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读后感

2024-05-08

忆江南读后感(共17篇)

篇1:忆江南读后感

忆江南,忆江南许棠,忆江南的意思,忆江南赏析 -诗词大全

忆江南

作者:许棠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南楚西秦远,名迟别岁深。欲归难遂去,闲忆自成吟。

雷电闲倾雨,猿猱斗堕林。眠云机尚在,未忍负初心。

篇2:忆江南读后感

忆江南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体裁:词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埂 【赏析】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埂钡穆宄巧倥的慨叹之词。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去也”一词,感情色彩极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露似沾巾”两句,词人仍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举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周围的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总之,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独坐亦含埂保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城少女。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姑减径睢S纱手姓庖弧耙唷弊挚芍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欢乐或者说曾激励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阑花谢,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总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加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篇3:忆江南读后感

一、识词读词

师:拿在我们手里的是一首———

生:古诗。

师:诗?有些像。你仔细看看, 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诗, 有区别吗?

生:有些句子长, 有些句子短。

生:这是词!

师:词?!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里有。

师:真棒!这的确是一首词。学习古诗词, 我们应该像他一样, 多关注课本里的注释。刚才那位同学说了, 这首“诗”, 有些句子长, 有些句子短, 所以, 人们也把词称作“长短句”。来, 我们一起读。

(课件呈现, 学生朗读: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师:它是诗的姐妹, 又叫“诗余”。《忆江南》是我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首词。不知大家留意到没有, 刚才我们其实已听到了这首词。

生: (自由应答) 听到了。刚才那首歌, 唱的就是这首词。

师:对!最初, 词是以诗文配上曲调, 可以演唱的。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叫“词牌”。我们一起读。

(课件呈现, 学生朗读:古人写成一首词, 会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 这旋律的名称, 就是词牌名)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忆江南》, 它不仅是词牌, 同时也是词的题目。你知道江南在哪里吗?

生:江南就是长江以南。

师:嗯, 不错的。关于江南, 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白居易笔下的江南, 指的是在苏杭一带。人说上有天堂———

生:下有苏杭。

师:是啊, 江南美景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 写下了许多诗词。其中, 流传最广的就是《忆江南》。这首词, 才27 个字, 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请同学们各自把这首词读三遍。注意, 前两遍, 读自个儿的, 读准每个字音, 把每一句读通顺, 不会的重来没关系。第三遍, 读给同桌听。 (学生自由读词)

师:读得真投入!来, 谁来读读? (生读。掌声)

师:掌声已经说明一切!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好!请你来读。 (生读。将曾céng读成zēng)

师:了不起!老师发现你其实不太敢举手, 好像没什么信心。但是, 没想到你能读得这么流畅! (稍顿) 只有一个字音有点儿问题, 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曾, 应该读céng。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曾 (zēng) 是指姓曾。

师:哦, 曾 (zēng) 是一个姓氏, 而曾 (céng) 呢?

生:曾 (céng) 是指“曾经”。

师:风景旧曾谙, 连起来理解就是———

生:我对那里的风景曾经很熟悉。

师:你说的“熟悉”, 就是词里面的———

生:谙。

师:真好!看来, 注释的确方便我们的学习。这位同学, 你再来读一遍, 好吗? (生再次朗读, 进步明显。掌声)

师:太好了!以后, 遇到多音字, 咱们不妨停下来思考思考, 看究竟读什么好。或者查查字典来确定读音。来, 咱们一起来读《忆江南》。 (生齐读)

(点评:第一次认识词, 彭老师没有生硬地讲文体知识, 而是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 让学生自己比较诗与词的区别, 发现词的特征。)

二、读词赏景

师: (接学生的朗读) 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是什么意思?换种说法试试。

生:不能不忆江南。

生:非常想念江南。

生:一定会忆江南。

师:是的, 大家说的都对。那么, 为什么要忆江南呢?

生: (自由应答) 因为那里风景美!

师:嗯, 因为景美。 (板书:景) 词中哪里写江南风景很美?

生 (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1.一读, 玩味对仗

(课件呈现这首词的第3、4 两句)

师:真好听!这位同学, 你也来读一次? (生读)

师:一样好听!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两句里面有些字是一样的。

生:这两句……这两句就像双胞胎一样。

师:是啊, 真有些像呢!来, 咱们可以玩着读这两句!就像照镜子一样。看看谁能和老师一起来“照照镜子”?我读日出, 你读———

生:春来。

师:我读江花, 你读———

生:江水。

师:绿如蓝———

生:红胜火。

师:日出江花——

生:春来江水。

师: (提高声调) 日出江花———

生: (也提高声调) 春来江水。

师:我读的是绚烂的日出, 要提高声调, 你们未必需要。日出江花——

生: (会意, 声音柔和) 春来江水。

师:聪明!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提高声调)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声音柔和)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速度加快, 赞叹地)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模仿)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速度减缓, 沉吟地)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模仿)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速度更慢, 仿佛独语)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模仿) 春来江水绿如蓝。

(热烈的掌声)

师: (模仿广告语) 读书的感觉———

生:真好!

师:同学们, 这两句就像照镜子一样, 这叫什么啊?

生:这是“对对子”, 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

师:学过的, 不忘记。真好!就是“对对子”。比如, 天对———

生:地。

师:雨对———

生:风。

师:大陆对———

生:长空。

师:在古诗词里, 我们把它叫作“对仗”。 (板书:对仗) 来, 一、二大组读第3 句, 三、四大组读第4 句。 (学生分组读)

(点评:诗人采取对仗手法描写江南风景美, 这样的表达学生很容易发现, 但要体会这样表达的作用却有一定难度。彭老师运用引读教学法, 在师生对读中学生不仅明白对仗好比“照镜子“”对对子”, 而且明白作者采用对仗手法让这首词更具音律之美。)

2.二读, 想象画面

师:好玩是好玩, 不过, 这样读, 你觉得美吗?生:还不够美, 不能把别人带到这样的画面里。师:哇!你将来可以做个朗诵家!是的, 朗读的更高境界, 应该像你说的那样, 把别人带到画面里。来, 你来试试。 (生读这两句。掌声)

师:果然不同凡响!谈谈你的经验。

生:我就是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好一个边读边想画面。来, 同学们闭上眼睛, 我们也像他一样, 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去走走。 (音乐响起) 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 又是一个明媚的早晨, 一轮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我们跟随诗人白居易来到江边, 只见——— (师范读, 生闭目聆听)

师:慢慢睁开眼睛, 来, 说说你见到的江南美景。生:太阳出来了, 我看见岸边的花, 像火一样红。师:是啊, 像火一样红的, 一定不是一朵两朵, 而是——

生:一丛丛。

生:一团团。

生:一簇簇!

师:是啊, 到处是这样的花, 开得有多热闹!咱们继续看那江水。

生:春天来了, 那江水碧绿碧绿的, 就像蓝色一样。

师:像蓝色一样。注释里说, 就像被蓝草染过一样!你可知道蓝草, 那可是一种染料啊。你以往见过这样绿的水吗?

生:我在九寨沟见过!

生:我在天池见过!

师:是啊, 多美的水!白居易不必到九寨沟, 不必去天池, 在江南, 只要是春天, 到处都是这样绿得发蓝的水哟!咱们一起读这两句。 (生读)

师:江花如火, 江水如蓝。同学们, 我们的眼前只剩下这样两种鲜明的颜色啊!早晨, 一轮红红的太阳从东边升起, 江岸边, 那花儿鲜红如火, 一丛丛、一簇簇, 生机盎然, 明亮夺目!我们一起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天来了!江南的每一条江, 每一条河, 都像是被蓝草染过一般, 绿得纯粹, 绿得深沉!我们一起读——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旭日东升, 花开如火, 男生读———

男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光明媚, 碧水悠悠, 女生读———

女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你们接我的朗读, 只读后面三个字。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红胜火。

师: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绿如蓝。

(变换速度再读, 类似二重唱的朗读效果极具美感。掌声)

师:果真美景良辰, 美不胜收!难怪大诗人白居易这样说——— (课件呈现全词。生朗读全首词)

(点评:紧扣“红胜火”“绿如蓝”边读边想象, 朗读就有了画面感, 想象就有了支撑点。在音乐和语言的引导下, 学生身临其境地想, 入情入境地读, 整个课堂犹如美轮美奂的和声演唱。太妙了!)

三、读词体情

师: (接学生的朗读) 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因为江南实在———

生: (自由应答) 太美了!

师:用诗里的一个字, 这景色实在是———

生:太好了!

师: (板书:好) 不过, 这“好”字是不是有点“俗”啊?既然是景色美, 干吗说江南“好”呢?咱们可以换个词。

生:江南美。

生:江南秀。

生:江南靓。

生:江南俏。

生:江南丽。

师:是啊, 既然有那么多的词可以换, 为什么白居易会用上这个有点儿俗的“好”呢? (稍顿) 同学们, 咱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呈现背景, 师配乐深情讲述)

白居易任刺史满三年, 就要离开杭州了。三年来, 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 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200 首杰出的诗篇, 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

离别的那一天, 杭州人扶老携幼, 提着酒壶, 洒泪而别, 白居易落泪了……

———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师:后来啊, 白居易又到苏州任刺史。他体察民间疾苦, 勤政爱民, 为苏州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因此, 他受到了苏州百姓的无比爱戴, 以至于他离开苏州北上时, 苏州的全城百姓都来相送。他在诗里深情写道———

(课件呈现:一时临水拜, 十里随舟行。———白居易《别苏州》)

生 (读) :一时临水拜, 十里随舟行。

师:其实, 何止是“十里随舟行”啊!他的好朋友在诗里是这样写的——

(课件呈现:苏州十万户, 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

生读:苏州十万户, 尽作婴儿啼。

师:同学们, 此刻, 当你了解了白居易在江南在苏杭的往事, 你认为, 白居易说的“江南好”, 仅仅是指景色美吗?

生:不只是景色美, 那里的人也好!

生:给人的回忆也很好。

生:白居易和江南的人结下的情感很深。

师:是啊, 在白居易眼中, 那湖堤, 那清泉, 那些他曾竭尽全力改造的城市的每个角落, 哪里不是好风景啊?还有那些纯朴的百姓, 哪一个不是给他最深的情意啊! (板书:情) 此刻,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情, 你会用什么呢?

生:深。

生:重。

师:似乎都行。然而, 对江南总是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诗人脱口而出的, 一定还是那个———

生: (自由应答) 好!

师:多好的城哟, 多好的人;多好的江南, 多好的情。 (在“情”字前板书:好) 情深所以景美, 景美更显情深啊!多好的江南啊!叫人怎能不忆她?!让我们一起再“忆江南”———

(音乐响起, 课件隐去诗行, 只剩题目。生背诵《忆江南》)

(点评:怎一个“好”字了得!读懂诗人才能真正读出诗词的意蕴。彭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好”字, 知人论世, 走进诗人的内心, 读进儿童的心里。)

四、歌词书词

师:刚才我们说了, 词是可以唱的。当时光跨越千年风尘, 如今, 《忆江南》可以这样唱!你听! (播放儿童版《忆江南》。生聆听, 哼唱)

师: (歌声继续) 多好的江南风景, 多好的江南人, 这些, 都是多好的回忆哦! 同学们, 拿起笔吧, 伴着音乐, 让我们把《忆江南》写下来。 (生默写)

师:请同桌交换一下。对照课本, 帮你的同桌检查, 他是否全写对了, 提醒他更正。 (生交换检查, 更正)

师:其实啊, 《忆江南》一共有三首。课后, 请同学们去找找《忆江南》的另外两首词读一读, 相信你们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理解。下课!

【执教者说】

“好”一首《忆江南》

——《忆江南》备课思考

自古以来, 写江南的诗文不计其数, 这首27个字的词作, 大概是流传最广的。

宋人惠洪在其《冷斋夜话》里说:

白乐天每作诗, 问曰解否?妪曰解, 则录之;不解, 则易之。

的确, 明白晓畅是白居易作诗的一贯追求。作这首词时, 白居易已67岁了, 同样沿袭了“老妪能解”的诗风。这首词27个字, 个个好懂, 明白如话。这一句最是经典: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真是简洁明快, 那明艳的画面, 那绚烂的意象, 如在眼前, 叫人心生向往;再加上那工整的对仗, 那复沓的音韵, 读来朗朗上口, 齿颊留香。所以, 教学这首词, 这一句成为绕不过去的精彩。玩味节奏, 想象画面, 反复诵读, 都是极常见的教学环节。

然而, 白居易的诗词, 真的那么好懂吗?或者, 我们真正读懂了这首词作, 读懂了诗人白居易吗?如果我们不能坚定地回答这些问题, 那么, 我们的教学从何处开始?要往哪里去?

也许, 我们该重新读读《忆江南》。

重新读, 我们的目光当然不能直扑那一句经典, 那样只会让我们仍然迷失在它绚丽的色彩里, 不会有新的发现, 新的收获。 我们需要“升起警觉”, 从第一个字就开始慢慢地读, 细细地想。

于是, 咱们读——“江南好”。这三个字, 可以拆为两个词:江南, 好。“江南”的含义, 无外乎两种:广义的江南, 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 也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狭义的江南, 当然需要联系白居易的生平来理解, 更多学者认为这里指的是江浙一带那一片水乡。

接下来就是那个“好”, 容易理解吗?白居易的诗风就是明白如话, 所以, 这里的“好”嘛, 就是与“差”相对的“好”。

打住!如果你这样读下去, 就注定了这一次重读仍然空手而归: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个熟悉的、平易的、明白如话的“好”, 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且让我们在这个“好”字上面作些停留, 停留……于是, 脑海里就会冒出一个问题:

即使追求“老妪能解”, 非得用这个“好”?有很多字可以代替它啊, 例如秀、美、俏、靓、丽等等。用这“好”字, 既非押韵, 又显“俗气”, 为何用它?

这个“好”, 不是那么好懂啊。这个时候, 我们要以婴儿般惊奇的目光, 重新打量起这首词来。为什么白居易这样写?我们得去问问他啊。

于是, 自然而然地, 我们会去搜索了解白居易与江南的那一段生命纠缠。

白居易真正在江南的时间其实并不长, 然而, 江南的山山水水却如烙印一样刻在他的生命里。最早是在十一二岁时,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任徐州别驾, 白居易也从河南来到了徐州。可是当时徐州一带遭遇兵乱, 战火不息。为避战乱, 白居易来到了江南。可以想见, 从战乱之地漂泊而来, 美丽而宁静的杭州, 对于少年的白居易意味着什么。后来, 则是中年以后的事了。生性耿介正直的白居易因积极上书议政, 却不被唐穆宗采纳, 有才而不能用、无处用, 可以想见白居易有多么苦恼和郁闷;加上朝廷中朋党倾轧, 仕途险恶。于是, 他主动请求外放。最后, 穆宗同意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此时, 白居易已年届半百, 又一次外放他乡, 不禁感慨万千:

退身江海应无有, 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 冷吟闲醉二三年。

可以庆幸, 等待白居易的, 真的是一个美丽的江南, 那个使无数诗人画家抒写、描画不尽的江南。从此, 在这里, 他热情吟咏那西湖的山水、吴地的风光;在这里, 他勤政爱民, 不知留下多少造福百姓的政绩善举;在这里, 他结下多少友情, 无论是布衣平民, 还是贤士僧人;在这里, 他远离党争, 身心独善, 闲适而超然……

如此, 江南在白居易的心里, 岂止是个风光秀丽的地方?关于江南的回忆, 除了景色, 分明还有那里的人, 那里的事, 那里的情啊!

如此, 每忆起江南, 白居易岂会只说江南秀、江南美啊!要表达他对江南的情感, 似乎哪一个字都不全面, 哪一个字都不够淋漓。或许是左右权衡了一番, 也或许是完全不假思索, 一个“好”字, 终于夺笔而出, 落在了江南之后。

且让它“俗”吧, 此刻唯有这“好”才好!

如此, 我们才对结尾句“能不忆江南”有切入生命的理解和领悟。走遍大江南北, 看过无数风光, 却唯有这方土地, 让他魂牵梦萦。写下《忆江南》时, 诗人已是垂垂老矣, 身处“花寒懒发鸟慵啼”的洛阳, 他知道江南恐怕只能是个回“忆”了。我们这才明白, 这重重的反问里, 有多少深情难诉:能不忆江南?

于是, 教学这首词, 不仅要在想象里再现江花江水的艳丽色彩, 不仅要在吟诵里咀嚼巧夺天工的整齐对仗, 还要绕到词句的后面, 争取与诗人打个照面, 问个心事。然后, 让学生在心里轻轻感叹:

江南好, 真好!

【名师声音】

人如诗, 课如歌

应学员需求, 国培计划 (2015) ———重庆市市级教师培训团队脱产研修课程需安排一个古诗词教学专题。我想到了才华老师, 之前我听过他执教的《渔歌子》, 感觉他应该对古诗词教学有深入的研究。果然, 他执教《忆江南》, 给我和学员们很多启迪。

一、依照文体特征, 遵循一个“路”字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说:“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对读者而言, 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 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 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 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的过程。彭老师执教《忆江南》, 深谙“遵路识斯真”的道理, 遵循词的文体特征, 引导学生从感受意象意境入手, 在分析意象的选择、赋形、着色中体会其中的韵味, 从意象的组合、意境的营造中体会境界的高低和作者的匠心。为什么要忆江南?从意象“红胜火”“绿如蓝”入手,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体会江南的景美。为什么要忆江南?从诗眼“好”入手, 引导学生品味词语, 知人论世, 体会江南的情美。情深所以景美, 景美更显情深, 多好的江南啊!能不忆江南?教得到位, 学得透彻。

二、基于学习起点, 把握一个“度”字

特别欣赏台湾李玉贵老师的一段话:“试着重新将自己过多的教学专业归零, 真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眉目与气息。缩小教, 放大学;试着让‘学’成为课堂的前景, 努力使‘教’淡化为背景。时刻聆听与观察、探究与理解:何谓儿童?何谓学习?何谓教育?何谓人?”彭老师执教《忆江南》, 没有将成年人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而是基于儿童的学习起点, 基于课标的年段要求, 深浅有度地展开教学。比如认识词, 建立在诗的认知起点上, 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词的文体特征。比如认识对仗, 建立在对对子的认知起点上, 通过师生对读让学生感受对仗的表达效果。比如体会诗眼“好”, 通过换词比较, 知人论世, 落实第二学段“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的年段要求。

三、聚焦学习能力, 落实一个“招”字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知识不能凭空得到, 习惯不能凭空养成, 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 使学生试去理解, 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 (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 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 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 ;从这里, 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 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 才正确而精密, 揣摩不出的, 由教师帮助;从这里, 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语文课上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自主学习, 让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彭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适时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 用有效的导和引促成学生从自学到会学, 从学会到学好, 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本节课上彭老师随机渗透了阅读古诗词的一些基本方法:查工具书、借助注释、知人论世、互文阅读、咬文嚼字等等。这样的学习, 学一首, 会一类。

四、巧用教学艺术, 实现一个“美”字

彭老师的古诗词教学给我一个极深的印象: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 跨入语义学与美学领域。他执教《忆江南》一课, 将“解诗题、识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诵诗句”等传统教学环节贯穿于师生诵读主线之中, 起承转合, 一唱三叹, 行云流水。彭老师强调“字字落实———感受诗词的声气之美”, 所以他在意“曾”的读音, 在乎“谙”的意思;强调“朗朗上口———品味诗词音律之美”, 所以他巧用引读, 认识对仗, 对诗词如歌的音律有“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的真切体验;强调“历历在目———想象诗词意境之美”, 所以他抓住意象, 展开想象, 把静止、不变的画面活化为流动、自然的境界;强调“津津有味———体悟诗词意蕴之美”, 所以他紧扣“能不忆江南”, 在津津有味的诵读中艺术地引导学生去触摸、去咀嚼, 去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思想, 以及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文化意蕴。

篇4:碧波龙井江南忆

老龙井,品一杯新茶

要了解和体验杭州的茶文化,不能不去凤篁岭上的龙井村,这里山峦起伏,雨水充分,西有深谷,南有九溪云雾,润泽的气候配合着优质的泥土,滋养出一代名茶,也因此有了“龙井问茶”之说。虽然我们也不是什么茶道行家,但尝新茶,吃农家饭,逛老龙井还是非常养心的。老龙井位于龙井狮峰山麓,是龙井的核心茶区,龙井御茶园里面有18棵御茶树,还有龙井泉、九溪源、胡公亭、辩才塔、宋广福院、宋梅等历史遗迹。坐在广福院牌坊前的老树下,喝一杯龙井茶,怀一下旧,遥想当年苏东坡与辩才和尚在寺中谈禅品茶的佳话,还有乾隆皇帝与龙井的渊源。

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到杭州巡游时,来到龙井村狮子峰胡公庙前的桥边,到一块溪边的茶园上采过茶,后人就把乾隆采过的茶称为“御茶”,共有18棵茶树,当地人称“十八棵御茶”。乾隆曾作《观采茶作歌》:“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或许乾隆皇帝的诗并不广为人知,但他确实成就了西湖龙井的美名。

去龙井村除了品新茶,一定要吃吃当地的农家菜,图的就是尝个“鲜”字,空气新鲜、菜蔬新鲜。在清新宜人的气息中,我们选了个有花有树的院子,这才是相配的环境,味道就不需要过分苛求了。龙井村的种茶户都盖起自己家的小楼,很多茶农户在种茶的同时给游客提供餐饮,可以坐在人家的阳台上一边吃饭喝茶,一边观赏远山风景。吃的都是地道的家常菜,基本不用点菜,只做三荤五素,按人头收钱,四十到七十不等,味道还不错,主要吃个新鲜,顺便品新茶。尤其是香椿、春笋这些是一定要尝的。

吃完饭,茶也泡过三泡,起身离开舒适的院子,从“十里郎当”牌坊拾阶而上,去观赏茶园。郎当岭是西湖群山中最高、最长的山岭径道,地处梅家坞以东、龙井村以西,是连接天竺山、龙井、五云山的通道,也是西湖山道中观景视野最开阔的地方。穿越郎当岭是杭州很经典的徒步线路,但需要更多的时间,我们只为欣赏茶园而来,尽可以在山径上款款而行,并没有完成全程的压力。行到高处,放眼纵眺,梅家坞、龙井村的江南村舍点缀在片片茶园中,粉墙灰瓦,采茶女的身影在茶园中闪现,真是如诗如画的感觉,索性找个凉亭坐下,尽情享受这一带的茶乡山色。

九溪徒步看采茶

第一次到杭州的人都流连于西湖岸边,但杭州当地人却喜欢夏日的九溪,秋日的满觉陇,还有梅家坞和龙井。走过云栖竹径的竹林和九溪小径后,我们知道“九溪烟树”,没担了西湖新十景的虚名。一条清幽的小路,两边是青山和茶园,高大的古树随路可见,春天的新绿嫩得让人心颤。小雨后的九溪,云雾缭绕,确有烟树的意境,沿途茶园也是烟树掩映下的茶园,高低错落,好似做过园林设计。

九溪十八涧是对这里以青湾、宏法等为代表的密集山涧水沟的统称,因沿途汇合了唐家坞等九坞之水而得名。伴随着这里的参天古木和涓涓流水,可以一直穿到龙井村或杨梅岭,太适合悠然徒步或骑行了。踩着石头铺成的路面,一边是潺潺溪水,一边是茶园飘香,满山茶树青翠欲滴,游人稀少,野趣盎然。

在九溪可以近距离接触茶园和茶农,一路上都可以看到采茶人,她们背着茶篓来来往往。我们停下脚步,向采茶的茶农请教关于茶和采茶的各种,她们很友善地告诉我们哪些叶片可以采摘,还让我们把采下的一小把新鲜茶叶带走,说可以直接泡水,也可以放在嘴里咀嚼,那种又清香又有点苦涩的味道非常独特。

途中经过“林海亭”、“溪中溪”、“望江亭”等,九溪十八涧在“溪中溪”形成三岔路,往东沿溪而上称为九溪,可抵杨梅岭村,再经烟霞岭就到达满觉陇。这一路重峦叠嶂,可观赏五代古刹理安寺遗址。向西则称为十八涧,峰回路转,清流潺潺,大约三个小时就可以走出九溪来到龙井村的九溪入口处。从这里到龙井寺一路有许多的农家乐,又可以挑选一个有花有树的院子来品茗、吃饭,然后继续走访“问茶古道”,在茶叶博物馆里总结一下与茶有关的旅程。最后我们不能免俗地去了虎跑,因为只有虎跑的泉水才是龙井茶最完美的搭配哦!

户外探险提示

最佳季节:3月中到4月初

天数:3〜5天

交通:

九溪:一公园坐K4路终点站之江路下车。

龙井村、中国茶叶博物馆:距离西湖2.5公里,可乘坐K27路和Y3线。

住宿:

江南驿以及附近的客栈:满觉陇路,标间价格120〜180元。

推荐线路徒步:

线路一:梅家坞茶文化村—狮峰—龙井村—龙井寺

线路二:龙井—九溪十八涧—理安寺—虎跑

线路三:穿越郎当岭,天竺—龙井—五云山

推荐骑行路线:

线路一:杭州植物园—梅灵北路—梅家坞—梅灵南路—云栖竹径—九溪,全程约13公里。探寻幽静清凉,穿行九溪古道;与高风亮节共摇曳,与水涌若轮共嬉戏;骑行在幽幽林阴下,和自然贴得近些、再近些。

线路二: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路—满觉陇路—虎跑,全程约三公里。

这是杭州市最经典的爬坡路线。全程主要是上坡,途中可观赏到大片茶园,茶园中所产茶叶都是上等西湖龙井。沿途还经过断桥残雪、岳庙、曲院风荷、灵隐寺等杭州著名的景点。

推荐自助游茶文化线路:官巷口—河坊街—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御茶园

其他推荐:

·梅家坞茶文化村

茶乡特色的农家村落群,是品龙井茶、吃农家饭的好去处。

交通:Y4、K658

·龙坞茶村

龙坞茶村拥有西湖龙井茶单体面积最大的茶园,是感受茶文化的特色乡村旅游村落。部分农家可提供住宿,每人30~50元/天。

地点:西湖区龙坞镇上城埭村,距杭州市中心15公里。

交通:观光巴士游8线

篇5:忆江南读后感

忆江南(三首其三)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乐府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篇6:忆江南读后感

望江南/忆江南

作者:王  朝代:宋  体裁:词      三杰後,福寿两无涯。食乳相君功未既,妩眉京兆眷方兹。富贵莫推辞。门两戟,却棹一纶丝。莼菜秋风鲈美,桃花春水鳜鱼肥。笑傲溪湄。

篇7:忆江南读后感

望江南/忆江南,望江南/忆江南李纲,望江南/忆江南的意思,望江南/忆江南赏析 -诗词大全

望江南/忆江南

作者:李纲朝代:宋体裁:词 新酒熟,云液满香N。溜溜清声归小瓮,温温玉色照瓷瓯。饮兴浩难收。嘉客至,一酌散千忧。顾我老方齐物论,与君同作醉乡游。万事总休休。

篇8:忆江南读后感

中晚唐时期是词这种新文体刚刚发倪之时,它不像宋初的小词那样受到晚唐五代花间词的强烈影响,而更多的是在使用一种写诗的手法,个人诗风对词体有着极大的影响,不论是刘禹锡、张志和还是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歌以平易自然为主要特色。宋初,白体是被称为破除晚唐旧体的三大诗体之一,宋代诗人认为平淡的诗风追求是区别唐诗的最好选择。这其中,欧阳修是代表之一,他用平易自然的语言叙事、抒怀,在看似散漫不经的行文中让读者体悟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或者可以说平易自然是白居易和欧阳修在艺术风格上一致的追求。试看两首作品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一)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其一)

在《忆江南》(其一)开头,作者以一句类似口语的“江南好”起始 , 总写江南给予作者的整体感受。次一句“风景旧曾谙”, 又是如白话一般,引导读者走到江南的世界中。三、四两句作者用两个简单比喻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描写 :太阳出来,江畔的花如火。春天到来,江中的水绿如蓝草。末一句,又以一句口语“能不忆江南”作结。没有生僻字,没有难解的典故,没有拗口的音律束缚,全词看上去似乎是一位游者在回忆游览地时脱口而出之词,简练自然。而《采桑子》也同样如此,作者在第一句中用“好”总括自己的感受,接下来是对绿水、芳草、笙歌、船与沙禽等一系列白描,自然而具体展示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感触。

诚然,用语简约自然并不是词作成功的唯一条件。重点是抓住最触动人心的一刹那感受。在《忆江南》(其一)中作者舍弃江南的不可胜数的美景、古迹、名人、旧事,而是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两样平凡的景物在作者笔下呈现出非凡的美丽,虽是写的静物,但静中有动,“江花”、“江水”似静非静,静开的花儿在风中摇曳,似火焰跳动,娇艳而又充满活力。绿如蓝草的江水泛着涟漪,平静的水面上跳跃着日光,似眼中的波光流转,明澈而又清纯。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层次丰富,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再看《采桑子》(其一),这又是一片怎样的天地 :轻舟短棹,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绿水轻绕,芳草掩映下的西湖美景。水自流,船自动,禽自飞鸣,人自悠乐。作者带读者直接进入到了一个悠然自在的天地之中。所谓 :“皆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大概如此。

寄情山水是中国文人在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一种抒发自我情感的方式,白、欧也不例外。从《忆江南》和《采桑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两组词所要描述的主要对象都是美轮美奂的山水,特别是《采桑子》,以十三首词的庞大规模,或写轻舟短棹 , 惊起沙禽掠岸翩飞 ;或写残霞夕照,野岸无人孤舟自横 ;或写绿荷深处,画船载酒烟雨霏霏……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颖州城郊西湖的秀美风光,一处山水在他们眼中似乎拥有着无尽的美和乐趣。

只有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光才能在最细微之处发现别样的美,只有拥有享受美的心境,也才能拥有发现美的眼光。这种心境既是“中隐”之道。“中隐”由白居易提倡并躬行,主张主动脱离险恶的政治环境,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中隐》)。他的这种思想特质及实践却启示了后来的士人尤其是宋朝的士大夫们[1]。使得他们从以往文人士子中那种非进即退的无奈和进退维谷的两难中开拓出一条新的生活体式。“最高境界,不再于仕还是隐,山林还是庙堂,而在于一颗心,有了一颗最高的彻悟的心,仕就是隐,没有这种彻悟,隐犹如仕”。[2]在朝政即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在政事之外享受自然,让自我的人生境界的完善与人生的抱负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种进退自如心理态度。他们用对山水景物的迷恋来消解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苦闷,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便于更加积极实践抱负 ;也可以用吟唱山水景物来表现热爱祖国 , 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怀于是在闲暇之余,他们相比前人用更闲适洒脱的心态去寄情山水,宴请游乐。

《忆江南》和《采桑子》正是这样的作品。《忆江南》是白居易晚期在洛阳时的回忆之作,《采桑子》也是欧阳修晚年归隐颍州时的作品。他们有着大量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去体味自己所处或曾经所处的那一片风景。白居易的那一条江,欧阳修的那一片湖,无不表达着作者流连山水自然的恬淡闲适的心境和意趣。

结语

美丽的江南风景给了二人一片闲适欢乐的世界,在这片世界中白居易在月上当头时寻觅山寺里的桂子,在郡亭中自得的看着钱塘潮起潮落。欧阳修也是在片片笙歌中,载酒而来,纵乐言欢。他们的一切都好像融入的自然的柔情和欢宴之中,但渗透在骨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及二人与民同乐的精神却依然可见。

摘要:白居易和欧阳修二人生活后期在文学思想、风格以及处世方式上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本文以白居易《忆江南》和欧阳修《采桑子》为例,浅析二者后期词作的艺术和思想特质。

篇9:美食忆江南

主料:肉鸡一只(1 000克左右)。

调料:盐50克,料酒40克,甜面酱50克,葱段25克,姜片15克,桂皮10克,小茴香10克,花椒15克,香油10克,番茄沙司50克,素油500克(实耗160克)。

制作方法:

1. 鸡开膛,去掉内脏;剁去头、爪,敲断肋骨、胸骨、腿骨(别弄破皮)。

2. 将桂皮、花椒、小茴香、盐、香油、料酒放入碗内,搅拌均匀,擦在鸡身上,用手揉搓,使其入味。然后,鸡皮朝下,放入大碗或盆内,余料撒在鸡身上,加葱段、姜片上屉蒸。蒸至软烂时取出,去掉桂皮、花椒、葱姜等晾凉备用。另一方法是把盐50克及花椒,在鸡身上用力揉搓后腌两小时再蒸,此法简单易行,但效果不如前一种。

3. 炒勺上火,放油500克。先把鸡皮上拍上干粉,待油温烧至8成热时,将鸡皮朝下入锅,炸至浅黄色时捞出。晾凉后,再复炸一次,炸到鸡皮呈金黄色时捞出,装盘,摆成鸡型。或把鸡腿、鸡翅片下,把鸡分成两半,每片剁8条,腿、翅均改刀,再码在盘上即可上桌(鸡腿、鸡翅放在下面)。上桌后随意蘸椒盐、番茄沙司或甜面酱等调味品食用。

特点:口味咸鲜香,鸡肉外焦里嫩,口感酥脆,色泽金黄。

说明:用此方法,亦可作“脱骨香酥鸡”。但在最后炸制时,把鸡片开,鸡皮朝下,把鸡骨取出。然后挂糊,沾芝麻,下油锅炸成后,改刀成块。上面撒香菜叶,名称为“百花脱骨香酥鸡”。

无锡排骨

原料:纯猪肋排1 000克。

调料:料酒50克,冰糖30克,盐,酱油,玫瑰露,葱,姜,八角,桂皮,红曲米水。

制作方法:

1. 将排骨斩成块,用红曲米水、盐放在容器内腌渍17~18小时后,取出放在炒勺内,加清水没过排骨,用大火烧开后,捞出洗净。

2. 炒勺上火,将排骨放入,加料酒、红曲米水、玫瑰露、八角、桂皮、葱结、姜块(拍松),清水(没过排骨),盖上锅盖,煮至八成熟。

3. 将煮过入味的排骨放在容器内,加入冰糖后,上屉蒸1小时。

4.食用时将排骨放在铺有生菜的盘中,浇上勾芡的原汁即成。

特点:排骨呈酱红色,肉质酥烂,味香浓郁,咸中带甜。

煮干丝

原料:豆腐干500克,熟鸡丝、虾仁各30克。

配料:熟火腿丝(金华火腿为好)10克,冬笋片30克,虾子、豌豆苗各少许。

调料:高汤100克,盐,酱油,熟猪油。

制作方法:

1.把豆腐干切成薄片,再切成细丝,放入沸水中浸烫后,沥水后再放入沸水中浸烫两次(每次两分钟),捞出挤去水,放入碗中。

2.炒勺上火,用少许猪油将虾仁炒熟备用。

3.炒勺中下高汤,放干丝、鸡丝拌和,将笋片放入锅内的一边。加虾子、熟猪油,用大火烧15分钟。汤汁浓时,加酱油、盐,盖锅盖,再烧5分钟。

4.将干丝盛在盘中,把笋片、豌豆苗分放在干丝的四周,上面放火腿丝、虾仁。

特点:豆腐干丝烹煮后味鲜绵软,有嚼头,色彩和谐、美观,此菜为传统淮扬菜。

清炖蟹粉狮子头

原料:净猪肋条肉700克,蟹黄50克,蟹肉110克。

配料:青菜心1 000克,青菜叶6片,虾子20克。

调料:猪肉汤100克,熟猪油20克,料酒,盐,葱姜汁,淀粉。

制作方法:

1. 将猪肋条肉剁成石榴粒状,放入大碗内,加蟹肉、虾子、盐、料酒、干淀粉,葱、姜汁拌匀。将青菜叶用刀剞成十字刀纹,切去菜叶尖。

2. 炒勺在旺火上烧热,放熟猪油,下入青菜心煸成翠绿色。再加虾子、盐、猪肉汤烧开后离火。

3. 取沙锅1只,用熟猪油抹锅底后再将菜心排入,然后倒入汤汁,在中火上烧开。

4. 把拌好的猪肉分成10份。放在手掌中,用双手来回翻动,团成光滑的肉丸子,逐个地放在菜心上。再将蟹黄分嵌在每只大肉丸上,上面盖青菜叶。最后盖锅盖,大火顶开改小火焖40分钟左右,上桌时开锅盖,择去青菜叶即成。

特点:狮子头肥嫩,蟹粉鲜香,青菜软烂清口。

香菇烧茭白

主料:茭白500克,香菇20个(口蘑也可)。

调料:盐,味精,料酒,白糖,葱,姜,水淀粉,熟猪油,鸡汤,鸡油。

制作方法:

1.茭白剥去叶子,用小刀削去外皮,洗净,切成小段,再切为两半,切成均匀的条状。香菇用水发透,葱切段,姜切片。

2. 烧勺上火,烧热,倒入熟猪肉,至油温五成热时,下入茭白,滑透捞出。

3. 勺内留底油,烧热,用葱姜炝锅,烹入鸡汤,加盐、料酒、白糖、味精和香菇。烧开后,投入茭白,烧透,收汁。汁应恰到好处(不可过多)时勾芡,淋明油(鸡油最好)装盘。

篇10:忆江南读后感

望江南/忆江南,望江南/忆江南陈朴,望江南/忆江南的意思,望江南/忆江南赏析 -诗词大全

望江南/忆江南

作者:陈朴朝代:宋体裁:词 玄珠降,丹窟在中宫。九候息调重九数,赤波忽迸太阳东。心肾始交通。逢六变,重六息阴功。火自海门朝帝坐,水从莲沼佐丁公。紫电透玲珑。

篇11:忆江南读后感

望江南/忆江南,望江南/忆江南王琪,望江南/忆江南的意思,望江南/忆江南赏析 -诗词大全

望江南/忆江南

作者:王琪  朝代:宋  体裁:词   江南水,江路转平沙。雨霁高烟收素练,风晴细浪吐寒花。迢递送星槎。名利客,飘泊未还家。西塞山前渔唱远,洞庭波上雁行斜。征棹宿天涯。

篇12:忆江南读后感

望江南/忆江南,望江南/忆江南韩琦,望江南/忆江南的意思,望江南/忆江南赏析 -诗词大全

望江南/忆江南

作者:韩琦  朝代:宋  体裁:词   维杨好,灵宇有琼花。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名玉破香葩。芳艳信难加。如雪貌,绰约最堪夸。疑是八仙乘皓月,羽衣摇曳上云车。来会列仙家。

篇13:《忆江南》赏析

本文是作者对故乡旧居的怀念之作。作者对于江南故乡的热爱。完全在意于流水一样逝去的清闲、恬静、惬意的生活。旧居的庭园是非常清雅幽静的处所,这里有参天的古木,有刻石和花草,“这地方四时都有各种奇怪的鸟雀,啄木鸟的剥啄声,夜晚猫头鹰的颤叫;还有彩色的锦鸡,在竹林里穿飞。我小的时候,常常担心那华丽的长尾巴,会在竹林里碰断。小松鼠故意逗人似的捧着一个松果坐在窗台上玩耍。这地方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现在提起来,还有无限的亲切和一些甜蜜的感觉。”可惜的是随着日寇的入侵,这引起作者许多儿时回忆的所在,全被敌人扫荡完了。但是个人的损失毕竟是微小的,比起更广大的丧亡,可悲痛的有比这更大的事。作者由故居庭园的被毁,想到国家领土的沦丧,由个人家庭的不幸,写到国家民族的灾难,其意义远远超过写景怀乡之作。作家的“悲痛”之心,在这种对比中显现出来。

文章在开头,信口聊起酒“是一个寂寞人的最好的伴侣”,又谈及“买一整根甘蔗独自吃完”,这些句子似乎使得文章散得有些不着边际。然而没有了这些自由、随意的现实生活作映衬,战争的创伤缘何而来呢?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又如何得以体现呢?读者可以从作家的“悲痛”中,悟出文章要控诉的,不仅是战争带来的“广大的丧亡”,更是扼杀一切美的事物和美的思想的刽子手。文章写得波澜不惊,却情浸意渍,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

篇14:忆江南读后感

望江南/忆江南,望江南/忆江南吴潜,望江南/忆江南的意思,望江南/忆江南赏析 -诗词大全

望江南/忆江南

作者:吴潜朝代:宋体裁:词 家山好,好是夏初时。习习薰风回竹院,疏疏细雨洒荷漪。万绿结成帷。呼社友,长日共追随。瀹茗空时还酌酒,投壶罢了却围棋。多少得便宜。

篇15:忆江南读后感

望江南/忆江南,望江南/忆江南清源真君,望江南/忆江南的意思,望江南/忆江南赏析 -诗词大全

望江南/忆江南

作者:清源真君朝代:宋体裁:词 才举意,玄象照离宫。坎女离男金水火,几多铁骑漫英雄。最苦是云中。辽阳鹤,惊起老苍龙。四海九州沾惠泽,狼烟影里弄清风。堪作主人公。

篇16:忆江南读后感

忆江南 宿双林禅院有感

作者:纳兰性德朝代:清体裁:词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篇17:烟花三月 忆江南

昨日,身处三而环海的大连,感受到祖国北方之海的辽阔、壮美,让我想起了我的南国、深圳的海湾,必也是“默默的春潮已开始鼓动起夏的浪花,强大的暖流正铺天盖地地砸向礁石,涌入海滩,春叶的幼稚也转入夏的成熟……。”

而在这烟花三月,在这迷人的季节,我童年的故乡,杭州,又该是怎样的胜景啊!白居易的千古名词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我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都是在出生地杭州。她就像如今深圳家中躺在角落里那个时间的储物柜,天天在身边,那里锁着我的过去,存放着我的回忆。每每回来,会打开那把只有我能打开的锁,河坊街有多宽,苏堤、白堤有多长,杭州的历史就有多重。在这里,我闻着那些杭州的味道,想那烟花三月的鸟语花香,让我想家。

我想念,杭州苏堤春天的柳绿桃红,白娘子许仙的传说,带给少女的我最纯真的爱的憧憬;我想念在灵峰,和小伙伴们拿着手电筒去无名深洞探险的经历;我想念西湖上的泛舟,在大学读书时,周末与好友租一小船,在船板上看书聊天,或任小船儿飘荡,或摇船于六吊桥桥洞下遮阴、小憩;我想念保傲山,那是记载下了我的初恋,在保俶塔旁的山顶上,我和他骑坐在石凳上晃着脚儿,远眺春烟雨雾中的西湖,怀着那份朦朦胧胧的幸福;我还忘不了在黄龙洞上的葛岭山,小时候初春三月,毛昭晰叔叔带我上山识辨、摘采草药,如今荒芜的老家花园里,还留有当年移栽的白芨和益母草…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是啊,何日再重游,我真想再重游儿时杭州家中的花园。记得当时院子里种满了从各地移植来的花木,小时数过有四五十个品种之多。两百多平米的院子里,春夏秋冬四季,花事不断,甚是醉人。难忘的是那株有两人高的黄、红双色双瓣腊梅树,每年都是她带雪催春,率领群花迎接春天的到来。现在,又是三月天了,梅树的枝头该已是满眼嫩绿了吧。喜花的我,在外这么多年从未找见这么雅贵的腊梅品种。那时最欢乐的时光,是绵绵春雨过后的初夏,每天从里屋浴室接上根长长的塑料管给满园的花树浇水,姐妹们边浇水边嬉戏打闹……

我更想念在岳坟的岳飞墓前,父亲为我们讲述岳母刺字、岳家精忠报国的故事,如今,父亲长逝已整二十年,但岳庙依旧。我也无法想象,杭州,若是没有公元1126年的那场靖康之乱,这座城市的命运将会怎样地延续,可现在她的的确确已成为可以和西安、南京相提并论的古都,可这不应该是她的角色,她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误会。建炎元年,建康失陷,逃难的赵构第一次来到了杭州,一来,他就不想走了,因为他被这“三秋桂子,十里荷香”迷住了,只是形势所迫,在短暂停留后,又不得不继续南逃,但他已经忘不掉杭州的倩影。所以,自建炎二年,这座城市实际上成为了南宋半壁江山的心脏,但在名义上,她还是只能被称作“行在”。这一叫,就叫了将近半个世纪,到了宋孝宗手里,1175年前后,也许真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君君臣臣的北伐之心,早已被风花雪月销蚀得干干净净,杭州作为南宋都城的名分,也终于被扶正。南宋定都杭州后,皇城外围,天街两侧,那些皇亲国戚们买地修房,将一条街道妆点得如花似锦,这就是河坊街。河坊街的前世,就叫做“御街”、“皇城根儿”。

杭州,这个做过王朝的都城,却不见兵戈之气,北方大漠胡沙,到此也化为如水温柔。马可·波罗称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这个从意大利来的冒险家,被这个城市所惊呆了,他留下的游记里,极尽对这个繁华天城的描画,引动整个西方对东方的渴望。杭州之美,主要在西湖边。杭州城内西湖边,五步一个古人,十步一个故事,好挤也。好在有西湖一池水,这一池水容下了千年恩怨,容下了佛道儒隐,容下了儿女情爱,容下了兴亡悲欢。美人书生、才子佳人的故事,为杭州平添了几分妩媚、宽容。

去年初春三月去杭州,重游保俶山,遥望孤山东北面“放鹤亭”旁的梅山上,黄、绿、金本应分时节轮流斗艳的腊梅,因去年春早天暖,竞同时开放,美不胜收,那暗香铺满了整个西湖。想那隐士林和靖悠然持杯,吟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乐得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当真是隐逸了吗?书生十年寒窗,真的是为着放弃、逃离?既有今日,当日何必苦苦执着追求?又想那千古传唱的钱塘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即今西泠)松柏下。”最后是“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临终遗言说:我生于西泠,死于西泠,今愿埋骨于西泠,庶不负我苏小小山水之瘾也!

想起前日在大连与带我们出行司机的一番闲谈,禁不住莞尔。这位开旅游公司的司机一听说我是杭州人,就打开了话匣子。说他刚从杭州回来,女儿和太太都迷上了杭州,女儿在北京大学毕业竟到杭州找工作,并住了下来。在中国北方人眼里大连是最美的是最适宜居住的地方,而他家有临海靠山的大套房,就这样的条件,妻儿竟还跑到杭州不回大连,他前天刚从杭州探亲回来。问起他的感受,他朗朗地说:去了二十天,竟然下了整整十八天绵绵的细雨,真是受不住。我笑着说:“你真好运气,那可是杭州最有诗意和情调的时节。”

当晚回深,难以入梦,躺在身边记忆的储物柜又打开了。杭州三月的烟雨如雾如梦般笼罩了整个房间。在我的梦忆中,春天里的杭州,时有蒙蒙烟雨,给周围景物罩上淡淡的光晕,那雨丝柔化了杭州的景致,一切宛如少女披上了薄薄的面纱。在湖边苏堤,伴着隐现的桃红及如烟柳丝,更增添了江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那北方大汉所说的十八天绵绵细雨正是我追梦已久的西湖印象。我想,杭州的烟雨神韵还未销蚀这个粗犷的北方男人,大约是他认识杭州时间不长吧。杭州是诗,杭州是画。她的美,是经过岁月的沉淀,慢慢浸润到骨子里去的,需要慢慢去发现,细细去体会。杭州,是座了解了就不想走的城。

烟雨柳絮,梦醉江南。让我们相约吧,烟雨三月下江南,去感受江南那份甜美迷人的春的气息,去领略杭州苏州的都城柔情、徽州歙县的菜花清香、乌镇周庄的水乡写意,这一切,也许都会令我们如醉如痴,留连而忘返………

上一篇:简历的自我介绍怎么写下一篇:感恩晚会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