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读高考励志标语

2024-04-08

寒窗苦读高考励志标语(精选7篇)

篇1:寒窗苦读高考励志标语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2、棉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3、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得读书灯。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5、寒窗苦读十二载,素琴轻弹三两声。

6、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

7、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8、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

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1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11、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

12、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13、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

14、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15、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

16、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17、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18、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篇2:寒窗苦读高考励志标语

2、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8、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9、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0、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1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12、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13、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4、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颢

15、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马克思

1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7、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人。――曾国藩

18、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克尼雅日宁

1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0、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21、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22、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张潮

23、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2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5、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仪

2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8、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2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篇3: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公平期待

尽管“一考定终身”屡遭诟病,尽管现代社会的多元发展为人才选拔提供了多种可能,高考仍然毋庸置疑地、不可替代地成为学子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基石。幸运的是,这一学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在“潜规则”防不胜防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相对的单纯与洁净。恢复高考后的30多年里,高考制度日臻科学、完善,体现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无论是命题、考试,还是阅卷、评分,抑或是高校录取,所有环节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公开透明。某些公共考试中存在的“潜规则”以及其他人为可操纵的因素,在高考面前难以遁形。高考,堪称当前最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之一。

“高富帅”是近期网络高频出现的流行词,用以形容外貌和财富上的先天优势,带有调侃意味,属“某二代”的范畴。“二代”一词一次次地成为众矢之的,源于近年来屡见不鲜的不良社会事件:开豪车横冲直撞,尚未毕业就吃上“皇粮”,轻易牟取社会优质资源和地位……虽然这样的“二代”是少数,但是扰乱了整个社会的竞争秩序,动摇了民众对社会公平、公正的信心。

由此,“考过高富帅”,与其说是对广大高考考生的励志,还不如说是普通民众的呐喊,是对公平、公正的呼唤。没有优势资源的青睐,普通学子能做的只有把握住自身可控因素,凭借高考成绩成就自我,从而迈出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

篇4:作家陪儿子苦读寒窗的感人故事

他高中毕业后,跟着建筑队,开始拜师学艺,他天资聪颖,瓦工活很快技术学到手,砌的墙,横平竖直,连个瞎缝都不留。后来,他又学会看图纸,再后来,他学会了建筑预算,到最后,竟成了项目部助理,那年他才廿岁。

刘厚德勤奋好学,22岁,就单枪匹马地干,他凭着高超的手艺,靠着一言九鼎的诚信,带着一班人马,闯北京,赴广州,奔上海……

他成功了,在建筑业领域,他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25岁,与天津一姑娘喜结良缘。26岁,喜得贵子,取名:刘崇善。

一家三口人,可谓是幸福之家。

天有阴睛,月有圆缺。

就在他36岁那年,他妻子因不幸患上肝癌晚期,不久,撒手人寰,撇下他与儿子相依为命。

为了儿子有个好前程,他将儿子花重金送到一所中外合资的高等学府,殷切地望子成龙。

岂料,厄运再次光临。

他的12岁的儿子发生了车祸,一条腿被轧断,成了残疾人。

他痛苦不堪。

儿子也抱运命运多舛,甚至产生了死的念头……

他擦干泪,为了儿子,他要顶天立地,做个堂堂正正的父亲。

他购来大量中外文学名著,灯光下,废忘食地读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正在讴心沥血地创作一部大型励志小说,书名叫《命运》,他计划用三年来完成。

他不分昼夜地写。

儿子被他这种坚强的精神所震撼。

儿子落了泪。。。

每天,他推着儿子,去学校念书。

儿子认真做作业,他专心致致地写小说。

大热天,他写会儿,搁下笔,跑去给儿子擦把汗,接着,他再跑回去,继续赶稿。

凛冽刺骨的冬天,他在火炉上烤两个红薯,他一个,分儿子一个,他们父子俩暗暗较上了劲儿,常常是通宵达旦……

就这样,他陪着儿子苦读寒窗数十载。

苦心人,天不负。他的著作也被发表了,而且轰动了A省文坛。

他成了一名作家。

儿子也在他的精神感染下完成了学业,凭着真才实学,在残联里谋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用知识彻底地改变了命运……

有一天,他突然问儿子:崇善,残疾人最可贵的是什么?

他回答父亲:人残志不残!

他欣慰地笑着,闭上了双眼。

篇5:班级高考励志标语的“三化”目标

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要素,往往以其富有个性的承载形式,异彩纷呈。班级高考励志标语作为毕业班文化特有的元素,也在普通高中学校呈现出生命与活力。作为侧重于班级精神显现的现实之物,它既能在理智上启发学生,又能在情感上打动学生,成为高考激励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以为,在实际操作中,班级高考励志标语应注意达成“三化”目标。

一、人文化——班级高考励志标语之魂

人文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观念,它关注个人的兴趣、尊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相处等。就内容的角度而言,班级高考励志标语应凸显人文化,不光是因为教育的本质即具有促使学生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实现生命价值的人文性,还因为处在高考非常时期的学生更需要人本关怀。表面上看,它包含着人(班级学生)、事(参加高考)、物(高考标语)三个要素,而实际上却凝缩着班级精神和班级成员对高考的价值取向,虽然是表现在尺幅之间,却有着较为强烈的刺激作用。这种刺激如若是得体适度的,自然会产生积极的反应,否则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班级高考励志标语要体现人文化,必须着意于得体适度,方能有其合理的存在。所谓得体适度,是指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其增压、减压、调适,还要符合法理、事理、情理,切中学生的真实需要,营造严肃而不失轻松、温馨而不失庄重的氛围,让大家感到贴心如意,从而信心满怀地迎接挑战。

《重庆晚报》曾以《高考标语不再说教喊口号》为题报道说,该市育才中学某班的高考标语是:“让过程变得美丽,让结果变得灿烂;把汗水变成珍珠,把梦想变成现实。”这令回到母校参观的陈同学耳目一新,因为陈同学还记得当年看到的高考标语是:“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陈同学说,那样的标语至今还让他“脚板心都是汗”。在该校,记者看到不少毕业班的标语都是对学生的温馨提醒,如“自信是你成功的基石,沉着是你飞翔的翅膀”,“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细节决定成败,细心赢得未来”等。记者走访中发现,该市高中学校的高考标语一改说教的死板面孔,变得多彩而温情,用励志标语取代了令人恐怖的“高考倒计时”。记者还发现,高考标语已不再只是针对优生,一些班级对后进生也专门拟出标语,激励其不言放弃。该市复旦中学某班学生学习成绩不太好,他们的标语是“尽力了,无悔了”。班主任说,“学习上不是最优秀,但做人要做到最好”,不跟其他同学比考重点大学,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我们考自己喜欢的理想专业”[1]。

高考标语的变迁从一定侧面反映了社会文明的再度进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标语当然也要与时俱进。一些纯口号式的乃至危言耸听的标语,如“苦干百天,迎接高考胜利”,“十年寒窗血和汗,胜败全凭这一搏”等,不妨酌情淘汰;又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金榜题名今日事,青春作伴好还乡”,“面壁百日,以成正果”等,或带有封建意识,或带有宿命色彩,或带有佛咒意味,不妨束之高阁;而像“态度决定高度,常功决定成功”,“展鲲鹏之志,务蝼蚁之实”,“名列前茅是银,日新月异是金”,“心生波澜,面如平湖;一鼓作气,止于至善”,“有高水平的集体,才有高水平的个人”等不妨发扬光大。没有端正“魂魄”的班级高考励志标语,不管多么工巧,都无端正的价值。

二、智力化——班级高考励志标语之源

智力是一种潜能,教师可以成为这种潜能的激发者,也可能在无形中成为这种潜能的终结者。因此,激活学生的潜能,更需要教师的智慧。教师应该不断汲取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客观地观察学生,公正地评估学生,合理地“开发”学生,使学生的生命精神更加精彩。作为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班级高考励志标语,从其来源的角度而言,其拟定权也应更多地放给学生,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由习惯于当标语拟定的“运动员”,转而当“教练员”、“裁判员”,这既有利于学生智能的锤炼,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同和自我“遵守”。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进入内心;外部的强行“疏导”,往往相形见绌。

上述报道还说,该市育才中学一位老师说:“过去,高考标语都是由老师来制作,大多是苦战多少天迎接高考胜利之类的‘革命性语言,现在的高考标语全由学生作主。”标语内容写什么,要全班同学举手表决通过才写上去。育才中学理科实验班,黑板两侧贴着学生自创的豪气冲天的标语:“霸气盈胸,高山有顶我为峰;豪情壮志,乾坤朗朗我称雄。”其他班也有学生自创的“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乘风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宫当有时”,“惜时迎来光明,拼搏书写神话,自信创造奇迹,守纪保障成功”等意气风发的标语。在该市十一中的毕业班,记者同样看到学生自创的豪迈标语,如“生命中最快乐的是拼搏而非成功,生命中最痛苦的是懒惰而非失败”等。该校余同学说,看到这些标语时心中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战斗”的兴奋感,并没有感到有多大压力[1]。

相信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标语拟定权,并适当把关,方可能有更具实际效益的班级高考励志标语的“新鲜出炉”。班主任应首先放开自己的手脚,然后给学生“松绑”,调动学生在思想的“矛盾”与“碰撞”中,给班级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惊喜。

三、动态化——班级高考励志标语之流

班级高考励志标语也需要动态化。基于校园人文,源于学生智能的标语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因时而变,体现出它不同时期的有效刺激。

1.时间动态

引导高三学生逐步确立良好心态,营造张驰有度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最终自信地走进考场非常重要。班级高考励志标语当为处在不同心态期的学生适当助势。如在初期针对学生还没有产生高考紧迫感的实际,可以渲染“备战”氛围,出台诸如“人生不接受平淡,命运只收藏精彩”,“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青春苦后甜”,“竞争不是比谁努力,而是比谁更努力”等,促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在中期针对不少学生焦躁不安的情况,产生诸如“学习方法是关键,心理素质是保证”,“不必每分钟都在学习,但求学习中每分钟都在收获”等,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在后期针对不少学生身心疲惫,个别学生自信心受挫,可能影响高考冲刺的状况,辅以“顺逆风雨何所惧,鹰能在意岭高低?”,“练习就是高考,高考就是练习”等,以激发学生再增斗志。另外,在每个时期,都不应该忘记兼顾班级内的后进生,提出如“追求就有希望,努力就有可能”之类的鼓励话。再者,标语做得要考究,从用料、书法、颜色到背景图案的设计都应充分结合标语内容和阶段目的。

2.形式动态

班级高考励志标语的表现形式不限于“墙”。“传统标语一般都表现在以‘墙为中心的条幅上、黑板上,这种形式可以突破,可以让它‘流动起来。”有的老师如是说。在实践中,有的班主任要求学生写几句最鼓动人心的话贴在座位上,当作“座右铭”,有的把带有学生签名的标语悬挂在教室门口,有的还发动学生在每周的班会课上高呼本班高考“誓词”,有的还安排学生在每天的课间跑上高喊适合“亮相”的班级高考励志标语,有的还在高考前一周,把自己以及课任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与“祝福”通过口头表达或者书信、短信告诉每一个同学。这些“座右铭”、“誓词”、“期望”、“祝福”,成了班级高考励志标语的变体,均以各种灵活的体式,传达出丰富而具有神韵的“高考精神”,成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乃至师生与家长之间传达情意的良好媒介。另外,我们还发现一位班主任把学生“毕业留言”也视为励志标语的一种变体,引导学生以此相互激励。

“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3]班级高考励志标语作为无声的领导者、管理者,如能站在人文化、智力化、动态化乃至更加多元化的审美高度加以统筹策划,当可呈现特有的育人功效。当然,首先要在思想上正视推动素质教育和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备考和应试的关系:“素质”并不排除“应试”,“应试”与“应试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了这个前提,才会把高考标语视为班级管理的得力助手,从而认真地对待它,呵护它,使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汤寒锋.高考标语不再是说教喊口号.重庆晚报,2007-5-17.

[2]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篇6:寒窗苦读高考励志标语

同样是高考,有人颇为看重,也有人将之看扁。

这是记者近日在东中西部十多个省市调研采访时的强烈感受。记者看到,就在不少农村学子苦苦求学,以期高考改变命运之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尖子生开始放弃高考,为“洋高考”辗转反侧。

在教育领域,这样的城乡差别无疑发人深思。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的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

分析人士指出,政府的此项指标,为的是不让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路越走越窄,也为了在教育、招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强者恒强的利益格局不至于固化。

“这些消息令大家为之一振。”甘肃省会宁县教育局纪委书记李永旺告诉记者。

李永旺期待,新一轮高考改革能够考虑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寒门学子释放改革“红利”——促进高等院校向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倾斜招生计划,进而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用制度保障、促进升学机会的公平。

农村:“状元县”的改革焦虑

在过去的30多年里,“高考改变命运”是西部贫困地区一种近乎固执的“信仰”。

在高考“状元县”甘肃省会宁县,“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供”曾带来应试的巨大成功。但在新一轮高考改革即将到来之际,不少会宁人充满焦虑,他们担心,像会宁这样基础教育依然薄弱、素质教育土壤贫瘠的西部贫困地区,倘若“游戏规则”变更为更加突出素质教育,那么“改革的列车会不会把我们越抛越远”?

43岁的会宁县元淌村农民贾顺忠,饱受头疼、腰痛折磨,却舍不得到医院看病。长子就要高考,还有一儿一女读书,租房、生活等支出几乎花光他每年1万多元的工钱,但妻子王芳咬紧牙关说:“老大是全班前几名,就是苦死,也要把他供进大学。”

在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会师地会宁,像贾顺忠夫妇这样耗尽心血也要托起希望之梦的农民不乏其人。30多年来,会宁58万老百姓不惜粜粮举债,供出了11万本专科学生、5500多名硕士和1100多名博士。

不起眼的会宁县城有三景:一是高耸的会师纪念塔,二是晨昏时分操场上如蝌蚪般密集的读书学生,三是规模可观的“陪读村”——这座县城最多时会有上万家长陪读。

但形势变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就业难度的增加,大学生的含金量不断降低。有会宁人悲叹:“辛苦打工十几年,供出一个打工仔。”

尽管也有“不划算”的感叹,但对会宁这样贫困人口多达32万,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的地方来说,除了高考,他们的选择并不多。

会宁县教育局局长张启业对记者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高考已难改变命运。虽然这条路越来越难,越来越窄,但不抓高考更难改变命运。”

要抓高考,就不能不直面高考“指挥棒”倡导素质教育、评价多元的变化。

而基础教育不足仍是会宁的现实。记者了解到,目前会宁仍有四成多适龄幼儿与幼儿园、学前班无缘。有66%的农村小学学生不足50人,师资、设施只能维持基本运转,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教师更是紧缺。

有会宁人告诉记者,这些年,由于高考“游戏规则”的改变,农村子弟的名校梦似乎更遥远了。

他们表示,经过11年的试点探索,自主招生已经成为“985”“211”名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高成本、高起点的门槛使农村孩子明显居于不利地位。据统计,11年来,会宁学子仅有6人通过自主招生圆梦名校。

2009年,会宁一中学生小张到兰州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笔试通过的他,竟然放弃了别人求之不得的面试机会。他告诉班主任:不好意思再向家里要钱去北京面试了,而且农村孩子见识少,表达能力差,普通话都说不好,就是参加了面试,八成也是失败。

会宁二中副校长张斌对“哑巴”人才感慨颇深。他告诉记者,某次,他借北京出差的机会走访一位引以为豪的学生,结果学生向他倾诉说:“我很苦闷。从本科到硕士7年,我是班里最忠实的‘听众。无论是上课讨论还是联欢聚会,我不敢当众发言,不会唱歌跳舞,只好一言不发。”

会宁一些中学校长说,“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本是不少会宁农家中堂必挂的对联,如今却像是自讽:农村娃娃从小到大经见最多的,无非是笔与犁。

城市:大量尖子生弃考

而在城市,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放弃国内高考,直接申请国外高校。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高中毕业生的留洋队伍,已不仅仅是原来大家认为的“差等生”,而是有相当多的尖子生加入。

广东实验中学高一学生胡岚翔,去年中考获得728分(总分810分)的高分,但经过与父母慎重考虑,最终选择并考上该校的国际课程班,立志将来到国外上大学。

这种情况在一些有名的高中已经非常突出。

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告诉记者:“今年360多名应届毕业生,超过25%的学生申请海外大学,其中一半去的是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高中四大名校中,出国优秀生的比例平均约10%~20%,高的甚至达到30%~40%。如果再加上名校高中的国际课程班,一些名校出国的优秀生比例已经超过50%。

广东实验中学副校长全汉炎说,今年高三毕业生1100名,有300多名选择申请海外大学,其中包括4名成绩排在年级前十名的尖子生。

杭州外国语学校校长方健文介绍,学校每年400名高中毕业生中,大约1/3选择上海外大学,这还不包括每年国际班的120名学生。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说,学校每年400名毕业生中,大约10%选择上海外大学,其中一些孩子综合能力十分优秀。比如有一个姓孙的学生,分数在学校不是最高,但能编英语剧本,参加了大量社会活动和社团,被哈佛大学录取。

中国教育在线最新发布的《2014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2005~2006学年至2012~2013学年,我国赴美留学人数增长了约3倍,其中研究生留学人数只增加一倍左右,本科及以下是增长的核心。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一项调查显示,有出国意向的高中生里,排在首位的留学理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占67%),其次是“增强职业竞争力”(占38%),理由为“逃离国内升学压力”的仅占19%。

学者认为,从这项调查可以看出,“出国热”“国际班”很大程度上并非功利驱使,而是学生和家长理性思考后的更高需求。他们介绍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家庭收入达到一定条件,人们就有意愿在世界范围寻找优质教育,这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中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供不应求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加剧了这一趋势。

目前我国高水平大学每年招生100万左右,仅占招生总量约1/9,学生选择高校是“吃饱容易吃好难”。与此同时,现有教育和考试模式过于严厉和统一,没有做到因材招考、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也使不少学生转而选择国外高等教育。

此外,死板、固化的基础教育也形成某种“挤出效应”。武汉七一中学九年级学生家长王丽娜告诉记者:“看着孩子桌上堆得一年比一年高的教辅,做作业到深更半夜,没有锻炼、阅读和娱乐,只是一味忙着那几本课本,我不停地问自己,这种教育真对孩子成长有益吗?”

王丽娜表示,他们已经开始为孩子筹划出国读高中的有关事宜。

杭州外国语学校教务处主任倪江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已经站到了与国际教育同台竞争的舞台。“这些家庭和学生的选择,是在‘用脚投票,倒逼我们的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包括高考制度,必须与国际接轨。”

篇7:寒窗心语

My aunt has two sons. They were born on the same day. They are twin brothers. One is Bingbing, and the other is Taotao. My parents and I like them very much. Bingbing doesn’t like to use his head, so he always obeys1 his parents. Taotao is clever, but he is very naughty.

It was Sunday yesterday. My aunt took her children to buy clothes. There were many people in the shop. Bingbing caught his mother’s hand tightly2. But Taotao looked around the shop and he thought everything was interesting. After a while he could not find his mother and his brother. He got lost. He began to look for them. But he couldn’t find them. At last, he went up to a man and asked, “Excuse me, uncle. Have you seen a woman with a kid like me?” Finally Taotao found his mother and his brother. What a clever boy he is!

Bingbing has never met with such kind of thing. However, Taotao always tries his best to turn danger into safety by usig his head.

孪生兄弟

我的婶婶有两个儿子,他们同一天出生,是孪生兄弟,一个叫兵兵,另一个叫涛涛。我的父母和我都非常喜欢他们。兵兵不喜欢动脑筋,总是听父母的;涛涛很聪明,但很调皮。

昨天是星期六,婶婶带两个孩子去买衣服。店里有很多人,兵兵紧紧拉住妈妈的手,而涛涛却东张西望,觉得每一样东西都很有趣。一会儿涛涛就找不到妈妈和哥哥了,他走失了!涛涛开始找他们,但没有找着。最后他跑过去问一个人:“叔叔,打扰了!您见过一位领着和我长得一样的小孩的女士吗?”最后,涛涛找到了妈妈和哥哥。多么聪明的一个孩子啊!

上一篇:寄黄几复诗歌阅读答案下一篇:关于包粽子作文7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