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乘坐飞机时应该怎么防盗?

2024-05-24

安全知识:乘坐飞机时应该怎么防盗?(通用2篇)

篇1:安全知识:乘坐飞机时应该怎么防盗?

什么是机上盗窃?

机上盗窃的定义。这里的机上盗窃,专指在飞机上盗窃同机旅客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的行为,不包括盗窃旅客托运行李或者货物的行为。

一些犯罪嫌疑人乘坐航班的目的就是为了偷窃,他们乘机上旅客休息或不注意,伺机窃取同机旅客放在机舱上行李中的现金、名贵皮包等。虽然犯罪嫌疑人多次乘坐飞机的代价不菲,但机上盗窃的收获颇丰,甚至有犯罪嫌疑人一次盗窃的金额就达100多万。

乘飞机盗窃的惯用手段

空中大盗为逃避侦查,便于藏匿和转移赃物,往往会选择票价便宜的中短程航班,在一天时间内连续换乘航班,辗转数个城市,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及商务旅客、游客多的航线,该类航线旅客随身携带现金多,容易给空中大盗提供作案机会。具体手段包括:

顺手牵羊

而有些旅客习惯将外套搭在座椅靠背上,或将手机、大衣外套、手串等小件贵重物品随意放置于自己周围,然后选择睡觉或者翻阅机上读物,而这时,这些贵重物品暂时脱离了旅客的视线,给了空中大盗顺手牵羊盗取财物的机会。

偷龙换凤

登机后,目标旅客将行李放入行李架时,空中大盗一般也会将自己的行李放在相同或邻近的行李架内。飞行过程中,如果目标旅客警惕性降低,空中大盗就会以翻查自己行李为掩护,翻动目标旅客的行李实施盗窃。一旦被发现,空中大盗就以错拿行李为借口。有时空中大盗还会将与被盗钱物的体积或重量相似的书报等物品放进被盗的行李内以迷惑目标。

买椟还珠

航班经常出现满员的情况,加之大部分旅客随身行李较多,后登机旅客经常发现自己座位周围的行李架内已没有足够的空间安放行李,便会去机舱后部的行李架寻找空间。因此,飞机上人在一处,行李又在另一处的情况就会出现,这时候部分旅客对自己的行李暂时失去控制。飞行中空中大盗假装整理行李打开他人行李箱实施盗窃,甚至有的空中大盗发现前面乘客的行李就在自己的头上时,就利用该旅客大意将行李直接实施盗窃,成功之后放回原处。

乘飞机发现被盗怎么办?

中国民航现在在每一架飞机上都有空中警察或安保人员,负责保护飞机和旅客的人身财产安全,下机前检查自己的贵重物品钱财是否还在,如丢失,马上联系空中工作人员,早报案可便于空中安保人员及时采取措施挽回旅客的损失。

乘坐飞机时旅客怎么防盗?

为了防止行李丢失,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确保物品安全,在提高警惕之时也要有相应的策略。

防盗第一条:财不可露白,贵重物品随身携带。根据以往案例,很多专业空中窃贼从进入机场候机厅就开始物色下手对象。上机后盗窃份子往往选择在过道座位,靠近在候机厅就已经盯好的目标旅客附近座位就坐,一旦该名旅客熟睡,立即翻包盗窃。因此,旅客在办理登机手续的那刻起就要提高警惕,贵重物品随身放置,防止被窃贼盯上。如不方便携带,放入行李架内的箱包一定要上锁,放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

防盗第二条:箱包上做个记号。盗窃份子的惯用手法之一:调包法。他们携带一个行李包或箱子,里面全放废纸废书,在候机厅寻找到和他们类似的行李箱包,上机后盯住该名旅客的放置位置,一旦出现机会,他们就会把两个箱包交换调包。旅客在自己的箱包上写上名字或挂上个签名牌,可防范被调包。

防盗第三条:下机的时候早检查。盗窃份子的令外一种手法:浑水摸鱼法。大家都知道飞机落地停稳后,全部的旅客都起身拿行李,而飞机过道又很窄,整个过程是个相当混乱的局面。对于盗窃份子来说,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他们比正常旅客还了解所有箱包的位置,这些盗窃份子在飞机上不睡觉,他们的眼睛永远都在盯着别人的行李。一旦机会出现就会伺机作案。

篇2:安全知识:乘坐飞机时应该怎么防盗?

这里所说的语文知识指的是语文陈述性知识, 是那些指出事物是什么、怎么样的知识, 主要是指语文基础知识, 如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作家作品知识等。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其中一部分体现在对这类知识的习得、保持和运用上。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说明科学事理的文章, 传统上被称为说明文, 所以很多人过去和现在还习惯了这类说明文的教学内容, 那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如果再对这些内容进行具体教学目标的界定, 就是:概括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能从文中找出例句并指出所用说明方法, 分析和概括说明顺序。

这节课打破了以上教学内容, 对有些内容进行了重新组构。

1.最重要的一点, 一节课从始至终, 教师一直注意教承载这些知识的“语言”, 而不是教“语言”被归纳概括后的“知识概念”。

2.一节课从始至终, 教师一直注意把“语言”和语言所承载的“思想”联结起来。即把“文”和“情”牢牢地结合起来, 带领学生在“文”“情”之间转换。

3.在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这样的说明方法时, 对于其中最关键的词语, 包括这些词语前后的修饰性词语, 只要从中能发现作者言语背后的“情绪”, 教师就一并指出并带着学生分析解读。例如:

(1) “移民”“生物入侵者”都是打比方的用法, 增强了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生物入侵者”本身就带有比喻意义, 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 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2) 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 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 并悄悄地给人类造成危害。

(3) “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一句, 文中把五大湖附近的水域比作是斑贝生活的天堂, 生动形象地写出五大湖的水域非常适合斑贝生活繁衍。

(4) 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形象、生动地说明生物入侵的途径, 更吸引读者。

(5) “啸聚山林”一语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又呼应下文的“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6) “站稳脚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

再如, 在“列数字”中, 对于“几只、数十亿美元, 11种、9种, 两千多亿美元”这些数字, 教师和学生是这样分析的:文章第3段介绍了“几只”斑贝迁移到北美大陆后, 无节制地繁衍, 为了清除它, 耗资“数十亿美元”。这两个数字的悬殊, 自然使人想到“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的危害之大, 非常有说服力。数字的运用, 使语言十分准确。“从二战至今, 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 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 随时有绝种的危险”。用数字的急剧变化, 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对“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4.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了以下内容:

(1) 程度副词:竟、或许、可能、几乎、极大;往往、非常。“竟”是出乎意料的意思, 表示由于人们的疏忽, 几只斑贝的数量急剧增长, 几乎“占领”了五大湖内的全部疏水管道, 这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或许”“可能”表示猜测, 并不确定, 语言准确、严密。

(2) 限定词:在自然条件下、当时;到目前为止、目前、二战期间、从二战至今;近年来在范围、时间上加以限定, 表述严密。

(3) 关联词:不仅, 而且;因此;如果, 会;然而, 由于;也;一旦;尽管, 但由于;此外;即使, 仍;一旦;不仅……而且……。既写了生物入侵者给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 又写出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 较全面。“一旦”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 强调了下文所述情况的严重性。

5.这节课的最后环节, 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习: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或句子, 使短文变得生动。

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 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 (“植物杀手”) 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 (宛如一张张巨网, 黑压压地) 笼罩在 (美丽的) 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 (无声无息地) 死去, 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 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 (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 内伶仃岛, 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

我们来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因为语文课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以及我国语文课程建设和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不成熟和缺陷, 造成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困难。我们研究的课题初衷就是能从一篇篇课文入手, 探讨每篇课文或某类课文的教学内容, 即用这篇课文或这类课文教什么。

教什么的问题一定要有立足点, 即教什么是适当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可遵循的参考, 其中对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学生有这样的阅读评价要求: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知识教学, 教师教的不是语文知识本身, 学生学的也不是这些语文知识的概念, 而是在解决这些语文知识所带来的问题时, 理解他们背后蕴藏的深层次含义及在运用上的特点、作用等。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语文素养”其中就包含“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些也是我们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依据。

在此课题中, 我们认为确定教学内容的另一个依据是“学情”, 即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经验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所以, 从这节《生物入侵者》一课确定的教学内容中, 我们可以看出, 它尽可能地避免了一些语文课上常见的“教学内容”问题, 舍弃了那些不对、没用、学生会的东西, 如什么是“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者的特征, 人们对生物入侵的态度, 有哪些生物入侵的情况, 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概念) , 文章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是什么 (概念) ”, 等等。这些教学内容教的是文章内容, 与语文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

按照王荣生教授对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最低标准, 教师起码做到教的是对的。他主张要从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文本的阅读规律发现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 这里涉及到很多关系和学理。但是, 归根结底, 语言是最核心的视角, 是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素。如果放弃语言这个核心要素, 一切都无从谈起。

●怎么教

很多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没错, 但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不理想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怎么教”出了问题。那么, 《生物入侵者》这一课是怎么教的呢?简单地说, 就是和学生一起“解读语言”。这篇科学说理文时刻都在告诉人们:生物入侵的危害已经到了一个非解决不可的紧迫的地步。这种发自内心的紧迫感是怎样产生的?那一定是“语言”———一个个鲜活的词语、句子所带来的, 而教师也是牢牢把握住了这一关键点。

文本解读, 或者是文本细读, 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最好方式。文本其实说的就是语言。至于说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语言解读”教学, 我们可以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分析, 从这节课看:

教师是这样做的:指出文章某些语言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带领学生到文本中去寻找这些特点和作用的语言案例, 组织学生交流这些词语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组织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案例和语言知识概念之间进行思维转换, 启发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

学生是这样学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准确找到文章中某类词语, 指出这些词语的含义, 判断某些词语属于哪类词语, 分析词语含义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之间的关系, 分析并概括一个词语或一类词语的作用, 拓展和延伸生活和学习经验, 调出他们掌握的文章之外的词语……在这个过程中习得、掌握、运用语言和语言知识。

也就是说, 在某种程度上, 语文知识其实是由一个个活的个体的“语言”构成的。所谓知识只是对他们的概括。可能有的老师会问, 我们为什么不舍弃这个概念, 只学这一个个语言不行吗?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要让学生获得阅读方式的自觉, “语言知识概念”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相当于一个个“印章”。当学生在今后的阅读生活中, 读到一篇文章、一段话、一个词语, 觉得好, 他们马上会知道它为什么好, 读到某个地方, 这个“标记印章”就会自然显现在他的头脑中, 我们称其为“阅读的自觉”。

而如果只教语言,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失去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 语言是不需要教的, 所以为什么说没有人教莫言学语言, 他却会进行语言表达。但是一个国家的母语课程目标, 绝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像莫言这样的作家。

如果只教概念, 把知识概念当做目标, 让学生识记所谓的“概念”, 那么语言的习得和掌握运用, 就无从谈起。概念的掌握是需要一个个鲜活的语言做支撑的。没有鲜活的语言, 语文知识教学就会大打折扣。概念要让学生知道, 但它绝不是最终目的, 最终目的是让阅读者获得“阅读的自觉”。我们把它当做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来教学。

目前, 我们理解和实践的, 也许就是找到语言和语言知识二者之间的教学点。我们只是找到了冰山之一角, 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

所以我们看到, 这节课, 老师带着学生学语言并不排斥概念知识。但是这样做要比那些以“知识概念”为主角, 让“语言”当配角跑龙套要好得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安全知识:乘坐飞机时应该怎么防盗?】相关文章:

学生乘坐校车安全知识03-30

防盗防抢安全知识05-22

家庭防火防盗安全知识04-08

防盗防骗安全知识06-28

防盗防骗安全知识试题11-13

防盗防骗防抢安全知识11-13

防骗防盗知识讲稿06-28

防火防盗知识系列04-16

防盗防骗知识竞赛06-28

校园防盗防骗知识07-23

上一篇:数字图象处理下一篇:小学生营养餐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