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师复习笔记

2024-05-06

网络工程师复习笔记(共6篇)

篇1:网络工程师复习笔记

NCRE——《四级网络工程师》

——考点整理

Chapter

1、网络系统结构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1、按照覆盖范围与规模划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2、城域网发展的主要业务包括有?

高速上网服务、网络互连服务、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服务、智能社区服务、网上教育与远程医疗服务、宽带与管道出租服务

3、城域网是以宽带光传输网络为开放平台,以TCP/IP协议为基础,通过各种网络互连设备,实现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视频、IP电话、IP接入和各种增值服务业务与智能业务,并与广域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电话交换网互联互通的本地综合业务网络。

4、网络平台采用层次结构的优点为:结构清晰、各层功能与实体之间的定位清楚,接口开放,标准规范,便于组建和管理。

5、层次结构为:核心交换层(可靠性、可扩展性、开放性),边缘汇聚层,用户接入层。

6、城域网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在降低网络造价的条件下,系统能够满足当前数据的交换量、接入用户数与业务类型的要求,同时具有可扩展能力。

7、宽带接入技术当前主要有:数字用户线xDSL技术(如ADSL,HDSL等);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技术;光纤接入技术;无线接入技术。

8、管理与运营宽带城域网的关键技术是:

宽带管理、服务质量、网络管理、用户管理、多业务接入、统计与计费、IP地址分配与地址转换、网络安全。

9、所谓的“三个平台一个出口”是指:网络平台、业务平台、管理平台和城市宽带出口

10、目前保证宽带城域网服务质量要求的技术主要有:资源预留,区分服务和多协议标记交换,11、宽带城域网建设中,1传输介质采用光纤,2交换节点采用基于IP的高速路由技术,3体系结构采用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模式。12、13、虚拟局域网通常采用交换机端口号、MAC地址,网络层地址和IP地址 802.11定义了使用红外、跳频扩频、直接序列扩频技术,数据传输速率为1Mbit/s或2Mbit/s的无线局域网。802.11b定义了使用直接序列扩频的技术,数据传输速率为1Mbit/s,2Mbit/s,5.5Mbit/s,11Mbit/s的无线局域网标准。802.11a将速率提高到54Mbit/s。

14、环形结构是目前城域网采用的主要拓扑结构,可以简化光纤的配置,并缓解网络保护机制与带宽共享等问题,使接入点/汇聚点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容易提供点到多点的业务。

15、RPR指弹性分组环,是一种在光纤上高效传输IP分组的传输技术,它的工作基础是Cisco公司提供的动态分组传送技术。弹性分组环采用双环结构,这一点与FDDI结构相同,内环(逆时针)和外环(顺时针)都可以用复用的方法传输IP分组,同时可以实现自愈环的功能,RPR技术的主要特点有:带宽利用率高,公平性好,快速保护和恢复能力强以及保证服务质量。

16、构建宽带城域网的基本技术和方案有:基于SDH的城域网方案,基于10GE的城域网方案和基于ATM的城域网方案三类。

17、Cable Modem利用频分复用的方法,将双向信道分为上行信道(计算机终端到网络)和下行信道(网络到计算机终端),分为双向对称式传输和非对称式传输。

18、目前调制解调器的传输速率一般是33.6~56.6 Kbit/s Chapter

2、中小型网络系统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法

1、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网络运行环境、网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以及基于网络操作系统的网络数据库系统、网络应用系统和网络软件开发系统,还有网络安全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

2、网络系统的设计原则是实用性、开放性、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和可扩展。拓扑结构大体上分为: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

3、汇聚层网络用于将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子网连接到核心层网络,实现路由汇聚的功能,核心层网络用语连接服务器集群、各建筑物子网交换路由器和与城域网连接的出口。

4、交换机按照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固定端口交换机和模块式交换机。

5、网络系统分层设计的好处是:方便地分配与规划带宽,有利于均衡负荷,提高网络效率。

6、路由器的服务质量主要表现在:队列管理机制、端口硬件队列管理、支持QoS协议。

7、通常FTP服务器的匿名账户和密码是公开的,通常用anonymous作为账号,用guest作为密码。

8、核心层网络一般要承担整个网络流量的 50%~80%。

9、当结点数位100~500时,比较合适的是结点可直接通过汇聚层的路由器或交换机接入。

10、非对等结构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运行在服务器上,另一部分运行在工作站。

11、高速路由器至少能够支持25万条路由。

12、低端路由器需要支持:局域网、ADSL接入、PPP接入方式与协议。

13、高速路由器一般要求长度为1518B的IP包,延时要小于1ms。

14、企业级交换机一般是模块式交换机、部门级交换机可以是固定端口交换机,也可以是模块式交换机,工作组交换机是固定端口交换机。

15、共享硬盘服务器将共享硬盘空间划分为多个虚拟盘体,虚拟盘体分为3个部分,专用盘体、公用盘体和共享盘体。

16、专用盘体:用户可以通过口令、盘体的读写属性与盘体属性来保护放在专用盘体的用户数据。

公用盘体:为可读属性,允许多用户同时进行读操作。共享盘体:为可读写属性,允许多用户同时进行读写操作。

17、文件服务器具有分时系统中文件管理的全部功能,支持文件的概念与标准的文件管理系统,提供网络用户访问文件和目录的并发控制、安全保密措施。

18、基于CISC处理器的Intel结构PC服务器的优点是:通用性好,配置简单,性价比高,第三方支持软件丰富,系统维护方便。缺点是:CPU处理能力与系统I/O能力较差,不适合作为高开发应用和大型数据库服务器。

19、集群技术使得一台主机如果出现故障,它所运行的程序将立即转移到其他主机。是向一组独立的计算机提供高速通信线路,组成一个共享数据存储空间的服务器系统。

20、网络管理协议包括: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协议(CMIS/CMIP)、局域网个人管理协议(LMMP)。

21、硬盘性能参数包括:主轴转数、内部传输率、单碟容量、平均巡道时间与缓存。

22、网络系统安全包括3个机制:安全防护机制、安全检测机制、安全恢复机制。

23、路由器的可靠性与可用性表现在:设备的冗余、热插拔组件、无故障工作时间、内部时钟精度等方面。

24、存储能力是衡量服务器性能与选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24、为CPU直接提供计算所需要的指令与数据的是一级缓存,二级缓存主要用于存储控制器、存储器、缓存检索表数据。

Chapter

3、IP地址规划设计技术

1、有部分IP地址作为保留地址,不在Internet上使用,A类:10.0.0.0~10.255.255.255; B类:172.16.0.0~172.31.255.255; C类:192.168.0.0~192.168.255.255;

2、IPv6采用冒号十六进制法,IPv6的128位地址按每16位划分一个位段,每个位段被转换为一个4位的十六进制数,并用冒号“:”隔开;IPv6,不支持子网掩码,但支持前缀长度表示法,前缀是地址的一部分,用作IPv6路由或子网标识。

3、子网地址规划要解决5个问题:1)这个被选定的子网掩码可以产生多少子网2)每个子网内部可以有多少个合法的subnet ID 3)这些合法的主机地址是什么 4)每个子网的广播地址是什么 5)每个子网内部合法的 net ID是什么。

4、IP地址为192.55.12.120,子网掩码是255.255.255.240.该网络的子网号是?

主机号是?直接广播地址是?

答:子网号:192.55.12.112(.01111000和.11110000进行与运算得.01110000)主机号是:将IP地址同子网掩码反向“与”得主机号,即0.0.0.8;直接广播地址是,子网地址中主机地址全为1(.01111111=127),即192.55.12.127

5、CIDR(无类域间路由)技术的特点:采用网络前缀代替“网络号+主机号”,形成新的无分类的二级地址结构,即IP地址表示为<网络前缀>,<主机号>,并采用“斜线记法”,即在IP地址后面加一个斜线“/”,然后写上网络前缀所占的比特数。

6、三级层次的IP地址:net ID-subnet ID-host ID。

7、用于网络软件测试和本地进程间通信的地址是:回送地址。

8、A类:1~126;B类:128~191;C类:192~223 9、32位全为1的IP地址(255.255.255.255)为受限广播地址,用于将一个分组以广播方式发送给本网络中的所有主机。

10、在互联网中,工作于网络层的IP地址有:32位。

11、地址块192.168.162.0/26的子网可以划分的主机地址数为多少?它属于C类地址块,子网掩码是255.255.255.192所以该网络被划分为2个C类子网,每个子网可分配的主机地址数为62个,所以该地址块子网可分配的主机地址数是124个。

Chapter

4、路由设计基础

1、路由器是一种连接多个网络或网段的设备,工作于网络层

2、路由器的基本功能有:网络互连,数据处理(分组过滤、分组转发、优先级等等),网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容错管理、流量控制等)

3、路由选择的核心是路由选择算法。路由选择算法的主要参数:跳数、带宽、延时、负载、可靠性、开销。

4、IGP内部网关协议:主要有RIP和OSPF

BGP外部网关协议:主要是边界网关协议BGP

5、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的特点:

1)使用分布式链路状态协议,而RIP使用的是距离向量协议。

2)OSPF协议要求路由器发送的信息是关于本路由器与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链路状态的度量 3)要求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器发送此信息,而RIP仅仅向自己相邻的几个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

4)由于执行OSPF协议的路由器之间频繁地交换链路状态信息,因此最终所有路由器都能建立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这实际就是全网的拓扑结构图。RIP的每个路由器虽然知道所有网络的距离以及下一跳路由器,但不知道全网的拓扑结构。

5)为了适应较大规模的网络,使得更新过程收敛地更快,OSPF协议将一个自治系统再划分为若干更小的范围,叫做区域。

6、作为一个自治系统,其核心是路由寻址的自治

7、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使用的是域间路由选择协议。

8、最短路径优先算法OSPF将每个路由器作为根来计算其到每一个目的路由器的距离,每个router根据一个统一的数据库计算出路由区域的拓扑结构图。用于更新路由表的机制为:链路-状态更新报文LSU,router通过它向邻居发送其请求或更新的LSA,实现分组并提供发送者到邻结点的通路状态。

9、当内部路由器的数目增大时,网络的RIP信息交换量会大幅度增加。

10、网络中,一台主机通常与一台路由器相连接,这台路由器就是该主机的默认路由器。

11、(V,D)表中的V代表矢量,标识该路由器可以到达的目的网络或目的主机;D代表距离,指出该路由器到达目的网络或目的主机的距离。

12、静态路由选择算法也叫做:非自适应动态路由选择算法。

13、摘要信息主要是指出哪些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信息已经写入数据库。

Chapter

5、局域网技术

1、局域网的技术要素有:拓扑结构,传输介质,网络传输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2、交换式局域网、共享式局域网,虚拟局域网

3、集线器(物理层):是一种网内连接设备,其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并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同时把所有结点接种在以它为中心的结点上。

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共享型模式,即当一个端口向另一个端口发送数据信息时候,其他端口就处于等待状态。连接到一个集线器的所有结点共享一个冲突域,每一个端口通过一个RJ-45插头与网卡连接,在10Mbit/s的速率下使用非屏蔽双绞线,当一个结点需要发送数据时,执行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发送数据时再利用一对发送线将数据通过集线器内部的总线广播出去。

堆叠式集线器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网环境,一方面可以增加以太网的结点数,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网中结点的网络管理功能。

4、网桥(数据链路层):是数据链路层上局域网之间的互连设备,根据MAC地址来转发帧。

网桥以接收、存储、地址过滤和转发的方式实现互联网络之间的通信。

网桥存在的两个主要的问题是帧转发速率低与广播风暴,评价网桥性能的参数主要是:帧过滤速率和帧转发速率。

为防止环型结构(可能使网桥反复转发同一个帧,增加网络负荷)的出现,透明网桥采用生成树算法,首先选择一个网桥作为生成树的根。即选择ID最小的网桥作为根网桥,接着按照根到每个网桥的最短路径来构造生成树。

5、交换机,是一种完成信息交换的设备,按照通信双方传输信息的需要,采用人工或者设备自动完成的方法把信息传送到符合要求的相应路由上的技术。功能有:可以将原有的网络划分成多个子网络,能扩展网络的有效传输距离,支持多个网络结点;使用交换机划分网络,可以有效地阻隔网络流量,减少网络冲突和缓解网络堵塞等现象。

6、综合布线是在一种模块化、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者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其特点有: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先进性(光纤与双绞线混合布线,链路均按八芯双绞线进行配置),经济型。

划分为6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配线(水平)子系统,干线(垂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

7、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的配置为:每个工作区有1个信息插座;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1条4对双绞线电缆;采用夹接式交接硬件;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1对双绞线。

8、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为:每个工作区有2个或2个以上的信息插座;每个工作区的配置电缆为2条4对双绞线电缆;采用夹接式或插接式交接硬件;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2对双绞线。

9、建筑群子系统是将一幢建筑物中的线缆延伸到建筑群的另一些建筑物的通信设备和装置上。建筑群子系统是指由2个或2个以上的电缆光缆和电气保护设备等相关硬件组成,从而形成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而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线缆组成建筑群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可以是架空布线,巷道布线、直埋布线、地下管道布线,或者4种的任意组合。

10、在基于IP广播组的VLAN中,新站点在入网时无需要进行太多配置,交换机则根据各站点的网络地址自动将其划分成不同的虚拟局域网 11、10BASE-2,10BASE-5,10BASE-T,都是以太网的技术标准,传输速率为10Mbit/s。其中10BASE-2以细同轴电缆为传输介质,10BASE-5技术以粗同轴电缆为传输介质,每根粗同轴电缆的最大长度为500m。10BASE-T技术以非屏蔽双绞线为传输介质,且规定计算机连接到集线器的双绞线最大长度是100m,双绞线连接的2台集线器之间的距离最大为300m。100BASE-TX使用5类数据级非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它使用2对双绞线,一对用于发送,另一对用于接收数据,在传输中用4B/5B编码方式,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

12、传统以太网的物理层标准命名的方法是:IEEE 802.3 x Type-y Name,x表述数据传输速率,Mbit/s,y表示网段的最大长度,单位100m,Type表示传输方式是基带还是频带,Name表示局域网的名称,比如IEEE 802.3 10BASE-T以太网,表示传输速率为10Mbit/s,基带传输,使用非屏蔽双绞线的以太网。13、100Mbit/s以太网标准分为:100BASE-FX、100BASE-TX、100BASE-T4 3个子类。

100BASE-FX使用2条光纤,一条发送,一条用于接收,采用全双工模式,最大长度415m,采用4B/5B-NRZI编码方式。

100BASE-TX使用5类数据级非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技术,使用2对双绞线,一条接收,一条发送,采用全双工方式,支持的最大网段长度是100m。

100BASE-T4采用半双方式,使用4对3类非屏蔽双绞线,3对用于传送数据,1对用于检测冲突信号,最大网段长度是100m。

14、全双工模式是一种点-点连接方式,支持全双工模式的快速以太网的拓扑结构一定是星形的,不需要采用CSMA/CD。

15、快速以太网中,自动协商过程要求在500ms内完成,起功能包括向其他节点发布远端连接设备的工作模式,与远端连接设备交换工作模式的相关参数,协调和确定双方的工作模式,自动协商功能有自动选择共有的最高性能的工作模式。

16、网桥的特点是:1能够互联采用不同数据链路层协议,不同传输介质和不同传输速率的网络;2网桥以接收、转发与地址过滤的方式实现通信。

根据网桥的帧转发策略分为透明网桥和源路由网桥;根据端口数分类,有双端口网桥和多端口网桥;根据连接线路分类,有普通局域网网桥、无线网桥与远程网桥。透明网桥由每个网桥自己来进行路由选择、局域网上的各结点不负责路由选择,网桥对于互联局域网的各结点是“透明的”,透明网桥用于两个MAC层协议相同的网段之间的互联,最大优点是容易安装。

17、令牌总线网在物理上是总线网,但在逻辑上是环形网,令牌传递规则是由地址高站向地址低站传输,最后再由地址最高站一次循环传递,总线上的实际顺序与逻辑顺序是没有关系的。

Chapter

6、交换机及其配置

1、交换机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设备,它作为网络汇聚的中心,可以将多台数据终端设备连接在一起,构成星型结构的网络。基于MAC地址进行识别,完成转发数据帧的一种网络连接设备。

2、交换机的功能:1)建立和维护一个表示MAC地址与交换机端口对应关系的交换表;2)在发送结点和接受结点之间建立一条虚连接;3)完成数据帧的转发或过滤。

3、显示交换表的命令:大中型switch—show camdynamic;小型switch—show mac-address-table。

4、switch的工作原理:每次存储一个地址表项时,都盖上一个时间戳,每当交换表中的一个地址被参考,则该表项会被盖上一个新的时间戳,以时间戳为依据,将长时间不被参考的地址从交换表中移除,不断通过自学习建立和维护交换表。

5、交换表的主要工作是:确定目的MAC地址及其所对应的交换机端口号和所在的虚拟子网号。

6、交换机的交换结构有:软件交换结构;矩阵。。;总线交换结构(应用广泛);共享存储介质。。(小型交换机)

7、switch的交换模式:快速转发交换模式(收到6bit的地址后转发);碎片丢弃交换模式(只要达到了64bit就转发);存储转发交换模式。

8、VLAN的优势在于控制了网络上的广播风暴,增加了网络的安全性,利于采用集中化的管理机制。

9、VLAN划分模式有3种,分别是access, multi,和trunk。

VLAN配置任务是:配置VTP,建立或删除VLAN,为交换机端口分配VLAN和在交换端口上配置VLAN Trunk。

10、VTP是VLAN中继协议,也叫VLAN干道协议,是数据链路层的通信协议,VTP的工作模式有:VTP Server , VTP Client 和 VTP Transparent。

VTP的配置组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建立VTP域,二是设置VTP的工作模式。

11、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生成树协议,执行一种称为生成树算法STA的算法,为了找到冗余链路,STA在网络中选择一个被称为根网桥的参考点,然后确定到该参考点的可用路径。

12、交换机的配置方式有:1)使用Console口,2)使用远程登录telnet命令,3)使用浏览器配置交换机。

13、在csm网络管理界面,在下拉的View菜单中单击Topology,就可以看到该交换机与其他switch连接的拓扑图。

14、软件执行交换结构借助CPU和RAM,由特定的软件来完成数据帧交换。

先将数据帧由串行代码转换成并行代码,并将代码暂存在交换机的快速缓存RAM中。

15、箱体模块化交换机有一个带多个扩展槽的机箱,这种交换机一般提供的扩展槽的数量在2~20个左右。

16、第二层交换机不具有路由功能,第三层交换机具有路由功能。

17、若要彻底退出路由器或者交换机的配置模式,需要输入的命令是Ctrl+Z或end命令,返回到全局配置模式。

18、VLAN ID的数值范围是1~4094,但有的switch只支持1~1005,1是默认VLAN,2~1000用于Ethernet VLANs,1002~1005预留给FDDI和Token Ring VLANs使用。1025~4094是扩展的ID,其他为保留ID号。

19、生成树优先级的值越小,优先级越高,范围是0~61440,增量是4096。20、使用console端口配置交换机时候,配置串行口参数的设定要求是:传输速率9600kbit/s,数据位8bit,停止位1bit.Chapter

7、路由器及其配置

Chapter

8、无线局域网设备安装于调试

1、常用的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有:蓝牙标准、HiperLAN标准和IEEE802.11标准。

2、IEEE802.11的无线传输的频道定在2.4GHz 的ISM波段内,这个频段用户可以不需要申请许可证。802.11无线标准定义的传输速率是1Mbit/s和2Mbit/s,可以使用FHSS跳频扩频和DSSS直序扩频技术。

3、无线结点=一台接入设备+一块无线网络接口卡; 无线接入点=一个无线基站 4、802.11无线局域网协议中,冲突检测存在Near/Far现象,为了解决Near/Far现象,采用CSMA/CA和DCF。

5、IEEE802.11b标准:

运作模式分为:点对点模式(Ad hoc)和基本模式。(Infrastructure)

6、无线局域网的设计:1)进行初步调查2)对现有环境进行分析3)制定初步设计4)确定详细设计5)执行和实施设计6)整理文档

7、蓝牙系统的工作频段是2.402~2.480GHz。8、802.11规定所有的站在完成发送后,必须再等待一段很短的时间才能发送下一帧,这段时间通称是帧间间隔IFS,IFS的长度取决了该站欲发送的帧的类型。常用的帧间间隔有SIFS短帧间间隔,点协调功能帧间间隔PIFS和分布协调功能帧间间隔DIFS三种。移动站在检测到信道空闲后,必须等IFS才能开始发送数据。因此可以通过IFS长短来确定业务的优先级。

9、SIFS

10、蓝牙系统的密钥以8bit为单位增减,最长为128bit。

11、在HiperLAN/2的典型网络拓扑结构中,一个AP所覆盖的区域称为一个小区,一个小区的覆盖范围在室内一般为30m,在室外一般为150m。

为了使无线信号有较大的信噪比,以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一般都要将AP连接到天线上。

12、无线网桥主要用于连接几个不同的网段,实现较远距离的无线数据通信。13、802.11b工作在2.4GHz的ISM频段,802。11a工作在5GHz U-NII频段,物理层速率可达54Mbit/s。

14、IEEE802.b的实际吞吐量是5~7Mbit/s.15、无线局域网主要包括以下硬件设备:无线网卡、无线插入点AP、天线,以及无线网桥、无线路由器和无线网关。

无线接入点也被称为无线AP,它的基本功能是集合无线或者有线终端,作用类似于有线局域网中的集线器和交换机。

如果无线AP加入更多的功能,则可使之成为无线网桥、无线路由器和无线网关。无线网桥主要用于连接几个不同的网段,实现较远距离的无线通信。

无线路由器和无线网关是具有路由功能的AP,一般情况下,它具有NAT功能,因此可以用它建立一个更小的无线局域网。

16、IEEE 802.11i定义的安全协议TKIP,是下一代的加密标准,它弥补劜WEP的不足。用户审核机制采用可扩展认证协议EAP,也可采用AES加密算法的CCMP,EAP认证协议使用利用RC4算法生成的动态密钥。

Chapter

9、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Chapter

10、网络安全技术

Chapter

11、网络管理技术

篇2:网络工程师复习笔记

第一章 引论

1.1计算机网络发展简史

A)名词解释:

(1)计算机网络:地理上分散的多台独立自主的计算机遵循规定的通讯协议,通过软、硬件互连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注解:此条信息分为系统构成+5个系统功能)。

(2)计算机网络发展的3个时代-----第一个时代:1946年美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第二个时代:20世纪80年代,微机的出现;第三个时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以及应用。

(3)Internet的前身:即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局(DARPA)建立的全世界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rnet。

(4)分组交换: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它将要传送的报文分割成许多具有同一格式的分组,并以此为传输的基本单元一一进行存储转发。

(5)分组交换方式与传统电信网采用的电路交换方式的长处所在:线路利用率高、可进行数据速率的转换、不易引起堵塞以及具有优先权使用等优点。

(6)以太网:1976年美国Xerox公司开发的机遇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原理的、用同轴电缆连接多台计算机的局域网络。

(7)INTERNET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9年INTERNET的前身ARPANET的诞生到1983年,这是研究试验阶段,主要进行网络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从1983年到1994年是INTERNET的实用阶段,主要作为教学、科研和通信的学术网络;1994年之后,开始进入INTERNET的商业化阶段。

(8)ICCC: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

(9)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

(10)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11)OSI网络体系结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1.2计算机网络分类

(1)网络分类方式:

a.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b.按拓补结构:可分为总线、星型、环状、网状

c.按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交换网、信元交换网

d.按网络协议:可分为采用TCP/IP,SNA,SPX/IPX,AppleTALK等协议

1.3网络体系结构以及协议

(1)实体:包括用户应用程序、文件传输包、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设备以及终端等一切能够发送、接收信息的任何东西。

(2)系统:包括一切物理上明显的物体,它包含一个或多个实体。

(3)协议:用来决定有关实体之间某种相互都能接受的一些规则的集合。

包括语法(Syntax,包括数据格式、编码以及信号电平)、语义(Semantics,包括用于协调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定时(Timing,包括速度匹配和排序)。

1.4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1.4.1 OSI模型的基本层次概念

a.物理层

① 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要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

② 有关物理链路上传输非结构的位流以及故障检测指示

b.数据链路层

① 在网络实体间提供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功能和过程;

② 提供数据链路的流控。

c.网络层

① 控制分组传送系统的操作、路由选择、拥挤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它的作用是将具体的物理传送对高层透明;

② 根据传输层的要求来选择服务技术;

③ 向传输层报告未恢复的差错。

d.传输层

① 提供建立、维护、拆除传送连接的功能;

② 选择网络层提供最合适的服务;

③ 在系统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数据传送,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

e.会话层

① 提供两进程之间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

② 提供交互会话的管理功能。

f.表示层

① 代表应用进程协商数据表示;

② 完成数据转换、格式化和文本压缩。

g.应用层

① 提供OSI用户服务。

1.4.2局域网与OSI模型的对应的层次功能

(1)在LAN中数据链路层可分为哪两层?

逻辑链路控制层和介质访问控制层。(2)LAN的层次功能详解:*

① 物理层和OSI的物理层一样,主要处理在物理链路上的传递非结构化的比特流,建立、维持、撤销物理链路,处理机械的、电器的和规程的特性。

② 介质访问控制层主要功能是控制对传输介质的访问,不同类型的LAN需要采用不同的控制法;

③ 逻辑链路控制层可提供两种控制类:一种是无连接的服务,另一种是面向连接的服务

1.5 TCP/IP协议集

(1)特别注意!!TCP/IP是一组INTERNET协议系列,而不是单个协议。

(2)TCP/IP协议集与OSI模型的比较

① 网络接口层,有时也称链路层,其功能是接收和发送IP数据报;

② IP层有时也称网络层。他处理网上分组的传送以及路由至目的站点;

③ 传输层提供两台计算机之间端到端的数据传送;

④ 应用层处理特定的应用。

(3)由SUN MICROSYSTEM公司推出的NFS网络文件系统的特点?

① 提供透明文件访问以及文件传输;

② 容易扩充新的资源或软件,不需要改变现有的工作环境;

③ 高性能,可灵活配置。

(4)NFS是基于UDP/IP协议的应用,其实现主要是采用远程过程调用RPC机制,RPC提供了一组与机器、操作系统以及低层传送协议无关的存取远程文件的操作。

(5)RPC采用了XDR的支持。XDR是一种与机器无关的数据描述编码的协议,他以独立与任意机器体系结构的格式对网上传送的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支持在异构系统之间数据的传送。第二章 数据通信

(1)数据通信:两个实体间的数据传输和交换。

2.1数据通信技术

2.1.1 模拟数据通信和数字数据通信

(2)模拟数据:在某个区间为连续的值的数据

(3)数字数据:在某个区间为离散的值的数据

(4)模拟、数字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问题?

模拟数据通过编码解码器(CODEC)转换成数字数据,数字信号通过调制解调器转换成模拟数据(MODEM)

(5)数字信号传输与模拟信号传输各自的优缺点?

模拟传输是一种不考虑内容的传输模拟信号的方法,在传输过程中,模拟信号经过一定距离的传输之后,必定会信号衰减,为实现长距离传输,模拟信号传输都要使用信号放大器,但是,放大器也会增加噪音分量,如果通过串连的放大器来实现长距离传输,信号将会越来越畸形;

与此相反,数字传输与信号有关。衰减会危及数据的完整性,数字信号只能在一个有限的距离内传输,但为了获得更远的传输距离,可以使用中继器,中继器接收数字信号,将数字信号转换成1的模式和0的模式。

2.1.2 多路复用

(1)多路复用的分类及其解释

A.频分多路复用(FDM)

利用传输介质中不同的载波频率来同时运载多个信号的多路复用技术 B.时分多路复用(TDM)

利用介质能达到的位传输率超过传输数字数据所需的数据传输率的优点,利用每个信号在时间上交叉,从而传输多个数据信号的多路复用技术

(2)T1载波的位结构及传输速率

共193位,第8位是信令和控制信号,第193位是帧编码,传输速率是1.544M/BPS

(3)两种PCM载波的传输速率以及T2、T3载波的传输速率

一种是和T1载波一样的1.544M/BPS,另一种是2.048M/BPS。T2载波的传输速率是6.312 M/BPS,T2载波的传输速率是46.304 M/BPS。

2.1.3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1)异步传输

一次传输一个字符的数据,每个字符用一个起始位引导,用一个结束位结束,一般起始位为0,停止位为1

(2)同步传输

为了使接收方确定数据块的开始和结束,还需要另外一级的同步,即每个数据块用一个前文(preamble)位的模式开始,用一个后文(postamble)位模式结束,加有前后文的数据称为一帧。

2.2数据交换技术

2.2.1线路交换

(1)什么是线路交换?

通过网络中的节点在两个站点之间建立专用的通信线路进行数据传输的交换方式

(2)线路交换所历经的三个阶段

线路建立,数据传送,线路拆除

2.2.2 报文交换

(1)什么是报文交换?

将目的地址附加在报文中,然后让报文从节点到节点的通过网络传输的交换方式

(2)报文交换比较线路交换的优缺点

a. 线路效率高

b. 无需同时使用发送器和接收器传送数据

c. 不会出现如线路交换中因通信量变大而导致的呼叫被封锁现象,只是报文传送延迟

d. 可以把一个报文发送到多个目的地

e. 能够建立报文的优先权

f. 报文交换网络可以进行速度和代码的转换

g. 发送部操作终端的保文可以被截获,然后存储或重新选择到另一台终端的路径

h. 报文交换的主要缺点是他不能满足实时或交互式的通信要求

2.2.3 分组交换

(1)概念解释

分组交换是一种结合了报文交换和线路交换各自优点的交换技术,其中,它采用了限制长度的数据报,以及虚拟连接的虚电路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交换效果。

2.2.4三种交换技术的比较

(1)三种交换技术适用的不同场合

a. 对于交互式通信来说,报文交换是不合适的;

b. 对于较轻的和/或间歇式负载来说,线路交换是最合算的,因为可以通过电话拨号线路来使用公用电话系统。

c. 对于两个站点之间很重的和持续的负载来说,使用租用的线路交换线是最合算的。

d. 当有一批中等数量数据必须交换到大量的数据设备时,宁可用分组交换方法,这种技术的线路利用率是最高的。

e. 数据报分组交换适用于短报文和具有灵活性的报文。

f. 虚电路分组交换事宜浴场交换和减轻各站的处理负担。

2.2.5 信元交换

ATM(异步转移模式)采用信元交换

2.3 数据传送方式

(1)分类

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

(2)在并行通信中数据传输所使用的并行数据总线的物理形式

a. 计算机内部的数据总线很多就直接是电路板

b. 扁平带状电缆

c. 圆形屏蔽电缆

2.3.2串行输入/输出

(1)串行输入的特点

串行数据传输中,每次只传送一位数据,速度比并行传输慢,但是,实现串行传输的硬件具有经济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2.3.3 串行数据通信

(1)电话系统进行串行通行的三种方式

a.单工通信

b.半双工通信

c.全双工通信

(2)串行数据的传输、接收的定时可以通过数据链路控制来实现

(3)串行数据通信的两种传输方法

a. 异步串行传输

通信硬件通过附加同步信息的方法传输数据

b. 同步串行传输

同步信息包含在信息块内的方法

(4)同步通信与异步通信的优缺点

a.同步通信取消了每个字节的同步位,从而使数据位在传送为中所占比率增大,提高了传送效率。

b.同步通信容许用户传送没有意义的二进制数据

c.允许PC机用户通过同步通信网络与计算机实现通信 2.4检错与纠错

(1)检错法的概念

检错法是指在传输中仅仅发送足以使接收端能够检测出差错的附加位。

(2)检错法的分类

a. 奇偶校验法

b. 冗余校验法(LRC)

c. 循环冗余校验法(CRC)

2.4.2纠错法

(1)自动请求重发(ARQ)

当发送站向接收站发送数据块时,如果无差错,则接收站回送一个肯定应答,即ACK指令;如果接收站检测出错误,则发送一个否定应答,即NCK指令,请求重发。

(2)正向纠错法

发送站发送能使接收站检错纠错的冗余位

2.5 通信硬件

2.5.1调制解调器

(1)调制解调器是一种数据通信设备(DCE)

(2)调制解调器的作用就是将数据在数据格式与模拟格式之间转换

(3)AT指令集

a. ATD------拨号指令(ATDP:脉冲拨号,ATDT音频拨号)

b. ATH------挂机指令

c. ATA------应答指令(ATSO=0表示取消自动应达,=某个非零整数,则表示振铃这个整数次后应答)

d. ATZ------将调制解调器内寄存器的值设为默认

2.5.2 RS-232标准

(1)何谓RS-232

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制定的数据终端设备与数据通信设备在进行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时的接口,EIA RS-232C

(2)RS-232的物理层特性

a.机械特性

接口标准的机械部分指定两个通信装置如何连接。规定了有两个连接器,接到DCE的为母,接到DTE的为公。标准规定使用25针连接器,DB25连接器已成为一个事实上的标准。

b.电信号特性

+3V~+15V的正电压表示SPACE

-3V~-15V的负电压表示MARK

在-3V~+3V之间构成一个转换区域,实际上,传输通常使用+(-)12V

c.RS-232C引脚分配

I.引脚功能分类

A.数据线路:分为数据传送和接收两条线路发送数据(TD,引脚2),接收数据(RD,引脚3)

B.控制线路:控制线路传送PC或调制解调器中某些条件的ON/OFF指标来指示该引脚线路的状态处于开启或是关闭

①DTR,引脚20:数据终端就绪,由PC产生以使调制解调器了解PC已准备就绪

②DSR,引脚6:数据设备就绪,由MODEM产生,以告诉PC当MODEM打开时,已

和电话线路连接好且处于数据传输模式

③RTS,引脚4:请求发送,由PC产生毅同志调制解调器它想要传送数据

④CTS,引脚5:清除发送,由MODEM产生告诉PC它可以进行数据传送

⑤CD,引脚8:载波检测,也称为接收线路信号检测装置(RLSD),有时还称为数据载波检测(DCD),他告诉PC机调制解调器是否已建立了有效的连接

⑥RI,引脚22:振铃指示

II.地

①SG,引脚7:信号地

②PG,引脚1:保护地

III.定时电路

①TC,引脚15:称为发送定时

②RC,引脚17:称为接收定时

(3)空调制解调器的连接,关键是将发送数据TD和接收数据RD交叉连接,实际上是直接通信

2.5.3 通信适配器

(1)异步通信适配器

也叫串口,异步通信界面,通用异步接收器/发送器或UART

(2)同步通信适配器

最常用的同步通信适配器是SDLC和BSC

2.6通信软件功能

(1)调制解调器的控制

a.呼叫/回答模式切换

b.自动重拨号

c.电话挂起

(2)数据控制功能

a.流控制(XON/XOFF)

b.文件传输

(3)数据操作功能

a.字符过滤

b.转换表

c.终端仿真

(4)特殊功能

a.外部文件操作

b.后台操作

c.回到操作系统

d.编辑器

第三章 局域网基本特性

(1)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三种技术:

a.用来传输数据的传输介质

b.用来连接各种设备的拓补结构

c.用以共享资源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这三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输数据的类型、网络的响应、吞吐量和效率,以及网络的应用等各种网络特性。

3.1 局域网定义和特性

(1)局域网络的定义

a. 将小区域内的各种通信设备互连在一起的通信网络

b. 从协议层次的观点,局域网可包含着下三层的功能,将连接到局域网络的数据通信设备加上高层协议和网络软件组成为计算机网络。

c. 小区域可以是一建筑物内、一个校园或者大至几十公里的大区域。

(2)局域网络的典型特性:

高数据速度(0.1Mbps~100Mbps),短距离(0.1km~25km),低误码率(10-8~10-11)

(3)局域网中的协议结构

`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因为局域网不存在路由问题,所以,一般不单独设网络层;因为LAN的介质访问控制比较复杂,所以数据链路层分成逻辑链路控制层和介质访问控制层两层

(4)局域网的标准主要为IEEE 802委员会所制定的IEEE 802局域网标准

3.2拓补结构

(1)网络拓补的定义

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方法和形式称为网络拓补。(2)选择网络拓补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

费用低,灵活性,可靠性

3.2.1 星型拓补

(1)星型拓补由中央节点和通过点到点链路接到中央节点的各个站点组成,采用星型拓补的交换方式主要有报文交换和线路交换,线路交换更为普遍,现有的数据处理和声音通信的信息网大多采用这种拓补结构,目前流行的PBX就是星型拓补的典型

(2)星型拓补的优缺点:

a. 方便服务

b. 每个连接只接一个设备

c. 不会影响全网

d. 集中控制和故障诊断

e. 简单的访问协议

f. 缺点是

I.电缆长度和安装

II.扩展困难

III.依赖于中央节点

3.2.2 总线拓扑

(1)总线拓扑的定义

采用单根传输线作为传输介质,所有节点都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连接到传输介质上的拓扑方式

(2)总线拓扑的优点:

a. 电缆长度短,布线容易;

b. 可靠性高;

c. 易于扩充。

(3)总线拓扑的缺点:

a. 故障诊断困难;

b. 中继器配置:在总线的干线基础上扩充,可采用中继器,需要重新配置,包括电缆长度的剪裁、终端器的调整等。

c. 因为接在总线上的站点要有介质访问控制能力,所以终端必须是智能的。

3.2.3 环型拓扑

(1)环型拓扑的定义

由一些中继器和连接中继器的点到点链路组成一个闭合环的网络拓扑结构

(2)环型拓扑的优点

a. 电缆长度短

b. 无需接线盒

c. 适用于光纤

(3)环型拓扑的缺点

a. 节点故障引起全网故障;

b. 诊断故障困难;

c. 不易重新配置网络;

d. 拓扑结构影响访问协议。

3.2.4 树型拓扑

(1)定义

由总线拓扑演变过来,形状象一颗倒置的树,顶端有一个带分支的根,每个分支还可延伸出子分支的网络拓扑结构

(2)优点

a. 易于扩展;

b. 故障隔离容易。

(3)缺点

对根的依赖性太大,如果根发生故障,则全网不能正常工作。

3.2.5 星型环拓扑

(1)定义

由一批接在环上的连接集中器组成的,结合了星型拓扑和环型拓扑的优点的网络拓扑结构

(2)优点

a. 故障诊断和隔离方便;

b. 易于扩展;

c. 安装电缆方便。

(3)缺点

a. 需要智能的集中器

b. 电缆安装问题

3.3 介质访问控制(MAC)

(1)定义

在局域网中对数据传输介质进行访问管理的方法

(2)共享介质方式中最常用的为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和标记环传递方法。

A. CSMA/CD是以太网中采用的MAC方法连接在以太网总线上的任何一个设备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去尝试发送一个帧。

B. 标记环传递是标记环网中采用的MAC方法。标记是一个专用的控制帧,不停的传递于各站点间用来标志环路是否空闲以便站点用来发送数据帧。

C. 换方式是不同于共享介质方式的另一种在桥接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为解决网络冲突,进一步提高网络有效带宽的一种MAC方法。

(3)交换机

A. 相当于集线器的位置,但不象集线器那样需要向所有端口重发输入帧,而是去观察此帧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确定“转发”方向。

B. 交换机通常是由I/O缓冲、I/O端口和交换部件三部分所组成,经常采用“穿通”、“存储转发”两种内部转发技术。

3.4 局域网协议标准

(1)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

(2)局域网协议标准是IEEE 8802-X标准或称IEEE 802-X标准,其次还有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X3T9.5委员会制定的FDDI标准.(3)IEEE802标准系列的含义及内容简视

IEEE 802.1-----IEEE 802.16 ISO 9314(详细内容见教程P44)

3.5 LAN参考模型

(1)服务访问点SAP

(2)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3)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4)物理层 第四章 局域网系统

☆局域网系统是将小区域内各种通信设备连在一起的通信网络。

4.1 总线/树型网络

(1)总线/树拓扑是一个多点介质,多个设备共享单个数据通路,而同时只允许一个设备发送数据。

(2)在总线/树拓扑的多点介质传输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特别考虑:

A. 要决定介质上哪个站可以发送数据的MAC方法;

B. 要解决信号平衡问题。

(3)为了满足多点介质中数据传输不会因发送器信号过弱,在信号衰减中达不到信号传输要求;或信号过强以致电路过载,产生谐波和其他假信号。因此,对于N个站的系统,为了满足上述要求,需要考虑n*(n-1)/2个排列的情况。

(4)两种发送技术:基带传输(数字信号双向传输的全频发送)和宽带传输(模拟信号的无线电调制,采用FDM复用技术单向传输)

4.1.1 基带系统

(1)基带发送技术的最长传输距离是500M,最大站点数是100,数据速率可达到10MBPS,可用中继器连接各段总线。

(2)以太网的五大组成部分:

A. 收发器

接收或发送信号,监听总线上的信号,检测总线上的信号冲突以及实现站和总线电缆的地隔离。

B. 收发器电缆

由四对电缆组成,连接控制器和收发器,他的功能是传送数据和控制信号,给收发器提供电源。

C. 50欧姆同轴电缆

D. 50欧姆终端匹配器

吸收信号以防止反射效应。

E. 控制器。

(3)以太网三种不同大小的结构(见资料P49,图4.5)

(4)基带总线系统也可以用价格便宜但性能较低的双绞线作为传输线,由三部分:双绞线总线、终端匹配器、控制器接口。最大长度为1公里,最大数据速率为1M/BPS连接站点数达几十个。

4.1.2 宽带系统

(1)宽带的发送技术是一种单向传输技术,通常采用75欧姆的有限电视电缆作为传输介质。并且采用模拟信号传输。

(2)两种不同的宽带结构:

A. 单电缆结构采用不同的传输频率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端头是个有源的频率转换器;

B. 双电缆结构采用相同的频率发送在不同的通路中发送和接收信号。

C. 单电缆结构的缺点:使用复杂的元件;需要使用频率分叉器。

(3)单电缆系统中三个标准分叉器及其低、高频带范围

A. 子分叉器,低频带为5MHz~30MHz,高频带为54MHz~300MHz

B. 中分叉器,低频带为5MHz~116MHz,高频带为168MHz~300(400)MHz

C. 高分叉器,低频带为5MHz~174MHz,高频带为232MHz~400MHz

(4)宽带系统由五部分组成:

A. 电缆:

a.中继线电缆,直径为0.75英寸~1.0英寸,在300MHz下衰减为每英尺0.7dB~1.2dB,可达几十公里;

b.分布电缆:直径为0.4英寸~0.5英寸,衰减为每100英尺1.2dB~2.0dB,用于短距离和分支电缆;

c.连接站到LAN的电缆:直径为0.25英寸1.0英寸,衰减为每100英尺4dB~6dB。

B. 终端匹配器

C. 放大器:用来补偿电缆的衰减,对低频的系统不需要。对单电缆的宽带系统,放大器必须是双向的。

D. 向偶合器和分叉器:功能是将一个输入分成两个输出,或将两个输入合成一个输出;

E. 控制器

4.1.3 基带系统和宽带系统的比较

(1)基带系统

优点:不需用Modem,价格便宜;结构、技术简单;容易安装;

缺点:只有一个通道;容量有限;距离有限;

(2)宽带系统

优点:容量大;多种通信模式;结构灵活;大的覆盖范围;采用成熟 的CATV。

缺点:需要MODEM,价格贵;安装和维护复杂;两倍的传播延迟。

4.1.4 IEEE 802.3局域网络

(1)IEEE 802.3是支持CSMA/CD算法的局域网,最常用的基带IEEE 802.3局域网络有四种:

A. 10Base5(主干网,粗缆)

B. 10Base2(价格便宜,细缆)

C. 10Base-T(易于维护)

D. 10Base-F(光纤网,适于楼间互连)

E. 详细图形参见P52-P53

4.2 环型网

4.2.1 环型网工作原理

(1)中继器提供了环型网的三个基本功能:数据插入环中、接收数据、数据从环中删除

(2)报文进入环中删除的方法:

A. 当目的站接收到报文后,即在目的站将报文从环中除去;

B. 目的站接收了报问候,报文仍在环中,直到返回发送站才将报文删除,这种方法有三个优点:

a. 相对第一种方法,可减少为了识别地址所产生的延迟为一位延迟;

b. 由接收站点改变报文的某一标志位,回送至发送站可作为回答响应;

c. 允许多点广播。

(3)中继器在环型网运行中的四个状态

A. 监听状态:

B. 发送状态

C. 接收状态

D. 旁路状态

4.2.2 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

(1)标记环三个不同的变化方案

A. 当站点获得控制标记后能发送得报文数目;

B. 控制标记的形势和位置是包含在信息帧内还是在信息帧外;

C. 发送站何时将标记释放给下一个站点。

(2)三种标记环网:DCS,ESM,Prime

(3)环型拓扑结构的最大优点是:由于采用点到点通信链路,被传送的信号在每一结点再生,因此,传送错误可减到最小,整个网的传送距离可很长。点到点通信的环型结构可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具有速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最大缺点是可靠性问题。

4.3 FDDI(光纤分布数据接口)网

(1)FDDI网的几个性能指标

是一种高性能的光纤标记环局域网,运行速率为100Mbps,最大距离可达200公里,最多可连接1000个站点。

(2)FDDI包含了两个光纤环,一个顺时针方向传输,一个逆时针方向传输。任意一个环发生故障,另一个可做备用,如两个环在同一点发生故障,则两个环可合成一个单环,长度几乎增加一倍,每个站点具有能加入两个环或旁路站点功能的开关。

(3)FDDI定义了A和B两类站点,A能连接到两个环上,B只能连接到其中一个环上

(4)FDDI使用了4B/5B编码技术,这种编码同曼彻斯特编码的比较失去了时钟自同步的优点,但大大节约了元件费用。

4.4 快速以太网

4.4.1 快速以太网类型

(1)快速以太网同以太网的比较

高速率、低成本(其他内容参见P58)

(2)快速以太网所支持的三种类型发送接收器

两种用于双绞线(即100Base-T4和100Base-TX),一种用于光纤(即100Base-FX)

(3)名词解释

UTP---------非屏蔽双绞线

STP----------屏蔽双绞线

4.4.2 快速以太网产品

(1)快速以太网产品分为适配器和HUB

A. 适配器

结构简单,一边是总线结构,将数据传送至主机、中继器或HUB;另一边接到所选的介质。

B. HUB

a)共享机制的中继器

b)交换机值的交换器

4.4.3 快速以太网技术

(1)交换技术的两种主要应用形式是折叠式主干网和高速服务器联接

(2)为了支持将交换器的使用逐渐向下过渡,生产快速以太网的厂家开发了具有以下特点的产品:

A. 更多的端口数;

B. 更大的缓冲;

C. 更好的地址过滤;

D. 管理工具 第五章 局域网软件

☆ 网络操作系统是使网络上各计算机能方便而有效的共享网络资源、为网络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的软件和有关规程的集合。

5.1操作系统概述及其发展

(1)操作系统有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A. 最初的操作系统是单块式的,由一组可以任意互相调用的过程组成,安全性差,可扩展性差;

B. 另一种结构是层次式的,UNIX, NOVELL ,NETWARE以及VAX/VMS,这类操作系统由于层次性强,容易对操作系统进行增强,但兼容性差;

C. client/server模式,以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制的Mach为代表。

5.2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及其特点

5.2.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网络操作系统所应具备的功能:

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之外还有提供高效、可靠的网络通信能力;提供多种网络服务功能。

5.2.2网络操作系统的特点

(1)特点

A. 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当今的网络操作系统可能不同于一般的网络协议所需的完整的协议通信传输功能,但具有所有操作系统职能,如任务管理、缓冲区管理、文件管理、磁盘、打印机等外设管理。

B. 从操作系统的观点看,网络操作系统大多是围绕核心调度的多用户共享资源的操作系统。

C. 从网络的观点看:

I. 在物理层和链路层,一般的网络操作系统支持多种网路接口卡以及拓扑结构。

II. OSI模型的第三层到第五层的网络软件主要对应以下两种功能:

a. 支持高层服务

b. 支持有效的、可靠的网络数据传输

III. OSI第七层和第六层的功能网络操作系统一般将其作为内部功能来实现

(2)一个典型的网络操作系统所具备的特征:

A. 硬件独立

B. 桥/路由连接

C. 多用户支持

D. 网络管理

E. 安全性和存取控制

F. 用户界面

5.3网络操作系统的结构

5.3.1 WINDOWS NT的系统结构

(1)WINDOWS NT的结构框架可分为

A. 系统用户态部分(保护子系统)

这部分由诸客户进程、诸服务器进程构成,Windows NT有两类保护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集成子系统

B. 系统核心态部分(NT执行体)

NT执行体格组成部件的主要作用:

I. 对象管理程序;

II. 安全调用监视;

III. 进程管理程序;

IV. 本地过程调用(LPC);

V. 虚拟内存管理;

VI. 内核:对中断和异常做出响应;调度线程:提供一组基本对象和接口;

VII. I/O系统包括下列自部件:I/O管理程序,文件系统,网络重定向程序和网络服务器,设备驱动程序,高速缓冲存储管理程序;

VIII. 硬件抽象层(HAL)12

IX. 以上这些组成部件重的前六个都要实现两组函数:

系统服务和内部例程

5.3.2 UNIX的系统结构

(1)UNIX系统分为核心层和实用层两部分

(2)内核可按其功能划分为:存储管理,进程管理,进程通信,中断、陷阱与系统调用,输入输出管理,文件系统。

(3)所有用户进程通过陷阱方式调用内核提供的服务

5.3.3 NETWARE的系统结构

(1)最重要的是基于模块设计思想的开放式体系结构

5.4网络操作系统的网络功能

5.4.1 Windows NT的网络功能

1.Windows NT的内装网络简介

(1)Windows NT是一种将网络功能集中在操作系统之中的网络操作系统,它的I/O系统包括五个部分:

A. 输入输出管理程序

B. 文件系统

C. 缓冲存储管理系统

D. 设备驱动程序

E. 网络驱动程序

(2)NT的内装网络的工作流程

用户态软件调用本机I/O服务→I/O管理程序创建I/O请求包(IRP),并将请求送至Windows NT重定向程序→重定向程序将请求包提交传输驱动程序→传输驱动程序处理请求包并将它放置在网络上。

(3)Windows NT内装网络的特点

A. 将联网能力加入到操作系统中,使之成为操作系统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B. NT支持文件复制、电子邮件和远程打印,而无须要求用户在机器上再安装任何的网络服务器软件;

C. 内装网络包含很多部件,但最主要的是重定向程序,服务器和传输驱动程序

D. 现存的多种网络,网络驱动程序和网络服务器在NT系统中也很容易进行数据交换和交互

E. 内装网络是开放式,各种部件可以动态的调入、卸出。

2.Windows NT的内装网络功能

(1)网络功能内置于操作系统内核;

(2)NT的网络部分与LAN MANAGER、MS-NET间的互操作性和网络级的兼容性。

(3)与其他网络系统的互操作性。

(4)提供方便地建立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机制

(5)开放性

3.Windows NT网络的体系结构

(1)位于应用层的命名管道是NET BIOS的更高层接口,它在两个系统之间提供一个抽象的、可靠的和易于使用的数据通路。

(2)重定向器是解释网络I/O请求并生成对下层协议的调用,以实现网络I/O功能。

(3)为支持重定向器和服务器,定义了统一的传输界面。

(4)传输层和网络层是由传输驱动模块所构成。

(5)在链路层上定义了NDIS供其他硬件厂商开发其网络硬件驱动器。

5.4.2 UNIX的网络功能

1. 文件管理

(1)文件复制:如uccp命令

(2)联合文件系统

(3)文件系统的保护

2. 用户程序的执行

分为显示分配方式和隐式分配方式

5.4.3 NetWare的网络功能

1.NetWare的网络通信通道技术

NetWare同时能连接四个通信驱动程序;NetWare主要运用Shell程序大量调用DOS的INT 12H软中断来与服务器通信

2.NetWare网络传输协议自主性

NetWare网络传输协议自主性体现在两个重要部件:

A. 开放的数据链路层接口(ODI)

B. Streams模块

5.5 LINUX操作系统

5.5.1 LINUX的功能

(1)大量的免费源代码

(2)支持多种文件系统

(3)支持TCP/IP网络些 一的完备实现

5.5.2 LINUX的常用软件

(1)基本命令和工具

VI, EX ,PICO, JOVE GUN EMACS

(2)文本与文字处理程序

GROFF, TEX , TEXINFO

(3)程序设计语言和辅助软件

GCC

(4)X窗口系统

(5)网络设置

支持TCP/IP, UUCP 第六章 服务器与工作站

(1)基本概念

在局域网的实际应用中,最重要的仍然是资源共享,包括高速的或贵重的外围设备的共享、信息共享、访问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网络服务器和网络工作站是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

6.1 网络服务器

(1)服务器的概念

一种为网上用户所众所周知的,具有固定的地址,并为网上专门提供服务的网络节点。

(2)三种不同的网络服务器类型

A. 打印服务器(PS)

B. 终端服务器(TC)

C. 磁盘服务器

6.1.1 打印服务器

(1)打印服务器的主要功能

A. PS驻留在已知的位置,用户通过约定的协议和他通信;

B. 送到PS的分组有命令和数据两种,PS负责此类分组的处理;

C. 将文件从打印队列中删除或停止;

D. 发送的文件分成数据块或者存储起来,或者马上打印;

E. 如服务器有故障,可将一个错误标志的码回送给用户;

F. 可以有几个打印机同时接入一台打印服务器,在网上也可以配置多台打印服务器

6.1.2 终端服务器

(1)终端服务器的概念

在局域网环境下,终端可通过网络接到主机在网上传送数据,将数据包装成分组。

(2)在虚电路连接下的TC功能

A. 按终端的BREAK键,给TC发接入信号;

B. TC响应,首先和主机的网络接口通信,网络接口可一是专门的硬件,或者是操作系统的终端驱动器,TC和接口之间设置一条虚电路;

C. TC通知用户已经设置好连接;

D. 用户在终端上输入数据,TC接收数据,包装成相应的分组,通过新设置的虚电路传送至主机,此时相当于终端和主机直接相连。

E. 用户中断PC以实现连接的结束。

6.1.3 磁盘服务器

(1)用户程序从本地磁盘读数据的过程

A. 用户程序向操作系统发一个读的请求;

B. 操作系统接到该请求,从内部表的信息中算出磁盘上的地址或块号,然后将命令发给相应的磁盘驱动器,并含有:磁盘号,读的起始地址,要读的块数和将数据写入内存的地址;

C. 磁盘给用户响应,将数据送给用户。

(2)用户程序从远程磁盘读数据的过程

A. 识别网络操作,发出网络请求;

B. 分组将请求发送至磁盘服务器,服务器响应,发送数据分组给远程用户驱动器;

C. 用户驱动器拆包,将数据送至操作系统,接着和本地磁盘一样操作

(3)磁盘服务器的软件由下列部分组成 A. 网络模块,处理网络接口和各层协议;

B. 服务器进程,处理所有的用户请求,服务器进程实现“用户-磁盘驱动器”协议;

C. 常规的磁盘驱动器,实现真正的访问磁盘。

(4)共享磁盘系统的优点

A. 用户除了可以使用本地的磁盘容量外,还可使用磁盘服务器提供的存储容量;

B. 充分提高了贵重磁盘的利用率;

C. 有可能使网络上所有用户共享只读数据,这节约了每个用户机器的空间;

D. 配置补带本地磁盘用户机器的网络价格便宜。

6.2 文件服务器

6.2.1文件服务器接口

(1)接口的作用

将用户认识的文件符号名映像到服务器认识的文件表示号。文件服务器不直接和用户接口,而是通过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这样的应用系统间接和用户接口。

6.2.2 文件服务器的组成(1)文件服务器硬件

A. 基于PC机的服务器

B. 小型机、大型机、超级服务器

C. 超级服务器是一台专门设计成文件服务器的PC

(2)文件服务器软件

服务器的软件即网络操作系统。

6.2.3 文件服务器指标

(1)存取速度;

(2)存储容量;

(3)安全策略;

(4)可靠运行。

6.2.4 服务器硬件

(1)文件服务器硬盘

(2)文件服务器处理器

(3)文件服务器内存

6.2.5 服务器软件

(1)网络操作系统软件有三个组成部分

A. 网络操作系统模块使工作站可通过网络使配器及电缆和文件服务器或其他工作站交换信息,包括网络适配器驱动程序;

B. 工作站部分软件,主要是发出请求信息,并送往文件服务器;

C. 文件服务器部分软件,主要是产生对请求的响应信息;

(2)一些常用的服务器软件的功能

A. 登录到服务器;

B. 映像驱动器;

C. 共享资源;

D. 服务器安全:包括用户标识、口令和授权、许可

6.3 网络工作站

6.3.1 WINDOWS工作站

(1)将WINDOWS 3.X装入PC机时,需要占用5MB~7MB的磁盘空间,WIN9X更大

(2)安装WINDOWS工作站的步骤

A. 在文件服务器上安装WINDOWS

B. 在服务器上共享WINDOWS

C. 在局域网上配置WINDOWS

6.3.2 UNIX工作站

(1)网络版本的UNIX命令把哦扩RLOGIN、RCOPY和RWHO,用户还可使用远程访问(TELNET)、文件传输(FTP)和发送电子邮件(SMTP)等功能。

(2)SCO公司的SCO UNIX System版本使目前UNIX PC工作站最流行的商业软件。第七章 局域网互联

☆局域网互连是将多个局域网相互联连接以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7.1网络互连需求

7.1.1 局域网互连需求

(1)局域网有以下三个限制因素

A. 局域网覆盖的距离是有限的;

B. 局域网能支持的联网计算机的数目是有限的;

C. 局域网上能传输的通信量是有限的。

(2)当组织需要配置有不同类型的局域网时,需要解决异种网络的互连。

7.1.2 网络互联类型

(1)五种网络互联的类型

A. 相同类型的局域网互联

B. 不同类型的局域网互联

C. 通过主干网将局域网互联

D. 通过广域网(WAN)将局域网互联

E. 局域网访问外部计算机系统

7.1.3 网络互连解决方案

7.2 中继器

(1)是最简单的局域网延伸设备,运行在物理层。其功能是放大或再生局域网的信号。

7.3 网桥

(1)网桥运行在OSI的数据链路层

7.3.1 桥接以太网

桥接局域网采用一种称为交叉支撑树算法(spanning tree)

7.3.2 源路径选择

(1)源路径算法与交叉支撑树算法的区别所在 A. 第一它是能充分的利用所有的路由器能力;

B. 源路径算法不需要在网桥中作任何处理

C. 其缺点是需要在源站做附加的处理,且当网络配置变更时需要重复计算路由。7.3.3 源路径透明

(1)spanning tree 桥有时也称为透明桥

7.3.4 转换桥

(1)在不同局域网之间进行转换时需要用到转换桥

7.3.5 FDDI网桥

(1)分布式光纤接口数据网桥连接众多的以太网和标记环网,是校园网常用的一种方案。

(2)FDDI主干网互联以太网或标记环网需要采用一种称为封装的技术

7.3.6 网桥的限制

(1)网桥只能用于联接数量不多、同一类型的网段

(2)以太网桥的主要限制是在网络任意两个节点间,难于提供多于两个的不同路由

(3)用源路径选择的标记环网能支持多于两个的路径,但是对于较大的网络难于管理。

(4)网桥适用于相同类型的局域网互联;转换网桥适用不同类型的局域网互联;封装网桥适用于FDDI主干网互联。

7.4 路由器

7.4.1 路由器功能

(1)能支持多个链路联接的复杂网络,具有动态选择路由以平衡通过各个路由其的通信负载的功能。

(2)路由器与网桥的区别

A. 它能根据分组类型过滤和路由;

B. 它支持在LAN段之间有多个链路的网络,当某个链路损坏时,可选择其他路由;

C. 路由器可根据网络通信的情况决定路由,当网络负载很重时,各路由器能动态选择路由。

7.4.2 路由算法

(1)PPP协议:只要求路由器能互相操作,而不提供任何路由选择,这适用于连接两个网,而每两个网各自采用不同的路由协议。

(2)RIP协议允许由路由选择功能,但总是按最短的路由做相同选择。另外,它的路由功能并不强,它并不考虑当时网络的通信状况以及通信费用。

(3)OSPF协议克服了上述缺点,它适用于大的网络。

7.4.3 路由器配置方案

7.5 网关

(1)网关不仅具有路由功能,而且能在两个不同的协议集之间进行转换。

(2)网关的原理如同不同国家的语言翻译,将不同协议集的协议进行翻译、转换

第八章 网络应用

8.1多用户应用

8.1.1 局域网环境下的多用户应用

(1)标识用户:用来登陆到局域网上的账户标识或用户标识。

(2)访问磁盘扇区:

(3)实用根目录中的文件;

8.1.2 文件共享与记录锁定

(1)应用程序使用文件共享和记录锁定来保证能够连续不断的对文件进行更新;

(2)文件锁定若覆盖了应用程序使用文件的整个时段,将会禁止其他人访问文件;

(3)多用户程序使用记录锁定来保护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8.2 文字处理

8.2.1 文件共享

8.2.2跟踪文件

8.3 电子表格

(1)Lotus1-2-3和Microsoft 的Excel具有便于多个用户应用电子表格的功能:包括将电子表格提供给其他用户;使其他用户可以改进模式;跟踪是谁改变了电子表格的特定部分。

8.4电子邮件

(1)电子邮件系统是应用最广泛、最有发展前途的网络应用之一。

8.4.1 电子邮件与地址

(1)电子邮件地址由两部分构成:标识用户的邮箱和标识邮箱所在的计算机。

8.4.2 电子邮件信息格式

(1)电子邮件信息包括两部分:报头(包括有关发送方、接收方、信息主题等方面的信息)和主体。

8.4.3 邮件传输

(1)Internet的邮件传输标准是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2)电子邮件具有分发、列表和转发功能;

(3)TCP/IP协议簇中包含了邮局协议(POP)。

8.4.4 X。400报文处理系统

(1)X.400是由CCITT于1984年制定的用于电子邮件的标准;

(2)X.400的报文格式:信封、报头、本体

(3)X.400在OSI模型中的应用层,可以分为用户代理层和报文传送层两层;

(4)在局域网环境下,在每个节点不装配MTA,而在UA下装配一个提交和传递实体(SDE),节点也可通过广域网和其他的MTA相连。

8.5 在线服务

(1)在线服务系统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A. 信息;

B. 通信;

C. 服务;

D. 专项组(SIG)

8.5.1家庭办公

8.5.2电子教育

(1)美国在线教育的基础设施是电子大学网络(EUN)

8.5.3电子银行

(1)自动存取款(CD/ATM)系统

(2)电子汇款系统

(3)销售点自动转账系统

8.6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网络

8.6.1 CIMS的网络特点

(1)CIMS的通信特点

A. 通信距离短

B. 通信实时性强

C. 异构环境下的通信

D. 通信的可扩展性

E. 异种机进程间报文通信

(2)CIMS网络的特点

A. 开放性

B. 标准化

C. 实时性

D. 丰富的网络服务

I. 虚终端服务

II. 文件传送服务

III. 网络文件系统(NFS)

IV. 电子邮件

V. 制造报文规范(MMS),虚拟制造设备(VMD)

VI. 常用的编程接口:

①进程间通信(IPC):一种基于套接字SCOCKET的通信形式

②远程过程调用(RPC)

E. 适应工厂物理环境、地理环境

8.6.2 制造自动化协议

(1)定义

MAP,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提出的一种用于制造自动化的局域网协议。

(2)MMS有两种称呼:ISO把它叫做MANUFACTURING message specification或ISO9506,而EIA则定名为maunfacturing messaging service或RS-511

(3)MMS协议的核心是VMD

(4)MMS主要有八大类应用功能:上下文管理,加工程序传输管理,加工程序运行控制,变量访问,操作员通信,VMD支持,时间管理和日志管理

(5)MMS是一种不对称主-从式通信协议,使用了发起者和响应者的概念

(6)MMS采用有连接证实型通信方式,两个MMS用户必须线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然后才可以在MMS环境中交换信息。

8.6.3 办公自动化协议(TOP)

(1)办公文件结构(ODA)提供标准文件结构,它的目标是除了能够穿件和在网上传递任何类别的文本外,还要能在另一端再生、修正和进行其他文本处理工作。ODA基于三阶段文档产生过程:编辑过程、排版过程和影像过程。

(2)结合通用的原始图形交换规范(IGES),计算机图形文件规范(CGM)和图形核心系统(GKS)等使TOP3.0称为一个具有自己独特地位的全功能办公室网络。

8.6.4 场地总线

(1)定义

由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IEC)提出的一种用于互连工业低层设备,利用串行数字通信的一种工业低层总线局域网。

(2)场地总线是指分布在生产现场的初级自动化设备与控制室里较高级自动化设备之间的一种用于短报文传输的数字式串行通信链路。

(3)SP-50委员会专门从事于场地总线的研究

(4)H1与H2总线的区别

总 线 名 称 链 路 类 别 电 气 特 性

H1总线 点--点通信链路 20mA电流,最高载波频率为9600Hz

H2总线 多点通信链路 载波频率超过100kHz

8.6.5 CIMS中的点--点通信

(1)点到点通信是把低层设备与其控制器直接相连后实现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

(2)点-点通信在CIMS众运用很多的原因是

A. CIMS中有许多高档加工设备;

B. 通信费用低廉,易于实现

8.6.6 CIMS集成通信结构 第九章 广域网

☆ 广域网是作用的地理范围从数十公里到数千公里,可以连接若干个城市、地区甚至跨越国界、遍及全球的一种计算机网络。有时也称为远程网。

9.1 广域网组成

(1)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首先采用存储转发分组交换原理开发了ARPANET

(2)美国的TELENET,加拿大的DATAPAC、欧共体的EURONET、IBM公司的SNA网、DEC公司的DECnet网等。

9.2 点到点通信

(1)点到点的通信通常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成千上万各族只有各种局域网,每个局域网含有众多主机和一些联网设备以及连接至外部的路由器,通过点到点的租用线和远地路由器相连;

第二种:成千上万个用户在家里使用MODEM和拨号电话线连接到INTERNET,这是点到点连接的最主要应用。

9.2.1 SLIP协议

(1)1984年制定,协议文本用于描述RFC 1055。

(2)SLIP协议的问题所在:

A. 没有任何纠错检错功能;

B. 只支持IP分组,当INTERNET不断发展和扩大且包含很多非IP协议的网络时,SLIP不适用;

C. 每一方需要知道另一方的IP地址,且在设置时不能动态赋予IP

D. SLIP部提供任何身份验证

E. SLIP未被接受为INTERNET标准,版本多,不易互操作。

9.2.2 PPP协议

(1)INTERNET IETF制定了PPP协议

(2)PPP协议的三大功能:

A. 成帧的方法可清楚的区分帧的介乎和下一帧的起始,帧格式还处理差错检测;

B. 链路控制协议(LCP)用于启动线路、测试,任选功能的协商以及关闭连接;

C. 网络层任选功能的协商方法独立于适用的网络层协议,因此可适用于不同的网络控制协议(NCP)

9.3 X.25公共分组数据网

(1)CCITT X.25建议是常见的公共数据网的一种协议。

(2)X.25包括相关的一组协议:CCITT X.3,X.28,X.29,X..75等,X.25描述了将一个分组终端连接到一个分组网络上所需要做的工作,它的特性是允许建立一个能提供两种类型的分组交换网络,这两种 20 类型是高优先级类型和正常优先级类型。

(3)X.25是一种中速数据网络,一般速率在64Kbps以内。

9.4 综合业务数字网

(1)ISDN的目标是提供经济的、有效的、端到端的数字连接以支持广泛的服务。

9.4.1 ISDN的定义

(1)ISDN是由综合数字电话网发展起来的一个网络,它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一支持广泛的服务。

(2)ISDN的特点:提供开放式的标准接口;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用户通过公共通道、端到端的信令,实现灵活的职能控制

9.4.2 ISDN系统结构

(1)数字位管道:即在用户设备和传输设备之间通过位流的管道。

(2)ISDN环境应用包括如下功能:线路交换,分组交换,公共通道信令,网络操作和管理数据库以及信息处理和存储功能。

(3)ISDN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用公共通道信令技术,以实现用户网络访问和信息交换,允许使用公共通道信令通路来控制多个线路交换连接,公共通道信令在D通道上传输。

9.5 高速广域网

9.5.1 发展高速广域网的驱动因素

(1)近20多年,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百万倍,而网络速度只提高了几千倍,因此,网络的速率以称为瓶颈。

(2)最终用户不仅要求传输数据,还需要传输诸多的多媒体信息

(3)大量光缆的铺设,解决了传输介质的频宽问题,而瓶颈转为交换系统的速率和频宽。

(4)美国政府高性能计算和通信计划(HPCC)的推动。

(5)异步转移模式(ATM)和同步光纤网络(SONET)是实现高速网络底层的主要技术和设施。用于ATM的速率为155Mbps~622Mbps,SONET的速率为51.8Mbps~9.953Gbps

9.5.2 交换式多兆位数据服务

(1)SMDS是由美国Bellcore公司提出的,提供DS-1到DS-3速率的高速城域服务,基于IEEE802.6标准.(2)对于N个局域网的联接,全联接方案要租用n(n-1)/2条长距离线,而SMDS只需租用n条最邻近SMDS路由器的短距离线。

(3)SMDS的基本服务是无连接的分组传递服务,分组的格式包含三部分:即目的地址,源地址、以及可变长的用户数据,最长为9188字节。

(4)SMDS处理猝发式通信的机制如下:接到每个访问线的路由器包含一个计数器,并以常速率计数。当分组到达路由器时,每次检查一下计数器的读数是否超过分组长度,如果是,则无延迟的被发送,并将计数器的数减去已被传送的分组长度;如果分组长度大于计数器的数,则分组被丢弃,这种机制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了快速的服务响应,另一方面也可限制用户使用超出起伏废的相应频宽。

9.5.3 帧中继

(1)是一种只是简单地提供面向连接的、将数据从甲地传递至乙地的、廉价的、中速的公共网。

(2)帧中继只提供最低的服务,即决定每个帧的起始和结束,以及甲侧传输差错。如果接收到一个坏的帧,帧中继只是简单地把它丢弃,由高层协议来处理这个差错,不像x.25,帧中继部提供响应和正常的流控。

9.5.4 宽带ISDN和ATM

(1)使BISDN有可能实现的一种技术称为异步转移模式(ATM)。ATM的基本概念是使用一种称为信元的、小的、固定大小的分组传送所有的信息。

(2)信元长度为53字节,其中5个字接为信元头,48个字节为用户数据。

(3)ATM的速率为155Mbps和622Mbps 21

(4)ATM的特点:

A. 面向连接的技术;

B. 采用固定长度的信元;

C. 每个信元由标识符作为标志;

D. 话音、视频和数据都可由ATM信元的信息域传输,ATM对各类信息都一样处理,实时通信可获得确保的频带;

E. 无连路对联路的纠错控制;无连路对链路的流控;

F. ATM信元的高速交换,根据输入信元的报头信号做路由判断;地址是基于虚拟通道和虚拟通路的概念。

9.5.5 从窄带到宽带ISDN

1.传输模式的概念

(1)传输模式是指通信网络中采用的传输、多路复用及交换技术。

(2)线路交换是在通信双方两个站之间有意条专用的通信通路,用于线路交换的典型技术是频分多路复用(FDM)和同步是分多路复用(STDM)

(3)分组交换是将用户信息封装成分组,其中包含了用于路由和其他网络内部控制的信息,采用存储-转发方式。

2.服务的发展

(1)交互服务的种类:

A. 会话服务

B. 信报服务

C. 检索服务

(2)传播服务的种类:

A. 无用户控制功能的传播服务

B. 具有用户控制能力的传播服务

(3)宽带服务的三个主要特性:

A. 不是所有服务都要求很高的传输速率和带宽,但活动图像传输服务及高速数据通信确实有这种要求。

B. 某些服务由很高的猝发性,用高峰位率与平均位率之比来表示猝发性,对面向连接的数据传送为1Mbps~50Mbps,文本传送为1Mbps~20Mbps,电视会议为1Mbps~5Mbps。

C. 对网络的要求是能支持各种不同速率的服务,能支持猝发性的通信,要考虑信息丢失敏感的应用和延迟敏感的应用

3.网络的进展

采用单一的传送模式并能支持所有服务的方案具有的特点:

(1)全数字式;

(2)简单是线非常高速的交换,只有端对端的差错恢复过程;

(3)灵活。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服务没有严格的限制,可提供高效的、可变速率的服务,能妥善处理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及编码解码器技术的发展 第十章 Internet

☆ 当前信息网络发展的三个趋向:

(1)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的规划和建设;

(2)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Internet)的规模和应用正在飞速地发展;

(3)商业化的网络服务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市场,并正在大力开拓。

10.1 Internet的形成和发展

10.1.1 Internet的定义

(1)Internet是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互联而成的计算机互联网。

(2)窄义上的Internet指上述网中所有采用IP协议的网络互联的集合,其中TCP/IP协议的分组可通过路由选择相互传送,通常把这样的一个网称为IP Internet。

(3)广义上的Internet指IP Internet加上所有能通过路由选择至目的站的网络。

10.1.2 Internet的形成

(1)Internet是由ARPANET发展和演化而成的,ARPANET是全世界第一个分组交换网。

(2)1972年在首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ICCC)上首次公开展示了ARPANET的远程分组交换技术。

10.1.3 Internet的发展

(1)从1983年到1994年是Internet发展的第二阶段,核心是NSFNET的形成和发展。

(2)随着Internet规模的扩大,应用服务的发展,以及全球化需求的增长,提出了Internet商业化,并开始建立Alter和PSInet这些商用IP网络。

10.2 Internet体系结构

10.2.1 Internet体系结构框架

(1)Internet的最底层是物理传输管道;TCP/IP协议是实现互联网络连接性和互操作性的关键;在高层,TCP/IP协议为Internet用户提供了终端访问方式的和客户服务器方式的服务工具。

10.2.2 TCP/IP协议概述

(1)TCP/IP协议与OSI模型的比较

A. 第二层表示TCP/IP的实现基础,Others表示MILNET, IEEE 802.3 CSMA/CD, IEEE802.4 Token Bus以及IEEE802.5 Token Ring等。

B. 第三层网络层中,IP为互联网协议,ICMP为互联网络控制得报文协议,ARP为地址转换协议、RARP为反向地地址协议。

C. 第四层为传输层,TCP为传输控制协议,UDP为用户数据报协议、NVP为网络语音协议

D. 在第五~七层中,SMTP为简单邮件传送协议、NSP为名字服务协议、DNS为域名服务、FTP为文件传输协议、TELNET为虚拟终端或远程终端访问。

10.2.3 TCP/IP协议组

(1)数据链路层不是TCP/IP的一部分,但它是TCP/IP赖以生存的各种通信网络和TCP/IP之间的接口。

(2)网络层含有四个协议:IP、ICMP、ARP、RARP。网络层的功能主要由互联网络协议(IP)来提供,除了提供端到端的分组分发功能外,IP还提供了很多功能,例如用以标识分组和重组功能,使得很大的IP数据报以较小的分组在网络上传输。

(3)第三层最重要的协议是IP,IP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互联网传送数据报,各个IP数据报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4)需要连接独立管理的网络的路由器可以选择它所需的任何协议,这样的协议称为内部网关连接协议IGP。在IP环境中,一个独立管理的系统称为自治系统。

(5)跨越不同的管理域的路由器适用为外部网关连接器设计的协议EGP,EGP是一组简单的、定义完备的正式协议。

(6)TCP/IP在第四层提供了两个主要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A. 传输控制协议(TCP)

TCP可以在众多的网络上工作,它可以提供虚点路服务和面向数据流的传输服务,用户数据可以有序且可靠地传送,当一个分组通过不可靠分组子网时可能发生丢失,破坏、重复、延迟及失序,TCP服务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进程间通信机制,协议可以自动纠正各种差错。

B.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用户数据报协议是对IP协议组的扩充,它增加了一种机制,发送方使用这种机制可以区分一台计算机上的多个接收者。

10.3 Internet名字和地址

(1)Internet上的计算机地址可以写成两种形式

A. IP地址格式

B. 域名格式

(2)Internet上的IP地址分成A、B、C三类

A. A类地址分配给少数规模很大的网络,具体规定如下:32位地址域中第一个八位为网络标识,其中第0位为0,表示A类地址,其余24位均为主机标识;

B. B类地址分配给中等规模的网络,具体规定如下:32位地址域中前两个八位为网络标识,其中前两位为10,表示B类地址,其余16位均为主机标识;

C. C类地址分配给小规模的网络,具体规定如下:32位地址域中前3个八位为网络标识,其中前三位为110,表示C类地址,其余8位均为主机标识;

10.4 连接Internet的方法

(1)将计算机连接到一个局域网,这个局域网的服务器是Internet的一个主机;

(2)利用串行接口协议(SLIP)或点到点协议(PPP),通过电话拨号方式进入一个Internet的主机

(3)通过电话拨号进入一个提供Internet服务的联机服务系统。

10.5 Internet应用和工具

10.5.1 Internet应用和服务

(1)通信

(2)获取信息

(3)共享计算机资源

10.5.2 Internet的基本工具

(1)电子邮件:常用功能有多个接收者,邮夹服务,回信,转发,通讯录,加密。

(2)文件传输协议:常用命令有

A. 设置传输模式:有ASCII和二进制模式

B. 目录操作

C. 连接操作

D. 发送操作

E. 获取操作

(3)远程登陆:TELNET

(4)Archie

A.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图书管理员

B. 使用Archie找文件的方法:其一,一直文件名可以用Archie找到文件所在的主机及目录;其二,模糊查询。

(5)WAIS

(6)Gopher

(7)AME。

DNS主机记录用于静态地建立主机名与IP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DNS别名记录可以使通过另外一台主机名称来访问该主机 DNS的网络ID不能是具体的IP地址。

DNS域只有一个主域名服务器,辅助域名服务器作为备份服务器提供服务。缓存域名服务器提供域名快速解析服务。

DNS服务器支持负载平衡技术,在服务器属性的“高级”选项卡中,勾选“启用循环”,并在正向搜索区域添加每个Web服务器的主机记录。

透明网桥的MAC地址表要记录:源MAC地址,端口号,帧到达时间

一台新的交换机的所有端口默认属于同一VLAN,即VLAN 1.同一VLAN的数据帧必须通过Trunk链路传输。VLAN 1又称为本征VLAN

入侵检测系统的探测器可以通过以下3种方式部署在被检测的网络中: ① 流量镜像方式

② 用集线器改变网络拓扑结构

③ 通过分路器TAP对数据包进行分析和处理

SNMP管理模型由管理结点和代理结点组成。

发送SNMP请求报文并对SNMP报文进行解析的服务是SNMP Service 监听被管主机发来的陷入报文的服务是SNMP Trap Service

SNMP服务默认的团体名是public。该团体名用于SNMPv1简单的用户认证机制,在SNMPv1通信过程中是采用明文传输的。

网络管理结点上同时运行着代理服务程序snmp.exe和陷入服务程序snmptrap.exe。其中,代理服务程序负责接收SNMP请求报文。陷入服务程序负责监听发送给本机的陷入报文。

代理节点运行SNMP代理程序snmp.exe用于接收和发送SNMP数据包。

被管节点上必须安装和配置SNMP代理程序,并通过团体设置允许该网络管理站对其进行SNMP访问。常用SNMP报文有GetRequest、GetNextRequest、GetBulkRequest、Response。

SNMP和CMIP的管理目标和基本组成部分相同,两者采用相同的抽象语法符号。SNMP和CMIP的不同点: ① 信息检索方式不同 ② 信息获得方式不同 ③ 数据传送方式不同 ④ 管理对象表示方法不同

网络版防病毒系统的系统中心是核心。

SSH协议用来取代Telnet、FTP等网络应用,可以避免被sniffer检测。

IP地址和MAC地址绑定可以防止ARP攻击。

网络的扩展性考虑:主干设备要有一定的余量,低端设备以够用为原则。

构造生成树要先选择BridgeID最小的网桥做根网桥。根网桥是整个生成树拓扑结构的核心。

非根网桥都需要从它的端口中选出一个到达根网桥路径最短的端口作为根端口。

网桥存在帧转发速率低和广播风暴两个问题,评价网桥性能的参数主要有:帧过滤速率、真转发速率。

VLAN0、1、4095被系统保留,用户不能使用。

进行交换机VLAN配置时,应从VLAN2开始定义VLAN名称。VLAN 1不能被创建、删除、修改。

默认路由是静态路由的一个特例。默认路由的配置是ip route 0.0.0.0 0.0.0.0 下一跳地址

Telnet协议端口号23 FTP控制连接端口号21 FTP数据连接端口号20 SMTP端口号25 POP3端口号110 SSL端口号4

43入侵检测技术分为异常检测、误用检测2种 异常检测:检测完整性较高,误警率较高 误用检测:检测准确性较高

无线加密协议WEP采用RC4加密技术,用户的加密密钥必须和AP的密钥相同才可以获取资源。(encryption)

无线局域网根据是否有无线接入点AP分为基础设施网络和Ad Hoc特殊网络 当使用多个无线AP时,为防止信号干扰,需要调整AP配置中的Channel值。

无线终端要与AP通信时,AP将检测其ESSID是否与AP内部的ESSID相同,如果不同就拒绝服务。

核心层交换机不应该进行具体数据包的运算ACL过滤,而应该交给汇聚层交换机来做。

VLAN 隔离广播域、冲突域

连接于不同交换机上、属于同一VLAN的数据帧必须通过中继链路Trunk传输。交换机之间通过VTP协议交换信息。

VLAN可以 ①基于端口划分、②基于MAC地址划分、③基于网络层划分、④基于策略划分。

OSPF协议中的区域0是一个OSPF网络中必须具有的区域,称为主干区域。

OSPF配置中,具有最高路由ID的路由器是DR,一旦DR失效,备份指定路由器BDR将成为DR。OSPF让每一个路由器用数据库描述分组和相邻路由器交换本数据库中已有的链路状态摘要信息。

802.11采用CSMA/CA协议或DCF机制解决Near/Far问题

802.11引入RTS/CTS选项间接解决hidden node问题

FTP的匿名用户是anonymous

综合布线中,非屏蔽双绞线距离≤100米(包括跳线、工作区和设备区接线在内的总长度)

多模光纤≤550米

单模光纤≤3km

综合布线首要的特点是它的兼容性。

综合布线系统由 ①工作区子系统 ②配线子系统 ③干线子系统 ④设备间子系统 ⑤管理子系统 ⑥建筑群子系统 组成。

默认情况下,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要经历生成树的4个阶段:阻塞、侦听、学习、转发。

ping是一种基于ICMP协议的Echo请求与Echo应答消息,通过传输一系列的数据包,以测量平均往返次数并计算丢包率,从而判断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链路的连通情况。

宽带城域网保证服务质量QoS的技术有 ①资源预留RSVP ②区分服务DiffServ ③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BGP协议有4组分组 ① 打开分组 一开始发送 ② 保活分组 周期性发送 ③ 更新分组 核心 ④ 通知分组

交换机动态交换模式:① 快速转发6字节 ② 碎片丢弃64字节 ③ 存储转发

就无线网络环境而言,需要把终端或移动PC考虑到设计以及网络费用中。

蓝牙5家厂商:英特尔、爱立信、诺基亚、东芝、IBM 兴趣组:微软、摩托罗拉、3Com、朗讯

应用程序服务器——Internet信息服务——文件传输协议FTP

——SMTP Service 网络服务——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ARP攻击原理,当主机收到一个ARP应答包后,不会去验证自己是否发送过这个ARP请求,而是直接将应答包里的MAC地址与IP对于的关系替换掉原先的ARP缓存表里的相应信息。

当网络感染ARP木马时,主机或网关所对应的MAC地址就会被修改。

FTP的数据链路端口默认是控制链路端口 – 1

FTP协议有 ①PORT方式(主动式)、②PASV方式(被动式)两种工作模式

PORT方式是客户机向服务器的FTP端口发送连接请求,建立控制连接,告诉服务器自己的数据端口,服务器主动连接客户机,建立数据连接。

PASV方式是客户机向服务器的FTP端口发送连接请求,建立控制连接,服务器告知客户机自己的数据端口,被动等待客户机的数据连接。

FTP的文件权限有:读取、写入、追加、删除、执行。FTP的目录权限有:列表、建立、移动。

在规划用户隔离模式FTP站点的目录结构时,FTP站点主目录下的子文件夹名称必须为LocalUser,且在旗下创建的用户文件夹必须与相关的用户账户使用完全相同的名称。

如果想允许匿名用户登录用户隔离模式的FTP站点,则必须在LocalUser文件夹下创建一个名为public的文件夹。

一个LAN通过路由器接入WAN,通常可通过路由器的串口进行点对点的连接。

邮件服务器通过域来提供邮件服务的,域用户信息存储于活动目录中。

网络流量被监听的端口称为“源端口”,连接监听设备的端口称为“镜像端口”

专用地址划分内部网络地址时要遵循的原则:①简捷 ②有效的路由 ③便于系统的扩展和管理。

Windows系统只能按照一套IIS组件,使用虚拟目录和多个Web服务端口可以实现多个网站的发布,但其域名是相同的。

虚拟主机是使用特殊的软硬件技术,把一台主机分成若干台“虚拟”的主机。每一台虚拟主机都具有独立的域名和IP地址或共享IP地址。

基于复杂指令集CISC处理器的服务器优点:通用性好,性价比高,软件丰富 缺点:CPU处理能力和系统IO差,不适宜做并发应用和数据库服务器。

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处理器的服务器优点:CPU处理能力提高50%~75%。

交换机可以分为固定端**换机和模块式交换机(机架式交换机)。

局域网标准主要包括:蓝牙、HiperLAN、IEEE802.1

1网络系统安全必须包括 ①安全防护机制 ②安全检测机制 ③安全恢复机制

网桥连接两个局域网段,起到隔离冲突域,共享广播域的功能。

蓝牙软件结构标准包括核心和应用协议栈两部分。蓝牙协议核心部分主要定义蓝牙的技术细节。蓝牙的应用协议栈则为全球兼容性奠定了基础。

蓝牙协议主要由 核心协议、蓝牙电缆替换协议、电话传送控制协议、Internet应用相关协议4层组成。

一个网站对应服务器的一个目录。建立Web站点时必须为每个站点指定一个主目录,也可以是虚拟子目录。

木马病毒侵入主机的启动组、win.ini、system.ini、注册表。

文件服务器以集中方式管理共享文件。

自治系统内部的主干路由器完成第一层区域的主机之间的分组交换。

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的连接模式有 ①级连模式和 ②堆叠模式。堆叠模式分为菊花链堆叠和矩阵堆叠

堆叠模式的优点:扩充带宽、提高网络性能、不受5-4-3规则约束、缺点是:必须同一品牌、不支持即插即用、不存在拓扑管理、不能分布式布置。

离线备份很好地解决了备份时并发更新带来的数据不一致问题。但恢复时间比较长。

内网地址无须DNS解析。

嵌入式安装插座是用来连接双绞线的,多介质信息插座是用来连接铜缆和光纤的。

要实现无线与有线局域网的互通功能,则必须借助无线接入点AP

访问控制列表用于过滤流入和流出路由器接口的数据包。它是一种基于接口的控制列表。IP访问控制列表由至少一个permit和多个deny语句组成。

IIS6.0可以用虚拟服务器的方法在一台服务器上构建多个网站。同一服务器上的多个网站可以使用主机头名称、非标准TCP端口号、IP地址来进行区分。

客户进程和服务器进程之间的TCP连接3次握手过程如下: ① 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报文段:SYN = 1 ACK = 0 SEQ = n ② 服务器发出应答报文:SYN = 1 ACK = n+ 1 SEQ = m ③ 客户机发送确认报文:ACK = m + 1;

高性能路由器一般采用交换式结构。

几个IP地址的路由汇聚结果就是将这几个IP地址写成二进制形式,然后抽取其中相同的部分,剩下的补0.BPDU数据包有两种类型:①包含配置信息的配置BPDU(35B)②包含拓扑变化信息的通知BPDU(4B)

在配置BPDU包中的BridgeID信息,是选取根网桥或根交换机的主要依据。BridgeID最小的成为根网桥或根交换机。BridgeID由优先级值2B和交换机MAC地址6B组成。其中优先级值的取值范围是0~61440,增量为4096.交换机的默认优先级是32768

第一次配置Cisco Aironet 1100时,可以将PC置于无线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安装无线网卡及其驱动程序,关闭所有安全设置,不配置SSID或SSID配置为tsunami。

DHCP服务器可以主动回收相关的地址租约。

篇3:网络工程师复习笔记

高三语文的考点众多, 知识点庞杂, 所以我认为语文自主复习中学生除了随堂记录好笔记外, 学会科学完整、个性化地整理笔记是必须的, 甚至比记录更重要。以“识记能力层级”为例, 在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词语、文学常识、古诗文默写这几个考点内容时, 老师和学生都会有共同的感受:考点知识浩如烟海, 复习量大, 易混点多、遗忘又快, 总觉得劳而无功, 复习到最后冲刺阶段, 最低的能力层级反倒成为最难得分的。如果学生能在一年的复习中整理出一本贴合自己学情的好笔记, 这时的冲刺将会事半功倍, 成效卓著。

介绍如何记录整理笔记的方法有很多, 如康乃尔形式 (即5R记录法) 、符号记录法、中心记录法、表格记录法、梗概记录法等等, 但我认为首先要区分“记录笔记”和“整理笔记”这两个概念。它们是先后相承, 互相补充的一个整体。完整准确的记录是整理的前提, 整理是巩固记录效果的保证, 但两者也有很多的区别。从时间上看, 记录笔记应是随堂进行, 整理笔记需在课堂学习之后抽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从思维过程看, 记录笔记是听讲、思考、记录的协同作战, 因此跟上老师进度, 把握重点、记录要点是关键;整理笔记是理解、归纳、记录和反复复习的综合作战, 因此归纳和复习是核心。对于高三学生而言, 高一高二已经记录了海量笔记, 并且在复习过程中高三老师还会增补大量新的知识点, 如果没有筛选、归纳和整合, 那将溺死在笔记之海中, 忙忙碌碌却低效甚至无效。

记录整理笔记意义非凡, 可有很多同学却不会记录整理笔记。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笔记的重要性却缺乏必要的指导, 导致学生不会记录整理笔记;学生的惰性导致笔记少而空, 只是老师板书的机械复制;学生学而不思, 只是不停地抄写, 导致笔记多而杂, 或者散而乱, 笔记反而成为高效复习的绊脚石。

高三复习必须把记录整理笔记的权利与方法交还给学生, 这是每一个高三老师应该深思并努力做到的。这一年知识传授固然重要, 但其实引导每一个学生真正拥有一本符合自己学情的笔记本也是教师的必修课。

首先, 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 绝对信任学生的整理能力。老师要相信学生能比各种教辅资料书整理得更好。其实这一点做到并不容易, 有的老师会因担心学生整理的不完整、耽误时间等而选择油印现成的资料给学生, 然后安排学生使劲背诵。用现成的资料固然省时省事, 但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何尝不是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呢?只有学生自己整理, 他才会明白哪些知识点是自己没有掌握或模棱两可的, 做一遍抄写固然费时, 却为后来无数遍查缺补漏赢得了时间, 方便随时翻看复习。否则, 当学生需要复习某一个知识点时, 他将不得不在繁杂的资料中再次去重复已经掌握的内容, 寻找似曾相识或不会的内容, 这样的寻找过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再者, 若没有独属于自己的整理, 重难点也就不是自己的重难点, 而全是老师或资料所认为的重难点, 而实际学习过程中每个人的难点一定是有个性化差异的。仅以高三语文的“识记”能力层级为例, 老师不会读不会认的字怎么可能就完全与学生不会的绝对吻合呢?所以, 请教师将整理笔记的权利、时间都交还给学生, 引导他们重视笔记整理, 并安排足够的时间指导他们, 相信他们不但能做好, 还可以灵活多样, 因人而异, 百花齐放, 放权与指导后的笔记经常会令老师刮目相看, 自叹不如, 这样的笔记整理也会让学生既整理知识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其次, 老师要切实做好整理方法的指导。我认为高三的语文笔记整理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归类整理。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 如果没有归类, 再多的抄写也是徒劳, 只有归类才能逻辑清晰, 重难点突出, 因此归类整理是任何考点梳理必备的整理方法。例如识记字音,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按照“声母易错”“韵母易错”“声调易错”“多音字易错”“特例易混”等类别来归类整理, 发现一点就在相应的类别补充一点, 日积月累就能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易错字音表。再如识记成语, 可按照“多义成语”“谦辞敬辞不同”“褒贬色彩不同”“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歇后语”“惯用语”“陌生成语”等类别归类整理。

二是反思整理。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需要反思整理。魏书生老师曾以“知识树”的形式对初中学段的语文知识作了归类, 他的这些做法后来受到一些非议。非议者认为“知识树”不过是一些“技术主义”的套路, 没有显示语文教学本身的魅力。但是, 就知识学习本身而言, 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是有效的。语文教学的目标虽然不都显示为知识学习, 但语文教学也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任务。在今天, “知识树”的构建依然适用于高三语文复习。学生在复习一个考点之前先将该考点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构建一棵“知识树”, 就能从总体上明白该考点总共有哪些知识, 哪些先学, 哪些后学, 哪些是已知的, 哪些是未知的, 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清晰的复习思路, 也便于随时进行归类整理。该考点复习完之后再回头整理完善之前建立的“知识树”, 力求清楚这棵大树的每一根枝条, 每一片树叶。例如诗歌鉴赏, 可将这一块分为题材分辨篇、形象鉴赏篇、技巧鉴赏篇、语言鉴赏篇、情感鉴赏篇五大块, 然后逐块细化, 再细分成很多小块, 也以知识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让他们在复习中有清晰的复习脉络, 复习前、复习中和复习后都会反复地构建这棵大树, 最终诗歌鉴赏的诸多考点了然于胸。

每次练习或检测后更需要反思整理。让学生把错题简单地抄到笔记本上不叫反思, 叫浪费时间, 形式主义。学生抄写错题后应该有错误原因分析、正确答案、同类型题目举例, 甚至有变形后的题型举例等。这种整理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 有时需要很长时间很多次反复增补才能做全做透彻。

三是拾零整理。语文复习常常让人觉得知识庞杂, 浩如烟海, 复习劳而无功, 付出多回报少, 因此有的学生甚至少数老师都寄希望于考试时的语感, 这是很不靠谱的, 显然是投机主义。其实我们在每天的学习中不妨采取拾零整理的方法, 聚沙成塔, 滴水石穿。

例如作文的思维训练和素材训练这一块, 高三往往因时间有限而被轻视, 很多学生都会感慨高三的作文写作没感觉, 老师也觉得学生的作文灵性不够, 甚至不如高一高二的水平。其实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可以做很多形式的拾零训练, 比如复习教材时, 灵光乍现, 会对教材产生一些新的支离破碎的看法、见解, 这时候马上记录下来, 长短不限, 哪怕只有一句话, 一个例子都是好的。在复习《孔雀东南飞》时我讲到了“大团圆结局”, 学生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例子来讨论, 对“大团圆结局”的优劣也做了全方位的评价, 观点有十几种之多, 我让他们随手记下来, 以备不时之需。又如复习必修二的《兰亭集序》和《赤壁赋》时, 我提醒学生注意两位作家在情感上的异同, 学生发现苏轼最后的情感由悲转乐, 而王羲之始终沉浸在悲情中, 于是深化了对苏轼旷达乐观性格的认识。再如学生非常喜欢用陶渊明作为文章的论据, 所以在复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杂诗十二首》 (其二) 时, 我引导他们思考陶渊明可以用来论证哪些观点或话题, 又该如何运用, 让学生明白旧例要用准确, 用新颖。

这种拾零的意识不仅仅在课堂上, 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具备。比如生活中不经意间就会看到听到只言片语, 让你有所触动, 引发内心的某种感悟, 这时候赶紧记下来。这种记录不同于专门的作文摘抄, 也无须苦思冥想, 关键在于保证情感或观点的及时性。作文的思维训练和素材训练不是老师上几节作文课就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教师当授之以渔。

以上三种整理笔记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 拾零整理到一定量时就必须进行归类整理和反思整理, 而在每一轮的归类、反思中要不断地补充完善, 这也正是拾零整理。

第三, 教师要督促检查以保证笔记整理和笔记复习的效果。整理笔记是一项繁琐而长期的学习任务, 意志力差、习惯差的学生往往很难坚持, 老师要长期指导, 定期检查, 做好总结。再好的笔记如果不经常复习也是一堆废纸, 所以老师要安排时间指导学生不断地回头梳理、补充、复习笔记, 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笔记的作用, 使之成为复习的利器。

篇4:地理专题复习中如何记笔记

关键词:专题复习;笔记;洋流

高考复习进入专题复习阶段,调动知识量大,重难点集中,涉及图像多,很多学生感觉课堂上难以记笔记,导致课后复习难以抓住重点,不知从何下手,充满焦虑,复习效度大大降低。专题复习阶段掌握笔记的记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以“洋流”为例,介绍地理专题复习中记笔记的方法。

一、概括法——记核心知识体系

专题复习必须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即学会对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进行整合、梳理,形成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这既有利于从知识点上的深化理解,又有利于从知识面上的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概括法的第一步是理清结构,归纳重点;第二步是舍弃无关紧要部分;第三步按教师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形成思维路径;第四步用关键词、言简意赅语句表达出来,形成“干货”。

例1:洋流核心知识体系笔记(见图1、图2)

二、模式法——记有效解题套路

模式法主要是记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常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见到一道题目一时找不到思路,就迫不及待去翻看答案,看答案时往往觉得答案的每一步都顺理成章,该用哪个规律,该用什么方法,非常清楚,自认为把题目已经理解透了。但过几天再做相似的题目,还是无从下手。问题在于学生没有掌握该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或者说解题套路不清晰,方法没掌握。记有效解题套路就是针对重难点问题形成自己清晰的解题思路,构建操作性强的解题模式。

例2:洋流与等温线解题套路(见表1)

例3: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见图3)

例4:分析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1)由果及因推导。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

(2)洋流分布推导。温带沿海海域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沿海海域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海域。

三、综合法——记考点应用角度

对与核心知识应用有关的信息进行汇集、归纳和整理,以便对核心知识点进行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等方面的综合钻研,准确把握试题的考查角度。

四、补充法——记遗漏及更新点

复习和做题后及时进行整理和汇总,查漏补缺,不断调整分支和整体结构,更新旧知识点。对核心知识点、解题套路、考查方向都要进行及时的更新、补漏、整合,从而使笔记的体系更完善、方法更有效、方向更明确。

例6:洋流遗漏及更新点笔记

(1)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水温高。寒暖流只是与所流经海区水温对比而言的。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于寒流水温,高纬地区暖流的水温可能低于低纬地区寒流的水温。

(2)同是西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洋流,性质不一定相同。西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洋流为西风漂流,北半球的西风漂流主要表现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主要表现为寒流。

(3)渔业资源丰富的海域,并非都是因为寒暖流交汇。

(4)海洋咸水渔业资源丰富与河湖淡水渔业资源丰富对比(以松花江流域鱼类资源丰富的原因为例:面积广阔,河湖多,水域辽阔,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地势较为平坦,水流较缓,有机物沉积多;温度比较适宜,适合鱼类生存;水量丰富,上游发源于林区,河水中营养物质多)。

五、粘贴法——记典型考查题目

典型题往往图文结合,要记在笔记本上耗时多,难度大,且手绘图像变形大,不利于复习,不妨直接裁剪后粘贴到笔记本上。另外,还应将相似题或不同设问角度的相同题目补充到典型题中。通过对典型考查题目的不断复习,对专题复习时提高核心知识的应用能力,明确答题角度,快速解题,具有重要意义。

例7:图示A城市是所属国著名的渔港。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单说明A城市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2)如渔船漏油,试分析A城市附近海域油污的漂流方向。

分析:图示为日本的北海道,附近海域有北海道渔场。受千岛寒流影响,A城市附近海域油污向南漂流。

答案:(1)大陆架宽广,海水较浅;寒暖流交汇。(2)受千岛寒流影响,A城市附近海域油污向南漂流。

例8:图示为“某区域海陆分布图”,图中M为纽芬兰岛,a、b是两支洋流。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a、b两支洋流分别属于( )

A.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寒流

B.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暖流

C.寒流 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D.暖流 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分析纽芬兰岛附近渔场冬季渔业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

分析:(1)根据纬度位置可判定a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b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暖流。(2)纽芬兰岛附近渔场为纽芬兰渔场,该地纬度高,气温低,港口易封冻,渔业生产不利。靠近格陵兰岛,冬季多浮冰,威胁捕鱼船的安全。冬季受西风影响,海面风浪大,多气旋活动,多阴雨天气,不利作业。寒暖流交汇,多海雾,能见度低,容易出现事故。

篇5:网络工程师复习笔记

第五节设计概算的编制与审查

设计概算是在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阶段,根据设计要求对工程造价进行的概略计算。它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资估算的延伸和细化。

设计概算分为单位工程概算、单项工程综合概算和建设项目总概算。在案例分析中重点要掌握的是单位工程概算和单项工程综合概算。

一、单位工程概算的编制

单位工程概算即单位建安工程概算,它由建安工程中的直接工程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组成。单位工程概算又分为土建工程概算和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两大类。

(一)土建工程概算 其编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概算定额法

又称扩大单价法,是采用概算定额编制建筑工程概算的方法,类似于采用预算定额编制工程预算。概算定额法适用于初步设计达到一定深度、建筑结构比较明确的工程。2.概算指标法

这是用拟建的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乘以技术条件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概算指标编制概算的方法。概算指标法适用于初步设计深度不够、工程量不明确,但技术成熟,有类似工程概算指标可以利用的工程。

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3.类似工程预算法

这是利用技术条件与设计对象相类似的已完工程的造价资料编制拟建工程设计概算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应用中要注意的是必须对建筑结构差异和价差进行调整。

概算指标法、类似工程预算法都需要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概算指标法用换入换出需调整的费用调整,类似工程预算法用个费用的调整系数调整具体件计价与控制教材

(二)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

这一概算又包括设备购置费概算和安装工程概算两个内容。其中设备购置费由设备原价和运杂费组成,其概算的编制方法主要是估价指标法;安装工程概算的编制方法有预算单价法、扩大单价法、设备价值百分比法和综合吨位指标法等。

二、单项工程综合概算的编制

单项工程综合概算是以各个单位工程概算为基础来编制的。根据建设项目中所包含的单项工程的个数的不同,单项工程综合概算的内容也不相同。当建设项目只有一个单项工程时,单项工程综合概算还应包括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贷款利息等。当建设项目包括多个单项工程时,这部分费用列入项目总概算中,不再列入单项工程综合概算中。

三、设计概算的审查

设计概算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1 2018造价师考试知识笔记《案例分析》复习笔记2 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3月26日

设计概算的编制与审查

设计概算是在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阶段,根据设计要求对工程造价进行的概略计算。它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资估算的延伸和细化。

设计概算分为单位工程概算、单项工程综合概算和建设项目总概算。在案例分析中重点要掌握的是单位工程概算和单项工程综合概算。

一、单位工程概算的编制

单位工程概算即单位建安工程概算,它由建安工程中的直接工程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组成。单位工程概算又分为土建工程概算和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两大类。

(一)土建工程概算 其编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概算定额法

又称扩大单价法,是采用概算定额编制建筑工程概算的方法,类似于采用预算定额编制工程预算。概算定额法适用于初步设计达到一定深度、建筑结构比较明确的工程。2.概算指标法

这是用拟建的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乘以技术条件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概算指标编制概算的方法。概算指标法适用于初步设计深度不够、工程量不明确,但技术成熟,有类似工程概算指标可以利用的工程。3.类似工程预算法

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这是利用技术条件与设计对象相类似的已完工程的造价资料编制拟建工程设计概算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应用中要注意的是必须对建筑结构差异和价差进行调整。

概算指标法、类似工程预算法都需要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概算指标法用换入换出需调整的费用调整,类似工程预算法用个费用的调整系数调整具体件计价与控制教材

(二)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

这一概算又包括设备购置费概算和安装工程概算两个内容。其中设备购置费由设备原价和运杂费组成,其概算的编制方法主要是估价指标法;安装工程概算的编制方法有预算单价法、扩大单价法、设备价值百分比法和综合吨位指标法等。

二、单项工程综合概算的编制

单项工程综合概算是以各个单位工程概算为基础来编制的。根据建设项目中所包含的单项工程的个数的不同,单项工程综合概算的内容也不相同。当建设项目只有一个单项工程时,单项工程综合概算还应包括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贷款利息等。当建设项目包括多个单项工程时,这部分费用列入项目总概算中,不再列入单项工程综合概算中。1 2018造价师考试知识笔记《案例分析》复习笔记3 3月26日 借款偿还期

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借款偿还期。是指在国家财政规定及项目具体财务条件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下,以项目投产后可用于还款的资金偿还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借款本金和建设期利息所需要的时间,是反映项目财务清偿能力的指标。借款偿还期一般以年为单位,从借款开始年开始。借款偿还期可根据编制借款还本付息表计算得到。

三、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是反映项目盈利能力的指标。

投资利润率可根据损益表计算得出,在计算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项目总投资的构成。项目总投资的计算公式为 项目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投资 注意不要忽略了流动资金投资。

(2)利润总额是指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利润总额,不要用投产期的不正常生产年份及全部利润额来代替。如果在生产期内各年的利润总额变化幅度较大,应计算生产期年平均利润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第四节财务评价动态指标的计算

动态评价指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与静态指标相比,动态指标更注重考察项目在其计算期内各年现金流量的具体情况,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项目的财务状况。

一、财务净现值(FNpV):

财务净现值是指按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iC),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现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指标.

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财务净现值可根据现金流量表计算求得。在现金流量表的延长表中,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栏目中项目计算期最后一年的数额,即为该项目的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的应用比较简单。如果经计算得出的财务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即FNpV≥0,表明项目在计算期内可获得大于或等于基准收益水平的收益额,则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该项目。

二、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使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反映项目所占用资金的盈利率,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

财务内部收益率可根据现金流量表中净现金流量采用插值法计算求得,在案例分析中,一般是采用列表法进行的,其基本做法如下:

(1)找到一个FIRRl,使与其对应的FNpVl≥0。计算方法是以FIRRl为折现率,求出各年的折现系数,根据现金流量表的延长表,计算出各年的净现金流量现值以及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从而得到FNpVi。1 2018造价师考试知识笔记《案例分析》复习笔记4 3月26日

第三讲企业定额、概算、预算及工程造价指数 内容提要

1、人工、材料、机械预算定额消耗量的确定

2、定额单价的组成、换算与确定

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3、概算、预算的编制方法与审查方法及步骤

4、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 重点、难点

1、人工、材料、机械预算定额消耗量的确定

2、定额单价的组成、换算与确定

3、设计概算的编制方法

4、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步骤及编制方法

5、建筑工程概预算审查的主要方法

6、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 内容讲解

第一节人工、材料、机械预算定额消耗量的确定

定额是规定消耗在单位工程构造上的劳动力、材料和机械的数量标准,是计算建筑安装产品价格的基础。

一、人工预算定额消耗量的确定

时间定额和产量定额是人工定额的两种表现形式,算出时间定额,也就可以定出产量定额。

预算定额中人工消耗量的确定,其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时间定额中的工作延续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工作延续时间=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间+准备与结束工作时间+不可避免中断时间+休息时间

在计算时,由于除基本工作时间外的其他时间一般用占工作延续时间的比例来表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示,因此计算公式又可以改写为:

工作延续时间=基本工作时间/[1—(其他工作时间占工作延续时间的比例)] 3.产量定额。其公式如下: 产量定额=1/时间定额

4.计算预算定额人工消耗量。其计算公式为:

预算定额人工消耗量=时间定额*(1+人工幅度差系数)

二、材料预算定额消耗量的确定

合理确定材料消耗定额,必须研究和区分材料在施工过程中消耗的性质。施工中材料的消耗,可分为必需的材料消耗和损失的材料两类性质。

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需消耗的材料数量,按用途可分为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周转性材料、其他材料。其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标准规格及规范要求计算。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公式应记住,如:每立方米1砖墙砖的净用量计算公式为 砖数=1/[(砖宽十灰缝)*(砖厚+灰缝)*砖长] 再如砂浆用量的计算公式为

砂浆(m3)=(1m3砌体—砖数的体积)*1.07 其中1.07是砂浆实体积折合为虚体积的系数。(2)按设计图纸尺寸计算。

(3)对于配合比用料,可采用换算法。

(4)对于不能用其他方法确定定额消耗量的新材料、新结构,可采用测定法。材料的损耗量,是指在正常施工条件下不可避免的材料消耗,如现场内材料运输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损耗及施工过程损耗.

材料定额消耗量=材料净用量+损耗量 =材料净用量X(1+损耗率)

三、机械预算定额消耗量的确定

机械台班预算定额消耗量的计算步骤及计算方法如下。

(1)确定合理的施工条件。这一点主要是拟定合理的工人编制所需要的。(2)确定机械1小时纯工作正常生产率。机械1小时纯工作正常生产率的确定方法,机械工作特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对于循环动作机械,其计算公式为 机械纯工作1小时正常生产率=机械纯工作1小时正常循环次数*一次循环生产的产品数量

机械纯工作1小时循环次数=60*[60/1次循环的正常延续时间(秒)] 1次循环的正常延续时间=∑(循环各组成部分正常延续时间)—交叠时间(3)确定施工机械的正常利用系数。施工机械的正常利用系数,是指机械在工作班内对工作时间的利用率。

(4)计算施工机械台班定额。其计算公式为

施工机械台班产量定额=机械纯工作1小时正常生产率*工作班纯工作时间=机械纯工作1小时正常生产率*工作班延续时间*机械正常利用系数 施工机械时间定额=1/施工机械台班产量定额(5)计算预算定额消耗量。其计算公式为:

机械预算定额消耗量=施工机械台班定额*(1+机械幅度差)

补充定额是定额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当设计图纸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中某个工程采用新的结构或材料,而在预算定额中未编制此类项目时,为了确定工程的完整造价,就必须编制补充定额。今后推广清单报价,逐步淡化现有定额体系后更需要大家学好本讲,以便编制企业内部定额。2018造价师考试知识笔记《案例分析》复习笔记5 4月16日

通过案例分析主要考查报考人员在综合掌握前三门科目知识的基础上,解决下述有关工程造价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原理和指标体系、财务评价的静态、动态方法。

二、设计、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与比较。

三、工程量的计算与审查。

四、补充定额的编制与审查。

五、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标底价的编制与审查。

六、施工招投标的程序、内容及作法,投标报价的策略与方法,评标定标的方法,合同价的确定方法。

七、工程变更价款的处理,工程索赔案例的分析和索赔费用的计算。

八、工程价款的结(决)算方法,工程款的支付、竣工结算的编制,新增资产的划分与核定。

九、根据进度计划编制成本计划,包括进度计划与成本计划的关系,成本计划的编制方法,利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的方法。

这门课的重点是计算题,但是也有问答形式的概念题。这门课要求大家综合掌握,灵活运用前三门科目的知识,解决有关工程造价方面的实际问题。

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考试大纲是这样要求的:

1、原大纲要求:

通过案例分析主要考查报考人员在综合掌握前三门科目知识的基础上,解决下述有关工程造价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原理和指标体系、财务评价的静态、动态方法。

二、设计、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与比较。

三、工程量的计算与审查。

四、补充定额的编制与审查。

五、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标底价的编制与审查。

六、施工招投标的程序、内容及作法,投标报价的策略与方法,评标定标的方法,合同价的确定方法。

七、工程变更价款的处理,工程索赔案例的分析和索赔费用的计算。

八、工程价款的结(决)算方法,工程款的支付、竣工结算的编制,新增资产的划分与核定。

九、根据进度计划编制成本计划,包括进度计划与成本计划的关系,成本计划的编制方法,利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的方法。

2、新大纲要求:

案例分析主要考察报考人员在综合掌握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及相关法规、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和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三个科目的基础上,解决下述有关工程造价实际问题的能力。1 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2018造价师考试知识笔记《案例分析》复习笔记6 4月16日

五、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 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类型及选择;

2.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文件的组成与主要条款; 3.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 4.建设工程合同争议的处理; 5.工程索赔的计算与审核。

六、工程款结算与竣工决算 1.工程价款结算与支付;

2.资金使用计划编制与投资偏差分析; 3.竣工决算内容与编制方法; 4.新增资产的分类及其价值的确定。

对比可以看出,新大纲增加、提高了要求并明确和细化。有利于大家的学习。新教材没有大的变化,基本是原题,新增了:估算,敏感分析,工程量清单报价,利用网络计划表编制投资计划、决算(新增资产的划分)。

新增内容大家一定要注意学习和掌握,再加上常考的部分如:合同、网络与索赔,招投标,工程量计算,价值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与比较、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方法均要求熟练作题。

一、内容提要

1,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基本概念;

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2.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与构成; 3.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静态、动态分析基本方法; 4,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估算项目的投资总额;建设项目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盈利能力分析和借款偿还期、资产负债率、财务比率等清偿能力分析以及不确定性分析等)。

二、重点、难点

1、估算项目的投资总额;

2、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3、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

4、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

5、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1 2018造价师考试知识笔记《案例分析》复习笔记7 4月16日 2.生产能力指数法

这是一种根据已建类似项目的投资额和生产能力及拟建项目的生产能力估算拟建项目的投资额的方法,要求资料可靠,条件基本相同。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额=已建项目投资额*(拟建项目生产能力/已建项目生产能力)x*综合调整系数

其中x为生产能力系数。若两个项目的规模比值在0.5~2时,可取n等于1。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题目中一般给定此系数。生产能力指数法与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相比精确度略高。

这种估价方法不需要详细的工程设计资料,只知道工艺流程及规模就可以;其次对于总承包工程而言,可作为估价的旁证,在总承包工程报价时,承包商大都采用这种方法估价。3.系数估算法

系数估算法也称为因子估算法,它是以拟建项目的主体工程费或主要设备费为基数,以其他工程费占主体工程费的百分比为系数估算项目总投资的方法。一般用于项目建议书阶段。系数估算法的种类很多,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类型。(1)设备系数法。以拟建项目的设备费为基数,根据已建成的同类项目的建筑安装费和其他工程费等占设备价值的百分比,求出拟建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和其他工程费而求出建设项目总投资。

拟建项目投资额C=E(1+f1pl+f2p2+f3p3+...)+I 式中E——拟建项目设备费;

p1、p2、p3……——已建项目中建筑安装费及其他工程费等占设备费的比重; f1、f2、f3……——由于时间因素引起的定额、价格、费用标准等变化的综合调整系数

I——拟建项目的其他费用。

(2)主体专业系数法。以拟建项目中投资比重较大,并与生产能力直接相关的工艺设备投资为基数,根据已建同类项目的有关统计资料,计算出拟建项目各专业工程(总图、土建、采暖、给排水、管道、电气、自控等)占工艺设备投资的百分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比,据以求出拟建项目各专业投资,然后加总即为项目总投资。其计算公式为: C=E(1+flp1,+f2p2+f3p3+...)+I 式中p1、p2、p3,……——已建项目中各专业工程费用占设备费的比重; 其他符号同前。

(3)朗格系数法。这种方法是以设备费为基数,乘以适当系数来推算项目的建设费用。方法简单但精度不高。其公式为: 投资额=主要设备费用*(1+∑包括管道、仪表、建筑等在内的各项费用的估算系数)*包括间接费等在内的总估算系数(4)指标估算法

该方法是根据编制的各种具体的投资估算指标,进行单位工程投资的估算。投资估算指标根据不同类型的单位工程性质,一般有元/m,元/m2,元/m3,元/t,元/kVA等。根据投资估算指标,用其乘以所需建筑的面积、体积、容量,即可得到相应的单位工程的投资额。汇总后另外再估算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及预备费,即求得所需的投资。

对于房屋、建筑物等投资的估算,经常采用指标估算法。2018造价师考试知识笔记《案例分析》复习笔记8 4月16日

需要指出的是静态投资的估算,要按某一确定的时间来进行,一般以开工的前一年为基准年,以这一年的价格为依据计算,否则就会失去基准作用,影响投资估算的准确性。

(二)动态投资的估算编制方法

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动态投资的估算主要包括涨价预备费和建设期贷款利息的估算两个内容。(1)涨价预备费的估算公式为 涨价预备费估算额=∑It*[(1+f)t—1] 式中:It——建设期中第t年的投资计划额(可根据建设项目资金使用计划表得出);

f——年平均价格预计上涨率(可根据工程造价指数信息的累计分析得出)。(2)建设期贷款利息的计算,因信贷规模、计息周期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在案例分析中要根据题中给出的具体贷款条件,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如无特殊规定,一般可视为均衡贷款,按年计算,其公式为

建设期每年应计利息=(年初借款累计额+当年借款额/2)*实际年利率(三)铺底流动资金的估算编制方法

铺底流动资金是保证项目投产后,能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周转资金数额,是项目总投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铺底流动资金的计算公式为 铺底流动资金=流动资金*30%

其中项目所需的流动资金可通过两种方法估算:扩大指标估算法和分项详细估算法。

(1)在不同生产负荷下的流动资金,应按不同生产负荷所需的各项费用金额,分别按照上述的计算公式进行估算,而不能直接按照100%生产负荷下的流动资金乘以生产负荷百分比求得。

(2)流动资金属于长期性(永久性)流动资产,流动资金的筹措可通过长期负债和资本金(一般要求占30%)的方式解决。流动资金一般要求在投产前一年开始筹措,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为简化计算,可规定在投产的第一年开始按生产负荷安排流动资金需用量。其借款部分按全年计算利息,流动资金利息应计入生产期间财务费用,项目计算期末收回全部流动资金(不含利息)。第二节财务报表的编制

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与项目财务分析目的相关联的。为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需编制的主要报表有: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及相应的辅助报表;为分析项目的清偿能力需编制的主要报表有: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应的辅助报表;为分析项目的外汇平衡情况需编制项目的财务外汇平衡表。以上这些也可能在确定控制中出选择题。

下面主要介绍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能够直接、清楚地反映出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的现金流量情况的一种表格,可以进行现金流量分析,计算各项静态和动态评价指标,从而分析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

按照投资计算基础的不同,现金流量表分为全部投资的现金流量表和自有资金的现金流量表。

一、全部投资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全部投资的现金流量表是站在项目全部投资(包括自有资金和借债)的角度,对项目各年的现金流量所进行的计算。

全部投资的现金流量表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现金流入

现金流入由产品销售(营业)收入、回收固定资产余值和回收流动资金等三项内容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构成。

产品销售收入是项目建成后对外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在计算时,一般是假定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售出;也就是销售量等于生产量,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收入=销售量*销售单价=生产量*销售单价。计算时要注意:

(1)在项目的投产期,尚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此时的销售收入与达产期的销售收入是不同的,一般题目中都给出计算方法。

(2)回收固定资产余值一般是在项目计算期的最后一年一次收回,固定资产余值回收额应按题目中给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计算。

(3)回收流动资金也是在项目计算期的最后一年一次收回。要注意流动资金回收额为项目的全部流动资金。

2018造价师考试知识笔记《案例分析》复习笔记9 4月16日(二)现金流出

现金流出由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经营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所得税等五部分内容构成.(1)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备费、建设期利息以及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四个内容。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计算中,要注意建设期利息的计算。一般来讲,对于分年均衡(注意:“均衡”)发放的总贷款,其利息的计算原则是当年贷款按半年计息,上一年贷款足额在下一年按全年计息。计算公式为

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每年应付利息=(年初借款本息累计+本年借款额/2)*年实际利率(不是名义利息)。

(2)流动资金投资额来自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要注意的是:流动资金投入的年份,一般是在项目投产的第一年开始投入流动资金,最后一年一次收回。

(3)经营成本是指总成本费用中扣除折旧费、摊销费、维简费和贷款利息以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经营成本=总成本费用—折旧费—摊销费—维简费—贷款利息

计算经营成本时要注意的是,在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中,是以全部投资作为计算基础的,因此利息支出就不再作为现金流出,而是进入经营成本中。在自有资金的现金流量表中单列借款利息支出,而经营成本中不包括利息支出。(4)销售税金及附加、所得税的计算均按有关规定进行,其中所得税额是在项目营运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不为零的情况下,根据:“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在案例计算中,为简便起见,应纳税所得额一般可按下述公式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销售收入—(总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三)净现金流量

项目计算期各年的净现金流量为各年现金流入量减去对应年份现金流出量而计算的累计净现金流量,即本年及以前各年净现金流量之和。

(四)金流量表的延长

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在利用现金流量表进行项目财务评价时,采用在现金流量表中增加三个栏目,即折现系数、净现金流量现值和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在这一部分要注意两点:一个是折现系数的计算,要与项目计算期的年序规定相一致;另一个是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其在项目计算期最后一年的数据即为该项目的净现值(NpV)。(五)项目计算期的年序规定

现金流量表的年序规定为1,2,…n,这一点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知识》里的规定不一样,相关知识的年序规定为0,1,2,…n,要予以注意。采用这种年序表示,建设开始年计为计算期的第一年,年序为l,以此类推。因此,在进行现金流量的折现计算时,第一年(即年序1)的现金流量要按(1十I)-1折现,第二年(年序2)的现金流量要按(1+i)-2折现,…。应牢记这种规定,否则就会造成现金流量计算的混乱和错误。

二、自有资金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是站在项目投资主体的角度考察项目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它与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的共同点与区别有两点:(1)现金流入各项与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相同。

(2)现金流出项目中,首先是对投资只计算自有资金,其次增加了两个栏目:借款本金偿还和借款利息支出。其中借款本金偿还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借款还本付息计算表中本年还本额,另一部分是流动资金借款本金偿还,一般发生在计算期的最后一年。

三、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这是案例分析中一个容易混淆的问题。一般题目中的利率都是按年给出的,即年点击【造价工程师学习资料】或复制打开http://?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试听课程视频 ②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③各科目考点汇总 ④常用公式汇总 ⑤模拟卷 ⑥备考攻略及记忆法 利率。如果计息期也是以年为单位,则该利率即为实际利率;如果计息期是以月、季、或半年为单位,那么该利率就是名义利率。一般在案例计算中所使用的利率均为实际利率,因此要将名义利率换算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换算公式为 i实际=(i+i/m)m-1 式中:m——根据题目中给出的计息期所算出的年计息次数(若计息期以年为单位,则m=1).第三节财务评价静态指标的计算

静态评价指标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此类指标的特点是简单易算。

篇6:网络工程师复习笔记

第一篇:信息系统基础 第一章:计算机硬件基础 重点: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组成、中央处理、存储器、I/O设备等主要部件的性能和基本工作原理,以及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存储系统等。1.1、计算机基本组成 1946年出现第一台计算机,按照冯.诺依曼-计算机设计思想,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5大部分组成。运算器与控制器统称为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合称主机。不属于主机的设备统称外部设备,包括输入输出设备、外存储器。下图是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1.1.1、中央处理器

1)运算器

a、运算器: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的部件,运算数据以二进制格式给出,可从存储器取出来或来自输入设备,运算结果写入存储器或输出设备。

b、运算器由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和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特殊寄存器)组成。c、算数运算按照算术规则运算,如加减乘除及它们的复合运算,逻辑运算一般泛指非算术性运算,如比较、移位、逻辑加或减、取反、异或等。现代计算机的运算器有8、16、32或更多,构成一个通用寄存器组,以减少访问存储器的次数,提高运算器的速度。

2)控制器

控制器是指挥、协调计算机各大部件工作的指挥中心。实质是解释、执行指令。CPU能够按正确的时序产生操作控制信号是控制器的主要任务。运算器组成部分如下图: 3)存储器

存储器以二进制形式存放数据和程序的部件,通过地址线和数据线与其他部件相连。各种类型的存储器:

a、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由双极型半导体组成,特点是高速、小容量,存取速度接近CPU的工作速度,用来临时存放指令和数据。

b、主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部件、用来存放计算机运行时的大量程序和数据,用MOS半导体存储器构成。--CPU能直接访问的存储都叫内存储器,高速缓冲与主存都属于内存储器。

c、辅助存储器:又叫外存储器,特别点是容量大,主要由磁表面存储器组成,目前光存储器运用广泛。4)输入输出设备(外围设备)I/O设备是计算机与其他设备之间执行信息交换的装置,包括各类输入输出设备及相应的输入输出接口。a、输入设备的功能是把数据、命令、字符、图形、图像、声音和电流等信息换算成计算机可以接收和识别的二进制数字代码,以便计算机处理。输出设备的功能是把计算机处理结果,变成人最终可以识别的数据、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打印或显示出来。b、输入设备举例:第一种是采用媒体输入的设备如纸带输入机、卡片输入机、光学字符阅读机等,第二种是交互式输入设备(可以建立人机之间的友好界面)有键盘、鼠标、光笔、触摸屏、跟踪球等。

c、输出设备举例:显示器、打印机、测绘仪、语音输出、卡片或纸带穿孔机。

d、输入输出设备举例:磁盘机、磁带、可读写光盘、CRT终端、通信设备。f、输入输出设备按功能划分有:用于人机接口、用于存储信息、机与机联系。f、鼠标:分为机械式和光电式鼠标,通过总线接口或通信接口与主机连接,目前大部分鼠标接在串行通信口COM1或COM2上。键盘:触点式和非触点式。打印机:印字原理分为击打式和非击打印机(激光、热敏、喷墨打印机),输出方式分为串行和并行打印机。g、显示器:用来显示数字、字符、图形和图像的设备,由监视器和显示控制器组成,监视器由阴极射线管(C盯)、亮度控制电路(控制栅)、扫描偏转电路(水平/垂直扫描偏转线圈)等部件构成。

在光栅扫描显示器中,为了保证屏幕上显示的图像不产生闪烁,图像必须以50帧/秒至70帧/秒的速度进行刷新。这样固定分辨率的图形显示器其行频、水平扫描周期、每像素读出时间,均有一定要求。例如当分辨率为640×480时,且假定水平回扫期和垂直回扫期各占水平扫描周期和垂直扫描周期的20%。则行频为480线÷80/100×50帧/s=30kHz 水平扫描周期HC≡1/30kHz=33us 每一像素读出时间为33us×80%÷640=40~50ns 若分辨率提高到1024×768,帧频为60帧/秒,则行频提高到57.6kHz,水平扫描周期HC=17.4us,每像素读出时间减少到13.6us。从这里可以清楚看到,分辨率越高,为保证图像不闪烁,则时间要求越高(每-像素读出、显示的时间越短),成本也随之迅速上升。另外光栅扫描显示器的扫描方式还可以分成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方式两种。1.2、计算机系统结构

围绕着如何提高指令的执行速度和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出现了流水线处理机、并行处理机、多处理机、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

1)并行处理的概念

并行处理的概念:并行性是指计算机系统具有同时运算或操作的特性,包括同时性、并发性两种含义。同时性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件同一时间发生。并发性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事件同一时间间隔发生。

计算机提高并行性的措施:时间重叠(引入时间因素)、资源重复(引入空间因素)、资源共享(软件方法)。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执行一串指令、对一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机执行的指令序称为“指令流”,指令流调用的数据序列称为“数据流”。根据指令流和数据流的多重性,把计算机系统分为4类:S-single 单一的、I-instruction 指令、M-multiple 多倍的、D-data 数据。

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计算机的指令部件一次只对一条指令进行译码,并只对一个操作部件分配数据,传统的单处理机属于SISD计算机。

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这类计算机拥有多个处理单元,它们在同一个控制部件的管理下执行同一指令,向各个处理单元分配需要的不同数据,并行处理机属于SIMD计算机。

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包含多个处理单元,按多条不同指令的要求对同一数据及中间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这类计算机很少见。

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包含多处理机、存储器和控制器、实际是几个SISD的集合,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和处理各自的数据,多处理机属于这类计算机。

2)流水线处理机系统

流水线技术是一种时间并行技术,增加少量硬件就能提升几倍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并行处理技术。执行过程:取指令、指令分析、指令执行

若取指令、读指令、执行指令时间均为t,则完成n条指令的所需时间T1则为: T1=n*3t=3nt,而运用流水线方式后,则所需时间T2=3t+(n-1)t=(n+2)t。因此传统的串行执行方式优点是控制简单,节省设备。缺点是执行指令速度慢,功能部件利用率低。采用并行执行方式优点是程序执行时间缩短,功能利用率增高,相对控制复杂、需要更多硬件支撑。

3)并行处理机系统

基本概念:也成为阵列式计算机,处理单元(PE0…PEn-1)互连成阵列,是操作并行的SIMD计算机:

特点:以单指令流多数据流方式工作;采用资源重复利用方法引入空间因素;某一类算法的专用计算机;与并行算法密切结合;异构型多处理系统。

4)多处理机的系统

基本概念:若干台计算机组成,属于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的方式:

特点:属于MIMD计算机,与SIMD相比,并行级别不同;结构灵活性、程序并行性、并行任务派生、进程同步、资源分配和进程调度。5)CISC/RISC指令系统

CISC:复杂指令指令集计算机 特点:多指令、多寻址方式

目的:优化目标程序、更好支持高级语言、提供操作系统支持 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

目的:复杂指令集计算机研制周期长、成本高;难保证正确性;降低系统性能;常用指令只有几十条、硬件资源浪费

特点:指令数目少;指令长度固定;大多数指令可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通用寄存器数量多;

两者差异:设计思想;

1.3、计算机存储系统

1)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

定义:把各种不同容量、不同存取速度按一定结构有机组织在一起,程序和数据按不同层次存放在各级存储器中,整个存储系统拥有较好的速度、容量和价格的综合性能指标:

高速缓存-主存:解决存储器的速度问题; 主存-辅存:解决容量问题 2)主存储器(RAM)的构成

构成:存储体(存储矩阵)、地址译码器、驱动器、I/O控制、片选控制、读写控制 主要技术指标:存储容量(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存储容量的大小)、存取速度(访问时间、存储周期描述)、可靠性(存储器的可靠性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描述,MTBF越大,可靠性越高)。

3)高速缓冲存储器

主存与高速缓存交换数据以页为单位,CPU访问的内容在高速缓存中称为“命中”,不在则为“不命中或失靶”

4)辅助存储器

定义:存放当前不立即使用的信息,常用辅存包括:磁带存储器、磁盘存储器、光盘存储器

特点:容量大、可靠性高、价格低 磁带磁盘存储器统称为磁表面存储器 1.4、计算机应用领域

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末,第二阶段,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70年代到80年代的发展,使其进入到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Internet发展,计算机应用方式向分布式和集群式发展。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种信息媒体的获取、表示、加工、表现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应用领域包括:科学计算、信息管理、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技术、语言与文字处理、人工智能。

1)科学计算

最早的应用领域,例如天气预报、天文研究、水利设计、原子结构分析、生物分子结构分析、人造卫星轨道计算、宇宙飞船研制等。

2)信息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计算机和管理规则组成,以采集、加工、维护和使用信息为主要功能的人-机系统。

目前正经历从单项事务的电子处理系统,向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发展,呈现系统集成化、结构分布化、信息多元化、功能智能化、3)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技术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进行综合处理。4)语言与文字的处理 5)人工智能

1.5、相关题目

第二章、操作系统

重点:操作系统概念、作用、类型、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 2.1、操作系统简介

1)操作系统(OS)定义:管理软硬件资源、控制程序进行,改善人机界面,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和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良好运行环境的系统软件。

2)作用:通过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系统效率;改善人机界面,向用户提供友好工作环境。

3)特征:并发性、共享性、异步性

4)功能: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网络与通信管理。5)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特点是用户脱机工作、成批处理作业、多道程序运行、作业周期长)、分时操作系统(特征有同时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实时操作系统(组成有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操作控制、反馈处理)2.2、处理机管理

1)进程基本概念 目地:刻画动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有效管理和调度进入计算机系统主存储器运行的程序。定义: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属性:结构性、动态性、共享性、独立性、制约性、并发性 2)进程的状态与转换

生命周期:创建、运行、撤销、消亡

状态:运行(正在运行)、就绪(待系统分配以运行)、等待(不具备运行条件,等待某个事件完成),以下是三态模型与五态模型:

3)进程描述

组成:进程程序块、进程数据块、系统/用户堆栈、进程控制块 进程控制块:标识信息、现场信息、控制信息 4)进程同步与互斥

两种基本关系:竞争(资源)关系与协作(完成同一任务时)关系

进程互斥:解决进程间的竞争关系,若干进程要使用同一共享资源时,任何时刻最多允许一个进程去使用,其他则必须等待,直到占有资源被释放。临界区管理可解决互斥问题。

进程同步:解决进行间协作关系,一个进程的执行依赖于另一个进程的消息,需要等待消息达到后才被唤醒。

同步机制:信号量、PV、管程

进程死锁:进程使用资源的过程:申请、使用、归还;产生死锁的条件:互斥条件、占有和等待条件、不剥夺条件、循环等待条件

2.3、存储管理

存储管理是操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存储管理直接影响系统性能。存储管理主要负责主存储器的管理。

主存储空间分为系统区和用户区。

存储管理功能:主存储空间的分配与回收、地址转换与存储保护、主存储空间的共享、主存储空间的扩充。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磁盘存储、固定磁盘、可移动存储介质共7个存储层次

2.4、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功能:外围设备中断处理、缓冲区管理、缓冲设备的分配、外围设备驱动调度 1)I/O硬件原理:输入输出系统、输入输出控制方式、询问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通道方式、2)I/O软件原理:层次分为I/O中断处理程序(底层)、设备驱动程序、与设备无关的操作系统I/O软件、用户层I/O软件

3)Spooling(假脱机)系统:设备虚拟技术 4)磁盘调度:移臂调度、旋转调度

2.5、文件管理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中负责存取和管理信息的模块,包括管理用户和系统信息的存储、检索、更新、共享和维护。

1)文件:用途分类为系统文件、库文件和用户文件;按保护级别分为只读文件、读写文件、不保护文件;按信息流向可分为输入文件、输出文件、输入输出文件;

2)文件类型:普通文件、目录文件、块设备文件、字符设备文件,其中普通文件包括ASCII文件或二进制文件。

3)文件系统:对用户的功能:文件按名存取、目录建立与维护、从逻辑文件到物理文件的转换、文件存储空间的分配和管理、提供合适的文件存取方法、实现文件的共享、保护和保密、提供一组适合用户使用的文件操作

4)文件存取方式:顺序存取、直接存取、索引存取。

2.6、作业管理

1)采取脱机和联机两种方式运行

2)作业是用户交给操作系统计算的一个独立任务。

3)作业调度:算法包括先来先服务算法、最短作业优先算法、响应比最高者算法(HRN)、优先数算法 4)多道程序设计:优点有提高了CPU利用率、提供内存和I/O设备利用率、改进了系统吞吐率、充分发挥了系统的并行性。主要缺点是作业周转时间长。

2.7、相关题目

第三章、程序设计语言

重点:基本概念、成分、汇编语言、编译原理、解释原理 3.1、程序设计语言基础

3.1、程序设计基本概念

1)概念:为了书写计算机程序而人为设计的符号语言,用于对计算过程进行描述、组织和辅导。始于1957年。

2)分为低级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都是面向机器)和高级语言(面向过程和面向问题的语言)3)机器语言:是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计算机能够直接识别和执行的一种机器指令的集合。

4)汇编语言:为了克服机器语言难读、难编、难记和易出错的缺点,人们用与代码指令与实际含义相近的英文缩写、字符、数字等符号来代替指令代码(例如add表示运算符号+的机器代码)。从而形成了汇编语言。因此汇编语言是一种用助记符表示的仍然面向机器的计算机语言。属于低级语言。

5)计算机不能直接识别汇编语言,因此需要先放入汇编程序的“加工”和“翻译”。用汇编语言等非机器语言书写好的符号程序称为“源程序”。运行汇编语言要将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目标程序是机器语言。

6)汇编语言的优势:编制系统软件和过程控制软件,目标程序占用内存空间少,运行速度快。

7)高级语言:与自然语言相近并为计算机接受和执行的计算机语言称为高级语言。

3.2、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成分

1)包括数据成分、运算成分、控制成分、函数等

2)数据成分:常量(整型、实型、字符、符号常量)与变量(变量名、变量值)、全局量与局部量、数据类型(基本类型、构造类型、指针类型与空类型)3)运算成分:算术运算、关系运算、逻辑运算。运算符号要规定优先级和结合性。4)控制成分:顺序、选择、循环结构

5)函数:由函数说明与函数体构成,也可分为有返回值函数和无返回值函数。

3.3、编译、解释系统

1)程序的编译与解释

计算机不能识别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需要通过“翻译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形式的目标程序,计算机才能识别和执行。

通常的翻译方式分为编译方式和解释方式; 编译方式:事先编写好一个称为编译程序的机器语言程序,作为系统软件放在机器内、当用户由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输入计算机后,编译程序便把源程序整个的翻译成用机器语言表示的与之等价的目标程序,然后再执行,得到结果。

解释方式:源程序进入计算机时,解释程序边扫描边解释,计算机一句一句执行,并不产生目标程序。

Pascal、Fortran、Cobol等高级语言执行编译方式;Basic则以解释方式为主,而Pascal和C语言是能书写编译程序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2)编译程序与解释程序的优缺点

编译程序可脱离语言环境执行,使用方便、效率高,可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但修改不方便,现在大多数编程语言都是编译型,例如Visual C++、Visual Foxpro、Dephi等。

解释语言执行效率低、但执行方式灵活、可动态调整修改应用程序,解释程序不能重复利用计算机资源。实现简单,方便在不同平台移植,例如java、Power Builder、Visual Foxpro、Visual Basic等。解释语言识别代码目地困难,但源程序有爆露的危险。

3.4、相关题目

第四章、系统配置和方法

重点:系统架构、配置方式、处理模式等系统配置技术;性能定义和评估等系统性能;可靠性定义与设计; 4.1、系统配置技术

4.1.1、系统架构

1)系统架构:C/S结构、B/S结构、多层分布式系统

2)系统配置方法:目的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可用性、鲁棒性(健壮)3)常用的系统配置方法:双机互备(一台主机出现异常则另外一台主动接管工作)、双机热备(区分主机和备机,主机出现异常,备机才接管工作)、群集系统、容错服务器

4)切换时机:系统软件或应用软件造成服务器宕机;服务器未宕机,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工作不正常、SCSI卡损坏,造成服务器与磁盘阵列无法存取数据、服务器内硬件损坏,造成服务器宕机、服务器不正常关机;

5)群集系统

群集与双机热备的区别:能否实现并行处理和某节点失效后的应用程序的平滑接管。双机热备只在两台服务器实现的。

群集服务的优点:高可用性、修复返回、易管理性、可扩展性

6)容错服务器:高可靠性、可用性、硬件设备总成本(TCO)降低。4.1.2、系统处理模式

1)集中式及分布式计算

集中式计算:一台主机可配备多个I/O设备的终端。

分布式计算: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桌上计算、工作组计算、网络计算 2)批处理与实时处理:

3)web计算:优点包括统一的用户界面、经济性可维护性、鲁棒性、可伸缩性、兼容性、安全性、适应网络的异构和动态环境 4.1.3、系统事务管理

1)事务的概念

用户定义的数据库操作序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单位。特点是要么不做,要么全做。一个程序可包含多个事务,但一个事务也可包含一条SQL或者整个程序。

定义事务:

Begin TRANSACTION--开始事务 COMMIT--提交事务 ROLLBACK—回滚事务

事务的特性:原子性、隔离性、一致性、持续性 2)事务的并发控制

并发控制机制是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 封锁是并发控制的一项重要技术。

4.2、系统性能

4.2.1、系统性能定义与指标

计算机系统性能指标以系统响应时间和作业吞吐量为代表。其他常用指标还包括:MIPS=指令数*1000000、MFLOPS=浮点指令数*1000000 4.2.2、系统性能评估

1)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技术可用于开发中和开发后的系统评价。主要包括三种技术:分析技术、模拟技术和测量技术

2)常用的机器性能测试的基准测试程序有:实际的应用程序方法、核心基准程序方法、简单基准测试程序、综合基准测试程序。

4.3、系统可靠性

1)可靠性定义和指标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故障一般是由元器件的失效引起的。可靠性指标: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可维护性指标:平均维修时间(MTTR)可用性定义:MTBF/(MTBF+MTTR)*100% 2)计算机可靠性模型:串联系统可靠性、并联系统可靠性、混联(串并联、并串联)系统。

3)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的方法有:提高元器件质量、发展容错技术。

4.4、相关题目

第五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5.1、数据结构与算法简介

1)计算机程序处理的一切数值的、非数值的信息,乃至程序统称为数据(Data),而计算机是加工处理数据(信息)的工具。

2)数据的特性以及数据之间存在的关系称为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

3)计算机算法与数据结构密切相关,算法依附于具体的数据结构,数据结构直接关系到算法的选择和效率。

4)数据结构的常用名词:数据(符号描述)、数据元素(数据的基本单位)、数据记录、关键项、数据处理、数据结构、数据类型、数据对象、算法、线性结构、集合、图、树等。

5)算法描述:特性包含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输入、输出。算法是可以用自然语言、数字语言、约定符号来表示、也可以用计算机高级语言描述,例如流程图、Pascal、C语言、伪代码或决策表。

6)算法评价:好的算法评价的特性包含正确性、可读性、健壮性。效率和低存储量需求。

5.2、线性表

1)线性表: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数据结构。一个线性表是N个数据元素的有限序列。一个数据元素可以有若干个数据项组成。

2)线性表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散列等方式,注意顺序和链式存储结构的分别。

5.3、栈和队列

1)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是限定在表尾进行插入或者删除操作的线性表。进行插入和删除的那一端为栈顶,另一端为栈底。栈的插入和删除操作分别简称进栈和出栈。

2)栈分为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

3)栈后进先出,队列先进先出---同样是在线性表中 “按顺序” 插入1,2,3,4 对于栈,只允许在尾部删除,所以先出栈的将会是4,即后进先出 对于队列,只允许在头部删除,所以先出队的是1,即先进后出

4)表达式求值:表达式由运算符、操作数、界限符组成。结束符是#号。

5)表达式分为中缀表达式(算法与算数运算一致)和后缀表达式(算法为顺序运算)5.4、数组与广义表

1)数组分为动态数组(声音没有下标的数组名,使用时再声明下标)与静态数据(使用数值常量、符号常量定义下标)2)多维数组的顺序存储的两种形式:以列序为主序,以行序为主序。

3)行优先序列是低下标优先或左边下标优先于右下标,Basic、Pascal、C都是采用行优先顺序

4)广义表有两种结构的结点:表结点,表示列表;原子结点,表示原子。表结点可以由标志域、指示表头的指针域、指示表尾的指针域,原子结点由标志域和值域组成。

5.5、树和二叉树

1)树的表示方法:常用方法(树型)、括号、嵌套集合、凹入。

2)树的存储结构:常用的树存储结构主要有三种:双亲表示法、孩子表示法、孩子兄弟表示法。

3)二叉树的特点是每个节点最多2个子数,不能大于2,且左右次序不能任意颠倒。4)常用的树存储结构主要有三种:双亲表示法、孩子表示法、孩子兄弟表示法。5)树的遍历方式分为三种:前序、后序、层次

前序:先访问根节点,再一次按前序遍历的方式访问根节点的每一个子树,ABCEFHIGD;后序:先按后续遍历的方式访问根节点的每一个子树,再访问根节点,BEHIFGCDA。层次:首先访问第一层上的根节点,然后从左到右访问第二层所有节点,最后访问最低一层的所有节点,ABCDEFGHI。5.6、图

1)图的定义:由一个非空的顶点集合和一个描述顶点之间多对多的边集合组成的一种数据结构。

2)图分为有向图和无向图。

3)图的存储结构:邻接矩阵表示法的空间复杂度为S(n)=O(n2)4)图的遍历:深度优先遍历、广度优先遍历。

第六章、多媒体基础知识 6.1、多媒体概论

1)多媒体就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将计算机技术、声像处理技术、通信技术、出版技术结合,综合处理“图、文、声、像”多种信息。

2)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特性: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数字化。3)多媒体计算机硬件主要包括:对媒体主机(个人机、工作站)、多媒体输入设备(摄像机、麦克风、扫描仪)、多媒体输出设备(打印机、绘图仪、音响)、多媒体存储设备(硬盘、光盘)、多媒体功能卡(视频卡、声音卡)、操纵控制设备(鼠标、键盘、触摸屏)。

4)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多媒体压缩/解压缩软件、多媒体声像同步软件、多媒体通信软件以及多媒体开发和创作工具。

5)多媒体开发软件包提供了图形、色彩板、声音、动画、图像及各种媒体文件的转换与编辑软件。

6.2、多媒体关键技术应用

1)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组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各种媒体信息的处理技术和压缩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2)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视频和音频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技术、多媒体专用芯片技术、多媒体系统软件技术、大容量信息存储技术、多媒体网路通信技术、超文本与超媒体技术。

3)在研究和选用编码时,主要有两个问题:编码方法能用计算机软件或集成电路芯片快速实现;符合压缩编码和解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

4)多媒体专用芯片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除专用处理器芯片外,多媒体系统还需要其他集成电路芯片支持:数模和模数转换器、音频视频芯片、彩色空间变换器及时钟信号产生器。

5)多媒体系统软件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操作系统、媒体编辑系统、多媒体数据库管理技术、多媒体信息和混合于重叠技术。

6)多媒体数据库的关键技术是解决:多媒体数据的模型、表示方式;多媒体数据的压缩及解压缩;多媒体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存储方法。

7)多媒体网络通信的关键技术是多媒体数据的压缩技术和高速的数据通信技术。8)超媒体技术是超文本+多媒体。

9)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教育与培训、桌面出版与办公自动化、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多媒体通信、多媒体声光艺术品的创作。

10)桌面出版物主要包括:印刷品、表格、布告、广告、宣传品、海报、市场图表、蓝图及商品图。

11)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内容可分为:电子图书、文档资料、报刊杂志、教育培训、娱乐游戏、宣传广告、信息咨询。

12)电子出版无的特点是:具有集成性和交互性、表现力强。13)多媒体通信的特点:分布性、同步性、交互性

6.3 多媒体压缩编码技术

1)信息压缩比是指压缩前后所需的多媒体数字信息存储量之比,压缩比越大,数据减少的就越多,压缩技术越复杂。

2)指标衡量一种数据压缩技术的好坏:压缩比、压缩后多媒体信息的质量、压缩和解压缩速度、压缩所需的软硬件开销。

3)多媒体数据压缩处理包括:编码(压缩)过程和解码(解压缩)过程。4)一般来说,压缩的计算量比解压缩的计算量大。6.3.1、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基本编码方法

1)数据压缩方法:无损压缩法(冗余压缩法)和有损压缩法(熵压缩法)。2)无损压缩的压缩率一般为2:1到5:1。

3)常用的无损压缩方法有:哈夫曼编码、算术编码、行程编码、使用统计的方法或字典查找的方法进行压缩。

4)常用的有损压缩方法有:预测编码、变换编码、子带编码、矢量量化编码、混合编码、小波编码。

5)哈夫曼编码是对独立信源达到最小平均码长的编码方法,具有唯一可译性。6)算术方法是一种二元码的编码方法。

7)预测编码常用的是差分脉冲编码调制法(DPCM)和自适应的差分脉冲编码调制法(ADPCM)。

8)变换编码种类:傅立叶变换、离散余弦变换、离散正弦变换。6.3.2、编码的国际标准

1)通用的压缩编码国际标准:JPEG、MPEG、H.261、DVI。2)JPEG(联合照片专家组),静止图像压缩和解压缩算法。由ISO和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共同制定。一般来说,JPEG图像压缩比大于20:1时,图像质量开始变坏。

3)MPEG(动态图像专家组),提供的压缩比可高达200:1,通常有三个版本MPEG—

1、MPEG—

2、MPEG—3。优点:兼容性好、压缩比高、数据失真小。4H.261也称PX64标准。6.4 多媒体技术应用

6.4.1、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1)数字图像的优点是:精度高、数字图像不会被电源的波动电磁场辐射等环境干扰所影响、不会因为存储传输操作产生信息失真、不论来自哪种信息源数字化后的图像都可以用计算机处理。

2)数字化过程包括:采样(抽样)和量化2个步骤。、3)常见的数字图像类型:二值图像,如文字、图像、指纹;黑白灰度图像,如黑白照片;彩色图像,如彩色照片;活动图像,如动画。

4)色彩数和图形灰度用bit来表示,一般写成2的n次方,n代表位数,当图像达到24位时,可表现1677万种颜色(真彩)。

5)彩色可用亮度、色调、饱和度来表示。6)色调和饱和度通称为色度。

7)常用的几种彩色表示空间是:RGB彩色空间、HIS彩色空间、CMYK彩色空间、YUV彩色空间。

8)HIS 用H(色调)S(饱和度)I(光强度)三个参数描述颜色特性。9)CMYK 用青、紫红、黄、黑四种颜色来组合出彩色图像。10)YUV在PAL彩色电视制式中采用的彩色空间。11)常用的矢量图形文件有:3DS,DXF(CAD),WMF(用于桌面出版)。12)图像文件格式分两大类:静态图像文件格式、动态图像文件格式。13)静态图像文件格式有:GIF、TIF、BMP、PCX、JPG、PCD。14)动态图像文件格式有:AVI、MPEG。

15)常用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改善图像的像质(锐化、增强、平滑、校正)、将图像复原、识别和分析图像、重建图像、编辑图像、图像数据的压缩编码。

16)图像分析技术包括:高频增强、检测边缘与线条、抽取轮廓、分割图像区域、测量形状特征、纹理分析、图像匹配。

17)图像重建包括:二维和三维;典型的图像重建应用包括:测绘、工业检测、医学CT投影图像重建。

18)图像编辑包括:图像的剪裁、缩放、旋转、修改、插入文字或图片。19)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彩色电视制式:PAL、NTSC、SECAM、HDTV。6.4.2、数字音频处理技术

1)影响数字视频质量的因素有:帧速、分辨率、颜色数、压缩比、关键帧。2)视频图像文件的解压缩有硬件和软件两种。3)视频卡分类:视频叠加卡、视频捕捉卡、电视编码卡、电视选台卡、压缩/解压缩卡。4)声音类型:波形声音、语音、音乐。5)声音三要素:音调、音强、音色。

6)数字音频处理技术:音频采集、语音编码/解码、文语转换、音乐合成、语音识别与理解、音频视频同步、音频效果与编辑。

7)数字音频的转换过程是选择采样频率进行采样;选择合适的量化精度进行量化;编码。8)数字音频信息质量受3个因素影响:采样频率、量化精度、频率数。

9)音频文件大小的计算公式:文件的字节数/每秒=采样频率(Hz)X分辨率(位)X声道数/8 10)实现计算机语音输入的方法:录音/重放、文语转换。11)音频冗余重要表现为:时域冗余度和频域冗余度。12)音频信号的编码:波形编码(PCM,脉冲编码调制;DPCM,差值脉冲编码调制;ADPCM,自适应差值编码调制)、参数编码(这类编码技术成为声码器,有通道声码期、同态声码器、线性预测声码器,适合于语信号的编码)、混合编码(码本激励线性预测编码、多脉冲激励线性预测编码)。

13)电子乐器数字接口(MIDI)系统。6.4.3、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创作

1)多媒体创作工具的功能主要有:优异的面向对象的编程环境;具有较强的多媒体数据I/O能力;动画处理能力;超级连接能力;应用程序的连接能力;模块化和面向对象;友好的界面和易学易用。

2)常用的多媒体创作工具有:文字处理软件(word)、简报处理软件(Powerpoint)、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3DS MAX)。

3)多媒体创作系统大致可分为:素材库、编辑、播放。主要功能包括:视频图像的制作;动画制作、交互式演示系统、展示系统、交互式查询系统、交互式的训练、仿真原形和技术的可视化。

4)根据多媒体创作工具的创作方法和结构特点的不同,多媒体创作系统可分为:基于时间创作的工具;基于图表或流线的创作工具、基于卡片或页面的工具、以传统程序语言为基础的工具。

5)多媒体开发工具特征:编辑特性、组织特性、编程特性、交互式特性、性能精确特性、播放特性、提交特性。

6)较常用的多媒体开发工具有Visual Basic和Authorware。

7)Authorware特点:基于流程度图表创作方式、具有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的直接创作处理能力、外部接口形式多样、具有多种交互方式、多媒体集成能力高效、多平台支持、网络支持

第七章、网络基础知识

1)网络就是一些结点和链路的集合,它提供两个或多个规定点的连接,以便于在这些点建立通信。

2)计算机网络就是互相连接、彼此独立的计算机系统集合。

3)计算机网络涉及三方面的问题:至少两台计算机互连、通信设备与线路介质、网络软件、通信协议以及NOS 4)网络拓扑结构分类:总线状、环状、树状、网状、星状、混合状 5)按照网络覆盖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互联网。6)计算机网络组成:结点、线路、链路 7)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983年提出的ISO 7498,我国相应标准是GB 9387,记成OSI/RM。8)OSI采用三级抽象:参考模型(即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协议规范(即协议规格)。OSI采用了7层模型,如图:

8)TCP/IP协议:国际互联网工业标准。TCP是网络传输控制协议、IP为互连网络协议。TCP/IP包括的协议有远程登陆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9)数据通信分类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10)数据通信主要技术指标:波特率(单位时间内传输信号个数,单位为Baud)、比特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二进制数,单位为bps)、带宽、信道容量、误码率、信道延迟。

11)数据通信编码:基带方式、4B/5B方式 12)网络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

13)多路复用技术:在同一介质上,同时传输多个有限带宽信号的方法,主要有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多分路复用(TDM)。

14)数据交换技术包括: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15)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编码是为了提高数字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性,差错控制编码有奇偶检验码、循环冗余码;流量控制是一种协调发送站和接收站工作步调的技术,主要有X-ON/X-OFF、DTE-DCE流控和滑动窗口协议三种方式。

16)计算机局域网按拓扑结构分:总线状、树状、环状、星状。17)按使用介质分:有线网和无限网

18)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法、令牌环访问控制方式、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方式。

19)局域网组网技术: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令牌环网络、FDDI光纤环网、ATM局域网。

20)以太网是局域网工业标准,1983年IEEE802委员会提出的局域网协议(CSMA/CD)21)以太网主要技术规范:拓扑结构为总线型、介质访问控制方式:CSMA/CD,传输速率为10Mbps(100Mbps为快速以太网),传输介质为同轴电缆(50欧)-或双绞线,最大工作站数为1024个,最大传输距离为2.5km(使用中继器),报文长度为64-1518byte。

22)网络管理与管理软件

网络管理:通过某种方式对网络状态进行调整,使网络能正常、高效的运行。

网络管理分为5部分:网络性能管理、网络设备和应用配置管理、网络利用和计费管理、网络设备和应用故障管理、安全管理。

网络管理软件功能:体系结构、核心服务、应用程序

23)网络安全包括:系统不被侵入、数据不丢失、网络中的计算机不被病毒感染 24)网络安全要求:运行系统安全、网络上系统信息安全、网络上信息传播的安全、网络上信息内容的安全。

25)网络安全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可审查性。26)网络安全层次为:物理安全、控制安全、服务安全、协议安全。

27)防火墙分类:数据包过滤防火墙、应用级网关型防火墙、代理服务器防火墙、复合型防火墙

28)网络安全协议:SSH(传输数据加密,基于密码密匙安全验证)、PKI(SET与SSL)。29)网络性能与评估:

网络性能分析主要涉及网络的服务质量(QoS)、服务等级协议(SLA)和网络流量性能测评

30)网络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31)因特网常用的网络连接设备有:网卡、网桥、生成树网桥、源路由网桥、路由器、中继器、交换机等。

32)IP地址和子网掩码:IP地址分类A、B、C三类 33)DNS与代理服务器 34)万维网服务 35)因特网其他服务:电子邮件、搜索引擎、文件传输服务FTP、新闻组服务(Newsgroup)。

第八章、数据库技术 8.1、数据库技术基础

1)数据管理:指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2)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 3)数据(data):描述事务的符号记录。4)数据库(database,DB):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5)数据库的特征: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6)数据库系统(DBS)构成: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及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

7)与人工管理和文件系统相比,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①数据结构化;②数据的共享高,冗余度低,易扩展;③数据独立性高;④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8.1.1、数据模型

1)根据模型应用的不同目的,可将模型划分为2类:概念模型(信息模型)和数据模型。

2)概念模型(E-R图)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用户和信息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3)数据模型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主要用于DBMS的实现,包括: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

4)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约束条件。5)对象包括2类:与数据类型、内容、性质有关的对象;与数据之间联系有关的对象。6)常用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层次和网状模型也称为非关系模型。8.1.2、数据库系统结构

1)数据库系统内部架构分为三层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内模式三种。2)数据库系统外部机构分为:集中式、分布式、客户/服务器和并行结构 3)关系数据库

关系模型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关系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关系模型常用的操作有:选择、投影、连接、除、并、交、差等查询操作和增加、删除、修改两大部分。

关系数据库结构定义:域、笛卡尔积、关系。关系的完整性: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

关系运算:传统集合运算包括并、差、交、广义笛卡尔积;专门的关系运算包括选择、投影、连接、除。

4)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SQL语言

SQL是介于关系代数与关系运算之间的结构化查询语言,功能包括数据查询、数据操作、数据定义和数据控制。

SQL数据定义功能包括定义表、定义视图、定义序列

SQL的数据操作:查询(单表、连接、集合查询)、数据更新等

SQL数据控制功能包括:事务管理功能、数据保护功能,即数据库恢复、并发控制、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

嵌入式SQL:SQL嵌入到高级语言中称为嵌入式SQL。

8.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1)DBMS实现对共享数据的有效组织、管理和存取。

2)DBMS满足系统目标:用户界面友好、功能完备、效率高、结构清晰、开放性。3)DBMS的基本功能:数据库定义、数据存取、数据库运行管理、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其他功能(通信功能)。

4)Web数据库优点:无需开发数据库前端、标准统一、开发过程简单、交叉平台支持。5)Web数据库环境有硬件元素和软件元素组成。

6)Web数据库常见产品有:Microsoft SQL Server、Oracle Universal Server、DB2等。

7)几种常用web数据库产品的优点比较:

8)数据库系统控制功能: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9)数据库系统中发生的故障包括:事务内部故障、系统故障、介质故障和计算机病毒。10)数据库恢复机制涉及两个关键:如何建立冗余数据、如何利用冗余数据实施数据库的恢复。

11)建立冗余数据的常用技术:数据转储和登录日志文件

12)事务故障是事务在运行至正常终点前被终止,此时数据库可能出于不正常状态,事务故障的恢复由系统自动完成。

13)系统故障是指造成系统停止运转的任何事件,使系统需要重新启动。例如硬件错误、操作系统故障、DBMS代码错误、突然停电等。系统故障恢复是系统重启完成的。

14)介质故障:介质故障称为硬故障、例如磁盘损坏、磁头碰撞、瞬时磁场干扰等。发生可能性小,破坏性很大。恢复的方法是重装数据库。

第九章、安全性知识 9.1 安全性简介

9.1.1 安全性基本概念和特征

1)信息安全是对信息、系统以及使用、存储和传输信息的硬件的保护。

2)信息的3个特性:机密性(防止信息暴露给未授权的人或系统的质量和状态)、完整性(信息完整而未被腐蚀的质量和状态)和可用性(信息的用户可以在不受干涉和阻碍的情况下对信息进行访问并按所需格式接受它)。

3)信息系统安全是指确保信息系统结构安全,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元素安全,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安全技术、安全服务和安全管理的总和。9.1.2 安全性要素

1)信息系统主要由物理环境及其保障、硬件设备、软件设备、管理者组成。

2)物理环境包括场地(机房场地、信息存储场地)和机房、物理保障主要考虑电力供应和灾难应急。

3)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主要有计算机(大、中、小型计算机和个人计算机)、中断设备、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集线器、网关设备或路由器、中继器、桥接设备和调制解调器)、传输介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缆、卫星信道和微波信道)、输入输出设备(键盘、磁盘驱动器、磁带机、扫描仪、打印机、显示器)。

4)组成信息系统的软件设施主要有操作系统、通用应用软件、网络管理软件以及网络协议。

5)信息系统管理者包括:系统安全员、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存储介质保管员、系统操作人员和软硬件维修人员。

9.2 访问控制和鉴别

9.2.2 访问控制的一般概念

1)访问控制的手段包括用户识别代码、密码、登录控制、资源授权(用户配置文件、资源配置文件、控制列表)、授权核查、日志和审计。

2)访问控制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共同目标是保护资产,内部控制设计所用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与计算机相关的和无关的,而访问控制设计与知识相关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是整体安全控制的一部分。9.2.1 鉴别

1)鉴别机制是以交换信息的方式确认实体真实身份的一种安全机制,可被鉴别的实体称为主体,主体有一个或多个与之对应的辨别标识符。

2)可被鉴别的主体有人类用户、进程、实开放系统、OSI层实体、组织机构。3)鉴别的目的实防止其他实体占用和独立操作被鉴别实体的身份,这类危害称之为“冒充”。

4)主体和验证者的两种关系背景:主体由申请者来代表申请者和验证者之间存在着特定通信关系;主体为验证者提供数据项来源。

5)鉴别的方法主要有以下5中:用拥有的(IC卡)进行鉴别;用所知道的进行鉴别(如密码);用不可改变的特性(如生物测定的标识特征)进行鉴别;相信可靠的第三方建立的鉴别;环境(如主机地址)。

6)鉴别分为单向和双向鉴别,鉴别服务可以将鉴别结果传送给访问控制服务。9.2.3 访问控制的策略

1)实现访问控制的三种最常用的方法:要求用户输入一些保密信息(用户名、密码);采用物理识别设备(访问卡、钥匙、令牌)、采用生物统计学系统(基于某种特殊的物理特性对人进行唯一性识别)。

2)除了密码之外访问控制的特性包括:多个密码(一个密码用于进入系统、另一个密码用于规定操作权限);一次性密码(系统生成一次性密码的清单);基于时间的密码(访问使用的正确密码随时间变化,变化基于时间和一个秘密的用户钥匙,密码隔一段时间就发生变化,变得难以猜测);智能卡(不但需要密码,还要物理的智能卡才有权限接触系统);挑战反应系统(使用智能卡和加密的组合来提供安全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系统)。

3)访问控制手段: 物理类

防御型:文书备份、围墙和栅栏、保安、证件识别系统、加锁的门、双供电系统、生物识别型门禁系统、工作场所的选择、灭火系统。

探测型:移动监测探头、烟感和温感探头、闭路监控、传感和报警系统。管理类

防御型:安全知识培训、职务分离、职员雇用手续、职员离职手续、监督管理、灾难恢复和应急计划、计算机使用的登记。探测型:安全评估和审计、性能评估、强制假期、背景调查、职务轮换。技术类

防御型:访问控制软件、防病毒软件、库代码控制系统、密码、智能卡、加密、拨号访问控制和回叫系统。

探测型:日志审计、入侵检测系。

9.3 加密

9.3.1 保密与加密

1)加密就是将信息进行编码使侵入者不能够理解和阅读的方法。解密将编码信息转化为原理的形式。9.3.2 加密与解密机制

1)从译者的角度看,密码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有三种主要变型:“只有密文”问题(仅有密文而无明文);“已知明文”问题(已有一批相匹配的明文与密文);“选择明文”(能够加密自己所选的明文)。9.3.3 密码算法

1)密码算法分为传统密码算法(对称密码算法)和公开密钥密码算法(非对称密码算法)。

2)对称密码技术要求加密解码双方拥有相同的密钥,非对称密码技术是加密解密双方拥有不同密钥。

3)对称密码体制从加密模式上可分为序列密码和分组密码。4)序列密码算法的安全强度由它所产生的伪随机序列的好坏来决定;分组密码体制中,经过加密的密文与密码算法和密钥有关,与被处理的明文数据段在整个明文中所处的位置无关。

5)非对称密码要求密码成对出现,一个为加密密钥(可以公开),另一个为解密密钥(用户要保护好),并且不可能从其中一个推导出另一个。

6)公共密钥机密的信息只能用专用密钥解密,公钥加密也用来对专用密钥机密。9.3.4 密钥及密钥管理

1)密钥是密码算法中的可变参数。

2)密钥管理包括:产生密钥、分发密钥、输入和输出密钥、更换密钥、存储密钥、保存和备份密钥、密钥的寿命、销毁密钥。

9.4 完整性保障

9.4.1 完整性概念

1)完整性包括软件完整性和数据完整性两个方面

2)对数据完整性五个最常见的威胁:人类,可能是人类的疏忽、故意损坏等原因导致完整性被破坏;硬件故障,包括磁盘故障、芯片和主板故障、电源故障;网络故障,包括网络连接问题、网络接口卡和驱动程序;灾难,如火灾、水灾、工业破坏和蓄意破坏;逻辑问题,包括软件错误、文件损坏、容量错误、数据交换错误和操作系统错误。9.4.2 完整性保障策略

1)为了恢复数据完整性和防止数据完整性丧失,可以采用的技术有:备份、镜像技术、归档、分级存储管理、转储、系统安全程序、奇偶校验和故障前兆分析。2)通过如下服务来完成完整性服务:屏蔽、证实、屏蔽。

3)DBMS的完整性控制机制应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义功能、检查功能、如果发现用户操作请求使数据违背了完整性约束条件,采取一定的动作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4)攻击可以发生在软件的三个主要成分:程序、数据、文档。5)数字签名

9.5 可用性保障

1)要提高系统的可用性,一般都是要配置冗余和容错部件来减少他们的不可用时间。9.5.1 事故相应与事故恢复

2)灾难恢复措施包括:灾难预防制度、灾难演习制度、灾难恢复(全盘恢复和个别文件恢复)。

3)备份系统的组成部分有物理主机系统、逻辑主机系统、备份存储介质、操作调度、操作执行、物理目标系统、系统监控。

4)备份策略: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按需备份

5)提供容错的途径有使用空闲备件、负载平衡、镜像、复现、热可更换。6)网络冗余的主要途径有双主干、开关控制技术、路由器、通信中件。

9.6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与计算机犯罪的防范

9.6.1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1)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包括两个方面对已知病毒的预防和对未来病毒的预防,对已知病毒的预防可以采用特征判定技术和静态判定技术;对未知病毒的预防是一种行为规则判定技术(动态判定技术)。

2)计算机病毒预防技术主要包括磁盘引导区保护、加密可执行程序、读写控制技术、系统监控技术。

3)反病毒软件:病毒扫描软件、完整性检查程序、行为封锁软件。

4)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有两种:特征分类的基础上建立的、对文件数据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对比,发现差异。9.6.2计算机犯罪的防范

9.7 安全分析

1)风险:指某种破坏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2)风险管理:指识别、评估、降低风险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并实施适当机制控制风险保持在此程度之内的过程。9.7.1 识别和评估风险

1)有形资产可以通过资产的价值进行分类,如机密级、内部访问级、共享级、未保密级。

2)考虑信息安全时,必须重视的7种风险:①物理破坏、②人为错误、③设备故障、④内外部攻击、⑤数据误用、⑥数据丢失、⑦程序错误、⑧网络本身的诸多特性(共享性、开放性、复杂性)、⑨网络信息系统自身的脆弱性(操作系统的漏洞、网络协议的缺陷、通信线路的不稳定、人为因素)。

3)风险分析的方法与途径可分为:①定量分析和②定性分析。4)定性分析通过列出各种威胁的清单,对威胁的严重程度及资产的敏感程度进行分级,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法。5)定性分析技术包括:判断、直觉和经验。

6)风险小组应由企业中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可以是管理者、程序开发人员、审计人员、系统集成人员、操作人员。9.7.2 控制风险

1)风险管理方式:①降低风险、②避免风险、③转嫁风险、④接受风险。2)在采取防护措施时,要考虑9个方面:①产品费用、②设计计划费用、③实施费用、④环境的改变、⑤与其他防护措施的兼容性、⑥维护需求、⑦测试需求、⑧修复替换更新费用、⑨操作支持费用。

3)控制风险的方法:①对动作进行优先级排序,风险高的优先考虑;②评价风险评估过程中的建议,分析建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③实施成本收益分析;④结合技术、操作和管理类的控制元素,选择性价比最好的安全控制;⑤责任分配;⑥制定一套安全措施实现计划;⑦实现选择的安全控制。

9.8 安全管理

9.8.1 安全管理政策法规

1)信息系统法律的主要内容:信息网络的规划与建设、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经营、信息系统的安全、信息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个人数据保护、电子商务、计算机犯罪、计算机证据与诉讼。

2)信息安全涉及的方面: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场地管理、存储媒体管理、软件管理、网络管理、密码和密钥管理、审计管理。

3)信息安全管理的总原则:规范化、系统化、综合保障、以人为本、主要负责人负责、预防、风险评估、动态发展、注重实效、均衡保护。

4)安全管理的具体原则:分权制衡、最小特权、标准化、选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失效保护、普遍参与、职责分离、审计独立、控制社会影响、保护资源和效率。

5)我国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方针:兴利除弊、集中监控、分级管理、保障国家安全。9.8.2 安全机构和人员管理

1)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机构的第一步是确定系统安全管理员的角色,并组成安全管理小组。

2)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包括:安全管理人员的义务和职责、安全配置管理策略、系统连接安全策略、传输安全策略、审计与入侵安全策略、标签策略、病毒防护策略、安全备份策略、物理安全策略、系统安全评估原则。

3)安全人员管理的原则:从不单独一个人、限制使用期限、责任分散、最小权限。9.8.3 技术安全管理

1)技术安全管理的内容:①软件管理、②设备管理、③介质管理、④涉密信息管理、⑤技术文档管理、⑥传输线路管理、⑦安全审计跟踪、⑧公共网络连接管理、⑨灾难恢复

2)软件管理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数据库、安全软件、工具软件的采购、安装、使用、更新、维护和防病毒管理。

3)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购置、使用、维修和存储管理。

4)介质管理包括:介质分类、介质库的管理、介质登记和借用、介质的复制和销毁以及涉密介质的管理。

5)涉密信息管理包括:涉密信息等级的划分、密钥管理、密码管理。6)技术文档管理包括:技术文档的密级管理和使用管理。7)传输线路管理包括:传输线路管理和网络互联管理。

8)灾难恢复包括:制定灾难恢复策略计划和灾难恢复计划的测试与维护。9.8.4 网络管理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的网络管理的5种功能:①故障管理、②配置管理、③安全管理、④性能管理、⑤计费管理。

第二篇、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第十章、信息开发基础知识 10.1、信息系统概念

1)信息系统:用以收集、处理、存储、分发信息的相互关联的组件的集合,其作用在于支持组织的决策和控制。

2)信息系统特性:

a、输入与输出类型明确,输入是数据,输出是信息。

b、输出信息必定有用,是服务于信息系统的目标,它反应了信息系统的功能或目标。c、处理以为着转换、变换原始输入数据。d、反馈是有效的控制手段

e、计算机不是信息系统所固有的,它早已存在,例如动物的神经信息系统

3)信息系统7大构成部分: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数据及存储介质、通信系统、非计算机系统的信息收集、处理设备、规章制度和工作人员。

4)信息系统概念上由4大部分: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信息管理

5)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6)信息系统硬件结构

集中式、分布-集中式-分布式 7)信息系统主要类型

面向作业处理的系统(办公自动化、事务处理、数据采集与监控)面向管理控制的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知识工作支持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面向决策计划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战略信息系统、专家管理系统)8)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影响

促使组织机构扁平化、组织机构更加灵活有效、虚拟办公室、增加企业流程重组的成功率

10.2、信息系统工程

1)信息系统工程概念: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和信息应用系统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

2)信息系统工程特点:研究方法的整体性、技术应用的综合性和管理上的科学化。3)信息系统工程范围: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概念、方法、评价、规划、工具、标准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即信息系统的系统工程;发展和研究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工程方法;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总体数据规划;系统集成;

4)信息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技术方法、行为方法和社会技术系统方法;

10.3、信息系统开发概述

1)信息系统开发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将系统目标具体化为用户需求,再将用户需求转换为系统分析的逻辑模型(系统规格说明书)。

系统设计阶段(自顶向下):总体设计(系统模块结构设计、计算机物理系统配置方案设计)、详细设计(过程处理设计、代码设计、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形成系统设计说明书,指导系统实施阶段的工作依据

系统实施阶段:目标是把系统设计的物理模型转换可实际运行的新系统。内容是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系统调试、人员培训、系统切换。

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系统运行、系统运行管理、系统维护

系统运行管理:系统运行的组织机构、基础数据管理、运行制度管理、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2)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a、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

系统化、结构化和自顶向下的开发方法(系统实施阶段自底向上)。SSA&D特点:建立面向用户的观点、严格驱动工作阶段、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充分预料可能发生过的变化、工作文件的标准化和文献化。

b、原型方法

概念:原型表示系统的一个早期可运行版本,反应系统的部分重要特征以及功能,通过反复评价反复修改,逐步确定需求,从而进化到最终的系统。

运用方式:探索式、实验式、演化型。c、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具有稳定性、可修改性、可重用性

构造属性:区分对象和属性、区分整体对象和组成部分、不同对象类的形成以及区分。4个要点: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对象组成、把所有对象划分成类、按照父类与子类的关系构建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对象彼此之间仅能通过消息传递而联系。

d、各种方法比较

原型方法:适用于需求不明确且小型局部系统

结构化方法:辅助业务人员对原有业务进行分析、清理和优化,使其在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上有很大提高。

面向对象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系统开发,不涉足系统分析以前的开发环节。

第十一章:信息系统开发管理 11.1、信息系统项目

1)项目 基本概念:在既定资源和要求的约束下,为实现某种目的而相互联系的一次性工作任务。基本特征:明确的目标、独特的性质、有限的生命周期、特定的委托人(需求者、资金提供者)、实施的一次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结果的不可逆转性。

2)信息系统项目 特点:目标不明确任务边界模糊质量要求由项目团队定义、过程中需求变更频繁项目进度费用计划不断更改、智力密集劳动密集,受人力资源影响最大,人员的结构、责任心、能力和稳定性对项目质量以及是否成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项目管理

9大体系: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综合管理(整体管理)。

4)项目三角形

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三个因素相互影响,每一条边的更改都会影响到质量。质量是三个因素协调的结果。

11.2、信息系统开发工具

1)常用工具

Microsoft Project 98/2000-桌面项目管理工具:融合了时间、成本、人力、风险、沟通等因素,具有快速制定项目计划、实现进度和成本分析、控制等等。

P3/P3E-工程项目管理软件:高档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的行业标准。P3是全球使用最多的项目进度控制软件。P3E是企业集成项目管理工具。P3E最大的特点是可基于EPS层次化结构的任一点进行项目执行情况的财务分析。

ClearQuest-更新管理系统,支持多平台多环境(操作系统、数据库),适用于所有的开发过程。

第十二章、信息系统分析 12.1、系统分析的任务

1)系统分析任务:了解用户需求、确定系统逻辑模型,形成系统分析报告—系统做什么?

2)系统分析阶段是信息系统开发最重要的阶段。

3)系统分析步骤: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编写写规格说明书。

4)结构化分析方法指导原则: 请用户共同参与系统的开发

文档编写时,考虑到用户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阅读、使用资料的目的 使用适当的画图工具作为媒介

在进行更详细设计之前,建立一个系统的逻辑模型。自下而上进行系统分析和和设计 自顶向下进行系统测试

在系统验收之前,让用户看到主要输出

对系统的评价不仅仅是开发和运行费用的评价,而是对系统整个系统生存过程的费用和收益的评价。

5)结构化分析方法主要工具: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实体关系图、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和判定树。

数据流图:数据传递和加工的角度,以图形的方式刻画系统内数据的运动情况。数据字典:对数据流图的补充和说明。

实体关系图(E-R图):数据流图描述系统的逻辑结构,ER图描述概念结构。

12.2、系统说明书

系统说明书基本要求:全面、系统、准确、详实、清晰的表达系统开发的目标、任务和系统功能。

12.3、系统分析工具-UML 1)UML是一种可视化语言、构造语言、文档化语言、2)三个要素:事物、关系、图

4种事务:结构事务、行为事务、分组事务和注释事务。结构事务:类、接口、协作、用例、活动类、组件、节点 行为事务:交互和状态 分组事务:包

注释事务:解释与注解

4种关系:依赖(语义关系)、关联(链的关系)、泛化(特殊一般关系)、实现(契约关系)五种图:用例图(描述系统功能)、静态图(类、对象、包图)、行为图(状态图和活动图)、交互图(顺序图与合作图)、实现图(组件图和配置图)

第十三章、信息系统设计 13.1、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主要围绕系统怎么做?

2)系统设计目标:系统的可靠性、较高的系统运行效率、可变更性、经济性 3)原则:系统性原则、简单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管理可接受原则、其他原则。4)内容:总体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其他设计

总体设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总体布局设计、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基本框架、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系统资源配置设计方案

详细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处理过程设计 13.2、结构化设计方法与工具

1)系统流程图-数据在系统中传输时所通过的存储介质和工作站点 2)模块:抽象性和信息隐蔽性

3)HIPO技术:IPO图(输入、处理、输出图)、HIPO分成示意图(分层次自顶向下分解系统,将每个模块的输入输出关系表示出来)4)控制结构图:模块直接的调用关系和控制关系。5)模块结构图: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

13.3、系统总体设计

1)定义:系统总体设计是指整个系统由哪些组成,各部分在逻辑上、物理上的相互关系,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

2)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系统类型、信息处理方式、网络系统结构、软硬件配置、数据资源空间设计等。

3)软件系统结构设计原则:分解-协调原则、信息隐蔽和抽象原则、自顶向下原则、一致性原则、面向用户原则。

4)模块结构设计

模块独立性(高内聚低耦合-注意分清层次-如图)、功能模块设计原则

系统分解有层次、适宜的系统深度和宽度比例、模块大小适中、适度控制模块的扇入扇出、较小的数据冗余。

13.4、系统详细设计

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处理过程设计

第十四章、信息系统实施 14.1、系统实施

1)内容:硬件配置、软件编制、人员培训、数据准备、2)实施方法注意:尽可能选择成熟的软件产品、选择好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 3)关键因素:进度安排、人员组织、任务分解、开发环境构建

14.2、程序设计

1)程序设计就是编码

2)结构化程序设计:限制使用GOTO语句、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主程序员制的组织形式 3)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 4)可视化程序设计

14.3、系统测试

1)测试占开发工作量的40%,大型系统更是开发工作量的1-5倍。

2)测试目标: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好的测试方案能发现迄今为止未发现的错误、成功的测试将发现至今尚未发现的错误。

3)测试分为硬件测试、软件测试和网络测试。

4)软件测试类型:模块测试、联合测试、验收测试、系统测试

模块测试:各模块编程之后,检查模块是否有错误。一般由编程人员自己进行。联合测试(联调):是为测试总体设计中的错误,用于模块组合、接口之间的测试。验收测试:a和b测试,a测试由用户与开发人员一起测试,b测试是在使用环境中用户独立测试。

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是对整个系统的测试,包括软件、硬件、操作人员看作一个整体。5)测试原则:

尽早的不断的测试;

避免开发人员来承担,除开单元和模块测试;

在设计测试方案时,不仅要确定输入数据而且要确定输出结果;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不仅要包括合理有效的输入条件,也要包括不合理无效的输入条件; 测试程序时,既要测试程序是否做了该做的事,是否做了不该做的事; 充分重视测试中的群集现场;

严格按照测试计划进行测试,避免测试的随意性; 妥善保存测试计划、用例; 6)测试方法

主要的测试方法:黑盒、白盒

黑盒:看不见产品内部结构,但对具体的功能有要求。

白盒:看得见产品的内部结构和过程,测试产品内部动作是否按规定正常运行。

7)系统测试过程:拟定测试计划、编制测试大纲、设计和生成测试用例、实施测试、生成测试报告。

8)单元测试(模块测试)、组装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 9)确认测试:有效性测试-软件配置审查、验收测试

10)系统测试:恢复测试、安全性测试、强度测试、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安装测试 11)可靠性测试: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TBF)、因故障而停机时间(MTTR)。11)排错调试: 调试过程:如图

调试方法:

试探法(分析错误症状,猜测问题所在,利用程序中设置输出语句,分析错误); 回溯法(从发现问题的位置开始,人工沿着程序的控制流程往回跟踪程序代码,直到找到错误);

对分查找法(赋予正确值,若输出结果正确,则错误在其他处。为缩小问题的范围方法); 归纳法(从测试暴露的问题出发,收集所有正确不正确的数据,分析之间关系,提出假象原因);

演绎法(根据测试结果,列出所有可能的原因,分析已有数据,排除不可能和彼此矛盾的原因,对剩余可能性最大的,利用已有数据完善该假设,证明假设的正确性)

14.4、系统试运行与转换

1)三种转换方式 直接转换:确定新系统准确无误,经过一段时间验证后,新系统代替旧系统。节省人力、设备费用,风险较大。适用于过程不复杂、数据不重要的情况。

2)并行转换:新旧系统并行使用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验证后,新系统代替旧系统。安全、可靠、但费用和工作量都很大。适用于企业核心业务系统。

3)很段转换:又称逐步转换、向导转换、试点过度法;一部分一部分的代替和转换。可靠、费用不多,但要求系统设计有一定的独立性。适用于较大系统。

第十五章、信息化与标准化 15.1、信息化战略和策略

1)信息、能源、材料是现代化社会的三大资源。2)信息化发展趋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3)信息产业: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中心内容,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它包括了产品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通信业。

4)信息化实质内容:信息网络体系、信息产业基础、社会支持环境、效用积累过程。5)国家信息化: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场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发展信息产业,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6)国家信息化的4层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7)国家信息化的6个要素: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8)企业信息化定义

企业信息化是指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的为企业的“三层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9)企业信息化分类

按照所处行业分类:制造业信息化、商业信息化、金融业信息化、服务业务的信息化 按照企业运营模式:离散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流程型企业的信息化。

10)目前主流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系统(ABC)。

11)信息化政策体系:信息技术发展政策、信息产业发展政策(通信、制造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政策、信息化有关的法令法规体系的建设。

12)国家信息化定义: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13)信息化新生事物: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15.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1)信息资源管理定义: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人类管理活动。2)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信息系统的管理:包括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的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等。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规范、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信息产品与服务的管理 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3)信息资源管理的人员

信息主管(CIO)、中基层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

15.3、标准化

1)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标准化、近代标准化、现代标准化。2)标准定义:对重复性事务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3)标准化目的:在经济、技术、科学以及管理的社会实践中,以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堡垒,促进技术合作,促进最大社会效益为目地。

4)标准化的实质: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而达到的统一。5)标准化的过程模式: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实施、标准的反馈

6)标准的级别和种类:国际标准(ISO、IEC)、国家标准、区域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项目规范。

7)我国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8)标准性质分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9)根据对象和作用进行标准分类: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标准、服务标准。

10)法律约束性分类:强制标准、暂行标准、推荐性标准

15.4、标准化应用

1)标准代号和编号

ISO:ISO+标准号+[杠+分标准号]+冒号+发布年号(方括号中内容可有可无)。

国家标准:强制为GB,推荐性为GB/T,由国家标准的代号、标准发布顺序号、发布年号构成。

行业标准:行业标准代号、标准发布顺序、发布年号组成。

地方标准:DB+行政区域代码的前两位数字+/T组成,不加/T为地方强制性执行标准。企业标准:Q+斜线+企业标准代号+标准发布顺序号、发布年号。2)信息技术标准化

信息技术标准化由ISO/IEC JTC1(联合技术委员会)制定的信息标准。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条形码、代码和IC卡、EDI(电子数据交换)、软件工程 3)标准化组织

ISO和IEC是世界上两个最大最权威的国际化标准组织。

行业标准化组织:IEEE(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RE(无线电工程师协会)、EIA(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4)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美国国家标准学会)、BSI(英国标准学会)、DIN(德国标准化学会)。

第三篇、信息系统的管理

第十六章、系统管理规划 16.1 系统管理的定义

16.1.1 管理层的系统管理要求

1、企业IT战略规划进行IT战略思考的时候考虑哪几方面的因素? 答:(1)IT战略规划目标的制定要具有战略性,确定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的企业IT战略规划目标,并且以支撑和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价值核心。

(2)IT战略规划要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求,规划的范围控制要紧密围绕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进行,切忌面面俱到的无范围控制。

(3)IT战略规划目标的制定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结合性,深入分析和结合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将规划目标分解为合理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并最终转化为企业业务目标的组成部分。

(4)IT战略规划对信息技术的规划必须具有策略性,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要持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信息化规划时就要考虑到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适应性问题。

(5)IT战略规划对成本的投资分析要有战术性,既要考虑到总成本投资的最优,也要结合企业建设的不同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成本比例分析,为企业获得较低的投资效益比。

(6)IT战略规划要对资源的分配和切入时机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评估。

2、企业信息化规划包括网络架构的设计、设备的负荷和容量计算、安全架构体系评估、网络设备的评估

3、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答:(1)系统管理指的是IT的高效运作和管理,是确保战略得到有效执行的战术性和运作性活动,核心目标应是管理客户(业务部门)的IT需求。

(2)企业IT系统管理的基本目标可以分为4个方面:

①全面掌握企业IT环境,方便管理异构网络,从而实现对企业业务的全面管理。②确保企业IT环境的整体可靠性和安全性,及时处理各种异常信息,在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修复,保证企业IT环境的整体性能。

③确保企业IT环境的整体可靠性和安全性,对涉及安全操作的用户进行全面跟踪和管理;提供一种客观的手段来评估组织在使用IT方面面临的风险,并确定这些风险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

④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服务的可管理性并及时产生各类情况报告,及时、可靠的维护各类服务数据。

4、系统管理的要求是什么? 答:(1)企业系统管理应可以让企业实现对所有IT资源统一监控和管理的愿望,应采用一致性的管理模式来推动企业现代化跨平台体系机构的建立。(2)企业IT系统管理应适合于企业大型、复杂、分布式的环境,不但控制了所有技术资源,而且直接可以从业务角度出发管理整个企业,管理能力可以延伸到关键的非信息设备。企业可以随时部署应用监控系统,用来规划企业商务目标、维持企业高水平服务,提高业务系统商务响应能力。

(3)企业IT系统管理应可以将整个企业基础结构以一个真实世界化的视图呈现给我们,让不同经验的人理解,让企业集中经理面对自己的业务而非平台之间的差异,这有助于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4)企业IT系统管理应是全集成的解决方案,覆盖网络资源、性能与能力、事件与安全、软件分布、存储、工作流、帮助台、变更管理和其他的用于传统和分布式计算环境的功能,并可以用于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

5、非信息设备包括自动柜员机ATM监控、运钞车的运钞情况跟踪、机房温度与湿度控制、用户监测系统监控

6、用于管理的关键IT资源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网络资源、数据资源

7、IT系统管理的通用体系结构分为3个部分:IT部门管理、业务部门(客户)IT支持、IT基础架构管理

16.1.2 运作层的系统管理要求

1、系统预算管理的目的是帮助IT部门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加强成本收益分析,以合理的利用IT资源,提高IT投资效益。

2、IT预算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1)技术成本(硬件和基础设施)。

(2)服务成本(软件开发与维护、故障处理、帮助台支持)。(3)组织成本(会议、日常开支)。

3、良好的自动化管理工具(系统管理工具)的作用?

答:良好的自动化管理工具(1)可以有效的监控操作系统环境、网络环境、数据存储环境、信息安全环境和业务应用环境。

(2)可以准确的定位和综合诊断系统异常的原因并提出修复方案。(3)可以有力的为业务系统保驾护航,让业务应用高枕无忧从而使企业IT部门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在服务和推动业务方面。

4、企业级的系统管理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自动化管理(1)符合业界的一些最佳实践实践标准,与ITIL、COBIT、HP ITSM参考模型标准结合,为企业提供更优的自动化管理流程。

(2)应提供集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3)应包括端到端的可靠性和性能管理能力。

(4)应能够将IT管理与业务优先级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打破IT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隔阂。

(5)应着重考虑服务水平的管理,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优的服务。

16.2 系统管理服务

16.2.1 为何引入IT服务理念

1、“ IT黑洞”、“信息悖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答:产生原因:(1)由信息系统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规模越来也大、功能越来越多、变化快、异构性。

(2)从生命周期的观点来看,无论硬件或软件,大致可分为规划和设计、开发(外购)和测试、实施、运营和终止5个阶段,前3个阶段从时间而言,仅占其生命周期的20%,80%的时间是在运营阶段,因此整个IT运作管理做得不好,将无法发挥前期投资的收益和带来预期的收益,还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为改变以上现象,(1)引入IT服务级别管理。必须转变系统管理的理念,使IT真正有效的支持企业的业务,强调IT对业务处理的渗透。IT服务理念追求的目标应定位在:①以客户(业务部门)为中心提供IT服务;②高质量、低成本的IT服务;③提供的服务可度量、可计费。

(2)引入IT财务管理。管理重于技术,要改变以往非理性IT投资方式,对IT项目的投资过程进行理性管理、研究IT项目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准确计量IT项目投资的成本效益,并在次基础上进行投资评价和责任追究。IT财务管理作为重要的IT系统管理流程,可以解决IT投资预算、IT成本、效益核算和投资评价,为高层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因此,企业要走出“IT黑洞”、“信息悖论”,通过IT财务管理流程对IT服务项目的规划、实施和运作进行量化管理是一种有效手段。

(3)IT部门进行角色转换。企业要相应的改变IT部门在组织架构中的定位,将IT部门从一个技术支持中心改造为一个成本中心,甚至利润中心。将IT部门从一个支持部门转变为一个责任中心,从而提高IT部门运作的效率。16.2.2 服务级别管理

1、服务级别管理是定义、协商、订约、监测和评审提供给客户服务质量水准的流程。直接面对的不是IT服务的用户(业务部门内某个具体的职员),二是IT服务付费的客户(某个具体的业务部门)

2、服务级别管理的主要目标:根据客户的业务需求和相关的成本预算,制定恰当的服务级别目标,并将其以服务级别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

3、服务级别协议中确定的服务级别目标,既是IT服务部门监控和评价时机服务品质的标准,也是协调IT部门和业务部门有关争议的依据。

4、服务级别协议设定了IT服务的数量、质量和费用相关标准。SLA不仅用于企业内部IT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也用于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之间(外包、应用开发服务、系统集成服务)。

5、结构合理的服务级别协议包括哪些内容? 答:(1)被明确规定和描述的服务定义。

(2)定义每项服务的测量标准,包括数量、质量、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问题解答、支持、备份、恢复时间、偶然性、增长能力、开发请求。

(3)服务时间框架;服务成本及计费;不履行职责实施的惩罚。(4)依据服务测量方法来监督服务质量。

(5)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明确职责。

6、服务级别管理的要点有哪些? 答:(1)强调IT对业务的价值。价值体现在2点:一是在考虑服务级别需求时,要充分考虑业务部门潜在的、隐含的需求,以免因遗漏而影响业务的正常运作;二是在确定服务级别目标时,要确定合适的服务级别、服务质量。

(2)让业务部门的人员参与进来。因为他们清楚的指导业务对IT的需求在何处,能够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待IT,弥补IT人员从IT的角度看待业务的不足。

(3)服务级别管理要具体落实。需要更长时间,更复杂、更艰难的监测、评审。通过对IT服务的衡量,才能确定各个业务在具体时期的服务级别、服务质量情况,也才能很好的进行监控,或者实施服务改进计划。

(4)对IT部门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创建能够提供的服务级别协议;对业务部门来说,SLA与业务要求相吻合,才有生命力和执行的必要。IT服务商如果承诺过高,高于自己的IT能力,即使承诺了SLA,也无法实现。

以上因素都必须考虑到服务成本问题,如果SLA的实现超出了IT服务提供方所能承受的成本或盈亏平衡点,最终也无法达成双赢,长期看来,必将影响IT服务的持续运营。

16.3 财务管理

16.3.1 为何引入IT财务管理 16.3.2 IT部门的角色转换 16.3.3 IT财务管理流程

1、IT财务管理是负责对IT服务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资源进行货币化管理的流程。包括3个环节:IT投资预算(budgeting)、IT会计核算(accounting)、IT服务计费。

2、IT投资预算的目的是对IT投资项目进行事前规划和控制。通过预算可以帮助高级管理人员预测IT项目的经济可行性,也可以作为IT服务实施和运作过程中的控制依据。

3、IT能力管理主要管理和规划IT容量,而IT服务工作量是IT服务成本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编制预算时必须紧密结合IT能力管理。

4、IT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它包括哪些主要活动?

答:目标:通过量化IT服务运作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以及收益,为IT服务管理人员提供考核依据和决策信息。

包括的活动:IT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投资评价、差异分析和处理。分别实现了对IT项目成本和收益的事中和事后控制。

5、对成本要素进行定义是IT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的第一步,成本要素一般可按部门、客户或产品等划分标准进行定义,对于IT服务部门而言,理想的方法是按服务要素结构进行定义。

6、用于IT项目投资评价的主要指标:投资回报率(ROI)、资本报酬率(ROCE)。

7、为了达到控制的目的,IT会计人员需要将每月、每年的实际数据与相应的预算、计划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差异,调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差异进行适当的处理。

8、IT会计人员需要注意的差异包括:成本差异、收益差异、服务级别差异、工作量差异。

9、IT服务计费是负责向使用IT服务的部门(客户)收取相应的费用。通过收费,构建一个内部市场,并以价格机制作为合理配置资源的手段,迫使业务部门有效的控制自身需求、降低总体服务成本,从而提高了IT投资效益。IT服务计费的顺利运作需要以IT会计核算所提供的成本核算数据作为基础。

10、服务水平管理与成本管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答:服务水平管理提出的目前和将来的服务需求,决定了成本管理的服务成本、组织的收费政策以及对客户,甚至最终用户的影响;服务水平协议允许客户对服务水平的需求,变动越大,IT服务的收费范围越广,预算、IT会计核算和收费的管理费用越高。

16.4 制定系统管理计划

16.4.1 IT部门的职责和定位

1、IT部门的职责是什么? 答:(1)IT部门的核心职责在于始终提供并保持高质量的服务;

(2)根据对服务和业务优先级知识的把握,有效控制不断上升的服务需求成本;(3)充分理解业务对网络、系统和应用性能等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业务发展的服务水平协议;

(4)自动制定出能够反应业务动态变化的服务计划。(5)具体职责包括:IT战略规划、企业应用系统规划、网络及基础设施、数据库管理、安全管理、IT日常运作、终端用户支持等。

2、简述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的概念。

答: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都属于责任会计的范畴。成本中心的成本发生单位,一般没有或仅有无规律的少量收入,责任人可以对成本的发生进行控制;利润中心是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控制收入的责任单位,不但要对成本收入负责,还要对利润负责。

(1)当IT部门作为成本中心时,对其IT支出和产出(服务)进行全面核算,并从客户收费中得到补偿。要求核算所有的付现和非付现成本,确认IT服务运作的所用经济成本。

(2)作为利润中心运作的IT部门相当于一个独立的营利性组织,一般拥有完整会计核算体系。IT部门的管理者,通常可以像管理一个独立运营的经济实体一样,有足够自主权管理IT部门,但其目标由组织确定。

3、IT部门有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要清晰的界定服务模式,与业务部门进行充分的内部沟通,定义好关键性的服务等级协议,充分展现IT价值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4、IT部门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具有哪些优势?

答(1)对企业而言,可以是企业集中精力在业务方面,降低成本、提高边际利润。(2)对于IT部门而言,可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自身盈利,对内部人员形成有效激励,更好的利用资源,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3)对业务部门而言,在市场需求阶段考虑约束,要考虑成本因素,行为更具经济性,有利于整体效率提升。

5、作为利润中心还是成本中心取决于企业组织业务的规模和IT依存度。16.4.2 运作方的系统管理计划

6、运作方的系统管理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答:IT战略制定、系统应用规划、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系统日常运行管理、人员管理、成本计费管理、资源管理、故障管理、性能能力管理、维护管理、安全管理。

7、系统日常操作管理包括:服务器等设备定期维护、定期评价性能报告、备份系统及数据、建立紧急情况处理流程、定期检查系统日志和其他审核跟踪记录、合理安排系统资源满足IT需求、将操作流程制成文件予以归档并定期测试和修改。

8、IT人员管理包括:IT部门内部职责划分、定期的职员业绩评定、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员工培训计划。

9、IT财务管理包括:制定正式的IT预算、IT成本的测量和评估、按SLA进行IT服务计费、比照预算对实际IT成本进行监控(差异分析、IT资产和服务的标准采购程序)。

10、资源管理主要是摸清企业所有的IT资源(硬、软、网络、数据、设备和设施),进行跟踪,记录IT资产的需求、配置、调换、分级以及最终报废的历史情况,提供IT资产的生命周期管理,为成本管理提供完整的IT资产数据。

11、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安全制度和组织的设定、物理和系统安全管理、外部通信安全。16.4.3 用户方的系统管理计划

1、用户方的系统管理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答:帮助服务台、用户参与服务级别管理、IT性能和可用性管理、用户参与IT管理、终端用户安全管理、终端用户软件许可协议。

2、服务台不仅处理事故、问题和客户的询问,还为其他活动和流程提供接口,包括:故障管理、系统可用性管理、服务级别管理、配置管理、和持续性管理。

3、终端用户安全管理主要包括:重要数据备份制度、密码规则制度、计算机病毒的防护和预防、入侵监测及防火墙、外网访问限制,提高终端用户计算机使用的可持续性,减少IT部门支持和故障处理的频率。

第十七章、系统管理综述 17.1 系统运行

17.1.1 系统管理分类

1、系统管理工作按照哪几个标准分类,各如何分类? 答:可以按照系统类型分类和流程类型分类 按系统类型分类:

(1)信息系统,企业的信息处理基础平台,直接面向业务部门(客户),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数据仓库系统(Date Warehousing)、知识管理平台(KM)。

(2)网络系统,作为企业的基础架构,是其他方面的核心支持平台。包括企业内部网(Intranet)、IP地址管理、广域网(ISDN、虚拟专用网)、远程拨号系统。

(3)运作系统,作为企业IT运行管理的各类系统,是IT部门的核心管理平台。包括备份/恢复系统、入侵检测、性能监控、安全管理、服务级别管理、帮助服务台、作业调度。

(4)设施与设备,设备与设施管理是为了保证计算机处于适合其连续工作的环境中,并把灾难(认为或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包括专门用来放置计算机设备的设施或房间;对IT资产(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个人计算机和局域网设备)的恰当环境保护;有效的环境控制机制(火灾探测、灭火系统、湿度控制系统、双层地板、隐蔽的线路铺设、安全设置水管位置、不间断电源和后备电力供应)。

按流程类型分类:

(1)侧重于IT部门的管理。

(2)侧重于业务部门的IT支持及日常作业。(3)侧重于IT基础设施建设。17.1.2 系统管理规范化

1、企业IT部门除了IT部门组织结构和职责外,还应详细制定各类运作管理规章制度,包括:

(1)与用户相关的IT支持作业方面的规范制度。如日常作业调度手册、系统备份及恢复手册、性能监控及优化手册、输出管理手册、帮助服务台运作手册、常见故障处理方法、终端用户计算机使用制度。

(2)由IT部门执行的以提供高质量IT服务为目的的管理流程。如服务级别管理手册、安全管理制度、IT财务管理制度、IT服务计费及成本管理、IT资源及配置管理、新系统转换流程、IT能力规划管理。17.1.3 系统运作报告

1、系统运作报告的内容是什么? 答:(1)系统日常操作日志.系统日志应记录足以形成数据的信息,为关键性的运作提供审核追踪记录,并保存合理的时间段。利用日志工具定期对日志进行检查,以便监控例外情况并发现非正常的操作、未经授权的活动、作业完成情况、存储状况、CPU内存利用水平。

(2)性能能力规划报告

企业需要了解其IT能力能否满足其业务需要,因此需要了解性能能力成本的历史数据,定期形成月度、性能报告,并进行趋势分析和资源限制评估,在此基础上增加或者调整其IT能力。性能监控工具应该主动的监控、测量和报告系统的性能,包括平均响应时间、每日交易数、平均无故障时间、CPU存储器的使用状况、网络性能,从而可以有效的响应变化的业务需求。

(3)故障管理报告

企业应定期产生有关问题的统计数据,包括:事故出现次数、受影响的客户数、解决事故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业务损失成本。可以供管理层对反复发生的问题进行根本原因的分析,并寻找改进的机会。另外对于每次故障处理应进行数据记录、归类作为基础,包括一下内容:目录,确定于故障相关联的领域;影响度,故障对业务流程的影响程度;紧迫度,故障需要得到解决的紧急程度;优先级,综合考虑影响度、紧迫度、风险和可用资源后得出的解决故障的先后顺序;解决方法,故障解决的流程、处理方法。

(4)安全审计日志 为了能够实时检测、记录和分析网络上和用户系统中发生的各类于安全有关的事件,并阻断严重的违规行为,需要安全审计跟踪机制来实现在跟踪中记录有关安全的信息。审计是记录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所用活动的过程,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工具。审计记录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引发事件的记用户、事件的类型、事件成功与否、活动的用户帐号和访问特权、用户的活动情况(可以的行为、未授权和未成功的访问企图、敏感命令的运行)。系统运作报告使对IT的整个运行状况的评价得以实现,IT报告应具备涵盖所有IT领域的关键业绩指标(风险及问题、财务状况、系统利用率、系统性能、系统故障时间、服务级别执行情况、安全审计),也为IT运作绩效的改进提供了基础。

17.2 IT部门人员管理

17.2.1 IT组织及职责设计

1、IT组织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答:(1)IT部门首先应设立清晰的远景目标,一个简洁清晰的远景是IT管理框架的原动力,描述了IT部门在企业中的位置和贡献。

(2)根据IT部门的服务内容重点思考和划分部门职能,进行组织机构调整,清晰部门职责,做到重点业务突出,核心业务专人负责。

(3)建立目标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使整个组织的目标能够落实和分解,建立有利于组织生产的项目管理体制。

(4)作为组织机构调整、目标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体制的配套工程,建立科学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特别是薪酬和考核体系。

(5)通过薪酬和考核体系的建立,促进信息中心的绩效得以提高。

(6)IT组织的柔性化管理,能够较好的适应企业对IT服务的需求变更及技术发展。

2、IT组织设计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1)客户位置,是否需要本地帮助台、本地系统管理员或技术支持人员;如果实行远程管理IT服务的话,是否会拉开IT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2)IT员工工作地点,不同地点的员工是否存在沟通和协调困难;哪些职能可以集中化;哪些职能应该分散在不同位置(是否为客户安排本地系统管理员)。

(3)IT服务组织的规模,是否所有服务管理职能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对所提供的服务而言这些职能是否都是必要的。

(4)IT基础架构的特性,组织支持单一的还是多厂商架构;为支持不同的硬件和软件,需要哪些专业技能;服务管理职能和角色能否根据单一平台划分。

3、IT组织和岗位职责是如何设计的?

答:按IT管理的三个层次:IT战略规划、IT系统管理、IT技术管理及支持来进行IT组织及岗位职责设计。

(1)IT战略及投资管理,由公司的高层、IT部门的主管及核心管理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IT战略规划以支撑业务发展,对重大IT投资项目予以评估决策。

(2)IT系统管理,公司整个IT活动的管理,包括:IT财务管理、服务级别管理、IT资源管理、性能和能力管理、系统安全管理、新系统运行转换,从而保证高质量的为业务部门(客户)提供IT服务。

(3)IT技术及运作支持,IT基础设施的建设及业务部门IT支持服务,包括:IT基础设施建设、IT日常作业管理、帮助服务台管理、故障管理及用户支持、性能和可用性保障。从而保证业务部门(客户)IT服务的可用性和持续性。17.2.2 IT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17.2.3 第三方外包的管理

4、第三方外包的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1)外包商的选择;(2)外包合同的管理;(3)外包的风险控制。

5、外包商的资格审查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答:(1)技术能力。外包商提供的信息技术产品是否具备创新性、开放性、安全性、兼容性,是否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能否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是否具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资格认证,如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系统集成商证书、认定的软件厂商证书;是否了解行业特点,能够拿出真正适合企业业务的解决方案;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中是否应用了稳定成熟的信息技术,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是否体现了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否具有对大型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和多系统整合能力;是否具有对高新技术深入理解的技术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

(2)经营管理能力。了解外包商的领导层结构、员工素质、客户数量、社会评价;项目管理水平,如:软件工程工具、质量保证体系、成本控制、配置管理方法、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老化率或流动率;是否具备能够证明其良好运营能力的成功案例;员工间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外包商客户的满意程度。

(3)发展能力。分析外包服务商已审计的财务报告、报告和其他各项财务指标,了解盈利能力;考察外包企业从事外包业务的时间、市场份额以及波动因素;评估外包服务上的技术费用支出以及在信息技术领域内的产品创新,确定他们在技术方面的投资水平是否能够支持企业的外包项目。

6、根据客户与外包商建立的外包关系,可以将信息技术外包划分为:市场关系外包、中间关系外包、伙伴关系外包

7、如何加强IT外包风险控制? 答:(1)加强对外包合作的管理。对于企业IT管理者而言,在签署外包合同之前应该谨慎而细致的考虑到外包合同的方方面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要能够积极制定计划和处理随时出现的问题。使得外包合同能够不断适应变化,实现双赢局面。

(2)对整个项目体系的规划,企业必须对自身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从而协调好与外包商长期的合作关系;IT部门也要让员工积极的参与到外包项目中去,企业应该委派代表去参与完成项目。

(3)对新技术敏感。企业必须尽快掌握出现的新技术并了解其潜在的应用,企业的IT部门应该注意供应商的技术简介、参加高技术研讨会并了解组织现在采用新技术的情况,不断评估组织的软硬件方案,弄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发展潜力。

(4)不断学习。企业IT部门应该在企业内部倡导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加快用户对持续变化的IT环境的适应速度。

17.3 系统日常操作管理

17.3.1 系统日常操作概述 系统日常操作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答:(1)性能和可用性保障。(2)系统作业调度。(3)帮助服务台。(4)输出管理。

(5)故障管理及用户支持。IT在作业管理的问题上面临哪两种挑战? 答:(1)支持大量作业的巨型任务,通常会涉及多个系统或应用;(2)对商业目标变化的快速响应。输出管理的功能是什么? 答:(1)安全的文件处理环境。可以对系统中的集中的分布的文件及报告进行统一透明的访问;(2)方便的文件打印查看和存储功能,全面提高IT员工及终端用户的整体工作效率;(3)通过单点控制实现整个企业文件环境的简单管理,免去多种文件管理解决方案和多人管理的麻烦,有效降低文档管理的成本;(4)文档的综合分类能力,确保文件对用户和用户组的正确分发;(5)从文件创建到文件销毁的完整文件支持功能,确保文件报告的随时随地的可用性;(6)确保文件安全性的同时提供了充分的灵活性,适应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各种新技术的文件需求。系统日常操作手册应全面涉及作业调度的时间、优先级、帮助服务台的请求、服务流程、性能的监控方法、报告内容以及输出管理。17.3.2 操作结果管理及改进 常见的系统操作结果包括哪些内容? 答:(1)操作日志记录了足以形成数据的信息,并为关键性的运作提供审核追踪记录,通过定期检查系统日志和其他审核跟踪记录,来发现非正常操作和未经授权的访问。

(2)进程安排报告用于追踪并衡量任务的完成、非正常终止、特殊要求和紧急要求,以确保工作表现符合进程安排任务量中的规定。

(3)利用工具(批处理和实时工具)来主动的监控、测量和报告系统的性能和容量(包括平均响应时间、每日交易数、停电、平均无故障时间、磁盘空间使用、网络性能),并且定期将包含有关性能、容量和可用性的数据的趋势报告提交给IT管理层。

(4)故障报告应包括事故的原因、纠正措施、防范措施、违背服务标准的统计测量情况(处理中的问题、响应速度、问题类型、维修时间),并定期提交IT管理层。17.3.3 操作人员的管理 系统日常操作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1)识别系统日常操作的范围。(2)编写系统日常操作手册。(3)管理操作结果并予以改进。(4)加强操作人员的管理。

17.4 系统用户管理

17.4.1 统一用户管理 统一用户管理的好处是什么?

答:(1)用户使用更加方便。(2)安全控制力度得到加强。(3)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4)安全性得到提高。企业用户管理的功能包括哪些内容? 答:(1)用户账号管理。(2)用户权限管理。(3)企业外部用户管理。(4)用户安全审计。授权通常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19 用户安全审计包括哪些内容? 答:(1)利用日志工具来检测和报告较差和易猜的密码;(2)定期检查和重新认证用户对系统的访问;(3)利用日志工具检测对网络或关键系统进行的反复的为授权访问;(4)对于所有系统主动限制、监测和审核超级用户(或系统管理员)的活动。17.4.3 用户管理的方法 现代计算机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主要有用户密码方式、IC卡认证、动态密码、USBKey认证

17.4.4 用户管理报告 用户安全管理审计功能包括哪些内容? 答:(1)用户安全审计数据的收集,包括:抓取关于用户账号使用情况的数据。(2)保护用户安全审计数据,包括:使用时间戳、存储的完整性防止数据的丢失。(3)用户安全审计数据分析,包括:检查、异常探测、违规分析、入侵分析。

17.5 运作管理工具

17.5.1 运作管理工具的引入 为何在IT系统管理中引入各类自动化工具? 答:(1)业务对IT的效率和有效性、依赖性、不断增强。(2)IT基础架构的应用日趋复杂。(3)IT系统管理的需求日益复杂。通过使用自动化管理工具可以在哪些方面提高管理水平、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答:(1)通过业务流程能够有效运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收集高质量、可信的、准确的和及时的信息,以用于系统管理决策;

(3)能够更快的分析和呈现系统管理信息,支持服务改进计划;

(4)发现和执行预防措施,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提升IT可持续服务的能力。17.5.2 自动化运作管理的益处 自动化运作管理的益处是什么?(1)日常操作自动化;(2)更好的发现和解决故障;(3)IT人员技术分级;(4)提高配置信息的可用性;(5)分布式系统管理。17.5.3 运行管理工具功能及分类 全方位的IT解决方案应涵盖的管理功能包括哪些内容?

(1)性能及可用性管理(2)网络资源管理(3)日常作业管理

(4)系统监控及事件处理(5)安全管理工具(6)存储管理(7)系统自动分发(8)用户连接管理(9)资产及其配置管理

(10)帮助服务台及用户支持(11)数据库管理

(12)IT服务流程管理 网络资源管理包括:网络拓扑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设备管理

日常作业管理包括:进度安排功能、作业的监控、预测和模拟、可靠性和容错性

安全管理包括:用户账号管理、系统数据的私有性、用户鉴别和授权、访问控制、入侵检测、防病毒、对授权机制和关键字的加解密管理

存储管理包括:自动的文件备份和归档、文件系统空间的管理、文件的迁移、灾难恢复、存储数据的管理。

服务流程管理主要包括:IT服务计费、服务级别管理、转变IT部门称为责任中心、成本分析、资源利用报告、能力规划。

17.6 成本管理

17.6.1 系统成本管理范围 系统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业务量是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水平的标识量。可以是产出量、投入量,可以使用实物度量、时间度量、货币度量。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28企业信息系统的固定成本也叫做初始成本项,是为购置长期使用的资产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哪些方面?

答:固定成本:(1)建筑物及场所成本,包括:计算机机房、办公室及其它设备用房(测试室、培训室、空调室);硬件购置、安装成本;软件购置、开发成本。

(2)人力资源成本,IT人员较为固定的工资和培训成本。(3)外包服务成本。

运行成本:也叫可变成本。如:IT人员的变动工资、打印机墨盒、纸张、电力消耗。17.6.2 系统预算及差异分析 完整的成本管理模式包括:预算、成本核算、IT服务计费、差异分析及改进措施。30 预算的编制方法有: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31 IT服务计费包括:确定收费的对象和选择计算收费额的方法。32 差异分析是指确定差异的数额,分解为不同的差异项目,调查发生差异的具体原因,提出分析报告。17.6.3 TCO总成本管理

TCO面向的是一个由分布式的计算、服务台、应用解决方案、数据网络、语音通信、运营中心、以及电子商务构成的IT环境。TCO度量设备之外的因素(IT员工的比例、特定活动的员工成本、信息系统绩效指标、终端用户满意程度的调查),这些指标不仅支持财务上的管理,而且也能对与服务质量相关的改进目标进行合理性考察和度量。

简述TCO总成本管理中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答:直接成本:与资本投资、酬金以及劳动相关的预算内的成本。如:硬件费用、IT人员工资、财务和管理费用、外部采购费用以及支持酬劳。

间接成本:与IT服务交付给终端用户相关的预算外的成本。如:终端用户操作相关的成本(教育培训、终端用户开发或执行、本地文件维护);与停工相关的成本(中断生产恢复成本、解决问题成本)。

TCO会产生一个与企业成本相关的由货币度量的数值。36 通过TCO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IT的真实成本平均超出购置成本的5倍多,其中大多数的成本并非与技术相关,而是发生在持续的服务管理中。

17.7 计费管理

17.7.1 计费管理的概念 17.7.2 计费管理的策略

良好的收费内部核算体系应满足哪些条件? 答:(1)适当的核算收费政策;

(2)可以准确公平的补偿提供服务所承担的成本;

(3)树立IT服务于业务部门(客户)的态度,确保组织IT投资的回报。

(4)考虑收费核算对IT服务的供应者与服务的使用者两方面的利益,优化IT服务供应者与使用者的行为,最大化的实现组织的目标。

实行收费内部核算制定收费政策的过程应注意以下哪些方面? 答:信息沟通;灵活价格政策;收费记录法。17.7.3 计费定价方法

IT服务定价是计费管理的关键问题,涉及以下问题:确定定价标准、了解客户对服务的真实需求、准确确定服务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确定内部计费的交易秩序。

制定转移价格的目的是什么? 答:防止成本转移带来的部门间责任转嫁,使每个责任中心都能作为单独胡组织单位进行业绩评价;作为一种价格引导各级部门采取明智胡决策,IT部门据此确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数量,业务部门据此确定所需要产品的服务的数量。

常见的计费定价方法包括哪几种? 答:(1)成本法:服务价格以提供服务发生的成本为标准,成本可以是总成本,包括折旧,也可以边际成本(在现有IT投资水平下,每增加一单位服务所发生的成本)。

(2)成本加成定价法:IT服务的价格等于提供服务的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IT服务价格=IT服务成本×(1+X%)

其中X%是加成比例,是由组织确定的,可以参考其他投资的收益率,考虑IT部门满足整个组织业务目标的需要目标适当调整而定。适用于大型的专用服务项目。

(3)现行价格法,参考现有组织内部其他各个部门之间或外部的类似组织服务价格确定。

(4)市场价格法,IT服务的价格按照外部市场供应的价格确定,IT服务的需求者可以与供应商就服务价格进行谈判协商。

(5)固定价格法,合同价格法,IT服务的价格是在与客户谈判的基础上由IT部门制定的,一般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17.7.4 计费数据收集

计费数据收集子流程的顺利运作需要以IT会计核算子流程作为基础。

17.8 系统管理标准简介

17.8.1 ITIL标准

OGC于2001年发布的ITIL2.0版本中,ITIL的主体框架被扩充为6个主要的模块:服务管理(Service Management)、业务管理(The Business Perspective)、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管理(ICT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应用管理(Application Management)、IT服务管理实施规划(Planning to Implement Service Management)和安全管理(Security Management)。

在ITTL框架结构中,服务管理模块在ITIL2.0处于中心的位置,包含10个核心流程和一项IT服务管理职能。这些流程从复杂的IT管理活动中,梳理出最佳实践企业共有的关键流程(服务级别管理,SLM;可用性管理,Availability Management;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这些核心流程和管理职能被分为2个流程集(服务支持和服务提供)。

ITIL作为一种以流程为基础、以客户为导向的IT服务管理指导框架,摆脱了传统IT管理以技术管理为焦点的的弊端,实现了从技术管理到流程管理,再到服务管理的转化。这种转化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答:ITIL强调个服务管理流程与组织业务的整合,以组织业务和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来进行IT服务的管理。使IT部门提供的IT服务更服务业务的需求和成本效益原则。17.8.2 COBIT标准

COBIT标准首先由IT审查者委员会提出,目的是实现商业的可说明性和可审查性。IT控制定义、测试和流程测量等任务是COBIT的天生强项。

COBIT所定义的流程被划分为与IT系统实施周期相对应的4个独立域:规划和组织、采购和实施、交付和使用、监测。COBIT模型包含34个流程,问题管理控制及其相关的标准是交付和支持域定义的第10个流程;变化管理是采购和实施域定义的第6个流程。每个COBIT流程定义还明确地说明了流程的控制对象、成功实施流程所需要的关键因素、用于测量流程质量改进的具体标准,以及针对具体流程的成熟度模型。17.8.3 HP ITSM参考模型和微软MOF 47 IT企业开发的IT管理实施方法论中,影响较大的有HP ITSM参考模型和微软MOF(管理运营框架)

HP ITSM参考模型分为4大部分:企业IT服务规划与管理、企业IT服务的开发及利用、企业IT日常运作、业务与IT的战略整合。其中涉及可用性管理、IT规划管理、服务级别管理、成本管理、IT服务发展计划、配置管理、变更管理、运营管理、问题管理、突发事件管理、实施与测试、业务评估制定IT战略众多模块。体现优惠普产品里面就是Open View产品家族,涵盖了帮助台、SLA管理、资产管理、变更管理、控制管理。

微软MOF是一种结构化的、灵活的方法。以下述因素为基础:(1)微软的咨询和支持小组以及他们与企业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协作经验,微软的内部IT操作组。

(2)IT基础结构库(ITIL),介绍交付关键任务服务解决方案所必须的过程和最佳方法。

(3)来自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ISO 15504(SPICE),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方法,用于评估软件进程的成熟性。

17.9 分布式系统的管理

17.9.1 分布式系统的问题 17.9.2 分布式环境下的系统管理

分布式环境中系统应能够回应哪些挑战? 答:(1)跨平台管理。包括:Windows NT、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Sever 2003,所有主要的Linux版本,Solaris、AIX、HP-UX、Tru64和NetWare。包括对适应于数据中心的技术的支持,如监控64位Microsoft SQL、Oracle、IBM DB2。

(2)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分布式环境下的管理系统可以支持超过一千个管理节点和数以千计的事件,支持终端服务和虚拟服务器技术,确保广泛的用户群体能够以最灵活的方式访问系统,可以使用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Sever 2003系统中的基于MMC的系统控制台,也可以使用任何网络浏览器中最新增强的Web图形用户界面(GUI)随时随地的管理您的系统。

(3)可视化的管理。分布式环境下的管理系统,应包括独特的可视化能力使管理环境更快捷更简易。服务地图(Service Map)显示了IT基础设施组件是如何与IT服务相连接的,使操作员和应用专家能快速确定根本原因和受影响的服务,已申请专利的活动目录拓扑浏览器将自动发现和绘制您的整个目录环境。

(4)智能代理技术。分布式环境中每个需要监视的系统上都将被安装代理,性能代理用于记录和收集数据,然后在必要时发出该数据的报警。借助其强大的端到端应用相应测量功能,性能代理称为任何服务管理战略的核心支持技术,同时进行实时的性能监控。17.9.3 分布式环境中的安全管理

第十八章、资源管理 18.1配置管理概述

18.1.1 配置管理概念 资源管理是洞察所用IT资产,并进行有效管理。2 IT资产管理包括:

①为所有内外部资源(台式机、服务器、网络、存储设备)提供广泛的发现和性能分析功能,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重部署;

②提供整体软件许可管理(目录和使用),包括更复杂的数据库和分布式应用;

③提供合同和厂商管理,可以减少文档工作,如核对发票、控制租赁协议、改进并简化谈判过程;

④影响分析、成本分析和财政资产管理(包括ROI报表),为业务环境提供适应性支持,降低操作环境成本。18.1.2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是专门负责提供IT基础架构的配置及运行情况信息的流程。4 配置管理作为一个控制中心,其主要目标表现在4个方面: ①计算所有IT资产;

②为其他IT系统管理流程提供准确信息;

③作为故障管理、变更管理和新系统转换的基础; ④验证基础架构记录的正确性并纠正发现的错误。通过实施配置管理流程,可为客户和服务提供方带来多方面的效益: ①有效管理IT组件; ②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 ③更好的遵守法规;

④帮助制定财务和费用计划。

18.2 硬件管理

18.2.1 硬件管理的范围 COBIT中定义的IT资源:

(1)数据。最广泛意义上的对象(外部和内部的)、结构即非结构化的、图像、各类数据;

(2)应用系统。人工处理以及计算机程序的总和;

(3)技术。包括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多媒体;(4)设备。包括所拥有的支持信息系统的所用资源。

(5)人员。包括员工技能,意识,以及计划、组织、获取、交付、支持、和监控信息系统及服务的能力。18.2.2 硬件配置管理 配置是在技术文档中说明并最终组成软件产品的功能和物理属性。包含了即将受控的所用产品特性,内容及相关文档、软件版本、变更文档、硬件运行的支持数据,以及其他一切保证硬件一致性的组成要素。硬件配置管理包括了对各CI进行标示并对他们进行配置的修改和控制的过程。9 在配置管理系统中,基线就是一个CI或一组CI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时间点上通过正式评审而进入正式受控的一种状态。简述基线管理的过程。

上一篇:社区工作调研报告下一篇:党校入学考试参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