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雕寻人的纪实故事

2024-04-18

沙雕寻人的纪实故事(通用5篇)

篇1:沙雕寻人的纪实故事

艺术学院的沙子跟女朋友张丽约定暑假到西安去看秦始皇兵马俑。对于喜欢雕塑的人来说,不去欣赏一下“世界第八奇迹”,实在是一大憾事。

可临行前一天,两人为一件小事发生争吵。张丽一气之下,走了,宿舍里没人,手机也打不通,这下把沙子给急坏了,生怕她出了什么意外。三天后,手机终于打通。“张丽,你在哪儿?”沙子犹如捞到救命稻草。张丽在手机里冷冷地说:“我已回了老家。要看兵马俑,你自己一个人去看。”

一个人去看还有啥意思?沙子急急地说:“那我到你老家来找你……”“用不着。”张丽说完就关了机。此后任凭沙子把手机打烂也打不通了。

张丽的老家在北部湾边的绿荫城。兵马俑可以暂时不看,但爱情不能失去,为此沙子决定到绿荫城去给张丽解释清楚,重归于好。当天下午,他就揣上张丽的通讯地址,坐火车南下。到了绿荫城后,沙子按图索骥,找到“六降大街大坡外巷”,大吃一惊,哪里还有什么街巷,全是一片繁忙工地,脚手架林立。原来,张丽的老家所在地旧城改造了。

“老板,张丽家搬到哪儿去了?”沙子问旁边一个工头模样的人。话一出口,就觉得可笑,张丽又不是什么名人,谁认得她呀。工头说:“这个不清楚,我们只管施工,要找人,你得到社区去问。”

好不容易才在一个胡同旮旯里找到大坡社区,社区主任说:“这次拆迁范围很广,户数很多,是建国以来绿荫城规模最大的一次拆迁,找人是大海捞针!”沙子说:“我从成都来,有急事找她,又没她的电话,所以请主任一定帮下忙。”主任见他远道而来,就不再敷衍,但这次拆迁的确户数很多,所以社区只登记了户主的名字。“张丽的父母叫啥名字?”主任问。

这可把沙子给问住了。是呀,谈恋爱谁会问对方父母的名字呀?况且他跟张丽才相恋一年,还没到去拜见未来岳父母的火候。沙子说不晓得,社区主任就如释重负地把登记簿一合:“那我们就无能为力了。要不,你到派出所户籍科去碰碰运气?”

到户籍科一查,老天,绿荫城竟有五千多个“张丽”!这可怎么找?警察说:“只有一个办法,到媒体去打寻人广告。”

从派出所出来,沙子一脸沮丧。看来,一两天不可能找到女朋友,先把自己安顿下来再说。城区的宾馆贵得吓人,沙子平时靠勤工俭学挣来的那点儿钱顶多只够住一晚上。沙子一路寻找,终于在海边一个偏僻渔村找到一家比较便宜的小旅馆住下。

沙子到电视台去咨询打广告的事,吓了一跳,收费按秒计算,一百块钱一秒。一则寻人广告打下来,得多少秒呀。沙子口袋里的钱连半截广告都打不到,而且只在非黄金时段播一次,这咋能保证张丽一定能看到?

沙子到报社去问,也便宜不了多少,而且只能登在广告专版中缝的屁股上。

沙子失望地回来,旅馆老板知道后,建议他自己写份《寻人启事》,之后到打印社去打印,满街张贴。老板娘说:“得了吧你,现在正在搞创建文明城,到处清除牛皮癣,贴一张,撕一张,倒是便宜了捡破烂的。而且乱贴东西被城管抓到还罚款。”

即使老板娘所说的情况不存在,满街张贴《寻人启事》的办法也行不通,因为沙子身上只剩下五百块钱,即使不吃不喝,复印按五角钱一张计算,也只能复印一千张,一千张撒进偌大的绿荫城,简直就跟没撒一样,忽略不计。

这可怎么办?夜里,沙子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冥思苦想。

第二天,沙子起来后神思恍惚地对旅馆老板说:“我要在电视和报纸上同时打广告,而且是免费的!”老板看了看他的脸色说:“开啥国际玩笑呀,除非台长是你爹,社长是你娘。”沙子说:“台长不是我爹,但我一定要在他的电视上打个十几分钟的免费广告!”说完就出去了。

莫非这小子因为寻人处处碰壁,碰出了神经病?在电视上打十几分钟的广告,没有数十万元,休想,你当电视台是你开的呀。老板看着沙子的背影,满腹疑虑。

傍晚,老板看到沙子一身汗酸回来了,衣服上沾着不少泥沙。大概到建筑工地打工去了。是呀,总不能坐吃山空,不打工挣钱,他连回成都的车费都不够了。

年轻人爱面子,老板也不去说穿,沙子不讲,他也不主动去问。

十几天后,老板发现附近一下子热闹起来,这在小渔村的历史上从未有过,老板的旅馆天天爆满,这在他开旅馆以来也是首次碰到!旅馆住不下,一些“驴友”就在附近搭帐篷,或者干脆露宿,反正现在是热天。

人们这是怎么啦,怎么都喜欢往这儿跑?老板在高兴的同时,心里十分纳闷。他问房客,房客说:“你近水楼台先得月,倒来问我们!是想寻开心吗,你这玩笑开得很蹩脚哦。”

又过了两天,来了几个扛摄像机和拿高级相机的人,说是电视台和报社的,向老板打听古龙海滩怎么走。老板说:“那地方偏僻得很,不好说,我带你们去吧,反正没事。”

一行人朝古龙海滩走去时,老板问:“你们到那儿去干吗,那儿啥都没有,光秃秃的,可以说是绿荫城海岸最没有看头的一个地方。”记者说:“你还隐瞒啥呀,这事都快轰动绿荫城了,每天的,十有八九都是报这个,所以我们特意过来看一看。”

莫非古龙海滩发现了金矿或者石油?老板愈加纳闷。如果是那样,我们绿荫城就发了。

走出一片茂密的椰林后,远远就看到古龙海滩了。老板猛地吃了一惊,昔日人迹罕至的海滩,现在竟站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跟别处海滩人们下海游泳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个个衣着整齐地肃立着,好像在默哀!

这是怎么回事?老板又惊又疑,回头看看走路慢腾腾的记者,他们的脸色好像也很沉重。

为了尽快解开这个谜,老板丢下记者,一溜烟跑了过去。

跑拢了,老板大吃一惊,怪不得这里这么多人,附近这么热闹!天哪,太壮观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在一眼望不到头的海滩上,被人塑了许多沙雕!整个海滩简直就成了一条艺术长廊!不少游客正在沙雕前流连忘返,低头欣赏,拍照留念。

沙雕以爱情为主题,每组只有一男一女,看样子反映的是大学生活:两人在桌旁学习,两人在手牵手走路,两人在弹吉它,两人在跳舞,两人在追逐,嬉戏,拥抱,亲吻……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游客们都不忍心去破坏这些易逝的大地艺术,欣赏时都站得远远的。

老板仔细一看,又吃了一惊:每组沙雕的男女都长得一模一样,那男的,分明就是住在他旅馆里的穷学生沙子!

电视台记者拍了一会儿后,自言自语:“这些沙雕是谁做的呢?他的意图是什么?”老板提供线索说:“我知道作者是谁,他就是住在我旅馆里的沙子,成都来的大学生!”记者高兴地说:“那你帮我们把他找来,我们要好好采访一下他。”

老板正要往回走,却见沙子从椰林里走了出来。“小沙,快去,报社和电视台要采访你!”沙子微微一笑:“我知道他们会来的。”

沙子接受采访时说:“我做这些沙雕的目的,一是演练一下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二是献给女朋友张丽,她是这个城市的人,三是开发当地的旅游,这儿的海滩这么美,让它荒着可惜了。”

记者问:“你制做这些沙雕时,有没有模特儿?”沙子说:“有,在心里。大伙儿从沙雕中不难看出,男的长得像我,而女的就长得像我的女朋友张丽。”说着从衣袋里拿出张丽的照片,摄像记者连忙把镜头凑近,拍了个特写。

最后,沙子对着镜头深情地说:“张丽,我在古龙海滩等你……”

这个长达半个钟头的专题片《沙子的爱情》播出后,反响强烈。前来观赏沙雕的游客一下子增多,其中就有沙子寻找多时的恋人张丽。

两人在那组拥吻的沙雕前扑到了一起……

篇2:沙雕寻人的纪实故事

一、 纪实电影的实验性结构概况

纪实电影是和商业影片相对应的一种电影类型,通常是指用较少的资金投入、另类抽象的电影画面以及晃动而富于象征意义的镜头来传递影片的主题以及导演的自主意识,它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通过一种纪实的手段来创新影片的表达方式,传达影片的人文关怀。“实验性”,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手段的尝试,所以实验性结构的电影通常会被贴上“另类”的标签,尤其在叙事手法和表达方式上与传统的大众口味大相径庭。

(一)实验性结构的基本概念

实验性结构的“实验性”在纪实电影中通常表现为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独特性,它用电影镜头和画面来传达一种另类的意象。实验性结构的影片往往通过支离破碎的叙事手法、跃动的画面营造一种梦幻的氛围,以此来刻画导演的意识世界和精神状态,完整的故事在实验电影中并不多见,一个简短的生活片段或者人物内心世界的随机写照是它叙述的重点,而纪实性的记录手段又向人们展示导演内心真正的创作意图和浓厚的实验色彩。

纪实电影一般不需要筹集太多的资金,而且拍摄时间较短,在这样的一种拍摄条件下,导演就会将影片重点放在标新立异上,而实验性的表达方式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口味,运用实验性结构进行电影创作的导演通常是小众导演,他们不受学院套路的限制,毫无压力地进行演员的挑选,情节的设定和主题的安排,往往正是这种随性的实验性安排却能给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思考。

(二)实验性结构影片的主题特征

纵观我国实验性电影的发展历程,每个时代都有其要表达的特定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工业社会中人情的淡漠

上个世纪90年代是我国纪实实验性电影开始崛起的一个时代,在这个工业化迅猛发展的年代,整个社会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堆复制品下生存的人们受到来自大变革下的冲击,金钱至上的观念侵蚀着人们的身体和灵魂,单一而盲目的追求让人们生活在无聊而无情的世界中,精神世界逐渐萎缩,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伪善而令人悲哀。而90年代所带来的这种社会景象一直延续至今,像《神探亨特张》中的大都市北京,难道不是一个工业化大发展下的复制品吗?

2.社会变迁中小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

实验性电影着力刻画在社会变迁中人们所表现出的最真实的一面,不管是美好,或者是丑陋的。导演用较少的资金和较短时间、最精准尖锐的视野曝光社会。《神探亨特张》中的警察张惠领是一个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小警察,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管理自己的辖区,抓小偷和骗子,在与这样一类特殊人群的“斗争”中,既没有高大的警察形象,也没有猥琐的小偷、骗子形象,更多塑造的是在繁华社会中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生存现状,是他们给观众带来的沉重和无奈之感。

二、《神探亨特张》的实验结构特性

(一)消解的叙事策略

《神探亨特张》采用了消解式的叙事策略,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套路,这样做可以给影片本身提供更为宽广的表达内涵的空间。影片中,北京海淀区双榆树派出所民警张惠领是一个普通的办案民警,他成为劳动模范的原因是他在30年的工作中一共抓了两千多个小偷和骗子,影片以他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和内容,不具有任何典型性情节和人物,抓小偷和骗子的故事没有任何戏剧性的冲突,从叙事的角度来说,叙述的故事情节既不离奇也不吸引人,但这正是实验性电影的叙事策略所在,它摒弃了传统的叙述套路,将日常化的生活片段搬上荧幕,让影片更加生活化,凸显纪实性电影的特性。

影片的情节设定并没有冗长的细节描写,也没有人物情节的刻画,有的只是镜头下真实而纯粹的现实生活,是张惠领发现小偷、抓捕小偷的过程,是他回家后的柴米油盐,是他打胰岛素针的日常举动,就像他在接受采访中所说的“从来没抓过什么大贼,也没有破过什么大案”一样普通,影片中的老张和现实中的老张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并不没有高大的警察形象,但却是一个传统人民警察的典型形象,正是这种大众人物的普通生活,将普通大众的生存现状和情感体验凸显出来。

(二)富有张力的电影符号

高书群的《神探亨特张》用独特的叙事策略、片段化的故事情节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描绘出来,却让人感动地深沉,而令人感动的并不是他所呈现的整体社会,而是故事中的一个个随意的片段和人物间的对话,这些对话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朴实却令人深思。因为《神探亨特张》的演员班底大多是微博红人,所以微博式的话语是电影中对白的一大特色,在小偷的自嘲中隐含着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在审讯碰瓷女时,她假装坚强地说:“你是北京警察,我是下岗女工,我没去当小姐就不错了,我告诉你我是有原则的。”人物的语言辛辣,辩驳的理由也令人好笑,但是在笑后我们感到的是心酸,在警察朴实日常的审讯中却不失切中要点的锋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会很容易将自己融入到剧情中,生活化的对白让观众感觉自己在亲历着电影人物的生活,参与着故事的发生和发展。

影片中另一个富有张力的电影符号就是配乐,这里的音乐是一种非文本式的叙述方式,是影片情感的另一种传达渠道,盲人歌手周云蓬的《沉默如谜的呼吸》《北京》《荡荡悠悠》听起来似乎和故事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它所营造出来的苍凉感却也是故事人物内心情感的写照,同时也将北京这个具有忧郁气质的城市凸显出来,而正是这样一群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才将这个忧郁的城市点亮,忽明忽暗。

(三)日常化的人物塑造

对导演高书群来说,他在策划着一个“你”系列的电影集,试图拍摄十多部电影来关注1930——2030这百年中的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日常的生活往往是重复单一、琐碎无趣的,但是也就是有了日常的单一生活,大的波澜才会让普通人物显得不再普通,才能让人心动。在《神探亨特张》中,张惠领从未接手过大案子,半辈子都在和小毛贼、江湖骗子打交道,所以在得知东北大盗张发财要来北京作案时竟然激动地把手中的泡面放下,欣喜前往地摊吃烧烤,而对于大盗张发财来说,东北的警察已经不是他的对手,没有任何的挑战性,所以他以正义的名义要向劳动模范“亨特张”发出挑战,在几天的追捕中,最终张发财以失败告终,回到了东北金盆洗手,张惠领也重复着往日的工作生活。

在电影中,张惠领抓小偷和骗子是他作为一个警察的天职和日常的工作,小偷偷盗,骗子行骗也是他们维持生存的手段,他们都是出于生存目的,只是职业不同而已,在北京这个繁华的城市中,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社会分工的多样化让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异变”情况,干坏事的人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正常合理的,他们下岗了需要钱,孩子需要钱,家庭需要钱,他们的理由听起来也难以辩驳,但是有着传统价值观念的正面人物张惠领在这种充满“负能量”的工作环境下,并不会与他们进行争辩,也没有一味否决,正是因为他也知道他们的不易,心中充满善意、无奈、心酸,所以他才会帮助换假币的女人去找孩子,将3000块工资给了小偷的弟弟。

三、《神探亨特张》实验性结构的价值所在

(一)社会价值

纪实性电影揭露社会并影响社会,实验性结构使导演使用新的影象符号和叙事规则,他摒弃了传统的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赋予了影片深刻的文化价值。在《神探亨特张》中,高书群树立的并不是一种传统的道德标杆,而是真实反映小人物的职业困境。影片中张惠领的职业是警察,他的工作环境是复杂而灰暗的,而他工作的艰辛也是最正常的警察所具有的天职,影片所叙述的是他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将他的形象进行美化和夸张,他和普通人一样有烦恼,有抱怨,也会爆粗口,而这种将真实人物进行完整还原的手法,让人感觉他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有血有肉,并不是触不可及的典型人物。

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小偷、骗子是张惠领所要抓捕的对象,但是这些在我们脑中是反面角色的人物,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对他们作道德的评判,他们所做的事也是他们的职业,他们自己认为是正常而合理的,是生活所迫而为之的,导演没有将过多的镜头放在他们做坏事上,而是凸显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及生存境遇,这给了观众充足的思考空间。这种支离破碎的叙事手段和小人物的实验性塑造,将现实生活场景真实地再现出来,导演并没有进行刻意地加工,而是任其自由发展,直指人心,而这就是真实的社会,有阳光也有阴霾。

(二)艺术价值

我国的实验电影在新世纪以来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尤其是一些新锐导演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实验电影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成为一种文化潮流,它本身就具有艺术性加上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技巧让它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正如在《神探亨特张》中独特的视听语言的创作手法,让影片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将真实的生活搬上荧幕,运用消解式的叙事结构,将“生活艺术”提升为“影视艺术”,实验性的结构让影片更有张力,表现日常生活掩盖下的深刻社会矛盾让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加深,这种看似混乱的呈现视角,不仅将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出来,更折射出复杂的社会矛盾。

《神探亨特张》的艺术价值还表现在演员阵容所带来的新颖的审美效果。高群书集结了一批非演员专业的微博红人、草根名人来演绎这部影片,更“接地气”和对生活更有深切感悟的演员让观众不再简单地关注明星所带来的视觉享受,而是赢得了另一种“明星”效应,实现了观众观看电影时完整的审美享受,最佳状态地传达了电影的意义。

结语

篇3:沙雕寻人的纪实故事

以《家庭》、《知音》等为代表的女性生活类期刊,曾以其独特的纪实新闻故事文本深入千家万户,创造过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纸质大众媒体的生存空间普遍被挤压,这类以纪实新闻故事(纪实故事、纪实特稿)为主打内容和卖点的期刊更是遭遇发展瓶颈。一度是女性生活类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纪实新闻故事文本模式的弊病越来越明显,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这类刊物未来发展的桎梏。

警鐘还是丧钟:

公共事件背后的行业危机

《家庭》、《知音》以纪实新闻故事为核心内容。此外,《知音》(海外版)、《婚姻与家庭》、《前卫》等也以刊登纪实新闻故事为主。由于用稿量大、稿费标准高,纪实新闻故事文稿供需已经成行成市,然而由于缺乏行业规范、缺少理论反思,竞争既激烈又无序,近几年来,这类期刊刊载的一批纪实新闻故事文章遭到民众、行政管理部门、报纸、网络的质疑,甚至升级为公共事件。

2008年上半年,武汉《前卫》杂志因刊登题为《傍上两个“副省”,为何保不住她的亨通仕途》的文章,而遭当事人尚军(安徽省卫生厅原副厅长)亲属起诉,指责该文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名誉权。事发后,该文作者张某毫无忌讳地将责任往这类期刊的编辑思路上推,“我写这个稿子,主要是为了赚稿费,我确实是没有经过采访,确实是道听途说……外人总认为特稿是实的,实际上你可以想想,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奇事,哪有那么多有看点的东西?”纪实新闻故事文稿,前提是真实,作为发稿量较大的特稿撰写人,张某的辩解在网络上被迅速传播,并被挖掘出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的多篇炮制手法类似的文章,进而引发更多媒体、法律界人士对女性生活类期刊纪实新闻故事文稿的真实性的质疑。显然,这是一起扩大化了的行业负面报道,甚至是危机。遗憾的是,没有一家期刊社官方出面回应此事。

如果说张某引发的这起事件是“供货商”自爆行业内幕,那么2008年12月,《云南信息报》对《知音》(12月月末版)刊登的《搜狐女编辑绝望青葱恋:谁在丽江等你》一文的真实性进行掘地三尺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搜狐没有该文所称的名为杨小萼的女编辑,《知音》文章提及的自杀地点、事件完全子虚乌有。《家庭》也曾经因为某篇部分失实的名人报道文章被同城报纸曝光。

2009年以来,因“索马里护航”系列报道,《华西都市报》遭新闻出版总署严厉批评。《知音》先后因未采访或未经同意而刊登“倪萍和陈红”、“郎昆与刘岩”等影视圈艺人的生活或情感故事,而引发当事人对失实报道的口诛笔伐;因涉嫌失实报道,《知音》遭到毕淑敏、周国平、史铁生等作家的联名控诉。而《家庭》也因报道TCL,总裁李东升、前央视体育主持黄健翔的婚姻生活细节,而引发对方不满……

当事人不满,加上网络和以报纸为主的平面媒体推波助澜,普通争端随时会升级为备受关注的公共事件,而矛头最终指向的是纪实新闻故事文稿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贬损了女性生活类期刊的内容生产方式。

负面事件越来越多,不利的声音越来越大,却鲜见有积极回应。根据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一诺依曼的理论,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女性生活类期刊的这种表现,只能给读者造成一种默认事实的印象。除体制、市场等因素外,纪实新闻故事文稿,这种文本模式本身的弊病日益成为发展、创新的藩篱。

优势演变局限:

纪实新闻故事文本的历路

我国女性生活类期刊的纪实新闻故事文本,走的是一条非常崎岖甚至是畸形的发展道路。女性生活类期刊大量创刊1980年代初期和中期,主要由各级妇联系统创办,面对家庭、妇女,在内容设置上,倾向生活化、情感化、故事化。到了1990年代,在外部,随着电视机逐渐普及,报纸尤其是晚报和都市报的发展,文化产品的供应量大了、品类多了;在内部,女性生活类期刊内容同质化现象明显,竞争开始激烈。在这种竞争态势下,前期发育良好的《家庭》、《知音》等开始有意识地强化内容的震撼性和吸引力:关注热点新闻、报道大案要案、追踪名人明星,强调故事的新、奇、特。到了2000年代前后,以《辽宁青年》、《黄金时代》为代表的青年类刊物颓势尽显,而《家庭》、《知音》等女性生活类期刊没有一并沉沦,是源于其吸引眼球、丰富可读的故事化内容,因此挖掘、包装纪实新闻故事也逐渐成为女性生活类期刊的风格和核心竞争力。真实、新鲜、曲折,这几乎成了女性生活类期刊对纪实新闻故事的标准化要求。《知音》更是将这种标准化发挥到了极致:除字数、文章结构、标题风格、叙述语言有细致入微的要求外,就连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收入等,也有具体要求。因此,女性生活类期刊的纪实新闻故事文稿,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非真正意义上的纪实特稿,而是一种阶段性的故事文本形式,更偏重在封闭的特定背景中营造曲折的故事,让事实屈从于故事。对于这类期刊产业链上的生产者和把关人而言,假新闻经常是令他们爱不释手的好故事。

套路化、模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意义的,有助于塑造易于识别的刊物内容风格和品牌形象,也便于提高生产者的效率,像流水作业般地,添加枝节、制作标题,包装打磨故事。但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文本模式已经举步维艰。

首先,这类刊物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记者队伍,也没有强势的官方或行业背景,刊物形象偏低,难以采访到名人。很多材料不是第一时间获得,内容也并非独家,作者和编辑只能靠二次甚至三次创作。

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发布的渠道、主体多了。同样,每一起新闻事件,都会有人在第一时间从不同层面进行追踪,甚至人肉搜索、掘地三尺。面对新媒体,出版周期更长的纪实新闻故事期刊即便派编辑记者到场,也无法抓到第一新闻点。

再次,采访到当事人、有了独家故事,还要将故事往标准化的框架里套。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完整,十年前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情,要将时间移到最近,将发生在甲亲友身上的事,改在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本来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事件,硬生生地营造出因果关系来。而大量对事件的发展有支撑性的背景信息,却常常因为影响故事节奏,而被当成无关紧要的枝节删除。结果。故事好看了,但也面目全非、背离了真相。这类期刊没有“议程设置”能力,难以成为引起公众关注的话题。

最后,激励作者、编辑的,既不是新闻理想,也不是文学理想,而是金钱。

这个利益链条上,存在明显的“三高”和“三低”特征。“三高”,高风险、高效率、高利润。“高风险”,稿件极容易侵权;“高效率”,可以在几天,甚至一天内,完成采写工作;“高利润”,千字千元甚至以上的稿费标准,吸引了身份眾多、良莠不齐的作者。“三低”。低门槛、低责任、低理性。“低门槛”,纪实新闻文稿文稿作者的门槛非常低,只要会写故事,无论你是乞丐,还是屠夫,哪怕语病百出、逻辑混乱,也有编辑帮你润色;“低责任”,作者基本不在乎作品的名誉权、不署真名,只要刊物能发,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加工,刊发后出了问题,最多扣留稿费,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惩罚,甚至不会影响下期发稿;“低理性”,稿件普遍缺乏理性和人文关怀,人为营造的情境和细节,经常经不起推敲。采写、编发稿件,很少考虑会给主人公带来的不便。

反思以及前瞻:

纪实新闻故事文本的未来

在行业危机面前,这类期刊如果没有革命性举措,那只能继续被边缘化。具体有三种可能:一是虚化,为了避免法律纠纷,虚化人物身份、事发地点。舍弃纪实元素;二是淡化,回避热点话题、主流人物,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与生活;三是泛化,依然跟踪热点,但采取跟风策略,整合新闻,说顺风话空话、套话。这些做法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矛盾,但最终会步青年类期刊集体被边缘化的后尘,在落寞中退出竞争舞台。

我们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发达的资讯时代,传播方式变了,传媒环境变了。女性生活类期刊唯有主动求新求变,才能在市场立足。而求新求变,任重道远,牵涉到诸多因素,关键在于理念、人才以及管理。其中,在实践层面,最迫切需要对纪实新闻故事文本进行反思并改造。

首先,在刊物理念上,增强人文色彩和理性色彩,矫正对故事冲突的极端追求。

其次,在题材选择上,坚持“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贴近时代”,而不一味强调吸引眼球、轰动效应。

再次,以事件或者人物命运的自然发展为主导,不去导演、扭曲事件本身的发展进程。

最后,从源头上提升稿件的质量和用稿门槛,以本刊编辑、记者采写的高素质稿件为主,减少或尽量不采用职业写手的稿件。

篇4:奥运沙雕亮相舟山

在长200米、宽50米的海滩上,一尊巨大的北京奥运会火炬沙雕成为这座公园的主体形象。公园内由50多个沙雕构成的三大组合沙雕群,分别将古希腊奥运历史、历届奥运会盛况和北京2008奥运会予以生动展现。

据沙雕节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本届沙雕节是北京奥组委批准的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文化活动部支持活动之一。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沙雕节推出的奥运沙雕公园于8月8日开始堆沙作业,从9月16日起,来自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等10个国家的30名沙雕艺术家汇聚朱家尖岛,经历近半个月的烈日曝晒和台风肆虐,终于精雕细凿出奥运沙雕公园的全部塑像。专程前往舟山担任沙雕节比赛评委的国际沙雕界专家艾泼·冯格尔说:“无论从公园创意还是从造型风格看,这些沙雕都近乎完美地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三大组合沙雕群的体量更是与朱家尖岛的海滨环境相得益彰。”

本届沙雕节开幕后将延续至2007年11月底,但舟山奥运沙雕公园的沙雕群像将在海滨一直伫立至2008年7月底,它将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迎接北京奥运会。

自从1999年舟山举办首届国际沙雕节以来,沙雕就成为当地旅游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朱家尖岛的年游客量也由原来的40万人次增至目前的近150万人次。仅2006年沙雕节期间,这个只有2.6万常住人口的海岛就吸引了27.8万游客。

Olympic Images in Sand Sculptures

By Tan Jin

On September 29th, 2007, the Olympics Sand Sculpture Park opened to the general public in Zhujiajian Islet in Zhoushan Archipelago,Zhejiang Province. The park was the result of the Ninth China Zhoushan International Sand Sculpture Festival starting on September 19.

The beach site for the sculptures measures 200 meters in length and 50 meters in width. This is an event accredited by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29th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theme sculpture for this exhibition is a giant torch of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initial preparations for the sand sculptures started on August 8th, 2007, marking the one year countdown to the 29th Beijing Olympic Games. Over 30 artists from ten countries such as USA, Russia and China started their individual sculptures on September 19th. They worked for ten days against sweltering heat and storms before they successfully created over 50 sculptures featuring the theme of “History of the Olympics-From Athens to Beijing? The sculptures featured historical events and figures of the Olympics, including ancient Athens Olympic Games, all previous modern Olympic Games and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figures include Liu Xiang, China’s Olympic 110-meter hurdle champion in Athens, Xu Haifeng, China’s first ever Olympic gold medalist and five Fuwas, the official mascots of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sand sculpture festival will last till November, 2007, but the Olympic sculptures will go through July, 2008. It is designed to serve as a special event to usher in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Since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festival in 1999 in Zhoushan, sand sculptures have become a huge intangible asset for the local tourism in the country’s largest archipelago. Since then, the annual arrival has increased from 400,000 to nearly 1.5 million. During the 2006 sand sculpture festival, 278,000 tourists flocked to the islet where 26,000 residents live.

篇5:沙雕成平潭名片

沙雕只能用沙和水为材料,雕塑过程中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粘合剂,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把沙堆积并凝固起来然后雕琢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呈现艺术迷人的视觉奇观。沙雕作品完成以后经过表面喷洒特制的胶水加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可以保持几个月。由于沙雕会在一时间内自然消解,所以又被称为“速朽艺术”,因为无法长期保存,所以每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永不重复的,这也正是沙雕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项融雕塑、绘画、体育、娱乐于一体的艺术,沙雕已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著名滨海城市,成为风靡全球的新兴旅游品牌。沙雕艺术的诞生,为滨海城市创造了全新的旅游节目,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海洋旅游项目之一。同时,沙雕艺术还向内陆城市延伸,荷兰已专门开辟了城市沙雕公园,定期变换主题,构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景。近些年,沙雕在亚洲地区也引起了积极的反响,除了日本、新加坡每年有赛事之外,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先后举办沙雕大赛。

2003年7月26日~10月31日,平潭举办了首届中国福州(海坛)国际沙雕节。沙雕节以“千年对话、两岸统一”为主题,邀请了海内外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沙雕艺术家创作了万里长城烽火台、秦始皇兵马俑、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神像、埃及金字塔、罗斯德岛巨像等“古代世界八大奇观”以及孙中山、岳飞、郑成功等历史人物共30多座巨型沙雕。

此后平潭举办了多届国际沙雕文化节。2004年第2届中国(海坛)国际沙雕节,以“魅力海洋,激情平潭”为主题,展示了“海天传奇”、“海韵童趣”、“梦幻海洋”三大沙雕园;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创作了29座大型主题沙雕、3座巨型组雕,演绎了哥伦布、麦哲伦、郑和等中外海洋英雄震撼世界的海上壮举,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壮阔篇章。

2005年第3届中国(海坛)国际沙雕节,以“自然、和谐、统一”为主题,分“八闽集粹”、“天地有爱”、“宝岛之约”三大沙雕创意园。占地68亩的沙雕城上共分布3座大型组合沙雕,32座单体主题沙雕,其中作品平均高度在6米左右,最高的作品高度达12米,实际总用沙量达到1.3万立方米,为全国之最。

2012年海峡两岸(平潭)沙滩文化节从2012年6月17日持续至10月8日,该届沙滩文化节为福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的一届沙雕园活动。其中让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麒麟驮宝”的主沙雕平台,用沙量达到1万吨,高15米,长50米,宽40米,三层,由于平潭又叫麒麟岛,最上面是麒麟。

2013年海峡两岸(平潭)沙滩文化节从2013年6月16日持续到10月8日,历时100天。沙雕园以“梦幻沙世界”为主题,结合耳熟能详的电影造型打造一个梦幻的沙雕世界,沙雕作品采用组合沙雕与单体沙雕相结合的布局规划,主沙雕是彩雕的形式,高约14米。

平潭沙滩文化节通过文化系列活动、两岸沙雕节、两岸美食节等主题活动,为各界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和回味无穷的主题活动内容,让各地游客大饱眼福,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塑造了具有平潭综合实验区特色的系列沙滩文化节品牌。

上一篇:一代词宗秦观的经典爱情诗词下一篇:关于班费收取的倡议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