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足先登的意思

2024-04-19

捷足先登的意思(通用4篇)

篇1:捷足先登的意思

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世界审计处在一个痛苦且充满革新活力的转折过程中。新旧经济观念的冲突和混合, 导致以所有权和管理权为重要特征的股份公司的发展蔚为热潮。这不仅意味着旧的经济范式陷入危机, 崭新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 也标志着股东和债权人与企业管理当局之间新型的经济责任关系的最终确立。这种责任关系正是英国民间审计产生和演化的最深层的内驱力。

一、荣誉应属于谁:乔治·沃森和查尔斯·斯内尔

1 7 2 0年, 名噪一时的“南海公司” (the South Sea Company) 倒闭的消息传来, 犹如晴天霹雳, 惊呆了正陶醉在黄金美梦中的债权人和投资人。当这些“利害关系者”证实数百万英镑的损失将由自己承担的时候, 他们一致向议会发出了严罚欺诈者, 并赔偿损失的呼声。

面对舆论的压力, 议会组织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 调查南海公司破产事件。经过秘密查证, 发现该公司的会计记录严重失实, 明显地存在着蓄意纂改数据的舞弊行为。于是, 议会决定聘请一位精通会计实务的斯内尔先生对南海公司的分公司“索布里奇商社”的会计账目进行检查。

查尔斯·斯内尔 (Charles Snell) 出生在英国伦敦市, 他是伦敦市堆斯特·莱恩学校的习字和会计教师, 他在一本教科书中, 专设“商人审查会计记录所采用的实务方法”一章, 详细介绍商业审计业务。他实践经验丰富, 理论基础扎实, 在伦敦地区享有盛誉。

斯内尔接受议会委托以后, 首先对事件背景和原因进行了调查。他发现“南海公司”创建于1710年, 以发展南大西洋的贸易为目的, 获得了专卖非洲黑奴给西班牙美洲的30年垄断权, 兼营捕鲸业。它最大特权是可以自由地从事海外贸易活动。但该公司在10年中没有取得任何成功。后来得到议会的批准, 以国家公债约1000万英镑换作公司的股票, 国家债权人换作公司的股东。1713年与西班牙缔结了乌特来克条约, 由公司供应非洲黑奴给西班牙美洲, 公司享有特权。

由于这项计划的提倡者把美妙的前景吹上了天, 以至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投机狂热。成千上万的人赌博似地购买有价证券, 根本不顾后果。公司提供人利用众人的这股狂热, 提出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计划。当然, 其中有些计划确实鼓舞人心, 但大多数是荒唐的或虚幻的。

不久, 同时几家公司控告南海公司, 英国人才恍然大悟。一切都是骗局。股票价格马上一落千丈, 南海公司宣告破产, 从而使数以万计的债权人和股东蒙受损失。针对这一情况, 斯内尔应议会特别委员会的要求, 于1721年编制了一份审计报告书, 它开宗明义地表明这是“伦敦市彻斯特·莱恩学校的习字教师兼会计师查斯·斯内尔对索布里奇商社的会计账簿进行检查的意见”。接着指出了企业存在舞弊行为, 但没有对企业出于何种目的编制虚假的会计记录表明自己的意见。

议会根据该审计报告, 除没收全部董事的个人财产以外, 还将一名负直接责任的经理逮捕, 押进了伦敦塔;同时, 颁布了《泡沫公司取缔法》, 旨在防止不正常的股份投机、禁止设立舞弊性质的股份公司、禁止非股份公司采用股份公司形态和禁止股份公司从事特许证规定的业务范围以外的经营活动。这种抑制股份公司发展的举动表明, 当时的英国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以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经济作用, 而且, 没有制订出一套科学的维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管理制度。他们只是简单地通过禁止设立股份公司, 来保持资本主义资金市场的稳定, 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害。这显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尽管如此, 南海公司破产事件还是孕育了查尔斯·斯内尔这样一位民间审计职业的最早先驱者。现在, 查尔斯·斯内尔已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受聘对股份公司的会计记录进行审查的会计师, 他编制的报告是世界最早的由会计师呈送的审计报告。所以, 南海公司的破产事件, 揭开了民间审计走向现代的序幕。从现代民间审计的直接历史渊源来说, 斯内尔先生受议会之聘对采取股份形态的南海泡沫公司进行审查, 乃是现代民间审计发展的先声。

当然, 究竟谁是世界上第一位民间审计师, 目前仍然是民间审计发展史学上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部分学者认为, 第一位民间审计师的荣誉非乔治·沃森 (George Watsom, 1645年—1723年) 莫属。

乔治·沃森1645年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 一个商人的儿子。完成学业后, 他在一个商社担任学徒。不久, 被送往国外学习簿记技术。1676年再次回到苏格兰。过硬的专业水平, 使他在长达20年内稳坐爱丁堡一家著名公司“会计师兼出纳员” (accomptant and cashier) 的宝座。在业余时间, 他或为自己记账, 或协助他人记账。1696年, 他离开这家工作多年的公司, 成为苏格兰银行的会计师和出纳员, 同时担任几家公司和商社的财务人员。但是, 他没有放弃自己公司的业务。他的公司主要办理票据交换工作。由于他提供的服务质量上乘, 故深为同事所尊敬。

沃森终生独身, 在当地还是一个著名慈善家。他捐款创办了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医院, 投资兴办儿童教育事业。

由此可见, 沃森作为苏格兰第一位会计师是受之无愧的。但世界上第一位民间审计师的荣誉应属斯内尔先生。因为沃森只不过是企业的一名会计, 并没有亲自进行过查账业务。

二、经济危机和公司法对民间审计的催生

在英国乃至世界史上, 工业革命都是一个辉煌灿烂的事件。它使英国由世界上第一个工场手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变成大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经济中心开始从庄园转移到城市, 产业规模日益膨胀, 企业资金亦加速扩大。这种对资金高度集中的要求, 迫使英国政府重新认识股份有限公司的经济意义。1825年, 议会毅然废除了1720年颁布的《泡沫公司取缔法》。1834年和1837年, 又通过了由国王授予特许证来设立股份公司的法案。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整个社会发出了一种呼唤, 呼唤股份公司在这种形势的引导下能够尽其所能, 在英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保护作用。

股份有限公司的诞生和发展, 将审计事业的发展纳入了一个新的经济框架之内, 是近代民间审计产生的经济背景。

股份公司是集中管理资本的重要手段, 对刺激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它犹如磁铁一般, 吸引许多人毅然解囊投资, 但由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这些股东和债权人不可能直接接触经营的各个方面, 要了解公司经营的详细情况, 只有求助于数字和报告书。这表明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一种以经济责任为纽带的委托经营, 而这种委托经营必然要求有来自外部的控制手段, 这种独立的“外部控制” (outside control) 就是公司审计。

适应这样的历史要求, 与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不同的、后来成为审计发展主流的民间审计终于在英国应运而生,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是审计领域的一次革命。从此, 世界审计形成了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三足鼎立的多姿多彩的格局。

企业 (股份公司) 审计是建立在股东、债权人与管理者之间关于企业管理的经济责任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它的基础作用在于, 处于第三者的角度, 就股份公司会计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提供一份具有客观性的证明, 从而将值得信赖的财务信息传播给股东和债权人。换言之, 民间审计师的职责就是通过监督职能, 将管理当局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向股东和债权人报告。

决定民间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经济责任与决定着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经济责任是完全不同的。与国家审计有关的经济责任将国家审计定格在国家政体运行中发挥作用, 与内部审计有关的经济责任将内部审计定格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 而与民间审计有关的经济责任则将民间审计定格在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经历着繁荣、危机、萧条、复苏的周期。1815年, 英国第一次出现经济危机, 尔后, 每隔8年或10年重演一次, 每次都使一大批股份公司倒闭, 使成千上万的股东和债权人蒙受损失, 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秩序陷入极端混乱之中。英国议会触目惊心地认识到, 如果股份公司的发展失去控制, 将给市场经济秩序带来灾难, 所以, 有必要制订法案, 对股份公司进行社会性监督。1844年, 议会颁布了《股份公司法》, 该法案明确规定:董事有登记帐簿的义务, 而且, 该账簿须经董事以外的第三者审查;执行审计业务的监事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董事应编制“详细而真实的资产负债表”, 这些账簿和报表须经公司的监事的审查;并且, 董事应在股东大会前十天将资产负债表的副本与监事审计报告书一起, 提交给股东和公司登记人员。该法案具有两点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点是鼓励公司采用股份公司形态, 因为在18世纪初期, 由于发生了许多股份投机的欺诈事件, 尔后100年事实上禁止设立公司, 而股份公司的经济作用在初期尚未为公众所认识。鼓励公司采用股份形态, 无疑对现代审计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第二点规定董事应接受监事的审查, 这一方面体现了议会的立法目的, 另一方面也表明监事作为股东代表, 负责审查董事的会计记录, 其重要性已为法律所承认。但审计目的受中世纪审计意识的束缚, 仍限于审查董事的诚实性, 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几个月后, 除再次肯定1844年公司法中关于监事审计的条款以外, 新规定:“监事可以用公司的费用聘请有记账技术的会计师和其他人协助办理审计业务;监事和会计师应根据公司的账簿, 编制报告书”。这些规定对近代审计的产生同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 这些法案规定的担任审计人员的监事, 并不是精通账务的专家, 而仅仅是外行的股东, 或是股东的代表。而且, 虽然法案规定允许监事聘请会计师协助工作, 但19世纪中叶以前的会计师都未经统一考试, 审计技术并不熟练, 其业务范围广及破产事务、清算事务、信托事务、保险事务和会计事务, 与法律事务关系密切, 单就会计事务来说, 也仅限于公司账簿记录和决算事务, 以及检查、修正有争议的账簿记录的事务。这些会计师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审计人员, 从事审计只是他们的副业。甚至有人认为当时的会计师, 仅仅是对加法很熟练的计算专家。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们是联接中世纪审计人员和今日的特许会计师的中间存在。所以, 由他们协助办理的审计业务往往是不彻底的。这种简单的、朴素的审计仅限于审查全部支出是否编制了相应的支出凭证;资产负债表是否与总账余额相吻合。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75年。不过, 监事审计虽然是外行审计, 但它对牵制董事的受托行为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45的公司法增设了必要时可以聘请会计师协助办理审计业务的条款, 为职业会计师审计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 股份公司的经济意义和优越性逐渐为公众所理解, 经过议会的努力和经济危机的冲击, 公司法更加健全, 英国企业审计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1855年和1856年有限责任法和公司法中, 规定了资产负债表和公司章程的标准格式 (付表) 。资产负债表的标准格式是非常先进的, 资产和负债按种类分类, 并设置了呆账科目, 反映了工厂设备折旧和固定资产两方面, 保留利润也分成“意外损失备用”和“分红备用”两部分。在章程的标准格式中, 收纳了1845年公司条款总则中所有的审计和会计规定, 并增设了许多新内容, 其中最重要的条款是:账簿就按复式记录形式记账, 规定监事不一定必须是企业的股东。让会计师从助手地位直接担任监事, 这表明会计师的审计技术越来越熟练, 地位也越来越高。但是, 在当时并不是所有的监事都由会计师担任。

1862的公司法更加发展了1844年—1845年公司法和1855年—1856年公司法的会计规定和审计精神, 并另设了一个补助性规定, 称为《股份公司经营的法规》, 其中规定:董事应真实地在账簿上反映商品、现金收支和债权债务;应每年编制一次资产负债表和收支计算书, 并将它提交给股东大会;公司的会计工作至少要接受一个以上监事的检查, 监事应审查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各位监事应提交资产负债表的副本, 并有编制资产负债表及其有关账簿记录、证据文件的义务;监事必须将“资产负债是否包括法律所规定的全部内容、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的意见, 报告给股东。监事的检查和报告义务在该法案中更加明确;关于资产负债表格式的规定也更加详细, 这里的资产负债表不是借方贷方余额的简单罗列, 而是有分析地将资产、负债和资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在借方列资本和负债, 在贷方列资产, 这是典型的英国式资产负债表。在这一法案中, 又一次强调监事在办理审计业务时可用公司的费用聘请会计师或其他人员;监事不再必须是公司的股东。这表明会计师审计的地位已更加巩固, 因而, 1862年的公司法以“会计师的朋友”而闻名。改由处于第三者立场的社会上的特许会计师代行, 实现了民间审计的一次重大转折。

篇2:捷足先登的“鞋生意”

一件短袖T恤,一件格子衬衣,一条牛仔裤,脚下一双运动鞋,李树斌看起来像是一个学生。然而,这个生于1980年的男人已经掌管着一家年销售额近10亿元的鞋类B2C网站。此时,他告别大学校园刚刚10个年头。而他所经营的事业,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天之骄子

大学时代的李树斌就出尽了风头。大一的时候自学编程技术,替外面的公司编写动画和设计网站,最多时一个月能赚到过万“零花钱”。大三的时候,他创建了中国传媒大学著名的校园论坛“核桃林”。2002年本科毕业时,他成为搜易得的技术总监。

搜易得曾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网上商城之一,鼎盛时销售额高达数亿元,就连京东商城的刘强东,当时也在搜易得卖光磁产品。2005年搜易得被爱国者收购后,李树斌成为冯军手下的一位总裁。

2006年,李树斌用业余时间创办了音乐分享网站Songtaste,用户多达数百万,并在2010年以1000万元的价格出售。

至此,李树斌在别人眼里已算小有成就,但其事业上真正的起步却始于2007年,他和长期经营传统建材生意的鲁明一起,筹资80万元模仿美国知名鞋类 B2C 网站 Zappos,创办了好乐买。

现在,李树斌已经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好乐买。这是一个需要人打起十二分精神的领域——虽然有了红杉、德丰杰、英特尔、腾讯等多家投资机构总共87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2011年的收入也近10亿元,但在电商寒流的影响下,李树斌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李树斌仍然深信,在中国的电子商务领域一定可以出现像亚马逊一样伟大的公司。

本土化的模仿秀

李树斌和创业伙伴鲁明的相识,是在某兼职公司的一次大会上。鲁明有丰富的传统生意经验,跟客户谈判的技巧娴熟。李树斌则是一个技术功底深厚且商业敏感性极强的80后。两人都看好电子商务领域,一拍即合,决定要一起干点大事情。

但是具体做什么呢?李树斌觉得要符合这样几个元素才值得做:市场要大,价格在300—500元之间适合中国人消费能力,毛利不能低于20%,适合配送全国。

在广泛地搜集了各类项目之后,美国售鞋网站Zappos让两个人眼前一亮。

从项目本身看,Zappos模式符合预定的几个要素,并且已经获得投资界认可;从竞争看,因为鞋类产品对样式、舒适度要求较高,除了淘宝上的“散户”外,当时国内并没有大的网上鞋城。李树斌当即拍板:做中国的Zappos。

而他的竞争对手并没有等待。拍鞋网在2007年正式登陆,好乐买于同年11月上线,2008年之后,乐淘、名鞋库、淘秀网、淘鞋网等相继进入,鞋类B2C进入了第一个“小高潮”。

虽然都瞄着Zappos,但是李树斌并没有完全模仿,在选货、库房,以及退换货政策上,他均作了“中国式改造”。

选货是第一个难题。刚成立的时候,好乐买由于缺乏资金,只能先上一个品类。为此,李树斌特地到地铁站做调查,观察每个人穿的鞋子。最后他发现,穿皮鞋的都看不出牌子。除皮鞋之外,所有人穿的鞋子,不管真假,都是市场上的前10大品牌,且85%是运动品牌。于是,好乐买将运动鞋当做网站的第一个品类上线了。考虑到各品牌尺码、版型差异较大,不利于创业网站操作,李树斌决定只做大品牌运动鞋,因为“大品牌运动鞋价格比较透明,消费者很容易与传统渠道进行比价”。

Zappos的另一特点是消费者可以一次预定几双鞋,如果不合适,只要保证商标和包装完好,就可以将鞋子全数退回,卖方承担全部运费,且退换货期限长达1年。对于只有80万人民币创业资金的李树斌来说,Zappos的高端服务显然有些不切实际。好乐买只能精确不同品牌产品的尺码,提供每个品牌尺码所对应的长度,并有客服专门提醒用户“实脚测量”,以减少退换率(目前好乐买的退换货率在2%-3%之间)。

忍痛放弃“零库存”

创业之初,Zappos的零库存管理对李树斌产生了极大吸引力。Zappos所有商品均和专柜同步,不设自己的库房,有用户订货时就去代理商所辖专柜提货。

一开始,好乐买没有名气和实力,没法跟品牌商合作,只能从经销商那里拿货。“网上有人下一笔单,就派人开车去各个线下经销商那里拿鞋。”李树斌回忆说,“当时毛利很低,但不亏钱,还是赚一点。刚创业的时候,我们几个创始人都不拿薪水,早期的创业员工也只拿半薪。为了节省成本,我们租的是平房,我自己兼任程序员。一个月的运营成本不超过2万元。”

但是模仿了一段时间后,李树斌发现不行。由于代理商不设中转库房,所有的货物均分散在各专柜,有时候取一单货需要跑好几家专柜。起初客户还少的时候,公司每天有司机按指定线路去各专柜取货。但随着日出货量增多,“现取现卖”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时间需要了。这造成好乐买一度高达40%的退货率,因为不是每个订单好乐买都能拿到货。

为此,李树斌不得不“忍痛”自建4000多平米的库房,还模仿亚马逊的库房管理策略进行了一系列优化,以提高库房与前台网站的“对接效率”。

送上门的风投

好乐买上线1周,红杉资本的人就敲开了李树斌办公室的门,他当时有些惊讶:还没宣传呢,风投怎么自己就来了?

其实美国Zappos是1999年由尼克?斯威姆(Nick Swinmurn)和谢家华创立的,2000年就引入红杉资本4400万美元的投资,2009年以8.47亿美元的价格被亚马逊收购。红杉资本从中获得较高的优先清算倍数,分别为4倍和2.738倍。尝到甜头的红杉资本对鞋类B2C网站格外看重。当好乐买还在筹备当中,红杉资本就听说了这个即将上线的“中国Zappos”。不过2007年刚上线的好乐买,在红杉资本看来还过于“稚嫩”,所以那次双方只是约定要保持长期联系。

送走了红杉资本“礼节性”的拜访,李树斌必须要面对残酷的现实:没钱咋做推广?

nlc202309040641

原来上线一个月内,光顾好乐买的基本都是“熟客”。李树斌每次碰到朋友都会像拉保险一样推广自己的鞋:“专卖店买得到的我们都卖,价格便宜20%-30%”,一个月内朋友们买了100多双,销售额4万多元。

但光靠熟客并非长久之计,没钱打广告的李树斌试着在自己办的两个网站上放“免费广告”:音乐网站Songtaste和传媒大学BBS,前者每日PV为四五百万,而后者最高访同时在线人数达到1.6万。

有了两个“大站”吸引来的流量,好乐买的生意有些起色。当好乐买日售鞋量达到20双的时候,李树斌又盯上了淘宝这个大市场。他一连买下了几个在淘宝日销售量20双左右的鞋店,并把网店老板招来做全职店主。这招果然很奏效,好乐买的日销售量连续翻番。不久日售鞋量便达到200双。这个时候,上门拜访的投资机构多了起来,但李树斌最终还是选择了红杉资本。“双方的选择都是源于红杉在北美成功投资了Zappos,投资方希望在中国复制它,而好乐买恰好具有这样的基因。”

危机与商机

2009年6月,在拿到红杉资本的1000万美元投资之后,李树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投资租用仓库。然后就是将SKU(Stock Keeping Unit,即库存量单位) 从原来的一万多个,砍掉近一半,再根据这些产品去购买货物放到自己的仓库里。同时,李树斌收缩在淘宝商城的推广,花钱砸广告,推广自己的网站。有了资本的助力,好乐买的销售额大幅度增长。从2007年的几十万元,到2008年的1000万元,再到2009年的近5000万元。

销售业绩让好乐买进一步获得了风险投资。2010年10月,红杉资本又与德丰杰、英特尔一道向好乐买投资了1700万美元。2011年6月,腾讯与德丰杰联合投资6000万美元,其中腾讯投入达5000万美元。

到目前为止,好乐买获得了8700万美元风险投资。这是垂直B2C领域目前披露的最大金额的投资案例。

不过从2011年底开始,国内 B2C领域遭遇了寒流。先是品聚网宣布“公司进行清算,暂停相关业务”;接着是走秀网、尚品网相继传出裁员消息;然后是乐酷天宣告死亡,维棉网被执法部门查封、商品全部下线。已上市的B2C电商财报也是一片惨淡,今年第二季度,当当网净亏损1.22亿元,麦考林净亏损3000万元,唯品会亏损也超过3000万元。好乐买的最大竞争对手乐淘网也转型原创互联网品牌。

但李树斌却在这股寒流中看到了希望,他仿照亚马逊组建了一个近十人的数据分析团队,并在仓储物流环节引入自动化技术。

2011年好乐买的收入接近10亿元。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中国鞋类B2C的电子商务产值早已超过200亿。而且,这是仍是一个资本在竞相进入的领域:2012年上半年鞋类B2C和的融资金额位列全行业第一位。

李树斌相信通过技术的驱动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好乐买有望今年实现盈亏平衡。明年下半年,盈利能力会非常非常强。”

篇3:捷足先登的意思

一、《哲学常识》部分分析、说明题的构成

在高考“文综”试卷中, 分析、说明题由情境材料和设制的问题的两部分构成。情境材料涉及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内容丰富, 但阅读量不大, 一般在250字以内, 且通俗易懂。

(一) 说明题的问题设置。

一般是运用某某原理, 说明某某问题, 即某某原理+说明某某问题。如:2008年38题 (1) :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角度, 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2009年38题 (4)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2010年38题 (2) :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说明宝钢为什么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逆势而上。2010年38题 (3) :“最佳实践者”活动凸显了“尊重劳动”的理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 说明为什么要“尊重劳动”。

(二) 分析题的问题设置。

一般是运用某某原理, 分析某某问题 (或观点) , 即运用某某原理+分析某某观点 (或问题) 。如:2008年39题 (5) :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结合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 分析威廉·凯宁“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这句话表达的观点。2009年39题 (7) :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结合材料分析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在当时和现在所处的地位的不同。

二、《哲学常识》部分分析、说明题的答题方法

(一) 认真读题, 弄清题意, 明确中心及论点, 确定论据。

在读题时, 首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必须明确答案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 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其次要明确中心, 只有围绕中心答题, 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最后要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分论点。

(二) 归类对号, 落实课、节、框的知识要点。

试题不管怎么变化, 都离不开用教材内容来解答。读题时, 必须明确要用哪些课、节、框的内容, 这样才能缩小范围, 做到胸有成竹, 根据题目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

(三) 规范答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 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 即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在这里, 要特别注意题目是如何要求的, 如原理、哲理、哲学道理等。哲理 (或哲学道理) =原理+方法论。如:2009年39题 (7) , 先要回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即:整体和部分 (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二步, 运用相关的原理分析问题。这是答案的主体, 理论联系实际, 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如:2009年39题 (7) :三国时的荆州地区因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成为刘备称霸大业的重要地区, 它“北据汉、沔, 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 ……” (《三国志·诸葛亮传》) 。所以, 它体现出的是部分影响整体, 在一定条件下, 关键的部分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现在的荆州地区, 由于受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带动, 为其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所以, 它体现出的是整体统率着部分 (整体影响部分) , 整体功能状态的变化会影响到部分功能状态的变化。“三国时”和“现在”同为荆州地区, 但情境材料所体现出的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侧重点不同, 在试题要求上, 要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可情境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在一定条件下, 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在运用原理分析时要紧扣情境材料, 果断取舍, 切忌生搬硬套, 把原理和盘托出。第三步, 组织答案。组织答案一定要使用教材书面用语, 才能做到表述规范、准确、科学、简洁, 才能和阅卷老师沟通思想、交流信息、达成共识、减少误解。组织的答案一定要有逻辑性、层次性, 还要条理化。但分析类题型和说明类题型具体作答时要具体对待:分析类题型的答题模式为:原理+方法论+为什么, 即运用原理 (方法论) 说明为什么是这样。仍以2009年39题 (7) 为例, 其参考答案应该是: (1)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是: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是可以转化的。 (2) 整体离不开部分, 整体由部分构成, 部分影响整体, 在一定条件下, 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所以, 要搞好局部, 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三国时期荆州地区因其战略地位重要而成为整体中的关键部分, 制约着全局的形势, 是兵家必争之地。整体统率着部分, 部分也离不开整体, 所以, 要从整体着眼, 寻求最优目标。现在荆州地区的发展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如“中部崛起”战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都为该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说明类题型的答题模式为:原理+方法论+是什么, 即运用原理 (方法论) 说明问题体现了它。以2010年38题 (2) 为例, 其参考答案应该是: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 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B.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宝钢发展的外因;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生产经营、员工素质是宝钢发展的内因;宝钢变外在压力为内部动力, 使企业逆势而上, 是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篇4:“捷足先登者”通吃?

“捷足先登者”意指较早进行商品经济活动并在国际贸易活动及其规则制定中处于主导、主动和控制地位的国家和地区。随着它们在早期通过军事行为作为解决贸易问题的手段和措施日益遭到上世纪50、60年代从殖民主义体系下解放出来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和世界上进步人士的否定,新的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主导地位的方式开始出现,那就是大量新型国际贸易规则的出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多数发展中国家(极少数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原因已经蜕变为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的盟友显然不在其中)发现,它们虽然摆脱了战争等暴力手段对贸易利益的剥夺,但仍未摆脱“捷足先登者”们主导下国际规则的影响和制约。

2012年3月12日,继年初美欧等国胜诉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的案件,并实现了要求中国对9种原材料出口放松管制(取消或修改相关限制措施)目的后,美欧日等国又对中国有关稀土等战略资源出口限制措施在WT0机制下提出了类似的诉求;而且将来还可对中国的其他资源提出类似要求;现在它们可以要求中国如此,它们将来也可以要求wTO的其他成员如此;只要触及它们的利益且有关资源除了自己国土之外没有耗竭之前,它们都可以本案为例,对他国的自然资源通过所谓的“合法”路径来获取。

本文将以此案为例,揭露“捷足先登者”利用wT0实现对国际贸易的强势地位以谋取个国利益的本质,以期为发展中国家提出警醒与应对建议。

“原材料案”隐含的法律问题及其折射出的WTO法的本质

该案不仅说明在WTO等贸易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中对有关具体条文的关注和原则的坚持之重要性,更说明我们不能在西方预定的范围内就国际贸易规则进行谈判,而应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争取和维护自己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冷战结束后,WTO的成立让发达国家对他国的自然资源的获取有了更多的“合法”渠道:通过国际贸易制度,或借助于知识产权工具和资本在投资等形式下可以实现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进行和平的掠夺、干涉和利用,或借助于贸易方式通过国际市场廉价获取原材料。一旦发现有不如意之处,利用自己熟悉的规则和娴熟的技巧,舞动申诉大棒,到有关国际机构起诉。WTO的DSB(争端解决机构)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美欧墨要求中国取消对9种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等就是例子。当然,如果通过所谓的国际贸易制度得不到,如石油、天然气、阿富汗丰富的稀土资源等,就不惜以种种理由,如以“人道主义干预”、推翻与“恐怖主义”分子有关联的合法政府、所谓反对独裁支持民主等为幌子煽动有关国家内乱,然后从中渔利;甚至在这些难以达到目的时,明目张胆地发动战争。

实际上,40多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保障反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遭受更大的灾难,它们的自然资源通过各种方式被发达国家掠夺,如投资开办的各种利用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公司或工厂,让发展中国家依然成为原材料供应地,在技术上没有任何进步;而且更可怕的是,这种情况把污染留给发展中国家,让发展中国家承受发展的代价,背上污染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等沉重包袱,影响本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WTO体制下虽包含诸多复杂的协定,但贯穿于这些协议的基本原则从形式上看是简洁、明了的,即建立wTO多边贸易体制基础的原则有:不歧视、更开放、可预见与透明、更有竞争力、更利于欠发达国家和环境保护。其中保护环境原则意指WTO协议允许成员方采取措施不仅保护环境,还保护公共健康与动植物健康;但这些措施同样适用于国内外企业,即成员方不得将环境保护措施变成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WTO一揽子协定下,全球性生产分工表面上已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技术和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分工发展到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其带来的结果是跨国公司对世界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它们不仅将同一产品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分布于全球,还将自己的经营范围扩展到与产品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采取多元化战略对一国甚至全球经济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此扩展的结果导致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生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国产业链上的全球分工格局:发达国家处于高端,在保护自己本国的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高额回报;而发展中国家继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靠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来获取微薄利润,同时又破坏了自己的环境和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

此外,在新的利益格局和国际贸易制度下,原有的政治联盟或结盟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发达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如扶持帮助一些与自己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相近而又不会对自己构成竞争威胁的国家快速发展、建立自由贸易区、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给予部分国家普遍优惠待遇等)分化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内部出现分裂,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不再热衷于77国集团活动,甚至站到发达国家的一边;有些发展中国家出于自己利益的选择会针对其他发展中国家采取措施。这些既促使世界原材料和其他初级产品的价格持续下降,也使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如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已成为众多产品(包括成品和原材料等)的进口国,如此使那些对原材料或成品有要求的,结盟成临时利益共同体,以从国际市场上获得质量较高但价格更加稳定低廉的产品。一旦出现像中国这样的情况,该利益共同体就会依据所谓的贸易规则对他国施加压力,以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由“原材料案”引发对WTO法解释规则的异议:

国际法原则应高于贸易规则

“原材料案”带来的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WTO规则是贸易领域中的规则,若其某一具体内容与具有更高效力的国际法原则发生冲突,该如何处理?是以国际法原则为准还是以贸易规则为准?本文认为,应以国际法原则为准。下文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例来分析。

GATT(关税贸易总协定)1947指出,其制定宗旨是成员方在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中,应当以促进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及扩大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而各方达成的达成互利互惠安排,或采取的削减关税和剔除贸易障碍及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等,均服务于上述目的。而1994年《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成立的宗旨之一是根据可持续发展之目的对世界资源实行“最佳”利用,以既保护和维护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采取并加强利于该目标实现的各种相应措施。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明确规定其宗旨之一是“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它没有涉及保护环境内容;而后者表明其宗旨之一是“最佳利用资源”,说明人类对资源利用的认识已发生质的变化,即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人类对贸易与环境的关系给予了更多关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作为整个WTO规则的纲领性文件和框架基础,将“可持续发展”及“保护和维护环境”作为WTO规则体系的最终宗旨之一,其效力显然要高于作为其附件GATTl994及其重要组成部分GATT1947,也高于各成员方加入WTO时的法律文件,如《中国入世议定书》等。因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除了寻求使用新的科学的开采方法外,在观念上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变“充分利用”为“最佳利用”;一词之变,意义深远。当然,何为“最佳利用”?谁来判断?这又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过,我们认为自然资源所有国最有话语权:资源的储量、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及对周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并非贸易相对方所能感知和认识的。

可持续发展原则已经成为国际法公认的一个原则,它关注“环境与发展”的平衡;《21世纪议程》还要求所有国家积极参与对过去的行动和现存国际文件和制度的评估、检查,并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未来立法。为此,可持续发展原则与一国处理自身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权利行使可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即一国不能因为自己对自然资源拥有处理权,就滥用自己的权利,其开采和利用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原则;而他国也不能通过所谓的贸易原则影响该国出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而对国内有关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所行使的管理、限制开发和保护等权利。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原则客观上要求并依赖于一国正当行使其自然资源权利,因为其最终落实决定于各主权国家,虽然加入有关条约后会受到这些原则的限制,但那也是主权国家行使自己主权所带来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自然资源永久主权是全球环境保护会和可持续发展法的重要基石。当有关贸易规则与上述两原则发生冲突时,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原则不仅涉及一国人民的利益,更涉及全人类的利益,其法律效力应当高于一般的国际贸易原则,高于某一个具体的国际贸易规则或协议,更高于条约或协议中某一个具体条文。

此外,WTO的DSB(争端解决机构)在解释有关规定时,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违背了“系统解释”原则。如中国用自己的资源为本国企业提供便利,这本来是中国行使自己处理自然资源权利的体现,怎么会被视为违背WTO规则?DSB认为,原因要归结于中国加入了WTO并且做出了相关承诺,让渡了自己的部分主权,同意限制一定范围内的主权行使。这看似合理,但更为关键的是要对条文本身和整个承诺或让渡体系进行整体解释,看其是否正当、符合当初中国作出承诺时的本意。在解释过程中,DSB只抓住《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1.3款的规定,即中国承诺不再对其附件中没有列举的产品征收出口税,也不再提高对列举产品的出口税幅度,如果遇到特殊情形必须征税或提高征税幅度,中国应该事先与其他相关国家协商,寻找共同接受的解决方式;它没有结合议定书签订时的背景、没有将该条放在WTO整个规则体系下,尤其是没有考虑到《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作为WTO法之基本法的规定,进行解释;最终做出不利于中国的解释。

WTO的DSB机构在该案中支持了美欧申诉的主要主张,说明它在诠释WTO规则中的机械主义,也证明该案的结果是它为了迎合所谓的大国需求或证明WTO在经济危机中积极作用的产物;其裁定折射出的思路是旧殖民主义体系下不公平理念在新条件下的延续及“捷足先登者”优势地位的维持。不断发展和强大的中国尚且如此,那些经济、技术等实力相对薄弱的国家又会如何?在貌似公平而实质上并非如此的贸易规则下,它们所遭受的影响可想而知。另外,从微观的角度说,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未能从系统解释和整体解释两个角度并结合更广泛意义上的国际法原则如可持续发展原则等,阐释WTO建立的宗旨及其对环境、贸易和发展议题的关注,更是对奄奄一息的多哈回合以又一次致命打击。

“原材料案”的本质:服务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美欧私人企业

本案发生的大背景缘起于2008年席卷全球资本主义社会的金融危机,而中国经济发展则一枝独秀。这引起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多疑和不满,如美国在其申诉中所说的“中国自本世纪以来的工业快速增长和发展是以世界其他地区为代价而取得的”之语反映了这种心态。而同期发达国家国内企业对政府微词不断并频频施压。为此,美欧等提起该申诉的动机之一可能就是转移国内矛盾焦点,而根本的目的是保护相关企业或群体进而保护其国家或地区利益。该案发生时,欧盟贸易委员凯瑟琳·阿什顿发表声明说,中国对原材料施加的出口配额和出口税等出口限制扭曲了竞争,抬高了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令欧盟企业在当前经济危机条件下处境更加艰难。美国贸易代表罗恩·柯克也表示,美国向WTO申诉该问题,意在“坚持我们的利益,这样美国工业生厂商才能获取公平竞争的环境,更多的美国工人能重返岗位”;声称专家组的裁定是“美国制造业者与工人和全球的重大胜利”。显然,该案以争端解决的法律形式出现,直接目的是通过申诉手段迫使中国继续向欧美市场低价供应九种原材料,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其长远目的是利用它们主导控制下的国际贸易规则延续着长期以来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廉价原材料供应地的殖民主义理念,遏制中国的发展;其最终服务的仍是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私人企业。

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黄磷、氟石、镁、镁合金、电解锰、工业硅和锌等原材料的出口国,如目前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的31%左右,但多年来中国供应给全球的稀土资源占全球市场的90%以上;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开发这些资源向全球以比较低廉的价格供应时,付出了极其惨重的环境代价;而西方发达国家却在保护自己的不可再生资源,包括上述原材料、石油、稀土等,用廉价的、可以随时贬值的纸币来换取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限的、宝贵资源,延续着殖民主义体系下国际经济旧秩序的阴魂,借助于国际贸易制度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其本质仍是将发展中国家作为自己利益链的低端提供者,其危害不亚于甚至超越通过战争、武力来占领殖民地进行掠夺所产生的结果:因为通过贸易制度,发达国家无需派驻本国军队或相关人员在原材料提供地,进而对这些地区的环境污染等会更为不关注。中国近年来的政策调整正是意识到上述资源开采过程中环境破坏对矿区等周围人民及其后代带来的致命损害而做出的。美国、欧盟的意图十分明显:通过所谓的WTO规则,让中国的贵重资源等消耗殆尽,换取一些以美元、欧元等为主且随时可能贬值的外汇,压缩和限制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这是一种釜底抽薪的竞争方式。因此,中国出于保护自己国家长远战略利益的政策调整,触动了美、欧等国的战略利益;于是它们就拿起它们在和平时代保护自己利益常用的武器,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起申诉,来维护自己的所谓“贸易利益”。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的利益得到维护了,国内个人就业率增加了,企业经营处境改善了,但中国的环境问题、中国矿区周围的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保障及后代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使用的权利谁来负责?显然,这是一种贸易规则保护下自私的典型表现。

美欧代表的话,让人感到它们长期以来在武力和制度优势下形成的世界“唯我独尊”、以“我”的利益为标准来衡量他国行为的心理,而无视自己的不足和他国的需求: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因为美国、欧盟中主要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及其他知识产权在全球获得的暴利而不以公平价格转让进行申诉;发展中国家利用自己国内的自然资源,让本国企业生产,为本国获取一定的市场优势就如同美欧等依赖技术、知识产权获得市场优势一样,但同样的道理下,中国遭受了申诉而美、欧却没有。此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网站上的“中国通过出口控制原材料等,意在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这样的出口限制同时也会给外国的生产商产生巨大压力,结果是促使他们向中国转移经营和技术”这段话,让我们认识到美国在国际贸易方面根本就没有“公平互利”的理念,其动机就是“我”获利,至于“你”我不管。姑且不论中国政府的政策调整是否有“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的想法;何况,即使有,也未违反国际法或WTO规则。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根据商品(包括知识产权等)、技术或资源分配的禀赋不同而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交易;理想的状态是,各国商品、技术、资源和人员等的自由流动。但在资本主义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极端自我利益下,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祭起贸易自由主义或保护主义的大旗,人为妨碍国际贸易的公平自由地进行。其中,美国自“二战”以来至今不变的就是其高新技术及其设备的出口管制。

还有,从一般的常识来看,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一直给世界市场提供上述原材料,连续不断的开采、使用而使它们储藏量日渐减少直至耗竭,是符合规律的;为此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是必要的。美欧指出,中国根据GATT1994的例外条款采取限制性措施,没有做到对内对外一致,即如果出于保护环境等需求,也应当对国内企业给予限制,但现实是对国内有关企业继续维持低价供应,而对出口的相关产品采取措施,提高了价格;违背了“与国内限制生产与消费的措施相配合”之规定;该诉求得到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认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上述资源所剩储藏量十分有限,只能满足国内需求,是否国内厂家依然不能开采和使用?我们认为,如果是这种情况,出于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考虑,任何一国都有充足的理由,限制出口。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捷足先登的意思】相关文章:

上一篇:0 卓越绩效及质量奖对企业的价值(马林!!!)下一篇:又回老家叙事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