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的造句

2024-04-18

油层的造句(共12篇)

篇1:油层的造句

油层拼音

【注音】: you ceng

油层解释

【意思】:积聚着石油的地层。

油层造句:

1、地质勘探队走遍了这片沙漠,寻找有开采价值的油层。

2、他们还会在厚厚的油层下面沾染细菌和酵母并将其携入阴道和子宫。

3、要把光被捕获在两维的曲线状表面上时,要求物体表面非常平滑,才足以把大部分光线干净利落地反射进油层而不是分散在所有的各个角度上。

4、经管在密西西比湾已经观测到石油的存在,但是该水域所有的明亮水体并不能都认为是被厚油层覆盖。

5、当把光传入油层后,就被约束在那里,光线在金属和空气的边界之间不断反弹,于是产生了喇叭状的辉光(见图片)。

6、不过,钻地更深并不是最佳的策略,因为最终钻头会钻到油层以下,撞上底部岩石。

7、过度擦洗或者频繁洗澡也会因为去除身体所提供的用来保护皮肤的的油层而产生类似的后果。

8、目前为止,厚厚的油层已经包围了整个岛链,生态学家担忧,这可能造成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

9、之前这里的石油被认为太难开采,因为油层中粘土、水、沥青混在一起。

10、如果我们能「看到」油层,看到的也只是似乎没有空间可以容纳石油的岩石结构。

11、根据测井曲线,运用费歇准则导出了识别砂岩油层大孔道的判别函数,判别函数是测井曲线的线性组合。

12、首先,油层坐落在海下三到四英里深的地方,位于盐层之间。

13、从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可以看出,裂缝发育程度差异是主力油层不吸水的主要原因。

14、求解这个方程组,可以得到计算油层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

15、由于试验区地处过渡带,其井网、油层条件和原油性质具有特殊性,这些因素将影响过渡带地区聚合物驱油的开发效果。

16、油层压裂改造是开发好低渗透油田最基本的措施以及尽早卡堵水的问题等。

17、为了帮助剩馀的石油通过岩石中的孔隙、从油井喷出,作业人员通常会在油层中注入天然气和水,这种程序称为二次采油。

18、介绍了大庆头台油田的地质构造、油层温度、矿化度及渗透率等概况。

19、结果长6油层沉积为湖泊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沉积。

20、粘性是液体流层问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摩擦力或阻力。油层间所产生的运动阻力称为粘性摩擦力。

21、而且减少了作业井次,降低了作业成本,减轻了油层的污染伤害。

22、储层参数是油层评价的重要依据,储层参数预测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23、该思路、方法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精细油层评价具有一定借鉴。

24、随着油田步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找出高剩余油层段是保持油田稳产和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篇2:油层的造句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我国油田事业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市场对油气开采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高。于是,油田企业为了满足社会市场对油气的需求量,就必须要加大对油气进行开采的力度。然而,因大部分油田中都含有比较多的低渗透油层,且这种油层的渗透力也比较低,所以油田企业在对低渗透有层中的油气进行开采的过程当中,也遇到了较多的困难。面对这一情况,如何更为有效的对低渗透油层中的油气进行开采,成为了各大油田企业目前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文将针对低渗透油层,对其的物理化学采油技术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石油;低渗透油层;研究

一、简析低渗透油层

低渗透油层指的就是:储层渗透率低、丰度低、单井产能低的油层,它在我国石油开发中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我国低渗透油层资源分布具有含油气多、油气藏类型多、分布区域广以及“上汽下油、海相含气为主、陆相油气兼有”的特点,在已探明的储量中,低渗透油藏储量的比例很高,约占全国储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开发潜力巨大。

二、探究提高低渗透油层采油效率的方法

(一)增强对低渗透油层进行周期注水的力度

通过对低渗透油层进行周期注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油气进行开采的效率。而周期注水之所以会有这种效能,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借助于周期性的注水方式,提高低渗透油层的注水压力,并以此来增强低渗透油层所具备的弹性能量,让低渗透油层的压降从原来的稳定稳态逐渐转变成不稳定的状态。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原油实现互相渗透的这一过程。

(二)天然气等烃类化合物的使用

在对低渗透油层进行油气开采的过程当中,如果把天然气或者是其它的一些烃类化合物应用进来,就可以让它们和低渗透油层中的原油进行相互作用,使其形成一个混合带。此时,在外界压力对低渗透油层的作用之下,混合带就会向前逐渐驱动,使原油出井。

三、探析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应用

(一)“电磁场”采油技术

该种采油技术是目前较为新型的一种,它的实现原理是:把一个具有较大功率的电磁,合理的`注入到低渗透油层中,让它来改变油气流动的通道,并以此来达到提高低渗透油层渗透效率的这一目的。低渗透油层的渗透效率一旦提高,企业对油气的开采量也就会随之增加。

(二)“热力”采油技术

这一采油技术能够实现的原理是:借助热力的作用,减弱低渗透油层中原油的粘度。它的目的是:依靠减弱油层中原油的粘度,来提高低渗透油层中稠油油层的开采总量。一般来说,当油结蜡达到55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之时,原油的渗透效率以及其自身的粘度都是比较低的。但是,随着“热力”采油技术的应用,油饱和度就会呈现出急速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低渗透油层的采油效率也会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其次,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热力”采油技术在我国各大油田企业当中,都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且其应用的效果也是比较乐观的。

(三)“声波”采油技术

(四)“纳米聚硅”的应用

“纳米聚硅”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材料,且它在低渗透油层中也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它的实现原理是:利用其自身所具有的降压以及注水的这两个功能,对低渗透油层的注水井进行合理的改善,使其能够具备较高的吸水功能,从而使各个注水井之间产生的压力能够得到平衡。另一方面,因“纳米聚硅”对粘土具有附着性,所以它可以有效防止地表层的水浸入粘土中,从而对粘土起到了一定的防膨化作用。

(五)改善低渗透油层的“润湿性”

低渗透油层的“润湿性”,严重影响着油气的开采效率。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油田企业就可以借助化学知识,对低渗透油层的“润湿性”进行合理的改善,这样就可以达到提高低渗透油层石油开采的效率,比如:“硅油”,它是一种在室温下能够保持液体状态的线型聚硅氧烷产品,它具有比较好的化学稳定性、绝缘性以及疏水性。所以,把它利用在低渗透油层中,就可以把油层中岩石的水湿性,转变成为中性润湿。如此一来,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油田企业的生产总量。再如:“氯硅烷”,它是一种具有较低稳定性的化合物(含氯量低时为气体,含氯量高时为无色或者是黄色液体),它可以把岩石的水湿性转变成为油湿性,这样就可以让油田企业更为方便和直接的对低渗透油层中的油气进行开采。

四、探究物理化学采油技术在低渗透油层中的作用

五、结束语

篇3:油层的造句

1 西峰油田合水油区油层参数

本文以西峰油田合水油区的庄A井区为例, 选取相关油层参数进行分析。庄A井区长81油藏井均钻遇油层16.93m, 致密油层2.16m, 油水层0.22m;完试油井8口, 单井试油日产纯油35.6m³。

(1) 岩石学特征, 储层的矿物组成、颗粒的胶结和排列方式常常决定储层物性的好坏。因此, 储层的岩矿特征是决定储层成岩作用, 孔隙、喉道类型、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等一系列特征的基础。

(2) 渗流特征, 1) 润湿性特征, 通过庄A井区长8储层岩石润湿性分析, 表现出弱亲水性;2) 储层相渗特征, 通过相对渗透率资料分析, 庄A井区长81储层束缚水饱和度为34.44%, 束缚水时油有效渗透率为0.05m D;交点处含水饱和度52.07%, 油水相对渗透率为0.13;残余油时含水饱和度为63.3%, 水的相对渗透率为0.40。

(3) 流体性质, 1) 地面原油性质, 合水庄A井区长8原油性质较好, 具有低密度、低粘度、低凝固点的特征;2) 地层原油性质, 由于本井区没有高压物性资料, 与庄B井区临近, 所以可以借鉴。根据邻近西峰油田油藏平均压力系数0.75左右及该区油藏埋深计算, 庄A井区长8油藏地层压力为14.2M P a左右;3) 地层水性质, 依据2个样品水分析资料统计, 合水庄A井区长8油藏地层水总矿化度平均27.4g/l, 水型为Ca Cl2型, PH值6.2, 说明油藏封闭性好, 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4) 溶解气组分, 庄A井区原始气油比为100.6m³/t, 利用该区内庄B井天然气组分数据, 天然气组分C H4含量66.449%, CO含量1.224%, 不含硫化氢。

2 油层参数对油层开发效果的影响

2.1 两项递减加大

今年以来通过优化开发技术政策、精细注采调控、水井分注、增注等工作, 综合含水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抑制, 但递减仍然较大, 目前综合递减13.1%, 自然递减14.8%。与2011年同期对比, 综合递减上升了7.2%, 自然递减上升5.9%。2012年根据油井见效、见水现象, 并结合压力分布状况, 分单元优化注水参数。重点对油藏西部菱形反九点井网含水上升、矩形井网见效后含水上升的现象, 以控制注水为主, 适时调整配注50井次, 调整后见效油庄A口, 单井日增油0.87t d, 累计增油量3704t。

2.2 水驱状况变差

2012年通过持续实施分注、酸化增注为主的水井剖面治理, 水驱状况变差, 动用程度63.6↘57.8%。主要原因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 剖面吸水不均。

2.3 平面压力分布不均

2012年一季度一方面由于冬关井多, 注水量减少, 地层能量补充不及时, 另一方面由于测压井少, 不具代表性。目前平均地层压力11.69MPa, 压力保持水平82.3%。平面分布不均, 整体呈“东低西高”的形势。

3 油层开发中油层参数的精细评价

在油层开发阶段的油层参数精细评价是对于剩余储量进行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数求取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储量计算、储层建模、剩余油分布预测及油藏评价等工作。油层开发阶段的油层参数测井多井处理与解释为主要来源, 其优点为资料丰富、数据量大, 而且平面具有较强的延拓性。因此, 求取的油层参数可以真实、准确反映油层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与特点, 以及剩余油的分布丰度。在油层参数的测井解释中, 评价是在测井曲线提取定量资料后进行, 解释工作多是局限于传统的单井评价, 即一口井中的油层及其含有流体的性质、含有饱和度等, 对于地质体的内部相关性缺乏全面的考虑, 从而导致所获取的油层参数难以保证准确。

在不同类型的油层开发中, 应认识到其地质特点的差异性, 对应的测井响应特征也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结合西峰油田合水油区的实例, 笔者认识可以采用受地质条件约束的测井油层参数评价思路, 即针对不同油层的地质特征, 建立相应的解释模型定量表征其变化情况, 同时进行相关的资料处理、解释与参数评价工作。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模型具有可行性:

(1) 按照油层的类型建模, 其主要根据不同类型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

(2) 按照沉积相带的类型建模, 其主要根据沉积相带控制油层岩性、电性、物性及含油性等特性;

(3) 按照地质的开发时期建模, 其主要根据在油层开发中由于注水井将对生产井的油层不断冲洗, 油层的岩性、电性、物性及含油性等均可能发生变化。

4 提高油层开发效果的具体措施

在西峰油田合水油区油层开发中应结合实际问题, 深入总结和分析相关地质研究成果, 确定科学、合理的治理原则:

(1) 将注水井薄差油层改造作为重要工作, 不断优化注水方案, 并进一步改善井组的注采状况;

(2) 通过采油井压裂、调参、检泵及换泵等措施, 充分发挥油井的生产能力, 逐步恢复沉没度, 并有效控制含水上升速度。结合西峰油田合水油区油层的特点, 对于不同区域的井应采取相应的调整方法, 其中增注区以油水井的改造措施为主, 水井增注后, 仍保持低压开采的相关井下调参数。而增注后备潜力区则应以水井改造措施为主, 使得其成为今后挖潜的对象。

总之, 在油层开发过程中, 必须高度重视油层参数对于实际开发效果的影响, 采取有效的参数评价与治理措施, 进一步提高实际开发效果。

摘要:油层是指储存石油或天然气的地层, 其内部具有连通空隙, 主要由白云岩、灰岩、砂岩等沉积岩构成。近年来, 为了缓解石油资源短缺的问题, 我国加大了油层的开发力度,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油层开发过程中, 油层参数对其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西峰油田合水油区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油层参数,开发效果,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清华.苏北盆地低阻油层的成因及识别[J].断块油气田, 2009, (1) [1]陈清华.苏北盆地低阻油层的成因及识别[J].断块油气田, 2009, (1)

[2]邵春华.吐哈油田稠油层低阻成因分析及测井识别方法[J].吐哈油气, 2004, (4) [2]邵春华.吐哈油田稠油层低阻成因分析及测井识别方法[J].吐哈油气, 2004, (4)

篇4:提高油层物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关键词】油层物理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实例教学

一、引言

油层(藏)物理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重点介绍涉及油田钻完井、油田开发和提高石油采收率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并通过实验证实和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油藏物理课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油藏流体(油、气、水)在油藏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物理性质以及油气相态变化规律。(2)油藏岩石的物理性质(包括岩石的粒度组成、岩石的胶结物性质、岩石的孔隙性质及孔隙中流体饱和度的性质、岩石的渗透率性质)。(3)油、气、水在油藏岩石孔隙中有关的界面性质和毛细管压力的特性及其在油气开采中的应用。(4)油、气、水多相流体在油藏岩石孔隙中渗流的基本特性及其在在油气开采中的应用。

二、基本概念的教学

本课程的特点是专业基本概念多,如地层油的溶解气油比、体积系数、压缩系数,岩石的比面、孔隙度、渗透率等,这些基本概念的专业性强,并均能通过实验方法确定。为了使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应该从以下5个方面讲解:介绍引入基本概念的目的意义、基本概念的含义、基本概念实际数据的大小及应用、基本概念的实验测定方法、基本概念的影响因素。如岩石孔隙度的教学,按照所介绍的5个方面进行讲解,可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引入孔隙度目的意义:孔隙度是用来量度岩石孔隙体积大小的指标,能反应岩石储集石油和天然气的能力。

孔隙度含义: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体积,在数值上等于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的外表体积之比。

孔隙度实际数据的大小及应用:砂岩岩石的孔隙度一般为5%~25%,个别疏松砂岩油藏岩石的孔隙度高达35%;碳酸盐岩基质的孔隙度一般小于5%。砂岩油藏按照孔隙度分级见表1。

孔隙度实验测定方法:饱和煤油法、气体孔隙仪测定法

孔隙度的影响因素:组成岩石颗粒的分选性、岩石中胶结物的含量、油藏的埋藏深度。

三、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

突出重点、难点的教学,能使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内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时间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点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要舍得花时间,讲解重点难点的知识内容,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致的知识内容,要下功夫、集中精力解决重点和难点一致的知识内容的教学方法关键。油藏岩石的毛管压力曲线,对指导油田开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该内容是油层物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一致的知识内容,其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清晰、详细讲解毛管压力曲线的确定,学生只有完全掌握了毛管压力曲线的确定原理和方法后,才能更好地理解毛管压力曲线的特征以及毛管压力曲线在油田开采中的实际应用。

四、实例教学

适当的实例分析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实例内容符合实际情况,能受到好的教学效果。教材中介绍岩石渗透率计算的实例,将岩石的面积假定为2cm2,而教学实验室和油田现场实际岩石渗透率测定时,岩石的面积一般为5cm2左右(圆柱体岩石,直径为2.49~2.51 cm),教材中这一实例有脱离实际的情况,因此,将教材实例中的岩石的面积改为5cm2,既能加深学生对岩石渗透率基本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掌握测定岩石渗透率的实际方法。

五、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教学

课堂教学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学生的答疑,能及时解决学生平时的疑难问题,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油水两相流体在岩石中的流动,一致认为是“渠道流动”,即油、水各自有自己的流动孔隙渠道。该内容常规教学中,教师难于讲解,学生理解模糊,利用多媒体放映技术,将教师科研中录制的油水两相流体在岩石中动态流动的实况录象在课堂中进行放映,学生能一目了然地观看油水两相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动态特征,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六、结语

油层物理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深入探讨油层物理课程的基本概念的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实例教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油层物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对提高油层物理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更生.油层物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1.

[2]杨胜来,魏峻之.油层物理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0

篇5:油层的造句

新立油田低渗透油层裂缝测井识别方法

裂缝的测井识别技术一直是油藏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目前应用一些新技术可以有效地识别解决,但是受资料数量限制,无法规模应用.在对大量现场测井、录井、生产动态资料、油藏监测资料分析研究基础上,重点对裂缝在电阻率测井、声波测井、地层倾角测井等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通过选择反映裂缝特征敏感性的测井参数,应用图版法、判别分析法、神经网络法对裂缝进行定量识别研究,并以图版法为例进行说明.根据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和图版交会法所确定的标准,对现场实际数据进行判别分析,确定了适合的`测井识别方法.裂缝测井识别方法的研究,对今后储层改造方案和注水开发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 者:吴琼 林冬萍 于春燕 赵翠萍 韩玲 WU Qiong LIN Dong-ping YU Chun-yan ZHAO Cui-ping HAN Ling 作者单位:吉林油田分公司,新立采油厂,吉林,松原,131109刊 名: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ISTIC PKU英文刊名:PETROLEUM GEOLOGY &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年,卷(期):26(2)分类号:P631.8关键词:低渗透 裂缝 测井识别 方法 新立油田

篇6:油层的造句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1.储层烃类系统的相态

储层烃类的化学组成,商品性质及分类方法;油气藏烃类的体系、相、组分、相图、临界点、泡点、露点、临界凝析压力、临界凝析温度的定义,等温反常凝析现象;单组分、双组分及多组分烃的相图特征及应用;典型油气藏烃类的相图。

2.油气体系的溶解与分离

亨利定律,天然气在原油中溶解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相态方程的推导及其应用;油气分离方式及油气分离计算。

3.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天然气的组成及其表示方法;天然气的视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密度;理想气体、天然气的状态方程;压缩因子的求取方法;等温压缩系数,体积系数,粘度的定义、特点及确定方法。

4.地层油的高压物性

地层油的溶解气油比,体积系数,两相体积系数,等温压缩系数,粘度和收缩率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

5.地层水的高压物性

地层水的矿化度,分类方法及水型。

第二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1.砂岩的骨架性质

岩石的粒度组成及其评价方法;岩石的比面及其求取方法;岩石胶结物的定义;常见胶结物的特征;岩石的胶结类型。

2.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储层岩石的孔隙、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孔隙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岩石压缩系数、孔隙压缩系数及综合压缩系数的定义及其应用。

3.储层岩石的渗透性

达西公式、绝对渗透率及其单位;气测渗透率原理及测定方法、Klinkenberg效应、岩石渗透率的影响因素。4.储层流体饱和度

流体饱和度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束缚水,残余油与剩余油饱和度的概念及其应用。5.储层敏感性

储层敏感性的概念;储层敏感性的类型、定义。

6.毛细管渗流模型及其应用

毛细管渗流模型、毛细管渗流定律;渗透率与平均孔隙半径、比面的关系。第三章

饱和多相流体的油藏岩石的渗流特性

1.油藏流体的界面张力

两相界面的界面能,油藏流体的界面张力,影响界面张力的因素;吸附。

2.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和油水分布

润湿,接触角,润湿张力,润湿滞后,润湿反转;储层岩石的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润湿性的测定;油水在岩石中的分布。

3.油藏岩石的毛管力

毛管力的概念、公式推导及应用;任意弯液面的附加压力;贾敏效应;毛管力曲线的测定方法及原理;毛管力曲线转换;毛管力曲线的特征及特征参数;毛管力曲线的应用。

4.饱和多相流体油藏岩石的渗流特性

有效渗透率、相对渗透率的概念及其特点,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及其特征参数;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因素;相对渗透率曲线的获取方法;流度、流度比及含水率的概念,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应用。

第四章

油层物理研究与应用

1.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

原油采收率,一、二、三次采油;天然驱油能量及驱动方式、不同驱油方式下的采收率;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2.提高原油采收率简介

篇7:油层的造句

姬塬地区低电阻率油层定量解释方法研究

姬塬地区低阻油层分布比较广泛,低阻、高阻油层在同井段同存,测井识别和评价难度较大.文中综合测井、岩心物性及毛管压力曲线等资料,结合姬塬地区长2低阻油层特征,建立相关地层参数计算模型,应用含水率来进行低阻油层定量评价.经23口井生产数据的验证,符合率较高,表明该方法适应于本区域.

作 者:陈娣 杜伟  作者单位:陈娣(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杜伟(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

刊 名:石油地质与工程 英文刊名: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年,卷(期): 23(1) 分类号:P631.84 关键词:姬塬地区   低阻油层   定量解释   含水率   高束缚水  

篇8:对油层套管损坏的初步认识

1 注水开发引发的地层应力及岩石力学性质变化。

1.1油田注水开发使地层压力发生变化, 改变了地层压力分布的均匀性, 在平面及层间产生了压力的差异, 与原始地层压力相比, 高压油层岩层体积发生膨胀, 低压岩层体积产生收缩, 这种变化会导致岩体由高压向低压运动的趋势。在平面上断层附近注水井易形成高压区, 采油井易形成低压区。由于断层遮挡, 形成竟面效应, 注采关系具有叠加效应, 易出现较大的地层压力差异, 导致地应力变化明显, 大庆油田在八八年至九零年在南七区动态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断层附近是注水引发地应力集中的部位, 断层附近应力集中程度比正常部位高出3倍以上。在层间上, 吸水相对较好的薄差层, 与主力油层相比, 在开发上属于加强注水层, 一般顶破裂压力注水, 甚至超破裂压力注水, 也易形成高压层。1.2油田注水开发使泥岩力学性质发生变化蠕变能力增强。由莫尔-库尔定律描述剪切运动如下:

τ-剪应力,

τo-内聚力,

tanφ-内摩擦系数,

当τ>τo+S·tanφ时, 剪切运动不可避免。当油田注水一段时间后, 油砂水淹达到一定面积时, 泥岩吸水软化, 内聚力τo及泥岩摩擦角φ发生变化, 岩层的蠕变能力增强。1986年, 用133-检42井泥岩在石油大学实验室进行了岩石三轴蠕变试验, 得出下列经验公式:

显然含水率fw增加, 使τo下降, φ减小, 蠕变能力增强, 当fw达到一定程度时, τo趋于零, 显然泥岩软化是形成滑移面的基本条件。1.3油田注水导致应力变化与泥岩软化, 为岩层滑移提供了条件。应力的释放产生应变, 其关系式可表示成Δε=ΔбL/E。岩体的弹性模量E一般为104MPa从砂岩应力——应变试验结果看, 10-30MPa E=7.14×103MPa, 地层压力上升5Mpa, 每100m应变量7.0cm, 如果相邻两油层地层压力相差较大, 岩层蠕变量不一致, 就会造成两岩层相互错动。通过以上分析, 岩体产生滑移与地层压力、水淹面积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油层成片发育, 厚度均匀, 分布面积大, 吸水较好, 注水压力较高, 对杏八九区而言, 萨II5及以上层最符合上述条件, 特别是在基础井网开采条件下, 统计注水井套损井112口, 萨II1-萨II5占总套损井数的40.2%, 占射空井段套变井的61.1%, 占基础井网套变比例的42.0%, 加密调整前套变井数的40.9%。

2 体滑动造成套管损坏特点分析

2.1 受力特点分析。

岩体滑移导致套管变形破坏, 既是一个应力问题, 也是一个应变问题, 同时与岩石性质及套管性质有关, 主要分为以下方面:2.1.1套管的侧向挤压力与岩体滑移量成正比, 力的大小与套管作用于岩体的力相等, 条件是岩体的作用力足够大, 岩体的强度足够高。2.1.2套管的侧向挤压力与套管的变形长度成反比。由于是剪切破坏, 客观上存在剪力矩, 力臂短则挤压力大, 力臂长则挤压力小。由于套管破坏一般是一个长期过程, 与套管接触部位泥岩由于吸水及套管蠕动共同作用, 强度会降低, 当强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 可视其为自由面, 起到了延长力臂的作用, 减小侧向挤压力的作用。2.1.3套管的侧向挤压力与套管自身性质以及套管在纵向上受力状态有关, 弹性模量越大纵向上拉应力越大, 套管受到的挤压力也越大。套管受破坏力大小与滑移量、力臂及套管拉伸因素相关而这三个因素都与注水压力正相关, 其中力臂长度与岩性组合及泥岩强度变化有关。2.2套管的变形特点分析。岩体滑动后作用于套管, 套管的变形决定于岩体滑动情况及岩体与套管的强度对抗结果分析主要有以下方式:2.2.1单砂体滑移或单砂体滑移明显较其它相邻砂体滑移量大, 作用于套管, 使套管变形。2.2.2相邻两砂体相对滑移量大, 其它砂体滑移量小, 使套管变形, 形成“S”型变形。2.2.3多层滑移形成的套管变形:多层滑移方向一致形成的大段弯曲;上段与下段滑移方向不一致, 而且相邻处滑移量最大, “”型变形;上下段滑移方向不一致, 但为逐渐变化, 会形成大段的“S”型变形。由地层压力分布情况可以判定套变形态, 由套变形态也可以分析地层压力, 有益于我们提高套损分析水平做好套管保护工作。

3 易产生套损岩性组合及其注水后变化与套损关系。

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工作者研究证实上下相对坚硬, 中间相对软弱, 刚柔相间的岩层组合条件, 最易形成泥化软弱夹层, 是抗滑稳定最危险的滑移控制面;从油田开发做法来看, 这部分油层属于加强注水层段。杏八九区萨II1-萨II5具有泥岩砂岩互层, 泥岩较薄, 砂岩厚度不大, 成片性好的特点, 是基础井网加强注水, 而且有部分层吸水较好, 是易于产生套损的岩性组合。通过九区四队基础井网注水井套变分析发现, 套变井多发生在这种岩性组合中, 8口错断井中有7口井属于这种岩性组合, 而且剩下的一口井错断时间最晚。其特点是砂岩厚度一般在1米左右, 泥岩厚度不超过2米, 砂岩的渗透率相对较高, 吸水好。3.1滑移面产生及其与套损的关系。3.1.1从套变前的找水资料来看, 套变层砂岩吸水能力强, 油井产液能力强, 砂岩水淹面积大, 相邻泥岩泥化早。X9-3-41井套变发现日期为83年9月, 套变位置为萨II51与萨II52夹层。82年7月及12月两次作业均未发现套变, 从连通的油井X9-3-42井82年5月找水资料来看, 萨II51-萨II52日产液16.7立方米, 含水45.0%, 产液占萨二组的50.2%, 而其有效厚度1.3米, 占萨二组有效厚度6.5米的17.1%, 说明X9-3-41井在萨II5吸水能力强, 从渗透率上也反映了这一点, X9-3-41井萨二组除萨油层数据及错断深度数据表。II15有效渗透率为100×10-3μm2外, 其余层位渗率都小于萨II5, 说明了本井萨II5吸水能力强, 使相邻泥岩软化 (泥化) , 产生了滑移面, 本断透点是典型的滑移控制面产生的岩性组合。3.1.2从水淹解释资料来看, 套变点相邻油层水淹分布广, 特别是成片的同层段套损区。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滑移面在砂岩层注水水淹后, 在与泥岩接触部位产生, 并伴随着泥岩泥化过程及注水情况变化而变化, 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导致套损产生。

3.2 砂岩层是构成岩体滑移的主要部分。

从套变取证资料来看, 断点上部泥岩段套管并没有处于明显变形状态, 而明显变形及断点在砂岩位置。从X9-4-35井1983年套变位置为953.42米 (铅模) , 按这个深度应为泥岩段, 而92年为954.7米, 套管错断, 位置在砂岩萨II52的上部 (萨II52的深度954.6-955.6米) , 其最小通径由83年的99毫米到92年的58毫米, 从这里可以看出, 以前铅模找变形点, 不能完全反映套变情况, 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套变点上部的情况。

3.3 滑移体是砂岩层符合剪力矩模型。

X9-4-35井, 套变位置为萨II52上部, 萨II52与萨II51之间泥岩厚度0.8m, 与萨II7之间泥岩厚度3.6m, 2为渗透率最高层并有一定的砂岩厚度, 1、3层为砂岩层, 1-2、2-3为泥岩层, 设1、2、3为刚性面, 当2面两边泥化到一定程度时, 可视为自由面特别是1-2面, 由于泥岩的蠕变作用可视其对套管不产生大的影响, 则剪力矩F1L1-2=F2L2-3而且其应变量在单位长度上与成反比, 这样1与2相距短, 作用在套管单位长度的剪应力及应变量大, 这一侧套管易错断。这正说明了套管错断的岩性组合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 套变产生是由于注水开发到一定时间后, 最容易在岩层发育成片地区, 伴随着地层压力变化及蠕变作用, 在油层水淹程度高, 矛盾集中 (断层附近、高压层及适当岩性组合) 井段出现一定滑移面, 滑移体产生运行并作用于套管, 对套管产生破坏, 主要表现为水平破坏, 在这个过程中超压注水加速加大了破坏过程及破坏程度。

4 结论

篇9:油层的造句

【关键词】低渗透;酸化工艺;改造;高温

1.低渗透油田储层的特点

低渗透油藏的孔喉细小,油水流动阻力大,且一般呈现水湿特征。原油在地层孔隙的流动过程中极容易发生卡断,形成孤立的油珠,贾敏效应较明显。贾敏效应不仅在井底附近造成水锁现象发生,在地层中同样比较严重。油珠的形成虽然阻止了油流的通道,由于润湿性的差异,水则可以通过岩石的表面以水膜的形式流动。同时在一些比较细小的孔道中主要是水在流动,因此,造成生产井开井的含水率较高。

低渗透油藏中一般都存在 天然微裂缝,由于低渗透油藏的地层导流能力低,加之井底附近存在贾敏效应,因此,注水井井底压力异常高。在异常高压作用下微裂缝开启,由于微裂缝的导流能力高于地层孔隙基质的导流能力,因此,注入水可以沿地层微裂缝向远处传播,其传播的范围和速度要大于基质孔隙传播水的范围和速度。这样,地层微裂缝中存储了部分注入水,造成微裂缝中的地层压力相对高于基质部分的压力,因此,微裂缝中的水在压差作用下,还要逐渐地向基质孔隙中渗流,改变微裂缝周围地层中的油水原始分布特征,使含水饱和度上升,同时还会发生贾敏效应和水锁效应。但是能过微裂缝传输的水量是有限的,微裂缝发育程度高,传输的水量大,反之,传输的水量小。

低渗透油藏的岩石颗粒比较细小,储层孔喉小,流体流动阻力大。根据成藏理论,地层在初始状态下主要被地层水所饱和,原油经过运移到达储层,将地层水驱走,形成油藏。由于特低渗透油藏的孔喉细小,在油驱水的过程中,原油首先进入较大的孔喉空间,对于较小的孔喉空间则由于毛细管压力大,储存的流体主要还是地层水。因此,与中高渗透油藏相比,低渗透油藏的初始含水饱和度都比较高,且高于束缚水饱和度。根据分流量方程,初始含水饱和度高,导致初始含水率也比较高。

低渗透油田于渗流阻力大,能量消耗多,地层压力和流动压力低,继续加大生产压差的潜力小,油井减税后,一般产液量和产油量均达幅度下降,保持稳产难度大。低渗透地层的改造常采用酸化措施,但由于酸岩反应速度块和穿透距离短,致使酸化效果较差。近年来,随着对地层损害原因和地层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入,许多新型酸液和添加剂以及酸化工艺相继出现并应用 ,现场施工成功率不断提高 , 酸化效果逐渐变好。

2.酸化工艺种类

砂岩基质酸化的供需为: 前置液一处理液一后置液.前置液的目的是驱替地层水,井和大多数的碳酸盐反应以及降低井底温度。后置液的作用是继续将氧廃酸向地层推进直到其完全没有反应,解除损害为止。应为氧廃酸与含有钾 纳 或钙等离子的矿物发生反应会产生沉淀,所以须慎重重选择前置液。

前置液一般为5%~15%的盐酸、有机酸(10%的甲酸或醋酸)或者有机酸与盐酸的混合酸。当有机酸被用作前置液时,必须加入5%的NHCI以保护粘土。SHUCHART等研究表明,含有甲酸或啦算的氧廃酸会导致沉淀。故在氧廃酸中须加入适当的有机酸,主要是因为铝哇酸钾对盐酸敏感。SIMOM JUNTAK和HAYNES研究得出:要在醋酸于氧廃酸的混合酸中加入0.3%的柠檬酸洛合铝,只有这样才允许使用醋酸和氧廃酸。混合酸中氧廃的浓度越低,地层损害的机会就越少。使用氧廃酸的地层须做详细的铝锭评价。前置液体体积应等于或大于氧廃酸体积,至少应当达到地层半径0.6m的地方。前置液中酸浓度应根据地层中碳酸岩的含量以及铝哇酸盐的敏捷感性二变化。一般说来,当地层中碳酸盐岩含量过高时,很难保持足够低的PH值,使向前移动的氧廃酸及其反应生成物不会产生沉淀,采用氧廃酸酸化可以接受的最大碳酸钙量要低于15%~20%。后置液可以把反应过得地层及附近的PH值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并且可用来除掉近井地带的缓洙剂。糖厂前置液的体积与后置液的体积大致相同。此外,添加剂如互溶剂有利于流体反排和去除换洙剂。

前置液酸压首2首先用高粘度压裂液压开储层,形成一地你尺寸的压裂裂缝,然后注入酸液酸压。由于前置液度高,能形成较宽的动态裂缝;同时,前置液可降低缝壁温度且减少酸液 滤失,因而酸液有效作用距离较大。在前置液酸压中,酸液顶替高粘度压裂液时会产生粘性指进效应,酸液对裂缝缝壁面产生不均匀刻浊,形成沟槽,使裂缝具有较高的导流能力。前置液酸压工艺要求前置液遇酸不立即 前置液用量通常占总液量的33%~50%。酸液可用盐酸或调化酸,常用浓度为15%~28%。

該工艺使用于中、低渗透且污染较严重的储层,能对储层实现一定程度的深穿透改造。对于中、高渗透储层,用前置液酸压施工能解决好反排问题,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对于天然裂缝储层,前置液中长加入100目的粉沙。哇粉或油溶性树脂帮助控制滤失。目前,该工以前置页液粘性指进酸压为主。为实现指进酸压,多采用宽间距和稀孔密射孔技术,并要求前置液和酸液的粘度比为200:600:1,至少为150:1,若粘度比小于50:1则酸液流比前置液块2.7倍,酸液会很快穿过前置液,失去指进酸压的作用。现场使用的高粘前置液一般有胶凝水(香豆胶或改性瓜胶)、水外相乳状液和油外相乳状液等。胶凝水一硼砂(中。低温地层)或有机棚(高温地层)作为交联剂,要求初始粘度较高,施工结束时坡胶顺利。酸液以无机酸9HCI)为主,加入缓洙剂、缓速剂、转向剂、降滤剂和主排剂等添加剂。前置液于液酸的用量一般为1:1~1:3。采用前置液加普通酸工艺酸压,有效酸洙缝长为17~50:采用前置液加调化酸工艺酸压,有效酸洙缝长一般为:20~27m。

为了更有效的控制滤失,在前置液酸压的基础上,发展了交替注前置液一酸液酸压工艺。施工时,后继注入的前置液一酸液压工艺。施工时,后继注入的前置液充填并封堵前面的酸液溶洙壁面形成的蛀孔,从而控制滤失,使裂缝进一步延伸。为获得理想的酸液有效作用距离,有时交替注前置液一酸液过程多大10次。将交替注前置液一酸液酸压工艺用于裂缝不太发育的中、低渗透储层,增产效果较为明显。美国使用该工艺在棉花谷低渗透白云岩储层进行酸压和重复酸压均获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泡沫酸酸压是将加入了气泡剂和稳定剂等添加剂的酸液于氧气在地面泡沫发生器中充分混合,形成稳定泡沫随即注入井内,以高压水力和酸液的化学溶注作用于储层,达到改造储层的目的。现场施工要求泡沫特征值控制在75%~85%,施工井深一般为1500~2500m。国外过去应用较多,目前多用于多层基质转向酸化。

泡沫的携带能力较强,利于将酸岩反应生成的微粒和岩屑带到地面,带出的微粒量通常比普通酸高7倍以上:在返排到达井口时 ,由于压力突降,泡沫迅速膨胀,在井筒内形成高压并产生回流,利于发酸返排。因泡沫酸中的气体油助排作用,该工艺特别适合用低压低渗透排液困难的储层改造以及老井挖潜和低压井的增产,并能有效解决排液难和水敏性储层等特殊矛盾井的作业。由于泡沫具有良好的控滤失性能,对于低渗透储层,施工时不需加降滤剂就能达到较好的将滤效果。在高渗透及高压差储层中须加入常规液体降滤剂控制滤失。泡沫含酸液量低助排性好,采用泡沫酸中的泡沫可阻止H+向岩石表面的传递,降低酸岩反应速度,还可获得较大的酸液有效作用距离。

泡沫酸酸化现场施工工艺如下:起初井下生产管柱一下光有管至油层底界一挤人前置泡沫段一正挤前置泡沫酸一正挤后置顶替液,并井反应1~2h,反挤企划排酸液,放喷,排除泛酸。

篇10:油层的造句

花土沟油田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分析及解释方法研究

柴达木盆地花土沟油田同时存在高电阻率油层与低电阻率油层,使油层的识别难度增大.分析研究了低电阻率油层形成机理,认为储层岩性细、微孔发育、束缚水饱和度高以及高矿化度地层水是油层低电阻率的主要成因,提出了电阻率影响相对较小的相对渗透率解释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解释标准,辅以电阻率和三孔隙度曲线分析,能够很好地解决该区低电阻率油层识别的问题,解释符合率可达到95%以上.给出了2个应用实例.

作 者:马丽娟 杨洪明 王燕海 徐永发 MA Li-juan YANG Hong-ming WANG Yan-hai XU Yong-fa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青海事业部,甘肃,敦煌,736202 刊 名:测井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WELL LOGGING TECHNOLOGY 年,卷(期): 31(2) 分类号:P631.84 关键词:测井解释   低电阻率油层   相对渗透率   花土沟油田  

篇11:低渗透油层的伤害与防治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下对低渗透性油田造成损害的这些因素。

1 油层本身具有一些潜在的损害因素

(1) 低渗透性油田储层渗透能力低, 油层薄井点平均空气渗透率和平均有效孔隙度都比较低, 由于油层物性差, 油井自然产能低或根本无自然产能, 必须压裂改造才能出油。这样就会对油层产生一定的损害。

(2) 粘土矿物质点微小、比表面积大, 是低渗透砂岩储层的重要胶结物, 其存在和发育对低渗透性油田储层性质 (特别是孔隙度和渗透率) 具有较大影响。同时, 粘土矿物通常会在颗粒或孔隙表面生成, 在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易与入侵流体发生比较强烈而快速的物理化学反应, 发生膨胀、运移、水化、溶解等反应, 使储层容易呈现水敏、酸敏、速敏等特性, 对油藏开发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2 外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低渗透性油田的损害

2.1 射孔过程对低渗透油层的损害

在射孔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 对低渗透油层的损害是相当大的!如射孔过程中, 井内液柱压力过大或者说液体性能比较差, 通过射孔孔眼进入到油层的深层部位就会对油层产生巨大的损害。还有就是射孔弾的碎小物体很容易堵塞射孔的孔眼, 造成工作无法继续进行。

2.2 压裂过程对低渗透油层的损害

压裂过程中很容易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对油层的损害, 这种损害一方面会大大降低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 另一方面还会损害储层本身的渗流能力。那么压裂过程中哪些因素容易导致对油层的破坏呢?比如压裂液性能不符合要求和压裂工艺的不当, 压裂过程中必然会留有压裂液残渣, 这些残渣会大大损害填砂裂缝导流能力。压裂后不及时排液, 压裂液的滤液长时间在地下停留也会造成对油层的巨大破坏, 对岩心的渗透率的伤害非常巨大。

2.3 酸化过程对低渗透油层的损害

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避免不了要对储层做酸化处理, 酸化后很容易会释放出大量微粒, 继而溶解释放出的这些离子会发生大量的沉淀, 将对储层的流通通道造成堵塞。从而会削弱后期的酸化效果, 甚至会导致酸化已失败告终。而且对于孔渗条件差的低渗透率低的储层也会有极大地破坏作用, 导致油水界面张力降低。

2.4 井下作业对低渗透油层的损害

井下作业过程中对储层的污染主要源于井液污染, 有些井液性能不太好, 滤失量高, 不能适应储层不同压力变化, 从而造成对储层的损害。

上面分析了对低渗透油层的损害原因, 下面我们主要谈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低渗透油层。

2.4.1 射孔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

(1) 选用如89弹、102弹、127弹等新型无杵堵、穿透能力又强的聚能射孔弹。

(1) 射孔过程中要选用性能比较好、不容易堵塞射孔孔眼的射孔夜, 还有就是射孔液要不容易与地层水发生化学反应, 从而不容易损害地层性能。

(3) 大力发展高科技技术, 积极改进相关的工艺技术, 如采用先进的油管传输射孔工艺和负压射孔工艺等, 提高射孔技术的准确率和成功率。

2.4.2 在压裂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防护技术措施

(1) 选用如蚕豆粉等这些性能比较好, 残渣低, 滤失量小的压裂液。

(2) 压裂后要及时返排压裂液, 使压裂液在地下停留时间降低到最短时间内, 而且要把压裂液彻底的返排干净, 把对油层的破坏降低到最低。

2.4.3 酸化过程中的保护措施

对于酸化过程中容易造成沉淀, 防止沉淀伤害储层而采取的措施有:对PH值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 可在酸液中加入适量的助排剂, 以及要及时而彻底的排酸。

2.4.4 并下作业中的油层保护技术

要想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将对储层的损害降低到最低就需选用优质性能的洗井液, 这种洗井液需流变性好, 配置相对简单, 对储层伤害比较小。对于压井液的选用需选密度可调, 能适应储层不同压力的变化, 渗透率恢复值较高的等等。

2.4.5 优化开发方式, 提高采收率

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需要经过缜密的研究, 根据具体情况, 制定适合的开采方式, 已达到较高的采收率。低渗透油田一般采用初期利用天然能量开采, 选择适合时机补充能量开发。一般都是采用注水方式补充能量开发, 这样根据油藏特点周期注水可以有效的改善开发效果。

2.4.6 大力推广先进的油层保护技术

对于低渗透油田的开发, 我们要大力推广先进的油层保护技术, 防止油层遭到损害。通常在完井作业时, 采用比水的密度还低的压井液和固井水泥, 以达到保护油层的自然产能, 对油层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2.4.7 建立相关的油层伤害机理和油层保护技术的研究

国内需结合油区的实际情况开始进行低渗透砂岩油藏油层伤害机理和油层保护技术的研究, 发展并建立相关的微观机理研究与宏观模拟实验相结合、相关的实验与专家系统分析相结合、科学的室内研究与油田现场实施相结合的研究路线与配套研究技术。这样可以有效的对油层的实际保护行动具有了科学的指导。

随着石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目前对石油的合理科学的开采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目前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采用高科技设备, 加大对低渗透油田的开采力度和提高开采效率, 使得低渗透油田的产量占石油总产量的比例越来越大。我们在科学开采低渗透油田的同时, 科学合理的保护低渗透油田, 相信将会对我们油田的未来开采之路以及将来的人们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蔡进功, 张守鹏, 谢忠怀.胜利油区砂岩成岩作用及油层保护措施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04)

[2]毛致新, 孟祥和, 刘泽凯.低渗油田油层保护及增产措施[J].低渗透油气田, 1998 (03)

篇12:浅谈钻井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

关键词 钻井;油层;污染;保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TE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1-0084-01

保护油层技术是一种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技术,它是地质、岩矿、化学、流体力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等多学科在油气井钻井工程和开发工程中渗透与交叉而产生的一项系列技术。钻井、完井中对油层的保护是第一关口,尽管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但由于技术和经济原因,钻开油层时必须采用对油层正压差钻井,同时也必须采用泥浆打开油层,在正压差作用下,泥浆进入油层,其液相和固相粒子对油层必然会造成伤害。

1我国钻井过程中油层污染概论

地球上的岩石分为三种: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目前这三种岩石都发现了油气储藏的实例,其中以沉积岩最为普遍。能够储藏油气的沉积岩又分为海相沉积岩和陆相沉积岩,前者主要是以白云岩为代表的碳酸盐储层,后者是以石英质砂岩为代表的碎屑岩储层。孔隙可以是各种形状,通道曲折,表面积很大,内壁粗糙。上述特征使油气储层很像一个过滤器,具有很大的机械捕集和化学反应能力。当外来物侵入时,岩石内部结构及表面性质、流体相态都会改变,使油层渗透率降低。渗地层一般解堵比较容易,往往认为与钻井液保护措施的投入不成比例,因此不需要刻意保护,但是要注意若损害严重,比如存在坚实的内泥饼或固相颗粒侵入较深,恢复地层渗透率需要很大的恢复压力,油水同层的情况下,由于水的粘度低,透过能力一般较强,高压下容易造成锥进,影响产油效果。压裂是人为制造连接井筒和地层内部的通道,由于岩石的特性,往往形成线性通道,不易形成网状立体裂缝,而钻井液的损害是面状的,压裂后只有形成通道部分提高了流体渗透能力,因此钻井液损害仍然造成了泄油面积的减少。压裂虽然不能百分之百地解决问题,但它的效果与钻井液保护措施相比仍然是明显的。

2钻井施工中油层保护措施

首先,要保证设备正常运转,钻杆不断,材料供应及时,定向顺利,中途不停钻,一鼓作气完钻。其次,二开到进入主油层前20m,使用无固相或超低固相钻井液,失水量不大于20ml/30min就行了,实现快速钻进,有条件的井队使用PDC钻头,效果会更好。第三,进入主油层前20m,计算准井内井外泥浆总量,加强力降失水材料——广谱护壁剂Ⅲ型,加量为1-1.5%,就能将泥浆失水量降至8ml/30min以下,这样不但泥浆性能达到了油矿要求,而且泥浆防塌能力、携砂能力、润滑性会进一步加强。 第四,完井时配好完井液和封闭浆,确保测井一次成功,快速完井。 当然,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井漏、井塌,需要配制高比重、高粘度泥浆,这时我们就顾及不到油层保护了,保证井内安全,顺利成井才是根本。

2.1 一开井段

⑴钻具组合:444.5mm(P2)钻头+ 7"钻铤×2柱+5"钻杆。

⑵钻井液性能:由于127mm钻杆与444.5mm井眼环空间隙大,采用配浆开钻,小循环钻进,钻进中保持低粘切、低固相钻进,并充分使用好固控设备,含砂量控制在0.5%以内。适当加大钻头水眼,提高柴油机转速,增加了环空返速,使钻头破碎的钻屑尽快从井底返至井口,并利用固控设备迅速从钻井液中清除掉。减少了岩屑在井内的悬浮时间。同时加强钻井液性能的维护,提高动切力,保持良好的流变性能,减少岩屑在井底的重复破碎,提高机械钻速,减少井下复杂情况的出现。

2.2 二开直井井段

⑴钻具组合:241.3mm(HAT127)钻头+ 7"钻铤(18米扶正器)×2柱+5"钻杆

⑵技术措施及井眼轨迹控制:采用钟摆钻具,防斜打直。钻压:100-140KN,转速:150-180r/min。勤采用漂浮式测斜仪测斜,发现井斜变化或方位漂移时,采用小钻压进行吊打钻进,避免因调整井斜方位而起下钻具的过程。

⑶钻井液优化:选择合理的钻井液类型对钻井施工极其重要。二开小循环开钻,一开老浆加清水稀释后钻进,钻进中使用以干粉胶液维护钻进,保持低固相、低粘切高滤矢量钻进,加强固控设备的使用率。采用高数目(80目)振动筛布,较好地消除了固相,含砂量控制在0.3%,进入油气层前处理钻井液,以水解聚丙稀酰胺——铵盐及干粉配胶液调整钻井液粘度及流型,以聚合物降滤失剂降低钻井液滤失量在4ml以下。为保证较小的井眼扩大率,在降低滤失量的同时,采用小排量钻进。

2.3 造斜段

2.31钻具组合:241.3mm(HAT127)钻头+动力钻具(1.5°)+ 7"无磁钻铤×1根+7"无磁悬挂×1根+5"无磁承压钻杆×1根+ 5"加重钻杆×5柱+5"钻杆

2.32技术措施:钻压:60-120KN,采用滑动钻进和复合钻进,复合钻进转速:60-80r/min。当井斜慢慢增加,坚持每打1根划1-2遍,保证井眼畅通以及岩屑的携带。另外,与定向队技术人员配合好,保证井身轨迹。防止出现狗腿角较大的情况。每钻进150-200米短起下一次,破坏钻屑沉积床,保持井眼畅通。

2.33钻井液性能:随着井深以及井斜的增加,不断补充润滑剂的含量,保证了钻具的安全。及时补充各种泥浆处理剂的有效含量,并利用短起下钻破坏钻屑在下井壁的沉积层,保障井眼畅通,确保井下安全,进入油层前50米加入油层保护材料(表面活性剂+非渗透处理剂),达到了保护油层的目的。

2.4 水平段

2.41钻具组合:241.3mm(HAT127)钻头+动力钻具(1.5°)+ FEWD+ 5"无磁承压钻杆×1根+5"斜坡钻杆×20柱+5"加重钻杆×5柱+5"钻杆

2.42技术措施:钻压:30-60KN,在油层段由于地层松软,为保证井径扩大率,钻头装大水眼,在此段降低柴油机转速,坚持每打1根划1-2遍,保证井眼畅通以及岩屑的携带。减少钻具在井内的静止时间,坚持每100米搞一次短起下。遇阻杜绝直接划眼。用公锥+扶正器的钻具组合通井。保证井眼畅通后下钻钻进。

2.43钻井液性能:水平井段钻进 ,及时补充润滑剂含量,并调整好钻井液性能,特别是钻井液的滤失量,严格控制在3ml以内,防止因钻具与井壁接触面过大而发生粘卡。每钻进100米短起下一次,破坏钻屑沉积床,保持井眼畅通。

3结论

钻井液完井液是与储层最早接触的入井流体,其的滤液性质决定储层发生敏感性损害的程度和后果,其的损害程度要远远超过后期完井作业所引起的损害,因为,在钻井液进入储层之后,土锁、水锁等损害多已发生了,即使没有发生钻井液也可起到抑制相应损害发生的作用;另为钻井液流体的进入多少能起到阻止其它入井流体侵入地层,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因此油层保护钻井液保护是第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何树山. 吉林油田保护油气层钻井液体系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 2002 .

[2] 李皋. 川西白马—松华地区蓬莱镇组浅层气藏储层特征与损害评价[D]西南石油学院, 2002 .

上一篇:车检什么时候结束下一篇:心暖了人也就暖了-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