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残联典型材料

2024-05-10

乡镇残联典型材料(精选6篇)

篇1:乡镇残联典型材料

强化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残疾人生产生活水平

----永靖县盐锅峡镇残联典型材料

盐锅峡镇位于永靖县城北部32公里处,与兰州市西固区、红古区接壤。全镇辖14行政个村,70个村民小组,6650户27123人。其中农业人口21239人,非农业人口5894人。全镇残疾人家庭1452户,1595人,占总人口的5.88%。其中:肢体残疾604人,智力残疾111人,视力残疾253人,听力语言残疾360人,精神残疾87人,多重残疾180人。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盐锅峡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残疾人优惠政策,大力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让更多的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力的推动了全镇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全镇残疾人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1年被省残联授予“十二五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全面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为全镇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把残疾人工作作为保民生、促和谐的重要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为了进一步密切联系残疾人,切实为残疾人搞好服务, 盐锅峡镇不断加强和完善了残疾人基层组织, 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镇上根据上级要求,建立了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由镇分管领导任残联主席,并与县残联共同考察选配了残联专职理事长,聘任了镇专职委员,同时,为镇专职委员落实了每年1200元的工 1 作津贴。17个村(社区)都组建了残疾人协会,14个村残疾人专职委员全部纳入低保,采取低保加补助的方式,落实了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的误工补贴,3个社区专职委员已全部纳入政府公益性岗位,并为他们办理基本养老保险,享受政府保险补贴,全面提高了全镇残疾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镇残联已达到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17个村(社区)已全部建成“六有”残协。即:“有协会标牌、有专职委员、有活动场所、有工作制度、有档案资料、有误工补助”。全镇已建立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为残疾人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在积极推荐全镇残疾人工作者参加州、县残联的各类业务学习培训活动的同时,镇上根据工作需要,经常组织全镇残疾人工作者学习与残疾人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培训,全面提高了镇残疾人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镇残联还及时配备了电脑,对残疾人进行动态管理,并收集数据资料,建立健全了数据库,做到了数据齐全、完备、准确。为准确了解全镇残疾人状况,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对全镇的残疾人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调查,摸清了全镇1725户残疾人家庭,2010名残疾人的低保、就业、康复、培训等各方面的数据,为搞好今后残疾人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深入开展宣传活动,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残疾人事业需要全社会伸出友爱之手,献出真挚爱心。为此,盐锅峡镇切实加大了对残疾人事业有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横幅标语、宣传车、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央7号文件精神、《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法律和政策法规,努力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广泛、深入、持久地组织开展“志愿者助残”、2 “科技助残”、“法律助残”等一系列集中扶残助残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全镇各族干部群众扶残助残意识。同时,在每年“全国助残日”期间,邀请县残联主要领导与镇上领导一起,走访慰问残困户,并开展为肢体残疾人发放轮椅等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唤起了全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

三、扎实开展康复工作,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

家住盐锅峡镇抚河村的杜丁香同学,从小患小儿麻痹症,父母亲和同学们一直背着她上学。上高二时县残联推荐她到省康复中心免费做了儿麻矫治手术。术后能够自己走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就读。近年来,镇上积极协调县残联认真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彭年光明行动”、“蓝天行动”等项目,为广大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55例,使他们重见光明;邀请聋儿语训专业教师对6名聋儿进行了语言训练和培训,并积极动员家长送聋儿入学,使聋儿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语言功能;发放助视器16副、助听器8副;做儿麻矫治手术6例;安装普及型假肢5具,供应用品用具144件,发放轮椅108辆,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出行条件。在主街道建成残疾人无障碍设施1000多米,有效解决了残疾群众行路难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康复,使广大残疾人身体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融入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全面落实残疾人优惠政策,努力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

家住盐锅峡镇盐集村的肢体残疾人黄良泰,从小患小儿麻痹症,住在危房之中,家境十分困难,镇上积极与县残联协调为他家实施了危房改造项目,并聘任他为镇残联专职委员,从此,他对生活更加充满了信心,他干起了电焊工。如今,他在盐锅峡峡 3 铸钢厂上班,年收入达10000多元。近年来,镇上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整合各种资源,动员社会力量,采取项目辐射带动、社会帮包带扶和最低生活保障的基本扶贫解困模式,真正做到了帮扶一人,脱贫全家的目标。通过协调残联、民政、城建等部门实施“灾民建房”、“残疾人危房改造”、“整村推进”等项目,共投入资金34万多元,为85户残困户改造危房360多间,极大地改善了残困户的住房条件。积极协调信用社、农行等部门贷款支持贫困残疾户早日脱贫,为贫困残疾户发放小额信贷15万多元。协调民政部门先后将238名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34名残疾人纳入“五保户”范围,对13名残疾学生实施了救助。全镇119名城镇残疾人医保纳入财政预算,解决了城镇残疾居民“病有所医”的问题。

五、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创造条件

家住盐锅峡镇上铨村的张光正,其妻孔惠芳都是肢体残疾人。家中5口人,家庭十分困难。镇残联得知这一消息后,积极与盐锅峡福利化工厂联系,为他俩解决了就业问题,盐锅峡福利化工厂现已吸纳残疾人22名,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近年来,镇上不断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大力推荐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参加省、州、县残联举办的盲人按摩、电脑、缝纫、钉鞋、家电维修、葫芦雕刻、砖雕等实用技术培训,为实现就业打好了基础,全镇共有54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残疾人通过自食其力,既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又实现了人生价值。

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篇2:乡镇残联典型材料

制度的同时,把扶贫开发作为基本民生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开发式扶贫、开拓式扶贫方针,不断提高开发水平,发挥“两项制度”的整体效益,逐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县残联在两项制度衔接工作中,主动向县领导汇报,积极与扶贫办、民政局等单位进行协商沟通具体操作方式方法,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各乡镇残联理事长会议进行专题座谈;印发了600份《农村残疾人简易识别手册》发放到村,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对全县23个乡镇的残联理事长、358人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进行了培训,充分发挥残联职能作用,明确专人负责,全程参与了方案的制定、对象的识别、民主评议、审核审批和后续工作。为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县残联工作人员分成六个组进驻到23个乡镇协助乡镇残联及村专职委员摸清农村残疾人家庭生产生活情况,核查农村残疾人家庭收入情况,了解残疾人的需求意愿,帮助符合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条件的残疾人主动提出享受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的申请,确保残疾人在两项制度衔接工作中不被遗漏,在指标体系中不被低划。

篇3:乡镇残联典型材料

有关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西方各国经济持续“滞涨”局面催生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其核心理念是政府是有限理性和政府官员的“经济人”假设,主要内容是政府相似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是公共服务的产生与消费者的关系。而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学者的专利[1],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是中国独有的改革目标。在西方的行政话语中谈论的是公共服务,不是服务型政府,而公共服务是所有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即使是管制型政府也不例外。我国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研究基本上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吴敬琏[2]、吴玉宗[3]、侯玉兰[4]等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提出了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二是以马庆钰[5]、赵春丽[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7]等部分学者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来诠释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涵义,提出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提供私人和社会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却又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政府;三是以李军鹏[8]等为代表的部分学者从政府治理模式的角度界定这一概念,认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指仅拥有有限管理社会的权力,对经济社会管理负有限责任,通过向市场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实现政府对市场主体的互动式管理的政府模式。李军鹏在《关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考》一文中还尝试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给出了定义,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充足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他认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当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模式,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转型的主要目标。

1 构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必要性

1.1 构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是发展市场经济、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主经济,因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作用。乡镇政府要承担其由市场、企业和个人无法有效提供的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而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政府必须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服务,使得市场主体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使乡镇政府以所在地企业、社会和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致力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从而提升基层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加强党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乡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2 全面取消农业税是构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的直接原因

我国政府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税取消的意义,不仅在于每年减少农民人均50元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以农养政”的时代即将结束,建设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时机到来。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不养政”变为现实,县乡体制和机构改革不得不真正开始,也为构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1.3 基层民主政治的现实发展是构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政治发展需要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发展民主政治提供了沃土,加之各类媒体、网络的实时传播和宣传鼓动作用,包括农民群众在内的公民意识与民主意识越来越强,农民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被大大激发,乡村民主政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倡导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树立以民为本的政治意识,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中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构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正是适应了我国乃至我省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为乡镇政府职能的及时转变提供了良好政治条件与氛围。

1.4 创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是乡镇政府在新形势下自身发展的需要

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强调的是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重点在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要求政府进行角色转变,即:由市场的控制者转变为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秩序保障的服务者。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是民主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法制政府和绩效政府的统一体,可以有效地促进乡镇政府行使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竞争力。同时,建设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也是行政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创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使“农民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的思想逐步确立,乡镇政府信息会逐步公开呈现透明化,乡镇政府决策会越来越符合民意。

2 构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理念上的偏差

把服务型政府建设等同于建立“服务大厅”、“行政服务超市”或“行政服务中心”等服务型政府的外部工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数千年封建统治形成的“重人治、轻法制”的“官本位”思想[9]以及“政府本位”思想。一些公务人员仍习惯使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乡镇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将手中的权力看成地位的象征,把发号施令当作政务的必须。

2.2 乡镇财政困难,公共产品投入不足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制约乡镇政府最大的问题就是乡镇财政捉襟见肘。乡镇政府的财政主要靠上级拨款,以陕西省为例,其南部和中西部地区的部分乡镇政府,财政收入少,笔者调研的安康市镇平县白家乡和榆林市清涧县郝家也乡由于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经济落后,农民几乎全部收入来源为务农。和周边一些发达县市的乡镇相比,有很大差距。特别是财政收入少的乡镇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工资发足,然后才能想到把剩下的钱拿来搞建设,造成乡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欠发达乡镇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2.3 乡镇政府还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特点是要求政府从具体事务中退出来,主要做好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从陕西省乡镇政府的实际运行来看(笔者对三个典型乡镇的调研),可以说相当多的乡镇政府都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上级派下来的硬指标工作任务的完成上,或只限于上级安排的工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目前县乡之间主要是一种“压力型体制”,县政府通常将各项社会经济发展任务细化为各种指标,分解下达给乡镇,并与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由于考核方式大都采取“一票否决制”,将乡镇领导人的升迁、奖惩与之挂钩,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从上而下的压力。乡镇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上级政府交办的任务中,因此不能完全满足或者说不能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其次,自上而下的行政式供给决策机制,体现不出农民的需求,使得供给与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农民很难享受到自身最需要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有些服务甚至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比如“豆腐渣”工程和假化肥、假农药,诸种因素影响了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构建。

2.4 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制度不健全

首先,乡镇政府对社会公共需求的回应乏力。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民主意识的觉醒,农民对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但乡镇政府对各种渠道反馈回来的意愿和要求回应不够。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乡镇政府,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实行强制性供给,[10]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关系的供给不平衡。其次,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随意性较强。主要表现在规划随意和成本随意两个方面。再者,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缺乏,使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上没有制度的约束。

3 构建我国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对策及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公共服务理念

政府理念是指导政府行为的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首先要求乡镇政府树立正确的指导政府行为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指南,也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公共服务理念。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本质就是以社会为本、以民众为本,切实把民众利益放在首位,要让老百姓满意,因为归根到底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民众的需要和支持。因此要求乡镇政府转变职能与角色,从以管理为中心走向以服务为中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和“公仆意识”,把提供高效、优质、群众急需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作为基本工作内容,把维护和促进群众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把民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

3.2 加强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

人为行政之本,政府能力的提高,从实质上讲,就是要求地方政府的行政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提高(1)重塑公共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在新的发展时期,乡镇政府工作的所有公务员要树立几个意识:第一,民众本位意识。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要以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提供切实有效的公共服务。第二,追求卓越意识。在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时,注重质量和品质,计算投入产出比的合理与否,讲究效率。第三,创新意识。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要及时根据农民的需求偏好与结构的变化,不断创新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和方法,争取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2)提高乡镇政府公务员的道德品质。乡镇政府公务员道德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优劣。因此要以加强乡镇公务员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为着力点,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标准,以此来规范乡镇公务员的行为活动。(3)提升乡镇公务员综合能力。首先要完善机关定期学习制度,进行公共管理知识、服务型政府理论的系统培训;其次,要通过各种媒介如报刊、网络等方式学习和了解国内外政治形势,保持开阔视野,及时了解有关信息和动态,了解农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及公共产品的需求再次,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依法行政能力、服务民众的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建设,适应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构建。

3.3 加大公共财政对乡镇政府转移支付力度

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公共需要的财政,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服务财政,是一种服务性的公益财政。公共财政的这种公益性和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大多乡镇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乡镇政府缺位严重,导致这些地区农民生活质量不高。因此公共财政要提供农村环境保护、农业基础研究、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的公共产品,而这些公共产品具有服务功能。第二,我国大多乡镇要引导企业、农民发展生产,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而这个具有生产建设功能。第三,由于地理、资源、历史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扶贫本身就是一种顾及经济全局的公共服务。因此,财政机关要严格落实党中央关于支农惠农的政策,加大对特别是经济欠发达乡镇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性支付,实现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城乡均等化,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加大当地公共服务性事业的支出。笔者建议,为了确保公共财政对乡镇政府的转移支付,首先县级财政单位须明确规定各乡镇由省确定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支出范围;二是各乡镇政府要做好每年的财政预算,增强预算约束力,实现预算安排的公平和公正;最后是要强化监督,建立完整统一的乡镇财政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保障供给农民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资金使用,提高效率。

3.4 完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制度

在亨廷顿看来,“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组织和程序与其制度化水平成正比例”[11]制度的作用在于确立某种规范来约束主体的行为。制度化程度低、随意性大的乡镇政府从根本上不利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第一,要加快政府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确定下来,既可以为民众在接受公共服务过程中提供法律保障,又可以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提供公共服务优劣的评价标准。第二,健全乡镇政府回应机制。对农民公共服务和公关产品需求的敏感性如何、回应性和回应力如何,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健全乡镇政府回应机制,笔者建议除了传统的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外,应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行乡镇政府上网工程,注重回应流程的设计和运作,建立有关了解民意、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规则和程序。[12]第三,完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有助于提高乡镇政府的服务能力,转换服务范式,是乡镇政府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在开展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基础上,要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制,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设定和工作职责的明确,激发我国乡镇政府公务员及干部的公共服务责任。

摘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相关理论研究起源于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特殊社会背景下催生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我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关注这方面的研究,而且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学者的专利。根据我国关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和目标,文章以陕西省为例,对构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必要性,目前形势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以及构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对策与建议进行了初步理论分析与探讨。

篇4:乡镇残联典型材料

千年古郡,魅力南海。当时间踏入2000年的节点,世纪之交,一群人因对教育的爱与期盼走到了一起,将目光共同聚焦到南海大沥这一“广佛黄金走廊”,如是,一段有关教育的传奇开始书写,一个有关理想的梦开始启航,一所名为大沥实验小学的学校开始在南粤大地绽放光彩。

当时间之树开始衍生2015的年轮,15年的时间已经定格为历史。大沥实验小学,这所15前并不被看好的民办小学,一路走来,风雨兼程,逐步成长为名生辈出、名师荟萃、社会认可、实力不凡的品牌学校,以独特的气质散发出无穷魅力。是什么成就了大沥实验小学的成长、成熟与成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沥实验小学的校园,走入大沥实验小学的课堂,走近大沥实验小学的师生,去领略气质教育迷人的魅力,领会气质教育深刻的内涵,领悟气质教育成功的要素。

启程:追寻教育理想的方向

南海教育一直以开明的思路、开阔的视野、开拓的个性内敛于心,以智者的善思、勇者的敢为、行者的执着外显于形,从而确实形成了一种改革与传承并存、睿智与勇气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作为名校林立的南海教育中的一名新生儿,大沥实验小学如何将学校发展写进南海教育“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宏大叙事,真正实现从规范化办学向文化立校提升,由乡镇小学向省内外一流名校跨越的颠覆性成长?以校长许贤苏为首的大沥实验小学人选择以“气质教育”为主线,追求将学生“培养成有世界眼光的有气质的现代人”,令到大沥实验小学的发展之路于曲径通幽处豁然开朗。

1.自我生存的必由路径

当今社会日趋多元,个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与张扬,这也给了教育无限自由生长的空间。但当你面临着无数种可能的时候,当你的选择将影响无数孩子今后的成长的时候,你的决定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你的取向能否抵达理想的彼岸?大沥实验小学建校之初,这种种的追问同样煎熬着许贤苏。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面对这一哲学命题,大沥实验小学如何才能作出个性又不失科学的回答。“作为一所民办小学,一无名校可以依托,二无办学历史可以传承,三无专家名师驻校指导,四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一所乡镇民办小学的定位在哪里?方向在哪里?”虽然时间已经走过了15年,但时至今日,许贤苏发出的这些追问仍然令人有些透不过气来。现实需要大沥实验小学快速而正确的作答。

2.教育改革的必须选择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南海民众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也是南海民办学校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大沥实验小学如何在区域教育改革发展中勇于担当,进而以优质办学来切实满足南海人民对优质教育的迫切要求?而与此同时,随着南海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加速,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多元化浪潮对学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学生亚文化日益呈现出成人化和非主流态势。学校的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又当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无论是社会对优质学位的新要求,还是学生的新特点对学校教育的新冲击。这一切都在要求大沥实验小学的办学定位与实施路径必须应时而变,顺势而为,让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想与时俱进,充满现代的气息,在本质上适应当前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上契合区域教育的主张。

3.个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2000年建校,大沥实验小学成立伊始便站在了一个相对的教育高点。但是,在名校与民校都不乏存在的南海,个性化品牌对于任一所学校而言,既是自我生存的必由路径,亦是教育改革的必须选择;既要面对师生与家长对于学校教育不断提升的强烈期盼,还要应对南海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的现实要求。“高点”可以有更好的视野,可以有更美的风景,但高处不胜寒。

现实与理想之间从来没有直线。但是,方向的选择却是从一开始便决定了这段旅行能否到达理想的圣地。

痛苦煎熬后的灵魂更为沉静,历经磨难的品性愈加坚韧。许贤苏带领下的大沥实验小学通过大量科学论证和深入研讨后,思路更加清晰:以“创特色名校、育世纪英才”为办学宗旨,实施“一四九”气质教育育人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给学生充足的自我发展空间,培育“有世界眼光的有气质的现代人”。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气质教育引领下的大沥实验小学一路走来,演绎无数精彩……

蓝图:气质教育内涵的描绘

大沥实验小学对气质教育有着独特的理解,并且通过教师论坛、家长论坛、学生论坛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思考与实践,围绕“气质”这一核心理念形成了系统的理念体系和系列的实践操作模式。他们认为,气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形态,它旨在通过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内外兼修的优秀人才。而个性化培养则是一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潜质、帮助其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及超越的教育模式。气质教育的根本指向就是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而个性化培养是气质教育的一根主线。通过开展气质教育,学生形成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独特性。

1.气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大沥实验小学气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有世界眼光的有气质的现代人”。 有“气质”是指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修为;有“世界眼光”是指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思维空间;“现代人”是指胸怀开阔、善于合作,并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人。

这里所说的气质并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而是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气质。大沥实验小学倡导的气质教育是对气质本身的培养,以及通过气质培养提升孩子的人文品味和个性化特质。一个人的气质是内部修养、外在行为谈吐、待人接物的方式态度等的总和。

2.气质教育培养目标

学生气质目标。培养“有活力、有个性、有梦想”的气质学生。按低、中、高年级分为三个层次,即大方:阳光、自信、文明;大度:豁达、真诚、胆识;大气:智慧、担当、卓越。“阳光、自信、文明、豁达、真诚、胆识、智慧、担当、卓越”18字标准是学生气质由里到外最佳的体现。

教师气质目标。打造“有智慧、有情怀、有形象”的气质教师队伍。倡导教师以优雅形象引导学生,健康身体影响学生,良好素养熏陶学生,一流专业提升学生,良好人缘吸引学生。“热情、高雅、合作、智慧、谦卑、卓越”是教师气质的具体要求。打造“有能力、有格局、有威望”的行政班子,“睿智、正直、协作、果敢、担当、大气”是行政气质的具体要求。

家长气质目标。努力让家长与师生及学校发展同行,使家长成为“有爱心、有承诺、有思想”的新型家长,家长气质具体要求是“耐心、责任、尊重、热情、大度、智慧”。

学校气质目标。通过实施“气质教育”,把学校打造成有梦可想,有梦可圆的造梦工场;情感丰富,体验成长的精神家园;领悟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乐园;生态雅致,健康向上的魅力校园。把班级打造成亲密友好的情感共同体;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团结协作的成长共同体。

3. 气质教育的“一四九”实施模式

在学生气质培养过程中,大沥实验小学强调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主要通过实施“一四九”工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个性气质得到培养。

一种形象:有气质的现代人形象。

四个习惯:自觉的学习习惯,“大成”的思维习惯,绿色的生活习惯,关注世界的习惯。

九项素养: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能演奏好一种乐器;能画一幅好画;能写一手漂亮字;能掌握好一项健身技能;能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能掌握一定的科技探究方法;能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

前行:收获一路美丽的风景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围绕气质教育这条主线,大沥实验小学通过打造气质教师、气质学生、气质课堂、气质活动和气质校园,让学校的人和物日渐丰满起来,灵动起来,发散出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1.气质教师,幸福满满

教与学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对任何一端的轻视与弱化都将导致教育主张与实践因主体的不完整而崩塌。尤其是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如果没有教师群体的共同愿景来凝聚人心,没有教师集体的倾情投入来保证质量,那一切的发展都将是镜花水月。大沥实验小学一直都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幸福感,致力于涵养教师的“幸福气质”。

“三大平台”,推动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平台一:教育科研引领教师高位发展。学校通过实施“三化”策略,让研究达到“教育科研常态化、教学研究科研化、教科研训一体化”的理想状态,实现“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人人出成果”的研究目标。

平台二:六级名师模式推动名师工程。与教师共同制定“六级”名师发展规划(全国、省、市、区、镇、校),让每一位教师都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每一位老师都拥有实践展示阵地,每一位老师都有提升发展机会。

平台三:开放联动促进教师内涵发展。学校充分发挥“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实践培训基地”“佛山市首批教育科研示范学校”“许贤苏名校长工作室”的作用。充分利用“广东省千校扶千校”“佛山市百校结对”等活动平台给教师提供交流、展示、发展的机会,拓宽教师研究的渠道,提升教师的研究力与创造力,造就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

三大平台推动下,收获了学校教师群体专业的迅速成长——邹淑梅获评为全国英语教师名师,刘少君获评为全国科学先进教师,李佩球被聘为佛山市名班主任,林科学被广东省教育厅派往香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顾问,马琳琳获广东省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教龄不足6年的赵婕妤老师在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五好标准”,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大沥实验小学推出了教师“五好标准”,即“形象好、身体好、素养好、专业好、人缘好”。在大沥实验小学,教师们时刻以“五好标准”要求自己;在大沥实验小学,处处都可以感受到教师优雅的魅力,融洽的师生关系,互助的团队精神。大沥实验小学的教师以良好的专业素质、高尚的师德修养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首肯,从而极大的提升了教师们的职业认同感。

“人本管理”,增强教师的集体归属感。

大沥实验小学坚持“人本管理”的思想,通过“扁平化”的层级管理模式,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大力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创建“绿色人际关系”。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在实施和谐管理中,大沥实验小学追求师生普遍认同的和谐管理方式,提倡“制度约束、目标激励、情感交流”三位一体的做法,实现信息对称,激活内部管理,逐步实现文化管理。

2.气质学生,快乐成长

快乐学习体系为学生气质养成提供路径。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切教育行为与教育实践的根本指向,大沥实验小学致力践行的气质教育也不例外。为培养学生的现代气质,大沥实验小学的气质教育系统的设计了“五大快乐学习体系”,引领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快乐课堂以“自主学习,轻负高效”为主题。推开大沥实验小学正在上课的任一间教室,走进正在进行的课堂,你便能切实的感受到师生互动、思维灵动、精神感动带来的教学享受。面对提问高高举起的小手像沐浴春风茁壮成长的小树林,在积极快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体验生活,享受成长的学生们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快乐大课间以“强健体魄,健康未来”为主题。如果你不经意于某天上午大课间的时间走进了大沥实验小学的校园,你会发现,你进入了一个欢乐的海洋:团体操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跳绳运动花样繁多,精彩不断;球类运动热火朝天,敢拼敢抢……阳光下,操场上,大自然中,各班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学生在运动中放松身心,享受快乐。

快乐兴趣超市以“参与活动,培养兴趣”为主题。让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都有培养的机会,学校开发了55项学生个性化发展校本课程,开设了87个兴趣课程教学班,依靠本校优质教师资源,同时聘请校外专业辅导教师,以满足学生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兴趣超市”每周开展一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参加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童童乐”管乐团、“童梦艺术坊”“创意空间站”“灵点停息技术”“小辣椒”歌唱社团等,点燃了学生的希望,放飞孩子五彩缤纷的梦想。大沥实验小学的学生在兴趣超市这项活动中学会选择,学会发展,学会交流,学会管理。

快乐大舞台以“我生我才,个性飞扬”为主题。学校成立了形式多样的社团,如英语俱乐部、新苗文学社、机器人操作、综合实践队、口语交际等各类型社团,引导学生有计划参与各项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学校提供各种气质展示舞台,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快乐大本营以“实践体验,提升能力”为主题。每学年,学校根据实际发展需要,以“主题月”的形式开展全校性活动,如科技节、文化艺术节、英语节、读书节……通过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企业,走进社区,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种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培养兴趣,提升活动能力。

体验活动为气质名生成长积蓄养分。

大沥实验小学坚持“学生的能力从活动中来”。学校以班队活动为载体,坚持开展系列的生活体验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能力,明白做人的道理,学会与人合作,团结友爱,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形成健康的身心素质。

开展校园十大歌星竞赛、个人才艺大赛、小灵通电视直播、少先队队干竞选、学校形象代言人大赛、学生气质代言人大赛,以及英语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设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沐浴阳光,茁壮成长。

每学年组织学生前往贫困地区进行“手拉手”体验活动,去北京开展“北京体验夏令营”活动,到澳洲和欧洲开展体验活动,每年组织100名学生到香港体验交流,与新加坡伊丽沙白公主小学缔结友好学校并互派“交换生”学习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得到在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同时还增进了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友谊,增长阅历,开拓视野。

学校重视学生兴趣特长培养,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到发掘,一大批学生才艺出众,成为名生,并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无数,为品牌名校闪烁着耀眼的光辉——2008年、2010年,参加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两次获广东赛区第二名;2008、2009、2010三年参加广东省“育苗杯”数学竞赛61人获一等奖,名列佛山市榜首;近三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习思英语知识竞赛共24人获一等奖;舞蹈队赴北京参加“金苗苗全国第二届才艺大赛展演”获金奖;古筝队获“上海儿博优秀才艺选拔活动”中国赛区银奖,取得代表中国参加2008年亚洲选拔活动资格;管弦乐队应邀参加海峡两岸管乐演奏比赛获银奖;2010年参加亚太地区机器人锦标赛学生获一项冠军、一项亚军和一项季军;2011年,学生团体90余人参加南海区小学语文朗诵比赛获特等奖、佛山市小学语文朗读比赛获一等奖。

3.气质学校,个性鲜明

建校15年来,大沥实验小学完美的实现了由一所乡镇民办小学向区域品牌名校的嬗变,收获连连:2000年,学校被南海区定为“香港——南海”教育交流基地;2001年,学校获得由南海区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先进单位”称号;2002年6月,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3年、2005年,学校两度获得“广东省吴汉良基金会”二等奖;2005年,成为广东省首批“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基地”;2007年,获广东省书法教育名校;2009年,成为南海区首批教育科研基地、首批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国际教育交流基地;同年,被评为广东省巾帼文明岗、“佛山最具英语教育特色实验学校”;2011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综合实践样本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环境教育先进单位;2012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机构;2014年,学校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

诸多荣誉的获得,既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大沥实验小学办学行为与成就的肯定,也说明大沥实验小学的气质日益鲜明。

理想气质,奠定学校的精神底色。一所以气质教育作为教育理念的学校,如果要我来品评她的气质,理想气质是排在第一位的。一所乡镇小学,一所民办学校,是典型的“草根”,却取得如此成就,最为重要的应该归功于她对于理想教育的努力诠释和对于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这是一个功利的时代。遥远到无法触及的理想,如何去满足一颗颗充斥着分数、排名、升学率的教育心?人文的缺失,令到学校成为流水线;理想的缺位,使得教育偏离了本质。大沥实验小学,却一直高举着理想的大旗,执着前行,用自己的努力为教育理想做着最为朴素却又最为生动的注脚,这是怎样的一种风景?教育,因理想而存在;理想,因教育而丰满。

智慧气质,厘清学校的前进方向。这是一个集体浮躁的社会,学校与教育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如是乎,理性与智慧显得弥足珍贵。大沥实验小学的气质教育既非一时的心血来潮,15年的全情投入足以证明;亦非标新立异的哗众取宠,师生迅速的成长、社会各界的赞誉毋庸置疑。气质教育,是大沥实验小学对于素质教育的个性化诠释;气质教育,也是大沥实验小学为学生个性成长和气质养成打造的独特平台。大沥实验小学的智慧气质,以其理性与睿智为气质教育的推进提供了保障;气质教育,以其独特的存在与作用成就了大沥实验小学的智慧气质。

担当气质,深化学校的价值影响。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成为品牌名校的大沥实验小学对于推广气质教育理念,深化学校的价值影响力,影响、促进、引导、帮扶薄弱学校共享气质教育成果不遗余力,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担当。学校充分发挥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佛山市首批教育科研示范学校、许贤苏名校长工作室的作用,充分利用省“千校扶千校”“佛山市百校结对”等活动平台,成功主办了70多场全国及省、市、区,包括香港在内等大型教育研讨活动,为来自省内学校及香港等地8000多名教师和专家学者提供了500多节观摩课例,受邀赴省内外数十个地区宣讲气质教育的办学经验,培养了40多位各地校长,充分发挥学校在区域内的示范引领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大沥实验小学勇于担当的气质,作为一所品牌示范学校,乐于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

具有深厚的教育理想情怀,散发着智慧的魅力,具有敢于担当的魄力……大沥实验小学的气质远不止如此,随着气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深化、升华,她所散发出来的独特气质也在不断丰富,愈加美丽……

(本文图片由佛山市南海区大沥实验小学提供)

篇5:乡镇残联典型材料

——记村干部县残联理事长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有人说的好:“人生可以平凡,但不可平庸;人生不一定伟大,但一定要崇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能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以奉献之心工作,以友爱之心对人,这句话说着容易做着难,但是他就做到了。,男,1970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县残

疾人联合会理事长。1993年12月—4月曾先后在县石棉矿祁曼区政府、县纪检委等岗位上任过职。自任残联理事长工作以来,他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他凭着对工作的热爱,执着与忠诚,把残疾人放在心中的重要位置上。他心系全县每一个残疾家庭,全身心地投入为残疾人解忧济困工作中。2012年3月县开展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以来,他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怨所盼,他在活动开展中所表现出的敬业精神和对残疾人的无限深情,赢得了群众对他的交口称赞,赢得了残疾人的真心拥戴。

一、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大力开展下基层宣传活动

同志常说:我做为残疾人理事长,上要为党和政府分忧,下要为残疾人解难,深感责任重大。“群众的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的需要是第一选择、群众的利益是第一考虑、群众是否满意是第一标准”。同志严格按照“四个第一”标准来要求自己,在赴基层活动中为了尽快摸清所包联的村残疾人家庭的基本情况,他带领残联的同志们一户一户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一户不落地进行残疾人状况调查。了解残疾人所想、所求,帮助残疾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把一片片真情送到了残疾人的心窝里。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在群众遇到困难时我要让群众第一个见到我。

在深入农户家中、深入田间地头下访的过程中,同志带领残联干部认真宣讲自治区第八次、自治州和县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及县“十二五”发展规划,让自治区精神和州、县委的决策部署深入人心;同时大力宣讲宣扬区、州、县惠民政策和正在推进的民生工程,引导广大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投身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宣讲全县持续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矿业园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改善保障民生方面的政策机遇,引导群众坚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信心;宣讲维护稳定的具体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帮助群众学法、懂法、守法,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同志还大力宣传残疾人可以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及惠民政策和民生工程,关注县委、政府下发的《关于对残疾人实行十项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减免残疾人水费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印发<县加强残疾人扶贫工作意见>的通知》这些优惠政策的落实程度。

二、精心部署,巩固提高,认真做好下基层落实活动

同志带领残联干部队员在走访期间,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一边向每个农户发放了“干部群众联系卡”,一边对每个农户、每个时间段都记起了“民情日记”,建立了“民情档案”。把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所需,作为改进工作、改进作风的出发点。在他的民情日记里不仅反映了包联村群众的基本生活状况,还写进了自己对包联村残疾人的浓浓深情,写进了自己对改变残疾人状况的想法和决心。同时,他还深入了解惠民政策、民生工程、民生实事落实情况,深入细致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依法按政策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在同志的严格带领下,包联村残联工作组共召开会议12场次,听取群众人数达270余人次;深入田间地头、家庭院落入户走访145户。了解群众困难48件,收集意见建议97条,帮组群众55户,解决困难问题133个,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6件。同志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劲头时刻感染者每一名残联干部。在他亲自带领下,包联村的干部下基层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大村民拍手称好。

三、切实为民办实事、做好事

各级干部“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是自治区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这次活动中,同志带领残联干部走村入户到残疾人家中访贫问苦,先后上门为残疾人发放危房改造补贴款12万元,并针对走访中反映出来的涉及残疾人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详细了解,认真详细回答残疾人提出各种问题,具备解决条件的困难和问题,现场安排部署,并明确办结时限,特别在走访过程中得知残联包联的西塔提让村委会吐户村有18位残疾人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他心系群众,为民解忧,在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努力筹备资金为该村配备一套价值2万余元康复器材,为残疾人康复提供方便,切实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让更多残疾人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更多实惠,将党和政府的温暖真真切切地传递他们。

同志经常教育干部:无论做人还是为官都要保持“三颗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一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永葆一颗“忠心”;二是对本职工

作和群众利益,永葆一颗“全心”;三是对金钱名利和各种诱惑,永葆一颗“平常心”。正是在用这“三颗心”诠释着“共产党员”这个闪亮的名字。在开展各级干部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中,同志作为一名残联理事干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积极投身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中。他不愧是共产党员中

篇6:乡镇残联典型材料

今年以来xxx乡党委、政府依据《博湖县乡(镇)“三级联创”目标管理责任书》中有关要求,认真安排部署xxx乡的抗震安居工程工作,现将一年来开展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xxx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抗震安居工程的实施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全乡最大的民情、民心工程。2004年就成立了抗震安居工程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组长由乡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由一名分管此项工作的副乡长担任,抽调了乡民政办、国土所、规划员、统计等有关站所工作人员为办公室成员,并组织有关人员对抗震安居工程中有关工程设计、质量验收要点等进行了培训。

二、深入开展抗安工程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

xxx乡地处地震多发带,但是过去由于农牧民群众经济条件差,观念落后,80-90年代新建房屋均不能抗五级以上地震,宣传、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观念的工作十分艰巨。从2004年冬到2005年春,我乡充分利用科技培训,法律法规宣传,利用入户分发宣传资料和图片展等方式,共宣传3期1500人次,使农牧民群众对抗震安居工程有了初步认识,为抗震安居工程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三、建章立制做好城镇规划,规范抗震工程的实施。

(一)积极做好小城镇规划工作。[文章-http://]

2005年初,xxx乡党委、政府积极与州城乡规划设计院联系,请他们为xxx乡进行小城镇规划,目前,规划初稿已形成,这其中包括2个村的村镇规划,现正准备组织乡人大代表、村民代表进行讨论审议,并提请县城建部门专家审核,有望在明年初批准实施,这将有利于抗安工程的统一实施。

(二)建立新房宅基地审批前签抗震安居房建设协议制度

按州县两级抗安房实施方案的要求,xxx乡抗安办建立了新房宅基地审批前签抗安房建设协议制度,为使新建房屋符合抗震安居工程要求,每户收取500元押金,待房屋验收后退还本人,有效地规范了农牧民建房行为。

四、2005年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今年县下达抗震安居任务新建61户,改造和加固34户。xxx乡党委、政府通过灾民、贫困户建房项目(民政部门)、县抗震安居项目,今年累计新建房屋31户,没有改造加固的农户,完成县下达任务的30%。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工匠的培训力度不够,没有建抗震安居房的技术和经验。

2、财政补助资金太少,对农牧民群众自觉建抗震安居房的促进作用不大。

3、按抗震安居的要求规范农民建房,新批宅基地可以控制,老房重建无法规范其建房行为。

(二)不足之处:

1、党委、政府自身财力匮乏,无法更多帮助农牧民规范建房。

2、村镇规划滞后,使农牧民高标准建房后收益过低。

3、设计、规划质量监督方面人才稀少,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同时利用小城镇规划实施之机,将每一幢房屋的位置规划好,使农牧民群众敢于投资建设,并有相应经济回报,从而形成抗震安居工程的良性循环,我们相信2006年xxx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必将有较大的起色。

xxx乡人民政府

上一篇:当前农村信访工作现状及对策下一篇:民用建筑电气照明节能光源的一般规定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