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

2024-05-01

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精选12篇)

篇1: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

东晋著名文学家、诗人陶渊明(公元365-427)在诗篇中经常提到琴,如“乐琴书以消忧。”“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等。他的诗文对琴曲颇有影响,用《归去来辞》谱成的琴歌,至今仍流传。

归 去 来 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古琴曲《归去来辞》系后人根据东晋陶渊明同名辞而作。共有同名异曲的三种谱本。第一种在明代前期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的《谢琳太古遗音》中首次出现,至清末民初大约又有二十部左右的琴谱刊载它;第二种仅在明代前期的浙派「徐门正传」传谱《琴谱正传》和《杏庄太音补遗》这两部琴谱上刊载;第三种在清初《徽言秘旨订》上刊载,这首《归去来辞》为明清之际琴师尹尔韬新作,后有清代的《春草堂琴谱》和《琴学入门》转载。

全曲分三段。第一段,曲调悠扬舒缓,琴声婉转,如同诗人自言自语,对于潇洒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即将荒芜的田园在召唤他,好似那里是他的归宿,而对于官场,他只是一个过客。心从矛盾中解脱出来,呼出闷气,大步迈向自在天地。

第二段,曲风一转,旋律逐渐欢快起来。「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诗人洋溢着迈向新天地的轻松和喜悦。一抵家中,则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流露出狂喜之态。家里的松菊依旧,童仆稚子,候门欢迎。诗人饮酒赏景,怡然自得,恍如无心之云,倦飞之鸟。谢绝了世俗的交往,亲戚间的交流使人愉悦,抚琴读书乐而忘忧。再看大自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派复苏景象。这一段为主旋律的简单反复,略有变奏,听起来别有一番纯粹活泼之感,就似诗人简朴自然,充满人生情趣的田园生活。

行至第三段,琴音复归低缓,诗人在最后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一连串感慨喷涌而出: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作者一心向往的是在良辰美景中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诗人归隐后,重新感受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认为在大自然中他找到了生命正途,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体验。

旋律在耳旁渐行渐远,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恬淡生活,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欣然向往。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著作《生活的艺术》中,称晋朝的陶渊明老先生是一位爱好人生者。林语堂先生用哲学式的语言论述说: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归去来辞》的意义不仅在于向我们阐释田园生活的美妙,更启发我们去寻求,贴近心灵的简单,真实,朴素的生活方式。

篇2: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

汉语会话中的话语风格性别特征分析

话语风格上性别变异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其研究绝大多数都以英语为语料.为了观察在汉语文化背景下两性在话语风格层面的共性与差异,并检验以往研究结果能否在汉语中得到验证,本课题运用社会语言学定量研究方法,对电视剧<奋斗>中的部分语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已有的研究结果在汉语中只得到了部分验证,有一些经常被引用的结论在本研究中并未得到验证;统计分析发现,与以往结论不同的是,身处大都市的中国当代青年人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变异特征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可以看出社会文化的变化引起语言使用的相应变化.

作 者:任海棠 REN Hai-tang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刊 名:唐都学刊英文刊名:TANGDU JOURNAL年,卷(期):24(6)分类号:H109.4关键词:话语风格 性别变异 相似性

篇3: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

社会工作专题

——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文献综述

作者:李智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朝产业化方向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上大学难的紧张状况似乎得到有效缓解,甚至在部分地区已不再成为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环境变得日趋激烈。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广大学者们亦发出相应的种种声音,我通过阅读、分析20多篇学者们的研究论文,对性别歧视现象的界定、现状、原因、消除措施进行了总结概况。

一、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的界定研究

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分析这一社会现象,首先应明确两个概念:

(一)是性别歧视

所谓对妇女的歧视是基于性别所做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其结果和目的是损害或否认妇女(无论婚否)在男女平等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联合国,1979)。这是关于性别歧视的一个权威定义,它高度概括地阐述了性别歧视的基本含义及其在权利结构各层面的普遍性。

(二)是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从相关规定中得到如下结论: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就是基于性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损害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的要求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不应视为歧视(国际劳工组织,1958)。

由以上两个概念的交叉包容部分可以透视出:所谓大学生就业环节中性别歧视就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毕业生的各环节中,除妨碍正常生产、工作或依法不适合女大学生的工种或岗位外,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生的录用标准而导致女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的情况(中顾法律网)。

了解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可以方便我们衡量研究就业歧视中的现状表现,从而全面的分析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出现的原因,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对策。

二、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的现状研究

据相关文献显示,2008 年和 2009 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68%,也不能否认其中不少学生是“被就业”的。预计 2010 年高校毕业生为 630 万,人社部将力争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 70%左右,这也意味着还会有 200 万左右的大学生不能就业。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更是因为性别的差异、体力

不如男性、生育职能、双重角色负担等,而被视为劣势群体。由麦可思研究院所做的一项针对女性毕业生的专项调查显示,截至 2010 年 2 月底,2010 届女性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性毕业生的 29.5%,另外在签约薪资和专业对口率方面均明显低于男生(陈丹妮,2010-03-02)。

由此可见女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入学比例不断提高,初次就业率存在很大差距;就业过程艰难,就业质量低于男性大学生;性别歧视现象明显,缺乏就业保障的现状。因此很多学者从以下内容对就业中性别歧视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就业机会:全国妇联09年9月9日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求职时会感受到性别歧视,而在工作中实际遭受的性别歧视的女大学生可能还要多。同时据厦门大学叶文振教授对2002年1068名本科大学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生一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黄丹,2011-01)。

(二)薪酬高低: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几乎在每种职业上女性的工资都比男性低,最低的制造业工人中女性工资占男性工资的比重只有63%,最高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这一比例也只有82%,可以看出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性别差异显著(曹星,岳昌君,2010-01)。

(三)就业行业:就业分布结构方面表现出“男女分工不同”的鲜明特点,75%的女性在第三产业就业,而接近一半的男性在第二产业就业(方圣强,2010-04)。其中科研单位对女生产生着更高的吸引力, 而女生对国营企业的关注度要低于男生。同时, 相对于男生来说, 女生在相对稳定的就业领域上, 聚焦程度要高于男生, 存在一定的扎堆现象(刘瑞清,朱考金)。

(四)就业区域:在选择中部和西部地区时, 女大学生更是集中于大城市, 尤其是在西部地区, 竟高出男大学生 13 个百分点(刘瑞清,朱考清)。可以看出女大学生较之于男大学生更倾向于留在大城市中工作, 这无疑加大了她们在求职过程中的难度。

(五)就业意愿:调查显示女同学在学习排名、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和证书的获得方面都不比男生差,甚至在平均水平上略高一筹,而且绝大多数女同对自己的能力有较大的肯定,她们不同意女性的工作能力不如男性(石莹)。这就造成了女大学生相对高就业意愿的形成,使得性别歧视现象严重化。

(六)工作满意度:女性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力资本投资、晋升、解雇及惩戒等方面都得到或多或少的不公平、不公正对待(李春玲,2004-06)。总的来说,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表现出一好三高四低:“一好”是指女生的学业成绩好;“三高”是指女性的就业成本高,期望值高,依赖性高;“四低”是指女性就业的落实率较低、起薪水平较低、工作满意度较低以及就业质量低。

总的来说,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最突出的体现在就业机会、发展机会、职业待遇这三方面,也就是“同民不同工,同工不同薪”。

三、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原因研究

(一)从中国当前社会角度分析: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正经历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市场经济基础薄弱,市场规模仍然不大,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亟需增强。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数量却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不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就业都相当艰难(黄丹,2011-01)。

(二)从经济方面来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讲求“经济人理性”,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单位都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由于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使得女大学生的成本要高于男大学生(李旭辉,2007-04)。

1、女大学生工作不久便会面临婚育等系列问题。用人单位需要为此付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另一方面,生育问题使女性产生工作生涯的中断,重返工作岗位后又需要一段时期的恢复和调整,由于相关法律的制约,重返者的工资水平不能低于退出时的水平,这样用人单位就要承担由此带来的成本负担。

2、从长远来看。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一般要比男职工提前5—10年,这就意味着,她们比男职工们要少贡献5—10年,而多拿几年的工资,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单位的成本。

3、由于生理等多种原因,女大学生到工作单位后,用人单位不能根据工作需要随意安排工作。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使得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用人单位对女性实行非准入机制。

(三)从我国的文化角度分析:

在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我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根深蒂固,女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虽然今天已进人知识经济的时代,法律也明文规定男女平等,但是这种社会偏见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2010-04-26)。

1、社会在对女性的理解上,普遍认为女性的优势在于心细、有着较强的记忆和学习能力,但是却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精神和开拓力恰恰是一个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法宝,因此一些企业尽量避免录用女性应聘者。

2、受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角色期待的影响,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更多的是贤惠温淑、端庄持重、遵守传统、相夫教子。传统观点认为,女性在结婚之后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上,不利于专心工作和事业开拓,这使得许多单位拒绝接受女性。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使得用人单位片面夸大女学生的负面效应。让很多德才兼备、学有所长的女大学生,连参与面试进入竞争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用人单位冷酷无情地拒之门外,在实际择业中处于劣势地位。

(四)从我国法律角度分析:

我国《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条文中虽然多次提到 “男女同工同酬”,“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等。但是这些条文原则性过强,在法律实践中可操作性较低,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很难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在实际应聘过程中,大部分用人单位仍表现出隐性性别歧视,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则难以运用这些法律法规保障自身权益(吉朝珑,闫翅鲲,2009-05)。

(五)从高校的角度分析:

我国高校教育与用人单位的结合度低,高校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尚未真正成型。多数院校仍以理论学习为重,只有少数高职教育开始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但目前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与就业实际脱节,动手能力弱,创新能力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特点进行的教学内容更是少之又少,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更加突出(2012-07-16)。

(六)从女大学生自身分析:

在生理上,女性不适宜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在心理上,女性较男性而言感性得多,情绪波动较大。在性格上,依赖性较强,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自主创业缺乏信心。在就业态度上,缺乏主动性,对未来职业充满“浪漫”的幻想,错过了许多自主就业的机会(郑琼梅,刘时新,2010-10)。

四、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对策研究

(一)社会要加大宣传性别文化的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差异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要消除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性别差异观念。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树立公平的竞争意识,做好舆论宣传,对女大学生工作能力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消除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为了消除就业的性别歧视问题,从根本上要转变观念,剔除“男尊女卑”的封建落后思想,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应该把女性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为此,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树立公平竞争意识和平等意识;传媒要加大对成功女性的宣传;要改变社会对男女价值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优势。促进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羊纳,2010-02-26)。

(二)政府承担社会责任,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完善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从而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11],推动全社会广泛的社会性别态度的转变,对于消除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有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的反就业歧视法规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反就业歧视立法,从而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一方面,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向劳动力市场传递政府反对歧视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歧视者的风险和成本的方式减少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金晶,2009-03)。

(三)高校应该对女生进行恰当的就业指导:

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就业工作。高校提供的信息服务和就业

指导课对于毕业生提高就业的机会比率和缩短失业持续时间都有显著的正影响,强化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强化其信息服务与指导功能。高校要针对女生进行专门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本文研究表明,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对提高女生就业的机会比率、缩短失业持续时间都有显著的正影响,高校要充分发挥其在就业信息方面的主要来源作用,为女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信息服务;在就业指导方面,高校要建立起择业、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端正择业、就业观念,加强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女生的求职技能和择业技巧,疏导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其就业能力(2008-10-19)。

(四)用人单位应该消除性别偏见,认识到女生也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用人单位对女性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见解是片面的。女性在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不会低于任何男性。但是由于某些原因,用人单位往往会出于对产假等而不会优先录用女性。用人单位应该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用人单位消除性别歧视,对男女应聘者一视同仁(徐莉,2010-06)。

(五)女大学生须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女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除了学习课程、发展兴趣之外,还应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要仔细分析就业形势,适度降低个人就业期望,以拓宽就业领域和增加就业机会[10];发挥女生性别优势,并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合适的行业、地区和岗位,减少求职中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就业主渠道的作用,利用学校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提高求职技巧,还要适当运用家庭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卢美芬,2008)。

总而言之,就业歧视使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使女大学生能顺利毕业、充分就业,是非常紧迫的课题。解决性别歧视问题,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支持,更需要女大学生不断地按社会需要去塑造自己、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实力去把握机会,找到自己的位置。目前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一现象,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仍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4: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

张阿利

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西北大学影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视协高校艺委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广学会西部研究基地副秘书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电影理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广电学会特邀理事;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影视组评委;陕西省广播电视奖评委;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阅评组专家;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电影、电视剧(含剧本)审查组特聘专家;西部电影集团专家顾问;陕西电视台专家顾问等。荣获陕西省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

非常感谢能有机会到这边来,我觉得我和太白山真是有些缘,我就住在太白路229号我们西北大学的家属院,我刚才看到片子中太白路的有关部分觉得很亲切,太白山我三年前来过,和我们一些同学,从那以后每隔一两年就来一次,前不久,李智远书记邀请我来太白山了解大致情况还吃了农家乐!看到太白山在管委会的领导下,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一直很关注太白山,太白山陕西乃至全国是除了青藏高原以外内陆最高的山脉,一直关心这里的旅游文化的开发,我虽然参加过各种各样的评审会,觉得今天的专家评审会还有评审表格,这种做法很认真,采用的是和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及陕文投曲江影视一样的方法,看出管委会对此高度的重视,我看完咱们这个宣传片感觉意识非常的强烈,前面的发言,都是站在内部工作的角度来谈的,我不知道这个片子将来是给内部看的吗?!作为一个外部的观众,我今天是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我有一种意外的惊喜,我来时毫无心理准备,我就是个普通的片子,我没想片子能有多少水准,但是,我看到是有相当水准,是可以拿到中国层面上来比的,我说点理由,我本人是《大秦岭》的策划,在座的可能都看到过。8集,陕台制作,央视播出,胡月部长主抓的重点片,另外一部大片《望长安》我也是策划顾问,《大鲁艺》也是我策划和总撰稿,央视一套播出,另外陕西省今年的重点文化工工程精品影片《大秦商》也是我策划,总撰稿,今天,我从普通观众的角度看,马上会有一个感觉,我马上要来太白山旅游!要走一走神仙道,探寻仙道之路,一个普通旅游者会有这样的冲动,我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秦老师的解说词的风格我很了解,这部片子是商老师的又一提升,是商老师又一次挑战,因此,这个片子放在当下,如果拿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话,在国内是一部优质的片子,以中央电视台的评分从它的艺术指标,从他的技术指标及各个方面„,当然,看你们有没有决心拿到中央电视台放,那需要投入另一份资金,作为这个片子整体来讲,我是得到一份惊喜,主要有几个理由,第一,这个片子在讲树立仙道文化,我曾审过同样题材的片子《问道楼观》和《骊山》。我经历了这些影片的整个论证和审查全过程,我现在把这个片子放在这些同类的影片上来说,这部片子受体量的影响,上下两集,没有办法展开主题,如果和那些片子一样,搞个五六集,会更充分,但,整个纲领性来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第一次在电视里梳理了有仙则灵。有仙则名。仙道文化功不可没。抓住历史的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如姜子牙封神等,从姜子牙到李太白,到孙思邈。没有空说,十分鲜活。仙容易说空,太白山的仙都是有据可查的,再就是,神仙道上的历史的遗存和遗迹。既是景物又是史书记载的传说,太白山是中国仙道之源,太白山有资格

我们有责任来讲中国的仙道文化。我曾但心光讲传统的东西会不会缺乏现代的东西 但,我特别注意到这个片子把传统的仙道文化和现代的核心价值观及对传承文化的解读,解构„,习主席最近也特别强调,主流价值观,信仰,传统文化的传承。片子中的太白山神仙文化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进行了现代的解读,这部片子对神仙文化的理解是当下有着话题性的。我刚才主要看的是电脑屏幕的画面,投影幕有灰,我特别注意画面的美感。惊喜的是(我最怕一般专题片那些资料堆砌!)整体画面完全以高清拍摄,形成了非常的风格,整个片子有中国国画的美,有画的意境,包括影片里的动画,色调和影像形成了完整的东西,其中的采访安排也很系统,祈雨场景的色调变化,神仙文化和片中的中国国画传统美结合形成影像风格。

影片的音乐,前段基本上是以中国传统古典音乐为背景,和画面协调吻合,在特效处理上给人以深刻印象,如拓碑贴时的同期声的运用,祈雨段落的同期也运用得当。解说词旁白。我特别关注,谁来解说特别重要,配音对于文字的理解节奏的把握相当实现导演意图,虽然这个片子较短,在讲仙,在讲神,在说灵,在说灵,形成的是一个审美的的风格。浑厚,大气 在最后段落,“仙道太白”是盛得下的,盛得住的

遗憾的是,采访量有些少,专家在扩大点范围,面在宽一些,就更好。字幕上有个别错字,如仿佛已隔年,我是局外人,也没有准备!我要祝贺管委会,我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影视评审组专家,我负责影视这一块,我站在陕西,中国看影视的角度来讲管委会,制作公司给咱们陕西又出了一部质量非常好的电视专题片。(根据录音整理,有删减,未经本人审)

篇5:怎样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是初中生最熟悉的一种文体,而编入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叙事性散文,还是小说,都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支撑。那么,如何分析并把握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文中的人物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

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鲜活无比的,这种生命的活力源于各种生动的描写:外貌描写呈现的是人物的外在形象;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刻画的是人物的内在性格和思想。只要牢牢抓住人物的各种描写,深入分析,揣摩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就定能把握住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例】

„„最后,带着叹赏的舒心,他扔下刮刀,就象一个男士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样,温存关怀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于是,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分析】

句中,一个“扔”字传神地刻画出罗丹大功告成后的无比兴奋的心情;而后句中的“披”、“蒙”二字则又生动地再现了罗丹对自己作品的珍爱;最后“又转身要走”表明罗丹工作时的忘我和投入,他完全忘记了站在自己身后的 “我”。由此,罗丹专注于雕塑艺术并力求完美的忘我精神就让我们了然于心了。

二.联系上下文,关注作者的整体运思,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的人物,是作家源自灵魂深处的感情人格化的产物,他们支撑着整个小说的故事和主题。这些文学人物形象之所以能超越不同民族、穿越时间隧道、震撼人们心灵并最终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完全在于作者的精心塑造。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关注作者对作品及人物的整体运思和表现手法,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例】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七根火柴》)

【分析】 对于这段话,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它表现了无名战士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追问:它到底是如何表现出无名战士的这种精神和品质的。恐怕学生就说不太清楚了。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前文中有关无名战士的一段描写: 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这段描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奄奄一息、濒临死亡的人物形象:即使身子半躺在污水中,也没有丝毫的力气来挪动;粘在额角上的头发、顺着脸颊流下的雨水,他都无力去拂一下。要知道,雨水顺着脸颊流下的滋味是极其难受的,就像虫子在脸上爬行。然而,当他看到卢进勇时,却要“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 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无名战士使出最后一点力气做出的这番举动,意在告诉卢进勇:我交给你的是七根火柴,你可要一根不少地如数交给党组织。这样,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不仅跃然纸上,同时也会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脑海和心田。

三.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品读人物的言行表现,感受作品的人物形象。

文学源于生活却又超越了生活,她是生活的集中化、概括化与典型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生活中的典型,他们是我们中的某一类人物的缩影,他们也和常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千万不能把文学和生活决然地割裂,而是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真正走进文学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便于更加感性地认识并把握这些人物形象。

【例】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迫不及待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欧·亨利《二十年后》)

【分析】 这是描写通缉犯鲍勃的一个精彩片段。文章借助于人物的动作描写,揭示了人物细腻的内心情感。首先,“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一个“叼”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惯抽烟者。按照常理,等人是最心焦的,男性一般都会用抽烟来打发时间,可他却没有。这只能说明:他怕香烟的微弱火光引起他人的注意。

篇6: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

摘要:中国“茶语”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是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古代文学作品中便有众多的茶文化,而这些茶文化正是通过“茶语”建立起来的。从先秦时代《诗经》简单的“茶语”形式,到明清小说繁荣的“茶语”艺术,既是茶文化演变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文学;茶语;茶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悠久灿烂。上起神话传说,下至清末小说,都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不论是《诗经》中的先民歌唱,还是盛唐的诗歌艺术,或者宋词的婉约豪放,抑或《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都昭示着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绮丽的想象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同时也是囊括中国文化的大宝库。茶,作为一种饮品,最早被饮用和种植是在中国。因此,中国有着漫长的茶历史,并最终形成了形式各异的茶文化。中国的茶饮品发展成茶文化,得益于中国文士的参与。“文士饮茶是一种雅趣,只有雅士才懂得饮茶。”[1]正因为中国雅士文人的创造,将回味甘醇的茶演绎成了内蕴丰富的茶文化。当然,在浩若星海的中国茶文化中,“茶语”作为独特的存在形式,代表着中国茶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所谓‘茶语’指的是一种茶文化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茶文化信息传递的基本载体。”[2]由此可见,“茶语”作为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文化意义,具有强烈的象征性。而中国茶文化正是中国文人的文学创造,因此,中国的“茶语”更多的体现在中国文学中。尽管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曾出现王旭峰“茶人三部曲”这样的茶文学巨著,但其“茶语”的内涵基本上还是延续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因此探寻“茶语”的意义和内涵,还是要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寻找。当然,由于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漫长悠久的发展历史,作品中的“茶语”也有着流变和融合。

1先秦时代的“茶语”

先秦时代是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年代,古代先民总是有着强大的歌唱热情,几乎世间之物皆可纳入到歌唱的行列。中国的《诗经》集中容纳了先秦时期的先民歌谣,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国诗歌的开端。当然,中国的茶元素也便进入了《诗经》的创作视野。《诗经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3]但先秦时代的还未出现“茶”字,而是茶的通假字“荼”。尽管先秦时代的《诗经》已经将茶作为文学素材加入创作,但是先秦时期的“茶语”还十分简单。《诗经》中的“荼”还只是作为一种植物的代号呈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之中,没有更加广度和深度的内涵。也正是以《诗经》起点,中国文学才开始了真正的“茶语”形式。

2两晋时期中的“茶语”

中国茶文化到了两晋有了新的发展,无论体量和容量都有了开拓。两晋作为中国历史朝代可谓昙花一现,但两晋时期的茶文学却异常发达。两晋的茶诗不但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小说与散文也有了长足发展。正是两晋时期的茶文学繁荣,才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语”。两晋时期,茶诗出现了张载《登成都楼》,左思《娇女诗》。前者的诗将茶作为关照对象书写,暗示了西蜀繁荣的茶贸易。后者则记录了煮茶的全过程,并将茶作为文学对象书写。两晋时期的茶诗已经摆脱了《诗经》中单纯的植物名称,茶在诗人的创造中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两晋时期的“茶语”开始呈现出文人思考和诗人关怀,显示出了精神意蕴和文化内涵。当然两晋时期,除了茶诗,还存在小说和散文。干宝所著《搜神记》、陶渊明的《续搜神记》都涉及到了茶人采茶的情节,这样的文学手法一方面显示出两晋时期茶文化的流行,另一方面也说明茶已经作为文化载体,有了“茶语”,有了特殊的文化象征。两晋时期,杜育还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完整记录茶事的大赋《荈赋》。杜育将茶提到了文化高度,赋予了茶以极其明显的“茶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唐朝时期的“茶语”

中国茶文化到了唐朝呈现出空前的发展。“茶圣”陆羽写成了《茶经》,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最早、最全面的茶著作。因此,中国“茶语”到了唐朝呈现出集大成的形式。陆羽的《茶经》更像是专门论述茶文化的茶专著,也正是因为此,才体现出了专业性和体系性。当然,唐朝的文学也异常繁荣,唐诗几乎代表了唐朝繁荣灿烂的文化艺术。由于唐朝国力强盛,文化也兼容开放,因此,诗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茶诗占据着重要地位。单《全唐诗》来看,就是一百一十二首之多。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与茶相关的茶诗。也正是由于这些流芳百世的大诗人、大文豪对茶的书写和关照,使得唐朝的“茶语”呈现出更加多元、复合的精神意蕴。“诗仙”李白有一首《赠玉泉仙人掌茶》,赞扬了饮茶的益处,成为了茶诗精品。杜甫有《重过何氏五首》,以茶作为意象,抒发对生活的怀想。杜甫的茶诗清新脱俗,意味深长,成为其沉郁顿挫的诗风之下的一道明丽风景,代表了诗人的精神维度和艺术追求。除了李白、杜甫,唐朝写茶诗最多的是莫过于白居易。白居易有一首茶诗名为《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出现了许多与茶相关的术语与称谓。白居易茶诗中出现大量的茶用语,一方面说明诗人对茶文化的喜爱和熟稔,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茶语”已经有了基本共识和固定形态。唐朝的茶诗,有着浓烈的文学气息,但同时也显示出了特殊的茶语茶言。由此可知,“茶语”到了唐朝已经成为相当成熟的语言表达,这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有中国文人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4宋朝时期的“茶语”

如果说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得到空前发展,那么宋朝的茶文化便是顶峰。宋朝的茶文化已经融到了中国文人的骨子里,成为他们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宋朝很多人都写茶诗、茶词,但是无论广度,还是深度,苏东坡都是第一人。在苏东坡的茶诗中,他记录平生遭际、艺术理想;他书写君臣关系、父子情深;他表达人生感悟、文学哲思,可以说中国的“茶语”到了苏东坡时期,到了海纳百川,无所不及的地步。从体量和广度上说,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宋朝文人已经实现了超越和自我超越。同时,从作品中对茶的描写和表达上,也可以看出宋朝的独特与不凡。唐朝的茶诗更像是借茶来抒发个人情愫,茶诗到了宋朝,则更加细腻和深入。文学作品中不但注重对茶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开始细腻描写茶的形态和泡茶、煮茶的详实经过。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茶活动,既不同于杜育《荈赋》单纯关照,也不同于陆羽《茶经》的单纯介绍,这是带有科普和诗意的结合,带有浓重的文学色彩。黄庭坚的茶词《品令》便是具有典型茶描写的精品。黄庭坚以独特的艺术感官,将生活中的寻常之物捕捉进文学创作,将茶的精神向度与自身感悟相融合,达到了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秦观的《满庭芳》也是茶词经典。词人在书写茶文化时,不但在乎内容的详实细致,更注重韵律的和谐和统一。因此,秦观的茶词《满庭芳》达到了韵律与情思的完美结合,堪称精品。宋朝的“茶语”,在众多诗人、词人的开拓下,有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不但在精神向度上越来越深化,同时在描写上也注重细节和精准,使得文学作品中的“茶语”兼具了科学性和艺术性,又达到了新的高度。

5明清时期的“茶语”

时至明清,小说已经成为文学的重要分支,并且呈现出了诗词所不具备的优势。小说作为长篇写作,可以将故事、诗词、戏剧融为一炉,成为中华文化汇聚融合的艺术载体。明清时期小说中的“茶语”,也开始变得多元而丰富。不但有唐朝时对茶的别称,如“雀舌”、“麦粒”等茶名的延续,同时也大量使用茶成语、茶谚语、茶歇后语等语言表达。明清小说中的“茶语”首先是特别注重将“茶联”、“茶诗”作为小说回目或开篇诗词使用,使小说形式新颖,内容独特。如明末清初小说《风月梦》便有回目“吃花酒猜拳行令打茶围寻事生风”,《情梦柝》也有与茶相关的回目。小说中直接使用茶词、茶诗作回目和开头,既能提高小说的文学性,又没有束之高阁,增加了市井气息和生活趣味。除了小说中使用“茶”作回目、开篇诗词,还有的小说则在故事中大谈饮茶之道。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便有诸多的对于茶的谈论。妙语在下雪天收取梅花之上的白雪,将其埋入地下,为招待贾母一行所用。曹雪芹将饮茶之道引入小说,不但看重的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向度,同时也在乎其亲民色彩。将饮茶之道作为故事情节处理,是一种寻求雅俗之间的平衡,而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茶语”便是中国传统文化“雅俗共赏”的最好证明。除了回目和情节,明清小说中还将“茶语”演绎成了“茶俗”、“茶风”。明朝烟水散人的《桃花影》、清朝白云道人《赛花铃》的故事中都涉及到了饮茶习惯和喝茶之道,并且作为默认的大背景呈现。中国茶文化中的“茶语”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概略到详细的过程。中国茶文化中特殊的“茶语”表达,正是基于中国古典文学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壮大。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造就了中国丰富多彩的“茶语”表达,同时中国意蕴丰富的“茶语”艺术也成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蕴和美学追求。从先秦时期只是作为植物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化之中,到两晋的建构和发展,再到唐宋的开拓和丰富,直至明清小说将历朝历代优秀的“茶语”形式融为一炉。中国的“茶语”艺术经历了漫长而波折的发展史,同时也见证着中国茶文化的荣辱兴衰。中国“茶语”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不断演变、发展,这是中国文学创作进步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繁荣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陶宗仪.说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252.

[2]史小建.略谈我国茶语的文化修辞[J].福建茶叶,(6):385-386.

篇7:东晋成语典故

? 韩伯,字康伯,殷浩的外甥。韩伯很小的时候,家中贫穷,直到大寒季节,母亲才为他做棉袄。母亲让他拿着烫斗,说:“先穿棉袄,过几天帮你做棉裤。”韩伯说:“棉裤就不要做了。”母亲问其故,韩伯答道:“火在烫斗中,而柄尚热,今穿棉袄,下身亦当暖。”母亲觉得这孩子不同寻常。《世说新语•文学》:殷浩很喜欢外甥韩康伯。殷浩流放到信阳的时候,康伯送舅舅到流放地,整年以后才回京城。康伯与人侃侃而语,殷浩不以为然,说:“康伯还没有学到我牙缝里的一点聪明。”两年后,殷浩死于流放之地。参见《晋书•韩伯传》。? 成语“拾人牙慧”,比喻袭取、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原文是“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篇8:东晋成语典故

晋穆帝去世,堂兄晋哀帝继位。大将军桓温北伐告捷,占领洛阳,上疏请求迁都洛阳。朝廷虽然不愿意,但无人敢说,只有著作郎孙绰上表反对。孙绰(314~371),字兴公,当代名士,曾参加王羲之召集的兰亭聚会。《世说新语•言语》:孙绰作《遂初赋》,在畎川筑室居住,自称已经深明安分守己之道。书房前种一棵松树,他经常亲自培土灌溉。孙绰有邻居高柔,字世远,孙绰的兄长孙统曾为他的文集作序。高世远对孙绰说:“小松树不是不茂盛可爱,只是永远不能做栋梁啊。”孙绰回答说:“枫树、柳树虽然粗得合抱,又能派什么用场呢?”成语“楚楚可怜”,原形容幼松整齐、纤细可爱。后多形容女子娇丽柔弱之态。原文是:“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楚楚:植物茂盛的样子。

篇9:东晋门阀政治总结

主讲老师是北大历史系著名教授阎步克,题目是《东晋门阀政治》与制度史观下的中国古代政治进程。阎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士大夫政治演进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等。

中国近代的落后,导致了向西方文明学习的思潮一度成为主流。向先进文明的学习借鉴本无不可,然对自身悠久文明的研究与肯定,在现当代以降,则似乎有点式微。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当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政治文明似乎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当然,中国古代史学的悠久与发达、现当代考古的辉煌成就,也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阎教授从制度史的角度,结合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从中国政治制度以皇权政治为核心这一历史主线,阐述了东晋门阀制度的特点,门阀政治对中国皇权政治的变态及其原因,东晋后回复皇权政治的动力等基本问题作了精辟讲解。

就大的历史脉络而言,中国自早期王国起,实行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几百年后由于诸侯权力的膨胀,在春秋战国实行“贵族统治”,秦汉又回归中央集权,几百年后的魏晋则又实行贵族统治(此处即指门阀政治,阎教授本人认为东晋门阀政治与贵族统治有重大区别。)魏晋的隋唐则又回归中央集权的皇权政治。

就东晋门阀政治的原因,阎教授认为,由于西晋的灭亡,江左的东晋皇权相对衰落,而地方大家族势力强大,使得司马氏的皇权与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相结合,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对于东晋门阀政治的实质,有学者认为是贵族政治,或曰寡头政治。但阎教授认为东晋门阀政治实质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阎教授这一观点实质是认为中国传统政治社会的主线就是皇权政治,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特点而已。因而东晋门阀政治仍然是皇权政治,只不过其偏离皇权政治的幅度比其他历史时期更大而已,至多可以说是对“皇权政治”的一种变态。从学术范畴讲,贵族政治、寡头政治乃西方政治用语,是古代西方政治现实的反映,其与中国古代政治现实并不相符。因而不主张这一提法。

比较有趣的是,主张虚无神秘的玄学为什么在这一时期盛行并成为主流,乃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阎教授认为,每一种学术都有其鼎盛时期,也会有衰败之时。汉代经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在各方面达到了顶峰。而社会的大动荡与变幻莫测,使得以老庄为思想根源的玄学思想应运而生。玄学思潮也契合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王仲荦先生精辟指出:崇尚老庄,实质是主张君主无为,贵族专政。玄学显然在理论上满足了门阀贵族实现私欲的需要,无疑这是玄学得以在魏晋发达的重要原因。但从中国文化史、思想史的角度看,魏晋玄学当之无愧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专制制度压迫之下的这一朵奇葩更显得鲜艳无比。

阎教授还就东晋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门阀政治的暂时性和过渡性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先进性作了深刻揭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比西方同时期的更发达、要完备,即使在当代中国也不无借鉴意义。我想这也是正是我们至今仍要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深层原因吧。

由于其他事情,我没有参加讨论环节,盛为遗憾。据说大家还探讨了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下的官员升迁与考核等问题。

篇10:东晋门阀政治总结

所谓门阀政治,田余庆先生认为,即士族与皇权共治天下。实际上就是门阀士族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又在维持东晋于不坠的政治。东晋司马氏皇权力量薄弱,但东晋确维持百年,全赖士族势力的维系。士族支撑起朝廷,而这些士族中最重要的就是王氏家族,即王导王敦兄弟。司马氏与王氏固有历史结交渊源,但个人之间的情谊在家族利益面前又显得次要了。正是由于皇室和士族之间利益的相互影响,才有了两者的合作共存,从而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发展。

门阀政治的存在,是由于多方面原因综合而成的。首先东晋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其次有一个成熟,有力量,有影响力的士族存在,同样不可或缺的是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如果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就不会有百年的门阀政治局面。

试想在东晋这样一个皇权不振,士族专权的情况下,王氏家族和司马氏之间的结合,显然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政治目的。其后,当王氏盛衰转折急下时,别的家族在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取而代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基于各自图谋的利益出发。司马氏为士族提供官位权势,士族本身网罗人才巩固皇室。司马氏依靠士族的军事力量统治天下,而士族中的领袖人物正是因为手里的强大武装得以成为权臣。在这些一人之下的强臣中,甚至有流民帅出身的,郗鉴就是其代表人物。所谓流民,就是当时北方源源不断南下的流民,这些流民不是西汉那种流民,而是一些由流民帅控制着的武装组织。起初,他们在热闹的政治史中并不显眼,但在保卫东晋免遭胡族铁蹄践踏上却着实立下了汗马功劳,流民出力,门阀政治才能维持并延续更长的时间。

南渡的东晋本有恢复中原的希望,但是东晋没有北伐的决心。尽管曾有四次攻取洛阳,但这几次北伐的机会却因在门阀政治的巢幕之下没有更理想的结果。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谁怀抱过收复中原的理想。皇室有心无力,况且晋得天下,本来就不是光明正大,已失天下人的拥戴。反而是北方的苻氏,到苻坚一代,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又有一个空前成就,便有了南移的愿望。于是有了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以苻坚战败结束,而东晋胜利最大的功臣是江左谢氏,谢氏利用重建的北府兵抗拒苻坚,因此成为东晋最高门第之一,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要数谢安这位东晋名士了,他是东晋的代表人物之一,正是这些名门望族支撑起了摇摇欲坠的东晋王朝,延续了这历史中罕见的门阀政治。

我们不妨来来看看书中的总结:“东晋一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门阀政治才能维持。等到士族不能照旧当权,司马氏也不能照旧垂拱而居帝位的时候,已经走到历史前台的流民领袖人物既抛弃了司马氏,也改变了门阀政治格局,树立了次等士族的统治秩序。但是历史并未因此而断裂,历史的逻辑在晋宋之际仍在顽强地起作用。次等士族的代表刘裕既继承了孝武帝伸张皇权的遗志,又在朝堂上安排了虽丧元气但有余威的门阀士族?席次。皇帝恢复了驾驭士族的权威,士族则保留着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这就是具有南朝特点的皇权政治。”由此可见,门阀政治是在皇室,士族和流民这三者的统一中形成的。

说到东晋的社会矛盾,书中也有了清晰的阐述:东晋的变乱与冲突,在国家体制上是地方与中枢之争,在地理位置上是上游下游之争,在出场人物上则是士族门户之争。自王氏与司马氏共天下后,又有瘐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尽管时局纷争,但司马氏的天下靠士族统治的情况并无多少变化,都有天子之名而无天子之实。这样特殊的政治模式维持了一个世纪,之所以称之为特殊,是因为几乎整个东晋,各大家族竟然几乎没有废立自代。从王氏与司马氏以来,每当一个士族权势鼎盛,必有另一门户兴起,制约它然后取代它。同时,皇帝也没有能力把权力收紧独立,振兴皇权。然而这正是门阀政治曲折复杂的一面,门阀政治的兴衰与东晋的稳定是紧密相连的。

篇11:东晋时期的成语典故

谢玄(343~388),字幼度,东晋名臣谢安的侄子,淝水之战的前锋都督。《晋书•谢玄传》:淝水之战后,谢玄因军功封为康乐县公,继而乘胜北伐,收复中原领土,至第二年,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会稽王司马道子借口出征时候太久,要他把军队撤回。谢玄眼看即将实现的统一大业又付诸东流,悲愤交加,在南下途中忧郁成疾,一年后去世,英年46岁。《晋书》作者惋惜道:“康乐„„庙算有遗,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意思是,老天给他的年龄为何如此短促,以致他统一北方的事业在接近成功时又遭到失败。?成语“功败垂成”,事情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篇12:东晋时期的成语典故

四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个分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魏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东晋太傅刘裕趁后秦内乱而举兵伐之,向魏国借道。《魏书•崔浩传》:东晋刘裕向魏国借道,后秦也向魏国求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让群臣讨论对策。公卿都说刘裕其实是要北上攻魏,不应当借道给他。时任魏国博士祭酒的崔浩(381~450)认为,后秦内乱衰弱,刘裕志在必得,不如放晋军西行,再切断它的退路,坐观两国相争,以收卞庄之利。大臣们坚持说:“刘裕如果向西进入函谷关,则进退的道路都被切断,腹背会同时遭到攻击;而刘裕如果登上北岸攻击我们,他知道秦国姚氏必定不敢出关帮助我们。这样看来,刘裕声称西行,其实北上,是必然之势啊。”明元帝于是派兵抗拒晋军,结果被打得大败,死伤甚多。 成语“腹背受敌”,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原文是“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相关文章:

东晋门阀政治论文题目05-05

东晋时期的成语典故04-19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10-31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趣闻故事04-17

上一篇:千千静听歌词相关常见问题下一篇:煮马铃薯加点醋食用更安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