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女的出生散文

2024-05-02

长女的出生散文(精选4篇)

篇1:长女的出生散文

长女的出生散文

五月,小城的街道旁,槐花盛开在高高的枝头,一簇簇,一串串,白净素雅,馨香四溢,氤氲在空气里,仿若天地间梵音袅绕,滋养着路过奔走的灵魂,也滋养着我的心灵。

五月节多。心怀感恩,走过了母亲节,没几天,又迎来了4月初8(新历5月14日),中国的佛教日。

这是一个叫人心怀慈悲,一心向善的日子。这一天,全国各地去寺庙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小城也不例外。

我不是一个佛教徒,但自小对佛还是比较敬畏的,却又属于那种不拘泥于形式的人。自认为“心中有佛,处处是佛。”对那种烧香拜佛的场合,在大女儿出生之前,是不太感兴趣,认为有做作的嫌疑,故极少光顾寺庙。但自从我的大女儿出生之后,每年的这一天,在我的生命里就变得特别重要,而且一定要陪大女儿去当地的寺庙烧香拜佛。

原因是我的大女儿出生时命在弦上,着实让一家人担惊受怕了一回,且恰好出生在了这一天。这让我冥冥之中觉得,女儿的安然到来,是因为佛祖保佑。

我怀孕的时候,夫还在一个一百多公里之外的乡镇水库上班,我也在休假之中,因此我就一直待在夫的单位上。直到离预产期还有二十多天时,怕出意外,夫把我遣送回了家,由婆婆照管我,他又去上班了。

听说,怀孕的时候多多步行锻炼,有助于孩子出生时顺利快些,少受些疼痛。自回家后,我就和在水库上待的时候一样,坚持每天清晨出去在小城解放路的林荫道上走一圈,再回家来。

五月正是草莓盛行的时候。怀孕的人嘴馋。记得那一天,小叔子从嘉市回来,给我买回几斤鲜红的草莓。喜欢草莓酸酸甜甜的味道,我只一天时间,断断续续就把它们全部消灭殆尽。

我也无法确定,是不是吃草莓多了的原因。次日清晨,我起了床,穿好衣服后,准备去锻炼时,却小便频频失禁。我一连换了好几个内裤,换一个,湿一个。不明真相腼腆的我,没好意思向婆婆说。婆婆看我磨磨唧唧,快十点了还没走出家门,就来催我:“都半早晨了,怎么还不出去锻炼!”我笑笑,说:“就去。”才走出了家门。因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也不曾听人说过,我对此状况不知是什么原因,就没在意。

下午五点钟,姑姐来我家串门。电视开着,我、婆婆、她,我们一起围坐在客厅里边聊天,边看电视。

“我可能有了膀胱炎,今天一天怎么都小便频繁。”我对姑姐说。

“是羊水破了,孩子要出生了,傻媳妇子,怎么不早说呢!”婆婆闻听我言,立马起身说,并赶忙催大姑姐先带我去医院,说她收拾待产的东西随后就到。

我还一头雾水,并不知道,孕妇羊水破了,意味着什么,慢腾腾随姑姐走出家门,去医院。

医院就在小城的北边,坐公交不过十分钟的路程,很快我们就到了医院。

那个医生的模样我已经忘记。只记得,她是女的,四十开外。她听了我们的陈述,给我做B超,听胎心,一阵忙碌后,给我安排了一个病房,让我住下,说孩子月份不够,需保胎待产,让姑姐去办住院手续。

因为离预产期还有二十天。第一次经历生孩子的我,懵懵懂懂,我原以为来医院检查一下,还会回家去,不成想,到了医院就不让再回家了,至此我依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

听从医生的建议,我就在医院里挂起了液体,安然做保胎。

和我同住一个病房的,是一位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妇女。

从我们住进这个病房,就见她睡在床上,几乎头蒙被子,侧身被对着我们,不和我们说一句话,只在吃饭时没精打采坐起来,忧心忡忡地吃几口饭就躺下了,一副心事重重,闷闷不乐的样子。我细细观察她,见她一只手握着一团纸巾,一直在偷偷用纸巾抹眼泪。

那天晚饭后,在只有我和她时,我忍不住和她搭讪。听她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的`叙说,我才知她也是位产妇,但她的孩子没有生成,夭折了。

她说,她的孩子也是还有二十天的预产期,她坐丈夫的自行车回家的途中,不小心从自行车后座掉了下去,整个人跌落在地上,导致羊水破了。她丈夫赶紧把她带到医院,经检查,他们再保胎几天,结果只保了两天,孩子就因缺氧室息在了肚子里了。

原来,羊水破了,会导致孩子在腹中缺氧,而有生命危险。我一听,变得心急火燎,坐立不安起来,立马叫来公婆,姑姐商量,给医生说,我不要保胎,要求采取措施生孩子。

姑姐找来医生,医生说生也可以,只是必须要夫在场亲自签字,孩子因时间不足月出生导致出现的意外,后果要我们自负,否则不同意。

此时夫还在一百多公里外的单位上班。已经到了傍晚,城里早没了通往那里的班车。我立即派小叔子租车去拉夫。及夫赶来时,已是晚上十二点钟,他毫不犹豫签了字。

之后,医生让我吃了蓖麻油炒鸡蛋,慢慢地,我的肚子开始隐隐作痛。一个晚上,我不停上厕所,肚子被腾得空空,肚子痛得无法忍受时,我的两只手紧紧攥着床头,不停蹬脚,就这样煎熬了一个晚上,脚上的袜子后跟被我蹬了两个大大的窟窿,疼痛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中午一点半,疼痛加剧,并见了红,医生才让我上了产床。之后,半个小时,剧烈疼痛,由于肚中空空,我浑身无力,却不得不不停使劲,加之接生医生不断给我灌水,喂巧克力,给我增加能量鼓劲,几番挣扎,终于顺利生下了女儿,听着女儿尖锐的啼哭声,虚弱的我,欣慰地松了一口气,一家人也满是欢喜。这一天,医院里只出生了我的大女儿一个孩子,正是,农历4月初8,中国的佛教日。

之后,医生给我安重新安排了一个病房,我自是再没见到那个因接受保胎,孩子夭折了暗自垂泪的妇女。

因为女儿生下来一切正常,我身体也没什么不适,在医院里吊了三天液体,我们就出院了。

由于我和那个妇女生孩子时的情况非常相似,而我的女儿因没有接受医生的保胎建议而顺利生成了,而她的孩子却因接受保胎而夭折了。因此,听说那个妇女的家人和医院打起了医患官司。医院给她赔了八千元了事。

我不是个迷信的人,但因了女儿的幸运出生,就觉得冥冥之中,是佛祖保佑,我的女儿才顺利降临人间。因此我对佛祖更加心怀感恩,顶礼膜拜。自此,大女儿每年上庙就成了惯例。

在女儿刚出生那几年,我和夫每年到了4月初8这天,便会抱着大女儿来到当地的塔寺庙,买一把香,虔诚地烧香拜佛,并丢些香火钱,以表虔诚,也祈求佛祖为那个逝去的灵魂超度。

近些年,由于做生意忙,我和夫无暇再带女儿去上庙,就由爷爷奶奶带她去。

生命,似乎就是一瞬,由一个决定审判。无疑,长女是幸运的。而她的幸运却是源于一个生命的逝去。当时若不是正好和那个妇女同病房,听了那个妇女的诉说后自己当机立断,而是听从医生的建议,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又是一年槐花香,梵音袅绕思绪翩。而今长女已17岁,每每想起她的出生,我依然心有余悸。

篇2:长女的出生散文

1976年1月7日是农历的腊月初七,母亲生了我。

我是母亲的第一个孩子,那个冬很冷,却是无雪。因为这个缘故,我有二个名字,大名叫旭花,小名则是雪花。对我而言我更偏爱后一个,因为雪的浪漫极致是我所喜欢的,同样我相信母亲也是如此。

对于我的降生,身为农民的父亲有些失望,他的思想早已被重男轻女的枷锁桎梏。之后的生活里,父亲每遇到重活力不从心时,看着还年幼的我,总是叹息连连——抱怨帮不上他的忙,顶不上大事。幼时的我,怎能读懂父亲这些叹息声呢?仿似父亲的惆怅与我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懂事起,母亲拉着弟妹,而我却真像一个大姐一直跟随在弟妹后面,生怕她们也磕着碰着。于是,我的母亲总夸赞我,比起玩劣的弟妹,我是如何如何的让她省心,以至于谈到我出生几个月的样子,除了吃便是睡,属于那种极好带的孩子。现在听来,难怪如今的我总属胖子行列,原来从小就一典型的“吃货”。另外也缘于母亲充足的奶水,虽然从母亲年轻的照片上看,她并不是很强壮。

母亲说,腊月里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每到喝香甜腊八粥的前一天,便是我的生日了,这是极易让人记起不易忘记的。我常对着母亲傻傻一笑,感谢我的.母亲,让我有了这么一个特别的生日。

我出生那年也是敬爱的周总理离去的那年。一个伟人逝去祖国齐哀,而一个平凡的我降临人间,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便有了欢声笑话。

我想,如果生我那天,真的飘点洁白的雪该有多好。这样我会骄傲的在朋友们面前介绍我自己,我是一个披风带雪的孩子,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闭眼想想,雪的世界,一片银装素裹,美极了,仿似童话中的王国,一个个生动的童话人物映现在眼前,在很多个夜里,我都会梦到这些,于是那些夜晚都会睡的很香甜。

小学,中学,一个平凡的农村女孩在成长着,从稚嫩蜕变成一个母亲,一个妻子,这便是如今的我。青年时没有过多的轰轰烈烈,从平凡的打工妹生活中汲取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向往的终没有实现,虽然愤恨的也不曾去改变,但是我踏踏实实的健康的活着。从青春到中年,从未停止过对生活的热爱。

我庆幸,因为出生在无雪的冬日,我可以用仅有的一点墨水去渲染对雪的极度渴望,以至于把这种执着升华为更深的艺术感染。任由思想的驰骋,灵魂的高贵。游离平凡的身躯,飞向更远的天际,看着街上人来人往,望着蓝天白云游走变幻。这样的我——在同村女孩心中,是极不切实际另类的。

我出生在冬天,明显是黑与灰的主色调,甚是萧条。但这并不能改变我用笔端去勾勒色彩的明艳,花儿的万紫千红。

我的生可以平凡,我告诫自己——灵魂不要如白纸一样空洞平凡。

篇3:“耿飚长女”的寻根之旅

十二年前,我在北师大校内的书店买到了一本叫《寻找的时代》的书,该书是由蓝棣之,李复威主编的。为什么要买这样的一本书?也许是在北师大经常听到作家、学者们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国的文化遗产不断流失而充满了担忧。说实话,那时的我,每天沉浸在卡夫卡、莱蒙托夫、弗洛伊德们的思想里头。关注中国宝贵的五千年文明,应该是离开北京回到醴陵家乡后的事。买来的这本《寻找的时代》,对我开始关注中国五千年文明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本书,把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等几篇文章列为第一辑叫寻根思潮。从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的这篇文章里。我获知诗人骆晓弋在湘西的崇山峻岭里找到了楚文化的流向而兴奋不已。诗人、作家们是有先见之明的。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爆发的寻根思潮,也是在呼吁把还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时间过去这么多年了,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每天都在发生不得了的变化,可谓一天一个样。真的无法想象,每天穿行在我们眼前的小青年们,在他们的体内“中华五千年文明”还剩下什么?

2008年2月22日,“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了成立大会。到4月份,我才获知这一信息。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基金会的理事长是耿飚将军的长女,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基金会的理事长是我们醴陵人,再光荣的称呼也许只能与我擦肩而过。

毫不谦虚地说,我对中华大地存在的文化遗产的担忧,是杞人忧天。我能做什么呢?种点田、写点诗,缘于被超现代主义生活文化的包围所带来的压力,不敢出门,远没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襟。我那随着诗人、作家们对文化遗产曾热过一阵的担忧,也在艰难生活的磨练中逐渐退化掉了。

十二年过去了,一位远在北京的学友,突然给我来了一个电话,说北京最新有了个“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他还在电话里神秘兮兮地说,这个基金会的发起人是我们醴陵人,其它的他一概不讲。就这事,我对这位学友确实有几份感激,因为他还能把我当作十年前在北京时的“诗人大叔”,还记得十前年我在北京同他说起的寻根思潮,还记得十年前我担忧的,只能在书本里找到的,现在连我醴陵家乡都找不到的一些绚丽的楚文化。

听到这个消息,我再也闲不住,走进一个网吧,请人在网上帮我搜索,终于找到了“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与耿莹”这两个名字。

“天真烂漫时,她聆听着一位将军的进出号令:两鬓染霜后,她踏上了中国文化的寻根之旅

文中所说的将军,就是北大一位学者说的“上山能打猎,下水能摸鱼,出门能谈判,回家能做饭的人物,放到古代就是赵子龙、泰叔宝”的耿飚将军。提起耿飚,我们醴陵无人不知,他1909年8月26日生于我们醴陵北乡的严家冲,当过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部长等职。他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的曾祖父考中过举人,祖父沦落为一个游艺郎中,最后只得抛下幼子弱女,背起一根纤绳,浪迹天涯,从此再无音讯。他父亲耿楚南,手艺众多,因使过皇帝恩赐的虎头双钩,有着“双钩大侠”的美称。但他直到四十多岁才得以成家,过着“地无一垅,房无一间”的生活。耿氏宗亲们让他们一家住在祠堂。耿家祠堂的对面是笔架山。据当地的老人讲,耿飚将军出生在笔架山脚下,当时他家借住在一户人家,他出生后才搬进祠堂。解放后,耿飚将军回乡看望这些宗亲们,对家乡的人个个尊重,几位笔架山下的老人都这样说:世上哪有这种人,当了这么大的官,坐在那儿,见来了个孩子,都会起一下身。

耿莹就是这位身上有着许多传奇故事的耿飚将军的长女。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走,赴京!去拜访这位“两鬓染霜”却还在为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而劳碌奔波的醴陵老乡。

第一次拜访这位集将军女儿、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于一身的老乡,我从她直率的个性、和谐的态度看出她想了解家乡人、家乡事的渴望。网上盛传:耿莹是位虽年近七十,却气质高雅、谈吐不凡,喜欢涂红指甲、擦红唇膏、穿衣谈吐都透着艺术家气质的中国女画家。今天一见,果然一点都不假。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聊来聊去,我发觉耿莹老师不仅关心文化遗产,还同她父亲耿飚将军一样关心老百姓、关心家乡人民的生活。她曾经暗访过醴陵,并到了桑植、湘潭……记了厚厚的两本日记。她说,老乡都很热情,拿出了家中最好的食品招待她。但他们那时的条件真不好,大米都是发霉的。她还说,那时醴陵老家的人拿着金饭碗要饭吃,太死,保守不开放。

令我感动的是,耿莹老师对家乡的暗访,对她触动很大,为了挣钱支持老家醴陵,她背着耿飚将军跑回了湖南,最终在珠海建了个公司。耿莹老师选择的不是停薪留职,而是一纸辞书。事后才知道经商的坎坷,经百般努力,她在珠海也建起了3层楼的办公区和一座六层楼的职工宿舍。正当她准备大展鸿图时,命运却跟她开起了玩笑,突然政策来了,中央说高干子弟不可以经商。耿莹老师的资产于是一夜之间被封。支持老家醴陵的愿望,从此只能久久的留在她的脑海……

我深切领会到,年近七十高龄的耿莹老师在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里很忙。第二次去见她,她又只好挤出时间。从她疲惫的眼睛里看得出,她已把我当作了亲人。我的家庭情况、事业境况也是她关心的话题。突然她问我《思情鬼歌》现在醴陵人还会不会唱,我如实回答老年人会唱,中年人不唱,青年人不晓得唱……

耿莹老师年近50岁才选择去美国打拼。大家担忧她在美国能否生存。她的醴陵人辣劲来了,说:“如果3年后我没饿死,我就要在美国横着走。”结果,在美国的第二年她就有了六亩土地和五十四棵果树。她靠着一幅幅绝好的中国画,成为美国上流社会最受欢迎的中国女画家。在美国她常常想起往事。小时候看外国小说,耿飚将军不高兴,把《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塞给她,还说“你是中国人,必须了解中国的东西,然后再去接触外国的,才有鉴别和比较”。因为鉴别,因为比较,耿莹老师最终带着孩子们回到了中国。

耿莹老师说“现在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好,国门大开,但是外国文化也在中国形成了一个个包围圈。包围谁?包围我们的孩子。染头发,学嬉皮士、参加偶像秀……外国一些庸俗文化我们的孩子们接受了。而我们的万里长城现在只剩下2500公里,龙门石窟上的雕刻工艺也已经失了传。经过4年的奔波,耿莹老师的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终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获得了批准。在2月22日的成立大会上,耿莹老师很激动,她说:“为了这一天,我足足准备了4年,先辈们靠两条腿走过来的江山,我们该怎样保护?”她几次哽咽,脑海里一次次呈现着她亲眼目睹的令人痛心的景象,为中国大地上即将消失的一处处宝贵的文化遗产而流下了泪水……

很多人问耿莹老师,这么大岁数了,为什么还要折腾,到底值不值得,她说命运安排我生在中国,生在耿家,我要对得起我的父亲,我只求做一个闪亮的“小灯泡”。当中国的孩子们有一天发现自己国家的文化博大精深,意识到华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根的时候,就能够跟着我这个“小灯泡”找到回家的路……

多么朴实的话语啊!在我心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必将成为中华大地上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一盏明灯!她将引导着保护文化遗产的人“心行合一”,将会呼喊着忘却与毁灭中国文化遗产的人“早点回家”!

几次见到耿莹老师,我似乎在她身上看见了耿飚将军当年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身影;看见了为了推翻旧社会八十三岁还去延安当医生最后死在蜀道上的耿将军父亲的那种果敢坚毅。有谁知道,这位气质高雅谈吐不凡的中国女画家,不满一岁就跟父亲南征北战,曾被打仗太投入的战士落在战场,险些丧命:有谁知道,耿莹老师在初到美国打拼时,没有朋友,没有交流,做着做着,一个人突然跑到山上大哭大喊;有谁知道,年近70的耿莹老师,为了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四处奔波,把劳累当做一种快乐

篇4:回到出生的地方优美散文

或许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变得有些浮躁,压力稍大或者遇到挫折的时候,总想着逃避,逃到远方,认为最美丽的风景应该在遥远的地方,而“生活在别处”、“在路上”这些短小的句子又有太多让人向往的东西。

但,远方并不是乌托邦,它能为我们驱赶疲倦与困顿。心境的调节与去哪里无关,重要的是去的地方要有能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的力量。

累的时候,回到出生的地方去,回到那个有山有树、雾色缭绕的小山村也未尝不是一个顶好的选择。

在鸡鸣声和大家相约去劳动的呼喊声中醒来,奶奶把鸡和牛都放出来,顺手扔了一把玉米喂鸡。远处山头冒出来的太阳渐渐把雾气驱散开,屋前的小竹林里有麻雀跳来跳去叽叽喳喳的叫声。坐在屋后小水池旁边的大石板上晒晒太阳,顺便给奶奶提回一桶喂猪的清水,和奶奶去园子里拔几个萝卜当做早饭的菜,然后翻过山坳去山的另一边把觅食的牛找回来。山路上的蝴蝶兰开得正灿烂,紫色的.一丛又一丛,沿着后山的路开成一条长长的蜿蜒的丝带。

吃过晚饭坐在木质老屋前的石阶上看暮色四起时的炊烟,听奶奶念叨猪圈里不吃食的那头猪和那只不懂事的大黑狗。有人在很远的地方聊天,传来的是亲切的乡音,是听着就能够卸下防备的熟悉音调。

夜里的风总是刮得厉害,穿过屋边的桃树梨树柿子树呼啸着远去。山林里偶尔传来猫头鹰的叫声,清冷又遥远。和奶奶打着光线微弱的电筒借着月光去另一个奶奶家里坐着聊天。听她们说我小时候的事情,说弟弟妹妹小时候的事情,说当下调皮的侄子侄女的事情。她们感慨我们这一辈人的长大,然后叹息着同辈中的谁和谁又先一步离开了人世。劳动了一天的伯伯婶婶们也会过来一起聊天,聊庄稼长势,聊自家牲畜的性格脾气,聊上次赶集的见闻,聊在外的孩子打来电话的内容……

夜稍深的时候大家各自告别回家。放在火炕旁边大鼎里的水已经热了,洗了热水脚,听奶奶抱怨抱怨上次大雨过后电视信号总不好之类的琐屑小事情之后,结束一天的生活。

上一篇:人活着贵在洒脱感悟随笔下一篇: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