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关于校企合作的情况汇报

2024-05-04

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关于校企合作的情况汇报(共8篇)

篇1: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关于校企合作的情况汇报

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关于校企合作情况的报告

铜仁市教育局:

根据上级要求,现将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校企合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的前身是石阡县农职业高级中学,创办于1984年秋。1998年被列为省级七所骨干职业学校之一,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职业技术项目学校”;2003年,贵州省教育厅(黔教职成发【2003】171号)文件批准为第一批13所合格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6月4日铜地机编办【2008】62号文件再次将学校更名为“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石阡县职业教育中心”。2011年元月,按照石党办发[2011]1号文件通知精神,石阡县教师进修学校与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完成合并工作。2012年8月18日加入铜仁市职教集团,并命名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黔东营养健康学校”。学校现有专业实训场所350平方米,公共实训场所32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教师80人,工人6人)。有护理、电子电器运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茶叶生产与加工、学前教育、针织缝纫、畜牧兽医、旅游与酒店管理等专业,40个班,常年在校生学历教育人数1869人(其中校本部就读学生807人。

二、各专业校企合作情况

(一)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茶叶专业是我校适应石阡县产业发展的需要举办的,根据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到2015年石阡县要实现人均一亩茶的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在铜仁具有较大影响的西部茶都要求。我校该专业现有在校学生258人,三个年级,5个教学班。为了满足该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我校建设了校内茶叶生产实训室1个,茶艺表演实训室1个,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基地11个,与石阡县坪山贡茶有限公司、石阡县坪山乡凤凰综合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祥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石阡县黔鑫茶叶加工厂、贵州和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石阡茗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南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龙庆茶文化研究中心、翠红茶叶加工厂、梵锦茶业农业发展公司等茶叶企业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每年3-5月,学校根据教学及企业生产实际,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学生到这些企业实习实训,一方面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生产缺乏技术工人的难题,达到了互利双赢。

(二)护理专业

护理专业是我校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联办专业,也是我校的一个优势专业,招生人数屡创新高。现有在校学生286人,6个教学班,我校该专业与石阡县人民医院、石阡县中医院、石阡新华医院、汤山镇社区医院、石阡博爱医院、城区各医疗站点、药店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每年假期,选派该专业学生到这些单位、企业实习实训,上课期间这些单位、企业作为学生的见习单位,学生毕业实习时,学生到这些单位、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企业专业人才的用工问题。

(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我校的一个较有幼师的品牌专业,除依托校内实训实训场地以外,主要依托我县的石阡县退伍军人汽修厂、龙林汽修厂为校外实训实训基地,紧紧依靠这两家企业的专业设备、技术人才,为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服务,一方面满足学校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生产繁忙时技术工人的用工问题。

(四)电子电器运用与维修专业

该专业除利用校内的实训实习设备外,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广 东东莞启盈电子公司、上海松下电子公司建立了实习实训共建关系。每年5-8月为该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期。解决了该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问题。

(五)针织缝纫专业

我校针织缝纫专业实习实训主要是依托县内的几家针织厂作为该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

(六)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与深圳特蕾新幼教集团联办专业,学生在我校就读期间,除依托校内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外,主要依托我县的几家私立幼儿园作为我校该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基本能满足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需要。

(七)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

旅游是石阡县今年来依托石阡县“温泉之乡”“苔茶之乡”“百佳旅游目的地”“长寿之乡”大力打造和发展的支柱产业,石阡现有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石阡宾馆、泉都酒店、临江宾馆等较大型的旅游与酒店设施,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我校该专业与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联办,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石阡宾馆、泉都酒店、临江宾馆作为该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

三、存在的不足

1、现有校园面积狭小,不能满足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校内基础设施不足。学校没有专门的分类实训场所。

3、企业生产与校内教学常有一定的时间矛盾存在,有时企业急需技术工人时,学校教学不能按时跟上;学生教学急需实训实习时,企业有时又无法安排。

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

二O一三年七月十九日

篇2: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关于校企合作的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支持下,认真落实国家、省、地职教工作会议精神,面向市场,服务经济,在办学思想、办学观念、办学机制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等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突出,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意见》的精神,使学校办学更加贴近市场,满足新形势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根据《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本校企合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意见》精神,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建设。在不断完善现有实习实训条件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省、地各级政府的支持,用3—5年的时间,着力建设茶叶生产与加工、护理、畜牧兽医、汽车应用与维修、学前教育等学校骨干专业相适应的校企合作建设,联办的护理、汽车维修等专业相适应的校企合作和试办的针织缝纫专业的校企合作,以满足课程改革后的实践教学的需要。主动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扩大校外校企合作的规模。加强校企合作的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和作 用。

二、基本原则

校企合作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1、超前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骨干专业为主体,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网络。

2、高标准、现代化。校企合作要严格按照标准建设,以实物为主,重点选择,避免校企重复建设投入。

3、实训和生产相结合。把社会、国家企事业单位、工厂联系成校企合作的对象。

4、与企业密切合作。采用合作、股份、租赁等模式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

三、发展目标

1、在现有9个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添加设备,使得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2、巩固校外校企合作成果,加强与东太公司、南天公司、昌裕公司、石阡龙庆茶文化研究中心、医院、幼儿园、石阡退伍军人汽修厂等企业的联系,通过南天公司、退伍军人汽修厂等地企业的订单办学,使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20个以上。

四、运行过程

校企合作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2012年)为设计规划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室进行充实,增加部分设备,提高设备利 用率,确保运转正常。同时根据各专业需要,对校企合作建设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论证。选择县域内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科学合理利用县域企业资源为我校各相应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服务,同时解决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的用工需求,达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第二阶段(2013-2014年)为全面推开阶段。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多方协调,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提升办学水平。2011年起主要联系茶叶校企合作聚凤、龙塘、坪山、新华等茶场,畜牧兽医专业主要联系龙洞等养殖基地,电子电器专业主要联系东莞启盈电子厂和佛山富士康电子,护理专业主要联系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新华医院、石阡县博爱医院及乡镇卫生所,针织缝纫专业主要联系成业针织厂等为实习校企合作。

第三阶段(2014-2015年)为完善提高阶段。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校企合作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对校企合作建设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实习实训的工作重要性,落实责任,确保校企合作建设目标的实现。

2、积极主动的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每年从县财政列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学校预算外收入的主要部分用于校企合作建设。

3、利用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良好契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建设项目。

4、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利用企业良好的实训条件,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降低实训成本,提高实训效果。

5、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造就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

6、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专业实训教师建设模式,一方面,将这些企业的业务尖子请进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教学,并对校内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实训教学指导;另一方面,选派校内各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去向企业专家学习,学习企业的的生产业务,企业管理,同时做好到企业实习实训学生的管理,既是教师,又是学员,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服务教学。

7、在建设好现有校企合作的同时,努力拓展新的校企合作对象。增加校企合作规模,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五、各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茶叶专业是我校适应石阡县产业发展的需要举办的,根据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到2015年石阡县要实现人均一亩茶的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在铜仁具有较大影响的西部茶都要求。我校该专业现有在校学生258人,三个年级,5个教学班。为了满足该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我校建设了校内茶叶生产实训室1个,茶艺表演实训室1个,校外企业实习校企合作11个,与石阡县坪山贡茶有限公司、石阡县坪山乡凤凰综合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祥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石阡县黔鑫茶叶加工厂、贵州和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石阡茗茶科技开发 有限公司、贵州南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龙庆茶文化研究中心、翠红茶叶加工厂、梵锦茶业农业发展公司等茶叶企业建立合作共建关系。每年3-5月,学校根据教学及企业生产实际,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学生到这些企业实习实训,一方面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生产缺乏技术工人的难题,达到了互利双赢。

(二)护理专业

护理专业是我校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联办专业,也是我校的一个优势专业,招生人数屡创新高。现有在校学生286人,6个教学班,我校该专业与石阡县人民医院、石阡县中医院、石阡新华医院、汤山镇社区医院、石阡博爱医院、城区各医疗站点、药店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每年假期,选派该专业学生到这些单位、企业实习实训,上课期间这些单位、企业作为学生的见习单位,学生毕业实习时,学生到这些单位、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企业专业人才的用工问题。

(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我校的一个较有幼师的品牌专业,除依托校内实训实训场地以外,主要依托我县的石阡县退伍军人汽修厂、龙林汽修厂为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紧紧依靠这两家企业的专业设备、技术人才,为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服务,一方面满足学校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生产繁忙时技术工人的用工问题。

(四)电子电器运用与维修专业

该专业除利用校内的实训实习设备外,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东莞启盈电子公司、上海松下电子公司建立了实习实训共建关系。每年5-8月为该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期。解决了该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问题。

(五)针织缝纫专业

我校针织缝纫专业实习实训主要是依托县内的几家针织厂作为该专业的实习校企合作。

(六)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与深圳特蕾新幼教集团联办专业,学生在我校就读期间,除依托校内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外,主要依托我县境内的幼儿园作为我校该专业的学生实习校企合作。基本能满足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需要。

(七)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

旅游是石阡县今年来依托石阡县“温泉之乡”“苔茶之乡”“百佳旅游目的地”“长寿之乡”大力打造和发展的支柱产业,石阡现有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石阡宾馆、泉都酒店、临江宾馆等较大型的旅游与酒店设施,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我校该专业与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联办,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石阡宾馆、泉都酒店、临江宾馆作为该专业的实习校企合作。

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

篇3: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关于校企合作的情况汇报

关键词: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

加强实训室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企业,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室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室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进行共建,实现双方共赢。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校企联合实训室,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面向市场的联合实训室,既能体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又促进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换。通过联合共建实训室这一平台实现校企合作,承接企业生产加工业务或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把学校的日常技能训练融入到企业生产,使教学与生产、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是技能实训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所在。

我国近年来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的设施建设与校企合作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推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训室的建设还相对滞后。虽然学校渴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双赢,但事实上,校企双方更多的是松散型的合作。在合作模式上表现为形式化、简单化,缺少内容与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合作双方仍是互不相干的两个整体。就目前中职学校办学的现状看,存在诸多问题:缺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缺少必要的实训室和设备,缺少洞察技术信息的能力等,这些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而这些恰恰又是企业的强项,若要使得企业这些资源为我所用,那必然会为校企合作开拓一片新天地。事实上,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学徒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和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加强校企间的紧密联合,实现实质性合作。唯有这样,才能使职业学校办学真正走向社会化,真正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一线技能型应用人才。

以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与苏州新火花机床有限公司在校企合作、共建联合实训室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分析:

一、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共建联合实训室的具体做法

(一)从学校层面制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的相关制度

学校制定了“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学生校外实习守则”、“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条例”、“学生外出实习就业推荐流程”等系列规章制度与相关操作要求。在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建联合实训室、顶岗实习、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及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从学校层面开始规范与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

(二)校企合作共建多种模式的联合实训室

1.前校后厂式。这种模式中,学校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企业自主经营,把与学校主干专业相匹配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引进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通过合作,校企双方实现了“七个合一”:车间、教室合一,课堂即实训室,车间就是学习场所;学生、学徒合一,学生既是一个专业技能学习者,又是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者;教师、师傅合一,教师既是理论传授者又是生产实习的指导者;理论、实践合一,开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以任务形式驱动学生完成专业学习;作业、产品合一,学生在完成既定作业的同时,又在生产合格的产品;教学、科研合一,学校的科研项目成为教师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努力完成科研项目;服务、创收合一,学校既培育人才,又开展多种服务,在服务中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通过引进企业入校,合作办学,共建实训室,共享资源,共育学生,企业即教室,车间即课堂,形成了“前校后厂”校企合作育人的办学新模式。

2.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这种模式即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企业以设备、技术、资金等多种形式向学校进行合作办学。学校和企业都是培养人才的主体。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教育和培养任务。所以,参与技能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份内之事。这种模式中,校企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同投资、合作管理、共享利益。

2007 年,学校引进苏州新火花机床有限公司入校,共建了新火花实训室。学校利用场地优势,安排相关场地,公司提供设备,共建新火花实训室。校企双方通过五个“共建”的实施,保障了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的有效实现。一是共建“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共建,着力打造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由企业推荐在企业工作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另一方面,由企业为学校加强在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二是共建“实训室”。按照新火花公司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负责用于设备的操作、调试和维修等并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岗位,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指导,建立了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培养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基地。三是共建“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双方建立共同培养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工作。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实施;在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中,以实训室为强化基地。四是共建“课程”。校企双方按照人才需求设置课程。学校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同时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五是共建“课堂”。一方面,由从企业聘请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授课、开设专业讲座,把来自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最新技术和最新经验传授给学生。

3.创业孵化式。这种模式中,校企联手建立校内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成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这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极大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根据专业特色,学校积极和相关企业合作成立了小蚂蚁志愿服务、衣香坊洗衣房、车娱水洗车房等三大校内创业实践基地。这些创业实践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企业提供项目和物品,并全部由在校学生全权负责经营,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转变了学生的就业观念,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4.产学研结合式。这种模式中,校企双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盘活现有资源,创造必要的经济价值。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旧设备的技术改造,已不再是企业单方的任务,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企业生产服务。校企双方制定技术合作计划,共同分析市场,探索市场走向,共同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站在行业新技术发展的前沿。在产品的开发研究方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科研才能,企业可以在学校成立研发基地,学校积极为企业开发技术和产品,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实实在在获得利益,调动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二、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共建联合实训室取得的成效

(一)形成了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

学校制定了“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学生校外实习守则”、“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条例”等系列规章制度与相关操作要求。为共建实训室,顶岗实习,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及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方面从学校层面规范与保障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二)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适应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

通过共建联合实训室,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特别是对年轻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对学校教科研活动开展的氛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为专业教师提供了更多下企业的机会,到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课程的开发等校企合作活动,成长速度加快,一批老师迅速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三)提高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发展的多样化、灵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认真履行协议目标,增强了校企合作关系,提高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四)强化了产教研结合

1.学生参与生产或经营。学校利用现有先进的加工设备,与企业进行商谈承接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生产业务,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学生操作,完成产品生产任务,学生既能提高专业操作技能,又能积累产品实际生产的经验,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习,也可取得一定的报酬,为学生工学结合、勤工俭学创造了条件。

2.研发产品。在产学研方面,学校与苏州新火花机床有限公司合作沟通研发了机床开关电源、无电阻步进电机驱动器、导电轮、线切割加工冷却液等相关产品,为企业节省了较多成本,深受企业好评。

3.科技服务。主要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这一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送教上门)。积极参与企业设备、工艺及产品的改造,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及好评。

(五)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

1.提高技能。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了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教学、项目式课程教学,学生苦练技能热情高涨,兴趣小组、技能竞赛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毕业生考工通过率100%,在省市级竞赛中成绩突出,参加竞赛集训的同学,竞赛后全部被企业以较高待遇“抢购一空”。

2.创新技术。依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这一平台,围绕企业生产情况开展征集创新创意活动,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进行指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配合进行指导,多年来,学校产生科技创新成果10 多项,在江苏省和苏州市创新大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三、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共建联合实训室的反思

企业参与共建实训室建设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关键,然而大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不愿意真正参与、而敷衍参与实训室建设,像这样实训室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技能操作、实训流程也无法与企业接轨。2007 年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与苏州新火花机床有限公司共同建立新火花电加工实训室。苏州新火花机床有限公司通过无偿赞助或半赞助的形式向学校提供线切割机床,建设校内实训室,供学生实训使用。由学校、企业共同提供师资,共同制定和展开校内实训室或企业用户教学培训工作。同时苏州新火花有限公司也成为学校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培训基地。企业顶岗培训突出了企业实践的特色,教师在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环境下,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全过程,通过企业实践,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积累和实践能力。教师通过与企业技术和技能专家直接交流,建立起了长期的联系渠道,形成持久的教育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互动的合作关系,利于扩展产学研合作渠道,持续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文苏.校企联合办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

[2]吴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2009(12)

篇4: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关于校企合作的情况汇报

关键词:校企联合; 现状; 探索与实践; 合作共赢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20-002

目前我国职教事业已进入纵深发展阶段,但近年来不少职业学校的招生和就业都面临严峻挑战,“技工荒”、“高级技师匿乏”等报道屡屡见诸报端,“现代鲁班”、“现代疱丁”奇缺,究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产品——学生技能水平不达标,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英国著名工程教育专家齐斯霍姆教授说过,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培养技能型人才亦是如此,纵观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等,无一不是校企合作的典范。笔者在基层职校从事校企合作、实训就业工作多年,带着这些困惑,对我省一些市县的职业学校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工作实际,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作一总结,以抛砖引玉。

一、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

职业学校对与企业合作有着较高的需求,部分学校已尝到与企业成功合作的甜头,在招生—教学—实训—就业上形成了良性循环,但更多的学校,校企合作現状则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学校热情高而企业缺乏积极性

对于合作培养人才,职业学校的需求较为迫切。与企业合作办学,能解决自身设备、实习条件不足问题。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现状,在生产一线得到锻炼,使所学技能更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另一方面,可促进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使更多专业教师开阔视野,提高技能水平。

而企业则更多考虑现实利益,职业学校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却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不能给企业以实质性帮助。况且短时间内安排大量学生参与实习,难免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往往还需要消耗一些原材料, 有投入却无产出,因而企业缺乏合作的热情,出现了“剃头的挑子—— 一头热”的现象,双方难以平等合作。

2.校企合作层次较浅,无具体项目实体作为载体

企业在与一些高等院校合作时,往往以共同研发产品作为项目载体,双方各有优势,各取所需,高校能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而在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中,仅限于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参观走访,顶岗实习也仅仅是把学员作为企业廉价劳动力,在实习的内容,时间安排上还要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决定,双方难以深度合作。

3.校企合作无长效机制,双方权利义务不明晰

多数学校与企业合作往往是签个协议,挂个实习基地牌子,对双方的权利义务不能像订合同那样明确约定和履行。合作项目内容也随学校专业设置变化、企业的发展情况具有很大变化,因而缺乏长效机制。双方合作多为学校主动要求“联姻”,企业很少参与教学计划制订,被动参与人才培养,接受实习的一些单位主要是“关系基地”、“面子基地”。

4.把校企合作搞成“形象工程”不务实

近年来,江苏省教育厅举行星级学校评估,省级示范专业验收,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验收等,在验收指标中都把校企合作作为重要一项,有的学校为应付各种验收,为了满足指标要求,获得相应分值,临时拉几个企业,吃顿饭,挂个牌子,签个协议,根本无实质性合作内容。或为招生宣传需要,充充门面,这样的校企合作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就更无实际意义了。

二、关于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校认真总结经验,探索和构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新体制。面向社会,依托行业,争取政府支持,充分挖掘各方潜力,在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实效性上进行了积极实践和有益的探索。

1.与企业合作,兴建校办工厂,以厂养校,增强“造血”功能

通过市场调研,依托学校实习设备和师资,在合作企业的帮扶下,我校先后创办了机械加工厂、服装与玩具厂。对外承揽合同,签订订单,或为企业加工半成品。解决了学生实习材料、场所、设备的同时,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摆脱了对企业的过分依赖,增大了学校实习就业主动权,达到一箭双雕。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合同,平等合作,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2.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组建专业实体,实现资源共享

我校根据专业特点及企业情况,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线,组建专业实体部。并在合作企业建立相应专业实习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设备和资源,完成实训项目。文化课教师分配到实体部,根据专业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服务于专业教学,使学生达到“理论够用,技能过硬”。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接触生产实践,熟悉生产工艺,感受企业文化,体验职场人生,缩短了毕业生与企业的磨合期,有利于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我校的机械、电子、旅游等专业实体已分别在本市建筑机械厂、爱迪电子公司、非常假日旅行社等多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确保教育质量,降低了教育成本。

3.与企业合作,成立校企联合体,促进专业建设

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积极探索和实践“产权股份化,运作企业化”的新型办学模式。2005年,我校与马士西服集团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学校以场地、校舍、设备、师资等入股,马士西服集团以资金、技术、设备入股共同建设“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联手打造专业品牌,努力建成周边地区最大的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目前该专业招生火爆,达到校企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三、关于提高校企合作成效的思考

真正的富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应是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协作搞好人才培养,企业既是生产单位又是实训基地,校企双方根据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在实训过程中,企业选派实习指导老师,提供实习设备,配合学校共同执行教学计划,真正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为了解决中职学校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1.校企合作应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锻炼队伍

现在有的学校满足于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学生实习就业难题,但这只是短效的,只能解决暂时困难。我认为与企业合作更应注重对专业教师的锻炼和培养。笔者调研的一个县级职教中心存在这种情况:学校添置了四台先进的数控车床,由企业选派两名有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后来两名老师调离,本校老师却不能独立操作,出现了故障更是束手无策。离开了合作企业支持,实习项目便无法正常运转,可见拥有一支充满活力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根本。教师有特技,学生有特长,学校才有特色。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专业教师每两年至少有两个月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师掌握了最新技术,就可以把某些需要到企业训练的项目移植到学校实习车间内进行,避免过分依赖企业,走向自主发展道路。

2.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转变办学观念,跳出普教办职教

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迥然不同,因而办学思路不能照搬普中模式。调研发现,当前许多职业学校主要领导由普中调任,他们搞升学教育得心应手,面对职业教育却是全新的课题,往往跳不出原有工作思路。在教学上仍沿袭以课程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办学模式,有的学校甚至把抓单招考试升学率作为重点;在教师管理上,实行点名制,专业教师得不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应通过校企合作彻底摈弃闭门造车现象,使自己的产品——学生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培养方向要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学生就业难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也要向现代企业文化靠拢,与企业文化无缝接轨,才能吸引更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3.企业应转变观念,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企业应树立正确人才观,把职业学校学生作为后备人才的生力军,先培养后使用。要使企业成为制造业基地,必须建立人才储备,着眼长远,增加企业发展后劲。企业有了积极性,校企合作才能更有效、更长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校企合作不是学校为了弥补办学条件不足的权宜之计,而是“现代鲁班”培养的必由之路。不与企业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不与学校合作,人力资源缺乏活力,难以长效发展。在职业教育不断做大的今天,政府、企业、学校应寻找最佳契机,合作共赢。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才能服务于经济发展,盘活职业教育资源,把人才培养这盘棋下活,并形成良性循环,使职业教育走出困境,长兴不衰。

参考文献:

[1]杭永宝.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政策的解读与实施策略.职教通讯, 2008,(3)

[2]张健.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和对策.职教论坛,2008,(2上)

[3]王雪莲,王晓敏,查吉德.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开发对策探讨职教论坛,2007,(12上)

[4]何应林,郭志强. 高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职教论坛,2007,(11下)

篇5: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关于校企合作的情况汇报

目前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已形成一种风尚和趋势, 大家都在主动与相关企业合作。不过, 职业教育仍以学校教育为主,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多数局限于按市场需求确定专业方向, 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 校企人员互聘, 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等。学校只能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 校企合作尚处于一种自发的、浅层次的、松散型的状态, 学校与生产企业之间还有较大的距离。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 无配套的政策法规支撑, 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2)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支付的费用得不到合理补偿,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难以实现责权利对等。

(3) 公办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和灵活性, 教学成果和工作量仍是评价教师的标准, 校企合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4) 观念的差异, 对校企合作意义的认识不到位。人们普遍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 企业无需参与。教育与经济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有些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实用性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培养实用性人才也是企业的责任, 缺乏合作办学的主动性。

(5) 企业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

三、我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创新

1. 借力政府推动校企合作

从多年的与企业合作的经验来看, 校企合作的最大难度在于缺乏有力的保障机制。公办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和灵活性, 难以给企业以适当的补偿;而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 对与学校合作缺乏动力。构建企业与学校共赢的合作机制, 让企业的主管部门——政府来保驾护航是最好不过的办法。

我校建筑专业与县建筑主管部门——建工局合作, 请他们出马, 为我们统筹安排学生的实习、就业, 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 安排建筑技术人员来我校授课、讲座。有了政府部门的参与, 企业吃了定心丸, 学校也有了依靠。

我校的旅游系与旅游局合作, 在共同开发旅游资源, 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导游工作者等方面有了长足进展。汽车工程系与县汽车维修管理所合作, 切实解决了学生实习难的大问题, 也为各汽车维修公司培养了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2. 靠大靠强推进校企合作

订单式培养, 即“企业向学校下订单”, 学生一进校也就成了企业的准员工, 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 一起制定培养方案, 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有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

我校在建筑专业实习结束时, 邀请了我县所有建筑公司经理一起进行了实习总结, 会上我们向参与实习的企业赠送了锦旗, 会后我们为每家企业挂了“校企合作基地”牌匾。这为我们的进一步合作打开了窗口, 也为进一步深化合作提供了平台。

实训基地的建立, 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 达到技能过硬的教学要求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为企业的培训和劳动降低了成本, 缩短了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期, 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化。

3. 互利双赢深化校企合作

要想深化校企合作, 就要寻找到合作双方的利益平衡点。真正实现共赢, 引企入校以及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实现这种利益平衡。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学校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考工定级等服务,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专业师资和设备优势,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生产加工产品服务。合作双方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及培养应用性人才,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互利双赢。

我校的数控专业在与新正奇合作过程中, 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共同开发了转轴项目, 改造了多项生产工艺, 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得到了企业的认同和高度评价。培训部为建工局培训二级建造师, 并组织了考证工作, 效果显著,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产学研结合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学校通过产学研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师资。企业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教师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与学校共建企业研发基地, 建成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育孵化基地。

4. 感情沟通稳固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我校始终坚持优势互补, 互惠互利的原则, 与企业围绕校企合作的层面、层次和加强合作领域、方式等主题共同探讨;在合作的过程中我校非常注重与企业的感情沟通, 不定期举行用工招聘会、企业家沙龙、技能竞赛、与企业职工联欢、到企业慰问、为企业挂牌、送企业锦旗等活动走进企业, 与他们交流, 缩小校企两个行业间的分歧, 增进友谊, 淡化校企行业观念上的差别, 这对我们构建稳定的校企合作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校企合作的思考

没有政策支持和法规规范的校企合作是没有生命力的。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教学与实践的合作, 更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的合作。我们期待国家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校企合作, 期待政府能为校企合作提供适宜的制度环境和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的关键是企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而企业的动力和责任感来自于社会的共识和制度保障。我们期待政府早日出台校企合作相关优惠税法和激励政策, 为校企合作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 学校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 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新形势下学校和企业发展的战略诉求。目前, 由于政策法规不配套、教学理念更新慢、企业缺乏热情等因素, 导致校企合作尚处于自发的、浅层次的、松散型的状态。如何推进校企合作, 使之成为长期、稳定、规范地发展模式?如何构建企业、学校共赢的合作机制?我认为只有凝聚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和学校四方之力, 才能切实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化。

关键词:校企合作,长期,稳定,规范,发展,深化

参考文献

[1]林桂花、阚丽.《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学生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19期

[2]吴卫平.《职业院校如何推进校企合作》[J].兵团工运2011年07期

[3]王术良.《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初探》[J].职业2011年23期

篇6: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关于校企合作的情况汇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校企合作 深度 新措施

2005年国务院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从2006年开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必须在取得专业相关技能证书的前提下才能拿到毕业书”。近年来,初中毕业人数减少,高中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生源质量也越来越不理想。改革办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是中等职业学校前进的方向。全国各地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机构都在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试点与探索。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教育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一、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将要十年了。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的中等职业学校经过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具典型经验做法有:

(1)“2+1”式。这是近些年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与实操训练,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也就是预分配就业。 (2)车间进校园,课堂进企业。企业把与学校专业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学校将实训课程搬进企业车间,实现多个合一: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车间进校使校企双双真正达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3)企业“冠名班”。以我校为例,市场营销专业的“安踏班”、电子专业的“先创班”等 。(4)学校与企业组建职教集团。通过职教集团来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院校专业设置、开发教学材料、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5)学校与企业建立“人才互送”通道。企业派遣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到学校担任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兼职教师。学校派遣教师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到企业进行实践。

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目前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校企合作在理念上不容置疑,但在实践上却缺乏实质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校企之间虽然签订合作办学的协议,而真正开展实质性合作的比较少,况且协议的内容多为松散式的合作意愿,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模式,“伪校企合作”频频出现。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浅层次合作,缺乏深层次合作的主要因素有:

1、从企业角度来看,主要的因素是: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没有积极性。影响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很多,除相应的法律政策缺失以外,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这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②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随便离岗离职,有时会出现“团伙”不打招呼就离职的现象,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其次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不愿从事一线生产、服务工作,一心想坐办公室、当主管。眼高手低;③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对校企合作的费用得不到合理的补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难以实现责权利对等。

2、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主要的因素是:中等职业学校受办学成本高、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无法跟上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很少,很难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综合以上因素职业学校难以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在学校看来花大力气培养的学生无偿地“送给”企业,结果还受到企业的冷遇,双方的合作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等性。其次企业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并不完全相符,都是打“擦边球”。比如我校烹饪班的学生安排去协议酒店实习,酒店提供的岗位却只是传菜员。

三、增加校企合作深度的新举措

(一)从双赢的角度通过激励增加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政府可以考虑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或者融资方面的扶持政策。但这些企业必须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一定时期,给一定数量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给一定数量的老师提供实践的岗位,而且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岗位必须与学生所学相符,提供给老师的实践岗位必须于老师所教相符,不仅仅是“打擦边球”。至于时间期限、提供岗位的数量、税收优惠额度、资金扶持等由政府酌情而定。2、学校采取一定的方式对于企业派遣的优秀兼职教师给予适当奖励。诸如:“照片上墙”,将优秀兼职教师的照片张贴在学校的荣誉墙;或者发放荣誉证书及一定的物质奖励。3、举办企业冠名的专业技能竞赛。我校每年都举办企业冠名的技能大赛,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安踏杯”销售技能大赛、烹饪专业的“鲤酒杯”雕刻技能大赛等,通過比赛对学生作品评出一、二、三等奖。对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我们还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邀请相关企业领导来校发奖金和证书,增加企业校企合作的参与感。

(二)从市场需求出发,学校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校企合作的“促进”机制

我校地处泉州。学校根据泉州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根据市场设专业、对照需求设课程,多证融通等形式来积极构造校企合作的促进机制,使之紧贴地方经济与社会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

1、根据市场设专业,对照需求设课程

泉州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福建省首位。从1999年开始,我们就根据泉州产业结构的特点,通过市场调查和深入企业调研,及时了解社会和企业用工需求,学校先后开设了服装、美术装潢、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电算会计、市场营销、物流、电子商务、汽修、数控、烹饪、幼儿教育等专业。 下面以市场营销为例说说我校的课程设置。一个开发体系首先要做的是职业岗位调研。像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主要就是:推销员、营销策划员、市场调研员、销售内勤等。接下来对这些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企业了解上面提到的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可以通过邀请毕业生返校进行调研。再下来的环节就是分析完成第二个环节提到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基于要培养的能力来确定我们的课程及培养计划。这样的课程设置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学校所学与企业上岗零距离。

2、一生多能、一生多证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是许多企业上岗的“硬指标”。为了使学生顺利就业,我校提出了“一生多能、一生多证”的新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从中完成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英语专业毕业生为例,他们在毕业之时可以获得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公共英语等级证书、公共英语口语等级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等多种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真正做到多项技能,多证融通。

(三)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学校应经常与企业进行沟通

校企合作过程也是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的过程。推动校企之间合作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人的情感,情感永远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和润滑剂,为此我校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情感机制,通过定期走访企业、举行校企座谈联谊、互帮互助等形式,彼此充分认识产生积极的情感。

(1)定期走访企业。俗话说:“见面三分情”。为此我校为每家合作企业都指定联系人,还要求联系人经常走访合作企业,探望相关人员,互通有无交流信息。如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人事变動等信息,我校及时向企业发布;同时学校也密切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并广泛征求他们对学校合作办学的意见,诚恳接受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来改进校企合作工作。通过彼此双方的热情,实现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⑵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座谈联谊会。为进一部开展校企合作,增加彼此的了解,我校还定期邀请企业合作人员参加校企座谈会、联谊会。通过校企双方的座谈、联谊互动,融洽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增加了彼此的了解,有助于切实解决校企合作办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⑶互相渗透。学校为企业的庆典或者一些特定的节日准备文艺节目。学校的文艺晚会也可以考虑邀请合作企业的员工来演出。

总之,增加校企合作的深度,在更深的层次上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可以为面临困境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汲取可持职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振海.德国职业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才之路,2011年19期.

[2]张樱.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1期.

[3]宋安东.校企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探讨——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4]周波.“双元制”模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5]刘志坚.校企合作的动力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9期.

篇7: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关于校企合作的情况汇报

1 校企合作的现状

目前, 我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主要存在于这样几种形式当中:

1.1“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 是指用人单位指定中职学校专门培养该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这样的合作模式。中职学校与用人企业签订合作办学的协议, 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给学校提出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规格, 给予实训设备、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指导, 中职学校根据用人需求招生, 开办相应的冠名班, 如“博世汽车班”、“北京现代班”、“中达电子班”, 通过实习或考核, 学生毕业即定向进入相应的企业工作。

“订单式培养”模式对企业有三个优势:解决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岗位用人需求的问题;减少招聘、考核、培训员工的成本;减少员工频繁流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对学校有三个优势:稳定的就业单位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保证学校“出口畅”;明确的就业方向为学校招生提供保障, 使学校“入口旺”;学校教学能够适应企业需要, 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训条件的改善能够促进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升。这种模式的主动权在企业, 企业主导了学生培养的过程, 决定了学生发展的方向, 合作具有不能持续稳定发展的不可预见性。

1.2“工学交替”培养

“工学交替”培养是指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就读之后, 学校根据一定的教学计划, 安排学生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一段时间, 在校外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实习一段时间, 如此交替进行。“工学交替”大多是借鉴台湾的“轮调式建教合作”校企合作模式, 台湾的模式分为前期实习模式、中期实习模式、后期实习模式和半工半读模式, 已经较为成熟, 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工学交替”的时间安排根据不同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比较灵活, 有的为“1+1+1”三段式, 学校一年、企业一年、学校一年, 有的分为四段, 学校一年、企业半年、再回学校一年、再到企业半年, 有的为每3个月轮换一次。

“工学交替”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学生通过在学校和企业的交替学习, 立足于真实的职业环境, 能够成长为既有一定理论素养、职业理想, 又有扎实的操作技能的专门人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短期的人力资源缺乏问题;学校可以根据实习反馈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某方面能力的培养,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3 校企共建专业

校企共建专业是指学校根据市场调研, 确定某个专业或者专业发展方向, 联合企业进行共同开发和建设。其目的在于把握市场发展的最新动向, 培养某个行业紧缺人才, 学校为提高办学效益, 企业为自己储备专业人才, 学校与企业各取所需。

学校与企业双方通过签定长期合作协议, 确立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企业参与学校组织成立的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学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 共同建设专业实训基地, 共同开发专业教材和课程, 通过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师资, 或者学校师资到企业实际环境接受训练, 联合培养师资。

此种模式的优点是合作能够全面而深入, 但一般适用于一定区域范围内某个行业的发展阶段, 或者中职学校在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上还出于劣势的情况之下。有利于行业、企业、学校的共同发展, 有利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在这种模式中, 企业能获取的利益是长远的隐性的, 而不是短期而明显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共建专业的积极性。

1.4 学校办企业实体

学校办企业是一种既能实现校企一体化, 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 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产学一体良性发展的办学模式。其中以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最为著名, 该校建立“专业法人制度”, 每一个专业都开办专业公司, 变去市场找“企业合作”为“把企业娶回家”, 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办学校”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校办企业”, 创造了“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已经形成了规模和典范。但普通中职学校面临资金、技术、师资相对薄弱的现状, 公办学校面临一定的体制禁锢的问题, 所以这种模式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

1.5 企业办学校

企业开办学校是指企业为了固定地培养所需的专门人才, 储备人才资源而开办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模式, 由于企业并不承担教育的社会责任, 加上开办学校的成本较高, 学校不能为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 因此, 企业办学校在实践中往往处于比较低级的岗前培训阶段。

1.6 其他模式

此外, 还有一些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组合:企业仅仅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基地从中赚取劳动力差价, 企业为学校提供师资培训场所,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 学校利用师资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进修, 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合作流于形式

目前, 我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出现了发展瓶颈, 合作流于形式, 停留于合作的表象, 不能持续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为了完成校企合作的任务, 与企业签订合作缺乏实际内容和制约机制的合作协议;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和实习就业方面, 缺乏深入的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开发、技术共享、专业共建的合作;合作中往往呈现学校方面“一头热”现象, 企业难以真正主动介入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 偏重于岗位技能操作的训练, 缺少企业文化的熏陶, 使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管理和职场规则的文化;校企合作大部分是处于若即若离的脆弱边缘, 合作关系不稳定。

2.2 毕业生岗位适应性单一

由于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培养的差异, 与某个企业合作培养的毕业生不易适应其他企业或其他岗位工作, 也就是只注重学生某个专业单方面的技能培养, 淡化学生其他方面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学生综合素质难以实现全面提高, 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 违背素质教育的初衷。

2.3 校企之间的不协调性

中职学校的功能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中职教育属于国家和政府的社会义务, 是公益的性质, 具有稳定性和周期长的特点。企业以盈利为目的, 对人才的需求却存在随市场变化而产生的不稳定性和灵活的特点。双方在校企合作中存在人才培养周期长短的分歧。

2.4 中职学校自身条件不足

在高考指挥棒下, 中职教育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虽然近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 但仍然没有立即改变中职教育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因此, 一般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技术实力和基础设备都还比较薄弱, 大量中职学校由普高转型而来, 师资不专业、聘请的技术教师教育技能欠缺、实训设备和条件缺乏。中职学校自身条件的不足, 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技术的更新, 是校企合作不能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

2.5 社会仍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

当前, 社会大众对于中职教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读不了重点高中才读职高”的陈旧观念, 仍然把考大学作为成才的唯一途径, 没有足够意识到技能型人才立足企业一线工作岗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流砥柱的重要意义。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发展的社会助推力显得疲软而缓慢。

3 构建利益最大化的长效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之所以不能够持续深入地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在核心利益上达成共赢。因此, 如何构建校企利益最大化的长效运行机制, 要在核心利益上寻求解决办法, 要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解决。

3.1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依据

3.1.1 明确中职教育的主要意义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指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 输送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支持中职教育发展不仅是政府的工作, 更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因此, 校企合作中重要的一方——企业要承担起为中职教育发展贡献力量的社会责任。

3.1.2 明确校企双方的核心利益

一是学校的利益。通过校企合作, 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现办学品质的优化、办学实力的提升, 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学校在政府的指导下, 更侧重于履行培育人才、传承道德、发扬文化、服务社会的本职责任。当企业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承担教育责任的时候, 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发展。

二是企业的利益。企业的根本利益就是盈利, 在校企合作中, 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是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当学校不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学校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培养的人才不能给企业增添强劲的发展动力的时候, 校企合作缺乏深入发展的条件。

3.2 构建利益最大化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3.2.1 坚持“平等对应”原则

为了保证双方在核心利益上达成共识, 实现校企共赢, 在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人才中, 要遵循“对等、协调、互利”的原则。此原则要贯穿于校企合作的每一个环节, 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如何才能做到, 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对应”, 即大型高端企业 (或企业高端部门) 对应大型重点中职学校或专业, 中小型企业 (或企业普通部门) 对应相应中职学校或专业, 且根据不同的对应进行不同层次的合作。

3.2.2 坚持政府主导原则

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必须要发挥主导作用, 解决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的“一头热一头冷”问题。一是政府成立由劳动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人事等部门、社会团体、企业、学校代表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二是建立法律保障体系, 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进行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应尽义务, 上升为国家法律;三是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四是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 如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政策。

3.2.3 校企合作的就近原则

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明显,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上也呈现相应的不平衡状况。许多西部落后地区的中职学校为解决就业为问题与发达地区企业出现用工荒达成互补, 出现了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劳务输出方面, 这种“舍近求远”的浅层校企合作既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也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对于学生和家长还会产生“读了中职学校与不读书一个样”的观点。因此, 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校企合作, 利用区位资源, 与当地中小型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 或者利用技术与人力资源优势开展生产实践, 走“产教学一体化”道路, 产生校企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3.2.4 发挥行业的重要作用

行业本身是同一类型企业的合作体, 具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周密的行业发展规划及完善的管理经验, 对学校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主动意识和责任心, 应该在校企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由于目前的“订单式培养”, 校企共建专业模式都存在培养的人才适应性过于单一的缺陷, 因此, 行业参与校企合作更加必要。成立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的行业指导委员会, 由行业为学校与企业牵线搭桥, 或者行业直接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和学内容, 参与教材开发, 指导实训实习, 建立评价体系等。

3.2.5 其他方面

此外, 学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和技术实力,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才能在校企合作中摆脱取得主动。企业要充分意识到校企合作给自身带来的长远发展利益, 不仅是在人才招聘、培养、管理上节约成本, 而且还为企业走向成熟、走上规模、创立品牌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企业要变被动接受合作为主动参与合作, 从人才培养中赢得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 》, 教育部, 2010年11月;

[2]《试论政府在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张云鹰;

篇8: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思考

摘 要:校企合作是学校运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这种培养模式不可能只在校园的环境中单独完成,必须要有企业的支持与配合。就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培养国家事业继承人的过程,因此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必须适合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职业教育问题关系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的竞争力提升,关系着亿万劳动力就业。当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中等职业教育大多数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而轻视操作技能的培养,甚至是无实践训练,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达不到企业对员工的高标准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新兴的具有联盟性质的伙伴关系——校企合作。

一、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然性

中等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中等职业教育产生于企业,初期就是企业的组成部分。教育专家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学校,另一个就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特殊性,校企合作不但可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开展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现实环境,使学生能够深切地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状况和技术需求,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生产一线,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能快速地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只是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在这里,德国的两个关于70%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只有30%的人进入大学学习,而70%的学生直接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其中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一般的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的时间占30%,而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占学业学习时间的70%。这些经验,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都是可以借鉴的。

二、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从小到大,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经验,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校企合作这方面就显得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职能认识不明确。一些中等职业学校至今还在参照着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尤其是开通了升学渠道以后,部分学校竟然转变为以升学为目标,教学是为考试而服务的,完全转变了职业教育的初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甚至是忽视了学生的相关技能的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不高。学生由于没有学到真正的本领,而无法适应岗位的要求。因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都是独立开课的,或者是作为独立的环节进行教学的。导致了一方面理论知识难以及时的消化理解,另一方面操作训练也不能连续地进行,学生虽然经过了多次的实验或者实训,然而却不能完全掌握操作技能,实践的教学效率极低。

其次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是企业并没有建立起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只是满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在与学校合作时,对于学生实习岗位的安排方面又表现得顾虑重重,担心因为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问题而产生出大量的不合格产品或是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而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权责不清等问题。导致了学校这边热,企业那边冷,企业与学校没有进入到深层次的合作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协调,最终都只是流于形式。培养出来的实习学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也没有完全形成。

最后是国家在推行校企合作制度方面缺乏立法支持。虽然一系列的文件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但对学校和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使得学校在和企业合作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在面对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建议

校企合作的主体是职业学校和企业用人单位,一方面是人才的输出者,另一方面是人才的接受者。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要随时了解行业结构和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学校自身的优势,探索出多种人才的培养模式,按需育人。根据职业和岗位的发展需求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的能力,合理地进行实践教学。对于企业用人单位来说,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员工的职业素质。这就要求企业应该从自身的需求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去,把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以及素质要求等体现到学校的教学方案中去。只有这样,企业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职业学校中招聘到合格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校企合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利益驱动的合作,存在着利益上的相互协调与制约。这种制约不是相互之间的牵制与对抗,而是要求彼此相互的适应。就是要善于把职业学校拥有的教学、智力、人才、学科等优势,与企业所拥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场地等优势资源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资源共用、利益同享,注重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弥补各自的劣势,共同发展,产生“1+1>2”的效果。

校企合作双方还应该建立起一个保护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条款制度。只有双方公共遵守这些条款和制度,才会使校企合作在平稳中向前发展。这就需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发展经验,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明确规定校企合作中行业、企业、学校等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管理形式。对于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为此而增加的运行成本应该适当的给予补偿。对在校企合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同时,也鼓励职业学校对企业的员工定期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以此增强企业的技术能力,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发展。

除此之外,在校企合作中还应该注意及时将企业的文化与理念传递给教师与学生,扩大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进而造就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使得企业和学校双方都在这种合作的模式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沈汉达.中国职业教育魅力建构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01.

[2]周正.谁念职校:个体选择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朱荣欣,朱振新.教师岗位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石雪雁,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陕西省印刷技工学校教师。王育才,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Thinking on Secondary Occupation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blems

Shi Xueyan,Wang Yucai

Abstract: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schools use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enterprise,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as the main purpose of a training mode.Therefore,the cultivation model can not only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ampus alone,and must have the enterprise support and cooperation.In this paper,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hope to spleen for the field of research.

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problem

上一篇:国外煤矿安全之鉴下一篇:《行走礼仪与安全》教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