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奕

2024-04-27

忆奕(通用10篇)

篇1:忆奕

回忆录-回忆人生

回忆录就是人生中的一部历史故事,有时候是倒叙,有时候是激情昂扬,偶尔还会在奔流过后停滞一下,不过最后还是留下灿灿金色足迹!

传承我们的使命,记录人生的变迁过程,置身在这个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的人们,所经历的人生起落之大,悲喜情感之强,具是后人难以想象和体会的;同时,由于这是一段在跌宕起伏中疾行的历史,历史场景变动频繁,过程激烈,也不免会给后人留下许多空白。所以,我们记忆的存史活动极为重要。

在回忆录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合理化的因素,在主观上有自我解脱的需要,在客观上有着时过境迁的记忆误差。从横的方面看,我们所经历的历史现场,都是整体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印象深刻的是一些具体事件和个别情节,所以在回忆往事之中还必须具有一种历史整合的能力,否则我们个体记忆的历史印象是支离破碎的。从纵的方面看,随着我们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价值体系已经与过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是非评价标准也有了截然不同的改变,这些变化随着我们的生活同步发生,在改变我们头脑中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往往会改变着我们的历史记忆方式,把现在的合理性移植到过去的合理性上,产生一种“合理”的历史遗忘。因此,能否以现在的认识高度,重新回到当时的语境中反省事实,也是维护历史真实性,客观记录历史的思想能力。

也许没有子女在身边,但是还有我们的关怀:并不是只有一双手搀扶着彼此,选择我们就是选择一份依靠,一种快乐。一本回忆录,会让你享受无穷的快乐,曾经的美好回忆,想来都感觉似乎就发生在眼前。父母希望的不只是他们彼此的关心,更需要你们子女的关心。小小的投入,收获的是无限的幸福,何乐而不为。我们力求成为回忆录行业里的领先者和领导者。

--华商正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篇2:忆奕

记得那是一个初夏的早晨,太太拿着一筐花生坐在院子里慢慢悠悠的剥着,准备把剥下来的花生用来做花生种。我呢则在一旁“帮忙”―捣乱,一会儿把花生翻起来,一会儿在筐里搅拌甚至还玩起了“潜水艇”,太太在一旁无奈的说:“我的小乖乖哎,你不要在弄了瞧瞧你全弄到地上了”。我就在一旁傻笑不说话,太太也跟着笑起来。

太太特别疼爱我总给我买吃的,其实太太平时很节约她穿的衣服总是缝着补丁,不是因为没有新衣服穿而是她舍不得穿,太太总是说:“你们现在条件好了,我们那时候可是连吃饭都吃不上就别说像样的衣服了。”就是这样一个节约的老人却因为我喜欢吃桂圆第二天拿着平时省下来的钱去给我买。每次买回来总是边给我边气喘吁吁地说:“太太给你买了桂圆快吃吧。”而我一看到桂圆眼睛就冒绿光然后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太太见我吃的样子就会很开心,偶尔还会说:“慢点儿吃别咽着,没人跟你抢。”

篇3:忆奕

一、新发动机渗机油

新发动机渗机油一般发生在试运转空驶磨合阶段。主要是因为新发动机尚未负荷磨合或负荷磨合时间不长, 活塞环与缸套间因磨合时间不足尚未贴合, 密封性差, 有机油从间隙渗出。

解决方法:

此时, 不要急于拆卸修理, 要按照规范要求继续负荷磨合, 渗机油的现象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试运转时怠速时间不要过长, 每次不超过10~15min。

二、发动机在使用中发生渗机油

发动机在使用过程发生渗机油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缸筒磨损过大, 一种是活塞磨损过大或活塞环失效。当缸筒磨损过大, 在活塞上止点形成“台”时, 还有缸筒磨损不均, 形成锥型或椭圆时, 被活塞环代上来的机油会存积并参与燃烧;当活塞磨损过大或活塞环长期使用后失去弹性时, 密封不严, 带上来过多的机油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

缸盖渗烧机油是因为气门导管偏磨形成缝隙, 机油漏进燃烧室和 (或) 气门油封老化, 密封度下降导致机油沿气门流入燃烧室。

有的发动机还出现凉车烧机油现象。凉车烧机油是指早上第一次着车烧机油。在早晨第一次着车时, 后排气管会有比较浓的蓝色烟雾排出。过一段时间蓝色烟雾消失, 当天一般不会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如果前面的情况出现的时间很长了, 有可能出现原地停车熄火时间较长时也会冒蓝烟) 。第二天早晨又会有同样的问题发生, 其他情况下没有蓝色烟雾产生。由于气门油封长时间使用, 导致气门油封老化并磨损严重, 已经无法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在发动机长时间不运转时, 机油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气门油封流入气缸。在启动发动机时, 气缸内的机油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就会燃烧产生大量蓝色烟雾。

有的发动机在行使时驾驶员猛踩油门时或原地着车猛踩油门时, 从排气管排出大量蓝烟, 严重的在车辆行使时当驾驶员猛加油门后, 驾驶员可以从排气管侧的反光镜中看见蓝色烟雾。由于发动机活塞上的活塞环于气缸壁密封不严, 在急加速时机油直接从曲轴箱蹿到了气缸内, 导致烧机油。

在渗机油轻微的时候, 可以通过观察排气来大致判断故障部位。当烧机油严重时, 很难判断是缸体还是缸盖烧机油, 必须拆散发动机检查, 有时候还必须将活塞从缸筒中捅出来, 用内径千分尺测量缸筒的圆度、锥度来判定。

解决方法:

解决烧机油最根本的办法肯定是拆散修理, 更换掉磨损部件, 这样虽然一次性投入大一点, 但耐久度和可靠性以及对车辆动力的恢复是有保障的。

另外一种方法是使用修复剂。有一种修复剂适用严重磨损的机械设备, 对烧机油、冒蓝烟的发动机, 对气缸压力不足, 动力一降, 耗油量高及噪音大的车辆、设备有明显的改善。达到运行中修复, 避免停车大修、更换零件, 使车辆重新恢复动力。使用方法:首先让机械设备及发动机升为正常温度, 怠速状态, 按润滑油比例, 首次添加4%到发动机中, 怠速运转20min后, 即可行驶。第二次更换机油时, 按2%添加, 即可达到理想状态。

三、大修后的发动机渗机油

其主要原因是修理时更换了活塞、活塞环、缸套、曲轴、轴瓦等零件, 或磨合试运转时没有按规范进行。另外, 有些修理工往往忽视连杆小头铜套的磨损和肉眼不易观察到的活塞连杆组不平行度及不垂直度。

解决方法:

篇4:回忆或者不回忆

这首先是一个故事,于我来说,也是一个传说。很小的时候,一到夏天,雨季,连雨天,母亲就常常隔着屋檐下淅淅沥沥不断的水帘,担心起她的百多华里之外的弟弟一家。母亲的担心来自于一场巨大的灾难。

我舅舅的家在我故乡的南方,隔着一个县域,在淮边的支流沙河的边上。于童年的我来说,很远,因为彼时的交通不便,远到我常常要用一天的时间才能到达,所以,那时那条“巨大河流”周边发生的故事,对“北方”我的家人来说,是闲睱时的谈资。

母亲说,那年夏天,天像漏了一样,连续多日,大雨一刻不停地下,平原汪洋一片。雨停后,三五成群的乞讨者出现在村子里,从和他们的交谈中得知,他们大多来自舅舅家所在的地方,或者更远。

母亲就不安起来,父亲和几位叔叔辈的人赶紧带了衣物和粮食,赶了一天的路来到沙河边上,此时的沙河已经无桥可渡,一位水性好的叔叔背着粮食涉水渡河,在对岸大堤上避难的人群中找到了我的舅舅一家。

很多年以后,母亲仍然怕雨季连天的大雨,在她多年的“唠叨”中,上世纪70年代中期江淮平原上最大的洪水灾害,给我留下了最初的记忆,这种记忆,却是像烙印,刻在了大脑深处,挥之不去。

在魏湾村,在文成镇,在东营村,在八里杨村,在遂平县城,回忆灾难都是属于上辈人的事情,因为沉重的历史从来没有被强调过,并且真相从来就没有真正走出过档案室,即使年轻人想要回忆,也难以找到依附的载体。

■ 寻找儿时的记忆

关于“75.8”,如一部美国大片的开场白一样,多年以后,我决定从记忆的起源处去寻找。我的同事江华的故乡在淮河的上游,同一个水系里发生的同一个故事,聊起来竟然有相似的儿时记忆,于是,我们试着一起寻找。

路的尽头,就是魏湾,就像童年时想象中的“天边”。决定寻找“75.8”的故事从魏湾村开始,是几乎所有可以检索到的资料中都提到,魏湾是板桥水库的大水冲下来时,死难最多的第一个村庄,就在这里。

驶过平坦的遂平县城延伸过来的公路,转过一个路口,就要穿过长长的青纱帐,路颠簸起来,忽上忽下,告诉着外来者,车轮下的这条道路已是年久失修。我们想象着魏湾,数十年后,是否还保留有当年的痕迹?我们该如何开启尘封的记忆?多年来的职业敏感,让我惧怕眼泪,特别是面对巨大灾难的叙述者,我总是想尽可能小心地揭开别人的伤疤,因为那很痛。

可是,魏湾村所传达出来的却是平静,出乎寻常的平静,当然,这和偏于一隅,远离闹市有关。但更紧要的平静却是提及35年前的灾难,每个人的平静叙述,就像是讲述一个他人的故事,与自己无关的巨灾。

“我家死了人,好几口子。”赵英说。

“我们家也死了人,谁家没死人啊。”赵英的邻居李志国说。

在五十多岁的女人赵英家新建成的宽敞的房屋里,电扇的叶片呼呼地吹着,几位魏湾村的中年男女,回忆着35年前的故事,屋外的树荫下,一桌麻将,噼里啪啦的声音,衬得回忆的声音稀稀落落。

这是我未曾预料到的“平静”,从进入这个村庄开始,我就发现这里竟然已经与平原上的村庄没有二样,青砖碧瓦,抑或水泥钢筋堆砌的,外表简单粗放的二层小楼,道路两旁碗口粗的绿化树,两三只烈日下无精打采的散鸡、走狗,门庭里纳凉的午歇者,有孩子,有老人。于我等外来者,根本找不到35年前的丁点痕迹,哪怕一鳞半爪。

“平静”得仿佛灾难从来没有光顾过,死亡从来没有降临过。

可以检索到的资料载明,河南省遂平县文成公社魏湾村,1700人口有近千人葬身“75.8”洪水,文成公社3.6万人口遇难者1.8万人左右。

李志国等几个男人带我们去看洪灾后政府安置灾民的房子,这是魏湾村可以找到的唯一的洪灾固态物质存在的记忆。破败的院落里长满了荒草,房子多年没人居住了,似乎已找不到具体的主人。

魏湾村的故事是在一群在水舌下侥幸逃生的男女的集体回忆中完成的。岁月的冲刷,已销毁了这里每个人的记忆,哪怕是深层的痛处,都已是淡淡的哀伤。

“村子里有纪念的碑吗?或者你们死去的亲人的墓碑。”我们问他们。

“没有,啥碑都没有。”他们异口同声。

35年来,从民间到官方,没有人主动在这个曾在一场灾难中殒命过半的村庄里提过修碑铭记的倡议。不被刻意用心建构的灾难记忆,只能在时光的雕刻中,越来越淡。

■ 没有墓碑的灾难

没有墓碑、纪念碑,在这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溃坝”灾难所荡涤的上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唯一可以找到的一块纪念碑矗立在遂平县城中央,那是“75.8抗洪胜利纪念碑”,不是灾难纪念碑,也不是为亡者立的。

这不是我第一次追溯历史尘埃中的灾难。数年前,我曾耗时一月挖掘唐山大地震中褪色的历史记忆,唐山同样缺少纪念碑,这种景象几乎是中国上世纪几场大灾难的共同特色。我也曾在海外寻找过相似的故事,发现海外的一些地方经历的灾难,刻碑铭记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常常可以在乡野间发现刻着人名的碑石,简短的碑文载明“他来过,发生了什么,何时走了。”

没有碑,人们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祭奠亲人的地方。在魏湾村,我和同事有些饶舌的、不讨人喜欢的追问渐渐唤醒了赵英、李志国等人心底的,对遇难亲人的怀念,最后,几位男女落了泪。哭过之后,日子照常进行,亲人的尸骨无踪无影,即便哀伤又何处祭奠?

“75.8一代”之后,在那里,可能再没有人记得这场灾难了,历史就这样被轻轻地遗忘了。

在遂平县档案馆,我提出查阅“75.8”洪灾的档案资料,在经过熟人向县委宣传部、档案局长申请后,档案馆很犹豫地向我开放了。管理档案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女人,问她是否经历过“75.8”洪灾,她说她是大洪水之后出生的,应是“75.8后”一代。

“知道75.8的一些事吗?”我问她,试图拉近距离,让她向我开放更多的更高层级的档案。

她摇摇头说:“不知道,只是听家里人偶尔提起。”

于是,我就在检索档案的过程中,将我所知道的故事简短地告诉她,她一脸惊诧。她守着这场灾难最核心的记载史料,她知道守着的是一个秘密,很少翻动。

她说,像她这个年纪的人,虽然在遂平,在遭受灾难最重的地方,但了解灾难的人少之又少。

在魏湾村,在文成镇,在东营村,在八里杨村,在遂平县城,回忆灾难都是属于上辈人的事情,因为沉重的历史从来没有被强调过,并且真相从来就没有真正走出过档案室,即使年轻人想要回忆,也难以找到依附的载体。

2010年7月末,重修的板桥水库大坝下,9岁的小姑娘王思念,穿着粉红色的衣服,拿着一本当红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书,旁边是她家新收的小麦。

她根本不知道“75.8”是什么,只隐约知道这里“曾经死过很多人”。

关于历史和灾難,遗忘正成为一种常态。

■ 回忆,或者不回忆

找到陈志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5年前,他坐在板桥水库冲下的洪水浪头上随波逐流,一夜被冲出数十公里,“一排排房屋倒了下去,一片片的灯光灭掉了。”他曾回忆道。那该是一个怎样的情景:抱着一块船板,速度极快的水流,数十米高的巨浪,奔涌向东,呈扇面状向毫无起伏的江淮平原扑了过去。

35年后,我们在打听了不知多少次之后,在河南省确山县一个职工家属院的楼下,与陈志家相遇。

第一个被大水冲下的人,大难不死,在死人堆起的草堆上歇息数日后,陈志家侥幸获救。后来,或许是为了躲避梦魇一样的记忆,他从板桥水库调

喻尘:“我感觉到,那里所有对历史记忆的漠然处之者,却都在等待着历史真实一幕被解封的时刻。因为,我们不能只是活在传说里,我们需要信史,向后辈,郑重其事地,相传。”

出生于1973年5月,河南周口人。1999年深入采访河南上蔡县芦岗乡文楼村艾滋病现状,写出十多万字《河南农村艾滋病问题报道》。现从事边缘性题材的调查性写作,还是一家民间艾滋病救助组织的志愿者。

2010年8月《南方都市报》对1975年8月8日河南特大洪水的报道。1975年8月8日,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在几轮罕见暴雨之下,凌晨0:40终于不堪重负,七八亿立方米超负荷库水,高举十几米之高的水头决堤而出。这段历史沉睡了几十年,不论是刻意缄默或者自然遗忘,死去的和活着的消失在漫长的35年历史长河中。《水墓》一文的撰写,虽然不能使得离去水下的亡魂准确地走进我们的视野,却仍然给予他们体面有尊严的缅怀。

往确山县博山水库。三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人来问过他,那个漆黑、暴雨如注、骤然雨歇、满天星斗的夜晚,他和7个工友,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不是不想回忆,而是这不能给现在的我任何帮助。”他的回忆总是断断续续的,在不断的提示下,他勉强完整地讲述了那个夜晚之后数日内的逃生经历。“我这一生都不太顺利。”讲完后,他说,不知道这故事能否帮他转运。他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家养病。大半生的苦难,都写在了陈志家的脸上。

不愿回忆,回忆为什么?同样在魏湾村、文成镇是一种存在的常态。面对我们这些冒失的造访者,魏湾村民问道,“会不会像对待四川地震灾区一样?”

35年来,没有官方的人正式地在那里收集整理过这场巨大灾难的记忆,每一个如我们一样突然闯入的访问者,仿佛都代表了政府,来向他们传达上面对洪灾的结论,并给35年前的死者以抚恤。

但也有人却是很愿意回忆,并且很有仪式感。我们在找到子承父业的板桥水库水文站黄站长一家后,刚好是正当午,老黄站长说,吃完中饭,在办公室谈。

那天午后,老黄站长和小黄站长,正装在办公室候着我们,他们慢慢打开的,是板橋水库溃坝前后的那几天几夜,大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对于黄家来说,他们的身家性命与大坝,与那场洪灾更是难以割裂。

回忆,或者不回忆,如何回忆,不仅是态度或者方式的问题,而是认同,这段历史,该如何被官方正式接纳?

在那片曾被“洪水刮去三尺厚土”的土地上,等待着的,是成千上万的人。

好了,回到我母亲讲述的那个故事,我终于找到了结尾。母亲念念不忘的,是对远方亲人的牵挂,而真正在故事中的人,却选择了淡忘和遗忘。

其实,身处故事外的我,多年来的寻找后,看似找到了故事的原委,却又开始新的惴惴不安。

篇5:我的回忆,只是回忆作文

青春是一首歌,是一首平淡的歌,有低拍也有高拍。起起落落就像人的一生,有开心,有忧伤,有成就,有失败。

第一次失败了,我们还可以第二次。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第一次。但是青春有的永远只是一次,看了网上有很多的网友发表了许多关于第一次的快乐,这也许是青春的记录。

7岁,我第一次煮饭,也是第一次为父母下厨,虽然做的不好,但是看到爸爸妈妈脸上有了开心的笑容,我从心底里开心。

9岁,我开始自己一个人上学,那是很兴奋的事。

13岁,我已经是初中生了,带着兴奋的喜悦,认识了新的朋友。开始对身边的事物敏感起来

14岁,第一次叛逆,逃学,装病,打架。这些往往都是第一次。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15岁,这时的我已经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了,

15岁,多么美丽的年纪啊!对于女生来说,15岁时是美丽的,我喜欢15岁。

记得15岁已经是初三了。看到班里的同学那么努力的奋斗,我开始觉得自己多么得愚蠢,我开始努力,常常夜里自己哭泣。懊悔自己。第一次主动的和妈妈沟通,第一次与妈妈说了那么多。14岁以来的第一次与妈妈交谈

一年的努力,得到成功,虽然上不了好的高中,但是也能上的聊普通的高中,

16岁,第一次认真的喜欢一个人,只是保存在心里。记得我的.妈妈说过,喜欢是美好的,只有认真的喜欢,自己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喜欢。女孩子要嫁给爱自己的人,自己爱的并不爱自己。

16岁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是我喜欢的那个人,我要让他永远藏在我的心里,知道他向我告白,就算自己向他告白了也会让他觉得我是一个轻浮的女孩子。

现在的多希望能回到以前,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女孩,只想单纯的做个单纯的女孩,然而我的爸爸妈妈就不会为我白了那么多的黑头发。曾经的我潇洒过,曾经的我疯狂过,但是最后又剩下什么呢?

篇6:中学的回忆(陆同理)-中学回忆

1955届高三2班

陆同理

中学时期还有些深刻的记忆。

酆炳林,班上唯一的党员。那时候党员社会政治地位极高,加上他陕北(潘江汉注:山西)的口音,年长我们的相貌,当时我心里认为这位党员真棒!

安蕴柯,好像比我们大,举手、投足,走路、说话,没有我们学生的味,完全是大干部的味。他与政治老师似乎来往密切(路开老师),路老师高个,方脸大块头,两条黑眉毛,每到政治课,路老师总好提问安蕴柯。我最喜欢听他们一问一答,有趣啊!

刘铁良,团支书,每到周末班会,站起来有条不紊的讲些团的工作,稳稳当当,正是政治工作者的好苗子,印象深刻。

李久铭,比我大,绝对是我们的大哥。他多少年来与父母失去联系,后来不知如何?他好像是本班的大主管,每到周班会他都站起来,会很全面的分析各个环节,各部各种工作,很有条理,丝丝入扣,有很高的组织协调能力。那种年纪就这种能力,不简单啊!

潘江汉,班长,全校鼓号队长。每到节日大家排队出发,老潘领着我们鼓号队,吹吹打打,非常神气。吹的越卖力,队伍走的越整齐,观众越多。有时吹累了,观众还催“再来一个”!

噢,鼓号队里还有张忠良,他是我们同学中非常朴实、诚恳、忠诚的人,吹喇叭非常卖力啊!

于桂臣,生活委员,分管值日,打扫内务,发放生活用品。老于特点:严格管理,铁面无私。尤其叠被,必须豆腐块,叠不好不许走。好几次我的被叠不方,重叠!正是这种素质决定他长大后做大事。有一次,电视上播放他在火箭弹方面的成绩,好榜样!

学习委员是谁?忘了!我是体育委员,集合站队、跑跑颠颠。记得最深是冬天早晨起来跑步,开始跑寒风刺骨,绕过自流井,跑到圆明园遗址,再跑回来,已是满头大汗。这种半军事化的训练,锤炼了我们不怕苦,坚强毅力,打好身体基础!真应当感谢学校的苦心!

自流井不知还在吗 ?(潘江汉注:50周年毕业纪念聚会没找到陆,事后才联系上,看来至今他还没回过圆明园)冬暖夏凉值得纪念。

还有一件事,有一天下午全班拔草,大家说说笑笑挺好。我不知怎么哪里来的神经,说“不许说话”,当时张增茂就说"话都不让说!大家沉默了。多年我都记得非常清楚,张增茂你记得吗?年轻啊!不懂事啊?

张增茂,大高个,坐后排,脸上有红点,非常快乐开朗,读书很好。记得你!你边坐着卢元镇,大高个,文艺好,常常出个节目——山东快书《一车高粱米》”,好听,好听。高中毕业不知是否考上戏剧学院?

高中后期,班上来了一个新人,小孩一样非常聪明。我们俄语学了多年才会,他一点不会,但半年就和我们一样。此人据说是陈家康大使的子弟,一口四川话,忘了他的姓名。(潘江汉注:陈养渭)他的作文极好 常常得到语文老师赞扬!语文老师满脸皱纹,瘦高戴眼镜。(潘江汉注:王兆苍老师)一次看打下美国无人驾驶飞机,作文时,我编了半天才凑了一点。那位小孩的作文,老师说好文章啊!

高三时,我坐在靠窗的第二排。右前面是霍玉增,我们很说的来。一次鼓号队出行要穿皮鞋我没有,他把新皮鞋借给我穿,真够朋友!真够朋友!现在霍大概地位很高了吧?霍的口音始终听不出是哪里人

我的座位后面王勤,小伙很帅。他的特点:有一笔好字,方方正正笔划匀称,非常潇洒好看。每当收作业我都仔细看他的字。在我正前的人忘了姓名.,只记得浓眉大眼(潘江汉注:唐惠钦),功课很好分到捷克留学。坐在我旁边是冯秋和,非常和善的人,我们很要好。

张承霞,那一年夏天大家都忙着找凉快,他却在小食堂对着那架破钢琴让音乐老师指导着弹!精神、意志专注!我以为他想考音乐学院??

钟大辛,胖胖的上海人,但没有上海人的轻浮,非常朴实。记得有一次俄语课,白俄老师问他个问题(语言老师是白俄妇女,文法老师是个男的高个,黑板字非常好),他用一种非常怪的腔调回答,引起哄堂大笑!就记得这么一次玩笑。有一次钟大辛、庄毅、我们几个人玩捏鼻子,差点把我捏闭了气。

阎泽群,从小生在监狱,体弱,我们都很同情他。但他很聪明,功课也棒,不多说话,文弱的秀才。

张承安,总是高高兴兴的。他唱过一支歌——“太阳出来照东墙,东墙后面是阴凉,一个老牛四条腿,黑母鸡下的是白蛋,红萝卜、白萝卜都不是葱啊”。我听了感到有趣极了,自然就记住了„„

还有许多同学,钱凌贤、刘振惠、刘玉亭、梁一鸣、庄毅,有些人想不起来。

我初中在华北中学,高中并到101。初中的李定

一、刘建军、谢自楚都到一班,我到二班。

顺便说说华北中学及开国大典。我初中在华北中学,学校就在新街口,校址很大,几十栋校舍。刚到时,里面已有八一小学200位6-10岁小学生,都穿着灰布四个兜的小军装,保育员牵着小手,一个个互相牵着,到食堂站队。200人到齐,老师讲话,做好孩子。然后排队进去吃饭。他们吃小灶。在那时,物资缺乏,能吃到鸡蛋、牛奶,真是幸福。这样小的孩子也军事化,现在的爷爷奶奶完全不会接受。

我们初中男女混班。由于占用民校,也有少量百姓子弟。但我们独立吃饭,大灶。独立住宿,穿灰布四个兜的小军装,供给制,发生活用品及一点另用。这拨同学中有刘志丹的侄子刘正娃,后改名刘正文,郭沫若的孩子.....生活那叫艰苦——30人大宿舍,平日吃白菜,肉、鸡蛋很少见。有一次,领导在苏联子弟回归,住到我校,都讲俄语,但几天后就走了,生活太差!初中很愉快,和小朋友打篮球,学习很好,长的高了。

开国大典。快到十一,老师让大家扎灯笼,我们就用麻秸绑个五星,糊上红纸,做个钩提着。不上课,玩玩,当然愿意。十一早上3点起来,吃完早饭,每人发两个鸡蛋、馒头,咸菜,高兴有鸡蛋了。从新街口出发,走到东四,再北海,南池子,最后到三座门,天刚亮!就在这里坐下等。

天大亮,人山人海,旌旗招展,敲锣打鼓,什么也听不见。10点开始放礼炮,之外,也没听见什么。到晚上,有灯了,才轮到我们过天安们,满地骑兵的马粪,有高有低走过去。但我们小孩子却高兴的玩了一天,回学校已经半夜了。次年五一又游行,赶上下大雨,落泊而归。

第二年十一就大变,我们是少先队,发了白衬衣、黑短裤、白鞋、红领巾,发了好吃的,排队走到天安门,我们站在最前。几万红领巾,各校站一方不许动。其实,那么多大大小小红领巾的旗,什么也看不见!好在最后红领巾涌向金水桥,才看见一切。啊,场面真大,不可言喻。后来到101再游行,就另一天地了。华北中学到我初三就与外校合并了。男生去101,女去师大女附中。女生许多面孔记得,但名字忘了!

到101就是一个新天地。环境好,在圆明园旁,有自流井、稻田、清泉。圆明园的空间空气好,吃的好,饭、馒头、包子、肉菜、牛奶,中等水平。保证我们身体成长,打好非常重要的基础。教师都是一流的。数学的老师尤其几何老师(潘江汉注:郝树强老师),瘦小、精干、准确、逻辑性好。教代数的魏老师(潘江汉注:魏普才)高个、大脸,好。外语语法及口语好(潘江汉注:俄语崔立滨老师],历史讲的好听(潘江汉注:历史老师刘占武),吸引人。语文分析的到位(潘江汉注:语文老师王兆苍),考大学全因为老师好,我们才好(潘江汉注:当年高中二班的任课老师还有:物理老师王学斌,化学老师田凤歧,地理老师张家兰)。还有那位个子不高的体育老师(潘江汉注:王伯英),体育课真带劲!

回来再说十一。到101了,游行就不一样。首先有鼓号队,一般学校没有。鼓号队长潘江汉,他会吹号,组织能力好,手底下有四五十名号手,每天练。快过节了,把小号擦得亮极了,太阳底下闪闪发光。四五十人合吹起来,那个气势!

我是敲大鼓的,其实20多斤背在身上挺辛苦,游行一直背着,而且一直敲着,不能停,不然走不齐。但大家年轻,不累,还挺高兴。又到十一,3点起床,穿上制服,借了高筒皮鞋,吃得饱饱的(条件好了,伙食好)。有汽车送到东单或西单,大家精神十足,就开始进军。鼓号队最前排站好好队,先试吹,都调好,看怎么样!大鼓首先“通通通...”打起来,走一段。潘江汉把手中亮晶晶的小号一挥,那几十把号就憋足了劲,“滴滴达达”吹起来,那个”精气神“啊!想起来真是好啊!多么快乐!回头看,队伍走的倍整齐。尤其对面来了外校的队伍,咱们就拼命的吹,年轻啊!然后等过天安门,看到最后的群众队伍,我们很快超过他们。到南池子,就来劲了,吹吹打打起来,直到西四,有汽车接回校。多么青春活力的年华!

我还记得清华大学体育教授马约翰给我们讲,“孩子们,身体棒棒的!”

那天大礼堂坐得满满的。台上走来清华大学体育教授马约翰,头发斑白,上身穿短袖白衫,系一根黑蝴蝶结。下身短西裤,长筒白袜,典型英国绅士打扮。他讲了许多,印象最深是“我这么大岁数,体身还这么棒,全靠洗冷水澡!洗的时候,要拍水,不论冬夏坚持!坚持!百病全消。祝你们身体棒棒的!”最后,热烈鼓掌啊!热烈的气氛少见。

以后,无论冬夏我一直凉水拍身,许多同学都这样。老人的引导,帮助我们一生,这是最精彩一次讲话!

101游行第二特点是整齐精神。我们与一般学校不同,供给制,穿一样的衣服。和一般学校比,伙食水平较好,身体棒,各个小伙非常精神。因此,游行起来,完全半军事化,几百人的队伍非常整齐。在鼓号的引导下,步伐一致,每个同学都非常自觉,紧跟统一指挥,十分显目,马路旁的观众都说真棒!实际这种训练,让每个同学养成听指挥、守纪律,热爱自己的学校、国家,为之自豪的风尚。

高中期还参加过一次全市歌咏比赛。总指挥是那位精悍的体育教师,选了100人。二班有许多人,像钟大辛、庄毅、王勤、张成霞.....等,曲目是抗美援朝的歌。

一般在小食堂排演,选一班的一位同学指挥。唱了几次太单调,又加动作。因为唱的次数太多,歌词到现在还记得:“马达哄哄响,车辆快快转,车辆上下颠颤颤、颠颤颤;加大油门,次楞楞、次楞楞,上了山来。上山有下山.......”就在上山这里加动作,要晃一下,练了不知多少次才可以。

比赛在中山公园音乐厅。100人站在台上,白上衣黑裤子,台灯一亮非常刺眼,——从未见过这种场面,都紧张极了。好在唱下来了,得了第三。——北京四中第一。他们不知从哪儿弄来西服100套,神气啊!——那时哪有西服啊!

由于篇幅所限 还有许多101中,华北中学的趣闻,以后再慢慢的说吧。

高中三年的教育,铸就了远大的目标,铸就了坚强体魄,铸就顽强毅力,铸就知识与科学头脑.....终生受益!

101中,谢谢!

继续前进!!

篇7:暑假生活回忆暑假,那些回忆作文

无论是欢呼,还是忧愁,暑假已至。这2个半月,日子竟然如此的枯燥与无聊。不时之间,你仿佛又回忆起了那些笑颜,那些欢喜,那些点滴。独坐书桌前,想尽力为自己前途一搏的中考狂人,

晚上,坐在书桌前,又回忆起那些曾经。提笔,想记录,又似乎消散于心中。猛然,才发现自己早已置身于那段曾经之外。自己苦笑,心中百般滋味,想想曾经,苦痛苦痛,自在心中。

泪,不知何时已悄悄流下。一段岁月的回忆,让我的心似乎都无法承受这苦痛,不觉便已热泪盈眶。无言,静夜默语,回忆,只是曾经。

岁月尽是不饶人,回忆更堪惹人念。转眼又是一年夏,回首只叹毕业离。

以上是由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暑假生活回忆三年级作文,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精品学习网。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暑假里的一天作文:暑假里的一天

篇8:网络与作文教学整合初探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 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 其思绪就会更加精细而敏锐, 求知欲望就会高涨。而网络信息技术能再现作文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情境, 情境中的各种因素会对学生写作的情感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突破时空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 把一切原先不能直接搬进作文课堂的情境搬入课堂供学生感知, 这就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来联系现实生活, 选择材料和构思情节, 不断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这是培养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好的形式。

如在学习了《我的母亲》一文后, 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献给母亲的歌》, 让学生写《母爱》《妈妈, 您听我说》等。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 如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格言, 诗中的母爱, 课堂上, 我们安排在《懂你》的乐曲声中, 让学生看从网上下载的电影《九香》, 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 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 完全进入角色, 纷纷拿起笔, 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 适时利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 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 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 丰富了写作素材, 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二、资源丰富, 创意无限

传统作文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作文材料少, 而要写出好的文章, 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但是, 目前中学生普遍学习紧张, 基本上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 经历简单, 生活单调, 古人说的“行万里路”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个梦。生活体验的不足形成了对作文的严重制约。多媒体网络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可以帮我们摆脱上述困境。网络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它包罗万象, 蕴涵无穷。可以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以及自然环境等进行多媒体视听再现, 成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窗口, 为作文课堂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一旦走进了网络世界, 狭窄的生活空间将会变得宽广开阔, 单纯的生活阅历将会变得丰富多彩。

我校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 历史悠久, 有着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 到处都有陶冶学生思想情趣, 激发学生写作情怀的良好素材。虽然许多学生从小在烟台生活, 可对家乡的历史也是一知半解, 在以“知我烟台、爱我烟台、建我烟台”为话题进行写作时, 就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挖掘学生写作潜力。通过网络, 学生了解了烟台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自然景观、旅游景区、土特产品、知名品牌、传世作品、民间艺术等。习作时, 学生有事可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字里行间都表达着对家乡灿烂文化的热爱。合理利用网上资源, 无疑为学生观察世界, 了解社会打开了一扇神奇之门。无穷的网上资源, 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感觉。

三、自由交流, 进步共享

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组织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的材料, 在这些材料中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 建立一个专题性的资源库, 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在此基础上, 教师出专题, 让学生模仿建一个自己的资源库, 这样便于在写作过程中利用。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 就是让学生在建立专题资源库的过程中总结和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 以便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这样既学到了写作的一些方法技巧,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例如, 讲“如何进行语言描写”时, 选择一些有关语言描写的片断或文学作品, 把他们制作成“语言描写网”或制作成“资源库”供学生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这些语言描写的片断有哪些特点?怎样才能写好人物语言?然后把自己的理解在网上发布。最后老师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人物的语言应该个性化, 必须与他的身份、地位、教养、气质、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相契合, 让读者观其言即知其人, 闻其声便明其性。

在网络环境中, 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 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先内部协商, 再小组讨论、交流, 对当前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 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这样一来, 学习者 (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 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通过这样的研讨, 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 集思广益, 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从而促进思维的严密性与实际的切合性,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通过网络的教学, 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听老师照本宣科的讲解, 而是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把自己归纳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更重要的是, 同学们可以随时把自己喜欢的文字用复制粘贴的方式快捷方便地放进自己的素材库里, 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同时还可以随时对自己在网上看到的材料发表意见, 通过网上论坛形式与老师或同学交流。我想这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所无法体验得到的快乐。

四、作文评改, 方便快捷

网络作文不能忽视作文修改这一环节。课堂上, 我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电脑上, 学生可以先进行自我修改;接着用文字修改工具辅助修改语句和错别字;最后还可以通过网络发送给老师或同学, 让老师或同学帮助修改。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 可以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提高批改作文的能力。每次作文之后, 教师要粗略地浏览学生的作文, 做到心中有数。把带有普遍性问题的文章组织学生批改, 学生批改前, 教师先要明确要求和批改的标准。自批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有自己的批改意见。然后对照训练目标, 引导学生对作文的每个环节进行判断、评价、修改。学生的作文训练也可通过视频投影仪、大屏幕投影等供全班师生一同阅读、分析、修改, 达到作文批改、评阅的较高境界。老师组织大家自由发言, 对批改意见进行补充、修正、评价, 共同总结归纳, 指出普遍性的优缺点, 以及教训和有规律的东西, 并在网上展示。这种基于网络的评议批改, 由于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 大家可以同步对一篇文章加以剖析, 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而且可以免去站在课堂上解剖别人或被别人解剖的尴尬, 这就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这样, 在单位时间内, 学生获得了最大的信息容量。

另外, 教师还可以借助BBS论坛, 发起对学生作文的共时评价讨论, 也可以利用聊天室对学生作文及其中某些问题进行共时评价讨论, 将课内讲评延伸到课外, 从而实现远距离的作文讲评教学。讲评作文是每次作文的总结, 也让学生明白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学生作文放在网上, 教师组织学生互看互批, 学生参与了, 批改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作文讲评就能做到趁热打铁。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仔细分析研究批改过的作文, 他们就能参与讲评, 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

此外, 上传到网上的作文处于广大读者的评判之下, 这里的读者不仅是本班的老师和同学, 也可以是上网阅读的任何一位读者, 每一位读者都可以通过在网上留言、发电子邮件等方式评改他人的文章。因此, 这使得作文的评改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同学、老师的狭小圈子, 作文教学已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

五、轻松发表, 增强兴趣

网络这一交互平台的出现, 为学生作文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网络作文是供人交流、与人分享的, 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写作心理过程。通过在网上发表作文, 学生拥有了无数的读者, 将大大激励他们写作的兴趣。每个学生既可以阅读到别人的作品, 又能让别人读到自己的成果, 还可以通过阅读, 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作品介绍给同学, 大家一起来评一评、议一议。当学生的习作变成了铅字在报刊上发表时, 那种喜悦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可惜这种成功感只有为数不多的同学享有, 更多的学生习作被藏入深闺, 这部分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日趋减弱以至于对写作产生反感, 而网络发表的自由性, 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尝到成功的欢乐。文章写完, 无须教师推荐, 既可与同学“奇文共欣赏”, 还可通过电子邮件送给亲朋好友, 先睹为快。一些“小网虫”通过BBS发帖子或个人主页发表, 交流面更广。这样就可以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的目的。

篇9:回忆“回忆中的城市”

同时,我又是个特别的人,所以我是个特别平凡的人。特别平凡得没有什么好习惯,寝室常常因为我而扣分,生活也因此而越发的索然。曾经有个我十分欣赏的老师说我是多事之秋。我清楚地记得他吐出这四个字时脸上的表情是一副无可奈何。我至今仍不知道这话是否有什么深层的含义,正如他也至今仍不知道只会桀骜、只会给他添麻烦的女孩,其实对他异常欣赏。

和所有不是很快乐或者说根本不快乐的孩子一样,我每天仓皇地穿越早晨,穿越中午,穿越夜晚,穿越无穷无尽的重复和庸常。笑容空洞并且若有若无。我的手指总是跟我负气。在我迷茫不堪地徘徊在悲痛边缘时,它们无情地死给我看了。苏醒后,我却因为那些悲痛已变成回忆而害怕地不敢记录。于是,我的文档里总是大片大片的空白。白得让我心痛,让我怀疑一切是不是真的可以回到还来不及开始的最初。

于是,我特别羡慕四维,羡慕四维的《回忆中的城市》,羡慕《回忆中的城市》中的人和事,再于是,我终于小心翼翼地提笔在老哥送的课程设计纸上尝试起写四维所谓的手稿。大段大段地写着,写着,写着就真的像四维常常形容的那样热泪盈眶。我不知道这是自己所想看到的还是所不想看到的。我老哥在J大学土木工程系,他和他那帮子兄弟姐妹会定期给我写信,这些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大哥哥大姐姐总是用最简单的文字给我最深沉的触动。我习惯晚上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回信,写到手酸眼睛痛时,我总是怀念起教室里明亮的日光灯,怀念起围绕在灯边乱飞的小东西,温暖无比。也有好多次不幸被值班老师逮到,没收了手电、信纸,扣分,第二天被老班没完没了地训。

中考前的几个晚自习,胖子频繁地传包得很好的纸团给我。一打开,不是已死的飞蛾,就是叫不出名字的小虫的尸体,还有他画在纸上的夸张的猪头。不过,我不会像有些做作的女生那样嗷嗷大叫扮可爱。不动声色地在旁边又画了个猪头,传了回去。他再传过来,我再传回去。无聊的生活,我们用更无聊的方式来点缀。等到纸上面画满了猪头后,胖子就拿去向阿琪炫耀,他是如何用死虫吓得我神志不清,只能画猪头。

我的理科向来不佳,只有作文让我在班里脱颖而出。我以为这不是智商问题,仅是兴趣问题。老班却认为是我没志气学韩寒。她讲得振振有辞唾沫乱飞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寝室里经常被我翻阅的四维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周嘉宁的《流浪歌手的情人》、小饭的《不羁的天空》以及遗忘在家里的韩寒的那4本书。第一次面无表情地流泪……我想说,人家是职业车手,我怎么学啊?就知道几年前的韩寒!当然,我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后来,就有第二次面无表情地流泪。再后来,就写第二次面无表情地流泪,只是感觉恍如隔世。谢霆锋有首歌叫《你不会了解》,除了力宏,我对别的歌手都没有兴趣,所以只知道歌名并没有听过。既然不会了解,又何必去尝试,再等待相同的结果——不了解。不了解,不想别人了解,像四维的朋友阿亮、小蓓那样,忧伤却什么都不说,有勇气什么都不说……窗外的阳光很温暖,所以四维想该结束他的《回忆中的城市》了,而我却找不到结束的理由,可继续写又写些什么呢。我想我还是那么地害怕回忆,以至写完后都不敢复读一遍,同样却又那么地害怕遗忘,不甘心今天的一切就是为了等待明天去遗忘,也许等我看明白“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时,我才能提起笔,同样结束我的惘然。

篇10:回忆往事关于回忆主题精彩作文

不曾忘记心中的惆怅,也不曾忘记心中的忧伤,他犹如沙漠,吞噬我心中的整个绿洲。我不知自己遗失了什么,也不知自己在寻找什么,只想把不该属于我的一切永远丢弃。真想把曾经的回忆忘却,把曾经拥有的留给过去。不知道人为什么会在静静发呆中流泪,只知道常让人哭泣的叫回忆;不知道人为什么会有回忆,只知道在回忆中有酸有甜。

在我的回忆中,酸与甜各占去一半。在回忆中对镜子照,发现生命竟是如此平淡。记得幼时因自己的一次骑车比赛得一等奖而高声欢呼,认为那是自己生命中的亮点,现在想想那时真是一个孩子天真的想法。回忆让我知道我不懂得把生命变得更精彩,只知道在取得小小成就后沾沾自喜。

有时我很自负,很自卑,没有人踏进我心灵的花园,没有人聆听我心中的无奈,更没有人抚慰我心口的创伤,只有我一人在静静的回忆中寻找出口。

我是一个不爱回忆的人,却有常常在回忆中流泪。回忆让我明白遗失的美好不会再来,泪水再多也换不会曾经的拥有。我后悔,后悔留给自己太多美好的回忆,是你让我因现在与你相差太大而难过,也许并不该责怪你,只能怪自己,怪现在的自己做的不够完美。

回忆往事,发现我并不是笨孩子。朋友让我有点阿Q精神,说人多了当然自己不是最好的,但那只是一个逃脱现实的借口,是因自己的不努力才造成了一切的失误。回忆中,我看到的是不屑,甚至蔑视。困难对我的蔑视,因为我怕困难,怕面对他,更不愿去向它挑战,自己心灵上的懦弱成了蔑视的养料。往事却告诉我,其实我并不懦弱,是懒惰!还记得上初三时一个学期内背了58篇英语课文,难道那不是一种困难,一种记忆上的困难?然而我却曾经将它征服。上了高中,在不知不觉中我变了,变得沉默、忧郁、懒惰。

面对现实,我不敢回忆,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我怕它告诉我太多太多的过去,怕它指责我让人不满的现在。

面对现实,我必需回忆,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因为只有它告诉我过去,才能让我看到现在的不足:只有它的指责,才能让我在不足中进步。

我感谢回忆,感谢往事,感谢从中的一点一滴,虽然挥洒不少泪水,但却又满载而归。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忆奕】相关文章:

上一篇:教学心得_听评课心得体会下一篇:【暑期读名著】读《昆虫记》有感7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