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评案

2024-04-15

鲸评案(精选2篇)

篇1:鲸评案

《鲸》第一课时评案

《鲸》是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在体裁上属于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活画面,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类似的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说明文的共同特点是用简洁而精练的文字介绍生物知识,形式简短,科学性、逻辑性、普及性强;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条理清晰,语言准确、周密、生动。此类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生物、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从课堂教学活动来看,我认为唐老师的以下几点做法尤具特色,给人很大的启发。

一、巧借平台,生字教学

学生来到课堂上,已带来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直观印象的独特感悟。教学中,如果无视这些存在,课堂则会陷入走“教案”的状态,机械呆板而毫无生气。作为教师应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让学生在课前真实地展示自我学习水平,唐老师的生字教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改变了一直以来的大屏幕的形式。让学生把“腭、肺、肚、胎、鳍”写在鲸的各部位上,这样不光了解了“腭、肺、肚、胎、鳍”在鲸的部位,又水到渠成地渗透了识字方法。又运用了“生字小转盘”这一新颖的概念,让同学们在识认汉字的同时讲解生词,寻找规律与特点。如“肉月旁”的生字,并强调了“肺”的最后一笔是竖。

二、教学手段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在《鲸》一文的第一段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观看鲸的图片,整体感知鲸;再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用一个词来形容鲸的大;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么多形容“大”的词,作者用了吗?那他是怎么写的?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用比较、数字、假设等说明方法来说明大。

三、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在唐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一起学习的伙伴。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不是在学习,而是进行海底游览。在她的课堂中,笑声代替了种种谨慎。听课也成了一种享受。教师用有些夸张的表情、语调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此文虽是说明文,但它也承载着语言文字训练的任务,在体会本文准确用词方面还不到位。比如学完了第一自然段,分析体会了鲸的大,重,说明方法学完以后,可以出示去掉了第一段中 “约”、“大约”等词的语段让学生读,让学生体会发现问题,而知道明白说明文语言用词准确性这一特点,然后让学生仿写句子,学生就不会再出现“窗外的大树高9米。”而会说:“窗外的大树高约9米。”了。

以上粗浅评析纯属个人观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篇2:鲸评案

听了张老师《鲸》的一课,感触颇多。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众观张老师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文特点,渗透学科素养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记:语文课是姓“语”的。张老师在教学过程,既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没有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从而把它上成一节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写小标题、写批注,个性朗读增强学生对鲸的感性认识;通过鲸的特殊形式使书面语言得以内化,以此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意自己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个性朗读,体现学科特色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外化理解。感情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而这种“个性”又不能“放任自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三、读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在这堂课中,张老师在预设中,多处精心点化,想不着痕迹的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通过鼓励巩固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操练,知道怎样自主学习生字;通过引导语告诉学生怎样写小标题;通过示范,掌握写批注等等。着力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语文的本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鲸评案】相关文章:

上一篇:鸡蛋撞地球下一篇:中学生常见心理疾病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