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讲座新闻稿

2024-05-20

社区讲座新闻稿(通用19篇)

篇1:社区讲座新闻稿

送教上门服务 职教步入社区

5月14日上午,石河子大学护士学校来到33社区,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送教上门服务,职教步入社区”系列活动。

讲座由33社区居委会丁主任主持,丁主任对我校开展活动进社区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校基础教研室李敏老师和基护教研室王似雄老师分别对社区区民讲授了糖尿病、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和心肺复苏现场展示,居民们听得聚精会神,对我校专业老师的讲解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报以热烈的掌声。33社区居委会张世伟书记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并作活动总结。

本次健康知识讲座是我校 “职业教育活动周”的创新性活动,将课堂搬进社区,深入基层,服务民众、奉献社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会多举办类似活动,让我校的职业教育进一步服务居民、服务社区、服务社会。

篇2:社区讲座新闻稿

7月10日上午,钟灵街社区联合玄武区钟笑文化服务团开展“垃圾分类我先行、引领环保新时尚”讲座活动,辖区内15组家庭约30人参加。

活动现场,钟笑文化服务团的王雷老师从播放垃圾分类卡通动画开始,详细讲解了“垃圾围城”、生活垃圾“四分类法”、常见可回收物等相关内容,并就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垃圾减量、分类垃圾、变废为宝等进行专业指导。随后,王雷老师展示了垃圾分类四色垃圾桶的模型,进行了家庭厨房、公共影院、购物广场等场景的垃圾投放小测试,并对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及干垃圾的四类投放进行实践模拟。

此次垃圾分类活动的开展,增强了辖区青少年环保意识,实现对垃圾投放常见误区的纠正。大家一致表示在今后的生活中,从自我做起,自觉参与垃圾分类行动。后期,社区还将通过举办评选“垃圾分类达人”“绿色家庭”“环保小卫士”等形式,带动越来越多的居民自觉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际行动中来,形成节约资源、关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文明新风尚。

篇3:鼎成典当行公益讲座走进社区

鼎成典当行公益讲座走进社区10月21曰, “鉴珍藏, 赏生活”成典当行公益讲座走进了北京右安门街道96156社区。幵场前, 快板演员杨广业表演《鼎成赞歌》, 《数唱老北京》等, 字正腔圆, 演奏娴熟, 博得满场喝彩。鼎成典当行高级鉴定专家为观众介绍白玉翡翠、水晶碧望、琥珀玛瑙、名表、贵金属饰品的分类以及真伪鉴别和收藏知识。社区居民纷纷拿来自己的珠宝首饰请专家鉴定, 专家耐心为大家讲解鉴别技巧。居民们说“受益很大”, “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并踊跃幵办鼎成典当行的会员卡。今年以来, 鼎成典当行公益讲座进社区活动已经举办了近10场, 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鼎成高层人士表示:“为群众解忧, 为企业解困, 为社会服务”是我们公司的理念, 这样的公益活动我们会继续办下去。右安门街道96156社区大课堂典物成金I街道96156社区大·堂I%悬, ¥

篇4:理财之星服务日 百场讲座进社区

本次活动由2012上海金融服务精英赛组委会和“东方信息苑”联合举办,以“丰富金融知识,提升理财能力”为目的,通过社区讲堂的形式宣传普及社区金融理财基本知识,提升社区居民理财专业能力,扩大金融服务精英赛在市民中的影响。

本次活动主会场设在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由交行上海市分行承办。交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赵彩虹,上海市总工会经济工作部部长李卫军,上海市金融工会副主任、2012上海金融服务精英赛组委会副主任卫国强,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副秘书长顾孝乐,交行上海市分行个金部总经理李利等出席主会场活动。赵彩虹副行长和李卫军部长分别致词,《理财周刊》副理事长、2012上海金融服务精英赛组委会副主任陈跃主持会议。组委会向五角场街道赠送了10套上海“金融理财师”教材和10套《理财周刊》丛书。

活动现场,来自交行上海市分行的武牧言、东方证券的潘敏立、太保人寿的陈艳三位理财讲师就“什么是理财”、“如何理财”等话题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宣讲。交行杨浦支行、东方证券、太保人寿、海通期货、上投摩根基金等金融机构组成的理财咨询团,在现场与广大居民热烈互动,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据悉,在98家东方信息苑,都有2-3名理财讲师向广大居民群众讲解基础金融理财知识,解答日常碰到的理财难点问题,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以“塑造优质服务品牌 培育金融服务精英”为主题的2012上海金融服务精英赛启动以来,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精心组织,广泛发动本单位员工参加竞赛活动。截至6月18日,已有61家金融机构1611名员工、56个团队报名参加2012上海金融服务精英赛。其中,“理财之星”评选活动56家金融机构的选手1409人报名参赛,“融资服务之星”评选活动已有15家金融机构的选手202人报名参赛。参赛对象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基金、小贷公司等多种类型金融机构。

篇5:社区垃圾分类讲座的新闻稿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环保意识,增强垃圾分类观念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营造环保氛围,9月3日,秦淮区中华门街道路子铺社区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及居民等开展了以“如何进行生活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环保知识讲座。

老师以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原则、垃圾分类的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家庭垃圾分类四个方面与大家分析了不同种类垃圾的危害性,以及垃圾分类对于减轻环境污染、减少疾病传播、节约资源的意义,使大家对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操作方法,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让居民朋友了解了垃圾去向及处理方法,加深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其次,还通过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如何对我们日常饮用水过滤净化进行详细的讲解。

通过此次讲座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提升环境保护的观念,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

篇6:讲座新闻稿

在讲座中,童万波老师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结合当下热点问题,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旅行。童老师说道,较小学、中学的学习生活而言,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将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是成年人,每个人在大学的生活需要自己去打理,自己去面对各种选择,并且进行自我约束,在大学中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用“心”认识自己和他人,乐观向上。在整场讲座中,童万波老师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同学们的认真聆听,一次次的热烈掌声,将讲座气氛逐渐推向了高潮。整场讲座是一个互动的平台,台上童老师给大家讲道理、摆事实,台下同学们也不时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针对部分同学提出的有关心理自我调节的问题,童老师一一进行了答复,并晓之以理,让提问的同学不仅收获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自己的内心也得到释然。

“我们的所知改变我们的所感,我们的所感决定我们的行为!”在讲座的最后,童老师向大家指明了学习的方向。既然不能改变一些不太满意的现状,就努力寻求自身的改变,不断超越!

篇7:讲座新闻稿

知识讲座上,凯里市公安局刑侦大队警官重点围绕养老诈骗的概念、类型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养老诈骗三个方面,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认真分析解读犯罪分子作案形式和典型特点,深入浅出地介绍简单、实用、易懂的老年人防诈骗知识,劝导离退休干部及老年学员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警惕,对犯罪分子的花言巧语,一定要牢记“不信、不听、不汇款、不转账”,守护好自己的“养老钱”,远离诈骗。

讲座结束后,凯里市公安局刑侦大队警官详细解答了老年人咨询的相关诈骗问题,并现场指导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

篇8:社区新闻如何在坚守中突破

开辟“百姓4+1”社区新闻版块一开始的目的是加大民生新闻报道量, 与普通市民与读者有更多更好的沟通和互动, 九来年, 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百姓4+1”成立以来, 共接听处理180000多个百姓来电, 平均每日来电近近百个, 登载问题反映约30000条, 相关责任部门对问题的处理回复约19000条。如此好的栏目, 如此好的影响力, 坚守是自是必然, 但坚守就意味着要改革, 就要先找到自己的短版, 找出问题, 再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有可能在坚守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一、社区新闻的瓶颈之所在

很长的一段时间, 遵义晚报的“百姓4+1”内容以“小民生”为主, 一些琐碎零散的事件报道成了版面上的重头戏, 东家长、西家短的邻里纠纷及百姓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如道路凹陷、交通堵塞、垃圾成堆无人清理、井盖破损无人问津等, 内容单一化、雷同化, 使得部分读者出现了阅读疲劳, 老百姓关注度下降。这时我们才意识到, 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已经迫在眉睫, 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即题材单调重复、同质化竞争严重;个人维权式舆论监督容易造成媒介职能错位等。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内容的同质化和报道的琐碎化, 进而就会发展到影响力下降, 新闻越做面越窄, 新闻线索也越来越少的困境。

首先是内容同质化。长时间相对固定的版面格式, 风格相似的文本格式, 其直接后果就是新闻内容同质化。昨天垃圾粪水、今日粪水垃圾, 读者天天看、日日读内容相近、角度相同的报道, 就会产生厌烦心理, 且这一类型的稿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与整个城市的发展拉开了距离, 随着部分中高档小区的建立, 这类相对低端的新闻报道也很难吸引这类群体的关注, 因而线索来源也越来越少。

二是报道琐碎化。目前, 社区新闻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新闻热线, 无论大事小事, 都可以成为“新闻”。这些微观层面的市井轶事虽然贴近日常生活, 但事件琐碎, 内容浮浅, 其实是一种“琐闻”传播。这类报道, 非但不能提升社区新闻的品位, 还会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 降低社区新闻的吸引力。另外, 浮浅的新闻内容忽视了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就事论事, 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评判, 渐而丧失影响力和感召力。

上述两个方面, 反映了社区新闻内容质量领域的缺陷, 这些问题的存在为社区新闻的持续发展制造了障碍, 带来了压力。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就必须转变我们的宣传理念, 拓展题材范围, 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遵义晚报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和改革。

二、在观念上重新认识社区新闻

一是要正确理解“民”之内涵与外延, 加大信息量。社区新闻的内容既应关注具体的个人的生存状况和际遇, 更应该关注群体普遍的生存状况。既可以抨击丑恶现象, 暴露社会矛盾, 又可以弘扬社会新风, 传播科学知识, 提倡健康情趣, 引导经济生活。有了这样的理念, 社区新闻的选题余地就大了, 内容也就丰富了, 雷同、重复的现象就可得以改变。遵义晚报提出了以栏目带动版块的方式来扩大社区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的“百姓4+1”就设置了“社区达人”、“社区公告栏”、“在线、回复”、“找到啦”等更贴近百姓的栏目, 不同的栏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文本表达, 这样一来, 整个社区版块就有了一个崭新的构架, 也多了吸引人眼球的看点新闻。

二是要正确认识新闻价值, 加强新闻遴选环节。社区新闻应该严格把关, 不能有闻必录。把关的标准就是新闻价值。对没有任何积极、借鉴及普遍意义的题材要坚决摒弃。通过新闻遴选来提高栏目的品位和质量。每天下午3点半, 社区新闻组的组长必须参加采前会 (晚报总编辑、部门主任、当班编辑都须参会) , 在会上报第二天准备采访的线索, 一些过于零碎、没有普遍性、代表性的线索在这个会上就会“毙”掉, 这样一来既可减少记者做无用功, 又保证了第二天社区版的新闻质量, 还在长期的交流中帮助社区记者提高个体的新闻判断能力。

篇9:社区讲座新闻稿

臧副书记代表分公司党委对大家为分公司宣传工作所作出的积极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并对在座通讯员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她讲到,宣传工作同东航的稳定发展紧密相关,要全面贯彻落实东航股份公司和分公司关于宣传工作的要求和部署,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发挥宣传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唱响主旋律,在分公司上下形成和谐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臧副书记希望大家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精神状态,为分公司“做东航最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分公司特别邀请了《中国民航报》副总编杨少卫为大家讲授新闻、通讯等写作技巧。杨老师讲到,新闻要到一线去找、要从各种会议和总结里找、要从行业内外各类媒体中找。写文章好比做菜,各种素材要用心烹调,才能打动编辑和读者。独特的视角是写好文章的第一要素,而活用数字和新闻语言,则会使文章简洁有力,令人印象深刻。杨少卫还讲到,写人物通讯切忌“高大全”、刻意编造事迹、不合理的想象,最重要是抓细节。希望大家在写文章时牢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九个字,并用西班牙足球队队训“努力、天赋、专注、谦卑”与大家共勉。

短短的两个小时,杨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声情并茂,与大家分享了十几个新闻案例。通讯员们意犹未尽,受益匪浅,纷纷表示通过培训开拓了眼界,使创作思路更加清晰,对以后做好宣传工作大有帮助。

下午进行的新东航企业文化讲座,由党委工作部副部长陈膺楠主讲。他运用精心制作的ppt,从企业文化概述、东航和东航企业文化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学习心得三个方面,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重点解读、宣贯了新东航企业文化,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互动。他希望大家理解认同并自觉贯彻新东航企业核心理念,将其真正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中,超越自我、专注事业、升华心态、严格自律、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为实现成为东航最好的分公司的目标、把东航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航空运输企业而共同奋斗。

随后,大家认真填写了新东航企业文化调查问卷,并对分公司的发展提出了想法和建议。

篇10:讲座新闻稿

2012年12月20日,由徽商职业学院院团委、院学生会、院六瓣雪文学社联合主办,特邀嘉宾院办公室主任、院文学社指导老师殷宝为老师主持,以神话不是“神话”为主题的文学讲座在我院励学楼5阶学术报告厅拉开帷幕。

讲座上,殷老师生动及极富情感的讲说,让在座学生了解了所有神话的流传,文学创作的灵想,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作者所处的生活。殷老师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以及中外著名的人物事迹,近现代人文故事深刻地突出了“人在生活中”,“生活对人的影响”,“生活对人的磨砺”这些引人深思的道理。殷老师在言语中也用了网络上流行的字眼,如“宅”等,让同学们在讲座课堂上感受到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此次讲座是本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讲座成功的让学生们认识到生活本身的重要。生活中富有坎坷、崎岖,学生们要在生活中不断磨砺自己,要有“炎帝”的精神不断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让学生们从现在开始正确认识自我的生活。

六瓣雪文学社

篇11:讲座新闻稿

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首先,广东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介绍,其公司在我校提供了实验平台,鼓励大家积极加入,多实践,多应用。

紧接着,公司技术代表介绍了其公司的实力,且列举了公司的一些产品及成果。例如,室内微型无人机,解决了室内监控的资源以及监控死角等问题;智能送货无人机,包含精准的智能定位;智能驾驶模拟(AR眼镜),缓解了练车高峰的压力等。技术代表还通过对“抓举手”,智能家居,无人机,人脸识别,智能车,智能插座等项目进行技术的分解分析,通过对物联网整体架构的讲解等告诉大家,这些创新技术其实都来源于对知识碎片的实践与应用。再一次鼓励大家在学习书面知识之余更多的走进实验室,走向实验平台!引发了同学们的共鸣,更有许多同学与公司的技术代表进行了交流。

篇12:讲座新闻稿

觉醒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2012年12月9日,由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主办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觉醒”在2303教室举行。本次讲座旨在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当代大学生共同面临的迷茫问题,唤醒沉睡的梦想,端正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指导大家积极面对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拓展你的眼光,信任自己,变成自己人生的引导者。本次讲座由年轻有为经验丰富的讲师主持,主要以演讲及互动的形式展开。相信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出大学生竞争意识,提升个人能力,践行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对生活的热情会有所帮助。感谢各位同学的积极参与。

大学生心理协会2012年12月X日

篇13:社区新闻如何让老百姓爱看

和时政要闻比, 社区新闻不够重大;和突发新闻比, 社区新闻不够抢眼。但社区新闻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它虽然琐碎, 但讲述的都是老百姓的故事。全国地市级晚报十强之一的《扬州晚报》一直很重视社区新闻报道, 每天至少两个版面。

如何将社区新闻打造成老百姓最爱看的身边新闻?作为一名从事社区新闻多年的采编人员, 本人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具体体会是:通过口语化、故事化, 将琐碎的社区新闻表达得让读者更能“津津乐道”。

一、标题口语化

标题除了要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更要简洁, 更要生动、形象。传媒竞争日趋激烈, 新闻标题也在不断出新, 表达更加直白, 尤其是社区新闻、网络新闻。要在寥寥几个字里把最精彩的新闻点呈现出来, 除了要准确把握新闻的本质, 对于以地方读者为主的都市类报纸来说, 还要善于用老百姓的口语做标题, 新闻故事才会更为亲切可读。

有一则社区新闻, 写的是原主人搬家后, 自家养的狗狗被遗弃在小区, 成为流浪狗。这只流浪狗在小区里生了一窝狗崽, 居无定所, 且不受其他居民欢迎, 忠心的狗妈妈又不肯离开随原主人生活多年的小区。本人采写时用了“狗妈妈拖儿带女小区里流浪”做标题, 很多读者看了心有戚戚, 次日在其他养狗爱好者的帮助下, 狗妈妈和狗子女得到妥善安置。

再举一个例子。有的扬州人做事特别讲究风俗习惯, 什么事情通常不宜做就叫“不作兴”, 如老扬州的房子一般不肯租给小两口做婚房, 本人采写一篇反映本地租房市场的稿件时, 标题里直接借用老百姓口语用了“私宅不作兴租给新人?”既点出老观点, 直接了当的质疑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这些口语化标题由于生活气息浓郁, 编辑基本不做任何修改, 也提高了稿件见报率。

二、导语微故事化

好的新闻要善于讲故事, 好的导语也要善于讲故事, 也就是要在简短的导语里讲述一个完整的微型故事, 然后再层层展开。由于个人喜好及表达能力不同, 导语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个人以为, 社区新闻要让读者一见钟情, 就要善于“抓眼球”, 要把最贴近、最具悬念的微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 让故事具体可感。

“失踪20多天的宠物狗, 竟然在街上遇到了, 这是一市民最近遇到的事情。”这是一种表达。但是故事的主人是谁, 却没有交代。“沙口巷王大爷家的宠物狗走丢20多天, 昨天, 王大爷上街竟意外遇上了。”

还有如某稿件导语里说“子弟兵给干旱20多天的村民送来两大卡车水, 村民欣喜万分。”很简洁, 但也干巴巴的, 事情发生在哪里, 是什么时间、什么原因, 导语里基本看不出来。

三、软化硬新闻

老街巷改造是城市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民生项目, 也是社区老百姓最关心的身边硬新闻。今年又有哪些街巷要改造了, 这类新闻报纸每年都会报道, 由于缺少具体可感的故事, 以至于新闻看上去平平板板, 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信息, 一般也就是在开工、结束的时候信息化报道一下。作为实施项目的部门及所在社区, 总觉得没有将这一为民办实事的工程报道得充分。其实, 只要采集其中的一段或两段故事, 就可以放大这些工程的现实意义。

老城区王大妈家因为下水道不通、路面不平, 生活多有不便, 比如雨天地面冒污水, 一脚踩下去, 污水能把上千元的裤子溅成花脸;亲戚来了, 下水道不通没法洗澡, 主人晚上出去找旅馆只为给亲戚洗把澡。

老街巷改造以后, 王大妈家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呢?以前两个孙女都不肯住爷爷奶奶家, 因为洗澡不方便、出门不方便, 现在两孙女都闹着要回爷爷奶奶家住了;王大妈本来一直想搬家, 现在是, 看中的楼房也不想买了, 等等, 新闻的现实意义跃然纸上。类似的故事很多, 可以将一些民生工程很生活化地表达出来, 老百姓一看, “哦, 说的就是家门口的事情啊。”会觉得很亲切, 一些老百姓对于街巷改造带来的暂时不便也更能理解了。

四、活动故事化

社区小活动多, 小活动难发是不少社区记者抱怨的共性问题, 其实只要在活动中讲述故事, 社区的小活动不但可以发, 还可放大篇幅处理。

小活动里也有“大新闻”, 再枯燥的活动只要有人参与, 参与者的故事就会让活动生动起来。作为记者, 要做的就是善于观察, 善于发现, 善于思考, 不但会发现问题, 还要会发现故事, 这样, 读者才能乐于接受你的报道。如计量部门到社区举办家用血压计免费检测, 检测的人很多,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果只是现场描述和问题概括, 这样的新闻老百姓肯定不爱看。有一个故事, 一市民几年来一直为血压问题困扰, 因为医院和家里测量的数据不一, 他一直以为是自己的血压忽高忽低, 身体有毛病。当天检测后他发现, 原来是家用血压计不准, 困扰自己几年的毛病竟然是血压计在忽悠人。

当然, 实现社区新闻口语化、故事化之表达效果, 还需要社区记者脚踏实地地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 只有切身感受老百姓的呼吸和心跳、嬉笑和怒骂, 社区新闻才会鲜活地呈现出来。■

摘要:近年来, 都市类报纸纷纷开辟社区板块, 报道最贴近老百姓的新闻。笔者认为, 通过口语化、故事化的表达方式, 可以将社区新闻讲述得令读者更爱看。

篇14:都市报社区新闻发展思考

作为近年来渐受重视的新闻样式之一,社区新闻存在、发展的理由在哪里?社区新闻和社会新闻是什么样的关系?社区新闻的实际操作已经积累了哪些较为成熟的经验?在经济不很发达、城市规模尚不大的合肥这样的二线城市,我们都市报该如何认识、操作社区新闻?

一、民生“小”事成就社区新闻

都市报在内容上竞争,新闻信息是否全面、快捷、有没有独家猛料、深度稿件、能否让人感觉亲近,成为测评新闻生产的重要指标。在这些指标促使下,新闻生产部门总是对开拓新题材、新形式倾注极大热情。在这种背景下,“社区新闻”一出现便得到了很多都市类报纸的关注,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

目前的都市报社区新闻操作,不同的报纸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栏目到版面甚至到社区报,名称上各有区别,但从稿件的组织与采编上,总体呈现出大拼盘样式,以发生在社区里的社会新闻为主,但又不完全是社会新闻,往往同时集合了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社区服务新闻、维权监督新闻、业主间的互动信息等等。

有都市报曾提出社区新闻应关注四件事。一是贴近生活、事关百姓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要紧事;二是提供经验的家里事,通过报道装修、搬家、灭鼠等生活琐事,使各区居民从中增长经验;三是百姓身上的感人事,诉诸情感是社区新闻的一大卖点,普通人的感人故事往往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四是不同寻常的有趣事,百姓生活中偶尔发生一些趣味十足或反常的事情,报道出来人们都喜欢看。

这“四件事”除了总体呈现出事关民生的显著特点外,在目标受众上,都明确指向与这些民生事实关系密切的读者,并且主打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诉求。

二、基于“接近性”之上的社区新闻

社区新闻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它得以存在、发展的理由在哪里?作为社区新闻的价值基石,“接近性”应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兴趣学的角度来看,人第一关心的是身边事,“新闻兴趣与距离成反比”,这也就是新闻价值实现中经常强调接近性的道理所在。这里所提到的“距离”既包括物理距离也包括心理距离,而心理归属又根源于物理归属,双重归属使得读者实现自我分拣——住在芜湖的人更关心芜湖发生的事情,住在合肥的人更关心合肥发生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发生在眼皮底下的事情为报道对象的社区新闻满足了人们对物理距离接近的兴趣要求,以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事情为报道对象满足了人们对心理距离接近的兴趣要求。读者认可社区新闻也就不难理解。

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单位为圆心的心理模式,逐步调整为以居住地所在的社区为圆心的心理模式,现代人流动异常频繁也异常自由,不断的变化中,变化最小的或许就是住所。单位人由此逐步转化为社区人。

“向下看”的社区新闻适应了都市报读者的需要,自然能赢得读者关注。而读者取向的变化就是报纸调整的方向,基于差异化竞争战略和受众细分原则,社区新闻也就在都市报新闻操作中获得一席之地,可以说,社区新闻是应时而生。

三、不断改进中的社区新闻报道

不同的新闻样式总有与其相适应的操作思路。社区新闻在采编以及策划组织上与其他新闻有什么样的不同?

新闻采集上,所有好新闻都是践行“七分采、三分写”的结果,而好的社区新闻记者则需要在此基础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必须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将发生在社区的现场细节传递给读者;必须不断地深入社区,熟悉百姓所思所想,从而采写出与百姓同声同气的新闻来。因此在采访安排上,很多报社都安排了专门的社区记者,或者指定专门的社区新闻联系人、通讯员。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到自己分工的社区跑突发新闻跑家长里短。他们的名单及联系电话有些甚至直接进入社区居户的家庭电话本。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鲜活的新闻能够被及时发现,保证社区新闻能够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新闻语言上,社区新闻总是要求用百姓的话说百姓的事。社区新闻眼光向下,报道的是身边人身边事,社区新闻的说话腔调就应如和身边朋友谈心聊天,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多用直接引语少来笼统叙述,多提供细节少提供概念。在文章的写作上力争用最朴素的语言写作,用百姓最易接受的语言明白晓畅、绘声绘色地陈述新闻、发表观点,艰涩难懂掉书袋的语言在社区新闻这种报道样式中会非常不合时宜。

如果说社区新闻在采写上追求可读性,那么在编辑处理上,社区新闻则高度重视易读性。在阅读方式已进入“速读”时代的今天,易读性强的新闻更容易吸引读者眼球。为充分体现易读性,社区新闻的版面组织上通常都会非常重视摄影图片以及图表、漫画的使用,把抽象的文字换成具象的画面,将新闻现场还原给广大读者。为充分体现易读性,社区新闻的标题制作一般都追求充分体现人情味。《新京报》在处理社区足球联赛家庭拉拉队助阵的稿件时,将现场一位队员妻子的标语“输球跪搓板 赢球有KISS”做成标题,非常有特点。

四、都市报如何定位自己的社区新闻

综观合肥几家都市报,对社区新闻的拓展一直在进行当中。早在2002年底,《安徽商报》就推出了专门的社区新闻版,并在当年底开展了为期数月的 “社区家家乐”品牌营销活动。目前,几家都市报中有的安排了专门的社区新闻版面,有的则将社区新闻的操作理念落实到日常新闻组织当中,通过提升新闻可读性、开展与读者的编读互动、创造新闻与读者的接近性等方式,实现新闻求近求活求人情味的目标。但是勿庸置疑,合肥目前的社区新闻无论是精力投入还是操作水平等都并不是很高。在不断倡导改变的新闻实践中,都市报该如何定位自己的社区新闻发展步骤和方向呢?

个人认为,一是要符合市场实际。在合肥这样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二线城市,人们对于单个社区的归属感与对整个城市的归属感容易重叠。具体说来,在梦园小区发生的事情与在三孝口发生的事情,由于距离并不遥远、街区文化差异并不明显,两地居民的心理归属容易发生重叠,都认同自己是合肥人而并不会明确认同自己是合肥某个社区人。从这个意义上,在合肥这样的城市,面向窄众、面向特殊社区人群的社区新闻或许并不急迫。

二是要符合城市气质。总体来说,合肥目前受农业文明遗留影响相对还比较明显,城市呈现出火爆、粗糙、尚动的整体气质,在这种背景下,做社区新闻和其他新闻一样,内容上应该偏重刚性,做成“必须品”而不是“奢侈品”,在稿件结构上给予维权报道、动态事件报道更大篇幅仍然是报纸发展需要。

三是要符合报纸的整体形象和定位。同样是社区新闻,在北京地区,北京晚报的新闻就显得较为低端,关注好人好事、奇闻怪事,大多是传统模式的传统内容,比如热心人多年如一日地维护公厕卫生等,而新京报的社区新闻则相对更有时代气息,与报纸面向白领面向社会中坚的新锐形象很一致,同样是“多年如一日”题材,记录的可能是年轻的奶奶为孙子长年记成长日记等。同样是维权报道,新京报则对业主通过网络等现代方式维权给予更多关注。

四是要保证持续的影响力。社区新闻容易陷入鸡零狗碎,如何通过富有人情味的活动组织,或是对类似活动的连续报道,保证新闻的持续影响力,既是对社区新闻本身的强力介绍也是对报社整体形象的不断推广,从而通过社区新闻培养大批忠实读者、强化报纸精神家园属性。

在当前的报业竞争态势下,社区新闻的发展对于都市报来说除了是内容建设的必要外,还与报业经营关系密切,报纸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更有效走向终端、如何在大众市场外形成分众市场,为报纸经营创造新的增长点等问题的提出,都对如何有计划、分步骤地做好社区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走向更广泛终端为指向的社区新闻发展必将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操作理念与实战能力提出更大考验。■

篇15:讲座新闻稿

2015年5月7日,图书馆第三届图书宣传月首次主题讲座在图书馆四楼举办。此次讲座由我院图书馆馆长XXX教授主讲,全体图书馆馆员及120余名同学聆听了讲座,题目为“XXXXXXX”

XXX馆长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启了讲座。首先通过解析中国历史简明而又清晰地展示了中国梦的由来。接着引用阅读对于圆梦的重要性及每个人之责任,说明了阅读是筑梦的工具。而后对于阅读XXX提出阅读要有形、有行、有型,进一步阐述了要如何阅读。讲座现场气氛轻松活跃,XXX还不时以问题来提问和同学们互动,同学们在了解阅读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读书的真正意义。

接下来由三位学生代表以不同的风格形式就自己读书的体会分别和同学们做了交流。来自XXXX同学,阐述了从读书中寻找乐趣,又向大家推荐了自己从中受益匪浅的图书;来自会计系XXXX同学,以用平实的言语阐述自己从读书找到人生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最后是XXXXX同学,以散文的形式洋洋洒洒为大家呈现了一幅读书为心灵洗礼的图画,让人能够感受到她对于书籍的渴望。

篇16:讲座新闻稿

活动一开始,志愿者们就为现场的老年人发放了手册和防非法集资资料,并针对手册中的知识进行了详细讲解,让老人们能快速读懂弄通知识点,同时提醒老人们不贪小便宜、不参与免费领奖、遇事多跟子女商量等注意事项预防受骗。

活动中,宣讲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普及电信诈骗案件的常见特点、方式及如何识别应对,提醒群众远离电信网络诈骗,告诫群众对待陌生来电提高警惕,注意保护自己及家人的信息。通过现场教学帮助老年人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预防诈骗信息及电话,提醒他们在遇到可疑情况时,多与亲属、朋友进行沟通商议或拨打110报警,以免遭受不法侵害。

学完手册后,老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老人播放了5种养老非法集资案例视频,帮老人们分析,让他们更直观地学习,提防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设的各类诈骗圈套,对于各类打着“养老投资”旗号的项目要谨慎,不要轻信,增强反诈能力。

篇17:书法讲座新闻稿

前法国总统希拉克说:“在中国,书法是艺术中的艺术。”6月3日下午,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肖粮根老师为学院的书法爱好者作“怪体书法”话题的讲座,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和肯定。

这次讲座,肖粮根老师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讲述书法的益处;

二、太极悬空书法的概述;

三、现场绝活展示;

四、现场提问。

在第一方面,肖粮根老师对中国现代书法的益处作了概述和分析。他说,书法作为一门传统的文化艺术,学书法对于一个人道德品

质的养成,是有极大裨益的。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威胁现代人健康的第一元凶不是别的,而是不尽的烦恼与浮躁。要把人们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的最好方法是积极休息,而练习书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他还说:“书法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好好的传承下去。”

其次,肖粮根老师对太极书法进行了概述。他说,太极讲究的是阴阳调和,书法也一样,且两者都注重心法。要求心神贯注,心领身为。手有定法,步有活规。练就“太极悬空书法”,肖老师把它归结为偶然。从14岁开始,肖老师研究怪体书法,经常通宵达旦,久而久之,患上了严重失眠症。为摆脱失眠困扰,肖老师练习打太极拳。一天,肖老师心血来潮,在自家拉起一根绳子,用夹子把宣纸两端夹起,就用毛笔在上面写了起来,“那感觉跟在桌上写字完全不一样,举重若轻”,后来又融进太极拳元素。

第三方面,肖粮根老师进行了绝活展示。绝活一:左手反写

把一张宣纸轻轻平铺在桌面上,肖粮根左手拿着毛笔,面对着观众反写起来。“写这字时,必须心静如水,不能有一丝杂念。”肖良根说。一会儿后,“天道酬勤”几个大字便跃然纸上。

绝活二:另类怪体书法

这种“怪体书法”把甲骨文、象形文、草书、篆书、隶书等字体结合起来再进行变体,形成一种既有欣赏价值,又不失传统风韵的另类字体,写出来的字忽肥忽瘦,是字又如画,他说,“怪体字”怪在字体的创新。

绝活三:边打太极边写字

肖粮根说,自己最爱的绝活是“太极悬空书法”,写这字难度大,用意不用力是诀窍所在。把书写的宣纸由两名观众悬空拿着,肖老师双手拿着饱蘸墨汁的毛笔,稳稳扎一个马步,一个深呼吸后,他的右手便在纸上飞快书写起来,而整个身体的动作竟像是打起了太极拳。左右手交替书写,一会儿,一首唐诗《山居秋暝》的狂草书法完成。

最后,肖粮根老师回答了同学们的一系列问题,并介绍自己的奇特的书法创作经历,他精彩的阐述和机智的答问,赢得了广大师生们热烈的掌声。

院团委社团部xx协会

2009年6月4日

附:书法讲座图片

肖粮根老师近照

肖粮根老师在展示反手书法绝活

肖粮根老师边打太极边在悬挂的宣纸上奋笔疾书

篇18:社区讲座新闻稿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 如果说, 作为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民生新闻报道的舆论宣传导向的重要作用, 就必须将民生新闻摆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位置的话, 那么, 加大社区新闻的报道力度, 从细微之处捕捉大主题, 从微观报道中挖掘民生大事, 则是搞好和突出民生新闻报道的具体体现。因此, 随着新闻的触角延伸到街头巷尾和普通人的身边, 社区新闻这个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 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许多报纸的版面上。

社会新闻中鲜活的“小品”

社区新闻来源多、内容丰富, 社区里各种各样的大事小情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大量涉及到道德风尚、伦理亲情、邻里关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等。作为新闻报道当然不能逢闻必采, 有闻必登, 而是要坚持正面宣传的原则, 选取那些群众关心, 又有普遍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 捕捉生活中闪光的东西, 用健康向上的新闻去引导人、启迪人。对此, 一些新闻媒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要紧事、感人事、有趣事、公共事等几方面的内容。

其一, 要紧事。百姓利益无小事, 凡是有关民生, 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都是社区新闻要捕捉的要紧事。当然, 对新闻素材也要进行筛选, 有所选择、有所倾向。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 尤其是地方党报, 要把要紧事的出发点、着眼点放在为政府分忧, 解决民生的难题上来。其二, 感人事。社区里发生的事大多是家长里短, 邻里街坊的小事。表面看平淡无奇, 但深入挖掘, 其中也不乏闪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光彩的感人故事。社区记者就要凭着新闻敏感, 善于捕捉, 写出普通人的感人故事来。其三, 有趣事。人群聚集的社区生活少不了会发生一些有趣事、新鲜事。象是文艺形式的“小品”, 撷取生活中的某个片段, 加以艺术再现, 或讽刺、或幽默、或褒扬、或批评;有时博人欢笑, 有时赚人眼泪, 有时发人深省, 有时令人遐思。对此, 社区新闻也应该有这样的属于自己的“小品”。其四, 公益事。真心为读者服务, 向群众提供、介绍具有价值的信息、科学常识和生活经验, 已成为社区新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沈阳日报的版面上, 越来越多的民生类、服务类的稿件占据重要位置, 并作突出处理, 已收到良好效果。

当然, 社区新闻的报道远不止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简单的归纳和内容定位, 在于说明社区新闻既具有一般新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要求, 又体现出其地域性、趣味性、感人性、贴近性、服务性等社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显著特色。如果说, 社会新闻负有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等重大社会责任的话, 那么作为社会新闻的扩展和延伸, 社区新闻就是社会新闻中鲜活的“小品”。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严格讲, 社区新闻对许多媒体来说, 仍处在一种尝试阶段, 尤其作为地方党报, 要把社区新闻越做越好, 形成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新闻传播模式, 也有许多课题需要不断摸索和探求。就目前而言, 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 要经营好社区新闻, 必须要在政治上、思想上有把犀利的“解剖刀”。从每天发生在社区生活的大事小情中, 正确选择出有教育意义和积极向上的新闻素材, 必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为准绳, 用这把“刀”解剖一桩桩的大事小情, 从纷纭繁杂的社会现象中, 识别哪些是报道所需要的社区新闻, 只有这样才能不偏离报道的需求, 不会迷失社会主义宣传的大方向。

二, 要转变采访作风, 改进采访方式。过去, 记者大都习惯于跑机关、听会议、看简报、打电话, 现在则是围着电脑转。这种从上而下依靠通讯设施的采访作风和方式, 已远不能适应采写社区新闻的需要。既然社区新闻发生在社区中, 存在于群众生活中, 那么记者就理应深入社区, 与居民打成一片, 多听群众呼声, 多了解社会风尚的变化, 多了解和分析社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这样社区新闻的题材就会源源不断。

三, 党报的权威性不能丢, 权威性首先体现在导向正确。社区新闻成败的关键在于导向是否正确, 不能以猎奇的心理抓新闻, 不能靠噱头吸引人, 也不能靠炒作制造群众效应, 否则势必会偏离新闻报道的大方向, 产生负面作用和不好的影响。不可否认, 现在一些媒体为了吸引读者找卖点, 以拓展新闻报道领域自居, 热衷于报道明星和公众人物的私生活和绯闻, 报道一些低俗的所谓“社会风尚”, 刊登一些不堪入目的东西。这样的报道不仅有害, 还十分危险, 因为它背离了社区新闻的基本要求, 更有损于党报的权威性。

篇19:张云英:首位社区新闻发言人

一听到《小康》记者找社区新闻发言人,北京石景山区八角街道的工作人员立即告之张云英办公室的电话。打过去,就听到了电话那头张云英极具亲和力的声音。

显然,在这个中国行政级别很低的政府机构里,新闻发言人机制运作良好。

偶然的创举

一切都有些偶然。

张云英在石景山古城第二小学当了整整13年的老师。2000年,学校开展支援社区教育的活动,要从学校选拔老师下社区,帮助组织居民、青少年开展各种活动。因为在社区的出色工作,张云英被力邀加入八角街道,成了街道一名普通的宣传干部。

2005年,北京石景山区为建立规范的新闻发布制度,规范政务信息公开,对该区所辖的9个街道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八角街道派出了包括张云英在内的的两名工作人员到中国传媒大学接受相关培训。可惜,另一位受培训的工作人员因故离开了八角街道。

八角街道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张云英的身上。

八角街道的新闻发言人工作,原本和其他各级政府一样主要是面向媒体的,可是八角街道同时也打算直接向社区居民通报社情。“新闻发布的根本目的不就是让社区居民知晓社情么?那么举行社区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让社区居民直接参与进来呢?”

说干就干。2006年11月15日,八角街道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召开前,除了邀请了媒体,还通过社区海报等宣传形式邀请社区居民的参加。

到2006年11月21日,八角街道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召开时,除第一次参加新闻发布的居民都来了,还多出30多个居民。媒体则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凤凰卫视》、《新京报》等大牌媒体的记者。

此番,张云英被称之为北京首位社区新闻发言人。传媒学者分析,社区发言人制度无疑是建立政府与百姓良性沟通渠道的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它从一个点反映了中国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状况。

基层民主的必需

“各位居民朋友,各位媒体记者,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社情发布会,我是社区发言人,八角街道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张云英,社情发布会是八角街道为更好地与居民加强沟通,让媒体及时了解社区信息、保障居民知情权、参与权、发言权和监督权的一项新举措。让居民及时了解街道的重点工作,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监督……”这是张云英成为社区新闻发言人后,最初举行社情新闻发布会时的开场白。

张云英保存了社区社情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底稿。《小康》看到2006年11月21日,八角街道社情发布会发布的第一条信息就是:

“12月中旬,街道将召开第五次八角地区成员代表大会,届时,辖区的居民代表、流动人口代表、驻区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非公经济组织、民间社团组织会听取八角街道办事处、八角派出所、八角工商所、八角司法所、八角城管分队、八角统计所等政府派出机构的工作汇报,对他们的依法行政、履行职责、转变职能、服务社区、廉政建设情况进行评议打分。这一段时间,居民可以考虑这一年来他们的工作情况,向居委会干部、居民代表或地区人大代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当居委会干部或居民代表征询意见时,也希望大家积极配合……”

其实早在2006年11月张云英成为北京首位社区新闻发言人之前,这年2月,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公园北社区就出现了北京市通过全民直选方式产生的第一位社区居委会主任。

从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对于政府街道工作人员工作的考量,考评,可见基层民主的活跃。而社区新闻发言人的产生,社情的公开,也许可以理解成是基层民主的必需。

“我不害怕被问倒”

“……慈善服务中心将打破以往定时定期开放的模式,全天对需要帮助的居民提供服务,除了可以领取生活用品和衣物,还将增设音像、图书、家政服务等内容。现在正是筹备阶段,居民们可以把家中闲置的物品捐献出来,为低保、残疾人员献上一份爱心。”

“那是第二次开新闻发布会,当我宣布完关于街道成立北京市首家街道慈善服务中心后,有社区居民提问,‘请问捐助热线是多少呢?’我竟一时答不出来。我准备了很多记者和居民可能提出的问题,八角街道确实也已经成立了相应的捐献办公室,可是我还不了解办公室有没有装电话,号码是多少。我只好实话实说不清楚。待了解情况后,一定及时告之社区居民。”

尽管那天有很多知名媒体的记者在场,但是张云英表示,“我不怕被问倒。我们的工作就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他们的疑问也一定就是我们要服务和沟通的内容。我把问题搞清楚了,再及时告诉社区居民,就行。”

每次积极参与社区社情新闻发布会的60多岁的于洪敏大爷认为:“社区的社情新闻发布会和电视上的差不多,不过说的都是身边的事,觉得挺亲切”。他还积极“怂恿”老伴儿也听听社情发布会。

“居民的反应证明,新闻发布会这种形式,比起以往靠文件和会议来传达信息要生动活泼得多。居民能随时参与并提问,知情权也扩大了,而且,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事情可以一次就全部了解”,张云英说,“八角街道的新闻发言工作一定会坚持下去”。

8月3日,《小康》采访张云英时,她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了一双极为精美的绣花鞋垫,“这是街道一位70多岁的老大妈亲手绣了送给我的”。

“你为这位老大妈做什么了?”记者好奇,是不是因为张云英热心地帮助过老人。

“我没有为这位老大妈做过任何事”,张云英非常肯定地回答,“我是街道的新闻发言人,代表街道露脸的机会多一些,参加新闻发布活动的百姓就都认识我了。现在的老百姓觉悟高了,不需要你帮助他(她)具体做什么事情,他(她)只要觉得你做的事情是有利于整个社区的,就会认可和支持你”。

上一篇:教师专项计划怎么报志愿下一篇:学生会宣传部2010-2011第二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