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心村整村搬迁协议书

2024-04-22

合心村整村搬迁协议书(精选4篇)

篇1:合心村整村搬迁协议书

墙头镇合心村珓杯丘自然村整村搬迁

协 议 书

编号:

搬迁人:(以下简称甲方)被搬迁人:(以下简称乙方)为认真做好合心村珓杯丘自然村整村搬迁工作,根据《宁波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条例》和《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工程(象山段)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实施方案》及象政专[2011]85号《县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精神等有关政策、法规,甲、乙双方在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就有关房屋搬迁补偿安置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乙方被搬迁房屋的基本情况

乙方被搬迁房屋座落,产权性质属,房屋结构属,房屋层数,房屋建筑面积m,房屋用地面积m。(详见评估报告)

第二条乙方实行迁建安置分期落实的方式,第 期。

第三条乙方房屋搬迁补偿费结算

1、房屋结构主体补偿:乙方房屋建筑面积m,按元/m计算,计人民币元;m,按元/m计算,计人民币元;m,1 2222222

按元/m计算,计人民币元。合计人民币元。

2、附属建筑补偿金为人民币元(见评估报告)。3、内装饰及室外附属设施补偿金为人民币元(见评估报告)。

4、水电及电话、电视移机等补偿为人民币元。5、其他补偿金为人民币元(内容见评估报告)。以上五项合计补偿人民币元。

第四条 乙方房屋搬迁及临时借用房租赁费补偿元,甲方补助乙方搬迁费元,临时房屋租赁过渡费元,二项合计人民币元。

第五条 奖励

乙方在年月日前签订搬迁协议的,甲方奖励给乙方人民币元,在年月日前腾空的奖励给乙方人民币元。

第六条 安置及用地面积结算

乙方被搬迁房屋实际用地面积m,确权(认)用地面积m,房屋建筑占地面积 m,可安置用地面积m,超过m,按元/m计算。其余面积m,按元/m计算。安置用地面积m,低于扣除m,按元/m计算,合计人民币元支付给乙方。安置用地地址座落。22222222222

2第七条 甲方支付给乙方房屋搬迁的补偿费用总计为人民币(大写)元,其中腾空奖励费和搬迁费元,待在年月日前腾空后兑现。

第八条 在本协议签字时,乙方应向甲方移交有关房屋、土地征件,由甲方统一向房管、土地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第九条 乙方保证在年月日前腾空,交实施单位拆除。

第十条 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如违反本协议的按《条例》、《方案》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本协议未尽事宜,可由甲方双方商定后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及附件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办。第十二条 本协议自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

第十三条 本协议连同附件共页,一式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备案一份。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工作单位:

电话:

受委托经办单位:

经办人:

联系地址:电话:

年 月 日

篇2:合心村整村搬迁协议书

某市实施整村搬迁工程的主要做法

市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全市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区。截至底,全市共有自然村万多个,其中10户以下小规模自然村2725个,人均纯收入为1723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3752元的%。为推进人口集聚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步伐,近年来,该市强化规划引领,注重行政引导,启动实施了以整村搬迁为重点的十万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全市共实现山区农民异地转移搬迁19294户、68320人。其中,完成整村搬迁878个村、41492人,占总搬迁人数的%。主要做法

是:

一、科学规划,全面建立整村搬迁引导机制

一是建立规划引导机制。,该市立足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10户以下小规模自然村为主对象,确定了整村搬迁五年计划。—2012年,全市计划完成小规模自然村整体搬迁1857个,其中行政村搬迁75个。

二是建立组织发动机制。各县均建立健全了农民异地转移组织领导机构或协调机构。各有关部门按照农民异地转移工作整体要求,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协作,协调解决整村搬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通过电视报纸媒体宣传、编印《整村搬迁100例》、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和组织高山远山群众到安置小区考察等多种形式,提高群众对整村搬迁工作的认知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起,连续三年提出了“农民增收六大目标”,每年

与各县党委政府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其中首要目标和核心任务就是以整村搬迁为重点的农民异地转移工作。同时,市委、市政府对整村搬迁工作实行“一月一报、一年一考核”的督查机制,对实现目标的县给予100万元的工作经费奖励和补助,极大地激活各地的工作积极性。

二、规范操作,全面建立整村搬迁推进机制

一是规范项目实施流程。由符合农民异地转移规划和自愿整体搬迁的自然村,自主召开户主会议讨论形成自愿整村搬迁决议,形成决议后向所在村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交由村委会讨论决定同意后向所在乡镇提交申请报告。乡镇审核、汇总,报送各县农民异地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异地转移办组织复核,提请当地政府研究审定,审定同意后方可进行整村搬迁。

二是明确政策扶持内容。为确保整村搬迁五年计划落到实处,配套制订了

《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重点明确了整村搬迁“一补、两不、三优先”政策。对整村搬迁的农户,市、县财政和省财政补助予以配套,确保给予每人不少于1万元的补助。—2012年,市财政累计安排1亿元以上的农民异地转移专项资金,对市本级、县实施整村搬迁的农民分别按人均3000元和1000元标准予以补助。

三是严格项目验收程序。整村搬迁项目实施完成后,需由县自行组织力量进行一次逐村实地初验,初验合格后再报市里验收,通过市级验收后方可拨付补助资金。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则该指标视作未完成,不予拨付补助资金:农民异地转移人数达不到目标数的;整村搬迁人数占计划任务搬迁人数比例低于50%的;财政对整村搬迁农民补助没有达到每人1万元的。

三、灵活安置,全面建立整村搬迁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安置保障。根据整村搬迁

农户的多样化需求,采取了集中安置型、分散安置型和困难救助型三种安置方式。分散安置主要是货币形式安置,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异地转移对象给予货币补助,鼓励他们到城镇购买商品房或二手房,有些则从自然村到中心村自建房。而对困难群众的安置,包括对五保户实行到敬老院里供养,对没有能力购房或建房的特困户采取廉租房、政府补贴房租或建设低成本简易房等形式给予安置。

二是强化增收保障。首先,科学选择安置地。坚持“依城镇建区、依村设点”的原则,优先考虑在人口比较集中、有一定产业支撑的城区和中心镇建设安置小区,目前全市已建成安置小区100多个。其次,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从起,市财政每年安排250万元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来料加工经纪人在农民异地转移安置小区拓展来料加工业,支持异地转移农民兴办农家乐,促进转移农

民就地就业发展。第三,积极开展异地转移农民就业培训。对异地转移农民实行免费培训,提高培训经费补助标准,同时重点围绕异地转移农户开展就业帮扶、就业援助,力争每一个家庭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篇3:合心村整村搬迁协议书

扶贫移民是国家扶助贫困的重要战略行动, 整村搬迁是扶贫移民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居住在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整村搬迁, 不仅能整体改善一村人的生产、生活条件, 并且对迁出地环境的保护与管理也极为有利。因此, 为了将扶贫移民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实施扶贫移民搬迁的政府会在迁移发生前对迁出地人口进行一定的思想动员, 帮助他们进行迁移选择。而移民在迁移选择时, 他们一方面存在着希望借助政府补助改善生活状况的愿望与行动, 另一方面又存在对生活多年故土的眷恋与不舍, 处于这两方面因素影响下的迁移边缘人口, 其中一部分会在政府一定的思想动员后选择搬迁。搬迁前, 这对实施扶贫移民工作的政府来说无疑是种收获; 但在迁移发生后, 这部分人又存在着对政府的强烈依赖。这里以山西省岢岚县宋家沟乡甘沟村的移民事件为例, 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 通过引导移民回忆其搬迁前后生活上的一些重大变化, 探究其搬迁后的生存与发展权益问题, 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二、研究背景介绍

甘沟村是山西省岢岚县宋家沟乡的一个偏远小山村, 距离其所属乡镇25公里。这里交通、水利、医疗、教育等条件极差, 但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当地人将这里比作是“世外桃源”。但是通过实地调研, 我觉得那里并没有“世外桃源”般的美妙, 反倒是单纯的“与世隔绝”。甘沟村是个纯农业村, 全村共有30户, 70口人,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完全依靠土地生活, 经济基本以农业为生, 耕地数量多, 种植的植物品种也多, 粮食作物有小麦、莜麦、荞麦、谷子、高粱、玉米、土豆等, 经济作物有胡麻、大豆、葵花、黄豆、黑豆、红芸豆等。但耕地质量差且水土流失严重, 农业生产非常困难, 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 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这里灌溉水缺乏, 靠天吃饭, 粮食产量容易受年降水量的影响; 另外, 这里植被覆盖率高, 有一种叫山猪的野生动物长期居住在这里, 地里的庄稼往往在生长的关键季节被大量成群的山猪糟蹋, 最后只留下一半左右的庄稼苗, 且都受山猪啃踩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人均10亩的耕地数量也并没有较高的粮食产量。好年景时还能存点粮食, 年景不好时也就刚够糊口; 除此之外, 山猪对甘沟村百姓的生命安全也构成严重威胁, 常有干活晚归的农民在回家路上碰见山猪而不得不躲藏起来的现象, 也曾有人曾受到过山猪的袭击, 甘沟村百姓的生活可谓艰险。

2009年, 宋家沟村传来了整村搬迁的移民消息。移民新村所在位置是甘沟村所属乡镇宋家沟乡政府驻地宋家沟村, 该村位于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209国道旁, 地势平坦, 交通便利, 水资源丰富, 耕地肥沃, 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从2009年开始, 政府统一协调周边的甘沟村、东场沟村、圪豆沟村等6村45户、243口贫困人口搬迁到此。移民们每户出6万元, 均可获得80m2 的4间砖瓦房, 附带一座3分地的蔬菜大棚、一个羊圈、一个庭院。

三、叙事与分析

(一) 故事一

今年66岁的吕大叔, 是甘沟村移民户中的一个, 搬迁前一直生活在甘沟村, 以务农为生, 农忙之余还养了两头牛、上百只羊、几十只鸡, 可谓农村庄稼人中的上等户, 吕大叔以这样的生计照顾全家老小过着安稳平淡的日子。但是2009年的搬迁令吕大叔家这样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说起这次搬迁, 吕大叔激动地说道:“我是村里第一个交钱的”……

问: 您为啥要第一个交钱呢? 您是不是特别想搬迁?

答: 我也不是很想搬。人老了, 也没钱搬, 但是说我们村整村都要搬了, 一次性交钱的话还可以少2000元 (共6万元, 一次性交的话交5万8千元) , 先交了钱可以先在那边 (新村) 选房子 (迁入地房子的安排按移民户交钱的先后顺序进行挑选) , 我想选个好点的房子就先交 (钱) 了。

问: 谁说要全村搬了?

答: 政府。政府的人来村里开会了, 说我们村要整村搬迁了, 动员村里的人搬迁, 让大家去交钱。

从吕大叔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 农民在配合政府工作方面还是比较积极的。吕大叔虽说自己当时不想搬迁, 但通过深入交谈可以了解到, 吕大叔其实是处于搬与不搬的徘徊中 (迁移边缘人口) , 因此, 通过政府一定的思想工作, 以及在一定的利益诱导及优惠政策的吸引下, 还是积极选择了搬迁。这一方面是配合政府工作, 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出于对自家将来发展的考虑。

问: 您作为第一个交钱的, 在村里生活还可以吧? 是比较有钱的吧?

答: 生活还可以, 但我没钱, 这下 (搬迁) 把一辈子闹 (积攒) 下的一下都给卖了。两个牛、一百多只羊共卖了1万元, 我们搬迁户政府给提供贷款3万元 (第一年没利息, 第二年利息9厘, 第三年1分) , 自己又另外贷了1万8千元 (利息1分7厘) , 凑够了这5万8千元。

问: 您当时有没有想过搬迁后的生计问题呢, 搬迁后靠什么来生活?

答: 想过, 我当时想这边 (新村) 能种大棚 (蔬菜大棚) , 还有个羊圈, 那边 (老村) 庄稼也被山猪糟蹋的不能种, 收不下粮食, 孩子们也不回去了, 就我们两个老人, 种菜能常年种, 卖下钱了再买上几个羊, 慢慢倒腾吧。

问: 您搬迁后生活的还习惯吗? 对搬迁还满意吗?

答: 习惯到还习惯, 就是没钱。不是很满意, 有点后悔了……

问: 您搬迁后一年能收入多少钱呢?

答: 七、八千快钱。

从与吕大叔的交谈中可以看出, 吕大叔口中所说的后悔其实是比较矛盾的。总体来看, 吕大叔一家对新村生活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唯一不太满意的就是收入没达到他们预期的期望。吕大叔说他家的姑娘出嫁了, 大儿子一家常年在外打工, 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稳定住所, 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 去年刚结婚, 在县城租房住, 家里压力还是挺大的。但是搬迁使家里经济不太宽裕, 吕大叔觉得自己两口现在给孩子们帮不上忙, 应该自己不搬迁而把钱攒下才对, 因此觉得有点后悔。

问: 您搬迁后有没有什么不习惯、不适应?

答: 跟这边 (新村) 人不熟, 在那边 (老村) 经常有人来家里坐 (聊天) , 过来这儿以后没人来。家里空的, 没人气也没摆设 (家具) 。

问: 那你们去邻居家玩吗?

答: 不玩, 搬过来以后都不熟, 也没时间玩, 每天出去干活。

问: 老家的摆设没有全搬过来吗?

答: 搬过来了, 老家的时候也就些这摆设, 没个像样的。但以前我们住的是窑洞, 一孔窑里家具摆的满满的, 其他两孔放的粮食和农具, 都没空着。现在粮食也吃没了 (来宋家沟没后没有耕地, 一直吃的以前积攒下的粮食) , 地下 (家里) 空空的啥也没, 家里成天就我们两个人, 也没个串门的, 日子过的没意思。

我们知道, 对于农村人来说粮食是他们一年的辛苦劳动所得, 即使没有卖钱, 看着粮食摆放在那儿, 老百姓就会觉得那是一种莫大的财富, 心里上也会有一定的满足感。而且农村人都有串门 (邻里之间往来) 的习惯, 好多人聚在一起聊聊家常理短, 说说国家大事, 这都是农忙之外最简单有效的娱乐方式, 搬迁后这种生活状态的改变, 移民心理难免会有不适。

问: 您搬迁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答: 工作问题。年龄大了, 打工的活也很难找到。还有大棚种植技术, 我们大棚种不好, 菜苗也长的不好, 今年也没种 (蔬菜大棚) , 人老了, 不会这些技术活, 种的没别人家的好, 也不好卖。

问: 如果再给您一次搬迁的机会, 您希望搬到哪儿? 为什么?

答: 哪也不想去, 搬出来都后悔了, 要搬就再搬回去。

问: 您现在还想回去吗?

答: 想, 如果给退钱我就回去了。以前自己种的粮食, 起码不愁吃不愁喝, 现在还得天天打工, 给人家干活。

问: 您在哪打工呢?

答: 底下的大棚 (别人家的蔬菜大棚) 里。

问: 回去不也得干活吗?

答: 那不一样, 那是给自己干, 这是给人家干啊。

从吕大叔的回答中, 我们可以得知其搬迁后的生活状态受到了其心理活动的严重影响。一方面吕大叔一家由于搬迁后没有得到预期的收入, 而对生活、生产丧失了积极性, 没有主动投入生产获得更长远、更持久发展的勇气, 反而有了返迁的、退却的打算。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吕大叔一家对土地 (耕地) 存在严重的的依赖心理。同时这也是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及土地对农民生活的重要性的表征。可见, 土地长期以来为移民提供的安全感的地位在搬迁后没有被得到新的替代。

问: 您现在最需要得到政府哪些方面的帮助?

答: 希望能帮助我们就业、提供大棚种植技术、提供贷款。

(二) 故事二

王大哥今年48岁, 和吕大叔一样来自甘沟村, 家有一儿一女, 搬迁前两个孩子都在外读书, 王大哥也常年在外打工, 考虑到迁入地 (宋家沟村) 各项条件都较甘沟村较好, 因此, 王大哥一家极其愿意地选择了搬迁。

问: 您当时愿意搬迁吗? 原因是什么?

答: 愿意。这边比那边条件好。在那边将来孩子不好结婚, 主要是为孩子结婚做打算。我一直就有搬迁的想法, 这次遇上政府组织, 房子挺优惠, 还有个大棚, 就搬迁了。

王大哥的搬迁原因, 也是我们调研中问及的搬迁原因中较为普遍的回答。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民对于通过移民的途径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 为自身乃至后代打下良好发展基础的美好愿望是存在的。尤其是对于地处偏远村庄的男孩来说, 结婚变得越来越困难, 部分父母出于对孩子将来的考虑已通过自己的努力自行进行了搬迁, 而还有好多家庭同样为此而努力着, 国家扶贫移民搬迁的实施, 对这些想要搬迁而能力不及的家庭来说, 可以说是雪中送炭般的扶助。

问: 您搬迁后生活的还习惯不? 有什么困难没有?

答: 习惯。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收入问题。我们搬迁到在这儿以后没有地 (耕地) , 只能种大棚, 前年 (2011年) 收入了7、8千块钱, 去年 (2012年) 大棚没管理好, 使菜苗受冻了, 大棚就没有获得收入, 只能在村附近打个小工挣点钱。种大棚也不行, 这会 (今年) 不种了。

通过调研我们也了解到, 目前宋家沟移民新村好多农户家的蔬菜大棚像王大哥与吕大叔家一样已经处于闲置之中, 但我们同样也看到在一些大棚中菜苗长的很好。究其原因, 我们了解到, 是由于老百姓们对蔬菜的种植缺乏技术了解与指导, 仅凭自己多年以来在自家庭院里种植菜地的经验, 而对大棚进行类似的、任意的打理, 因此, 有的大棚长的好, 有的则被荒废。

问: 您对此次搬迁是否满意? 为什么?

答: 差不多, 挺好。就是搬迁后没地种, 只能靠大棚收入, 而大棚收入不太好。

问: 如果再给您一次搬迁机会, 您希望搬迁到哪? 为什么?

答: 搬去县城, 县城比较好找工作, 也方便工作, 能够多收入点。我现在也有这打算, 过几年攒点钱了就搬去县城。

问: 您对这次搬迁中政府所做工作是否满意?

答: 满意。搬迁时政府每天都来开会, 给我们引导, 还给我们提供贷款, 利息很低, 帮助我们搬迁, 我很满意。

从王大哥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到王大哥对未来生活是积极热情的, 同时也是主动的。王大哥搬迁以后和吕大叔面临同样的困难, 但王大哥没有像吕大叔一样对未来生活产生退却, 而是很勇敢地选择了为实现进一步发展做打算。但同时吕大叔也讲到, 由于他年龄稍高, 要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活是很难的, 因此, 对吕大叔所做的不同选择我们应该是理解的。

问: 您现在最需要得到政府哪些方面的帮助?

答: 没有什么需要的, 政府已经帮助我们很多了, 今后的发展还得靠我们自己。但在我们的指引要求下, 王大哥也提出了他的几点所需。希望能提供大棚种植技术、蔬菜销路、就业渠道以及贷款。

四、扶贫移民权益保障中的政府责任

加快移民安置区的发展, 提高移民村群众的生活水平, 是推动扶贫和移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而移民,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部分, 同时也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而发起的系统性工程的主体, 为了使其搬迁后的生存与发展权得到切实保障与实现, 实施扶贫移民搬迁的政府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并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关注移民心理变化。从目前扶贫移民来看, 移民搬迁以后的心理变化是影响其在迁入地能否稳定 ( 是否存在返迁打算) 的重要因素, 而一旦移民返迁, 就意味着对这部分进行迁移的失败。因此, 实施扶贫移民的组织单位应本着“迁得出、稳得住”的思想, 努力使其能在迁入地稳定安居。这就要求政府能够密切关注移民搬迁后的心理变化, 从精神上鼓舞移民, 尤其应加强对较年长或生存能力较差者的精神慰藉, 使其获得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以便在迁入地稳定扎根。

(二) 加强后续扶持工程。在扶贫移民搬迁后, 移民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收入问题, 即移民就业问题。因此, 扶贫移民实施后政府应可能在迁入地引进与当地生产特色有关的农业加工企业, 帮助移民解决农业生产品的出售问题, 减少因出售困难而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 在迁入地适当引进一些污染较少的工业企业, 不仅可帮助解决迁入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同时也可增加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农闲时的就业, 为进一步提高移民收入创造条件。

( 三) 提高移民综合素质。任何事物的发展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外, 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事物内部的原动力, 这个重要的原动力就是移民素质的提高。因此, 在扶贫移民工程实施的基础上, 政府还应注重对移民素质的培养。各移民村应定期举办现代劳动技能知识和科学种养殖知识的培训, 使移民能够掌握新型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经营方式提升自身生存能力, 以较快适应新村环境。同时, 在移民新村新建文化娱乐设施, 为移民交流思想提供场所, 一方面可充实移民业余生活, 另一方面可促进移民转变安于现状、因循守旧、封闭狭隘发展的思想, 逐步开阔眼界, 转变思想观念, 丰富移民的劳动技能和知识领域, 最终提升移民综合素质。

五、结论

一般来讲, 移民活动是扶贫移民主体 (移民本身) 为获取和实现其期望的外在表现。移民搬迁很大程度上是想获得比原来更好的生活、生产条件, 尤其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 他们想要通过搬迁来增加收入的想法是极其强烈的。通过两个故事的比较得出, 处于迁移边缘的人口, 他们一方面出于自身考虑, 另一方面出于对政府工作的配合而会选择搬迁 (对自身考虑占主导作用) , 但此类搬迁人群搬迁后的生活很容易受其预期搬迁效果 (主要是预期收入) 的影响, 搬迁后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生产, 容易产生退却及对政府的依赖心理; 而对搬迁早有打算的家庭, 他们搬迁后即使面对困难也能够积极勇敢承担, 对未来能够充满信心与希望。为了使移民搬迁以后的生存与发展权益得到保障与发展, 政府应从关注移民心理变化、加强移民后续扶持、提高移民综合素质方面着手承担作为移民项目实施者的责任。

摘要:以山西省岢岚县宋家沟乡甘沟村的移民事件为例, 采用深入访谈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移民搬迁后心理活动的分析, 探讨了整村搬迁移民扶贫中的农民权益与政府责任问题, 并从移民自身与政府角度出发为保障移民搬迁后的生存发展权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 以期为今后的扶贫移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扶贫移民,整村搬迁,农民权益,政府责任

参考文献

[1]郑瑞强, 施国庆.扶贫移民权益保障与政府责任[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7 (5) .

[2]赵擎寰.义村移民:土地意味着什么——从生存伦理角度看土地的保障功能[D].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3]贾文儒.对我省扶贫移民的认识和对策[J].山西农经, 2003, (1) .

[4]刘金源.农民的生存伦理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01, (6) .

[5]唐毅红, 王鲜苹, 李建设.移民心理特征与持续性发展对策研究[J].人民黄河, 2005, 27 (4) .

篇4:水古坑老区盼整村搬迁

据当地90多岁的村民钱玉娇老人介绍,这里曾是江美农会所在地,大革命时期,村民陈宝子、陈宝栋等三兄弟追随周其鉴搞农会,村民积极投身革命,支持农军,“螺岗暴动”失败后,农军退到该村,白军多次悬赏围剿,双方激战,陈宝子等三位同志为革命献出生命。如今,他们的名字被铭刻在广宁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水古坑村有农户25户,180多人口,耕地面积250多亩,其中水田90亩、山地150多亩、旱地10多亩。现已有6户在几公里外的江美路边建屋居住,但仍需回到水古坑村耕田劳作。另外有3户为便于小孩读书搬到县城寄住亲戚家中,后外出打工,丢荒了田地。现居住在村的16户中,有5户五保户、2户低保户、1户烈属。

由于水古坑村地处边远山区,居住点分散,生产生活十分艰难,村民长期处于低收入状态。为了改变老区面貌,加快老区经济发展,老区群众强烈要求将全村集中搬到附近300米的一处相对平整的山岗下,重建水古坑新村,改变目前居住分散、不利经济发展的现状。

据了解,搬迁重建所需面积6000平方米。其中需占山岗地6亩、低产水田4亩。山坡地、水田全部是本村村民所有,只要把山坡泥填到低洼处便可够25户村民建新屋用地。重建后,现在居住的房地,又可重新开垦为耕地,面积不会减少。

广宁县老促会在收到“关于南街镇江美‘水古坑’革命老区村要求整村搬迁”的申请后,迅速组织县老区办、南街镇江美村委成员,就申请提出的意见和老区群众的诉求,到现场进行了调研。

“对整村重建,村民热情很高,要求很强烈。要想达到村民的目的,必须解决几个问题。”广宁县老促会领导认为,首先要解决土地使用问题。他们建议政府部门出面,本着对老区 “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同等优先”的原则和态度,帮助该村解决土地使用问题。其次要解决村民重建资金问题。水古坑村民都很穷,除几户有能力的问题不大外,其他村户经济都有困难,建议县老区办把该村纳入老区建设整村推进重建的项目范围,每户补助2-3万元。县扶贫办把该村列入泥砖房危房改造范围,每户补助1.5万元。同时把该村列入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范围,动员或安排有实力的省、市、县单位挂钩帮扶资助一点,这样农户自己再出一部分,重建新村就能成为现实。

“此外,还要把该村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建设‘精神文明村’、创建‘省级卫生村’结合起来,从创建文明村、卫生村的扶助物资中支持400吨水泥、健身设施器材和部分创建资金。这样以来,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电视电话通了,村民回村耕作了,田地不会荒芜,生产能发展,生活条件有改善,村民才能安居乐业。”

广宁县老促会的老同志希望各有关部门多关注水古坑村,促成该村重建工作。“解放六十多年了,水古坑村村民还居住在山窝里,生活在贫困中,确实是需要扶一扶,帮一帮,让老区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厚爱。”

上一篇:浑身是胆下一篇:种鸡场技术员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