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演讲稿

2024-05-11

十九大报告演讲稿(精选6篇)

篇1:十九大报告演讲稿

牢记使命,为科普事业添砖加瓦

党的十九大会议里习总书记的报告令人振奋,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我一直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的使命是什么呢?

在一个月前,我还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着许多稚嫩而可爱的面孔,孜孜不倦的教授他们一些物理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使命就是教书育人。就要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心灵,用学术魅力去引导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在这些可爱的面孔中,有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令他们自己和家长们骄傲,可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成绩平庸,甚至有的很差,他们成了所谓的“差生”。差生们由于成绩差,导致没有信心,上课不感兴趣,也就各方面越来越差,少数甚至成为“问题”学生。我在想,这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呢,还是老师的问题呢?还是现在的教育制度有问题呢?学校一味地追求成绩,家长看重孩子的成绩,是不是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呢?我们现在搞的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真的能得到提升吗?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大计教育为本,重视素质教育和普及高中教育。那么要提升全民的素质,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呢? 当我来到科技馆,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当我看到家长们领着孩子们一进到科技馆,他们的脸上是充满着好奇和兴奋的,孩子们指着一件件有趣展品,问着十万个为什么,家长们耐心的回答着孩子们。当他们家长有不懂得地方,家长会请教科普工作者。这种氛围是在学校感受不到的,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家长带领孩子们一起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觉得瞬间有了存在的价值。

科技馆肩负着推动科学知识传播向科学思想传播的转变,面向世界传播中国科学文化的重任。这也是科普工作者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个伟大使命,我们科普工作者自身的科学素质要过硬。因为我们不仅自己要懂一些基础学科的知识和科学应用,还要对科学的前沿科学有所了解;不仅要向民众科普知识,还要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循环经济等观念。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要强大、企业要兴旺、人民生活要不断改善,必须要强大科技。科学素质决定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那么,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任就落在了科普工作者的身上。我们要争做“眼里有活、用心做事,敢于担当、真心负责”的工作者,以昂扬向上的工作精神、百折不挠的工作意识、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努力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为科技强国之路添砖加瓦,为中国梦尽一份绵薄之力。

篇2:十九大报告演讲稿

下面,从两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学习体会。一是充分认识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成就,主要谈如何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建设伟大工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贯通起来;二是全面把握十九大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的新部署,主要谈如何全面、系统、深入地学懂弄通十九大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的整体部署。

一、充分认识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成就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波澜壮阔的5年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分突出的一大亮点。十九大报告评价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是十个方面重大成就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靠着“不惜得罪千百人,决不辜负十三亿”的政治魄力和历史担当,兑现“打铁还要自身硬”的庄严承诺,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风肃纪反腐,挽狂澜于既倒,解决了一大批党内存在多年的顽瘴痼疾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较大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状况,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信任和信赖,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提供了坚强保证。

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把握:一是勇于使命担当,砥砺形成坚强领导核心。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郑重抉择,是党心军心民心所向,是国家之幸、人民之福,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二是着力提高政治站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自觉坚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显著增强,为党和国家事业未来发展奠定了长远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实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党内政治生活呈现出新气象。始终把思想建党摆在首位,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根本性基础性工作,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内政治生活面貌一新,党内政治生态得到净化。四是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党的作风转变引领社会风气变革。从落实八项规定破题,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四风”入手,中央政治局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全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刹住了一些曾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过去司空见惯的官场陋习和作风难题,极大地提升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5年来,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7.61万起,处理党员干部23.9万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2.8万人,平均每天约有140人受处理。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显示,94.8%的受访者肯定中央八项规定成效,85.5%认为身边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有改进,89.5%认为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带动社会风气改进。中央八项规定已经成为适用全党、家喻户晓的热词,成为改变中国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的标志性话语。五是强化党内监督,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一届任期全覆盖。构建了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发挥巡视利剑作用,中央巡视开展12轮、共巡视277个党组织,对16个省区市开展巡视“回头看”,对4个中央单位进行“机动式”巡视,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同时,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推进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设立47家派驻中央一级党和国家部委纪检组,实现中央纪委派驻监督全覆盖。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完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体系。六是全面加强纪律建设,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实现纪法分开,使纪律真正严起来立起来,执行到位。创新执纪方式,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层层设防。五年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问题线索267.4万件,立案154.5万件,处分153.7万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有5.8万人。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提醒、函询、诫勉干部60多万人次,累计调整副处级以上“裸官”1300余人,查核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125人次,处理12.5万人。全党遵规守纪自觉性不断提高,党的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七是坚持“打虎”“拍蝇”“猎狐”一起抓,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严肃查处***、***、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纪律处分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处分县处级干部6.3万多人。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共处分基层党员干部27.8万人。推进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共追回外逃人员3453人,其中“百名红通人员”已有48人落网。回顾历史,没有哪个时代曾经有过现在这样的反腐力度;放眼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反腐的难度和要求像中国这么高。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满意度从2012年的75%直达2017年的93.9%,上升18.9%。八是坚持依规治党,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牢。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共修订颁布了党内法规88部,占现行188部中央党内法规的47%,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协调衔接,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九是选贤任能育才聚才,建设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确立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事业为上、公道正派,严把政治关、廉洁关,精准科学选人用人,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十是以上率下压实责任,巩固发展全党动手一起抓党建的生动局面。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从明确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让管党治党有人抓有人管,到层层落实责任、打造横到边竖到底的责任之网,再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涵盖明责、落责、问责的清晰链条逐步形成,“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渐成全党共识。从2014年到今年6月底,4225个单位党组织和49990余人因落实“两个责任”不力被问责。

通过五年来的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的有效路径,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更加纯洁、更加先进,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其中一些成功经验应当长期坚持,概括起来有“七个必须”:一是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二是必须紧紧抓住坚定理想信念宗旨这个根本,打牢广大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忠诚的思想基础,确立“四个自信”。三是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四是必须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坚持以上率下,坚持问题导向,夯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五是必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坚持纪严于法,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六是必须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根本性基础工作来抓,努力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七是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

二、全面把握十九大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的新部署

新时代标明新方位,新征程提出新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对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进行了深刻阐述,作出了全面部署,把我们对党的建设规律、全面从严治党规律、党的领导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为我们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个人体会,要深刻领会把握以下七点。

(一)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新行动指南。在指导思想上,党的十九大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并写入党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新党章中,增写了如下一段内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的最大亮点和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就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必须深刻学习领会其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在理论武装上,党的十九大要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作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大部署,强调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塑造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解决好“三观”问题,夯实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二)深刻领会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十九大报告和修改后的新党章,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党的建设指导方针、总体布局、基本要求、总目标等进行了完善。一是根本原则,把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领导的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更加明确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指导方针,把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明确为党的建设指导方针。三是工作主线,就是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四是总体布局,把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科学布局。五是基本要求,增写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修改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写坚持从严管党治党的新要求,将党的建设基本要求从四项扩展为五项。六是总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根本保证。七是基本精神,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做到“三个不能有”: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要求持之以恒、善作善成,做到“四个更加”: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三)深刻领会把握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十九大报告和修改后的新党章在党的政治建设上实现了五大突破。一是首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摆在首位。这是十九大在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和党的建设内在要求,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二是明确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三是强调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四是首次提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共产党人价值观。五是明确要强化政治担当。要求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

(四)深刻领会把握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标准新要求。十九大报告和修改后的新党章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党的干部标准。一是明确好干部标准。党章第三十五条,强调要“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第三十六条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带头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二是突出政治标准,强调要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为推动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三是注重专业能力精神,强调要提高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全面增强学习、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八个方面的执政本领,做到既政治过硬,也本领高强。四是要求基层艰苦锻炼。强调要鼓励年轻干部到脱贫攻坚等基层一线去历练、经受实践考验,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

(五)深刻领会把握新时代党组和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作用。十九大报告和修改后的新党章在党的组织建设上有六大新变化:一是压实党组主体责任。党章第四十八条中,新增了党组履行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领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工作的内容,赋予党组“讨论和决定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和发展党员、处分党员等重要事项”的新职责。二是强调政治功能,十九大报告要求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突出建设重点,强调把提升组织力作为重点,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四是充实基本任务,党章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定理想信念等写进相关条款。五是明确党支部地位作用,强调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六是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中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作用。党章第三十二条中,把机关基层党组织“对每个党员进行监督”,修改为“对每个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将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作用,由“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修改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首次明确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职责是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引领服务群众,推动事业发展。

(六)深刻领会把握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新要求。十九大报告和修改后的新党章在纪律建设上有五项突破:一是首次将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章第四十条,增写了“党的纪律主要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二是强调纪律建设的重点是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以此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三是强调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日常监督管理,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四是运用好“四种形态”。党章第四十条增写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处分、组织调整成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手段。”五是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篇3:十九大报告演讲稿

一、教学目标的虚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然而, 有的教师由于对多维目标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 在实践层面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 具体有两种表现:其一, 知识、能力目标缺失或变得模糊。知识能力目标是多维目标的基础性目标, 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故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虚化。其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游离。德育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但不意味这种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绝不可“架空”和游离。

二、教学设计的偏颇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和优质化的设计范式仍未建立。从操作层面看, 教学设计常常呈现两种偏失: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淡漠, 没有全面、深入地运筹策划, 写在教案本上的只是几条筋, 显得十分粗放;另一种是未能妥善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的刚性、死板, 教学过程谋划得过于繁琐、细微, 尚未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预留生成空间, 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对预设外的生成意义的封杀。

三、教材使用的迷失

使用新教材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少教师还是按照以往学科知识教学的模式来处理德育新教材, 把教材当作“圣经”, 把教材中知识点的传授当作教学的目的。由于指导思想的偏离, 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出现了迷失。诸如拘泥教材预设的话题, 对教材中范例的价值挖掘不深, 对教材中的“留白”弃之不用, 不能吃准教材的结构, 捕捉不到教材中的活性因子, 不善于利用教材隐含的意义空间, 随意对教材内容重组, 或者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作为等。

四、课堂教学的迷误

德育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这是主导方面。但同时, 许多矫枉过正的因素, 许多浅表、浮躁的作法, 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也随之“热闹”起来。诸如: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活动教学缺乏内在的价值蕴含, 只是看重活动的表面热闹和活动形式的花哨;对话没有凝神聆听, 没有多元交流, 没有质疑反馈, 没有激情驳辨, 没有会心微笑, 没有心灵碰撞, 没有意义建构, 师生的话语权极不对称, 如此对话教学只不过是一问一答, 一问齐答的零假话, 毫无意义生成和生命润泽的假对话;不少课堂上看不到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被边缘化。教师仍习惯于沿袭讲授式模式, 可谓是“涛声依旧”。

五、课堂内外的疏离

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空, 而要走出课堂, 融入学生的全部生活, 全方位、全天候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然而, 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还尚未建立课内外衔接的教育教学机制。不少教师只管课堂教学, 下课铃响了, 如同标上了休止符, “教学进行曲”就戛然而止。教师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没有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 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进行具体的指导, 没有在课堂之外的校园、家庭、社会为学生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和实践性作业。由于课堂内外的疏离, 造成了德育课程不能追随和引领学生的生活。

六、社会实践活动的空白

德育教学需要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协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相关课程内容, 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围墙, 走进社会大课堂, 有目的地开展参观、调查、访问, 或借助社会实践基地, 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毅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多种素质的历练,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 不少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师, 却“怕”字当头, 消除不了安全问题的阴影, 开辟社会课堂也就成了教学的盲区。结果学生学了六年德育课程, 却未能经受一次社会实践的洗礼, 这无疑是德育教学最具要害性的缺失。

七、教师引导作用的缺位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就决定了教师应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如此,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 课堂上展现的往往只是肤浅的、表层的, 甚至是错误的言说, 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实在令人惋惜。

八、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短板”

我国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 由于教学条件差, 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德育师资稀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德育课程成了“鸡肋”。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这种“短板”, 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于农村孩子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体验、向往和追求, 没有高度关注, 只注意关心城里孩子的生活, 所学内容完全是城市化的东西。真正关乎他们生命成长, 属于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的生活却受到了冷落和禁锢。如学习《交通安全》, 仅仅是“红绿灯”、“交通安全标志”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远离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真实生活中的出行安全问题 (如农村孩子暴雨后涉小溪、过小河;渔区孩子在湖汊港湾的安全行船;林区孩子出行如何有意识地设定参照标志等) , 统统被“淡化”掉了, 成了教学的“盲区”。由于德育教材、德育教学的城市化倾向, 本应是回归生活的德育新课程, 在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的实施, 则反其道远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农村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课程教学, 几乎成了一道难于破解的难题。

九、教学评价的滞后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是在生活德育、主体德育、实践德育理论指导下,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堂生活中师生活动的观察和信息搜集, 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 对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按照教学原理和《课程标准》的精神, 教学与评价不可分离。“如果教学和评价紧密相连, 学生将会学得更多”, 评价“乃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 自德育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学评价却严重滞后, 成为制约德育课程深入推进的“瓶颈”。尽管《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评价建议”, 但德育课改的十年间, 却未能探索出整体性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新路, 从实践层面看, 也没有突破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评价这道难关。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尽管原因复杂, 但如下因素至关重要:

1. 教材因素。

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 具有首创性, 但还不那么完善、完美, 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各种版本教材在兼顾城乡上失衡, 即关注城市多, 对表现农村生活则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城市和农村的现实差异, 从客观上决定了教材处理这一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人, 思考问题所依据的时空背景自然是城市的生活。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了教材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弱化 (针对农村孩子的社会化以及日后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让他们提前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弱化农村内容确是一个缺失) , 这样, 既为城市学生全面认识“三农”问题带来了困难, 同时又使农村教师在利用教材资源时感到无所适从。

2. 教师因素。

新教改的进程表明, 这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首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在知识结构上, 要求从原来只会处理单学科知识, 发展到要学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加工。教师专业素养的应然要求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实然现状的矛盾, 是造成教师不能顺利驾驭新课程的原因。其次, 德育学科课程教师多为兼任, 他们将主要精力用到了语文、数学和班务管理上。因工作量大, 负担过重, 很少能分出精力钻研德育学科教学业务。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68%的教师上课前不作任何准备, 即使准备, 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在课前把教材看一下, 或者让学生开展一点调查或是收集有关资料。”如此, 又怎么能胜任教学?那就更谈不上教学创新了!

3. 教研因素。

各级教研部门缺乏对德育课程实施的跟进研究, 对德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不力。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 教师尚不能理解其精髓。新课程须得采用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如对话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移情习染法、美文欣赏法等, 许多教师既不能了解其要义, 更不能驾轻就熟地操作。对此, 教师并不心甘情愿, 而是想尽早改变这种尴尬和无奈。教师盼望得到德育专家和各级教研员的引领, 盼望获得面对面被指导的机会, 盼望看到更多既有理论价值, 又有普适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德育课程研究成果。从教师的期盼和呼声中, 可以看出教研工作的差距和滞后。

4. 管理因素。

一是任教人员的结构失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专职教师, 只占任教该学科教师总数的3.6%, 96.4%为兼职教师, 一般都教语文、数学, 或者当班主任。值得注意的是, 在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中, 担任校长、书记、政教主任的行政人员占71.1%。新课程教师的结构失衡, 限制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影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二是淡化职前培训。大多数教师在任教前没有参加职前培训。对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等基本情况了解甚少。三是组织教师日常研修工作没有跟上。一般学校都不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研组, 学校未开展德育学科课程的专题培训和专题研修, 即使稍微重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一些学校, 一学期也只是组织一、两次观摩课活动, 将其视为“感受式培训”。由于本学科教师研修的组织、督导、评价工作没有真正纳入学校议事日程, 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 处在“有‘坎’过不去, 有‘难’排不掉”的尴尬境地。

以上对德育课程十年课改的成就与问题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成就巨大是课程发展景观中的主导方面;而发现问题及其认定解决的路径, 则是德育课程后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发展无疑是各门课程的永恒主题, 对于德育课程而言, 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要总结鲜活的实验经验, 进一步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

品德新课程的实施, 之所以能受到儿童喜爱, 取得多方面可喜成绩, 实现富有历史意义的超越, 其因在于课程理论基石的改变:即用生活德育论取代知识性德育。德育课程的实施, 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从而使德育教学摆脱了“灌输”的顽疾!今后要推进和深化新课程实施, 就必须坚守生活德育论的路径不动摇。当然, 我们也应注意, 生活化德育理论本身还存在不足, 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与完善。朱小蔓教授等人认为:在坚持生活德育论的同时, 尚须注意“道德在其超越层面所具有的崇高、理想性乃至神圣性”, 要坚持“德育的价值立场”, 关注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生命的存在样态”, 让他们“具有深刻自觉性和反省性”。通过师生间不断地对话、交流和价值引导, 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德性, 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编辑:杨民)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

篇4:十七大报告热点探究

一、 以“改革开放”为核心关键词展开探究。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探究思路点拨: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就是贴近热点,贴近生活。2006年高考中新出现的综合探究题型也强调以当年社会热点为背景,考虑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恰好整整30年,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重点阐述了这一内容,因此选择这一热点进行探究。下面列举的探究题,探究的主题和路径都很明确,答题时要注意《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最后一问,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指导探究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虽然研究方法众多,但要选中切合问题的相应方法。

例: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历程,波澜壮阔,硕果累累。某校高三年级的学生深深感动于祖国的这段光辉历程,决定以“回顾改革岁月,感受中国巨变”为题开展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亲自调查等方式获得以下材料: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在活动中,同学们还利用暑假深入当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此期间,他们感受到改革开发以来农村的变化,同时也了解当地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与城镇相比,农民的收入仍然偏低;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仅为30%,农产品加工率20%,;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为6年,约10%的农民懂技术;约5%的农民参加各类社会保险,患病就医率约60%;村民对村委会的满意率为51%等。在此基础上,他们准备撰写《乡村调查报告》,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1.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知识?

2. 如果你是参与该次调查的学生,请结合当地农村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 反思并概括本次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答:1. (1) 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2)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改革开放大业,我们既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3)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4)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开放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党心民心,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 (1)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 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帮扶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 坚持科教兴农,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4) 加强民主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推动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

3. 本次探究性学习选题是基于当前的热点问题。同学们通过实地走访、资料查阅,获得相关信息;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评析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分析农村的发展与问题,坚持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为农村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 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关键词展开探究。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探究思路点拨:考生要特别注意,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中国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前两个文明。意大利《共和报》驻京办的首席记者拉普尼说,欧洲国家对中国在环保中担任的角色越来越关注。污染和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很难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生态文明这一热点,以营建绿色交通为中心,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私人汽车的消费状况,内容涉及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影响消费的因素等内容;结合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考查哲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以致用,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最后要求学生拟定倡议书的提纲,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例: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围绕这一热点,某中学高三(1)班同学成立了探究小组,以“关注绿色交通,共建文明生态”为题开展探究活动。

材料一: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已达1.528亿辆,私人汽车数量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9年我国将有近1亿人拥有私人小汽车。在询问买车原因时,有54%的人是因为工作生活需要,而且收入水平允许;有约23.2%的人回答,并不是特别需要,因为周围的人都有车了,不买没有面子。在问及汽车排量时,63%的消费者选择大排量的汽车。

材料二:通过调查,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实施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过去评价城市价值的时候,主要是看GDP等硬指标,“重物轻人”、“重产值轻环境”,很少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如今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生态环境、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成为考量发展价值的标准。

材料三:2007年9月16日至22日,同学们还参与了108个城市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体会着城市难得的安静与洁净,同学们决定向社会发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共同行动,关注绿色交通,共建文明生态。

1. 结合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和材料一,评析我国私人汽车消费的状况。

2. 结合材料二,评价城市价值标准的变化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3. 结合材料三,请你积极参与,拟定该倡议书的提纲。

答:1. (1)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汽车消费的增长会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2)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消费量明显上升。(3)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有些人购车是为了攀比,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我们要做理智的消费者,避免盲从,理性消费。(4) 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现状,我们提倡保护环境,绿色消费,鼓励消费环保型的小排量汽车。

2. (1) 由过去主要看GDP等硬指标、很少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到今天以人为本,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 过去评价城市价值的时候,“重物轻人”,忽视了人的发展,到今天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公交是城市中占多数的老百姓最普遍使用的交通手段,实行公交优先能最大程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城市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4)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行公交优先,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真正体现。(其他言之成理的亦可酌情给分)

3. (1) 城市环境对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的重要意义。(2) 目前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3) 营建绿色交通,文明生态的具体措施。

三、 以“民生”为核心关键词展开探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探究思路点拨:民心民意不可违。这是历史的必然。实践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开辟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光明的前景,需要时刻对人民群众的所想所需予以高度关切。既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效率,又要注意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人民群众才能由衷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治生活》第一到三单元的的核心内容就是阐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各项制度、法律法规都是为了维护并实现人民的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因此,选择关注民生这个热点命题,符合教材的要求,同时在涉及民生的诸多内容中选择人人关心的住房问题,更让学生有认同感。在回答与身边事物贴近的政治探究题时,切忌游离政治常识,把解答写成口语议论文。

例:围绕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房价问题,某中学部分高三学生成立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市的房地产市场进行相关调查并掌握以下材料:

◆ 2007年1~6月,本市普通住宅平均房价上涨5%,许多低收入人群依然租不起房、买不起房。

◆ 近期钢材、水泥等建房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

◆ “炒房”、囤积开发用地行为屡见不鲜。

◆ 在土地审批、税收征管中,少数官员存在腐败行为……

同学们带着收集的探究材料和由此产生的一些困惑采访了该市市长。市长请同学们和广大市民放心,市政府有信心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成为人民满意的政府。

中共十七大代表、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我国住房问题,需要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同工作。关键要利用好各种宏观调控工具,加强调控力度。一方面,要保证有效供给,针对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状况,提供足够的经济适用房,另一方面,要完善各种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只有真正做到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才能真正让人民满意。

针对上述材料,请你与同学们一起探讨:

1. 党和政府为什么特别关心老百姓的民生问题?

2. 我国解决住房问题的措施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3. 你认为政府怎样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政府?

答: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的根本利益。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所以,党和政府特别关心老百姓的民生问题。

2. (1) 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看,住房问题的解决是个系统工程,既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优化组合,使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协同工作,达到最佳效果。(2)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解决住房问题关键是利用好各种宏观调控工具,加强调控力度。(3) 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状况,提供足够的经济适用房。(4)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人民满意。

3. (1) 政府切实履行职能,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 坚持依法行政,审慎用权,民主决策,自觉接受监督。(3)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四、 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核心关键词展开探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探究思路点拨:文化生活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部分师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将文化这部分内容单独设置,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来说,文化同经济、政治一样重要,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同学们身处信息时代,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如何作出选择,需要正确的引导与帮助。综合题的设问,往往涉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各个方面,这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仔细审题,认真作答。探究题一般都具有开放性,但万变不离其中,始终要以书本知识为依据来组织答案。

例:党的十七大特别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某校高三同学非常关注这一重要论述,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展开探究学习。

1. 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途径。

2. 在探究中,同学们了解到,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时期的“发动机”成为人们的共识。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文化产业成为“发动机”的经济意义。

3. 在探究中,同学们还了解到,目前社会低俗文化泛滥对我们的校园也产生污染,如:在中学生中,星座文化、口袋书、过洋节等流行,以消费欧美、日韩文化产品为时尚,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产品不屑一顾等等。

针对这些不良现象,同学们准备拟定班级公约,倡导大家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侵袭,请你列出公约的要点(至少三条)。

答:1.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 (1) 生产决定消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文化消费,推动文化市场的繁荣;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文化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2) 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的收入。(3) 文化贸易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加外汇收入,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其他言之成理的亦可酌情给分)

3. 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如从学会判断,提高眼力,拒绝污染,选择优秀的文化,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要传播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文化消费的科学性等角度作答。

篇5:十九大报告演讲稿

10月18日上午9:00时,我校全体教职工在礼堂收看收听党的十九大开幕式。全体师生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实事求是,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报告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的辉煌成就,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发展„„这些成就,人民群众感同身受。五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感明显提升。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收入增加了,买了房,买了车,真切感受到深化改革给我们带来的红利。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化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九大报告既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重大成果,又明确提出了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指南,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几年学员纪律意识增强,学风根本好转。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党章、党纪党规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遵章守纪的行动自觉。

总书记号召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一定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把合格党员的标准根植于心。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发扬“敢挺、苦干、实拼”的精神,为我市实现“两个率先”“三个基本建成”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总书记说到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不管腐败分子逃到哪里,都要缉拿归案、绳之以法。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报告中讲到: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习主席号召我们全党一定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观看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18日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九时,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上午,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十九大开幕式及习近平代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报告,心潮澎湃,斗志昂仰,同时也感触颇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总书记的报告令人振奋,旗帜目标和途径非常明确,对今后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这是一次肩负重大使命的历史性盛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将向世界明确宣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三亿多中国人民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奋勇前进。

通过观看十九大开幕式、学习十九大报告,我们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五年来,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推动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名教师,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我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不忘创先争优,努力争创一流。在实际工作中,时刻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立足本职,为了自己事业上的目标,勤奋工作,发现工作中可以进步的空间,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主动思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速成长;勤奋工作,热爱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努力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为党员,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努力学习的劲头,学无止尽。对于党的先进理念和思想我们要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世界在不断变化,知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新的成绩,才能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十九大观后感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十九大”,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热心期盼,意义深远。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习近平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分13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五、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十一、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十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中国共产党人本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经过长期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使我国发展迈向新的历史方位。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习近平报告鼓舞人心,激励斗志,五年来取得了伟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一定要始终自觉实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民族复兴、社会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面对这场盛会,聆听了总书记振奋人心的讲话,我觉得心潮澎湃,深受鼓舞。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十九大报告精神上来,把认识统一到十九大部署的各项工作上来,结合日常生活学习进行深入思考,把报告精神转化为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量的实际行动。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6:十九大报告演讲稿

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_____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A.新时期

B.新阶段

C.新征程

D.新时代

答案:D

2.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____,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A.继续前进

B.牢记使命

C.方得始终

D.砥砺前行

答案:B

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____,为中华民族____。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A.谋幸福

谋未来

B.谋生活

谋复兴

C.谋幸福

谋复兴

D.谋生活

谋未来

答案:C

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____”总体布局、协调推进“____”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A.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

B.四位一体

五个全面

C.五个全面

四位一体

D.四个全面

五位一体

答案:A

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____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A.六十

B.七十

C.八十

D.九十

答案:C

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____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

A.六千多万

B.七千多万

C.八千多万

D.九千多万

答案:A

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____的目标初步实现,____的笼子越扎越牢,____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A.不敢腐

不能腐

不想腐

B.不能腐

不敢腐

不想腐

C.不想腐

不敢腐

不能腐

D.不敢腐

不想腐

不能腐

答案:A

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____。

A.未来方向

B.未来方位

C.历史方向

D.历史方位

答案:D

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____需要和____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美好生活

不充分不平衡

B.幸福生活

不平衡不充分

C.幸福生活

不充分不平衡

D.美好生活

不平衡不充分

答案:D

1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____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A.社会主义阶段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中级阶段

D.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答案:B

1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_____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答案:B

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____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两步走

B.三步走

C.四步走

D.五步走

答案:A

1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____。

A.“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C.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D.中国共产党领导

答案:D

14.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_____。

A.决战期

B.决胜期

C.关键期

D.攻坚期

答案:B

1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______到______,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A.二〇二〇年

二〇三五年

B.二〇二五年

二〇三〇年

C.二〇三〇年

二〇四五年

D.二〇三五年

本世纪中叶

答案:A

1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二个阶段,从_____到_____,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二〇二〇年

二〇三五年

B.二〇三五年

二〇四〇年

C.二〇三〇年

二〇四五年

D.二〇三五年

本世纪中叶

答案:D

1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____,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A.创新型国家

B.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

D.世界一流强国

答案:B

1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_____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创新

B.改革

C.发展

D.开放

答案:C

1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______阶段转向______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A.高速增长

高水平发展

B.高速发展

高水平发展

C.高速增长

高质量发展

D.高速发展

高质量发展

答案:C

2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______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A.实体经济B.共享经济

C.虚拟经济D.国民经济

答案:A

2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刻认识党面临的________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A.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B.精神懈怠危险、封闭僵化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C.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官僚主义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D.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腐化堕落危险 答案:A 2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_____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答案:C 2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_____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答案:D 2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A.全面依法治国 B.全面依法治党 C.全面发展经济 D.全面可持续发展 答案:A 2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____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答案:D 26.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

A.推进伟大事业

B.进行伟大实践 C.进行伟大革命

D.确定伟大目标 答案:A 2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____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A.凝聚力

B.领导力 C.组织力

D.战斗力 答案:C 2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_______为主线。

A.转变发展方式

B.优化经济结构

C.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D.转换增长动力

答案:C 2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成立中央全面______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A.深化改革B.依法治国

C.从严治党D.司法改革

答案:B

3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______政府。

A.法治B.创新型C.廉洁D.服务型 答案:D 31.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

A逮捕 B审判 C检查 D监察 答案D 32.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为统领。A 思想建设 B 政治建设 C组织建设 D 作风建设 答案B 33.不断发展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建设。

A “一带一路” B “海上丝绸之路” C “21世纪经济带” D “亚欧大陆桥” 答案A 34.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 不平衡不充分 B 不协调不一致 C 不平衡不一致 D 不协调不和谐 答案A 35.要把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贯穿于管党治党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依规治党、标本兼治,坚持把()挺在前面。

A 法律 B 党章 C 条例 D 纪律 答案D 36.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的发展理念。A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可持续 B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C 创新 协调 绿色 共享

D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答案D 37.党的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委员会建立()制度。A 巡视 B 巡察 C检查 D 监察 答案B 38.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A 基础性 B 决定性 C变革性 D 支配性 答案B 39.()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A 人民当家作主

B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人民政协制度 D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案D 40.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由全体社会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A 中国崛起 B 中国富强 C 中国强大

D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答案D 41.发展党员,必须把()放在首位,经过党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

A 政治标准 B 思想标准 C 作风标准 D组织标准 答案A 42.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由中央委员会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

A 首长负责制 B 民主负责制 C 主席负责制 D 集体负责制 答案C

二、判断题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答案:对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答案:对

3.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答案:错,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答案:对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答案:对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对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答案:对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对

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答案:对

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答案:对

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对

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答案:对

1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答案:对

1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答案:对

1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要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

答案:对

1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答案:对

1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答案:对

1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答案:对

1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答案:对

2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 党的根本要求。

答案:对

21.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依照规定讨论和决定企业重大事项。

答案:对

22.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加强人民解放军的建设。

答案:对

2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答案:对

24.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答案:对

2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答案:对

26.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答案:对

三、多项选择选题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____、____、____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A.法治生活 B.法治国家 C.法治政府 D.法治社会 答案:BCD 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_______显著增强。

A.创造力 B.创新力 C.凝聚力 D.战斗力 答案:ACD 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____,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A.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B.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C.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D.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答案:ABCD 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____、____、____、____,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答案:ABCD 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____________,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A.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B.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C.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

D.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答案:ABCD 6.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和奢靡之风,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行为。

A形式主义 B官僚主义 C享乐主义 D个人主义 答案ABC 7.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正廉洁。A 信念坚定 B为民服务 C 勤政务实 D 敢于担当 答案ABCD 8.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零容忍态度惩罚腐败,构建()的有效机制。

A 不易腐 B 不敢腐 C 不能腐 D 不想腐 答案BCD 9.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建设一支()的人民军队,切实保证人民解放军有效履行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

A 听党指挥 B 能打胜仗 C 作风优良 D 保障有力 答案ABC 10.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发展积 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A 政治性 B 时代性 C 原则性 D 战斗性 答案ABCD 11.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牢固树立(),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

A 政治意识 B 大局意识 C核心意识 D 看齐意识 答案ABCD 12.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A 伟大工程 B 伟大事业 C 伟大斗争 D 伟大梦想 答案ABCD 13.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A 执政考验

B 改革开放考验 C 市场经济考验 D 外部环境考验 答案ABCD

四、简答题及答案

1.总书记提出的“二十字”好干部标准什么?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党的十九大主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3.“五位一体”总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容?

“五位一体”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4.“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具体要求?

“四个着力”: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个推进”:推进供给侧机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干部作风转变。

5.“一带五基地”、“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三大攻坚战”具体指什么内容?

“一带五基地”:东北地区打造全国重要经济支撑带,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沈抚新区建设和县域经济五大区域发展战略。

“三大攻坚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

6.我市提出的“344”产业发展战略指什么?

做强做优装备制造及配套、农产品加工业和新能源3个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煤化工、氟化工、皮革制品和板材家居4个成长型产业,重点培育新型建材、钛金属制品、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4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上一篇: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探讨论文下一篇:javaweb面试题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