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旦的古诗五首

2024-05-04

关于元旦的古诗五首(通用16篇)

篇1:关于元旦的古诗五首

王安石(北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篇2:关于元旦的古诗五首

王安石(北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篇3:关于元旦的古诗五首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诗词的翻译上, 学生在逐字逐句的解释中, 根本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词所特有的意境美。而且迫于中考升学的压力, 学生只是背诵一些考试范围内的名言名句,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缺少独立感知古诗词意境的能力。学习古诗词, 不体味意境, 就好比囫囵吞枣, 不知其味, 难以真正领悟到古诗词的魅力。要让学生学会领悟、品味古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从诵读入手, 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意象, 抓住“诗眼”展开联想, 感受古诗词意境。

一、结合创作背景, 把握感情基调

中国古诗词的创作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由于相隔时间的久远, 学生理解创作背景有难度,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准备充足的背景资料, 尤其是音像资料, 这些生动的画面能够帮助学生跨越时空还原历史, 体会古人创作时的心境。这样既为教学做了知识铺垫, 又能使学生更好的走近作者、理解作者, 进而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为品味诗词意境做好准备前期。

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 结合陶渊明数次出仕却又因不满于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污浊而退隐的经历后, 就更能领悟到诗人对官场的鄙弃,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感受到诗人的高洁品格, 因而更能领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所营造出来的怡然自得的优美意境。“诗圣”杜甫的大部分诗歌作品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造成的疾苦, 因此教学这部分诗歌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教师可播放有关“安史之乱”的音像资料, 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 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 “安史之乱”造成尸横遍野、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这样, 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 能够理解诗人在战乱和饥荒中的凄苦、悲愤及忧国忧民之情。再如李清照的词《武陵春》, 写于国破家亡、丈夫离世之际, 词人孤寂一人, 随只顾逃跑的南宋朝廷奔波避难, 掌握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词愁苦悲切的感情基调。

二、诵背诗词, 描绘画面, 领悟意境

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隽永, 言有尽而意无穷, 充满独特的节律美和音韵美, 诵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都是通过诗词的语言来表达的, 而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基础, 朗诵有助于学生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通过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品味诗歌创造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诵, 推敲诗词的语言, 想作者所想, 抒作者情怀, 在课堂上为学生渲染浓厚的诗歌意境。这样, 学生能更深刻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并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朗诵技巧的指导, 注意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音调、节奏上给予学生点拨。在朗读时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如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 奔放豪迈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 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 或激越高亢, 或轻慢舒缓的朗读, 会使学生对诗词内涵和意境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再者背诵也是读的一种形式, 熟读至能背诵, 有助于学生在脑海描绘诗词呈现的画面。

诵读应贯穿古诗词教学的始终,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 培养学生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 加深理解和感悟, 品味意境, 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抓住意象, 融情入景

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 它通过形象表达, 是要体悟的、抽象的一种氛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意象, 意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实在的, 如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明月”、“梅花”、“流水”、“归雁”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自然事物, 作者赋予这些意象以象征意义, 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象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 在古诗教学中, 我们尽量让学生多把握常见意象的内涵, 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主旨, 进入古诗的意境, 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鉴赏古诗词时, 要抓住意象反复揣摩、体味, 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词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创作的常用方法。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 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例如, 杜甫《登高》诗中, 前四句用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意象, 描画开阔而悲凉的秋天景色, 看似写景但情藏景中, 实际上句句都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愁苦情绪, 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 形成了诗歌悲凉壮阔的意境。

诗词的意境主要是通过意象组合营造出来的, 所以在品诗的意境时, 要抓住诗中的意象, 理解意象中蕴含的情感, 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进而品味意境美。

四、“诗眼”悟读, 拓展意境

“诗眼”是领会意境的窗口, 能使全诗的意境豁然开朗, 要欣赏品味古诗, 必须抓住“诗眼”。在教学中准确地捕捉住“诗眼”, 能帮助学生把握诗意, 弄清诗词含意, 又能对诗词的精华部分反复推敲、琢磨, 拓宽诗歌的意境, 而且能够把古诗词品得更全面, 悟得更透彻,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 进而对诗歌的景外之情、言外之意有更深刻的领悟。

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是要让学生理解一首古诗词, 领略一首古诗词的意境, 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感受古诗词意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品味古诗词意境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意识, 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摘要: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是要让学生理解一首古诗词, 领略一首古诗词的意境, 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感受古诗词意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品味古诗词意境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意识, 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意境,诵读,联想,情景交融,诗眼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1-5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篇4:关于中元节的古诗五首

朝代:宋朝|作者:五迈

蘧蘧一梦中,了了三生意。

法界如许宽,此生亦特寄。

谁言玉局仙,元本是法器。

不解自磨礲,因人亦成事。

强颜游人间,聊作逢场戏。

篇5:关于中元节的古诗五首

朝代:宋朝|作者:释梵琮

山中上元节,天上野云收。

豁开广寒殿,清光射斗牛。

姮娥与灯正,耿耿相应酬。

一点难瞒处,灯球挂树头。

笼中看走马,林下恣闲游。

吹灭旧纸撚,泼翻投子油。

暗中有路明如日,露柱相逢笑不休。

篇6:关于中秋节的古诗五首赏析

唐 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篇7: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思考

一、教授学生作品的哲理

古诗作品不仅诗情画意,而且较多的作品还含有理趣性。例如,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前两句描述的是庐山千姿百态的形象,接着往下看,苏大学士要如何才能将庐山的秀美描述出来呢?难道是他词穷了?非也,原来是大学士悟出了真谛,才有了下面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中所蕴含的理趣,想必学生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针对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能领悟到,若不对复杂的事物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就容易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很难对事物有正确全面的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哲理,是熏陶学生具备高标准思想品德的典范。

二、注重作者的时代背景

想要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或者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必须对作者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反之,即便是名著也没有在文学界立足的资本。例如,现代文学、思想和革命家鲁迅的作品,若不去联想他所处时代的愚昧和封建,就不会体会其文章的深刻思想,挖掘其艺术魅力。若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背景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体会其作品的含义。例如,唐朝诗圣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对“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后的情景有感而发作的一首诗。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诗圣的感情,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有关诗圣杜甫和“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其写作背景的同时充分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三、将古诗情景与实际近似情景进行有效结合

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领悟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可以将诗中场景同现实生活中见到的类似场景联系在一起,通过熟悉的场景对照使学生尽快领悟陌生的诗境。例如,在教授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作品时,老师可以选择与其相似的一处场景带领学生进行观赏,并引导他们理解诗中的情境,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对诗句加强理解的同时更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篇8:关于元旦的诗句古诗

唐·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2、《元旦》

唐·成文斡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3、《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拜年》

明·文征明

篇9:五首思乡的古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冬日山居思乡》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篇10:关于元旦的经典古诗词阅读

夕转清壶漏,晨惊长乐钟。逶迤纶禁客,假寐守铜龙。予亦趋三殿,肩随谒九重。繁珂接曙响,华剑比春容。相问韶光歇,弥怜芳意浓。愿言乘日旰,携手即云峰。

2.《将牧羊庚戌元旦筮之得明夷之上六》明朝·徐渭

入地登天两不妨,从来作戏在逢场。门前昼静堪罗雀,城上春深好牧羊。披褐家门孙令尹,入山经纪卜中郎。已知此意无人会,閒坐看云点太阳。

3.《元旦集丁户部馆得存字》明朝·徐渭

敬候当兹夕,萍逢共此尊。江梅将臈去,酒雪借春存。刻烛题孤韵,呼卢彩六痕。客中难得醉,莫怪作鲸吞。

4.《元旦赐门神挂屏葫芦等物岁以为常》明朝·于慎行

节启青阳岁籥新,金人十二画为神。韶华自合留天府,御气谁期洽近臣。彩胜仍分仙禁缕,云屏况借汉宫春。却怜寂寞扬雄宅,门巷恩光接紫宸。

5.《元旦阻雨二首·洪钧一转岁开端》宋朝·谢枋得

洪钧一转岁开端,草木群生亦喜欢。安得明年此时节,江东重睹旧衣冠。

6.《典幕席上同高漫士奉和王尹元旦密州忆子诗》明朝·王恭

张掖何人独冠军,远随征骑入边尘。天涯柏酒愁中断,寒尽椒花客里春。鲁国山河应独望,甘州风物更谁亲。斑衣此日棠阴下,骨肉何须叹越秦。

7.《元旦》明朝·边贡

岁首江南久客身,宦情寥落道情深。极知佳丽非吾土,且喜逢迎有故人。城上雪痕经腊在,水边梅蕊觑年新。呼童早蜡登山屐,莫负陶家漉酒巾。

8.《尧衢写寄元旦之作依韵和酬·牢落临溪宅》清朝·陈三立

牢落临溪宅,蹉跎抱古心。老惊残岁改,醉恋远钟沉。雁骛穿霄避,豺狼拥窟深。犹期烽燧外,钟岭引孤吟。

9.《元旦与肖甫较射》明朝·徐渭

烟光海日曈,青帝早司东。候转弓犹劲,标疏的略红。耦弯双月吐,长臂一猿通。本是无争者,心知此际雄。

10.《己卯元旦和牧翁韵》明朝·程嘉燧

篇11: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一、以读为主, 理解诗意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重视读的训练, 读中感悟, 使学生终生受益。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优美, 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 读准字音, 了解字义, 让学生大声朗读, “不求甚解”地读, 读通, 读好, 读到朗朗上口, 在读中自悟。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 让他们自己提问题, 自己查工具书。对于部分难以理解的字词, 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注释让学生自己选择义项, 扫清阅读障碍。如笔者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 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 接着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对于“茅檐”、“翁媪”这类词语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结合课本插图自己就能理解;“相媚好”、“无赖”、“吴音”这些难以理解的词就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注释, 在此基础上, 学生对于诗词的大意基本上就理解了。

二、想象画面, 感悟诗境

在中外艺术史上, 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达芬奇把绘画比做“哑巴诗”, 把诗比做“瞎子画”。可见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 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 一幅田园风光图。在古诗中, 作者在描绘画面的同时, 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意愿寄托其中, 从而创造出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歌也因此有了意境美。因此, 理解了诗句, 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然而, 从文字到图像, 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 而且在加工中, 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江雪》一诗时, 通过读想结合,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生成画面, 这样既理解了诗意, 又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画面,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在讲到“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时, 该老师先出示“千山鸟飞”、“万径人踪”这两个词语,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的说“许多鸟在山林中飞”, 有的说“小路上留下了许多脚印”, 还有的说“这里很热闹”……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接着这位老师出示了“绝”和“灭”, 与之前的热闹景象一对比, 孩子们自然体会出作者此时的孤和寂。古诗意境深邃,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画面生成了, 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就又深了一层。

三、走进作者, 品悟诗情

由于古诗词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 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比较单薄, 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所以营造情感氛围, 入境悟情, 是师生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当学生真正领悟到诗文中意境的时候, 他们才会恰当地把内心的感受都表达出来, 他们将读得更动情, 说得更准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 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词意的理解、思考,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正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示儿》时, 在拓展延伸部分, 介绍了陆游的生平及他不同时期的一些代表作品, 从年轻到年老, 以时间为线索, 引领学生跨越时空, 与作者和他的作品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 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

篇12:关于元旦新年的古诗精选100首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062.迎新春 宋·柳永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潇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063.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064.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065.女冠子·元夕 宋·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江城人悄初更打。

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

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

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066.鹊桥仙 自寿 宋·刘辰翁

轻风澹月,年年去路。

谁识小年初度。

桥边曾弄碧莲花,悄不记、人间今古。

吹箫江上,沾衣微露。依约凌波曾步。

寒机何意待人归,但寂历、小窗斜雨。

067.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068.小年 宋·文天祥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069.元夕 宋·文天祥

南海观元夕,兹游古未曾。

人间大竞渡,水上小烧灯。

世事争强弱,人情尚废兴。

孤臣腔血满,死不愧庐陵。

070.辛亥元夕 宋·何中

顽坐故贪黙,忽行时自言。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时序鬓发改,人家童稚喧。

街头试灯候,不到郭西门。

071.宫词 宋·王珪

元夕星灯照露台,六宫歌吹出云来。

夜深翠辇归金殿,十里回廊锦帐开。

072.踏莎行 宋·侯置

元夕风光,中兴时候。

东风著意催梅柳。

谁家银字小笙簧,倚阑度曲黄昏後。

拨雪张灯,解衣贳酒。觚稜金碧闻依旧。

明年何处看升平,景龙门下灯如昼。

073.满庭芳 元夕上邵武王守子文 宋·戴复古

草木生春,楼台不夜,团团月上云霄,

太平官府,民物共逍遥。

指点江梅一笑,几番负、雨秀风娇。

今年好,花边把酒,歌舞醉元宵。

风流,贤太守,青云志气,玉树丰标。

是神仙班里,旧日王乔。

出奉板舆行乐,金莲照、十里笙箫。

收灯后,看看丹诏,催入圣明朝。

074.江上度元宵节 宋·袁说友

一舟元夕卧孤村,夜半相呼了不应。

说与儿曹休谇语,黄州明日买残灯。

075.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076.元夕有感 元·王寂

一生能见几元夕,况是东西南北人。

残梦关河鳌禁月,旧游灯火马行春。

岁华投老送多感,节物对愁争一新。

自笑区区成底事,天涯流落泪沾巾。

077.己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078.屠苏酒 明·瞿佑

紫府仙人授宝方,新正先许少年尝。

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绛囊。

金液夜流千尺井,春风晓入九霞觞。

便将凤历从头数,日日持杯访醉乡。

079.元旦试笔 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080.除夕 明·文徵明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篇13:咏物的古诗十五首

1、《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2、《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4、《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8、《菊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9、《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0、《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1、《归燕诗》

唐·张九龄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12、《咏梧桐》

清·郑板桥

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

13、《咏苎萝山》

唐·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14、《宫中调笑·团扇》

唐·王建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15、《洞仙歌·咏柳》

宋·苏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篇14:春节古诗五首

千门万户易桃符,

东舍西邻送历书。

二十五年如水去,

人生消得几番除?

多事关心偶不眠,

随人也当守残年。

不须更说新春事,

来岁今宵在目前。

人家除夕正忙时,

我自挑灯拣旧诗。

莫笑书生太迂阔,

一年功课在文词。

小童篝火洁门闾,

为说新年忌扫除。

却有穷愁与多病,

无因岁晚一般驱。

遥夜迟迟烛有花,

家人欢笑说年华。

人生勿苦求身外,

篇15:关于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育,古诗词,教师,学生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度诗歌的普及性能如此之大。古诗词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及独特的审美、独特的表现手法。古诗词不单单是诗人的个人行为,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站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上教学古诗词,传承古诗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语文课中,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深深地热爱母语,感受到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古诗篇目,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我校以此为课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一节节风格各异的古诗词课让我们对古诗教学也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但是从课堂中也不难看出有的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茫然,不知该如何定位。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去热爱古诗词,热爱传统文化呢?经过这半年的研究,我对于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和过全, 要因诗而异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所以就产生了背景介绍。教师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这当然很好。但是如果过全过细地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使学生感觉古诗词很难学。正确的方法是教师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的内容重点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诗人创作的背景不一定每首诗都要介绍,要根据不同的古诗来对待。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除了总结诗歌表达出的强烈的思乡之情外,教师还介绍王安石当时心系天下百姓、锐意改革的背景,推论出诗歌中蕴涵了王安石“为国家舍小家”“心系天下百姓”“为人民舍私情”的高尚情操。虽然“体味”思想感情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但是有必要这样深刻理解诗歌的中心吗?另外,关于资料的出示问题,我们要考虑出示的资料是否更具有针对性和必要性,对古诗的学习帮助大不大,此外还要考虑出示资料的时机是否恰当。比如,我校一位教师在讲《天净沙·秋》这课时,结尾关于作者白朴的生平介绍就非常的贴切恰当。

二、目标的定位应该体现出不同年级段的特点

比如低年级的教学应该以激发兴趣,感受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为主,适当融入识字教学,因为识字教学才是是低年级的重点。中段应该让孩子们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教师主要应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进行情感意境的点拨。高年级应该以训练能力和培养方法为主,让孩子们学会鉴赏古诗词,能够感知意境。从低段到高段应该体现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三、古诗翻译时不要过死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词释句、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分析、运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产生较好的效果。每篇古诗下面都有一个醒目的作业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古诗的原意,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教师没有必要对诗句特别细致地讲解,非要达到对古诗的完美理解。也就是说教师要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诗人寥寥数语却表达了深远的情怀,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教师向学生展现这种意境美的最好方式,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呢?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声声慢》中的“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黄花”等,都表达了一种浓浓的愁绪,学生通过品读理解,已体会到词人的心绪,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词人产生共鸣,这词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

四、对文本的解读

古诗词意蕴深远,教师的高度直接决定了课的高度。因此,深入浅出的艺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古诗词,才不会使课堂呆板,没有生机。

如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前,我翻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王昌龄的遭遇及其他作品。讲课时,我由“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延展开来,给学生读了王昌龄的《出塞》,让学生体会诗人屡遭贬谪而不改变冰清玉洁的节操。由古诗到诗人再到时代,我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送别诗的层面上。当然,教师讲解古诗词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讲究方式,使古诗词教学深入浅出。

五、注意朗读的指导与引导

对学生进行朗读的引导,教师就要创设情境,通过声情并茂地描述把学生带入诗词所描述的情境中,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情感。如在教学课外诗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时,为了渲染情感,使学生走进当时的情境,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读:“此时的辛弃疾登上郁孤台,望着这滔滔的清江水,脑海里浮现出47年前隆祐太后在这里仓惶出逃的悲惨场面,不禁道出了这样的忧愁———(生齐读: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辛弃疾想到中原至今还没有恢复统一,那些逃难的人们还在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望着这滔滔的江水不禁道出了这样的苦闷———(生齐读: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辛弃疾想到那些为恢复中原而战死杀场的将士们不禁悲从中来,道出这样的感慨———(生齐读: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学生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情感越来越投入,不用教师做过多的指导读得就很投入。

六、想象画面,还原生活

古诗词来源于生活,语言凝炼,短短几十个字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言已尽而意不绝”的感觉,值得久久咀嚼、品味。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因此,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将古诗词的意蕴品味出来,所以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教学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了情境,就没有了品味,就没有了创意。如教学《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句时,在学生看过“长安”的注释后,教师可引导:“长安是唐朝的都城,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汴京在北宋时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荣的都市,你能想象出当时北宋都城的样子吗?那里的老百姓过着怎样的生活吗?”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教师接着说:“可是现在的汴京却被金兵所占领,往日汉人的都城却成了金人的都城,同学们你能想象出汉人在金人统治下的生活吗?”学生在想象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对作者的情感体会得非常透彻。昔日都城里的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而现在都城里汉人的生活却是苦不堪言,有的只是愤恨。

篇16:春节守岁古诗五首

衰翁岁除夜,对酒思悠然。

草白经霜地,云黄欲雪天。

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

上一篇:2015年度总工程师工作总结下一篇:6B unit1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