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走访入户民情日记

2024-05-14

个人走访入户民情日记(精选6篇)

篇1:个人走访入户民情日记

桃源社区民情走访入户调查心得体会

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集中行动的通知精神,我带领桃花山镇人社所员工,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员参加活动到基层,扎实做好进村入户活动,按照整个活动时间节点,迅速进入桃源社区进行走访民情。不知不觉,投身“三万”活动已有一月,通过驻村工作中的看、问、访、谈,内心深处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时间虽短,但收获颇多

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农村情况。谈到农民粮食直补时一位村民说:“种了一辈子的田,交公粮交了不少,后来负担越来越重,种田亏本,公粮不交又不行,不然的话要捉人,真没想到如今政府竟取消了交公粮,还给我们补钱,在原先,这事想都不敢想呀,党和政府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是的,我们要感谢党对我们这些年轻干部的培养和关怀,因为有扶贫帮建、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这样的活动,才让我们有机会真正接触现实农村、真正感知老百姓的所盼所需所想。同时,我们也深知市委市政府对我们工作组的厚望和信任,期待和关怀。要求我们年轻干部要深入桃源社区,沉下身子当好入户调查的“潜水员”,努力做到不仅“身”要下,而且“心”要下,更要耐得住寂

寞,把脚印“印”到每个农户家中。真正让我们年轻干部受锻炼,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让老百姓得实惠。

提到村干部的问题时,他说道:“现在的村干部作风真不错,经常下基层访贫问苦,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我村里有几家孤寡老人和家庭非常困难的农民,生活过不来,村干部积极向上报告,争取了镇民政部门让他们吃低保,现在的干部真不错。”

看到农民感激党的惠农政策时的微笑。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免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当向村民询问这些政策是否得到落实时,他们都不住的点头,表示对中央的政策很满意,也很感激。很多村民更是伸出大拇指对我们说到:“真没想到,现在种地不要钱,而且还给补助,感谢政府、感谢党!”从这些感激的话语中不难发现,农民已经从党和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中得到了实惠,我们想他们以后的生活也将会更加美好。

走访中农民最关心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农村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虽然累但却快乐着,吃住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然而还有很多亟待解决问题。通过对走访情况整理分析,农民最关心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村民最关心的是水利灌溉设施的问题。土地,一直

以来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证。而水利灌溉设施的健康运行是确保农民庄家种植能得到好收成的保证之一,经过走访调查发现该社区水利灌溉设施已经严重老化(为上世纪50-60年代安装),现基本不能使用,这里的农民种植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看天收成,希望政府能加大对水利设施更新的投入。

2、村民最关心的是村级公路问题。虽然村级主干道已部分硬化完毕,但是组组通目前尚未硬化,平时路面就是坑坑洼洼,一遇到下雨便变得泥泞不堪,行路艰难。

3、普遍反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少。在我们组所走访的农家中,很少有3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家务农,导致请不到人做事,请到人做事也工价太高。年轻人大多在外地打工。若干年后,年老的没有劳动能力了,年轻的都在外打拼,耕地面积会逐年减少,耕地质量也日趋下降。

4、现在物价上涨过快,目前农民生产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年年生产投资太大,但是病虫害及旱涝等自然灾害威胁日益严重,一年下来除去投资的部分,余下只能过个生活。希望国家今后要大力监管物价,调节物价。

5、虽然农民认为现如今的惠农政策好,也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普遍还是认为农民看病贵,农村家庭教育负担重。很多家庭都希望子女可以和城市的孩子一样上大

学,但是昂贵的学费往往让他们无力承担。

通过本次走访民情活动真正让我感觉到锻炼,让群众得实惠,帮农民增收,促农村发展。实地了解老百姓的疾苦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我们将积极搞好服务,更多的深入基层为联系村办实事,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进而提升我们的自身素质,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我们坚信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广大人民群众定能过上好日子,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0 一一年四月一十日

篇2:个人走访入户民情日记

—驻但店镇王家岗村工作队 董琦

为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号召,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根据活动方案,我工作组于三月十日开始进行入户调查,本着“干部受锻炼,农民得实惠”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牢记“八大任务”,严肃“六大纪律”,以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典型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王家岗村255户农民进行了走访,了解该村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农民就业情况以及对现有政策的意见和建议等,通过调研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在走访中,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积极问政于民、主动问需于民、虚心问计于民。主动约访排民忧、带案下访解民难、上门回访暖民心,切实帮助群众在思想上解惑、心理上解压、生活上解困。并为村组干部鼓干劲、出点子,指导农民立足春季生产、搞好结构调整、发展畜牧养殖,为农民增收“问诊把脉”。

王家岗村位于但店镇中部,交通便利,资源贫乏。全村辖8个小组、255户、947人、其中劳动人口549人、外出务工人员278人,中共党员20名、农村低保户75户。2010年村级年收入5.8万元,人均年收入5200元。该村共有耕

地683亩,其中水田571亩,养殖水面420亩,山林面积1444亩。近几年,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由全新的二层砖混小楼替代了过去低矮的土砖屋,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鱼类、肉类已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但在农村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就当前农村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

一、惠农政策覆盖率广,农民满意度较高 我工作队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王家岗村的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走访的255户中,“新农合”、“农村社保”、“耕地补贴”等政策覆盖率基本上达到了100%。农民对当前国家的政策表示非常满意,认为惠农政策的出台确实对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部分惠农政策在执行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医保的分配不均衡,导致部分村民心有怨言,“该得到的得不到,不该得到的却得到了”。二是目前农村的土地管理较为混乱,土地界限模糊,在调研的农户中,有的农户有着“分到的土地永久属于自己,不想再进行分配、自己种了就是自己的土地”的错误理解,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二、农业发展动力不足,技术手段落后

该村农业总产值660.6万元,农业产值145.6万元,林业产值27万元,牧业产值475万元。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

后,主要以人力为主,科技化水平不高,耕作未见大的农机器具,生产效率较低。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以至于耕地有部分闲臵,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这也是我国大部分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该村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及豆类等农作物为主,缺少特色种植产业,种植的作物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不能形成高效、高质的农业种植链条。该村养殖业主要以养猪为主,是但店镇最大的生猪养殖村,年出栏生猪2000头,但猪场标准化程度不高,严重阻碍该村生猪养殖的快速稳步发展。我工作队凭借自身优势,指导该村的猪场进行标准化改扩建,并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扶持,为该村养猪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了扩大该村畜牧养殖规模,在村政府的帮助下,我工作队采取积极主动联系、与农民交心谈心、宣传惠农政策等方式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养殖。成功引导该村8组村民王四喜兴办了一处存笼量一万只的蛋鸡养殖场,该场建成后预计年可获利10多万元,目前鸡舍已具雏形。

三、社会事业蓬勃起步、稳步发展

该村以前受条件限制存在着无健康娱乐场地,无娱乐设施,无娱乐项目的“三无”困境。使得农忙过后的老人及部分年轻人热衷于抹牌、赌博等不健康的娱乐活动。为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娱乐状况,该村村政府抢抓机遇,于2010年,借全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机会,在村部建了一处农民图书馆,里面的图书涉及种植、养殖、电器维修、教育等一系列专业读物,并兴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场,告别了过去“三无”的困境,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娱乐氛围,得到了村民的好评。由于目前农村留守人口较少,村里的孩子大部分都在镇上上学,生病了也大部分都去镇上的卫生院治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终有一天不能再满足村民教育与医疗的需要,所以村政府应未雨绸缪,着力改善农村的教育、医疗、及环境卫生条件,造福村民。

四、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在村政府的努力下,通过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建设资金、动员发动等方式,组织村民开山劈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村级主干道已完成水泥硬化3.7公里,剩余4.3公里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已经顺利开工,预计在5月份完工。由于农村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地理位臵特殊,水利建设、安全饮水等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工作队全力以赴,帮助村里订规划,跑关系,找项目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村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五、村级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动力

该村无大的村级企业,村级年收入5.8万元,主要来源是几个小的企业所缴纳的款项。包括猪场、鱼场、银杏树基地等。村级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动力。我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地理位臵原因。受地理位臵影响,大部分企业及老板对在这里投资不感兴趣。二是无特色产业。比如种植业和养殖业,目前只是零星的存在,形不成规模,形不成特色。三是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人口稀少,消费动力不足,间接导致村里商业发展动力不足。

六、改变现状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是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在这方面,我觉得应该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把一些思想素质好、能力水平高、带头致富经验足、公道正派的贤人、能人、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积极发挥好他们带头人的作用。乡领导要引导他们找准发展路子,使他们能够立足实际、瞄准市场、因地制宜带领农民致富。引导农民从“围着政府转”变为“围着市场转、跟着能人干”。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政府要定期对农民进行国家的惠农政策、土地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等进行宣传,使农民能够真正明白政策的具体内容,自觉遵守相关政策的规定。在农民自己的监督下,规范惠农资金与土地政策的管理,严格惠农资金的发放程序,建立更加完善的审批制度,使国家的惠农政策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三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王家岗村的255户中务农人员总人数为549人,外出打工的有278人,而这些富余劳动力在家也是一半劳动一半休息,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就业难度之大。导致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的

自身素质不高,就业观念差,没有就业技能。针对此情况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就业观念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还要搞好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促进农民的就业和增收。

四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领域。这次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和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没有多大变化。这就不得不拓宽渠道,进行产业结构再调整,优化品种,因地制宜,加大示范带动,结合村子实际,打造“特色”品牌,发展畜牧养殖等其他产业。发现空位,抢占市场,以科技为动力,坚决淘汰劣质低效品种,积极推广新技术,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养殖规模,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五是发挥“统”的功能,积极筹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该村的种植和养殖产业大部分还停留在分户为战,小打小闹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和产业规模。可以统一组织起来成立相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每个相关产业中能人的优势,提高积极性,又可以享受国家的一些补助及优惠政策,降低市场风险。最终实现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群众发财致富的双赢目标。

六是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把教育和交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臵,其次增加医疗、文化和环

境保障。交通是一个村能否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只有解决了交通问题,才可以使“车进的来,货出的去”,因此增加交通建设投入就至关重要。其次应增加教育投入,该村有 以上的高中生毕业后就不再继续深造学习了,当我们问起他们父母说孩子怎么不上学了,他们有的说是孩子自己不想学有的说没钱上不起学,有的说上学没用,不如出去打工。从不为孩子做长远打算。可不知就是由于这一念之差,只能使他们永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永远落后。因此要想改变现状,应该狠抓农村的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和宣传投入,免费让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掌握一门技术,回家创业致富。其次要加快建设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彻底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落后的问题。建立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定期为农民群众检查服务,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耽搁,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再次要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文化活动中心,使群众能看上报纸、听上音乐、扭起秧歌,真正呈现出一番新农村景象。

篇3:个人走访入户民情日记

[关键词]“三个一”机制;“民情日记”大走访;服务群众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8-0044-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上海市崇明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岛建设的过程中,为让农村、机关干部及时掌控社情民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近年来,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在全县1400多名村(居)干部,500多名乡镇、委办局领导干部,600多名市、县、乡镇“两代表”中,普遍开展了“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通过认真落实“记好一本民情日记,理出一份民情档案,落实一个行动方案”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工作实效,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启动了以“进百家门,拉家常事,知百姓情,聚万人心”为主题的“三个一”大走访活动。主要做法为:

(一)记好一本“民情日记”,第一时间知晓百姓冷暖。为了让村(居)干部与机关干部“身子沉下去,情况摸得准”,县委组织部为全县村(居)干部、乡镇委办局领导干部统一制作了“民情日记”本,人手一本,按照责任区域划分,排出每月走访计划,每户家庭每年至少要有一名干部上门走访。在内容上,设计了“家庭结构、经济状况、思想动态、邻里关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意见建议”等六个必访项目,要求通过走访,详细记录相关内容。在形式上,要求将走访活动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正在推进的重点工作等有机结合,以拉家常的方式了解村情民意。许多村(居)干部与机关干部利用清晨、晚上、节假日,上门送问候、讲政策、听民意、解民忧,认真记好一本“民情日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第一时间知晓百姓冷暖。

(二)理出一份“民情档案”,全面准确掌握社情民意。为了使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得到处理,崇明县委着重强调“记”是基础、“理”是关键,要求每个村在记好“民情日记”的基础上,每周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逐一进行梳理归类,形成一份详尽的“民情档案”。插村的乡镇委办局领导干部结合“三定三访三联动”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定期参加各村居的“民情档案分析会”,与村(居)干部一道“梳辫子”、“理条子”。这不仅使村(居)、机关干部有了定期梳理社情民意的“硬任务”,也使各个村(居)都建立了一个集就业、医疗、教育、救助等于一体的“民情信息库”,为提供贴心服务、化解各类矛盾奠定了基础。

(三)落实一套“行动方案”,千方百计为民排忧解难。崇明县在创先争优中开展“民情日记”大走访,坚持把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县委要求每个村(居)每月底召开一次“两委”扩大会议,对群众的意见建议、矛盾和困难逐一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一套“行动方案”,并予以公布,作出承诺,接受监督。每月15日,600多名市、县、乡镇“两代表”到村(居)开展走访联系活动,在问题的化解上,做到能当场答复的,当场予以解答;有能力解决的,及时予以解决;对需要一定时间或创造条件才能解决的,明确措施、节点和责任人,逐步予以解决;对本村(居)难以解决、需要上级支持解决的,积极向上反映,争取得到支持;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解决的,通过当面沟通、耐心解释,争取群众的理解、谅解,舒缓群众的情绪。

“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使一批群众急、难、愁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一些诸如违章搭建、邻里纠纷等方面的苗子得到及时遏制;使一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及时宣传,让平时足不出户的农村老人也能及时了解政策;使一批农村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改进,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改善。据统计,每年全县村(居)、机关干部走访群众达20余万户,走访农户覆盖率在98%以上,记下“民情日记”20余万篇,收集群众意见2万余条,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6000多件。“两代表”接访活动已覆盖全县所有村(居),平均每年有近2万名党员群众参与,收集提交的意见建议达1000多条。一本小小的 “民情日记”本,架起了一座党群干群“连心桥”,成为基层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成为干部改进作风的“助推器”。

“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的实践,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基层组织了解民情、疏导民意、化解民忧的“民心工程”,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带着感情倾听民声,用真情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基础工程。

(一)面对面,才能听到那些将要“沉没的声音”。相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广大的农村群众毕竟还是这个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有利益诉求,想要表达,但缺乏影响公共舆论的资源,又鲜有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表达和追求自身权益的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声音很难在社会中听到。大部分沉没的声音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诉求,都有被压抑、待舒缓的情绪,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导致各类社会矛盾激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真诚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底层百姓的内心需求。崇明县的“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让干部泥土味儿重了、机关腔儿轻了,使干部转变了作风,使群众看到了希望。事实也证明,我们基层一线的干部是最有机会倾听到这些将要“沉没的声音”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全力维护弱势群体的表达权,让他们把心里的所思所盼说出来,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

(二)沉下去,才能发现那些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及早发现问题苗子,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就要求我们基层组织的干部先把身子沉下去,走到群众中间,才能在第一时间察觉那些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崇明县开展的“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从制度上规范了基层干部必须接触群众、贴近群众的具体要求,从而使“沉下去”变成村(居)、机关干部的工作常态。做到了沉下去,我们就能实现解决矛盾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事前预防,使社会治理关口前移,使社会矛盾少产生、少激化、早发现、早化解,从而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三)心贴心,才能真情化解民众的生活困苦。人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立场,立场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如果我们始终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把困难群众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为群众排忧解难就会有无穷的办法和不竭的力量。在当今我们必须反思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但干部走到群众中间似乎越来越难;通讯手段越来越先进,但干部与群众的联系似乎越来越少。有的干部对群众的正当诉求能拖则拖、能躲则躲、能推则推;有的脱离实际、好大喜功,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对民生工程却缺乏热情。崇明县“三个一”“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从制度上规定了领导干部必须走向基层、贴近群众,必须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尽心尽力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办好,使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党员干部切实为群众解决民生问题,依法按规、尽力满足他们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等方面的现实需求,我们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就能最大限度地理顺民心、凝聚人心。

执笔人:吕方鸿

篇4:工会干部进村入户民情日记

工会干部进村入户民情日记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工会干部进村入户,与广大农民群众一起共赏致富之计,共谋发展路,积极开展工作。在帮联过程中,本人以“民情日记”的方式,记录了在“双联”行动中的所做、所感、所想。3月1日星期四今天,工会召开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大会,分解了干部的帮联任务。根据安排,我们单位的联系点设在金佛寺镇西寨村,按照帮扶户对接名单,我联系一户党员加两户困难户。在这次行动中,我们要切实做好为民富民、民情双联。3月10日星期六趁着休息,工会领导干部一行一早便出发,来到西寨村村委会进行了交流座谈。认真探讨并初步确定了联系点和联系户帮扶措施及方案,对贯彻执行区委的安排意见达成了共识,做到了家庭情况、帮扶规划和帮扶措施“三到位”,为今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3月15日星期四区总工会全体成员一行前往联系点西寨村,按照干部“一对一”、领导“一对二”帮扶的方式,分头对各自确定的帮扶对象二十几个家庭进行了见面座谈和家庭情况了解。

篇5:三山村入户调查民情日记

2011年4月26日星期二天气:晴 早晨7点20分左右,民政局干部职工按照昨天会议要求,早早的来到了局门前,经吴局长提出简短要求后,7点30分准时出发。按照原来的分组,我在汪局长带队的一个组,7点50分,我们到达三山村村、支“两委”办公室。由村干部(共有3人)介绍全村情况后,分成二组,由村干部带领分头入户调查。下午“送温暖”到困难低保、五保户,晚8点多集中返回。

一、三山村概况

1、人口。三山村属蔡河镇,分9组,全村人口1038人,党员29人,其中包括去年退役军人党员一名,去年发展一名。在家务农人员200人,在外务家工130人,外出打工100多人。

2、耕地。全村共拥有水田、旱地1005亩,其中:水田750亩,旱地255亩,人均耕地面积1亩左右,现抛荒面积100亩。主要经济作物:水稻、棉花、花生。

3、公路。全村村村通道路硬化6公里(不包括主干公路),完成村村通60%,现有2个组通了公路。还有6个组没有通公路,一个组借助外村公路也通了。

4、收入来源。收入主要来源一是种植主要经济作物水稻、棉花、花生,收入不高,靠天吃饭成分较重;二是部分村民出远门外出打工,脱离了农业生产;三是部门村民早出 1

晚归在附近打工,晚上附带捉蜈蚣,农忙时在家干活,打工、种田两不误。

5、低保、五保户。全村五保户5户,有一户符合条件,户主叫吴炳友,60多岁,没有上报。主要原因一是吴炳友出生时,没有在三山村入户,后被人抱养,去年回村入户;二是村级是转移支付,五保户多了后,占了村活动经费,村干部不愿报。低保户去年15户38人。今年新增5户18人,减2户4人,现共有18户52人。低保、五保户情况没有公开,汪局长要求尽快在人多的地方张贴公开栏,接受监督。

二、入户调查情况

(1)访民情、问民意

我们一组首先来到9组,全组共有10户42人,在家6人,我们挨家挨户访民情、问民意。家里没有人的让村干部找来电话,给户主打电话,给他们宣传强农惠农政策(好多电话不通)。有人在家的,通过分发强农惠农资料,拉家常询问生活状况、家庭面临的困难,询问政策落实情况及意见等方式了解民情。如来到彭宗国家里,询问政策落实情况时,彭宗国说原来种地要交税,现在种地国家还要补贴钱,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真是越来越好了,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到彭宗强家时,只有他卧床不起的妻子在家,得知彭宗强在地里抛秧时,我们又来到田间地头,找到彭宗强,通过拉家常得知,全家3口人,大姑娘出嫁,小姑娘在广水实验高中读三年级,妻子落下结扎后遗症,又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不能劳动,全家生活极为困难。现又正值抛秧时候,可是没有下

秧水,愁煞了彭宗国,俗话说得好:没有一夜的秧,只有一夜的雨。有了秧苗,才有收成,经村干部协调,把秧抛在邻村的秧田里,解决了彭宗国的大难事。

接着我们又来到3组,全组共46户158人。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剩下少数在家。来到余大才家,给他宣传了相关政策,分发了强农惠农政策资料,询问了家庭困难,他说,目前还可以,下秧水没问题。孩子外出打工,经济相对较宽松,困难不大。问到对国家政策意见时,他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党和政府对农民照顾比较多,对发家致富充满憧憬。来到彭宗兵家时,只有他妻子和一个脑瘫儿子在家。通过交谈得知,全家四口人,3亩多地,粮食产量是4千斤左右,由于要在家照顾脑瘫儿子,经济收入主要靠彭宗兵一人外出打工赚钱,生活很困难。问到对国家政策的意见时,她说,国家政策对农民确实很照顾,自己家入了低保,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对党和政府充满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2)办实事,送“温暖”

两组汇合后,先后对杨文楚、杨文华、彭宗强、彭宗兵、曾庆明、李胜艮、李胜照、董小国、邓出清、曾现君十户低保困难户进行了送“温暖”活动(每户送100元钱)。杨文华说:“送来虽说只有100元钱,对有钱人来讲不值得一提,但是送来的还有党和政府的关爱和照顾。” 李胜照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弱势群体,仍然记得我们这些生活困难的人,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我们一定搞好生产,自力更生。”听到这些发自肺腑感慨之言,我也不由感慨万

分:老百姓是质朴的,是感恩的,他们不求太多,知足常乐。通过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我觉得这次入户调查是值得的,有收获的。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村民对政策的称赞,收获了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三、村面临的困难

(1)全村大部分组没有下秧水。一是由于最近很长时间没有下雨,干旱严重;二是大部分塘堰淤塞严重,根本就蓄积不了多少水;三是主干渠道多处淤塞、破损,水就根本到不了村。

(2)主干渠道要维修。村主干渠道总长4公里,渠道多处破损、淤塞严重。如果开闸放水,村西边的组可能有水,到村东边的组就没有水了,严重制约了全村农业生产。如果进行清淤和维修加固破损处,据村“两委”初步估算,除去村“筹资筹劳”部分,资金缺口2万元。

三、调查感想

一、广大村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员会主任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农村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这支队伍建设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调查情况看,三山村、支“两委”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农村工作,完成各项任务,主动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出谋划策。保持了发展和稳定。

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否,严重制约了村干部带领村民发展致富的能力。三山村基本上是一个“空壳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只有债务。村干部想干些事情,但受经济制约,根本就没有办法实行。由于村级实行转移支付,想给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到后来也办不成。如吴炳友一个60多岁的孤寡老人,却没有享受五保。原因是镇里有规定,村五保户率为5‰,超过的在转移支付里扣除,从而影响村里活动经费和村干部工资。试想,连村干部的待遇都得不到保障,又怎么能发挥好村干部的积极性呢?村级集体经济又如何能够发展呢?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村级集体经济就根本得不到发展,村民致富之路还很遥远。

篇6:走访社区民情日记

首先来到市瑞杰量具刃具有限公司,接待我们的是厂长罗孝生,罗厂长介绍了厂里的基本情况,该厂建厂1958年,厂里有职工1116人,建地面积80多亩,企业改制转让。现面临的困难有:1、厂里原盖有二栋家属楼已全部住进,但至今还未办理国土、房产证手续;2、现在厂区内及家属区没有路灯、晚上出行不安全;3、厂里不景气,买我们厂里的老板没有投入,也不过问,职工的工资发不出去,有一大部分生活困难。

接着我们走访了特困户田世明,男,55岁,离异,与80岁的母亲和刚成年的小孩三人一起生活,田世明原是该厂职工,由于患病至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现靠小孩在外打工维持一家生计,生活十分艰难。我们也十分同情,并给予了一点心意表示慰问。这一家虽然经济上困难,但精神状况还算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访的第二户是孙先秋,男,50岁,离异,一人生活,6年前由于摔伤致腿残疾,行动不方便,生活也十分艰难。接着我们准备走访第三户谭宝娥家,谭宝娥及爱人自己来了,说今天领导来看望我,我很高兴,我是租房,怕你们找不倒就自己找来了。谭宝娥自己介绍,我已买断,爱人在农村没有工作,小孩在读书,现靠每天打零工维持一家生活及小孩的读书费用,家里也比较困难。

第二步我们走访了巷荫岭社区,接待我们的是社区主任陈海湘,陈主任介绍了社区的基本情况:该社区有5688人,1804户,13个居民小组,85名共产党员。有7个座落单位。现存在的困难有:1、雷公塘地段卫生条件差,晚上没有路灯,出行不方便;2、机械化公司家属房存在社会治安问题;3、六一小学路段车流量大容易受阻,经常出交通事故;4、卫生防疫站家属房地段堤级改造护坡存在问题,去年围墙都已经垮了。5、商业技校与老干所的围墙已开裂、倾斜。

接着我们走访了三户特困户。走访第一户封家衡,男,59岁,瘫痪在床,当我们踏进屋的时候,这个男人哭了,心情激动地说病魔的痛苦,生活的艰难,不能工作,把家里的钱全部用光,还驮了许多债,几次想自尽。肖院长安慰说:你要振作精神,生病确实也很难,现在医技高,只要配合治疗还是有希望,不要轻易放弃生命……。肖院长的一番话使封家衡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并感谢领导对他的关心,感谢我们去看望他。走访的第二户肖凤英,女,80岁,与50岁的精神病儿子一起生活,一走进屋发现屋里虽然简单但也还比较整洁,老人瘦小的身体把家里还整理得干干净净,当得知我们是去看望她时很高兴,说感谢政府、感谢领导对她的关心,当我们问及家庭及生活等问题时,老人说,儿子患精神病20多年了,生活全靠我照顾,我虽然已经80岁,但每天要买菜、给儿子煮饭、洗衣,还要管好儿子不要外出伤及他人,经济来源靠退休金。走访第三户许亚萍,女,48岁,与丈夫和10岁女儿生活,丈夫是农村人,无工作。刚踏进屋一股浓浓的中药味,许亚萍趟在床上,接待我们的是许亚萍丈夫,丈夫介绍,妻子19岁就生病,瘫痪在床需要照顾,每天靠中药维持。社区为了照顾他们,安排他在社区打扫卫生,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搞卫生,搞完卫生回来再做早餐给女儿吃送她上学,接着就煎药照顾妻子的生活,家里所有的一切全靠他一人承担,从早上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十点钟才能休息,生活当然困难,但感谢领导照顾评上了低保户,现在生活就将就着过。看到憨厚朴实的许亚萍丈夫,感觉人间的真情、真爱,能年复一年地照顾患病在床的妻子不离不弃,这个男人我非常敬佩。

上一篇: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介绍下一篇:成立工会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