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习题

2024-04-20

汤姆索亚习题(通用6篇)

篇1:汤姆索亚习题

Z苏教版七(上)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复习

(一)知识点梳理 作者及作品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一生著述颇丰。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时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故事梗概如下:

汤姆•索亚是一个聪明但调皮的男孩。他父母双亡,住在严厉但也十分疼他的波莉姨妈家里。他活泼好动,还有着许多精灵鬼点子,而且不爱学习,总喜欢逃了学去钓鱼、和流浪儿哈克贝利•芬去闲逛、玩“海盗”、搜集各种奇怪的物品„„等等。他甚至喜欢上了名叫蓓姬•撒切尔的女孩,并想尽办法来“追求”她。

一日半夜,汤姆和哈克贝利去坟地“试验”用死猫治疣子的方法时,意外地遇上了一场谋杀案——去盗尸的罗宾逊大夫、印第安人乔(乔•伊)和酒鬼波特三个人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印第安人乔把罗宾逊大夫杀了,并把杀人罪赖到了被打晕的波特身上。当时吓得够呛的汤姆和哈克发誓,要对此事严守秘密。但汤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陷于不安之中。

后来,汤姆由于蓓姬和他怄气而与好友乔埃•哈波一起离家出走,和哈克一起坐筏子到一个小岛上去当“海盗”。镇上的人不知道他们的去向,以为他们在河里淹死了。在为他们举行葬礼的那天,他们三人却“奇迹般地”出现了。汤姆成了学校里的英雄。蓓姬也在不久之后与他重归于好„„

不久后,法院终于要审理那场凶杀案——大家都以为凶手是波特时,汤姆克服恐惧,告发了印第安人乔,但乔却当场逃走了。汤姆陷入了极度不安之中。

一天,汤姆和哈克走进河边的一所“闹鬼”的老房子。他俩上了楼,不一会儿,看到楼下来了两个人,原来正是印第安人乔和他的同伙。这两人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了不少钱,正往地里埋。没想到竟从地里挖出一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钱。这时印第安人乔听到一点响动,他怀疑楼上有人,就想上去看看。汤姆和哈克正在不知如何是好 时,早已朽烂的楼梯塌了,印第安人乔没能上楼。

后来,汤姆侦察出印第安人乔住进了一个客栈,他和哈克合计趁印第安人乔外出时,搬走钱箱。几天后,蓓姬、汤姆和一些其它朋友去“野餐会”,他们来到了麦克杜格尔洞——一个迷宫般的岩洞里玩。汤姆和蓓姬光顾着玩耍,脱离了大伙儿,迷路了。他们在洞里历尽波折,饥饿、干渴、黑暗和恐惧不断袭击着无助的他们。过了好几天,他们也没找到出路。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洞中看见了印第安人乔„„

同一天晚上,哈克发现印第安人乔和他的同伙挟着东西上山了,哈克想他们肯定是转移财物,就远远地跟踪。印第安人乔来到一个寡妇的山庄,要对寡妇下毒手,哈克忙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在这家人的帮助下,救出了寡妇。

镇上的人们都以为他们死在洞中了,波莉姨妈和撒切尔一家都悲痛极了。直到一天半夜——镇上突然喧闹起来——汤姆和蓓姬被找到了!原来,汤姆牵着绑在石头上的风筝线探路,最后找到了一个出口。最后被几个好心人送了回来。

由于这件事,洞口被封了。汤姆知道后,便把印第安人乔在洞里的事告诉了蓓姬的爸爸撒切尔法官。法官便带人去查看,洞门被打开了,但印第安人乔早就饿死了。

后来,汤姆经过分析,判定宝藏已经被印第安人乔藏到岩洞中了。于是他和哈克偷偷地潜入到岩洞中,并根据他们偷听到的描述,找到了一个宝箱——里面有一万两千余元!发现宝藏的他们成了大富翁。汤姆和哈克平分了这笔钱。哈克救过庄园主寡妇,寡妇很喜欢哈克,变收下哈克作自己的养子。

从此以后,汤姆和哈克变成了小镇上的“风云人物”,不仅走到哪儿都会受到欢迎,而且他们俩的小传还登在了镇报上„„ 主要人物分析:

(1)汤姆•索亚:原名托马斯•索亚,一个聪明活泼,富有正义感,而对家庭、学校和教堂却充满了反感的小男孩;厌恶枯燥的功课,骗人的教义和死板的生活环境,梦想当“海盗”,一心追求自由和冒险的生活。

(2)蓓姬•萨切尔:萨切尔法官的女儿,活泼可爱,汤姆的意中人,汤姆在见到她第一眼时就“爱”上了她。

(3)哈克贝利•芬:圣比得堡镇上公认的“野孩子”,父亲是个酒鬼,不受约束,但秉性纯良,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流浪儿;汤姆与他关系最 要好,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后因救了道格拉斯寡妇一命而被其收养。(4)波莉姨妈:汤姆的姨妈,心地善良,对汤姆要求严格,一心想把汤姆教导成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孩子。

(5)锡德:汤姆的异母兄弟,一个循规蹈矩的“模范儿童”,成绩好。经常和汤姆作对,喜欢向波莉姨妈告汤姆的状。

(6)玛丽:波莉姨妈的女儿,汤姆的表姐,也是一个善良纯朴,天真,富有同情心,公道的女孩。

(7)乔埃•哈波:汤姆最好的玩伴,知己,与汤姆、哈克贝利•芬一起在杰克逊岛上度过了一段他们一心向往的海盗生活。(8)莫夫•波特:一个“酒鬼”,为了挣钱买酒喝而去帮年轻的鲁滨逊医生盗墓,结果被同伙印第安人乔陷害,被诬陷为杀人凶手,后由于汤姆的勇敢作证才得以洗脱罪名。

(9)印第安人乔:印第安人,阴险狡诈,在与莫夫•波特一起帮鲁滨逊医生盗墓时杀死了医生,并把罪名稼祸给莫夫•波特,但最终因贪财而饿死在山洞里。

(10)萨切尔法官:蓓姬•萨切尔的父亲,圣彼得堡镇律师杰夫•萨切尔的哥哥,是圣彼得堡镇人眼中的大人物。

(11)道格拉斯寡妇:美丽、善良而富有,因哈克贝利•芬曾经救过她一命,后来收养了他。

(12)吉姆:波莉姨妈家的小黑奴,善良、可爱。(13)艾美•劳伦斯:汤姆的第一个订婚人,爱美。

(二)实战演练

1、《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他是()国人。

2、汤姆•索亚住在()的 家里,家里还有()。

3、汤姆的姨妈罚汤姆干一件事,汤姆却把这件事当作快乐游戏引诱小朋友为他干,并交换得到了许多小朋友的苹果、风筝、铜门把手、石头弹子、鞭炮、小铁兵、刀把„„” 这件事指的是()。

4、啊呀,这女孩长得可真漂亮,一双可爱的蓝眼睛上闪动着长长的睫毛,一对金黄色头发编成的长辫子在身后晃荡,白色的衬衫扎在宽松的绣花长裤里,显得格外整洁动人。我们刚刚在战场上获得大胜的大将军汤姆心想,像这样的美人,一定属于我这样的英雄。这段话描写的人是()。

5、“他经常穿着大人丢掉不要的破衣烂衫,全身一年四季都在开花,衣服上绽开的破布条随着他的蹦蹦跳跳而飘舞。他头上戴着一个很大的破帽子,一块弯月亮样的帽边搭拉下来遮住了半边脸,肥大的上衣几乎拖到脚跟,裤子只一根背带挎在肩上,另一根背带不知哪里去了,裤裆像个大口袋吊在两腿之间,一只裤脚卷着,还有一只毛了边的裤脚拖到地上,走一步带起一阵灰尘。” 这段话描写的人是()。

6、汤姆喜欢的第一个女孩是:();第二个女孩是:()。

7、汤姆背不出《圣经》,但他却想出一个办法从校长那里得到了一本《圣经》,他的办法是()。

8、汤姆去上学,看见课室坐着新来的美丽女孩蓓姬•萨切尔,他想坐到蓓姬身边,故意老实对老师说他迟到前与流浪汉()在一起。

9、汤姆与()一起在半夜去坟地里埋野猫时,看见()把()医生杀害了,这个杀人者却把罪行嫁祸给了()。

10、汤姆想当海盗,他和()、()一起乘木筏来到密西西比河上的()岛,玩了一星期后,他们又在()的时候出现在全镇人的面前。

11、老师杜平的《解剖学》这本书被()撕破了,老师追查时,汤姆却承认是自己撕破的。

12、暑假里,汤姆希望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气,加入了小镇上“()”这个组织,并得到一条绶带,但汤姆后来退出了。

13、汤姆勇敢地在法庭上站出来作证,指出()才是杀害()医生的凶手,被冤枉的()最后被无罪释放。但凶手却逃走了。

14、汤姆和()在鬼屋寻宝时,发现了杀人犯()和一个装聋作哑的西班牙人,并得知他们获得了一袋金币。

15、印江•乔埃要报复(),被()发现跟踪,他赶紧报告威尔士,威尔士带两个儿子持枪抓捕,但印江•乔埃逃跑了。

16、郊游时,汤姆和蓓姬困在()溶洞里,在洞中发现印江•乔埃也躲了进来,汤姆和蓓姬从洞中出来后,蓓姬的父亲用铁门把洞口封了起来,最后印江•乔埃的下场()。附答案:

1马克吐温 美 2波莉姨妈 希德 3刷墙

4艾美•劳伦斯 5哈克贝利•费恩

6艾美•劳伦斯 蓓姬•撒切尔

7找别人换票(十张黄票可以换得校长的一本圣经)8哈克贝利•费恩

9哈克贝利•费恩 印第安•乔 鲁宾逊 莫夫•波特

10哈克贝利•费恩 乔•哈帕 杰克逊 镇上的人以为他们死了,并为他们开葬礼

11蓓姬•撒切尔 12少年节制会

13印第安•乔 鲁宾逊 莫夫•波特 14哈克贝利•费恩 印第安•乔 15.汤姆,汤姆和哈克

16卡第夫山 淹死(人们后来在渡口附近的河里发现了那个“衣衫褴褛”的人的尸体,他也许是想逃跑,结果却被淹死了)

篇2:汤姆索亚习题

1、《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他是_____国人。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取自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的行话,意思是“____”指水的深度足以使航船通行无阻。

2、《______》和《汤姆·索耶历险记》被认为是马克·吐温的姊妹篇。马克·吐温出身寒微心系下层民众,受到敬重,被称为“____”

3、汤姆•索亚住在谁的家里?_______________;家里还有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汤姆的姨妈罚汤姆干一件事,汤姆却把这件事当作快乐游戏引诱小朋友为他干,并交换得到了许多小朋友的苹果、风筝、铜门把手、石头弹子、鞭炮、小铁兵、刀把……” 这件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啊呀,这女孩长得可真漂亮,一双可爱的蓝眼睛上闪动着长长的睫毛,一对金黄色头发编成的长辫子在身后晃荡,白色的衬衫扎在宽松的绣花长裤里,显得格外整洁动人。我们刚刚在战场上获得大胜的大将军汤姆心想,像这样的美人,一定属于我这样的英雄。这段话描写的人是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汤姆喜欢的第一个女孩是: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女孩是:___________________。

7、汤姆背不出《圣经》,但他却想出一个办法从校长那里得到了一本《圣经》,他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他经常穿着大人丢掉不要的破衣烂衫,全身一年四季都在开花,衣服上绽开的破布条随着他的蹦蹦跳跳而飘舞。他头上戴着一个很大的破帽子,一块弯月亮样的帽边搭拉下来遮住了半边脸,肥大的上衣几乎拖到脚跟,裤子只一根背带挎在肩上,另一根背带不知哪里去了,裤裆像个大口袋吊在两腿之间,一只裤脚卷着,还有一只毛了边的裤脚拖到地上,走一步带起一阵灰尘。” 这段话描写的人是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汤姆去上学,看见课室坐着新来的美丽女孩贝奇•萨契尔,他想坐到贝奇身边,故意老实对老师说他迟到前与流浪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一起。

10、汤姆与________________一起在半夜去坟地里埋野猫时,看见_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医生杀害了,这个杀人者却把罪行嫁祸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汤姆想当海盗,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乘木筏来到密西西比河上的__________________岛,玩了一星期后,他们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出现在全镇人的面前。

12、老师杜平的《解剖学》这本书被____________________撕破了,老师追查时,汤姆却承认是自己撕破的。

13、暑假里,汤姆希望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气,加入了小镇上“___________________”着个组织,并得到一条绶带,但汤姆后来退出了。

14、汤姆勇敢地在法庭上站出来作证,指出__________________才是杀害_____________医生的凶手,被冤枉的_____________最后被无罪释放。但凶手却逃走了。

15、汤姆和__________________在鬼屋寻宝时,发现了杀人犯__________________和一个装聋作哑的西班牙人,并得知他们获得了一袋金币。

16、印江•乔埃要报复__________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__发现跟踪,他赶紧报告威尔士,威尔士带两个儿子持枪抓捕,但印江•乔埃逃跑了。

17、郊游时汤姆和贝奇困在___________________溶洞里,在洞中发现印江•乔埃也躲了进来,汤姆和贝奇从洞中出来后,贝奇的父亲用铁门把洞口封了起来,最后印江•乔埃的下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过后,汤姆和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洞进去找到了印江•乔埃埋藏的金币,他们发了财。之后道格拉斯寡妇收留____________________在自己家里生活,他虽不习惯,逃了出来,但在汤姆帮助下,他愿回到道格拉斯寡妇家里,他们并商量着结伙做强盗。

19、对汤姆,你最欣赏什么?联系自己的实际讲讲理由。(50字左右。)

20、汤姆早年失去双亲,被寄养在姨妈那里。在姨妈眼中,他是一个淘气、捣蛋的孩子。在学校也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儿童。对他离家出走历险,从你的角度上讲,你赞同吗?请多角度地列举理由。(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马克吐温

英国

十二英尺深 2托马斯·索亚

3波莉姨妈 希德

4刷墙

5艾美·劳伦斯

6艾美·劳伦斯 贝基·撒切尔

7找别人换票(十张黄票可以换得校长的一本圣经)

8哈克贝利·费恩

9哈克贝利·费恩

10哈克贝利·费恩 印第安·乔 鲁宾逊 莫夫·波特

11哈克贝利·费恩 乔·哈帕 杰克逊 镇上的人以为他们死了,并为他们开葬礼

12贝基·撒切尔

13少年节制会

14印第安·乔 鲁宾逊 莫夫·波特

15哈克贝利·费恩 印第安·乔

16.汤姆,汤姆和哈克

17卡第夫山 饿死的(人们后来在洞口附近他的尸体)18哈克贝利·费恩

哈克贝利·费恩

19、.例:我最欣赏的是他和蓓姬在洞中历险时坚定勇敢友爱的精神。当他面临着黑暗、孤独、饥饿的痛苦和死亡、恐怖的威胁的困境时,没有绝望、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与困难抗争,对脱离困境充满了信心,并不断安慰、鼓励、关心蓓姬,一个孩子做到这一点,实在让人钦佩。

篇3:汤姆索亚习题

《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 描写南北战争前一个小镇上男孩汤姆·索亚不满枯燥的生活环境、追求冒险生活的故事。马克·吐温用对比的手法, 把生气勃勃的儿童心理同陈腐刻板的生活环境加以对照, 小市民的庸俗保守、枯燥无味的死读书、虚伪的宗教仪式、催眠一般的牧师布道等等, 这一切都叫汤姆感到厌恶。小说通过汤姆在课堂上的“捣乱”、在教堂里的恶作剧和最后幻想当强盗等情节, 奚落了当时儿童教育的清规戒律。作品对儿童的心理世界描写得细致真切, 一个绝对小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什么是小孩子?或者什么是儿童, 这听起来似乎像是个愚蠢的问题, 答案当然很显然, “儿童经常被看作是成人的较小的较弱的版本———更具依赖性, 缺少知识、竞争力, 没有完全社会化也不善控制情绪。”[2]这样使用负面意义的词语的描述使得人们只注意到儿童所缺乏的能力, 忽略了儿童所具有的成长的巨大潜能。而马克·吐温认为儿童的生命体中蕴含着成人生命所不能替代的人生价值, 并将这一观念深深植入小说文本, 汤姆·索亚作为绝对小孩的形象出自马克·吐温的笔下也就顺理成章了。

小说开头, 这个货真价实的绝对小孩汤姆·索亚以一系调皮捣蛋行为“闪亮登场”。偷吃果酱却通过玩把戏逃脱包莉姨妈的鞭打, 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他的姨妈为了惩罚他不听话, 把他的周末假日改为“禁止外出专做苦工”———要他粉刷庭园的院墙, 那是一个美丽的早晨, 对一个男孩而言, 绝对不是一个粉刷墙壁的好日子, 汤姆为了摆脱痛苦, 试图把刷墙这个苦差事转嫁给他人, 把自己的一颗白弹子送给另一个小男孩子杰姆, 这颗白弹子虽然诱惑力极大, 但还大不过杰姆对包莉姨妈的害怕, 这时汤姆又加了一个筹码, 让杰姆看看他受伤的大拇脚趾。杰姆实在是太好奇了, 便答应了汤姆的要求。书中写道:“杰姆到底不过是个凡人———这一招对他的诱惑力太大了。他放下了水桶, 接过弹子, 弯下身去对着正在解开绷带的大拇趾看得出了神。”[3]

这样的交换条件 (特别是看受伤的脚趾) 只能存在于儿童世界, 成年人绝对不会感到一个受伤的脚趾有多大的吸引力, 可能更多的是感到恶心, 外科医生要看另当别论, 但是小孩子就会这么做, 他什么都好奇, 他的快乐当然也就比大人多得多, 马克·吐温写出了成人世界里荡然无存的“童趣”。虽然杰姆的帮忙被包莉姨妈发现, 汤姆首战失利, 但他最终开动脑筋成功摆脱刷墙的苦役, 并且“汤姆已从早上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孩子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他已拥有十二颗弹子, 口拨琴上的一部分, 一块可以透光的蓝玻璃瓶碎片, 一尊纱管做的大炮, 一把什么也开不了的钥匙, 一段粉笔, 一个圆洒瓶的玻璃塞子, 一个洋铁皮做的大兵, 两只蝌蚪, 六个爆仗, 一只独眼的小猫, 一个铜制门把手, 一只狗项圈———可没有狗, 一把刀柄, 四块橙子皮, 还有一个破旧的窗框”[4]。把这些东西看作是破烂儿、废品、垃圾, 还是财产、宝贝、心头好, 表明你所从属的两个世界———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 这些东西在大人眼里, 一文不值, 废品收购站都不一定会收, 因为“大人就喜欢数字”[5], 正如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所言, 要是对大人说, 有一幢漂亮的房子, 红砖墙窗前种着天竺葵, 屋顶上停着鸽子……如果你这样描述房子, 他们想象不出这幢房子是怎样的, 你得这么跟他们说:我看见一幢十万法郎的房子, 他们马上会大声嚷嚷:多漂亮的房子!儿童们追求的是快乐, “金钱万能”的观念不是儿童世界自主产生的, 一件成人世界的废物如果能给他们带来快乐, 那也是宝贝, 由此可见儿童世界是浪漫的, 充满着情感和好奇心的, 而成人世界则是现实的, 狭隘的, 是受工具理性驱动的, 成人的快乐远远少于儿童, 过于数字化是一个不能不说的原因。

汤姆与蓓姬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在马克·吐温的笔下既妙趣横生, 又平实质朴, 汤姆回家时看到一个陌生的小姑娘———蓝眼睛, 黄头发编成两条长辫子, 穿一件白色衫子和一条绣花宽松长裤, 这个女孩是如此的可爱, 使得汤姆这位刚打完仗的、得胜还朝的英雄竟然不放一枪就投降了。“他偷偷瞅着这位新天使, 恨不得顶礼膜拜, 直到他看见她已经发现了他;接着他又装作不知道有她在场似的, 用种种可笑的孩子气十足的动作来‘表现’自己, 求得她的赏识。”[6]而蓓姬对汤姆的回应则是把一朵三色紫罗兰抛到篱笆外, 渐渐两位少男少女熟悉了, 汤姆向他的心上人畅谈他未来的远大抱负———去马戏团当小丑, 而他心上人的回答是:哇, 真的, 那可好啦, 小丑身上全是斑斑点点, 可爱极啦!是的, “儿童都喜欢小丑, 大人则否, 因为自己已经够像了。”[7]马克·吐温完全站在小孩世界里写小孩, 把小孩子的天真、纯洁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足的儿童本色。而汤姆和蓓姬发生了小矛盾之后, 他感到后悔要向蓓姬和好时, 蓓姬回答他, 你永远不要来找我了, 可是转眼之间蓓姬也后悔了, 马克·吐温把处于恋爱关系 (实际上是少男少女朦胧的好感) 中男女双方千变万化复杂微妙的心理刻化得细致入微, 让读者感到既温馨又美好, 本来对异性的渴慕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美好感情, 根本不存在“早”不“早”的问题。

的确, “大人有个大人世界, 小孩有个小孩世界。大人用尽方法想把小孩拉到他们的世界里, 小孩却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8]哈克贝利·费恩是酒鬼的儿子, 镇上所有的母亲都打心眼儿里既恨他又怕他, 因为他游手好闲, 而且无法无天, 又野又坏———还因为所有她们的孩子都爱慕他。汤姆跟其他体面孩子一样, 羡慕哈克贝利那种叫人眼花缭乱的弃儿世界———来来去去, 一切由着他自己。他不用上学, 也不用上教堂;不用叫任何人主人, 也不用听谁的命令。他想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钓鱼游泳, 都没有人拦着, 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没人禁止他打架, 他爱多晚睡觉就多晚睡觉, 他从来不必梳洗, 也不必穿干净衣服。他骂人骂得可溜了。“总而言之, 凡是生活中叫人痛快的事, 这孩子全占了。圣彼得堡每一个受磨难、受压制的体面男孩子都这么想。”[9]汤姆虽然也不例外, 但他还有更远大的理想———当海盗 (当小丑的想法已被他放弃) , 那时他的声名将传遍世界, 使人听到他的名字就打颤!他将驾一艘长长的、吃水很深的黑色快船, 船头飘扬着他那面令人胆战心惊的旗帜, 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上上驰骋!当他的声名达到顶峰的时候, 他将突然出现在古老的镇子上, 阔步走进教堂。他皮肤黝黑, 饱经风霜, 身穿黑天鹅绒的紧身衣裤, 脚登过膝长筒靴, 挎着深红色的缓带, 皮带上插满了手枪……耳听得大家在窃窃私语———这是海盗汤姆·索亚啊!是的, 这一切都让汤姆心花怒放, 在他心目中, 宁可在舍伍德树林里做一年强盗, 也不愿意永生永世做合众国的总统。他现在所能尽快付诸行动的是———计划好跟他的海盗弟兄一起回家, 从而能够参加他们自己的葬礼 (汤姆离家出走, 大人误以为他已落河而死) , 这种充满奇思妙想的恶作剧真的让大人匪夷所思, 只能由异想天开的绝对小孩子想得出来。所以尽管包莉姨妈和别的大人对他的所作所为口头上严加训斥, 心里却感谢他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新鲜和刺激。

汤姆·索亚这个活蹦乱跳、生龙活虎的绝对小孩子出现在马克·吐温笔下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 原因也不难找到,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对此有过幽默的提醒:“你们要没有念过一本叫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书, 你们就不会知道我这个人, 不过这不要紧。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做的, 其中他讲的大半是真话, 也有些是添油加醋。不过大部分他讲的是真话。”[10]而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序言中, 马克·吐温又直言不讳地告诉读者:汤姆是由他认识的三个男孩糅合而成, 其中之一就是年幼的萨姆·克莱门斯, 即马克·吐温本人, 汤姆酷似马克·吐温本人回忆自己当年的模样, 而且两人所作所为也极为相似。马克·吐温在小时候共有九次掉入水中又让人救起的经历, 在他的自传《戏谑人生》中写道:“虽然大人们不允许我们游泳, 但是我们却经常来这儿游泳。因为我们是小基督徒, 很早我们就从亚当与夏娃的故事里知道了禁果的价值”。[11]马克·吐温在他的自传中还坦承他小时候喜欢恶作剧, 从来没有从道德方面好好进行思考, 仅仅因为感觉好玩儿, 他的母亲为他操碎了心, 在母亲八十八岁的时候, 马克·吐温曾问过他母亲:“‘生怕我活不了?’她想了一想———好像是为了梳理思绪想想清楚实际情况———然后回答说:‘不, 是怕你活下来。’”[12]可见马克·吐温小时候是多么调皮捣蛋, 多么让他母亲头疼。

当然很多作家小时候都曾是调皮捣蛋的孩子, 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长大成人 (成为作家) 后把调皮天真的小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他们的作品里, 这要看作家的人生体验、艺术感觉, 审美趣味。有的文学批评家认为马克·吐温是一位永不长大成人的孩子, 虽然这种评语主要是从贬低马克·吐温的角度上来说的, 但这也提醒我们关注马克·吐温独有的创作风格, 当然“马克·吐温也不是一下子就成熟的, 因为他的创作主要取决于生活的积累。他最早的短篇小说和札记都是写比较直接的经历, 对于美国人物与景色的再发现。”[13]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 马克·吐温将十年的童年生活集中到一个夏季, 作家经过时间的锤炼能够运用自如地抹掉或是强调某些细节, 胡适曾给人题词:“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 ”对于作家, 我们也可以说:有多少细节, 就有多少作品。正因为《汤姆·索亚历险记》 充满了真实可信的细节, 使得整部作品像是原汁原味的水果, 它是有真生命的, 带着生活的汁液, 并且有着作家的生命体验, 更为关键的是, 马克·吐温从自身的童年经验出发, 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看待教育主义的儿童文学作品, 并由此得出了与崇尚说教的成人迥然不同的结论。在英美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上, 一直有两股相互对立的创作倾向,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划分为两大主要的类型:教育主义与儿童本位, 前者以教育为终极目的, 作品呈现说教口吻, 后者以儿童为中心, 重视他们的生命诉求。在教育主义的作品中, 主人公大多是听话、规矩的小大人, 而在儿童本位作品中, 主人公大多是顽皮、叛逆的儿童, 前者注重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 后者注重激发和满足儿童想象的天性。美国当时的教育主义儿童文学作品有较强的说教目的, 按照本人的标准, 将儿童分为听话的“好孩子”和调皮的“坏孩子”, 并通过将品行与批评或赞扬联系起来的手法达到警戒儿童的效果。而马克·吐温在小说中颠倒了对这两类孩子的态度, 塑造了充满生命力的绝对小孩———“坏孩子” (按包莉姨妈的说法, 其实不算坏, 只是喜欢恶作剧) , 他的描写更贴近现实生活, 更符合孩子的天性与心理规律, 虽然, 马克·吐温的描写手法是受到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启发, 洛克认为儿童并不是缩小的成人, 而是有自己独特意志和特点的人类, 他认为“所有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 接受人的生命和生活经验不可复制这一事实, 因此, 对待每一个儿童, 都应该根据他自身的偏好、脾气和心灵的趋向, 施以独特的教育, 可以说洛克是儿童中心论教育的首创者, 改变了人们对儿童和儿童教育的观念, 人们逐渐意识到, 儿童的调皮和叛逆, 也许正说明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头脑。与洛克的思想一致, 马克·吐温塑造的汤姆·索亚形象, 虽然不符合成人所谓乘孩子的标准, “但独特的生命活力、不守常规的行为和丰沛的生命激情却使人们获得了意外的审美快感。”[14]暗示出学校教育规训的一面, 总而言之, 汤姆·索亚这样的绝对小孩形象体现出马克·吐温对儿童性格意志的尊重。

注释

1[1]约翰·坎尼编:《最有价值的阅读——西方视野中的经典》, 徐进夫等译,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第274页。

2[2]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 王莉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年, 第16页。

3[3][4][6][9][10]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成时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 第21页, 24页, 27页, 51页, 247页。

4[5]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 周克希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 第12页。

5[7][8]朱德庸:《绝对小孩》,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2015年, 第43页, 41页。

6[11][12]马克·吐温:《戏谑人生——马克·吐温自传》, 石平译,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2年, 第8页, 15页。

7[13]ROBERTE.SPILLER.《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著》, 王长荣译,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年, 第121-122页。

篇4:汤姆索亚习题

关键词:绝对小孩 成人世界 儿童本位

作品就像人一样,有的见过多次还记不住,有的匆匆一面却永生难忘——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一部让人读时赏心悦目,读完过目不忘的作品,虽然它的姐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生活厚度、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更胜一筹,但《汤姆·索亚历险记》自有其独特价值,正如评论家所言:“马克·吐温以汤姆其人为底本写出了这个具有普通性特征的男孩,并且在描绘的过程中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将他自己置于这个孩子的心目中。这种真实性,使这本书出版一百年来一直魅力不衰。”[1]

《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描写南北战争前一个小镇上男孩汤姆·索亚不满枯燥的生活环境、追求冒险生活的故事。马克·吐温用对比的手法,把生气勃勃的儿童心理同陈腐刻板的生活环境加以对照,小市民的庸俗保守、枯燥无味的死读书、虚伪的宗教仪式、催眠一般的牧师布道等等,这一切都叫汤姆感到厌恶。小说通过汤姆在课堂上的“捣乱”、在教堂里的恶作剧和最后幻想当强盗等情节,奚落了当时儿童教育的清规戒律。作品对儿童的心理世界描写得细致真切,一个绝对小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什么是小孩子?或者什么是儿童,这听起来似乎像是个愚蠢的问题,答案当然很显然,“儿童经常被看作是成人的较小的较弱的版本——更具依赖性,缺少知识、竞争力,没有完全社会化也不善控制情绪。”[2]这样使用负面意义的词语的描述使得人们只注意到儿童所缺乏的能力,忽略了儿童所具有的成长的巨大潜能。而马克·吐温认为儿童的生命体中蕴含着成人生命所不能替代的人生价值,并将这一观念深深植入小说文本,汤姆·索亚作为绝对小孩的形象出自马克·吐温的笔下也就顺理成章了。

小说开头,这个货真价实的绝对小孩汤姆·索亚以一系调皮捣蛋行为“闪亮登场”。偷吃果酱却通过玩把戏逃脱包莉姨妈的鞭打,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他的姨妈为了惩罚他不听话,把他的周末假日改为“禁止外出专做苦工”——要他粉刷庭园的院墙,那是一个美丽的早晨,对一个男孩而言,绝对不是一个粉刷墙壁的好日子,汤姆为了摆脱痛苦,试图把刷墙这个苦差事转嫁给他人,把自己的一颗白弹子送给另一个小男孩子杰姆,这颗白弹子虽然诱惑力极大,但还大不过杰姆对包莉姨妈的害怕,这时汤姆又加了一个筹码,让杰姆看看他受伤的大拇脚趾。杰姆实在是太好奇了,便答应了汤姆的要求。书中写道:“杰姆到底不过是个凡人——这一招对他的诱惑力太大了。他放下了水桶,接过弹子,弯下身去对着正在解开绷带的大拇趾看得出了神。”[3]

这样的交换条件(特别是看受伤的脚趾)只能存在于儿童世界,成年人绝对不会感到一个受伤的脚趾有多大的吸引力,可能更多的是感到恶心,外科医生要看另当别论,但是小孩子就会这么做,他什么都好奇,他的快乐当然也就比大人多得多,马克·吐温写出了成人世界里荡然无存的“童趣”。虽然杰姆的帮忙被包莉姨妈发现,汤姆首战失利,但他最终开动脑筋成功摆脱刷墙的苦役,并且“汤姆已从早上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孩子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他已拥有十二颗弹子,口拨琴上的一部分,一块可以透光的蓝玻璃瓶碎片,一尊纱管做的大炮,一把什么也开不了的钥匙,一段粉笔,一个圆洒瓶的玻璃塞子,一个洋铁皮做的大兵,两只蝌蚪,六个爆仗,一只独眼的小猫,一个铜制门把手,一只狗项圈——可没有狗,一把刀柄,四块橙子皮,还有一个破旧的窗框”[4]。把这些东西看作是破烂儿、废品、垃圾,还是财产、宝贝、心头好,表明你所从属的两个世界——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这些东西在大人眼里,一文不值,废品收购站都不一定会收,因为“大人就喜欢数字”[5],正如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所言,要是对大人说,有一幢漂亮的房子,红砖墙窗前种着天竺葵,屋顶上停着鸽子……如果你这样描述房子,他们想象不出这幢房子是怎样的,你得这么跟他们说:我看见一幢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马上会大声嚷嚷:多漂亮的房子!儿童们追求的是快乐,“金钱万能”的观念不是儿童世界自主产生的,一件成人世界的废物如果能给他们带来快乐,那也是宝贝,由此可见儿童世界是浪漫的,充满着情感和好奇心的,而成人世界则是现实的,狭隘的,是受工具理性驱动的,成人的快乐远远少于儿童,过于数字化是一个不能不说的原因。

汤姆与蓓姬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在马克·吐温的笔下既妙趣横生,又平实质朴,汤姆回家时看到一个陌生的小姑娘——蓝眼睛,黄头发编成两条长辫子,穿一件白色衫子和一条绣花宽松长裤,这个女孩是如此的可爱,使得汤姆这位刚打完仗的、得胜还朝的英雄竟然不放一枪就投降了。“他偷偷瞅着这位新天使,恨不得顶礼膜拜,直到他看见她已经发现了他;接着他又装作不知道有她在场似的,用种种可笑的孩子气十足的动作来‘表现自己,求得她的赏识。”[6]而蓓姬对汤姆的回应则是把一朵三色紫罗兰抛到篱笆外,渐渐两位少男少女熟悉了,汤姆向他的心上人畅谈他未来的远大抱负——去马戏团当小丑,而他心上人的回答是:哇,真的,那可好啦,小丑身上全是斑斑点点,可爱极啦!是的,“儿童都喜欢小丑,大人则否,因为自己已经够像了。”[7]马克·吐温完全站在小孩世界里写小孩,把小孩子的天真、纯洁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十足的儿童本色。而汤姆和蓓姬发生了小矛盾之后,他感到后悔要向蓓姬和好时,蓓姬回答他,你永远不要来找我了,可是转眼之间蓓姬也后悔了,马克·吐温把处于恋爱关系(实际上是少男少女朦胧的好感)中男女双方千变万化复杂微妙的心理刻化得细致入微,让读者感到既温馨又美好,本来对异性的渴慕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美好感情,根本不存在“早”不“早”的问题。

的确,“大人有个大人世界,小孩有个小孩世界。大人用尽方法想把小孩拉到他们的世界里,小孩却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8]哈克贝利·费恩是酒鬼的儿子,镇上所有的母亲都打心眼儿里既恨他又怕他,因为他游手好闲,而且无法无天,又野又坏——还因为所有她们的孩子都爱慕他。汤姆跟其他体面孩子一样,羡慕哈克贝利那种叫人眼花缭乱的弃儿世界——来来去去,一切由着他自己。他不用上学,也不用上教堂;不用叫任何人主人,也不用听谁的命令。他想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钓鱼游泳,都没有人拦着,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没人禁止他打架,他爱多晚睡觉就多晚睡觉,他从来不必梳洗,也不必穿干净衣服。他骂人骂得可溜了。“总而言之,凡是生活中叫人痛快的事,这孩子全占了。圣彼得堡每一个受磨难、受压制的体面男孩子都这么想。”[9]汤姆虽然也不例外,但他还有更远大的理想——当海盗(当小丑的想法已被他放弃),那时他的声名将传遍世界,使人听到他的名字就打颤!他将驾一艘长长的、吃水很深的黑色快船,船头飘扬着他那面令人胆战心惊的旗帜,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上上驰骋!当他的声名达到顶峰的时候,他将突然出现在古老的镇子上,阔步走进教堂。他皮肤黝黑,饱经风霜,身穿黑天鹅绒的紧身衣裤,脚登过膝长筒靴,挎着深红色的缓带,皮带上插满了手枪……耳听得大家在窃窃私语——这是海盗汤姆·索亚啊!是的,这一切都让汤姆心花怒放,在他心目中,宁可在舍伍德树林里做一年强盗,也不愿意永生永世做合众国的总统。他现在所能尽快付诸行动的是——计划好跟他的海盗弟兄一起回家,从而能够参加他们自己的葬礼(汤姆离家出走,大人误以为他已落河而死),这种充满奇思妙想的恶作剧真的让大人匪夷所思,只能由异想天开的绝对小孩子想得出来。所以尽管包莉姨妈和别的大人对他的所作所为口头上严加训斥,心里却感谢他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新鲜和刺激。

汤姆·索亚这个活蹦乱跳、生龙活虎的绝对小孩子出现在马克·吐温笔下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原因也不难找到,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对此有过幽默的提醒:“你们要没有念过一本叫《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书,你们就不会知道我这个人,不过这不要紧。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做的,其中他讲的大半是真话,也有些是添油加醋。不过大部分他讲的是真话。”[10]而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序言中,马克·吐温又直言不讳地告诉读者:汤姆是由他认识的三个男孩糅合而成,其中之一就是年幼的萨姆·克莱门斯,即马克·吐温本人,汤姆酷似马克·吐温本人回忆自己当年的模样,而且两人所作所为也极为相似。马克·吐温在小时候共有九次掉入水中又让人救起的经历,在他的自传《戏谑人生》中写道:“虽然大人们不允许我们游泳,但是我们却经常来这儿游泳。因为我们是小基督徒,很早我们就从亚当与夏娃的故事里知道了禁果的价值”。[11]马克·吐温在他的自传中还坦承他小时候喜欢恶作剧,从来没有从道德方面好好进行思考,仅仅因为感觉好玩儿,他的母亲为他操碎了心,在母亲八十八岁的时候,马克·吐温曾问过他母亲:“‘生怕我活不了?她想了一想——好像是为了梳理思绪想想清楚实际情况——然后回答说:‘不,是怕你活下来。”[12]可见马克·吐温小时候是多么调皮捣蛋,多么让他母亲头疼。

当然很多作家小时候都曾是调皮捣蛋的孩子,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长大成人(成为作家)后把调皮天真的小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他们的作品里,这要看作家的人生体验、艺术感觉,审美趣味。有的文学批评家认为马克·吐温是一位永不长大成人的孩子,虽然这种评语主要是从贬低马克·吐温的角度上来说的,但这也提醒我们关注马克·吐温独有的创作风格,当然“马克·吐温也不是一下子就成熟的,因为他的创作主要取决于生活的积累。他最早的短篇小说和札记都是写比较直接的经历,对于美国人物与景色的再发现。”[13]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将十年的童年生活集中到一个夏季,作家经过时间的锤炼能够运用自如地抹掉或是强调某些细节,胡适曾给人题词:“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对于作家,我们也可以说:有多少细节,就有多少作品。正因为《汤姆·索亚历险记》充满了真实可信的细节,使得整部作品像是原汁原味的水果,它是有真生命的,带着生活的汁液,并且有着作家的生命体验,更为关键的是,马克·吐温从自身的童年经验出发,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看待教育主义的儿童文学作品,并由此得出了与崇尚说教的成人迥然不同的结论。在英美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上,一直有两股相互对立的创作倾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划分为两大主要的类型:教育主义与儿童本位,前者以教育为终极目的,作品呈现说教口吻,后者以儿童为中心,重视他们的生命诉求。在教育主义的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听话、规矩的小大人,而在儿童本位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顽皮、叛逆的儿童,前者注重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后者注重激发和满足儿童想象的天性。美国当时的教育主义儿童文学作品有较强的说教目的,按照本人的标准,将儿童分为听话的“好孩子”和调皮的“坏孩子”,并通过将品行与批评或赞扬联系起来的手法达到警戒儿童的效果。而马克·吐温在小说中颠倒了对这两类孩子的态度,塑造了充满生命力的绝对小孩——“坏孩子”(按包莉姨妈的说法,其实不算坏,只是喜欢恶作剧),他的描写更贴近现实生活,更符合孩子的天性与心理规律,虽然,马克·吐温的描写手法是受到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启发,洛克认为儿童并不是缩小的成人,而是有自己独特意志和特点的人类,他认为“所有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接受人的生命和生活经验不可复制这一事实,因此,对待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根据他自身的偏好、脾气和心灵的趋向,施以独特的教育,可以说洛克是儿童中心论教育的首创者,改变了人们对儿童和儿童教育的观念,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的调皮和叛逆,也许正说明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头脑。与洛克的思想一致,马克·吐温塑造的汤姆·索亚形象,虽然不符合成人所谓乘孩子的标准,“但独特的生命活力、不守常规的行为和丰沛的生命激情却使人们获得了意外的审美快感。”[14]暗示出学校教育规训的一面,总而言之,汤姆·索亚这样的绝对小孩形象体现出马克·吐温对儿童性格意志的尊重。

注 释

[1]约翰·坎尼编:《最有价值的阅读——西方视野中的经典》,徐进夫等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74页。

[2]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王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16页。

[3][4][6][9][10]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1页,24页,27页,51页,247页。

[5]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周克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7][8]朱德庸:《绝对小孩》,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5年,第43页,41页。

[11][12]马克·吐温:《戏谑人生——马克·吐温自传》,石平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页,15页。

[13]ROBERTE.SPILLER.《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著》,王长荣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21-122页。

[14]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小说主题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39页。

项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术创新支持计划,编号:189070819。

篇5:汤姆索亚教学反思

课前我让学生尽量抽时间去看这部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经过考虑,我将《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一些略读与精读的方法;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开篇我以故事及《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图片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接下来指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阅读梗概,提醒学生留意: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接着快

速浏览精彩片段,让学生思考这部分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你最欣赏汤姆的那一点。最后我用汤姆出让刷墙权的那段精彩描写来引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篇6:汤姆索亚读书心得

汤姆是一个聪明淘气的男孩。汤姆对家里的封建生活和学校枯燥的课堂生活极其厌倦。于是他带着最好的朋友去冒险,想当土匪头子。因为在他眼里,海盗是劫富济贫的英雄。他离家出走,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扮演一个大胆的海盗!在这次冒险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并没有灰心、放弃,一次次勇敢地向困难挑战,直到战胜困难。

汤姆虽然调皮捣蛋,但他也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勇敢机智。以书的第二章为例。汤姆充分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为了让别人帮他刷墙,他故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省去了他很多力气,也让别人心甘情愿的给他东西作为奖励。在他遇见哈克的那天晚上,他们一起目睹了一场谋杀。为了主持正义,不怕暴力的汤姆站了起来,揭露了印第安乔的丑恶嘴脸,救了波特。这让我觉得汤姆是个勇敢的男孩。

我想我能理解汤姆的叛逆和汤姆对学校生活的厌倦。小学的时候感觉好幸福,因为没有压力,没有堆积如山的作业,更轻松。但是突然之间,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每天的作业比一年级多了很多。有时候,我也想放弃作业,自得其乐。我也想扔掉所有的课堂生活,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有了这次经历,我想汤姆应该也有同感。

上一篇:静默如初散文下一篇:课下限时集训(三十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