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电气时代的来临

2024-05-06

历史电气时代的来临(通用8篇)

篇1:历史电气时代的来临

电气时代的来临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本单元中非常重要,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基本的推动力,在继承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基础上,又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世界格局,促成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造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教学重点

围绕电的发明及运用;能源领域的巨变。

三、教学难点

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对科技革命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一定的表现欲望,所以设计时给了学生一定自主学习的空间。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能源领域巨变等基本史实,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人类只能依靠电力这一能源么?你对其他能源的开发还有什么建议?”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环保意识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六、教法学法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导入新课。

2.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史料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认知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电的发明和应用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方方面面的影响,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

七、媒体选择

多媒体视频。

八、教学过程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约从1870年开始,在生产领域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这次变革以电为核心,以电能的研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板书课题。

【问题一】同学们,你们家中或周围都有哪些电器,有什么作用?

【生答】略。

【师引导】这么说来,我们的生活和“电”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电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板书:

一、人类对“电”的认识)

【问题二】请同学们看书第89页第一目的内容,思考: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

【生答】略。

【PPT】摩擦生电——雷电——电磁感应——电池的发明

富兰克林 法拉第 伏特

【问题三】人类对电能的利用过程是怎样的?

【生答】略。

【PPT】1832年,皮克希,手摇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1834年,雅克比,直流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1867年,西门子,自激式发电机

【师引导】尤其是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发现,开始了机械能和电能大规模转化的时代,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实用的发电机、电动机,建立起巨大的发电站,这一切极大地改变了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各方面的面貌。

【问题四】此时,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它与蒸汽动力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生答】略。

【师引导】由于电力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围绕电的发明由此展开能源领域的新天地。

(板书:

二、能源领域的巨变)

【问题五】谁来结合课本谈谈这种巨变表现在哪些方面?能举例说说最好。

【生答】略。

【PPT】新能源的发现与应用——电、石油

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内燃机、柴油机

新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飞机

新通讯技术设备的出现——电报、电话

【师引导】在已经取得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和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研究、探索和发明创造的新热潮。历史上把这次热潮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问题六】想一想:为什么在19世纪最后几十年能够发生重大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

【生答】略。

【师引导】由于使用电力,其他工业部门也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钢铁行业的发展,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棉花时代”进入到“钢铁时代”。

【PPT】展示泰坦尼克号图片,激趣。

【PPT】史料:1897年,《伦敦新闻报》一个专栏惊叹道:“比起过去的六百年,在过去的六十年里,蒸汽机和电力已经在更大的程度上征服了时间和空间。”

【问题七】蒸汽机和电力已经在更大的程度上征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动力是什么?

【生答】略。

【板书引导】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为核心的革命,此后,电力得到广泛应用,取代蒸汽成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能源,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九、教学设计评价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策略,根据学情随时调整。

5.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整合,将第三目内容前置到第二目。由“人类对电的认识”通过教师引导得出电能的优势,自然过渡到围绕电的发明由此展开能源领域的新天地。这样就挖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效果比较好。

6.教学反馈设计(有些内容学生不理解,老师要设计低要求)。

篇2:历史电气时代的来临

一、教材分析

就世界史的范围说,从16世纪起,人类历史进入了近代时期,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走向成熟的时期。近代时期包含了手工工场时期、蒸汽时代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等三个发展阶段。大致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史由此进入新的时代即电气时代。

本课讲述的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兴起的历程。教科书从人类对电认识的过程和电力取代蒸汽作为主要能源以及电的一系列重要发明三方面阐述了电气时代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能源领域的巨变和围绕电的发明是本课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 质量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学生对科技革命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课文中的隐性知识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需要教师进行阐述解释。以更多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理解力,形成共识。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内容及特点。

了解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和应用历史,培养理解能力。

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说明电作为新能源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文中的小字、史料、插图充分展示课文中有关电气时代的特征和科学家的贡献。

小组分工合作积极收集有关电和电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感受电和电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加强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电气时代的来临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革,进一步加深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

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以及勇于创新、不畏艰难、不惜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以导为主的教学法,读、讲、议结合。采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用电器图像,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确定组长、发言人、时间控制员等,明确分工。

2.教师将准备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3.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三个调查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进行调查:(1)人类认识电的过程;

(2)爱迪生发明创造的故事和成就;(3)家庭使用电器的情况及感受。

4.学生课前主动查找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收集整理,制作课件。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每当同学们打开电灯读书、打开电视看节目,或者使用微波炉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什么呢?(学生发言)

请学生再举几个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类似的例子。

那么电这个奇妙的东西是谁发现的呢?它的发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什么时代?它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2.学习新课

一、人类对“电”的认识

其实人类最初对“电”的认识是从天空中的“闪电”获得的,知道它是一种会发光、发热、伴有声响、可以杀人毁树的力量,由此产生了“雷公”“电母”的传说。那么,人类对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小字部分,并结合自己的课外调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小组学生介绍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

教师从学生的介绍中注意引导归纳人类认识电的过程:摩擦生电―雷电―电磁感应―电池的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发电站的建立―电力的广泛应用。

利用学生介绍的材料帮助学生形成两点认识:

(1)有时人类对某种自然现象或规律的认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但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现或发明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

(2)科学研究对生产不仅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二、能源领域的巨变

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人类从认识电到广泛使用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类开始进入到电气时代则由发生在19世纪下 半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大门的。那么为什么在19世纪最后几十年时间里能够发生重大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呢?请各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学 生的讨论,并注意点拨学生充分运用本学期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

师生共同归纳:

当时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 家政治制度的完善、政治的稳定带来了经济繁荣,从而使人们有条件潜心研究科学,使自然科学有了新突破。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大发展,自然科学有了新的突破,这就为新的科技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去,从而引发了第二次工 业革命。

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研究对生产不仅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及主要内容。提醒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和主要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与应用。(教师提醒学生内燃机和 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与应用这两个内容在下一节课中学习,本节课重点了解电力的广泛应用)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课本中的一句话:“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核心的革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和亮点。)

三、围绕“电”的发明

电力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发明与创造。其中,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的成就最为突出。(1).发明家爱迪生。

爱迪生是同学们很熟悉的一个发明家,他的很多发明创造都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第二小组的同学给大家介绍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并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所收集到的爱迪生的发明成就。

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教师指出,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学,却对人类贡献这么大,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他的发明创造都是他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吗?他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小组开展讨论)

教师出示爱迪生的一段话:“天才是 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帮助学生开展讨论。

师生在讨论中加深认识:爱迪生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他的勤奋、创造性才能和他所依靠的集体的力量。一个人的成功不会从天 而降,努力才有回报。(2).电器的使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从20世纪初开始,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电熨斗、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相继进入家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西方国家率先进入了电气化时代。那么我们国家的人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电器的呢?我国比西方国家在电气化方面落后了多少年?请第三小组给我们介绍他们的调查结果。

(教师鼓励各小组的成员就自己在生活中使用电和电器的感受积极参与发言,从中加深理解电气化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作用。)

教师小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迅速地改变着社会上生产与生活的面貌。由于使用电力,其他工业部门也快速发展起来,特别是钢铁行业的发展,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了棉花时代,进入到钢铁时代。电气化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能力拓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认识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那么,假如现代人离开了电,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教师出示有关2003年8月14日美国、加拿大部分地区停电 的图文资料)

提问:从发生在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中的停电事故,同学们得到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并进行总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ⅰ.电力的使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ⅱ.人类是否只能一味地依赖电力这一能源?

ⅲ.你对能源的开发有什 么建议?(3).课堂小结。

教师启发学生围绕板书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4).板书设计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背景:政治制度稳定,经济繁荣。

人们潜心研究,产生新技术革命。表现: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

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

新交通工具的出现。特点:以电力为核心的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篇3:“云生活”时代的来临

但即使你仅仅会在App Store和Andoid市场下载各类付费的、免费的应用, 也将避免不了被“奥特”的命运, 因为在云计算技术迅速落地于运营商和企业的数据中心、运营支撑等后台系统, 并转移向各类云终端、云服务提供商的战略中之后, 运营商+终端厂商+应用服务提供商为个人带来的智能化“云生活”方式, 将更彻底地改变现有的信息沟通、消费、家居娱乐、交通出行等方方面面。

很快, 移动互联用户只需注册一个云账号即可实现个人信息存储于云端、通过一部智能终端即可享受各种应用, 甚至在“无缝切换”技术的支持下, 一个应用从你下班用手机, 到上车用车载系统, 再到家庭用电视或PC设备, 都能不间断持续。

本届通信展上运营商区人气最高的业务体验、设备商区最受关注的云架构方案已经从侧面显示出了“云”的巨大能力:智能家居展区, 通过一部终端可全方位实现家庭中各类电器的控制、实时安全监控, 电视、电脑、手机可不间断支持一部电影的播放。车载应用展区, 3G智能车载导航不仅实现3G车联网服务, 还支持车务管家、图博导航、违章查询、应用软件升级、GPS防盗辅助、Vo IP语音通话、全国道路救援实时路况、在线音乐等一系列服务功能。在医疗与教育展区, 云服务将为看病、教育资源共享等提供巨大便利。

而这一切应用的内容与技术支撑, 都已移交给强大的“云”后台。

云计算能力的转移、云终端与云服务概念的兴起, 也促使移动互联应用在向传统的消费方式说拜拜。继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 为数亿网民的网上消费解决了付费问题之后, 基于手机的网络订票、小额支付等移动支付功能已经日渐流行, 消费更多精彩的云内容, 将不再受阻于支付方式的局限, 而且逐渐完善的支付体系, 也将为阅读、音乐、电影等正版内容产业, 找到比传统互联网更健康的发展之路。

篇4:电气时代来临(上)

当发明家们和工程师们在拓展蒸汽动力的道路上轰轰烈烈前进的时候,一些鲜为人知的学者在实验室里默默地研究着另一类现象——电。这种研究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因为没有人知道探索它会有什么结果,更不能预测电对人类有什么实用价值。这些学者研究电纯粹是出于好奇心,希望了解自然。

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人已经注意到摩擦琥珀会产生电,能够吸附微小的物体。干燥的物体相互摩擦很容易带电,电会在不经意中产生,也很容易消失;偶尔会在空气中形成噼啪作响的小火花,但稍纵即逝。直到16世纪,人们关于电的知识仅此而已。

科学家开始研究电,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获得足够多可随意产生的电。曾经表演过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德国科学家盖里克,于1660年发明了第一台能产生大量电荷的摩擦起电机。他设计的这种机器,有带手柄的轮子,摇动手柄,轮子即带动玻璃盘或硫磺球快速旋转;当它们与物体摩擦时,就会产生电荷;转动速度越快,摩擦时间越长,产生电荷就越多。这些电荷可以通过与它们接触的金属丝,由一端传到另一端,有时会在空气中产生爆炸般的火花。

这种起电机能够方便地产生电,但是不能贮存电;一旦停止转动,玻璃盘或硫磺球上的电,就会通过空气或沿其表面消失得一干二净。

一件偶然的事,使人们找到了贮存电的简单办法。1745年的一天,荷兰莱顿大学教授马申布洛克(1692-1761)用起电机使装在玻璃瓶里的水带电,他把细长的金属链一端垂入瓶中,另一端与起电机相连,自己则用一只手握着玻璃瓶,另一只手迅速摇动起电机的转轮。当他正在端详带电的水有什么变化时,刚刚松开摇把的手无意中碰到了金属链,突然,他的身体受到强烈的电击(事后马申布洛克说,那次我差点完蛋)。平静之后,马申布洛克马上想到,是装着水的瓶子里的电击了他,因为那时瓶子早已离开了起电机。这一意外发现令他欣喜若狂,原来,电可以像水一样贮存。

随后,马申布洛克用各式各样的瓶子贮存电,发现不一定要装水,只要在干燥的玻璃瓶内外壁各贴一层相互绝缘的金属箔,内层与起电机相连,外层与大地相连,起电机产生的电就会贮存在瓶子里。瓶子越大,玻璃壁越薄,贮存的电就越多。这种装有电的瓶子,其重量没有任何变化,也看不见里面有任何物质,可以随意搬来搬去。但是,只要在内外两层金属箔上各连出一条金属丝,使它们的尖端相互靠近,就会在空气中产生啪啪的火花。人们称这种能贮存电的瓶子为“莱顿瓶”。

当时,一些聪明的欧洲人为莱顿瓶这种能存电的瓶子找到了两个奇特的用途:一些人利用它帮助乡村农户屠宰牲畜,他们先用莱顿瓶放电击昏牲畜,再令它们安静地结束生命;另一些人则用它恶作剧,让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触电出洋相。有个名叫诺雷的神父,曾在法国皇帝路易十五面前开过一个大玩笑,他让700名修士手拉着手站成一圈,第一个修士的手触摸莱顿瓶的一条引线,最末的那个修士触摸另一条引线,使700人在一瞬间同时遭受电击,人们惊恐万状,长袍飞舞,令皇帝乐不可支。后来人们知道,电以光的速度传输,而修士撒开手至少在0.1秒钟以后,因而莱顿瓶通过人体放电,无人能够幸免。

1746年,美国政治家、发明家富兰克林(1706-1790)在得到一只莱顿瓶后开始研究电。这位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导师指点的学者,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自然。当夜幕降临时,他注意到莱顿瓶引起的火花放电,在空气间隙出现飘忽不定的闪亮通道,通道上的闪光和啪啪的声音同时出现,很像是天空闪电的微缩景观。他突然产生一种联想:天上的雷电和人们用摩擦产生的电会不会是一回事?

1752年7月,富兰克林做了一个冒险的实验——在雷雨将至时,将一个风筝放飞天空,风筝顶上系着一根细铁丝,风筝的细线下端系着一串金属钥匙;再用一段干燥的绳子,一端系在钥匙上,另一端握在手上(富兰克林知道,被雨水沾湿的风筝线会导电,干燥的绳子可以阻断电流通路,使自己不受伤害)。当雷电发生的时候,富兰克林看见钥匙的尖端出现了时断时续的火花,他用莱顿瓶把钥匙上产生的电贮存起来认真研究,发现它与起电机产生的电没有什么不同。于是他对雷电的成因解释说:天空中云和云相互摩擦或云与地面相互摩擦产生了大量的电,这些电释放出来的时候,就产生了雷电。由于云层的空间尺度和运动规模很大,产生的电比人们在实验室中用起电机产生的电量多得多,所以天空中的雷电才显得格外神奇壮观,它与人们常见的摩擦起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1747年,富兰克林用莱顿瓶研究不同形状的金属物体产生的电火花有何不同,结果发现尖端最容易放电,球形最不容易出现火花。当他发现闪电与摩擦起电是同一种现象时,发明家独有的思维方式使他想到,可以利用建筑物顶上指向天空的金属针,通过尖端放电,把云中贮存的电引入地下,以避免建筑物遭受雷击。1760年,富兰克林给美国费城的一座高楼装上了第一枚避雷针,20年之后,费城已经装有数百枚避雷针。这是人类在探索电的历程中做出的第一件有实用价值的发明。这项发明很快传到英国,由于富兰克林是坚决反对英国殖民统治、领导美国独立建国的重要人物,英国当局出于对他的仇恨,曾经颁布命令,英国的建筑物不许采用富兰克林发明的尖端避雷针,如果要用,也只能用球形。后来一些英国建筑物多次遭雷击,当局便悄悄取消了这个禁令。直到19世纪后期,英国的许多教堂还是不愿意安装避雷针,他们认为雷电是上帝在惩罚有罪的人,教堂不会遭受雷击。有位拿不定主意的神父曾经私下询问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教堂不装避雷针是不是可以免遭雷击?爱迪生说,上帝有时候也会大意。

到18世纪后期,通过实验定量研究自然现象,已经成为许多学者的习惯,这种源于16世纪的研究方法,开始由力学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1785年,法国科学家库仑(1736-1806),发现了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

nlc202309011546

很久以前,人们已经知道电荷只有两种,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但是这种相互排斥或吸引的力非常小,难以测量,2000多年来人们始终无法了解这种力的规律。库仑是一位细心窥探自然奥秘的人,他注意到用古老的纺车把棉花纤维捻成细纱的时候,如果纱线断头,绞在一起的纤维会迅速松开反卷回去,绞合力越大,反卷的圈数就越多。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启发他想到利用有弹性的细小纤维扭转变形,测量微小的力。

1781年,库仑发明了扭秤。不过,实用的扭秤不再采用难以控制的棉纱,而是一根垂直悬吊的细金属丝,下面系着绝缘的水平横杆,横杆两端放置带电小球。水平方向的静电力使悬丝扭转,在悬丝上方有一面固定的小镜子,一束光投射在镜面上。镜子和悬丝一起转动时,反射的光点会产生很显著的偏移,从而测出微小的转角。根据扭转的角度,可以精确测量这种难以感知的力的大小,其灵敏度远远超过弹簧秤和使用砝码的天平。

近代科学诞生之后,许多科学家为了探究新的领域,总要先创造出新的实验装置和测量仪器,因此科学家常常又是发明家。

库仑使用扭秤精确测量各种情况下力的变化,发现了它们遵循的规律。这种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力,与两个小球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个小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它的数学形式很像牛顿在1687年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不同的是,牛顿出于理论上的推断,库仑则通过精细的测量归纳出这一定律。

这是科学家在电学领域发现的第一个基本定律,直到今天,人们还没有发现它与事实不符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探索电的先驱,人们把电量的单位称为“库仑”。

不久,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解剖实验室发生的一件怪事,悄悄地改变了电学研究的方向。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无意中用手术刀触碰放在金属工作台上的一只解剖过的青蛙时,发现早已死去的青蛙,其肌肉会像青蛙活着时一样收缩颤动。解剖学家伽伐尼(1737-1798)把青蛙肢解后仔细研究,结果发现,只要有两种不同金属制成的物体同时触及青蛙肌肉不同的部位,就会观察到青蛙肌肉的收缩。他认为这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元素”发出了电流,就像人们早已知道的一些鱼会自己发出电一样(例如电鳗和电鳐)。1791年,伽伐尼发表著作《论肌肉运动产生的电荷》,人们把这种电流称为“伽伐尼电流”。

其时,意大利维尼亚大学物理学教授伏打(1745-1827)正在研究电学,当他知道这个消息后,重复了伽伐尼的实验,并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他认为是青蛙体内的某些物质在水的参与下,与两种金属发生了化学反应,在金属片之间产生了能够推动电荷运动的力量(后来人们把这种力量称为“电压”),流动的电荷刺激了青蛙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他还用自己的嘴做了一个实验,用舌头舔一片锡箔,再用一只银勺触碰舌根,舌头上出现了一种令人很不舒服的奇怪味觉。他认为是锡和银在唾液参与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刺激味觉神经的电流。

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断,伏打发明了非常灵敏的验电器,利用静电排斥力引起金属箔片分开的角度变化,测量微小的电压。他研究过锌、锡、铜、银、金等容易加工又不易锈蚀的金属和石墨,发现这些材料中的任意两种与溶液接触,都会产生电压,材料不同,产生的电压也各不相同。1800年,伏打发明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化学电源。他在一块浸透盐水或碱溶液的皮革两侧分别贴上锌片和铜片,用金属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感觉到金属导线在微微发热,看见锌片和铜片与皮革接触的地方发生了化学反应。

为了让人们对他的发明有深刻的印象,伏打设计了一个恶作剧般的实验。他用几十片铜锌做成的电极分别夹着浸透盐水的绒布,叠压成一个高高的柱子,用两条金属丝分别与最上面的锌片和最下面的铜片相连,金属丝的另一端分别置入两个盛水的盆中,然后他问:谁敢把两只手同时伸进这两个盆里?所有冒险的人无一例外都遭到了强烈的电击。

伏打关于“伽伐尼电流”的解释和他发明的化学电源很快被人们接受,在伏打发明的这种装置里,两个金属电极之间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电荷运动。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家,人们把电压的单位定为“伏特”。

19世纪初,人们已经能制造出许多种柔韧细长的金属丝。这些金属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在空气中不易锈蚀,它们逐渐成为物理学家研究电荷运动必不可少的材料。当时在电学实验室里,电池和金属导线已经取代了起电机和莱顿瓶,物理学家有可能充分研究流动电荷产生的各种效应。

伏打发明化学电源20年之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自然哲学教授奥斯特(1777-1851)发现了电和磁的联系。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电和磁是互不相干的两件事,仅对它们进行孤立的研究。奥斯特十分赞赏哲学家康德(1727-1804)关于自然界各种现象之间有着深刻内在联系的观点,他认为电能够产生热、产生光,还会发出声响,例如放电时的“啪啪”声,电可能也会产生磁,他希望找到电产生磁的证据。1820年4月,在一次讲授“各种电与磁的现象”的课堂上,奥斯特演示了当时能够做的各种电和磁的实验,当他举起手中的指南针向学生讲述地磁场的作用时,发现磁针并不指向南方,而在水平方向偏转了一个很大的角度。他注意到,刚才做过实验的伏打电池与相连的导线没有断开,是电流引起磁针偏转。

奥斯特决定深入研究这种奇特的现象,他在3个月的时间里做了60多次实验,研究各种情况下电流对磁针偏转的影响,并发现所有通过电流的导线都会使周围磁针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动。1820年7月21日,他用拉丁文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报告。

奥斯特的新发现迅速传到德国和瑞士,正在日内瓦访问的法国物理学家阿拉果(1786-1853)立即带着这一新闻回到法国,并于1820年9月4日在法国科学院的例会上宣读了奥斯特的这篇论文。此后,法国科学家安培(1775-1836)、比奥(1774-1862)和沙伐尔(1791-1841)等人迅速做出反应,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在1820年9月18日、9月25日和10月9日的法国科学院例会上(该例会每星期举行一次),安培提交了三篇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线圈通电时对磁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他推断磁铁之所以能够使磁针运动,是由于内部存在着环形电流,而且他认为磁针之所以指向南北,是因为地球内部存在着与赤道方向相一致的环形电流,磁在本质上是电荷运动的结果。他发现,只有运动的电荷才能产生磁。他还发现,通电导线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电流方向相同的导线相互吸引,电流方向相反的导线则互相排斥,这种相互作用力可以延伸至很远的地方。

nlc202309011546

在1820年10月30日的法国科学院例会上,比奥和沙伐尔报告了他们发现的通电导线对磁针作用的定律,通电导线对磁针的作用力与电流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数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还用微积分符号写出了这一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在奥斯特宣布自己发现电与磁的联系100天后,科学家们已经非常清楚地了解电如何产生磁,并且开始探寻物质产生磁性的内在原因。为了纪念这项研究的先驱,人们把磁场的单位定为“奥斯特”,把电流的单位定为“安培”。

新的科学发现常常导致新的技术发明。1821年,世界上出现了两件重大的发明——电动机和电流表。电动机能够使电转换成机械运动,揭开了电气时代的序幕;电流表则可以使人们“看见”电荷的流动、测量电流的大小,对电磁学进行定量研究。

1821年9月,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1791-1876)发明了电磁转动实验装置,他利用伏打电池产生源源不断的电流,使一段通电的直导线在水银杯中不停地围绕中央的一根磁铁棒缓慢旋转。后来,他又使一根倾斜的磁铁棒在水银杯中自行围绕固定在杯中央的直导线不停地旋转,从而做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电动机。这一构想最早是由当时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沃拉斯顿(1766-1828)提出的,但他没有做成。法拉第认真阅读了1820年法国科学家们的研究报告,分析了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情况,并采用水银作为减小摩擦阻力的导电介质,完成了这一发明。

还是在这一年,几位在不同的电学实验室工作的欧洲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想到利用线圈和磁针测量电流的方法。他们在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垂直线圈之间,水平放置一枚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当线圈不通电时,磁针和地磁场的方向一致;当有电流通过这两个线圈时,电流产生的磁场会推动磁针偏离原来的指向,偏转一定角度后,线圈产生的磁力和地磁场的作用力达到新的平衡,磁针静止不动。电流越大,磁针偏转的角度就越大,根据磁针的偏转角度,可以知道线圈中电流的大小。这种巧妙的装置将人无法看到的电荷运动,转换成视觉可以分辨的磁针空间位置的变化,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电流的测量问题。这项发明为电磁学的研究和日后电气技术的应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未完待续)

最早的储存电荷的装置——莱顿瓶

左上图、左下图:邮票上的富兰克林(1706-1790)

右图:富兰克林进行风筝实验场景的想象图

左图:英国皇家学会为保障伦敦军火库安全进行避雷针实验。

右图:闪电击中了纽约世贸大楼,避雷针使大楼安全无恙。2001年9月11日,这座大楼和旁边另一座姐妹楼在恐怖袭击中被摧毁。

伽伐尼(1737-1798)在解剖青蛙时发现,只要用两种不同的金属同时触及青蛙肌肉的不同部位,就会观察到青蛙肌肉的收缩。他认为这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元素”发出的电流。

伏打(1745-1827)

奥斯特(1777-1851)

安培(1775-1836)

篇5:历史电气时代的来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采取合作的形式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相关的图片、故事、文字、FLASH动画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充分展现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通过辩论题的设置,调动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归纳资料,学会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品质。

(2)通过讲述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然后进行发明创造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的道理,进而培养学生努力奋斗、积极探索的精神品质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猜谜语导入出示谜语,学生猜。教师总结:电灯和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此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根藤儿连万家,家家开出幸福花,花儿夜夜放光芒,工作学习需要它。 没嘴会说话,没手会摇铃,相隔千万里,说话能听清。

【活动】自主合作学习本课基本内容一、学生阅读全篇,自己在书上圈点勾画出答案,之后小组合作答案。第二次工业革命:

1.开始时间:

2. 新能源:--------- 和-----------

3. 电力技术方面领先国家:------和-------

4.时代特征:

5.由于------与--------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日益广泛应用。

6. 主要标志 :———和 ———的广泛应用.

7.期间的重要发明与发明者及其影响?

8.启示?

二、学生展示答案,师生集体订正。

【活动】探究“电力是广泛被应用的”电力是怎样被广泛应用的?

1、学生们看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视频

2、教师介绍: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找到了打开电能宝库大门的钥匙,而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得以广泛应用。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早期的发电机存在许多的缺点,到70年代发电机才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为取代蒸汽的新能源。

3、比较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具有哪些优点?

【活动】了解电力广泛应用后,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1、80年代,随着远距离输电方法的试验成功,电力被广泛应用。

了解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

生产上: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原有的传统工业如冶金、造船、机械制造以及交通运输业、电讯等部门技术不断革新。

生活上: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

2、学生七嘴八舌话电器。

3、重点掌握:四种发明及发明者

爱迪生——电灯 本茨——汽车和内燃机 莱特兄弟——飞机

4、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机器。

学生看视频,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5、故事会

学生讲述:爱迪生、本茨、莱特兄弟的故事?

6、结合故事谈感悟.

【活动】辩论:汽车工业的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害播放幻灯片:汽车的演变

分组辩论

男生一组为反方,选出代表发言;女生一组为正方,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大家说的太好了,说得都有道理,那么怎么办呢?谁能帮帮老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应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有利有弊,我们要趋利避害。

【活动】识记知识点以表格的`形式识记两次工业革命的知识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

领先国家

主要标志

重要发明

时代特征

【活动】总结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飞跃发展,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从而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练习】巩固练习

1.人们把18世纪60年代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称为“工业革命”,这里的“革命性变化”首先开始于( )

A.棉纺织业 B.制呢业 C.交通运输业 D.采矿冶金业

2.马克思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电力的火花”把人类带入到 ( )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原子时代 D.信息时代

3.有这样一段广告词:“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其中“爱迪生点燃世界”的创造是 ( )

A.改良蒸汽机 B.研制汽车 C.发明白炽灯 D.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4.某天早晨,小程看到母亲的留言条,上面写着:“程程:妈妈已经在前往北京的飞机上了。你爸爸来电话说,他发了一些照片到你的电子信箱里,打开看看?今天,你奶奶坐汽车从老家过来,大约10点半到,记得去接站哟。书房台灯的灯泡坏了,买只新的换上。”从留言条看,这个家庭享受到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包( )

A.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19世纪70年代在电力发展方面,领先一步的国家是( )

A、美国和英国 B、美国和德国 C、英国和法国 D、英国和德国比一比谁说得快

1、蒸汽机改良者--------

2.珍妮的发明者--------

3.火车机车机的发明者--------

4.灯泡的发明者-----

5.飞机的发明者-----

6.汽车的发明者-----

7.汽车和飞机的动力机------

【作业】作业继续巩固本课新知。

篇6:历史电气时代的来临

【复习目标】

1、掌握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及其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及使用等史实。

2、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复习重点】

蒸汽时代的发明,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爱迪生及其成就;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复习难点】

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解。

【复习过程】

一、自主梳理[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对照学习目标标出重难点,独立完成下列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做出标记并提出来。

1.19世纪70年代,___电力______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电力的发明和广泛使用,,逐步取代______蒸汽机_____,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___电气时代_________”。

2.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___美、______和_____德____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3.在电器发明领域,美国科学家____爱迪生____最为著名,被誉为“发明大王”,他在____1897____年研制成功耐用_碳丝灯泡_________,为世界带来了光明。

4.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___卡尔・本茨_______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此为动力,他在_____1885____年试制____汽车_______成功。

5.20世纪初,人类制造出_飞机__________。______1903__年12月的`一天,美国的___莱特兄弟_______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制成___飞机____,并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

二、合作交流[要求:发挥小组优势,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比较表(从时间、特点、发明、作用等方面分析)

四、中考展望: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面貌的巨大改观,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科技革命既是历史上的热点,又是现实中的热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内容是历年中考考查的重点。考查形式一般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见多,常常把三次科技革命放在一起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重要集中在电力和内燃机方面,对工业生产、人民生活、交通运输影响都非常突出,要引起高度重视。学习时要备考以下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起始国、主要标志、重大发明及其影响,特别是爱迪生的发明和汽车、飞机的制造。注意和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广东东莞)19世纪下半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这次革命是

A.以蒸汽为核心的革命B.以电力为核心的革命.以核能为核心的革命D以太阳能为核心的革命

2(2010・广东).每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的景象常常使我们怀念起被称为“发明大王”的科学家。他是()

A.牛顿B.爱迪生C.爱因斯坦D.达尔文

3(2010・广西梧州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强调汽车尾气已成为目前各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汽车尾气主要来自()

A.蒸汽机B.发电机C.电动机D.内燃机

4(2010・广东湛江)中国吉利汽车集团正式收购了沃尔沃,那么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谁发明的?()

A.瓦特B.史蒂芬孙C.富尔顿D.卡尔・本茨

5(2010・新疆建设兵团)1873年,比利时工匠格拉姆参加维也纳世博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明了电动机,关于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众多技术马上被产品化并投入市场。这之后,人类进入()

A.蒸汽时代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D.原子时代

6(2010・福建泉州)读右图,指出导致世界石油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发明B.发电机的问世

C.有轨电车的创制D.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7(2010・四川成都)在20世纪初,首次将人类飞上天空的梦想变为现实的历史人物是()

A.卡尔・本茨B.莱特兄弟C.爱迪生D.马可尼

8(2010・山东菏泽)右图是一款世界著名的汽车商标图案,与它最可能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卡尔・本茨B.亨利・福特C.莱特兄弟D.爱迪生

9(2010・广东梅州)“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这样的生活最早应出现在()

A.新航路开辟时B.工业革命时期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二)读图,回答问题。

(1)此人是谁?哪国人?

(2)他对科学有哪些贡献?他被誉为什么?

(3)我们要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

(4)请你说出一句他的名言及你对这句名言的感想。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提示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⑴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

⑵电力取代蒸汽后人类进入――

⑶让人类告别了煤油灯和蜡烛的时代――

⑷人类实现了像鸟一样在天空翱翔的梦想――

七、教后反思

本课通过复习两次工业革命,使会学生学会横向纵向联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全面感知理解运用历史知识,如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同时可指导学生横向联系,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工业葛民丰厚的英国是如何将闭关自守的中国转变为英国殖民侵略对象的。

三、拓展提高

时间

标志

电力的广泛应用

交通工具的发展

通讯工具的发明

篇7:知识付费的时代来临

1.流量经济的衰落

互联网曾经是一个“渠道为王”的时代,在渠道为王的时代,掌握“渠道”,就等于掌握了“流量”,而“流量”则是变现的关键。

互联网的生意,也可以说是流量经济。它解决的是信息(尤其是新闻资讯)不对称的问题,依赖的是点击量和影响力,从而实现商业价值。早年间,门户时代曾创造了一种“新闻超市”式的流量经济,靠的是廉价甚至免费地获得新闻内容供应,再将海量的内容免费提供给读者,吸引大量点击,最终通过广告获利。在移动互联网的更新与迭代之下,门户的流量经济碰触到天花板,逐渐走向式微。

实际上,近5年来,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微信的飞速发展,曾经带来了大量的”流量红利“、”微信红利“,可以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5年的时间就走完了传统互联网10年的进程 —— 红利早已消失,”流量变现“等一套方法已经越来越不管用。

有许多商家和作者依旧用老方法和流量思维去做生意,未来会越来越难做 —— 廉价的信息,价值越来越低;流量的获取,成本却越来越高。这和实体行业谈到的“消费升级”是一致的:人们越来越多的为高品质的东西付费。无论是实物,还是“知识”。

2.“内容为王”的新时代

传统思维中的流量经济,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最大的问题在于,互联网消费的是“信息”本身,而“信息“也就是”内容“,其本身的直接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从2016年开始,“知识变现”、“内容付费”的概念开始火热起来。知乎Live在2016年下半年中,共举办了近1500 场 Live,用户复购率达到 34%,即每三个人听完知乎 Live 之后,就有一人购买下一场。知乎用户葛巾的“穿正装:先穿对,再穿贵”创造了单场 Live 进账超过 19 万元人民币的纪录,其中约有 4 万元来自结束后购买。这样的复购率、认可度,都是以往”流量为王“的时代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事。

得到、分答、喜马拉雅、微博问答、开氪短书...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平台接连而起,试图在”内容为王“的新时代分一杯羹。几乎每个平台都经历了“爆红”的一段时期,背后正是抓住了分享经济时代的特点,解决了人们在移动社交体验中知识和经验不对称的问题,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促进了人们有意识的对精品内容付费意愿的增强。也有一些人认为,“知识”是不能够碎片化的,“知识”是不能传授的,能传授和分享的,是“技能”,亦或者,是解决用户“对未来的焦虑感”。因此,“知识付费”更多的时候仅仅是“内容付费”而已。

概念之争无意义,无论是IP(小说、游戏、电影各类知识产权)、还是当红主播、当红明星,都越来越受到追捧,因为他们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其背后的核心逻辑则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且愿意为优质的内容付费。”内容为王“的主旋律是大势所趋。

3.知识付费如何操作

常见的知识付费的业务有几种:

个人和自媒体,通常采取包年的专栏订阅制。适合能够稳定、长期输出高质量内容的创作者。例如李笑来在得到上收入数千万人民币。

名人和大V,通常采取问答,或者私密社群的方式。本质上售卖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和大V交朋友“的亲密关系。

企业和媒体,尝试新兴的业务形态。适合教育培训类企业、垂直类媒体,例如幼儿教育等等。

常见的知识付费形态也有几种:

图文,最常见的形态,也是创作成本相对较低的形态。一般自媒体用的比较多

音频,除了问答形式之外,多见于情感类自媒体使用,或者以直播的形式,一遍分享,一遍和用户互动。

篇8:高清单反电影时代的来临

关键词:电影拍摄,佳能5d2,Eos Movie

文丨柳杨

2008年8月, 尼康公司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拍摄高清视频的单反D90。在发布之初, 单反的高清摄像功能被很多人看成只是一种噱头, 实用性不强, 可在短短不到4年的时间里, 用单反拍视频已成为当下拍摄视频的一种趋势, 越来越多的MV、广告、电影都选用单反进行拍摄, 其重要原因就是出色的性价比, 具体可以总结成这一句话“用最少的钱, 获取最佳的电影画面质感”。

1 单反拍摄电影的优势

1.1 价格优势

电影拍摄对于画质的要求是极高的, 目前主流使用的电影摄影机主要有Arri、Sony、Panavision、Grass Valley、Red等品牌的电影摄影机。尽管这些机器画质十分优秀, 但价格也同样不菲, 少则十来万, 多则几百万, 这对于预算不多的小型摄制组来说, 高额价格难以承受。而现阶段主流视频单反5d2, 购买机身只要不到两万元, 配上几个好的镜头总价也在十万元以内, 这相对于动辄数十万的专业电影摄影机来说, 高清单反的低廉价格是相当诱人的。

1.2 画质优势

仅靠亲民的价格, 不足以打动对画质有着苛刻要求的电影人, 画质才是高清单反的另一杀手锏。在十万元价格以内, 索尼、松下、佳能等品牌也有相应的高清摄像机, 但由于这些产品受到成本和定位的限制, 核心感光元件不可能会太大, 即使是销售火爆的索尼EX系列, 其CMOS也只有1/2英寸, 电影要求的小景深、高画质很难实现。而高清单反却可以轻松实现这一切。35mm电影摄影机的胶片尺寸是24mm*16mm, 约等同于A P S-C画幅单反CM OS的23mm*15mm, 更小于全画幅单反的36mm*24mm的CMOS。可以说, 仅从感光元件的大小来说, 高清单反的CMOS面积接近甚至大于35mm电影胶片的感光面积。这样的意义在于, 高清单反配接上电影镜头或者是同等焦距的镜头, 可以获取与电影摄影机一样的视角和景深。同时, 由于单反拥有强大的镜头群, 可以为电影拍摄提供各种各样的选择, 画质也有较高的保障。

在色彩上, 高清单反较普通摄像机也有很大优势。由于普通摄像机的播放载体主要以电视为主, 这就必须涉及到与制播体系的匹配问题, 在电平里要包含同步信号, 而同步信号比黑色电平还底, 所以黑色不是0电平, 这就造成了普通摄像机摄制的黑色不能是真正的“全黑”, 所以电视画面中的黑色都有些发灰。而高清单反在设计之初是定位于摄影的, 摄影的目的就是最大化还原真实场景, 不用考虑信号同步问题, 所以高清单反的色彩更鲜活、黑色更纯正。

高清单反高画质还要得益于其先进的压缩算法。5d2的压缩采用的是H.264, 属于MPEG-4 part 10, 是目前最先进的压缩算法之一。这种算法可以在尽可能小的容积下获取很高的图像品质, 而且效率高、易于编辑。所以在理论上, 佳能的高清单反可以提供分辨率为1920*1080像素、码流为40Mbps的H.264高画质视频格式, 经过事实考验画质的确如此, 视频压缩后的变化微乎其微, 高品质的画质得以保障。

2 行业应用现状

由于高清单反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出众的优势, 使得国内外许多知名电影人也在他们的作品中跃跃欲试。

由著名导演George Lucas监制的影片《Red Tails》选用了两台索尼顶级电影摄影机F35作为主机, 辅机选用的是佳能的5d2、7d, 此片已于2012年1月全美上映。热播美剧《豪斯医生》的第六季最后一集全部采用5d2拍摄完成, 导演Greg Yaitanes更是说到, 高清单反拍摄“代表着未来”。同样, 在国内, 也有许多知名影人已经选用或计划选用单反进行创作拍摄。著名导演贾樟柯和摄影师余力在对EOS Movie系统的使用感受上, 对视频单反的价格、性能、画面、便捷度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执导过《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等作品的新锐导演宁浩, 对EOS Movie系统的优点也是赞不绝口, 并使用5d2作为主机, 拍摄了电影短片《迷失》, 这部影片也成为佳能公司EOS Movie官方宣传短片之一。

如果说此前的作品只是电影人对高清单反拍电影的谨慎尝试, 那么于2012年2月全美上映的电影《Act of Valor》, 则是宣告单反拍摄电影从理论可能成为现实的里程碑。

该片由取材于现役美国海豹突击队的真实故事, 故事情节紧凑、画面火爆, 对于这样一部对画质要求很高的电影, 该片导演和摄影师选用了佳能公司的5d2和7d完成了全片75%的拍摄, 这在电影行业似乎都在将Arri、Redone作为主要数码电影摄影机的时代下, 这样一部影片是相当显眼的, 而且这部影片还真正走上了大银幕, 同时还全球发行, 不能不说, 这是单反拍摄电影从理论可能到实施可行的一个重要信号和坐标。

3 单反拍摄视频的不足以及解决方案

高清单反的优势非常明显, 但相对于专业摄像机, 单反在摄像的操作、功能上仍有些不足。从操作方式来看, 单反的模具设计是为摄影优化的, 所以当单反用来摄像时, 不管是手持感受, 还是功能把控都不够舒适和精准。单反的左手握镜, 右手拍摄, 以及手柄、按钮、轮盘的分布位置, 无一不为的是摄影师能更稳的拍摄静态图片。而摄像机所拍摄的对象是动态的, 这决定了摄像与摄影在拍摄操作方式上的不同, 如双手手柄、肩托、跟焦器、翻转液晶屏, 为的是摄像师能够更好的进行运动摄像或是拍摄运动的对象, 单反的设计风格显然不能达到摄像师的要求, 于是, 相应的改装部件出现了。最专业的系统改装的莫过于EOS的电影套件, 从专业的遮光斗、跟焦器、翻转液晶屏、电池盒、手提把手、双手手柄, 将单反由照相机硬改成一台标准的电影摄影机, 并且在使用手感和操作功能上与电影摄影机几乎达到一致。

高清单反在音频录制方面, 与其优秀的画质相比, 音频采集显得相当业余。不管是内置的话筒, 还是外接3.5mm话筒, 佳能EOS Movie提供的录音效果仅为双声道立体声, 而且没有手动电平, 这显然不能满足电影工作者的需求。一般的做法是购买单独的专业数码录音盒和现场混音设备搭配使用, 这无疑又是一笔额外的开销, 在后期工作中, 音画对位又是一项繁杂的工作。

相对于一般高清摄像机, 高清单反在视频拍摄的操作上确实不能比, 但这个正好符合高清单反的定位——它是电影摄影机的廉价解决方案。一般高清摄像机定位于中低端的新闻、演播室、电视剧, 而电影摄影机定位于高端的广告、MV、电影。为了达到最好的音画效果和更精准的操控性, 电影摄影机的操作基本是纯手动操作为主, 声音也是分开单独采集,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高清单反与电影摄影机的操作理念是一致的, 这也是高清单反迅速打入专业市场, 而不是低端市场的原因。

相较与顶级的电影摄影机, 高清单反在画面控制、专业菜单、外设扩展等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在短期内, 高画质要求的视频拍摄仍然会选用顶级的电影摄影机作为主机, 高清单反作为辅机。但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单反的摄像功能将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强大, 拍摄电影的门槛也会进一步降低, 大量怀揣电影之梦的普通人, 或许会将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现实, 由高清单反带来的一场技术革命, 或许也是电影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我们拭目以待!

文献摘要

[1]朱志文.佳能5d2单反相机在视频广告拍摄中的应用趋势.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4) .

[2]王亚明.新一代数字摄影机技术.现代电影技术, 2011, (12) .

[3]冯志刚.单反相机的发展趋势.单反相机技术, 2011, (3) .

[4]西皮游.单反视频编码压缩的奥秘.中国摄影报, 2011-9-23.

武汉430056)

1中国纪录片生产现状

“电视纪录片——运用现在进行时的新闻镜头, 真实地纪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意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 排斥虚构和摆拍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高鑫曾给电视纪录片下了这样的定义。

当今世界, 传媒业发展日益激烈, 中国纪录片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 可以说, 反映社会文化的中国纪录片已经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但纪录片定义混淆, 纪录片市场的不规范化, 也使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不规范、形态各异的纪录片。纪录片两级分化的现象也愈来愈严重, 一方面纪录片是解释党和政府的政策, 呈现极度的政治化;另一方面则是极度的低层化。另外, 纪录片的制作动机与市场化的要求也大相庭径, 极度的功利化和极度的世俗化, 功利化表现在政治功利、经济功利和其他功利上, 世俗化表现在纪录片制作人员为了养家糊口, 不得不以拍片作为谋生手段。另外, 纪录片的投资两级分化也十分严重, 一种是高投入, 另一种则是低成本。高投入的纪录片制作组没有制作费方面的困扰, 可低成本制作的纪录片制作组经费困难, 资金资源和充足的人力资源都难以得到保障。

2《海外中山人》的市场化现状

《海外中山人》是中山广播电视台《海外中山人》制作小组在资金和人力资源都没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迄今为止, 该部大型系列纪

浅谈纪录片市场化

——以中山广播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海外中山人》为例

文丨柳园

摘要:随着传媒业竞争日益激烈, 纪录片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纪录片市场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笔者以中山广播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海外中山人》为例, 分析了纪录片市场化面临的诸多问题, 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纪录片;市场化;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朱志文.佳能5d2单反相机在视频广告拍摄中的应用趋势.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4) .

[2]王亚明.新一代数字摄影机技术.现代电影技术, 2011, (12) .

[3]冯志刚.单反相机的发展趋势.单反相机技术, 2011, (3) .

上一篇:《葡萄沟》教案设计下一篇:城乡环境同治 增强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