导。这个环节由于该班学生可能突然间改变了教学模式,一时不能适应,弄得自主提问环节有些冷场,学生提不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提问的学生积极性不高。

2、一节课的容量过大。可能长期呆在初三的缘故,这节课忽略了七年级学生不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最多25分钟的“红线定理”。本节课除了8分钟的自主学习和8分钟的自主检测之外,差不多有半小时在让学生紧张思考和解决问题,导致学生有疲劳感。

3、板书方面。由于时间关系,将课堂总结进行的较为仓促,而没有落实到从基础知识到基本能力再到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纵横向联系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种一目了然的直观感受,从而实现本节课的升华。

4、本节课图像信息的处理较少,大量的文字信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也是不太适应的。

5、成语故事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也做得不到位。

篇11:《伐无道,诛暴秦》教案

安图县万宝镇中学:王水琴电话:***

一、说课程资源

就本课来说,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对初一学生来说学起来有些困难,如果单凭老师一张嘴满堂灌,既枯燥无味,也违背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就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及其历史意义;秦朝灭亡和汉朝的建立。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秦末农民战争。首先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理解,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包括繁重的摇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人民怨声载道,加上秦二世更加残暴的统治。致使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秦末农民战争爆发。2.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主要从战争的目的、项羽和刘邦身份的变化几个方面加以分析,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本课的导学案,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二)感知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学习目标】

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秦末农民战争的基本情况;探究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案】(阅读课文,完成导学案提纲中的内容,并在课本上勾画出重要内容)

秦朝暴政的表现:秦始皇在位时,_______繁重,________也很重,________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他和宦官_______狼狈为奸,政治十分黑暗。秦末农民战争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陈胜、吴广起义

1、年,和 在 率领穷苦农民起义;起义军在 建立政权,自立为王。陈胜派主力军一直打到 附近。不到半年起义军失败。

2、陈胜、吴广起义是。他们的,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第二阶段: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陈胜、吴广的起义失败后,_______和_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继续反秦斗争,_________年,以少胜多,在_______大败秦军主力;秦朝统治者向_______投降,秦朝灭亡。

通过这样一个导学案使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西汉建立:

________年,________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__,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他就是汉高祖。

本环节是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完成学案,指导学生在小组之间完成自主学案,视察学生完成的情况。如果学生预习得较好,学案全部填完的情况下,可随意抽取三个小组成员分别对三部分知识点公布答案。其他同学互判填空。如有异议,可在每个小组成员公布完后,提出质疑,共同加以确定。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准确的评价。

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一:结合教材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多媒体展示课件)

请同学们根据教科书中的小字和自己收集的材料,分析秦末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进而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再度回归教材,依据自学所得知识解决。然后指定小组派代表展示合作成果,本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质疑补充。

探究二:陈胜、吴广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从起义的首发性、口号、建立的政权和战争的结果几方面分析;学生讨论完成后,由学生展示应该完成的内容,对预习的内容强化理解和把握,不完整的由教师补充出示答案。(1)、陈胜、吴广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2)、首次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解放口号。(3)、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4)、发起的农民起义第一次推翻了封建王朝的残暴统治,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探究三:分析65页动脑筋;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前后性质有什么变化? 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所收集的材料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学生讨论展示后教师答疑。

探究四: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能取胜?秦朝的灭亡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引导学生分析: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来在刘邦争夺天下时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邦打败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在学生分析分析讨论的基础教师总结进而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从面全面评价秦始皇。

(三)巩固练习

1.秦末农民战争开始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8年

B.公元前206年 C.公元前209年

D.公元前2O2年 2.成语“破釜沉舟”来源于()

A.垓下之战

B.长平之战.马陵之战

D.巨鹿之战

3.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A.晋楚争霸

B.齐魏争霸 C.秦赵之争

D.楚汉之争

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A、项羽、刘邦起义 B.方腊、宋江起义 C.陈胜、吴广起义 D.国人暴动

5、“楚汉之争”指的是()

A.陈胜、吴广和秦朝之间的战争 B.项羽和秦朝之间的战争

C.刘邦和秦朝之间的战争 D.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

6、看谁找的多?(本课所涉及的成语)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楚河汉界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族诛连坐、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约法三章 练习主要体现基础层面,使学生牢固记住本课的基础知识。

(四)作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分层次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原因:秦的暴政

二、经过:第一阶段 陈胜、吴广起义

第二阶段 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三、结果

四、意义

本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以秦末农民战争为主线,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知识。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优点: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设计思路基本上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原则,创设情境,提供史料、地图等,以问题式启发学生逐步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这节教学设计,兼顾学生自学和教师导学相结合,基础知识和能力相结合,运用了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读书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突出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意识。各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导,由浅入深,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要求,思路清晰,符合教学三维目标要求,符合有效课堂的需要。

本节课我在教学目标设计上重点突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注意学法指导、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历史导学案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激疑,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绪。尤其是适时的点拔、引导,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突出了新的课改理念。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秦亡汉兴带给我们的感悟,为学生创造了积极思维,探究,积极合作学习氛围,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加强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发挥了历史明镜的作用。这是新课程理念中最突出的地方。

板书设计构建了本课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二)、教学策略

1、主动参与教学策略 : 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主动积极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策略。本节课我激励、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动机、指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全面性、为学生提供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必要的参考意见等。

2“探究——发现”教学策略 : 这种教学策略是关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事物现象的探索研究,获得该事物现象的本质及关于现象间规律性联系的知识,发展智力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教学策略。本节课根据课标要求,仔细认真设计问题。本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符合教学活动要求的认知意义,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与问题相适应的观念。

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是以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去达成小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目标。

4、利用多媒体教学,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情境,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本节课始终把评价贯穿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及时准确的评,特别是通过对小组评价反馈学习目标完成的情况。教师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赞扬评价,这样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在教学设计上,导入过于间单一,不能够创设更加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要注意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拓展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完善和发展导学案。努力避免一体化导学案的使用给学生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

在语言的表述、问题的设计方面有待提高,局限于课本知识,没有将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拓展。如分析刘邦项羽胜败的原因时,局限于课本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做全面的分析,后再重点强调主要原因是失民心。本节课的成语故事是非常多的,我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成语故事的穿插,只是把它们放在巩固练习中。对于刚接触历史的初一新生来说,历史故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的话题。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就是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多媒体的运用上过于单一,播放的时间较短。课堂练习单一,不能够准确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

上一篇:透过医保结算看医院管理下一篇:要学会创新五年级作文45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